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统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20:17:45

和平统一

和平统一范文篇1

美国人成功地在两岸中国人之间制造了“文明的冲突”,将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上“一分为二”,一步一步地将我们逼到武力统一的绝路,而我们却空有民族主义情绪,到现在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美国人的“维持现状”是什么用意?实际上是想继续利用文化上的分裂制造中国人的内耗,进一步消耗我们的力量。一些民间战略家看到了美国的用意,提出拿下台湾,以短痛取代长痛。这看起来有理,但实际上是下下策,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美国人为什么能制造中国人的内耗?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失去了其力量,这个最有融合力的文化被我们自己破坏了。如果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大的战略思路也就清晰了。美国人要和我们玩时间游戏,为什么不跟它玩下去?他要“不统不独”,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一点解决文化上的分裂状况?为什么不进一步提高实力强化统一的基础?只要我们掌握了反制手段,这种状况就会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在新旧力量的较量中,新生力量是不害怕时间考验的,我们应该有和美国人玩时间游戏的勇气和自信。要相信中华文化的力量,也要相信中国的未来,完成文明的复兴、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并保持实力的提高,这就在精神和物质上做好了统一的准备。

台湾大选之后,一些人断言武力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手段,这种观点很危险。如果把武力看成是唯一可用的手段,那么最终必然要靠武力解决问题,这一点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果台湾最终要靠武力统一,那真是中华民族的灾难。现在都在讲“和平崛起”,但如果连和平统一的气魄和自信都没有,谈“和平崛起”还有什么意义?很多人认为台湾问题拖下去对我们不利,这种观点让人难以理解,道义在我们这边,为什么害怕时间的考验?一些所谓的战略家缺乏勇气和智慧,对历史也没有感悟力,他们不去筹划和平统一的大战略,不能把握局势而是被动地被局势所牵引,总是过高地估计跳梁小丑的作用,好象李登辉、陈水扁真的能将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如果这些丑类真的能改变历史方向,那么历史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敬畏的地方。

从表面上看,除了武力和武力吓阻之外,我们确实没有什么办法去阻止台独,但战术总是受制于战略,没有和平统一的大战略,战术就极其匮乏。在觉得没有办法或无牌可出的情况下,人们却很少反思大思路是否正确,因此很容易陷入死胡同。“无牌可出”的局面是特定思维方式的结果,摆脱这种思维方式之后就会发现道路实际上还很宽广,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武力成为唯一手段”这种说法与其说是对未来的判断,还不如说是既定政策的结果。虽然我们一贯主张和平统一,但并没有真正利用“和平”的力量,采用的是以“力”促统的策略,或者说是以“强力”迫使对方“理性地”算计战争的结果。虽然武力只是针对台独和分裂势力的,但并没有真正把台独分子和台湾民众分开,这一点恰恰被李登辉、陈水扁利用,他们把统独问题刻意歪曲成“专制”和“民主”的对立,挑拨民众抗拒“恶”势力。跳梁小丑反而有了“道德上的优势”,“中华”的代表除了武力之外只能以“自古以来”、“血脉相连”和“国际承认”这样的字眼与其对抗,这种局面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台湾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清楚,它不是什么经济或政治制度问题,而是认同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陆目前追求的只是一个统一的名号,已经没有可以继续让步的地方,但陈水扁政府对抗的就是这个名号,在这种情况下去设计更宽松的制度框架还有什么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在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概念上下工夫,但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华认同,没有后者,即使能够用某种“松散”政治的形式将台湾放进去,还是“面和心不和”。中华认同是与文化、民族、政治和历史相关的概念,其基础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中国历史上,分裂的状况并不少见,但各个政权都把自己看成是正统的代表,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中国,但这个中国并不是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主权”国家,而是对对中华道德教化的认同。地域处于分裂的状态,但文化、思想上是统一的,这是最终能够实现统一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丧失了文化自信,因而不能充分利用“文化”或“和平”的力量,武力就成了唯一可用的手段。武力的作用是保证“和平统一”的底线(不独立)不被破坏,但要真正实现和平统一,必须解决中华认同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台湾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实现“民主”,如果大陆也推行“民主”制度,台湾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这实际上是想以“民主”解决认同问题。西式“民主”能不能解决国家认同问题?只要看看台湾的“民主”实践就知道了。它不但没有解决认同问题,反而被用来制造族群对立。如果将西式民主嫁接到大陆,台湾问题的确“不存在”了,因为它将被阶级、族群对立掩盖。西式“民主”早已经沦落为一种政治形式,将它看成是统一的基础,就象将“用刀叉与食物作战”看成是吃饱的唯一方式一样,摆出的架势反而代替了本质。台湾的“民主”实践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大本不立,一切都没有着落,以形式“民主”解决社会整合和国家认同问题,是典型的缘木求鱼。

和平统一范文篇2

一、一国两制是陈腔滥调吗?

一国两制并非为解决港澳提出的,而是为台湾问题量身定做的。是邓小平于1983年在接见一位来自美国的大学教授杨力耕时,在谈到台湾问题时提出的。在随后的港澳解决方案中因袭了这一说法。

虽然同样是一国两制,但港澳的一国两制和台湾有本质的不同,港澳模式是“有条件统一”,而台湾模式是“有条件独立”。港澳模式是在统一的前提下给予优惠条件,保证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便利条件不变。台湾是在名义统一的前提下,党政军人才物均不予置问的实质性独立,当然名义统一还是含有实质条件的,否则统一就毫无必要了。这个实质条件就是不反华,所以在外交上必须部分地接受中央政府的节制。台湾模式明显比所谓的联邦制宽松,极其接近于实质的邦联制(除了一个统一的名义以外)。台湾放弃反华政策,是两岸民众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大陆政府和民众所能接受的最低条件,不可能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是台湾方面所能得到的最高条件。

