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考核方案范文10篇

时间:2023-06-05 16:59:56

科研考核方案

科研考核方案范文篇1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下称“后备人选”)的教学科研情况,促进后备人选不断提高学术和技术水平,为后备人选的培养、使用和奖励提供客观依据,根据省人事厅等七部门有关要求和我厅《*省高等学校选拔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实施方案》(教人〔*〕143号,下称《方案》)有关规定,现就20*-20*年度后备人选考核工作通知如下:

一、考核对象

我省高校前五批入选的后备人选。

二、考核内容

全面考核后备人选的德、能、勤、绩,重点是工作实绩和业务能力。

三、考核标准

(一)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业务能力按《方案》规定,两年内必须达到下列两项要求:

1.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独撰或第一作者的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其中在部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一篇以上或被"SCI"收录一篇以上;

2.公开出版具有国内先进水平5万字以上学术专著一部,或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合著一部;

3.主持一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4.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或优秀教学成果奖。

四、考核结果及其使用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达不到上述要求者,考核不合格;能符合要求者,考核合格;从考核合格的人选中按20%的比例确定考核优秀。

考核结果作为后备人选津贴、科研启动、专项资助和出国培训的重要依据。不参加考核或考核不合格者,我厅将停止资助。

五、考核程序

考核工作分三步进行:

1.后备人选自查。后备人选根据自身教学、科研的实际,填写《20*-20*年度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考核表》(附件1)并提交相应论文、论著(首页及版权页)和项目批文等复印件。

科研考核方案范文篇2

一、学习发动

1、时间:12月22日

2、内容:传达教育局年度考核工作布置会精神,学习市区年度考核文件、师德考评文件精神,明确年度考核工作安排,布置考核工作。

二、考核述评

1、领导干部考核

时间:12月22日下午

对象:张安明、毛祥林、许功华、王佚朗

程序:个人述职--—教育局组织群众测评--—考核提交

2、教科中心考核

时间:12月26日上午

对象:其他全体人员

注意:已经述职人员不述职,主要负责人不参与等级测评,调研人员考核为合格

程序:个人述职--—群众测评-—-组织研究--—公示反馈

三、总结

1、考核表整理工作

2、工作提交与汇报

200年度考核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研科研工作,促进教科研员专业发展,完善教科中心评价机制,总结教科研工作经验,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根据教育局关于年度考核工作的要求,本单位12月22日至元月6日组织完成了20年度考核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发动,提高年度考核工作的认识

一是制定了年度考核工作的方案,做到有计划,有准备。

二是认真组织学习,明确年度考核工作的意义。我们传达了教育局年度考核工作布置会精神,学习了市区年度考核文件、师德考评文件精神,使大家明确年度考核工作安排。

三是提高认识,摆正工作位置。通过动员,大家认识到年度考核既是考核评优,更是工作经验的总结和交流,是工作的反思与对策的研究,要把考核工作当作学习交流来对待。

二、认真组织,提高年度考核要作的质量

一是认真做好领导干部考核工作。准备细致周到,述职全面具体,汇报了工作,提出来了问题,思考了工作的发展方向,群众测评反映良好。

二是认真组织单位述评。12月26日年度考核述评工作非常成功,每位同志认真总结了个人一年的工作,涉及学习研究,常规工作、服务指导工作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交流学习提高的工作目的。会上,下发了教科中心教科研员工作情况统计表,组织了测评;会后,检查了听评课手册,教科研工作手册,引导全体同志讲求实效。

科研考核方案范文篇3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培养对策

高校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模式建设的目标,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是研究生阶段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扩大,出现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关注度下降,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培养呈现渐趋低端化的问题,无法实现“双一流”建设中研究生培养要求。高层次创新型研究生拔尖人才的教育培养水平应顺应时代定位,提升培养质量,丰富培养内涵,遵循培养规律,担负起高校在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中的历史使命。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首创活动,是改造、是更新,能力能够使目标活动得以实现;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是指对所学知识在学术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是高层次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1—2]。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发现问题,利用新技术或新方法解决问题。其中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提出的能力,创新的内涵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侧重于实践与应用层面的创新,是指创新性成果如何具体应用的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概括而言就是指研究生个体能够有效利用各种学术、导师和社会资源,个体主观能动地在理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操作中展示出创新意识认同、创新能力塑造、独立与协作人格培养、科研成果实际物化呈现等多维度能力。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现存的问题

(一)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

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为科研问题意识。“研究生”名称的意义是研究问题的学生,研究问题是研究生的首要任务,科研实践实施中产生问题意识即科研问题意识,不仅包括“提出问题”,还包括后续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任何学术科研创新的基点都是对学术理论或实际应用问题的感知与兴趣问题的把握,问题意识是具有相对深度理论意识的重要支点[3]。科研问题意识的初始阶段是“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否实现科研创新,取决于研究生是否具有敏锐的问题感知意识和质疑能力[4—5]。可是当下诸多研究生却未能及时从本科学习模式中脱离出来,失去方向感,缺乏对问题的主观思考,文献学习中无法提出问题,产生联想,无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问题,如提不出问题或提出毫无意义的伪问题,独立设计研究方案更是无从下手,力不从心,形成了对导师或学长的严重依赖性“软骨病”“无脑儿”,提出问题体现研究生个体的领悟与创新能力。

(二)导师学术能力与管理力度良莠不齐

研究生导师的个人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其教育科研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与意识、培养方法与管理力度、科研项目实验活动管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直接关联,同时研究生导师指导有效时间的减少也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另外,低质量师生关系、低频度师生有效沟通、导师科研学术垄断权会削减研究生可能的科研创新潜力与兴趣,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呈现显著负相关。当然也存在个别导师将主要精力用于个人行政与学术发展,忽视对研究生培养的现象。

(三)研究生遴选机制不够合理

研究生入学遴选考试的初试和复试两道门槛考核的主要内容均侧重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尚无一套高效考核机制筛选出具有未来创新潜质、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培养对象,致使研究生队伍存在大量高分数、低创新能力的低质生源,生源出现大量赝品,就难以实现入门后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

