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3:59

课堂内外论文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保障措施

河南城建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培养学生掌握安全基础理论,并将之灵活运用于安全实践的工科专业。其涉及的行业不仅包括电器安全、机械安全、化工安全、建筑安全、矿业安全,还包括环境安全、饮水安全等。为了使学生了解国际前沿安全研究进展、新技术,便于学生取长补短,与国际接轨,学院特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是本科生在修完安全学原理、安全工程学、系统可靠性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的开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英文词汇,拓展学生对国际前沿安全知识的认识,能够通过英文网站进行资料的查询等;二是能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英文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方法,能够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与学习,也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该课程不仅作为一个工具,向学生介绍安全工程专业的相关理论、技术,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了解国际前沿进展提供平台。河南城建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由安全专业教师进行授课,该课程开设较晚,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教学方法。由于该课程内容烦琐,导致学生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同时,课程难度较大,容易造成学生信心不足,甚至是失去学习兴趣。一些老牌院校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方法,新开设院校可以进行一定的借鉴。但是,不同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侧重点、就业方向、生源情况又不完全相同,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应本校的实际情况。为此,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生源情况等,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

由于河南城建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开设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还不到位。同时,从事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少,在教学方法交流与探讨方面做得不够。因此,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运用还不够成熟,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理念落后。良好的教学理念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安全工程专业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要注重应用方法的掌握、工具的利用,而不仅仅是英文词汇的记忆。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重要知识点,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的便利条件,快速有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快速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应让学生掌握了解学科前沿的方法,了解如何能够快速了解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在其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实现技术、理论新的突破,避免不了解研究前沿的条件下进行重复性的研究。但是,由于教材内容、教学学时、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拓展性的教学,只能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而专业英语作为一门对英语基础要求很高的课程,对于大多数工科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学习难度,如果课程进度过快,会导致学生失去思考时间,对内容理解不够深入,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二)教学方法单一。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式接受。在整个讲解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兴趣,甚至是昏昏欲睡。同时,专业英语教学主要以PPT教学为主,每节课的课程量非常大。而且,专业英语词汇相对生僻、难懂,当大量生僻词汇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学生会由于难度较大,而失去信心,最终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需要对生僻单词从拼写、发音、词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使课程内容的讲解被迫中断,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对于这种被动式的知识接受,学生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在教师讲解过程中或许能够理解所学内容,而在下课铃响的一瞬间,又将所学内容大部分交给了教师,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所剩无几。同时,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可以心不在焉地听课,甚至是玩手机,难以使其集中注意力,导致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三)教学内容脱节。教学内容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本知识过于陈旧,缺乏新意。由于教材编制时间、出版周期等的影响,教材内容相对滞后2~3年,甚至更长,不能与时政紧密结合。比如,我们所采用的教材为2011年出版的,则其知识可能停留在2010年,甚至是更早。同时,由于教材内容的烦琐,上课教师少,需要教师进行全部课件的制作,导致备课时间远远大于上课时间,很多教师不愿意进行教材的更新,以避免重新进行备课。这进一步加深了课程内容更新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所学知识缺乏运用,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目前本科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机会较少,对国际前沿知识学习的渴望不够强烈,很少有学生主动进行外文文献的阅读。同时,与国际学者或留学生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对其所学英语知识应用较少,尤其是不考研学生,可能在毕业之前很少用到。作为一门应用型、工具型课程,就是要为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外文文献的学习、写作等提供方法。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学无用武之地,进而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活学活用的能力,没有很好地起到预期效果。(四)教学检查制度的限制。考核制度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对考核内容的限制。教师在开学之前就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了课程的规划,对于每周课程内容都进行了设计。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的安全理论、方法或者标准、政策的更新等,也可能出现一些关注度比较高的安全事故等,这些新内容的详细讲解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导致课程计划内容不能按时完成。而作为安全专业教师,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会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在以后的安全工作中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合理措施。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检查方法以适应新的变化。(五)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包含课程学时过少和每次课间隔时间过长。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计为13学时/学期,两周一次课,每次课2学时。教材采用樊运晓主编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共16章内容。根据教学安排,13学时要完成8章内容的讲解。根据教学实际,每次课(2学时)只能完成1章内容的讲解,并且中间不能加入任何教材以外的内容。这最终导致学生难以一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对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活学活用,教学效果严重打折。同时,还存在每次课间隔时间过长的不足。根据教研室安排,每次课要抽出一定时间进行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方法讲解。而由于两次课间隔时间过长,在学生上课时,对上次讲解的论文写作与阅读内容的记忆已所剩无几,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上次内容重新进行回顾,最终导致课堂时间被浪费的同时,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适合才是最好的。好的教学方法要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实际,专业英语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教学理念的改革。由注重教材内容量向注重教学效果转变,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作为衡量标准。对于教材内容,选择典型内容进行重点学习,重点进行学习方法的讲解,注重学会、学精、融会贯通。这样不仅能够保障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不影响教学进度,保证了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二)教学方法的改革。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目标,其中主要包括报告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1.报告式教学。报告式教学包括教师报告式教学和学生报告式教学两类。其中,教师报告式教学是教师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内容,就国内外研究现状、个人研究成果进行报告,并与学生们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学习。学生报告式教学是结合课程主题,分组进行材料的准备,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进行报告式的讲解,并对同学的问题、疑问进行回答,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汇报材料的能力,尤其是对英文材料的收集能力。2.辩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是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大家的讨论。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分别收集国内外材料,就某一观点进行辩论。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辩论前积极进行国内外材料的收集、整理,在辩论时论述严谨、据理力争,在辩论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与评价,从而实现开阔学生眼界,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目的。3.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是将某一节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部分,每一组学生负责其中一部分内容的讲解,并对其他组讲解内容进行补充、点评。在进行课程准备时,全组成员积极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PPT制作、补充材料的收集等。在其中一组成员完成讲解后,由其他组成员进行点评,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收集资料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三)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背景、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1.凝练教材内容。根据课程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凝练,选择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重在方法的讲解。对于教材中了解性内容,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增加时政内容。增加与安全工程相关的时政内容,尤其是近期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等。安排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资料查阅、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加强科技论文学习。针对河南城建学院本科考研率高,学生深造需求大的特点,增加科技论文写作与阅读学习。每节课抽出10~15分钟时间进行科技论文写作与阅读方法讲解,并结合已发表SCI论文,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外文文献的阅读与学习,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保障措施与效果评价

(一)保障措施。有效的保障措施是保证改革有效进行的基础,是提高改革效果的关键。为此,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主要采取了以下两方面措施。1.成绩考核。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课堂表现的考核,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值。在课堂成绩考核时,主要是根据课堂问题回答的准确度、课堂讨论的活跃度、课堂辩论材料准备的充分度等情况,进行综合的评分。2.创新成果奖励。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实验开展等,并根据相关内容开展论文写作、专利写作,同时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对于不同形式成果分别给予相应的荣誉奖励、物质奖励以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工作、考研打下坚实基础。(二)效果评价。为了对该方案的改革效果进行评价,选择最能体现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专利、论文、科创奖励等方面进行对比。对使用该改革方案的安全工程2015级学生和采用传统教学方案的2013、2014级学生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对比结果可以看出,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不仅在创新成果总量上有了显著提高,而且在单项上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改革方案的有效性。

四、总结

通过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得出如下认识:(1)通过改革,引用了报告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方法,加强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课堂活跃度,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2)通过凝练教材内容、增加时政内容、加强科技论文学习等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在保证完成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国内外文献写作与阅读能力,为进一步了解安全学科国际前沿提供了方法。

[参考文献]

[1]叶青,施式亮,田兆君.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29):126-127.

[2]蒋培玉,李列平,沈峥.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2(2):47-49.

[3]牛国庆,高建良,杨明,等.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4):57-58.

[4]欧盛南,张培培,黄国忠.产品安全工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8(10):79-81.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创新能力;第二课堂

1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管类学科学生学好经济学的必备工具。但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又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加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展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育是第一课堂教育必要且有益的补充,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包括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竞赛、实验操作模拟、创新课题申报、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多种形式,对于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所脱节、第二课堂硬件不足、缺乏核心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另外,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原动力,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竞争力水平的必经之路。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不少学者研究了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问题。李慧宇、王向前等[1]从建设原则、组织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等方面系统研究了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胡春春[2]认为经管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应以两个课堂协调发展为基准,加强第二课堂设施、经费投入,创立创新型指导教师团队,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韩莉[3]以北京联合大学的金融专业为例,探讨了应用型大学的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建设问题,发现还存在没有学分要求、没有品牌特色、相关活动的专业对口率低等问题。赖晓华、滕汉书[4]以桂林理工大学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生相互交流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内容。胡雪芹[5]专门探讨了导游实务课程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还有不少学者专门研究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李子奈[6]指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方向,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原理与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加入到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之中。谭砚文、陈珊妮[7]综合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存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较少、与相关课程无法衔接、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王文静[8]以“多元回归分析”为例,研究将导向学习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应用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去。肖翠仙[9]、肖小爱[10]均认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综上所述,大部分文献主要研究经管类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问题或者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而专门针对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即使提到,也分析得很简单,也较少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因此,深入分析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就非常有必要,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利用第二课堂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主要介绍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管理现象,是一门数据分析课程,也是定量研究经济课程。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管类学科学生测定经济关系、探索经济规律的必备工具。该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又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加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2.2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可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开展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且有益的补充,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包括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竞赛、实验操作模拟、创新课题申报、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多种形式。第一课堂是在教室里的学习,以学习理论知识和模型为主,而第二课堂则是教室外的学习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课外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各种想象,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或者经济学论文。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2.3第二课堂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在第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写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多种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深造或者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

