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8 17:16:56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域为基础,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要求合理进行人文因素、地理因素、能源资源等的规划和设计。这样才能在凸显现代城市特色的基础上,体现出城市规划设计的不同之处。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在开展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充分重视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提出的要求,充分发挥绿色资源、绿色能源的优势,设计出能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推动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必须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加大新型能源的利用力度,将绿色生态城市精神文化融入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中,确保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目标

首先,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为了城市建设发展忽略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避免城市整体建设与生态环境发生矛盾,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其次,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该以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切不可因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张,而是应该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不仅要确保城市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还应推动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营造绿色舒适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最后,切实提高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和效率。相关部门在开展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时,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生态污染问题的发生,有效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一)生态平衡理念

在开展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与保持的原则和要求,切忌将经济效益视为单一评价标准,应充分利用多样化评价标准,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开展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碳排量,确保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稳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比如,设计人员在开展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等相关条件,通过开展空间规划调研的方式,提高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确保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

(二)整体设计理念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开展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应该深入调查和研究本地区的气候、水文、地质、植被等参数,严格按照绿色生态平衡建设和发展的要求,设计出有助于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城市建设应严格按照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加大新能源在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力度,充分发挥本地区的空间形态优势,将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现有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推动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三)空间适宜理念

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不但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而且还应将为广大居民提供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环境作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在开展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时,应该紧紧围绕尺度、形状、分布、方式等,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空间设计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空间应用需求,设计出更加舒适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四)循环发展理念

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与传统单一性的城市规划设计相比,其注重的是城市环保性能的优化和设计。因此,相关部门在开展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不但要重视城市现有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和完善,而且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与环保管理性能,严格遵循生态循环的设计理念和要求,推动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发展,体现出绿色生态城市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一)城市发展与环境品质平衡

首先,在规划设计工作开始前,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搜集和整理城市内现有建筑结构与整体布局的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开展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保证城市整体发展数据资料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充分考虑影响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效果的各种因素,深入分析和研究规划设计方案,保证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后续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依据。其次,充分重视城市环境容量控制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在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环境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做好人口、交通、绿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严格按照和谐发展的原则和要求,推动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发展。最后,反复深入研究城市发展规划设计方案,通过与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和分析,及时发现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具有整体性、完整性与科学性,达到平衡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加强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部门在开展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应该充分重视城市街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性。首先,针对城市现有街区的规划设计,应该采取弹性设计的原则,站在环境气候、人口居住环境、城市交通条件等角度上充分考虑城市规划设计对街区产生的影响,以体现出绿色街区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次,设计人员在开展城市街区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站在街道长远发展和群众基本认知的角度上,合理设计街道宽度与两侧建筑物高度,设计出符合人们心理认知与视觉感受的城市街道规划设计方案。最后,街区规划设计工作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季节街道的光照、风等自然气候因素,合理地进行街区的绿色规划设计。在满足街区绿色生态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出绿色街区建设的效果。

(三)加强生态街区的规划设计

首先,应对街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采用弹性设计的方式,从城市的人口环境、气候、交通条件等方面考虑,在设计过程中还要为后期的优化预留空间。其次,街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要获得人们的认可。从长远角度出发,设置好街道的宽度和两侧建筑的高度,设置好相互之间的比例,有助于街区更加协调。最后,在城市街区规划设计中,应结合不同的季节,考虑不同的天气,科学地对街区进行设计,从而进行绿色发展与生态建设,提升整体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四)加强生态道路的规划设计

加大绿色节能、环保交通设施在绿色生态城市交通规划中应用的力度。为了体现出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绿色环保特点,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在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将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在现代城市公共交通领域中的推广,不但可以有效减轻城市规划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而且可以体现出其在自然环境保护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在开展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时,应该将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出行管理纳入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强化城市居民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要求其养成良好的绿色环保生活习惯,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绿色生态城市空间合理布局

为了确保城市开放空间布局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开展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第一,充分重视城市景观建设与游览组织的优化和设计工作。针对绿色植被的规划设计,除了做好植被的空间布局工作外,还应注重高度不一的植物的分层设计工作。此外,在进行城市景观游览线路的规划设计工作时,应该以城市主干线路网络开展旅游专线规划建设工作。第二,绿色生态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应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在开展城市绿地设计工作时,应该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和要求,优先考虑和选择本地植物,以减少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成本。而且,将城市绿地与现代农业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有助于体现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多样化特点。

(六)有效利用城市自然资源

相关部门在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将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作为首要目标,充分发挥原始森林自然生态保护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与保护优势,指导城市规划与自然生态圈的建设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实施过程中,将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中。严格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和要求,以原始自然生态系统、资源为基础,找出现代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契合点,加大原始生态系统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城市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结语

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必须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积极探索和研究维护城市整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加大自然生态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力度,合理运用现代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优化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好.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与策略[J].城市住宅,2020(9):129-130.

[2]刘新宇,王丽艳.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研讨[J].居舍,2019(29):105.

[3]王韵.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及方法探究[J].天工,2019(8):108.

[4]方朝晖.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44):67-68.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措施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主要的规划体系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该系统主要对生态学相关的知识和原理进行相应的结合,通知引进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生态系统中的关系确认和辨识,从而实现最佳生态位的确定,继而进行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优化和协调的最佳方案。另一方面,生态城市规划是以我国城市建设的政策为主要方针,基于城市规划和生态规划、环境规划进行规划方案的优化,同时需要结合生态学和城市环境学等知识的原理进行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和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态城市环境。

2、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2.1、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海绵城市的建设也是属于生态城市规划工作的范畴,海绵城市是在2015年开始在我国推广和建设的,迄今为止有有2年时间,在进行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推广中,图为某城市海绵城市改造前后对比图。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效主要是对城市一系列的城市规划进行相应的改善,对于城市的积水情况进行一定的规划,降低道路堵水情况的发生率和增加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环境的有效改善,对于城市的河道管理也进行一定的规划,解决臭水沟的问题,增加了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经济。城市生态规划建设中需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原则和理念,对城市建筑和道路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利用,同时需要充分利用绿地与水系等生态系统,提高雨水吸纳与蓄渗的效果,随后进行雨水径流的科学控制工作,对雨水进行储存,实现雨水的渗透净化目的,同时根据城市发展现状进行内涝防治的控制,进行水体治理,最终保证人们的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基于此,我国很多区域需要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和建设,不断增加海绵城市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保证城市的生态设计质量和系统的完善,最大实现海绵城市的作用。

