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外交的历史教案

时间:2022-04-17 03:10:00

和平外交的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概括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和取得的外交成就后,能说出正视困难、坚强毅力等在克服困难中的作用。

2.在说出赢得人民尊重的主要原因后,能说出赢得人民尊重的条件和做法。

3.在比较新、旧中国外交的不同点,归纳新中国的外交特点后,说出自己切身的感受。

知识与能力

1.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简单过程和主要内容、作用。

2.向其他学生简介万隆会议的主要过程(包括召开的时间和过程、会议性质和会议主题),说出在万隆会议上的主要作用。

3.说出“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含义和作用。

4.通过比较新、旧中国外交成就的异同,说出新中国的外交特点。

5.能够从“与我国外交事业”的角度,重新归纳本课知识,说出在外交领域的重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在体验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

2.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主题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

3.在感悟历史发展真谛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感悟历史真谛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

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思想

因为历史课堂教学要以互助探究、创设历史情境、体验历史发展变化为主要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独立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丰富和健全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所以,本课教学设计力求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变为探究和体验历史发展、描述和感悟历史变化、初步理解和预测现实事物的发展走向、增强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1.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2.处理方法:a.通过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式学习,以初步建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知识结构;b.通过创设新问题情境和设计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探究、体验和感悟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加深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理解和掌握。

3.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4.处理方法:a.通过创设问题链,引导学

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b.通过创设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体验历史发展变化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课前导学

1.根据预习提纲,自读本课内容,建构本课知识结构。

2.收集有关建国初期外交风采的图片、文字材料。

3.准备再现“与尼赫鲁起草联合声明”、“参加万隆会议”的片段历史场景。

4.复习有关旧中国耻辱外交的内容,如鸦片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等。

教育渗透

1.知道西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在中印、中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了解参加亚非会议的独立国家的大体分布,以理解相关地理知识。

2.阅读相关材料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

1.多媒体平台。

2.自制课件:相关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问题链及《外交风采》片段等。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

4.重要网站: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中国历史教与学等。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复习已学过的内容

我们已学习了《钢铁长城》,谁做今天的复习小导师,带领大家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

针对学生复习的问题及回答的内容,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或补充。自制复习题,争做小导师,同组或异组的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温故知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引导复习的方法、内容要及时引导学生订正,并表扬鼓励小导师和补充同学的出色表现,以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开启新课的大门?

如学生能自行导入新课,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板书课题: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导入方案主要有:

1.根据同化原理,联系已学知识导入: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开始,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导入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运用影视资料,以重要历史场影导入:节选《外交风采》中出席日内瓦会议片段,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并结合课前提示导入新课。导入方案的选择只要具有激发学习热情,与本课内容联系密切,并为学习本课做铺垫的特点即可。

教授新课

出示预习提纲(见板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完成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检测预习效果。

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进行调控,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自学效果的检测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板书内容进行评价,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并引导学生纠正学生回答(板书)内容。教师依据板书,简介本课主要内容。

出示以下文字、图片资料: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

材料2:和斯大林(图)。

并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材料1中说明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是什么?

2.材料2中再现了两个国家的外交场景,这两个国家分别是哪两个国家?

3.材料1和2有何联系?

4.根据材料1、2,能否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外交事业将一帆风顺?请用史实证明你的观点。

5.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了什么对策?取得了什么成果?你认为应该怎样面对困难?

适时引导、调节课堂学习气氛,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简介西藏地区成为中印关系焦点的历史原因。旧中国时期,英国殖民主义者背着中国政府划出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国西藏地区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英属印度,此后,这一地区成为中印两国关系的焦点地区。

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尼赫鲁和新闻记者,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再现两国总理签发联合声明的历史场景。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场景中两位总理的联合声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最早提出于什么时候?

2.你认为要体验或再现历史场景,应该包括哪些重要环节?他们再现的历史场景怎样?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两位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国家,能用几个动作表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重要作用?

5.假如你是一位新闻记者,目睹了1953、1954年中国的外交大事,请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你的见闻和感想。

调节学生探究进度,调控学生探究气氛。

在学生展示其探究结果时,适时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学习失误,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1: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图片。

材料2:(万隆会议)会议发言中,大多数代表都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但由于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污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1.材料1图片反映了总理在哪次会议上的演说?请简要介绍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性质和主题。

2.材料2反映了万隆会议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是中国代表团的成员,面对这种变化,你有哪些感想,你要采取什么对策?当时总理又采取了哪些对策?