(四)研究生创新能力考核不够恰当

研究生毕业考核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无法实现定性和定量评估学生创新能力优劣,评价体系不能执行宽进严出,导师和毕业评审专家为了学生可以顺利获得学位正常毕业,往往对学位论文质量将就应付、抬手放行。从研究生入学笔试与面试,到学习过程中的开题答辩、中期到毕业答辩制定较规范的时间节点考评程序,但严进宽出的习惯思维定式的培养过程使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管不严,结果是没有出局或淘汰,使学术监管形同虚设。另外,高校考核研究生仍延用论文、发明专利等量化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研究生直接利益如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等挂钩,如此考核机制的利益驱动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下降,限制了学生科研创新热情与动力。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建立和培养研究生的正确问题意识

研究生现存创新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对相关领域科学前沿研究缺乏了解、专业兴趣不高、问题意识薄弱、思维能力不足等。学术导师是研究生的领航人,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成长、知识结构构建、学术思维与素养养成、研究技能与科研实践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7]。引导研究生加强理论知识基础,加入科研项目研究的文献材料搜集整理、引导研究生思考揣摩问题来源、加工讨论问题凝练方式与方案设计、参与研究过程问题解决、参与成果撰写等。培养研究生个体对学术科研问题的敏感力、把握力,实现问题意识的养成才能抵达科技创新之巅。同时,导师指导水平应与时俱进,与学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在上述指导过程中导师通过智力、情感、物质创新学术环境支持与引领等有效帮助研究生形成科学的正确创新性问题意识。因此,研究生导师指导水平与指导投入以及学术环境氛围是关键环节。

(二)建立准入考核选拔机制

优化初、复试考核选拔机制方案设计,进一步完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研究生分类培养考核机制,强化书面和口头应试对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真实客观的全面辨识考察设计,实现优质生源的有效筛选与吸纳。努力实现阳光透明招生,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等规范性管理工作。

(三)改革毕业考核评价体系

研究生毕业评价体系将从现有的量化指标和成果导向转向未来综合指标过程导向评价体系,即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权重不再是学术论文等相关发表情况,而是转向学位论文创新性贡献的综合评价和学生学术职业生涯成长潜力综合评估。科研成果要求以中期考核、年度报告、学位论文及学位评定等系列评价环节发挥作用,更加客观、更加严格、更加量化地规范培养过程流程[8]。毕业考核评价体系的变化也将成为全社会破除“唯论文”的排头兵,经过研究生创新环境的人为构建引导,将释放研究生实质性创新潜能。高校及对口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设计创新能力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评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相关培养质量。

(四)发挥和规范导师的核心引领作用

建设打造学科业务素质精湛、具备学术自由精神和职业学术规范操守的创新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个人学术功底与科研能力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因素,优化导师指导,才能充分发挥综合评价系统的作用,使导师承担起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与使命[9]。研究生教育培养全过程中学生导师扮演着重要的多重角色,如科研指导与学术训练、情感支持与思想教育、学术资源与实验条件提供等,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打造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导师对研究生科学研究引导与工作展开应积极投入,拓宽研究生前沿学术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科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潜心学术钻研氛围,调动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引导研究生研发潜能释放,坚决杜绝“散养”“放养”形式的培养。另外,可探索给予导师决定研究生毕业自主权,增强研究生科学研究的自主性,真实评价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科研能力,引导其创造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的问题意识来自对文献的有效筛选、阅读和揣度。导师应引导研究生尽早涉足研究方向附近相关中英文文献检索与研读工作,比较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阅读后再梳理方向选题相关文献线索,科学凝练研究方向,自主设计思维导图,为提出创新性问题与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前期准备。

(五)强化科研学位论文创新评价

科研论文阅读与撰写是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基本功,包括文献阅读、期刊论文写作、专利写作、课题申请相关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等,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之一[10]。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测试评价包括学科专业理论创新、实践方法可行性改进创新、逻辑思维方式创新、实践成果呈现形式创新、研究对象多样性创新。目前,研究生科研工作中存在文献阅读量不足及阅读即时引导等系列问题,大容量文献阅读与问题意识精读在辅助研究生科研创新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文献查阅、阅读摄取、吸纳与批判能力对学生独立实验能力提升与学术视野拓展起到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学科领域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的指导阅读与汇报。撰写能力包括不同文本的写作特点与方法、逻辑层次与结构要素、图表制作规范与技巧、学术规范与常见问题等,然后是语言表达技巧,增强科技文章的可读性,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自查工作。

(六)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科研项目是学术科学研究实践操作的载体与媒介,其中蕴含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术能力、研究水平和学术方法与创新。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引导其参与科研项目实践,抑或积极鼓励和指导其作为学生项目负责人独立完成项目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本领域学术前沿动态、独立设计研究方案、完成学术文字表达等创新能力培养[11]。具体体现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横纵向研究课题、学科竞赛、学术论坛和科创发明等,培养学生以学术思维和批判性创新精神、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等为内涵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级各类校内外科研创新项目的研究方案设计、申报、主持研究以及结题等系列相关工作。通过课题参与的全过程,学生学会有效的调查研究,进而采用文献查阅与反复实验探索结合解决实际科研问题,在此过程中创新能力与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创新团队构建中合作与组织领导协调沟通能力同步提高。

(七)其他多渠道创新培养

通过扩大学科专业选修课学分比例等,加强理论方法论学习与实践就业创业训练,研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实习,以创新创业精神、产学协同氛围辐射校园文化,还可以建立校外企业技术实践的“双导师制”强化创新能力;努力探索在科研项目牵引下的实训模式,努力寻求学生科研训练中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融合下的提升途径,即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创新、务实、诚信的学术氛围;建立基于学科相关的研究生学术最新研究动态发展报告、在线前沿文献信息平台等数字学习平台;增强多学科交叉不同专业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协调能力;探索交叉学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塑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让研究生摒弃浮躁,提高创新绩效。

