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法律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9 16:57:42

农民法律知识

农民法律知识范文篇1

建设“法治湖南”,是湖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依法行政的重大决策,是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湖南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湖南工作千头万绪,法制宣传教育是法治建设的基础环节。建设法治湖南,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农民是重要对象。《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明确提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丰富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湖南是农业大省,有2300多个乡镇,2万多个行政村,4500多万农业人口。农村人口不仅绝对数量大,而且所占比重高,占全省总人口的70%。[1]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效,是决定全民法律意识的重要因素。[2]当前农村发生的案件中,许多是由于不懂法造成的,由不懂法变为违法犯罪。由此可见,农民法制教育是实现法治湖南的重要前提。法制教育本是一种素质教育或者理念性教育,其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公民的守法意识、守法精神,以及对法律的信仰。[3]可以设想,迅速而普遍地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将极大地影响湖南法治化的进程。

二、湖南农民法制教育之问题分析

湖南省从开展“普法”教育以来,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整体上有了提高,农民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也应当看到,农村的法制水平一直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制教育滞后。美国学者伯尔曼说:要使民众守法,首先要懂法,而懂法的前提是加强法制教育。目前农民法制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还是教育队伍,都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干部对农民法制教育重视不够

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抓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抓法制教育是一项“软”指标,对政绩没有什么影响,认为法制教育既花钱又费力,还不如干点赚钱的事情实惠。由于缺少应有的严格考核和监督制约机制,农村干部对开展农民法制教育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的甚至还带着抵触情绪。因此,由乡、村干部组织的法制宣传,不但次数有限,有的还名不副实,搞形式主义应付上级检查,没有收到宣传教育应有的效果。此外,我们到一些乡村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中“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知法犯法等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地存在,导致学法与用法脱节,由此严重挫伤农民学法的积极性。[4]我们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制观念比法律文本更重要。不改变这种落后的法制观念,农民法制教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农民法制教育队伍不适应,不稳定

目前,普法办、乡镇司法所是湖南省开展农民法制教育的主力军,但绝大多数基层司法所普遍存在人员不足、工作压力大的问题。他们要完成依法治村、纠纷排查调处、法律服务等任务,还要协助当地政府完成中心工作,难以再承担农民法制教育任务。至于村一级更难落实,村的普法干部一般是由分管综合治理的村干部兼任,他们主管工作多,加上不少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自身法律修养不够,导致有些村的法制教育工作出现无专人、无计划、无考核的“三无”现象。基层法律服务组织和法制教育队伍的缺乏,导致农民法制教育难以实施,工作很难到位,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法律培训需求。

(三)农民法制教育的手段和形式不新,难以调动农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一直以来,农民法制教育除了进村入户散发一些法律宣传资料,或是利用赶集、节日等设个咨询台接受农民群众法律咨询之外,就是放广播,举办宣传栏、张贴标语、悬挂条幅等形式进行法制宣传。这种“被动式”的教育方式表面看起来气氛浓厚,实际上流于形式、走过场,不仅起不到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还会激起广大农民对于法制教育的漠视情绪。即使对农村干部的法制教育工作也基本上是停留在“购一本法律书、听一堂法律课、参加一次法律考试”上,仅仅是按规定购买教材、按时间参加法律知识讲座和考试而已。这些年来,国家确定了各类别的法制宣传日、周、月等。每到这些宣传时段,各地都会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甚至组织一些文艺汇演等等。这样的方式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或许能形成一定影响,但在实效性上,农民法制教育多数是突击式普法,以“造势”为主,存在走过场、一阵风,只求干了些什么,在数字上做文章,而不讲究农民实际上学到了什么法律,是否会采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基本权益。[5]

(四)农民法制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农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目前农民法制宣传教育内容设计考虑农民的接受程度与实际需求不够,仅仅是将法律条文生硬地传达给农民,印发的一些普法宣传读本,也没有考虑各地农民的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实用知识少、可操作性差,脱离农民需求,学用脱节,这样的法制教育内容无法得到农民的认同。激励农民学习法律知识的原动力,其实主要不在于行政力量,而在于他们对法律的需求,在于运用法律能解决他们身边的法律问题。而目前的一些法制教育是就教育而教育、就宣传而宣传,“一锅煮”式普法,忽视了农民在法律方面有什么困惑和疑难,在生产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服务与帮助。法制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这势必影响农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五)农民法制教育的经费保障不足,难以开展多样化的有效的教育活动

虽然各乡镇把法制教育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真正投入到法制教育中去的经费却非常少,有些乡镇财政相当困难,基本上没有安排专项经费或不能按标准拨付到位。特别是村一级的法制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无法开展一些多样化的有实效的教育活动,只能搞搞形式,应付检查而已。

三、远程教育:农民法制教育的优先选择

如何迅速改变农民法制教育落后的局面,不断扩大农民法制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是当前湖南农民法制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法治湖南”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赋予了服务全省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神圣使命的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应当发挥其覆盖全省的办学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农民法制教育的重任,在推进“法治湖南”建设中有所作为。电大远程教育所具有的容量大、覆盖广、成本低、收效好,可以有效解决解决资源与师资问题等优势,说明它能够承担起农民法制教育的重任。可以说,采用远程教育手段实施农民法制教育,是符合湖南省情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应当成为开展湖南农民法制教育模式的优先选择。

(一)办学系统优势

湖南电大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全省建有20所市州、行业和企业分校,126个县级工作站和教学点,各分校和教学点都有相应的机构、稳定的人员和先进的教学设施,确立了省、市、县电大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系统运行机制,形成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办学系统。特别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使远程高等教育从城市延伸到了乡村,能为农民学习者及时提供教学、管理、技术及其他支持服务。覆盖全省的办学系统是电大不同于其他教育机构的最大优势,湖南电大系统(包括省、市、县、教学点)现有法学专职教师4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名,讲师17名,助教5人,他们长期从事远程教育,积累了丰富的远程教育教学经验。同时聘有一支由高等院校、司法系统和律师事务所的教授、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200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能满足农民法制教育及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的需要。依托电大开展农民法制教育可以点面结合,灵活组织教学,全省普及性的教育资源由省校统一建设,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由分校、教学点建设,既可以解决农民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问题,又可以使学习资源充分彰显地方特色,贴近农民生活实际,体现当地农村特点,满足不同区域农民的不同法律需求。

(二)教学网络优势

目前湖南电大建立了由2条100兆专线连接互联网的万兆校园网,通过34条专线与各市州分校连接,形成全省电大系统计算机广域网,依托校园网建有双向和单向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省校和各分校及部分县电大工作站安装了远程教学平台,提供视频点播、网上直播、双向视频交互及其他教学服务。市州分校和一些县电大工作站可以直接收看省校直播课堂,方便快捷地进行学教互动。这个学习平台可直接用于农民法制教育,及时将最新的法制教育资源传送到农村社区、偏远地域,直至“送达家庭”并“满足个人需求”。“政府办得起、农民用得起”的农民法制教育理想,便可以通过电大远程教育传输系统变成现实。

(三)学习资源优势

电大教育理念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精英教育,它一直把满足社会大众需要作为自己办学的出发点,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办学,成功探索了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办学途径。从电大远程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法学专业一直是重点学科和大头专业,在30年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及各类培训资源,可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些资源很适合广大农民朋友学习。依托电大开展农民法制教育,能避免教学资源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四)电大有农民法制教育的成功实践

