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方向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9 16:57:42

课程建设方向

课程建设方向范文篇1

【关键词】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现状;发展方向

作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较受欢迎的热闹专业之一,广告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广告设计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使学生的中方面能力、素质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出素质的广告设计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推动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使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这样针对性更强,培养出的人才的适应性更佳,能够熟练掌握广告设计的技巧,熟悉广告运作流程,进而更好的推动广告行业健康发展。

1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深入分析近年来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发展态势可以发现,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广告设计专业的生源有所萎缩,这是专业就业不理想带来的必然现象。细究其因,则主要是因为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职业院校虽然在不断研究和完善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关注技能实践课程建设,然而,广告设计专业课的结构及其实施等环节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首先,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目标过于模糊,课程内容结构单一,且特色性不足的问题较为明显。其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教育方式过于陈旧。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下,部分职业教育广告专业教师只注重自身专业技术方面知识的积累,却对教学设计及学生特点缺乏正确认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特点及广告专业的技能培养需求,适应度不足的问题,导致专业理论和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再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虽有实践活动却虚多实少的问题。从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理论知识的讲解大多能够实现,却很少让学生通过真实或是模拟的广告业务切身感受理论知识的实践过程,这主要体现在,很多知识学生理解了,相关软件也会使用,但毕业后却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只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却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广告具体作业流程如何开展也不明确的现象,这种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必须要予以改进。

2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发展方向探析

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现代广告行业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过去单一设计制作渐为分工协作所替代。广告设计前期调研、广告的策划创意、广告的平面表现、广告的后期推广等内容的分工更加细化。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应当紧密联系市场进行广告设计专业的建设。实践表明,大而全的课程设置已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了,各职业院校应当更多地以院校师资优势为依据,合理缩减课程设置面和设置量,适当加大课程的纵深培养,以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与市场实际需求接轨,从而科学地把握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建设方向。首先,要具体教学中应以创意为主,辅以设计方面知识,教学过程则应以软件教学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来看,大而全的教学模式对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是难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广告设计是一个创意产业,行业发展灵魂是创新和创意。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软件操作能力较强固然是优势,然而相对较弱的实践操作经验,以及明显不足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意识,往往需要在工作中逐渐锻炼方能获得。因此,职业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在课程建设中应当尝试教学以创意为核心,开拓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多接触市场实践操作,通过以实战案例为导向开展创意设计教学,通过创意设计案例带动专业相关基本软件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软件操作能力。如此不但能让学生于软件学习初期即明确教学目的与自身不足,更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软件实践训练。其次,适当增加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以培养实战操作能力。要努力改变学生只能从授课教师处获得知识的单一教学方式,适当增加学生的实习锻炼时间。职业院校应支持广告设计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还要积极联系校外广告企业,让学生不仅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明确理论知识,更要增加在校外广告公司顶岗实习的机会。这样,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那些校内尚未开展,而广告设计实践中已广泛应用的知识点。例如,开展Flash动画课程教学学,则让学生提前参与到实习广告公司Flash商业广告的制作当中,这样学生于实践中学习和探索,不仅近距离地接触到了校外广告企业实际的运作,且能带着实战中所接触到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印证。既能使学生软件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在实践中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这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实战操作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再次,切实加强和完善专业教师的从业经验和能力。职业院校必须明确自身定位,要以培养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师不但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要掌握相应的实际应用技能。职业院校可为教师创造到广告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及时了解广告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把最新设计理念和经验带回到教学当中,传授给学生。必须要明确:只有具备需求的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广告设计专业优秀人才。最后,应开设综合性的广告设计实践课程,以提升学生广告设计的整体操作能力。综合性的广告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实战型广告设计流程、广告设计制作、印刷工艺选择、装帧排版设计、商品展示和广告等诸多实践课程项目。职业院校可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广告实战设计案例,让学生以此为课题进行广告设计实践,把专业课程当中学到的相关知识、技术,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课堂教学和市场需求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广告设计专业开设各种课程整体的把握,从而提升学生广告设计的整体操作能力,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3结语

飞速发展的广告行业,为广告专业人才提供了相对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只有明确课程建设方向,才能使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挑战,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较高竞争力的应用人才,这也是培养更具价值广告行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佘莉.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课程建设方向范文篇2

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是在高校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以教师引导为重要载体,以高校全体学生为培养主体,在传承优秀的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理念、体育行为,培养全体学生团结合作的思想意识过程中积累、沉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长期积累沉淀的特殊文化形态之一,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文化内涵。探究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的科学内涵,

第一,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精髓,体现出高校办学教育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与价值观。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贯穿于高校各个环节的建设与管理,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均有所展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体育思想与体育行为,是学生积极努力上进的正面力量。校园体育精神决定着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取向,能够有效培养锻炼全校师生的坚强意志,铸造学生坚韧的学习品格,引导者高校体育观的形成,是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目标决策制定的理论基础。

第二,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体育物质为高校师生提供锻炼过程中需要的相关器材与运动场地,是打造体育制度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校园文化快速发展的核心物质载体。高校体育物质文化蕴含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与思维观念,展现出高校师生内在的气质、品行与情感,彰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是校园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与保障,关系着校园文化体系的建立健全,关系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是校园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的方向标与向心力,是高校体育行为的重要标准。高校体育制度文化贯穿于高校体育的课堂教学、课外训练、体育交流、体育知识竞赛等各个阶段,是培养全校师生体育意识,实施组织管理与监督制度的重要基础。优秀的高校体育制度文化能够保证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约束、规范了高校师生的相关体育行为,提升了全校师生的体育意识与综合素质,全面保证了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的健康运行。