为什么大陆一次就开出最低条件,而陷自己于“僵化”和毫无变通的境地呢?这要从当时的条件来看,1983年初,邓小平从江苏考察回北京后,曾经召集政治局常委开会,说是不要总是担心战争、经济建设该搞的还是要搞;1984年,二炮战略部队才开始战斗值班;1985年,开始百万大裁军,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流趋势。所以实际上,在提出对台方案时,中国政府还未完全走出战争恐怖的阴影,执行的还是“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军事战略,处于明显的“等待挨打”的态势之中。所以根本谈不上做“奸商”,漫天要价着地还钱。

16年来,大陆经济有了长足的进展,军事技术和力量也有了提高。现在大陆民众中对原方案中的保留军队的条款,提出质疑和抨击的占相当的比例。实际上这一条款的存在,国防力量的不统一,对于中国周边领土安全(如钓鱼岛)是极其不利的。但共产党政府仍然同意按原方案,而且表现出更大的善意(如新提出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一切都可以谈)。这可能不完全是因为要守信誉,大概与美国加快了围堵中国的步伐、大陆不希望台湾成为美日对抗中国的牺牲品有关。只要解决台湾问题,两岸民众不再为美日的战略目标花血汗钱,至于钓鱼岛大概又是准备留待子孙后代去想办法了。

二、台湾的政情和民意

台湾方面反对“一国两制”,其实不可一概而论。两制指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台湾大概不可能放弃这两者走第三条道路,实际上他们反对的是“一国”。

一国两制中隐含的不反华条件和名义上的统一,对于台湾的政客来说,是一个近于致命的打击。其效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台独将是非法,二是失去民主的号召力。使政客们可用政治资源丧失殆尽,捞取选票的便利方法将不复存在。

台湾政客口中的独立,被解说成关乎台湾民众的尊严、地位和面子,实际上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并不能给台湾人的社会地位以实质性变化。对于民主而言,清除黑金政治是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进步,然而对于这一点,台湾政客并无得力措施和强烈意愿,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政客的民主形象主要是以反独裁的言论来建立的,对于萨达姆不民主台湾民众兴趣有限,实际上台湾政客主要是依靠妖魔化共产党来实现的,、和六四是他们永远都不肯放弃的有利话题,大陆走出让他们感到由衷的失落,因为证据的效力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急剧下降。许多网友说台湾对大陆的认识停留在过去的时代,那不是台湾缺乏相关的信息而导致认识错误,而是因为大陆没有产生更新更好的材料,说不定他们还为此着急呢,毕竟老调常谈不是长久之计。若实现一国两制,台湾政客既不能提升民众的尊严又不能促进民主,可用政治资源丧失殆尽;要增进民众的福利吧,又没有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在扶持工商界发展上还不如共产党有优势。所以,对台湾政客来说,接受一国两制属于那种“一次事故足以致命”的事故,必须竭尽全力加以避免。

对于增进民众的实际利益,台湾当局的招法非常有限,在大陆采取开放政策后,已经比不过共产党了。举例而言,吴舜文苦心创立的汽车产业,要发展成与世界一流企业比肩,只有去大陆才有可能,不仅有低人工费等竞争优势,甚至共产党可以免费划给土地和给予相当的市场保护,而且这些与大陆民众的利益并行不悖。国泰、新光要成为大都会那样的大公司,也只有在大陆才有新的机会。实际上,台湾地方太小市场有限,许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都已经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即便就个人的发展而言,与大陆经济的紧密结合,有可能让台湾所有的精英人士,在事业生涯中平均多升三级是没有问题的。大陆市场前景广阔以及所展示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大陆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表现欠佳,而且根本改善的可能性不大,缺乏强有力的本地竞争者,机会就很容易变成现实,这一点就更加让人眼红,这也是台湾政客最心虚的地方。所以就不要奇怪,大陆在复辟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前进得越快,与台湾的制度越是趋同,台独的声浪就越高。

拓展海外市场对台商而言,竞争优势的确立只是成功的一个条件,在贸易保护主义泛滥的潮流之下,强有力的政府(刚好台湾当局不是而且也无希望变成地球村中的强势政府)、进行外交讹诈和不怕麻烦的马拉松谈判,更是商业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台湾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过去几十年来,台湾是靠他的反共堡垒地位和参与遏制中国,所以在经济上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扶持和善意保护。台湾民众对美日的感受与大陆有非常大的差异,明显与这一阶段的经验有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1987年美国宣布台湾已经从受栽培的状态下毕业,此后台湾就经常上美国超级301条款的黑名单。台商的竞争力上升到让美国难以维持善意措施的地步,不过这时大陆的开放给了台商一个新的机会,截止目前在大陆对美顺差(根据美方公布的数据接近700亿美圆)中,大约一半是台商通过转移生产造成的,台湾因此实现对美顺差许多根本没有进入大陆,而是通过香港等地直接汇往台湾。大陆几乎年年为此须与美方进行以相互经济制裁相威胁的谈判,其中一半的口水是为台商而“浪费”的,大陆占着一个“大”字,所以谈判的筹码要多一些。

习惯成自然,时至今日,两方面的善意都成了台商的既得利益,一样都不想放弃。要维持这两者着实不容易,首先对美国而言,已毕业的台湾是无法继续获得美国的善意的,除非有新的步骤让美国重新认为值得继续维持对台湾的保护。1999年美国在侵南战争后,实行战略东移,台湾政客感到机会难得,跳出来率先“发难”,挑战中国的根本利益和一贯立场,以迎合美国的口味,在美国政府和民间获得了较为广泛的称道,应该说这一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一点在台湾工商各界和精英阶层是有相当共识的,这是台独的民意基础和台湾政客主张的代表性所在,也是台湾媒体妖魔化中共的原动力。而维持大陆政府的支持是毫不费力的,由于大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政府和民间都反对“两国论”,不拿他们当外人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需要额外考虑和着力,事实上存在着一种“两者可以得兼”的可能性。看来一个姑娘嫁两家,在东家吃饭西家住宿也有可能性,对于职业商人而言,不存在贞洁和道德方面的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商人投机(或称冒险意识)心理,因为对付美国没有投机成功的可能,所以只有反过来对大陆搞投机,如果大陆根据两国论的基础确立政策,去掉同胞认同,采取无情的经济制裁手段,恐怕台湾精英阶层也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大”,台独的民意基础反而不存在,毕竟得罪大陆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机会成本要大得多。也就是说,若大陆接受两国论,台独的民意基础反而要近于消失了,因为向大陆搞投机也一样成为不可能了,可惜大陆的大国政治原则,不容许中共去玩台湾经常设想的那种“过家家”的游戏,否则一定加倍精彩。遏止投机心理的手段最后竟然和打击铁杆台独是一样,不承诺放弃武力,投机又不是死罪,投机商不满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台独民意的反弹不难理解。