湖南电大2004年起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乡村,开设了近20个适合农村和农民的专业,直接为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方案特别重视法制教育,开设了3门法律课程,让农民大学生有机会系统学习农村常用法律知识。这些课程都提供了丰富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农民学员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有任何学习疑难可通过课程互动平台、QQ、电子邮箱随时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交流。教师经常深入农村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针对农民群体编写的法律读本,完全打破了以往法律教材的学科体系,精选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针对农村常见纠纷,指点处理纠纷的法律依据,告知解决问题的途径,提示处理不同纠纷应当注意的问题等,再辅之以实例解析,从实用的角度教给农民常用的法律知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可以通过典型实例举一反三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纠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湖南电大与各市(州)分校在各地社区大学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法制讲座和其他法律实践活动,建设了社区学校图书室、计算机室和网络教室。一批县(市)相继成立了农村社区学校。农村社区学校结合当地社区实际,充分利用电大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法制讲座和法律实践活动,方便农民学习,同时能随时了解农民的需求,完全按照农民的需要来安排学习内容和形式,让农民朋友在家门口便能接受自己需要的法律知识辅导。

四、实施农民法制教育的基本思路及路径选择

(一)优化农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设计

首先,要突出农民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我国现行法律200多部,法规多达数千个,然而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能够真正运用的法律法规并不多,应当重点宣讲与农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其内容,一是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如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物权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继承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二是涉及农业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种子法等。三是涉及农村社会治安稳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信访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四是涉及农村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如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五是其他权利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其次,要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随时调整与更新教育内容。农业的区域性、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农民法制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全省统一的法制教育培训,往往缺乏针对性。每一所市级电大分校,每一个县级电大工作站,都必须将农民法制宣传教育内容的设计立足于当地农村、农民的实际,改变以往法制宣传内容条文化、书本化的做法,突出当地农村的特点,做到法制内容与当地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必须看到,随着普法的不断深入,农村群众对学法的目的、要求发生了变化。现在学法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用性。[6]法律教师要深入农户、地头,耐心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农民的法律需求。农民需要什么法律知识就重点讲解什么法律知识,只有这样,农民法制教育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积极探索适合农民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是用好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方式,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可充分利用墙报、标语、小报等农村传统法制宣传教育手段,利用赶集、院坝会、庙会及其他重大的群体活动等机会,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形式,宣讲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地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充分利用电大网络教学平台传输面向农民的法制类电视节目。目前影响较大的法制类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经济与法》等,讲解的是国内一些很有影响的案件,但真正贴近农村的法制选题并不多,对于农民来说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吸引他们。况且这些节目无论是农村选题,还是城乡共性选题,大都缺乏农村受众的互动与参与。这种以传者为本位、自上而下、单向传输的涉农法制信息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法制信息传播的内在特点和要求,不利于涉农法制信息的传播致效。[7]可以由省电大牵头,组织市州分校、县工作站的专业教师收集湖南农村的法院判案、民间调解、政府行政、听证议事等法治事件,通过案例式、讲解式、对话式等多种形式宣讲,采取实时与非实时的方式传递。这样,可以使农民能够随时点播收看并能互动交流,一目了然地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制教育效果。三是社区学校定期定主题开展面向农村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通过学生影响父母、父母影响家庭、家庭影响村镇,不断拓展农民法制教育的覆盖面,形成农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四是适应农民的接受心理与习惯,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法制教育的效果。农民喜欢接触具有一定故事性、娱乐性的法制信息,如湖南农民对花鼓戏津津乐道,如果将法律法规知识与花鼓戏融合起来,在农村巡回演出,一定会受到农民喜爱。近年来,不少乡村成立了腰鼓队、舞龙队、锣鼓队、秧歌队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队伍的力量将法律知识编入快板、写入唱词、融入舞蹈,组织农民自己表演身边的事例。还可将法律知识写成小故事,将法律条文画成图画,使法制教育化抽象为直观,使农民生活在法制教育的氛围中,在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五是组织学法用法评比活动。通过社区学校或村镇组织开展法律知识有奖问答、评选优秀学法家庭、评选法律明白人等活动,调动农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三)扩大远程开放教育服务范围,适应农村教育层次多样化需求

运用远程教育模式,扩大服务范围,将专题培训与长期指导结合起来,将集中辅导与送教上门结合起来,将有偿培训和无偿指导结合起来,将近距离、面对面的讲授、咨询与基于网络的远程指导、咨询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不同教育需求。做到农民想学什么,就教他们什么,农民朋友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学习。

(四)加强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的法制教育和培训,为农村培养法律宣传员

不断完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培养模式,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加大法制教育力度,将农民大学生培养为“乡村法律宣传员”。充分发挥农民大学生指导村民学法、调解邻里纠纷、管理监督村务等作用,并对周围农民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鼓励电大教师深入农村和农户进行法律宣讲、服务、咨询等工作

农民法律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临沂上冶镇;法制宣传;法律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法制建设更加健全,公民法律观念不断提高。以民法典的编纂、宪法第五次修正案与监察法的颁布、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等为标志,我国法律体系日趋完善。虽然从整个国家来看,法律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也成了大家的共识。但多年的实践证明,虽然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专门的执法与司法机构,但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村),人情社会的现象依旧存在,当地居民认为通过社会关系就可以解决各种问题。这与其法制观念淡薄,对法律缺乏必要的敬畏与了解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当前依法治国大环境下,为什么仍然有一些乡镇(村)的大部分居民法制观念比较薄弱,究竟是这些居民自身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没有学习法律知识的意图,还是他们缺乏必要的途径?临沂费县上冶镇的法制建设基本情况又是怎样?当地居民对法律知识学习的态度如何?他们在权益受到侵害后能否得到及时的咨询帮助以及法律援助?为了了解这些问题,青岛大学法学院“与宪法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临沂费县上冶镇对当地居民进行普法宣传,并了解了近几年上冶镇法制环境和民众法制观念的建设与转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走入街头巷尾进行了实地调研。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临沂费县上冶镇的居民,为了更全面了解临沂费县上冶镇居民法制意识的现状,笔者在走访当地政府采集数据、访问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基础上,深入街头巷尾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上冶镇的街边路人、店铺经营者、居民楼的住户以及田地里的农民。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8张,有效率为98%。其中,18岁以下的有25人,占25.5%;18-24岁的有0人,占0%;25-35岁的有21人,占21.4%;36-48岁的有13人,占13.3%,48-60岁的有22人,占22.4%;60岁以上的有17人,占17.3%。(二)调查方法。调查工具为自编的《公民法制观念调查问卷》,共有18个条目,涉及政治面貌、从事职业、学历、是否对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有所了解、是否了解我国法律的制定主体、希望了解的法律问题有哪些、常用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什么、对普法活动的建议等内容,同时,在问卷中还设计了诸如“您是否满意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等问题,意图结合上面的答题情况看出受调查者对法律的求知欲有多强或者说其是否有进一步了解法律的愿望。①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当地居民留守情况普遍,学历相对不高。通过调查发现当地居民中中青年的人数占比很少,甚至没有采访到年龄在18-24岁的群体,虽然可能和调查走访当天实际情况有关,但毕竟是暑假期间,这个年龄段应多为大学生群体,应当有一定比例。而且在分析调查问卷后发现,48-60岁及60岁以上的居民在受访对象中占比达到了39.8%,也就说近四成为中老年人,同时未满18岁的受访者达到了25人,占25.5%。可见七成以上的受访者为低龄与中老年人,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的留守情况较为普遍。而通过之后询问当地居民与咨询当地政府,也得知了当地青壮年人大多外出打工,很少回来的情况,进一步印证了我们的猜测。既然受访者年龄层次多为低龄与中老年,那么根据常识受访对象整体文化程度应该不高。在分析调查问卷后发现,没上过学的有5人,占5.1%;小学文化的为36人,占36.7%;初中文化的为45人,占46%;高中文化的为9人,占9.1%。专科、本科及硕士以上的为0人。这与受访者年龄分布的表现相一致,也符合我们的猜测预期。诚然,因为有些受访者年龄尚小,所以文化程度不高,未来有继续提高文化程度的可能。但结合上冶镇留守情况较为普遍的事实,在这些青少年随着时间成长并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后,是否还会留在上冶镇?情况恐怕不容乐观。而在早已不再接受教育继续提升自身文化程度的中老年居民中,最高学历也只到高中,且这部分人所占比例只有10%不到。可以说上冶镇居民的整体学历层次并不高。这就让我们对其法制环境建设与公民法律观念情况感到担忧。(二)当地居民法律观念不强,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了解。受访的当地居民中,听说过宪法的为60人,占61.2%,没听说过宪法的为38人,占38.8%。而在选择了听说过宪法的60人中,有30人在下一题“您了解宪法所规定的内容吗”选择了“不了解”,占听说过宪法的受访对象的50%,占总人数的30.6%。这样其实就有68人是不了解宪法规定的内容的,占69.3%。这说明上冶镇的居民法律观念不强,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过结合之前分析总结的当地留守情况普遍,居民学历层次不高的情况,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②但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留守情况普遍的乡镇(村)怎样有效地进行普法宣传迫在眉睫。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稍显专业的一个问题“您认为谁有权制定法律”中,有37人选择了正确答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占37.8%。这说明还是有一部分居民是有一定法律基础与法律常识的。而且,在“您碰到问题会通过何种途径解决”这一问题中,选择“社会关系”的为28人,占28.6%,选择“法律手段”的为62人,占63.2%,选择信访途径的为6人,占6.1%,选择其他的为2人,占2.1%。这也说明大部分居民虽然不了解法律规定,缺乏法律常识,但还是愿意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纠纷的。(三)当地居民愿意关注法律,希望有更多途径提高自身法律知识。经过调查发现虽然上冶镇的居民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不高,但并非是不愿遵守法律、不想了解法律。相反,他们对我国法律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也愿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接受普法宣传,提高自身法律知识。在“您是否关注我国的立法状况”问题中,只有17人选择了“不关注”,占17.3%。而在“您是否满意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问题中,选择“很满意,有这些已经够用了”的为28人,占28.6%;选择“比较满意,但能再学点就更好”的为40人,占40.1%;选择“不满意,要多学习以备日后之需”的为30人,占30.6%。由此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大部分还是希望能再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还是有较为强烈的提升自身法律水平的愿望的。