二、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策略

体育隐蔽课程主要涵盖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量两部分,是高校依据教育目的、体育教学目标、通过内隐的、间接的方式,经过规范系统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长春市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关系着高校师生体育思想、体育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学校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针对长春市体育隐蔽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建设内容

高等体育文化建设策略的研究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展开的理论基础,科学的体育文化建设策略是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针对高等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的研究对校园整体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探究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建设策略,主要从高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进行。第一,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实施策略。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属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层文化建设,建设过程中,要从高校自身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出发,其体育文化制度建设要高度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决策,综合学校各个方向、各个学科的发展特色,从高校自身角度出发制定符合高校可持续发展方向的体育规章制度,健全学校体育活动实施的行为准则,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高校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目的是更好的服务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以高校全体师生为本,管理责任分工明确,其奖惩机制与责任细化到个人,保证高校体育制度的人性化,满足不同素质的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第二,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实施策略。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高校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要高度重视物质文化建设环节,科学布局,为学校师生创设一个舒适的体育物质文化环境,精心设计体育人文景观,优化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实现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体育资源共享,提升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品位。第三,高校体育行为文化实施策略。高校体育行为文化建设主要从开放健身体育运动平台、参与经济体育运动、开展竞智性体育运动三个方面出发,系统的进行高校体育行为文化的建设。实践过程中,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力规范体育教学行活动,全面系统的传授学生必要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术,锻炼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思维,加强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全面体育文化修养,积极开展与校内外合作的体育竞技活动与体育竞智活动,充分挖掘与发挥学生的潜在体育潜能,推进与宣传体育人文精神。第四,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实施策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的重中之重。体育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以健康体育文化为建设核心,积极开展相关竞技与竞智的体育活动,多元化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底蕴,灌输学生健康体育的体育文化理念,将体育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学科建设相融合,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提供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文化建设共同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方向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紧随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步伐,体育文化建设逐步向国际化、民族化、科学化、系统化、人文化以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第一,科学化、系统化的体育隐蔽课程建设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高校体育文化是现代校园文化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科学精神的延续紧密相关,其深刻的体育内涵涵盖了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促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逐步趋于科学化,系统化。第二,国际化、多元化的体育隐蔽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国际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成为体育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方向逐步实现向国际主流文化接轨,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高度融合,借鉴国外先进的创新经验与研究成果,发展与高校自身办学特色想融合的体育文化。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超越了对物质层次生活方式的追求,更加广泛的关注精神层次的生活内涵。高校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对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的内涵体验俞来深刻,力求实现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学习人文精神价值,提升体育隐蔽课程建设意识,将体育隐蔽课程建设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第三,人文化、民族化的体育隐蔽课程建设,是体育文化大众化的可观需求。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是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历程,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重要的人文价值,承载着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根植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优秀土壤,展现出具有强烈特色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文化内涵。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文化软环境深刻的影响着高校学生精神层次与物质层次的生活内涵,提升了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高校学生优秀的学习品格,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结论与建议

课程建设方向范文篇3

关键词:ESP教学理论;商务英语;课程建设

在日常教育中积极运用ESP教学理论来进行实践,顺应了时展的基本需求。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及时明确ESP教学理论,掌握ESP教学理论,这不仅推动了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稳步发展,还将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得到了最佳体现。[1]时代背景下ESP教学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和改革,构建合理有效的商务英语课程管理体系,积极创新商务英语课程管理模式,将有效丰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内容,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ESP教学理论的相关介绍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ESP教学就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2,3]商务英语属于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在特定情境中,需要将ESP教学理论灵活运用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是建立在语言系统基础上,充分借助工作背景来进行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从而促进了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这对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ESP教学理论将学生的基本需求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促进了商务英语的广泛运用,意识到商务英语对语言系统起到的主要推动作用,注重商务英语对语言系统产生的影响,掌握了行文结构的技巧,在确定目标情境的同时,快速实现了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稳步进行。

二ESP教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启示

(一)ESP教学理论对课程安排的启示。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而ESP教学理论主要是以学习条件和学习目标为研究对象,学习者是核心,针对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商务英语课程建设,注重现状情境分析,在明确目标对象的基础上,不仅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还为语言系统的广泛运用打下了稳定基础。[4]在开展的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需要根据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的不同,将课程任务进行分阶段进行,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商务英语课程建设。比如在商务谈判模块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设置进行模拟谈判练习如下:A:Welcometoourcompany.MynameisJinZhefu.I’minchargeoftheexportdepartment.Thisismybusinesscard.B:Thisismybusinesscard.A:Thisisyourschedule.Afterthemeeting,wewenttovisitthefactoryandhaveameetingwiththeproductionmanager.You’llhavedinnerwithourdirectorintheevening.B:Canyouarrangemetohaveameetingwithyourboss?A:Ofcourse,I’llarrangeitat10o’clocktomorrowmorning.B:Ithinkthepriceisabithigh.Canyoureduceit?A:12.50dollarsisourbottomprice.Ifyouordermorethan10000pieces,wecanreduceitto$12.B:OK,Iacceptthisprice.A:Mr.Smith,it’sreallymypleasuretodobusinesswithyou.(二)ESP教学理论在课程设置指导方面的启示。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环节,需要将ESP教学理论得到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了ESP与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活动。[5,6]首先要熟练掌握ESP教学理论,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构建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体系,积极完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制度,使得商务英语成为面向全体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将英语教学重心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向转移,在思想、心理上对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做好准备,成立课题小组,从而编写专门的商务英语教案。注意专业方面的常用词、句法结构以及表达形式,不断提高商务英语水平,鼓励学习者积极研究专业知识,加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口语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另外,只有多阅读,积累更多经验,才能促进自身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积极应对商务英语课程建设提出的挑战。采用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促使商务英语朝着自主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课程建设中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最佳体现,将多媒体作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的主要辅助工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促进了师生关系和谐,在协作下完成了商务英语教学目标。(三)ESP教学理论给目标教学分析带来的启示。分析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应用ESP教学理论的必要性,这不仅是课程建设的需求,还是时展给商务英语课程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时期下,必须要意识到,应用ESP教学理论的优势,以此来促进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要积极将语言分析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ESP教学理论与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将ESP教学理论积极应用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突出课程教学的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更多的体会ESP教学理论的精髓。例如,在商务口语表达如下句子中Youmustissueacertificateofquantityandweight.Thequantityisasimportantasthepriceandthequality,isn’tit?Iftheimporterfindsthatthequantityofthegoodsdoesnotconformtothecontractstipulations,hewillrefusetoacceptthem.在教学中如果目标明确,强化商务英语句式分析和商务词汇运用,那么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就会得到最好的体现。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在ESP教学理论研究中以学习条件和学习目标为研究对象,将ESP教学理论灵活运用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注意专业方面的常用词、句法结构以及表达形式,积极将语言分析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强化了ESP教学理论的应用效果,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红娟.基于ESP理论的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5(79):92-93.