四、展望

科研考核方案范文篇4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教师按照课本的内容“手把手”地告诉学生操作的步骤,操作的方法,操作顺序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学生看着老师做一遍,然后自己再做一遍,是一种纯粹的动作模仿,很多学生实验完成后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更没有人会去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操作来完成这个实验。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完全是被动的。这样就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在改革实验内容后就对实验教学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大的调整,当我们根据课本的实验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解决的时候,学生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但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并不见得每一个人都很认真,因此,教师必须在实验前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与讨论,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对方案的设计进行检查与监督,只有可行的方案才允许学生实验。同时加强实验考核,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性思维。并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发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实验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这样就保证学生一直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实验与分析,通过这种实践使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性思维得到锻炼。

二、建立实验结果的反馈与交流机制

通过实验教学获得学生实验情况的信息,作为改进实验教学的依据,建立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机制。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与学生探讨实验中出现的新情况,利用教师相对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的结果。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引导学生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去探索,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实验总结

每一次实验课结束前,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本次实验课的教学与组织情况进行总结,对实验课堂的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看看对学生实验课的每个环节的监督是否到位,对实验中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否进行了提醒等。

四、改革实验考核机制

实验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所以,为了达到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必须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实验成绩的评定标准;二是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与评定;三是强化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四是注重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能力的考核。同时,强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与交流能力。

五、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的其他方面的改革

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与科学精神,同时实验教学的改革还需要对学生的环保意识、科研兴趣等进行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组织实验教学的时候,注重实验方案设计的绿色与环保,对学生实验后的卫生整理,实验废弃物的处理,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有机溶剂的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加强引导与管理,减少有机实验操作对环境的污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理念。同时,加强实验课后的辅导与交流,在没有实验教学任务的时间段,开放个别实验室供学生使用,鼓励学生设计一些综合性、设计型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

六、结语

科研考核方案范文篇5

1聘任方案的制定

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评聘的正确政策导向及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综合能力的正确评价、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关系到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结构优化和科学合理设置。深化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工作的目标是实行医学专业人员评聘分开。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量化评价标准,使之逐步从以往的片面注重学历、资历、论文、科研等方面情况转变到全面注重评审对象的业绩、能力、真实水平上来。目前,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的取得一般须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的评审总体上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定性评价。在实际评审中,由于没有很好的规范的量化标准,专家们只能侧重于医务人员的学历、资历、和科研的级别和数量等方面的情况,往往忽视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称制度自身存在不足,量化的评价标准较少,评审方式过于单一。在此基础上,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针对实际情况认真查摆了以往职称评审方法的弊端,专程走访了多家先进医院,参考各地市职称评审条件,结合医院实际对评审条件的有关方面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纳分类,根据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实施流程,确定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高级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2实施聘任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个人基本情况”主要考察拟聘人员的学历、现任资格年限、工作年限、资格后奖励等方面的情况[2]。一方面是申报条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绩的取得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一客观事实,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0%。“科研教学”包括“论文著作、科研和教学带教”,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5%。在制定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过程中,就聘任人员的论文著作、科研奖励、教学带教等指标进行量化,按照标准进行考核计分。在论文著作方面,给发表的论文或著作按照杂志等级和作者排名进行计分,如发表的论文著作被SCI等收录,则另行加分。在科研方面,则把它分为承担课题和获奖课题两类,按省部级、市厅局级不同等级进行加分,在同一等级按名词再进行细化赋分。对于“科研教学”的标准制定,分值比重在总量化评审标准中比例不宜过高,其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广大医务人员能把时间与精力放在临床工作上来,放在患者身上,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包括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医德医风,考核拟聘人员的日常医疗工作情况,按数据说话,才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能力、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此项约占总分值35%。“学识水平”包括“疑难病例分析考试、临床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主要测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临床实践的能力等方面情况,此项约占总分值的35%。笔者相应引入“疑难病例分析”这一指标分析包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三个部分,主要反映拟聘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这项考核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临床技能考核分为内科及护理考查房、外科手术。因为内科及护理的查房及外科手术直接反应医务人员的基础知识、临床经验及对病情的分析能力,是职称聘任量化考核的重中之重,能更加直观地反应医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真实水平。“内科及护理系统考核查房”,重点是考核医务人员对每个专业病种和各专业新知识新理论的掌握情况,以体现每位拟聘人员对疾病的诊断思维和诊断技巧,并进行病例分析,提高医生综合素质。“外科系统考核手术”主要是考核医务人员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与思维的敏捷性。手术操作技能的高低虽然不是衡量外科医生整体水平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手术操作的成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此,精湛的手术操作技能是外科医生重要的看家本领。整个查房及手术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医院对此方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00份,在规定时间内回收有效调查表720份。调查范围较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问卷评价指标共有22个项目指标,按照非常合理、合理、不合理三项合计统计,调查对象认为非常合理、合两项合计比例在93.9%,不合理的仅为6.1%。从调查结果上来看,调查对象认为笔者制定的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是合理且可行的。

3实施聘任方案的具体做法

3.1考前培训按聘任实施方案,聘请医院内、外科权威专家对拟聘人员考前培训。

3.2严格考核根据取得任职资格人员分布情况,将职称评聘人员共分成5个组进行考核。理论考试由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合监考,全程监控录像;技能考核通过光盘录制方式,拿到外省市医院组织专家进行点评,严格按照标准答案打分,保证打分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3.3考后点评考后由医院权威专家对全体拟聘人员进行查房技术质量、手术技术操作质量、疑难病例讨论质量点评。点评的重点是此次考核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考核点评后发给每人一盘录像带,让每一个拟聘人员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落聘人员心服口服。

科研考核方案范文篇6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翻转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提高高等教学质量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一项重要内容[1]。我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目标是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是重要基础。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国内多个高校结合自身的情况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2]、实验内容的设计[3]、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4-10]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在传授无机化学实验的基础理论和训练基础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跨学科交叉合作能力。