3.1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组织与领导,计划性不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像第一课堂那样有组织,很多情况下都是缺乏组织与领导的,教师没有严格的教学计划,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开展的活动具有随意性,安排的时间也不太合理。比如有些教师仅仅是在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结束后布置一个简单的计量经济学论文任务,对学生没有太多指导,导致学生上交的论文不具有创新性,也很难达到发表的要求。这样就使得第二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3.2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因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外,所以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一般来说,第二课堂教学并不计算课时量,即使计算的话,也比第一课堂教学的课时量少很多。但第二课堂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往往还要多于第一课堂,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大量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因此教师不太重视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对于学生评奖学金没有太大作用,学生只重视第一课堂的考试成绩,很少参与第二课堂。一般来说,很多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的作业是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收集并撰写相关的报告或者论文,不少学生“搭便车”,根本不参与小组讨论,最后报告基本上是一个人完成的。这样的话,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就无法达到培养所有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而只是使少数优秀学生受益。3.3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缺乏高素质教师指导团队。目前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虽然开展了,但是大部分是教师单打独斗,各自为阵,还没有形成教师团队,也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另外,教师的指导水平也很有限,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不强,主持的课题较少,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也较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也直接影响第二课堂的实践效果。3.4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缺乏校内外教学基地的支撑。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需要有校内外基地的支撑,需要有经费及相关项目的支持,否则的话,就是纸上谈兵,很难开展有实际意义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例如,目前我校仅有三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连研究生的教学实践都无法满足,更不用说要容纳那么多本科生参加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了。另外,我校的校外教学基地就更有限了,经管类专业学生主要是在黄冈市相关县市单位进行专业实训,实训的单位比较单一,实训效果也不太理想。3.5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无法与第一课堂有效融合。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主要是申报校级科研项目、参加挑战杯课外作品大赛,而参与企事业单位实际课题的机会很少。即使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却仍然不会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去分析经济现象,不知道如何去撰写研究报告或者论文,无法与第一课堂中学到的计量经济学建模理论有效融合。

4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的对策

4.1改革教学目标体系,培养创新思维教学目标体系建设非常重要。要合理设计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重视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特别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学习并创新,大胆进行批判,有创新精神。4.2改革教学内容体系,锻炼创新技能以往的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太单一,平时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也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活动,无法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所以,要不断扩展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地调查和教师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并在正式期刊发表;参加挑战杯课外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统计建模大赛;组织经济专题讲座、研讨会;进行网络资源学习等。通过这些丰富、综合的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科研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技能,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3改革教学管理体系,打造创新氛围要有严格的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教务处及经管学院要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教师要设定合理、完善的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同时,教务主管部门还要设置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包括对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效果的考核、对教师第二课堂教学的考核。其中,对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效果的考核,可以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用课外完成调研报告或者计量经济学论文的方式进行,从而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对教师第二课堂教学的考核,可以将其第二课堂教学设定为一定的教学量,对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并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内容。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使得计量经济学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不再流于形式,而且还能够更多地鼓励学生开展调查、观察、实验等各种活动,打造良好的创新氛围。4.4改革教学保障体系,保证创新条件要想提高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首先,要有充足的经费投入。经费可以用于发放教师课酬、支持学生科研立项、购买相关软件和硬件、聘请相关校外专家等。其次,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需要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实验实践设备、计量经济与统计软件。最后,要加强校企合作。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可以深入到校外实训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所在,从而提高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改革计量经济学学第二课堂的保障体系,可以提供创新的基础条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慧宗,王向前,何叶荣,等.高校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5):138-142.

[2]胡春春.第二课堂与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70-173.

[3]韩莉.应用型大学专业类第二课堂建设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J].时代金融,2017(23):285-286,290.

[4]赖晓华,滕汉书.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207-209.

[5]胡雪芹.导游实务课程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27):153-154.

[6]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7]谭砚文,陈珊妮.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5):82-84.

[8]王文静.PBL&CBL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2017(9):48-51.

[9]肖翠仙.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以梧州学院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7(4):98-102.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篇3

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讲授为中心,以教科书正本内容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在这种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学科的专门知识,但是却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系统化,也无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更无法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拓宽知识面、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拓展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这种情况的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法学教育模式和能力培养要求脱节:大学生入校后,仅仅凭听教师讲授课堂知识,毕业时却要写出毕业论文;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参加会议,与同事或者领导讨论问题,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更有可能需要主持会议。而这些科研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却并没有在大学学习中系统地得到传授,只能是靠自己摸索或者模仿。从每年的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中可以发现,很多学习了四年的法学本科生甚至连最合适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无法确定。如前所言,高等法学教育目标仅靠“三中心模式”是无法完成的。现有的“三中心模式”可以传承法学理论基础知识,而对能力培养方面略显不足。为了培养合格的法学高等专业人才,就需要寻找其他的教学模式。能力的习得需要受教育者在教练者正确指导下,自身做专门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才能获得该种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的最佳选择就是Seminar教学模式。Seminar源于拉丁语“seminare”,是“播下种子”的意思,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讨论式教学,后经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导入课堂,但是这时的Seminar课堂以终极真理的存在:上帝的教义成为讨论的基础和归宿。德国哥廷根大学率先将Seminar课堂模式引入大学,最终将其全面发展的德国教育家洪堡,在德国洪堡柏林大学开设Seminar课堂。[1]但是Seminar一词,在欧洲和美国的含义并不统一。在欧洲有将知名学者或者思想家所开设的大型讲学课堂称为Seminar,在商业领域也开始用Seminar一词来泛指企业或者商业组织的商品或者高科技推介会。而在教学领域,亦有不同的Seminar课堂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初级Seminar课堂模式,中级Seminar课堂模式和高级Seminar课堂模式:初级Seminar课堂模式,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中级seminar课堂针对高年级或者硕士、博士研究生;而高级seminar主要针对专家学者类型的。[2]由于本文仅讨论法学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模式建设问题,故本文仅以中级Seminar课堂模式(以下简称Seminar课堂模式)来进行研讨。

二、法学Seminar课堂模式建构

所谓Seminar课堂模式,是指一定数量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取某个学术专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撰写研讨课论文,在研讨课上宣讲自己的学术研究内容,并与参与者进行观点讨论或辩论等学术交流的一种开放式教学课堂模式。[3]笔者认为,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Seminar课堂模式具有适当性:1.Seminar课堂模式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作为法学硕士研究生,都已经具备了法学基础知识,所欠缺的就是利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解决理论上或者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Seminar课堂模式就是在指定的范围内,由学生挑选研究的主题,寻找文献资料,向指导老师或者其他同行请教,最终自己动手完成关于该专题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交流。2.Seminar模式能培养学生学术写作和交流能力。法学硕士研究生必须能够从事专业论文的写作,并具有学术交流能力,而这些通过传统课堂讲授模式是无法得到训练的。通过Seminar课堂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这个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在Seminar]课堂模式中,参与的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一篇由教师指定范围的学术论文,并宣讲自己的观点,与质疑者进行辩论或者讨论,交流学术观点。3.Seminar课堂模式能深化学生的知识。作为法学本科和硕士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毕竟是有限的: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学安排的需要。但是如果要独立完成Seminar论文,仅从课堂上或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梳理该理论的形成历史、思想基础,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等多层次知识面,并学会评判赞同该观点或者否定该观点的学说并从中选择立场。同时,作为自己所支持学术观点的捍卫者,不仅仅需要了解赞同本观点的论证,还需要了解否定自己观点的学者们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为了能“征服”其他参与者,观点的捍卫者不仅仅需要通晓法学理论,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与法学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而Seminar课堂模式具体流程如下: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在开设Seminar课程的之前的学期末,开设课堂的教师公布拟开设的课堂,公布Seminar选题供参与者选择;限定参加Seminar的学生人数(5-20人)以利于深入讨论;提供学生报名选修的教师联系方式;设置大致的Seminar课堂时间安排以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通告第一次集体谈话的时间等以利于进一步组织Seminar课堂。在满足了报名的最低限额的条件下,按照预先安排的时间,教师应该对全体参加Seminar课堂的学生进行公开谈话。谈话内容至少应该包括:seminar论文写作的要求,提交Seminar的最后期限;进行Seminar研讨的具体方法,例如,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网络查找资料;自行撰写学术论文;撰写论文过程中有问题可以与教师讨论或者请教等。第二阶段:独立研究阶段。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拟定的选题,也可以自行申报选题;如果学生自拟题目,应该及时和教师取得联系,并征得指导教师的同意;学生选报选题后应该积极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广泛阅读,形成宣讲提纲;并随时与教师请教、探讨论文提纲和观点过程中形成的问题。学生在Seminar宣讲之前一个星期,将论文交给教师,打印宣讲提纲;教师在此期间安排Seminar课堂地点、时间、宣讲顺序、注意事项等。Seminar课堂可以在学校举办,也可以到学校以外的地点举办。第三阶段:研讨阶段。在此阶段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学生进行Seminar宣讲。一般程序为主持人介绍选题、宣讲人的学术经历;宣讲人宣讲选题内容;主持人主持讨论,参与者提问;宣讲人回答提问,当然其他参与人也可以回答问题;教师作为旁听者之一可以参与seminar,与其他参加者平等讨论问题。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宣讲结束后,指导教师对Seminar进行点评,点评内容为宣讲内容、结构、宣讲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点评;点评结束后教师对所有参与者发放调查和反馈表,学生匿名回答对Seminar的评价、意见和建议。第五阶段:结束阶段。指导教师给出分数,将学生成绩上交教学管理部门。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篇4

所谓“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不是指教学法研究,也不是针对诸如语音、语法、词汇,或听说、阅读、写作等方面教学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其着眼点是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课堂互动(classroominteraction),旨在了解教师的哪些课堂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从而成为值得提倡的教师课堂策略,并成为外语教学评估的依据。这种研究在中国很有必要,因为每天都有大量外语学习都走进课堂,他们的进步无疑在很大……