[2]黄志华,陈雅婷.ESP需求分析理论在金融机构中的实证研究及其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优化的启示[J].中国投资,2013(S2):256-256.

[3]李建平.论ESP教学理论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4,30(4):133-136.

[4]徐阳平.基于ESP理论下高职院校经管类《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海外英语,2015(12):35-36.

[5]杨嘉珈.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5(5):102-104.

课程建设方向范文篇4

一、前期准备充分,为课程建设打好基础

在前期准备阶段,我园组织了教师关于童装艺术课程的调查问卷,广泛征集教师对开展童装艺术园本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形成第一手资料,使得教师明确了课程建设的实施方向。同时,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的课程管理领导小组,利用多种渠道及家长资源,收集了大量的童装资源,成立了童装课程资源库,其内容、素材涉及广泛,而且多以图文并荗、课件、视频的形式呈现,为教师实施课程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也为童装艺术创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初步设想框架,为课程建设提供依据

为贯彻落实《纲要》《指南》精神,充分发挥幼儿园对课程管理的自主性,首先,由学园课程管理小组的成员们初步拟出大致的课程内容框架,为老师们开展课程建设提供依据,再引导老师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建构、完善课程网络。

三、创设课程环境,让课程与幼儿直接对话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形成概念的。我园教师倡导“向幼儿释放每一寸空间”的理念,挖掘环境的教育蕴涵,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我们的做法是:重参与、重实践、重体验。

四、扎实推进研究,提高教师课程建设意识

(一)以“走出去”参观的形式,丰富教师相关的知识经验。为丰富教师对本土童装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童装生产制作流程等相关的知识经验,我园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童装文化本土资源,组织教师分批前往石狮市“小野豹”童装有限公司参观。让老师们享受了一次视觉大餐,积累了丰富的童装艺术知识经验,有利于教师生成童装艺术课程内容。(二)以“请进来”的形式,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我园十分重视专家的引领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先后邀请专家对我园的研究进行指导;同时,充分利用园本培训,开设讲座,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观意识,相信会有更多的教师带着问题、走近幼儿,在不断地追问和解读中生成智慧。(三)以“集中交流”的形式,反馈课程实施情况。老师们能以《指南》的教育理念引领课程建设的研究方向,扎实开展研究工作,并紧扣幼儿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对童装艺术课程的解读,制作成精美的PPT参加分享交流活动。老师们在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如: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进行艺术区的活动以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如何向家长宣传课程建设的价值,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家园共育等等,确保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四)以“活动设计比赛”的形式,促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是本园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他们的有效劳动能推动幼儿园的课程发展。为鼓励教师积极挖掘童装艺术资源,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构建童装艺术园本特色课程,我园开展了童装艺术活动设计竞赛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不断充实童装艺术课程内容。(五)以“家园合作”的形式,引领家长参与课题。为了唤起孩子及家长的环保意识,深化幼儿园的绿色环保教育,同时深入地开展园本化课程建设,有效挖掘家长资源,进一步推进家园合作,我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家长进课堂向幼儿图文并茂地介绍服装的制作过程、各种辅料的类别等;真正实现了家园共育。回顾我园的课程建设实践,经过调整与反思,下阶段将引导教师以自己的课堂为研究主阵地,进一步提炼教材,丰富课程内容,同时,充分挖掘利用本土童装、面料、辅料资源,多渠道发动家长、孩子参与材料的收集,与幼儿园形成合力,努力构建、完善我园的童装艺术园化课程,夯实幼儿园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方向范文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

在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党的报告中,对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来看,必须要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教学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满足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要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作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更好地满足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为课程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在当前多元化时代到来以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必须要顺应当前时代的要求,从自身的教学特色出发,明确发展方向,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价值

(一)加强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我国当前的转型升级阶段,制造业的升级,对于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但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阻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从当前实用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来看,用人单位不仅会进行专业基础的考核,同时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英语技能,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能够看懂相关的技术资料与说明书等,从而更好地加强与国外专家以及客户的交流。而通过推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可以更好地满足专业需求,提升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养,在强化与实践教学联系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中,使用英语来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性

从目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质量来看,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差,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英语学习方面,缺乏自主性与兴趣,在课外学习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强化课程改革工作,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性的提升,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实现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比如在机械专业、工程专业以及法律专业方面,通过进行专业英语词汇的介绍,既能够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又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让学生在毕业以后,可以快速地适应岗位需求,提升专业工作能力。而通过实现学生学习兴趣与支柱性的提升,可以更好地改善学习效率,让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现状

