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1-27 10:18:42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以调研数据为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建议,以便更好的促进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齐齐哈尔农村;养老;措施

一、当前齐齐哈尔市农村养老的基本状况

齐齐哈尔市目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齐齐哈尔市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本地农村社会风气淳朴,不孝敬老人的事极少发生。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农村人口在养老院养老的人员仅占调查人数的0.87%,其余全部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进行养老,居家养老还是目前齐齐哈尔市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2.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齐齐哈尔市对五保老人照顾较好,全市现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77个,其中中心敬老院21个,乡镇敬老院27个,五保家园29个,总床位15113张,入住人数12917人,床位入住率为86%。全市现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0374人,其中集中供养12917人,分散供养7457人,占农业人口的0.6%,集中供养率为63%。集中供养标准为年人3260元,分散供养标准为年人2370元,基本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

3.养老保险

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齐齐哈尔市的农村养老保险开展比较晚,大部分县区从2007年开始搞农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金分成从100元到2000元共十二个档次,其中100元到1000元分10档,1000元到2000元分两档。到参保人60周岁时,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总额除以139,再加基础养老金55元即为其每月的养老金。齐齐哈尔市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较低,全平均只有41.8%的人口购买了养老保险。

二、齐齐哈尔市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龄人口增多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齐齐哈尔市人口的平均老化率达到13%,大部分县市的人口老化程度已达到15%,成为重度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面对如此众多的老龄人口,国家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却严重不足,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在内,我国的财政投入只占财政收入的17%,其中医疗保险的比重又远远超过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险投入方面又大范围向城镇倾向,所以,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投入是少之又少。齐齐哈尔市农村医疗保险基本做到了全覆盖,而农村养老保险呈现不均衡状态,最高依安县参保率达到98.1%,最低克山县只有29%。由于宣传不到位,农民的参保热情并不高,老年人很少参保,在抽样调查中只有22%的老年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即使参保的,一般也只交最低标准,每月100。在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每年100元的投保对于若干年以后的养老保障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2.农民收入低,无法保障养老需求

齐齐哈尔市是农业大市,农民以种地为主,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齐齐哈尔市农民的收入还很低,农民的年人均收入都没过万,收入最多的讷河市的农民,年均收入9707元,大部分县都在人均8500元左右,而贫困县拜泉人均只有4793元。

3.农村社会化养老几乎是空白

在齐齐哈尔市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几乎没有,村里的贫困人口都以“三无”及“五保老人”的身份进入到了公立的敬老院,由于农村没有养老机构,普通的农村居民想到养老院生活的话,也只能到县里的公办或私立的养老院,农村养老机构空白急需填补。

三、解决齐齐哈尔市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在物质保障上要由国家承担起主要责任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收入增加,才能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国家要针对目前农村实际,改革土地制度,发展规模经营,提高闲置农田的利用率,这是目前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公共财政应向农村倾斜

在“未富先老”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养老,不应再遵循“只交给土地和家庭”的传统模式,政府应该是农民养老的第一责任主体”。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保证农民老有所养的物质基础。在我国长达50余年的经济建设中,农业和农民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理应通过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等保障机制反哺农业和农民,以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2014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13.9万亿,经济发展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和手段都已具备了,国家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普惠式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直接由财政出资给予农民养老保障。

3.政府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养老,狠抓养老政策的落实

目前,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严重,而我们国家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养老问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管老年工作的部门很多,有民政部,有老龄委,甚至是老干部局都有管理老年人的职能,这种分割管理的方式,你管一块,我管一块,出现问题时很难协调,一般都是有好处争着要,有困难躲着走,使得很多有关养老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以,中央需要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管理养老问题,具体抓政策的落实,保障政府给予农民的养老资金、优惠政策都能真正落在农民身上,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二)在养老服务,生活照料上要充分发挥家庭、集体、国家三者不同的作用在农村养老上,要三管齐下,三方共同努力,全方位的把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工作做好。

1.个人做好自家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

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家庭养老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加大尊老、敬老、爱老的宣传力度。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影响和教育人们树立良好的尊老敬老习惯,积极引导农民改变思想作风,积极主动的担负起养老责任,让老人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将家庭放在重要的位置,农村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

2.集体组织要建立养老互助组织以解决有困难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

互助型养老是最现实的,也是成本最低的解决那些不够条件进入敬老院,而子女又不在身边,身体不便老人生活的最好方法。村集体是老年人成长、生活、劳动过的地方,村集体的发展凝聚着老年人辛劳和汗水,理应承担助养老年人的主体责任,力所能及地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互助组织。第一是“幸福大院”模式。像富裕县那样,发挥民风淳朴的优势,实行互助养老。做法就是由村集体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屋,如闲置的校舍、闲置的村办企业厂房,由县财政出资金把房屋改造成适合居住的格局。凡村里年满60岁,生活能够自理的空巢老人都可以申请无偿入院,入住的老人实行自我管理,互助服务。老人之间互相照顾、共同生活,既降低了生活难度,又提高了生活质量,老人在相互关怀帮助中得到温暖,满足精神慰藉的需求。这种模式使老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顾。第二老年协会模式。在村里成立老年协会,每个村就是一个基层养互助老组织,聘请热心老龄事业,群众威信高,身体素质好的村级退下来的“老三位”任老年协会会长,吸收55岁以上老年人入会,协会里通过55—65岁的健康老人及村里热心养老事业的志愿者帮助其他老人的方式,实现互助养老。泰来县正在两个村搞老年协会试点,这两个村都非常有特色,一个是胜利乡的三合村,这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村子。另一个是克利镇的曙光村,它是朝鲜族村。这两个村子都是少数民族村,突出特点就是村民非常团结,村长直接接手老年协会会长的职务,县财政支持一部分,村集体补充一部分资金,由老年协会具体运作,建立起村里的活动广场,成立村里的卫生院,腾出一部分村委会房屋和闲置的校舍改造成村里老人的室内活动室,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村老人的精神需要。现在,这两个村的老年协会在互助养老上做的非常好,在生活、医疗、护理、文化等方面,重点考虑高龄、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的需求,这些老人的饭有志愿者做,病有志愿者陪同看。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现在农村30%老人在需要时都是找邻居帮忙的,老年协会充分发挥邻里之间相互照顾便利的优势,提倡互帮互助。第三合作社延伸模式。每个村都有各种各样的合作组织,比如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等,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会集中到一起组成合作社,所以,每个合作社的合作内容稍加延伸就可以完成合作社里成员之间互助养老的合作,它的优势就是经济关联,沟通方便,互助合作容易,农民更容易接受。合作社可以扣留部分经营所得作为养老服务基金。合作社既是经济组织,又兼顾养老组织功能,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养老成本又可降到最低。村民互助养老没有改变农村老年人的人文环境,老人们能够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保持经常的接触,精神上不会感到寂寞和孤独,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发展。

3.国家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推动社会资金进入养老产业

从长远看养老的责任逐渐从家庭向社会转移,家庭养老终将让位于社会养老,这是谁都无法逆转的趋势。调查显示,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农民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变化,92.1%的农民选择可以接受和愿意尝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而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养老机构完全靠政府显然是不行的,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政府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政策和资金把社会力量吸引到养老产业上来。所以,政府要结合实际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比如说提高新建床位补贴、老年人入住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爱心人士投资等多渠道兴办养老院。

总之,面对齐齐哈尔市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群,如此复杂的人口情况,单靠哪一种养老方式都难以胜任,需要发挥家庭、集体、国家三者的共同作用。三者各司其职,各自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农村的养老问题才能得到妥善解决,农村养老事业才能良性运转。

作者:谷佳 单位: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