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务员热”现象的冷思考

时间:2022-06-23 04:59:00

关注:“公务员热”现象的冷思考

1999年以来,一年多过一年的就业大军把各种双选会挤得水泄不通,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的梦想。同时,伴随社会竞争的激烈化,许多已经就业了的人也不得不重新审视“稳定”工作所能带来的好处。于是,在他们的追捧下,公务员职业超常升温,其热门程度丝毫不逊于考研升学。  “铁饭碗”魅力依旧

六月的骄阳,照耀得17日这一天异常灿烂。西北师范大学2001届中文系学生杨佳(化名)一大早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了兰州市七里河体育馆——甘肃省2005年公务员省直单位报名点。对于她而言,这次报名无异于一场招聘会。在充满着竞技味道的体育馆里,太多像杨佳这样的应届或往届的大学毕业生们在各自的内心做着竞技。

排成几条长龙的缴费队伍和那阳光下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神,让那些老辈“天之骄子”的招考人员,产生了些许物非人是的感叹。当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挤过了双选会又“炒热”了公务员,留给他们这一辈的绝不仅仅是“热”这般简单。

在省公安厅招考点前,杨佳的父母认真地帮她做着分析。两位长者告诉记者,“公务员工作压力小、福利待遇好、旱涝保收,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考上了,就意味着一辈子稳稳当当。”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报考者大都是瞄准了公务员这份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的福利。一种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能有一只“铁饭碗”的心情在几次的轮回遗弃之后又悄悄地爬上了人们的意识。

在经历了企业改革、事业改制后,公务员的福利一下子成为了众盼之的。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主要有:为满足公务员共同需要、减轻公务员的家务劳动、方便生活并使公务员获得优惠服务而建立的集体福利设施,如幼儿园、疗养院等;满足公务员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其身体、文化素质而建立的文体福利设施,如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游艺厅、体育场等;满足公务员的不同需要,减轻其生活负担而设立的福利补贴,如上下班交通补贴、防暑降温费、洗理费、房租补贴、生活用品价格补贴以及生活困难补助等。另外,国家公务员还可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病假待遇、产假待遇和年休假待遇等。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政府部门的一些人才,因为种种原因,呈现出了向企业流动的趋势。而到了90年代,国家政府部门精简机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形成人才一边倒的趋势,外企和自主创业成为人才的第一选择。近两年来,企业人才出现了饱和,并同时出现一些专业人才过剩。人才竞争的白热化使得部分职业开始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同时社保福利也成为进入企业后,人才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政府公务员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开始显现,一旦能被政府部门选中,其良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薪酬加上发展前景广阔等因素,足以吸引一大批人才重新审视择业的首选。 专业不对口谁之过

有人预言,“公务员热”现象的背后是人们渴望稳定、安逸,逃亡漂泊生活的一种缩影。

据国家人事部对89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却吸引了30%的大学生的目光。专家分析,这种过热现象的背后,是毕业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偏差。

“一个学沙漠治理的来报考公务员能干什么?”某单位招考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大学生盲目‘跟风’,不论专业是否对口,只因公务员岗位对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就纷纷报考公务员。这样盲从的心理,将会导致原本应当在技术和专业性更强、更需要创造性的部门发挥作用的人才卡在了政务部门上,不可能有充足活力去面对新环境下的新挑战。”

有专家颇为忧虑地分析: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贪图安逸,不愿创业,将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最大“敌人”。

然而,把这些责任完全归咎在大学生的头上,似乎也有些牵强。沙漠治理专业的小王告诉记者,由于所学的专业过专过窄,毕业之后她一直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而是在文秘、管理岗位上干了将近五年。如今,她自降门槛地选择报考公务员中的文秘职位,却屡屡遭到招考单位“专业不对口”的拒绝。小王颇为不解的是,“大学教育强调的是综合素质,并不是只学专业。如果非要这样要求,那么中专和技校的不是更专业吗?如果真是这样,学沙漠的还不得到沙漠去创业?”小王透露,由于设置了许多的冷门专业,她们学校70%的学生毕业后都未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追本溯源,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高校设置的专业有多少确实具有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些明明是就业形势严峻,早该被淘汰的专业却借着扩招的幌子扩大招生,致使很多大学生一开始就“入错行”,在就业选择和未来发展空间上都受到影响。还有很多新开设的专业只是名称换了,而教学资源和知识结构却还是老一套。课程陈旧,知识落伍,学生对自己不对口的专业毫无兴趣。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虚肿”,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国家紧缺的高教资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浪费。 滞后的参保率难留才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一段极具戏谑性的话,大意好像是说,“在东南沿海城市,家长面对贪玩的孩子,经常教训的话就是‘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只能去当公务员’”。

一个是经济发达的沿海,一个是经济相对滞后的甘肃,有着如此天壤的差别不足为怪。报考现场,省发展和改革委人事处处长李新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省公务员报考过热的缘由。“中西部城市社保体系的滞后,是导致‘公务员热’的最直接因素。”她说,“国家机关需要优秀的工作人员,很多的公司、企业也很需要,特别是民营企业非常需要人才。可这些企业社保的不健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外流。”

我国目前完整的社保体系,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是国家给劳动者的基本社会保障,用来对参保者中因年老、疾病、生育、伤残、死亡和失业而导致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机会的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然而,我省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几乎是清一色的国字号,合资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据统计,我省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私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只占到全省私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0.5%和1.9%。参保相对高一些的兰州市,也只占到1.5%和2.9%。如今,非公企业所吸纳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相应的养老保险参保率却依然止步于个位数,更不用说其他的四险。某私企的业务经理也来报考公务员,他告诉记者,“因为没有任何社保,公司的骨干人员犹如坐庄似的来了又走,至今已经换了好几批了。”

近几年,甘肃在留住人才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次探讨,也做了大量工作。然而,非公企业中的人才依然在最根本的社保问题上得不到答复,又如何能够安心地加入非公经济的创造中去?看来,如何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非公企业如何留住人才,人才如何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我省还将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