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现状

我校化学系是建校第一批建立的院系之一,成立于2011年,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也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设置了无机化学实验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两门课程,设计了一系列既能训练学生实验技能,拓宽学生视野又贴近科研前沿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两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遵循一体化多层次的教学设计理念,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学系大二学生的必修课,所以实验内容偏基础,侧重基本技能和实验习惯的培养;高等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系大三学生的选修课,内容侧重于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选课群体为化学系大三部分选择了无机化学研究方向或者对无机化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2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

2.1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在一些传统高校,无机化学实验是本校化学、化工、环境、农业、生物、医学和食品等专业大一新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门化学实验课程,所以大部分出版的无机化学实验讲义中基础操作的培训占有较大比例,例如,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溶液的配制、天平的使用、蒸发和浓缩等。而我校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学系大二学生的必修课,其先修课为化学原理、化学原理实验A和无机化学导论,即在上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相关化学理论知识,并且我校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就有学生进入课题组进行简单科研工作,所以我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结合本校的定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需要在传统课程上进行较大改革,使其满足本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课程共2学分,64个学时。通常根据学期教学周的长短安排11~13个验证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无机化学实验(2019年)具体实验内容如表1所示。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是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自行选择设计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涉及无机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类型、操作技能及其应用,包括无水无氧操作、微量实验操作、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等,既包含一些基础实验,也有根据科研论文自行设计的应用型和综合型实验,同时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例如,在硅氧化合物及硅烷聚合物的合成中,学生最后的产物是他们童年游戏里的“弹弹球”,学生兴致高涨,且实验操作难度适宜,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另外对于有些缺陷和弊端的实验,例如时间过长、结果模糊或者药品味道大等的实验,通过实验方案优化改进,或者更换无法优化的实验。所有学生单人操作,独立完成,学生通过此课程可掌握无机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操作和反应类型,加深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2.2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作为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高级阶段,是化学系大三学生的选修课。高等无机化学实验具体实验内容(2018)如表2所示。课程为2学分,64学时。通常安排16次实验,1~3次实验完成一个课题。两门实验课程一体化多层次设计,循序渐进,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侧重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和实验习惯的培养;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基本兼顾了专业基础知识、实验基本技能以及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和学科发展前沿热点。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操作技能、注意事项、安全知识等,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倾向于单个实验课题化,将每一个实验当成课题来做,多数课题是从当前已发表的科研论文中选择的,倾向于更深层次地探索反应的现象、结果和机理,科研论文的完成是个体化事件,而教学实验需要几十个学生平行进行,所以科研论文转变为教学实验会经过多个地方的改动,例如反应时长,反应过程和检测仪器等都会进行相应的协调和改动,更能够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为保持实验内容与时俱进,目前两门实验课的内容每年以10%~20%的比例进行更新。

3无机化学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实施方案和特点

除了根据无机化学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培养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实验内容以外,根据其定位和要求不同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3.1无机化学实验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模式虽然学生在无机化学实验之前已经完成了通识课程化学原理实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但是化学原理实验基本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操作实验,所涉及的反应类型和操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无机化学实验在化学原理实验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更高难度的基础技能的训练,如无水无氧实验操作基础技能的训练,同时也包括化学实验室安全意识的进一步培养、实验废弃物的分类和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此外实验中还引入了先进的现代化分析仪器,例如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和凝胶渗透色谱仪等,还有核磁、质谱和单晶等数据的解析。除了传统实验教学的课前预习和教师讲授外,还加入一些新颖有效的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①对于难以理解或者难度较大的实验操作录制操作视频,学生提前预习,并且在课堂讲授中进一步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取得更好的效果。②除了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小测试(Quiz),有效地预防了一部分学生简单抄写实验讲义,懒于课前查阅资料和思考,上课时接受能力差导致实验操作问题多的状况,同时有效地监督和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③加强学生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安全问题是化学实验中的头等大事,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加入和扩展相关安全知识,包括国内外安全标志的认识、紧急情况的处理、日常防护的要求和未知化学品的处理等。④学期末严格安排(一对二,即一个教师监考二个学生)实验操作和化学安全标识的考试。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制定了多元化的切实可行的考核模式,如图2所示,包括预习报告(5%)、小测试quiz(10%)、实验操作(50%)、实验报告(15%)、期末操作考试以及针对性的安全标识考试(20%)。所有的环节都设置了统一的评分标准,杜绝了以往由于考核手段单一而造成考核结果片面和有失公平的弊病。3.2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实施方案和特点。作为研究型大学,我系约有50%的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从事科研工作。而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会确定研究导师和方向,进入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所以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学生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链接,促进学生对科研实验室工作的适应性,缩短学生到科研实验室的过渡期。除此之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现在信息化资源丰富,教师制作和提供了详细的课程讲义、视频和相关资料,学校能够提供完善的数据库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更好地安排学习时间和选择学习内容。而且进入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学习的学生都经过了无机化学实验的学习和短期科研工作的前期训练,具备了一定设计实验方案和实施具体实验的能力。基于学科和我校的特点,对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各种探索,本着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和模式[12-16],探索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授课,教师主导,教师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会根据教学目的、教学条件、学科发展的特点、热点和以往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方案认真选择本学期实验课题,在绪论课上发给学生相关资料或者为学生提供获得相关资料的链接,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组,随机分配相应的实验课题,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资源,也可自行搜索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制作教学课件,所有相关实验问题可提前和教师交流讨论,教师对课件和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学生英文授课,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均使用英文提问,英文回答,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并进行现场打分。学生由于自行设计方案,在课前对实验内容和方案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和消化,实验操作部分会更加从容和顺畅,实验论文中加入大量的讨论和结果分析,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由教学主体转变为主导和辅助,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并且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相应能力。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频繁的交流沟通,不断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问题中发现自身的短板和实验中暴露的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不断优化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和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在不断培养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达到良性循环。对于传统的预习实验报告,大多照搬照抄实验讲义,流于形式,故在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中不对预习实验报告做硬性要求,但要求学生实验结束后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写实验报告,因为本科生进入课题组时间长,会有越来越多的成果需要发表,所以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文章写作的能力也显得非常重要,将科研论文写作的学习训练有机地结合到实验报告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综合水平,论文中侧重于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讨论,并且对论文写作中的常规细节有较严格的要求。在高等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课题,包括课题前自主学习,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团队分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英语口头表达及科研创新的能力。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制定了较为合理的考核模式,包括实验讲解成绩(30%)、实验操作成绩(40%)和实验论文成绩(30%),每部分成绩又根据课程考核要求和侧重点将其细化成多处不同比重的考核点,最后综合核算后成为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如图4所示。除了实验讲解部分,实验操作和实验论文部分也均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此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