3.什么叫“求同存异”?请结合万隆会议的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4.一个美国记者在评论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5.你认为阅读理解材料,回答问题应该包括哪些步骤?每一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调节学生探究进度,调控学生探究气氛。

在学生展示其探究结果时,适时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学习失误,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依据预习提纲,阅读课文,完成板书需要填的部分。

阅读材料,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代表,陈述解决问题的答案。

1.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反对侵略战争。

2.中国和苏联。

3.因果关系,在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原则的指导下,中苏建立了外交关系。

4.不能。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封锁中国沿海,并在国际上孤立中国。

5.实行积极外交,努力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苏联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等。正视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困难。

三位学生代表再现历史场景,其他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学生代表的表演。

仔细审题,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代表,陈述解决问题的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都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底,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明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再次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明确所要体验或再现的历史事件的发展特征;依据特征,选择体验或再现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典型表现;设计体验或再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全力进行体验或再现。根据学生代表的具体体验或再现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有:是否抓住历史发展特征、是否是典型表现、是否进行设计、是否全力投入等方面。

3.具体内容见课文。学生再现的评价标准见上文。

4.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外交原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5.见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和我国外交事业的巨大成果

为核心内容。感想应从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等方面阐述。

阅读材料,仔细审题,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代表,陈述解决问题的答案。

1.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发展问题。

2.一些国家在美国等的挑拔下,企图破坏会议,改变会议议程。愤怒,想揭露帝国主义的阴谋,进行反驳;或愤怒,但镇静后努力引导会议沿既定议程进行。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3.“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等。“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用宽容大度的话语赢得了与会代表的赞扬,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5.首先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其次回忆所学知识,把材料内容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再次认真审题,明确问题的任务;最后根据问题任务和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其中读懂材料、认真审题是关键。运用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学本课内容,解决预习提纲中的问题。

检测预习效果可以用以下方案中的一种:1.学生运用教材内容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空白内容。2.学生运用教材回答问题,教师请一位同学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空白内容。3.学生自己边回答问题,边完成板书空白内容。

本组问题链从文字、图片资料入手,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外交形势和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其中第5问既有完成情感目标1的作用,也为导入下一学习主题做铺垫。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要意思符合即可。

如学生在探究中出现困难,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对象或对问题进行分解,以降低探究难度,使学生顺利地学习探究。

老师无论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都要积极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协商。

本组问题链由再现历史场景和体验历史发展变化入手,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内容和作用。其中理解和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难点之一,第三问以陈述和表演两种方式突破难点,学生在表演时要引导学生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第二问,是为完成过程目标而设计,注意引导学生归纳体验过程和注意事项,第三问中学生的表演、第五问的场景再现等都是体验方法的运用,注意两者的衔接。

本环节学生学习方式比较灵活,有探究、体验等,还有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气氛的目的。

本组问题链由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入手,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主题和发展特征,以及在万隆会议中的重大贡献等。其中理解和掌握“求同存异”是本课的又一难点,这里用问题探究的方式突破这一难点;第二问使学生明确这一方针的提出背景,第三问使学生理解这一方针的含义,第四问使学生理解这一方针的作用等。

第二问中的第二小问是为使学生巩固体验方法而设计的。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忆体验环节和注意事项,再让学生体验这一历史发展变化过程。

第五问是为完成过程目标2。在前面探究基础上,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探究过程,再结合本组问题链,回答问题。同时,在以下问题探究中要引导学生回忆探究环节和注意事项,再分析和解决问题。

复习巩固与深化

运用下列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重新归纳本课内容,并完成过程目标3和情感目标2。

1.建国初期,为我国外交事业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2.你能说出受到我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切爱戴和尊敬的主要原因吗?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人?

3.你认为以伟人为榜样,学习做人的道理应该分为哪些步骤?

在学生展示其探究结果时,适时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学习失误,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仔细审题,根据问题要求,重新归纳本课内容,解决问题链。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了周边国家的联系;促成万隆会议的圆满结束,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等)。

2.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用高超的外交智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以为榜样,努力学习,增长智慧,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3.归纳伟人的重要事迹;从伟人事迹中发现成为伟人的本质内涵;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成长目标。本组问题链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问题要求重新归纳本课知识,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其中第二问和第三问是建立在历史知识基础上的认识升华,既有完成过程目标3和情感目标2的任务,还有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历史学习的社会价值的任务。

运用下列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新角度重新归纳本课知识,并完成情感目标3。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比较新、旧中国在外交领域的主要不同点。由此,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在学生展示其探究结果时,适时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学习失误,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做简单小结,并为下节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的学习做铺垫。布置课外活动任务;预习下节课内容;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领域的信息,为活动课做准备。仔细审题,根据问题要求,重新归纳本课内容,并回忆所学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链。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建立了与周边国家的正常联系;促使万隆会议圆满成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促使和平解决越南问题)等

2.国际地位不同;外交方针不同;外交成果不同等。新中国结束了旧中国的耻辱外交,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立志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祖国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等。本组问题链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问题要求重新归纳本课知识,并回忆所学相关知识,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3,实现读史明智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