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8 17:01:02

海绵城市管理

海绵城市管理范文篇1

1海绵城市理念的基本内涵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而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又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无法避免的影响,部分城市会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城市干旱或是内涝等问题,这就会大大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的正常生活,在这一城市发展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也就应运而生,并为城市发展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海绵城市理念指的是以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为基础,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相互结合,保证城市能够如同海绵一样,有效应对洪涝和干旱等问题,从而保证城市能够自行净化、渗透和积存雨水,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逐步提高,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

2城市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城市建设者没有关注城市的竖向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竖向规划的作用,导致,竖向规划偏离实际,最终诱发城市发生强暴雨后的严重内涝问题。第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专项规划与用地规划相互脱钩的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同步考虑用地规划与专项规划,然而实际情况确实,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仅仅关注城市的功能分区,而没有同步考虑专项规划问题,最终导致开发强度与周围基础设施配套之间的相互脱钩。第三,缺乏定量分析,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之前,需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调研,从而选择适当的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以及土地的开发强度,现阶段,较为常用的定性方法表现形式为文字描述型,这一方法相对较为简便,但其缺点在于容易偏离实际、严谨度较差。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

第一,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摒弃以往的城市规划理念,对海绵城市的基本作用、内涵以及应用方法进行全面的把握,并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下,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可持续的生态观为基础,重点规划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城市与生态的空间关系等内容。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做到尊重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对海绵城市理念加以灵活、深刻的把握,从而提高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合理性。第二,仿生人工海绵体的构建。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在海绵体人工构建与保护的同时,通过仿生人工海绵体来增强城市的雨水储存和收集能力,常用方法包括: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科学分析城市洪涝情况,使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利用城市市政试点或大型停车场,对再生水的专用通道和设施加以建设,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基础构建仿生海绵体,从而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第三,建设和改造生态海绵体。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为生态海绵体的人工改造和建设,在城市生态海绵体相对缺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人工的方式建设和改造海绵体,从而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其生态海绵体的数量。常用的生态海绵体人工改造建设方法包括:改造城市园林绿地,利用下凹式或滞留塘等形式收集雨水,并将其与绿地景观资源相互结合;对城市水系加以改造和构建,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自然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对传统的绿地布局形式进行调整,在有效控制投资成本和城市建筑面积的基础上,以面积更小、更为分散下沉式绿地取代以往集中的绿地建设形式,从而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设置人工绿地和园林,增强城市的洪水弹性应变能力[1]。第四,天然海绵体的修复和保护。城市规划建设中常用的天然海绵体恢复和保护措施包括:一是利用生态走廊的构建,加强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从而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构建起生态海绵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天然海绵体的作用;二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砌岸、水植物培养以及淤泥疏浚等措施,从而有效修复绿色生态系统,保证天然海绵体的调洪能力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对非建区和建区进行准确划分,利用强制性的方法对天然海绵体加以保护,避免其受到破坏[2]。第五,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城市管理者需要从整体上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并做好城市规划之前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进行专项的城市规划研究,并以相关研究结果为依据,对城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加以评估,从而确定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和处理现状以及潜在能力,而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的基础,会对城市的开发策略和开发原则产生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经过城市水系和道路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能够为海绵城市的构建,以及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等特征来划分汇水分区,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对海绵城市理念形成深刻的认识,转变管理理念,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关注天然海绵体在海绵城市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充分构建仿生人工海绵体和人工改造的生态海绵体,从而增强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

作者:王艳海 单位:聊城市规划局

参考文献:

[1]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海绵城市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1海绵城市的概念和意义

海绵城市指在城市中建设绿地、草坪、森林等“海绵组织”,下雨时,对降水进行渗透、滞留、储存,然后净化。在干旱有用水需求时进行释放,使城市能够灵活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当城市地表径流丰富时,地表可以通过吸水、渗水和净化,合理有效地储存这些水资源;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资源可以得到释放和利用。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水资源,不仅可以减轻城市洪涝灾害,而且可以有效保障水资源的供给,合理有效地平衡水资源,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建设海绵城市主要有三个意义。①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是解决降水过多的问题。改变以往单一市政管网排水和泵站排水的现状,更好地依靠城市生态系统蓄水、排降水,合理利用生态调节来缓解城市内涝。②建设水循环系统,加强城市水土保持,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还可以解决城市缺水和水污染的问题。③为提高城市景观绿化水平,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合理划分道路和居民区,提高绿地利用率,并采用透水性路面。海绵城市进一步加强了湿地公园的建设,为城市增添美丽的景观[1]。

2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

2.1法律法规不完善

海绵城市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就容易偏离方向,违背最初的建设目标。我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给海绵城市建设带来难题,海绵城市的规划管理、资金支持、建设维护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大多未体现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在实践中,针对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其保障体系也不够完善;同时,还缺乏统一的政策和法律的引导和支撑。

2.2科技创新能力落后

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着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经常会出现诸如绿色屋顶、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等技术难题需要解决,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更多的是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建设理念和系统发展模式,通过进一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寻求更好的建设方案[2]。在这方面,应该积极加大科研力度,因地制宜,得出符合我国国情发展和地域情况的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技术。

2.3建设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片面追求项目速度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也存在。一部分城市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城市发展应该多元化,导致建设理念相对落后,城市发展的设计和规划也处于零散状态。城市管理者在对城市进行治理时,应该把重点放在“绿色基础设施”上,综合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和整治。尤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作为新技术,需要进行全面综合考虑,要从长远出发,做到可持续发展。

2.4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海绵城市这一概念的引入时间尚短,专业技术人员更熟知和了解相关理论和技术,公众对其还不够了解。公众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知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参与、配合的程度。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越高,对项目开展的助力越大。海绵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和公众的积极配合与参与。

3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困境的解决方案

3.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水利、交通、环保等众多部门的重大系统工程。参与建设的部门越多,需要协调的资源就越多,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理规划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首先需要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其次,根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人口特点,制定建设方案;再次,城市宏观调控要协调和理顺城市间的功能关系,形成协同发挥防洪、节水、涵养水源的预期作用。各方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为城市海绵的建设贡献力量[3]。

3.2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工程建设专业化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用的透水路面、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等都对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国外对于雨洪管理的研究开展较早,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借鉴参考国外先进技术。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技术水平还可以从两点入手。①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企业和各大院校之前的合作,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项目进行实习。同时从企业中挑选技术人才送至院校深造,开阔视野、提高技术素养。②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到基础理论的研究中,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奠定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3.3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增加城市透水面积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海绵体的新建与保护,海绵体除了道路、绿地、河流湖泊,也包括城市建筑。如今,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大大减少了城市的透水面积,导致雨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需注意三方面。1)老旧城区市政管网改造老城区改造难度大,建设成本高。旧城地下管网需要改造以储存雨水,与排水管实现良好的连接,不仅起到调节雨水的作用,而且达到了净化水的效果。2)铺装透水路面透水路面可以帮助雨水更快的下渗及时补充地下水,减少热岛效应的出现。透水路面项目的选址要求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考虑地址、气候、施工、人文等条件,并且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工作,防止产生沉淀物造成堵塞。3)增加绿地覆盖面积,用绿地吸收多余的降水可以对城市建筑物楼顶进行绿化,设置绿色屋顶,在绿地中种植耐涝耐旱、观赏性强、维护成本较低的植物。同时,还可以在城市道路两侧建造下沉式绿地,遇到暴雨时可以帮助拦截和缓存冲刷下来的泥土与石子,在排水的同时起到保护道路的作用。最后,通过建设海绵公园、雨水花园,扩大城市的绿化空间,有助于收集并净化雨水。

3.4重视城市水系保护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污染物排放量日益剧增,水资源受到了极大地破坏,河流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城市水资源加速枯竭,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所以,要重视城市水系保护,减少城市水污染。水系与海绵城市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的河流湖泊是城市生态景观的载体,是天然的海绵体,对城市的内涝能够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如果河流湖泊的调节功能被破坏,在雨洪来临时便无法发挥调蓄洪水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对城市河道水系的治理力度,增强城市抵御洪水压力的能力。