愚蠢的美国政客中竟然有人认为,台湾无须宣布“两国论”已是主权独立国家。他大概想不到不宣布效果就不会跟着来,台湾比大陆发达而美国对其入世要求低,良有以也。关键是此后需要仰仗山姆大叔的地方尚多,不摆一个姿态和搞一个大动作是不行的。看来美国人要想和中国人玩战略游戏确实是少了几千年文韬武略的浸养,不过美国人也不是白痴,台湾要赢得“毕业”以前的有利地位不下猛药是不行的。不过和大陆一较量,就显然存在一个谁比谁高明多少的问题。而且下药过猛业已伤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共说“不收回两国论就跟他斗争到底”也具有了道德上的合理性,从而站到了一个“得道多助”的有利地位。这注定了台独和两国论的悲剧命运,这不仅由于它仅仅覆盖少数人的利益,而且它还是一个片面的假定为前提的,即少数人的利益要想实现,必须以大陆硬吞下两国论而且不采取反制措施为前提,否则将是失大于得。所以台独民意基础是极不可靠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也一样出民意,而且是去掉了投机侥幸心理的真正的民意。相反如果有一天,中共采取经济制裁的手段放弃武力,那就说明中共已经接受两国论,台独政客倒是可以弹冠相庆了,投机商人就彻底失败了,“民意”将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三、和平统一与武力解放

Lian先生自称是一个“有先决条件”的乐观主义者,笔者是一个无条件的悲观主义者,刚巧笔者站在一个多数的方面。笔者对阁下的耐心和坚持怀有一份由衷的钦佩,但台湾出不了能够力挽狂澜的英雄,连戴高乐那样具有一定独立精神的政治家也没有,有的只是媚俗的和只对选票感兴趣的政客。

战争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这场悲剧对台湾而言将是极其沉重的,其沉重之处倒不在于战争本身所造成的损害,在没有重大意外的情况下,战争对台湾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将会控制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内(对平民而言可能不超过921地震的影响),血洗台湾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一定是胡说八道。但因此可能导致台湾与世界市场的长期隔绝,西方不可能不借此进行制裁以彻底摧毁台湾的竞争者,等到制裁解除之日,台湾将会失去目前的优势,从这一点出发,台湾经济倒退二十年是非常可能的。根据共产党的习惯于逞能的历史,大陆当然会尽力帮助,但台湾对世界市场的依赖不是大陆所能抵消的。而且在制裁中,港澳一样需要大陆的扶持,没有理由把台湾放在优先位置上。而战争对于大陆本身而言是利弊互现,关键在于如何把握。

台湾在大陆体制外五十年,经济方面的进步十分可观,对中华民族而言,这倒不是一件大坏事。特别是前四十年,台湾得到了美国的善意扶持,当然是为了展示资本主义的生命力,防范共产主义的蔓延,从西方视野上看,也算是达到了“目的正义、手段同样正义”(罗斯福)的境界。这本质上是一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竞争,大体上也算是西方具有一定优势的竞争。凭借这种自信和迫于当时的时势,美国曾经几次反对台湾当局的军事冒险。

七十年代以后,国际左翼运动开始步入低潮,87年美国宣布台湾毕业,89年美国开始妖魔化中国的浪潮,91年苏联解体,94年美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妖魔化日本,这个过程集中反映了美国需要盟友的地方越来越少(有人把它称为孤立主义抬头),越来越变成只着眼于一己之私;有人针对九十年代美国的国家恐怖主义行为,提出资本主义有重新野蛮化的趋势,其实这些都只是在美国有悠久历史的种族主义(如白人民兵组织)的国际症候而已。“文明冲突论”是为白人民兵组织的主张所进行的精致包装,西方普世主义是“白人至上”最得体的表现形式,亨廷顿自己坦承“帝国主义是西方普世主义的逻辑必然结果”。老式炮舰政策和旧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主义的落伍形式,今天新殖民主义以“军事扶持、政治、经济控制”为主要手段,“全球化”和“主权有限论”是西方发达的广告业的又一成功CI形象设计,且看西方种族主义是否能以此法宝攻破遍及世界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堡垒。

意识形态之争是超越民族和种族的,所以台湾能够加入其中并能长期得益垂四十年之久。然而在“人权高于主权”的西方种族主义扩张中,除了极其少数的台湾政客之外,民众根本无法得益。要想得益,除非象一些网友所说的那样,作到伐毛洗髓、脱胎换骨,然后有着决定意义的是蒙过西方:不被他们视做非我族类。从经济角度上看,1987年台湾就应该与大陆统一。此前是分离的所得大于所失,此后是所失大于所得,由于大陆的单方面的善意接纳,所失没有及时体现出来,到现在大陆仍然维持单方面的善意政策。然而美国和西方的种族主义不能容许这种暧昧状态,其政治人便趁势而动,提出两国论。实际上对于台湾的发展是毁灭性的打击,即便是和平的独立也没有本质不同。对于西方种族主义者来说,独立的过程适足以破坏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独立之后就没有这种效应了,就不是特别值得关注和扶持了,当然如果两岸进行长期的对抗那就又当别论了,总之,非常明显的是台湾必须维持一种不断挑战的状态,才符合西方的胃口。台湾没有不断挑战大陆的实力和筹码,实际上台独已经是最后的筹码,所以台湾不可能从西方种族主义者那里得益。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这样的事在理论上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只要世界上没有美国这个国家。其它的种族主义者在东亚成不了什么气候。若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将支持从极端的经济制裁到目前的单方面善意政策之间的任何一种对台政策,并衷心祝愿台湾兴旺发达。虽然台湾人普遍不愿意和大陆的穷光蛋来往,实际上我和许多穷光蛋一样依然认台湾人是亲戚,只是你不爱和我们交往,我就不和你们交往就是了,那不就万事大吉了么。在目前的情况下,只要台湾出一个戴高乐那样具有独立性的政治家,我将坚决支持政府和台湾签一个和平协议。但台湾出不了这么一位人物,政坛上多是些言必称美日的家伙,所以我坚决反对政府吞下两国论,反对美国的中程协议,反对“台湾不独立、大陆不动武”,除非以一个分步的有时间表的和平统一进程作为前提和目的。