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动教学工作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推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但是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分级教学”的相关要求,在推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停留在表明,并没有提升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重视,影响了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在部分院校中,甚至以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作为标准,对学生的英语技能进行考核,并没有真正的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使得其很难满足专业英语的发展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院校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地采用EGP的教学模式,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并没有明确其定义与课程定位,影响了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措施

(一)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求

在推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研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同时需要对地方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保证各项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为行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中,所开展的需求调查应该满足综合性的要求,将学生、教师以及地方发展等因素囊括其中,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更为准确的数据,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内容进行明确,进而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其自身的专业素养符合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需求,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完善教育团队建设

从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受到教师自身素养的不足,使得整个的课程建设工作陷入停滞的状态。而在当前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必须要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通过提升教师待遇,完善晋升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高薪聘请一些优秀的教师,同时需要加强对现有教师团队的培养,鼓励现阶段的教师积极的转型,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形成完善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师培训机制,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在不断的交流中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强化实践应用教学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理论学习为主的课程构建,强化实践应用教学工作,更好地满足教学工作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要求。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出实践应用的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在进行课程设计中,应该对实践应用与理论学习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两者的有效结合,通过构建职业场景,为实践性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做到校企融合,借助企业的优势,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升教学水平,满足当前的行业发展需求。

结语

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出发,推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为行业发展培养更为优质的复合型人才。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构建动态发展机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深化课程改革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积极的推进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从行业发展现状出发,加强专业英语建设工作,培养优质的复合型人才,为转型升级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林玲.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ESP课程发展方向探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39(4):135-140.

[2]杨小晓.民办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专门用途英语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文艺家,2019(12):170.

[3]朱倩.“高校专门用途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科技英语综合教程》编写理念、特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0,36(2):155-157.

[4]伏红霞.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ESP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课堂优化策略———以国际贸易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0,9(5):87-90.

[5]沈文辉,魏丽.高校校内实训的跨学科协同发展探究———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2):85-90.

[6]郑凌燕.基于需求分析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ESP课程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10):148-150,160.

[7]王波,魏乐琴,陈金瑞.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98):36-38,44.

课程建设方向范文篇6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模式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是一种把教育扩大到课堂以外,免费为任何能够上网的人提供大学课程学习资源的课程教学形式。2012年以来,作为互联网和高等教育结合的产物,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迅速在世界范围兴起,这种新型课程及教学模式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学校的围墙,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

一、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之现状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推进始于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开始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在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提出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以“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为方针,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得到有力的推动。目前,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取得了大力的发展,表现在:(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数量急剧增长,慕课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二)在线课程资源的共享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三)各省级教育部门和高校陆续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规划,在课程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及相关配套机制建立等方面,不断做以尝试和突破。

二、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

教育部2015年的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在国际慕课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和平台建设,推进课程应用,强化在线开放课程实施与管理,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内涵式提升。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立足于我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以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为出发点,结合高职自身教育规律及学生学习特点,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具体来说:(一)在线课程建设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等为重点,辅之以各类传统文化课、创新创业课以及思想政治课等通识类课程。(二)课程建设应当融入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树立。(三)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与培养,因此,课程的建设在体现系统知识点整合的同时,要强调课程的实践操作性环节,侧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四)强调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体现课程的前沿、生动、趣味和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新型课程体系、课程框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强化线上与线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六)推动课程资源的推广,同类课程实施资源共享,实现资源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不断完善课程的建设和运行。

三、对高职财经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

基于在线开放课建设规律和基本模式,结合我校在线课程建设的实践,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对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进行思考和总结,归纳如下:(一)课程定位是基础。首先,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在线课程建设的定位也当加以区别。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行业人才。基于此,高职在线课程建设应定位于“职业人”培养方向,培养符合职业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其次,课程的属性是通识课、公共课,还是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核心课等。那么根据不同的课程属性定位,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学习资源等,均应体现职业人培养的目标。其次,所建课程应明确国内外同类课程建设的现状,重点明确现有同类课程资源的不足与欠缺,避免资源重复建设而体现优势互补,课程资源互为补充。(二)课程建设师资团队是保障。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课程建设团队成员均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或研究的人员,且年龄梯度、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层次递进、优势互补。因此,具有责任心与教学热情,了解学习对象学习特点和需求,且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是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首要保障。(三)课程教学设计是核心。可以说,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是在线开放课程的灵魂。科学合理、丰富生动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科学务实的学习目标,合理生动的教学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综合有效的学习评价。并对教学过程予以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支持和辅助。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根据学习要(下转第57页)求,分别设置理论目标与实务目标,教学设计上设置生动的导入式学习方式,以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情景实训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和控制整体教学过程,增强互动性,并通过教师自评与学生多环节综合测评,对项目教学效果进行综合判定。(四)课程教学资源是辅助。完整、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是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必要辅助。学生在系统学习主要课程内容的同时,参阅形式多样、典型生动的拓展学习资料,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强化学习逻辑性、调动其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融会贯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五)课程特色是亮点。如何在同类课程当中做到脱颖而出、与众不同,这就需要课程具备自身独有的特色。无论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形式设计、教学资源辅助,还是技术手段支持,都可以作为课程特色体现的切入点,真正做到课程建设的专业化、精细化和优质化。最后,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需要给予合理的建设周期与经费作为支撑。课程建设完毕后,在学习平台上线运行,经过一定周期的完善,应当加以课程推广,以做到“建”以致用,并实施广泛的课程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谭园园,孙迦,朱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范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5(01).

[2]王友富.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15(07).

