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03:14: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学实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学实践

乡村资源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我国愈发注重幼儿科学教育,城市的幼儿教育资源丰富,幼儿能够得到很好的科学启蒙教育。但是与城市相比,乡村受到地理因素、资源条件因素、教学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乡村的幼儿科学教育阻碍重重。在此情况下,为了加强乡村幼儿的科学教育,有效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我们十分有必要利用乡村本地资源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本文就是探究如何利用乡村资源有效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乡村资源;幼儿科学;实践活动;方法;分析;探究

一、引言

我所在的乡村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富,具有丰富的茶叶资源。这里的茶叶自产自销,带动了本土区域的经济增长,还为幼儿科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实践场所。为了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实践能力,我们充分运用了本土的茶叶资源,对身处乡村区域的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幼儿的科学实践能力,让幼儿在充满茶香的乡土资源中学习科学教育内容。本文阐述了在运用本土茶叶资源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具体阐述了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

二、运用本土茶叶资源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的困难分析

1.幼儿教师对茶文化了解和认识不够。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幼儿教师毕竟不是真正从事于茶叶行业的专业人员,他们对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远远不够支撑他们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而要想运用本土茶叶资源对幼儿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并获得良好的科学实践活动效果,首要前提条件就是幼儿教师必须足够的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如茶的历史、茶的形成与发展、茶的种类、茶的种植方法、茶的功能、茶在生活中的作用等等,这都需要幼儿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茶文化方面的书籍、查找茶文化方面的资料。2.贴近生活,又不贴近于生活。运用本土茶叶资源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既贴近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又不贴近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幼儿由于年纪小,好奇心强,运用茶叶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茶叶资源是本土乡村资源,能够为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成本费用较低。同时幼儿比较熟悉本土茶叶资源,能够拉近幼儿与科学实践活动的距离,幼儿不会产生排斥心理,贴近于幼儿生活实际。但是运用本土茶叶资源开展幼儿实践活动又不贴近于生活,这是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还未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对本土的茶叶资源缺乏了解和认识,所以并不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科学实践教学效果。再加上走向茶区,教师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幼儿的安全管理需要高度重视。3.自然环境和资源利用率不高。幼儿教育绝不仅仅是依靠幼儿园教育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合。因此运用本土茶叶资源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需要本土茶叶资源的配合,也就是需要茶区为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场所,保证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作为家长在幼儿科学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家长积极主动配合幼儿教师的工作,帮助教师保护幼儿在科学实践活动场所的安全。新一代的年轻父母学历还是比较高,但是对幼儿教育不是特别在行,更难认识到科学实践活动开展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其活动是幼儿教师在“瞎折腾”,出现对教育工作不支持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4.幼儿教师难以对幼儿的能力发展进行层次把控。幼儿发展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特点,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必须是连续性、全面性、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的目标也是实现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人天生就是有所差异的,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也都有所差异。因此,在运用本土茶叶资源开展幼儿实践活动时,教师难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设计科学实践活动,幼儿教师的层次把控不到位。

查看全文

科学实践经验

近几年来,博士服务团到西部工作赢得了地方干部的称赞。从**年起,甘肃省已经累计接待了3批"博士服务团",全国已经有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西部地区,参加基层的实际领导工作。每个"挂友"都在经历了一年的实际工作后深感博士在西部基层当地方干部,是给当地的施政增加了科学的力量,同时在西部的历练也为这些科学的精英带来宝贵的实践经验,双赢的成果使博士服务团在很多地区大受欢迎。今年甘肃就有100多个岗位争夺9个服务团的成员。

一年里,他们每个人都拿出了出色政绩

在张掖参观建设节水型社会展览(右起第三人为天津大学挂职博士冯耀龙,他是水利水电设计专家)

今年9月底,甘肃省接受的第三批"博士服务团"挂职到期,在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研究员马宝成博士的总结里,记者发现,赴甘服务团9名成员都在本职岗位上拿出了出色的政绩,受到当地或所在单位的积极评价。

马宝成的专业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目前的科研方向是基层政府管理与创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他说:"这次到基层政府挂职锻炼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够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一些新观点、新思路。"

在甘肃省华亭县,6000多名严重缺碘的农民群众今年仍然能得到每人5公斤碘盐的的帮助。这主要得益于副县长马宝成在10个乡镇的调研。马宝成去年10月到华亭上任后,先后深入全县10个乡镇进行调研,并多次到一些贫困村庄了解情况,发现部分农村群众甲状腺肿大等地方病比较严重,主要起因是农民长期食用价格低廉的不合格碘盐造成的。马宝成会同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盐务局等部门研究提出了实施"碘盐扶贫工程",由县财政、盐务局、地病办及有关乡镇各筹集一部分资金,按每人每年5公斤的碘盐食用量分季度向甲状腺肿大严重的农村群众投放合格碘盐,连续实施两年。这一建议很快得到县里主要领导的认可和支持,迅速在一些贫困乡镇实施。

