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生物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8:29

科学生物论文

科学生物论文范文篇1

在某种程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主要原因有:(1)人们的日常活动总是依照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是社会常识进行,这些经验和常识都是在问题基础上进行验证的,一般不会轻易出现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发现问题。(2)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总是过多地依赖过去的经验进行日常活动。因此,原有的经验意识掩盖了对发现新问题的意识,导致人们不会主动寻找问题。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隐藏在事物的背后,极不容易被人轻易地发现。除了隐蔽性外,问题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哪一个环节问题就出现了,寻找问题没有具体的方向。如果问题一旦被提出,那么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样也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些知识点故意留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探究。如在人教版生物教材“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首先进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的研究,调查光合作用产生的条件、原料以及产物。通过研究表明,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根据这些概念,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活动。在进行实验活动之前,我们首先根据概念提出问题,例如,“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是否相同”“植物生长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条件会产生什么后果”等问题。

二、重视研究计划的制订

科学探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研究计划制订,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后就需要我们制订一个实施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实施,最终会得到预想的结果。而且研究计划的制订难度是非常大的,它需要制订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探究经验,还要有快速的应变能力。因此,要加大对制订研究计划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首先,加强对生物基础知识的了解,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拓展;然后,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仔细了解和掌握制订科学探究计划的思路和方法;接着教师要有充分的设计探究计划意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和教育;最后,可以进行专业的讲座,加强学生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科学生物论文范文篇2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课件下载┆教学论文┆实用文档┆个人简历┆论文中心┆演讲稿┆考试相关┆党团社会┆职场技巧┆作文园地┆法律文书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书论文网->语文论文->教学内容退出登录用户管理

赞助商

栏目导航

·语文论文·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历史论文·地理论文

·生物论文·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体育论文

·信息论文·德育论文

·教育法规·课程改革

·家长频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导·班主任论文

·教育综合

最新推荐

·用反证法解遗传题的几点

·愉快教学法初探_生物论文

·注重初中生物教学,提高

·转基因动物制造的药品被

·转基因羊的诞生_生物论文

·关于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

·关于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吗?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课件制作技巧略谈_生物论

·CAI课件的编制原则_生物

·“根的形态”一节中多媒

热门文章

·大气温室效应和全球

·保护生物多样性_生物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

·浅谈纳米技术_物理论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动植物基因工程介绍

·数学家名中英文对照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

·[图文]小学音乐课改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

相关文章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发

·强化学生美育教育,

·中小学创新教育及其

·发挥地理优势渗透美

·通过中学化学教学渗

·[图文]中学物理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美

·中学外语课堂教学中

·数学新教材中美育因

·把握数学美的特征发

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_语文论文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6-12-1222:46:28人:yujklj68kfg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作者]李丽

[内容]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审美意识(美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是培养道德意识(善的观念),智育的内容是培育科学意识(真的观念),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育能够对德育、智育产生促进作用。

审美意识中渗透着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是求美: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美的属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求美的审美意识必然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的。从最一般的如形色声动静等观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认识、把握,离开这种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对于主体根本无美可言。我们对高山、大海的审美反映,就绝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对“真”的认识的性质的。特别是对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反映,更有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因素,如对,对《红楼梦》的审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对特定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了解,如果对此无科学的认识、把握,断不能对它们的重大审美意义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刻的审美理解。

审美意识中积淀着道德意识。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了道德意识(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是否合乎主观目的、需要的反映、认识,是一种社会功利观念),其后,才从中孕育出审美意识。因而,审美意识在产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识的,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审美意识一旦产生,就开始逐渐从道德意识中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发展,以自己独特的似乎无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可以“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5)]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与之根本无关甚或相反的东西,不可能被感受为美;所以,分化独立出来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尽管可以不与个人当前的实用功利发生直接的联系,在根底里却仍然包含着社会功的利性质,潜隐着比个人直接功利目的远为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需要。总之,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虽不等于道德意识,却必然包含着道德意识,只不过它有道德意识的内容和效能,是体现、实现于比较曲折间接的形式里而已。

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当然就能间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确实是不可缺少不容轻视的一种教育。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问题的讨论便推进到: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总的说来,美育应该且可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从而得到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绝无审美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6)]“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培养审美意识的美育之实施、实现必须以审美对象为先决条件。而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为美育提供着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性既是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语文教育的巨大优势。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因而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必须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否则,学生一开始就会被阻隔于艺术形象之外,进入不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当然也就不能体察作品意蕴和艺术特点,即使是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也很难,因为作品的主题是潜藏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之中的。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只能是对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粗暴阉割,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其主题归纳、形象分析、特色指点等都必是隔靴搔痒、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东西,无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乃是势之必然。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3.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即使是大学,也都是在较高年级才开设美学课程),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且相当专业化,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大多数高中取消了这两门课程),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而语文是学生的主课,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其学时占中学全部学科总数的30%),且其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又有效地实施美育。

凡此种种,已足以证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语文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

科学生物论文范文篇3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课件下载┆教学论文┆实用文档┆个人简历┆论文中心┆演讲稿┆考试相关┆党团社会┆职场技巧┆作文园地┆法律文书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文书论文网->语文论文->教学内容退出登录用户管理

赞助商

栏目导航

·语文论文·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化学论文

·历史论文·地理论文

·生物论文·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体育论文

·信息论文·德育论文

·教育法规·课程改革

·家长频道·教育管理

·教程指导·班主任论文

·教育综合

最新推荐

·小学数学复习五法

·数学课堂激趣艺术三法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

·让艺术之花在语文课堂上

·变“只求甚解”为“好读

·尊重学生个性,构建和谐

·在阅读教学中辨析文章的

·把握规律让识字成为一种

·创新识字教育方法开发儿

·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用反证法解遗传题的几点

·愉快教学法初探_生物论文

热门文章

·大气温室效应和全球

·保护生物多样性_生物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

·浅谈纳米技术_物理论

·小学作文教学感悟_语

·转基因动物_生物论文

·浅谈三年级起步作文

·动植物基因工程介绍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

·[图文]与概率论

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

·指导学生撰写科技小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生物教学中“巧”用

·初中生物探究型课外

·[图文]运用同化论指

·2002年高考名师指导

·生物教学中“巧”用

·学法指导发挥电教优

·[图文]初中生物研究

指导学生观察四重奏_语文论文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6-12-1222:18:36人:yujklj68kfg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作者]杨益民

[内容]

(山西临汾一中杨益民)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据视觉心理学的研究,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有9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而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由此可见,观察对于写作有着多么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呢?