2.现实需要

我们可以先对中国和西方的外语课堂作一简单对比,从中了解中国的现实需要。

首先,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无论在校生还是成人——都是在本国学习别国语言,即“外语”。一般说来,他们到课堂上来学习语言知识并练习使用语言,走出课堂后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而在西方国家,除了一些在校生需学习“外语”,更多学习者是移民、外国人或生活在双语环境中的人(如在加拿大)。他们是在目的语国家里学习目的语,即“第二语言”(简称“二语”),所以二语习得研究首先在西方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二语学习者除了专门到课堂上学习语言,平时就在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有大量自然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机会。这就是说,课堂在“二语”环境中仅是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而在“外语”环境中即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主要的途径。因此,“外语”学习者对课堂的依赖性更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更大。为此,外语教师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策略。

其次,语言课堂有一个有别于任何其它课堂的特征: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且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而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而掌握语言。正因为这一点,语言教学研究才如此受重视,以至几乎被等同于应用语言学。在西方,二语教师多为该语言的本族人,且具备教育学或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大学教师则需有博士学位。而在中国,外语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虽已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也只能算高级外语学习者,不具有本族人的语言优势。以大学外语教师为例,他们一般刚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很少有人在语言教学方面接受过正规训练。高一虹等(2000)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参加全国甚至国际学术会议的高校英语教师中,“系统学习过应用语言学”的人仅占18.5%,半数的人表示“有一定了解”,三成的人“不了解或了解很少”。戴炜栋(2001)的问卷调查则显示,我国外语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均不容乐观。师资方面的差异表明,中国的外语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指导,需要认识外语教学的规律、课堂过程的实质以及有效的课堂策略,以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正因为语言课堂具有特殊性,课堂互动本身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如果学生能参与课堂互动,就能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机会,同时还能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这会使其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负责(Allwright1984)。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课堂上更强调学而不偏重教,所以课堂讨论以及各种活动比较多,教学常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体,这些在郁小萍(2001)的调查中都得到了验证。西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而在中国,尽管“师道尊严”和“满堂灌”早就受到批评和摒弃,但如果外语教师不接受专门训练,平时也得不到足够的交流机会,那么他们初上讲台时所能参照的往往是自己以前的老师的做法。这样一代一代影响下去,传统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况且“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技巧都有很高要求,非一日所能掌握。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对外语教师进行课堂策略指导很有必要。

总之,上述差异造就了中国自己的外语课堂环境。在这种客观环境中,外语教师的课堂策略能发挥重要作用,因而研究课堂互动以及教师的课堂行为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3.西方研究状况

这方面研究的状况如何?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有关研究成果基本上产生于西方,并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此前语言教学界热衷于比较“教学法”,如语法一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情景法等。这些“教学法”多集理论原则、大纲、教材、讲课技巧等为一体,教师的课堂行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然而比较的结果表明,每种教学法都有自身的优势,但没有绝对优势(Allwright1983),于是研究人员才开始把目光转向课堂互动。

根据Allwright&Bailey(1991),课堂互动是教学的实际过程。外语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要建立的课堂气氛。这些将分别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实践机会和心理吸收状态。然而计划不等于结果;影响必须经过课堂互动过程才能作用于学生。事实上,在互动中教师和同学的话语也将带来输入,各种语言交际与练习的机会将随时出现,课堂气氛也会变化。所以教师要学会管理课堂互动。

早期的外语课堂互动研究在方法和目标上都受到教育学领域种种观念的影响。主要研究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行为分类,即把师生课堂行为预先分别划分为若干类别,如教师接受学生情绪变化、采纳学生观点、提问、讲解、作指示、表扬、批评等,以及学生应答、启动话语、沉默等(Flanders1960),称作“分类系统”(categorysystem)。研究者对照着到课堂上作记录或录音后再转化为文字,然后作量化分析。这种方法也称“课堂互动分析”(Ellis1994)或“课堂观察”(AIlwright1988)。此类研究仅70年代前后就出现25项(Chaudron1988),旨在了解教师的课堂行为是否符合所提倡的模式、哪些需改进、哪些更有效等,可直接为教学服务。例如Jarvis(1968)的分类系统可用来分析教师个人的教学模式与理想教学模式之间的偏差率,从而达到教学评估与改进的目的jMoskowitz(1968)则将Flanders的分类系统以及经她扩展的外语互动系统(Flint)用于培训教师学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行为分类法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可能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为对行为类别的划分和定义均基于研究者的个人认识,而且分别看待师生行为容易忽略交际意图和课堂全过程(Kumaravadivelu1999)。

第二种方法是话语分析。如果说行为分类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话语分析则从社会学角度将课堂互动视为“活生生的人际互动”(Allwright1984:156),将师生同视为参与者,他们每走一“步”(move)都将实现一种教学功能并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研究者建立了各种课堂话语体系,如建构步(structuring)+引发步(soliciting)+应答步(responding)+回应步(reacting)(Bellacketal1966),或启动步(initiation)+应答步(response)+反馈步(feedback)(Sinclair&Coulthard1975)。据此分析课堂(录音)材料,可以了解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学习机会,而不只是教师如何教。“交际法”在当时极为盛行,不少目光投向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互动”及其给学生提供的语言交际机会。例如Fanselow(1977)建立了综合性语言交际系统,可用来分析不同课型的课堂话语;Long等(1976)在分析了外语课堂话语后发现,小组式互动比齐步走(lockstep)式互动更能促进学生参与交际以及用多种言语行为进行交际。话语分析法1)不区分师生话语,有利于了解互动意图和全过程;2)先分析材料后得出结论,比较客观;3)将语言形式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则增加了理论系统性,在应用中也容易做到精确。

实际上,话语分析与行为分类不同,对教的研究是间接的,其着眼点是如何促进学。从70年代中期起,外语教学界已意识到“教”的目的是“学

”。进入80年代后,二语习得研究的强劲势头更是强化了对学习者方面的关注。不过二语习得研究本身也存在心理与社会两种不同取向(Firth&Wagner1997):前者关心哪些个人心理因素会影响语言习得;后者关心怎样的互动模式能提供语言习得机会。后者得到的重视相对不足,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它多通过话语分析方法,分析单位多为“步”或“T单位十残片”或“C单位”(Chaudron1988:45),针对的问题多围绕所谓“意义商议”(negotiationofmeaning),即会话双方通过“划界”、“确认理解”、“核实理解”、“请求澄清”、“重复”等手段来调整互动结构,以便理解所产出话语的意义。意义商议被认为能促进语言习得,一方面因为它既能预防又能修补理解缺口,可带来“互动型”可理解输入(Long1983;Picaetal1987);另一方面因为它能创造输出机会,并通过“负输入”推动会话者改换别的表达方式以修正自己的输出,令其更准确、连贯和恰当,更易于理解(Swain1985;Pica1988;Picaetal1989)。

从80到90年代,一直有人通过话语分析调查课堂环境中哪些因素会促进意义商议。结果显示,意义商议在真实课堂上出现并不多(如Pica&Doughty1985;Pica&Long1986),因为有若干条件会制约其产生。首先,齐步走式互动模式在课堂上应用较多,而它不能像小组式模式那样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量与质(Longetal1976;Foster1998)、减少学生心理压力、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Long&Porter1985),从而带来更多的意义商议机会(Doughty&Pica1986)。此外,意义商议在不同语言水平或母语背景的学生之间(Varonis&Gass1983)及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会更多(Gass&Varonis1985),在两人小组比在多人小组中、在完成双向任务(必需交换信息)时比完成单向任务(自由交换信息)时更多(Doughty&Pica1986;Fosterl998),在完成有一定挑战性的解释型任务时比完成一般程序型任务时更多(Brown1991)。课堂上若不具备上述有利条件,则很难保证出现意义商议。

还有人着重研究“引发步”或“启动步”,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问题主要有两类:1)要求回忆并提供知识型信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要求作出评价、判断、解释或论述,接受多种答案。它们分别被称为“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Barnes1969),或“展示性”(display)和“参考性”(referential)问题(Long&Sato1983;Brock1986)。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前者,尽管前者重事实不重思考、重记忆不重理解,很难促进语言习得(Koivukari1987);而且学生用于回答后者的句子长度是用于回答前者句长的2.36倍,可见前者不能促进输出(Brock1986)。此外White&Lightbown(1984)还发现,由于教师认为答案只有一个,便急于得到那个答案,往往提问后很快就重复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降低了学生的回答率,因而也降低了其输出量。

基于上述种种对课堂话语的调查结果,研究人员对教师提出种种建议。研究教师提问的人都主张让教师少提“封闭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White&Lightbown(1984)指出这样能使教师在提问之后很自然地延长等待时间,从而给学生更多输出机会;此外小组活动时气氛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增加输出。实际上,大多数研究意义商议的人也都主张经常开展小组活动。当然,Pica&Doughty(1985:132)曾提醒说,齐步走式互动比小组式互动中的话语更合乎语法,过多的小组活动可能会减少学生接触正确输入的机会。另一方面,Picaetal(1987)指出教师不应把注意力全放在语言准确度上,而应注重调整互动结构,特别应主动核实和确认学生理解与否,并鼓励学生澄清和确认自己不清楚的地方。Foster(1998)还发现,学生听不懂时因怕耽误时间、不愿表现出不懂或寄希望于后面的信息,很少主动选择意义商议,所以建议教师有意识地对其进行

指导。总之,这些研究者无论是着眼于教还是着眼于课堂互动与学的关系,最终目的都是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哪些课堂行为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Ellis1994:564)。正如Allwright(1988:256)所说,研究学习过程也是研究讲课过程,为改进和评价教建立理论依据。

应该说,近三十多年来,西方一直在进行课堂互动研究,在80年代相对多一些,但由于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VanLier1994),这项研究未能成为主流。但是90年代中以来,西方已有不少学者开始提倡进行“教师研究”(见TESOLJournal,1994/4),还有一些人呼吁加强社会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如Edge&Richards1998)。“行动研究”(参见Crookes1993)的影响也在扩大,它是教师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边教学边开展的研究(Richards&Nunan1990),包括课堂实验,因而涉及教师行为和课堂互动。尽管新理论还不成熟,但这些发展表明,对实际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正得到更多重视,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乃至研究者的作用也日益得到再认识,需要加强关于课堂互动和教师行为方面的研究。

