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6:24:12

走出去范文篇1

关键词:视觉艺术教育;“走出去”;数字媒体;中外合作

办学视觉艺术是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供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语言。其艺术形式既包括二维的平面作品、三维的雕塑、建筑艺术、环境艺术等静态、固体艺术,也包括动态的影视艺术“、动漫”艺术等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视觉艺术是眼睛看的到、或用手摸的到的艺术,强调作品的真实性“。走出去”战略研究是针对我国的国情设定的方针政策。最早在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随后该战略渗透、融入到不同的专业文化领域,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视觉艺术“走出去”是“中国走出去战略”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学校教育”成为中国的视觉艺术“走出去”的重要策略与途径。

1校、政、企联合使中国传统视觉艺术教育走出去

视觉艺术教育要立足于民间、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使中国传统视觉艺术、民间艺术走出去。可以采用学校、政府、企业、个人联合的方式,使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走出去。政府要加大对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教育的扶持力度,从体制、观念上解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枷锁,充分挖掘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潜力,提高高等院校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宣传教育的积极性,让学生熟悉、了解、并能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民间艺术,让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视觉艺术在国际竞争中充分释放能量。比如:中国传统手工艺品藁城宫灯是中国民间艺术“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它经过现代工艺改良发展而形成现代化规模,以造型优美、易于保存等特点驰名中外。然后,也有许多特色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正在日益消失。如随着机械化发展,农村玉米、小麦都采用联合收割方式,玉米皮、小麦秸被机器打碎、破坏,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民间视觉艺术草编艺术的传承。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该类民间艺术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从而使更多百姓愿意收集这些生态素材,进行艺术创作,政府通过与高校、农村地区的群众合作,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校方可以和政府一道深入民间艺术浓厚的区域进行考察、学习、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民间视觉艺术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情,促进中国特色的视觉艺术走向世界。教育单位可以放开学校教师的用人条件,聘请民间艺人走入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视觉艺术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开设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与实际应用对接的专业课程。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专家请进校园,为视觉艺术注入新血液。另外,视觉艺术教育要走向市场,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让视觉艺术学生直观的、从三维角度来理解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教育通过实战课题设计项目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而促进中国视觉艺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2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教育

对数字化艺术传播的研究成为视觉艺术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薄弱空白领域。将现代新媒体等高等科技手段应用于艺术创作,融入视觉艺术课堂,把艺术与计算机软件、数码电子技术、新材料工艺结合,是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视觉艺术创作中,为达到某种视觉艺术效果,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方法技能。而中国视觉艺术教育最初以手绘、手工课形式进入的中国高等学校。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科技的发展,艺术与科技密切结合,视觉艺术开始走向数字化。如现在的许多平面设计作品都走向了数字化、以立体化、四维形式表现于影视、网络媒体中,如:百事可乐标志由原来平面化、太极图上下均衡的构图形式,进行了方向、位置大小、面积的变化,以适合于网络媒体广告中的应用。传统艺术的创作、传承方式在数字艺术领域的影响下也不断“更新”“升级”,传统艺术不断“吸纳”数字化的新营养,如隶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皮影的视觉艺术现在已经以影视、动画形式表现在公益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中央电视台的《文明中国礼》就是皮影作品在数字媒体技术中应用的典型代表。还有中国传统水墨元素引入动画、广告作品,表现出虚实变幻、轻盈优雅的中国意境美。如《山水情》影片,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动画镜头手法结合,制作出格调清新、洒脱、飘逸的作品,把中国传统视觉艺术推向新境界“。伟大复兴的中华梦”——中华民族文艺复兴、中华传统视觉艺术要自然融入中国视觉艺术教育课堂中。新媒体、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需要教育者不断拓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以使受教育者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也可以通过创建中国新媒体视觉艺术学科,促进推进文化资源的发展、传播,推进我国视觉艺术的民族特色、推进我国优秀文化资源的发展。使中国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视觉艺术走出国门。

3中外合作教学模式

我国视觉艺术要“走出去”,走向国际化,视觉艺术教育就需要构建国际化的视觉艺术培养新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以使中国视觉艺术人才更具有国际化的适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通过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加强中外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中国视觉艺术的发展。我国知名艺术类学校相继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国际处,充分利用学校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提高学校专业水平,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芬兰、美国、日本、英国、丹麦等多国学校合作、交流,向学生传播国际领先设计理念,为更好的探寻传承中国传统视觉艺术、发展跟新现代视觉艺术,邀请国际优秀专家来学校讲课,传播国际前沿的视觉艺术信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方法,与国际视觉艺术接轨,以促进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学习国外先进艺术设计人才培育的教学方法,以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视觉艺术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外合作教学模式才刚刚起步,主要在本科院校涉及,如河北科技大学开始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合作,确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接本科项目合租,与韩国祥明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合作项目。而在多所高职院校的视觉艺术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展,以促进我国视觉艺术教育更好的全面“走出去”。

4教学方法走出去

视觉艺术设计教育者要博采众长,采用通识教育方法,使视觉艺术教育方法“走出去”,提高教育综合能力。视觉艺术教育者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数字媒体方式、角色互换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积极性。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资金投入,很多学校都建立的视觉艺术工作室,但是利用率还不是很高,高校教育者要充分把工作室利用起来,以工作室为手段,以三维的事物、产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师生的感知、认知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感知、学习视觉艺术。许多艺术设计专家、教育者,只搞艺术创作、只考虑如何把画画好,如何把设计作品创作好,却从不考虑如何把所学知识、设计本领传授给学生,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创作,他们认为课改、教研只是纸上谈兵,不关心教学,对教学不感兴趣。不少教师不给学生讲授视觉艺术设计表现方法,只把实践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闭门造车。如此,中国艺术设计学生的视野会很局限,其职业道德观念也会受影响,制约学生的创作、创新等综合能力,视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走出国门,无从谈起。

总之,中国视觉艺术教育要“走出去”,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设计企业的积极参与、配合,教育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国际化的设计教育理念,学习并利用先进数字媒体进行教学,在全国综合性大中专院校普及中外合作办学方针,教育者认真研究、执行新的视觉艺术教育方法,使中国视觉艺术教育走出去。

作者:王海燕 王亚全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许静涛,徐沛君.摆脱“逆差”:文化输出与当代文化建设[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11.

走出去范文篇2

关键词:中国文学‚走出去‛;文学豫军;文学翻译;新时代

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文学跨出国门“走出去”系列工程成效渐显。21世纪以降,在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中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融入世界的需求越发强烈,呼声越发响亮。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希望全面而深入了解中国的愿望愈发强烈、态度愈发诚恳。既然国家层面有“中国梦”,那么文化层面有“文学梦”不失为促进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有效途径,并可进而借其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和工程的扩大。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期盼与梦想如何顺利而真正地得以实现,不只是文学界必须考虑的问题,更是翻译界无法绕开的难题。在此意义上,中国文学的译介应当被赋予根本性、保障性的地位,因为它是推动和引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铺路石与牵引力。中国文学“走出去”不应当停留在愿望、梦想、呼吁和批判的层面上,相反要多对比、多思考、多创新,要用真真切切的行为和实实在在的努力向世界各国推介中国文学,证明中国文学。不可否认的是,从目前中国文学译出的数量、质量及其海外传播度、接受度来看,中国文学的“走出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排除文化的差异、西方的偏见和商业的顾虑等因素,作家的姿态、作品的风格和译介的模式与效果同样不可忽视。这从“文学豫军”作品的海外译介与传播现状便可见一斑。中原文学历史悠远,文脉深厚,更拥有所谓“中原崛起看文化,中原文化看文学”之美誉与地位。但是,“文学豫军”的“走出去”之行可谓长路漫漫。所以,作为中国文学中坚力量之一的“文学豫军”,更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激昂的斗志和实际的行动共同参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时代海外之旅。

