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2:22:54

走出范文篇1

造成孤独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人妄自菲薄,非常自卑,认为别人会因为自己的某些短处和缺陷而看不起自己,因此筑起“围城”自我封闭,与别人“断交”或尽可能少往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独的心理。因此,可以这么说,自卑犹如孤独的孪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摆脱不了孤独的阴霾。一个人特别是少年儿童,如果长时间处于一种孤独与自卑的心理状态,其危害是非常巨大的。本文试就“儿童由于自卑而造成的孤独心理的危害,主要特点和外在表现,帮助儿童战胜自卑、走出孤独的方法”等几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儿童由于自卑而导致的孤独心理的危害。

1、对儿童个性心理品质的影响。

自卑和孤独是一个人的性格缺陷,它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浸于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状态,必将定格为个性心理特征的一部分,最终形成自卑和孤僻的性格,进而对智力发展、情绪、语言交流等方面产生障碍,成为问题儿童。

2、严重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抑制能力的发展。

自卑儿童由于“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的作祟,对结交朋友或兴趣索然,或不敢结交,甚至视为“洪水猛兽”;而且由于过度怕羞,从来不愿也不敢抛头露面。因此自卑儿童的交际能力十分缺乏,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交往的面十分狭小,对别人的内心世界、人际关系也知之甚少。并由于囿于个人的小圈子,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因此,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3、自卑、孤独的儿童缺少融入集体的意识和勇气。

由于不太主动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对集体生活缺少亲身的体验和感性的理解,缺少集体组织性和集体荣誉感;对挫折或困难的承受能力差,回避参与任何竞争,甘当逃兵,必将被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所淘汰。

二、自卑心理导致的孤僻性格的主要特点和外在表现。

1、自我封闭性。

主要表现为不主动与人交往,不能与他人进行相互理解和沟通,以自我为中心,拒交朋友,不重友谊;会避竞争、竞赛,拒绝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愿抛头露面,也不愿表现自己。

2、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对社交场合及其刺激作出极不适当反映的心理异常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学生一进入社交场合(或大众场合)就有强烈的恐惧感,不能自控,甚至完全不能与人交往。

3、心理品质反常性。

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疑神疑鬼,对他人的评论十分敏感,对批评耿耿于怀,难以接受。贬低、妒忌他人。他们还常常自暴自弃,经常处于郁闷、乖僻、过度敏感的心境。

4、语言表述差。

主要表现为表述不连贯,或表达缺乏感情,或词汇贫乏等。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而不善与他人进行交际和思想交流,又影响了词汇和语言的信息量。

三、帮助儿童战胜自卑、走出孤独的方法。

1、改善环境,给与真爱。

要创造条件,改善学校、家庭、社会中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心情和安全感。在校园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学生与自卑、孤独儿童进行交往,让这些自卑、孤独的孩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而教师本人对这些学生更应该平等、尊重和人格影响的保证,特别要具有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爱满天下”的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真诚的爱,以“爱动其心”,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教师还要多利用积极的暗示,如给学生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赞许地微笑,一个示意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融化其心中的冰山,抛却心头沉重的包袱,化自卑为勤奋,变孤独为友谊。

2、挫折教育,信心激励。

要教育学生有接受挑战的生活态度,有面对各种困难的勇气。俗话说,没有荆棘就没有玫瑰,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只有挺胸面对困难,采取积极的态度,才能最终成为强者。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老师还可以不断设置各种困难,以增强学生经受困难的意志和耐心。在学生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时,教师要暗中进行跟踪观察,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困难时,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当学生遇到困难、将要泄气时,教师要暗中帮助其克服困难。但是教师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不要包办太多,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教会他们面对现实,在解决困难过程中积累经验,建立自信。只有这样,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才能做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开展活动,促进交流。

因为自卑而造成孤独心理的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敢也不想与他人接触、交流。这就犹如一张巨大的黑网笼罩在他的头上,怎样帮助学生撕裂、甚至完全掀掉这张黑网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在班级开展“心与心的交流”活动,用书信、日记批语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别的交流:探讨人生、班级建设、家庭生活、校园信息,并不忘从中给予温暖的关切。还可开展各种小组活动,如“野外采风”、“生日PATY”、“红领巾爱心活动”、“我为大家露一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增强其自信心,并使这些“孤独的游子”逐渐融合到集体大家庭中来。

4、发挥长处,储蓄成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只见所短,而忘乎其长,那么就算他是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我们若能扬长避短,强化其长处,即使残疾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那些孤独和自卑学生的优点,发挥他们的积极因素,就像在大海沙粒中找金子一样,在他们暗淡的心灵中找到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

同时,为了强化其长处,我们应创造条件不断给予自卑学生成功的体验。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并且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划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人又可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充满信心。因此,教师除了多为自卑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外,还应为这些学生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这些档案,必将触动着学生的心灵,鼓足前进的信心。]

5、心理疏导,自我调节。

走出范文篇2

1、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辨析课文的主旨。

2、认识只有不断否定自我,才能不断获得新知的道理。

二、教学设想:

1、首先要弄清象征物“地平线”的确切含义。对课文关键语句要细细咀嚼和品味。

2、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听梁咏琪歌曲《走出地平线》:

“探险灵感弃了电从交通灯出发到神殿

探险从焦点发再汽车失踪了白马出现

多刺激探险奇想可兑现无须机票乘坐我的飞毯

要我对著平原放纵我的心放弃对著软件

让我揭开了地平线能看到最爱角色住在里面

抛下睡袍翻著地图天边海角也要横渡

走在路途呼叫著联络我白日梦的天使放下唇膏

探险灵感弃了电从交通灯出发到神殿

探险从焦点发再汽车失踪了白马出现

多刺激探险奇想可兑现无须机票乘坐我的飞毯

抛下念头收集石头出走都市对了时候

走在地球呼叫著联络我白日梦的天使结伴逃走”

二、作者简介:

贾宝泉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月刊执行主编。散文集《螺旋中的岁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贾宝泉的散文是诗性的散文,而且是乡土的诗性散文,是汉语泥土里生长出来的结着诗歌之果的散文庄稼。

三、词语解释:

周遭:周围;四周。

庇护:bì袒护;掩护。

骥之辔:骥jì:好马;良马。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憨拙hānzhuō:老实朴实。

诅恨:咒骂痛恨

揣摸chuǎi:估量

居高临下:①由高处俯视,俯瞰、或是因地位更高而居高傲下②身居于较高的方位,容易控制有利情势

郁闷:①愁眉不展的性质或状态②迟钝和无兴趣状态

八面来风:形容见识广。

览世阅人:经历时世,了解各种人。

远眺tiào:向远方眺望。

极限:最大的限度

魁伟kuí:体格壮大;魁梧。躯干高大;强壮粗大。

目力不及:视力够不到。

芸芸众生yún: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诱惑:使用手段引诱人做坏事;吸引。

谢忱chén:感谢的忱意。承蒙协助,谨致谢忱。

蚌bàng:

隅:yú角落

襟怀:jīn胸怀,心胸。

高入云霄:形容极高。比喻极高的地位。

四、讲析课文:

1、地平线的象征意义:个人对周遭的认识极限。

2、段意:

①1-3段写揣摸地平线后所得到的认识。

②第4自然段写揣摸地平线后所得到的认识。

“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③第5自然段:“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④第6自然段地平线成了人的思想认识极限的象征。

⑤第7自然段写自己走出“地平线”后的感受。

⑥第8自然段首次亮出了“思想”二字,引导读者从“思想”的角度去体味“地平线”的含义。

⑦第9自然紧承上段。“要扩展自己的襟怀。

3、文章的主旨:思想认识只有突破个人的陈见,博采众长,才能不断发展。人,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解放自己,超越自己。

五、扩展思维:

1、贾宝泉诗《走路》

2、课外阅读《走出地平线》

放眼旷野,最动人心魄而又充满诱惑的,是那远天一线。其实,如果以前瞻和远眺的姿态关注人生,它与自然界一样,也有一道地平线呈现在每个人面前。

人生的地平线在前方,在我们即将涉足的岁月。若作一番诗意的比照和诠释,明日可谓今天的地平线,秋雨堪称春风的地平线,荣耀是挫折的地平线,华发是青丝的地平线。

岁月无痕,希望伴苦痛常在;岁月无情,所以地平线之外既有旭日升腾彩霞铺锦,又难免风雨如晦泥泞漫道。每道地平线上的风景不会重复,看风景的人的心理感受亦会随之而变,生活也就因此显示出其多变多彩的本相。回首身后,来路已然明灭莫辨,任谁也无法再重走一遭。惟有前程,惟有将到未到的时光,才是属子每一双不愿停歇的腿脚的最永恒的归宿。