3.5修复城市湿地系统,提高雨洪调控能力

湿地系统是人们重要的生存环境和动植物的生存基地,有着“自然之肾”之美称,具备调节局部气候、净化环境、缓解洪涝灾害等强大的功能。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向周边快速扩张,大量的天然湿地遭到破坏,同时城市人口激增带来的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更是降低了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所以,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修复城市湿地系统,提高雨洪调控能力。1)加强现存湿地保护城市湿地在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是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蓄洪纳洪最佳场所。尤其是要加强离中心城区较远的新开发区的湿地保护,严禁出现填埋坑塘、河沟等湿地的现象。以牺牲湿地为代价的城市建设必将增加城市内涝风险。2)开展生态恢复工作围湖造田会使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洪涝灾害频发,因此,各城市应当针对城市内涝较为严重的区域,重点开展生态恢复工作,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水利设施、公共绿地等将紧邻不透水路面的绿化带改造为植物缓冲带,削减径流流速和污染负荷,改善区域水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无论是建立管理体系,还是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水资源,减轻城市洪涝灾害,有效平衡水资源,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海绵城市的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各级政府和企业要做好工作、积极应对,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君,贾倩.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21,37(1):83-89.

[2]曾瑶,曹志荣.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23):24-25.

海绵城市管理范文篇3

一、城市雨洪管理中引入景观生态学的价值意蕴

1.宏观和整体思考生态与资源城市雨洪管理过程中,应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基础,设计管理办法和风险预测及应对措施。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宏观和整体思考生态与资源相互关系和作用,城市的治理和雨洪管理要展现出鲜明的综合整体性。要根据景观的实际土地结构,分析和研究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城市雨洪管理和治理等工作内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介入,表面上是注入新的管理经验和理念,实质上是对管理格局和视角的拓展。不局限在雨洪管理本身,要全局思考城市景观、排水系统、生态系统运行。2.城市雨洪管理要具备生态智慧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和生态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将其应用到城市雨洪管理中,更有助于增强管理者的生态智慧。城市雨洪管理中,制度与规则是管理的手段或工具,有效控制雨洪是最终目标。以生态实践智慧引领城市雨洪管理,认识到城市河流、渗水地面、自然降雨等因素对城市雨洪管理的影响。景观设计过程中、城市规划中,都要考虑城市吸水、蓄水、排水的能力。运用生态智慧提升城市生态服务水平,做好城市雨洪的管理和控制,为城市居民创建安全的生活空间。3.全局思考环境经营与城市管理良好的城市雨洪管理,需有效应对环境变化,不会被突发的强降水影响城市运转和民众生活。城市雨洪管理过程中,注重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分析问题。全局思考环境经营与城市管理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景观生态学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介入,需形成强大的启发作用,促使管理者建立大局观并拥有全局意识,有效处理环境、生态、资源之间的关系。

二、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雨洪管理核心要点

1.建设优质的海绵城市城市雨洪管理要考虑到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全局思考环境经营与城市管理,注重建设优质的海绵城市。城市建设与发展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有效控制绿地面积,以及降低河流湖泊的破坏程度。加强自然水生态过程的管理,构建智慧化的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的建设,要真正强化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最终,要体现海绵城市的优势,即大大降低自然降水、暴雨等对城市的冲击力度。2.低消耗高效能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洪管理,要特别注重景观生态规划,要根据城市硬件设施设备应用情况,加强景观设计过程监督与管理。基于生态学实现低消耗高效能开发雨水系统,加强景观生态安全,有效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质量和效率。紧密围绕城市雨洪管理核心要点,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地制定工作标准和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系列措施更好地应对突发自然灾害。3.注重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城市雨洪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体现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在形成具体管理措施前,要在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生态系统中不同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秉承以人为本,处理好人类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的研究,根据宏观区域性特色,科学制定与实施城市雨洪管理措施。

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雨洪管理有效措施

1.规划布局水导向的排水系统景观生态学虽是新兴学科,但对于区域尺度资源,以及城市管理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运营管理中的介入,有助于引导相关人员从全局意识出发思考城市雨洪管理问题与不足。宏观和整体思考生态与资源,将地理学与生态学有针对性地应用到城市治理中。管理人员需规划布局水导向的排水系统,加强蓄水能力薄弱的区域管理。根据城市排水系统的特点,科学分析生态安全格局。对于城市重点区域,需真正做好宏观建设布局,充分保证排水系统的有效运转,避免暴雨造成的财产损失,杜绝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发生。排水系统要定期检查与维护,并根据实际问题做好场地空间再设计,从而增强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有效性。2.设计和应用生态雨洪控制机制城市雨洪管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居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相关单位需从郑州暴雨事件中获得启示与启发,科学设计和应用生态雨洪控制机制,建设一个良好的海绵城市。根据区域资源和地理位置,客观分析城市渗水和吸水情况,并能有效增强城市的蓄水和排水能力。在重要区域要设置不同规模的绿色海绵体,继而构筑良好的生态雨洪控制体系。根据旱涝情况,有效和科学地蓄水和排水。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主要思想指导,有战略意义地设计生态雨洪调蓄体系,并能制定具体的应用制度、流程和规则,逐渐形成规范化和灵活化的控制机制。利用技术和智慧应对雨洪管理问题,大大提升城市生态服务水平。利用景观生态规划途径,控制和调蓄汇水区域,并能够加强渗水地面、大型河流的管理与数据监测。城市雨洪管理必须要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利用统一标准和完善机制,管理、监督、落实各项重要工作内容。3.统筹规划城市雨洪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基础设施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对城市雨洪管理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下,要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做好硬件设施的类型和规模设计。合理规划与布局,加强生态服务质量。针对城市的生态廊道、重要河流、主要道路、排水系统等,都应加强基础设施设备的维护与更新。结合城市雨洪安全格局,做好管道与设备的铺设和建设,保证整个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齐备有效。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生态智慧,能够综合和全面思考城市雨洪管理大小问题,精准分析径流路径,科学测算不同降雨量对设施设备的承受力要求,继而有针对性地更新和修复绿色基础设施设备。

四、结语

海绵城市管理范文篇4

海绵城市,是城市降水管理一种新型模式,它是指城市在遭受气候变化和降雨等自然灾害时,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抵御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2013年,在就城镇化建设中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就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建设自然,加强对城市成天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创造合适生态空间。通过合理地运用雨洪原理,创新新形势下的城市给排水工作,让我们合理去利用水资源,把其转化成有利方面,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和环境恶化,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发展绿色城市,营造环保人文的新环境。

二、建设海绵城市对于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对于涵养水源、保护环境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很多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极大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在全国城市当中,多数一线城市开始出现了缺水的现状,尤其在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关键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降水中,将近一多半的雨水可以被土壤吸收,一小部分水作为径流水流失走。但是由于城市为公共交通让步,很多地方都地面硬化,造成大多数水白白流失,极少部分被土壤吸收。故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缓解城市缺水这一问题,即通过把水涵养起来转化为地下水供给人们利用,以减少缺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2016年是近10年来降水最多的一年,连续几天的特大降雨造成许多城市成为“威尼斯小镇”。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城市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排水、渗漏、储存、滞留”等处理降水的设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城市降水不单单通过排水这单一手段来解决,通过综合手段来治理,极大地增强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很大程度的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3.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由于地面硬化导致城市地下水位降低,城市缺少自然资源对气候的净化和吸附,造成空气质量降低和城市温度的显著提高,产生热岛效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安全生活。海绵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分析,创造出适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城市抵御降水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成自然美丽宜居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城市人民能够享受到海绵城市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海绵城市是科研与教学密切融合的标志