去掉人的因素而就事论事,台湾对大陆安全和国防方面的威胁,并没有一些网友想象中那么重要。美日的军费之和超过3300亿美圆,印度100多亿美圆,合计起来比大陆国防开支多30多倍,再加上台湾的100多亿美圆,也不至于就产生质的变化和差别。台湾作为针对大陆的战略进攻的出发地,和菲律宾、琉球群岛相比,能够节省的费用非常有限,在美日的巨额军费之下,几乎不是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实际上,西方认为有利用价值的是台湾的2200万人,大陆感到头痛的也是这2200万人,这是西方的人盾战术,这些人又偏偏是大陆的“同胞”,虽然台湾很多人并不情愿被看作同胞,但这一点完全不影响人盾的威力。实际上台湾是美国战略东移后,精心选定的战略突破点,是美国认为“战争胜负均相宜”的不败之地。

当然,使用人盾的想法对西方而言是不用白不用,对台独政客而言就有点一相情愿了。就象49年前国民党抓壮丁打仗一样,共产党将要给壮丁分田,而国民党却指望壮丁把共产党打跨。虽然台湾的中产阶级普遍具有投机心理,但他们的根本利益和目标必须和大陆站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无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台湾就算独立也永远没有可能成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足以保护和支持台湾精英在海内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确实落在共产党肩上,虽然目前他作得还不十分称职,但大陆怀疑共产党会作得更好的人越来越少。区别在于,台湾当局就算罄尽全力,也无法和中共相比,这将是台湾政坛洋博士们的悲哀,除了死不服气以外他们成不了造时势的英雄,只有眼巴巴地看着大陆那些乡巴佬在时势的造就下处于高位。平心而论,台湾政客许多人具有洋学位,工作能力和手腕也高出中共不止一筹,所以死不服气是有道理的。

许多人认为: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将会导致民心背离。这是从目前台湾主流政客抱有台独理念,工商界和媒体精英怀有对大陆的投机心理的现状出发的。然而当投机心理破产时,岛上大概不会有不合作势力的存在,笔者相信政客一定会自己买票出国的。对比49年时大陆还有一个受旧政府保护的既得利益阶级(地主资本家),台湾将不会有这样的阶层,所以连思想教育运动和社会改造都可以省略了。台湾的工商界精英和其他名流一定会和共产党宾主尽欢,如鱼得水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文件中的“有进有出,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自行承认以前共产党手伸得太长,能力有限,准备让出地盘给资本家来发挥聪明才智。实际上从这些年的共产党作为上看,从全方位开放到大体上退出竞争性领域,就差一个“全心全意依靠资本家”的口号了。这早已不是分田分地的共产党了,还和资本家有什么水火不容的矛盾呢。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成千上万的台资企业蜂拥投资大陆,这实际上等于给中共投实实在在的信任票。连鼓吹两国论最得力的辜老先生,旗下的和信集团,也曾有计划投资镇江,后来是否落实鄙人就不甚了了。

说穿了,“信”不过中共的有且只有台独政客。所以民心和民意根本不是和平统一的出发点。十多年来,共产党一直呼吁国民党当局,进行平等谈判和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不管是是从台独分子所说的“独裁者本能”出发,还是从教条主义的阶级分析入手,反正共产党所找的切入点奇准。一国两制实际上是一个对台湾政客的分肥计划,搞定了政客,民众的问题和认知差距会自然消失,毕竟民众没有统一以外的重大利益,相反他们的长远和根本利益与此一致。有人说共产党工作不力成效寥寥,根本问题也在于政治利益的排他性原则在起作用,这是一件典型的与虎谋皮式的工作。共产党甚少对台湾民众做解说工作,宣传一国两制的具体政策措施,而是热衷于笼络政经各界人士,实际上也是与此一认识相适应的。很多人说共产党手法不新,步伐不快,实际上在本质是分肥的一国两制之下,不可能有港澳那样的基本法,也不会有越过台湾当局的对民众的宣传;有的只可能是一个协议,宪法将要由台湾自己来根据协议修订和落实,宣传工作也当然是留待特区政府去做。共产党确实是以十二分诚意把工夫作得十足,为笼络台湾当局,面子里子都给留着。84年大陆方面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中,有一句这样的话“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殷切希望台湾方面以民族利益为重,多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考虑;而台湾方面毫无反应,倒是身在美国的宋美龄捉刀回了一信,信中有“幡然悔悟,投诚来归”之句,其心态仍然停留在49年之前。现在李登辉的“老子儿子说”,只能当作笑话看,跟阿Q说我家祖上也曾经阔绰并无本质不同。跟宋美龄自居正统的心态有所不同的是,多了一份无奈和破摔的情绪。

共产党高层数次提到“不耐烦”和“不能无限期拖下去”,是一个厌倦于继续笼络的强烈信号。毕竟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没有人会希望继续毫无希望的等待。如果回过头来一想,武力有武力的好处,一国两制是大陆在战争阴影下委曲求全的方式,今天大陆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所以仍然希望以这种方式解决中华民族的内部问题,共产党不是什么圣人,但在这一点上确实作得仁至义尽。一国两制是台湾政客所能得到的最高条件,他们轻率地拒绝这一点,并提出所谓的“一国良制”的反调,实际上在一国良制之下,共产党只要有一支笔一张报纸,就能让那些主张两国论、夹击论、感谢日本打败中国的家伙及其同党,在政治上永世不能翻身。拒绝一国两制大概是出于侥幸心理和不明智:台湾的民意不可能成为他们的可靠筹码;寄希望于军事冒险是没有前途的,他们自己也常常感到信心不足;剩下的唯一希望在于美日以全面战争的风险来讹诈大陆并取得成功。否则的话,就只好寄希望于中共一代不如一代,业已变成畏敌如虎的懦夫,否则他们的命运将是注定了的。