四、调查思考

(一)应当加强对当地留守居民的关心慰问,并多进行普法宣传与教育。上冶镇留守居民的文化层次不高,他们并不了解具体的法律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这在他们日后权益受侵犯,发生争议时是很不利的。任何事物都要抓住本源,要想改善当地居民缺乏法律常识的现状,就要从居民自身的法律意识抓起,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法律观念。③何况不仅仅是那些文化层次不够高的劳动者,在走访中也不乏一些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居民不知道一些十分基础的法律知识的现象。由此可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法律宣传与普法教育工作的迫切性。(二)有关部门应扩大普法宣传教育的范围、丰富手段。当地居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法律观念不强,但有提升自身法律水平的愿望,这是最为难得的。当地政府应当做好引导工作,不能辜负了百姓的热情,要引导当地居民通过合适的途径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增强其运用法律解决纠纷处理问题的能力。④在临沂市费县采集数据的时候,了解到当地的法制建设环境与普法宣传主要手段仍局限于普法讲座、法规宣讲等,并且对象主要集中于在校学生。而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当地居民更希望在法制宣传的形式与范围上进行提高。毕竟单纯的普法讲座等宣传教育形式较为枯燥,很难激发居民的兴趣,并且哪怕老百姓们来听了,也很难保证到底能听懂多少。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转变工作方式,在普法宣传教育的形式上下功夫,并且扩大范围,可以深入田野、农民家中等等。可以说,只要政府引导到位,居民法制观念与法律水平会得到极大的转变与提高。⑤

五、结语

总之,目前调查当地的居民法制观念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大部分人缺乏法律常识,仍然需要百姓、政府与志愿者等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好临沂费县的法制建设,切实保障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

注释

①刘金海.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基于269个村3675个农民的问卷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68-74。

②陈忠.从传统和利益的角度看农民法律意识的变化——以南昌地区农村为例[J].农业经济,2013(01):74-75。

③穆福山,曾昭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对河北省青龙县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治意识的调查[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26-27。

④苗泽一.浅析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2(12):12。

农民法律知识范文篇3

本文作者:杨俊渠工作单位:贵州省天柱县人民法院

农民法律观念有待转变,很多事实表明,法律在农村百姓中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权威法治社会要求法律的权威性是至上的,然而,在天柱县农村地区,法律总没能形成其权威性,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够深,很难认识到位。当前,有一部分农民分不清政策和法律之间的区别,或者根本弄不清法律的具体含义。对公安、检察、法院机关的职责划分也含混不清,对政法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有抵触情绪。在农民的认识里,认为政府是管理一切纠纷的重要场所,在发生纠纷后,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非法院。农民不相信法律,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缺乏法律诉求和法律意识,缺乏寻求法律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他们也会采用“和为贵,忍为上”的方式处理,宁可委曲求全,也不愿走向法庭,很少会主动、自觉地寻求法律的保护。

加强经济发展力度,大力搞好农村经济经济基础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在社会发展和人民意识以及认识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提供重要的认识作用。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各项文化教育设施和条件也随之提高,才能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随着高速公路的兴建,信息网络的不断健全,让农民多听、多看、多接触新鲜事物,促使广大农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不断扩大,从而带动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全面提升。开展灵活多样的普法宣传,让农民学法、懂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法制宣传展板巡回在各村和歌会等民间活动场所、群众密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同时采取以案释法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真实性。针对农村普法教育面广量大的特点,采取以图释法、以案释法的例宣传的形式,增强农民学法的趣味性、真实性。运用挂图、漫画在重要场所张贴、印制小册子,发放到农村家庭进行宣传。同时,针对所发生的案例,逐个进行案例分析,使农民通俗易懂,体现了形象直观,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针对涉及面广、运用性强的法律、通过区域性开庭,农民易接受,尤其是对蛮不讲理,又不学法接受教育,由经常违法的个别人,现场开庭,当庭宣判,强制执行等方法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法律知识接受水平文化素质低下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第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文化的改造作用,根本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第二是加大社会诚信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中涌现的诚信标兵、道德模范,以好的典型教育一批人、带动一批人。第三是给农民上法制课,为农民提供快捷高效的法律咨询服务。加强农村的行政执法工作,树立法律的权威性法律权威性的确立,着重在于法律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法的执行关键要体现公平公正性,对法运用的公平公正关系着法在百姓中的权威的确立。因此,要加强农村执法工作,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行政执法队伍,提高法律运行的成效,重塑农民对法律的信仰,为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农村执法监督机制。要依法建立农村基层法律监督机制和专门的法律监督机构。监督机构要对监督客体的法律实施范围、内容、法定程序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在农村,舆论监督的主体应当是全体村民,让农民来审视和监督法律运行的基本情况。以便于激发农民对于法律知识系统学习和了解的热情,从内心真正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

农民法律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农民法律意识;经济发展;新农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党中央极其重视“三农”问题,这也是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不断的推进农村法制工作建设中,农民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这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法律意识是淡漠的,法律对于农民来说是新鲜事物也是比较陌生的事物。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一、农村经济发展下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概念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农民的思维已经逐渐发生转变。农村社会所具有的封闭性和不流动性都被打破,农民慢慢的接受新农村生活。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农民充分重视市场经济对于建设新农村已经农村发展的作用。积极的吸收具有创新性的元素,帮助农民接受现代化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模式。

二、农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法制工作的不断建设,新农村也在不断的发展中,这有利于农民提供法律意识。但是,通过研究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阻碍发展的具体问题。如在河南省兰考县台棚村,文盲人数占14%以上,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占37%以上,初中文化程度占8%以上,大中专文化程度仅占1.5%。