2.2、做好源头规划工作

对于生态城市规划而言,源头规划设计也是比较重要的设计内容,从而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城市生态规划中,需要对城市的人文历史进行保留,对其原有代表的自然景色进行一定的保留,注重城市透景线。同时,需要对生态廊道进行保留,最终实现城市的显山露水的建设效果。因此,就很有必要在进行城市规划之前,对城市建设的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对于其具体的生态资源进行一定的调研和统计,体现城市建设的优势,不断深化绿地网功能,发挥绿廊骨的充实功能。另一方面,需要从多维度角度进行城市规划。在改造或者建

设生态城市中,需要以生态

优先为建设原则进行规划,根据于生态基本理念,进行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其中,城市风景园林属于其基础设施,风景园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享空间。2.3、充分的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科学的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保证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生态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通过对各个城市的建设区域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生态基础的存在的范围还是比较大的。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能够促进整个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对生态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降低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断提升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不断完善生态资源利用体系,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中,务必保证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不断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同时,要落实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和理念,在保证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的改善和保护,对于存在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务必实现城市环境保护的目的,从而有效的推进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进步。

2.4、做好生态廊道体系保护工作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内外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对此需要做好生态廊道体系保护工作。基于城市层面,则需要合理的确定城市发展边界与缓冲区域。保护城市生态廊道,需要落实的细致工作中,比如控制地块绿色容积率,这是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生态量度。规划设计人员需要对生态保护与城市规划的关键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其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和植物的设计,不断进行建筑景观带的扩展和推进,最大程度进行建筑屋顶的降温,避免出现城市的热岛效应。同时,需要加强对生态廊道体系的保护与应用力度,最大限度进行降水,避免发生水土流失问题。城市绿化也已经成为生态城市规划质量衡量的指标,并且被人们重视起来。

2.5、实现经济生态化

一个城市的发展与这个城市的经济活动有着很重要的联系,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进程中,需要提升城市的经济总量,保证经济的发展质量。特别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不断提升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在工业产业的角度,需要进行工业生产的清洁,降低废物排放量,保证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中国,需要引进新型绿色能源与原料,不断的优化生态生产工艺,相应的进行设备升级工作和技术的创新工作,提高生态产业结构的科学度,进行产业链条的延长,扩展产业深度,充分的利用资源。

作者:武栋 单位: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分析

生态城市首先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新型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保证社会、经济、自然可以协调发展。生态城市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实现协调化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改善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生态城市规划一般会直接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现有效的发展,因此,在城市生态文化观的引领之下,要不断地进行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优化,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自然生态良好的全面化发展,可以真正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城市规划设计概述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涉及公共空间的学科,主要的目的就是改善城市面貌、提升空间利用率、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化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就是数据化与抽象化,而城市设计的关键就是进行图形化与具象化,二者之间结合要进行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同时还要进行城市内部的各项实体的详细组织规划,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之后进行的,随着我国的社会不断发展,在城市化全面实施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学科尚在完善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从而导致了一些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作为城市规划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多领域的研究,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发展需要之后确定城市规划方案。

2生态城市的提出和内涵

2.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才开始提出的,并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追捧,但是并没有形成生态城市的完美体系。传统的生态城市主要的理念就是降低各项资源、水以及食品的浪费,同时也要降低二氧化碳、甲烷、废气、废水的排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该理念的提出是符合时展的,逐步地转向生态化发展的状态,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城市人文内涵主要是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城市规划需要保持内部环境的清洁、人们居住环境质量的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所以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发挥出生态作用,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2生态城市规划要求。2.2.1成长性。城市规划设计中包含了多个学科与专业,综合性比较强,是现代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有序进行的重要基础。因此,城市规划设计需要保持长远的眼光,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与成长。首先在设计中需要留有一定的未来发展空间,在城市发展变化时需要做出必要的改变。其次,对于城市资源利用方面也需要保持成长性,否则在短期内就会导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2.2.2生态优先。城市生态是人们生活的基础,现代城市生活要秉承和谐发展的根本理念,在全面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特别是在城市建筑项目规划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有生态本底,坚守生态红线,按照自然发展规律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2.3承载范围。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类生活的承载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关于城市生态的承载力,需要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进行:(1)城市的产业结构,生态城市需要具备完善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与排放。(2)城市人口承载力,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导致资源消耗与资源短缺问题加大。(3)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对环境的消耗和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之间能否成平衡。(4)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产生大量的各种废弃物,垃圾处理问题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所以需要合理的处理废弃物会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2.2.4多样化。城市高速发展中人与其他生物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备多样性,在考虑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需要考虑到不同生物的差异性,一个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直接的联系。城市内部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都是生物生活的基础,所以需要充分的保护这些环境。城市生态环境主要是在某个地区中的人口、资源、环境比较集中的地区,与自然界的生物生存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3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应用

3.1精心设计生态城市规划方案。生态城市在规划设计环节,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保证生态环境不被损坏,制定出城市发展蓝图,要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都不会被破坏。在设计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平面规划设计,同时需要做好城市的空间轮廓线的布置,就是完成廊道、交通网络的布置,可以适当地增加廊道绿化面积,可以组合成为完整的城市绿化网络系统。在实践中进行斑块设计,比如中心公园、绿地广场以及绿化带等,要合理地进行绿化的布置,此外,生态城市设计要综合考虑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因素,让现代城市也能够表现出大自然的气息,可以更好地享受科技所带给人们的便利,建立更加完善的城市生态产业系统。3.2保护城市湿地,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湿地系统是城市天然自净能力的关键性部分,其中包含了水、土壤、湿生植物等,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实现调节与平衡,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可以调节城市气候条件,避免发生严重的旱涝灾害。天然湿地面积的急剧减少,湿地功能的持续下降,极易诱发自然灾害,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干扰能力比较强,严重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是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结合湿地系统、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实现控污、防灾、雨水资源化和城市生态修复等综合目标,保护和利用城市绿地、湿地、水系等空间,优先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和科学结合雨水基础设施,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保护或修复城市的生态系统。3.3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相结合。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城市特色资源,突出城市的特点,这也是城市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城市历史文化是人类发展的证明,同时也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城市的规划设计中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适当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建筑群需要考虑到现代设计方面的因素,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可以使得建筑群更具整体性的美感。3.4做好交通规划和绿化设计。城市规划方案中的交通系统设计,需要秉承低碳设计的基本原则,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道路的布局、断面结构形式、车流量及交通系统的畅达性等方面设计合理的道路交通设计方案,减少城市资源浪费,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可对道路进行适当地升级改造,保证人们的日常出行,最大限度保护其整体的生态环境。绿化设计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关键,其包含城市绿地系统、明确绿地范围、合理布置绿地、提高城市绿化率。应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地貌、河流以及气候条件,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和当地的科技与经济水平,从而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绿地面积,充分地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在绿地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植被、群落等方面,要使得水面、绿地与点线面实现完美地融合,实现和谐化的发展。3.5结合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进行规划。2018年11月,上海虹桥商务区已经获颁全国首个“国家绿色生态城区实施运管标识”,对绿色生态城区的推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协调好空间、人口、资源、环境和产业之间的关系成为上海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课题。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生态和绿地、产业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建设区,建议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中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资源与碳排放、绿色交通、信息化管理、产业与经济、人文、技术创新等因素在规划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既是对绿色建筑发展外延和内涵的拓展,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生态之城的必由之路。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城市规划理念,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空间,需要合理地布置绿化面积,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的目的,充分地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问题,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积极地推动城市的高速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3):26.