查看全文

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探究活动探讨

摘要: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中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高中主要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因而学生主要对这两方面进行实践探究活动。高中地理作为文科中的重要一员,由于其太具有理科思维而不太容易让文科学生接受。高中地理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的乐趣,并将书本中的东西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来,从而实现新课改中构建开放式高中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切实认识到“学习对生活有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实践探究

地理学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就其在高中阶段就在自然方面考察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冰川学、火山学、地震学等方面。高中考擦人文方面是必修二中的所有,比较简单,考察农业、工业、社会为主。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一些实践探索。学生在生活中就可以掌握、了解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的一些自然现象,还可以在农村中去了解农业,城市中去感受工业。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准确、深刻。

一、教师带领深入实践

高中地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我们所处地球或所属区域的地理环境,例如天气,水循环,气候等,还有我们的人文环境,包括农业的特点,要求;工业的地理位置选择等,地理跨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老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高中阶段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与课本脱离,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时,要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例如:刚开始学习地理时,主要是学习简单的比例缩放,图标,方位等。这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让学生绘制出学校的平面图。加强学生对方位空间的理解。再有学习水循环章节时,分别在晴天和雨天带学生外出,让学生观察地面上的水是怎样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最终如何形成水滴下落,流入地下的水会最终汇集在哪里,还可以带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和城市中水的汇集速度,和汇聚地。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学会这一章节内容。比如,城市的水下渗难,乡村的水下渗容易,城市的水经常积聚在一起,形成水灾,而乡村则的雨水很快就流入地下。让学生进行一下对比和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城市硬化面积大,水不容易下渗,常引发洪涝灾害。而乡村绿化面积比较大,雨水容易下渗。学生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然后设计解决方案。

二、小组自由组织实践学习

查看全文

环境科学实践教学论文

一、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不但涌现而发展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质量退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自然和生态等各种危机。环境教育也随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在1972年在斯得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地接受与肯定,由此拉开环境教育大发展的序幕。之后,在1975年的贝尔格莱德,1977年的第比利斯,1987年的莫斯科和1999年的塞萨洛尼基会议中,环境教育的定义不断清晰,也被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重视和执行起来。各国对环境教育的定义有不同的描述,1987年莫斯科环境教育和培训国际会议上的定义为:环境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个人和群体意识到自己的环境和学习的知识、价值观、技能、经验以及从个人和群体层面使他们能够采取行动应对当下和未来环境问题的决心[2]。我国关于环境教育的定义,可引用百度百科的概述: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环境科学专业科班培养的本科生,无疑是环境教育的直接受体,通过系统的环境专业教育训练,使学生不但掌握环境专业领域知识,而且兼具使命感和责任心,成为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倡导者。

二、中西(欧)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差异对比

1.实践课程设置。国内环境科学的实践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类,下面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进行阐述:一类是与专业课相关的实验课程,比如普通化学实验、环境检测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环境毒理学实验等等。该类实验课程设置与专业课学习相对应,内容多为专业课原理的演示或验证实验。该类课程分布在教学周中,需要实验前进行实验报告撰写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进行总结。另一类是参观实习类的实践课程,如同济大学环境科学系组织的参观云南水务集团、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厂等实践,这些实践课没有对应的专业课程,而是在培养计划中作为暑期实践单独出现,具有比较高的独立性,时间上它们分布在暑假开始的阶段,一般为期两周。学院组织以系(或班)为单位,集体前往参观地点进行实践,而地点和参观的企业分布广泛,有上海市内的环境企业,国内的污水处理公司(云南水务公司),也有国外的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环境基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参观结束后,同学们需要撰写对每个场所的心得体会和报告。在参观时,所参观的企事业单位机构的专业人员向同学们介绍相关专业知识,这拓宽了同学们的专业专业知识学习途径。费用方面,远途的参观考察基本上是学校学院的经费承担,但是也有同学自费的部分如机票和其他一些费用。一般都在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总体来看,国内的实践课程种类比较多,时间地点都很多样,而目的就是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而课程的评价体系则主要参考学生的报告评价,如实验课的实验报告的平均分和考察报告的评分等。此外,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创新试验区为例,通过组织小班教学,引导学生们循序渐进参与创新实践,以提高综合能力。如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参观教授实验室,大学二年级开始“一对一”的导师制,通过学生和教授的双向选择,确定学生的导师和课题组。这样,学生可以进入各个不同的实验室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更早地接触到科研和相关的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欧洲的环境科学实践课程设置与国内有所差异。以试验区同学交流学习的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为例,环境科学实践形式也分两种,和国内一样,是实验课程和参观实践。但是欧洲的实践课程强调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强。这里的实验课和理论课不分家,如环境生态学,课程分为两部分———课堂和实验室,同学们进实验室的频率也是一周一次到两周一次,此外,同学们无须撰写预习内容,但实验报告和国内相似,区别在于这边要求以一定的格式标准,将实验报告打印出来,由老师收集,作为评分的依据。而参观实践也是与课堂结合的,并不同于国内实践教学课程独立设置。往往在某门课程学习当中,安排整天的实地考察(fieldtrip)。实地考察地点则由课程的性质而决定,例如地理课会选择附近的山体,而环境修复会安排在周围的某个垃圾填埋场。偶尔也会有远途参观的课程,行程从3~4天至一星期不等,这些课程通常出现在大学高年级如大四阶段。这种远途实践是自愿参加,部分自费。如同学因为费用问题不参加将另外安排任务。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由于自然场地更多,通常都是任课老师担任解说员的职责,因此需要老师对该场地有一定的了解。据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叙述,当地的课程设置和西班牙相差无几,也是实验课和理论课相结合,而实地考察也是根据具体课程来安排,有的课程会固定每两个星期有一次,有的课程则不定期举行。而且普遍没有长途的行程,时间最长则只有3~4天。课程的评价和国内相似,也是根据学生的报告进行评分,不同的是,该分数是理论课的一部分,并不像国内有单独的实验课分数。