(一)农民对法律缺乏充分的认知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现如今,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法制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民逐渐对法律意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还有待加强。

(二)农民对法律缺乏精准的认识、判断

在河南省兰考县台棚村进行考察中,人们对“法律和人情”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大约33%的农民认为“法律高于情”,这表明新农村的建设有助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些新的关键在农民的头脑中产生;21%的农村认为“人情高于法律”,还有45%左右的农民认为这需要看情况,这表明农民逐渐摆脱了陈旧、传统的观念。

三、对农民法律意识进行培养

(一)加强农民对法的认知,树立农民的法律意识

想要改变农民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就需要坚持开展法制工作。通过对河南省兰考县台棚村的调查分析,在开展法制过程中,仅仅局限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内容,所以要对现有的法制现状进行改变。首先,需要站在农村整体发展的角度上,对农民的法律意识进行提高,初步构建法律在农村中的框架。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借助市场经济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市场经济是合理分配资源的一种方式,基于此,在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系,让市场经济成为农村发展的新模式,也为推动农村法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农民法律意识的加强与农村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大力推进以法治国、以发兴农的进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科教兴农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宪法中明确指出:人人生而平等。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原则,只能加快农村法制工作的建设,让农民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做到宪法中所说的人人平等。否则,农民不了解法、不懂法,无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实现农民法律地位平等也是空话。宪法给与公民权利的时候,也赋予公民义务,否则这也是空谈。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使得农村经济秩序严重混乱,直接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积极的开展普法教育工作,不断的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分支来源于农村市场。《税法》将按照农民的个人所得进行征税。外出打工的人员需要按照个人总收入的百分比进行纳税。此外,如果农民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在从商的过程中遇到不合理的工商或者税务行为,可以给你控告和投诉,从而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结语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力推进农村法制工作的建设,农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这不仅仅可以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借助法律手段对农村的经济进行调整和规范,并且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步入国际大舞台,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因此,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可以更快实现以法兴农的目标,并且可以使得国家的收入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代安博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参考文献:

农民法律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法律援助;农村法治;农村普法

一、我国农村法律援助的现状

1.1我国农村法律援助的成就

(1)国家重视并不断加强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特别是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在“五五”普法期间,首次把农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司法部也将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确立为09年全国法律援助重点工作,准备从健全工作体系、畅通援助渠道、扩大援助范围、加大办案力度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人手,从政策上把农村法律援助推上更高的台阶。各地政府响应国家政策,纷纷在乡镇建立起司法所或建立起调解庭,同时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工作。

(2)一些农村建成“民主法治村”影响并带动其他村落的法治建设。响应中央的号召,一些村落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工作,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法律知识,也利用党员电教、科技下吞、放电影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有些还按照“符合法律、顺合民意、便于操作、可持续性”的原则,制定了上与法律法规吻合,下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等并上墙公布,增长本地农民法律知识,建成“民主法治村”。

1.2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

(1)从全国范围上看,各地方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发展不平衡。在我国,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农村法治建设硬件和软件设施比较齐全,法律援助工作开展顺利。而在中西部等落后地区,法律援助的各项工作进展举步维艰,有些村落甚至还没有开展过法律援助工作。即使在同一个省市,法律援助工作发展也失衡,富裕的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相对于贫困的农村进展和实效更显著。

(2)各地方的形式主义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地区在发挥地方自治时只是注重形式,疏于实效。许多法制宣传栏形同虚设,宣传内容更新缓慢,内容稀少。工作人员在普法时,工作方式简单,官本位思想严重,不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目前,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地方政府却没有做好有关劳动权利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只是象征性地贴一些法制海报。

(3)司法机关有失公正。我国司法的平等原则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可我国某些城区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对于农民作为当事人的案件,对待农民态度冷淡,甚至不予理睬;在受理农民作为当事人一方的案件中,歧视农民,偏袒另一方当事人,做出不公正的判决,致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

(4)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怠于农村的法律援助。根据我国《律师法》的相关规定律师有履行法律援助的义务。在实践中,某些市、县会有由市、县比较优秀的律师组成的律师演讲团每月或每季度到农村里向农民们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解答疑问、或者赠送法律书籍。但是,这个律师援助阵容还是比较小的,存在许多只为自身利益而袖手旁观的律师,他们下乡宣传法律知识只是为了完成政府交给的任务,并没有认真宣传法律知识。面对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并对法律宣传兴致不高的农民,许多律师也就敷衍了事或知难而退。法律援助被称为法治社会里的“穷官司”,很多律师不愿意接付不起律师费的农民的案件。

(5)大多数村干部和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很多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只知道有法律这么一回事,并不明白用法来管理村寨;大多数农民也没有权利意识,总把自己当作义务人,所以他们对是否以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无所谓。对于市县在农村的普法工作,如法律知识的讲解、法制电影的放映,许多农民都表现表现冷淡,抱着观望的态度。而农村的法制宣传栏、法律书屋也是无人问津。大多数农民认为农村法治建设是村委会或村干部的事,与自己无关,学不学法照当农民,治村依不依法照按常规办。

二、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失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水平高,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而实现法治国家又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各地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不平衡,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也会有差距。根据湖北等五省的问卷调查,当今农民发生纠纷选择法庭诉讼的仅占18%,根本原因在于农民自身法律素质低。

2.2农村法律援助的专项基金尚未确立

在农村,农民遇到纠纷往往直接找村委会、找派出所处理,或者直接找法官而不到法律服务所咨询,很大原因在于找他们是不收费的,且政府没有法律援助的专项资金帮助他们提起诉讼。缺乏经费保障也制约着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的广泛性,使一些大型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不起来。有些地方甚至把法治宣传教育穿插于其他会议或活动中,乡镇司法员的待遇也偏低,很多司法所拿不到国家的补贴,影响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2.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较低

在我国,除了公、检、法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求要具备相应的比较专业的法律知识外,对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并无此要求。在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国家机关采取各种形式要求其工作人员学法并定期检测,但很多都只是形式,很多公职人员对法律仍是只知皮毛。显然这制约着他们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的成效。而在公、检、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多是转业军人,并不都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明显是不利于司法公正的。

2.4法治宣传教育在农村不易进行。宣传效果低

在缺乏法治统治的中国,特别是在国家法与民间法冲突严重的广大农村,包括道德、宗教、习俗等在内的众多非法律手段,却常常成为广大农民解决民间纠纷的首要途径,而成为事实上的法律途径的“前置程序”。发挥着定纷止争、调和民间关系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在人们严重似乎太严厉、太没有人情味,常常成为农民不得已时的选择。基于这样的实际,农民对法律宣传教育往往不屑,很多时候,只有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如免费提供一餐饭等,农民才可能参与到法治宣传活动中。农民的冷淡态度浇灭了宣传人员的热情。还有,很多地方法治教育没有把握住农村和农民的脉搏,教育内容与农村的现事情况和农民的现实思想不合拍,有的调子太高,把道理将空了;有的口气太大,理不在点子上,话不在心坎上,你们不入耳,不入心,不入脑,使得法治宣传效果低。

三、落实农村法律援助的对策

基于我国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这一实际,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搞好农村法治建设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那么,落实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稳定农村发展,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

在上述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经济上的原因是根本原因,而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不到位、收效不大是重要原因。因此,笔者认为落实农村的法律援助最主要是有效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具体对策如下:

3.1建立农村法律援助的专项基金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对于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建立起专项基金实属必要。国家可以用财政的手段予以支持,建立起农村法律援助的专项基金,并且该基金应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该基金用于提高农村司法人员的待遇,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用于农村的普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从而使普法工作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用于填补人民法院减免农民的诉讼费用,从这一角度保障司法平等公正,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其从心理上信任法律。