[2]张伟.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9):53.

[3]刘娟.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建材与装饰,2015(49):121-122.

[4]陶彩虹.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2):788.

[5]邵德超.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0):3342.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生态化建设

经济的深化改革,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创建了便利条件,人们随之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基于此,为满足高质的生活需求,绿色、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使城市的生态建设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针对城市建设,我国在生态建设理念的研究上已经呈现出明显效果,但实践性的建设活动表现不足。因此,加强对城市生态上合理的规划设计,并总结出有效的实施策略,对城市的持续化发展很有必要。

一、城市生态建设实践解读

(一)调节城市结构与功能

生态城市的发展要求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下的城市系统和谐,必须以强大的科技作为后盾。在构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结构与功能的优化呈现重要的环节。因此,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全新城市必须优化城市结构,加强功能体系的建设,从而推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首先,建设城市绿网,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鼓励恢复生态被破坏的区域,在规划中划分一般区域、限制区域、保护控制区域以及生态恢复区域,并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改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其次,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导向,对城市发展、人们生活提高关注力度。从而减少有害气体,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防止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城市新面貌。此外,还要对农业及生态绿地进行合理分配,保证城市的土地结构呈现均衡化。

(二)能源利用的创新

许多国家都是以生态适应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先导。而其中,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技术创新较多。其中新能源的利用主要包含开发多样的新能源技术、采用混合新能源利用类型、积极推广新能源产品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而节能技术主要是应用于建筑节能方面的生态技术以及相关措施。在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除了采用先进的节能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外,还可通过建筑的布局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三)海绵城市的建设

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命脉,针对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是生态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现阶段对水资源与生态的合理构建缺少深入认识。基于此,加强海绵城市的构建,可以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1)对城市道路进行修建时,要注重采用透水或半透水的材料进行建设。在城市道路中增设排水管道,促使城市道路的渗水功能有效发挥。(2)在构建绿化用地时,注重在形式上选择下沉式绿化形式,在下沉程度的选择上多结合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3)在构建海绵城市过程中,滞留设施是主要的环节,防止因雨水过多造成建筑物坍塌的现象发生。(4)渗透塘、湿塘的合理构建。主要通过渗透塘以及湿塘,对多余的水分进行收集。(5)缓冲带的合理布局。在建设海绵城市中,可利用大面积的植被形成缓冲带。当发生雨水灾害时,可以降低雨水对城市建设造成的危害。

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效策略探究

(一)智能交通网络

交通是城市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对生态建设作用显著。基于此,要针对城市的发展需求,完善交通网络,实现高效的运输途径。交通体系要注重多元化体现,增强各交通区域网络中的有效联系。首先,构建智能交通综合管理体系,对城市的交通实行动态监控,同时,加强停车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其次,增加城市交通网络的层次水平,交通系统的功能优越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增强交通系统的层次性分布,可以满足当今运输的需求。避免因交通拥挤出现系统瘫痪的情况,对提升人们的出行质量作用关键。此外,就是提倡公交优先、绿色出行。

(二)充分运用低碳能源

城市发展,要树立低碳发展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城市的全面建设。低碳目标涉及到的城市发展因素有很多种:包括城市的交通、绿化、以及城市的资源利用等多项功能进行综合考察。城市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对再生能源的利用,合理选择生产材料,避免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从而加快城市持续建设发展步伐,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呈现均衡化。同时,城市针对电网建设要加大完善力度,更新电力输送技术,从而实现电力资源的节约供给。此外,要加强多项能源的重新整合,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的重新利用。将煤炭进行再加工处理,利用生物、化学技术促使其正常发电。不仅可以缓解煤炭对大气环境造成的伤害,还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的供电水平。这种煤炭资源再利用的能源使用形式,正好符合了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导向,也是实现城市低碳能源重新整合的重要保障。

(三)尊重自然、生态修复

在突出体现“生态”、“绿色”、“可持续”的相关规划设计中,“被动式”的规划设计手法已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规划的前提是尊重自然,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放在第一,规划的职责应当是辅助,而非占据主导地位。在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设计手法中,注重引入自然,在进行生态建设时,需将自然景观作为主要因素,融入城市的整体构建中。此外,构建生态廊道,不仅可以使城市的生态更加完整,也可以为市民提供景观欣赏的功能。在进行具体设置时,要注重生态廊道的长宽比例的合理设定,保证空间充足。在廊道范围内,引进自然生态物种,并且结合廊道的层次分布,进行生物资源的合理布局。从而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完美体现。

(四)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实现高品质生活

实现智慧城市的重点建设,主要从医疗,教育,社区环境等方面进行设施完善,为市民的高品质生活提供保障。首先关注人们的就医服务水平,实现医疗管理智能化。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自动化医疗管理系统,创建电子档案,对市民就医情况创建档案。从挂号到缴费流程实现自主系统的创建。其次是对教育机制智能化的创新。可以创建区域网或设立特定的校园网络,从而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教学,创建虚拟图书阅读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在社区环境建设上,利用网络技术对社区环境实时监控,采取智能化的管理措施,加强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创新。结论:经济发展是改变人们生活理念的主要原因,高品质的生活层次促使人们对城市的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城市的生态建设,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有效展开,针对人们的生活需求,对城市的结构、功能做出适当调整,包括完善交通网络,尊重自然、生态修复,实现分层次的展现。同时,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其他综合性能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构建提供能源基础。海绵城市在生态城市构建中作用关键,通过构建排水、湿地系统,对雨水资源实现再利用,降低洪涝灾害。此外,采取策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态理念,完善生活方式,促进生态城市的整体进程。