1.我们利用给排水的知识和原理,解决城市洪涝和缺水的重大难题。通常的雨水系统通常是及时、快速的处理城市表面径流,让降水快速的流到出城市,减少降水对城市的危害,也就是说,扩大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增大下水管道的管径,将雨水排放出去,但是这种指导思想忽略了对表面径流雨水的利用,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缺水问题。地下水不能得到很好的补给,造成城市用水困难,需要从周边县调水来解决,这就造成水资源的紧张,增加国家公共设施开支。这就需要我们给排水工程的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现学的技术和知识,把城市降雨转变为我们所需要的水资源。通过根据不同地区下垫面特征和土壤性状,采用不同雨水收集方式和吸收方式,对中小型降雨实现就地入渗和利用,对大型降雨实现就地滞留,在滞留后进行延期排放,错开城市排水设施使用的高峰期,缓解城市排水设施的压力。这种模式在新加坡已经开始实现了。新加坡作为著名热带国家,降水量处于世界前列,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是它极少出现洪涝灾害。因为他们国家设计了雨水收集与城市排水系统共同调节的设施,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在遇到暴雨同时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雨水储集设施,来应对特大降水。积极建立地面下渗,让雨水能够迅速被土壤吸收,增加城市地下水的需水量。2.遵循城市规划和自然环境相统一的设计原理,增加城市抵抗风险能力。从20世纪开始,欧洲西方国家开始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不同国家绿色基础设计建设不尽相同,但是从整体理念上看,都是加强绿地、湿地、公园及雨水贮存渗透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过程中,利用自然环境中植被防御自然灾害和水质净化这一特性,大力实施城市储水渗透设施建设和人工湿地的建设。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让城市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海绵城市是我们给排水工程的一种创新,它的实现正是对于给排水的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发展,是一种新的模式下的城市管理和规划。如何进行科教融合促进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考虑。

四、科教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需要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

本科教学是本科生走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本科教学思路,增加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影响力。科研工作是一个自我实现发展的重要手段。科研工作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偏差。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具备缜密思想,充分考虑需要面临的问题和潜在困难,提前做好打算,在实施当中避免重新设计,减少资源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实现设计项目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将科研态度融入到本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能力,积极去统筹考虑实验设计的原理,保证实验项目能够顺利的开展。1.科教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实践在验证自己观点和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性。我们本科教学对于社会实践这一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学生只能在书本上面学习有关给排水的知识,通过自己假想来设计城市规划,这种模式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书本和实践是有一定误差的,需要学生充分考虑一些实际的情况,积极的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只有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作用。2.科研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创新教师传授知识方法和思路。本科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的模式。由于大学上课人数增多,教室面积过大,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效率显著降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创新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思路,通过丰富有趣的课堂知识,通过视频和PPT向学生展示本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提问,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课程和知识,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海绵城市建设是一场重要的城市革命,它需要给排水工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去发现目前建设海绵城市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创新城市排水的方法和策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尽快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是需要多学科、多技术、多部门、多人才来参与的革命,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需要统筹各个平台的工作,使其相互渗透和交融,这一工作也符合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

作者:仇付国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旧城更新;城市品质;存量规划;泰安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快速发展,但长期粗放式建设,导致城市问题接踵而来。“十三五”期间,我国确立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和“共享”理念体现了我国城市建设向质量型、生态型和品质化方向发展的要求[1]。2015年中央城市会议将城市建设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宜居性,自此城市品质建设工作拉开序幕。在当前城市转型发展的时期,如何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提升城市品质,成为规划领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基于此,文章选取泰安作为研究城市,以岱北片区城市更新为例,探索旧城更新的新思路。

1品质提升导向下的旧城更新概况

1.1我国旧城更新的发展历程

根据我国城乡发展历程和国家相关建设政策的变化,可将城市更新分为4个发展阶段[2],不同阶段的更新内容和更新目标各不相同(表1)。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存量规划时代,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文化延续、品质提升是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导向,城市更新应更加注重土地集约利用、利益共享、多方协作、智能化、文化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旧城更新工作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1.2城市品质的内涵解构

城市品质研究源于西方国家对生活质量的关注,我国对城市品质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不同学者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各不相同,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宋晔(2007)主要关注城市品质的文化精神内涵,认为城市品质寄于市民之中,是一种城市发展过程中培育出的人文精神[3];胡迎春等(2009)对城市品质内涵和具体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城市品质包含内在质量和外在表现形式两方面内容,内在质量涵盖自然、经济、文化等要素,外在表现形式包括城市形象、品牌与历史文脉[4];吴丹(2012)也认为城市品质包含城市内在人文精神和外在建筑质量[5];罗文章等(2016)认为评价城市品质应该多方面审视,将城市品质的内在要素划分为生活、文化、产业、生态、建设、管理六方面[6]。总体而言,我国对城市品质内涵的解析尚没有统一标准。研究城市品质,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需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不断变化,城市品质建设的侧重点也应不断调整。本文以人的需求变化为出发点,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将城市品质分为基础型、改善型和特色型三大类(图1),其中基础型城市品质以保障居民基础生活、生产需求为目标,包括居住水平、经济水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改善型城市品质主要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和修复城市生态景观系统为目标,包括生态景观环境的优化修补、环境卫生的整治、居住空间的完善等内容;特色型城市品质以挖掘城市特色、展现城市形象为目标,包括城市风貌修复、文脉传承、历史遗产保护等内容。

1.3品质提升导向下的旧城更新要求

对城市品质的追求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旧城更新作为城市转型和自我发展的调节机制,在未来更新建设中既要解决民之所需,优化城市功能,又要激发城市活力,凸显城市特色。因此,在存量规划的背景下,我国城市更新应重点关注改善型城市品质和形象型城市品质的提升建设,关注与人有关的城市要素,从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历史风貌、城市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功能品质的提升。

2泰安市岱北片区发展概况与特征

2.1片区基本概况

岱北片区位于泰安市泰山区,地处主城区中心,西至奈河,东至虎山东路,北至环山路,南至东岳大街,片区内以居住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商业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公园绿地为主(图2),面积2.64平方公里。片区中心距离泰安站直线距离8千米,距离泰山景区1.5千米,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图3)。

2.2片区发展基础

2.2.1区域环境基础优越岱北片区背靠泰山,南到岱庙,位于泰安的城市历史文化轴线上。片区内有金山公园、山农大植物园两处公园绿地;有奈河、梳洗河两条自然水系河流穿过;还有红门路、金山路两条特色街道贯通南北,形成独特的山水生态城市风貌特色。2.2.2历史文化基础深厚泰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特色,泰山作为泰安的代名词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安的红色文化、泰山文化、封禅文化和宗教文化一直感染和影响着这片土地,成为泰安文化的重要的组成。2.2.3城市建设基础扎实岱北片区作为老城区的核心地段,其城市建设代表泰安市城市的整体形象。通过多年的创城活动,片区内奈河、岱庙广场、红河路等都已经进行了改造和提升,形成了较好的城市风貌。

2.3片区发展困境

2.3.1公共服务设施欠缺片区内公共设施覆盖范围不全(图4)。其中教育设施明显不足,仅有2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均位于片区周边,无法覆盖整个片区。同时文化设施较少,除了岱庙等基础大型景区,片区内缺乏基础便民文化设施,不利于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2.3.2文化传承意识薄弱岱北片区地处泰山脚下,岱庙位于其中,泰山文化、岱庙文化气息浓厚,但在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和建筑小区内文化氛围淡薄,无泰山、岱庙等相关文化的宣传展示,城市文化特色无法有效展示。2.3.3老旧小区问题复杂岱北片区作为老城区,其老旧小区数量众多,且绝大多数小区存在卫生脏乱、建筑间距局促、小区设施老旧、停车空间不足、公共绿地缺失等居住空间品质问题。2.3.4城市管理体制不畅相比于新城区,整个片区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均明显滞后,城市管理体制大都停留在政府治理的范畴内,在社区管理、街道治理、环境营造、交通改善等方面,未能形成有效城市管理机制。

