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8 17:01:02

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篇1

一、**时期科技发展状况

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的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技工作和科技兴新开创了崭新局面。**时期,成为**发展科技并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最好时期。**时期,**的科技工作确立了服务于优势资源转换、服务于大规模开发建设、服务于生态改善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方向,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为核心任务,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实行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以“创新、结合、普及”为重点开展的各项科技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这一时期,全区科技队伍得到较快成长,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建立起基本适应需要、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体系,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这三个层次上形成纵深配置,各族科技工作者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兴新。大力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得到解决,科技兴行业、科技兴地县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有效地发挥了科学技术在优化决策、支撑产业、先行导向、强化基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到**末,**有县以上部门属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10个(包括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和实现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2个,高等学校属研究与发展机构19个,民营科技企业1459家,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全区拥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1.69万人,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研究开发、推广服务、管理经营能力和创新奉献精神的多民族科技队伍。科技基础数据、技术标准、资源标本、科研仪器、实验动物、化学试剂、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有长足进步。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部级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建有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工业园4个、大学科技园3个、农业科技产业园1个;有高新技术企业118家。**年,全区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09亿元;部级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总收入180亿元,工业总产值43.2亿元。

——科技成果与专利大量涌现,技术市场活跃。**时期,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67项,其中**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25项;专利申请7143件(其中**年专利申请1851件),获得授权3847件(其中**年获得授权921件)。**年共登记技术合同2001项,技术合同交易额80029.26万元。

——全社会对科技的资金投入稳步增长。全区已初步形成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企事业自筹、民间集资、国际资助等渠道在内的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格局。**年,全社会科技经费筹集额达27.95亿元,比2000年的14.94亿元增长87.08%;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6.58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18%)。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批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现企业化转制,成为活跃的技术创新主体;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科技服务体系较快发展、逐步完善并日益社会化;农业类科研机构的改革也取得进展。科技运行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面向经济社会服务的动力与能力明显增强,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展开。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同中亚五国的科技合作为重点,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建立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机制和举办“科洽会”(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洽谈会)为标志,向着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向发展,在技术与智力引进、合作研究开发、人才交流与培养、信息交换等方面日益活跃,通过引进技术、智力、人才、资金,推动了本区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宣传与培训和科技法制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技兴新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蔚为政风,社会及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日益旺盛,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养逐步提高,关心、支持、参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时期,**科技虽取得很大进步,但其综合能力和总体水平在全国尚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科技需求增长同科技创新与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中高级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尚未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二是多数科研机构底子薄、装备水平差,研究开发能力弱;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三是对科技的资金投入不足,未能实现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多元投入体系和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四是向社会开放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尚未形成,分散在各机构的大中型仪器设备、信息等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五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滞后,科技资源尚待有效整合,产、学、研之间的结合需进一步加强。

二、**时期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家发展全局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制定**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求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中央把**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作出了在**加快经济发展和确保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央指出,**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开拓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支撑**的优势资源转换,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与矿产资源战略接替基地、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与煤化工基地、优质商品棉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特色林果基地和畜产品基地,为加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出贡献。

——依托**西向开放的地缘优势和沿边沿桥开放的格局,拓展国内外的科技合作,扩大技术、人才和项目、资金的引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促进沿海内地企业向**集聚,建成国家西向开放的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商贸中心,形成畅通的大流量商贸通道、双向开放的陆桥经济合作走廊、产业集群型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带、特色鲜明的内陆旅游线路,促进我国沿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发展。

——加强中亚成矿域的资源研究与勘查利用技术开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科技经济合作的着力点放在利用周边资源上,开辟我国战略资源的陆上安全通道,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设我国资源安全体系。

(二)**区域发展的要求

《**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自治区还明确了以下的宏伟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力争基本实现工业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走适合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农业大区、资源大区向工业强区转变,必须做大做强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中的特色支柱产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关键在于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新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和环境,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持、高水平的科技供给和系列化的科技服务。

——依托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和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和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基地,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需要用一流的技术和装备,高起点、高水平、大规模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制造业支柱产业,加快石油—石化工业群、煤电—煤化工业群、矿产—材料工业群和特色轻工—纺织—制药工业群的成长,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冶炼—加工基地和高载能产业聚集区,需要大力引进和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

——区域经济与社会的长足发展需要开发和应用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合作的要求,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加强信息化工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需要生物产业面向农业、环保、能源、材料、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开发的新突破。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和环境;需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的科学规划和可行性研究;需要掌握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为生态恢复重建和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手段,为荒漠生态产业(生态草畜业、生态林果业、生态药材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需要在疾病防治、新药研制、城乡卫生保健、食品和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加强研究与开发。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强化实施科技兴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今后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年6月的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适应强化实施科技兴新的需要,坚持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坚持实行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统筹发展的科技支持;进一步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大开发和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在**时期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要把握以下基本点:

——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使广大群众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的福祉和新的发展机会。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发现、培养、凝聚和用好各类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把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作为科技管理的根本任务,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任用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保障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科技兴新进入强化实施的需要,继续推进和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同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解决全区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效率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问题,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建立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要求、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坚持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强化优势自然资源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科技创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战略影响力的科技优势,提升科技供给能力,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发展并带动其他领域科技进步。要把更多的科技资源集中到同优势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学科和领域,选择区域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深入开展定向性应用基础研究;围绕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大力组织协作攻关并争取突破。

——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先进技术,开发关键与共性技术,实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加快培育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产业技术基础。要以重大战略产品为导向,实现关键技术和工艺的突破、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和集成创新。要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扶持新兴产业的成长。要把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作为技术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对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和组装配套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并以此获得后发优势和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对统筹发展的科技支持。一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把更多的科技资源导入农村,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寻求新来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二是大力开展区域科技经济合作,加强科技扶贫工作,对贫困地区给予更多的科技支持;三是加强对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科技支持,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加强关系人民生活和健康的医药卫生、计划生育、生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四是加强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科技工作,特别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生态、环境相适应和协调;五是拓展国内、国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扩大开放和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切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托**西向开放的地缘优势和沿边沿桥开放的格局,发挥**在东西双向科技经济交流中的通道和载体作用,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外的科技力量参与**大开发;加快建设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条件平台,营造良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环境,完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实务规范,使**成为学术交流的桥梁、技术转移的渠道、科技合作的基地。

(二)主要发展目标

到2010年,**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科技兴新逐步进入强化实施阶段,重点资源产业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上取得较好效果,科技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

——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多民族的科技队伍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资源得到初步的系统优化和有效利用。

——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主要行业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优势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解决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和防治地方病、特高发疾病的研发能力,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各族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的比重均达到5%以上。

——逐年提高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1%~2%和5%以上。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基本形成共享机制和相应的服务系统。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业科技发展要以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及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疫病控制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着力解决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质商品棉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特色林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引导和支撑。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着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向多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培育一批优良品种,**时期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主要农作物栽培模式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应用推广;加大对先进农业装备的引进与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开发;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绿色食品新品牌。

——加强以“良种、良养、良料”为中心的养殖技术开发,使良种率达到80%以上。加快畜禽、水产、饲草料新品种的引进、培育、推广和饲料、饵料加工、调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大农区畜禽集约化养殖技术、草地植被恢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推广奶牛、肉牛、细毛羊、毛肉兼用羊的优良品种快速繁育技术和科学饲养技术。加强以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为主的畜禽疫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开发,完善畜禽疫病防治技术体系。

——加强山地天然林和荒漠林恢复保护的研究。加大对“三北”防护林和防风治沙工程的技术支持。加强提高速生丰产林质量的技术开发。为特色林果基地建设选择和提供良种、壮苗及丰产栽培技术。完善病、虫、鼠害的预报和防治技术体系。

——完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相结合,公益性和赢利性相结合,科技人才和乡土人才相结合,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其它服务体系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面向农业产业化,形式多元化,能力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组织覆盖网络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现代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为重点建立区域或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培训基地。着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科技工作,促进矿业快速发展

建立先进的勘查与开发技术体系、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发现和评价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为把**建成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油气、煤炭、有色金属和盐化工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

——加强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技术创新。重点在物探、超深井钻井、油气测试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同时,要大力开展碳酸盐岩油气田、致密砂岩油气田、深层油气酸化压裂、稠油开采等油气开发技术创新,提高油气采收率。加强煤炭资源的勘查、评价和开采技术开发,提高回采率;引进与开发煤层气利用技术,强化煤炭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保障安全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开发新技术和新装备,优选找矿靶区,加快铁、铜、镍、铅、锌、铬、金等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重点开发低品位难选冶矿产利用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尾矿利用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矿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高新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加大钾盐、膨润土、蛭石、花岗岩、皂石、石棉、云母等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开发力度,在非金属的提纯、超细、改性、复合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加强环境保护,开发矿山环境评价技术、废料资源化技术、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治理技术等。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制造业科技发展要以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为方向,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以节能降耗和提高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引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等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围绕制造工艺与装备的现代化,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开发,提高机电产品开发与制造能力,为行业经济发展提供先进装备。培育一批名牌产品,重点优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出口创汇能力有明显提高。

——以科技为先导、资源为基础,做大做强化学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石油、天然气化工下游产品开发。在能源与资源化工、新合成化工、新材料化工、新催化技术等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开发中有重大突破。加强煤化工新产品的开发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促进煤炭资源的转化。

——加快轻工业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利用我区多种纺织原料,开发纺织和服装产品新花色、新品种。利用特色农业提供的原料,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出口能力。培育若干国内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

——有色金属材料和电子工业新材料的重点新产品开发,要由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变。钢铁工业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成本,重点开发特种钢材,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材工业的新产品开发,要以提高质量、节能、节地、节水、利废和环保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

(四)加快高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重点,加快高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功能,推动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信息技术。围绕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引进与开发企业信息化、数字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的共性技术和软件产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化,促进高效公用信息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多语种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和软件产品。开发面向中亚、西亚的特色软件产品。发挥遥感技术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预报、地图测绘等方面的应用。

——生物技术。开发具有特殊性质(抗旱、耐盐、耐寒、早熟等)的生物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构建、分子标记、基因转导、分子克隆、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用于农产品加工、高效饲料生产等方面的发酵技术和酶制剂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生物信息技术,研制生物诊断芯片、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建立生物药品研发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

——新能源技术。重点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产业化。

——新材料技术。重点开发以有色金属、稀有金属为原料的特种型材及电子工业专用材料生产技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聚乙烯、聚丙烯系列新型材料生产技术。继续开发敏感功能材料及传感器技术,加速石油化工新材料、稀有有色金属新材料、纺织新材料、新型节能建材等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五)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要围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自身素质、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改善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以科技为先导,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水土光热资源以及极端条件下的生物资源。加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开展生态环境的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开发生态恢复重建、环境保护治理的新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标准支持技术、工业生产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和净化技术、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人口与健康。加强地方病、高发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以中药、少数民族药的开发和现代化为重点,开展药用植物和特色药材的研究,研制创新药物,完善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加强计划生育与出生缺陷防治的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

——防灾减灾。针对多发、突发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煤田火灾、农作物病虫害、草原蝗灾鼠害等,开展成灾条件、机理、规律的研究和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减灾救灾的技术开发。

——社会安全。加强重大疫病的研究和监测、评估、防治技术开发,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建快速应急反应系统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同食品安全相关的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开发。

——其他领域。在交通运输、通信、金融、科技中介等服务业的相关领域,加强研究与开发工作,推进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科学规划旅游业的发展,开发各类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品、旅游区生态环境与古迹文物保护技术。

(六)加强基础性研究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在同**优势自然资源和特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和领域开展定向性应用基础研究。

——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深化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研究绿洲生态系统安全及其动力学机制。从生态系统同水资源转化和水盐运移的角度,深化对荒漠化、盐渍化的认识,为水资源的开发、流域治理、生态改善、环境保护和绿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矿产资源的成矿、成藏机理研究。研究我区及邻区矿产资源的成矿条件、机理和规律,研究油气资源形成、运移和储存的地质条件及分布规律,发展大陆地质科学,为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和油气田提供理论指导和预测手段。

——特殊环境的生物资源研究。围绕本区特有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和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这些资源的种群、存量、生物功效成分及其基因结构,建立特殊环境下生物基因库,探讨野生生物(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

——地区性特高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探明地方病、特高发疾病的流行现状、环境影响因素及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其作用的机制。研究其民族易感性的遗传学机制、环境因素对基因变异的影响及致病机理。开展特有中药、少数民族药功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中药、少数民族药基础理论与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以及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集成,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坚持平台的“硬件”建设同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平台的重点建设同科技发展需求相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同市场机制相结合、平台建设计划同科技项目计划相结合、自主发展同与区外合作相结合、公共财政重点支持同社会共同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整合与集成现有资源,用增量投入激活存量,优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布局和配置,建立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提高利用效率,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内外衔接、共建共享的格局。

——研究开发平台建设。加强现有1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在石油化工、生态环境、医药卫生、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新建若干重点实验室,争取1~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强现有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和孵化功能,在电子信息、环境工程、建筑材料等领域新建若干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条件的要争取发展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对大型仪器设备实行协作共用。增加投入,解决仪器设备数量少、档次低、设备不配套的问题。