4.国内研究状况

为了解国内有关研究的状况,笔者仔细查考了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编的《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9;1990-1994;1995-1999)中的“外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部分(这部分在1995-1999年册中改名为“外语教学”)。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作者还作了相关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首先,从该部分论文的数量看(见图1),外语教学研究的势头二十多年来始终呈不断上升趋势。1984年为第一次高峰,此后十年中保持了该水准,1994年再次攀升,1999年达到整个阶段的最高峰。

从论文内容上看,主要特点是对西方理论的引进,特别是在80年代。仅以第一次高峰到来的1984年为例,“译”、“摘译”、“译述”和“编译”一类论文的数量高达46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20篇)的38%。不过此后不断减少,以每隔五年为例,1989年有这类论文17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14篇)的15%;1994年降至6篇,占当年论文总数(132篇)的2%;1999年仅有2篇,占当年论文总数(272篇)的0.7%。可见纯粹的引进在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高一虹等(1999)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附图

图1.1978-1999年国内外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方面论文数量

然而进一步分析论文内容时,情况要复杂得多。以最近的、也是论文数量最高峰的1999年为例,通过对当年论文内容的分类和统计(见表2),在除去关于“名家谈/谈名家”、“教材”、“测试”和“教具”等方面论文以及原本错误入类的论文之后,共有论文255篇。它们被归入10类。对于看上去涉及不止一类的论文,如“浅论外语交际教学法中的阅读教学”,则按照“新信息在后”的原则,将其归入“外语技能及其教学”类,而不是“教学法”类。

从表2看,居首位的是外语教学类,无论是理论讨论还是经验总结,内容都比较泛,基本属于个人认识和体会。居第二位的是教育改革类,也多为个人认识和体会,其比例如此之高可能与90年代末外语界开展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有关。并列第二位的还有语言学习与习得类,涉及的问题体现了在西方盛行的心理取向二语习得研究的影响。紧随其后的是教学法类,尽管在西方此类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减少,国内也有学者反对开展最佳教学法研究(刘润清1999),但许多人仍热衷于西方教学法理论,并把改进外语教学的希望寄托于某一教学法。排在第五的是外语技能及其教学类,涉及具体语言技能的训练,试图将相关应用语言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文化因素也引起不少人关注,他们把文化语言学理论与观点导入语言教学,并从这一角度解释语言交际能力。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电化教学的作用日益显现,其研究虽

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得到与文化因素同等的关注。教学研究类论文很少,由于规范的科研方法目前在国内尚未形成气候,此类论文多出自专家和内行之手,以呼吁或引导为目的。最后,本文所关心的以外语课堂或外语教师为对象的研究显然很少。表中已给出每篇论文的题目,不难看出它们仍以“谈”或“论”为主,除(最后)一篇外,均未特别关注教师的课堂行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则不存在。

表2.1999年外语教学方面论文内容分类与统计

附图

实际上,表2反映了两个值得重视的现象。第一,泛谈外语教学和思考教育改革的文章加起来已占到40.7%,同时从表中所有论文题目的例子不难看出,其它类别的论文也多为“理论与应用”或“个人经验与看法”。这一现象与高一虹等(1999)对四种外语类核心刊物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即“非材料性研究”二十年来一直“占绝对优势”;但又不同于该调查的另一结果,即此类研究在进入90年代后有下降趋势。原因可能是这里的数据来自各种登有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的刊物,较核心刊物范围更广,作者以第一线的外语教师为主。但这大概反映出“我国外语教师对科研方法了解甚少”,应加强培训(刘润清1999:11)。

第二,虽然进入90年代以来,对西方理论的纯粹引进有明显下降,但1999年的研究内容仍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对西方理论的借鉴和应用,特别是二语习得、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这三类论文共占34.5%,其他类别的论文中也有不少涉及西方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这一现象说明国内与西方在外语教学研究上有所接轨,即具有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的趋势(刘润清1999),但也说明我们接触西方理论之后,似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很难跳出现成的圈子去看问题。我们对教学法仍如此执着,显然已经比人家慢了一拍。另外,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西方已受到批评,而国内外语界仍然重视语言习得心理和教学法研究而轻视实际课堂过程研究。

笔者还查阅了2000年七种外语类核心刊物(注:七种刊物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发现没有外语教师类论文,但外语课堂类有3篇。虽然量少,这三篇分别有关“过程教学法”、“互动教学模式”和“课堂小组活动”的论文,表现出了对课堂互动的关注。特别在第三篇中,庞继贤等(2000)基于Pica&Doughty(1985)、Doughty&Pica(1986)和Foster(1998)(注:庞继贤等(2000)给出的Foster文章出处有误,文章发表于1998年,而不是1988年。)的研究,对中国学生的小组活动做了类似调查,结果与国外研究的结果一致,即双向比单向任务更有助于增加学生语言输出以及修正

输出的机会,不过学生实际上很少进行意义商议。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根据中国实情指出,学生习惯于认真听讲而不爱参与或提问,认为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的确,我们很有必要进一步考察中国环境中外语课堂互动的特征以及教师的课堂策略,告诉教师应具体发挥哪些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从而建立中国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

5.结语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研究在中国正日益受到重视,但似乎与科学研究规范还有一定距离,与中国外语课堂的实际需要也有一定距离。中国人学习外语主要依靠课堂,而且中国的外语课堂现实有别于西方二语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研究外语课堂互动。西方学者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还需对其“本土化”(戴炜栋2001),结合中国实情、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科研规范来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Allwright,R.1983.Classroom-centredresearchon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Abriefhistoricaloverview[J].TESOLQuarterly17:191-204.

2Allwright,R.1984.Theimportanceofinteractioninclassroomlanguagelearning[J].AppliedLinguistics5:156-171.

3Allwright,D.1988.ObservationintheLanguageClassroom[M].London:Longman.

4Allwright,D.&K.Bailey.1991.FocusontheLanguageClassroom:AnIntroductiontoClassroomResearchforLanguageTeachers[M].Cambridge:CUP.

5Barnes,D.1969.Languageinthesecondaryclassroom[A].InD.Barnesetal.(eds.).Language,theLearnerandtheSchool[C].Harmondsworth:Penguin.

6Bellack,A.A.,H.MKliebard,R.J.Hyman&F.L.Smith.1966.TheLanguageoftheClassroom[M].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

7Brock,C.A.1986.TheeffectsofreferentialquestionsonESLclassroomdiscourse[J].TESOLQuarzerly20:47-59.

8Brown,R.1991.Groupwork,taskdifference,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AppliedLinguistics12:1-12.

9Chaudron,C.1988.SecondLanguageClassrooms:ResearchonTeachingandLearning[M].Cambridge:CUP.

10Crookes,G.1993.Actionresearchforsecondlanguageteachers:Goingbeyondteacherresearch[J].AppliedLinguistics14:130-143.

11Day,R.R.(ed.).1986.TalkingtoLearn:Conversation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R

owley,Mass.:NewburyHouse.

12Doughty,C.&T.Pica.1986."Informationgap"tasks:Dotheyfacilitate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TESOLQuarterly20:305-325.

13Edge,J.&K.Richards,1998.MayIseeyourwarrant,please?Justifyingoutcomesinqualitativeresearch[J].AppliedLinguistics19:334-356.

14Ellis,R.1994.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UP.

15Fanselow,J.F.1977.Beyondrashomon-conceptualizinganddescribingtheTeachingAct[J].TESOLQuarterly11:17-39.

16Firth,A,&J.Wagner.1997.Ondiscourse,communication,and(some)fundamentalconceptsinSLAresearch[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81:285-300.

17Flanders,N.A.1960.InteractionAralysisintheClassroom:AManualforObservers[M].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

18Foster,P.1998.Aclassroomperspectiveinthenegotiationofmeaning[A].AppliedLinguistics19:1-23.

19Gass,S.M.&E.M.Varonis.1985.Taskvariationandnonnative/nonnativenegotiationofmeaning[A].InS.M.Gass&C.G.Madden(eds.).Inpu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Rowley,Mass:NewburyHouse.

20Jarvis,G.A.1968.Abehavioralobservationsystemforclassroomforeignlanguageskillacquisitionactivities[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52:335-341.

21Koivukari,A.M.1987.Questionlevelandcognitiveprocessing:psycholinguisticdimensionofquestionsandanswers[J].AppliedPsycholinguistics8:101-120.

22Kumaravadivelu,B.1999.Criticalclassroomdiscourseanalysis[J].TESOLQuarterly33:453-484.

23Long,M.1983.Native&nb

sp;speaker/non-nativespeakerconversationandthenegotiationofcomprehensibleinput[J].AppliedLinguistics4:126-141.

24Long,M.&C.Sato.1983.Classroomforeignertalkdiscourse:Formsandfunctionsteachers''''questions[A].InH.Seliger&M.Long(eds.)ClassroomorientedResearch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Rowley,Mass.:NewburyHouse.Pp.268-85.

25Long,M.&P.Porter.1985.Groupwork,interlanguagetalk,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TESOLQuarterly19:207-228.

26Long,M.,L.Adams,M.McLean&F.Castanos.1976.DoingThingswithWords-verbalinteractioninlockstepan

dsmallgroupclassroomsituations,reproduced[A].InD.Allwright(ed.).1988.Pp.153-170.

27Moskowitz,G.1968.Theeffectsoftrainingforeignlanguageteachersinteractionanalysis[J].ForeignLanguageAnnals1/3:218-235.