无机化学实验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均在2015年独立开课,在此之前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实验课,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是在2015年正式开课,到目前为止,课程已经正式运行了4~5年,课程设计得到了学校院系学生及部分校外专家的好评。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特点:(1)课程教学体系一体化多层次设计。设计和建立“化学原理实验-无机化学实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体系和模式,大体上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由基础到创新的课程思路,对无机化学实验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考虑和选择,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又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2)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新颖有效。两门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培养对象设置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例如无机化学实验中加入了大量的视频资料,有利于学生有效自由的学习实验内容,高等无机化学实验采用翻转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等。(3)单个内容课题化设计。无机化学实验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都包含了一些系统的课题,注重了实验的完整性,例如无机化学实验中的镍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烯烃异构化反应中的应用,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实验的结果。(4)实验内容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动态化。根据课程发展需要保证每年两门实验课的内容有一定比例的更新,保持实验内容始终处于动态建设中。(5)注重双语教学。所有课程均为双语课程,锻炼了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5结语

科研考核方案范文篇7

本文作者:陈冬梅工作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互惠互利,吸引行业企业融入

激励高职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产研合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系统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创新源。除少数大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外,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较弱。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中小企业弥补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真正成为“中小企业加油站”。在此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了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更好地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1.优势互补,成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指依托行业、领域具有综合优势的单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试验的专业科技队伍,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并能提供多种综合性技术服务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一般设立在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或科研机构,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部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依托部级重点专业,整合相关专业群,配备高学历、高水平的科研骨干,发挥产学研优势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整合相关资源,组建广东省普通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研发人员主要来自该校,而技术指导委员会成员由重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知名塑料企•业的教授专家组成。该中心紧密结合广东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需要,充分依托高分子材料加工以及相关行业、产业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服务企业、服务区域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由此可见,在高等职业院校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动了企业及行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结合,提升了高职教育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2.筑巢引凤,引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职业院校可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场地大的优势,采用场地换资源、服务求支持的方式,筑巢引凤,引入企业科研服务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在高等职业院校“安营扎寨”,获得了场地资源、技术资源(老师)和人力资源(学生),尤其是可利用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在生产、管理中的技术性难题。而学校可根据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机构实训,在提供技术服务中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互惠双赢,校企共同发展。3.互动双赢,共建技术服务机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研发优势,“走出去”,到企业或中小企业集中的区域共建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教师主动到企业去,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就技术性问题进行研究,一起攻克生产技术难关,为企业改进技术设备和流程,为企业节约成本,赢得利润。通过技术服务,教师熟悉行业发展动态,提升了教师的职教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制度创新,推行学校激励高职

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内部改革近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包括岗位管理、绩效工资、公开招聘、量化考核、拔尖人才工程等在内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高等学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指挥棒作用,加强制度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营造激励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优良环境,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8年以来,学校承担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省市各级各类工业攻关、农业攻关、社会发展领域的项目20项,其中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6项;面向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技术培训等450项,实现科技服务到款为1670万元,名列广东同类高校前列;技术成果在企业应用并通过省级鉴定3项;共申请专利276项(其中PCT国际专利1项),授权发明、实用新型、软件版权登记专利39项。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与学校锐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致力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密不可分。下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1.体现高职特色的“岗位设置方案”国家推行的岗位设置改革突出以岗定薪。各高等职业院校可充分发挥岗位设置的激励作用,将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用条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体现了高职特色,岗位条件中既有名师、教学团队、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课题、论文等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又涵盖了技术能手、发明专利、横向科研合作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技能竞赛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方案体现业绩与资历相结合的特点,高级岗位重业绩,业绩要求比较高,资历门槛相对低。明确教师在聘期内的科研技术服务任务,加强聘期考核。对在聘中考核时无科研技术服务工作的教师,由学校主管领导进行戒勉谈话。对在聘期满考核中没有完成科研技术服务任务的教师,将降低其聘用等级。2.蕴含全工作量的“校内分配方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校内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以分配促管理。校内分配实施方案多维度全面量化教师工作,改革由单一教师教学工作量为主的校内分配制度,引入非教学工作量考核指标,以全工作量来核定教职工的劳动报酬。非教学工作量包括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量、教学建设工作量、校企合作工作量和素质教育工作量。要求教师完成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量在内的非教学工作量占教师总工作量不低于20%。教师可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的总体规划,阶段性选择完成教学工作量或•科研技术服务工作量,甚至在科研技术服务工作重的阶段,作为专职科研人员领取劳动报酬。3.强调企业工作经历的“公开招聘准入制度”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师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上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具备教书育人的技能,而且熟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情况、具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实践技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强调企业工作经历的公开招聘制度,改变从应届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录用新教师的传统做法,新补充的专业教师从企业行业中的能工巧匠中选拔聘用。为全面提升原有教师的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学校落实教师“‘3+2’校企交替工作制度”。教师五年内有两年时间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顶岗、驻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及技术改造、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有效激励、目标管理、过程控制、校企考核等措施,保证教师能“领着任务去,带着成果回”。4.突出绩效的量化考核标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突出激励、注重绩效,加大考核力度,实施教职工360°绩效量化考核制度。教师的量化考核标准包括教学、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等内容。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工作在绩效量化考核中的比重达30%。获年度绩效量化考核优秀等次的教师,必须在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中取得良好的业绩。同时,按绩效工资改革的要求设立绩效考核津贴项目,教师的量化考核结果是教师获得绩效工资多少的重要依据。5.激励创新的拔尖人才建设工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拔尖人才建设工程,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发展的实际业绩成果和创新潜能为主要依据,选拔一批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创新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校级拔尖人才。对那些在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拓展校企合作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和灵魂人物提供科研创新支持,促进他们出好成果,取得突出业绩。同时组建跨专业的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结构优良、合作精神好、科研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科研团队,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促进科研拔尖人才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只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加快机制、体制、制度建设,才能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高职教育教师队伍。