——科学数据与实验材料共享平台建设。对有区域特色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遗传、生物标本、矿石化石标本、活体实验材料等资源进行搜集、保藏、保护、数字化加工和共享。重点整合和完善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实验动物集中生产供应基地和实验动物标准化引种、饲养、供应、质检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的科学数据库和科技文献、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开发科学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分发的技术,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信息共享。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对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行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加强科技成果、人才、科技信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有特色的产业及领域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重点在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林果业、节水灌溉设备研制、清洁能源利用、煤炭转化、有色及稀有金属材料开发、新型建材、新药与少数民族药等领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培训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研究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发展新模式,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电子政务系统;建立科技生产力促进网络系统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促进重点领域科技企业的孵化发展。

五、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在统筹安排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一)农业科技领域

1.新品种选育及繁育

品种引进和自主培育相结合,应用系统选育、杂交改良、辐射育种、太空育种、细胞融合、基因转导和分子标记等手段,培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畜禽鱼、林果等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60~80个,并获得新品种保护权30个以上。开发主要农作物的定向杂交育种技术、规模化制种及繁育技术和种子综合加工技术。

——选育优质、抗病虫、抗寒、耐盐碱、高产的水稻、玉米、小麦(包括专用小麦)、豆类新品种。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新品种;选育高产、抗病、含糖量16%~18%的甜菜常规种、杂交种、遗传单粒种;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的油菜、红花、亚麻、胡麻等新品种。

——选育优质、抗病、耐贮运的葡萄、甜瓜、西瓜、苹果、香梨、红枣、核桃、杏、石榴等瓜果新品种。选育早中晚熟配套的加工番茄新品种。

——培育具有速生丰产、抗旱、耐盐碱、抗风沙等性能的用材林、防护林和园林绿化的乔灌木新品种。选育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的高产优质饲草以及适于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坪草新品种。

——选育超细型细毛羊、绒山羊及肉牛、肉羊、禽类新品种。对优良地方畜禽良种进行提纯复壮。

——通过优良鱼种的引进和驯化,筛选出适合**生态条件的优质鱼类新品种。

2.设施农业技术开发

对设施建造、品种选择、栽培管理,以及无公害、绿色生产的相关技术进行集成,建立健全蔬菜、瓜、果、花卉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规范,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3.优质畜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

利用胚胎移植、冻精配种等技术,加速地方品种的改良,提高良种质量,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草料的生产、调制及饲养技术开发与示范,建立健全科学饲养技术体系,促进我区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肉、乳、毛、绒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和开发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创建新品牌,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畜产品。

4.特色林果业关键技术开发

葡萄、苹果、香梨、红枣、杏、核桃、无花果、巴旦木、石榴等特色林果品的品种引进、筛选和苗木快速繁育技术开发;建立健全适应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林果业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绿色果品生产关键技术体系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发和研制林果产品保鲜、贮运和加工新技术、新设备。

5.农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发

绿洲生态区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病虫害成灾机理研究及可持续控制、防治技术开发;特色林果业病虫害控制技术开发;草场主要病虫鼠害预警及生态控制技术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控制技术开发。建立绿洲农田有害生物、病虫害调控和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体系。

6.畜禽疾病预防与控制技术开发

开发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免疫防治、区域净化与根除技术。开发禽流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诊断技术。开展禽流感流行病分子生物学调查、疫情监测及疫苗研制。开发牛羊口蹄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奶牛常见病、多发病(乳房炎、产科疾病、结核病等)综合防治技术。开展布鲁氏菌病多价保护性抗原基因苗的研制,防治乳房炎的多价或多联疫苗、奶牛结核病PCR检测试剂盒研制。

7.水产养殖技术开发

以适合**水体环境的优良鱼品种为对象,开发优良鱼类健康养殖技术、节水型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开发适合不同鱼类的饵料新品种及生产技术;开发水域生态修复及鱼类保护技术;建立放流鱼种生物学跟踪监测、渔业水质监测技术体系与信息网络;开发水产品加工技术和鲜活水产品贮运技术。

8.农业节水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

研发合理开采、利用和调配水资源新技术,开发农艺节水、输水节水、灌溉节水和相关配套的信息化管理新技术、新装备,研制高效抗旱剂、保水肥料,逐步建立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保障体系,并在南北疆分别设立农业节水试验示范区。

9.食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开发

以葡萄、西瓜、甜瓜、香梨、杏和蔬菜、大米、面粉、畜、禽、水产品等区域特色农产品为主,开发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制定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在南北疆设立2~4个试验示范区,集成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检测技术,建立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平台。申报并获得一批绿色食品标志,使绿色食品产品达30%以上。

10.农业生态治理技术开发

在中低产田综合治理、盐碱地改良、农林生态系统构建、林草生态系统综合调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休牧还草)与植被恢复、高效荒漠生态草业和畜牧业及高寒草原生态治理与改良等方面,部署相应的研究开发工作;加强环保型肥料、专用复(混)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开发与示范,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促进干旱荒漠绿洲生态农业区可持续发展。

(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科技领域

11.老矿区和危机矿山的深部及找矿预测研究

对阿舍勒铜矿、阿希金矿、哈图金矿、金窝子金矿、喀拉通克铜镍矿、黄山铜镍矿、可可塔勒铅锌矿、康古尔金矿、雅满苏铁矿等老矿区开展中—大比例尺成矿定位预测,提出可能赋矿空间及工程验证方案。

12.低品位金属矿、贵金属矿及尾矿砂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对已开发的金、铜、镍、铅、锌及稀有金属矿山进行低品位金属矿综合利用和尾矿砂选矿试验,提供选矿工艺流程和选矿指标。

13.矿产地质补点调查与新一代基础地质图件编制

进行**与周边地区地质矿产补点调查与对比研究,建立**及邻区地质矿产数据库,编制**及其周边地区矿产分布图。编制新一代1∶100万**及邻区地质图、区域成矿图、环境地质图、39种元素的1∶100万地球化学图、综合地球化学块体图、1∶100万**重力图、航磁图、**深部构造地质推断图等。

(三)制造业科技领域

14.农牧机械新产品开发

进一步开发新型采棉机、玉米收获机、谷类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收获机械,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研制开发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的整地、播种、灌溉、施肥、植保、残膜回收等农业生产新型机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研制自走式、悬挂式、牵引式新的青贮收获机和牧草收割压扁机;开发新型节能剪毛机、挤奶机等牧业生产机械。

15.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工艺设备的开发

研究开发精炼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等生产新工艺和新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番茄红素、枸杞多糖、辣椒红素、葡萄醇脂等提取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发林果蔬菜加工、贮运、保鲜工艺和设备,特色果品、畜禽肉、奶制品等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研究石榴、葡萄、胡萝卜等果蔬加工新工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研究薰衣草、百里香、薄荷、玫瑰花等香料植物的加工技术和工艺,开发香料精油、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改变传统干果加工工艺,引导其向安全、绿色方向发展。

16.石油天然气化工新工艺开发

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大乙烯、大芳烃、大甲醇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下游产品开发。在能源与资源化工、新合成化工、新材料化工、新催化等领域的新工艺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

17.工业节能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

重点开发冶金、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载能产业的节电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智能化锅炉自动控制系统,提高锅炉燃烧效率;研究开发交通运输设备节油新技术和新装置,推广应用节能农业机械。

18.高效节能石油机械设备研制

研制在沙漠戈壁等恶劣自然环境下自动采集数据、实现数据实时交换与最佳控制、提高油藏采收率5%~8%的智能型节能抽油机新产品;开发新型抽油机机械系统和电控系统,提高抽油机的效率;研制数字化钻机新产品;开发石油开采和管道运输节能新技术及自动录井、管道检测、智能调节等新产品。

19.纺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重点开发先进的纺纱、织造、染整等加工工艺;生态纺织品和环保加工技术;纺织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纺织新材料和先进加工技术;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环保型、高附加值的纱、布、面料、成衣等纺织新产品。

20.新型建材产品开发

开发的主要产品是:高标号水泥和低碱、抗硫、油井用特种水泥;浮法玻璃及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等深加工产品;红柱石砖、直接结合镁铬砖、优质镁砖、镁铝砖和浇注料等耐火材料;加气混凝土条板、煤矸石砖、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复合墙板、石膏制品及非黏土制品等新型墙体材料;耐候性好、轻质、高强等多功能复合和建筑用保温绝热制品;玻璃钢建筑制品、SMC模压制品、风机叶片及无碱玻璃纤维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石材、膨润土、蛭石、云母、石棉、菱镁矿等深加工产品及非金属矿提纯、超细、改性制品;高性能建筑塑料、建筑涂料、混凝土外加剂、建筑粘接剂等化学建材。开发和推广利用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城市垃圾生产建材产品及建材工业清洁生产技术。

21.重点产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开发煤—电—铝、煤—电—铜、煤—电石—聚氯乙烯、煤—焦炭—冶金等领域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并在自治区重点企业进行应用示范;开发加工番茄—番茄酱—番茄制品、葡萄—葡萄酒—保健品等综合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

(四)高技术领域

22.维、哈、柯等多语种软件开发及应用示范

重点开发和完善我区信息化迫切需要的维、哈、柯等多语种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办公平台与校对系统、辅助翻译与电子词典软件、文字扫描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系统、新闻采编系统、语音识别与合成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区域开展应用示范,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23.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开发

重点开发:风能资源评估、风电场优化设计、管理和运行监控软件;交通运输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统、水资源调度和综合利用系统;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天然气管道安全监测系统;企业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系统;重点行业电子政务系统。做好应用软件的示范推广。

24.数字农业技术开发与示范

应用卫星定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农业管理决策支持和控制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建立定量决策、智能控制、变量实施的数字农业精准生产综合集成应用软件平台,包括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主要农作物栽培的专家系统、节水灌溉控制软件系统、农田土壤养分管理与推荐施肥系统软件、病虫害监测信息处理软件、棉花遥感监测信息处理系统的引进与本地化。建立精准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25.家畜繁育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通过家畜精子分离鉴定、单精注射及早期胚胎性别鉴定和染色体移位或缺失及活体采卵、体外受精、体外培养、玻璃化冷冻等的优化研究,建立家畜高效育种和繁殖技术体系,提高胚胎工程效率。使胚胎移植成功率提高10%~15%,降低成本20%以上,性别控制准确率达90%以上。

26.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开发

研究交流、直流输变电新技术,开发超导、超高压、大容量、智能化输变电设备新产品;研究开发短电弧等新型电火花加工技术和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引进激光切割、等离子焊接、五轴以上加工中心等先进装备,提高我区精密机械加工水平。

27.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开发

以农作物及其秸秆、城乡垃圾为主要原料来源,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和物理气化技术,将生物质能转化为可燃的气体、液体或耐燃高密度固体燃料。采用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和设备,将生物质能转化为技术经济性能较高的液体燃料。

28.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开发从盐湖提取钾、镁、锂盐后的母液中提取铷铯的新技术,制取初级铷铯盐(硝酸铷和硫酸铯),并研究开发高纯铷铯金属、高效油气钻井剂甲酸铯、单晶和5N碘化铯等系列产品;开发氧化铍、铍铜合金、微晶玻璃等生产新工艺,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开发高压箔环保型腐蚀工艺;改进铸造工艺,开发密度均匀的高纯铝硅合金;研制高线性铝延伸产品的新品种。

开发纳米材料的低热固相制备技术;开发光致变色功能材料的合成工艺、技术,生产新型光致变功能材料产品;研究磁载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开发无机、有机复合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工艺和新产品;开发高纯蒙皂石和药用蒙皂石新产品。开发新一代改性沥青、道路重胶沥青、阳离子沥青防塌剂乳胶等产品。

(五)社会发展领域

29.重大疾病、高发病、地方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开发

开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病等重大及高发疾病,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鼠疫、布氏杆菌病、包虫病、禽流感等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对城市、农村等不同社区、不同模式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和老年性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0.新药研制

以**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为原料,开发新药。建立和完善**大宗中药材生产体系、药物研究开发体系。开发生物工程药物、医药制剂和创新仿制药物。加强现有药品的二次开发。提高传统少数民族医药理论。

31.生态恢复与生态产业技术开发

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绿洲发展的关系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绿洲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合理利用的对策和措施;针对绿洲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建设绿洲及确保绿洲生态安全的途径,研究制订生态建设区划,建立多种类型的生态产业综合实验示范区。以“两河两湖”(塔里木河、伊犁河、博斯腾湖、艾比湖)流域、绿洲边缘、公路铁路沿线和大中城市为重点,加强流域治理、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开发,为保护和利用具有**特色的生态资源提供科技支撑。开展技术示范,建成高效生态草业、药业、林果业、旅游业试验示范区各1个。

32.城市与工业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

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污染机理及治理研究与技术开发,建立环境质量标准和技术支持体系,开发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及设备;开发工业与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新技术、安全饮用水供给技术、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提高大宗污染治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工程化、成套化能力。