28Pica,T.&C.Doughty.1985.Inputandinteractioninthecommunicativelanguageclassroom:Acomparisonofteacher-frontedandgroupactivities[A].InS.M.Gass&C.G.Madden(eds.).1985.

29Pica,T.&M.Long.1986.Thelinguisticandconversationalperformanceofexperiencedandinexperiencedteachers[A].InR.R.Day(ed.).1986.Pp.85-98.

30Pica,T.,R.Young&C.Doughty.1987.Theimpactofinteractiononcomprehension[J].TESOLQuarterly21:737-758.

31Pica,T.1988.InterlanguageadjustmentsasanoutcomeofNS-NNSnegotiatedinteraction[J].LanguageLearning38:45-73.

32Pica,T.,L.Halliday,N,Lewis&prehensibleoutputasanoutcomeoflinguisticdemand&nb

sp;onthelearner[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11:63-90.

33Richards,J.&D.Nunan(eds.).1990.SecondLanguageTeacherEducation[C].Cambridge:CUP.Sinclair,J.M.&M.Coulthard.1975.TowardsanAnalysisofDiscourse[M].London:OUP.

34Swain,municativecompetence:somerolesofcomprehensibleinputandcomprehensibleoutputinitsdevelopment[A].InS.M.Gass&C.G.Madden(eds.)1985:235-253.

35VanLier,L.1994.Forksandhope:Pursuingunderstandingindifferentways[J].AppliedLinguistics15:328-346.

36Varonis,E.M.&S.Gass.1983.Targetlanguageinputfromnon-nativespeakers[A].QuotedinM.Long&P.Porter.1985.

37White,L.&P.Lightbown.1984.AskingandansweringinESLclasses[J].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40:228-244.

38戴炜栋,200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

39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路式成/魏杰(主编),1992/1996/2001,《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9/1990-1994/1995-199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0高一虹等,1999,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41刘润清,1999,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篇5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06年,电子科技大学罗小蓉老师强调将教师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陈卉2016年提出“微电子器件”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201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王蔚提出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角度出发,将“微电子工艺”课程的教学模式、内容、教材等将课堂、实验、实习3种不同教学形式作为一个课程模块穿插讲授,理论与实践彼此相互促进,编写教材,进行初步实施及评价,获得学生和微电子课程群其他课程主讲教师的肯定,评教结果为“A+”。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廖荣提出微电子工艺实习教学改革探索。加快发展我国微电子产业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高校必须为民族微电子产业做出贡献,让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双极型和MOS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流程,了解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体实施方案

1.课堂理论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实施标准建设。根据“微电子工艺学”知识点较多且抽象、工艺流程复杂等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将讲解为主体改变为讲解——学习双主体。方法如下:首先,精简讲授时间,增加课堂讨论环节,给出课堂讨论结果的评价标准。对于“微电子工艺学”难度较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学生独立思考尤其重要。增加课堂讨论环节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最好方法,但会减少理论课的时间,需要建立以下实施方案:①每堂课都要仔细设计该课主题,明确重难点,精简讲授时间;②合理设计和安排思考题和讨论题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③合理设计和安排讨论效果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增加教学专题的seminar,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能理解基本理论,同时能结合应用,学会基本、常用的微电子器件工艺制造方法。2.习题试题库建设及理论考核标准。课堂练习题和思考题题库建设。根据该门课的特点,合理设计和安排本课主题下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调动学生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目前,我校没有完善的“微电子工艺学”考试试题库。本项目拟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我校实际和教学大纲编写试题库,使具有不同题型、不重复题目的试卷达10套以上。具体理论考核标准:测试项目一:课堂表现考核、考核内容、课堂表现情况;考核形式:以第一次形成性考核的条件及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为基础进行,主要内容为课堂回答问题、专题讨论、口试等。考核时期:课程结束为周期。测试项目二:作业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考核和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考核两部分;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考核。测试项目三:课堂卷面考核内容:课程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考核形式:抽取题库中的试题进行卷面考试;考核时期:课程教学的最后两节课。3.实践教学实施标准与实验教学改革。本项目拟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制定实施和测试标准。进一步调整实验课程方案,安排一次对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调查研究和一周的器件工艺流程仿真的课程设计。根据实验课程设置目标,编制“微电子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拟设置的工艺设计的具体内容:利用器件仿真软件Medici和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4,完成LDMOS和IGBT新结构的器件和工艺仿真设计,以汇报、答辩且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目的:学会利用模拟工具观察新结构的基本特性;通过实验设计掌握器件的工艺流程;在设计过程中体会设计器件结构的各个参数的折中关系和流程的烦琐性,初步建立工艺设计的思维。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根据学生情况增减内容和调整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测试标准:测试项目一: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前沿调研报告。考核内容:对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前沿的调研。考核形式:按时提交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前沿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考核时期:课程结束2周内完成。测试项目二:工艺仿真设计和小论文撰写考核内容:结合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4,完成LDMOS和IGBT系列新结构的设计论文。考核形式:以报告形式答辩,最终提交LDMOS和IGBT新结构的设计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考核时期:课程结束1周内完成。4.专业见习。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学院筹建中的实验平台完成工艺相关实验,如微电子工艺实验室。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微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器件特性参数的测试分析方法、信息功能材料的制备和结构性能测试方法。内容涵盖CMOS工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制备工艺、LTCC材料制备和封装工艺、多芯片组件技术,MEMS传感技术及微系统构建工艺等,如微系统封装与测试实验室。该实验平台功能用于微系统封装与测试。实验内容包括各种可用于微系统封装的基板材料及其封装技术研究,系统级封装三维复杂结构的电磁场、热场分析建模、电特性、热特性快速仿真、复杂混合信号完整性分析、电磁兼容、热效应问题的认识和优化处理,封装工艺、可靠性与测试技术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通过一系列特定加工工艺,将晶体管、二极管等有源器件和电阻、电容等无源器件按照一定电路互连集成在一块半导体单晶片(如硅或砷化镓)上,封装在一个外壳内,用以执行特定电路或系统功能的电子器件。该实验室平台主要用于集成电路设计。5.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课程创建和内容填充、作业功能、互动功能、阅读资源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参加讨论与交流、提交与查阅作业,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答疑解惑等。本文结合微电子工艺学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课堂设计、课程考核标准、题库建设、实验环境建设、见习实习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具体来说:①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参考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实施方法,制定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标准,给出如增加课堂讨论、专题seminar、学生项目PPT展示的环节的具体实施建议,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②期末考核中,参考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重点,编写一套能极大指导学生学习的试题库和习题库,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③根据微电子行业的发展和我校实际,建立一整套合理的实验内容和实验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微电子工艺学的核心技术和方法;④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际工艺流程,完成CMOS以及BCD工艺设计;⑤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解决难题,实现师生互动,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这门重要专业课学习,在掌握微电子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具备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勇于创新的能力,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当代微电人。

作者:吴丽娟 宋月 张银艳 雷冰 唐俊龙 谢海情 刘斯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罗小蓉,张波,李肇基.《微电子工艺》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05

[2]陈卉,文毅,张华斌,胡云峰.“微电子器件”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等学刊,2016.01

[3]王蔚,田丽,付强.微电子工艺课/实验/生产实习的整合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

[4]廖荣,刘玉荣.微电子工艺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8

[5]高云,杨维明,叶葱.微电子器件与工艺模拟实验讲义[D].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2015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绘本;教学模式;小学美术课堂;故事创作

现代绘本概念是日本对图画书的统称,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我国传到日本的佛教《经变图》。而专门面向儿童的绘本,是20世纪初英国出版的《彼得兔的故事》一书,此书新颖的叙事结构推动了儿童绘本的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将绘本形式成熟化并影响到日本,到70年代日本将儿童绘本在全球语境下推向了一个高峰。我国的儿童绘本受日本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才引入台湾地区,至80年代后期逐渐成熟。直到90年代末内地才开始引进出版了第一本绘本。

一、绘本读物与绘本课程及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绘本在发达国家较为盛行,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世界呼吁“走向阅读社会”。1998年英国教育部也向社会号召“把儿童的阅读教育进行到底”。1999年美国将儿童教育的主轴定为“阅读教育”,并了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会从1972年起跟踪部分年级学生阅读分数调查报告,结论指出有大量接触绘本读物的学生阅读分数偏高。同样在1999年,日本政府开展了“图书起跑线”活动,且绘本经常以教育插画类型出现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如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和绘画家黑井健合作的《小狐狸买手套》一书,就被选入小学教材。以上资料表明,绘本在发达国家主要以读物的形式出现,却鲜有研究将绘本教学作为学校教学方式的先例。2.国内的研究现状我国台湾也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于1977年、1984年分别设立了“信谊幼儿文学奖”“儿童牧笛文学奖”,大力培育儿童绘本创作人才,为儿童打造出有教育价值的绘本读物。1985年,台湾教育系统负责人曾志郎向社会号召“儿童阅读运动”并于七月通过了“儿童阅读运动实施计划”,如在1989—1992年间,号召为幼儿园每年推荐至少一百册绘本。这一阅读运动在台湾加快了绘本教学进入学校课堂的步伐,如曾琬雯《台中市幼稚园教师运用图画书之调查研究》一文对台中市幼儿园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教师不仅开始使用绘本进行教学,且在“图画书的选择”“教学战略”“情景设置”以及“延伸活动”等方面上,都有不错的行为表现。2000年前后我国内地引进海量欧美日韩等地的图画书,并从2002年开始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绘本的教学价值。如康长运《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一文,对绘本于儿童的本体和教育价值两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绘本是儿童阅读的起点,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2007年,余耀在《由图画书爱上阅读》一书中首次对绘本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众多绘本教学案例。由此可见,我国的现代绘本虽起步较晚,但经过学者们努力的探索与开发,绘本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近几年从绘本亲子共读研究逐步过渡到绘本教学研究。