[3]张宇鹏.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教纵横,2015(02).

课程建设方向范文篇7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专业竞赛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注于培养营销策划、营销管理、客户管理、网络营销等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要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技能竞赛是检验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如何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提高高职院校培养和选拔优秀的营销技能型人才,成为现今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拟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达到职业技能竞赛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的目的。

1研究透彻市场营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我国的职业教育目标为培养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技能型人才,那么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工商企业市场营销类人才需求,且满足区域性人才需求。相关调研表明,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岗位群一般包括四大类:市场类、销售类、客服类、其它专业类。市场类岗位群包括市场调查员、策划专员、市场促销员、市场拓展员、市场督导等[1];销售类岗位群包括销售顾问、营业员、业务员等;客服类岗位群包括客户专员、客户代表、售后服务员、业务咨询员等;其它专业类岗位群包括网络营销员、销售物流员、销售培训专员、会展服务员等。这些岗位能力要求千差万别,其主要工作任务(见表1)。针对市场营销岗位群各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毕业生都应该具备较强的分析、表达、交流、推理、判断及运算能力。由此可知,职业院校在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课程设计及人才培养方式、路径等方面应遵循人才市场、社会需求的规律和企业社会对营销人才需求发展方向。

2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科学设计课程建设方案

当代我国高职院校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2+1”培养模式、“2.5+0.5”培养模式、自考培养模式及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等。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自己的课程体系,但大多数院校会参考或遗留原教育体制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缺乏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是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本专业及职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基本素质的一个整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训练掌握专业能力。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训室实操训练,初步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市场营销专业相关岗位能力要求。首先,课程体系建设涵盖岗位能力要求。建立课程体系前,应充分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就业方向和人才培养定位,研究市场营销岗位及各岗位能力要求,规划形成岗位能力群,进而根据岗位能力群设立相关课程训练和实操能力训练,使学生通过课程体系全程学习,达到胜任岗位能力要求。其次,课程教学编排应该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人类认知规律和能力相关性。一般按照“浅入—深耕—深化”三步,先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再训练基本能力,后深化专业能力,从而建成有层次、有深度、有联系的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体系。

3基于课程体系下选择性参与职业技能竞赛

专业技能竞赛可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学习训练的技能水平和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可通过一定的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探索兴趣,而市场营销专业的技能竞赛亦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领导能力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中,营销技能的掌握尤为重要。基于课程体系下选择性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发现职业技能竞赛检验专业课程建设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发展,推动课程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发展。利用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可形成对职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倒逼机制”。因此,探索大学生技能竞赛运行模式和以技能竞赛带动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对促进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程体系建设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技能体系架构、培养程度进行,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认清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衡量课程体系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完整性、目标性。所以职业院校有选择性地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水平。

4岗位能力-技能竞赛-课程建设“三维一体”交叉通融模式

高职院校承载着我国经济建设中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其专业建设必须从技能角度出发。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满足市场人才需求,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营销专业人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构建“岗位能力-技能竞赛-课程建设‘三维一体’交叉通融模式”,观察岗位能力需求变化,瞄准职业技能竞赛检验,对接课程体系建设。借助职业技能竞赛赛事,促进学生职业知识、能力、素质同步提高,真正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通融模式的全程化、全员化和常归化,为“人人能参与”“人人能提升”“人人能成才”理念的实现提供有效途径。

5结束语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效果比较难界定,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过程、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对接还有一定难度。除校企合作、实训实验、顶岗实习等模式外,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也是一种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人才模式,构建“岗位能力-技能竞赛-课程建设‘三维一体’交叉通融模式”也是常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充,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作出微小贡献。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方向范文篇8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教学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它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关键点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加强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教学质觉。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与教研室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建设。本文就高校课程建设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链

1.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最,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毛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课程建设卓有成效者要给子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教研空是按专业建立起的教学、科研基层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取决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教研室为中心,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各课程负责人要按照合格课程与优秀课程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详细写出课程建设的日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应注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使教学的各项工作到一个高层次.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使大部分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形成较完整的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改革计划和可行措施,使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成效。

2.摘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员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址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多样性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址标准。经过统等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址的衡址标准。既要继承传统,义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教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古内重点课程,使高教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高等学校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员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环课率高,授课面广的土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准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强篆础理论、墓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专业主干课建设,以重点课程建设带动相邻的系列课程的建设。高校应设立课程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应以墓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干学科、主千课程为对象,通过“分期分批,立项建设,评建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创评选省级优秀课程。

二、建设优秀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要以优秀课程建设为中心,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系列课程建设,建立新课程结构体系。

1.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办学层次,招生规模以及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制定出全校课程建设目标。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围绕知识、能力、索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必须具有内容衔接紧密,交叉渗透,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客观规律的特征,并且在内容涵盖和组成形式匕体现学科课程及其内容的系统性。建立各课程群(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群、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等)。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群由原有的课程、新设的课程与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选修类课程构成。对专业课程进行分化、重组和新建。(l)课程分化—为适应高师教育学科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趋势。促进学科课程的分化;(2)课程重组—打破完全按学科设置课程的模式,在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进行融合重组;(3)课程新建—根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新建一批新兴学科课程和边缘学科课程。

2.强化系列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包括主干课程和分支课程。以主干课程适应学科的发展,以分支课程适应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由他们参与开展各学科和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合作,切实解决系列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前后衔接和专业课的内容更新等问题。.主干课程为必修课。分支课程为选修课、讲座等,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学习的卞动性、选择性和学习兴趣。各种选修课程的安排相对不集中在一段时问内,而是恨据专业需要和教育的不同阶段,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主干与分支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主体交叉,有利于主干课程的发展和各课程的相互贯通。