33.食品安全技术及检测技术系统开发

开发二恶英、多氯联苯和氯丙醇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建立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及中毒控制中常见毒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并形成完整的检测方法。开发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控制技术。重点开发农药、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多残留检测与快速检测关键技术,提供农药、兽药残留量的快速筛选检测方法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试剂盒。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控制技术共享平台。

34.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系统的技术开发

研究鼠疫、包虫病、出血热、森林脑炎、莱姆病、黑热病等主要自然疫源性传染疾病的分布、疫源地结构和活动规律,研究人类感染的危险程度和感染方式,提出重大传染病监测、预报、预防、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方案。开发职业性危害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综合防治技术。为构建和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应急反应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35.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

开发人工增雨、增雪、防冰雹等新技术,研制新装备,积极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增加水资源量,减少自然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六)基础性研究领域

36.绿洲生态系统演化机制与生态安全的研究

以绿洲为核心,研究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与动力机制,分析绿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探索绿洲生态与水资源配置的关系,建立预防生态环境恶化及绿洲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学基础。

37.**特有生物资源功能成分与功效机理研究

研究**特殊环境下生物资源的功效成分及其基因结构,提取**有毒植物、药用植物、药用昆虫等生物资源的有效成分,研究特殊物种的繁殖特性与生态适应性,评价特殊物种的应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

38.**矿产资源的成矿理论研究

揭示重要矿藏类型大规模成矿的机理,研究中亚大规模成矿的地质环境、形成机理和大型矿床分布规律,完善中亚型造山—成矿理论体系,提供在我国西部寻找超大型紧缺矿产的科学理论与预测手段,发展我国的大陆地质科学理论。

39.新型材料及其应用机理的研究

研究纳米陶瓷材料和高补偿硅材料,并为其器件制作提供理论依据;探索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途径,研究太阳能电池的新型材料及其应用的机理。

40.特殊环境下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研究特殊环境下生物抗逆性产生的内在关系和极端环境下耐辐射微生物筛选及其耐辐射机理。对主要抗逆性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建立基因库。研究有效抗逆基因的克隆、分离和表达验证,构建功能明确和有应用前景的抗逆基因。利用这些抗逆基因开展生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聚合育种的研究,以期转化形成抗性植物;以**珍稀哺乳动物及特有土著经济鱼类为对象,建立体细胞库和基因组文库,进行野生动物遗传性状的生理生化分析,从分子水平揭示其可利用的遗传资源优势。

六、重大专项

在重点领域中确定一批优先主题的基础上,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科技工程作为重大专项,根据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自治区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通过资源集成和核心技术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1.主要农作物、家畜家禽新品种选育

应用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优质、高产、专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抗寒、耐盐碱的水稻、玉米、小麦(包括专用小麦)等粮食作物新品种5~10个;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害、适合机采的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新品种8~10个;选育高产、抗病、含糖量16%~18%的甜菜常规种、杂交种、遗传单粒种3~5个;

——选育超细型细毛羊、绒山羊及奶牛、肉牛、肉羊、禽类新品种5~8个。对地方畜禽良种进行提纯复壮。

2.棉花生产关键技术开发、集成与示范

围绕自治区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以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棉田水肥高效调控利用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开发为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示范,为我区棉花生产和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3.奶产业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

通过奶牛群体生产性能(DHI)测定、性别控制、良种登记、全混合日粮(TMR)饲养、牧区半舍饲、疾病防治等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在天山北麓、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等区域建立奶产业示范基地。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开发功能性液态奶、牛初乳制品、干酪、干酪素等新产品。

4.**肉用牛羊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

利用草原肉牛(包括**褐牛)、**巴什拜羊等地方优良种群资源,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建立育种及快速扩繁体系、科学饲养技术体系、肉制品加工与产业化生产体系。

5.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业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

研究制定环塔里木盆地主要特色林果科学种植区划、基地建设规划和品种区域化布局。以品种引进、筛选、苗木繁育和灌溉施肥、营养调控、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发为重点,建立适应环塔里木盆地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林果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技术体系、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体系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

6.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与新产品开发

开发田间膜下滴灌新技术、膜下滴灌农田盐分控制技术、果园微灌技术、闸管交替灌溉技术、农艺节水配套技术,开发价格更低、性能更好、规格齐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次性滴灌带、过滤器、压力调节器和电磁阀等新产品。制定膜下滴灌条件下的作物栽培模式和技术规范,建立膜下滴灌试验示范区。

7.荒漠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与示范

以生态脆弱地区为重点,开展盐渍化治理、污染土壤修复等荒漠化防治、生态恢复的技术开发;开展流域整治技术示范。开发集成生态产业建设关键技术,建立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促进生态林果业、草畜业、药业、旅游业等荒漠生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8.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

收集整理**乃至亚洲中部干旱区的特有植物种质资源,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中亚植物活体汇集圃、资源库。对汇集的种质资源从野外生态学、迁地保护生物学、回归引种生物学、抗逆性基因标记等方面开展基础与技术创新研究。建立中亚特殊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平台,开发中亚特殊生物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

9.石油天然气化工下游新产品开发

开发用尿素法合成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清洁生产工艺,实现MDI的规模化生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铁钼法甲醛生产技术、炔醛法合成(1,4)—丁二醇技术,实现(1,4)—丁二醇的产业化;开发聚甲醛、甲乙酮、己二酸等下游产品和工艺;引进开发有机硅生产技术,开发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等有机硅新产品。

10.煤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开发

开发与应用电石乙炔法制聚氯乙烯(PVC)清洁生产技术;引进与开发煤炭直接和间接液化制合成油技术;开发与应用煤制甲醇燃料;开发与应用清洁炼焦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洁净煤生产技术和煤炭清洁燃烧技术。

11.大型金属矿床、矿集区定位预测与靶区优选评价

引进和推广适合**自然和地质条件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航天航空遥感勘查新技术,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技术系统和知识系统。对西天山莱历斯高尔—达巴特铜钼矿带、东天山土屋—白山铜钼矿带等已知矿带进行斑岩型铜金、铜钼矿成矿规律研究与靶区预测;对阿尔泰南缘阿舍勒—科克塔勒铜铅锌矿带等已知矿带进行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富铁和块状硫化物矿成矿规律研究与靶区预测。

12.硅、铝等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引进、开发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并实现千吨级的产业化示范;研究高压电子铝箔环保型腐蚀工艺,降低生产高压电子铝箔的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开发电子铝箔新产品;开发特殊形貌纳米材料的低热固相制备技术,开发高纯蒙皂石和药用蒙皂石新产品。

13.清洁能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

开发和引进直径200毫米(8英寸)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晶体硅片的生产技术,改进直拉法和减压拉晶工艺,采用多线切割技术加工太阳能电池晶体硅片,形成年产100兆瓦太阳能晶体硅片的规模。利用现有的风电机组设计软件、通用工程分析软件平台,完成1.5~2.5兆瓦变速恒频永磁直接驱动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和规模化生产。

14.先进制造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在主要制造行业引进、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在相关企业中开展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以及激光切割、等离子焊接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示范;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开发新型特高压、大容量、智能化输变电设备,研制数字化的石油钻采和农牧机械新产品。

15.面向中亚、西亚的出口软件开发

以国产优势中文软件为基础,运用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开发面向中亚、西亚国家的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工具软件(办公套件、电子词典软件、杀毒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电子出版系统、远程教育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以软件开发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和出口。

16.**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

建立**规范化的药材种植体系、新药研发体系和药品生产体系,对**少数民族医药理论进行整理提高,研究少数民族药的有效成分,研发创新药物;加强**地区性、民族性、特高发重大疑难疾病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发病机理研究,以及重大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17.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建立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18.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强化培训工程

实施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强化培训工程,加强区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能源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现代管理等领域,加快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提高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的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少数民族科技骨干人才、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高级人才和有关方面的特需人才(软件工程、俄语和阿拉伯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高级人才以及科技特派员等)。

七、主要保障措施

(一)推动科技兴新强化实施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的大开发中推进科技兴新逐步进入强化实施阶段。重点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贸”、“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积极组织实施“产品名牌创建工程”、“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区域支柱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兴新素质工程”。深化地县和行业的科技进步考核,推行地、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县市科技工作年”计划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切实推进科技兴地县、科技兴行业工作。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科技知识水平和运用科技从事生产及管理的能力。坚持科学普及与技术培训并重,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强化科技兴新的社会基础。逐步建立和强化科技兴新所需要的人才、资金、政策法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撑体系。

(二)大幅度增加科技的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和有效投入的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持力度。**时期,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并逐年提高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创新投入机制。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深化科技计划改革,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科学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资金进入科技进步与创新领域,促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原则,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从投资主体、投资对象、退出机制、中介服务、金融监管等方面,依法有序地推进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选拔机制、竞争机制、培训机制、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建设一支多民族、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加大吸引归国留学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发展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加强高级技工和农牧区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民创新意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努力改善科技创新的设施条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制定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扩大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从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大力扶持各类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基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调动科技人员和各族劳动者投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以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发挥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战略产品必须由企业提出并作为主要的执行单位,以企业为主体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坚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方向,深化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进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科技资源和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建立健全科技决策机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适应不同性质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体系。

(六)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健全科普工作协调制度,并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提高农牧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繁荣科普创作,合理布局并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

(七)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发展同兄弟省区市特别是东部省市在科技方面的长期合作与交流,同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联合实施研究与开发、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使**成为我国对中亚国家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开展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窗口、学术交流的桥梁、技术转移的渠道、科技合作的基地。以合理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开展同中亚五国和俄罗斯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开拓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外科技资源,进一步扩大技术、智力、项目、资金的引进。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篇2

关键词量子信息,量子纠缠,量子通信,量子计算

1引言

上世纪80年代,正当电子计算机按每18个月运行速度翻一番的摩尔定律而蓬勃发展之际,物理学家就杞人忧天地问:摩尔定律是否会终结?他们的研究结论是:摩尔定律必然会失效,而量子计算机可望成为后摩尔时代的新型计算工具.当时信息领域的科学家们对此并不予理会和关注,因为其时摩尔定律正处于辉煌的顶盛时期.然而,物理学家们仍然孜孜不倦地努力,终于诞生了量子信息这门新兴交叉学科.

1994年,Shor提出量子并行算法[1],并证明可用来实现大数因子分解,从而轻易地攻破目前广泛使用的RSA公开密码体系,这门新兴学科的巨大威力震惊了整个国际学术界,并引起政界、军界和商界的极大关注,从此量子信息科学便迎来迅猛发展的新时期,迄今方兴未艾!

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量子信息刚刚在国际上悄然兴起之际就投入到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行列之中,并于1997年和1998年先后在《Phys.Rev.Lett.》上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和“量子概率克隆原理”,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999年,中国科学院开始在我校创建国内第一个从事量子信息研究的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这个极富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开辟了我校量子信息研究的新局面.在此之前,自我回国归来所组建的研究小组只有一台电脑,我们坐着冷板凳,默默耕耘了15年之久.2001年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我校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这个由国内17个单位50多位学术骨干组成的研究团队不仅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而且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年青学术骨干,在其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量子调控”的实施中由此研究团队衍生出5位首席科学家.

本世纪初,我校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从奥地利引进杰出的年青学术带头人潘建伟博士,他随后在“合肥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建立“量子物理与信息”研究组,并在多光子纠缠方面不断地做出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该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共同推进了我国量子信息学科的发展,也成为我校物理学科中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的新成长点.本文将简要介绍我校在量子信息领域中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首个量子信息领域的国家奖

2.1提出能有效抑制环境噪声的量子避错编码原理[2]

量子相干性在环境作用下会不可避免地消失,这种消相干效应是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信息系统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量子编码是有效克服消相干的有效途径.国际学术界提出基于独立消相干的量子纠错编码.我们发现在集体消相干过程中存在有不会发生消相干的“相干保持态”(又称“无消相干子空间”,DFS),并基于此发现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成为迄今三种不同原理的量子编码之一.美国著名的LosAlamos和NIST实验室的三个研究组分别在光子、离子和原子核体系中证实了这个编码的正确性,三个实验均发表在《Science》上[3],我们的论文作为原始性工作被引用.

2.2提出能有效提取量子信息的概率克隆原理[4]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为量子信息提取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于是学术界提出不精确克隆的量子普适克隆原理,其克隆效率为1,但保真度总是小于1.我们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可以某种概率精确克隆量子信息,即克隆效率总小于1,但保真度为1.国际学术界称之为“段-郭量子克隆机”,最大克隆效率称为“段-郭界限”.我们还在实验上研制成功这两类量子克隆机,验证了理论预言的正确性[5],被国际学术界誉为“本领域最激动人心的最新进展之一”[6].