一、明确认识

观察对于写作及整个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方法。但是,如何使学生也认识到这一点,却又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所以,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作为专题讲解并反复强调。

在讲解中要引经据典,以开启学生心扉,提高认识。例如达尔文的话:“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鲁迅也说:“如要写作,第一须观察。”这些论述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观察的重要性,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

一般来讲,观察对于写记叙文、说明文的作用,学生了解的比较清楚。而对议论文的作用就不然了。因而,要向学生强调指出,写议论文自然离不开学习理论知识,但观察仍是基础。因为只有深入生活,掌握丰富的写作材料,才有可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论点和有说服力的论据。写《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深入农村一个多月;恩格斯为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花21个月时间深入工人之中,并将此书副标题命为“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这些都是典型实例。中学语文教材也不乏其例。《说小》《当说必说》《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错字小议》等,许多议论文,可以说都是深入观察的结晶。

二、把握要领

学生认识到了观察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激起观察的热情和兴趣。而此时,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观察的要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领如下:

1.观察必须与思考共存。观察不是一般地看一看,而是要有目的地科学地看。既要仔细看又要用心想。没有思考的观察是盲目的、缺少灵魂的。可以说,思考是观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部分。茅盾由白杨而想到北方的抗日军民;杨朔由茶花而看到新中国,这些都是很好的说明。

2.观察要抓事物的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不同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大千世界品类繁多,虽各有所属,却不尽相同。观察就是要抓住这些不同。比如同样是雨,春雨、秋雨、夏雨形态各异,大雨、小雨、雷雨情状不同。同样是人,男女老幼各有特色,三教九流互不雷同。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俯拾即是。同是女人,豆腐西施、祥林嫂、黄淑英等等从外到内差异都是极大的。因而,观察时就必须把握观察对象内、外、动、静、远、近、高、低等各种情态,从而写出客观、具体、逼真、形象的事物。

3.观察要有独到的发现。观察最可贵的是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掘出新鲜的东西来。如果观察只停留在回忆、验证前人的看法上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将这样的内容写进文章也只能是拾人牙慧、难出窠臼。因而,独到的发现是观察的最大任务。“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苏轼登庐山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们都有独到的发现,故而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能够流传千秋。19世纪英国画家透纳第一次将伦敦的雾画成红的,引起了人们的惊讶。人们是用习惯的眼光看雾的颜色的。而透纳却跳出习惯的套子,敏锐地发现因为曼彻斯特林立的烟囱喷出大量有火星的煤烟与其相映照的缘故,使伦敦的雾不是一般的灰色,而是独特的红色,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伦敦雾的传统看法。这就是发现的意义。

因而,应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去发现。

三、授之以渔

正确的方法会使学生观察的行为更加明确具体,更加容易把握,更加积极主动,从而也更加有效。

1.无意观察与有意观察。

所谓无意观察是指没有明确目的只从兴趣出发随时随地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它也叫随意观察。这是积累知识和素材的重要方法。清人魏禧对这种方法的作用进行了很好的概括:“比之富人之积材,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预贮,初不必用之,面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石同功。”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让其“留心各样的事情”。

有意观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地选择某一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这种方法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因而在观察时必须专心耐心。《我的父亲》《我最尊敬的老师》《我的同桌》《记一个热情的售货员》《校园晨曲》《我们的教学楼》之类的命题,都需要进行有意观察,否则便难成佳作。

2.整体观察与细节观察。

整体观察即对事物的各个方面逐个进行观察,从而全面了解观察对象。它包括:过程观察,即对事物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前因后果进行观察。例如《景泰蓝的制作》《蝉》就是如此。联系观察,即观察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例如1990年全国高考题,要求以圆的想象物为描写重点,同时又要有陪衬物,完成此文就必须注意其相互联系。

细节观察就是对事物某一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以求对事物透彻的了解。因而必须选取那些能代表整体、揭示本质的典型细节进行观察。例如祥林嫂的眼睛,《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葛朗台临死时抓镀金十字架的动作等等,都是范例,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揣摩。并可布置《老师的眼睛》《妈妈的微笑》《好动的他》之类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明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的道理。

3.比较观察与层次观察。

比较观察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较,发现其同异之处,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特征。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观察方式。它包括同中求异——从相同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异中求同——从表面上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内在联系。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因而,教师应把比较观察作为重点加以介绍。比如,同样写老师,《我的老师们》则既要把握同中之异,更要揭示异中之同,以表现教师的精神品质;而《我的严师》《我的恩师》之类的题目,就主要在于同中求异,突出“这一个”的特点。

层次观察即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对人则是由外貌到性格,对物则是由形式到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观察人更重要些,所以必须使学生明白人的外部特征需要以内在特征为依据,用来说明个性;内在特征需要通过外在特征来显露,用以表现个性。不能说明个性的外部特征,即使再具体生动也无多大意义,而没有外在表现的内心刻画,则会使人感到不着边际。部之,要使学生明白写人必须内外结合,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加强训练

观察能力要在实践中,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地培养起来。训练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是有心人就可以灵活地选用。以下简述几种,以期引玉。

1.结合课文培养观察能力。很多课文都写到山水草木日月风雨等自然景观。这些都是学生常见的,但由于平时观察不细,故而难以写好。所以很有必要借教材这个范例,启发学生观察。学了《春》,可让写《秋》《夏》,学了《荷塘月色》,可让写《花坛月色》《荷塘秋色》,实践证明,有激情、有实践、有样板,就能写出佳作。

2.借助图画培养观察能力。近年高考中考都出现过图画作文。这也是对观察力的一种考查。图画比文字的阅读难度更大,所以,应引起重视,多作训练。例如:漫画《打井》《猪八戒照镜子》;油画《蒙娜丽莎》《父亲》;还有名人头像等都是训练的好材料。让学生通过对画面的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摹出来,是很好的方式。

3.利用静物培养观察能力。一件器物,一件工艺品,一个文具,都可以做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材,把它放在讲台集体观察或者教师拿着在教室巡回让学生浏览,然后,展开比赛,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又全。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观察的欲望。

4.通过人物培养观察能力。教师、同学、父母等都是学生熟悉的人,因而也是训练的材料和内容。比如,让学生写出班上的一个同学,但不说姓名,文章在班上读后让大家猜是谁,进而评价得失并修改完善。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的激情。

5.通过场面培养观察能力。运动会、班会、讨论会、升旗仪式、打饭情景等都可以激发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笔者曾以“校运会上”为总题,让学生写作,一个学生写了以《抢拍的两个镜头》为题的文章,其中写了两个人:一女生跑步时掉了一只鞋,便索性甩掉另一只,赤脚在满是石子的跑道上向前冲:一男生在长跑中因体力不支而跌倒了,但他又顽强地爬起来,艰难地坚持到终点。作者将两个镜头都叫作“拼搏”!由此可见,引导得法,自有佳作。

6.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一个市场、一家商店、一座新的建筑、一个十字路口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材;春游、秋游、郊游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机会。

7.命题启发。命题的好处就在于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观察对象。命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a.单一性题目,如《爸爸真凶》《调皮的小猫》等。b.比较性题目,如《我的两个同学》《我的两家邻居》等。c.激情性题目,如《春雨》《第一场雪》等。d.假设性命题,如《如果我当了语文老师》《假如我是设计师》等。e.启发性题目,如《暖瓶为什么保温》《钳子为什么比手的劲大》等。

8.命意限制。命意就是只要求一个中心意思或限定一个范围。比如,要求学生写一个农贸市场、写一个老教师、写秋天或春天的景色等。命意比命题灵活性更大,学生也具有更广阔的选择余地。