一、差异与共存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起点与基点都在中国,它先天地带有明显的本土化与民族化特征。既然如此,在“走出去”之前先开展自我对照、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就显得非常必要。先抛开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读者面与接受度不谈,它在国内拥有的读者群有多大,传播面有多广,接受度有多深呢?事实证明,中国文学在国内受到的关注、得到的认可和获得的地位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当下的中国读者对于自己的本土文学开始抱持一种‘不以为然’的漠视态度。”[1]今日之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关注和喜欢的多是网络、言情和武侠等所谓的快餐式畅销文学作品,他们中间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或认真读过鲁迅、沈从文、莫言、贾平凹、陈忠实、阎连科、余华、王安忆、苏童、周大新、李佩甫、刘震云和毕飞宇等现当代知名作家的作品?青年读者舍近求远、崇洋媚外,殊不知中国文学本应是世界文学的重要构成与主要力量,这是中国文学质量之所在,也是中国文学“走出去”之所为。虽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曾经在国内文学界、翻译界以及本土读者群中掀起阅读和翻译中国文学的小高潮,但中国作家及其作品所面向的更多是学术圈内的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在21世纪进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之后,文学交流与译介整体上由过去以外国文学译入为主转变为外国文学译入与中国文学译出共存的局面。过去为了学习与发展,我们把外国文学“请进来”;现在为了复兴与梦想,我们把本土文学“送出去”。这一“请”一“送”,虽然看似只是字里行间的微妙变化,却承载着中华文化复兴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光荣使命与伟大梦想。尽管走向世界的道路依然坎坷,梦想实现的时间尤需期待,但是中华文化的再度辉煌正如其作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地位一样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文学“走出去”可供选择的路径很多,可以是政府主导的外推工程,也可以是国外机构的主动引入,更可以是民间力量的自发行为。无论哪种模式,都已经或正在为中国文学“走出去”贡献巨大力量。尽管“走出去”之路并不平坦,总是不断出现一些未曾想到却又意料之中的困境与尴尬,但“走出去”的道路总归是越多越好。因此,“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孤芳自赏、自得其乐,最终使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步履维艰。”[2]“译出去”“走出去”简单,“走进去”“留下来”却相当困难,因为中西方在文化、政治、审美、艺术和地缘等诸多方面的确存在巨大的差异。尽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与世界影响力的持续攀升,近年来中国文学被翻译为日语、英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韩语等语言的数量增加非常明显,并伴有质量的一定提升。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众多被译出的文学作品中,古典小说与国学典籍在关注度、读者面和接受度上均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之相比则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与外国文学的大批量译入相比,中国文学译出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容乐观的。所以,中国文学“走出去”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广泛的推介,来回应世界对中国的日益关注”[3]。歌德在19世纪早期就曾预言属于全世界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文学不分国界,它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否则文学的世界必是小格局、小情调,文学的道路必然越走越窄。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民族性代表异域性、差异性与个体性,它是文学作品展示自我、吸引读者的有力武器;世界性代表普遍性、共同性与整体性,它是文学作品持续生存、成为经典的秘密法宝。只有民族性可以承载世界性之丰盈、博大,世界性可以包容民族性之异质、厚重,文学作品才能够成为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精神食粮。除了作品本身应当呈现的大格局、大情怀与全球视野以外,翻译发挥的桥梁作用同样不可或缺。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坦言,他之所以有幸获奖与其代表性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尤其是英文和瑞典文关系密切。事实上,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文学成就与莫言不相上下,甚至高于莫言的作家并不在少数,如林语堂、老舍、巴金、沈从文、钱钟书等,只不过他们缺乏莫言的天时地利人和。莫言现象再次表明,翻译在世界文学圈所扮演的角色不可小视,所拥有的地位不可撼动。翻译在推动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的过程中作用明显、效果可见,离开翻译,中国文学便无法真正做到与世界文学的接轨、比较、借鉴、融合。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交流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文学人的共识。在世界仍然被各种政治的、文化的偏见所分隔的时候,当一种文化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时候,是文学让万里之外的异国民众意识到,原来生活在远方的这些人们,和他们有着相通的喜怒哀乐,有着人类共同的正直与善良;文学也会使他们认识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个国家的人民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和文学翻译都是通向一个和谐世界的重要桥梁,因为这两者的创造与合作能使如此不同的人们心灵相通,并共享精神的盛宴。”[4]铁凝此番话指出了翻译对文学推介的重要作用。但是,西方社会尤其是美英等国家,对待中国文学的态度与立场依然存在明显的偏见,他们始终不愿意放弃自我高高在上的姿态和无与伦比的优越感。实际上,这是西方社会心胸狭隘、格局狭窄的表现,他们不肯面对当下之现实,不愿正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崛起,缺乏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自欺欺人地沉浸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意识之中而难以自拔,并强行分隔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表现出在文学上的自负与排他,看不到文学日趋明显的全球化趋势与世界性价值。种种因素共同造成中国文学译介进程缓慢以及中国文学译出作品的流通与接受受限。尽管中国已经成长为颇具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大国,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国相比,中国迈向文化大国乃至文化强国的路途依旧艰辛。所以,我们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掀起了“走出去”的热潮,并为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文学方面的贡献,可现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整个西方社会缺乏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他们对中国文学这一概念只有非常模糊的想象,甚至压根就是一片空白,“在美国提到中国作家,连美国知识分子可能只知道高行健和莫言而已”[5]。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陌生和中国人对西方文学的熟知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尴尬的反差与现实的落差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反思中国文学应该如何“走出去”。或许拉美文学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些许借鉴,但是中国文学与拉美文学毕竟不同,照搬挪用拉美文学之道路恐怕也不一定可取可行。根本上讲,中国的文学道路还是要体现中国特色,凸显中国经验,力争以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面对世界。不论问题出在西方社会那里,或是出在译介者的身上,抑或是出在作家身上,中国文学想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终是要回到中国文学自身这一原点与基点上来。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优秀的作品,没有典型的民族风格,没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国文学很难被他国了解和接受,只能继续“跑龙套、当群演、做配角”,又何谈与各国文学同发展、共繁荣。文学作品的好与坏,不是看它是用哪一种语言创作的,也不是看它讲述的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故事,更不是看它用什么样的独特技巧叙事,而是看它是否看到人性的真善美,是否听到生命美妙绝伦的音符,是否写出人类共同的命运。因而,文学译介绝不可以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千万不可将自我的民族性淹没于世界性之中,而是要在世界性中坚守自我的根性与灵魂,在民族性中突破自我的短板与局限,从而真正实现中国文学译介作品在世界文学之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其中,“文学豫军”及其作品译介在某种程度上可谓“独秀一枝”,尽管它尚不艳丽。

二、坚守与突破

“文学豫军”,又称“中原作家群”,指那些一直坚守在中原大地的作家,以及那些离开中原远赴他乡求生存求发展的河南籍作家,他们共同构成一个非常庞大且极富地域色彩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群体。中原作家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可谓璀璨的明珠,他们见证了中国文学的前世今生与兴衰荣辱,直至现当代他们依然领风骚于当下中国文坛。无论“文学豫军”,还是“中原作家群”,都只是一个名号而已,但名号的背后却蕴含着对“中原作家”为中国文学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与•109•认可。截至目前,“文学豫军”的队伍中已经先后有姚雪银凭借《李自成》、魏巍凭借《东方》、李凖凭借《黄河东流去》、柳建伟凭借《英雄时代》、宗璞凭借《东藏记》、周大新凭借《湖光山色》、刘震云凭借《一句顶一万句》、李佩甫凭借《生命册》获得茅盾文学奖。抛开其他或大或小的国内外文学奖项不说,单单走出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骄人成绩,就作家籍贯所在地域划分而言,恐怕再无第二个可以与河南相媲美的省份。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原作家的坚守与突破,使得“文学豫军”注定将会影响并改写新时代中国文学之格局。中原大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地理丰沃,是“文学豫军”得以茁壮成长、持续壮大的沃土与摇篮。“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6]李佩甫将平原视作“中原作家群”的“生养之地”和“精神家园”,阎连科把自己看作河南老家的“儿子”。“一方面没有哪一个群体,像中原作家群这样如此坚定,如此执着,如此深入地立足于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立足于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但同时也没有哪一个群体像中原作家群这样,从这片土地上的复杂经验中,不断地汲取创新和创造的动力,不断去开拓文学的艺术的新思维,不断开拓艺术的新境界。”[7]河南籍作家深深扎根于中原大地与中原文化,不断创作出具有明显中原痕迹与河南特质的精品佳作,不断为中国文学抹上异常浓重的笔墨,谱写非常华丽的篇章。没有中原大地阳光雨露般的照射与滋养,恐怕难有如此众多作家今日之文学成就。进入21世纪,“中原作家群”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名片与品牌,他们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攀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学豫军”因而一跃成为继“文学陕军”“文学湘军”之后中国文坛又一支排头兵与主力军。中原文化最中国,中原文学最民族。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学豫军”作品的译介最能代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愿景、诉求、现状与成效。与中国文学的整体海外译介情况相类似,中原文学的对外译介并不算理想,虽有个别作家个别作品曾经在西方社会掀起小风浪,但基本上仍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相对零星的“走出去”状态,整体上缺乏国际影响力和海外知名度。究其缘由,既有中原文化现实影响力的原因,也有政府外推力度有待提升的问题,更有作家自身的问题。中原大地几千年来沉淀出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独特人文环境与内陆文化,它一直以来安土、重道、内敛、厚重而低调,从而造成中原作家只知埋头创作不知推介自我。但是,这并不代表“文学豫军”没有走出去“亮亮相”“打打擂”的需求与愿望,他们的内心深处从未熄灭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战斗的热情之火,只是他们不善表达、鲜有行动而已。或许他们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爆发的那一天。中国文化完全不同于西方主流文化,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距离更远,它们之间似乎隔着一道永远都无法逾越的鸿沟,一东一西,一中心一边缘。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差异的存在不可否认,但隐含的共性也并非寥寥无几。试问,为何西方文学能够在中国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群和如此广泛的传播度?除了作品自身的文学质量与艺术价值以外,恐怕更多的是因为中国读者在其中读到了世界的大同,看懂了人性的相通,理解了生命的真谛。现在回过头来说中国文学,尽管它有着与西方文学不同的创作视角、叙事模式、表达路径和艺术品质,但是差异恰好凸显中国文学之个性与经验,它完完全全能够在广大西方读者群中引起某种共鸣。可惜的是,中国文学译介作品在海外的现实命运又如何呢?以英语国家为例,“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对母语为英语的大众来说,始终缺乏市场,大多数作品只是在某些院校、研究机构的赞助下出版的,并没有进入书店”[8],更何谈进入普通读者的阅读书单呢。西方社会还没有建构起对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异域文学的兴趣、需求与喜爱,这是一个超越西方读者的社会性问题。广大西方读者没办法从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中国文学译介作品中,找到已经在其头脑中定型的关于遥远中国的阅读期待,因为他们所了解的意象中国与文学作品所书写的现实中国完全是两码事儿。如此一来,何谈理解并接受中国文学呢?回到中原文学,即便那些已经被译介到海外的作品,其读者面向大多是旅居海外的老一代河南籍华人,他们对中原有着一种虽远隔千山万水却无法忘记与割舍的故乡情结,况且华人读者阅读的大多是未经翻译的汉语原版作品。不难想象,在此情形下能够进入外国人视野的作家必定屈指可数,能够被外国读者阅读的作品必然少之又少。“对西方人来讲,中国语言和文化几乎就是一个无法进入的封闭结构,实在是太难理解、太难掌握了„„包括那些孜孜不倦、用力甚勤的汉学家,包括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的外国人,通常也都很难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很难深刻、准确地理解和评价中国文学。”[9]如果将地域的范围缩小至中原,文学翻译的难度则被进一步提高,这就造成更多的译介者知中原文学之难而退。中原文学“走出去”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一方面,自以为处于中心地位的西方文化对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的需求并不强烈,任何他者文化的主动性“走进”都可能会引起警觉、排斥和对抗;另一方面,中原文化也需要通过提升自我的国内外影响力实现自我突破,以满足中原崛起的现实要求乃至符合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国际形象,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做出中原文化应有的贡献,故而中原文学“走出去”的愿望实际上异常强烈。