3.合作建设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重点。要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就要加强素质教育,增设素质教育课程。目前文化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课程建设是我校的薄弱环节,缺乏相关学科和师资。因此.我们要与综合性院校合作,加强我校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选修课程的建设,并采取促建的办法,以校际间、学科间学术交流为主进行合作。通过与综合性或多学科性大学联合开课或交流授课,进一步丰富选修课教学内容,形成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类和自然科学专业选修课。

三、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建立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热心教学工作,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是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培养21世纪人才的可靠保证。我们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列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我校“人才培养工程计划”,设立主讲教授和主讲教师制。采用校内外培养并举,以校内培养为主的策略,加速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应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鼓励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在投入教学时,给予时间上和精力上的保证。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教书育人,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意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教学研究活动,将老教师的作用与中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学术活动。沟通信息,加强协作,更新知识,增进学科间的校际间的交流,通过校内外各种培训班培训,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师科研思维能力,业务能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通过实行真正的教师聘任制,引入竟争机制,创造良好气氛,使广大教师积极承担教学工作。

四、严格教学管理,开展教学评估

1.促进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课程建设档案,认真研究,分析课程建设的鹅本情况、达标程序、成绩与问题。我校扩招后,虽然底子较薄,条件较差,但越要强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扎扎实实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我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竹理水平和效率。加强课程建设和其它教学基本建设,通过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检查观摩、教学追踪测评、教案检查评比、听课评课、听取学生意见、考试成绩分析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从教学摹本环节抓起,加强教学质星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增强各课程的管理意识,强化教师的质址意识。在今后2-3年内,力争把我校各专业的80%主干课程建设成为校级优秀课程,30%达到省级优秀课程。

2.加快题库建设,建立严格规范考试制度。考试不仅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反应教师知识水平。在考试中围绕命题中心环节,能否真实反应教与学的情况,试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准确性;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试中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课程考试,逐步增加实践考试所占比例;加强考试管理,做到“三严”,即严格考试、严格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加强考试分析和考试监控。今后将采取购进题库软件与自行出题相结合,进一步扩增题库址,加快实施教考分立。在几年内完成主干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计算机试题库和题卡建设,提高考试质量。

课程建设方向范文篇9

【关键词】语言学;多师同堂;专题式研究生

培养质量的高低牵涉到多方面因素,如学生来源、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传授方式等,其中课程内容与课堂传授方式应该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培养质量的基础。本文在前贤和时人的基础上围绕语言学相关课程内容与课堂教学方式提出“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课程建设模式。具体来讲,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设置的每一门语言学课程以与该门课程内容相关的一系列专题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多个教师平等地以互动形式(包括师生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