科学生物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范式;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于2018年5月在“清华名师教学讲坛”上郑重宣布,将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该课程共同负责人彭刚说:“‘写作与沟通’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1]写作训练首要的就是进行思维训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属性和功能看,它是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就是它所提供给人们进一步研究大大小小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是哲学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意义的方法[2]85。基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范式对大学生论文写作思维的训练、写作水平提升都有着极大的益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范式在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范式具有合理性,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范式,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自觉”[3]。第一,确立实践性、科学性、规范性的写作理念。所谓写作理念是指写作论文过程中遵循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思想。论文写作不同于散文或记叙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写作理念不同。事实上,很多大学生仍然用中学写散文、记叙文的思维方式来写大学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忽略了论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论文写作以论为主,以说理为目的。论文选题合理、结构完整、逻辑关系严密、语句顺畅、观点明确等均是写作理念科学性、规范性的题中之意。论文写作还应遵循实践性的理念,以人们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对客观对象世界进行解释和改造,即论文写作要以问题为导向,揭示问题的本质,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教育教学、实验、生产等)提供理论指导或实践指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范式为确立科学的、规范的写作理念提供了一种实践中的思维方式,实现大学生论文写作既合乎科学规范又合乎实践性。第二,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写作方法。论文写作方法指为达成写作论文目的而采用的途径和行为方式。它并非物化的手段,而是作为论文写作实践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在认识所要研究的问题和解答客观现实问题所遵循的一种方式或程序的总和。通常,在论文写作中运用到如文献搜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等。但由于缺乏实践性思维的指导,往往会在论文写作中出现观点堆砌、词不达意、表达冗繁、为写论文而写论文,脱离实际情况等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范式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实践,强调的方法论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以大学生的实践为思维切入点,以综合的、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论文写作,用实践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研究实际问题、剖析文献资料,摒弃教条式、堆砌式、形而上学式的写作方法。第三,明确实事求是的写作路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范式的根本指向,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大学生论文写作提出了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返回实践检验”多次往复的论文写作路径,既体现论文的理论性水平又体现论文的实践性指向。第四,激活写作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范式强调的是人实践本质的规定性、人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的是人的自主行为。由于彰显了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它能启迪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激励和鼓舞人们对自己的实践本质和自由的追求[2]84。大学生论文写作既需要论文成果评优、评奖、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外在激励,更需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术追求,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研究方向、研究热点,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夯实学科基础,提升学术研究涵养。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范式的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范式转变的培养。以往长期的文理分科,导致文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被搁置一边,缺乏对当代科学技术的清晰认知,进而导致论文写作偏向理论搭建,缺少实证研究,相对缺乏严密与审慎的逻辑。而理工科的大学生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缺乏人文润泽,论文写作词不达意、文提不符、逻辑思维混乱等问题也很常见。因而,高校亟须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范式的转变,既要提升其人文素质涵养还要培养其科学素养。一是成立专门的教学机构,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理论的研究与授课,以促进大学生实践思维范式的转变。二是尽可能多地吸纳不同专业背景的兼职教师,从事论文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在文献资料搜集整理、论证撰写的过程中,尽量结合自身实践活动,有意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三是成立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吸纳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参与每一学期的论文写作与研讨。学期末,指导教师按照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选取典型的学生论文习作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注重实践思维导向,尊重客观实际,杜绝形而上式的写作思维。(二)论文写作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范式。指导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主动独立思考,站在实践哲学的高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立足于论文写作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去总结、去反思,通过必要的实践调查研究获取论文写作必要的素材、材料支撑、数据支撑,并综合运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批判、预设、生成等方式,对论文写作计划、过程、成果做一个前瞻性与反思性相结合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范式是对联系、全面、变化的肯定,是基于实践主体与实践对象相统一的视角去把握对象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从而摒弃形而上式的片面与孤立。在论文写作中,大学生运用实践思维理念,形成论文写作计划、框架设计、程序、方法和论证撰写,把握学科热点、学科前沿动态,提高选题能力和水平。大学生还应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志愿服务、实习、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开拓实践思维,激发写作兴趣和深层的写作智慧,激活思维的创造性。同时,大学生还应与时俱进,关注所学学科、研究方向、学术实时动态,尝试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拓宽思路,主动思考与主动实践相结合,刻苦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批判的、辩证的、实践的、求真的思维精髓内化为理解相关论文写作的规则、途径。

三、结语

实践思维范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它的运用对大学生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确立实践性、科学性、规范性的写作理念、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写作方法、明确实事求是的写作路径、激活写作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淑霞.清华将在2018级学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2020年将覆盖所有本科生[N].新清华,2018-05-25(2).

[2]倪志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的三大转变[J].教学与研究,2007(3):80-86.

科学生物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通过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术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学动向(如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反物质世界等)导入物理基础知识,应强调:

1、定性与半定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因此为了让此类学生对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明确直认识,应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来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降低物理学科中的定量要求,给出清晰的和较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学史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定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历史行程。回顾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物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从哲学角度考察物理学的思想根基

古代物理学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自然哲学,它是未分化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认识它。从16世纪起,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物理学开始了它的近展时期。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它从不把自身的理论当做一部不变结论的汇集,而看做是同样必然地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斗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物理学里,如: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场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学方法论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产生了物理学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之间,对物理学探索和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普适原理。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研究物理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抽象、理想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假说和模型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数学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多维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内容广而新

覆盖面要广,除了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应用,更要阐明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物理规律在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扩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物理学在近生了重大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科学,并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应用。因此课程要充分体现近代物理学的内容以及当今某些物理前沿内容及其重大应用,以便学生对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及科技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进行系统的物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而是从欣赏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轻松、有趣,侧重身边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渐入状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不强求系统性,不严格遵循物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是根据一些起源于物理学、现在已渗透到各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如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地球系统、环境科学等。[3]

大学物理选修课的主要对象是非理工科学生,不需要讲授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故传统的“边板书、边讲授”的方法不适用,而应尽量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4]。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阅读文献,收集和制作课件、图片、flash动画、音像影视资料,做到音像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地传递教学信息,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

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工科物理不同,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不采用解题、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查找文献撰写专题论文;撰写读书报告、课程心得体会;由学生独立完成演示实验或自我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分组研讨某些物理问题或口试答辩等等[5]。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要求课程结构要趋向综合化,文理要相互渗透。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弥补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对非理工科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启迪思维、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婕,詹士昌,杨建宋.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80-184.

[2]周雨青.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89-92.

[3]何晓燕,陈小凤,李侠.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95-97.

科学生物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通过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术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学动向(如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反物质世界等)导入物理基础知识,应强调:

1、定性与半定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因此为了让此类学生对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明确直认识,应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来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降低物理学科中的定量要求,给出清晰的和较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学史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定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历史行程。回顾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物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从哲学角度考察物理学的思想根基古代物理学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自然哲学,它是未分化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认识它。从16世纪起,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物理学开始了它的近展时期。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它从不把自身的理论当做一部不变结论的汇集,而看做是同样必然地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斗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物理学里,如: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场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学方法论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产生了物理学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之间,对物理学探索和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普适原理。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研究物理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抽象、理想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假说和模型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数学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多维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内容广而新

覆盖面要广,除了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应用,更要阐明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物理规律在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扩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物理学在近生了重大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科学,并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应用。因此课程要充分体现近代物理学的内容以及当今某些物理前沿内容及其重大应用,以便学生对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及科技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进行系统的物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而是从欣赏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轻松、有趣,侧重身边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渐入状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不强求系统性,不严格遵循物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是根据一些起源于物理学、现在已渗透到各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如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地球系统、环境科学等。[3]

大学物理选修课的主要对象是非理工科学生,不需要讲授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故传统的“边板书、边讲授”的方法不适用,而应尽量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4]。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阅读文献,收集和制作课件、图片、flash动画、音像影视资料,做到音像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地传递教学信息,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

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工科物理不同,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不采用解题、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查找文献撰写专题论文;撰写读书报告、课程心得体会;由学生独立完成演示实验或自我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分组研讨某些物理问题或口试答辩等等[5]。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要求课程结构要趋向综合化,文理要相互渗透。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弥补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对非理工科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启迪思维、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徐婕,詹士昌,杨建宋.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80-184.