三、思考与展望

“文学豫军”在当今中国文坛的地位,足以有能力承载中国文学今日之梦想,足以有资格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大军中的一支劲旅。不断加大中原文学作品的西方译介度,持续提升“文学豫军”的海外影响力,不仅有利于实现中原文化和文学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取得更显著的成效。但是,“文学豫军的海外传播目前还属于游兵单打,团队意识、品牌意识淡薄,影响力微乎其微”[10]。素有当今“中原作家群”领军人物之称的李佩甫等作家的作品,虽有海外的译介与传播,但无论是被译出作品的数量与译入语的数量,还是海外的读者面与接受度,均与期望值相差甚远。尽管“文学豫军”的对外译介与海外传播整体上不尽如人意,但是独树一帜的阎连科却成为备受西方瞩目的中原作家,其作品因自身所产生的巨大海外共鸣度与全球影响力而被翻译为英语、韩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和瑞典语等二十余种语言,诸如《为人民服务》《日光流年》《受活》《四书》《坚硬如水》《风雅颂》《丁庄梦》《炸裂志》等代表作颇受外国读者欢迎,更是在多个国家文学圈甚至国际文坛获大小奖无数。“中西视野的融合使得阎连科作品所观照的人类生存经验由中国扩展至世界范围内。”[11]阎连科虽生于长于中原大地,却可以在民族性的基础上表达普世性的价值与世界性的胸怀。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阎连科作品缘何获得海外汉学家、翻译家以及读者的青睐,除了作品自身过硬的文学品质以外,其作品所表达的敏感性、政治性和异质性才是关键所在。正是阎连科作品揭露现实、针砭时弊的叙事主题与表达风格恰好迎合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学的阅读期待与审美需求,但这并不是文学翻译之全部责任与真正担当。阎连科作品的海外道路并非放之“中原作家群”而皆准,正所谓好奇“害了”中原文学,西方社会的好奇心成就了阎连科作品海外译介的成功。结果是,阎连科现象在推动“文学豫军”走进世界文坛的同时,很可能会限制“文学豫军走出去”的道路选择,并改变中原文学译介的方向与模式。文学作品具有历史性,文学翻译同样具有历史性。好的文学作品必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检验,而那些已经被证明了的优秀文学作品必将受到世界文坛和海内外译介者的重视,并进而顺利跨出国门、打入世界。在“文学豫军”当中,富有中国味儿和河南味儿的好作品比比皆是,它们有朝一日肯定可以成为让海外读者受用的文学资源和人生财富。那些已经被译介、走出国门的中原文学正在为新时代的“文学豫军”走向世界铺路、领航。所以,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中原文学很有可能在西方文学界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而不仅仅限于阎连科类型的异质感强烈的作家之作品。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学豫军”应该对此拥有足够的耐心,并展现充分的自信。改变“文学豫军”海外译介的现状,加快中原文学“走出去”和“再进军”的步伐,需要以文学翻译为切入点和发力点,综合各方力量,利用各种条件合力推动“文学豫军”作品译介快步走、上台阶、上档次,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发挥河南作用,做出中原贡献。就政府方面而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与人力投入,加快平台建设,解决制约中原文学外推的短板与瓶颈问题,推动河南由文学大省向文学强省与翻译大省的转变。具体举措可以参考如下:第一,设立中原文学翻译专项资助基金,为文学译介工作顺利而快速地开展提供资金上的强有力保障;第二,设立“中原文学翻译奖”,奖励那些为中原文学译介做出各种贡献的个人或群体,进而提高国内外翻译家、汉学家、评论家和学者研究与译介中原文学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第三,设立“中原作家群研究中心”和“中原文学翻译研究中心”,抑或“某某作家研究中心”和“某某作家译介中心”,集合政府有关部门、河南高校和相关团体之力量,开展中原文学创作评论与理论研究、中原文学翻译批评研究,为中原文学创作、评论与译介“三位一体”提供理论上的全方位支撑;第四,建立举办中原文学或某某作家译介国际研讨会机制,定期邀请国内外从事中国文学翻译尤其是中原文学译介的翻译家、汉学家、学者、教授和出版商等,深入研讨文学翻译的现状、体会、成绩与前景,共商中原文学译介之大计。就民间方面而言,要充分调动一切民间文学翻译资源与力量。第一,有条件有实力的河南高校可以强化外国语言学科与中国语言学科在中原文学研究与翻译上的合作,强强联合推动“文学豫军”作品及其评论对外译介的合作、深化与提升。在文学大省陕西,民间力量翻译陕西作家作品的做法与经验就值得借鉴,如西北大学胡宗峰教授与英籍学者罗宾博士合译的贾平凹作品《土门》已经在英国公开出版。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曾多次与贾平凹面对面交流,以了解作家文学创作的味道、气息和气质,力求原汁原味儿地再现原作。一个是原作者,一个是熟知陕西文化的英语教授,一个是了解西方读者审美品味与阅读期待的英国人,他们之间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而且译介的效果颇受贾平凹满意。《废都》《高兴》等作品已经被列入两位译介者的下一步翻译计划中,虽然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并改写了以往地域文学对外译介的进程与模式。第二,有基础有实力的河南高校可以聘任中原作家成为“驻校作家”,甚至可以开设“作家班”,以助推作家和学校实现在文学创作、评论与译介上的互惠共赢。莫言、王蒙、贾平凹、余华、毕淑敏、阎连科和迟子建等当代知名作家都曾经受聘为国内多所高校的“驻校作家”,故而中原作家和河南高校联合开展此项工作的空间依然很大,前景依旧很广。第三,中原作家需要加强同海内外翻译家、评论家和汉学家的联系、交流与合作。文学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简单转换,而且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工程。“翻译有一个问题,我们中国的作品,文字它是有味道的、讲味道的,每个人写作带着他自己的气息,代表作者个人的气质,这个味道我觉得是绝对翻译不出来的,就是这个翻译家他不能代替作者来呼吸,所以他翻译出来的作品就没有作者的味道。”[12]援引此话的目的并非意指文学作品不可译、译不好,中国文学“走出去”且频获国外大奖不正是因为有葛浩文、蓝诗玲、罗鹏、陈安娜和林雅翎等译介大家吗?因而,中原作家要主动亮相各级各类国际演讲台以向全球读者推介中原文学、河南文化,更要积极联系、广泛发掘更多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有潜力的能够做好中原文学译介这道“中国菜”的国内外翻译家、汉学家和出版商,与他们交朋友、谈合作,毕竟仅仅依靠老一代的海外汉学家和翻译家并不是万全之策、长久之计。中原文学“走出去”不能是计划性的“外销”,也不能是强制性的“推销”,更不能是降格性的“促销”,中原文学“走出去”的步伐要加速,进程要加快,决不能在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中“滞销”。文学豫军“走出去”的文化自信和文学自信的实现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积极满足海外读者的阅读需求,主动适应国外不同读者群体的审美品位,努力遵守世界文坛的文学秩序,做到译介作品的可读性与可流通性,建构海内外“文学豫军”之高地;第二步,大胆保留中原文学的异域性、民族性、审美性与陌生感,保障译介作品的融入度与认可度,建构海内外“文学豫军”之高峰。到那个时候,西方读者从《湖光山色》和《生命册》等“文学豫军”代表作品中一眼便可看出,它们是以中原乡土大地为创作背景与原型的作品,正如我们今日一看到哈下的威塞克斯荒原便会联想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乡村一样。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创作好新时代的中原文学,翻译好新时代的“文学豫军”作品,传递好新时代的中国经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思考[J].中国翻译,2017(5):77–80.

[2]曹丹红,许钧.关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若干思考[J].小说评论,2016(1):56–64.

[3]申朝晖.路遥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研究[J].小说评论,2018(2):124–130.

[4]王杨.连接心灵与友谊的桥梁: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N].文艺报,2010-08-11.

[5]桑禀华.解读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差异[C]//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翻译家的对话II.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6]加兰.破碎的偶像[M]//美国作家论文学.刘保瑞,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7]杨鸥.正在崛起的中原作家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09-04.

[8]饶翔.中国文学:从‚走出去‛到‚走进去‛[N].光明日报,2014-04-30.

[9]李建军.大文学与中国格调[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10]王萍.文学豫军在海外的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0(5):207–211.

[11]张慧佳,赵小琪.阎连科作品英译者权力实践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5(1):185–194.

走出去范文篇3

关键词:文化翻译;国漫电影;字幕翻译;哪吒之魔童降世

一、引言

2019年,一部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屡屡刷新票房纪录,时至8月31日,已经超越《流浪地球》,升至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二位,并登顶2019年度内地票房冠军。《哪吒》用票房与口碑向世界证明:拥有五千年中华文化作为创意源泉,国漫产业终有一天会像哪吒一样“逆天改命”,荣耀归来。然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在一项名为“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研究传播”的数据调研表明:不仅仅是“文化差异”因素,字幕翻译成为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最主要障碍。因此,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视角研究探讨《哪吒》海外版字幕翻译,把握《哪吒》的主体性和民族特性,让国漫电影真正“走出去”。