科研考核方案范文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管理;手术室;护理科研

随着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医疗水平和综合实力的要求随之提高。手术室为医院重要科室,手术室护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治疗效果及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等,因此,提高手术室护理水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文献报道[1],创新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护理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应用创新思维审视和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处理方法,以适应医学模式的发展。本文探讨医院手术室护理科研应用创新思维的科研效果,探讨其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12月手术室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21~62岁;手术室有护理人员27名,男2名,女25名;年龄21~46岁;学历本科14名,大专11名,中专2名。选取2017年1~12月手术室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20~64岁;手术室护理人员28名,男2名,女26名,年龄22~48岁;学历本科16名,大专11名,中专1名。纳入标准:患者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无手术禁忌证。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恶性肿瘤、精神系统疾病、严重肝肾系统疾病等。两组患者及护理人员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应用创新思维管理,主要包括:①体制改革:建立手术室创新科研小组,护士长为组长。护士长同科室中临床经验丰富,工作年限长的护士共同制定创新思维科研学习计划、组织实施、考核落实等,分析创新思维、手术室护理和循证护理特点,将三者巧妙融合,完善手术室管理制度,重新规范可能直接影响护理质量的护理制定。新体制实施前,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考核,将奖惩制度融入考核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②思维创新:为提高创新思维在手术室应用的效果,首先应转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理念,摒弃传统思维模式,通过学习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创新思维在提高科研水平和护理质量中的实际意义及重要性,切实将创新思维应用于日常工作和科研中。③循证护理:应用创新思维时一定要具备实证思维,寻找相关临床资料及文献,经总结、分析,结合护理人员自身情况和手术患者特点创新护理方法。循证护理的应用步骤:①提出问题:有针对性提出需创新解决的护理问题,以指导循证工作。②循证支持:应用文献检索、病例分析、数据库查询等方法,寻找同护理目标相关的理论依据,综合分析总结理论成果。③循证观察:根据循证结果,结合临床实际,提出新的护理方案,整理并调整护理方案,在保证围绕循证问题的同时又能满足手术室护理工作需要。④循证应用:将新护理方案用于日常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护理方案。⑤实施方案:健全手术室构架,加强对各构架管理,实施科研工作分级指导、层层把关,提高积极性,适当给予奖励,报销版面费,缓解其经济压力,加强交流培训,鼓励护理人员分享学习经验,加强护理科研投入,鼓励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科研探索。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医疗期刊发表学术报告数、院内广泛应用的创新护理方法数差异。患者满意度评价:患者出院时应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满分100分,包括设备管理、消毒隔离、人员配合等,85分以上为满意,60~85分为比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χ±s)表示计量资料,[例(%)]表示计数资料,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用χ2检验与t检验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科研水平比较。观察组学术报告数、创新方法数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我国目前护理科研工作发展缓慢,不能及时将研究成果用于临床实践,使得护理研究可信度低,缺乏对护理研究认知。由于护理工作较繁重,护理人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相关文献[2]。护理人员因科研意识缺乏,导致发表研究成果没有被临床及时应用,护理科研成果难以推广,多数护理人员认为护理科研和论文撰写难度大。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给手术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手术室能够开展多种专科手术,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手术室的护理科研提供了良好平台[3]。在传统护理模式中引入循证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循证护理是随着循证医学发展而来的护理方法,遵循科学依据展开护理方案,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个人技能及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努力提高配合手术能力,提高创新及科研意识,引入循证护理,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在政策上向护理人员倾斜,为手术室的护理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护理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建立科研专项基金,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热情,鼓励科研和新项目申请,对获奖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护理人员通过提高自我认识,改变落后观念。护理人员应树立创新意识,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科研能力,获得科研灵感。先进的医院文化可培养良好学术氛围,形成重创新和重学术的理念,将制度内化为思想,形成强大精神力量。循证护理为护理发展趋势,循证护理将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护理方式的不足,提高手术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4],在循证护理应用过程中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提高。护理科研方法多样,应结合医院手术室的实际情况,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选择正确的统计学方法,使科研设计更加严谨,结果令人信服。综上所述,手术室科研护理中强化创新思维,可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水平和临床护理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凌玉洁.创新性设置护理科研亚专业在手术室护理人员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9):142-146.

[2]黄登会,杨晓莹.PBL-CAI-LBL整合教学方法在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8):32-33.

[3]刘宁.探析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和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9):101-104.

科研考核方案范文篇9

关键词:核电企业;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创新思路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1]。当前核电企业基于机组安全的需要,鼓励开展科技攻关,但科研项目管理主要存在立项不严谨、管理粗放、科技攻关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为确保核电企业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质量,要进一步推进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创新,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

1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核电企业属于生产型企业,核心业务在于核能发电,其科研项目主要存在以下特点:①聚焦于核电机组运行、工程建设的需要,需切实解决生产技术问题,针对性较强;②坚持企业主体应用,以市场为导向;③缺乏专职研发队伍,科研作为项目组成员的“业余”任务;④主要集中在技术服务和专用工具研发,“产学研”合作或对外委托的比例较高。这些特点导致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由于这些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研究的创新性,使整个科研项目目标达成具有风险性[2]。

1.1立项论证不严谨

科研项目的申请应立足于充分的技术调研与同行比较,部分项目负责人提交立项申请时,往往局限于本专业的技术水平,认为本专业尚未采用的技术即为创新,未进一步调研其他核电企业的良好实践或市场上已存在的同类技术,导致项目创新性不足。部分项目存在可行性分析不充分的情况,提出的技术方案不契合实际,可行性不高,技术指标难以实现等。核电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相比科研项目而言,其紧迫性与重要性较高,但创新性不强,项目负责人视技术改造项目等同于科研项目,将技术改造项目用于申请科研。科研管理部门在进行创新性和可行性审查时,对该类科研申请通常给予退回处理,导致增加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1.2预算管理存在偏差