3.2充分发挥法学学生的作用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有法学专业,各地方可以开展寒暑假法律援助志愿活动,组织这些法学专业学生深入农村进行诸如法律宣传等法律援助活动,既可以增强他们专业知识、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经历,也可以弥补农村法律援助经费的不足。学生们的青春活力与热情可以感染农民,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优秀法学毕业生的作用。目前,我国法学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合计达30万人,其中本科生为20多万,法律硕士学位研究生2万多人,法学硕士研究生6万多人。当前法学的就业形势颇为严峻,许多优秀的法学毕业生不知何去何从,不知怎样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最终造成大量人才资源的浪费。面对我国农村当前的情况,各个地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司法所和村委会中设立几个岗位,南法学毕业生担任,农村中的调解员也可以由法学毕业生担任,再怎么艰苦的环境总会有人愿意去。还有,我国目前有些省市建立了村官制度,可以适当选择优秀的法学毕业生担任村官。这样的队伍更加专业,深入农村中,融入农民的生活,便于有针对性地带法律进农村,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针对农村中常见的土地、婚姻、继承等纠纷问题,让这些法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去讲解更专业、更清晰,让农民们更愿意接受,也使得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获取有益的经验。公务员之家

农民法律知识范文篇6

XX县下辖8镇、1街道,163个村,21个居委会。总人口42.5万,其中农业人口33.9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在“四五”普法期间,我县把农村的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县农村进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防洪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信访条例》等30多部法律法规的普法教育,共举办了各种法律知识讲座2000余次,开展法律咨询3000多次,开展送法下乡活动900多次,举办各种宣传板报10000余次,举行法制宣传广播车巡回宣传500多次,刊出农村法制宣传小报6000多份,下发普法教材和法律学习资料上万份,张贴各种法制宣传标语和法制宣传画1000多条(张),给农村中小学上法制教育课600多场,组织农村各类法律知识竞赛50多场,县锡剧团自编自演现代法制教育剧《校园内外》100多场次。农村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力地推进了依法治镇、依法治村的进程,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农村普法摆上重要位置。

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县委、县政府尤为重视,具体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领导精力到位。为使农村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县委书记办公会、县委常委会多次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农村法制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先后5次召开成员会议,集中讨论研究农民法制教育工作,制定各单位实施意见,及时分析形势,明确工作目标。规范了各镇(街道)、各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范围和职责,建立和落实了年度考核验收等11项工作制度。二是目标措施到位。我县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要求的基础上,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每年下发年度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各镇制定年度实施意见,将其列入全年经济社会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四五”普法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三是部门协调配合到位。为充分发挥县镇两级领导小组检查、指导、协调的作用,除平时到各镇指导外,坚持每半年对各镇法制教育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年度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县人大、政协每年安排视察农村农民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原XX报社、电台、电视台积极配合,开设专门栏目,加大了宣传力度。分别在原XX报和电视台开设了《法制纵横》和《法制园地》栏目,集中向全县广大农民宣传法律。

2、区分对象,抓住重点,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法律。

我县在实施农村法制教育中,注重根据不同对象,突出重点,引导干部群众联系自身的工作、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相关法律,具体突出了二个重点:一是突出了镇、村两级干部的学法。着力解决如何依法管理的问题,使他们在法律的范围内依法处理好身边发生的各类涉法问题和依法掌好权、用好权、提高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主要抓了“四个一”工程的落实,即每年至少举办一期镇村干部培训班;每月举办一期广播讲座;每季举办一期宣传橱窗;每年下发一批普法教材。桠溪镇针对农民特点和农民对法律的需求,普法教育唱好“四季歌”,加强了农民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东坝镇针对工业园区征用土地涉及面广的实际,集中全镇党员干部举办了土地管理法律知识讲座,强化农民土地法律知识,依法解决用地矛盾。二是突出了农村青少年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的学法。着力解决部分青少年违法犯罪,培养良好的法制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每学期在农村学校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在每所中小学听一堂法制教育课;召开一次校领导、教师代表座谈会;组织一次法制副校长集体备课,充分实行法制教育“资源”共享;每校设一个学生维权信箱;开办一个法制园地;期末组织一次学法考试。

3、多种形式,多管齐下,全面开展农村法制教育。

一是抓好试点,坚持以点带面。在全县8个镇,我们重点抓好了桠溪镇、漆桥镇的试点。在此基础上,各镇也普遍抓了一村一厂试点工作。坚持以点带面,推动了面上的普法教育。二是抓好骨干培训,推进全面普法。几年来,各镇结合“冬训”等,举办培训班600多次,共培训骨干2.8万多人次,通过培训,普法骨干的法律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充分发挥了农村法制教育骨干的作用,有效地推进了基层群众的全面普法。三是积极踊跃参与送法下乡活动。每年各镇、各部门利用部门法颁布日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日、宣传月;送法律到社区、到农户。县安监局在安全生产大型咨询活动中,有1万多人在“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横幅上签名,扩大了安全生产法的社会教育面。县锡剧团排练的现代教育剧《校园内外》,在农村演出多场,有约17万名学生、家长观看演出,受到普遍欢迎。四是利用新闻媒体和阵地宣传,扩大了农村法制教育的覆盖面。县电台、电视台开设了“法制园地”、“法制长廊”、“劳动保障之声”等栏目,南京日报原XX版开设了“法制纵横”、“人口与计生”、“税务之窗”等栏目。桠溪镇主办了“普法园地”法制宣传简报,每月一期宣传法律。形成多样的宣传教育,营造了全民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农民法律知识范文篇7

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伟大创举。二十年的普法实践证明,它对于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依法办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大农民群众同样是普法教育的受益者。十几年前在整个社会引起广泛反响的电影《秋菊打官司》,就是中国广大农民法制观念和权利意识觉醒的艺术再现,也是农村普法工作收获丰硕成果的有力佐证。今天,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决策的时代背景下,农村普法工作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和更新的内容。

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迫切需要。九亿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因素。法律素质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的必备素质。通过深入持久的普法工作,使农民的法律知识普遍丰富,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法律素质普遍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就能够进一步树立依法自我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依法自我管理的本领,正确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正确履行村级民主管理的责任,从而担当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重任。

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是维护和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和谐稳定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应当是和谐稳定的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是实现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广大农民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懂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就能够有效保障农村各项活动依法有序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因不知法、不懂法引发的各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事件的发生,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稳定环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要明确重点内容。当前,我国的各类法律已经蔚为大观,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就有多个,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多个,还有为数更多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么多的法律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全部作为农村普法教育的内容。因此,必须针对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和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确定一个时期的普法重点内容。当前,要把学习宣传宪法放在农村普法的突出位置,使广大农民了解宪法、掌握宪法,树立宪法意识,增强权利义务观念和民主管理意识。同时,要针对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开展市场经济方面法律的宣传教育;要针对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要求,开展维护稳定方面法律的宣传教育;要针对维护农民利益的要求,开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方面法律的宣传教育。总之,只有贴近农村现实,适应农民需求,农村法制建设现状缺乏什么法律就突出宣传什么法律,农民需要什么法律就重点宣传什么法律,农村普法工作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显著的成效。