二、文化翻译观及字幕翻译

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学研究出现一种“文化转向论”。作为文化翻译学派的倡导者、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认为:“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行为,更涉及语言所处的文化系统。”因此,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她在与勒夫菲尔(AndreLefevere)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应该被看作基本的翻译单位,不能僵化在文本层面;翻译不是简单解码和再编码的过程而是一种交际行为;对翻译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译者对源语的描述,翻译更应该体现出其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功能对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由于电影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电影翻译既有语言维度,也包括文化维度,这就使得影片的字幕翻译变得尤为重要。我们通常所讲的字幕翻译指的是语际字幕(inter-lingualsubtitle),即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正如Nedergaard-Larsen,Birgit所说,“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原声口语的浓缩书面译文。”但是,字幕一现即逝,不像书本上的文字,可供读者前后参照。哪吒作为神话故事和传统动画电影的知名人物,字幕翻译过程中面对的文化因素较难把握,因此巴斯奈特从文化翻译角度阐述的这种新的翻译理论,对于指导字幕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漫电影“走出去”字幕翻译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电影翻译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学翻译,如诗歌和散文翻译,它对语言有着瞬间性、简洁性、通俗性和艺术性的特殊要求。如何让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漫电影在文化输出过程中使观众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理解电影所传达的文化含义,感知电影所传递的艺术魅力,使电影字幕翻译在语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与原片对等,是译界将面临的新挑战。(一)文化是字幕翻译的基本单位。《哪吒》是一部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讲述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改命”的传奇故事。该片在前作《哪吒闹海》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加入了流行元素,让所要展现的文化更易于被受众接受。但是《哪吒》电影台词中有许多含有中国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译语受众对其文化背景较为陌生,字幕翻译很难被理解和接受。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因此影片中大量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被采取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例如:“乾坤圈”QiankunHoop,“陈塘关”Chentangpass,使用音译翻译策略,异化为主导,最大限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但是,在译介国漫电影字幕文化时,我们不能仅追求字面意义的传递,更要传达电影台词所要体现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例如:“太乙真人”是中国文化里的古典人物,太乙来源于东皇太一,东方之气为青为木为乙,意指东方的木之上帝。比起音译译法TaiyiZhenren,也许“WoodGodintheEast”更容易被外国观众所理解。正如“天劫咒”和“魔丸”没有译为“TianJiezhou”和“MoWan”,而是处理为heavenmadecurse和DemonPill。西方文化没有“天庭”这一概念,要想让观众通过字幕快速理解电影文化背景,使用西方文化的对应词源“天堂”更能传递文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英语中“demon”有“恶魔、魔鬼”之意,加上“pill”能正确反映出哪吒的身世与“邪恶”一词紧密相关。这保证了观众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所以国漫字幕翻译过程中应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尽量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二)源语和译语字幕的文化功能对等。翻译、语言和文化,三者是紧密关联的。从本质上讲,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交流,也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字幕翻译不仅是在语言上进行转换,更多的是进行文化上的移植。按照赵彦春教授所提出的:“无论是出于还原经典还是还原文化的考虑,译者都需贯通中西文化系统而不应局限于字词的转换,译者可以挖掘译语系统资源并拟定移植嫁接法和还原能指所指关系的编码重构法。”只有这样,能让字幕翻译在视听信息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时,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偿。比如片名《哪吒之魔童降世》,英文版的海报翻译为《NEZHA•IAMTHEDESTINY》,完美呼应电影主题,通过片名翻译就可让西方观众知道影片主旨,从而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再如,影片中的“急急如律令”,是汉代公文常用的结尾语词,意谓情势紧急,应如同依照法律命令一般火速办理。这在译入语文化体系中不存在可替代的词汇进行同义转换,因此官方将其意译为:“Bequicktoobeymycommand”,以帮助观众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进而理解作品内容为前提,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帮助受众理解作品。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功能对等,最大限度的保证字幕翻译发挥作用。(三)适应当代文化需要的字幕翻译。哪吒作为封神宇宙中的一名经典人物,角色的大胆改编适应了现代受众的文化需要,因此其字幕翻译也要适应当前人物桀骜不驯、青春热血的性格特点。“从表层性角度出发,影视字幕具有短暂性和影视语言通俗性、传播性的特点;从深层性角度出发,影视字幕需要刻画人物性格兼顾语境的衬托。”(徐亮亮,2017)譬如,影片中高潮部分的一段经典台词:“去你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北美版字幕将其翻译为:“forgetyourfate!I’mthemasterofmyownfate!I’mtheonewhodecides,ifI’manimmortalordemon!”要想深层刻画哪吒重新改写人生命运的经典形象,“forgetyourfate!”翻译的语言力度与其生而为魔的人物性格特点相距甚远,这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文化传播中产生巨大差异,因此“Screwyourdestiny!”和“Getaway,sillyfate”更能衬托当时的语境。“我命由我不由天”对应翻译为“Iamthemasterofmyfate”,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WilliamErnestHenley的名篇《Invictus》,2009年在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成事在人》中被引用后而广为人知,因此后者翻译更能在忠实源语言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归化于译入语文化和受众,适应当代文化需要。四、结语当前,我国当局奉行文化“走出去”战略,在经济、文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国漫电影的飞速发展,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在国漫电影传播海外的过程中,恰当的字幕翻译才能避免文化交流的缺失和断裂,因此翻译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受众的观影感受,又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将国漫作品的大众性特点与文化传播的任务相结合,使国漫电影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化交流媒介,承担起文化“走出去”的重任。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TranslationStudie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2]Bassnett,Susan&Lefevere,Andre,ed.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M].London&NewYork:PinterPublisher,1990.

[3]Nedergaard-Larsen,Birgit.Culture-boundProblemsinSubti-tling[J].Perspectives,1993,(2).

[4]赵彦春.文化交流中的翻译误区及解决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7-21.

[5]徐亮亮.文化翻译观视角下影视语言翻译策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04):90-91

[6]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38-40.

[7]樊军.从《哪吒闹海》看国产动画片翻译策略[J].影视翻译,2014(11):153-154.

走出去范文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联盟国际化经营

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将面临着许多难题,特别是在同一些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竞争中,无论是在资金、技术、人才还是在管理等方面都处于下风。而同世界上相关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由此实现“走出去”战略是最佳的选择。

1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1.1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以成熟技术和设备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有利于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2)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要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货物、技术和服务出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取得有利地位。

(3)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我国企业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从资金、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分享所获得的效益,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需要。中国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必须面向世界,“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到国际市场求生存、谋发展。

1.2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紧迫性

(1)我国内部资源短缺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之间的矛盾。据统计,在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已探明储量1/3不能满足需要,到2010年近1/2储量出现缺口,海外战略资源的开发与投资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出路之一。

(2)我国部分产业技术、设备、产品过剩,市场不足,生产能力过剩。国内有限的市场已不能满足部分企业的发展,向海外市场扩张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须。

(3)加强初级产品贸易和经济技术的国际合作的日益发展的需要。

(4)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企业面临着国际大循环背景下的竞争,能否成为这种国际分工的一环并参与整个进程,是对我国企业发展能力的严峻考验。

(5)要在“走出去”战略中了解国际市场价格和市场趋势,从而进一步扩大和利用境外市场,以增强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

2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困境

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不仅要与国内企业竞争还要同一些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竞争,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支持,融资相当困难,资金短缺,生产能力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次,在产品技术日益分散化、复杂化的今天,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时间和成本投入,且具有很高风险。企业单纯依靠自己能力已经很难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第三,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外投h资经验不足,缺少精通国际间资本运作的管理人才。第四,目前,贸易壁垒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绿色技术壁垒。

3战略联盟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佳途径

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途径主要有四:兼并与收购、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扩张、合资、战略联盟。

3.1兼并与收购

采取并购的方式,虽然能使跨国公司绕过关税壁垒和配额限制,省掉建厂时间,迅速进入相应的市场,获取天然资源和原材料、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他们所掌握和积累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但是,公司治理结构不清、文化冲突和利益调整难以协调的问题是企业并购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0%的并购案例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大部分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同时,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与先进的管理技术,而这些都不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擅长。因此,并购不是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好的选择。

3.2靠自力资源扩张

依靠企业自身资源扩张,是指将所有的物流活动,包括市场采购、物料存储、厂外运输、厂内搬运等,完全自身运作。虽然自我扩张的形式下,人员少而精,办事效率高,经营灵活,适应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有利于提高质量。但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的规模小,生产的变动性大,一方面无力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自有物流设施的建设,而且由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组风险的存在,还可能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能强有力地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企业的发展。而且,企业越追求自给自足,企业的规模会越大,从而管理任务也越复杂和多元化,这样很可能导致管理层由于过度分散而无法有效管理,从而面临风险。在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的今天,已经没有哪一家厂商能够完全作到自给自足,即使是大公司也不例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产品质量、价格、品牌上的竞争,而是在买方市场环境下由产品日趋同质性所导致的供应链的竞争。针对上述情况,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扩张并不是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佳选择途径。

3.3合资

我国中小企业采取合资的方式不仅可以获得先进企业的技术和诀窍,使产品获得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保持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分担成本、分散风险。但是合作带来的企业控制权的争夺,对知识产权专有权丧失的担心,文化差异等导致经营管理复杂化,使企业陷入不稳定。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中,有15%左右的企业预定寿命提前终止。因此,合资并不是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最好的选择途径。

3.4战略联盟

而构建战略联盟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佳途径。所谓战略联盟是指市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自愿组成的一种企业之间松散的、以契约形式为纽带,追求长期、共同、互惠利益的战略伙伴关系。战略联盟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提高其研发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开拓国际市场、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

战略联盟与兼并收购、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扩张、合资相比,具有许多优势,可为合作双方提供下列其他机制中所不具有的显著优势:协同性,整合联盟中分散的公司资源凝聚成一股力量;提高运作速度,尤其是当大公司与小公司联合时更是如此;分担风险,使公司能够把握伴有较大风险的机遇;加强合作者之间的技术交流,使他们在各自独立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结成联盟,可以把竞争对手限定到它的地盘上,避免双方投入大量资金展开两败俱伤的竞争;组成联盟可给双方带来工程技术信息和市场营销信息,使他们对于新技术变革能够做出更快速地调整和适应。营销领域向纵向或横向扩大,使合作者能够进入新的市场,进入单方难以渗透的市场,联盟双方将具有更广阔的战略灵活性,最终可以达到双赢。

战略联盟还具有战略优势:一是创造规模经济。小企业因为远未达到规模经济,与大企业比较,其生产成本就会高些。这些未达到规模经济的小企业通过构建联盟,扩大规模,就能产生协同效应,即“1+1>2”效应,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加赢利,以追求企业的长远发展。二是实现企业优势互补,形成综合优势。企业各有所长,这些企业如果构建联盟,可以把分散的优势组合起来,形成综合优势,也就可以在各方面、各部分之间取长补短,实现互补效应。三是可以有效地占领新市场。企业进人新的产业要克服产业壁垒,企业进入新市场也同样要越过壁垒。通过企业间的联盟合作进人新市场,就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壁垒。四是有利于处理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生产关系。企业通过纵向联合的合作竞争,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的协作和稳定供给。如丰田公司只负责主要部件的生产和整车的组装,减少了许多交易的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而通过兼并实行联盟战略,从事多样化经营,则有利于企业寻求成长机会,避免经营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联盟与联盟的竞争,是大势所趋。全球的电子企业和计算机制造商已加入了建立战略联盟的行列。尽管存在着超乎寻常的激烈竞争,但是也达成了一些水平协定。如苹果和数字公司已达成了有关生产标准的协定、松下和德国的仪器公司已达成合作开发芯片的协议、理光和松下半导体公司合作生产半导体元件的协议。在航空业,西班牙航空公司和泰国航空公司建立了航空运输战略联盟。在石油业,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开发西伯利亚油田等。而我国中小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与国际市场接轨。