我们渴望抵达地平线,动身之前,不妨让思想的轻舟彻底驶离往昔的河岸,看好下一个或许依然平淡的日子,看好苗方的田园山水--很多时候它都未显端倪,仅是一片影影绰绰。展望未采追逐梦想的激情是走向人生圣殿永远不会作废的门票,任何滞顿畏缩的举动或企图都会留下人生败笔。只有在劳顿中砥砺意志,在风尘里雕饰品性,生命才更显厚重沧桑。所以,迎着地平线奋力远行,时刻勿忘让坚毅的目光穿透无垠的苍茫成为一种昭示与象征,勿忘把自己走成一面逆风劲舞的旗帜,走出高晶

位人生的速度与力度。

是的,地平线其实更多的是走出来的。它不仅仅只是为我们提供昭动自己的美好幻想,而应该成为每一个钟情子飘泊的员魂不倦追寻的神圣家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平线永远在远方,在岁月中那些用想象难以丈量距离,用缺乏理性的眼光难以准确定位的烟雾微茫的隐秘地段。一个机遇,一次转折,一项突破,都看似遥不可及难以把握。而精神的提升乃至人性的涅磐,则更侮是灯火阑珊处一个若现若隐的背影。其实,现状与远景之间的脓胧感和不可预知,蛰伏的是天赐良机。有人敏锐地察觉并瞬时捕捉,甘愿投身这一生一世的求索苦旅,他就有幸饱览未曾领略的人生胜景,并为更远处的别有洞天而兴奋,而狂呼!

眺望远方,诚然路途迢迢,但我们思想的精灵何等轻盈,我们锐意挺进的精神的骏马何等神勇,它们可以在万里关山之间行走如风。仰仗它们的载驮,盈耳风声是我们一路的笙歌,飞扬的尘沙是我们的铁血之躯迅疾穿过漠漠风烟擦燃进溅的火花!

所有这些,都化作了一个呼唤:走出地平线!

六、课堂练习: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了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分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徽。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的文学。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去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也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是多么简朴与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于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单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容易而实在不容易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学文学的人们最坏的脾气就是坐井观天,对于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正常欣赏任何一般诗的佳妙。

趣味是对于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在进展和创化,趣味也是如此。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必有创造性,都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贴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1.“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这个比喻要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作者提倡读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纯正的文学趣味”有三个特点,请用“××而不××”的格式加以归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文学趣味,实质上就是指欣赏诗歌的趣味。

B.培养文学欣赏能力,要下功夫研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C.培养趣味必须广参观,不能坐井观天,囿于习惯所养成的狭小圈套中。

D.阅读任何种类的文学作品,与阅读诗歌都是相通的。

答案:

1.故事是小说中最粗浅的部分

2.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3.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

4.①欣赏佳妙而不粗浅

②兴趣广博而不偏嗜

③进展创化而不僵腐

5.A

七、布置作业:

一、说说作者阐述的道理。

参考答案:作者阐述的道理是,思想认识突破个人的陈见,博采众长,才能不断发展。

二、结合具体语境,品味、阐释下边话语的含义。

1、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参考答案:诅恨的实际上是你自己认识上的错误。

2、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就是要使孩子们穷尽他们的认识力,尽可能广泛、深入地认识世界。是说只有认识到自己认

识力的局限,才能像作者孩童时那样,产生“到地平线外看世界”的念头,不断拓展自己的认识。

3、当你想到身边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

因为你“在他的地平线之外”,所以别人不认识你很正常;反之,如果他在你的地平线之外,你也就不能认识他,既不认识他,也就难以与之比出高低,也就不可妄自尊大。

1、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

2、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3、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4、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

走出范文篇3

关键词制度变迁;亚太经合组织;阴阳学原理

AbstractAsiaissituatedinthedilemmaofpoliticalandideologicalaffairs,formedbythegamesdecisionsystemofsocietyideology.Walkingoutofitrequiresinstitutionaltransition,acrosssessionadministration,generations’ideologicalstructure.Inaddition,advantageshouldbetakenofforeignpushordemandtofacilitatedomesticeconomicalandpoliticaldevelopmentinagoodorder.

KeyWordsInstitutionalChange;APEC;LunisolarTheory

亚太经合组织APEC拥有21个成员,但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差异巨大。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该区域寻求相互合作的欲望不断地加强。区域合作就是要实现有效的和长久的经济合作以及跨期拉动制度变迁推动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联盟的发展。

东南亚危机揭示了东盟的脆弱,10+3中体现出政治态势大于对亚太未来根本发展利益追求的选择。主要是现阶段主体间存在一些顾虑。若不跨期思变将延长社会发展的时机和耗费一代甚至数代代价。

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过程不仅揭示了国家发展的秘密而且描绘了经济体是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发现,培育或转变外生力量为内生社会动力发展的过程。政治,意识形态,伦理等这些外生能量无法转变成内生的社会经济增长动力是亚太进一步发展的困境或障碍所在,换句话说就是非理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占主导而形成了目前这种瓶颈现象。在此让我们换一种心态或从更理性的角度看亚洲困境的走出方式。

一、跨期创新变迁,降低合作成本

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或过渡时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这个社会的发展变迁成本。亚太各国必须通过实施制度变迁进而影响经济共同的目标。用什么来保障人们对未来建立长期的良好经济行为主体利益不受不合理的侵害,进而推动经济主体的合作,保护到个人利益,从而也保障社会整体利益实现的行为规范,并成为一种新的制度。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经济发展史就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交织的历史。把政体创新看得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就会形成亚太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和特色性步骤。

制度创新过程,可以不强制性也可以不诱致型。只要政府与市场主导力量之间建立在收益递增和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制度变迁就会互惠,出现帕累托现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就是各国制度有一定的趋同性,这样才能使各国均得到实惠,从而减少合作的成本。

二、政治体制由外向内跨渡,实现兼容化和同一化

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与其相匹配的政治体制做保障。随着对外开放,各国共同发展思潮就会成为一种催化各国国内政体变迁的力量,加之国际间利益集团的推波助澜。

从“东亚经济团体”的设想到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从97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东亚模式”问题到整合并充分利用东北亚的力量,形成10+3格局。中、日、韩三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心怀叵测。很明显该区域不是未来经济体成员国最希望的集结地。现在领导人会议不断要求深化经济联系的脚步越走越急,这个区域所有要面对的困难和障碍都开始放大。

政府主导型政体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一个卓有成效的选举制度孵化出领导人。而建立共同体的政治组合过程就是一场利益的博弈。结果有三:①零和游戏;②双赢;③皆输。中国人历来就有追求面子价值观的禀性,只有在对外发展更好地完善起来才能并最终实现对内公正的需求。这种转变方式对中国,同样对其它周遍国家政体也一样,利用外动力间接和直接推动国际趋势走向兼容性或统一性政坛格局。倒计时跨期推动发展战略正好能满足这种发展需要。不管是亚元货币倒计时方法,还是新元倒计时法;不论是东亚共同体还是亚太共同体倒计时法都要求一个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政体,否则一切都将化为泡影。在内生力有限的情况下,借助外生力量选择次优战略,但是将外生因素变成内生性就可以实现最优选择。

三、跨代构建意识形态

从最优货币区域理论来看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就会发现狭隘的民族意识阻碍了本地区的均衡。以东亚-韩国、朝鲜、日本、中国等国为例,深受狭隘的民族意识约束,其表现为:①战争仇恨尚未了却;②政治体制的对立;③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失衡思维逻辑。

要扭转这种局势,必须建立一种超越国家梦想的共同认识,即假设:①每个国家都在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一种自身发展的模式;②每个国家都认为对方并不能够或原谅或理解彼此,而因此会遭受意识形态不公平的待遇;③发展遇到瓶颈或陷入悖论之中难以自拔。