3品质提升导向下的旧城更新实施策略

根据城市品质提升的要求,泰安市岱北片区从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历史风貌和城市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旧城更新改造(图5)。

3.1以人为本,提升人居环境

3.1.1聚焦民意,填补设施欠缺根据岱北片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采取多元化方式不断补充完善,增强旧城的归属感和活力。通过岱庙北广场建设、奈河公园更新项目以及新建小学、幼儿园和党群服务中心,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解决市民服务设施不足等突出问题,打造方便舒适的宜居生活圈。3.1.2旧貌新颜,改造老旧小区采用全面提升的更新方式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从楼栋设施、建筑修缮、服务设施、公共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提升建设。在更新过程中,首先检验建筑质量,拆除违章建筑,整合小区地块,明确小区边界;其次,优化小区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和停车设施,完善居民的出行和公共空间;最后对老旧小区进行路面硬化,完善路灯、监控、无障碍设施,化粪池清淤以及楼道采光玻璃更换等改造内容。通过全方位的改造优化,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

3.2整治修复,优化生态环境

3.2.1织补串联,完善蓝绿空间利用独特的自然山水条件,发挥泰山和岱庙的资源优势,构建“靠山携水、前庙后园”的特色鲜明的片区生态格局。首先对片区主要河流进行水质提升,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河道景观;其次将片区公园、游园、专用绿地、街头绿地等进行植栽、补栽,增加绿化密度;最后,利用奈河水系生态廊道与红门路、金山路市政生态廊道将泰山优势生态资源与城内绿地连成一体,营造良性循环的蓝绿系统,减少城市内涝。3.2.2落实规划,打造海绵城市根据泰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和要求,对片区现状的居住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河流水系等按照相关指标进行全面改造。以擂鼓石大街回迁安置社区为例(图6),社区建设贯彻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因地制宜采用透水铺地、雨水花园和植被浅沟等方式,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最大程度降低项目开发对于场地环境的冲击。

3.3延续传承,重塑旧城风貌

3.3.1法规管控,统筹城市风貌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控制,对片区进行整体设计,协调古城整体空间结构,保护历史风貌。对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在其高度、体量、外观、色彩等方面提出合理要求和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以及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同时城市设计在控规的基础上,就城市建筑物的多角度全方位协调城市空间格局,以彰显城市独特面貌和时代特征。3.3.2文化点缀,激活公共空间对片区内商业业态结合旅游景区特色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活力街巷;沿擂鼓石大街及主要街道两侧结合空闲用地打造街角公共空间;沿道路交叉口形成公共空间,并进行艺术化处理;公共空间结合历史文化元素设计,通过增加铺装、景墙、长廊、雕塑小品等,充分体现泰山文化。3.3.3新旧联动,延续古城记忆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要注重文物、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传承古朴厚重的旧城历史风貌。岱北片区将空间划分为古城核心区和古城协调区两部分。核心区是留住古城记忆的核心区域,应尊重古城历史原真性,突出中式古典建筑风格及传统文化元素,体现“青砖灰瓦”的建筑特点;协调区做好由“古”到“新”的有序过渡,靠近核心区的建筑应以中式古典建筑风格为主,向外可逐步过渡为新中式建筑风格、现代建筑风格。

3.4多方协作,推进项目实施

3.4.1统筹协调,完善组织模式建立“行政统筹+技术支撑”的组织模式。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多家单位和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城市品质提升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荐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城市品质提升”技术平台,衔接上位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协同项目实施、汇总项目进度,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3.4.2全面保障,健全实施机制片区制定“城市品质提升”工作推进实施长效机制,包括日常监督检查、专业机构评估、公众广泛参与、部门工作考核、奖惩激励办法等。如建筑拆除的管理和评估机制、生态修复的补偿机制和公共空间激励机制等,切实保障城市更新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止对城市生态的破坏以及乱拆乱建行为。通过制定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库台账管理、项目库调整等机制文件,全面保障城市品质提升的顺利实施。结语我国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之后,城市建设由粗放式扩张进入存量规划阶段,城市更新作为存量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内涵,是目前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明确城市更新品质提升的内涵和要求,以泰安市岱北片区的旧城更新为例,结合其发展基础和困境,从环境品质、生活品质、人文品质等方面进行探究。以人为本提升人居环境是旧城品质更新的重点,通过填补设施欠缺、改造老旧小区,打造宜人舒适的城市栖息地;整治修复生态环境是旧城品质提升的关键,通过完善蓝绿空间、落实海绵城市标准,构建健康安全的生态绿城;延续传承旧城风貌是旧城品质更新的精髓,通过法规管控、公共空间点缀、分区协调,重现旧城独特魅力;多方协作,推进项目实施是旧城品质更新的保障,通过完善组织模式,健全实施机制等形式,确保旧城品质更新的顺利进行。未来,泰安可以以此片区作为示例,逐步进行城市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小龙,许璐.城市品质:城市规划的新焦点与新探索[J].规划师,2017,33(11):5-9.

[2]阳建强,陈月.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J].城市规划,2020,44(02):9-19+31.

[3]宋晔.和谐社会城市品质和道德文化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8-11.

[4]胡迎春,曹大贵.南京提升城市品质战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06):63-70.

[5]吴丹,钟琳.赣州加快建设品质城市研究[J].科技广场,2012,4(08):169-171.

海绵城市管理范文篇6

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其次,导致城市海绵体不足的原因是在市政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硬化不透水性路面,导致径流系数过大,汇水时间缩短,为城市内涝埋下了隐患。另外,流经城市的河道出于行洪的考虑,大多被硬化,被覆盖,沿河两岸可以净化城市环境和抵抗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体”逐步消失,这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抗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好自然湖泊、湿地和水塘就是对绿色海绵体最好的保护和利用。2.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基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绿色理念,海绵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海绵城市”建设不能仅靠拿来主义,还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水利、绿化、城市管理、防汛应急等多部门参与,因此需政府统一规划协调,出台完善的政策,以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审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目标与指标落实。3.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缺乏认识。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普遍缺乏认知,城市化建设的前期,人们只顾一味地追求建设速度,舒适性,而忽视了建成区与自然和谐共处。譬如,大面积的水泥硬化路面、广场的出现,使宝贵的雨水未经利用而付之东流,建设之初缺乏考虑如何将雨水资源无害化再利用。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趋利避害。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去想象未来城市会象海绵一样兼收并蓄,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4.资金需求量大。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有人估计,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需要资金约16000亿元。5.缺乏稳定收益回报。《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在基础设施上用得不错,比如污水处理等项目,每年政府作为公共投入的部分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回报给投资商,这方面已经很成熟。但是,“PPP模式用在海绵城市,怎么计算公共服务?它不像一吨污水处理完了是干净的,很容易计算出来。海绵城市相当于在建一个生态绿地系统。这部分的服务怎么计算是一个难点,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特别成功和完善的模式,PPP模式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还有一定困难。”6.我国在海绵城市研究方面还比较落后。“海绵城市”是对城市建设的新思考、新思路和新探讨,我国对它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另一方面,我国也缺乏相关专业人才,无法展开大规模科研活动。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部门重视,多学科参与,结合大数据应用和地理信息技术,科学统筹,提前规划,稳步实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对策

