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8:32:13

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范文篇1

关键词:宗教艺术宗教崇拜艺术

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我们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有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了解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认识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什么是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

宗教经典与宗教仪式中文学色彩较浓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圣经》中的洪水神话与伊甸园的故事,佛经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的结尾往往要点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或劝人改恶从善,或告诫人严守教规,或宣扬神佛的神明与智慧。虽然在宗教经典中许多故事来自民间,但是由于他们自身融入了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服务的,就应属于宗教艺术。另外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义、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舞蹈等。如音乐,《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葛天氏是传说中的氏族首领,这段配以舞蹈的音乐分为八段:第一段“载民”是歌颂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鸟”歌颂葛天氏部族的图腾;第三段“遂草木”则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则赞扬天帝的公德无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谢土地神祗;第八段“总禽兽之极”祝愿飞禽走兽大量繁衍生殖。这段音乐表明当时的艺术是宗教祭祀仪式、生产活动混融一体的。还有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坛、祭台、教堂寺庙、佛塔等)、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和宗教雕刻等。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物是最典型的宗教艺术建筑。在清真寺里既能找到浓浓的宗教气氛又能找到宏伟的建筑艺术。伊斯兰伟大先知说:安拉很关爱其仆人,他将大地作为仆人崇拜他的地方。因此,每一位穆斯林当进入任何一座清真寺时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他认为,在清真寺他是与真主相会,因此他就首先洗净,先涤除人身体外部的污垢,然后诵读古兰经和通过与安拉交言洗涤和纯洁内心世界。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建筑家和工程师尽其所能将清真寺建得既肃穆又壮观,使仆人与安拉交言时保持更多的精神气氛。

二、宗教艺术的产生

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洪野荒蛮的时代,面对那不可理解又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已经与动物分手而能运用工具、使用火的原始人,便在原始的自意识中萌发出宗教的意识以及原始艺术的意识。当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埋葬死者时,在尸骨的周围安放几只羚羊的角,或黄鹿的角,或几件燧石器,它便已具有了宗教的意识与宗教的仪式,这种仪式在当时也便有了宗教艺术的萌芽;当山顶洞人在尸体的周围撒上铁矿粉末,以及用这种赤铁矿粉末去染抹各种穿孔的骨坠、兽齿等装饰物时,它也同样具有了宗教艺术的雏形。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宗教和艺术之所以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和艺术都是原始人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与宗教都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实践与混沌意识。在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艺术本身又是原始生产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生产、宗教、艺术往往是三位一体混融在一起的,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本身既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实践行为的混融性便决定了思维意识的混沌性。艺术正是这种混融性实践与混沌性思维的产物。

三、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宗教艺术范文篇2

关键词:宗教艺术宗教崇拜艺术

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我们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有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了解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认识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什么是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

宗教经典与宗教仪式中文学色彩较浓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圣经》中的洪水神话与伊甸园的故事,佛经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的结尾往往要点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或劝人改恶从善,或告诫人严守教规,或宣扬神佛的神明与智慧。虽然在宗教经典中许多故事来自民间,但是由于他们自身融入了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服务的,就应属于宗教艺术。另外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义、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舞蹈等。如音乐,《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葛天氏是传说中的氏族首领,这段配以舞蹈的音乐分为八段:第一段“载民”是歌颂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鸟”歌颂葛天氏部族的图腾;第三段“遂草木”则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则赞扬天帝的公德无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谢土地神祗;第八段“总禽兽之极”祝愿飞禽走兽大量繁衍生殖。这段音乐表明当时的艺术是宗教祭祀仪式、生产活动混融一体的。还有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坛、祭台、教堂寺庙、佛塔等)、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和宗教雕刻等。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物是最典型的宗教艺术建筑。在清真寺里既能找到浓浓的宗教气氛又能找到宏伟的建筑艺术。伊斯兰伟大先知说:安拉很关爱其仆人,他将大地作为仆人崇拜他的地方。因此,每一位穆斯林当进入任何一座清真寺时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他认为,在清真寺他是与真主相会,因此他就首先洗净,先涤除人身体外部的污垢,然后诵读古兰经和通过与安拉交言洗涤和纯洁内心世界。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建筑家和工程师尽其所能将清真寺建得既肃穆又壮观,使仆人与安拉交言时保持更多的精神气氛。

二、宗教艺术的产生

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洪野荒蛮的时代,面对那不可理解又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已经与动物分手而能运用工具、使用火的原始人,便在原始的自意识中萌发出宗教的意识以及原始艺术的意识。当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埋葬死者时,在尸骨的周围安放几只羚羊的角,或黄鹿的角,或几件燧石器,它便已具有了宗教的意识与宗教的仪式,这种仪式在当时也便有了宗教艺术的萌芽;当山顶洞人在尸体的周围撒上铁矿粉末,以及用这种赤铁矿粉末去染抹各种穿孔的骨坠、兽齿等装饰物时,它也同样具有了宗教艺术的雏形。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宗教和艺术之所以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和艺术都是原始人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与宗教都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实践与混沌意识。在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艺术本身又是原始生产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生产、宗教、艺术往往是三位一体混融在一起的,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本身既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实践行为的混融性便决定了思维意识的混沌性。艺术正是这种混融性实践与混沌性思维的产物。