作者:王峰 单位:邯郸市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1]黎静.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7,(09):41+43.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绿色生态理念;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

所谓绿色生态城区,即将单项应用的绿建技术转化成综合集成模式,把单体绿色化转型为区域融合的城区建设模式。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中,不断涌现出有关水安全、水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海绵城市也就应运而生。海绵城市,即意味着该城市模式具备海绵式的吸水、储水以及排水的功能,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城市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等相关问题,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防御能力。因此,亟需提高和加强相关人员在此方面的研究力度,以期建设规划设计出更为科学、高效的海绵城市体系。

1绿色生态城区与海绵城市的理论内涵

1.1绿色生态城区

如今,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均已普及绿色建筑技术,在我们的周围绿色建筑随处可见,取代单项应用的综合集成性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也渐趋成熟,相关考评标准(诸如:房屋建筑、空间布局、产业分配、交通设施、能源景观等等)也相应日趋完善,将绿色城建的理念引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本着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绿色生态城区的原则,对城市的不同区域功能进行合理优化。通过构建绿色生态城区,来有效解决因为城市经济快速增长而引发的人口规模剧增、资源短缺、工业化量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在保障城市相关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准。

1.2海绵城市

近些年,全球频发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诸多城市传统老旧的排水系统往往根本无法应对,不断催生出城市内涝严重的“雨岛效应”。而海绵,既具备吸水、储水、渗水、净水的功能,又能在必要时将所储存的水资源加以“释放”。海绵城市的理念即与此相通,即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将城市建设为具备海绵功能的综合体,使其下雨时能蓄能收,解决诸多大中城市雨水天气频发时严重的内涝问题,同时必要时又能通过渗、蓄、净、排等技术手段对水资源加以有效释放利用,以此实现城市水循环的良性运作,也在很大限度上保证了城市水资源的生态安全。海绵城市建设以绿色生态理念为前提,严格遵守自然生态规则,并大力开发低耗高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合理的系统建设,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功能的同时,还解决了传统城区建设的弊端及不足,实现有序有效的排水防涝和储备,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背景

2.1城市排水困境

我国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因规划设计不合理,或者技术设施老旧等诸多因素导致有关城市用水安全及水环境保障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其一,积水内涝问题严重。由于城市扩建过程当中不断增加了不透水下垫面的比例,也相应的增大了雨水期的水净流量,使得城市在应对急骤雨天气时,相关排水基础设施无法应对雨水的峰值量,无法及时有效排除积水,进而导致内涝的产生,甚或危及人民财产及人身安全。又及,干热等气候条件下的另一极端问题,干岛效应。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建设及施工人员并未在不透水下垫面与植被之间覆盖天然土壤,而是在表土上直接栽种植被,形成了地下与地上的割裂,这就导致在应对干热天气时,城市近地面空气与植被无法得到来自地下天然土壤的持续供给水分,诱发产生了城市的“干岛”效应。最后,水安全存在污染隐患。很多城市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并未充分重视对于雨污水管道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雨雪降临时,将汇聚在不透水垫面上层的重金属污染物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等在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甚至混入城市水循环系统,诱发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而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正是应对一系列传统城建所无力应对的排水困境。

2.2传统城市排水规划设计的局限性

传统的城市建设,由于技术和条件所限,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比较保守或者简陋,往往并不能兼顾其环保性及节约性,且由于传统的城区水系统建设主要通过自来水取水、管网供排、雨水采集、构建自来水厂及污水处理厂等简单途径来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更难做到对水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这些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所存在的诸多局限性,不仅大大的阻碍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也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条件下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需求。因此,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在构建绿色城市的理念下就愈发显得尤为关键。

3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为促使海绵城市将其各项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发挥,必须因地制宜的做出合理规划,并选择出最优实施方案。关于海绵城市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要求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3.1基于“问题与目标”导向

开展海绵生态城市建设,首先,需要系统地梳理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等多重问题,然后划分出主次关系,并制定合理目标,进而构建核心目标和次要目标结合的多重目标雨水处理系统。

3.2基于区域整体达标

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均对城市建设雨水排放问题提出相应要求,提出制定雨水排放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明确区域排放总量,避免违规超排。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合理划分雨水分区,并建立各职能部门协同管控的制度及考核标准。

3.3基于生态优先、绿色优先

在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着重对城区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本着尊重和顺应自然的理念,优先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出现不可回避的问题时,也要大力争取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与之相结合的最佳手段,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努力争取做到建设开发前后,城市的水文特征基本稳定不变。

3.4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构建海绵型城市工程,因其牵涉项目众多,所涉资金也势必相对庞大,故需综合考量运营成本及建设成本,做到在侧重环保性的前提下,对规划融资、建设施工、验收评估以及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综合分析。

4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4.1划分绿色生态城区功能与规模

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相比于传统城区建设,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也更侧重用地规划,避免了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努力构建节约资源能源、改善居住条件的新型发展模式,其要求将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和居住用地须区分开,且所占用地需达到城区建设总用地的50%以上,来保障城区建设的规模和质量。而这种对于城区建设的区域划分,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城建格局的合理化、功能化、层次化,也大大加速了城市建设的总体进程。

4.2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程序

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贯彻执行以总体规划为先导,然后计划性和目标性地细化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程序。大体程序如下:第一步,总体评估区域场地情况,要求做到评估全面真实,并严格评估程序,且尽量细化评估内容(如:地形、流域、地质条件以及植被等等);第二步,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据此划分出城区雨水排水流域,再根据各区域的具体条件来确定可实施性方案;第三步,分析差异,进一步规划措施,最终确定设施适用范围;第四步,制定相应指标及检验标准,严格场地内外的水资源管控处理。通过以上“四步走”的策略,来最大限度提高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及实施效率,严保城区建设的质量及进度。