核电企业的科研预算作为年度预算的一部分,与其他生产预算一并审批与管理。在立项阶段,预算通常由项目负责人咨询潜在合作方估算费用,未参照预算框架与科研费用科目,进行各种可支配费用预算的编制,从而准确把握和分配预算。项目开展阶段,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只考核科研预算的整体执行率,项目负责人只关注科研预算的最终执行结果,未严格按照立项时列支的费用科目执行,部分项目甚至整体“外委”,预算编制与执行存在偏差,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1.3过程管理力度欠缺

核电企业的科研项目参与人员一般为本专业的技术骨干,承担了大量的本职工作任务,科研往往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精力难以兼顾,致使科研项目出现“重开头,轻过程”的问题。科研项目责任部门虽然年初制定了研发计划,科研管理部门也实施节点目标控制的手段,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项目节点也仅限于跟踪、提醒,项目负责人采取临时突击的方式完成任务,未能从根本上保证项目完成预期目标。同时,科研项目的开展涉及多部门、多专业协同,项目负责人未充分考虑“大团队”协作,可能导致项目研究成果不满足其他专业的同类需求。

1.4成果管理措施不足

科研项目的技术指标大都在立项阶段提出,仅考虑主要的技术方案创新可能产生的专利成果,作为项目实施的最低目标,未预估到项目实施过程可能会出现的其他专利成果。科研项目执行是一个周期较长、情况较为复杂的过程,其中不时会出现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等,为实现对研发成果的及时保护,避免技术的流失,项目负责人应主动挖掘专利、论文等知识产权成果,确保知识产权在科研创新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保护。

1.5结题验收不充分

结题是对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水平、应用效果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实施的技术路线、攻克关键技术的方案和效果、知识产权的形成和管理、项目实施的组织经验和教训、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成长、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等作出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核电企业科研项目结题主要以目标为导向,项目负责人认为按照立项的要求完成相关技术指标,即可完成任务,因此提交结题申请时容易应付了事,结题材料质量不高,导致验收工作流于形式,无法进一步转化应用。

2全过程管理创新思路

PDCA循环理论是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其过程方法符合科研项目管理要求。科研项目根据开展的阶段,分为立项申报、项目审查、项目评审、项目开展、项目验收五个环节,项目全过程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项目开展的过程决定了科研项目的质量水平。

2.1立项申报阶段

以问题为导向,基于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进行的技术创新、工艺研发优先考虑,符合地方政府、行业科技攻关计划的项目优先安排。鼓励员工结合生产需要并向地方政府年度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靠拢,择优将已立项的科研项目整合申报地方政府年度科研项目,提升科研项目等级,争取地方政府政策及资金扶持,既确保科研基于实际需要,又能保证科研与地方政府有效融合,避免为了科研而加重公司成本负担。科研经费的分配要严格按照预算框架与科研费用科目进行。立项阶段要进行立项前的知识产权检索与查新工作,通过技术性分析,了解同领域内现有技术的发展情况,判断准备立项的技术是否有对现有技术的侵权风险;通过统计分析,了解专利数量、地域分布和专利权人信息,以此明确产品潜在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进而得到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的风险建立防范预案。

2.2项目审查阶段

科技管理部门建立科研信用制度总台账,对于未能如期完成科研任务或存在弄虚作假的部门、负责人,不允许再次申报科研项目。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检索与查新,验证立项阶段的查新结果是否真实可靠,进一步确保全新技术攻关。科技管理部门要能准确识别申报项目属科技攻关还是技术改造,财务部门要对项目预算规划及经费分配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科研经费要根据用途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科研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并与科研项目研究直接相关的费用。具体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和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间接费用是指承担科研项目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科研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具体包括为项目实施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等,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

2.3项目评审阶段

科研项目的评审依托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为确保不同专业申报的科研项目能得到客观、权威的评价。科研项目的评审分两个阶段进行。专业组评审:根据项目涉及的专业领域进行分组,由对应专业领域的科技委委员组织技术骨干进行专业组评审,专业组的评审主要从技术角度论证项目开展的必要性,确保项目的研究能切实解决核电企业的问题。科技委评审:科技委会议根据专业组的推荐结果,结合核电企业经营形势,从现场需求迫切性、经费安排合理性等多角度考虑项目是否实施,保证科研项目的开展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2.4项目开展阶段

要确立集约型一体化科技管理体系的思路,科研经费的管理应作为企业预算管理的一部分,科研经费的使用符合企业现有的预算管理流程是基本前提。项目负责人要制定详细的计划表,并纳入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落实责任人。科研项目的开展及成果验证,需要跨部门、跨专业配合,实现“大团队”协作,项目团队需覆盖技术、维修、运行及设备管理等专业,通过专业互补、各取所长,研究出最适合的创新方法。过去企业科研项目经常出现项目管理人员参与度不高、游离于项目之外的情况,导致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管理人员的疏离,无法充分调动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因此项目实施阶段要强调项目组成员的参与度。落实项目的重大节点的考核制度,定期组织阶段性检查与总结;科研项目是实施周期较长的项目,要不定期对项目进行研发过程查新,及时进行纠偏,实现项目过程有效的动态监测机制。

2.5项目验收阶段

结题验收依据项目立项书或合同书确定的考核目标为基本依据,对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水平、应用效果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实施的技术路线、攻克关键技术的方案和效果、知识产权的形成和管理、项目实施的组织经验和教训、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成长、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等作出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项目结题验收需准备的文件包括项目验收申请表、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包括项目成果和应用案例预测及效益分析)、项目研究报告(技术总结)和相关专题报告、项目经费决算表、项目经费财务决算报告、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要发挥成果考核评价的作用,成果考核评价是科研院所创新科研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3],要强化项目评价体系,对项目的完成情况、遇到的问题、资料内容的真实性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固化经验及良好实践,总结反馈到其他项目管理当中,并作为下一次科研项目审查的参考,形成科研项目管理循环。

2.6科研成果转化

核电企业的科研成果主要面向本单位或其他核电企业应用,成果一般为专利、技术方案、工具产品、研究报告等。科技管理部门要建立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台账,及时完成科研成果登记,以专项跟踪表的形式对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授权的专利,要在所属地区的科技管理单位完成科技成果登记;对于已成熟应用并产生效益的,要指导项目负责人及时进行相关科技奖项的申报,切实增强项目组成员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3总结

核电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是长期的、系统性的基础工作,其管理制度、方法均需要项目管理人员持续优化和完善。本文通过分析科研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出科研项目管理的新方法,构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流程,对核电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9(2).