1.统筹规划,科学建设“绿色海绵体”。首先要做到低影响开发建设,尽可能地保留天然的湖泊、水塘、湿地以及树木植被,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大力推广透水性路面的建设,尤其是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第三要增加绿化面积,有效增大雨水渗透的面积。要增加下沉绿地的面积,要增加推广绿色屋顶的面积,在地表浅沟中种植植被,增加植草沟的面积。总之,建设海绵城市关键是要科学的建设和保护“绿色海绵体”,让其充分发挥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调洪能力。2.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保证海绵城市顺利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已出台鼓励部分城市试点政策,但缺乏对破坏海绵城市建设依法进行处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法规。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还是国家发挥引导作用,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国家首先应该强调各个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有序安排财政资金投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开展。其次,要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理论和理念,构建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出台相关海绵城市建设保护条例,保障“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法律可依。3.加大海绵城市知识普及,提高公众意识。由于我国城市发展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严重限制了城市发展模式和人们的思想,因此在国家完善“海绵城市”法律法规过程中,针对我国群众对“海绵城市”认识程度低的现状,要加大知识普及力度,推广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成功案例,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认同。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公众的参与,普及雨水再利用技术的广泛应用。4.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加大科研投入,首先表现在人才培养上给与更多资金支持,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其次是提高技术水平,并不断进行先进技术研发。另外,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国外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但海绵城市建设不能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地域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5.完善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根据试点城市的经验,制定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如果缺乏明确的技术规范,很有可能会造成技术失误,给城市建设带来不良后果。

三、结语

海绵城市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海绵城市;黑龙江省;应对措施

从古至今,旱灾、洪灾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出现更加剧了灾难的发生,自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重视。2014年,国家宣布建立“海绵城市”并在2015年与2016年分别公布了海绵城市第一批与第二批试点城市[1],见表1。由于有限的治理能力和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一直收效甚微。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多集中在南方及中部地区,而对东三省的研究较稀少。因此,文章通过与其他建设的海绵城市进行对比,阐明黑龙江省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

在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等,具体措施见表2。虽然海绵城市这个概念是近几年由国内提出的,但在早些年间,许多国内外的发达地区已经率先进行了有关海绵城市的研究。比如深圳大学在2012年7月建设了土木结构实验楼,该楼的设计有很多都是LID设施,在2014年5月的特大暴雨中深圳大学校园内严重积水,但土木结构实验楼LID设施周边区域没有任何积水[2];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南澳大利亚的城市阿德莱德由于城市发展迅速而采用水敏感的城市设计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化带来城市径流增加,并降低发生洪水的风险。为了通过含水层来储存和改善低盐度雨水提出了管理含水层补给这一概念,它的使用也恢复了咸水含水层的灌溉能力[3];再比如华盛顿特区的阿纳卡斯蒂亚河滨水项目,该项目是通过对水的规划设计使城市社区中的建筑,公园更加贴近自然;同样在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由于气候逐渐变暖,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可能会受到更强烈的极端降水影响并可能导致水中溶解物和营养物质流失加快从而影响水质。为了保护这个生态敏感地区,对城市的整体设计是迫切的。所以这个地区通常采用绿色屋顶方案,并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拘留池、媒体过滤器和植被/缓冲区[4]。

2黑龙江省建设海绵城市所遇到的问题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中国东北部寒温带,温带地区,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全省年平均水资源量81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6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24亿立方米,水面总面积3037平方公里(不含跨国界湖泊境外面积)。在各省相继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后,黑龙江省住建厅于2015年4月公布了2015年城乡规划工作要点并首次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6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科学规划,统筹实施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四大系统”建设,切实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等综合能力,构建山、水、城相融合的城市水生态系统,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并于2017年4月6日编制了《黑龙江省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技术指引(试行)》(试行两年)。预计到2030年使城镇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虽然方案已经出台,但是在推行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许多问题。2.1城市建设不合理。由于海绵城市是一个新名词,很多技术手段都只是停留在专业名词层面上而并没有实际的应用。基础设施建设过于程式化,没有任何的创新。这些建筑设施最终带来了路面板结等问题,在雨季雨水由于地面板结无法及时排出最终大量堆积在路面形成内涝灾害,排出的雨水也因缺乏雨水集蓄设施而•2•无法资源化利用;城市建设不合理导致很多天然海绵体被破坏,在构建城市总体布局时没有考虑到总体影响;全年降雨量,年径流量总量,土壤结构等众多参数也没有考虑全面,很多工程项目反复施工修改,进而影响到了周边环境。政府对于城市建设也没有日常有效的管理,城市建设通常由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环保部等多个部门同时管理,各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分工不明确最终导致海绵城市推行效果不理想。2.2经济发展落后导致人才大量流失。黑龙江省因为位于中国最北部所以经济发展相对于南方大部分城市较为落后,资金供应不足,缺少人才来对城市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再加上海绵城市是一个新兴学科,没有特定的专业领域,使得没有专业领域的人才来带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进程。2.3环境要素较复杂。黑龙江省地区多旱少雨,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南方地区多雨少旱,年气温差较小。众多与南方的环境条件差异使得我们很难去借鉴中国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成功案例。因此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发展,比如:如何防止在冬季时气温低下导致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冻裂;黑龙江省拥有众多的湿地,森林等天然海绵体,如何将这些自然资源利用最大化;城市建筑过多占据了大量的绿地面积使得城市“绿地海绵体”严重不足,同样导致了城市内涝。在目前为数不多的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中,东北三省只有吉林省白城市可作为建设黑龙江省海绵城市的参照,众多严苛的条件使得我们很难继续发展。

3推进黑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具体应对方案

3.1引进并在省内各高校培养新兴技术人才。海绵城市建设是中国走入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于人才引进的投资力度,提出更多优惠政策以吸引专业外来人才;各高校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增加与海绵城市建设有关的专业,加快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人才进程。3.2因地制宜、选择与本地区环境契合的方案。由于黑龙江省独特的环境,能借鉴的案例有限,因此要根据黑龙江省现有的自然状况进行改良,开设多个海绵城市试点,推进水生态建设。在江苏省镇江市,当地政府部门就将一个老旧社区的9栋住宅作为试点,考虑当地经济条件及生活环境最终选择了“平改平”的节能改造措施[5]。黑龙江省拥有大量的天然海绵体比如齐齐哈尔市的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兴安岭森林生态保护区等。这些天然海绵体的存在对于水流量的调节以及河流的净化都有着巨大的作用。此外还拥有大部分未建设的荒地及未经整治的黑臭水体,这些都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对于海绵体的保护可以由政府出面,将其划入禁止进入区,等待其自然修复,或者向其投放有利于修复的植物或者微生物辅助净化。已经有研究表明某些生物细胞能够有效地在水中对污染物进行截留,并能持续减少某些污染物的浓度,比如有些生物细胞可以减少金属的浓度;而对于未建设的荒地及未经整治的黑臭水体,要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开阔新的河道,整治水体周围环境,荒地也可以用于建设绿化带,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准备。3.3建造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将给水排水,园林,城市建筑等学科结合统一。在设立新兴体制前应收集城市建设所需要的众多参数,将其汇总后针对城市当前所拥有的问题进行适当修改并确保对环境影响最小化。比如在美国,多个州及地方政府的雨洪管理法规中就具体提出了径流总量控制标准,如入渗、面源污染、水土侵蚀等控制指标。对于城市绿地建设要考虑城市绿地面积以及城市建筑面积的比例,将二者建立在一个平衡的条件下;由于黑龙江省降水集中且全年降水量少,周边道路以及广场,公园等硬质路面应尽量采用透水材料并在地下安装蓄水管道,待雨季通过这些透水空隙流入地下管道,这样在小雨或中雨时不会影响交通,在大雨暴雨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和削减地面径流的作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储存利用。对于这些安装的设施还应进行定期维护,防止灾害发生时无法及时应对。有分析表明,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对消减径流总量,径流污染的效果最佳[6]。因此,公园等自然生态区也可以采用下凹式地面的改造,这样在雨季也可以对雨水起到一定的截流储存的作用。对于屋顶的建设,由于全年温差大,很多植物无法适应本地的气候,因此笔者不建议采用绿色屋顶的方案,可以参照戎贵文教授设计的自动弃流与收集系统[7]再结合本地气候进行改造建设。地下排水系统可以参考德国的地下管网系统,在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主要采用混合管道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即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也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郊区则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这样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在伦敦的Sutcliffe公园围绕流经公园的Quaggy河构建了水域、湿地、水生植被、滨河绿地、透水沟道等雨洪调蓄、净化和景观生态元素,不但自身具有了雨洪调蓄和消纳的空间,而且公园雨洪调蓄还与周边住宅区结合在一起,公园湿地通过地下涵管与作为蓄水空间的公寓房地下停车场联系在一起,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片区的防洪治涝能力。类似的还有日本的雨水调蓄设施;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等。在创建新兴体制后还需要保持与国际信息同步对接,并根据实时信息进行适当的修改。细分各部门的工作要点并将其整合,避免因分工不明确而产生的特殊问题,政府主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实行。最后争取将黑龙江省以往的灰色设施排水系统转化为拥有“渗、滞、蓄、净、用、排”六大功能的工程技术排水系统,让城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4结语