和平统一范文篇3

从立法目的来看,《反分裂国家法》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立法内容来看,该法紧紧围绕着遏制“台独”,促进和平统一这一主轴,用3/4的篇幅对关于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两岸平等协商和谈判的问题作了规定,充分体现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它充分考虑和照顾了台海现状和两岸民意,没有规定“统一时间表”,为和平统一而非使用武力,留下了充分合理的空间。然而,近年来“台独”分裂势力日益猖獗的严峻事实不得不使我们从多方面加以防范和进行斗争,其中包括军事准备。由此,在《反分裂国家法》中规定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和第九条对有关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问题作了规定。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三种情势,亦即三个前提条件:“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应当指出,上述的“事实”、“重大事变”和“可能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界定。该法没有明确地给“台独”和“分裂国家”下定义,但上述规定明确地为“台独”分裂活动划定了不可逾越的底线或“红线”。只要出现上述三种情势中的任何一种,非和平方式条款就可启动。

非和平方式完全是针对“台独”势力,而非广大台湾同胞。《反分裂国家法》第九条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它要求国家在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并组织实施时,“尽最大可能保护台湾平民和在台湾的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正当权益,减少损失”;同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权利和利益。”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保护平民的生命和财产是一项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我国一向遵守。在维护台湾同胞权益方面,我国政府已制订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因此,本条规定只是重申我国政府遵守关于武装冲突的国际法的一贯立场,进一步明确地把“台独”势力与广大台湾同胞区别开来,把非和平方式的目标限定于“台独”势力。这有利于争取广大台湾同胞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孤立“台独”势力。

二、《反分裂国家法》的法律意义

《反分裂国家法》将我们党和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一贯立场法律化,表明了全中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同时也明确了我们有权采取必要的方式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除了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政治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1.《反分裂国家法》不仅表达了我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主张,而且还表明了我国政府非和平处理“台独”问题的鲜明立场。台湾问题和“台独”问题性质不同。解决台湾问题的出发点是要“和”,不是“武”;而“台独”则意味着战争。《反分裂国家法》提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五个方向,两岸双方可以进行协商对话沟通的六项议题,这实际上是用和平构筑一道道遏制“台独”的防线,而非和平方式条款是最后一道防线。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是该法的首要目标,“在有一线希望的情况下,绝不放弃和平统一”是其潜台词。然而,如果“台独”势力越过上述红线,启动非和平方式条款就成为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法定职责。

2.制订《反分裂国家法》是贯彻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体现。它表明我国政府将依法解决台湾问题,尤其是在使用非和平方式这一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问题上,政府将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审慎行事。非和平方式的三个前提条件为两岸双方设定了行为规则,不仅约束了“台独”分裂势力,而且也约束了大陆,对国家领导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具体地说,只要台湾当局不触犯三个前提条件,大陆就缺乏动武的法律依据;相反,如果触犯了,大陆就没有理由不依法使用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这就划清了和平与战争的界限,从而缩减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幻想、误判和操作空间。由此,解决台湾问题,尤其是“台独”问题的大政方针就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更迭而改变,保持了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见性。

和平统一范文篇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这些充满民族大义、民族深情的重要论述,对海峡两岸同胞的天然关系作出了符合历史、现实、未来的正确判断,宣示了我们党推动加强两岸交流交往的基本政策,指明了两岸同胞加强交往、沟通、理解、合作的正确方向。

13亿大陆同胞和*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道出了两岸同胞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基本事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万台湾同胞中98%是汉族,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梅县、潮州;其余2%是高山族,他们同13亿大陆同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台湾同胞同大陆同胞无论从血缘上、文化上、社会关系上、经济来往上都密不可分。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两岸交流逐渐开放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规模越来越大,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即使那些主张“台独”的人士,也大多亲自或委托亲人到大陆寻根追宗、祭拜祖先。任何人以任何手段“去中国化”,都不可能切断台湾同大陆的血脉、文脉、人脉,不可能人为否定其自身的民族和文化根源。

13亿大陆同胞和*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岸同胞走向共赢的基本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得任何地区都不可能再孤立发展。实行开放交往以来,两岸经贸联系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截至*年6月,两岸贸易累计达到6589.7亿美元,台商实际投资大陆累计445.8亿美元,其中*年两岸贸易额达1078.4亿美元,台湾顺差663.7亿美元,*年1—6月两岸贸易额为552.8亿美元,台湾顺差332.6亿美元;截至*年上半年,台湾同胞来大陆累计达到446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151万人次,其中*年台胞来大陆44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近21万人次,*年上半年台胞来大陆22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超过10万人次。大陆是台湾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和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输出地,台湾同胞的投资也为大陆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台湾与大陆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互利互补、相互促进的共赢关系。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潮流,两岸同胞完全可以携手建立共同市场,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13亿大陆同胞和*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对两岸同胞抓住机遇、携手并肩、共同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衷心期待。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历尽磨难,终于迎来民族复兴的难得机遇。两岸同胞都有责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服从民族大义,顺应时代潮流,超越历史恩怨,加强相互交往,拓展交流领域,提高交流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同胞命运相连,合则两利、分则俱伤,唯有追求双赢,才能避免双输。要尽一切可能避免重演兄弟阋墙、亲痛仇快的悲剧。