[2]周雨青.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89-92.

[3]何晓燕,陈小凤,李侠.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95-97.

科学生物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工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个人成长素养;科学思维方法;工程应用能力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要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融入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培养德才兼备的后备人才。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细化了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要求。理学类专业的课程,要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加强科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的课程,要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四川大学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在大学二年级执行。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有同学仍然没有明确大学的学习目标,出现了学习热情丧失、疲于应付学业的现象;有同学仍然沿用中学时期的题海战术,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物理化学》是化工类各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由于学科公式繁多、概念严格及推导复杂,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不利于大化工类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方法问题,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反复锤炼,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内容包括个人成长篇、科学思维篇和工程应用篇三个部分。目的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及科学探索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实业兴邦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1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

1.1个人成长篇

通过介绍杰出校友的成功案例及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在个人成长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陶冶情操、温润心灵。1.1.1案例一:实业兴邦、规划和积累、技能和方法物理化学是所有其他化学课程共同的基础,需要学生一方面学会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精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本质,另一方面又学会如何通过物理量的测量,来了解某些物理化学过程,从而能够有效地调控其中的关键步骤或整个过程。它对于学生科学思维、工程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要求学生在开始接触物理化学时,就要重视本课程的知识框架和学科的思想方法。在绪论中,以2011年四川大学的杰出校友海普瑞公司董事长李锂致我校校友会的书信开篇;从书信中的“一九八四年的春天,开始了对糖化学和肝素的兴趣和研究。”及李锂的简历推断,一九八四年的春天正值李锂大学一年级下期学习阶段,引出“规划与积累”思政元素;从书信中“系统地受学术思想的影响并且受到适当的技能的培训。”导出“技能与方法”思政元素;结合李锂个人的成长历程,引导学生重视个人能力的成长,并将自身的成长规划与国家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融入自身的思想和行动中,激发科技报国、实业兴邦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1.1.2案例二:如何让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学习吉布斯函数时,介绍对物理化学作出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吉布斯(GibbsWG)的生平故事。1836年他因为《几何学研究设计火车齿轮》的研究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博士学位,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名气和财富之后,不计名利地投身于基础科学问题“如何描述功与热量的关系?”的研究[4]。吉布斯研究的动力是什么?同时也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如何让你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课程结束时,分享本人的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困境中坚强努力、积极向上,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本人观点如下:首先要发现美,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美丽化学》视频[5],发现化学中的美;进而发现物理化学的美,如逻辑之美、简约之美等。例如:统计热力学处理纷繁复杂的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用概率最大的玻尔兹曼分布代替平衡分布,进而根据粒子的能量得到系统的能量,方法之精妙而简洁。其次需要创造成就感,以肺炎爆发时钟南山院士被急招赴武汉动车餐车上的照片和总书记为钟南山院士颁发“共和国勋章”的照片为思政元素,体验成就感有助于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生命的激情与活力。最后需要好的方法,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收获不到良好的效果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学习懈怠与疲惫感。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以下几个层次,首先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然后向书本系统地学习,最后在实践中学习,要向小马过河一样摸索着前进,并不断地自我总结与反思。此外,在讲解可逆过程的概念时,引申出秦始皇派徐福去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的历史故事,结合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诗句,给出“人生就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规劝年轻的同学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1.2科学思维篇

引入物理化学科技发展史的相关内容,通过介绍科学发现过程中蕴含的内在逻辑、思辨方法与关键创新点,渗透唯物论和辩证法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性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求真务实的科学作风。例如:1.2.1案例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现追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Kelvin)说法的发展历程,最早是基于卡诺(CarnotNLS)的工作。卡诺从提高热机效率的目标出发,根据可逆过程系统做功做大、环境做功最小的特点,以极简的四个可逆的卡诺循环,出色地运用了理想模型的研究方法,精心构思了理想化的热机-卡诺热机,提出了作为热力学重要理论基础的卡诺定理,从理论上解决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根本途径。克拉佩龙(ClapeyronBP)在卡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表了《论热的动力》论文。开尔文读了克拉佩龙的文章后,1851年从热功转换的角度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说法。1.2.2案例四: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发现1902年,理查兹(RichardsTW)在研究低温下凝聚系统电池反应时发现,温度越低,同一电池反应恒温下的ΔrGm和ΔrHm的值越接近。能斯特(NernstWH)根据ΔrGm=ΔrHm-TΔrSm的关系,创新性地思考可能是由于ΔrSm导致的。因而大胆地提出能斯特热定理,后经普朗克(PlanckPM)、路易斯(LewisGN)和吉布森(GibsonGE)等人发展成热力学第三定律。由于能斯特在热力学第三定律发现过程中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

1.3工程应用篇

1.3.1案例五:工程应用实例通过将新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引入课堂教学,讲解将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思维能力。例如:在化学动力学中,结合四川大学燃烧动力学中心的研究所涉及的化学动力学知识,将我国航空航天发动机(这一卡脖子的关键问题)设计时所需的碳氢燃料燃烧机理的构建及应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相变热力学中,介绍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原理,以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为例,介绍萃取工艺和装置,及用于从啤酒花中提取啤酒花浸膏的工程实例。1.3.2案例六:学生训练学习了热力学基础、多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变热力学和化学反应热力学等章节后,布置课程论文,介绍常用的中文资料获取方法。论文要求将基本原理、装置或工艺及应用实例相结合。如:(1)稀溶液的依数性在化学科学研究或工业生产上的应用,(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3)恒沸精馏的应用(萃取精馏、共沸精馏、加盐精馏等),(4)水蒸气蒸馏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5)结合自己的专业自拟题目等。对学生的论文仔细批阅,并在课上点评。学习了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等章节后,开展探究式的小班讨论,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选择完成推荐题目之一:(1)电化学在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应用,(2)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3)高能电池、微型电池的发展及研究,(4)燃料电池的进展及应用,(5)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6)荷叶效应及其应用,(7)自拟题目等。

2学生的收获与反馈

教书必须要育人的宗旨。不少学生慢慢掌握了物理化学的学科思想方法,有同学因为前沿研究内容的介绍,进入大学生创新项目,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专业;有同学在进入博士硕士研究生课题时,遇到基础的物理化学问题,也乐于找我讨论,我也收获了教学相长。在课程结束以后,从收集的学生对本课程思政的反馈意见中,发现学生在下面两个方面收获最大。一是关于“发现美和成就感”。理工科学生由于人文知识匮乏,有的学生没有享受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缺乏学习内驱力而一味追求高分,反而容易导致心理问题。通过思考,有学生触类旁通,谈到“不仅仅是物理化学,其他的学科,比如物理学中揭示电磁本质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用极为简洁的四组方程,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电与磁相结合,揭去它们神秘的面纱,并将它们运用到无所不在的地步。”。并进一步指出:“科学中的美往往让人难以理解,但是它们客观存在,所谓“发现美的眼睛”就是要我们不断增长学识,开拓眼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这样我们才能更容易地在科学之中“发现美”;之后,我们的兴趣更有可能转变为热爱,让我们享受所投身的事情,让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二是关于学习方法不当。一个大学四年级重修物理化学课程的学生认为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方法不当造成学习效果差,进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丧失;他反思,“我们觉得一件事情非常枯燥,并不一定是我们不喜欢它,而是我们没有好好地思考,应该以何种方式去接受它,唯有找对方法才可激发兴趣并长远地走下去。”这样的例子迫使我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将学习方法的掌握融入知识的传授中。

3结语

课程思政教学既需要始终贯穿于教学中,也需要与时俱进的积累。时代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课老师一方面需要研究大学生在新时代下的学习心理,结合工科物理化学学科特色和其中蕴含的科学哲理,反复实践,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良好的可操作性,避免出现脱离实际的空洞的说教式灌输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密切关注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二者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委华,张俊宗.新时代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20,(9):19-21.