海绵城市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移动通信网络;5G

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运用了物联网、信息化数据传输等多种技术手段,虽然能够大大提高人们生活的便捷性与舒适性,但却对数据传输速度、网络终端接口数量等方面的网络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尽快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就必须要先建成完善的5G移动通信网络,而对于智慧城市中5G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的研究,自然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逐渐衍生出的一种智能化、科技化、创新化城市管理模式,与落后、混乱的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比,智慧城市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在管理方式上更加智能,不仅能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对城市进行区域分类治理,为政府管理工作提供更为灵活的管理手段,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生活需求,还可以通过对海量城市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来为居民的自我生活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帮助其作出更为科学的决策。另外,智慧城市覆盖了卫生、医疗、教育、交通、体育、餐饮、休闲娱乐等诸多生活领域,其提供的服务能够渗透到每个城市居民最基础的生活细节之中,如打电话、切换电视频道、调节室内温度等,因此其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各种生活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

25G移动通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信息时代下,5G移动通信网络作为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重大创新突破,其与4G相比不仅在数据传输速度、网络延迟、功耗等方面拥有着巨大的优势,同时还具备海量连接的特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能源、制造、教育、医疗、社区、消费、休闲、娱乐等行业领域,并对各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起到到了推动作用。而从智慧城市建设角度来看,5G移动通信网络的作用也同样是十分关键的,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规模近年来迅速扩大,城市管理的复杂性也随之大大提升,在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模式下,无论是政府城市管理还是居民自我生活管理,都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而在5G移动通信网络下,则可以通过海量信息的交互共享来实现高效化的城市管理,降低城市管理难度。例如在智慧城市的交通建设中,5G技术就可以帮助车辆间以及车辆遇到路肩实现实时信息交互,使车辆能够在行驶过程中对自身行驶路径、所处位置等信息进行共享,从而避免交通拥挤问题[2]。另一方面,5G技术还可以用于各种生活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节能环保工作提供支持。例如在智慧城市的智能电网建设上,城市电网就可以借助5G技术来实现信息流、电力流的高度融合,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对电能消耗进行检测,对各种电能浪费行为进行控制。

3智慧城市中5G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策略

(1)构架海绵型通信网络海绵型5G移动通信网络简单来说就是对网络容量配置的合理规划,在网络信息时代下,5G移动通信网络的网络容量虽然较4G网络有了极大的提升,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渐推进,未来5G网络将在诸多行业领域得到高度普及应用,智慧城市对于网络容量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一旦某一区域出现突发性需求,那么5G移动通信网络仍然可能会面临网络容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对5G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中,还需坚持网络配置虚拟化、共享化的原则,保证不同区域间5G网络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进而将海绵型的移动通信网络建立起来。在这样的移动通信网络下,各区域的网络容量配置与其实际需求密切相关,即便有区域产生了突发性网络容量需求,也可以通过从其他区域进行资源调度的方式来进行满足,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网络容量不足的问题也能够随之得到解决。(2)以城市规划为基础5G移动通信网络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是面向所有城市居民及各个行业领域,并为城市发展而服务的,因此对于5G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必须要与城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将通信网络规划列为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够将5G移动通信网络在资源协调配置、高速信息传输、海量接口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网络规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例如在5G基础设施的规划上,如果与城市物理空间的规划、设计保持同步,就可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对建筑空间、承载力、管道管线预留、建筑楼顶空间等进行预留,为5G基础设施的布置创造良好基础条件。(3)合理规划网络分区5G移动通信网络具有立体化、层次化的特点,因此不能完全按照4G网络的分散模式进行规划,而是要充分结合智慧城市对网络移动性的要求,围绕多个网络核心与中心建立多层次的立体网络系统,并进行灵活的网络分区规划。在这一网络系统下,可以根据城市整体规方向及智慧称呼发展需求来在各处建立地面网络中心与移动基站,之后再以这些网络中心与核心为基础,将5G移动通信网络逐步辐射至城市的各个区域,以实现5G网络的全覆盖,并满足智慧城市的多样化业务需求。(4)推动塔站与建筑融合5G通信基础设施作为实现智慧城市万物联网、互联互通功能的重要桥梁,其虽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其站址多、密度大,同样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5G网络的规划中,还需通过搭建天线仓、融合塔、装饰造型、伪装造型等方式将基站与建筑、市政设施融合起来,以缓解站址资源紧缺问题,并保持市政容貌的整洁美观。

4结束语

总而言之,5G移动通信网络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因素,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明确5G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作用,并在网络分区、塔站建筑融合等方面采取合适的网络规划策略,才能够将完善的5G移动通信网络构建起来,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海添.智慧城市中5G移动网络规划技术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9,26(07):146-147.

海绵城市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要点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化的进程在我国不断加快,规模也越来越大。然而大量水泥建筑的出现也导致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急剧缩小,当降雨量过大时,会引起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应用和推广海绵城市的理念,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降雨量过大,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还能提高水资源在城市中的利用率,落实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因此,研究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雨水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海绵城市概述

1.1海绵城市的概念。在规划城市时,通过改变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将路面雨水口收集的雨水进行系统的处理和净化达到可二次利用的目标,由此对城市进行低影响设计和开发,便可以将城市变成一个海绵,将雨水通过合理的存储、转化和再利用,补充城市水资源,一方面大大提升了雨水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达到了节约用水,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于传统城市道路交通的设计核心是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畅通性等方面,对于城市雨水系统方面却很少涉及。海绵城市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重点将城市雨水系统纳入其中,本着对城市低影响的开发理念,通过合理设计,使得城市地表雨水能够快速流入LID设施中,对雨水进行处理达到城市用水使用标准,不仅协调处理了城市雨水资源,还能大大降低城市内涝、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发生几率。1.2海绵城市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统的设计原则海绵城市道路雨水系统的核心思想在于,结合当地水文气象条件和城市实际,在道路雨水系统设计中科学合理地应用LID设施,通过增大城市的透水面积,加快城市地表雨水。快速下渗的同时,延缓地表雨水径流时间,使得城市地表雨水无法形成一定的径流量,避免城市内涝的产生。海绵城市道路雨水系统主要设计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要对路网结构进行标准的升级优化,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灰色路面的使用面积,加强路面的渗透效果,达到降低雨水径流量的目的。(2)提升雨水自然下渗效果,在道路设计过程中,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植被浅沟、雨水花园等设计,提升雨水自然下渗效果的同时,利用植被的过滤效果,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初步的过滤和处理,提升雨水的水质,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保障城市水资源的生态平衡。(3)科学合理地设置雨水处理装置,力求高效合理的实现雨水的收集、过滤、净化和处理。加快雨水的下渗节流,减小地面雨水径流量,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大大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雨水的回收再利用,大大提升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