13亿大陆同胞和*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基本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这些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庄严宣示,其根本着眼点就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由于长期的历史隔阂,部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和心存疑虑,要让所有台湾同胞真正确立“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正确观念,需要相当的历史过程和付出艰苦的努力。近年来,我们不断出台和实施的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比如,开放台湾水果零关税登陆、实行有利于台湾学生在大陆学习就业的政策、积极推动两岸节日包机常态化、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大陆及世界各地的合法权益等,已经并将继续产生良好效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等政策宣示,突出表明了我们党涉台政策强烈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和平统一范文篇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这些充满民族大义、民族深情的重要论述,对海峡两岸同胞的天然关系作出了符合历史、现实、未来的正确判断,宣示了我们党推动加强两岸交流交往的基本政策,指明了两岸同胞加强交往、沟通、理解、合作的正确方向。

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道出了两岸同胞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基本事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2300万台湾同胞中98%是汉族,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梅县、潮州;其余2%是高山族,他们同13亿大陆同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台湾同胞同大陆同胞无论从血缘上、文化上、社会关系上、经济来往上都密不可分。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两岸交流逐渐开放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规模越来越大,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即使那些主张“台独”的人士,也大多亲自或委托亲人到大陆寻根追宗、祭拜祖先。任何人以任何手段“去中国化”,都不可能切断台湾同大陆的血脉、文脉、人脉,不可能人为否定其自身的民族和文化根源。

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岸同胞走向共赢的基本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得任何地区都不可能再孤立发展。实行开放交往以来,两岸经贸联系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截至2007年6月,两岸贸易累计达到6589.7亿美元,台商实际投资大陆累计445.8亿美元,其中2006年两岸贸易额达1078.4亿美元,台湾顺差663.7亿美元,2007年1—6月两岸贸易额为552.8亿美元,台湾顺差332.6亿美元;截至2007年上半年,台湾同胞来大陆累计达到446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151万人次,其中2006年台胞来大陆44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近21万人次,2007年上半年台胞来大陆221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超过10万人次。大陆是台湾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和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输出地,台湾同胞的投资也为大陆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台湾与大陆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互利互补、相互促进的共赢关系。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潮流,两岸同胞完全可以携手建立共同市场,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表达了对两岸同胞抓住机遇、携手并肩、共同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衷心期待。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历尽磨难,终于迎来民族复兴的难得机遇。两岸同胞都有责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服从民族大义,顺应时代潮流,超越历史恩怨,加强相互交往,拓展交流领域,提高交流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同胞命运相连,合则两利、分则俱伤,唯有追求双赢,才能避免双输。要尽一切可能避免重演兄弟阋墙、亲痛仇快的悲剧。

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基本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这些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庄严宣示,其根本着眼点就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由于长期的历史隔阂,部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和心存疑虑,要让所有台湾同胞真正确立“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正确观念,需要相当的历史过程和付出艰苦的努力。近年来,我们不断出台和实施的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比如,开放台湾水果零关税登陆、实行有利于台湾学生在大陆学习就业的政策、积极推动两岸节日包机常态化、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大陆及世界各地的合法权益等,已经并将继续产生良好效果。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等政策宣示,突出表明了我们党涉台政策强烈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和平统一范文篇6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告台湾同胞书》;《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撒切尔夫人访华及中英谈判;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中英联合声明;中葡联合声明;香港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中国*******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代表了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反映了中国*******爱国为民的立场和路线。

2.“一国两制”是在争取祖国完全统一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建立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回归祖国,充分表现出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宏伟气魄和非凡智慧。

4.香港回归是因为中国*******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祖国已发展成为强有力的国家,祖国内地的强大是实现统一的有力保障。香港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也必将开创祖国内地和香港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未来。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指导学生分析谈话中关于“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小字内容,说明它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思想,阅读六届人大二次全会《政府工作报告》引文,概括出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构想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全国人大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谈话

3.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二、香港如期回归

1.“一国两制”和平收回香港的方针

2.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3.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4.香港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三、海峡两岸的交流

1.党和政府积极促进海峡两岸局势的和缓

2.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如期回归。

本课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运用。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一目主要写的是这一构想形成的过程,但还包含了这一构想形成的背景、条件、依据,它的涵义、前景和意义等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目需讲明四个问题。

1.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自从1949年集团退踞台湾以后,我们党一直在寻求祖国统一的途径。70年代末,随着国内国际条件的变化,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有了重大发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小字内容是和平统一祖国方针提出的背景和条件。教师可选讲主要内容,但不要求学生掌握。

2.委员长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声明。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又称九条声明。声明除重申中国政府和平统一的方针和通邮、通航、通商等政策外,明确主张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具体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对台湾基本政策的小字。

3.“一国两制”构想形成。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包括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时,他谈到用这一构想解决香港问题。后来,邓小平在一系列讲话中,对这一构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发。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当学生掌握了“一国两制”构想形成过程和内容之后,还应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分析其影响和意义。这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的历史、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4.“一国两制”构想具有法律效力。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引文,指出这是在1982年9月“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以后,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所作出的明确规定,它为实行“一国两制”提供了法律依据。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政策,这表明,中国领导人的设想,已成为一种国策而具有了法律效力。

三、“香港、澳门回归”一目需讲明七个问题。

1.“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2.中英开始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首先可请一学生朗读有关香港问题由来和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一贯立场的小字,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揭开了两国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序幕。后边的小字是关于中英两年多谈判的曲折过程,表明中国*******和中国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决心。颂扬邓小平非凡的胆略和睿智,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当中英谈判进行到重要阶段,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详细说明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方针的出发点是:第一,1997年7月1日要收回香港;第二,收回香港后,一定要保持香港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这一方针得到英国赞同并成为中英谈判的基础。

4.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的主要内容是:①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②中国政府宣布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可带领学生阅读有关这一方针政策的小字。联合声明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90年通过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把“一国两制”的方案进一步具体化了。1985年5月,两国政府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终于获得解决。

5.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在北京签署了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告四百多年来遗留下的澳门问题得以解决。

6.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重大意义,可按教材表述。还应引导学生分析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强大和“一国两制”方针正确。