[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3]谈宁馨,朱权.工科物理化学课程小班研讨内容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3):21-22.

[4]赵蕊愚,肖良质.不求闻达、唯求真知的一生—美国物理学家吉布斯传略[J].自然杂志,1985,8(6):466-468.

科学生物论文范文篇8

【正文】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1)01-0019-04

一、知行学说对倡导的思想路线的影响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范筹。《尚书》中的《说命中》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一语,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知行学说,它是指人们认识一件事情,懂得一个道理,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把它付诸实行,把主观认识变为客观实践的活动。《左传昭公十年》也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同类思想,它们都表现了一种朴素的知行观。以后历代思想家都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对知行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行先于知”、“由行而致知”、“行难知易”、“知重行轻”等多种观点。虽然他们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都没有作出完全科学的回答,但“知行统一”、“知行结合”则是这些思想家论辩所结出的硕果。在总结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的各种见解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所谓知行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上的知行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相结合,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尤其具有重大意义的是他把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同中国古代“知行统一”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词意最早见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写的《汉书》,作者在书中赞扬西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治学态度严谨,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缮本,必为写好与之,留其真”。唐代语言学家颜师古将“实事求是”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显然,“实事求是”指的是一种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学风。宋代陈亮、叶适继承了儒家历来讲求实用理性的传统,反对空泛,推崇事功。清代顾炎武、龚自珍、魏源、曾国藩则大力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他们讲求“实事求是”的立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包含着力求使主观符合于客观的正确认识,代表了中国古代那种治国理政注重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

总结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的各种见解,吸收了其中的合理内核。1937年7、8月间,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一系列光辉著作,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他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虽然“两论”中还没有出现“实事求是”的字样,但是如果把它提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来考察,那么,实际上,“两论”就是“实事求是论”或“论实事求是”。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进一步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要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因此,从这时开始,“实事求是”已经完全不是原来的含义,完全不限于学风。同年冬,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对党的思想路线最简明、最精辟的概括,从此,“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被确定下来。“实事求是”作为学风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继承了这份遗产,并以此为桥梁把它升华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对古人的“实事求是”概念,不仅充实、改造了它的内涵,也拓宽了它的外延,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中再现其真理性的光辉。

二、民本思想对群众路线的影响

所谓民本思想就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并以民众为发政施治之基础与标准的政治学说。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商朝的第一任国王汤从“桀不务德”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中受到启发,要求属下“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2]耳提面命,语重心长。盘庚也伸述了重民的观念,他明言“重我民”,“罔不惟民之承”。[2]西周政治家周公认为殷鉴不远,提出了“用康保民”的思想,开启了民本思想的先河。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从“天道远,人道迩”[3]的观念出发,提出“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4]的观念。孟子继承了孔子政治理想中“仁政”、“爱人”的主张,发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正义呼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政得其民”的历史兴亡规律。荀子进一步提出“君舟民水”,指出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至汉唐时期,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汉初期的思想家提出了“民无不为本”和“民为政本”的思想,谆谆告诫统治者:“民者,万世之本”。[5]唐太宗更是把“君舟民水”当做口头禅,并得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6]、“国以民为本”[7]的经验教训。宋元明清时期,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从宋代的包拯、李觏到元代张养浩,再到明代张居正无一不强调以民为本的重要性。清朝立国之初,唐甄就提出了“众为邦本”的思想,批判了前期统治者“忘民”、“害民”、“虐民”、“攘民”等政策。顾炎武强调应将民众的利益置于君臣私利之上,凸现出他“以民为本”的政治倾向。时期,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充分利用国人所熟知的民本思想的资料,阐述新的政治价值观念。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孙中山更是赋予古代民本思想以近代资产阶级特色,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就直接引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语,作为“振兴中华”的号召。

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历代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家,大多是在肯定君为主、民为仆关系的合理性,并力图在不改变这种关系的前提下来论证“重民”的意义。尽管如此,作为一种思想资料,民本思想对群众路线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自幼接受儒学教育,少年时期就有一种仁爱精神。青年时代的民本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论文《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高度赞扬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正确评价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1927年3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集中体现了他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革命思想。1942年整风运动中,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教育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1943年6月,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科学总结了党领导革命工作的经验,阐明了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方法,从而使群众路线上升为成熟的理论形态。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政治报告又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党的“七大”还把群众路线提到党的根本路线的高度而载入新党章,至此,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趋于成熟。

群众路线形成与成熟,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了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首先,他科学界定了“民”的概念,指出“民”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具体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工农大众是“民”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共产党则是他们利益最忠实的代表。其次,将传统的“爱民”观升华为共产党人的“利民”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时期要求共产党员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的方向,从而摆脱了以君主为中心的传统民本观念的桎梏。第三,将中国古代“听政于民”的思想提炼成为我们党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的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8]这种科学方法尽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但是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归,而是自觉的扬弃,更是大的超越。

三、“修身”理论对党员队伍建设思想的影响

重视“修身”即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古人把通过修养、完善自身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法家,也无论是以“内圣”为目的者,还是把“内圣”作为“外王”的手段者,都主张加强自身修养,培育理想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古代“士人”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大学》开宗明义便告诉人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也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作为思想家、政治家的孔子是很注重领导者个人修养的,他曾经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9]一个“德”字彰显了孔子对统治者修身治国的期待,他强调“修身”要从自身做起,“君子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0]却又感叹“知德者鲜矣。”[10]孟子以积极的人生入世态度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视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1]强调要通过修身,达到“养浩然之气”的目的。成书于战国时期、吸收了不同学派观点的《管子》一书也非常重视执政者的修养,认为他们首先应该是道德高尚之人,“大德不至仁,不可授国柄”。[12]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也明确指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13]这里的“教”显然指的是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一代明君李世民对于“修身”与治国的关系深有体会,“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14]韩愈指出,执政者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注重修身:“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15]由此可见,在古代不同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尽管对修身这一问题看法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注重加强自身修养这一点上具有一致性。