4.3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在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中,应兼顾海绵城市的全局规划与具体要点的有效实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做到优先保护生态相关敏感区域,严格管控河流、湿地以及沟渠等水生态系统资源,同时充分重视对于雨水的开发管控,做好超值雨水径流排放工作,通过制定严格的衔接体系来避免水体遭受二次污染。在做好此项关键工作的前提下,注重合理开发城市的生态空间,尤其是注重保护城区的山水土木资源环境,同时,对于城市进行全面有序合理的规划开发,建设低成本、高效益的集约型城市模式,避免无序盲目的城市开发及建设,同时,城建的后续监控工作也要同步跟上,严格区域管控,避免出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对于城市路面大面积硬化而导致的透水性差等问题,需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制定出相应的透水铺装率等一系列指标,来确保城市相应的基本透水面积,避免急骤雨天气城市内涝等问题的涌现。同时还要在城区铺设相应面积的湿地、草沟等设施,并由相关人员科学合理划分出城市系统的排水区域,做到优先保障径流自然通道,并及时检修疏导地表自然径流通道相关设施,力求通过以上一系列相关措施科学合理管控地表径流,据此达成海绵城区建设对于雨水的最大程度的合理管控开发。

综上所述,在绿色生态的理念前提下,合理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建设,做到切实完成各项控规指标,扎实落实修规定坐标,并达到总规定的相关目标,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缓解和解决城市水污染及内涝等一系列水问题,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合理科学利用。当然,在构建海绵城市的发展阶段,也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故亟待创建相应的建设理论,并逐渐完善细化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这些都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和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可谓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任祎 单位:遂平县规划设计室

参考文献:

[1]杨静.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05).

[2]吴权坤.海绵城市规划在绿色生态城区中的应用初探[J].建筑知识,2016,(01).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审核

当前,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的规划设计息息相关。每一个城市风格都是不同的,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建筑特色,所以,城市的整体规划风貌直接展现的是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为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着重城市风格的设计,并维持城市特色,保留原有的建筑特色。

1建筑设计原则

1.1以城市规划为主,进行建筑设计。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进行城市的空间规划时,一定要考虑每一个空间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协调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此外,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以及城市的整体风格,并将其融入到原有的城市风格中,这样既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也符合城市总体的规划设计。另外,建筑与城市息息相关,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是建筑的呈现形式。就城市规划而言,优秀的建筑不在乎其价值观有多高,它需要的是与城市的融合程度,这样才能真正地衬托出城市建筑设计的价值。因此,建筑设计必须要建立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如果建筑设计过于新颖,很容易脱离城市的整体氛围。比如,现代化城市中的古建筑,很容易给人一种违和感。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城市规划的风格,选择合适的建筑特色和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和氛围。1.2建筑设计和场地设计的协调性。在急性建筑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城市规划的规范要求,还需要考虑建筑本身的问题,比如,场地设计,它需要建立在相关的法律规定上,然后,对建筑周边的环境进行统一的规划,并且,必须要符合建筑设计的风格,从而将其协调成一个整体。除了建筑本身的设计以外,还包含了建筑周边的园林设计、公共设施和道路交通等。首先,场地设计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管道工程等;其次,设计的工作流程。建筑设计和场地设计的工作应当共同进行,在建设方立项以后,可以委托专业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建设方都会对建筑具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场地要求。这时,可以结合两者的需求,也就是场地设计的同时,塑造建筑设计的基本模型。这样,才能让两者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1.3城市规划与场地设计的协调性。在场地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首先,城市用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而场地设计也是城市功能区域设计的一部分,必须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建筑和城市绿化的面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较大;其次,对于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域,必须要在进行场地设计时,需要先对城市的功能区域有一定的了解,在确定使用功能之后,再进行场地的规划。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场地的规划谁必须要符合城市功能区域的设计。如果两者出现冲突和碰撞,可以及时地进行调整;再次,严格控制土地使用的范围。在进行场地设计时,必须要将道路、建筑用地和园林绿化划分清楚,并结合相关的政策要求,进行土地使用范围的控制;然后,预留一定的设计空间,除了一些规范要求以外,可以预留一些变动的设计空间,这样,如果遇到一些意外情况,可以及时地进行修改;最后,场地规划设计必须要符合周边的功能要求和绿化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土地的运用和分配。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

2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2.1科学规划城市格局。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要提前进行调查,详细了解各方各面的情况,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究,并制定符合城市规划规划的设计方案。首先,可以全面地了解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收集,了解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同时,根据城市的地理特点和人文特色,深入地理解城市的文化精神;其次,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要注意文化传统的继承,将城市的风俗延续下去,同时,将城市的文化特色融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中;最后,必须要注意创建具有创意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并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所以,必须要融入当代的文化特色,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2.2城市规划建立在建筑设计的前提下。根据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必须要注重建筑设计,在满足城市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必须要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要求。意思就是说建筑的设计风格必须要与城市的规划风格一致,这样,才能真正地呈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当前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人员都会过于注重建筑整体的设计风格和价值,而忽视了城市规划的整体风格。2.3加强建筑设计方案的审核力度。在进行城市的建筑设计时,必须要先拟定基础的设计方案,以及建筑风格,并且,任何建筑的设计都需要符合城市规划的设计。所以,在城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建筑的设计元素,它是呈现城市整体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建筑设计的审核,并根据城市规划的设计要求,制定一套规划的标准要求。这样,在制定建筑设计方案时,必须要在城市规划风格的前提下,进行准确地选择。同时,在延续城市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更符合于城市的文化建设。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要根据建筑设计的原则和建筑设计的风格,进行具体的规划工作,并结合城市的特色和文化风格,构建整体的城市规划方案。这样,才能建设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参考文献:

[1]缪然.海绵城市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7.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篇7

1海绵城市理念的基本内涵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而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又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无法避免的影响,部分城市会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城市干旱或是内涝等问题,这就会大大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的正常生活,在这一城市发展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也就应运而生,并为城市发展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海绵城市理念指的是以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为基础,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相互结合,保证城市能够如同海绵一样,有效应对洪涝和干旱等问题,从而保证城市能够自行净化、渗透和积存雨水,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逐步提高,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