而且都有意愿共同制定未来区域发展的蓝图,实现跨期合作交流。这样就可以在一个大原则框架下不谈现在,只谈未来;不谈分歧,只谈合作。抑制现在,开放未来意识形态,实现智慧和理性的交流。吸收外来文化和多样文化来推动共同文化的发展。介此积极地降低未来区域发展中文化交流可能造成的成本负担和风险。

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是出自这一地区的阴阳学原理,加强和实现自我调适性和互为转换性意识形态。亚洲宗教文化背景不论有何种不同,都比不上老子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康德写过纯粹理性批判,佛陀的弟子留下大藏经,希伯莱人信仰旧约,耶苏门徒留下新约福音给世人的感受差异。懂得自己而却昧于对方。了悟君臣之道,却不知自然与社会间形质互摄圆融之法是不可取得。所以我们要使用阴阳学原理架构一个各国通达的沟通平台,藉此系统比较不同大家的思想方便贯通。阴阳系统不是一种算术方程。它允许彼此矛盾的思想存在阴阳学之中,也因而具有完整性。东亚共同体或亚太共同体就需要这种能力和思想上可转换的机制。

四、政府主导从上而创立超主权国经济联盟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市场主导型国家。从其建国以来大大小小经历了徐多次经济或金融危机,但是其都勇敢地走过来了。似乎危机或倒退成为一种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如果是政府主导型国家出现危机,人们很可能将直接感受的是一场人为的灾难。甚至推翻政府的民众呼声或思潮也会接踵而来。结果使整个社会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动荡不安。所以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风险是非常大的。但不是意味着它是一种无效的或不对头的社会发展或经济增长模式。

假如走出亚洲的困境首先是东亚各国首脑提出的话,一场至上而下的制度变革运动就会来临。可以流芳百世的机会必然会让这些首脑们热血沸腾。因为这种经济拉动方式更投合东方人的情愿。

不得不承认西方在现代经济和政治制度发展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比东方深厚和丰富得多。但是为了达到目标亚洲人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理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并且也符合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决策方法。这种共识一旦形成思潮,其本身可能就是一个期望的国际化首脑孵化机制。

中国的一国两制和欧盟超主权国联盟的伟大“制度实践”都涉及到制度兼容性,国家主权让度,超越民族利益等更大利益的追求活动。其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人类文明进化的社会程度。

参考资料

[1]皇甫晓涛.《文化资本论》.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05月.

走出范文篇4

一、我国农业灾害保险走入市场失灵的“怪圈”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与世界平均水平比,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18个百分点。农业灾害具有突发性、频发性、波及面积广、可控性差等特点,严重超越了农民和农业的防灾能力。农业保险在很多国家都被作为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绿箱政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但是,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多年来都主要是通过财政,而农业保险呈萎缩状态,我国农业保险进入两难困境和怪圈:灾害频发,损失越来越严重,政府积极号召发展农业保险,但农业保险的发展表现却不尽如意,相对于我国巨大的农业灾害风险和灾害损失,农业灾害保险的供给和需求都显得严重不足。究其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风险的高度相关性

经典保险理论要求承保风险必须是“独立的随机事件”,传统的保险设计机制是集合大量数目的小规模的不相关风险,而不是保护大范围的同时发生的灾害损失,就农业灾害风险而言,风险单位由于地域的广延性和极端的气象灾害引起的农业灾害损失往往是涉及很大的地区范围的特点,农业风险单位在灾害事故及灾害损失中常常表现为高度的时间与空间的相关性。风险损失的高度相关性,导致损失率上升,保险公司难以通过集中大量风险单位来分摊损失。正因为农业风险的高度相关性,即使是小型灾害,由于受损单位数量特别巨大,也极易引起巨灾损失。不同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面临的风险也是相关性很强的系统性风险,很难通过多样化来分散,巨灾损失风险不符合传统的“理想可保风险”准则,这是传统保险发展的重要障碍。

(二)农业保险信息的非对称性

主要表现在农业灾害风险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矛盾。农业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掌握保险标的风险信息是不对称的,后者所掌握的信息数量多,质量高,处于信息优势一方,而前者则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由此而引致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保险市场化经营要求保险费率能够真实地反映风险水平。农业保险费率一般是通过对过去一定时期风险损失计算的“总体平均”,而农业因为经营地域以及经营种类的客观显著差异性,“总体平均”费率有利于高风险单位,而不利于低风险单位,结果导致低风险单位放弃购买保险或鼓励原来的低风险单位从事高风险的项目,保险公司所集中的主要是高风险者,低风险单位被排除在外,这就是逆向选择的消极影响。

二、我国农业保险走出怪圈的对策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保险不仅是农业发展的“稳定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具有“一两拨千金”的杠杆作用和联动效应。因此,要从根本上走出怪圈,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尽量克服系统风险、信息不对称等造成的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从法律法规建设、政府的功能发挥、政策的制定以及互助合作保险发展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

农业保险法律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保证。但法律法规的欠缺是我国各地政策性农业保险都面临的一大发展障碍。2004至2010年的七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要加大力度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但相关规定皆过于笼统。我国仍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或相关的农业保险实施条例,这是政策性农业保险陷入发展困境的最根本的制度原因。《农业法》和《保险法》也并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专门法律,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我国仅有的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文件都是国务院、财政局、农业局、保监局等部门印发的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但这些文件都仅仅是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起步阶段做一些简单规定,还不能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发展提供一套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走出范文篇5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源于冰岛。2008年10月,美国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致使冰岛三大银行均资不抵债,并陆续被政府接管,由此银行的债务升级为主权债务,冰岛濒临“破产”。随之过后,IMF主导了对冰岛的救援措施,才使得冰岛债务危机暂时告一段落。中东欧国家的负债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高,2009年初,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穆迪调低了乌克兰的评级,促发了中东欧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但随着西欧强国对其在东欧资产救助的开展,中东欧债务问题没有引发新的系统性金融动荡。2009年底,希腊政府宣布其财政赤字占GDP比例达到12.7%,是欧盟允许的3%上限的3倍多,2009年12月,惠誉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同时把希腊公共财政状况前景展望调为“负面”,其后,标准普尔和穆迪也都相应地调低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此为契机,大肆爆发。同一期间,欧洲央行相继警告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紧接着,爱尔兰、意大利、德国、法国等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乃至整个欧盟都卷入了严重的债务问题中(见图3,图4),使欧盟陷入有史以来最艰难困境之中,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正在逐渐复苏的世界经济。图3图4数据来源:转引自: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总体可控,上海金融报2010年3月12日第B10版。

80年代拉美国家债务危机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1.外部经济环境恶劣。(1)西方发达国家转嫁经济危机。这两次债务危机的爆发都与全球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由于受到国际经济低迷的重创,西方世界发达国家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除了高关税以外,还设置了多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导致债务国出口大幅下降,外汇收入锐减。(2)高利率加重了债务负担。国外银行的高利率从两个方面导致了债务国的负债加重。首先,受国外银行高利率的诱惑,债务国国内拥有大量资金的企业或个人追逐高利率,纷纷把资金存入到国外银行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其次,由于外国贷款的利率较高,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调贷款利率,利息支出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就使得原本还债能力有限的债务国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债务负担。(3)全球经济低迷导致跨国融资履步维艰。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国外投资者越发慎重每项投资。由于债务国已使负债累累,外国投资者对债务国的经济前景不看好,纷纷撤资导致资金大规模流出。2.债务国深刻的内在原因。(1)脆弱的经济结构易受外部因素的冲击。拉美地区多数国家是以出口少数几种农矿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市场的农矿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暴跌,导致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锐减,入不敷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农产品出口带来严重冲击,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滑,旅游业更是陷入萧条时期。这样单一的经济结构导致债务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很高,极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2)各国政府出于不同目的大量举债导致债务负担过重。战后,拉美许多国家为了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了一些过于庞大的经济发展计划,实行高目标、高投资、高速度的“三高”方针,其资金需求远远超出了国家财力所能承受的范围。由于各自的不同目的,债务国都需要靠大量举借外债来弥补国内的巨额资金需求。(3)国家政府政策上的失误。拉美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采取了许多限制性措施,只有依靠举债来发展本国经济,并且外债规模严重失控。欧洲许多国家则是推行赤字财政的政策来刺激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本国的政治当局。这些国家所借外债很大程度上没有或者没有适当地用于发展经济,而是直接用于弥补国有企业亏损或支付公共福利。当然,拉美地区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国际政治与经济背景有很大的差异,其国家经济实力,国内政策等也大有不同,所以其爆发债务危机的原因除了上述相似之处外,还有一些其自身特有因素的部分,这里不加以详细阐述。

走出欧债危机的对策建议

走出范文篇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规划,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国人民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努力奋斗的伟大目标。艺术如何创新?戏曲如何创新?我们的戏曲又如何创新?这是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近年,全国的艺术创作环境和氛围越来越好,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护、扶持艺术家创新精神,特别是设立了艺术创作专项资金,注重扶持具有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推出一大批引领时代精神、有创意和探索精神的优秀作品,在题材的拓展、艺术思想的挖掘、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很多地区,很多领导者和创作者,在戏曲创作题材的选择上,还停留在一个误区里。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伟大时代,我们戏曲所面对的受众的精神需求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们的鉴赏水平在不断提高,审美趣味也在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而我们的戏曲仍不能多样化,又怎么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又怎么能把观众吸引进剧场?