诞生于清末,其时儒家思想居正统地位,因此,从学生时代起他就深受“修身”学说的影响,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把“修身”作为立足点,“吾人立言,当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辅以政事时务。”[16]十月革命前后,就说:“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国人之思想。”[17]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侧重于“自省”的方法也深深影响着青年,1921年1月28日他在致彭璜的信中,称自己“两年半以来,几尽将修养工夫破坏”,“深刻的自省工夫几乎全废。”“吾人有心救世,而于自己修治未到,根本未立,枝叶安茂?”[18]他深刻解剖自己:“弟有一最大缺点而不好意思向人公开者,即意弱是也。兄常谓我意志强,实则我有自知之明:知最弱莫如我之意志!我平日态度不对……讨人嫌恶,兄或谓之意强,实则正是我弱的表现。”[18]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在党的思想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中,更加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并对传统的“修身”理论进行了充分的改造和利用。1929年12月底,在福建上杭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并在会上指出,红四军党内存在着违反无产阶级道德原则的个人主义、绝对平均主义等倾向,“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的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19]不难看出,在此特别强调党员的无产阶级道德对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的地位》一文中,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领导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提高共产党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基于这一点,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明确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就会改正他们的错误,从而影响全民族。在《论联合政府》中,他借用古语,阐明新义,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人进行“修身”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以房子容易沾灰尘、脸上容易起污垢为例,说明共产党人的思想要经常地“打扫”和“洗涤”。他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免’这些中国人民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惟一有效的方法”。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既是党对广大党员进行的有计划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也是党员个人自觉进行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运动。1957年初,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并以自己为例,坦诚地说明了革命实践对加强自己个人修养的作用,他说他自己曾经有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仍然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显然,已经摒弃了传统“修身”理论中的“闭门思过”、“静观玄览”的唯心主义成分,强调在实践中加强修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尚贤”观念对人才思想的影响

用人之道,历来是古今领导思想的主题,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对于人才在治国中的重要性都有过精辟的论述。西周时期,著名政治家周公就指出:“爽邦由哲”,[20]这是周公从历史的启示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而“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先天下之贤人”,则是周公求贤若渴的形象写照。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很重视用人,他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21]因此他积极倡导“举贤才”[22]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战国时期尚贤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贤士“乃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23]尚贤乃为政之本,“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23]贤者在位,国家则治,贤者不在位,国家则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23]他针对战国时期各国政局混乱、国力衰微的现状,尖锐指出:“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故也。”[23]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24]“不信仁贤则国空虚”。[25]为了称雄天下,秦相吕不韦曾向秦王建议:“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26]魏、蜀、吴三国的争霸战,其实就是人才的争夺战。出于招揽人才的目的,曹操曾多次“惟才是举”令,他说:“为国失贤则亡”。[27]“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与之共治天下者乎!”[28]诸葛亮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29]因此,他力谏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30]唐代“贞观之治”的出现,与李世民尚贤任能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痛感往日那种“游湖海,则有挟弹吹萧;开筵宴,则有妓女侑觞。”生活之不再,面对明清王朝的嬗递,作出了“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31]的“亡国之思”。清代龚自珍目睹“内忧”与“外患”,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

这种“尚贤”的观念对人才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为形成他后来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早在青年时代组织新民学会时他就认识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大业,决不是少数人就可以包办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就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需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虽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出色的领导干部,但是还很不够。在党的干部路线问题上,特别赞同古代“任人唯贤”的主张,指出在干部使用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32]强调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该是“任人唯贤”。但是,所制定的“任人唯贤”干部政策并非古代“任人唯贤”主张简单重复,他赋予“贤”以新的时代内容,这里的“贤”已经不是古人所指的忠孝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领,而是以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作为它的思想内涵,并且贤的具体内容还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是德和才的辩证统一。

在用人问题上,对德和才应如何认识和把握,是古今政治家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求全责备,或重才轻德,或重德轻才,但德才兼备是我国历史上选人用人的总原则。既承续了我国古代用人上德才兼备的理想标准,又摒弃了德才标准中剥削阶级的成份,认为“德”主要指干部的政治态度、政治品质和思想作风;“才”主要指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这一概括,在继承中兼有了创新,是对德才标准的发展。清人顾嗣协的《杂兴》诗说出了使用人才的应取之道:“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种扬长避短的用人之策给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谈到他看待和使用人才的原则是:“观人观大节,略小故。”[33]对人才不可求全责备,有一技之长者即可用之,用其长处,容其短处。他深知优秀人才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都是难得的宝贵财富,所以他一方面提倡爱护人才、反对压制人才、鼓励青年人成才,另一方面又树立典范来作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以利于社会涌现出更多的人才。的这种主张在他阅读古籍当中时有表现。在读《南史韦睿传》时,对南朝名将韦睿的才识操行赞不绝口,写下了不少赞语,如“躬自调查研究”,“不贪财”,“劳谦君子”,“仁者必有勇”等等。书中记述韦睿“素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这种密切联系群众、身先士卒优秀品德,赢得的喝彩,他在书后动情地写道:“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34]总之,所倡导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是中国古代“尚贤”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不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极其重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为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收稿日期:2000-11-01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第296页

[2]《史记·殷本纪》

[3]《左传·昭公十八年》

[4]《左传·庄公三十年》

[5]《新书·大政》

[6]《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

[7]《贞观政要·务农》

[8]《选集》第2卷第899页

[9]《论语·为政》

[10]《论语·卫灵公》

[11]《孟子·离娄上》

[12]《管子·立政》

[13]《春秋繁露·精华》

[14]《贞观政要·慎所好》

[15]《原道》

[16]《早期文稿》第28页

[17]《早期文稿》第86页

[18]《书信选集》第18页

[19]《选集》第一卷第523页

[20]《尚书·大诰》

[21]《中庸》

[22]《论语·子路》

[23]《墨子·尚贤》

[24]《孟子·公孙丑上》

[25]《孟子·尽心上》

[26]《吕氏春秋·求人》

[27]《三国志·魏志·何夔传》

[28]《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29]《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

[30]《诸葛亮集·前出师表》

[31]王夫之《读史通论·卷十》

[32]《选集》第2卷第527页

科学生物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物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宏观机械运动、分子微观热运动、电磁与光的运动、原子与原子核内部的运动等等,这些范围与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以及土木、水利、机械、电气等传统工科有交叉和渗透.通过大学物理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以及运用物理的思维方式方法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1].可见,大学物理课程对于非物理专业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目前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随着地方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内涵式发展,增设了更多的理工科专业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这种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一般本科院校转型的方向,那么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必然要作出适当的改变,理工科不同专业由于自身学科的发展特点以及满足学生就业的要求,对所需物理知识的范围和深度要求不尽相同,所以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新疆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1学生中学物理基础有差异.新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大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物理基础较为薄弱,不仅如此,少数民族学生的国语(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国语较好,上课能听懂教师所讲内容,但有些学生来自偏远农牧区,初高中为民语言授课,国语水平相对相差.因为高校要求国语授课,这样在大学物理学习中,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比较吃力,加之高中物理基础知识较差,渐渐地对大学物理学习由于畏难而失去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物理不是本专业的主干课,从内心就对学学物理课程的态度不积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笔者曾教授过某专业民、汉班级的大学物理课程,民族班大学物理考试不及格率为汉族班的两倍.即使全为汉族学生的班级,疆外学生和疆内学生的基础也不一致,疆外学生一般高考分数普遍较高,所以他们的高中物理基础也普遍强于疆内汉族学生,上课也较为认真和专心,所学大学物理知识接受很快.1.2教师备课、讲课质量有待提高.由于目前全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虽然近年来自治区在教师职称评聘中逐渐增加了教学实绩的比例,将教师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对教学型教师职称评聘降低了对论文和研究项目的要求.但教师晋升职称、评优等方面还有科研项目和核心刊物论文的硬指标,特别是大学排名以及高校评估都对高校的科研有要求.因此,造成大部分教师将很多精力用在了科研上,使一部分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再加上大学物理课程是公共课,使一部分教师不重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不认真备课,不能钻研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还有一些高校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安排给一些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由于青年教师对大学物理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教学经验不足,也会影响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1.3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传统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都是一边板书一边讲授,学生虽然可以利用板书的时间去理解消化知识.但这种传统模式不能将生动的物理知识展示给学生,很难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大学物理实验一般开在理论课后的一学期里,这样造成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的现象.而且有的学校教学实验器具缺乏,课堂上基本不设置物理演示实验,导致学生不容易理解较为复杂的定律、定理.1.4大学物理课程不能与自身专业紧密结合非物理专业学生学学物理课程,目的是掌握大学物理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运用物理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利用这些物理方法和知识去学习和研究自己的专业.有些高校对数学、化学、土木工程等专业所制定的大学物理教学大纲一致,没有内容上的调整,显然这是没有将物理知识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使学生无法体会到物理学知识在所学专业中的重要性,会使学生感觉大学物理课程对学习本专业没有用,从而产生应付心理.