2城市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城市建设者没有关注城市的竖向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竖向规划的作用,导致,竖向规划偏离实际,最终诱发城市发生强暴雨后的严重内涝问题。第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专项规划与用地规划相互脱钩的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同步考虑用地规划与专项规划,然而实际情况确实,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仅仅关注城市的功能分区,而没有同步考虑专项规划问题,最终导致开发强度与周围基础设施配套之间的相互脱钩。第三,缺乏定量分析,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之前,需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调研,从而选择适当的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以及土地的开发强度,现阶段,较为常用的定性方法表现形式为文字描述型,这一方法相对较为简便,但其缺点在于容易偏离实际、严谨度较差。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

第一,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摒弃以往的城市规划理念,对海绵城市的基本作用、内涵以及应用方法进行全面的把握,并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下,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可持续的生态观为基础,重点规划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城市与生态的空间关系等内容。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做到尊重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对海绵城市理念加以灵活、深刻的把握,从而提高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合理性。第二,仿生人工海绵体的构建。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在海绵体人工构建与保护的同时,通过仿生人工海绵体来增强城市的雨水储存和收集能力,常用方法包括: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科学分析城市洪涝情况,使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利用城市市政试点或大型停车场,对再生水的专用通道和设施加以建设,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基础构建仿生海绵体,从而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第三,建设和改造生态海绵体。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为生态海绵体的人工改造和建设,在城市生态海绵体相对缺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人工的方式建设和改造海绵体,从而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其生态海绵体的数量。常用的生态海绵体人工改造建设方法包括:改造城市园林绿地,利用下凹式或滞留塘等形式收集雨水,并将其与绿地景观资源相互结合;对城市水系加以改造和构建,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自然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对传统的绿地布局形式进行调整,在有效控制投资成本和城市建筑面积的基础上,以面积更小、更为分散下沉式绿地取代以往集中的绿地建设形式,从而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设置人工绿地和园林,增强城市的洪水弹性应变能力[1]。第四,天然海绵体的修复和保护。城市规划建设中常用的天然海绵体恢复和保护措施包括:一是利用生态走廊的构建,加强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从而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构建起生态海绵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天然海绵体的作用;二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砌岸、水植物培养以及淤泥疏浚等措施,从而有效修复绿色生态系统,保证天然海绵体的调洪能力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对非建区和建区进行准确划分,利用强制性的方法对天然海绵体加以保护,避免其受到破坏[2]。第五,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城市管理者需要从整体上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并做好城市规划之前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进行专项的城市规划研究,并以相关研究结果为依据,对城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加以评估,从而确定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和处理现状以及潜在能力,而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的基础,会对城市的开发策略和开发原则产生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经过城市水系和道路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能够为海绵城市的构建,以及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等特征来划分汇水分区,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对海绵城市理念形成深刻的认识,转变管理理念,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关注天然海绵体在海绵城市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充分构建仿生人工海绵体和人工改造的生态海绵体,从而增强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

作者:王艳海 单位:聊城市规划局

参考文献:

[1]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海绵城市;设计本文结合工程中遇到的一些海绵城市设计内容,就常见问题进行重点探讨。

1生态树池

树池是生物滞留设施的一种,标高一般比路面低一些,用以收集周围路面等不透水区域的雨水径流。生态树池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底层土壤渗透能力较低时,应在底部设置渗排装置。建设过程中不应作为颗粒沉淀池并防止杂物进入,以防止沉淀物堵塞渗透设施。

2生物滞留池

生物滞留池主要利用景观植被和土壤对雨水进行过滤、渗透和临时蓄存的设施。生物滞留池一般为配置丰富景观植物的下凹式景观空间,设计时根据底层土壤渗透性能,决定是否设置渗排设施。冬季时,生物滞留池可用于积雪的蓄存和处理。

3道路渗井

在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当空间受限、没有条件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时,可采用渗井的方式来设置渗排设施。渗井应优先接纳屋顶、停车场等区域雨水。渗井不应接纳地上污染物较多区域的雨水。雨水进入渗井前,应设置前处理装置,如植草沟、过滤塘等前处理装置。

4道路中心隔离带

道路中心绿化是常见的道路绿化形式。道路两侧的植草沟等生物滞留设施,结合道路中心绿化,可组成一个新的排水绿化生态系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等滞留设施,用来净化收集道路上的雨水。住宅区中的车行道因有机动车荷载,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一般将道路雨水汇入两侧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等下沉式滞留设施。

5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一般由植被层和生长介质层组成,通常铺设在平屋顶上。绿色屋顶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屋顶防水层的设置,并设置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植物根系破坏防水层。对于植物荷载较大的设施,应采取必要的结构安全措施。绿色屋顶应设置排水系统和溢流系统,并根据种植物的类型和干旱程度适当浇水。

6雨水回用工程设施

雨水回用是将雨水进行收集、贮存和净化后,水质达到《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将其用于冲洗路面、绿化、洗车、冲厕等。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相比,雨水具有污染程度小,处理、回用简单的优势。因而,对其收集、处理回用,近年来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雨水处理回用工程应以投资省,运转费用低,占地面积小为原则。控制管理处理工艺过程要求尽量考虑自控,降低运行操作的劳动强度。对于屋面雨水,一般将雨水经屋面雨水斗收集后接至室外雨水管网,统一排至室外雨水调节池,调节池前应设置弃流井,排除初期雨水。对于地面雨水,经地面雨水沟和雨水口收集后排至雨水调节池,调节池前同样设置弃流井。屋面雨水、绿地雨水和道路场地雨水尽量先引入附过的下沉绿地、植草沟等生物滞留设施下渗净化。对超过绿地最大储存容量和下渗量而形成的地表降雨径流再利用边沟或雨水管道收集至雨水调节池。雨水调节池容量较大,一般在地下设置,常用的调节池材料包括混凝土、塑料、玻璃纤维等。雨水处理方法应根据污染物的来源及性质、回用水要求来确定。雨水回用处理一般包括预处理、主处理及深度处理三个阶段。预处理主要为格栅和调节池两个部分,雨水调节池前必须设置格栅。格栅的主要作用是去除纤维、木材等大小不同的杂物。调节池主要是均匀水质和水量,调节池同时有沉淀作用,可去除一部分泥沙等悬浮质;主处理阶段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的溶解性物质;深度处理阶段主要作用是消毒处理,保证回用水水质达到相应标准。主处理阶段常用的方法有生物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及膜处理技术。其中生物处理法是利用水中微生物的吸附、氧化分解污水中碳源污染物,并有脱氮除磷的作用,因雨水可生化性较差,生物处理法应用较少。物理化学处理法以混凝沉淀(气浮)技术及活性炭吸附为主要方式。膜处理技术一般采用超滤、微滤或反渗透膜处理,其悬浮物去除率很高,占地面积少,但造价较高。

