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险参保意愿及影响要素

时间:2022-06-26 03:19:06

养老险参保意愿及影响要素

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遵循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1]。作为一项农户自愿参加的公共政策,农民的真实参保意愿以及对制度的认可度直接关系着新农保制度覆盖面的扩大,也关系着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新农保试点工作正深入推进,截至2011年6月底,纳入国家新农保试点的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参保人数共计1.42亿人,加上20个省的409个自行试点县参保人数,全国参加新农保的人数共1.99亿人[2]。但是依然还有部分试点地区的农户不愿参保,影响他们参保行为的因素有哪些?目前已经参保的农户是否是在对政策非常了解的前提下自愿缴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新农保制度“广覆盖”这一目标的实现,以及进一步提高制度设计的合意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部分学者利用实地调查的资料从不同角度对农户参加新农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是已有的某些分析结论还存在较大分歧。主要表现在:第一,年龄因素对农户参加新农保意愿的影响。有的研究表明年龄与农户参保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年龄越大越不愿参保[3][4][5];有的研究表明年龄与农户参保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年龄越大越愿意参保[6];而有的研究表明农户年龄对其参保意愿没有显著影响[7][8]。第二,家庭收入对农户参保意愿的影响。有的研究表明农户的收入越高越愿意参加新农保[4][8];有的研究表明农户收入越高越不愿意参加新农保[9],而有的研究则表明农户收入对其参保意愿没有显著影响[7][10]。第三,政策了解程度对农户参保意愿的影响。有的研究表明对新农保政策了解的越清楚越愿意参保[6],有的研究表明对新农保政策了解的越清楚越不愿意参保[4][8],而有的研究表明农户对新农保政策了解程度对其参保意愿没有显著影响[7]。本文认为产生这些分歧的最主要原因是各位学者采用的调查对象不同。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对样本的特征进行深入的细分,并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特征来反映不同社会群体对新农保制度的不同需求。而民族地区的农户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有其特殊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目前已有研究却较少关注民族地区农户的参保意愿及其政策需求。本文试图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户的调查,了解民族地区农户对新农保的参保意愿和政策需求,深入分析影响民族地区农户参加新农保的因素及其程度,以期为我国新农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一、数据、模型与变量

1.数据描述。本文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1年7月组织的由经过培训的中南民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生在湖南、广西、湖北、贵州、安徽和云南六省、区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具体抽样方法为:每个省选择1-2个县,每个县选择2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30个农户。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9份,有效率为92.3%。此次调查样本中侗族、苗族、壮族、土家族、瑶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占82.1%,汉族占17.9%;男性占66.3%,女性占33.7%;没有上过学的占4.6%,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占32.9%,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41.1%,具有高中、中专文化水平的占17.4%,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4.0%;年龄在16-29岁以下的占14.9%,30-44岁之间的占40.4%,45-59岁之间的占30.4%,60岁及以上的占14.3%;家庭人口数在3人及以下的占19.0%,4人的占31.6%,5人的占27.7%,6人的占14.8%,7人及以上的占6.9%,家庭平均人口规模约为4.6人;所处地理环境为山区的人占79.6%,所处地理环境为丘陵的人占11.7%,所处地理环境为平原的人占8.7%。调查样本中,对于“您自己年老时最希望采取哪种方式来养老?”这一问题的回答,有49.7%的人选择子女养老,有35.6%的人选择社会保险养老,有12.2%的人选择个人储蓄养老,有2.5%的人选择商业保险养老、集体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目前60岁以上老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是依靠子女给钱的占55.3%,依靠自己储蓄的占26.4%,依靠国家提供养老金的占13.6%,依靠其他来源的占4.7%。

2.变量与模型选取。调查样本中有79.3%的农户所在县(市、区)进行了新农保试点,有20.7%的农户所在县(市、区)还没有开展新农保试点。其中,新农保试点县的农户中有86.1%的人参加了新农保,13.9%的人没有参加新农保;非新农保试点县的农户中,有88.2%的人表示如果将来实施新农保制度愿意参保,有11.8%的人表示不愿意参保。本文研究的因变量为民族地区农户是否愿意参加新农保,对于新农保试点县中参加了新农保的农户和非试点县中愿意参加新农保的农户赋值为1,对于试点县中没有参保的农户和非试点县中不愿意参保的农户赋值为0。这里用yi来表示因变量,yi的取值范围为:yi=1,参加保险yi=0,{没有参加保险由于因变量是一个二分变量,故本文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计量模型[11]为:pi=P(yi=1|xi)=11+e-(α+βχi)其中,χi为影响农户参加新农保的各个因素;βi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即在控制其它自变量的条件下,某单个自变量一个单位的变化所引起的对数发生比的变化;pi=P(yi=1/χi)是在给定一系列自变量χ1i,χ2i,…,χki的值时农户参加新农保的概率。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影响农户参加新农保意愿的因素有很多,本文着重从个人特征因素、家庭资源禀赋因素、社区环境因素和制度环境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个人特征因素包括民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四个变量;家庭资源禀赋因素包括家庭总人数、家庭人均纯收入、家中有无成员外出打工、家中有无党员四个变量;制度环境因素包括农户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和预期养老方式两个变量;同时选取被调查者所在区域这一变量来反映社区环境因素。其中,家庭总人数、家庭人均纯收入两个变量属于连续变量,民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中有无成员外出打工、家中有无党员、所在区域、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预期养老方式9个变量属于虚拟变量。本文将民族分为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族为参照组;年龄分为16-29岁、30-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四类,16-29岁为参照组;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四类,小学及以下为参照组;所在区域分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此次调查的湖南、湖北、安徽三省属于中部地区,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属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为参照组;对政策了解程度分为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和不太了解三类,不太了解为参照组;预期养老方式分为商业保险等其他方式、社会保险、子女养老和个人储蓄养老,个人储蓄养老为参照组。自变量基本特征描述见表1。