2.3提出能有效抑制腔损耗影响的腔量子电动力学(QED)量子处理器新方案[7]

腔QED是种理想的量子处理器,但腔的损耗引起量子信息的泄漏阻碍其实际运行,为此要求腔的Q值要很高,现有的技术难以达到.我们提出一种能抑制腔损耗影响的新方案,并证明现有技术可以实现.法国巴黎高师的著名学者、法兰西院士Haroche研究组很快在实验上证实这个方案的正确性[8].我们的论文成为该研究方向后续工作必引用原始的论文,迄今已被SCI他引260余次.

2003年上述成果以“量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为题目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3量子密码

3.1实现从北京到天津125km商用光纤的量子密钥分配[9]

量子密码是量子信息领域中最可能得到实际应用的技术.美国人将“量子加密”称为“改变人类未来”的新技术.量子密码原理已在实验室内演示成功.目前国际学术界正在研究走向实用进程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光纤量子密钥分配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现在广泛研制的不等臂MZ干涉仪虽然安全但稳定性很差,无法在商用光纤上运行,而改进后的返回式光学系统虽然解决了稳定性问题,但其安全性却出现了漏洞.我们解决了这个稳定性和安全性统一的难题.在实验上研究了光纤系统不稳定性的物理根源,在理论上给出稳定性条件,进而设计出满足稳定性条件的迈克逊-法拉第干涉仪,在实验室内实现150km的量子密钥分配,在北京与天津之间的125km商用光纤上实现了量子密钥分配和加密图像传送.这是迄今国际上报道的最远距离实用光纤量子密钥分配.

3.2局域量子保密通信网在北京测试成功

我们利用自己发明的量子网络路由器和单向传输、抗干扰的F-M量子密钥分配系统,于2007年3月份在北京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个多(4个)节点、无中转、可同时、任意互通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的测试性运行,取得了很好的通信效果.这次测试是在中国网通公司的商用通信光纤线路上实现的,节点间距离分别为43,32,40,32km,对应的误码率码率分别为7.7%,4.1%,6.6%,2.4%.测试显示,系统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可以长期稳定运行.

3.3无共享参考系的量子通信的实验实现[10]

在1km的光纤中,利用偏振和时间两个模式均有纠缠的光子对实验,实现了BB84量子密钥传输的一种更抗干扰的改良方案.该量子密码不受光纤扭曲、旋转或者光纤本身缺陷的影响,通信双方也不需要精确的同步时间,从而大大降低了通信的复杂度.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光纤通信双方总有办法取得需要的密码.此外,我们还给出了量子通信方案的绝对安全的理论论证,避免了现有光纤量子通信的安全性隐患.《Phys.Rev.Lett.》审稿人认为,该成果是“非常出色的”,“具有特殊的价值”.

4量子纠缠源的制备和操控

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领域中最重要的资源.当两个或多个粒子处于纠缠态时,对其中的一个粒子进行操作,其他的纠缠粒子不管位于何处,其量子态会立即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彼此纠缠的粒子之间便由这种基于量子非局域性的内禀通道构成一个量子网络,它可以实现量子通信(即传送量子信息),也可以实施分布式的量子计算.自从量子信息作为新兴学科诞生以来,量子纠缠便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我校研制成功高亮度的光子纠缠源:连续纠缠光子源,每秒12.8对,对比度为95%;脉冲纠缠光子源,每秒1.4万对,对比度87%,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4.1量子信息传输的奇特现象

两个纠缠的光子构成一条量子通道,通过对各个光子的操作,可实现许多新奇的信息传输功能.1997年,在实验上实现了所谓“量子隐形传态”,即将未知量子信息传送到远处的纠缠光子上而原先携带该量子信息的物理载体却留在原处不被传送.我们进一步研究了量子信息传输的许多有趣现象:(1)在实验上实现了单光子量子态的远程操纵,即局域地操作其中一个纠缠光子,可将远处的另一个纠缠光子制备在任意态上[11];(2)局域地对一个纠缠光子实施任意相位旋转操作,可将这个操作传送到远处,旋加在另一个光子态上[12];(3)在实验上演示了当纠缠通道被损坏时,可通过单光子局域操作来实现纠缠纯化,而不必通过非局域的操作[13].

4.2多光子物理学的研究进展[14]

多光子量子态具有许多重要性质,例如N个光子态的干涉所呈现的德布罗意波长减少到1/N,这可使相位测量达到海森伯极限的精度,用于光学刻蚀,其精度可提高到1/N.光子数越来越多的量子态,蕴含着越丰富的量子现象,但制备也更为困难.我们在理论上提出一种所谓“NOON态投影测量方法”,可用来制备和识别多光子量子态,在实验上演示了四光子和六光子德布罗意波长,并将著名的两光子洪-区-曼德尔(Hong-Qu-Mandel)干涉推广到多光子场合,在实验上证实了这种方法是多光子物理中重要而有效的实验方法.

4.3五光子纠缠态的实验实现[15]

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五光子纠缠态,并演示利用这个纠缠态可实现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即未知量子态被隐形传到终端的三个光子纠缠态上,然而按照三个粒子的合作可被制备在其中任一个粒子上.利用这个五光子纠缠态,在实验上还演示了量子纠缠浓缩和纠缠交换,为量子中继的实现研究迈开重要一步.

4.4六光子图态纠缠的实验实现[16]

该工作通过对多光子操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实验上实现了基于光子比特“焊接”技术的量子计算机测试平台,成功地制备出国际上纠缠光子数量多的薛定谔猫态和可以直接用于量子计算的簇态.该项成果以封面标题形式发表在2007年2月1日出版的英国《Nature》杂志子刊《NaturePhysics》上,审稿人评价其是“光学量子计算领域至今最先进实验工作”和“一个出色的成就,为量子计算、量子纠错和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铺平了道路”.欧洲物理学会称赞该工作“为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迈进了重要一步”.

5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进展

5.1两个量子位复合系统量子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验实现[17]

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这为实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开创了新起点.对于容错量子计算、量子中继、普适量子纠错等重要研究方向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Nature》网站专门了“Pressreleases”,并在《Nature》杂志“研究亮点”栏目中对该工作进行专门报导,称赞该实验成果是在“在大尺度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长足进展”.该工作入选“2006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5.2利用光子和原子量子比特的内嵌存储的量子隐形传输的实验实现[18]

内嵌存储的量子比特隐形传输是实现大尺度量子通信以及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的关键.尽管量子态的隐形传输以及量子比特的存储已经在原则上被证明,然而实现内嵌存储的量子比特的隐形传态在实验上仍旧很困难.

首次通过将光量子比特的态隐形传输至原子的比特上,从实验上实现了内嵌存储的量子比特隐形传输,在实验中,一个未知的极化光子态通过7m的距离隐形传输至一个原子比特,并成功地存储了8μs,该原子态可以被转换成光量子态,以用于进一步的量子信息处理.从光子态到原子态的隐形传输并且内嵌了可读存储的实现,使得有效的、可升级的量子网络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被实现.

6量子信息处理器的研究进展

量子计算的最终实现取决于能否研制成功物理上可扩展的量子信息处理器,用它来有效地存储和处理量子信息.目前的研究水平离此目标还相差甚远,但科学家满怀着坚定信心正在向着这个目标步步逼进.我们在基于固态物理、量子光学和核磁共振量子计算物理实现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理论和实验的重要进展.

6.1在理论上提出一种基于腔QED的新型量子信息处理器方案[19]

通过对腔的泄漏光子进行单光子探测,来实现不同腔中原子之间的纠缠,该方案具有制备效率高、抗噪能力强、易于寻址等优点.《Phys.Rev.Lett.》的审稿人赞道:“在寻求随心所欲的产生量子态的方案中,这可能是一篇里程碑的文章”.另外,利用高Q腔单个原子与腔外部单个原子的相互作用,设计了一种可行性很强的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方案,它以原子作为中介来实现光子与光子之间的受控相位门操作,该方案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抗噪能力是可以实现的,学术界对此予以很高评价.

6.2提出固态容错量子计算新方案[20]

固态量子计算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最有希望研究成功的途径之一,固态中量子比特之间的固有耦合是其易于扩展集成的优势根源,但在量子计算过程中往往要求断开量子比特间的这种固有耦合,这是固态量子计算遇到的新难题.我们提出“无相互作用子空间(IFS)”的新概念,利用编码方法可以实现逻辑比特之间的消耦合,同时证实,在实际固态模型中实施逻辑比特的任意操作和受控操作是可行的.进一步,将学术界业已认可的无消相干子空间(DFS)与IFS相结合,提出固态容错量子计算新方案,并在实际的固态模型中证明了其可行性.这开辟了固态量子计算的新研究方向.

6.3实验上实现量子受控非门的隐形传送[21]

基于量子光学系统的量子计算物理实现是另一种有希望途径,其优点是量子相干性好.但这类方案的不足之处是物理可扩展性差.分布量子计算方案是克服这个缺点的有效方法,即以只含少数量子比特的系统作为节点,采用纠缠通道将这些节点连成量子网络,便可实现量子计算.该方案的可行性取决于在相距甚远的节点之间能否实现两比特的量子受控门操作这一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光子与节点量子比特之间非强耦合的条件下能否实现确定性的受控非门操作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运用纠缠光子对在实验上将某个节点的两比特受控门操作经由纠缠量子通道隐形传送到远处的另一个节点上,实现了两个节点之间的确定性受控门操作,这个操作的平均保真度达到0.84.《Phys.Rev.Lett.》的审稿人认为“这是向分布量子计算的实现迈出的重要一步”.

6.4实验上实现独立光子间的量子逻辑门[22]

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在实验上要实现两个独立光子之间的受控非门操作是相当困难的.利用五光子纠缠技术,首次实现了非破坏性可升级的独立光子之间的量子逻辑门,这是线性光学量子计算研究中最基本和重要的一步.作为这种量子逻辑门的一个重要应用例子,还进一步在实验上用它来实现完全的量子隐形传态.

6.5混合态量子几何相的实验研究[23]

几何相是量子理论的重要概念,但什么是量子混态的几何相却尚未搞清楚.我们利用核磁共振(NMR)实验技术完成具备不同噪声的量子混态的制备,观测到了任意量子态的几何相.该工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6.6利用光子比特实现Shor量子分解算法[24]

我们在国际上首次用光子比特设计了一套线性光学网络,实验演示了15=3×5这个质数因子分解,并且确认了量子计算中多体纯纠缠的存在,验证了量子加速的根源问题.该工作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SethLloyd评价该实验是“迈向光学量子计算的必要一步”.美国物理学会以“量子计算的重大突破”为题新闻稿,称赞“这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将有助于进一步应用于物理化学建模和超快搜索”.英国科技新闻杂志《NewScientist》以《量子计算威胁我们的机密数据》为题对实验做了长篇报道,称“出现能运行Shor算法的量子计算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这意味着未来量子计算机能够轻松地破解我们银行帐号,商业和电子商务数据使用的密码.”此外,美国的《ScienceNews》、德国的《InnovationsReport》等其他多家科学期刊和网站也纷纷报道了该工作.

6.7首次证明“量子开关”可被局域识别,为量子信息处理提供了一个实用方法[25]

此前,物理学家们证明了量子门操作可以被准确地识别,但该方法需要量子纠缠作为基本资源,而量子纠缠在现阶段实验中获取、保存与传输都有很大难度,因此实验实现的难度巨大.

我们利用幺正变换的基本性质,证明了量子门的识别过程中可以不需要耗费纠缠资源,仅使用局部操作和传统手段就可以完成识别功能,这一成果为量子信息处理过程的量子门操作识别和量子通信信通的识别提供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审稿人评价“对我们理解量子操作具有重要贡献”.

7量子信息应用研究的进展

7.1利用纠缠光子对在实验上检验了Kochen-Specker理论[26]

在量子物理学中,隐变量理论一直在挑战着量子力学的完备性.Bell不等式在实验上的违背证实了这种隐变量是不存在的,量子力学是完备的.但这个结论仅适合于类空事件的场合.Kochen-Specker理论更深刻揭示出与环境无关的隐变量(NCHV)与量子力学的不相容性,但以往只有两个对NCHV进行统计性检验的实验.我们完成了一个“全有或全无”类型的对NCHV的非统计性的实验检验,实验结果有力地说明了量子力学的正确性.

7.2首次利用核磁共振实现了量子博弈实验[27]

实验上验证了在量子博弈中,如果两个参与人都选择了量子策略,他们将获得双赢的结果,而在经典博弈中,任何一个理性的参与人都不可能获胜.这个有趣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媒体中引起广泛的兴趣,美国和英国物理学会发表了许多报道和评价.

7.3实验上实现高精度量子相位测量[28]

应用双模光子数态和自己独创的多光子投影测量方法,实验测得的相位精度超过相应的标准量子极限.该方法最有希望逼近海森伯极限.著名的美国物理学科网站以《测量精度冲破了标准量子极限》为题做了专文报道.

7.4实验上研制成功“量子机”[29]

这是宏观上展示量子力学反常行为的奇妙机器,其功能可抑制“庄家”的欺骗,在未来的量子信息产业中可能成为一种必备的商用机器.该文章发表后,《Nature》在其“研究亮点”栏目专文中作了报导,美国物理学科网站也以《物理学家建立量子机》为题予以长篇报道.