2.学生态度。在国内教学普遍以应试为目的的大背景下,实验和考察这种非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实践考察中,同学们普遍对轻松的行程比较感兴趣,而在具体的企业和工厂参观热情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主题的熟悉程度和讲解人员的表达能力,积极主动性上受限制。部分同学对实验预习报告和考察报告的撰写不够重视,仅仅是完成任务,会沦为“形式主义”。在西班牙或者德国的环境科学主修学生则对实验和考察有不同的态度,学生们普遍乐意接受实验和考察教育,相比中国学生,他们更有兴趣参加实验或者考察形式的教育。但是同学们普遍为实践课百分之百的出勤率要求感到苦恼,在西班牙尤为严重。因为西班牙18~24岁学生平均翘课率为23.5%,为欧盟国家首位。此外,实践考察报告的撰写不是必须的,受到部分同学的欢迎。

三、小结

查看全文

眼科学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在眼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一班38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9人)和对照组(19人)。实验组采用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对照组采用PBL教学法。教学任务结束后用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评价两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考试成绩(包括基础知识、病例分析、总成绩)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是一种高质、高效、便捷的教学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专业眼科学实践教学中推广。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眼科学;实践教学

眼科学教学内容抽象,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学习难度大,眼部解剖结构精细复杂,对疾病的检查和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高精尖的仪器设备,这就增加了初学者的学习难度;其次,眼科学对于临床医学专业而言是考查科目,课时较少,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眼科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最后,眼科学以形态学教学为主,内容枯燥且难以理解,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微课是指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精练,集中说明—个问题的小课程[1]。近年来,微课又有了新的定义,即微型视频网络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2]。翻转课堂是指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进行反转,教师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制作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前自主观看,课堂则变成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场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知识的应用,通过对知识传递、知识内化、知识巩固顺序的颠倒,实现从“教”向“学”转化的翻转改变,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授课方法的教学形式[3-7]。我们将这种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应用于眼科学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教学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大连医科大学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一班38人作为研究对象,该班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进行眼科学理论与实践学习。将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19人)和对照组(19人),实验组采用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对照组采用PBL教学法。1.2教师及教材。教师均为眼科带教教师(主任医师),教材为第8版《眼科学》。1.3课前准备。1.3.1实验组。设计眼科主要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眼外伤等)多媒体课件,插入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画等,包括病史、临床表现、眼底照片、OCT结果、FFA结果、视野检查结果、B超结果、CT结果、MRI结果等静态数据资料。通过学习这些多媒体资料可以使学生对疾病以及常见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共16学时,分4次授课,每次4学时。1.3.2对照组。将眼科主要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眼外伤等)相关知识以文字、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共16学时,分4次授课,每次4学时。1.4教学方法。1.4.1实验组。(1)微课的制作。建立微信群,收集眼科学网络课程资源,包括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2)翻转课堂的实施。教师将微课上传到网盘、云端或微信群,供学生课前自主观看,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查询、讨论、整理、分析、归纳,制作PPT演示文件。课堂教学分为3个阶段:①学生演示、讨论阶段:学生派代表进行2~5分钟的课堂PPT演示讲解,阐述对问题的思考及结论,教师通过病例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②教师指导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结合教学重点、难点答疑解惑。③总结阶段:学生总结所学疾病的特点,讨论该病的诊断、鉴别、治疗、预后等,教师结合真实病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1.4.2对照组。采用PBL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实验组相同。1.5教学评价授课结束后对两组眼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临床病例分析能力进行评价。发放调查问卷,从基础理论的掌握,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自学能力、学习效率、学习兴趣、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以及对本组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查。