7.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教师可指导学生看《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大会》图。中英交接仪式的小字内容可通过教师生动讲述交代给学生,或请学生回忆描述电视新闻中的场景,也可以选播记载这一盛况的录像资料,以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99年12月20日凌晨,澳门交接仪式在澳门举行。继香港之后,澳门也终于回到祖国怀抱。香港、澳门回归的重大意义,可按教材内容讲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竖排的黑体字资料,深刻理解讲话的内容。

四、“海峡两岸的交流”一目需讲清三个问题。

1.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消除隔阂、促进海峡两岸了解交流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可请一学生朗读有关小字。

和平统一范文篇7

本版特约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对《反分裂国家法》进行法理分析。

《反分裂国家法》标志着中国开始用法律方式来处理国家统一的事务,它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对于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出台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执政经验,并体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仔细审视这部《反分裂国家法》,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充满着和平、宪政、法治和人权精神的法律。

首先,和平是这部法律的主旨和基调。

它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了这部法律的宗旨是反对“台独”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在这部法律中,“和平”一词共出现了十一次,基本上在每一条中都出现过,这充分体现了大陆一直以来的对台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它最大限度地避免采取非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论是在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还是法律的具体语言表达上,都体现了国家和人民追求和平的最大诚意,是一部求和平、求得两岸共同发展的法。

应当避免那种片面的解读方式,就是仅仅着眼于第八条而判断这是一部为使用武力而制定的法律的错误解读方式。这种理解毋宁说是一种管中窥豹的观察方式,只执一点而不及其余,从而片面地曲解了这部法律的主旨。实际上,本法中的第八条规定的所谓“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采取必须是在三种特定的情形下——“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只有发生这三种使得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侵害的情形,和平才可能无法诉求。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法理来看,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害的时候,任何国家和民族从来没有放弃为自己的主权和统一利益而斗争的权利。美国在南北战争时期所制定的《反脱离联邦法》就是为反对南方分裂美利坚合众国的行动而制定的一部法律。先哲早就说过,和平是需要盾牌来守卫的。

第二,这部法律体现了宪政的精神。

从法律属性上看,《反分裂国家法》是依据宪法而产生的宪法相关法,是宪法性法律。它在第一条就规定,“依据宪法,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第九段对解决台湾问题有着十分明确的表述:“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因此说,《反分裂国家法》是对宪法的这一表述的具体化,是特殊立法。其特殊性体现在:适用范围的特殊——只适用台湾地区;特定的对象,即在反对和遏制上指向台独分裂势力,在鼓励和保护上指向台湾民众;特别的事项,即反对和遏制分裂国家的活动,维护国家统一。

从这部法律的制定和通过来看,它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和通过的,体现了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表决《反分裂国家法》时,以2896票赞成、2票弃权、0票反对获得通过,正说明这部法律具备极高的民意基础。而且从这部法律的立法动议的提出到法律通过之后的舆论调查,都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它所表达的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因而是符合宪政要求的,是宪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这部法律是符合依法治国要求的。

《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对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也标志着中国依法治国进入了新阶段。对于国家的统一问题采用法律的方式来处理,体现了执政党法治观念和治理经验的提升,这对于实践和完善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法律与政策相比,更具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以及其他对台政策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呈现出更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可以使我们的立场更容易和更明确地被理解和接受。其二,对国家的重大问题应当有法律上的明确定位。台湾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此进行明确的法律上的界定是法理的必然要求。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台湾不仅仅是2300万人的台湾,更是13亿人的台湾,这样一种法律上的定位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明确台湾问题属中国内部事务,而不受外国势力干涉。而且,以法律处理分裂行为亦是世界通例。其三,法治要求任何公共权力的行使都必须要有法律上的依据。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分裂国家而采取的公共权力的行使活动也都应该有法律上的依据。《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正为此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其四,法律不仅是对公共权力行使的授权,同时还是对公共权力行使的约束。在本部法律中,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规定,只有在“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这三种情形下,国家才有权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除此之外,不得采取非和平的方式而诉诸武力。而且,在其第九条,规定国家在采取非和平方式等必要措施的时候应当承担的保护平民和外国人权利和利益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这部法律对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的约束。

另外,从这部法律的制定来看,它有着充足的立法依据,符合法治形式上的要求。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宪法依据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及政策上的依据之外,它还具备历史和事实的依据、国际法上的依据、完备的程序依据。首先,台湾自古以来属于中国,无论是文字记载还是其他史实,都明确证明了这一点。历史是不容否认的。其次,在国际法上,无论二战后的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还是当今联合国以及国际社会的主流,都确认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法律事实。其三,从立法程序上看是非常完备的。首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会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这个法律的议案,然后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审议,全票通过,然后决定提交到今年的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最终经过代表审议和表决又以高票通过。

因此,从这些立法依据来看,这部法律同样是体现着法治精神的。

第四,这部法律还体现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和平统一范文篇8

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是什么?

5.试析政府的保障职能。

6.市场经济有哪些局限性?

7.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8.简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四、论述题

论述十六大关于“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新思想。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B4.C5.C6.C7.B8.B9.A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BCD2.ABCD3.ABC4.ABC5.BC

6.BCD7.BC8.ABCD9.AB10.ABD

三、简答题

1.

答:从总体上看,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的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的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

2.

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①我国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③作为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是一个上百年的较长历史阶段。

3.答:(1)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上一度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严重教训。今后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

答: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在继续坚持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能源和交通通讯的优先发展;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这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带动全局的战略重点。

5.

答:保障职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这一职能的根本作用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来说:第一,政府对外维护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努力维护一个有利于国内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对内从事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建设,保障国内治安。第二,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执法来规范各种经济行为,反对各种不正常市场活动,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第三,政府努力保护环境和各种资源。

6.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局限。具体来说,①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市场反映的是社会的短期需求,而不能反映社会的长期需求,因而容易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②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③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市场只能向企业表明社会需求的方向,而不能指明每个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总量中应承担的份额,因而容易造成需求的虚假性和产业盲目性。④市场调节的局部利益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⑤市场调节对有些经济领域和经济活动无效,即所谓“市场失灵区”,如兴办公共事业、非盈利性设施等。⑥市场调节会造成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则要求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市场调节具有上述种种局限性,因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基础方式的市场经济具有局限性。

7.