二、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因变量民族地区农户是否愿意参保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从模型回归分析结果看,模型χ2=55.756,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统计性显著,表明所选的自变量对因变量联合解释效果很好。但就单个自变量解释效果来看,11个自变量中只有年龄、教育程度、所在区域和预期养老方式4个变量统计上显著,其他7个自变量统计上不显著(见表2)。

1.民族因素。从表2民族地区农户参保意愿的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看,“民族”这一因素对于民族地区农户是否愿意参保没有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目前在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混杂居住,经过长期的交流和相互融合,住在同一地区的各民族农户之间思维方式、养老保障的方式与意愿逐渐趋同,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弱化。

2.性别因素。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对于民族地区农户是否愿意参保没有显著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新农保制度试点地区绝大多数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缴费的,即农户家中凡是符合参保条件的成员要么同时参保,要么都不参保。这种“捆绑式”参保制度设计使得农户进行参保决策时,会把所有家庭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会考虑家庭内部男性和女性的需求差异。

3.年龄因素。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所处的年龄段对于民族地区农户是否愿意参保具有显著正影响。对于60岁之前的农户来说,年龄越大越愿意参保。从幂值来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30-44岁的人愿意参保的概率是16-29岁的1.582倍,45-59岁的人愿意参保的概率是16-29岁的4.828倍。这主要是因为对于45-59岁的人来说,很快就会面临养老问题,而且如果现在参保,60岁后就可以像“城里人”那样每月领取养老金,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农户参保积极性最高。对于部分45岁以下的农户来说,目前还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养老问题,而且国务院《指导意见》中规定,最低累计缴费15年后,60岁时就可以享受养老金待遇,这就使得16-45岁的农民认为自己还年轻,等到45岁以后再参保缴费也不迟。对于60岁及以上的农户来说,其参保意愿与16-29岁的人参保意愿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事实相符。因为《指导意见》中规定,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1]。

4.教育程度因素。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教育程度对于农户是否愿意参保具有显著影响。从幂值来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人愿意参保的概率是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的5.245倍。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与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参保意愿没有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回归系数是负的,即相对于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更不愿意参加新农保。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虽然户口在农村,但大多在城镇或城郊工作,与待遇较低的新农保相比,他们更愿意参加待遇较高的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5.社区层面。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所在区域”这一变量在α=0.01水平上统计显著。从幂值上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于中部民族地区农户参加新农保的概率是处于西部民族地区农户参保概率的23.650倍。这主要是由于虽然都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但处于西部的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较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调查样本中,中部民族地区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平均值为3000.45元,而西部民族地区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平均值为2611.37元。

6.预期养老方式。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农户预期养老方式”这一变量在α=0.05水平上统计显著。希望年老时主要依靠社会保险养老的农户参保概率是希望依靠个人储蓄养老农户参保概率的4.724倍。虽然目前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在农村依然存在,仍有49.7%的农户将来年老时希望主要依靠子女养老,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有部分人尝试采取其他的养老方式。特别是新农保相关政策的出台,使试点地区的农户真正获得了实惠,部分农户对新农保制度很有信心,并期望将来年老时能以社会保险的形式来养老,而不是完全依靠子女。

7.家庭层面和制度层面。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家庭总人口数、家庭人均纯收入、家中有无成员外出打工、家中有无党员四个家庭层面的变量统计上不显著。同时,农户对制度了解程度对于其是否愿意参加新农保没有显著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有53.1%的农户还没有真正了解新农保制度,在不了解政策的情况下,部分农户决定是否参保主要是“随大流”,听别人说新农保制度好或者看别人都参加了,于是自己就跟着参加了,因而没有受家庭层面各个因素的影响。三、结论与建议本文通过对中西部6个省份的民族地区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是否愿意参加新农保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进行了估计。调查结果表明,78.6%的农户愿意或已经参加了新农保,还有21.4%的农户不愿意参保。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教育程度、所在区域和预期养老方式四个变量对农户参保意愿有显著影响。民族、性别、家庭总人数、家庭人均纯收入、家中有无成员外出打工、家中有无党员和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七个变量对农户参保意愿没有显著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我国新农保制度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一,加强制度宣传,使农民真正了解新农保缴费档次、计发办法、享受待遇和管理机构等相关政策,巩固现有参保率。第二,完善制度设计,增强制度本身的吸引力,尤其是提高中青年农民参保积极性。目前的新农保制度主要是基于年度缴费的额度差异来决定参保人未来基础养老金的标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城镇医疗保险的做法,随着参保人参保年限的递增,基础养老金的标准相应增加(如缴费满10年、15年和20年以上可以领取不同标准的养老金额度等),以把尽可能多的农民吸纳到新农保制度的保障体系中来,降低制度的“逆向选择”风险。第三,加大政府财政支持,特别是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西部民族地区普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很难投入更多的配套资金为农户进行补贴,而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拨款的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偏低,在性质上基本属于国家福利的范畴。因此,建议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在适当时候适度提高基础养老金的补助或补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