4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战略联盟应该注意的问题

4.1谨慎选择联盟对象

在选择联盟对象时,企业首先要清楚候选企业的战略意图。其次,企业应该调查候选企业的合作经验。此外,企业还应考察潜在候选企业是否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潜力。

4.2强化组织学习,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竞争优势往往不只是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可以学到对方融化在组织之中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组织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往往可以通过在企业联盟中强化组织学习来获取。

4.3在合作中注意保护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企业在构建战略联盟时,一定要保护好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是核心技术。

4.4加强合作伙伴之间组织文化的融合

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国家的企业在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企业制度、员工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更大。因此,企业在构建战略联盟时应该注意企业文化的整合,使企业宗旨、战略目标、组织制度等方面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陈剑涛.战略联盟稳定性与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J].商业研究,2004(2)

2周朝琦.企业创新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吴定玉.基于全球学习效应的跨国战略联盟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

4韩釉岚.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J].工业企业管理,2000(6)

5杨中侠.什么制约了企业走出去[J].国际融资,2002(9)

走出去范文篇5

年前,铁人王进喜一句“宁可少活年,拼命也要打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感动、激励了几代人,可那时候外界一定会认为我们所说的这句话,只是一句豪言壮语而已,但是我们的老油田们,却是用他们的行动来证明着这一切,当我们年轻的共和国经济建设急需石油的时候,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大庆石油人”凭借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发建设了当时全中国最大的油田,从此大庆油田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石油,结束了中国人依赖洋油的日子。

今天,国内外依旧注视着我们大庆油田,这个带来无数荣誉的油田,这些荣誉是我们老一辈的,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并且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所继承弘扬的!因为我们知道,在这光荣的背后,是你们,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在那艰苦的环境中,不懈的坚持,没有丝毫的怨言,用生命,用鲜血,用一生的青春所换来的!我的长辈们,你们是我们年轻人的楷模,是我们年轻人学习奋斗的榜样!

可以说作为一名变电值班员,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可是我曾经也有过困扰,记得刚来变电所的时候,身边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看着这些带电的家伙心里还不免有些恐惧。可是在我听过师傅和同事们的讲述之后,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从他们的讲述中:

我知道了,变电工人的成长历程。

也知道了,变电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更知道了,曾经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始终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

从他们的回忆里,我感受到的是他们对这份工作的自豪。

于是我懂得了变电工作的责任和意义,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学习和经历的东西还有很多。尤其是在大庆油田年市场开发工作会议上,总经理强调,要像重视原油持续稳产那样,高度重视“走出去”问题,并将其作为继确保原油持续稳产的第二件大事来抓,我知道,对于一名为油保电的变电值班员,我的新目标是什么!我更知道,作为企业青年的我们,新目标又是什么!

虽然那会很难!

但是我坚信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我们青年人是企业的未来,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我们深知“走出去”对我们的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会选择树一样的成长,因为我们的企业,我们的长辈就是选择了树一样的成长方式,即使遇到了困难,只要我们有这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就会成功,我们就会让大家认可!

我们青年人要感谢国家,感谢党,因为没有你们的好政策,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我们青年人要感谢油田的企业,感谢我们油田的长辈们,因为没有你们的艰苦努力,没有你们的青春与汗水,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我们的油田,你放心,我们会更加努力的去经营,会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去认识你!因为你在我们的心中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你更是我们的一种精神信仰!我得长辈们,你们放心,我们会做的更好,因为我们已经长大,我们要接过你们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奔向更远更美好的地方!

我们青年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因为我们是油田的后代!

走出去范文篇6

关键词跨国并购资源短缺核心竞争力

跨国并购是企业扩展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今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国家商务部不久前披露,目前有3万多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遍布14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重点逐渐从港澳地区及北美转移到亚太、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一部分优势企业正发展成集境内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跨国企业,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渐建立;《福布斯》和《财富》的最新排名均显示,2005年有15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这些境外投资项目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还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首先,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分享国外资源以确保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已成为中国全球资源战略的必然选择。第二,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企业都未能掌握本行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家和学者认为,过去我们的跨国经营之所以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源于缺乏独立自主研发能力,实际上以技术引进、并购来获取关键技术并快速提高技术和商业竞争力也属于自主创新的范畴。过去我国引进的都是国外早已成熟甚至过时的技术或设备,这虽然有效地帮助我们形成了一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却很少给中国企业带来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以至我们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追赶。而通过企业并购却可以在很短时间为企业取得战略竞争地位的核心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1跨国并购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并购的核心要素在于市场支配能力和获得垄断地位。对企业的成长而言,单靠自身的积累是非常缓慢的,必须借助于并购重组这一外生扩展形式。近代以来,全球相继发生了5次大的企业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产生一批巨型公司,我国企业有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通过并购重组,迅速带动规模和效率的提升。

1.1获取战略性资源

获取战略性资源是中国大型国有能源开发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中海油与中石油的几次大的跨国并购举动颇为引人注目。前者通过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5大油田的部分股权和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获得了数千万吨原油地质储量;后者通过跨国收购戴文能源集团在印尼的油田和天然气资产,扩充了自己的海外油气探采资产规模。当然我们这里所强调的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还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知识等各种战略性资源,这些资源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意味着企业可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寻找商机。中国企业应根据时代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发展思路。

1.2扩张与整合市场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迅速获得新的市场机会,在不加载行业生产能力下达到临界规模,是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取更多利润的主要途径。此外,在寡占市场追求市场力量和市场支配地位也是进行并购的推动力量。通过横向并购活动跨国公司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凭借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跨国公司的纵向并购可以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并借助对方的品牌,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从而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扩大原有企业市场总份额。TCL集团对德国施耐德公司收购,使其获得了欧洲市场高达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多于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了欧盟给予中国7家企业40万台配额的总和。

1.3获得的研发技术实效强,不确定性低

从事跨国经营的3万多家中国企业,其中1800多家主要是对外承包工程,600多家从事对外劳务合作,主要还是得益于劳动力优势。相当多的企业从事进出口、外向型生产加工、农业、旅游、餐饮等业务,基本上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或末端,干的多是低附加值的活。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一致认为“自主知识创新”是未来国家和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目前普遍存在的误识将自主技术局限于独立自主研发,独立研发不确定性大、周期长,可能会使企业丧失一些战略性的时间“窗口”,从而错过最佳市场时机。实际上除此之外,技术引进、并购其他公司来获取关键技术并快速提高技术和商业竞争力也属于自主创新的范畴。但是技术管理的专家们都清楚,引进国外技术仅能够获得一些通用性的技术或二、三流的工艺或设备,那些能够为企业取得战略竞争地位的核心技术能力基本上不能通过此种方式获得。

我国的盛大网络游戏公司设立时只是一家游戏,没有任何研发能力,它通过收购韩国网络游戏开发商ACTOZ的控股权而立刻获得了游戏产品开发能力;另外,通过对全球领先的网络游戏引擎技术开发企业——美国ZONA公司收购,在短短的2年时间使自己取得了行业领先的技术地位,这是其他方式无法达到的。

2005年底,联想宣布以17.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不仅获得了IBM的PC业务和市场,同时也获得了IBM所拥有的全球最好的笔记本研发能力、研发技术、品牌以及其在全球注册的4000多项专利,迅速提高了自身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果联想完全依靠闭门研发,要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恐怕要多年以后。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跨国并购时效强、低成本,特别是当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另一企业时,并购就成为获取该优势的唯一途径。

1.4绕过贸易壁垒

跨国并购避开了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壁垒,快速进入战略性行业。近年来,欧盟对我国制造业特别是纺织品设置了重重壁垒,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并购当地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欧洲的重要途径之一。湖南中联公司通过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使其技术提升了20年,由一家默默无闻的企业一跃成为非开发技术行业中生产高清晰电视、等离子彩电等新产品的全球知名企业。

由于国际大公司在某些行业的垄断地位,其私有协议往往就成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这对于后进入者,尤其是中国的企业极为不利,我国DVD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经常被国外公司以侵犯知识产权的名义起诉。通过收购海外企业获得该核心技术的所有权,避开知识产权保护壁垒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企业京东方。京东方以3.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电子的TFT-LCD业务,并由此获得了相关专利技术和人才,成功进入一直被韩国、台湾和日本公司所垄断的TFT-LCD领域。通过跨国收购获得核心技术,在短期内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并使中国在光电子和微电子领域向前跨越一大步。

2实施跨国并购需要注意的问题

据毕博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500多家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中,有半数的企业没有实现预定的并购目标,并且在最初的几个月中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61%的企业没有实现其财务目标。通过企业并购来获取核心技术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并购操作和并购整合通常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之外,还涉及到一系列与技术管理相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2.1系统的技术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

准确的情报是成功技术决策的前提,因此国际先进公司通常都设有专职部门和人员负责相关技术情报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收集、分析和预测,并且能够结合企业本身的业务需要和技术发展策略,就技术发展动向及时预警。国内公司情报管理部门通常只提供文档收集等服务,很少有负责技术情报、真正懂得技术又了解公司业务的专职部门;其相关工作人员并不具备综合性的技术专长和眼光。当企业具备了强大的技术情报能力之后,不仅能够及时察觉潜在的技术并购机会,也有助于做出更加科学明智的技术获取决策。

2.2对要收购的目标技术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避免收购后的技术或商业隐患

2001年,浙江华立并购了飞利浦CDMA无线通信部门几乎所有的知识产权、研发设备和人员,以及其半导体开发的CDMA协议软件的独家授权,拥有了600项CDMA核心技术专利,进入了该业务的核心领域。然而并购4年后,华立CDMA却悄无声息,问题之一出在华立对该技术情报的尽职调查——飞利浦与美国高通之间关于CDMA芯片有一系列交叉协议和授权协议上,双方承诺不对第三方公开。因此,华立的并购无法间接获得飞利浦拥有的高通CDMA专利技术,损失惨重。因此,对被收购企业核心技术的尽职调查一定要慎重,细化相关的调研和评估工作,防止用巨资买来空技术。

2.3培养和建立具有商务操作能力的企业科技管理部门

国内绝大部分企业的科技管理部门的责权限仅限于内部技术研发与合作,很少能够从商务层面考虑技术获取策略。国外公司往往由科技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共同合作以获取或培养技术竞争优势。因此,建议我国企业的战略规划部门和商务并购部门加强与技术部门紧密合作,从而将公司并购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4及时进行有效地技术整合并留住关键人才