二、绘本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如上所述,绘本在全球各国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且对中小学生的综合教育大有裨益。鉴于此,笔者在鲜有绘本教学的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①,试图通过国内外优秀的绘本教学资源,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绘画兴趣和观察能力。据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对美术课程仍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图1),且希望在主科学习之余能在美术课堂中通过绘画语言表达自我。与此同时,因学生家长缺乏对绘本作用的认知,致使学生显现出不爱表达自我、羞于袒露心怀的教育现象。另外,笔者也与多位有经验的美术教师进行了访谈。其认为,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与绘本精髓结合起来,而学生又将自己的生活和内心故事结合绘本形式,更有利于将知识点化难为简。而且,教师可运用国内外优秀绘本作为启迪材料,如此能启发其运用到绘本生动地讲述故事。鉴于此,笔者将课程划分为“启发+总结式”和“临摹+创作式”两个创新模式。将课程转向以“学生为本”之教育初衷,以期能摆脱传统意义上将美术教科书当作“圣经”来顶礼膜拜的落后理念。

三、绘本故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

笔者在绘本课程教学中,以先“启发+总结”分析故事,后“临摹+创作”式实践为主线,并结合绘本分别在点、线、面的构图,比例,色彩和技法上展开实践。如图2所示,山胁百合子绘《古利与古拉》绘本,可先启发学生观察和总结画面中用“色彩与留白”突出主角与配角关系的表现手法,而后引导学生临摹绘本主角的表现和背景道具线条的概括进行绘本创作;李奥尼编绘《鳄鱼哥尼流》绘本,可通过素材剪贴完善画面,丰富画面的技法等。通过这样的启发、总结、梳理、适当的临摹与借鉴优秀绘本中的表现手法,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与掌控,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良好反馈。这种良好的反馈不仅体现在教学创作作品中,还体现在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上面。尤其是少有体验绘本课堂的高年级男生,他们由当初对动手绘画的厌倦,通过教师在绘本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发掘了自己的绘画天赋,从而增长了对绘画表达的自信。综上所述,绘本课程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普遍认可,且运用于小学课堂的各科实践之中。鉴于此,笔者借鉴了国内外优秀的绘本课程经验,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对鲜有绘本课程经验的小学展开了教学应用与探索。通过课堂最初的美术教学过程,可折射出很多孩童内心怯于动笔的心理活动,那么研究和探索适合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作为被教育对象的小学生,他们难能可贵的地方,莫过于孩童天真无暇的思想世界。当他们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世界时,呈现出的作品虽带着些许稚嫩,却又真切地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因此,作为主导课堂的教师,我们需要在尽力保护儿童天性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和引发他们对绘画语言的表达,释放孩童世界的思考形式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也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遵循的不二宗旨。另,随着时代的发展,绘本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也会变得愈来愈广泛。同样的绘本课程,每个教师都难免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关注绘本质量、精选优选绘本时,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对绘本的应用,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也必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比阿特丽克斯•波特(Potter.B)著,阿甲译.彼得兔的故事[M]北京:连环画出版社,2011年4月.

[3]章蓬霞.现代绘本的形式语言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4]李春光.幼儿园绘本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5]吴念阳.外国中小学教育中绘本的运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年第5期.

[6]刘路路.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早期阅读[J].黑河教育,2006年9月.

[7]姚雪姣.儿童绘本教学现状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8]曾琬雯.台中市幼稚园教师运用图画书之调查研究[D].屏东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9]隋成莲.绘本创意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0]康长运.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1]余耀.由图画书爱上阅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13]中川李枝子、山胁百和子,季颖译.古利和古拉[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7月.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篇7

一、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解析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为了检验理论教学内容和提高技能性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使之成为复合型应用性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充分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优化师资队伍,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模拟与现实密切配合,形成“通识实践—认识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有机结合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一)通识实践通识实践指高校以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军训、“两课”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体育运动、参观企业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识实践不仅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具备一般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对其专业素质培养也具有特别意义,如“两课”社会实践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了解社情、民情和国情,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政治制度与行政治理模式的必要性,正确看待诸如地方自治、间接民主、普选制等政治现象的利弊,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公益活动不仅能够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更有助于对公民社会、善治理论等现代公共行政理念的理解,了解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和运行机制。企业参观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了解现代制造技术和企业运营方式,完善行政管理知识结构和开拓视野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认知实践认知实践指通过参观、考察和开设讲座等形式,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行政管理的工作内容、流程及其运行机制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认知实践教学应重点在大一、大二期间开展,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采用集体或者分组形式,由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见习单位开展为期一至两周的参观、考察活动。在参观考察过程中,学生应积极主动观察学习,发问思考,实践指导教师或见习单位人员也应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和回应。另外,聘请校内外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就自身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些经历和感悟,行政管理职能部门设置、权责划分和运行机制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等开设专题讲座。认知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兴趣,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端正学习专业的态度,明确将来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并对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理解。(三)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指依据理论教学内容或人才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理念、能力和技能开展的专项实践教学活动,如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公文写作训练、文献检索方法培训等,主要包括课堂内实践平台、实验室实践平台、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等。专业实践对于学生发展行政管理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专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专业实践应合理安排在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有关专业实践的具体内容如下:1.课堂内实践平台课堂内实践平台指开展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沙盘推演等形式为主的课堂内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由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及其背景,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实际行政管理场景和过程,提高学生处置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管理经验和技巧,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在开展课堂内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防止教学活动组织化、教学场景虚拟化等情景创设误区。沙盘推演由教师对某项公共政策或行政事件的背景、资源约束条件和多种处置方法加以介绍,由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依据所给材料,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步骤,推演出实际可能发生的结果,期间还可以加入师生提问、辩论和对抗环节。沙盘推演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预测与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行政管理事务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的领悟。2.实验室实践平台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实验室实践平台建设,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行政管理模式和效率影响巨大。当前计算机技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应用广泛,强化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技能培养十分必要。特别应构建能够开展现代办公自动化模拟、SPSS统计软件使用、文献资料检索、网络信息搜集整理、网站信息与维护、管理信息模拟系统(如ERP、CRM、SCM和DSS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在线业务处理、视频会议召开、各类信息传递方式模拟等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的多功能实验室。同时还应建立能够满足情景模拟、沙盘推演和圆桌讨论等课堂内实践教学需要的行政管理实训室。实验室实践平台对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了物质保障。3.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活动往往受时空条件和物质条件约束过多,特别是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和培养密度大幅提高,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和潜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尤显必要。构建旨在提高学生行政管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竞赛平台,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辩论赛、演讲比赛、英语口语竞赛、网页设计竞赛、公关策划比赛等,并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和做好服务工作,使学生通过竞赛提高能力并形成专长。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申报校级学生科研项目或开展社会调研项目等,形成学生通过参加具体科研项目提高调研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平台。搭建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增进学术交流和实践技能发展的交流平台,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或者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开设行政管理实践相关的讲座等。另外,可以将高校行政管理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校内行政机关锻炼,亲身体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掌握行政管理工作基本的职业技能。校内实践平台建设不仅提高了校内教学资源利用率,节约了实践教学成本,而且也增进了学校与学生的互动与理解。(四)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是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的“收官之作”,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同时毕业实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正确评价认识自我和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毕业论文对于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故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要合理规划安排,防止其流于形式。学校应与实习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毕业实习采取“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学生诉求和兴趣。在实习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加强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严格进行实习结果考核评定。毕业论文应与毕业实习、教师科研课题进行互动,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也可以考虑采用调研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使毕业论文的写作更有针对性,并应完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机制。

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

复合型应用性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必须加强设施、师资和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校内外软硬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一)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更加重要。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分配等方面还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强,导致实践教学效果被严重“打折”。因此加大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经费设备的投入力度,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服务机构,增加与其他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交流是提高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实验室实训等实践教学技能的培训,为其提供挂职锻炼机会,即由教师在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从事半年至一年的具体行政管理工作。教师也应主动加强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调研、咨询服务或者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从而更多地参与和接触行政管理实践。高校还应注意引进具有实践经历和学术水平高的双师型人才。同时应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实践教学教师,为学生指导实践教学,或讲授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公共关系学等。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进行专职实践教学助教制度,与其他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师资交流和共享的教学探索。(三)合理规划实践教学环节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普遍缺乏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人、财、物无法有效地协调和汇聚。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还应同理论教学同步,分层次逐步推进,由通识实践、认知实践开始,由专业技能实践逐步过渡到综合实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启发和培养。注意相关教学活动的衔接,如在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前,学生应首先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本知识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还应注重实践教学细节安排,如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选取和导入时机,在实践教学时应防止人数过多,应将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进行小班教学等。只有根据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合理规划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四)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激励机制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或开设实务性技能课程的意愿,客观上导致实践教学实施原动力不足。高校应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激励制度,在学术评价方面应对实践教学内容成果和教学技能成果予以体现,如情景模拟案例的开发或指导竞赛方法等,在教学方面应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提出考核要求,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成果奖励机制。另外,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往往比较耗费精力和时间,如何合理考核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还有待完善,如可以由教师填写实践教学申报表,经学校审查备案后,依据教师所开发的教学案例内容和数量,指导学生竞赛、社会实践或参加学生活动次数和质量进行量化考核,从而提高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根本推动力。

作者:魏红征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资产评估;教学改革;就业

1改革背景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作为应用型民办高校,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不仅符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的要求,也十分贴近市场的需求。它强调学以致用,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发展立足于我省的经济发展特点,教育教学工作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使学生不仅仅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资产评估专业与社会工作紧密结合,在新的形势下,资产评估的课程教学必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还应该以职场需求为导向,让学生学习资产评估工作者应胜任的能力,课程设计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能够满足企业与社会需求的、且能够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应用型人才。