一、语言学“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课程建设模式构建

语言学“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课程建设模式始终贯穿着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参与合作及探讨研究的精神。在这一模式中,不同环节师生参与度有所差异。“多师同堂”的“多师”选择与确定无疑是“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课程建设模式的第一步。“专题”的设定、“同堂”的教学、学生的评价等都是由“多师”完成的,所以“多师”的选择与确立是完成“多师同堂”的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多师同堂”涉及到“多师”的“师”的性质,同堂的“多师”可以是同一学科的,也可以是不同学科的;可以是同一学科不同方向的,也可以是同一学科相同方向的。“多师”的选择由课程性质和传授对象决定。对于基础性课程,也许跨学科的“多师”更合适,而对于专业类课程,跨学科的“多师”固然可以拓展研究生的知识视域,但是纵深的研究却并不是最好。跨学科的“多师同堂”更适合本科生知识的积累。这里探讨的是研究生阶段语言学的相关课程,因此“多师同堂”局限在同一学科领域。在语言学分支学科繁杂和教师专业化、方向化极强的环境下,同一学科的界定充满了层次性。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根据研究的中心和边沿把语言学及其关学科分为语音学、音系学等28种,王福祥和吴汉樱在《现代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中所介绍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包括语音学与音位学、口语学等25种。这意味着同一学科既可以语言学这个大学科,也可以是分支学科中的一个学科。然而,在面临语言学教师时,同一学科的判定要复杂得多。因为目前的研究生尤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专业和方向五花八门,而且受导师研究方向及博士论文主题的影响,教师的实际研究领域非常小,且类别更是多到难以统计。结合语言学学科分类、教师专业方向及培养对象,同一学科领域可以是语言学这个大学科,也可以是分支学科中的一个学科,还可以是分支学科中的一个方向。同为语言学大学科的“多师”更适合拓展语言知识的基础性课程,如汉语基础、语言学基础等课程;而同为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和同一方向的“多师”更适合深入研究的专业方向课程,如文字学、声韵学、方言学甚至古文字学、《广韵》学、方言语音学等课程。目前硕士研究生多数是按专业和方向培养的,有一些语言学课程是语言学专业下各个方向共同开设的,有一些只是具体方向开设的。因此,就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来说,语言学所谓的“多师同堂”应该有两种组合形式:同一学科的“多师同堂”和同一领域(包括同一分支学科和同一方向)的“多师同堂”。同一学科的“多师同堂”是指语言学学科但不同分支学科的三个以上教师同堂,凡是所学所研属于语言学的,都可以作为选择的对象。这种授课方式可以把各领域的教师集中起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专题进行分析与评价,教师与学生都可以站在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去认识相关的问题,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和资源共享。同一领域的“多师同堂”是指语言学科同一分支学科或同一方向的三个以上教师同堂,如同为语言学分支学科的社会语言学、文字学等或同同一方向的方言语法、近代汉语语法等。由于学科分类宽泛化及学科培养方向的细碎化,虽说是同一分支学科或同一方向,但是教师的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等都有差异。与同一学科的“多师同堂”相比较,对一个专题的认识虽然有广度的不足,但是却有相应深度,能够把相关问题分析得更加透彻,教师之间形成取长补短,实现多元化的互补。因此,“多师”的选择与确定不仅要考虑学科、学科方向,同时还要顾及教师具体的知识结构和所授课程内容的相关度、广狭度、深浅度。第二步是课程内容“专题”的商定。“多师”确定后,围绕一门课程,“多师”共同商量“专题式”教学内容。“专题式”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即把一门课程的内容分化为若干个研究专题进行。针对语言学相关课程内容性质,本文所谓的“专题式”与目前研究生教学中流行的“专题式”教学内容有所不同。目前研究生教学内容虽然很多也是以“专题式”内容为主、采取与学生讨论的方式来进行,但是这些专题及专题的内容由一个教师设定,课堂教学也是由一个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的知识体系无法给学生打开一个有关学科的知识视野,更多的讨论结果是以教师的观点为结论的,是单一的。语言学相关课程知识点多且相互影响制约,很难完全不顾其他知识点去认识理解一个知识点,而不同的知识点掌握在不同教师手里。因此,要对一个知识点全面理解,离不开其他知识点的支撑,需要不同教师相互配合。本文所谓的“专题式“教学内容是由参与“同堂”的“多师”共同设定,从不同方向或同一方向的不同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而且与课堂教学“多师同堂”方式相结合,整个课堂以“多师同堂”的“专题式”方式进行。“专题式”教学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课程性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接受程度、相关内容的前沿性及可讨论研究性。语言学基础性课程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语言学基础知识,“专题”的选择要尽量顾及语言的方方面面,同时要考虑到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上课教师熟悉的领域;方向性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认识的,“专题”的选择要围绕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专题式”把课程内容变作一个个专题内容,不同课程的内容划分的专题不同,但是作为“专题”应该围绕着这些方面设立:这门课程相关的历史梳理及评价、前沿动态、关注的问题单元、研究思路方法及相关的理论。专题的设立还必须保证一门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构架。每一个专题内容,以研究专长的教师为主导,其他教师为辅,突出广度与深度的融合。以上两环节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学生参与,但是无论“多师”的选择还是“专题”内容的确定,学生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多师”的选择尤其是方向性课程“多师”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方向,“专题”内容的设定要以学生可接受为原则。只是这两个环节主要是教师的参与,学生是潜在的。第三步是课前的“专题”准备。由于不同“专题”的设置考虑到教师的特长,由不同的教师设置,而且这些“专题”内容最终要让师生共享。因此,无论是“多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对本课程的各个“专题”进行课前的准备,包括对该“专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状态、研究内容及不足之处或尚待研究之处都需要有一个深入了解。“专题”的课前准备不仅仅是课前的一个功课,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拓展学术视野的过程,也是学生梳理知识、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步骤。第四步是课堂讨论与交流。在课堂上,不同的“专题”由研究专长的教师为引导,引导此“专题”的深入讨论及讨论后的总结与评价。整个讨论交流过程师生没有主次之分,各抒己见。一个“专题”讨论结束后,由有“专题”特长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课堂的讨论交流是教师之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合作共赢的环节,也是学生了解教师、深化知识结构、提升思考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机会。以上两个环节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进来,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授课的最终目的。第五步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按照现行的研究生学分制度,学生修完一门课程后都有一个成绩。基于“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课程建设模式,学生的成绩应该由“多师”确定。具体来讲,每一个“专题”讨论交流结束后,由“多师”分别给予学生成绩,取其平均值作为一个“专题”的成绩,课程的最终成绩取多个“专题”成绩的平均值。这样的成绩评定注重了学生过程性学习的重要性,弥补了单一教师给成绩、一篇作业给成绩或一次性考试给成绩的不足,更符合人才培养的目的。另外,“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课程教学还有一个制约:学生人数。由于需要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学生人数太多,这种模式无法开展。最佳学生人数5-20之间,这样所谓按一级学科开设的通识课、基础课都不宜用这种模式。

二、语言学“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

首先,教师的观念转变,包括研究观念与育人观念。语言学“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课程建设需要多个教师精诚团结、共享资源。在追求创新驱动和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是一定范围之内专业领域的领跑者,再加上学术领域的一些不良现象,人们之间缺乏相互的信任。因此,出现了关起门来各人研究各人的,甚至严防死守自己所得资料和研究方法。在现代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面对教学内容和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教学和科研的目标,需要一个团队成员相互协调、分工合作来完成。在单兵作战的背景下,语言学“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课程建设无法顺利进行,即使教师们参与进来,相互防备的心理不摒弃,很难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其次,学生的参与热情。语言学“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课程建设中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就是研究生。在“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进行中,研究生不仅是知识、观点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与教师所处地位是一样的,所承担的角色也一样。中国学生不喜欢发言不喜欢提问题是国际公认的,这一方面与我们民族的内敛性格有关,同时也与我们的应试教育脱不了干系,而且目前的研究生中有一批不独立思考只想混文凭的学生,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学生。赵世奎等先生对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类型等进行了实证调查,发现有较高比例的研究生在读期间没有参与任何科研项目,尤其是硕士生群体,而博士生对纵向课题的参与比例较高,同时还进一步论证了研究生对各类科研项目的参与都对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第三,工作量的计算。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是课程学时制,不同高校每一位教师完成的年工作量虽然不同,但都有工作量的制约。“多师同堂”的课程建设打破了一个教师一节课的工作量的传统计算,如何在一学时内给“多师”计工作量成为“多师同堂”实施中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涉及到学校的多个部门。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但同时其他的问题随之而来。如果“多师”均开设课程,每一课程中“多师”均参与,工作量可以平均。但这样一来,教师很多时间全用在课堂上,这是高校教师难以做到的。第四,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发言的质量进行评价。如果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常常会变成教师们的研讨会,学生就显得无足轻重,失去了课堂教学原本的性质。如何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质量评价会触动和谐的师生人情关系,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地对待每一堂的质量,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质量做出合理的评价,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地接受教师的评价。