2项目概述

本项目城市道路设计为双向六车道,根据实际情况可增设1~2条公交车占用车道等功能性车道,增加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性。道路设计中还会保留3m的中央分隔带,为以后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轻轨的规划和建设做预留。该道路为城市重要的南北交通干线,在该道路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加入道路雨水系统。2.1本工程道路雨水系统设计理念。在本工程中,增强道路本身对雨水的处理能力是道路雨水系统设计的基础,力求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干预,依靠城市水文系统自然恢复城市生态秩序。(1)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保证设计方案切实有效。通过对当地降雨量、土壤性质以及周边水文地质等情况的详细了解,结合当地城市管理模式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设计道路雨水系统,力求实际方案能够因地制宜地发挥最大作用。(2)基于多目标的技术集成:使用人行道渗透和雨水收集等技术集成设计取代传统道路和雨水管渠排放模式,通过控制城市地表径流和污染等,全方位实现城市道路雨水系统的排、收、蓄、用等处理,完善道路雨水系统设计方案。2.2本工程道路雨水系统设计策略。(1)普通路面段的雨水系统:使用透水材料铺设人行道的面层和基层,在道路两侧及人行道一侧的绿化带设置专用的植物滞留设施,对于部分区域,还需设置雨水弃流设施,保证在道路路面正常排水的同时,能够实现雨水的收集、处理和再运用。(2)对于道路侧分带绿地:通过对道路横截面的科学合理设计,确保雨水径流在通过地面时,能够正常的汇聚到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中,利用绿化植物和土壤的净化能力,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处理,在设计道路雨水系统时尽量减少甚至避免不必要的水资源污染。

3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方案

在城市道路的雨水系统方案设计的工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要求,优化各个设计环节的问题,以保证设计方案满足实际要求,以下对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方案进行研究。3.1道路横坡和排水设计。在道路雨水系统设计时,运用双坡排水的处理方式解决对于道路斜面和具体排水设计的难题,具体设计是将人行道设计为向内侧倾斜,而人行道以外的车道横坡设计为向外侧倾斜,同时在道路两侧设置雨水收集口,收集雨水。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最大幅度地加快城市道路地表的雨水,能最快地排出和收集。3.2道路纵断面设计。在道路横断面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尽量减少边坡数量,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大曲线半径,使得道路的纵断面区域流畅、平顺。3.3雨水系统的设计。城市道路污染源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广、种类也很多,其中雨水污染便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如此,城市雨水道路交通工程在设计时,特意采用了生态滞留设施-侧分带下凹式绿地(如图1所示),该设施能对雨水进行集中收集、过滤和再利用处理,其中通过绿化带植被和土壤的滞留和处理,不仅能初步过滤污染物,收集过滤后的雨水也能用于浇灌城市绿化。设计雨水系统时会考虑到不同时段降雨的不用处理方式。(1)刚开始降雨时,道路上的雨水会排入侧分带,而人行道的雨水则通过透水砖流入边沟之中,道路上的雨水一部分渗入绿化带的土壤中,另一部分会被收集到收集管之中,最终汇聚到积水井中,集水井中的雨水再分流到城市道路管网之中。(2)在城市中,当城市降雨量偏大时,溢出侧分带的雨水会通过溢雨水口进行收集,最后也会分流排入城市雨水管网中。(3)当在城市中,降雨停止之后,道路雨水系统储存的雨水,会按照设计向周围绿化带土壤缓慢释放,提升土壤湿润性,为城市绿化带植被提供一个良好生长环境。雨水的收集再利用减少了城市灌溉用水量,提高了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3.4LID的技术措施。本次设计采取的具体措施为:(1)在机非分隔带侧石进行开槽,将外部雨水吸纳进入绿化带内,具体见路缘石结构大样图;(2)机非分隔带设计为下凹式生物滞留带,与机非分隔带开槽侧石增加雨水吸纳效果;(3)设置横向截水驼峰(土埂),并且要设置于绿化带内才合理,此时,如果道路纵坡大于0.5%,那么,在绿化带就要做到,每15m左右设置一道横向截水驼峰,如果纵坡小于0.5%时,则间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大;(4)在每个截留单元内上游进行侧石开槽,在下游设置溢流井,开槽位置及溢流井在其所对应的滞水单元内与下游截水驼峰尽量对向分开布置,以达到先收后排、滞渗结合、余水外排的目的,溢流口及挡水堰位置;(5)在中央绿化带每块绿地中间设置带溢流水口的水井(顶部标高低于绿地最低点100mm),确保暴雨时雨水的正常排放。平面布置详见绿化设计图;(6)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通过以上具体的几项措施,可初步达到小雨基本不外排,中雨能滞留,大雨能削峰,有效利用雨水并且减少初期雨水污染等海绵城市设计的基本要求。

4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城市规模将越来越大、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也越来越全面、科学。海绵城市理念则顺应了城市发展潮流,其中城市道路作为城市雨水污染和雨水径流较大的区域,其雨水系统的科学合理设计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和研究海绵城市的道路雨水系统,可以大大降低雨水的地表径流量,避免不必要的城市内涝问题,同时收集雨水再利用,提高了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了用水,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建云,王银堂,胡庆芳,等.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水科学进展,2016,(6):793-799.

[2]张伟,车伍.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与多视角解析[J].水资源保护,2016,(6):19-26.

[3]车彦甲.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分析城市道路设计方案[J].建设科技,2017,(21):59.

[4]杨京文.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50):273.

海绵城市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非生态化现状;优化路径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建城历史悠久,区位独特,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目前南京的主城开发已经完善,主城四区土地资源紧张。在城市规模急速扩张的背景下,南京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仍然较为粗犷,不少区域开发并不深入,城市宜居性较差。

一、南京城市建设的非生态化现状

(一)城市拥堵严重,绿色交通体系不健全。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导致了城市人口的急剧增涨,城市交通资源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城市人口的出行需求。南京城市交通运载能力不足的问题由来已久,南京城最拥堵、经常拥堵的地方当属卡子门立交。作为南京内环东线上的重要一点,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卡子门到内环东线一路上必然拥堵,绵延数公里,严重阻碍市民出行;南京长江大桥,作为南京居民往返过江的主要通道,大桥拥堵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居民多年的问题;玄武湖隧道,作为城北以及城东进入南京市中心的主要通道,玄武湖隧道在车流高峰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特别是在天气较差的情况下,从玄武湖隧道到新庄立交桥区域经常出现拥堵。(二)生活环境污染,生态要素面临危机。目前,南京市仍存在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水污染:作为以化工产业为支撑的城市,南京化工产业的位置已经发生迁移,原先的老牌化工厂由城北燕子矶板块转移到南京北部六合的化工园。土壤污染:调查显示,南京栖霞山的铅锌银矿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重金属的富集不仅改变了当地的土壤性质,更是直接影响了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空气污染:近年来,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但不时仍会有雾霾。究其原因,这与南京本身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南京城市逐渐增加的私家车数量也成为导致雾霾的重要原因,季节性的空气流动是南京雾霾现象的外来成因。(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竞争。加剧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南京长期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鼓楼区、玄武区、秦淮区作为南京的老城区,集中了全南京、乃至全江苏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由于“就近入学”制度的施行,房屋正在从基础居住产品变为金钱消耗品。一些学校和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在城市远郊设立新校区,助推相关楼盘的价格上涨,普通人不得不为了教育资源被动支付“垄断价格”。(四)居住消耗增加,生活成本不断增大。2016年,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000多元,位于全国前列。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南京居民的居住成本却在不断增加,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南京市商品房价格的上涨,南京房价也成为新老南京人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数据显示,2016年2月南京房价环比再涨2.7%,这已是南京房价12个月连涨。在经过1年时间的持续上涨后,南京房价累计涨幅已达到14.1%。(五)人口分层分化,空间异质性加剧。从城市居民居住格局来看,南京主城区的居住格局表现出“圈层”与“扇形”交叉存在的状况,多中心的格局已经形成,未来还会产生更多的副城中心。在南京主城区大规模、高强度的老城拆迁与土地置换的背景下,原居住于城市中心区的老居民逐渐迁出,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中产较富裕群体;此外,主城的土地价格及房屋价格上涨,也导致政府把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等安置在偏远的城市。(六)排污系统陈旧,物质循环受阻下水道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也是现代化都市必备的公共设施。每到雨季,上海、武汉、长沙等多座城市在受到暴雨侵袭时,均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交通瘫痪,城市积水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持续数年未有较大改善。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的城市配套就有专门收集污水的河道,到了明朝,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已经十分完备。由于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的影响,南京城市排水量不断增加,下水道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