去年年底,文化部召开了国家艺术院团工作会议,文化部对国家艺术院团上演的剧目有一个统计,这里不妨把国家京剧院和国家话剧院上演的部分剧目抄来,从中窥出他们对剧目题材的选择:

中国京剧院:《平原作战》、《红灯记》、《文成公主》、《杨门女将》、《襄阳米癫》、《走西口》,传统经典剧目《二堂舍子》、《红楼二尤》、《桃花村》、《望江亭》等26部;国家话剧院:《哥本哈根》、《死无葬身之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纪念碑》、《生死场》、《半生缘》、《白鹿原》等。

这其中有中国传统经典,有新编历史剧;有国外名剧,有反映二、三十年代生活的,更有被后人批判的样板戏。题材的宽泛,不能不让我们惊叹:戏剧舞台,真的是改革开放了。

可是翻开我们市基层作者创作的戏曲名录,绝大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改革开放成果,歌颂好人好事,题材面狭窄,凸现着短暂的时效性和宣传性的思维定势。这种现象并非我市仅有,它已经成为一种模式,把基层的创作者和领导者固定在其中。

误区之一:现代戏曲概念上的偏差

我们以往都把现代戏曲理解为表现现代生活现代人的戏叫现代戏,和它对应的是古装戏。所以,我们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我们的剧团在选剧本的时候,都是偏向反映当代人的生活。然而,现代戏曲并不是一个题材概念,而是戏曲创作中不断追求现代文化精神、现代叙述方式过程中逐步积累来的成果,是对传统戏曲的一种突破。这与我们理解的穿着现代服装就是现代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提出现代戏,并不是拿它做标签,用来作题材上的划分,更不是服装上的区别,而是一种价值预设,是对于它的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通常概括为现代戏。

近年来,全国出现了大量的表现历史人物的戏曲,如:《曹操与杨修》、《董生与李氏》,《膏药章》、《五女拜寿》等,这些戏中的人物的都是古人的服饰,然而,他们所表达的是现代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是对现代人性的关注与思考。特别是《董生与李氏》、《五女拜寿》,一个是根据尤凤伟现代小说《乌鸦》改编,一个是根据中的一个家庭发生的故事改编。用古人去演绎现代的题材,我想作者的主要意图是找一个较为灵活的外在形式,在表现时更加自由。

误区之二:对主旋律的曲解

我们往往在创作之前,要求作者要写主旋律的东西,我们把文艺的主旋律理解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为歌颂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表扬好人好事,我们的思想观念甚至还停留在“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阶段。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主旋律?

让我们来看看2003——2004年国家精品工程评选的剧目:戏曲《膏药章》,写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普通小人物,他因为胆小而绝不革命,但是他帮助革命;《变脸》,写了一个江湖艺人把变脸的绝技传给后人流传至今;《董生与李氏》写了一个儒生与一个寡妇;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写的是一个唱戏的武生与豪宅的三姨太的生死恋情;《大梦敦煌》表现的是一个画工的爱情悲剧;《八桂大歌》则是一幅民族风情画。十部精品巨作,有六部表现的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主旋律,难道它们都不是主旋律作品吗?

关于主旋律,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指声部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中,一个声部所唱或演奏的主要曲调。当今社会,文化已经形成政府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格局,这三种文化有交叉部分,又重叠部分,也有不相容的部分。本人以为,重叠部分就是政府、精英阶层、人民大众都能接受、认同的,因此就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的传播力,这种文化形态就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也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个部分就应该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主旋律”。

主旋律包含着意识形态文化,也包含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因此,把主旋律理解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为歌颂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表扬好人好事”,实在是管孔之见。恩格斯评价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的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作品”,也就是说在《阴谋与爱情》之前,德国没有一部“有政治倾向的作品”。在没有“政治倾向”的作品里有歌德的《普罗米修斯》、《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伟大的作品,那么就是说“没有政治倾向的作品”也能成为好作品。

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中提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让人民喜爱、让人民满意的文化形态,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文艺的主旋律。

误区之三:为获奖写戏、排戏

我们在拿到一个剧本的时候,常常首先考虑的是这个题材能不能获奖,能获什么奖。我们把很多的心事放在揣摩现在什么题材的戏走红,评委吃什么样题材的戏,什么样的题材能拿到“红头文件”“通行证”,而很少去想群众喜欢什么样的戏,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戏;很少去想这个戏能不能得到群众的喜爱,有没有生命力。所以我们的戏靠的是用“红头文件”“通行证”进入市场,而一旦没有了“红头文件”、“通行证”,就寸步难行;所以我们的戏一参加完汇演就收进仓库。也许,收进仓库是无奈之举,进入不了市场,观众不喜欢看,不进仓库又怎么办呢?

观念上的误区,造成创作题材面上的狭窄,进而造成人心的急功近利,剧作的平庸、肤浅,造成剧团必须依靠“红头文件”,导致观众不愿进剧场,这就是我们绝大部分剧团的尴尬。

我们不是不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要歌颂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成果,不要表彰好人好事,不是不要去拿奖。歌颂、宣传的戏要演,奖也要拿,但是,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要花大力气去探讨、去研究的问题了。

首先,要解决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那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今天我们党提出的文艺方向还是要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仍然是从人民大众的角度来考虑的。当然人民这个概念。因为历史的前进,它的内涵已经和过去不同,它比过去更加宽泛。

为人民大众服务,对创作者来说包括两个方面,1、创作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生活的作品,2、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那么人民大众的生活面究竟有多宽?在农村是不是只有艰苦奋斗奔小康?在城市是不是只有自谋出路再就业?在家庭是只有孝敬父母、教养子女、邻里和睦、团结互助?而党的干部就是一心为民、要么就是反腐败?还有,什么样的作品又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呢?仅仅是“红头文件”的作品吗?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有人说,现在观众不喜欢看戏曲,戏曲已经死了,所以只能靠“红头文件”才能勉强维持。

前不久,看到一篇有关河南豫剧二团的文章,文章中说:近年来,经历了房产开发、剧场拆除等,几乎陷入人才断档,财政尴尬、举步维艰的困境,2001年投排《程婴救孤》时,账面上只有800元钱。他们提出了十六字奋斗目标“团结拼搏,滚石上山,走出困境,敢为人先”,同时做出大胆举措,复排了优秀传统剧目《下陈州》、《三哭殿》、《大祭桩》、《骨肉恩仇》、《清风亭》,北上南下,大大提到了知名度、影响力,开始异军突起,焕发了旺盛的艺术生产力。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1、优秀传统剧目有市场,受到群众欢迎和喜爱;2、戏曲并不是“死了”,也不是群众不喜欢看戏了;3、群众喜爱就是“红头文件”,就是“通行证”,是群众给二团“放了行”。

为争取政府的“红头文件”、“通行证”而写戏,而排戏,导致了很多作者坐在家里对照着文件、报纸闭门造车,导致了不再有人真正的深入表现底层世相和民众的命运,深刻挖掘普通百姓道德闪光的作品凤毛麟角,又常常有意无意的将底层人物高端化或精英化。对底层生活的漠视和对民众的真实心态的隔膜,不但容易遮蔽中国社会最重要最实在的真实,还可能误导社会的审美风尚乃至时代的精神趋势。这是很可怕的,其造成的恶果不仅会影响这一代人,并且会影响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第二,处理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的关系。戏曲作为中国最为普及的一种艺术,最为老百姓喜爱的一种形式,人们对它的本质的认识也最为清楚。“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人生如戏剧,戏剧演人生”等等一些谚语就是对戏曲本质的最透彻的诠释。