三、语言学“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课程建设实施对策

第一,构建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团队,打破教师之间教学与科研的壁垒。构建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团队是语言学“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课程建设中打破教师单兵作战,重建合作信任的最佳途径,也是此类课程建设模式实施的最有效方法。其中关键破除教师封闭保守的观念,重新建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及对知识的敬畏的合作精神,持有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胸怀与胆识,明白合作共赢才能持续发展的道理。同时在各类教学、科研活动中积极引导、突显团队的优势,让教师们看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彼此的不可或缺性,养成以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团队解决教学科研中问题的习惯。第二,加强研究生进出的难度系数。严格研究生进出的考核标准,不仅考试成绩达标,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科研能力,必须杜绝学生为学位而混文凭的幻想;同时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学习各环节的考核力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讨论交流中,进一步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参与学术交流所带来的能力提升,并以此为标准检验学生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第三,改革教师教学考核体系。在研究生教学中,打破目前以时间为单位来计算工作量的考核体系,建立课程、时间与专题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具体来说,在研究生教学活动中规定教师每学年的教学时间与专题任务,并以课程为统领,保障所授专题内容的相关性,以此为标准考核教师教学活动完成情况。这样的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构建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团队,而且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结语

就当前研究生培养现状而言,“多师同堂”的“专题式”课堂研究有助于实现了师资力量的多元互补,极大地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对于高水平团队的建设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同时有助于实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互动,有助于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表达自己观点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付子堂.构建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3-02-25.

[2]王福祥,吴汉樱.现代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9.

[3]刘晓剑.试论协同教学的团队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11(1):41-45.

[4]赵必华.生师互动何以影响大学生学习结果——学业挑战性与学校归属感的中介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18(3):61-67.

课程建设方向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市场营销;课程建设

前言

市场营销专业在众多中职学校中都作为主要专业存在,且此专业所招收的学生数量也相对较多,为确保此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有必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的关注。对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的了解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此,各中职学校有必要积极的了解市场对于营销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需求,将此作为基础进行课程建设。

一、现代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现代社会发展阶段中,各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方向众多,包括网络技术人才、科研人才、管理型人才等,而其中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所占比重相对较高。无论是各种性质的企业,在经营发展期间势必会涉及到市场调查、产品推广、产品营销等工作,而这些工作均需要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来完成,这也是导致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据了解,各企业对于营销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市场营销人员独立业务活动较多,在工作中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自制力,不能够基于私立而侵占企业或是用户的利益。第二,市场与法律知识。营销学理论是营销人员必备专业知识,而法律知识也是营销人员所需要了解的内容。第三,创造力。在各企业之间产品与服务趋同的环境下,需要营销人员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营销方向与可行性营销方案。

二、基于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一)专业基础课程设计

专业基础属于必修课程,需要开设贸易经济学、管理学原理、消费经济学等几项专业课程。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需要数量掌握流通、贸易、消费经济、管理学等基础知识,这些支持属于深化与开拓营销专业知识的基础前提。现代社会中各企业有提出,希望学校方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的营销专业人才。基于此,中职学校必须要认识到此类型人才需要对市场发展趋势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预见与分析能力,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是强化这些能力的基础条件。

(二)专业骨干课程设计

专业骨干课程也属于必修课之一,在基础课程完成之后就需要开始接受专业骨干课程学习,其中涉及到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推销技巧、营销策划、创业实务、等专业课程。以上几项专业课程属于符合各种专业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对学生未来转向技能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三)专业选修课程设计

专业选修课程是对骨干课程相关知识的延伸,建议开设关于房地产市场推销技术方面的课程,其原因为在经济市场化快步发展过程中,经济市场一直处于变动的状态中,市场营销人员必须要具备市场变动识别或是行业发展趋势识别等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其符合职业发展的需求,针对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此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可以设置汽车营销技巧相关课程,汽车业也是现代市场中对于市场营销人员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专业选修课可分为必选项目与自由选择项目,其中骨干课程必备知识应作为必选课程,其他可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进行选择。

(四)骨干课程相关选修课设计

骨干课程的学习可延伸到其他学科中,为此,需要针对骨干课程设置相关选修课,选修课程依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特征进行设置,可开设有关于社会学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包括推销与口才、营销学历史等。

(五)专业实训课程设计

实训项目是必备课程之一,除现有专业实习之外,需要增设一次下工厂或是其他领域营销实习,安排学年市场调查,同时辅助模拟实训。实训课程设计可在校内进行或是在合作单位进行,其中校内实训课程需要学校具备实训基地,或是模拟实训,教师可组织模拟实训演练活动,将学生进行分组,为其提供一个项目主体,学生自行深入社会调查,完成项目。合作单位方面的实训也就是有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项目方案,促使学生能够在企业环境内完成实训项目。

结论

全文对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问题进行了探究,在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方面,了解到现代社会中对于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各企业对于此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均属于学校课程建设时应该考虑到的问题。在课程建设上,文中提出五个部门的课程建设模式,其中包括专业理论基础、骨干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等,除此之外,在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对于营销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

参考文献:

[1]陆婵娟.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04(50):87-88.

[2]邓晓琴.探讨农村中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4):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