答: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防止社会保障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和障碍。第二,社会保障与生产关系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应当有利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竞争机制引入,促进国家、企业、个体的共同繁荣发展,为所有社会成员直接解决后顾之忧。第三,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分担,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原则。第四,坚持标准有别、循序渐进的原则,承认不同地区、部门、行业因经济条件不同形成的保障程度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和“平均主义”。第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8.

答:在新的国际条件下,我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具体说来:①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⑤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目标;⑥邓小平提出了要立足国内,善于自处,永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因而也是正确的。

四、论述题

答: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实行这一方针,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的工作,广泛团结港澳各界人士,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台湾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不得人心。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开展对话,进行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我们愿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我们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两岸应该扩大交流交往,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实现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和通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完全应该采取实际步骤积极推进,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和平统一范文篇9

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是:

1.

答:从总体上看,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的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的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

您的答案是:

本题总分为3分,请为自己评分:请评分00.511.522.53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是:

2.

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①我国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③作为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是一个上百年的较长历史阶段。

您的答案是:

本题总分为3分,请为自己评分:请评分00.511.522.53

3.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正确答案是:

3.

答:(1)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上一度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严重教训。今后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您的答案是:

本题总分为3分,请为自己评分:请评分00.511.522.53

4.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是:

4.

答: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在继续坚持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是“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能源和交通通讯的优先发展;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这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带动全局的战略重点。

您的答案是:

本题总分为3分,请为自己评分:请评分00.511.522.53

5.试析政府的保障职能。

正确答案是:

5.

答:保障职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这一职能的根本作用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来说:第一,政府对外维护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努力维护一个有利于国内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对内从事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建设,保障国内治安。第二,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执法来规范各种经济行为,反对各种不正常市场活动,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第三,政府努力保护环境和各种资源。

您的答案是:

本题总分为5分,请为自己评分:请评分00.511.522.533.544.55

6.市场经济有哪些局限性?

正确答案是:

6.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局限。具体来说,①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市场反映的是社会的短期需求,而不能反映社会的长期需求,因而容易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②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③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市场只能向企业表明社会需求的方向,而不能指明每个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总量中应承担的份额,因而容易造成需求的虚假性和产业盲目性。④市场调节的局部利益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⑤市场调节对有些经济领域和经济活动无效,即所谓“市场失灵区”,如兴办公共事业、非盈利性设施等。⑥市场调节会造成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则要求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市场调节具有上述种种局限性,因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基础方式的市场经济具有局限性。

您的答案是:

本题总分为5分,请为自己评分:请评分00.511.522.533.544.55

7.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是:

答: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防止社会保障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和障碍。第二,社会保障与生产关系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应当有利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竞争机制引入,促进国家、企业、个体的共同繁荣发展,为所有社会成员直接解决后顾之忧。第三,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分担,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原则。第四,坚持标准有别、循序渐进的原则,承认不同地区、部门、行业因经济条件不同形成的保障程度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和“平均主义”。第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您的答案是:

本题总分为10分,请为自己评分:请评分00.511.522.533.544.555.566.5

77.588.599.510

8.简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正确答案是:

8.

答:在新的国际条件下,我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具体说来:①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④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⑤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目标;⑥邓小平提出了要立足国内,善于自处,永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因而也是正确的。

您的答案是:

本题总分为10分,请为自己评分:请评分00.511.522.533.544.555.566.5

77.588.599.510

四、论述题

论述十六大关于“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新思想。

正确答案是:

四、论述题

答: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实行这一方针,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的工作,广泛团结港澳各界人士,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台湾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不得人心。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台湾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开展对话,进行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我们愿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我们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两岸应该扩大交流交往,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实现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和通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完全应该采取实际步骤积极推进,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和平统一范文篇10

春华秋实,丹桂飘香。在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邀请在普的部分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及亲属,欢聚一堂,共度佳节、共叙友情、共话普洱发展。在此,我代表市政协向各位同志、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并通过你们,向全市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及亲属,向为我市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海内外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节日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周年。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之时,这个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以及连年战乱中走出的国家,一穷二白、国力空虚。经过年的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连上台阶,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1%的发展奇迹,中华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达6.4%,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三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二十九位跃升到第三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9%;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29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城乡居民经过了从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曲折历程,人民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年来,普洱与祖国一同成长,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勇于开拓的创新实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使普洱这片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全市呈现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边疆防线巩固、民族团结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这些成绩,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这当中,也凝聚了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智慧和力量,你们及你们的家属和子女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上为家乡的建设发展、伟大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不但学业、事业有所成就,而且心系家乡,关心普洱经济社会发展,在招商引资、引才引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借此机会,向您们及其亲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长期以来,港澳台侨同胞具有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和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力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做好“三胞”和外事工作。就我市来讲,我市有广大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群体,不少人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心怀赤诚、热爱祖国、关注家乡,是我市发展经济、扩大开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做好“三胞”和外事工作,是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三胞”及外事工作,把外事与扩大对外开放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把“三胞”外事工作纳入全市整体工作之中。广泛深入地宣传和贯彻落实《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外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和“三胞”外事方面的方针政策。市政协也多次就我市侨力资源、“三胞”眷属情况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发挥“三胞”及眷属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出谋划策,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三胞”外事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的“三胞”和外事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喜人的成绩。同时,也希望我市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亲属充分发挥你们社会联系广、海外关系多的特点和优势,继续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与发展。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三胞”亲友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联系,促进交流,加深友谊,形成共识,积极宣传“一国两制”方针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为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要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广泛开展联络联谊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普洱改革开放的成果、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努力扩大普洱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三胞”人士熟悉普洱、走进普洱,使普洱成为他们投资兴业、再展宏图的热土。要把建设普洱和自身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广交海内外人士朋友,抓住我市正处在大发展、快发展的大好时期,置身到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中去,不断地邀请“三胞”人士来普洱参观考察,不失时机地调动广大“三胞”人士的爱国爱乡之情,积极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为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对外开放,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