二、生态视野下南京市城市建设优化的基本路径

(一)坚持生态理念指导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已经成为世界上各大城市建设遵循的基本理念,在规划的具体进程中,坚持用生态理念指导城市建设至关重要。1.加快构建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已经被世界上各大城市所采用,当下,南京也在积极推进。2016年7月,南京市政府公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宣布开始全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南京城建设海绵城市的战役正式打响。2017年9月,《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获市政府批复,海绵城市建设进入全速期。根据规划,未来南京将通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涵养近75%的雨水资源,有效解决城市积水问题。2.公共化城市绿地绿地作为城市外来者首先见到的景观,充分表现了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明程度。公共绿地既可以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起到舒缓城市高强度压力的作用,这里更是一个“城市会客厅”,能够更好地宣传城市形象。对于城市绿地,一方面是要确保其公共化,绿地资源由市民共享,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多,城市绿地的承载力有限,这就需要城市建设者在开发过程中合理配置城市绿地资源,为居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3.最大限度保护山水资源山水资源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幸福生活,更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兴衰。南京依托秦淮河和长江而生,拥有紫金山和老山两大绿肺,丰富的山水资源也是南京建设花园城市的支撑。随着南京城镇化开发向着远郊的推进,出现了房地产开发商利用各种手段窃取远郊山水资源的情况。一些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风景区周边的开发权,大肆进行土地资源开发。针对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土地审批,更需要监管部门强化职权,及时打击投机行为。4.使用清洁能源与废物循环利用当下,南京市的能源利用率并不高,能源利用科技水平较低,废物循环使用的量不足。面对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状况,南京应当从发展绿色科技入手,积极改造工业生产中的机器设备,降低污染物的产出;同时,加大政府的资金扶持,引导企业采用绿色科技,降低能源消耗;在用电需求上,应减少本地发电厂的煤电生产,减少污染源,引进清洁电力资源;转变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在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产业结构朝着低能耗的方向发展。(二)坚持系统论推进城市建设。在城市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系统性配和,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兼顾整体地推进城市建设。1.优化公共交通路网目前南京主城区的公共交通覆盖率并不高,并且在不同行政区之间、不同行政区内部、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中心旧城的出行便利度要高于东部栖霞区和南部新城;地铁的便利度要显著大于公交。南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继续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进程:(1)继续坚持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发展理念,通过媒体宣传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理念;(2)完善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升居民出行舒适度;(3)引入物联网科技,增强管理、使用与维护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捷性;(4)统筹中心城区与周边城市的规划,把都市圈纳入南京市总的交通发展战略。2.修缮城市排污系统法国巴黎的下水道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结合巴黎下水道养护管理的经验,对于南京来说,可以有如下措施:(1)因地制宜,选用合理的清淤设备。研发与引进相结合,选用技术更为先进的污水管道清洗车;(2)合理筹措经费,提高养护水平。南京市的下水道管理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城市里诸多下水道无人管理,导致淤积严重。(3)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城市居民对城市排污的关注力度,引导居民清洁生产生活。3.合理进行土地开发在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方面,城市管理者过度关注土地财政,片面强调通过出售土地来获得财政资金,却忽视了对城市土地未来规划与用途的思考;城市规划不合理,往往造成居住环境的舒适度降低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对此,南京在城市开发时必须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1)调查土地使用状况,根据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结构配置土地;(2)利用市场价格要素调控土地资源配置,制定合理的地租价格,加强对城市规划中土地用途的引导;(3)注重城市内部绿化用地与周边农用耕地的协调保护,严厉打击侵占绿地与耕地的违法行为;(4)控制开发强度,努力提高绿化面积,增强城市土地的生态承载力。4.保证区划与定位协调城市的总体规划离不开功能与定位的协调,在未来的城市群发展的大趋势下,人口不可能均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未来多核心模式将占主流。在城市多核心的空间配置上,应通过增加次级中心的资源来吸附周边人口,并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增强多核心覆盖区域的土地价值。此外,可以通过公共交通系统来连接各个区域,增加区域之间的资源与人流,以此改善中心城区的人口居住压力。(三)坚持统筹城市群落互利共生。近几十年来,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城市集聚已成为发展首选。我国也把建设城市群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长三角、珠三角和津京环渤海城市群都已成规模,未来发展潜力无限。1.积极落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区建设的背后是巨额的资金投入和强大的政策支持,从规划到建成的周期在5~10年。在新区建设过程中,要积极落实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6月,南京江北新区正式获得批复设立。根据规划,江北新区共设12条地铁线路,其中南京地铁3号线、10号线、S3号线和S8号线已开通。南京地铁S8南延也已通过南京环保部门审批,2017年7月底就已开始地质勘察工作。而备受关注的南京地铁11号线,也于2017年启动相关勘察工作。2.发挥卫星城镇功能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发展卫星城镇以疏解中心城市的功能备受发达国家城市管理者的推崇:(1)充分考虑环境生态因素,科学布置卫星城镇的数量与密度;(2)一方面要注重产业结构的转化升级,另一方面,要将有污染的企业设置在城市下风区,远离居住人口集中的卫星城镇;(3)珍惜保护耕地,注重城镇土地的集约使用;(4)发展城镇经济,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3.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资源互补为了遏制城市要素集聚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协调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资源分配,减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随着宁镇扬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南京主城土地供应紧缺、各大板块土地价值攀升,句容宝华板块凭借其紧邻仙林的区位优势,居住价值凸显。借助优越的自然资源,宝华板块逐渐发展成南京人自住、改善以及休闲的新选择。4.逐步破除户籍制度等限定因素城市集聚效应对人口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户籍制度已不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017年以来,全国各大重点城市(西安、成都、杭州、厦门等)均在吸引人才、增加城市人口方面采取措施。南京作为强二线城市,必须在留住人才方面有所举措,出台更具吸引力的资金扶持与落户政策,降低新毕业大学生的居住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总的来说,城市的发展最终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必须兼顾城市、环境与人三者之间的协调。在城市建设上,要积极落实相关规划并加强城市的管理;其次,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要考虑城市居民的舒适程度,给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最后,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场所,必将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于安.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防范与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为例[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06).

[2]李桂华,马建珍,甘文华.雾霾治理的政策体系研究———以南京为例[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06).

[3]张浩,李仲飞,邓柏峻.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与房价———我国教育资本化现象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4(05).

[4]朱喜钢,,金俭.城市绅士化与城市更新———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4(04).

[5]汪广丰.江苏南京: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J].城乡建设,2016(09).

[6]佚名.南京海绵城市最新规划出炉2030年城市建成区八成以上面积达标[J].给水排水,2017(s1).

[7]理查德•S•霍普金斯.喻满意,许哲娜.拯救卢森堡花园:作为私人领地和公共“战场”的城市绿地(1865~1867)[J].城市史研究,2011(10).

[8]钱林波,杨涛,孙俊,陈阳.南京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策略[J].交通与运输,2007(07).

[9]郑朝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价值工程,2017(23).

[10]朱燕,李田.巴黎百年下水道的清洗养护及其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05(09).

[11]吴国英.有效提升城市土地价值的途径[J].城市建筑,2012(9s).

[12]姚士谋,张平宇,余成,李广宇,王成新.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06).

[13]吴志强,陆天赞.引力和网络: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5(02).

[14]张明浩,宋永忠.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优先发展卫星城镇建设[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