2结果

查看全文

中医外科学实践技能训练研究

摘要:中医外科学实践技能训练课程构建要符合中医外科学的学科特点及实践性强的特点,符合国家引导与学校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科发展与今后人才发展。课程建设内容包括中医外用药制作与使用、现代医学无菌术与基本手术技能、外科诊查方法、中医外治与手术疗法、延伸内容,课程建设形式为文字教材、视频与图片教程、教师演示与新手段,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结课考核与实训手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建设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临床主干课程,历史悠久,著作颇多,内容丰富,外治疗法、手术方法与内治方药精妙,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在医疗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学科特点及实践性强等因素影响,许多院校及专家认为需要改革原有教学方式与内容,重视临床技能教学[1-2]。加之临床见习往往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因此,近年来很多院校开设了中医外科学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并进行探索[3-5],有的院校还编写了实训教材,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的统编教材。笔者所在院校自2014年开设本门课程,陆续编写了一些教材且已出版,目前正在录制教学视频,申请了校级教改项目、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现将该课程建设思路与经验与同道交流。

1课程建设要求

1.1符合学科特点

中医外科学疾病是指发生于人体体表、肉眼可见、有形可循及需要以外治为主的疾病[6]。中医外科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即多数疾病发生于体表,病种多、内容广,外治药物与疗法、手术方法多,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临床诊疗手段与操作技能。

查看全文

动物科学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1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教学现状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满堂灌现象比较普遍[1]。动物科学专业教学同样如此,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的满堂灌为主,教学上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环节与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锻炼和重视不够。而理论课学时多内容杂,因此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出现了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技术技能不完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创新精神不强,环境适应性较差,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欠缺,学生对畜牧行业发展了解与认识不充分,出现严重的高分低能,就业能力较差的现象。同时在当今新形势下畜牧业企、事业单位对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选择越来越严格,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针对这些现状,地方高校应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加强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2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实践项目和内容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项目和内容,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充分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实践锻炼[4]。为此,学院对动物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实验课程进行分类,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知识技能实践,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实践和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循序渐近实施全面的基本技能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三层次动物科学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如图1。对课程中的实践项目和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减少重叠的及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的开设,补充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原来占实践项目的20%增加到50%。为能更好引起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加强学生基本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学习国外动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重要的实验课,单独设置一定的学分,独立考核[5],有针对性的对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应用技术性人才,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这种人才培养主要路径之一。针对动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应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产学研合作育人,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已被教育界普遍认可,但需根据各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创新性探索和实践,研究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加以实践[6]。动物科学专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时,一方面采取请进来方式,选择性的邀请畜牧水产局,动物生产相关企业如现代化养殖企业,大型饲料厂等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一线管理人员,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将他们请进实践教学课堂为学生讲授畜牧行业发展现状,人才要求,实践操作技能等知识。另一方面采取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院现建有20余个与动物科学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平台[3]。并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大四时进入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为期近一年的顶岗轮岗实习,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动物生产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实训学习,通过顶岗和轮岗实习,参加企业管理与生产的全过程,直接接触动物生产实际,对动物生产的工作规划、计划实施、生产工艺、操作流程、技术要求、管理方法、问题处理方式等进行全面了解,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熟悉了解畜牧业行业及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7],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产教融合,依托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好路径。

查看全文

学校科学实践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一、调研内容

教师方面:

1、学校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存在什么问题?

2、学校在培养新教师、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应做哪些方面工作?

3、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怎么做?

4、学生不良习惯有哪些?应如何改进?

查看全文

心理科学实践更迭进化实现论文

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诞生以来,一直是以实验科学作为其特征和标志的。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研究方法论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林(JamesP.Chaplin)曾指出:“任何科学发现或概念的有效性取决于达到该发现或概念所采取的程序的有效性”[1](P13)。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史在实质上就是科学方法论的演化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几乎都伴随有研究方法的重要发展,而研究方法论的每次发展又总是使人类对客观规律普遍性的认识更深化一步。科学的发展和体系的形成就是在新旧方法论的更迭和进化中实现的,科学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论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由于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对于心理科学的实践有着决定性意义,因而有必要对心理学研究中有关方法论的问题进行回顾、比较和分析。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查看全文

中学党支部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调研报告

一、调研内容

学校班子

1、学校领导班子的政治责任感、事业心情况;

2、学校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教育方针、政策情况;

3、依法办学情况;

4、执行教育收费政策、规范教育收费行为的情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