8结束语

量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之一,我们有幸在起跑线上加入到这场关系到国家重大利益的竞争之中,就必须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这份历史责任,在这个新兴领域中为我国争得重要的一席之地.面对着这个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我们将以量子通信网络和量子计算机为研究目标,艰苦奋斗,永不放弃.雄关漫道真如铁,无限风光在险峰!

参考文献

[1]ShorPW.Proceedingsofthe35thIEEESymposiumonFoundationsofComputerScience.1994,20

[2]DuanLM,GuoGC.Phys.RevLett.,1997,79:1953;Phys.Rev.,1998,57:737;1998,57:2399

[3]KwiatPGetal.Science,2000,290:498;KielpinskiDetal.Science,2001,291:1013;ViolaLetal.Science,2001,293:2059

[4]DuanLM,GuoGC.Phys.RevLett.,1998,80:4999

[5]HuangYF,LiWL,LiCFetal.Phys.Rev.A,2001,64:032305

[6]CheflesA.Contemp.Phys.,2000,41:404

[7]ZhengSB,GuoGC.Phys.RevLett.,2003,85:2392

[8]OsnaghiSetal.Phys.Rev.Lett.,2001,87:037902

[9]HanZF,MoXF,GuiYZetal.Appl.Rev.A,2005,86:221103;MoXF,ZhuB,HanZFetal.Opt.Lett.,2005,30:2632

[10]ChenTY,ZhangJ,BoileauJCetal.Phys.RevLett.,2006,96:150504

[11]XiangGY,LiJ,YuBetal.Phys.Rev.A,2005,72:012315

[12]XiangGY,LiJN,GuoGC.Phys.Rev.A,2005,71:044304

[13]WangZW,ZhouXF,HuangYFetal.Phys.RevLett.,2006,96:220505

[14]XiangGY,HuangYF,SunFWetal.Phys.RevLett.,2006,97:023604

[15]ZhaoZ,ChenYA,ZhangANetal.Nature,2004,430(54—58):02643;ZhaoZ,YangT,ChenYAetal.Phys.RevLett.,2003,90:207901

[16]LuCY,ZhouXQ,GühneOetal.NaturePhysics,2007,3:91

[17]ZhangQ,GoebelA,WagenknechtCetal.NaturePhysics,2006,2:678

[18]ChenYA,ChenS,YuanZSetal.NaturePhysics,2008,4:103

[19]DuanLM,KimbleHJ.Phys.RevLett.,2003,90:253601

[20]ZhouXX,ZhouZW,GuoGCetal.Phys.RevLett.,2002,89:197903;ZhouZW,YuB,ZhouXXetal.Phys.RevLett.,2004,93:010501

[21]HuangYF,RenXF,ZhangYSetal.Phys.RevLett.,2004,93:240502

[22]BaoXH,ChenTY,ZhangQetal.Phys.RevLett.,2007,98:170502

[23]DuJ,ZouP,ShiMetal.Phys.RevLett.,2003,91:100403

[24]LuCY,BrowneDE,YangTetal.Phys.RevLett.,2007,99:250504

[25]ZhouXF,ZhangYS,GuoGC.Phys.RevLett.,2007,99:170401

[26]HuangYF,LiCF,ZhangYSetal.Phys.RevLett.,2003,90:250401

[27]DuJ,LiH,XuXetal.Phys.RevLett.,2002,88:137902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篇3

一、加强政府科技投入和管理

(一)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稳步提高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2010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7%,区县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达到5%。在政府科技投入总量中,通过专项资金、部门预算等形式,统筹安排各项政策资金需求。

(二)优化政府科技投入结构。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重点支持国家重大专项、本市中长期科技规划重大专项、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专项等的实施。区县财政科技专项投入要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等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三)切实保障重大专项实施。在政府科技投入中安排专门经费,为国家和本市重大专项实施提供配套支持。对符合国家和本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能迅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由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市有关部门要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对重大专项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等可行性论证,经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支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购买国内外专利技术的支出,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

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

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五)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对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购买国外先进研发设备等,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六)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后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国家规定,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

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由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七)切实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国有重点制造类企业集团要制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要逐步达到5%以上。将研发投入、品牌创新、专利授权和运用、科技成果转化、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人才队伍建设等,作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八)支持多种所有制企业推进自主创新。民营、中外合资合作、外资企业和研发机构等均可公平参与申报地方科技攻关项目。鼓励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创造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自主品牌。中方企业在扩大合资合作中,要更加注重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九)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其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基金的捐赠,可按规定在缴纳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三、增强产学研创新合力

(十)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合作。对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建设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企业购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成果、科研机构从事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等,由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对企业委托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技术开发和科研试制所发生的费用,允许企业列入技术开发费用。对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政策执行到期后可再延长2年。

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的发展。

(十一)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拓展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资源整合,构筑以项目为载体,集企业技术攻关项目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供给、技术成果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

(十二)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机制。改革高校、科研机构考核评价和科研人员职务评聘制度,加强应用导向。推进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对其日常运行经费、重大装备基础设施、保持学科持续发展等给予稳定支持。

(十三)提升高新技术园区自主创新载体功能。深入实施“聚焦张江”战略,通过张江高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向园区集聚。加快工业园区创新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四)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基地建设。在政府科技投入中安排专门经费,对落户本市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级企业技术中心、部级质检中心等给予配套支持。推进生命健康、城市生态、计量标准等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科研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机制。

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十五)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由转化专项资金给予研发支持;实现生产或试生产的,返还相关土地使用费、土地出让金,免收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手续费和产权登记费。

(十六)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投入力度。对企业以税后利润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形成或增加企业资本金;科技人员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获得的收益,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高新技术企业,并符合规定条件的,由转化专项资金给予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组建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可不受工资总额限制,自行决定其职工的工资发放水平,并可全额列支成本。

五、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十七)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对引进技术和装备的跟踪服务。对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对政府核准或使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业主应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并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鼓励外方与国内企业联合投标。

(十八)建立多层次的项目业主风险共担机制。对项目业主使用重大自主创新产品或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引导项目业主和装备制造企业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投保。

六、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十九)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对纳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在本市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建设中给予优先政府采购。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低于60%。

(二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定购制度。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符合政府采购需求条件的,政府或采购人进行直接首购和订购。

七、改善投融资环境

(二十一)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通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创业风险资金加大对种子期、起步期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由创业投资风险救助专项资金与创业投资机构自愿提取的风险准备金等额匹配,用于创业投资企业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风险救助。对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或管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并符合规定条件的,由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二十二)拓宽科技创新企业投融资渠道。政府性担保机构要逐步扩大用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担保额比例。对政府性担保机构的项目代偿损失,由贷款担保损失补偿资金按规定给予在保余额5%以内的限率补偿。推进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的软贷款力度。支持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

(二十三)加快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进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为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非上市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转让和交易提供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国有股权转让办法,加快股权流动。

(二十四)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完善本市个人和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立科技、中小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管理、产权交易等部门对科技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创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推进信用产品使用。

八、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

(二十五)支持创造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在政府科技投入中安排专门经费,对本市单位和个人申请发明专利;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和国家技术标准,培育名牌产品和著(驰)名商标以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建设等,给予支持。

(二十六)按合同约定发明创造权属和收益分配。单位与发明人或设计人可通过合同约定发明创造成果权属和收益分配。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所形成的发明创造成果,除另有约定外,由承担单位所有,发明人或设计人依法享有署名权和取得荣誉权。

(二十七)切实保障专利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权益。专利权所有单位在专利转让或许可他人实施后,可在税后收益中提取不低于30%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报酬。其中,专利权所有单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可提取的比例不低于50%。或可参照上述比例,实行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技术入股。

专利权所有单位自行实施专利的,在专利权有效期内,对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可每年从税后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报酬。对外观设计专利的实施,可提取的比例不低于1%。

(二十八)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完善知识产权评估、登记、投资入股等实施办法,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入股最高比例可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70%。实施专利管理专业工程师计划,纳入工程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系列。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建立市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二十九)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加强对本市重点产品出口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监测、研究和通报。整合质量技监、外经贸、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知识产权服务中心、WTO咨询中心等信息资源,提升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和服务信息平台功能。

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三十)支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人力资本投入,由领军人才专项资金给予资助。支持领军人才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自主选题立项中创新创业。

(三十一)加快集聚海外优秀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沪定居工作或创业,可申请办理《市居住证》。入外籍留学人员可按规定申请参加社会保险。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留学人员在沪取得的工薪收入,在计算个人应纳所得税额时,可按规定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聘用的外籍专家,其薪金可列支成本。

(三十二)支持企事业单位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及时本市重点领域和行业人才开发目录。对企事业单位引进优秀创新人才、解决优秀创新人才特殊困难等,由人才发展资金给予资助。已办理居住证的优秀人才可享受子女在沪就读、参加本市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等待遇。

对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组建的企业,引进主要投资经营管理者和关键技术人员,并符合规定条件的,在本人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申请办理《市居住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加快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式,支持劳动者参加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

(三十三)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分配和奖酬力度。本市政府性科研项目经费在保证科研硬件投入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用于人力成本支出的比例。

制定企业对技术、管理骨干进行期股、期权激励的实施、登记办法。国有独资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制改制时,可按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35%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

企事业单位受聘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以及获得国家和本市科技奖励等荣誉的人员,可由单位为其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对在科教兴市主战略实施中有重大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由政府奖励基金给予奖励。

(三十四)加强素质教育和科普宣传。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开展群众性发明、革新等创新活动。结合学校教学改革,探索中小学开放式、探究型科技教育模式。加快科普基地网络和功能建设。加大本市媒体宣传科普的力度。

十、完善推进落实机制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篇4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强创佳”奔小康和“四化”发展目标,分析研究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及各重点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战略重点及对科技的需求,提出总体及各领域今后5—15年科技发展的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战略研究的目标

通过战略研究,力争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在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有所突破。提出未来5-15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二是在重大科技发展任务上有所突破。根据*市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提出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等,力争能凝练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发展任务和项目。

三是在科技环境、科技政策上有所突破。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提出科技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等,以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战略研究的内容包含12个专题。

1、*市中长期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客观评价我市科技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结合实际,研究如何通过科技体制创新提高我市持续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四化”发展理念对科技的总体需求,确定未来5-15年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基本任务、重点布局和战略途径。

2、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在客观分析世界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市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第三产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对科技的需求,明确我市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提出加速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确定我市基础应用研究的重点与方向,提出加强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分析世界性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趋势和我市现有条件与优势,提出应对策略、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专项;提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确定优先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系统成套技术和重大科技专项。

4、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分析我市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科技人才和教育的需求,明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科技人才的类型及数量,比较我市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人才政策,研究提出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5、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我市传统产业发展现状,明确我市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重点、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技术引进、二次开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应对世界产业转移趋势,明确加速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研究分析几年内有望成为10个年产值过百亿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

6、军民融合科技发展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发展现状,研究我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和推进机制,明确军工科技资源与地方经济密切融合的切入点,确定军工技术民品化和民用技术军品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提出加快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及对策建议。

7、旅游、商贸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旅游、商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旅游、商贸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依靠科技手段提升和树立我市旅游品牌,加快商贸业发展的重大专项,研究加速旅游、商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城市公共管理科技问题研究。

为打造“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新*,提升政府管理城市的综合水平,在分析我市城市安全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城市公共管理能力的现状与趋势基础上,提出相关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对策与思路。

9、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

研究分析基于电子化、网络化的商务、教育、文化娱乐、金融、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现状与趋势,提炼出影响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科技问题,筛选出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与思路。

10、基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

分析我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根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研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总体需求,明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重大科技任务,并提出对策建议。针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城市垃圾的科学处置中需要科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11、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我市科技资源现状,根据我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明确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提出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12、科学普及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问题研究。

根据我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分析科普工作现状,研究提出未来我市科普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研究创新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市创新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

三、组织设置与工作方式

战略研究工作由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协作,并充分发挥科技、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尤其注重发挥一线优秀专家的作用,确保战略研究全过程的开放。要动员我市有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眼光的优秀专家参与,调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战略研究工作取得有效成果。

(一)组织设置

*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研究总体战略组共同负责战略研究的组织实施。

总体战略组主要负责规划研究的顶层设计,包括制定规划总体架构,确定战略研究专题设置及研究内容,对各战略研究专题组进行指导等,同时负责总体战略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

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联络组、文件组。联络组主要负责具体协调工作,包括规划战略研究各专题组的协调,办公室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总体战略组及专家顾问组之间的沟通协调,负责战略课题研讨会、论证会的召开及资料准备和整理等。文件组主要负责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方案的起草及文档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方式

战略规划研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和专题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参与协作,其负责同志作为专题组副组长。专题组长根据规划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全面负责本专题的研究工作。在组长和规划办公室签订战略研究计划任务书后,专题研究的具体部署,研究人员的组织、资料收集和调研、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由专题组负责组织完成。