水回用处理一般采用多种工艺相结合的办法。现阶段典型工艺流程如下:第1项、4项和7项主要采用物理化学处理为主,流程比较简单,占地少、设备简单且便于管理。第2项、3项、5项和6项是以生物化学处理为主。第8项为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处理相结合。由于雨水BOD/COD值一般均比较低,可生化性差,所以一般不适于用生物处理。工程中一般选择以物理处理为主的处理流程。经过各种处理方法的合理组合,以达到雨水回用要求。雨水回用不仅可用于城市道路浇洒和绿化、景观水体用水,还可用于冲厕和工业用水。海绵城市建设可降低城市雨水管网负荷,降低雨水管网投资,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通过雨水回用工程,可减少自来水的用量,为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提供新的水源。雨水回用节约了水资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具有良好的效益。

7结语

我国现阶段,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建筑、景观、排水、水利等多个专业的衔接,构建海绵城市,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但在城市发展中还将出现很多实际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家庄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2]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海绵城市;给排水;雨水管理

1海绵城市应用背景

目前,我国正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洪涝、水质较差、地下水位下降等,并且问题非常严重。这些问题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方法即可解决的,而是需要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法,海绵城市应运而生。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为应对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改变传统城市建设模式,近几年,海绵城市理念被政府大力推行。

2应用案例

2.1项目概况。某科技园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55415m2,主要功能为企业办公。该场地北高南低,场地均高于周边市政道路,不易产生内涝风险。2.2设计分析。海绵城市开发前,本项目为荒地,地面主要以泥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整体呈南高北低的趋势,沿市政道路方向高程逐渐降低。2.3设计原则。2.3.1利用现有地块排水能力,保护原有自然排水路径。根据园区原有的水文环境等条件,对园区空间和平面进行重新划分(见图1),通过保护性的设计并利用海绵措施,使每个分区内的排水可以自行消化,雨水能够自然吸收,尽量不增加排水管道的压力。该项目根据地形、地块面积、排水管分布等情况,将整个地块划分7个子系统,使雨水在每个子系统内可以自行消化,并通过图2所示的雨水径流排放路线,实现雨污分流,尽量不给排水管增加压力。2.3.2利用LID(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提升景观生态效果。海绵城市的设计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建筑、景观设计、给排水等不同专业领域相结合,通过设计与园区空间要素相结合,与自然雨水相协调的过程。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对雨水径流管理过程实现景观化,附加美学功能价值,展现区域人文特征,呈现良好的景观效果[1]。本项目开发强度高,地下室区域范围大,标高复杂,根据生态设施优先;源头、小型、分散的设施优先;低成本,已维护的设施优先的原则,结合经济、景观、休闲、娱乐等方面综合考虑,采用的LID措施主要包括:生态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具体的配置原则是区域内的活动草坪优先设置为下沉式绿地,非功能性屋顶优先设置为绿色屋顶,在道路机动车道及广场采用透水铺装,机动车道旁设置生态草沟。透水铺装可以使雨水迅速渗入地表,减少排入雨水管网的雨水量。雨水管网,调蓄模块等设施发挥源头蓄存作用,部分雨水在这些设施中滞留,避免全部雨水涌入管网造成排水不畅,同时,雨水还能在这些设施中得到净化。植草沟等设施发挥转输作用,增加了雨水排放通道,避免将雨水引入道路。本项目的亮点是该地块具有一个6m的地形高差,不仅可以将其处理为一个具有景观效果台阶,还可以配合LID措施使其成为一个天然的植草沟及布置较多透水铺装,增加该地块的渗水以及排水功能(见图3)。2.3.3雨水资源化利用及后期数据收集。传统的雨水是直接排放,无形中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海绵城市园区通过一系列生态措施的吸、渗、滤、蓄等过程,配合园区内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去循环使用,可以缓解园区内一些绿化或景观用水的需求,节约水资源,形成良好的水文循环[2]。配合后期监测方案,可以支持对该项目建设的过程监控,考核评估和综合管理,支持项目年径流总理控制力的定量化分析及评估,为后期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本项目使用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处理用于景观用水及园区绿化灌溉,选择在大楼布设1台雨量计,采集降雨量的变化过程曲线,在地块东南角排水口总管处安装1台在线流量计、1台液位计和1台浊度计,监测水质、水量、水位变化曲线进行调蓄情况分析,设置监测井取水样监测,为广州市同类型建筑提供参考。选择在中央的雨水花园内安装1台浊度计,监测污染控制情况。获取至少3场次典型降雨(小雨、中雨、大雨)的水质、水量、水位变化过程线数据,用于径流总量控制率及污染控制率的达标分析。

3设计效果

该海绵城市设计完成后透水铺装率达到40%,下沉式绿地率4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75%,对应的设计雨量为30mm,在广州地区的新建项目中海绵城市指标达到中高水平。

4结语

海绵城市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根据空间划分,开发模式,建设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布局规划,给予雨水一定的弹性空间,使雨水能够足够净化以及消纳,将雨水留在“海绵”中,而不是迅速排向河道。其次,构建良好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使其与开发地块中的绿地以及地表水等构成良好的网络,共同净化、传导与消纳雨水。最后,要做到后期可检验,所以,在海绵城市中应增加可检测和可监测的手段,完善海绵城市框架,形成一个闭环,并为后期工程提供可参考,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篇10

作为数据主要来源之一的城市规划设计,应当具有三维可视化效果和相应的专业属性信息。我国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新技术的应用,鼓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充分利用三维仿真技术、BIM等新技术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本文在分析我国城市设计信息化软件的发展现状后,以实现城市设计的智能化、立体化、专业化为目标,研究集三维建模、三维仿真、审核分析于一体的智慧规划设计系统,为城市设计工作提供科学高效的实用工具。