跨国公司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其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愈大技术水平就愈高。使并购后的技术和专利真正转化为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激活那些研发和生产人员多年经验、工作方式、协作能力,不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要学习国外成熟经验,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以满足跨国经营的需求,保持企业的创新与竞争优势。

3结论

“走出去”趋势是一个积极的现象,这说明中国正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大“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力度,开拓国际市场,为有效提高资源供应,消除区域壁垒,以及建立境外研发中心等业务采取资本运作与资产并购,快速获取关键性技术,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长远的眼光看,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主要动机将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上存在的战略机遇。

参考文献

1关龙,关涛.外企跨国并购对我国利用外资策略的影响与对策[J].现代财经,2005(1)

2甄海涛.浅谈中国企业的并购发展战略[J].商业时代,2005(6)

3刘青.企业并购中的整合问题[J].经济纵横,2004(7)

走出去范文篇7

摘要:从竞争情报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成败得失,挖掘跨国并购行为中的情报需求,弄清竞争情报该如何为跨国并购行为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让中国企业成功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竞争情报;竞争策略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许多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不得不采取“走出去”这种国际资本运动主要形式的战略,以强化自己的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2001年底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后,这一战略被广泛仿效。事实证明:这种“走出去”战略的成功率仅为30%左右,大多数企业都没能完成它们当初的跨国并购梦想。

笔者在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挖掘跨国并购行为中的情报需求,回答了竞争情报该如何为跨国并购行为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

中国企业控制的跨国并购,从动机上首先是为了获取市场(进入权、渠道),其次是获得战略性资产(包括技术、品牌、当地服务能力、制造能力、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和规模生成经营的效率(协同效应)。

2.1通过跨国并购取得产业发展上的协同效应

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优势和劣势企业之间在管理效率上的差别,通过并购其他企业的方式来进行“管理的溢出”,使其管理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仅使目标企业的效率提升至同样水平,而且会比原先两个企业产出之和还大,即所谓的“1+1>2”。效率理论在解释并购的动机方面是十分有力的,这也是外国企业对并购后的企业不断输入新的管理理念的原因。

2.2跨国并购可以通过“借壳”后立竿见影地取得市场份额

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并购可以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障碍,利用目标企业的所有资源,实现企业低成本、低风险的扩张。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最直接的作用是使并购企业快速投入生产和扩大生产量,建立和完善产品的销售渠道,抢占相应的市场份额,提高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取得某种垄断利润。此外,通过并购把原企业的市场份额攫取过来,可以减少初入市场的冲突和振荡,回避最初进入市场的困难,实现既吃掉对方、又发展自己的目的。跨国并购还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份额效应,解决由于专业化引起的各生产流程的分离,减少环节,降低操作成本、运输成本,充分利用生产能力。

2.3跨国并购使得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生产程序、制度文化具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很多被并购企业都已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这些企业工作方法比较科学,操作技巧比较熟练,以及它们拥有的专用设备和非专利技术对并购企业都有一定的利用借鉴价值。被并购企业对市场分布和市场规律了解较深入,可使并购企业少走弯路,直接获得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信息。被并购企业的制度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勤劳吃苦的员工品格,使产品具有了品质上的优势。近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被并购企业的所在地设立研究开发中心,注重吸收被并购企业的科技专才,转化科技成果,提高企业整体的研发能力。同时,通过跨国并购引进一定的管理和科技新方法、新手段,能为一国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跨国并购对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贡献有目共睹。

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败得失

2006年6月1日,中外企业集团国际年会召开,商务部联合四家单位了《中国企业跨国收购兼并的实践与思考》的课题成果,而在与会企业家介绍自己成功经验的同时,专家们对企业提出了许多忠告。

3.1并购经验教训

中国企业以联想集团、万向集团、中海油集团和TCL集团为代表在年会上介绍了自己参与跨国并购的经验与教训,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人弃我取不可取;要正确识别和控制风险;资产评估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坚信“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理念;自身强壮才有并购优势;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全面了解并购方当地的知识十分重要;并购必须融入当地上流、主流社会;并购也要让对方获益。

3.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跨国并购必须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为基础。跨国并购只是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手段才是重点。只是因为有跨国并购的机会,就进行跨国并购风险将较大。战略制定、实施的技术是对企业发展内外环境因素的认识及相应的合理定位。重要的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如果对影响战略的技术、消费者、法律政治、竞争者因素研究不够,或只是重视并购整合方案的设计评估,而忽视对战略性因素的分析,在技术变化很快的IT电子产业和受政治法律因素影响大的能源产业,忽视上述因素将可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对跨国并购整合方案要进行系统分析,全面评估和设计。对并购方案要进行战略环境、经营和业务、财务、法律及文化等的全方位评估。战略评估的重点是战略环境的影响、主要竞争者的影响、并购与企业战略的关系;经营和业务设计和评估的重点是,对目标企业或资产的经营和业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整合的效果,设计整合的方案及主要措施;财务评估和设计的重点是,评估目标企业的财务、债务等情况,设计并购整合的财务方案,评估并购整合的财务结果;法律评估和设计是评估目标企业的法律情况,设计并购整合的法律方案;文化评估设计的重点是,评估企业的文化差异,设计文化整合方案。

(3)需要认真研究学习国内外并购经验。TCL总裁李东生曾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谈到,在并购整合时,所有估计到的问题和成本都发生了,没有估计到的问题和成本也发生了,可见全面、深入的研究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成本何等重要。提高并购整合方案评估设计能力的重要办法,就是认真研究已有的经验教训。

(4)需要采取得力政策支持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国家应当支持企业发展国际化经营。这是因为我国企业发展国家化经营,有利于缓解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增长、积累带来的矛盾,有利于我国企业在全球化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但我国企业实力弱、经验少,难免走弯路,甚至会失败,因此需要支持,包括批评建议。应当调整政策,加大支持我国企业国家化经营的政策力度。支持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不能仅限于舆论支持,更需要明确战略,形成政策支持体系。这是因为我国企业实力太弱,经验太少,现有的政策重点还是以“引进来”的政策为主,支持“走出去”的政策已有不少,但由于存在诸如“竞争性产业企业不应支持”、“有风险的不能支持”、“不能有支持重点”等观点,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策思路尚不明确。支持政策应当是符合市场经济方向的基本政策。政策应重点支持战略性产业的重要企业,而不是根据产业是否是竞争性和有无风险决定是否给予政策支持。支持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信贷、人员进出管理等各方面。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应当和支持本土企业发展的政策相结合。

4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竞争情报需求

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当前,世界格局变化加大,国际环境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和情报成为了企业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武器”,谁先掌握了第一手信息和情报,谁就在全球经济大战中抢占了制高点。竞争情报需求的动力主要来源于避免损失稀缺资源和增加稀缺资源。

4.1企业竞争情报需求内容

企业竞争情报需求类型大致可分为负需求、不健康需求、无需求、潜在需求、下降需求、不规则需求、超饱和需求、充分需求等,其典型表现、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竞争情报部门的工作重点也各不相同。销售部门决策者的情报主要需求具体的销售数据、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生产部门决策者需要的情报主要有常规的生产数据(如成本、质量、产量、原材料等)、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等;研发部门决策者的需求有国内外有关专业技术的发展动向、本企业内部目前的技术力量、技术水平等。

4.2竞争情报需求的特点

企业决策者对竞争情报的需求特点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实、可靠、快捷。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竞争情报特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需求是不同的。

(1)大型企业竞争情报需求的特点。大型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因为不是某个用户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表现,而是在总体目标驱使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层次情报需求的总和,所以其竞争情报需求的特点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需要全方位的综合性情报。大型企业的竞争情报需求不光是某个用户个人的欲望和行为,而是由不同层次的用户(如企业的最高决策者、研发人员等)在总体目标驱使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层次情报需求的总和。由于各类用户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不同,文化技术水平有差异,因此,大型企业竞争情报需求表现出全方位的综合性特点和内容的广泛性。企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这些方面的需求和情报源的多样性。与内容的广泛性相适应,大型企业需要各种载体的竞争情报源,如:文献型和非文献型,一次文献和二、三次文献,网络型等;获取竞争情报的多渠道性,有正式渠道也有非正式渠道,有纵向渠道也有横向渠道,这些渠道往往是多种渠道并举;较高层次的竞争情报,如管理决策、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这些竞争情报呈现高层化的趋向,大量需要技术和市场情报

(2)中小企业竞争情报需求特点。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其竞争情报需求的特点表现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而不像大型企业那样需求非常全面和广泛。它包括:更明显的针对性,针对经营中的某个具体问题去收集竞争情报;以产品为中心,产品是中小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产品开发、市场行情预测是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情报;最需要经过深度加工的竞争情报,中小企业难以为竞争情报的搜集和加工投入太多人力和物力,所以对这类情报的需求很大。

(3)竞争情报需求的影响因素。企业决策层对于竞争情报的需求主要从全局性、分析性的角度来考虑,主要表现为:政策法规情报、有关的政策法规等;行业动态情报,主要是行业竞争环境、主要竞争对手、企业竞争战略与策略等;市场情报,主要是产品动向、消费需求及心理、市场环境等;企业内部情报,反映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

4.3竞争情报需求的类别

(1)企业的整体情报需求。作为企业整体,最重要的是战略决策的方向必须正确有效,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因此,为战略决策服务的需求是最重要的。由于战略决策层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盘考虑,因此这也是把企业的整体情报需求放在首位的原因。

(2)针对特定竞争对手的情报需求。竞争对手是企业市场开拓时需要关注的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对企业的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不正确认识自己的竞争对手,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导致前功尽弃,因为可能根本不清楚所面临的对手的真实面目,那么你就理所当然地不知道竞争对手下一步会怎么走,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3)特定任务的情报需求。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并购活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面临的竞争对手刚开始也会比较多,随着并购活动的深入开展,有一部分竞争对手可能退出了此次活动,剩下来的往往都是实力相对来讲比较强大的或者想最后努力一博的,那么,这些竞争对手需要高度重视,需要长期持续关注,而处在这样一些特定时期的特定事件也可能对企业并购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就应该对特定任务的情报需求引起特别的关注。