四、对战略研究工作的要求

规划的战略研究是规划制定的核心和基础,直接服务于“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编制。

(一)战略研究的方法

----在对我市科技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做好技术预测,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全局做出前瞻性安排。

----对我市科技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注意广泛调研,听取意见,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分析入手,找准科技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逐渐深入,不断总结和凝练,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关键技术、重大项目与课题等。

----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并与其他省市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评价我市科技发展的地位与差距。

----加强研究的开放性,提倡大跨度、多视角考虑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等问题。利用多种多样的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吸收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发扬民主、鼓励争鸣,使各种观点相互交锋,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注意加强专题之间的交流,对于领域比较宽的专题,尤其是要注意系统研究和交叉融合。

----注重专题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综合,使专题研究工作做到宏观有序,并根据专题研究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专题研究方案和专题任务分解方案,精心组织,深入研究。同时,在专题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允许专题之间的合理交叉,但要加强专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沟通,以减少专题间不必要的重复,保持整个专题研究的完整性。

----专题研究应特别强调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力争为制定出一个有新意的规划奠定坚定基础。

(二)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根据规划制定的总体要求,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发展趋势分析:系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的背景,以及本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现状分析:在系统研究我市实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本研究领域我市发展的现状、优势及问题,并与国内省市相对比提出我市的主要差距、阶段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必要的统计数据要求详实,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合理。

3、发展思路研究:根据形势和现状,研究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途径等,提出未来15年本领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未来5年的阶段目标。4个战略研究专题要重点提出未来15年发展目标,同时提出未来5年阶段目标;8个问题研究专题以提出未来5年目标为主,同时展望未来15年发展目标。

4、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研究:根据目标和需求,研究本领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总体布局与部署,提出优先发展关键技术和重点、以及重大项目等。

5、政策措施研究:研究为实施上述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政策、保障、条件、环境等建议。

(三)专题研究报告形式

各专题研究任务完成后,须提交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1、专题主要研究成果与总报告摘要;

2、专题研究总报告;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篇5

《*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十三届市政府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五月二十二日

*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纲要。纲要规划期为2006-2010年。

一、现实基础与主要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市GDP达到285亿元,年均增长13.7%,财政总收入达31.5亿元,年均增长2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14.6亿元;取得中国电器之都、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等14张国字号“金名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百强县(市)第35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第1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88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9.0%。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期末的7.3:59.7:33.0调整到“十五”期末的4:60.5:35.5;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二)科技发展基础

到“十五”期末,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居全省前列,2004年进入首批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行列,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市。

1、企业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企业基本确立了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共实施国家863计划2项、火炬计划33项、新产品15项、星火计划26项,省级新产品608项,新产品立项开发总数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实施各类技术创新项目14项,其中部级3项、省级11项,省级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2项,省级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5项;企业专利开发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居全省第一。

2、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了智能电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了部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7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正泰集团公司、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50强荣誉称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建设加快,*智能电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产业基地建设已具一定规模,电器产业产值达300多亿元;投资75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02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创业服务基地;船舶、汽摩配、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群开始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3、农业科技得到进一步加强。培育了2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1家温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只)有机、绿色农产品、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承担部级星火计划项目3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4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攻克了一批海洋生物医药、水产养殖育苗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积极实施“金蚶工程”,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获得了“中国泥蚶之乡”、“中国牡蛎之乡”和“中国鲨鱼加工基地”称号。创建了仙溪镇花坦村等42个市级科普示范村、210个科技示范基地(户)。科普工作不断加强,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公众科技素养的提高。

4、产学研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我市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电科所、中科院上海分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企业与1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正泰集团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华仪集团建立了清华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站,天正集团建立了“河北工业大学天正科技园”等,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建立高层次研发机构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5、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有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2005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4197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3212万元;财政科技投入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4.65%;高度重视人才工程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建立了浙江省博士后*人才智力开发基地,德力西、人民电器、春风控股集团设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三)科技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全市科技人才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载体不多,人才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2、高技术产业化水平和外向度比较低,在整个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不高,规模偏小。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

3、科技进步的基础条件薄弱,没有高校院所,缺乏有实力的科技中介机构。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够强,技术基础较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4、科技投入特别是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对创新的市场风险缺乏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2005年全市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仅为1.7亿元。

5、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主要表现为农业集约化水平、农业集成水平比较低。社会事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尚待建立。

二、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加快人才培育和引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营造科技进步环境、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省级科技强市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为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紧紧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大力推进工业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服务业的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环境、资源、健康、安全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在加快发达地区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加重视欠发达地区的科技进步。

2、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领域,适度集中资源,在若干个产业领域推进突破式创新,引领整个产业实现自主创新。

3、坚持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大力支持原始创新,重点推进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作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整合区域内外科技资源,尽快实现自主创新成果和其他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

4、坚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5、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不断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科技创新能力基本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县(市)的前列。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到2010年力争实现的具体目标:

——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政策法规为引导,产业集群为基础,科技服务机构为纽带,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产学研、融资中介等机构相互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完善。

——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五年内实施国家火炬、星火计划项目、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创新基金项目100项,重点新产品500项,获授权专利数4000项,其中发明专利200项以上。

——创新主体建设得到加强。建设部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达到20家,重点行业建有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组织达到15家,主导产业的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基本适应产业发展创新的要求,科技孵化器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功能齐全,基本适应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需求。

——全社会科技投入形成一定规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2010年,部级、省级和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5%以上和3%,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5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企业被认定为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家。高技术产业总量进一步增加,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以上。

——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到2010年,有10个项目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创建1个省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4家农业科技研发中心,10家农业科技型企业,10家温州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兴海取得重要进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兴海服务体系和投入体系,做好深水网箱养殖、苗种繁育和保护、海产品精深加工等文章,争取在温台舟蓝色海洋农业产业带占有一席之地。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对人口、环境、卫生、资源、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人才,引进共建一批较高水平的创新载体。

三、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战略重点

1、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依托中国电器之都、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基地等国字号“金名片”,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培育壮大电气、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电气产业以“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为目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全面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向国际性产业基地迈进。电子信息产业以虹桥科技园建设为载体,加快从零部件生产向整机生产发展,积极开发集成电路、微电子基础件以及相关电子产品,真正形成“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配货中心”。与此同时,围绕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与国家优先发展领域,积极发展仪器仪表、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

2、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战略

依托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改造建工钻头、汽摩配、船舶业等传统制造业,加快产业提升和结构调整。

以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ASP平台)示范推广为契机,鼓励和引导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大力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力引进和推广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嵌入式技术、数字化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制造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快纳米技术在机械、电子、塑料、船舶等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

3、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战略

把科技成果转化摆在我市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积极争取火炬、星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资源,加大技术应用项目资助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与国内外拥有信息和技术优势的企业、研发机构合作力度,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鼓励企业在上海、北京等地以至发达国家设立科技转化平台,吸引大院名校在我市设立合作研发机构。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完善技术市场,发展科技中介,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到“十一五”期末,搭建起外向度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要素和资源集成的国际化。

4、高效安全农业战略

依托泥蚶、牡蛎养殖和鲨鱼加工3张国字号“金名片”以及石斛等药材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础,以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快生物技术在农、渔业中的推广应用,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海产品加工技术,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区域农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到“十一五”末,形成以水产、茶叶、药材、水果、畜禽和花卉苗木等为主导,布局合理、生产专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生态区。

5、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积极发挥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海关和商标、版权等管理部门,形成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战略综合管理机制。建立专利专项资金,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经费保障。积极开展主导产业的专利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出口为主的特色产业专利预警机制。争取成立专利行政监察队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激励发明创造,优先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争创省、国家专利示范(试点)城市,全面推进我市知识产权工作。

6、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对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态循环农业等技术的开发,提高污染物利用及产品转化率,提升产业生态效益;积极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资源。重点做好“三个一批”:加快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大力发展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培育一批循环型生产企业。

(二)主要任务

1、共性、关键、专利技术开发

——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或硕士实验基地等,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大院大所联合创办形式多样的科技园、研究院(所)。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自己的技术依托;鼓励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立省级研发机构;大力支持行业龙头积极引进技术(学科)带头人建设部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

——实施“百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工程。深入实施“火炬”、“星火”等高科技计划,每年筛选设计若干重大项目,面向全国招标,利用虚拟研发,加强对智能电器、电子元器件等高技术产业和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关键技术、专项技术、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强专利技术开发和保护。完善落实专利奖励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大力开发专利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鼓励原始创新;引导企业把更多的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专利管理制度,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科技计划立项和成果验收的重要指标,纳入科技管理全过程。研究建立电器等行业的专利信息跟踪系统,预警信息,指导企业及时处理专利案件和突发事件,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专利示范企业,提升企业形象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到2010年,专利示范企业达到40家。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努力实现“*市专利双千计划”,即年专利授权量超过1000项、累计培训1000名合格的企业专利工作者,形成专利事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2、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围绕特色产业基地的科技需求,依托产学研合作,建立与发展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公共科技机构和研发平台。要以多种机制并行建设公共研发平台,一是以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路子,大力推进多家企业联合共建开放共享的公共研发平台。二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合作或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依托市内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起一批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测试中心。到2010年,引进大院大所在*设立研发(分支)机构新增5家以上;行业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新增5家以上。

——加快网络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引进、发展一批从事科技咨询、技术交易、技术监督、知识产权等服务的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建设*科技信息网,充分发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市分市场、网上电器城、*专利信息网等科技服务网站信息平台,吸引更多的企业单位开展网上技术招标、技术咨询和技术交易等活动,拓宽企业创新的信息渠道。

——推进科技孵化创业服务基地建设。加强集科研、开发、生产、信息、管理、培训于一体的孵化基地建设。一方面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虚拟或实体型研发中心,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寻求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创新种子资金,吸引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和留学生带高新技术项目来孵化器创业,为创业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3、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建设

——扶持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依托涉农高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扶持,引导农业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一批农业企业逐步向农业科技型企业转变。在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组建若干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加速农业企业和行业的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撑,整体提升区域农业的技术水平。

——建立农产品生产安全体系。建立健全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无公害、有机产品标志认证和管理,目标建立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00亩有机农产品基地,确立40-5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为农产品出口扫除绿色壁垒。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作用,积极聘请农业科技专家,加强科技示范网络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占地2500亩集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水产、花卉、苗木、药材等研究所10家;积极创建省级水产养殖加工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努力推进引种、试验、推广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

4、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引才机制建设。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展招才引智的思路、渠道和方法,通过项目联合开发等方式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研发人才。鼓励企业与重点院校合作创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基地,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积极搭建行业技术交流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营造引进、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发挥驻外机构的作用,建立*籍在外地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信息协作网络,为企业智力支撑提供虚拟人才库。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增加引智项目资助经费,使我市成为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的用武之地。

——育才机制建设。实施*市科技带头人计划,市政府设立“*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外出培训,邀请专家来*开设讲座,引进共建大院名校培训机构,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原则,加强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训和深造,培养和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行业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加强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深入实施劳动力素质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壮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用才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和重大发明评选制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个人,激发创新热情。引导企业落实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的政策,强化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继续深造,为科技人才提供更新知识的条件。

5、科技创新环境建设

——发挥政府规划和行政管理的导向作用。加强科技行政部门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为企业服务上来,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引进各类急需的科技人才,为企业提供各种科技信息服务。完善和制定各种具体的政策措施,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和经费支持等方式,引导鼓励和推进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合作和高新技术开发。组织协调科技创新各个环节的关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扩散。同时,引导民营科技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企业管理体制。

——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明确区域产业发展思路,及时解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有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听取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意见;积极开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软课题研究,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6、科技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进一步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企业和政府的网上工程,推进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大力发展各类网络服务平台;发展宽带无线接入和光纤到户接入,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导向的文化、出版、影视等信息产业;推进“三网融合”,积极推动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发展项目,重点建设已列入“浙江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的垃圾焚烧发电和风能开发项目。按“原材料—产品—废弃物品—再利用”的链条关系,构建产业内互补组合群体和产业链。积极培育一批循环型生产企业,积极鼓励企业进行ISO14000标准认证,争取获得省“绿色企业”认证。

——依靠科技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科技博览中心,充分利用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活动,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加快全国科普示范市建设;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科技服务平台;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技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突发疫情的反应能力和防控水平。依托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使全社会都能分享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

——依靠科技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和地震知识普及,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充分发挥*市遥测地震台作用,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建立和完善城市防震减灾预警机制,提高震灾预防的综合能力和地震应急反应能力。

四、重点专项

(一)公共创新平台

重点围绕公共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三个方面展开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改善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增强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公共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围绕电气、电子信息、新材料、船舶制造、特色农业等行业,积极建设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引导行业建立大型精密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和技术成果共享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大型实验试验仪器向社会开放。依托大企业研发机构、行业研发中心与测试中心,在电气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水产育苗养殖等方面构建一批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大院名校创建*电气工程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院或技术转移中心。围绕区域块状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集聚优质科技资源,构建若干个区域创新平台。重点做好科技孵化创业服务基地和智能电器产业基地建设,争取建设电子等行业的专业孵化器。