对于戏曲的功能,人们自古就有认识,汤显祖在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妙计》中说,戏曲“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母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愦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戏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在观众中引起作用而产生效应的,因此很早就有“高台教化”一说。

戏曲具有娱乐功能、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是通过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来实现的。1961年,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就这样说: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同时通过典型化的表演,教育寓于其中。

北京京剧院龙年推出原创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该戏上演后好评如潮,不仅招回了中老年观众,更吸引了众多时尚青年,使剧场里“黑头人”占了大多数,四年间票房收入上千万,同时拿了国家赛事的所有奖项。为什么能如此火爆?该戏的宗旨是“好看、好听、好玩儿”,它要的就是把观众“带入早已在那里等待着你我的亲近、放松和消费的世界”。

前不久,我在南京看了省昆剧院的传统戏《小孙屠》,本以为昆曲的慢节奏和难懂的语言会让人失去耐性,出乎意料的是,这台戏不仅好看、耐看,而且感人至深,剧场里掌声、叫好声不断,散场后,观众久久不肯离去,演员几次谢幕。更出人意料的是剧场里“黑头人”观众占了一大半。

我们常说,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可是我们常常在创作的初始想到的是跟不跟得上形势,适不适合上级领导的口味,能不能拿到“通行证”,得不得到奖,却很少考虑群众喜欢不喜欢,很少考虑有没有市场。实际上,我们就是把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对立起来了,想的仍然是“为政治服务”和“教育观众”。

中国戏曲最初是从民间走进宋元时期的勾栏瓦舍的,是艺人用来换取衣食的,因此“好听、好看、好玩儿”就是戏曲的宗旨。试想,如果你的戏群众都不爱看,都不来看,你又如何去换取衣食?你的教育功能又如何实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可是很多人往往视而不见。

豫剧二团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剧目必须多样化。宣传戏、政策戏、好人好事戏,应该有,但它只是戏曲广大题材中的一个方面,一个品种,而绝不是全部。那么是不是除了宣传戏、政策戏、好人好事戏以外,其他题材的戏就没有教育功能了?任何一部戏曲作品都不同程度的带有时代的烙印,或真善美的,或假丑恶的,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宣传党的政策,教育民众,还有用真善美去感化民众,让民众在感动中,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不知不觉地从真、从善、从美,完成戏剧的教育功能和认知功能。

第三,正确理解创作和获奖的关系。这是一个老话题,在当下都在讲精品工程的时候重弹这个老调,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是,正如前面所述,我们作者在创作之初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获奖,我们的剧团在接到本子的时候,想到的是能不能获奖,我们的上级领导在审查剧本的时候,在投资的时候想到的是能不能获奖。“奖”,成了作者、剧团、主管部门脚上的镣铐,大家都带着这付镣铐跳舞,都跳得很艰难、很无奈。

我们不能指责拿“奖”的心理,因为拿“奖”并没有错。奖是对一个作品的肯定和赞赏,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文化政绩和实力的标志。搞一个戏不容易,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搞戏更是不易,有限的财力、物力要求一个雨点要砸出一个坑。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把“拿奖”和群众,和市场对立起来,不能因为要“拿奖”,就违背艺术规律,就放弃人民群众放弃市场,就投机迎合,急功近利。投机迎合、急功近利,往往得不到“功”也失去“利”。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不少经验教训。

君子爱“奖”,取之有道。

道之一:戒功利,去浮躁,沉下心,踏踏实实搞作品。业内人士都知道,“十年磨一戏”,这是多少代戏剧人士积累下来的经验之谈。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膏药章》、《变脸》、《董生与李氏》等作品,都是经历了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磨砺,都经历了创造、感悟、发现、提高,再创造、再感悟、再发现、再提高的艰辛过程,才成为可以保留下去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这就是“水到渠成”,功夫“磨”到了,你不找“奖”,“奖”也会来找你。

道之二:有功利,戒浮躁,深下去,再刻两刻。前面说过,戏曲具有“高台教化”的功能,因此作者就免不了要创作、剧团就免不了要演出宣传戏、好人好事戏。但是,宣传戏、好人好事戏怎么写?是就事论事,还是艺术上有一个高的标准?

二战时期,苏联有一张招贴画,题为《你为战争做了什么》,上面是一个士兵指着每一个观看他的人发问:你为战争做了什么?这幅画极大的鼓舞了人民斗志和爱国热情,纷纷参军入伍,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一幅画之所以能起很大的作用,就是因为它摒除了空洞的说教,用形象、简练的质问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宣传戏,好人好事戏,不能脱离功利,但需要避免急功近利,避免空洞的说教,避免作为政治任务去完成。

鲁迅说,深刻就是:要深进去,再刻两下。

走出范文篇7

困惑一:实现低碳生活是不是意味着

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一些市民认为从节约资源能源,环保以及减少碳排放等角度看,实现低碳生活不仅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但从低碳生活的要求看,可能会降低人们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比如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希望通过购买汽车或者排量大,性能更好的汽车来改善自己的出行条件,希望购买较大的住房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些显然与低碳生活格格不入。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王宪恩等专家则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探索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说,低碳生活不是一个落后的生活模式,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可以采取低碳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城市中可以利用中水浇灌绿地,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和日常使用,利用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作为汽车的燃料,利用污水源,浅层水源,深层高温地下水源,土壤源等可再生能源热泵技术解决建筑的供热等。

在山西省朔州市的恢河公园,使用的路灯,地埋灯,庭院灯,草坪灯都是有太阳能提供电源,而且所有的灯具中加入智能控制,实现了白天自动熄灯,晚上自动亮灯,每年可节约用电80万度左右。当地市民在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身心愉悦的同时,无形中节约了能源资源,减少了碳排放。

困惑二:低碳生活离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太过遥远,

普通市民是否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些市民受访时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对他们来说犹如"遥不可及"的梦想,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也有市民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市民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与其这样,还不如按日常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

一些专家认为,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会带来不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市民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只要人们从细节入手,有改变的决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春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罗星碧说,在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不仅政府,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更是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为保护环境献一份力。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做起。实现低碳生活,市民能做的有很多,包括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绿色出行,垃圾物再利用等。"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高级项目官员张蕙莲说:"低碳生活其实做起来很简单,洗澡水温度调低1度,每次洗澡可减少二氧化碳35克;做完饭随手关掉抽油烟机,每天少转10分钟,一年能省12度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

困惑三:低碳生活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

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否当"甩手掌柜"

一些城市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在谈及低碳生活时认为,低碳生活主要集中于市民的生活领域,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主要靠市民自己转变观念,加以践行,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无权干涉,另一方面对市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甚感乏力。

走出范文篇8

一、我国石油供求现状严峻

(一)我国石油储量有限,稳产、增产难度较大

国土资源部2008年5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仅有212亿吨。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低渗或特低渗、重油、稠油和埋藏深度大于3500米的石油储量占50%以上,勘探开发难度极大。

近几年来,我国东部主力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高采油速度的开发中后期,稳产压力大。2000-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保持在1.6-1.9亿吨之间,未来增幅有限

(二)我国石油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消费量从1991年的1.18亿吨增长到2008年的3.9亿吨,平均每年增长1600多万吨,年均递增7.4%以上。

(三)我国石油进口量飙升。对外依存度突破50%

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国内石油的有限供应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石油进口量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2-2007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从7773.5万吨增加到1.85亿吨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7%,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31.2%上升到2007年的49.6%.2008年我国净进口石油近2亿吨,对外依存度更是首次突破50%.

面对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和国内石油资源有限的矛盾,迅速提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矛盾,持续高位运行的油价和满足国内石油需求的矛盾,仅仅依靠国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石油企业必须从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和经济稳定的角度出发,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的石油安全。

二、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成果显着

自从1993年国家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石油企业开始大力开展海外油气合作以来,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不断加大,海外油气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油气项目100多个,逐步形成了以非洲、俄罗斯和中亚、南美以及亚太为主的五大海外油气生产区。截至2007年,我国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将近9000万吨,权益产量4000万吨左右。其中,中石油海外原油产量近3000万吨,中石化700万吨左右,中海油将近130万吨。预计2010年我国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将达到1亿吨,权益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国内油气生产总量的比重将超过25%.