2非物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2.1坚定不移地进行民汉学生合堂教学.民汉学生合堂教学是指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混合编班,一起上大学物理课,这样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国语水平的提高,使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民汉学生合堂教学,要将民汉学生安排在同一课桌上,使民汉学生“结对子”,互相帮助,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整体提高.还要加强少数民族教师国语的培训,提升少数民族教师国语水平.民汉学生合堂教学后,应采取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适当降低物理教学难度,以利于这些学生学习并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当然考核也要采取多种方式,不能以期末考试的一次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总体成绩,应重视学生课堂上实验动手能力和学习态度考查,增加“平时分”的比例,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2.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应该出台鼓励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在年终考核中,适当提高教学在年末考核中的比重,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比如降低教学型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为年轻教师增设教改项目;为年轻教师多提供外出进修学习交流的机会;减少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授课的数量,以便他们专注备课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鼓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研究中,发挥有经验的老教授传帮带的作用,向年轻教师传授教学心得和方法,来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伊犁师范学院每年为新进教师都安排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技能,对年轻教师尽快进入教师角色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很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3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大学物理“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物理公式的推演和学生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学过程显得枯燥和乏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比如演示炮弹飞行动画来揭示物理抛体运动规律,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在讲解“系统内质量移动问题—火箭飞行原理”时,可以播放神舟11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当讲到刚体力学时,学生普遍反映较难,不好理解,如果通过播放冬奥会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视频来解释动量矩、转动惯量、角加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转动定律,还可以对比记忆质点平动时遵循的牛顿第二定律,两者形式相似,地位相当.如果教师在播放ppt时讲述过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就不能理解讲解的内容,这就需要用传统的板书来补充.板书式的教学具有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等特点,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恰好弥补了多媒体教学的不足[2].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起到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良好作用.另外,还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共同进行课堂实验演示,或者让学生事先备课站上讲台讲授新的知识内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笔者在期末考试复习时,就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习题,台下学生积极提问,通过讲课,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效果还不错.课程设置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实验课可以设置在理论课前或者同时进行,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的感性认识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更会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2.4大学物理课程设置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物理学是主流学科的支撑,而主流学科应该是物理学的依托[4].物理学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新思想新方法,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比如,数学和化学专业都属于传统的重点学科.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较为繁杂,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大学物理课程的内容可作适当的增减.数学专业与物理学的关系非常紧密,数学作为物理学的工具,在物理定律的发现和应用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在物理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天地,一些历史上有名的物理学家都是出色的数学家,比如牛顿、高斯、欧拉、拉格朗日等,可见数学系的学生学习物理学能使掌握的数学知识更加深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通往物理学更深的基本知识的道路上是同更精密的数学方法相联系的.”那么在数学系讲解哪些物理知识呢?可以重点讲授与数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物理定律和概念,使学生能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对于化学专业应该以热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为重点[5].而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要以大学物理中的力学部分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因为力学是分析土木工程中介质受力的基本工具,对于复杂结构、流体介质,力学知识应用很广泛.对于电气工程专业,可以在讲授电磁学内容上精讲和细讲,多花些课时.这些都是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而在教学内容方面所做的选择.总之,非物理专业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目的就是要学会用物理学知识来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结语

本文分析了新疆高校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希望更多的同行关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REDISHEF.Implicationofcognitivestudiesforteachingphysics[J].AmericanJournalofPhysics,1994,9(62):798-803.

[2]樊秋波,刘冬冬,韩百萍.提高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2):78-80.

[3]张莲莲,徐丽红.基于新教改的大学物理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4):4-5.

[4]贾贵儒,刘玉颖.关于对“非物理专业学生”物理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认识[J].物理与工程,2017,27(5):10-14.

科学生物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环境教育;生态伦理;生态道德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自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说语文教学在环保教育方面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态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谈点粗浅看法。

一、在文本研习中熏陶

新课程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编发了不少有关人与自然方面的古今美文。这类美文在为我们提供审美教育的同时,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里的郁达夫名篇《江南的冬景》,我们引导学生一同随作家去欣赏“曝背谈天”、“午后寒郊”、“冬日农村”、“江南雪景”等闲适、温润、和煦的优美意境。阅读当代作家高建群的散文《西地平线上》,一同随作者到西部去看无比壮美的落日、灿烂炫目的火烧云,去感受“雄伟的风景”,去体会“世间有大美”。精读苏轼名作《赤壁赋》,和同学一道感悟他是如何将自己的精神力量作用于自然景物,使无生命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成为“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审美对象;一同体味苏子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所表现的超然旷达的情怀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细读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和作者一起感受西山给予的“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愉悦,体会“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妙处,从而深切领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至情至理。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中就有大量亲近自然、歌颂自然的名篇佳作,这类诗歌历来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好材料,当然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好素材。如在讲授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名篇《春江花月夜》(见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赏析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所蕴含哲理时,就可借助于闻一多认为的此诗比《代悲白头翁》(刘希夷)“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的评价入手来引导学生通过美读来品味、感悟诗人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张若虚的这几句诗跳出前人一味哀叹“人生几何”的窠臼,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人生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哲学思想。诗人独特的审美体验、邈远的人生感悟、“夐绝的宇宙意识”的确给了我们同学许多深刻的启迪。

总之,对这些走进自然、享受自然、感悟自然的古今诗文的阅读指导,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感悟作家诗人的生花妙笔,来领略大自然的多样与神奇,增进人与自然的亲和与交融,激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审美情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然是人类的老师,万物也有人的性情。

“万物静观皆自得”(宋·程颢《秋日偶成》),“人心至感,必有应说,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唐·王昌龄《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七势》),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在陶冶情操、滋润心灵、升华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引导学生赏读这类诗文,实际上就是师生共同走进自然美的世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长期坚持这样的研习与熏陶,无疑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二、在问题探讨中参悟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问说》)。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常规武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上的应有功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有一个模块是以“近代环保之父”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一句名言———“像山那样思考”而命名的(这篇同名随笔收录在他的那本被誉为“绿色圣经”的《沙乡年鉴》里)。在教《像山那样思考》(节选)时,笔者给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思考时间,让他们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感受利奥波德那深深的生态忧患意识。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我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化,设计了以下系列问题,通过以疑带读,以读促思,以思释疑的方法来组织问答式教学:(1)节选部分以“一声狼嗥”开始,对“狼嗥”,无论是鹿、郊狼,还是牧牛人、猎人都有反应,他(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2)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3)为什么只有山能“客观”地听狼的嗥叫?(4)怎样理解“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这句话?(5)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像山那样思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思考?