(二)工业信息化

重点研究设计集开发、生产制造、管理、营销、售后服务信息化为一体的管理系统的关键共性技术,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面向区域的网络化制造和面向绿色制造的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在大企业内部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不断完善电气行业公共应用服务平台(ASP),并向中小企业推广应用。到2010年,建立30家以上基于ASP平台的信息化工程示范企业,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时把第三产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纳入科技发展计划,加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在交通能源、银行保险、商贸物流、服务咨询、财务会计、文教卫生、城乡建设、科技强警、社区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推广。

(三)电气技术

积极开发数字、节能、静音、传感等关键技术,实现电器产品模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低压电器产品研发的重点是向现场总线技术及可通信低压电器方向发展;工业控制自动化主要向总线控制系统、可双向通信、控制与保护组合技术等方向发展;中高压电器主要向高可靠性、智能化、小型化、集成化、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其他还要重点发展楼宇自动化技术、雷电防护技术、新型大功率电源技术等。通过开发大型化的智能输配电系统及电能检测、计量系统,大规格的浪涌保护器,智能电器的专用芯片等,使重点电器企业的产品质量、档次及成套电器的自动化程度接近或达到跨国电器公司的水平。到“十一五”期末,生产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型、节能型、多功能低压电器和中高压电器与成套设备,电气产业产值达500亿元。

(四)电子信息产业技术

支持研究、开发、应用传感、数字程控、非接触芯片开发及模块制造、专用集成电路封装、嵌入式软件等技术,生产电子金融设备、计量仪表、通信设备及关键零配件、计算机外部设备、网络产品、新型微电子元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引导企业生产向产品整机化、智能化发展,逐步实现从“模仿经济”向“品牌经济”的转变。到“十一五”期末,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120亿元。

(五)新材料技术

进一步加大光电信息材料、碳化硅密封材料、超微细氧化铝、无卤阻燃剂等产品生产规模,扶优扶强,并加快新材料项目和技术的引进,加大力度研究开发电工电器等领域的纳米材料制备、改性及应用技术,逐渐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逐步形成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行业。

(六)船舶制造技术

推进船舶工业合理布局、产品升级和组织优化。重点研究特种船舶设计、制造技术,船舶修造技术及装备,船舶用新材料,舱室机械、导航仪器仪表、船用数字通讯设备等船舶配套关键零部件,以及船用铁装件、阀门、仪表、焊接材料等配套技术开发。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整合提升,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船舶制造业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期末,修造船舶约125万载重吨,产值预计达到85亿元。

(七)特色农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技术

突出农业高技术、传统农业技术升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优先主题,重点实施科技兴海、农业新品种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等。科技兴海重点开发海产品人工育苗、养殖、保鲜、贮藏等全程控制技术,海洋功能食品与海洋药物,传统海洋食品加工无害化技术,主要海水养殖生物品质优化和种质保护技术;农业新品种开发重点建立一批粮食、茶叶、花卉、畜牧等农产品特色基地,挖掘和利用花椰菜等种质资源,培育、引进一批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重点开发畜牧、水果等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评价技术,铁皮石斛、温郁金等中药材良种选育和符合GAP要求的种植技术;农村新能源重点开发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发酵的综合利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农村固体废物的产生。

五、保障措施

我市科技发展的整体推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攻坚、加强领导、强化引导、营造氛围的原则,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做好工作,以保障科技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不动摇,党政一把手要对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负总责。市科教领导小组要积极发挥作用,统一领导“十一五”科技发展工作,负责处理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日常工作,协调各部门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为本规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逐年量化科技发展规划的计划目标,落实任务、分清职责,实行年度考核。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

(二)规划引导,政策扶持

制定完善电气、电子信息、精密模具、新材料、船舶制造业、汽摩配等重点行业的分规划,指导产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鼓励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创新机制,专项带动

因地制宜,采取“政府直接牵头,企业积极响应”、“政府牵头、大院大所负责”、“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政府适当支持”等多种运行机制,推动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的建设。筹划、论证、筛选、确定行业重点项目,规划投资一亿元扶持资金。发挥重点项目的支撑和导向带动作用,形成项目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营造环境,资金保障

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加强科技知识宣传,努力营造一个全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2007年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在科技型企业融资中的扶植、引导和服务功能,建立科技型企业发展种子资金,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设立投资机构开展风险投资,探索建立有助于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到2010年,建立起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银行为支撑、民间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创造一个投资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经济后劲充足的良性投资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哲学思想継电保护

2004.9再修定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已经主要不再是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独立“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相对“既有理念”而言)类发展进步模式,而是与时俱进地演化为各种“新兴发展的共性技术理念(后简称“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如“数字计算机技术”升华形成的“数字化共性技术理念”等)在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推广应用类再创新发展模式。所谓“理念”就是指规律性本质特征。

本文探讨上述这种再创新发展模式中技术思想观点方法方面的一些规律性。同政治经济领域一样,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也需要加强构建学术民主文化氛围与健全法制法规建设,以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光辉典范,同样是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其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1、创新发展的同一标准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其创新发展的标准都可归结为具有内在同一性规律的统一标准。这就是哲学思想早曾倡导过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针对自然科学技术范畴,是否适宜增补一点,即:

“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为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所用。

这里在于强调与明确:

对于自然科学技术范畴的整体、全局意义上,无疑“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然而对于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而言,则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即使相对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形成与存在,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往往是滞后性的。毕竟“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创新发展的“内因、依据”,而“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则是创新发展必要适应的、有利性“外因、条件”。

2、“捷径、同化”潮流、单纯“高起点”模式的“半”创新发展

在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依然同针对科学技术整体、全局意义那样继续强调“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则容易导致忽视甚者摈弃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与满足、停滞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单纯“高起点”模式的“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是“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的标志特征,并无建树阻力。

该技术观点,是发达国家、先进性“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推广与追求立竿见影效益、尽早占领市场的“捷径、同化”潮流。对其产生之根源,另文分析讨论。

显然,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里,相对这种“半”创新发展、单纯“高起点”的“捷径、同化”潮流而言,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与其“全”创新发展的“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必然是要付出持续更多的研究与时间(滞后)代价的(技术性研究的分野,将是具体实际、明晰确凿的)。

3、“高起点、高标准”模式的“全”创新发展

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认知与正视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时,将能够超越(而非停滞)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单纯“高起点”与“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后来居上实现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相结合,达到“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模式。“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全”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的标志特征。

这一技术观点,主要包括两部分研究内容:

“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的深入性研究;

“共性技术理念”在专业个性技术领域里应用与发挥的、充分必要的个性特征形态的深入性研究。

其同“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诞生,都是同一轮与时俱进新共识的基础。

这种技术观点之所以不可能忽视或摈弃“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是因为“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给予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开辟了付诸实践的有利性保障条件(独立“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的进步发展情形除外)。

这一技术观点将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滞后性“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必然后来居上的一种发展进步道路。特别是针对普通工程技术产品领域,认知、正视与研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及其后来居上的规律性是必要、有益的。主要是事物本身内在性质规律的客观反映。

4、“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是与时俱进认知的升华

“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与“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两者具有鲜明不同的特征:

“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是简单的、无需研究确认“精华”与“糟粕”的划分,沿袭“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体系”的全部或主体特征的,它是构成“捷径、同化”潮流模式的本质性标志(包括承袭既有遗留技术问题的无奈);

“既有理念(非优)”不符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新发展标准,其与“共性技术理念”的结合,是有如“穿新鞋走老路”的、“半”创新发展、单纯“高起点”而非“高标准”的技术进步,不足以代表发展进步的主流。

“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困难的正是必须研究提取“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体系”中的精华部分与升华发展为先进、新颖、现实性优势特征的;它是构成“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模式的本质性标志与存在建树阻力的认知过程;又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其与一具体专业领域“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的“难产”并无矛盾,如当今教育领域因材施教“发展理念”的形成谈何容易;

“发展理念优势”符合创新发展标准,其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结合,是“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经得起认真对比、论证检验与新的共识的抉择,代表着发展进步的主流。

如果说客观上必要走过前者的发展阶段,那么两种技术观点的分野在于:

前者技术观点主要反映为,在其现行“半”创新发展进步形态停滞不前;

后者技术观点则主要反映为,主动进取、持续发展进步,直至实现这一轮到位为“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开头善始难,到位善终亦难。

如涉及人为思想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前者反映为“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一种绝对化倾向性;后者则反映为对于相对普遍的“优优融合互补”理念重新的共识。

5、既有技术产品垄断性消极因素的转化

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其权威专家方面忽视或摈弃了“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步入了单纯“高起点”的、“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的、“捷径、同化”潮流与“半”创新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不承认其“半”创新发展技术形态的固有技术欠缺,不给予“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以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对比论证、检验共识的机会(后者又不能以“论文”方式公开,以免可能失去本应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使其“奉献无门”正是对于后者的遏制)。这些非积极性意义的反映,是否正是现实一些相对比较突出的、垄断性行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展的弊病或隐患?

具体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科学技术产品领域,现实既有“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就是典型的“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产物。近20多年来,“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创造累积的财富与使之成为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其代表的只是“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相对于机电式传统保护技术产品的进步,然而如今它相对于“全”数字保护理念技术无疑又是确凿地落后了。

当前“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的“微机保护”技术产品方面,针对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成果(“全”数字保护、“全”创新发展)的“内部技术交流奉献”请求,何以再三再五不予置理、长久给予“拒之门外”?现实是多数?于是不以为然?然而终究是局部、暂时的,因为“半”的落后保守性质是人为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现实一些垄断性行业的“技术垄断”消极性因素反映,可能算不上是国家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性大问题,毕竟是其深入层次意义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之一。

社会主义中国现实市场经济机制下,在其主流的“技术转让”法定规范模式之外,针对“技术奉献”应该保障其具有同样法定规范的一席之地。因为在上述垄断性行业里对于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成果,敞开法定规范的、“内部技术交流奉献”的大门,直接关系到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符合国家发展进步大局利益的。否则就为以“不予置理”来遏制“不同”研究成果问题,遗留下法律空白的滋生土壤。不难共识:

①融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优势因素等方面需要法制法规保障,传承与发扬光大社会主义本质优越性、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的方面,同样离不开法制法规的充分保障。

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科学性,能够成为将上述向消极性方面转化了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再予转化到积极性方面来的重要精神力量。客观上,唯有将其再予转化到积极性方面来,并使之继续发挥起支配作用的积极性意义,才是创新发展所期望的、相对充分有益的结果(也是互补融合优势)。

③对于“交流、奉献”目的的、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成果,试建议:可否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部门给予同样奉献爱心的关注,随时充分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的大门,将可能建树中国市场经济机制又一本质特色。

④与此同时,如果国家专业大企业,对于针对现行技术产品的固有技术欠缺请求“内部技术交流奉献”者,是真诚欢迎(而非“拒之门外”),这样不仅与国家反技术垄断法规精神完全一致、更是维护中国市场经济机制特色的、模范的具体贯彻执行者。

在“三个代表”思想精神指导激励下,中国革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已经做出与继续展示自己典范的光辉,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篇7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篇8

1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建国6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与农业科技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作如下划分。

1.1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6年)

(1)农业科技发展得到新生人民政权的重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重召开,颁布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要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农业建设。其第三十四条规定,在一切已彻底实现的地区,人民政府应组织农民及一切可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以发展农业生产及其副业为中心任务,并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在新解放区,工作的每一步骤均应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相结合。人民政府应根据国家计划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争取于短时期内恢复并超过战前粮食、工业原料和外销物资的生产水平。应注意兴修水利,防洪防旱;恢复和发展畜力,增加肥料并改良农具和种子,防止病虫害,救济灾荒,并有计划地移民开垦;保护森林,并有计划地发展林业;保护沿海渔场,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发展畜牧业,防止兽疫。这成为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指针,农业科技发展的帷幕由此拉开。

(2)农业科技发展纳入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国务院组织全国600名科学家制定出我国第一个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在该规划制定的57项任务中,选出12个重点,其中第10个重点是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的重大科学问题,因为它关系到5亿人口生产和全国人民生活的问题。在耕作制度、农业机械选型、农村动力来源和小型发电设备、地方电力网的建立、化学肥料、防治病虫药剂、灭草剂的生产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科学问题。1960年通过《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对改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专门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建立和改进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的机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必须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从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中间,为农业合作社培养初级和中级的技术人才等。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突变,要求我国必须独立解决经济问题和国防尖端科技问题,以及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并向世界科技水平迈进。此时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科学规划》),规划要求“全面安排,充实基础,重抓两头”,其中“两头”是指“农业和有关解决吃穿用问题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及尖端技术”。《十年科学规划》共有10章,其中第4章是农业科学技术,指出:十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多快好省地为农业技术改革提供确切的科学技术依据和研究成果,要加强农业研究,促进农业发展,规划了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3)农业科技发展遭受10年停滞。在“”中,、反革命集团篡夺了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们高举“阶级斗争”的大旗,将“抓革命”放在首要地位,广大知识分子变成了“臭老九”和反动学术权威。建国后建设起来的农业科技队伍处于崩溃的边缘,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被撤消或停办,农业科技遭受了巨大灾难。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全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邓小平在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时,对“”中的混乱局面实行全面整顿。但“”给我国农业科技事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这将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教训。