农民法律知识范文篇8

在贵州省“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检查验收中,我市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实施的“两个一”工程得到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检查组领导指出“*市的依法治理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法制教育工作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特别是农村‘两个一’工程的开展,加强了村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教育和培训,突破了农村普法工作中学用脱节的难点……”。“两个一”工程的实施,不仅使我市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得到了更加深入广泛的开展,同时使我市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一、实施“两个一”工程的必要性我市是一个汉、苗、布依多民族聚居区,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2.08%。由于村民居住分散,文化偏低,消息闭塞,经济滞后,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老弱妇孺,客观上存在接受教育能力低,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矛盾不断凸现,过去那些滞后普法宣传手段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普法宣传活动难以取得明显效果。这充分说明了普法教育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必要性。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市农村普法教育工作,就必须在法制宣传的手段上、形式上、内容上进行创新,要有突破,因此在“四五”普法期间,总结不足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市针对农村普法现状,按照“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要求,率先实施了农村普法“两个一”工程,即每户农户拥有一本法律书籍,为每户农户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二、“两个一”工程实施情况(一)领导重视、逐级落实“两个一”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一是经费到位。实施“两个一”工程中的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承担,所有编印的法律书籍和法律资料全部免费,发放给广大村民,任何单位不得向农户收取一分钱。二是逐级落实到位。专门开会部署此项工作,分层传达到各区(县、市)、乡(镇)党委、政府。基层各级党委、政府均将此项工作列入每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从2003年开始,在市、区(县、市)、乡(镇)、村各级鉴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形成了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格局。并将“两个一”工程实施情况列入每年依法治理工作检要内容,有效推进了“两个一”工程全面实施。(二)组织编印村民学法书籍1、深入调研,科学编印学法书籍。要实施好“两个一”工程,首先要在法律书籍的编印上有所突破,打破过去编书一法一书,条条款款,枯燥无谓的格局。因此我市组织了有关专家、法学教授等二十余人成立的碉研小组,专程到本市各地农村对农民的普法教育工作和农业户进行了调研和摸底调查。认真编印了涉及农村经济活动、社会治安、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公用设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法律文书格式和农村民主管理等,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具有可读性、又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法律工具书《*市村民实用法律知识手册》等资料。2、分步实施,积极推进“两个一”工程。在法律书籍编印方面,我市用两年的时间达到了“一户一本法律书籍”的目标。第一年发放到农户手中近十万册,第二年发放30余万册。对于市级法律书籍发放不能满足到的地区,由各区(县、市)、乡(镇)根据《手册》的内容和相关法律书籍,结合当地实际,自行编印农民适用的《村民手册》、《村民法律知识问答》等相关法律书籍,免费发放给广大村民。两年来,我市共编印《村民实用法律知识手册》等相关法律书籍40余万册,逐步达到每户农户拥有一本实用的法律书籍,做到学习有资料、办事有依据。(三)对农户法律明白人进行培训对农户中法律明白人进行培训,这是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让法律明白人带头学法、用法、守法、依法维权,带动一个家庭,影响和改善一个群体,改变一个小组,推动一个村寨,为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建立一套起长效作用的工作机制。1、加强村两委的法律培训。村级干部是从农民中选举出来的,是村民比较信任、有威信、能起带头作用的村民。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等影响很大。所以他们必须学法、用法、懂法、守法,必须依法办事。要提高村两委的法律素质,我们着重抓了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在区(县、市)成立了普法宣讲团,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二是在乡(镇)培训了法制宣传骨干,落实村干部“学法日”制度,定期集中组织村干部上法制课、以会代训等方式,开展对村两委的培训。三是在村组设普法员、调解员,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开展法制宣传。对村级干部不仅进行专门的培训,还利用村、支两委会、党员大会等组织干部、党员进行学法。其次在农村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积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章立制,促进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村级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的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截止今年我市创建的农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已超过35%以上。2、利用农村法制夜校、村民法律学习室等对村民进行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群众进行法律培训。一是在农闲时,开办农民法制夜校,聘请或由乡(镇)安排老师上法制课,每户农户必须至少有一位成员(法律明白人)参加培训;二是成立了村民法律学习室、普法活动室等,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外出前组织他们进行了技能和法律相关知识培训,让他们在外能遵纪守法,用法律保护自己,回到家后同样是学法、守法的模范。三是对于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的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我们一线的法制宣传员、司法助理员、村两委干部等挨家挨户上门对农户法律明白人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指导和宣传。通过长期培训,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掌握更多的法律、法规知识,能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依法履行义务、共同担负起依法治国的重任。据统计我市农户中法律明白人达90%以上。3、利用远程教育课件开展学法教育。今年我市相关部门制作完成了“以案说法”系列课件6个,并陆续进行了播放。该系列课件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直观向广大村民解读了涉农法律法规知识,使村民能够不出家门就能接触到法律知识。4、法制宣传部门针对村民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涉农法规宣传。我市各级法制宣传部门以法律咨询、法制宣传小分队进村入户、建立村级法律顾问等形式,针对村民关心的土地、拆迁、劳动、医疗等各类法律、政策、规章等,采取墙报、黑板报、标语、宣传车、宣传挂图、上街宣传、法制文艺表演、广播、电视及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等多种形式,为村民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活动,做到每户一个法律明白人。并且通过发生在本村的纠纷调解案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大家都吸取教训,共同提高。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与开展送“文化、卫生、科技、法律”的下乡、法律知识竟答、评选农村“十星级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发挥法制宣传的带动、辐射作用,切实营造农村基层民主法制良好环境。三、“两个一”工程的推行,使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得到促进,村民法律素质得到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我市农村基层干部法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普遍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农村干部在管理村务上既讲究件件事情依法办事,又讲究每项事务民主自制。他们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把过去形式上的事后公开改为群众事前监督,为了增加村务公开的透明度,确保村民对村务公开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让村民参与对村务活动的管理,他们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项齐全、细目清楚、情况明了、重点突出”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村务公开的形式、内容、时间和程序,通过公示栏对村民公开,同时对村民的困难、村民们发生的事情也十分的关心。极大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例如:云岩区红岩村在“三五”普法时,因政府征地拆迁补偿问题与村民发生分歧,由于村民未得到相应补偿想不通,爬到高架桥上,以自杀相威胁。当时市委、政府领导到场进行调解,才得以解决。而“四五”普法期间,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这时村委会认为村民的补偿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出面召集村民进行了集体诉讼,经法院判决,村民得到了合理补偿,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2、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普遍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对法律明白人的培训,并且在法律明白人的带动下,激发了村民学法守法的自觉性。过去在农村普遍存在的“骂街”、群斗、群殴事件大大减少,碰到矛盾纠纷,村民普遍都会自觉地先学习法律知识,从法律书籍中寻找答案,然后再寻求组织和相关法律部门的帮助。例如:花溪区孟关乡村民吴某,有两间房屋无相关手续,但由于房屋修建时间很早,一直都居住在这里,按照有关规定可以给予一定补偿。乡政府要征地拆迁,把它列为违章建筑,并且不给予补偿。吴某通过阅读《*市村民实用法律知识手册》,从中找到了应该赔偿的依据,于是起诉到了法院,经法院判决得到了合理的赔偿。一些小矛盾、小纠纷通过人民调解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化解。农民之间素质提高了,也能文明的相处了,主动学法守法,遇事顾全大局,上访案件通过说服教育和行政、法律等手段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农民不但主动关心集体的事务,有的还自行组织义务法制文艺宣传队伍,利用健康的文艺表演来抵御旧封建不健康的习俗。3、是农村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减少了。由于“两个一”工程的推行,基层干部宣传到位,化解矛盾到位,消除后患到位,跟踪回访到位,有的地区定期督查通报,做到矛盾纠纷不出村,隐患漏洞不过夜,及时调处矛盾纠纷。特别是对拆迁、征地、失去土地的农户进行排查,不留死角,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避免了矛盾纠纷的升级扩大,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截止今年我市的农村刑事案件发案率、治安案件发案率、民间纠纷发生率、同去年相比有所下降,群体上访事件也有所下降。通过有效开展群防群治,确保了辖区村民和企业单位安居乐业,营造了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两个一”工程的推行,是积极创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把服务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对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民法律知识范文篇9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调整充实了领导机构,建立了以区级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区直机关和单位也普遍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成员,形成了组织领导有力,普法机构健全,办事人员精干的良好局面。区政府在认真总结前四个五年普法工作经验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关于在全区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分解细化了任务,落实了责任措施。各乡镇街道,区直机关和单位也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订了普法实施方案。层层召开了动员大会。