经过思辨并讨论,同学们明白了任何物种都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敌人。狼的嗥叫“叫出”了生态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将失去一种可贵的生存体验。“像山那样思考”说明人类并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自然的关系。这一句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是在告诉我们: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分子(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作者诗意的表达,其深刻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一直自以为高于一切的自然主宰的人类对动物的随意捕杀已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自大自私、一意孤行的人类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给世界带来了难以解决的生态问题。这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语),通过对这篇既饱含诗意又意蕴深远的自然文学经典的学习、探究,我们可以形象化地诠释恩格斯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的警世箴言,激发学生阅读这类美文的兴趣,把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准则艺术地传授给他们。这样在传道授业的点点滴滴之中强化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他们善待自然、礼遇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形成。

三、在阅读讲练中渗透

语文课程历来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重视程度的加深,这个“道”里面的“生态伦理道德”的分量自然就有所提升。

在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让学生作为阅读训练的材料也应当与时俱进,引进时代活水。我们可选取富有文化内涵,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材料来训练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机渗透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这类含有环保内容的阅读材料还是很多的,像近几年来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题中就有不少。

如2002年全国卷阅读题《沙尘暴》、2003年全国春季卷阅读题《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2007年全国卷Ⅱ“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阅读题,2007年四川卷阅读题《瓦斯的开发和利用》,2008年湖北卷“关于湿地”的阅读题等都是渗透环保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在指导学生做题时,适时适当地补充、穿插相关的背景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文本,正确答题,也使学生在不觉得是教育的教育中,接受绿色教育的熏陶,这对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促进他们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形成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再如在进行古文翻译的训练时,可结合教材,通过有意识选择“国学”经典中的有关涉及生态文明的文句作为练习的文本,让学生在学习古汉语知识、了解古代灿烂的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会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如我们在教《〈论语〉〈孟子〉选读》(苏教版选修教材)时,通过翻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句,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孔子“敬畏天命”的生态伦理观念和重德修身的思想。翻译课文《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里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句群,则可使学生约略知道孟子在和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的主张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深化,孟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在此也可见一斑。限于篇幅,以上仅以孔孟为例略作说明。其实在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的古代典籍中还可以举出很多像这样闪烁着生态文明思想光辉的例句。

笔者以为,这样古文翻译的训练过程,文道统一,既是提高古汉语水平的过程,也是学习古人生态伦理道德思想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探究虽零零碎碎,星星点点,不成系统,没有序列,但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言,也不失为对青年学子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渗透的好方法。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既长进学问,又提升思想,何乐而不为呢?

四、在写作训练中深化

随着环保宣传力度的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动,全社会已初步形成了环境教育的良好氛围。这在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考查上也有所体现。2008年高考就出现了多个有关“人与自然”的作文题。

如重庆卷的新命题作文“在自然中生活”;浙江卷要求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题的新命题作文。湖南卷是要求考生体会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优美意境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再如江西卷是要求考生“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的新材料作文;又如全国卷Ⅱ关于“海龟和老鹰”(材料取自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文《自然之道》。原文中心是说,人们对小海龟的帮助看似善举,实则违背自然之道,给海龟反而带来了莫大的伤害)的新材料作文;这些高考作文题很容易让人想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平衡”,“遵循自然规律”等绿色理念。笔者以为,这些作文题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要求完全相符,对中学生的写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起到很好的“指挥棒”的作用。

这类高考作文题的导向,也给了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带来不少有益启迪。“文章合为时而著”,作文应当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人文性。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平时指导学生作文时,把“人与自然”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专题来探讨。这种题材的作文训练,是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社会使然,是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绝好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根据新课标的写作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把这种教学理念贯穿于始终。如在教了“谛听天籁”这个专题后,我让学生模仿《西地平线上》的写法,在熟悉的生活中选取最能震撼心灵的自然画面,写两则小品。目的想通过他们描写的自然美景,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引发他们个人独特的人生感悟。在教读美国自然文学经典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优美散文《神的一滴》(节选自《瓦尔登湖》,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后,我要求学生透过作者如湖水一般纯净透明的文字,去体悟他的思想、人格、精神力量与“最美,最有表情”的瓦尔登湖融为一体的特点,作一次心灵漫步,写一篇读后感。在教完“像山那样思考”这个模块后,我则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要求学生在平时观察、积累的基础上,从人们经常从大自然得到启示的角度来写作文,目的在于使我们的同学通过学习、思索,记下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觉解,获得智慧的启迪,真正理解“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的至理。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减少对他们写作的束缚,深化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我又采取自主命题的形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放手”让学生写以环保为主题的“自由文”。同学们在自由宽松的写作氛围下,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写出了不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佳作。如有同学针对“秸秆还田”的宣传标语铺天盖地,而既污染大气又违法的焚烧秸秆行为依旧不断的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写下了颇有深度的《焚烧秸秆为何屡禁不止?》的研究报告;有同学针对学校所在地———平潮镇自来水源受污染、水质差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所学的环保知识,写出了《改善平潮镇自来水水质之我见》的调查报告;还有同学则在《像山那样思考》生态意识、忧患意识的烛照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作《我的环保一日》之类的随笔等等。写,是为了记录多彩的生活,是为了有效的交流。这些题材不同,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的环保习作,虽较为稚嫩,但却表现出极其热忱的环保意识和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作文设计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成功尝试,是文与道的统一,是作文和做人的融合。这对学生逐渐转变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模式,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伦理关系不无裨益。这样的作文训练以理念浸润心灵,对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态良知,增强他们爱护自然、道法自然、绿色消费的环保责任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在活动体验中感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综合性学习”,主张“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遵循语文课程实践活动的理念,我在教学中开展了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尽力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在体验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如在教“像山那样思考”这个模块时,笔者组织学生围绕模块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在班上组织学生开展了“今天你环保了吗”的主题演讲比赛。这样在训练学生“说”的能力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再如指导学生“语言运用”训练时,我让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搜集有关环保的公益广告词、宣传语,让学生点评、赏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也试着创作并进行评比。这样寓教于“写”,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精神。又如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环保征文的活动。4月份,市水利局和教育局联合开展“开展节约保护用水资源”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在班级选拔的基础上,推荐了4名同学的文章参赛。虽只推荐了4篇,但“珍惜每一滴水,否则世界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的生态忧患意识却已深入到每一位同学的心中。6月份,市环保局和教育局联合举办“中小学师生环保征文和论文评比”活动,我身先士卒,带头参加,积极思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宣传环保、参与环保的问题,爬梳剔抉,总结归纳了若干寓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于语文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写出参赛论文,为学生“放样子”,一如既往地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征文活动。公务员之家

“行是知之始”(陶行知语),我以为鼓励学生参与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感悟,是课内外关联、学科间交叉、教学做合一、校内外沟通的大融合,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以致用的好机会,是“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相关语文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样在沉思自然、感悟自然之中,提升他们的环境意识,内化他们的生态伦理道德。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为我们校园的绿色教育提供了极其广阔的领域和空间。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必须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穿插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反客为主。它重在感染熏陶,贵在渗透内化;重在传播理念,贵在培养习惯;重在潜移默化,贵在有机结合。它应当是文以载道、水乳交融的理性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和谐教育。愿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发挥语文教学在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18,18.

[2]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DB/OL],2008-10-23.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1人民出版社,1995:383.

[4]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