(二)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国门开展国际石油合作上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在“走出去”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也遇到了许多障碍。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面临资源国政治风险的同时,法律和经济制约因素越来越多,国际石油合作难度加大。

由于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占据了世界石油的中心地带,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时,更多时候只能进入西方石油公司不愿意进入的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往往蕴含着较大的政治风险,包括政治体制变动风险、战乱风险、社会风险、东道国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等,而且我国石油公司同西方公司相比,在应对这些风险方面经验欠缺。同时,资源国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制定了诸多法律法规,同时在石油合同里规定了很多限制条款,比如除了支付勘探费、矿产资源税及其他各类税赋外,还要支付资料费或签字费和其他红利等,有成本回收比例的限制,原油出口、设备进出口以及外汇出口限制等,导致我国石油企业获得海外区块的难度不断增大。

2资源国推出的合作区块勘探开发难度较大,经济效益差。

勘探开发作业难度主要体现在技术难度大和成本高两方面。勘探项目如陆上深层勘探、深海勘探、山地等复杂地表条件下勘探;油田开发项目如老油田改造,高含水油田、低渗透油田、稠油、高凝油开发等。如果没有相应的先进技术,是很难介入这类项目的,即使获得此类项目,其经济效益也是比较差的。另外,在东南亚、南美、北非等世界主要产油地区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招标区块中都大量存在一些项目,在油田开发初期过分追求产量,致使后期开发难度极大,经济效益很差。此类油田不但对开采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工作量大,且增产潜力较小。

3潜在目标地区国际合作困难重重。

除了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及一部分油气勘探开发早、技术比较成熟的发展中国家以外,其余油气资源丰富、可以进行国际石油合作的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受作业条件或目前的技术条件所限,勘探开发难度很大或无法勘探开发的地区,包括深海、极地、高山和沙漠地区;二是资源国油田基础设施欠缺或远离油气市场,如内陆发展中国家尼日尔和东西伯利亚地区;三是政局不太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如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等。

4多国石油公司参与导致国际石油合作市场竞争激烈。

世界上大部分具有油气资源潜力的国家都对外开放或部分开放其国内油气资源,有成千上万的公司参与其中,使得国际石油合作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国家石油公司拥有资源优势,把资源潜力大、邻近市场且容易勘探开发的区块牢牢控制在手中。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以其资金、设备、技术、经验、人才及市场形象等多方面的优势,在国际石油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众多的中小型石油公司经营灵活、善于公关,在获得区块许可证上往往有独到之处。各类基金、财团或投资公司凭借资金优势在全世界寻找各种投资机会,也常常在国际石油合作中分得一杯羹。

5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缺乏沟通和协调。国外石油项目多是通过竞标获得,公司之间必然要开展竞争,也包括中国各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各自分割、单打独斗的状态,显然不利于各个企业的境外发展,也影响了海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效益。

三、新形势下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金融危机给我国石油企业带来一定战术上的损失,但就战略层面而言,有可能成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历史上的大机遇,有利于我国石油企业克服上述障碍,取得海外石油合作重大突破。金融危机会对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走出去的目标选择还是方式方法,都需要我国石油企业深入研究,努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石油企业“走出去”的目标市场选择

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开发利用海外油气资源时要力求既积极又稳妥,讲究实效,在目标市场选择上首先要选择优先矿产资源丰富,勘查开发潜力大的国家。其次选择投资环境良好的国家,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多种因素的结合,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人文等。第三选择与我国友好的国家。总结起来,要到有油或可能有油、得到了油能拿回去、矿业权有保障、服务好、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去。

金融危机之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最多、作业产量最多的地区是非洲,项目数占我国海外总项目数的35%左右,作业量占海外总产量的43%.我国企业不但在非洲国家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炼油等业务也取得了进展,中国石油和苏丹合作的喀土穆炼油厂年炼油能力达到500万吨。俄罗斯中亚地区是目前中国企业第二大海外油气合作区,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第三则是南美地区,包括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断深化,世界主要的油气合作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是非洲地区形势严峻。非洲地区资本流入主要是国际援助及贷款、外国投资、侨汇和旅游收入以及资源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贷款和投资均有所下降,来自欧美的侨汇骤然减少。同时,因欧美游客人数急剧萎缩,外汇收入也大幅减少。能源、矿产品和一些农产品价格猛跌也导致非洲主要产油国收入锐减。其次是俄罗斯中亚地区经济增长普遍放缓。俄罗斯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外汇储备不断缩水,几大石油公司已经联名请求政府提供贷款。金融危机本身对哈萨克斯坦等国影响不大,但是国际油价暴跌导致政府收入锐减。第三是拉美地区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财政收入锐减,拉美国家在本币贬值、资金逃逸和股市震荡的多重冲击下,实体经济受到影响,之前针对油气行业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政府的国有化倾向暂时缓解。中东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经济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基本保持平稳发展。亚太地区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出口型经济在欧美订单不足的情况下大幅下滑,大量出口型企业倒闭。

在此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国际油气合作的目标选择上必须进行适当地调整。非洲地区资源丰富,与我国关系良好,此时对外国投资和援助的需求极为迫切,是我国石油企业进入本地区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大好时间。俄罗斯中亚地区资源丰富,且急需境外资金缓解债务压力,帮助企业脱困,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把握机会,通过国家石油公司股权收购、石油公司之间的区块权益转让和股权转让、购买中小私营石油公司等方式,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油气资源合作。拉美地区正在加快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鉴于拉美地区长期比较突出的资源民族主义和国有化情绪,我国石油企业应与拉美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合作,争取到我国建立炼厂。

(二)石油企业“走出去”形式选择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形式包括全资控股、合资参股和非股权安排的投资模式。全资控股即项目股权由我方全部持有。合资参股方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与东道国石油公司的股权联合,另一种是与国际石油公司联合。非股权安排方式的范围很广,包括租让制、经营合同、产量分成合同、技术援助合同、租赁合同以及各种工业合作。

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油气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合资参股和非股权安排的方式,尤其是以产量分成合同、服务合同等方式为主。试图以全资控股的方式进行国际油气合作的努力往往因为各国政府对进入本国的外国石油公司严格监管和干涉而作罢。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首选战略就是加强海外资产收购。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油价暴跌,大量投机资金撤出,融资难度加大,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压缩投资。近几年大量购进区块的公司因为面临融资和债务压力,无法摆脱被收购的命运,一些拥有区块的中小型石油公司由于资金缺乏,已经购入的区块无力开发,甚至破产。而高度依赖石油的中东、非洲和拉美产油国,迫于财政的压力,也有抛售项目资产融资的愿望。我国大型石油企业的资产质量与之相比有很大优势。从融资方面来看,我国主要国有石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很多国际石油公司,中国石油的资产负债率不足30%,融资方面不会有任何问题。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把握机会,加紧购买海外资源,去占领一些能源资源,获取我国的战略利益。我国石油企业相对融资机会较多,成本较低,手中握有大量现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极购买国外区块,或则利用资金优势,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开发,甚至大量并购一些拥有区块的中小型石油公司。同时,一些油气资源丰富但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可能会放松对外国石油公司参与本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限制,也为我国石油企业进行国际石油合作提供了机会。

四、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术选择

我国石油企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现有海外油气合作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有利时机,通过优选目标,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拓展新领域和新项目,发挥优势,优化布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建立稳定可靠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跨国石油公司。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有合适的战术,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政府保障支持选择

1加大政策支持和能源外交力度。

由于石油的特殊地位,海外油气合作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海外石油投资已经不仅仅是资金、技术等经济因素所能决定的,任何国家的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利益保证,都需要依靠本国的国力优势和政府的石油外交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应积极实施能源外交,努力推进与石油资源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与国际性的能源组织和国际石油通道沿线国家的官方联系,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油气合作争取比较好的条件。

2完善“走出去”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国家出资设立风险基金,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项目、产品的政治风险和非商业性风险保障。政府应积极同有关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利益,为企业创造对外投资的安全环境,并通过法律法规和适宜的企业管理机制防范海外企业的系统风险。作为高投入项目,石油投资的风险巨大,而“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更高。我国政府应该利用目前的有利时机,广泛拓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