(二)注重队伍建设,发挥骨干作用。为全面落实《规划》,提升法制宣传教育水平,区政府高度重视发挥普法骨干的作用,在树立服务理念,建设一支服务型法制宣传教育队伍上狠下功夫。整合充实了普法讲师团、普法宣传员、普法志愿者和法制副校长等普法队伍。分期分批对区56名普法讲师团成员、68名乡镇街道普法辅导员、102名区直局级单位普法辅导员、村(街)600名宣传员和56名普法志愿者进行了培训,组织他们深入学习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调把服务意识、服务理念自觉地融入普法工作实践中,会宣讲,会答疑解难,会调处矛盾纠纷,把单一的法制宣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普法讲师团为机关、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宣讲相关法律法规80场,听讲人员达到177690人次。乡镇街道、区直单位普法辅导员共宣讲法律法规362场,使293200人次受到了法制教育。

(三)创新形式,增强实际效果。一是搞好“三项建设”。第一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全区731个村(街)全部设立了法制宣传栏,每个乡镇街道1-2个村(街)建立了法制图书角,全区编印《农民常用法律知识问答》10000余册,订购《农民法律知识读本》20000余册,村民学习法律有了方便的场所和书籍。部分村(街)还开办了“每周一法或举案说法”广播,法制宣传服务台(站)在农村成为一大亮点。第二推进民主法制村建设。以“法律进乡村”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村民自治机制得到进一步落实,使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到有力的保障。全区已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52个。第三注重社区、村街业余文艺队伍建设。目前,全区有业余综合文艺演出队38个,业余文化协会8个,基本覆盖全区社区、村(街)。各级普法部门与文化部门密切合作,加强了对农村业余文艺队伍的管理,加大对演出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农闲时节举办文艺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了趣味性和吸引力。二是积极开展跟进式法制宣传工作。区内成立了由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组成的法制宣传教育跟进服务小分队,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法律咨询,参与合同的草拟、审查,培训工作人员,从源头上把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项目建设中的失误。先后50余人次深入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配合乡镇政府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答疑解难,保证了征地、拆迁等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开展重点时段、期间的法制宣传工作。首先是借助农村土地调整、重大项目建设时段,向群众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选择群众易于接受方式,因地制宜,因事而宜,因人施教,把集中讲解与个别解释相结合、与现场提供法律服务相结合,大大增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其次是借助农村集市、各种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专项宣传活动开展宣传服务,效果十分显著。

二、取得的成效

(一)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主要体现在:区委、区政府始终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放在重要位置,定期研究。“xx区领导干部讲法报告团”经常深入基层,带头宣讲法律。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法制讲座、法律考试等制度得到很好落实。20*年和2007年度分别有1200名和1462名领导干部参加法制讲座和法律知识考核。全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法制理论水平、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公务员法制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区组织了公务员《公共管理(MPA)知识精华读本》、《物权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并进行了考试,取得了良好成绩。全区1390名行政执法人员集中进行了职业道德、行政执法实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行政法律知识培训,全部通过考试持证上岗。司法人员通过学习培训,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不断提高。

(三)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得到了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日益加强,全区235所各级各类学校配备了专兼职法制课教师,聘请了237名兼职法制副校长,全部实现了教材、课时、师资、大纲、考核、法制副校长“六落实”。开展了教师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举办了中小学生法律知识讲座。组织法律专题讲座362场,听课学生达28万余人次,举办法制报告会110余场,法治实践活动300余次,直接接受教育和参加法治实践活动的学生达5万余人次。教师依法执教水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以及遵纪守法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

(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学习得到了广泛开展。先后组织企业法人代表、经营管理人员参加的法律知识培训536场,24341人次接受法制教育,全区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诚信守法的理念和意识不断增强,职工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

(五)农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全区以“法律进乡村”为载体,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坚持贴近农民思想观念,贴近农民法制水平,贴近农民行为表现,贴近农民实际需要开展普法依法治理活动。以各种形式集中开展普法活动100余次。先后对2000余名村街干部进行了轮训。村干部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家庭法律明白人”在农户中的比例日趋增多,农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有了新的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少数单位及领导干部对普法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普法是软任务、软指标,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有的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有的单位虽然制订了普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但抓落实力度不够。普法工作缺乏广度和深度,重部门法、轻公共法学习的现象比较突出。阶段性的活动较多,经常性的宣传教育较少。相关档案资料积累不全,个别单位的档案资料还是一片空白。

2、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区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偏少,其指导、协调、检查、监督等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有些部门和单位存在普法工作人员缺、设备差、经费少的问题。有的单位普法联络员兼职过多,普法工作精力难以到位。一些部门和企业还没有普法联络员。全区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普法大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普法考核机制、督查机制有待完善。

3、重点对象的普法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不够系统、全面。二是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存在着“盲区”,法律宣传教育手段单一,形式不活。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还要进一步强化。一些企业普法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普法宣传员和联络员,工作难以开展。

4、工作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不够。表现为视野还不够开阔,思路还不够宽,破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招法不多。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采取必要措施,切实提高全社会对法制宣传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今年是“五五”普法中期评估之年,应对照《规划》要求,认真总结,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要继续坚持,巩固提高。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要研究制定深化法制宣传教育的具体措施,强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推动普法工作整体上水平。

(二)进一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区普法《规划》明确了此次普法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要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宣传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保证对普法重点对象宣传教育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规划》首次把农民作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要把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作为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环节来抓。目前看,农村部分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发生矛盾纠纷时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上访,造成基层信访问题突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应着力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宣传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土地承包流转、基层民主自治、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农民准确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途径,自觉遵纪守法,自觉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依法化解矛盾和纠纷,依法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村务管理。加强村级“两委”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管理水平和依法处理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农民法律知识范文篇10

我局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会同区委宣传部、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改委等30多家单位印发《关于“六五”普法期间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通知》以及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社区居民、青少年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指导意见,部署各成员单位围绕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大局,深入开展以“深化‘法律八进’服务‘两个率先’”为主题的“法律八进”活动。

(一)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我们主要通过六项举措大力开展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活动。一是年初召开一次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推进会。对全区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进行一次再动员、大发动。二是举办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专题讲座,邀请市委党校教授、法律专家等为全区领导干部、公务员开展法制讲座,今年共举办了两次全区性法制讲座,切实提高了领导干部、公务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学以致用,定期举办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考试。我们采取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形式来检验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效果。五是印发领导干部学法笔记和《领导干部学法手册》。内容包括“六五”普法规划中有关领导干部必学法律、法规,省、市出台的关于领导干部学法的规范性文件,每月学法计划及范围等。六是组织一次领导干部法治实践。各单位根据各自实际工作需要,组织领导干部参加一次法律咨询或送法进机关、社区、村或旁听法院行政审判等活动,将学法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

(二)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我局联合文教体局组织辖区20余名“六五”普法讲师、法制副校长抓住“六.一”儿童节、7月放假前夕,9月入学第一月等有利时机,走进辖区24所中小学校,积极开展集中送法进校园、我和妈妈同学法、青少年法制宣传月等活动。讲师们通过传授法律知识、讲法制故事、有奖问答、播放法制动漫等学生容易接受、乐于参与的生动形式,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并将司法局精心刻录的法制动漫光盘作为礼物送到同学们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丰富了他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了学生们开创未来、奉献社会的决心。在法院的开放日,组织辖区中学部分学生参加法院的“开放日”活动,现场,青少年们观看了法官的宣誓仪式,旁听正在进行的民事案件庭审过程,庭审结束后,同学们好奇地向法院工作人员问这问那,部分同学还争着坐审判台,争着扮演庭审角色,亲身感受法律的庄严与神圣。旁听庭审用鲜活的案例让学生们懂法护法,这比平时一味的说服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了解了法律知识,增强了学法、守法的意识。