5企业并购不同阶段的竞争情报保障

5.1企业并购准备阶段的竞争情报保障

企业并购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应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范围内进行。战略管理是企业并购的决策基准。在企业并购准备阶段,竞争情报应为两项基本任务服务,即评估企业的战略需要和为企业并购做前期的竞争情报准备。

(1)评估企业的战略需要。评估企业的战略需要,就要了解企业的战略方向,主要包括环境分析、企业资源和能力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确定企业并购的现实需要,是需要降低成本、扩大占有率、提高差异化程度,还是跨国经营、进入新的行业等,以便确定并购的方向,包括前向并购、后向并购等。

(2)为企业并购做前期的竞争情报准备。企业并购前的竞争情报准备主要是为企业并购做铺垫性工作,使决策者对并购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一些主要的并购竞争情报源,这个阶段竞争情报工作一般应有以下内容:收集国内外企业并购案例;邀请专家学者授课;与中介机构建立联系等。

5.2企业并购目标搜寻和选择阶段的竞争情报保障

企业需掌握的信息内容主要有:

(1)需要掌握并购企业详细的信息目录。企业在确定了并购目标后,就要开始着手作好竞购的具体准备工作了,对于确定的目标企业,一定要对其有非常详细和具体的理解,这样更有利于了解并购目标更加详细的信息。

(2)目标企业产业分析类信息。对于目标企业产业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更有利于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更好地确定未来新的企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以及给予新的企业准确的定位。

(3)财务和会计方面的信息。准确的掌握并购企业目前的财务报表和资产负债等信息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做出对并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的评估,避免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出现“价实货不真”的情况发生。

(4)财务报告制度和会计程序的控制。对于并购目标企业财务报告制度和会计程序控制的掌握,有利于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财务和管理人员的报告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子公司、分部、部门与公司总部在其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取得公司的政策和程序手册,了解是如何实施遵守这些政策和程序的。

(5)税收信息。对于并购目标企业税收信息的理解,有助于了解企业过去经营业绩和纳税状况的掌握,是否存在有争议的税收问题和是否已经利用了所有的合理避税手段等情况,都有利于未来新企业更加准确的定位。

(6)组织、人力资源和劳资关系。对并购目标企业组织、人力资源和劳资关系的充分掌握有利于企业更合理的整合和安排未来新企业的人力资源,使新企业能更快地进入正常经营,更好地发挥新的领导层的作用。

(7)营销和产品信息。充分地掌握并购目标企业的营销和产品信息,可以了解目标企业过去几年里的销售或营业收入、毛利以及客户的有关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有关情况(历史的和预测的),有利于准确定位未来新的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情况的预测。

(8)加工制造和分配信息。对并购目标企业产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分配信息的掌握,有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其固定资产情况和生产设施情况以及其年生产能力、主要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以便更加合理的添置和更换,更好的服务于未来新的企业。

(9)研究与开发(R&D)信息。对并购目标企业研究与开发(R&D)信息的掌握,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掌握目标企业将来计划的项目和专利、商标的状况,更好地了解竞争对手最近开发的或正在开发的任何重要产品。方便未来新的企业作出合理的决策。

5.3企业并购目标审查和资产评估阶段的竞争情报保障

对于目标企业的审查主要包括目标公司出售动机审查、法律审查、业务审查、财力审查、收购风险预测等几个方面:对于目标公司动机的审查是了解目标企业出售,特别是主动出售的原因。以便知道其确切的原因是经营不善,急需资金投入,获利不佳,还是经营方向调整;对于法律审查主要是避免并购中的法律障碍。主要工作是检查企业组织章程及股票证明书中的各项条款,了解主要资产财产情况、所有权、使用限制及价格、投资情况及担保范围、审查对外的书面合同等;业务审查主要是为了确定目标公司是否与本公司的业务融合;财务审查的主要目的是检验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防止提供虚假或错误的财务信息,为下一步的资产评估做准备;收购风险审查是为了预测并购过程对目标企业正常运营的影响,以及披露并购信息后引起目标企业的股市波动;进行资产评估是并购工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并购价格和目标企业的利用价值。资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比率分析、资本结构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未来盈利能力分析、经营能力分析和高层领导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课题组.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中国企业战略研究书系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国秋,吕斌.企业竞争情报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骆建彬.竞争情报实务指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走出去范文篇8

为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我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全面发展,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对经批准进行境外投资,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本市企业,给予专门扶持和奖励。现将有关政策通知如下:

一、着力推进境外投资设点,鼓励带动出口

(一)本市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取得境外投资许可证或批件的当年,给予一次性补贴2万元人民币;企业到境外投资设立开发资源性(矿产、森林等)企业的,再给予一次性补贴2万元人民币。

(二)本市企业以全部设备等实物折价,到境外投资设立生产型企业,投资额在200万美元及以上并在当年带动出口200万美元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人民币。企业到境外投资设立以带动出口为目的的境外加工贸易生产型企业,投资额在50万美元以下的(包括实物折价投资,下同),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民币;50万美元及以上,100万美元以下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人民币;100万美元及以上,200万美元以下的,给予一次性奖励4万元人民币;200万美元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6万元人民币。

(三)本市企业到境外设立的企业从批准之日起一年内,带动本地商品出口200万美元及以上的(以海关数为准,下同),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人民币;400万美元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人民币;600万美元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4万元人民币。历年批准的本市企业到境外设立的企业,当年带动本地商品出口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6万元人民币;2000万美元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8万元人民币;3000万美元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人民币。

(四)本市企业参加由市组织的境外推介活动,并在境外承租商铺设立营销点的,给予企业境外商铺承租费用20—50%的补贴,补贴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人民币,补贴期1—3年。

(五)本市企业以其境外企业产生的利润或其它外汇收益进行增资或在境外再投资,在获得境外投资主管部门批准之后60个工作日内,到外汇管理局办理备案手续。境外企业产生的利润或其它外汇收益汇回境内的,允许保留外汇或结汇,并持入帐通知或结汇水单于60个工作日内,报外汇管理局备案。

(六)积极组织本市企业和单位参加由省、市组织的境外投资考察活动的,给予一次性补贴1万元;参加由省、市组织的国内涉外投资贸易洽谈活动的,给予一次性补贴2000元。

二、努力扩大对外劳务合作,提升人员素质

(七)各对外劳务合作经营企业有开展对外劳务合作项目的,从项目启动之年起,3年内缴纳所得税的市得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给予全额补贴;3年期满后2年内缴纳所得税的市得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可酌情补贴。

(八)各对外劳务合作经营企业当年完成外派劳务指标的,按每外派1人100元人民币标准给予奖励,其中外派具有学士学位以上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按每外派1人800元人民币标准给予奖励;当年超额完成外派劳务指标的,按每超1人200元人民币标准给予奖励。

(九)经市外经贸局批准认可的对外劳务合作培训基地,当年在培训人员中被各对外劳务合作经营企业录用外派的,按每实际录用外派1人200元人民币标准给予奖励。

(十)凡单位(个人)为对外劳务合作经营企业介绍外派劳务业务的,按每实际录用外派1人100元人民币标准给予奖励。

(十一)各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从项目启动之年起,所得利润部分和接受援助援外项目中所产生的效益部分,3年内缴纳所得税的市得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给予全额补贴;3年期满后2年内缴纳所得税的市得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可酌情补贴。

(十二)对经营单位或境外项目承建单位在投标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融资等问题,各级金融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要按有关规定帮助解决信贷、融资和担保。

(十三)各企业承接对外工程营业额在100万美元及以上,500万美元以下的,给予一次性补贴2万元人民币;500万美元及以上,1000万美元以下的,给予一次性补贴6万元人民币;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补贴10万元人民币。

(十四)凡单位(个人)为企业介绍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的,以实际对外工程承包的合同营业额为基数给予奖励,最高奖额不超过基数的2‰。

四、资金来源

对区属企业按企业上缴税收计算的补贴或奖励,由市、区财政按收入分享比例分别承担。对市属企业或市直接征税企业的补贴或奖励,由市财政承担。其他补贴或奖励资金按市、区财政收入分享比例分别从市、区外经贸发展资金中列支。

走出去范文篇9

关键词:零售企业“走出去”战略国际竞争

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内涵

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战略指的是使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要素以及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去投资开店,去开展竞争与合作,又称跨国经营战略和全球化经营战略。一般而言,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是指货物、服务的输出,即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是指对外直接投资,即采取参股、控股、独资等形式到海外投资开店。如果海外投资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企业),这家零售企业就变成了商业跨国公司。第三个层次是品牌输出,主要是指品牌授权经营,这是“走出去”战略的最高层次。

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的紧迫性

“走出去”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经济全球化使零售企业经营诸要素跨国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少,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市场全球化,零售企业商品购销、资金筹措等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才能最优地实现“贱买贵卖”,获取最佳效益。一个仅在国内配置经营要素的零售企业,面对许多在全球范围内调配经营要素的竞争对手,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因而,“走出去”成为零售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国内竞争国际化迫使零售企业“走出去”

我国零售商业领域向外资有限开放以来,大批国际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年内将取消商业外资进入的所有限制,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在国内进行愈益深入。而一定时期内我国的购买力是一个常数,各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必然此消彼长。只有“走出去”,才能确保效益稳步提高。

国际市场的无限商机诱使零售企业“走出去”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商机所在。同时,各国的文化、产品、服务也存在着差异,而一国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的。要求有多样的产品、服务与之相适应,这也为零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盈利的机会。同样的产品、服务在不同国家存在价格差异,较大的利润空间诱使零售企业“走出去”。一些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生产水平较低,商业发展滞后,市场供应总量、结构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些都为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舞台。

“走出去”是零售商业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国际零售商业巨头基本上都已进入我国,目前,这些巨头加快了在我国扩张的步伐,展开了扩张竞赛。完全可以预见,在25年内,外资商业网点将遍布中国各地、商业竞争将空前激烈。我国零售企业只有“走出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才能稳步发展;也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快、更直接地培育和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如果局限于本土作战,将会非常被动,防不胜防,最终节节败退,丧失市场“疆土”。从零售企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总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自国内至国外逐步发展壮大的。零售企业要壮大乃至成为长寿企业,就必须“走出去”。

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理论优势

学者邓宁提出,企业要想实施跨国经营,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即“三优势模式”,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才能直接投资、建立跨国公司。