2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重理论,轻实践。传统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存在的教学较为死板,“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教师只注重对于课本知识的解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应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许多用人单位也普遍认为应届学生往往只了解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较差,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逐渐上手业务。2.2教学与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当前资产评估的课程讲授多以介绍传统的资产评估方法以及一些基本概念、条例为主,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然而,目前许多资产评估相关的内容正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所侧重,使得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社会接轨,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样,在考核方面也显得较为单一,学校在注重期末考试的同时,也加入一些平时成绩,但大多数都形同虚设,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只注重期末成绩。虽然这种方式相对公平合理,且实行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它只能在一些方面上反映学生对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学生所具有的专业能力的形成及相关专业综合素质的优劣则无法进行全面判断[1]。2.3师资队伍薄弱。资产评估本科是从2005年起才开始招生,发展时间较短,很多方面并不成熟,体现在该专业的大多数教师并没有资产评估相关学历,而是从经管类相关专业转行而来,很多知识从头学起,并且缺乏资产评估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师资队伍薄弱,专业性不强。2.4学生教材较为陈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更新,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很多却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社会脱节。教师如果依赖教材照本宣科,无异于误人子弟。因此,大学教师不仅应该精心选择和编写教材,而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传输时代讯息。这样才能让新的知识融入教材,使得学生学有所用。

3以就业为导向的资产评估教学探索

3.1修订方案,增加相应的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专业建设中首先必须抓好抓实的重要任务。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注重推进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特别是必须增加相应的实践环节,列出实践大纲,并执行,才能使课程与社会需求接轨。实践教学应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二者紧密结合[2]。学校应组织优秀教师与行业相关人才一起编写修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实践大纲、讲义、教材,引入实际案例,建立案例库,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3.2以学生为本,教与学个性化定制设计。教师的教育教学都应该以学生为本,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其量身定做教学方案,教与学都应该个性化定制设计,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教学体验,比如,针对不同的班级,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游戏中教学等等,供学生选择,师生课上课下多沟通,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2.1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在备课中选择适当的案例,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并与实践结合,启发学生,促使学生通过学习案例以及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书本上的基本原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与社会实践相接轨。这种教学方式广泛受到学生的欢迎。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引入案例教学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讲授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中,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并通过多种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加强视觉上的效果,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3.2.2辩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定的竞争和合作氛围,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课题展开激烈讨论。在资产评估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用辩论式教学法和学生探讨一些资产评估类的官司,加强对资产评估相关法规的学习。学生为了更好地参加辩论必须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辩论式教学增强了课堂上的竞争与合作,把辩论赛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使得学习不再枯燥无味。3.3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联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达,移动网络课程学习应用广泛,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联动,不仅方便课堂教学,比如教师可以依托各类终端在课堂上记录出勤情况与课堂练习完成的正确率,完成一些小组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等等,更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学生在线下参加训练,教师可以实时查看情况,关注教学进展,以便下一堂课的开展。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联动,实践翻转课堂教学创新,显著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营造你追我赶、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3.4多种考核手段并用,使考核渗透整个教学过程。当前资产评估课程一般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考核,只重视考试分数,忽略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采用多种考核方法,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上课的时候多提问,成立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让小组合作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的考核,从而达到综合培养目的。在国外,总成绩是一整个学期的长期攻坚战,分数被分散在一整个学期的大大小小的作业里。各项作业分别有不同的要求和交作业的时间。每一门课的每一项作业都要投入像期末考试复习时一样的热情和专注。国外大学每门课的考查方式都会被分成好几个部分,每部分占一定的比例,然后总共构成这门课的100%。比如老师布置的个人作业占总成绩的30%,其中20%是写一篇论文,10%是写学习日志,每个星期写一篇。小组作业也占总成绩的30%,有小组的presentation和小组报告。期末考试占了总成绩40%。另外,国外教育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所以基本每门课都会有小组作业的项目,这也考验着留学生和同伴们交际交流、合作统筹等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认真完成个人作业的部分,更需要和组员相互合作完小组作业,这门课才有可能通过。如果不幸挂科,那要投入的不仅是重修这门课的学费、需要的时间,还有可能有延迟毕业的风险。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借鉴国外的做法,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考核,3.5配置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资产评估教师队伍建设。对于转型发展中的民办本科院校而言,资产评估专业又是一个新成立不久的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观念必须从过去的重视理论教育向目前的重视应用能力培养方向转变,这就必须要求教师的应用实践能力迅速提高。学校要和企业进行对接,校企合作,产学融合。通过构建包括进修培训、下企业实践、教改帮扶“三大平台”,引进聘用创业导师,设置企业家讲坛等方式,推动师资队伍建设,遴选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家、创业者、风险投资人、技术创新专家等组成的师资队伍,加强资产评估教师队伍建设。3.6编写资产评估实训教材。针对许多教材陈旧脱节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程度,结合资产评估方向及社会岗位要求,教学团队根据相关数据资料编写教材,可以使实训教材更具现实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3.7建立资产评估学专业实训体系,加强校内外合作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是资产评估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资产评估学专业创新创业型实训体系,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推进实施体验式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际动手,学以致用,十分必要[3]。具体分为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创新创业实训,校内实训主要为资产评估专业相关综合模拟实训,校外实训主要是组织学生去评估公司实习或观摩,创新创业类实训主要是在学生自选的情况下,设计一些情景模拟的实训环节,或者虚拟一些项目,让学生课堂上当堂完成,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资产评估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应加强校内外合作基地的建设,寒暑假时间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使他们对课堂上所学知识和企业运营实现无缝对接,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3.8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工作。学校应鼓励学生从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前沿的现状及问题出发,选择论文研究方向,此外,学校应加强论文的指导和规范写作,以保证培养质量。严格把关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应认真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认真完成论文,并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探索和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霍宗杰,孙红杰.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资产评估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商业会计,2015(05):119-120.

[2]叶建华.资产评估专业培养模式改善的探讨[J].金融管理研究,2016(01):115-122.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篇9

(一)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课程定位模糊等原因,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在师资队伍、场地建设和设备配置等软硬件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直接影响到教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的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多为党政干部且以兼职为主,他们本身有比较繁重的行政工作,在精力投入方面无法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授课模式“重师轻生”

目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织运行方式不够合理,大部分都是采取大课堂、专题报告的教学模式,互动很少,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诉求,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通过课程改革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到,84%的学生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原因是在于课程的授课模式不合理,让他们感到毫无兴趣。此外,关于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李小琳、段素梅、严莹、孙洪艳均提到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模式存在仅课堂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接受效果差等问题。

(三)授课内容单调乏味,考核评价陈旧单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往多采用大班授课或专题讲座,授课内容多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效性特点,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国家政策脱离,没有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相对落后。目前的考核形式大多是命题考查,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完成一篇论文或报告。然而,学生所交论文大多“移花接木”,罕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入地探究并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这种单调僵化的考核形式缺乏科学的评分依据,随意性较大,不能客观、准确地衡量学生对形势政策的分析能力与理解程度,更难以有效引导、调动学生关心国际形势、分析国家政策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部分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了有益借鉴。从2010年开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围绕设定的主题开展互动式教学,改革后,已有五届本科生,700多人次参与了这一课程,累计开展讨论课40多讲。改革后的课程模式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这一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乐于参与、持续受益的优质课程,也成为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现将其改革做法总结如下:

(一)丰富课程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课程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授课内容进行丰富:一是把课题的选择方向从一味的思想政治话题转向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经济、社会和民生问题,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授课内容的选择权,即在授课教师团队拟定的大课题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子课题进行研究。如“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大讨论”、“深浅纵谈城镇化”、“历届三中全会政策效果的评估研究”等讨论选题。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授课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与专业知识背景,这样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性并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空间,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如“解析现阶段通货膨胀成因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金砖四国经济增长模式与发展路径的异同分析”、“2012年度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解读”等讨论选题。

(二)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改革后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准备到课堂内容展示,再到课堂问答交流,学生成为了课程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围绕时事热点,选择恰当的讨论选题,通过由浅入深地递进式选题设计,实现了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引导课堂讨论,营造出开放、活跃、平等的课堂交流氛围;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们的展示、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此外,在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十分注重、提倡团队学习。在专业优先、兼顾兴趣的原则下,学生自由组建成为8-10人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查找、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等学习任务,在实践中提升自主探究和协作创新的能力。在团队学习和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既分工明确又独立自主,互相配合互相学习,这种基于学习团队的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动手实践、团队协作和组织策划能力。

(三)优化授课形式:学习团队作品展示

课程改革以授课形式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采用情景展示、辩论赛、话剧、新闻会、相声、小品等情境式展示方式,以课程作品讨论作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中心,通过生动和鲜活的展示方式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兴趣,构建“以学生为本,启发互动”的授课形式。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依旧坚持授课教师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实际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北航经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通过探索并实践多种展示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加强课程的趣味性,也为学生的展示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四)加强课程延续性:优秀成果转化发表

网络学习协作平台是北航经管学院形式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网络学习协作平台,学生们可以在网上交流探究问题、解决办法与心得体会,分享课题研究成果,网络平台有效促进了“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与此同时,学院刊物《观愿》还专门开辟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优秀论文板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授课教师还指导学生将其研究成果凝练成为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严谨的学术论文,并发表在相关刊物上。从北航经管学院的课程评价结果看,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评分从改革前年平均分72上升到改革后年的93分,在必修课中排名第三;其中,针对“开课必要性”一题,选择“十分有必要”的同学从12%上升到了97%。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生累计在各类期刊公开8篇,参加学术竞赛获奖多达31人次。此外,在学生的课程总结中,“喜爱”、“收获”、“感谢”成为了高频词汇,表明了学生对改革后课程具有很高的认同度。总体看来,北航经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分别从丰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授课形势与加强课程延续性四个方面入手,以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全面、立体、综合的改革,从而有效提升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制度体系建设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