[2]张余维.浅析加强科研项目科学管理的方法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0(8):44,49.

科研考核方案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绩效管理;优化;问题

一、引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R&D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保持在2%以上,达到国外发达国家标准(1.5%~2.5%),这表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开始,国务院、科技部及财政部陆续多部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的相关管理工作的重要通知,制定了一系列中央财政科研改革的新思路,并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优化了科研绩效管理,提出了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强化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科研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体现科研成果的有效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新要求。我国的绩效经费管理分别经历了探索阶段、规范阶段和完善阶段。目前,纵向科研经费中的间接经费(含绩效经费)比例进一步加大,相应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应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和绩效管理办法,妥善处理好间接经费使用和科研人员绩效激励之间的关系,并真正实现绩效经费与科研人员实际贡献挂钩的一致性。本文将结合国家相关新政策的要求,以A大学为例,分析其绩效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完善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导我国高校绩效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

二、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问题研究

A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现行绩效管理制度包括《A大学理工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和《A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2017年3月6日),学校各层级在纵向项目间接费用上的管理架构、权责分配及其与科研新政新要求的呼应关系如表1所示。综合分析表1,可以得出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如下。1.A大学纵向科研经费中的间接经费分配比例较为清晰,学校向项目组发放绩效支出主要依据项目的年度进展、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关键环节。但是,在间接经费的使用过程中缺少了审计部门的相关职责,这与中办发(2016)50号等国家新政中“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管理办法”不相符。2.项目组成员的绩效支出直接由项目负责人发起,而个人绩效的发放依据主要是项目组成员任务分工和完成情况决定,但是发放的具体比例没有参考标准,主要由任务负责人直接决定,缺少相应的绩效考评方式或指导意见,这与中办发(2016)50号、财科教(2016)113号、财科教(2017)6号等国家新政中“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管理办法”不相符。

三、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优化研究

国家新政在间接经费的规定上,参考国外的先进科研经费管理经验,对间接经费进行了重大创新,包括提高了间接经费的比例、取消了绩效经费在间接经费中的比例限制等。通过前文的研究可知,在A大学的现有绩效管理制度中,制定了清晰的间接经费分配比例,并明确了项目组成员绩效支出由项目负责人发起,科技处、二级单位审核备案,财务处发放的管理流程。但是,缺少了审计部门职责和绩效考评方式的制定两方面内容。针对以上两方面内容,依据委托理论、权变理论和平衡计分卡理论,提出如下绩效经费管理制度优化研究方案。(一)审计部门职责。考虑到研究团队个人的绩效经费已由项目负责人考评,并由二级单位和科技处审核、审批,建议赋予审计部门审批与备案的职能,并可加入到《A大学理工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和《A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中。(二)绩效考评方式。绩效考评主要发生在研发团队内部,因此可以由学校统一下发绩效考评指导意见,各研发团队进行细化实施,建议指导意见如下。从工作分工方面,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定研发团队的绩效考核内容及标准,并按周期组织内部绩效考评,按照管理流程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绩效奖励发放。研发团队负责提报绩效考核材料,配合课题负责人开展绩效考核。从考核周期方面,包括年终考核、课题中期考核和课题结题考核三个阶段。从绩效考核证明材料方面,包括任务年度进展报告、任务经费使用情况报告、阶段性成果证明材料、文档材料(技术文件、会议记录等)、其他需提供的材料。从考核方式方面,绩效考核方式按照平衡计分卡理论设计。平衡计分卡理论强调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考查团队的业绩,结合课题研究团队的研发特性,主要是平衡研发团队与研发任务下达者的利益关系。因此,编制课题研究团队绩效考核评价参考标准(见表2),具体分析如下。在财务维度,科研团队与企业管理不同,关注的主要是科研团队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考核的分目标主要是直接经费、间接经费的支出和与经费使用相关的票据文件。因此,科研团队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合理的使用经费、控制经费的使用进度、并且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是财务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在客户维度,研发团队的客户主要是科研项目的来源单位,纵向科研项目的来源主要是科技部,考核的分目标主要是研究成果及研究成果应当达到的技术指标。因此,科研团队在获取科研项目后,要按时、保质和保量的完成研发任务书承诺的科研学术成果,并保证研发的相关理论、设备及系统达到承诺的技术要求,力争达到先进水平是客户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在内部流程维度,研发团队通过有效的组织程序,合理组建团队成员并制定实施方案,确保研发工作进度和研发任务质量,按时、保质的提交各类技术文档是内部流程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在学习与成长维度,只有不断的提高团队的个人研发能力,利用各种绩效激励措施提高整个团队的执行能力,才能保证科研项目的研发质量、增强研发团队的研发能力、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因此团队个人能力和团队执行能力是学习与成为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

四、结论

随着科技体制深化改革阶段的到来,科技创新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各项旨在进一步释放科技动力的新政策陆续颁布,极大了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本文主要依据科研新政策的新要求,从高校的实际科研管理制度出发开展高校绩效管理制度专题研究。针对研发团队的绩效考评工作,提出工作分工、考核周期、绩效考核证明材料、课题绩效奖励兑现的建议,并按照平衡计分卡理论,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编制绩效考核评价参考标准。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导我国高校绩效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Z].2011.

[2]财政部,科技部.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教[2012]502号)[Z],2012.

[3]王军,李敏.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探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