我国零售业具有所有权优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国零售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从形态单一的传统的封闭式的零售业,发展为今天的多层次、多业态、开放式的零售业。零售业的所有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改革初期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外商投资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随着所有制格局的改变,新的业态纷繁而出,特别是自199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商业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的决定以来,一些新的零售业态在市场上相继出现,如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连锁店、仓储商店、专卖店、便利店、大卖场等。一些具有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形象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零售商的私有品牌经营问题受到关注,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零售业经营的模式和组织结构体系。据《中国信息统计网》显示,2003年我国零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初步具备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所有权优势。

我国零售业具有区位优势

我国是一个地理大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海陆空交通便利,特别是与邻近的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南亚等国的往来十分便利;与西亚、非洲等国家间的交通也比较方便,而且,我国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较丰富,这为我国零售业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支撑。而今,国家的开放搞活政策,作为WTO成员国所能享受的贸易优惠政策,无不为我国零售业实施跨国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市场,便能发挥出我们的区位优势。

我国零售业具有内部化优势

实施跨国经营可通过三条途径:特许经营、许可证经营和直接投资。前两者比较适合具有纯技术性优势的行业的跨国经营活动的开展,技术易于转让,交易容易完成。而零售业的内在优势往往体现在企业文化、人员管理及物流管理中独特的经验的运用上,是与企业中人的素质紧密相关的无形资产,这是不易进行交易和转让的,具有这类优势的企业适合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因此,零售业可以通过设立子公司、连锁经营等方式,形成内部一体化,取得竞争的成功。

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的可能性分析

WTO的竞争规则减少了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障碍

作为WTO的成员国,中国企业应享受的权利主要有:享有多边的、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享有“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享有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的权利,等等。就零售商业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世贸组织成员国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对中国零售企业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实行国民待遇方面,这就为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跨国商品交换的成本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应用于零售经营,不受时空限制,不需店面租金,不需支付薪水,节约水电成本,能轻易迅速更新与获取交易信息。从而大大降低商品交换成本。据专家估计,目前互联网上的交易成本约等于传统方式成本的1/10,这使零售企业在跨国发展交易成本上大大降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零售商业的“引进来”战略为“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992年7月以来,中国零售商业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来”,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引进国外的资金、人才、管理乃至整个外国零售企业,既有效地利用了大量的国际资金,学习了国外商业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又激活了国内商界,锻炼了国内零售企业的经营能力,拉动、促进了零售企业的成长壮大,为“走出去”获得了宝贵的国际竞争前期经验。

一批零售企业已具备“走出去”的实力

经过多年流通体制的改革和探索,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规模、营销方式、服务手段、管理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及商品流通网络的逐步构建,一些新的商业组织形式、经营业务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使零售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一批有一定实力、经营能力较强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也已涌现,极少数零售企业已经“走出去”接受了国际市场的洗礼,积累了国际竞争的经验。而且,一些零售企业逐步缩小了与国际零售巨头在软硬件上的差距,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与国际强手相抗衡的能力。

零售企业“走出去”战略选择

从零售企业的角度来看,要努力加强经营管理、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实力,使自己逐步成长为跨国公司,在国际零售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具体地说:

选择正确的目标市场,从事跨国经营

国际市场的环境错综复杂,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还是法律的等等,都比国内要复杂得多,这就要求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认真分析环境因素,选定目标市场,制定正确的目标策略。我国零售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应充分考虑到我们的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选取正确的目标市场,从事跨国经营。

提供有特色的商品和服务,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商品和服务的特色性是吸引顾客光临的重要因素。在跨国经营过程中,我国零售企业应注重对所经营的商品的选择,对于大型综合超市经营者,可考虑向国外购买者提供受欢迎的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竞争优势的产品,随着我国产品在世界上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制造”将是零售业跨国经营的一大卖点。在考虑商品特色的同时,服务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溶进了企业文化的服务特色,同样是赢得顾客,取得经营成功的关键。

做好周密的市场研究

国际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明显.国际商业竞争异常激烈,这就要求零售企业“走出去”之前要做好充分、周密的市场调查研究。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荷兰万客隆、德国麦德龙进入我国市场.准备工作都在两年以上,花费在500万美元左右。中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前期市场调查更为重要。

实行“本土化”策略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的素质越来越高,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使人们以电子方式生活、学习、工作、娱乐、购物、经营成为可能,更加强化了消费的个性化,因而零售企业“走出去”必须采取“本土化”经营策略,以符合当地消费需求的商品、服务赢得东道国顾客。同时,为降低成本,迅速熟悉当地的语言、法律和风土人情,与当地政府和社会搞好关系,获得认同,必须实行人才“本土化”策略,聘用当地人为企业员工。

建立灵敏的信息系统

走出去范文篇10

(一)对外投资快速发展,实际发生额名列全国首位。2010年,我省新核准境外投资企业94家,合同投资总额53.43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0倍,其中,中方合同投资额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倍,超过历年对外投资中方合同投资额的总和;对外投资实际发生额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2倍,位居全国首位。一是跨国并购成为对外投资的新亮点。我省大型优势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积极把握金融危机中并购成本下降的历史性机遇,以获取国外资源、技术和市场为主要目标,在跨国并购中频频出手,共发生6起并购,合计中方合同投资额达9.9亿美元,占同年度全省境外投资总额的83%。投资目的国主要为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德国、荷兰、英国等。如华菱集团以8.23亿美元收购澳洲FMG公司17.34%的股份,并购后华菱集团成为FMG的第二大股东。此次并购行为是湖南迄今最大的并购项目,也是我国去年第二大并购项目。通过并购,解决了长期困扰华菱集团的铁矿石资源供应问题。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加拿大上市公司DynexPower公司75%的股权项目,并购后,时代电气在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实力得到明显加强,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二是投资领域不断扩大,资源开发成为我省对外投资的支柱领域。2009年,我省新核准境外企业分布在澳大利亚、老挝、越南、泰国、香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荷兰等22个国家(地区)。投资领域主要为资源开发、加工制造、服务贸易、医疗保健、建筑建材等,其中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合同投资总额为51.09亿美元,中方合同投资额为9.7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额的96%和82%,成为我省境外投资的支柱性领域。三是民营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在国家鼓励“走出去”的政策感召下,我省中小型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投资兴业。2009年,我省新核准民营对外投资企业83家,占全省新核准企业数的88%,中方合同投资额达1.5亿美元,占总额的13%。截止2009年底,全省由民营企业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有265家,合同投资总额7.49亿美元,中方合同投资额6.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额的88%、11%和30%。三一集团在德国、香港、印度、英国、美国、新加坡、俄罗斯、西班牙、卡塔尔、约旦、南非、巴西等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制造基地、售后服务基地和投资公司。以邵东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在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投资兴业,抱团发展,创办了几百家企业,并在老挝、泰国先后成立了湖南商会,在泰国设立了我省首个境外工业园区,带动当地产品和大批劳动力走出国门。

(二)对外承包工程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萎缩,但对新兴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去年中南勘察设计院特大型项目拉高基数的影响,2010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营业额也出现小幅下降。全年新签项目45个,合同额6.33亿美元,同比下降59%,完成营业额5.48亿美元,同比下降5%,但仍然有不少创新之处。一是市场布局更趋合理。2009年我省新签的45个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分布在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的27个国家和地区。在我省传统承包工程市场非洲、东盟出现萎缩的情况下,我省对欧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市场开拓取得不俗成绩,新签项目达13个。虽然项目合同额不大,但说明我省企业近年拓展发达国家市场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二是一批设计院所异军突起。2009年,我省一批设计院所在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崭露头角,承担国际项目的能力增强。如中南勘察设计院、中冶长天、湖南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等。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除在老挝签下近1亿美元的大单外,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环城高速公路8亿多美元的项目谈判进入最后阶段,还在跟踪跨马六甲海峡大桥项目。三是对外承包工程方式不断创新,开始尝试带资承包。通过在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上的锻炼,我省一些有实力的企业2009年开始尝试带资承包,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如湖南省建工集团在非洲加纳承接的一亿美元的农网改造BOT项目,就是由加纳政府担保、中国银行贷款的项目。湖南省水利水电设计研究总院在缅甸跟踪一个水电站BOT项目,也已进入谈判扫尾阶段。

(三)对外劳务稳步发展,劳务结构得到改善。2010年全省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5.31亿美元,同比增长11%;当年外派劳务3.27万人,同比增长37%;月末在外4.1万人,同比增长6%。一是劳务合作市场仍以非洲和亚洲为主。2009年新签对外劳务合作项目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40个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仍为我省劳务输出的主要目的地,分别输出劳务人员23424人和8246人,占全省总额的72%和25%。二是劳务结构有所改善,加工制造业成为我省外派劳务的主要行业。去年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大劳务结构调整力度,外派劳务结构由过去的建筑、纺织等低层次劳务为主逐步向加工制造、海员、工厂管理、护师等高层次劳务发展。加工制造类派出1.8万人,占总额的53%。株洲市积极发挥国有企业集中、技术人才多的优势,通过株洲基地县和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车集团株洲车辆厂、田心机车厂等国有大型企业合作,外派技能型劳务人员达700余人,使外派劳务结构实现了质的提高。三是外派劳务基地县和培训基地建设加强。目前,全省外派劳务基地县达到21个,外派劳务培训基地达52个,衡阳、湘乡获批国家行业外派劳务基地县,湘北女子学校成为国家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当年派出人数达1000人以上的基地县和培训基地达4个,500人以上的14个,涌现出株洲县、邵阳县、湘乡县、平江县、祁阳县、浏阳县等一批外派劳务大县强县。

(四)依托优势,突出重点,对外援助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援外经营主体和领域不断扩大。2010年,我厅进一步加大了援外项目的争取力度,以举办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为契机,依托我省农业技术、医疗卫生、建筑、工程机械等方面优势,积极参与国家援外项目建设。承担援外工程项目3个,争取援外设计标12个;承办各类援外培训班7期,培训来自亚洲、非洲、拉美等30多个国家官员和技术人员近200多人;山河智能等三家企业分别获得援外物资资质和援外成套工程资质;隆平高科荣获全国首个由商务部直接授牌的“中国杂交水稻援外培训基地”。二是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进展顺利。我省隆平高科、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分别承担了援利比里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和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建设。目前两个项目正按照计划有序推进,进展顺利,我们将力争建成我国援非农业示范中心最好的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