高校要充分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教学计划,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过程监督机制,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的扎实开展。高校应制定健全、明晰的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党委应明确课程的总体方向并发挥导向作用,同时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指导;教务部门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这一公共必修课的突出地位,重视师资引育和课程教学研究,并对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学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充分发掘资源,对课程的讲座报告、实践教育等环节提供支持;网络信息部门应在课程网站建设、课程信息、讲座报告宣传、成果转化推介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把教师质量关。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确保课程教学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此外,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政策性、时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势必要求教师自觉关心国内外时事要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其次,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支政治觉悟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应从政策上引导、鼓励更多地专任教师愿意投身该课程的教学科研活动,并对其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另一方面,针对校内师资队伍的不足,高校应安排专门的经费,从校外引进相关的专家、学者,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从而形成引育结合、专兼相辅的师资建设格局。

(三)模式与内容创新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核心动力

课堂内外论文范文篇10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通知》从高校本科教学四个环节作出严格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通知》要求“高校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行为的通知》要求,修订完善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要严格实行论文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面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现状,有学者争论是否应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饶家辉和张乃生,2014),但是,在贯彻新时代大学教育“以本为本”理念之下,切实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没有退路可言的。各高校纷纷开展管理制度建设来严控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能够起到严守毕业论文质量底线的目的(侯晓华,2011),也有学者认为完善导师制度,改进指导方法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有效路径(崔嵘等,2013;孔翠英,2018)。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开展毕业论文之前,普遍有“三不知”:不知论文是什么样子的、不知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不知应该怎么选题。本科生的“论文零基础”是造成其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反思本科生培养方案不难发现,针对本科生论文写作和科研方法训练的课程缺位或重视不足,是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关键原因。因此,专门针对毕业论文的相关课程建设,是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必经之路。笔者承担了财政税收类专业本科生《财税计量分析》课程的教学,从2017年起对课程进行改革,将课程目标重新定位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经过5个学期的持续探索,改革颇有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专业选题储备三方面的缺失。本文以《财税计量分析》为例,从课程建设的视角讨论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首先,本文梳理了财税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偏低的表现,剖析其多层次原因,这为《财税计量分析》课程建设提供了现实背景和重要靶点。然后,本文将详细报告本课程建设情况。最后,以笔者所在学院的财税专业本科毕业生为样本,对《财税计量分析》课程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展望。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笔者汇总了我院财税专业2015届至20共计744篇本科毕业论文,重点分析了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水平。我们选择了某985大学财税专业的10篇优秀毕业论文作为满分参照,邀请5位专任教师对从744篇论文中随机抽取的100篇论文从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水平三个角度重新打分。结果显示,从年份时间序列上看,论文质量逐年有上升趋势,但总体质量仍偏低,60%的论文严格来说达不到及格线。论文质量低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选题过“大”。以2015届毕业论文为例,大量充斥着诸如“某财政税收问题研究”、“完善我国某税制研究”等题目。部分本科毕业论文的主题堪比博士论文选题,事实上,作为本科生没有足够的能力驾驭如此宏大的题目。第二,研究方法陈旧。财税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经济学研究范式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从国内外主流期刊来看,实证研究是当前主流研究范式,其中使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开展的实证研究占比最高。然而,我们的样本中,选择实证研究范式的论文数量极少。2015-2019年间,实证研究论文篇数/总篇数分别为6/175、6/168、6/162、15/115、33/124。第三,写作水平低。我们主要观察了论文结构、格式和绪论部分的文字表达逻辑性,发现各方面都十分欠缺。••论文质量低下的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激励制度是其中之一。我院从2017年开始实行论文制度,2018年和2019年的论文质量有显著的提升。但论文总体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生的研究能力不足。我们将观察视角聚焦于此,通过QQ群的投票功能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回访,结合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在毕业论文之前,大多数学生对于论文是十分陌生的。首先,学生普遍不知道论文是什么,在毕业设计之前从来没有阅读过期刊论文,毕业论文选题很多来自搜索知网得到的一些博士论文或硕士论文题目;其次,没有掌握任何一种研究方法,对于如何实现一项研究知之甚少,迫于无奈使用“东拼西凑”方法来完成论文;再次,没有系统的论文写作训练经历。培养方案中针对毕业论文的课程缺位或重视不够是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严重不足的直接原因。

三、课程建设情况报告

(一)课程基本情况。《财税计量分析》的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开课时间为大三上学期,学生人数20-35,课时52(课堂36+上机16),先修课程为财政学、税收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课程以切实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为目标,训练学生使用微观计量模型对财税领域选题进行实证研究的基本能力。课程内容包含四个部分:第一,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回顾与实证研究思维方式培养(4课时);第二,论文解读(24课时);第三,Stata软件基本操作训练(16课时);第四,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指导(8课时)。通过完整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实证研究思维方式和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进行研究设计、阅读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掌握Stata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到自主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应用主流研究方法,写出框架完整、逻辑通顺、形式规范的毕业论文。(二)教学方法。针对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多种教学方法,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第一,课堂讲授法。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回顾和实证研究思维、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指导均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模式。使用自制讲义,推荐参考书目为《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陈强著)。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建立起实证研究思维,了解选题的方法、论文创新的来源。通过拆解数篇典型的实证研究论文,使学生熟悉论文框架结构,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第二,翻转课堂。论文解读是通向论文写作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最有效的方法。这部分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上台解读论文。首先,教师要求每个学生课前预先浏览《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四种期刊①近3年发表的所有财税领域论文,根据兴趣从中选出5篇并写出推荐理由。然后,教师讲授解读文献的方法和要点,选择24名学生分别解读指定的1篇论文。每堂课解读1篇文献,约25分钟,教师围绕选题、方法、研究设计和写作三方面进行点评,时间约10分钟,引导学生互动问答约10分钟。未上台解读文献的学生,也由教师指定1篇论文,提交一份2500字以上的书面文献解读报告。第三,实践教学法。Stata软件基本操作训练采用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首先,由教师讲授Stata软件的基本操作、微观计量分析的完整过程和常用命令。然后,以教师本人的科研项目为案例,演示一篇论文的数据获取、数据清理、描述统计、回归分析以及结果报告的全过程。最后,教师将学生分为6组,选取具有数据可获得性的6篇发表在顶级中文期刊的论文,将论文所使用的数据或数据来源提供给学生,要求每个小组将论文中的数据分析过程复刻出来。学生利用上机课和课外时间完成作业,分组在课堂上汇报成果,分享遇到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四、课程建设成效与展望

(一)课程建设成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打造“金课”的首要任务。《财税计量分析》课程建设本身践行了教育部关于打造“金课”的高要求,即“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高函[2018]8号)。《财税计量分析》的课程内容多元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和思维方式,并且要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大量文献,学习软件操作技能,课程的难度和深度是显而易见的。《财税计量分析》的教学质量和成效集中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即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基本能力上面。第一,学生掌握了论文选题的方法,能够提出兼具研究意义和可行性的毕业论文选题。正如前文所述,2018年之前的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中,采用实证研究范式的比例是极低的②。2018届之前还没有开设《财税计量分析》课程。部分20学生选修了改革后的《财税计量分析》,全部选择了实证研究范式的题目。我院2020届财税专业毕业生的开题报告显示,62%的选题为实证研究范式,并且全部使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Stata软件。选题类型的显著变化表明,《财税计量分析》课程明显提升了学生独立开展实证研究的自信心。另外,选题过“大”的现象得到了缓解。实证研究是围绕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展开的,学生的选题来源从过去的硕博论文扩展到高水平期刊论文、最新会议论文以及当前的社会热点,选题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第二,学生可以自主动手实现完整的实证研究。受限于部分论文指导教师在实证研究能力上的缺失,学生在得不到充分指导的情况下,不敢选择实证研究类的题目。而选修过《财税计量分析》课程的学生,具备了自主选题能力、Stata软件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足以支撑他们完整地开展实证研究。第三,论文写作水平有了质的提升。相对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论文的写作基本框架是固定的。课程所详细解读的“引言”、“文献综述”、“实证研究设计”、“回归结果分析”等每个章节的“规定动作”,不仅有章可循,而且其逻辑完全符合人类对事物和规律的认知习惯。因为论文中大部分的段落是“必须写”,也就不存在论文写作“无话可说”了。事实上,实证研究论文的写作更注重逻辑严谨性和形式规范性,学生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充分的训练。此外,初次的结果也大为改观。对20毕业生的在线调查发现,实证研究类选题的初次重复率全部低于30%,而非实证类的研究初次重复率普遍高于60%,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无法驾驭规范研究方法来研究财税领域的问题。(二)课程建设展望———打造“金课”。《财税计量分析》课程建设以切实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为目标,针对学生科研与论文写作能力训练设计课程内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满足“金课”所要求的课程教学质量。但是,由于本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与“金课”所要求的“挑战、难度、深度与质量”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适度提高课程的挑战度和难度。一方面,目前要求学生浏览4本期刊,筛选5篇文献,最后解读1篇文献。除了解读文献可控,学生在其他环节并没有完全严格执行老师的要求。在以后的课程中,可以指导和要求学生根据所解读的一篇论文的主题,收集10篇以上与这个主题相似的其他论文并写出文献梳理报告,在解读论文的过程中做出报告。另一方面,目前用Stata“复制论文”时所选的文献都是使用的最简单的横截面数据,并且给学生提供了Stata版本的数据,缺少数据归集与整理的过程。事实上,这部分工作是一项实证研究的开端,也是使学生熟悉数据的重要环节。以后在选择样板论文时,可提供面板数据集,或者指导学生从数据库中自行下载整理所需数据集,全周期全方位地训练实证研究基本能力。其次,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未来可探索并实施研讨式教学法。在课程中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项实证研究,学期末段,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报告工作论文。这种形式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另外,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课堂讲解自己的工作论文,与学生面对面讨论研究选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项最新的研究是如何选题、设计和实施的,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Z].教高函[2018]8号.

[2]饶家辉,张乃生.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8(3):100-104.

[3]侯晓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监控[J].教育学术月刊,2011,(7):64-65,68.

[4]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国外本科生论文指导方式及其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