3建立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统一协调机制

国家应修改完善境外油气资源开发协调机制,避免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项目上与自己的公司互相竞争。为避免我国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恶性竞争,应该由政府出面建立协调机制,一致对外,凡是几个公司同时感兴趣的石油项目,应组织共同投标,政府应根据各公司的实力、技术特点、在项目所在国的工作基础,在公司间进行有效协调,确定合适的作业者或者各公司的参股比例。除了区域选择,还应鼓励我国石油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产权互换进行资产结构调整,组建战略联盟,共同携手利用全球资源。

(二)石油企业的战术选择

对企业来讲,要优选战略选区,要在政治、经济等多项评价对比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目标,要采取灵活多样的项目获取战略,股权购买、股份转让、收购等多管齐下,还应注意采取合适的项目发展战术和项目组织策略。

1采取多样化的项目发展战术。

勘探与开发相结合,早期以油田开发项目为主,逐步增加勘探项目。如果有新油田合作机会,应该成为首选项目。油田项目的进入费用高,操作不当损失可能就会很大。勘探项目进入费用比较低,且划分阶段,每个阶段的义务工作量不是很大,一旦成功,其收益可能很高。国际上的大石油公司都有勘探项目,上游工业的获利主要从勘探开始。

逐步进入海洋勘探开发领域。目前,陆地的勘探程度总体上比较高,而海洋的勘探开发程度比较低,深海区和极地海域的勘探程度更低。海上剩余油气储量增长速度比较快,随着勘探开采技术的进步,海洋勘探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进入海洋勘探开发领域。

大力参与和积极进入天然气项目。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国外大多数天然气项目中所生产的气难以供我国利用。鉴于天然气存在巨大的剩余可采储量和勘探潜力,近年来天然气的液化技术有很大进展,而且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积极选择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也可以通过天然气项目的合作,促进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的获得。

重视重油和油砂矿项目。重油、沥青砂资源在地质上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在地理上主要在加拿大、委内瑞拉、俄罗斯的中亚地区和美国的阿拉斯加等地。目前,国际大石油公司正在加大重油和沥青砂的勘探开发力度,我国石油企业也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进入重油和沥青砂勘探开发领域。

2不拘一格的项目组织策略。

走出范文篇9

一、我国石油供求现状严峻

(一)我国石油储量有限,稳产、增产难度较大

国土资源部2008年5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仅有212亿吨。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低渗或特低渗、重油、稠油和埋藏深度大于3500米的石油储量占50%以上,勘探开发难度极大。

近几年来,我国东部主力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高采油速度的开发中后期,稳产压力大。2000-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保持在1.6-1.9亿吨之间,未来增幅有限

(二)我国石油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消费量从1991年的1.18亿吨增长到2008年的3.9亿吨,平均每年增长1600多万吨,年均递增7.4%以上。

(三)我国石油进口量飙升。对外依存度突破50%

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国内石油的有限供应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石油进口量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2-2007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从7773.5万吨增加到1.85亿吨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7%,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31.2%上升到2007年的49.6%。2008年我国净进口石油近2亿吨,对外依存度更是首次突破50%。

面对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和国内石油资源有限的矛盾,迅速提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矛盾,持续高位运行的油价和满足国内石油需求的矛盾,仅仅依靠国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石油企业必须从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和经济稳定的角度出发,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的石油安全。

二、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成果显著

自从1993年国家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石油企业开始大力开展海外油气合作以来,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不断加大,海外油气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油气项目100多个,逐步形成了以非洲、俄罗斯和中亚、南美以及亚太为主的五大海外油气生产区。截至2007年,我国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将近9000万吨,权益产量4000万吨左右。其中,中石油海外原油产量近3000万吨,中石化700万吨左右,中海油将近130万吨。预计2010年我国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将达到1亿吨,权益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国内油气生产总量的比重将超过25%。

(二)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国门开展国际石油合作上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在“走出去”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也遇到了许多障碍。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面临资源国政治风险的同时,法律和经济制约因素越来越多,国际石油合作难度加大。

由于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占据了世界石油的中心地带,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时,更多时候只能进入西方石油公司不愿意进入的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往往蕴含着较大的政治风险,包括政治体制变动风险、战乱风险、社会风险、东道国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等,而且我国石油公司同西方公司相比,在应对这些风险方面经验欠缺。同时,资源国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制定了诸多法律法规,同时在石油合同里规定了很多限制条款,比如除了支付勘探费、矿产资源税及其他各类税赋外,还要支付资料费或签字费和其他红利等,有成本回收比例的限制,原油出口、设备进出口以及外汇出口限制等,导致我国石油企业获得海外区块的难度不断增大。

2资源国推出的合作区块勘探开发难度较大,经济效益差。

勘探开发作业难度主要体现在技术难度大和成本高两方面。勘探项目如陆上深层勘探、深海勘探、山地等复杂地表条件下勘探;油田开发项目如老油田改造,高含水油田、低渗透油田、稠油、高凝油开发等。如果没有相应的先进技术,是很难介入这类项目的,即使获得此类项目,其经济效益也是比较差的。另外,在东南亚、南美、北非等世界主要产油地区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招标区块中都大量存在一些项目,在油田开发初期过分追求产量,致使后期开发难度极大,经济效益很差。此类油田不但对开采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工作量大,且增产潜力较小。

3潜在目标地区国际合作困难重重。

除了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及一部分油气勘探开发早、技术比较成熟的发展中国家以外,其余油气资源丰富、可以进行国际石油合作的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受作业条件或目前的技术条件所限,勘探开发难度很大或无法勘探开发的地区,包括深海、极地、高山和沙漠地区;二是资源国油田基础设施欠缺或远离油气市场,如内陆发展中国家尼日尔和东西伯利亚地区;三是政局不太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如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等。

4多国石油公司参与导致国际石油合作市场竞争激烈。

世界上大部分具有油气资源潜力的国家都对外开放或部分开放其国内油气资源,有成千上万的公司参与其中,使得国际石油合作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国家石油公司拥有资源优势,把资源潜力大、邻近市场且容易勘探开发的区块牢牢控制在手中。大型跨国石油公司以其资金、设备、技术、经验、人才及市场形象等多方面的优势,在国际石油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众多的中小型石油公司经营灵活、善于公关,在获得区块许可证上往往有独到之处。各类基金、财团或投资公司凭借资金优势在全世界寻找各种投资机会,也常常在国际石油合作中分得一杯羹。

5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缺乏沟通和协调。国外石油项目多是通过竞标获得,公司之间必然要开展竞争,也包括中国各石油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各自分割、单打独斗的状态,显然不利于各个企业的境外发展,也影响了海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效益。

三、新形势下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金融危机给我国石油企业带来一定战术上的损失,但就战略层面而言,有可能成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历史上的大机遇,有利于我国石油企业克服上述障碍,取得海外石油合作重大突破。金融危机会对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走出去的目标选择还是方式方法,都需要我国石油企业深入研究,努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石油企业“走出去”的目标市场选择

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开发利用海外油气资源时要力求既积极又稳妥,讲究实效,在目标市场选择上首先要选择优先矿产资源丰富,勘查开发潜力大的国家。其次选择投资环境良好的国家,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多种因素的结合,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人文等。第三选择与我国友好的国家。总结起来,要到有油或可能有油、得到了油能拿回去、矿业权有保障、服务好、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去。

金融危机之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最多、作业产量最多的地区是非洲,项目数占我国海外总项目数的35%左右,作业量占海外总产量的43%。我国企业不但在非洲国家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炼油等业务也取得了进展,中国石油和苏丹合作的喀土穆炼油厂年炼油能力达到500万吨。俄罗斯中亚地区是目前中国企业第二大海外油气合作区,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第三则是南美地区,包括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断深化,世界主要的油气合作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是非洲地区形势严峻。非洲地区资本流入主要是国际援助及贷款、外国投资、侨汇和旅游收入以及资源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贷款和投资均有所下降,来自欧美的侨汇骤然减少。同时,因欧美游客人数急剧萎缩,外汇收入也大幅减少。能源、矿产品和一些农产品价格猛跌也导致非洲主要产油国收入锐减。其次是俄罗斯中亚地区经济增长普遍放缓。俄罗斯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外汇储备不断缩水,几大石油公司已经联名请求政府提供贷款。金融危机本身对哈萨克斯坦等国影响不大,但是国际油价暴跌导致政府收入锐减。第三是拉美地区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财政收入锐减,拉美国家在本币贬值、资金逃逸和股市震荡的多重冲击下,实体经济受到影响,之前针对油气行业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政府的国有化倾向暂时缓解。中东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经济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基本保持平稳发展。亚太地区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出口型经济在欧美订单不足的情况下大幅下滑,大量出口型企业倒闭。