二、城市设计信息化软件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公司研发的三维图形规划设计软件多以展示功能为主,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一直依赖于国外软件,采用美国软件AutoCAD绘制二维平面,以Photoshop、3DSMAX、MAYA等软件做效果图。这些软件大都是通用的图形展示和三维建模平台,在综合应用方面存在诸多缺陷。首先,在各个软件中完成的设计成果相对独立,存在数据格式不兼容或转换困难等问题,使得设计成果之间信息无法共享。其次,所有软件均为通用产品,不具有或具有很少的专业属性,不能很好地融合我国城市设计领域相关的专业标准规范。最后,在城市设计中,以平面二维设计为主,三维造型仅为出效果图而作,大量的经济技术指标和实际建成效果没有准确的三维数据作基础,无法进行全面分析,在方案设计中,无法实现空间与属性数据在设计过程中的实时互动,无法形成直观生动的仿真场景。面对城市规划设计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研发新的三维设计系统,该系统应融合国家关于城市设计的标准规范,包含丰富的模型库,具有强大灵活的三维造型功能,设计过程可实现数图智能联动、渲染即时动态,设计成果实景仿真,使规划设计走向三维智能化,提升规划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三、智慧规划设计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智慧规划设计系统秉承直观、生动、真实、所见即所得的三维规划设计理念,将三维技术与建筑规划专业结合,顺应了城市设计和方案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对现有城市设计信息化软件的有益创新。在关键技术方面,主要运用CAD/三维模型双向转换引擎、三维模型/GIS双向转换引擎、三维建筑自由造型、大场景三维渲染显示技术等;在业务方面,主要研究动态规划指标计算、三维状态下快速日照分析、规划约束控制分析、规划方案动态虚拟现实仿真等应用功能。在此基础上采用海量数据管理技术,探索数字虚拟城市的建设。在上述思想指导下,智慧规划设计系统在三维基础图形绘制、数据模型转换引擎、规划指标动态计算、规划方案辅助分析决策、城市规划方案三维仿真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该系统总体结构采用层次化设计思想,能够实现不同层次间的相互独立性,保障系统的高度稳定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该系统主要由基础支撑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部分构成:

四、智慧规划设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三维建模

系统提供功能强大的转换工具,能够快速将平面图形转换为三维模型。软件可通过对整张DWG图纸直接导入、复制局部图素粘贴到绘图区域以及在绘图区域中直接绘制源实体等方式,从DWG图纸中获取设计方案的“源实体”,完成源实体创建后,即可通过定义、绘制、图库引用和图类转换四种方式快速将平面图形转换为三维空间中的专业实体。此时,平面图纸中各类实体的属性也得以保留并准确转换到三维空间中,随着建筑的拉伸转换,相关的属性和指标将实时显示在窗口中,实现了图形和属性相互关联、即时互动。提供各类常规的三维造型手法,用户可对建筑形体自由地进行动态拉伸、任意角度切割、转角弧化等,可拼接塑造带属性的建筑,支持复杂造型的设计,对于架空、错层和变化性质等楼层构成均设置了简单易用的操作手法,所有造型均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三维建模定义过程快捷、简单、形象。

2、三维仿真

三维建模完成之后,通过三维仿真功能,可对方案的设计成果进行进一步渲染处理,使设计方案更逼真、生动。根据建筑行业的实际需求,系统针对建筑的外观,提供了丰富的材质库,用户可方便地进行材质刷贴,具有图片刷贴、纹理刷贴、涂料粉刷、纹理参数设置、纹理替换、材质模仿、建筑仿肤等功能。针对方案的细节,提供光晕、灯光、玻效、雾化、水效等功能,用户可设置方案的光影效果、各类实体效果,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真实状态。针对方案的展示汇报,提供三维场景漫游功能,用户可制作视频集锦,进行视频输出,便于方案展示,此外还可以把仿真场景渲染成高精度的效果图。

3、审核分析

针对转换后的小区模型,系统提供了定性查询浏览、定量指标审核、规范检测、日照分析和失误检测等功能,审批人员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方案审核,并可根据需要输出各类统计分析图表。定性审核:包含查询浏览、图类控制、分类查询和透明对比等功能。定量审核:包含指标属性、用地平衡、经济指标、建筑属性等功能。规范检测:包含红线检测、绿地检测、间距检测、车位检测等功能。日照分析:包含动态位移、动态拉伸、等时线等分析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审批人员对日照时数的检测和方案动态调整。失误检测:检测分析设计失误等原因造成的错误重叠,杜绝因此而导致的虚假指标现象。

五、未来技术展望

1、实现与三维城市的对接

近年来,许多先进的技术已经运用到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方方面面,一些城市利用三维技术与VR技术建立起了三维城市。三维城市直观呈现了城市的现状面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政府部门和民众对城市设计越来越重视,希望能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当下我国的城市建设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遭人诟病的建筑,这些建筑与城市的整体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城市设计的整体美感,这些多是因为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造成的。所以未来的城市设计在做好微观设计的同时,还应着眼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全局,我们可以把某一栋、某一地块的建筑设计置于三维城市的宏观大场景中,从体量、色彩与周围建筑的协调度以及各项专业的指标等角度,综合衡量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智慧规划设计系统与三维城市的对接能够实现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城市设计与规划的综合考量,有利于保持城市建筑的协调性、风貌的整体性,促进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2、兼顾地上、地下空间,实现一体化设计与管理

如果说建筑、道路等地上空间是城市建设的“面子”,那城市的地下管线就是城市的“里子”,城市由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共同组成,城市的设计与规划也应同时兼顾城市的面子和里子,不能只注重城市的“面子工程”。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内涝现象较为严重且普遍存在,城市的地下管线犹如城市的“血管”,它应保持通畅,才能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我们现在提倡的建设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都在努力为城市的地下管线减压,促进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所以未来的城市设计在做好地上设计的同时,还要更加关注地下管线的设计与规划,从局部做好了地下管线的科学设计与建设,有利于达到城市地下管线全局建设合理性的目标。城市的地上和地下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两者共同协调发展,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与管理。

六、结语

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前期阶段,需要经过综合考量,科学决策,因而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城市设计与辅助决策是尤为必要的,智慧规划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将为城市设计提供严谨、科学的设计和分析工具,实现对设计方案的建模、造型、仿真、审核分析的一体化管理。大力建设智慧城市的今天,需要紧随时展的脉搏,加强对先进技术的探索和运用,不断改进和完善城市设计的方法、手段,促进实现数字化、智慧化的城市设计与管理。

作者:许利峰 李美华 丁伟 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洛阳众智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庞可.三维设计技术应用及前景展望[J].电力建设,2003(05):24-5

[2]张俊.参数化的精细三维建模技术研究与实现[D].东华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