(三)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联合区委政法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公安分局等多家部门,邀请“夜新闻”“张慧帮你问”等电视栏目,在区八个街道办事处巡回举办了“政法部门进社区(村)”活动,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效应,扩大司法行政的群众知晓率,为百姓提供“零障碍”法律服务。定期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法治创建工作知晓率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活动。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依法行政、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依法管理、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加以整改。充分利用市民法制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办法制讲座。成立了一支由16位普法志愿者组成的“守护夕阳普法宣讲团”,奔赴辖区8个街道73个社区(村)开展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制宣传活动。开展“万家学法”系列活动、“学法用法守法好家庭”、“幸福家园”评选等活动,活动通过开展读书征文、法治文艺节目脚本评选、书面知识竞赛、守法家庭选拔赛等形式,宣传婚姻家庭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人民群众学法、用法的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带动家庭成员学法、用法。结合全区法律服务行业普法“1+3”活动,以“大走访、大送法”为主题,开展法律服务工作者普法专项行动。集中开展“四项排查”工作,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法律需求,及时发现纠纷隐患,依法化解矛盾纠纷。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增加了法治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了社区群众对法治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四)深入开展“送法进军营”。我局不断创新法律服务军营的形式,推进法制宣传进军营,积极营造部队官兵学法用法的氛围,帮助军人、军属维护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军营法律文化的渗透力、引导力和感染力,务求军营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取得实效,打造法治军营特色品牌。定期邀请律师、法官、检察官到部队开展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活动,让法律咨询进军营,为官兵们解疑释惑,帮助广大官兵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涉法问题。整合辖区资源,既有辖区普法志愿团自发组织排演,也有专业演员纵情歌唱,演员们用小品、相声、三句半、黄梅戏、诗朗诵、歌唱等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展现艺术,弘扬法治,宣传了宪法、国防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方面的知识,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法制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法律文化,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台下官兵的阵阵掌声。截至目前,共开展法治文艺进军营24场。此外,我局还通过举办军民法制书画联谊赛、法律知识竞赛、普法故事演讲比赛、法制歌咏比赛等形式开展军营普法教育活动,让军人在法治实践中获取法律知识、得到法律帮助,这不但增强了军人的法律意识,而且增强了军人的国防意识,更增强了军营的凝聚力。

(五)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区司法局通过加强“法企对接”,积极组织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工作者主动地服务企业,通过提供法律咨询、发放“法律体检”咨询函、出具法律风险函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估,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劳资关系,为企业在内部规章制度、合同文本签订、劳动用工等方面进行把关,发现潜在的法律风险及其特性,提出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方案,为企业降低和避免法律风险的发生提供决策依据。联合工商联,辖区律师成立律师服务民营企业顾问团和非公经济法律服务中心,积极组织全区律师、调解员与企业开展结对活动,每名律师、调解员挂钩一家企业,在企业建章立制、合同签订、转型升级、化解劳资纠纷等方面,献计献策,助力企业发展。据统计,自活动开展以来,区律师、调解员共走访企业240余家,参与制定企业升级转型办法、措施56余条,办理涉及企业升级转型法律业务18件,为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3146万元。

(六)深入开展送法进农村。组织开展“农民工学法活动周”活动,利用春耕生产基本结束、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将外出务工或本地创业之际,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及部分律师、法律工作者到农民工生活聚居地及社区,利用法律咨询室、法律调解室、法律援助室、法律图书室、法律阅览室开展法律咨询、法制展板循展、法制宣传品发放、依法维权等集中服务。在农民工工作的企业、单位和商业街,利用电子显示屏、广告灯箱、公交候车亭、警务幕墙、宣传画廊,开展大规模的法制宣传;运用移动动漫放映车循环播放法制动漫、法治电影等,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充分利用农民工法制学校举办专题法律知识讲座,普及与农民工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集中开展法律服务公益活动,帮助农民工及时化解工作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广泛开展送法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帮助和引导用工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用工,依法保障农民工权益,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从今年6月1日开始,在全区实施“法制广播村村响”工程,近期已经全面完工。工程主要依托农村广播宣传法律知识,由司法局每月录制法制教育录音光盘,司法所每周针对各村实际情况自编讲稿,把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法律知识及时传送到千家万户。此外为方便农民学习法律知识,深化“法律进农村”活动,今年,大龙湖办事处共同投入4万元,在街道14个行政村设置法制宣传栏。宣传栏建在村办公楼前或人群聚集较多的地方,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漫画,通俗易懂,喜闻乐见,起到较好的教育警示效果,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农村学法氛围,实现了农村普法全覆盖。

二、不断丰富法制宣传方式,持续推进全民普法

充分利用并积极创新各种宣传手段,在全社会大造普法声势。一是进一步发挥传统宣传手段作用。通过举办法制讲座、设立法律咨询台(站)、出宣传栏专刊、发放宣传材料、展出宣传展板、举行法律知识考试等方式进行普法。今年,司法局共举办“律师志愿者进社区”法制宣传咨询活动220余场,各成员单位、各街镇、各社区举办法制宣传活动460余场,出法制宣传专栏700多版,制作各种宣传展板60多面,散发各种宣传材料50000多份。二是积极探索普法新方式。我局以“深化‘法律八进’,服务两个‘率先’”为主题,结合不同部门、行业和单位特点,精心设计出农民篇、青少年篇、公务员篇、社区居民篇、企业经营管理篇系列法制动漫,摘取近40个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以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为群众解析,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原本枯燥乏味的法条,在生动形象中领略法律独特的魅力。三是开拓普法新阵地,建立社区“法治工作室”。目前,全区36个社区(村)建立了“法治工作室”。该工作室负责为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开展法制宣传、传递法治需求、接受投诉举报等,对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矛盾纠纷及时报送给街道司法所,由司法所分流给社区调解工作室。四是大力开展各种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在“3.8”妇女权益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5”世界环境日、重阳节、全民禁毒宣传月、农民工学法活动周、“12.4”先发宣传月以及重要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纪念日等活动中,积极协调各相关成员单位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活动。

三、着力推进工作思路创新,努力提升普法实效

按“六五”普法新要求,积极创新法制宣传思路,努力提高工作成效。一是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今年,我们继续在全区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立足全区实际情况,通过采取抓试点、总结经验找方法,严标准、细化方案定措施,重实效、强化法治促和谐的工作思路,以“提升普法教育质量、强化法律服务职能、规范社区管理制度、突出民主法治建设”为标准,对全面开展社区民主法治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推动。2012年新申报第八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3个,分别是彭城街道兴隆社区、黄山街道绿地南社区、大龙湖街道六堡村,新申报第六批市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1个,街道如意家园社区。目前为止,全区73个社区(村)中共有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19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73个。

二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作为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一直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法治文化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我局运用各种文化形式和手段,依托文化(中心)广场,整合加入法治元素,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社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村等,全区投入近100万元,逐力打造辖区“法治景观”工程。

“法治景观”魅力

“法治景观”工程以千米长廊为主线,教育基地与主题公园遥相呼应,从空中俯瞰犹如一条巨龙围绕一根柱子蜿蜒盘旋,龙头是云兴小学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龙身为德政路东侧绿化带(育园社区西侧)廉政法治主题公园、检察院执法人员教育基地、下洪公园(天桥派出所北侧)法治广场,世茂北侧和平路小广场市民法治文化主题公园,龙尾是翠屏山的农民法制教育基地。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区法治文化的独特魅力得到进一步凸显,法治文化的优质品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下洪法治广场在全市率先完工,对广大市民开放。德政路法治公园和世贸法治公园正在设计施工中,不久的将来,展现魅力的“法治景观”工程将胜利完工,它的建设将使区法治文化有更多的平台可以依托,更多的空间可以渲染,更多的渠道可以诠释,必将给辖区人民带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

法治艺术团用表演“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