在此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国际油气合作的目标选择上必须进行适当地调整。非洲地区资源丰富,与我国关系良好,此时对外国投资和援助的需求极为迫切,是我国石油企业进入本地区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大好时间。俄罗斯中亚地区资源丰富,且急需境外资金缓解债务压力,帮助企业脱困,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把握机会,通过国家石油公司股权收购、石油公司之间的区块权益转让和股权转让、购买中小私营石油公司等方式,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油气资源合作。拉美地区正在加快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鉴于拉美地区长期比较突出的资源民族主义和国有化情绪,我国石油企业应与拉美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合作,争取到我国建立炼厂。

(二)石油企业“走出去”形式选择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形式包括全资控股、合资参股和非股权安排的投资模式。全资控股即项目股权由我方全部持有。合资参股方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与东道国石油公司的股权联合,另一种是与国际石油公司联合。非股权安排方式的范围很广,包括租让制、经营合同、产量分成合同、技术援助合同、租赁合同以及各种工业合作。

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油气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合资参股和非股权安排的方式,尤其是以产量分成合同、服务合同等方式为主。试图以全资控股的方式进行国际油气合作的努力往往因为各国政府对进入本国的外国石油公司严格监管和干涉而作罢。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首选战略就是加强海外资产收购。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油价暴跌,大量投机资金撤出,融资难度加大,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压缩投资。近几年大量购进区块的公司因为面临融资和债务压力,无法摆脱被收购的命运,一些拥有区块的中小型石油公司由于资金缺乏,已经购入的区块无力开发,甚至破产。而高度依赖石油的中东、非洲和拉美产油国,迫于财政的压力,也有抛售项目资产融资的愿望。我国大型石油企业的资产质量与之相比有很大优势。从融资方面来看,我国主要国有石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很多国际石油公司,中国石油的资产负债率不足30%,融资方面不会有任何问题。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把握机会,加紧购买海外资源,去占领一些能源资源,获取我国的战略利益。我国石油企业相对融资机会较多,成本较低,手中握有大量现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极购买国外区块,或则利用资金优势,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开发,甚至大量并购一些拥有区块的中小型石油公司。同时,一些油气资源丰富但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可能会放松对外国石油公司参与本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限制,也为我国石油企业进行国际石油合作提供了机会。

四、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术选择

我国石油企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现有海外油气合作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有利时机,通过优选目标,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拓展新领域和新项目,发挥优势,优化布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建立稳定可靠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跨国石油公司。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有合适的战术,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政府保障支持选择

1加大政策支持和能源外交力度。

由于石油的特殊地位,海外油气合作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海外石油投资已经不仅仅是资金、技术等经济因素所能决定的,任何国家的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利益保证,都需要依靠本国的国力优势和政府的石油外交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应积极实施能源外交,努力推进与石油资源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与国际性的能源组织和国际石油通道沿线国家的官方联系,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油气合作争取比较好的条件。

2完善“走出去”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国家出资设立风险基金,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项目、产品的政治风险和非商业性风险保障。政府应积极同有关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利益,为企业创造对外投资的安全环境,并通过法律法规和适宜的企业管理机制防范海外企业的系统风险。作为高投入项目,石油投资的风险巨大,而“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更高。我国政府应该利用目前的有利时机,广泛拓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

3建立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统一协调机制

国家应修改完善境外油气资源开发协调机制,避免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项目上与自己的公司互相竞争。为避免我国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恶性竞争,应该由政府出面建立协调机制,一致对外,凡是几个公司同时感兴趣的石油项目,应组织共同投标,政府应根据各公司的实力、技术特点、在项目所在国的工作基础,在公司间进行有效协调,确定合适的作业者或者各公司的参股比例。除了区域选择,还应鼓励我国石油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产权互换进行资产结构调整,组建战略联盟,共同携手利用全球资源。

(二)石油企业的战术选择

对企业来讲,要优选战略选区,要在政治、经济等多项评价对比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目标,要采取灵活多样的项目获取战略,股权购买、股份转让、收购等多管齐下,还应注意采取合适的项目发展战术和项目组织策略。

1采取多样化的项目发展战术。

勘探与开发相结合,早期以油田开发项目为主,逐步增加勘探项目。如果有新油田合作机会,应该成为首选项目。油田项目的进入费用高,操作不当损失可能就会很大。勘探项目进入费用比较低,且划分阶段,每个阶段的义务工作量不是很大,一旦成功,其收益可能很高。国际上的大石油公司都有勘探项目,上游工业的获利主要从勘探开始。

逐步进入海洋勘探开发领域。目前,陆地的勘探程度总体上比较高,而海洋的勘探开发程度比较低,深海区和极地海域的勘探程度更低。海上剩余油气储量增长速度比较快,随着勘探开采技术的进步,海洋勘探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进入海洋勘探开发领域。

大力参与和积极进入天然气项目。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国外大多数天然气项目中所生产的气难以供我国利用。鉴于天然气存在巨大的剩余可采储量和勘探潜力,近年来天然气的液化技术有很大进展,而且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积极选择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也可以通过天然气项目的合作,促进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的获得。

重视重油和油砂矿项目。重油、沥青砂资源在地质上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在地理上主要在加拿大、委内瑞拉、俄罗斯的中亚地区和美国的阿拉斯加等地。目前,国际大石油公司正在加大重油和沥青砂的勘探开发力度,我国石油企业也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进入重油和沥青砂勘探开发领域。

2不拘一格的项目组织策略。

走出范文篇10

“三走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坚持‘走出看电力、走出行业看电力、走出中国看电力’,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自觉破除不适应“两个转变”要求的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积极探索创新变革之路。“三走出”的核心是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不是简单的学习考察。要通过‘三走出’活动,激励员工破除盲目自满、固步自封的思想,勇于反思、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加快建设坚强的党组织,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打造一流的干部员工队伍”。因此,检验“三走出”活动能否取得实效,首要环节在于思想的解放,只有实现了思想的大解放,才能实现观念的大转变,使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企业发展更加健康。我们的电力企业,实现思想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首先要保持谦虚而清醒的心态,眼睛向外走出去,看到兄弟省市同行的长处与优势,那些方面比我们强,比我们先行一步,为什么某个方面取得一定的经验?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与优势,不再“夜郎自大”,就是思想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的可喜开端。其次,实现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的表现,就是怀有自强而宽阔的胸怀,不仅知耻而后勇,而且有海纳百溪的气度,眼睛向外走出去,吸取国际国内同行的先进理念与做法,来充实和发展企业。

“三走出”是一次作风大改进,机制的大变革。走出看电力,走出行业看电力,走出中国看电力,这个“走出”,我理解不仅仅是一种外出学习考察活动的实践,而重要的是一种学习之后作风的改进,是一种学习之后机制的变革。因此,深入开展“三走出”活动,解放思想、作风改进,变革机制是核心。我们要坚决克服“三走出”就是单纯外出学习考察的片面认识,以作风大改进,机制的大变革为抓手,进一步破除因循守旧、骄傲自满的习惯,保持与时俱进的作风;破除只重实践,忽视理论的习惯,保持加强调研的作风;破除不适应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的机制,建立不断创新具有活力而科学的机制。破除与国际电力企业接轨不利的机制,建立不断探索具有潜力而合理的机制。这样,公司各项事业才能保持持续的跨越式发展。

“三走出”是一次模式大创新,效率的大提高。走出看电力,走出行业看电力,走出中国看电力,我们具体需要怎么看,怎么学?我们具体需要看什么,学什么?也就是说,要善于总结、善于继承、善于提升,勇于反思、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开展“三走出”活动,学习先进经验、找准自己弱项是活动的关键。我们要结合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决策部署、公司2014年“三会”精神,对照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积极推进“三集五大”工作的新要求,在查找在思想认识、思维方式、管理理念、创新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的基础上,根据同业对比实际情况,查找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指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大胆创新工作模式;对照“三个建设”和创建“四好”领导班子等目标要求,查找在学习创新、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对照先进标杆、对照工作标准和上级工作要求,明确学习赶超的内容,为争先创优找准努力方向,有计划有步骤的赶超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