1.2恢复调整时期(1976—1985年)

(1)拨乱反正,重新认识农业科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76年,“”结束。1978年3月18日,被誉为“科学春天”的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集中力量,在农业等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领域、重大新兴技术领域和带头学科,作出突出成绩。其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要求如下:发展与机械化相适应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解决南水北调工程及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全面提高良种的高产、优质和抗逆性能;实行科学施肥,研究生物和化学模拟固氮;尽快解决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林、牧、渔各业的科学研究,研制各种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械具;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等。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有7项,其中农业方面有17个方面,涉及到的政府部门有一机部、六机部、农林部、国家农垦总局、国家林业总局、国家水产局、中国科学院、水电部、化工部、教育部、商业部、轻工部、国家地质总局等。

(2)重心转移,将农村经济发展视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这成为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重心转移的客观基础。1980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指出“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结合起来,克服它们相互脱节的毛病”。1981年我国科技发展方针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1983年编制了《1986—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此规划对农业科技的指导意义,一是强调了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二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三是出台了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等科技计划,为国家管理农业科技活动、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3改革创新时期(1985年至今)

(1)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改革农业科学技术体制,使之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各级政府对于重大的农业技术开发项目或区域开发项目,应打破部门、地区的局限,实行公开招标,择优委托。各地要围绕农林牧副渔的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积极会同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省以上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学校要加强合作,用较大的力量进行超前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且建立科学技术成果综合运用的示范基地。要鼓励和推动城市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科学技术机构向农村提供各种技术成果、信息和技术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同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密切合作,加强同乡镇企业、各种合作组织以及专业户、技术示范户、能工巧匠的结合,以点带面,积极做好供、产、储、运和加工等各方面的技术服务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要推行联系经济效益计算报酬的技术责任制或收取技术服务费的办法,使技术推广机构和科学技术人员的收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而逐步有所增加。技术推广机构和研究机构可以举办企业型的经营实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研究机构的事业费,仍可由国家拨给,实行包干制。应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逐步做到事业费自给。1992年,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要保证农业科技经费的稳定增长与农业科研队伍的持续发展。国家和地方要支持和引导县及县以下农业科技机构逐步发展成为独立核算的、综合性的技术开发、推广、服务经营实体,实行有偿服务,以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活力。用先进适用的工业技术装备新型的农村企业,对农户进行商品生产全程服务,推动其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对农民进行经常性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2)加强农业科技立法。1986年,我国第一次发表科技白皮书《科学技术政策指南》。随后,《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颁布施行。同时,一些农业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农业技术推广法》于1993年通过;《农业法》于1993年通过,2002年修订,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种子法》于2000年通过,2004年修正等。

(3)重视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991-2000)》规定了今后10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目标,大力开发、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主要农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80年代初的世界先进水平,一些优势领域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全面提高乡镇企业和国营农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科技研究、发展与推广的组织结构、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规定农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九五”期间农业发展的重点是:确保到本世纪末为主要农副产品的稳定供给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为下世纪前10年主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储备,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等。《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指出,必须贯彻“科技兴农”的方针。应以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强大支柱,建立现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把传统农业转变到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集约农业上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指出,“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加强农业的基础研究工作;重点实施生态农业、高效设施农业、信息化农业等重大项目;提高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优质高效农产品示范基地。2004年完成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农业等11个重点领域,确定了“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等9个农业优先发展主题。为实施《纲要》,国家制定了《“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加快农业技术全面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规划》确立了“开发新型肥料研制与高效施用技术,加强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技术研究”等12个主题,要求组织实施“农林生物质工程”等8个重大项目。同时,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等进行了规划。

2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特点

2.1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截止2008年底,开过的71次中共中央全会中有12次通过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专项决议,占中共中央全会总次数的17%。建国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党把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当作全党的重要工作。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上,同志阐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12个关系,其中之一便是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发展农业,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多方增加农业投入,引导二、三产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发挥科技兴农作用。1998年,党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中心不动摇,要加大科教兴农力度等。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做好农技推广服务等。2008年,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从1982—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了11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一号文件”(1982—1986年连续5年,2004—2009年连续6年“一号文件”),集中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农业科技的智慧,保障了农业科技政策实施的强制性与合法性。

2.2农业科技注重面向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相结合。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党史上第一次把科学技术列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我国的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农业科技政策也与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规定农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九五”期间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为农民奔小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8000万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农林副产品综合加工技术和装备技术,使农林产品附加值提高30%左右;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规模效益和生态效益;加速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并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2000—2020)》提出,要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保证农业科技经费的稳定增长与农业科研队伍的持续发展;要引导与鼓励各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配合地方政府共同进行区域经济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增强县及县以下农业科技机构的活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重点研究开发生态型林产经济可持续经营技术、经济型农林动力机械等,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发展农业经济,从而为发展国民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2.3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20世纪最后10年,环境生态问题尤为突出,世界各国把目光转到“可持续发展”上,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手段在于依靠科学技术,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是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由于我国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资源日趋紧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发展我国的农业若仍采用粗放的方式已无出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农之路。《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991-2000)》规定:要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控制对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切实加强对耕地、草场、山林、滩涂、水域的监测评价,提出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优化方案。《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2000—2020)》规定农业科学技术的重点是,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现有耕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有计划地改造大片中低产田。大力发展干旱、半干旱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开发利用尚有很大潜力的丘陵山区、草原、水面和大片滩涂,注重兴修水利,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复合生态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生态与环境状况依然严峻,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食物安全、生态安全问题突出。重点研究开发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农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及虚拟农业技术,发展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等,促进农业新兴产业发展,提高农林生态环境质量。《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是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储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要求“十五”期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确保新阶段农业持续发展。重点实施生态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技术等重大项目,开展农用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重建等方面的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要求围绕农业领域的战略需求,重点部署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农业技术全面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研究农林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以及高效发展技术,开发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等。

3对未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思考

3.1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国家整体的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才能使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1]。要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对重点科研单位给予重点支持,把一般性的科研单位转向服务领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等。应结合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从公益性的角度出发,面向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科技需求,科学设置各级农业科技机构,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县级、乡镇农业科技机构,明确它们的工作定位和工作职责,稳定基层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2]。

3.2构建以支持农民生计改善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政策

目前,我国农业政策、法规对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正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就农业科技工作来说,它是农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工作的自身特点,以及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决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的农业资源来看待,而应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现行的农业科技政策的特点是宏观有余而微观不足,原则性有余而操作性不足。民生导向、人才培养、投入保障、产业发展是农业科技保障体系的重点内容。我国主体农业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由政府所控制,并依靠其传导农业科技政策。而农业科技政策的真正落实点又在于农民。因此,政府的政策制定目标与农民的技术选择目标容易出现异位,由政府与农民双重决策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科技体系的低效运行便在所难免。政府实行的农业科技政策基本上以保证粮食安全为目标,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追赶先进的农业科技水平、占领农业科技的国际制高点;而农民选择技术的目标则是其生计的改善。在粮食紧缺时期,两者保持了很好的协调性。然而,随着短缺约束的逐步放松,旧有的增产目标以及为实现此目标而设置的科技体系便无力支撑微观上农户生计进一步改善的要求。要使农业科技政策服务于农户生计的改善,就必须要建立起用户导向型的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机制,让农民参与到这个机制之中,让农民真正成为发展主体,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而不是在政府技术选择之后进行二次选择。为此,需着重做好两件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下移各项资源的重心[3]。

3.3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邓小平在1985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为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为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化,需要培养学科知识丰富、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和农民经纪人;为发展农业科技企业,需要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为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需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培养现代农民;为依法治农,需要培养一支素质高、勤政廉洁的执法队伍和公务员队伍;办好农业院校,培养现代农业科技急需的后备人才。

3.4提高农业科技产业化水平

要从制度上促进农业高技术发展并提高产业化程度,加强与国外农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外力量加快发展我国农业高技术及其产业;适时加大农业高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进行必要的社会融资[4]。必须重视相关基础研究,这是提高农业技术的关键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5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篇9

一、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特点

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当代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它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的跨越。在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当中,科技进步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表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

1、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70%已经过时。预计今后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0%,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活动。

2、科学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20世纪前,人类从发明到应用电,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20世纪,集成电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在短短50年里,经历了5次大的科技变革:1945~1955年,人类相继开始利用核能;1955~1965年,人类开始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外层空间;1965~1975年,人类开始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1975~1985年,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应用,扩大了人脑的能力;1985年以来,以软件和网络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新时代。这5次大的技术变革,构成了上个世纪最为壮观又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3、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用于解决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出现,比如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等。学科的分支已从20世纪初的600多门,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门。

4、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所存在的内在紧密联系。比如环境问题,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家的技术范围。

5、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资料等基础设施的流动和信息共享,大幅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全球研究开发资源有了可以充分流动和利用的新的、巨大的空间,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全球的研究村。在这个过程当中,发达国家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是一个挑战。

6、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当代,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出现逆转现象。科学理论不仅走在生产和技术的前面,而且为生产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促进了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又比如,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最新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所以,当代重大技术工艺或者工程往往是理论超前的。这种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

高技术及其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万元,而高技术产业的人均年产值超过20万元甚至上百万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所以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总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它与社会、经济、文化互动的多样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示和新的理念,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今后5年至10年,因特网将迅速发展。计算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软件技术及其产业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美国的计算机和通信社会的投资占资本设备总投资的40%,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这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从农业化向工业化变革的影响。

2、生物技术的突破,正酝酿着新的主导产业。20世纪70年以来,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蓬勃发展,全世界每年受益的1万项专利技术当中,有近1/3出自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已在酝酿大突破,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芯片技术、缘于生物技术的新药、农业生物技术,等等。

3、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决定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在过去提到的亚洲四小龙中,台湾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小,新加坡次之,韩国最重,它们的科技竞争力强弱也和这个顺序一致。在科技竞争力的排名表上,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的名次分别是第7名、第9名、第28名。所以,迅速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自强自立的当务之急,是事关民族利益、地位乃至民族生存的迫切任务。

4、在激烈的技术创新能力竞争中,企业组织结构经历新的调整。有如下特点:高新技术大企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一体化;生产经营的分工专业化;公司之间强强合并、技术结盟,谋取在行业国际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跨国公司加强网络化和国际化。(5、高新科技的发展强烈影响国家安全观念和格局。这种国家安全观念有:(1)经济安全。集中表现在对一体化国际市场的占有,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2)文化安全。西方发达国家赁借着科技优势,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靠文化传播和渗透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3)国防安全。高技术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安全的核心技术和支撑力量,是决胜的关键。(4)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广义的安全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

6、人类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终身职业的概念将会成为历史的陈迹。信息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变革,标志着人类在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方面大踏步的跨越。

三、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对策

首先是要在科技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要更加强调创新和跨越。从加入世贸组织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抢注专利,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专利,设置这种专利壁垒,已经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条件下,只有一条路,就是横下一条心,强调原始创新、强调跨越、强调走在人家前面。

2、要更加注意各种技术的集成和在集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产品和产业。注重单项技术,从技术发展角度是必要的,要继续做好基础性工作。但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结合特别是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出发,更加要注意强调在研究开发当中,贯彻以产品和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有效的集成。

3、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一是要以产品或者新兴产业为中心,把我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办几件大事;二是把一些创新型的小项目适当分散,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新的重点。

4、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科技界有些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多问题是可以并行的,不一定哪个就一定是错的,哪个就一定是对的,往往是大家意见都一致的时候,也就是技术发展的机遇或市场已不再存在或没有太大效益的时候。

5、要在应用开发研究当中,贯彻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今后的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选择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电动汽车、信息安全和电子政务、电子金融、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奶业发展、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专项。科技部下了很大的决心,准备投入55亿元,和企业的投入、地方的投入结合起来,在一些重大的产业技术方面力争实现突破,形成新的产品和产业。

四、应对加入WTO挑战,中国的科技工作的重要举措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科技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能否过好入世这一关,主要在于我们能否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1、实施人才战略。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竞争。要在国家科技计划当中,把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尖子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要在国家科技计划当中广泛地采用课题制,要大幅度地提高经费当中人员的经费比例,克服科技管理当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更好地利用股权、期权奖励等方式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来体现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新价值。

科学技术发展范文篇10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对于这项事关全局的工作,党中央高度重视,从2003年6月起,国务院开始组织制定未来1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是新一届政府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科技界十分关注的一件大事。总理亲自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任副组长,组员由国家二十几个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制定直接参与人员达2000多人,创造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规划制定纪录。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这便是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两个问题必须着力解决。一个是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技术水平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大幅上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二是我们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由于一段时间以来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引进技术的持续依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不仅会使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还会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现状,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际竞争的态势,深刻反映当今世界和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反映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