三、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宗教艺术范文篇3

一、什么是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

宗教经典与宗教仪式中文学色彩较浓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圣经》中的洪水神话与伊甸园的故事,佛经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的结尾往往要点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或劝人改恶从善,或告诫人严守教规,或宣扬神佛的神明与智慧。虽然在宗教经典中许多故事来自民间,但是由于他们自身融入了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服务的,就应属于宗教艺术。另外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义、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舞蹈等。如音乐,《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葛天氏是传说中的氏族首领,这段配以舞蹈的音乐分为八段:第一段“载民”是歌颂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鸟”歌颂葛天氏部族的图腾;第三段“遂草木”则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则赞扬天帝的公德无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谢土地神祗;第八段“总禽兽之极”祝愿飞禽走兽大量繁衍生殖。这段音乐表明当时的艺术是宗教祭祀仪式、生产活动混融一体的。还有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坛、祭台、教堂寺庙、佛塔等)、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和宗教雕刻等。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物是最典型的宗教艺术建筑。在清真寺里既能找到浓浓的宗教气氛又能找到宏伟的建筑艺术。伊斯兰伟大先知说:安拉很关爱其仆人,他将大地作为仆人崇拜他的地方。因此,每一位穆斯林当进入任何一座清真寺时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他认为,在清真寺他是与真主相会,因此他就首先洗净,先涤除人身体外部的污垢,然后诵读古兰经和通过与安拉交言洗涤和纯洁内心世界。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建筑家和工程师尽其所能将清真寺建得既肃穆又壮观,使仆人与安拉交言时保持更多的精神气氛。

二、宗教艺术的产生

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洪野荒蛮的时代,面对那不可理解又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已经与动物分手而能运用工具、使用火的原始人,便在原始的自意识中萌发出宗教的意识以及原始艺术的意识。当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埋葬死者时,在尸骨的周围安放几只羚羊的角,或黄鹿的角,或几件燧石器,它便已具有了宗教的意识与宗教的仪式,这种仪式在当时也便有了宗教艺术的萌芽;当山顶洞人在尸体的周围撒上铁矿粉末,以及用这种赤铁矿粉末去染抹各种穿孔的骨坠、兽齿等装饰物时,它也同样具有了宗教艺术的雏形。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宗教和艺术之所以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和艺术都是原始人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与宗教都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实践与混沌意识。在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艺术本身又是原始生产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生产、宗教、艺术往往是三位一体混融在一起的,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本身既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实践行为的混融性便决定了思维意识的混沌性。艺术正是这种混融性实践与混沌性思维的产物。

三、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宗教艺术范文篇4

关键词:宗教艺术宗教崇拜艺术

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我们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有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了解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认识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什么是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

宗教经典与宗教仪式中文学色彩较浓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圣经》中的洪水神话与伊甸园的故事,佛经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的结尾往往要点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或劝人改恶从善,或告诫人严守教规,或宣扬神佛的神明与智慧。虽然在宗教经典中许多故事来自民间,但是由于他们自身融入了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服务的,就应属于宗教艺术。另外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义、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舞蹈等。如音乐,《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葛天氏是传说中的氏族首领,这段配以舞蹈的音乐分为八段:第一段“载民”是歌颂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鸟”歌颂葛天氏部族的图腾;第三段“遂草木”则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则赞扬天帝的公德无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谢土地神祗;第八段“总禽兽之极”祝愿飞禽走兽大量繁衍生殖。这段音乐表明当时的艺术是宗教祭祀仪式、生产活动混融一体的。还有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坛、祭台、教堂寺庙、佛塔等)、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和宗教雕刻等。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物是最典型的宗教艺术建筑。在清真寺里既能找到浓浓的宗教气氛又能找到宏伟的建筑艺术。伊斯兰伟大先知说:安拉很关爱其仆人,他将大地作为仆人崇拜他的地方。因此,每一位穆斯林当进入任何一座清真寺时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他认为,在清真寺他是与真主相会,因此他就首先洗净,先涤除人身体外部的污垢,然后诵读古兰经和通过与安拉交言洗涤和纯洁内心世界。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建筑家和工程师尽其所能将清真寺建得既肃穆又壮观,使仆人与安拉交言时保持更多的精神气氛。

二、宗教艺术的产生

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转洪野荒蛮的时代,面对那不可理解又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已经与动物分手而能运用工具、使用火的原始人,便在原始的自意识中萌发出宗教的意识以及原始艺术的意识。当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埋葬死者时,在尸骨的周围安放几只羚羊的角,或黄鹿的角,或几件燧石器,它便已具有了宗教的意识与宗教的仪式,这种仪式在当时也便有了宗教艺术的萌芽;当山顶洞人在尸体的周围撒上铁矿粉末,以及用这种赤铁矿粉末去染抹各种穿孔的骨坠、兽齿等装饰物时,它也同样具有了宗教艺术的雏形。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宗教和艺术之所以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和艺术都是原始人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与宗教都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实践与混沌意识。在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艺术本身又是原始生产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生产、宗教、艺术往往是三位一体混融在一起的,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本身既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实践行为的混融性便决定了思维意识的混沌性。艺术正是这种混融性实践与混沌性思维的产物。

三、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宗教艺术范文篇5

关键词:宗教艺术宗教崇拜艺术

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我们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有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了解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认识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什么是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

宗教经典与宗教仪式中文学色彩较浓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圣经》中的洪水神话与伊甸园的故事,佛经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的结尾往往要点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或劝人改恶从善,或告诫人严守教规,或宣扬神佛的神明与智慧。虽然在宗教经典中许多故事来自民间,但是由于他们自身融入了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服务的,就应属于宗教艺术。另外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义、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舞蹈等。如音乐,《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葛天氏是传说中的氏族首领,这段配以舞蹈的音乐分为八段:第一段“载民”是歌颂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鸟”歌颂葛天氏部族的图腾;第三段“遂草木”则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则赞扬天帝的公德无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谢土地神祗;第八段“总禽兽之极”祝愿飞禽走兽大量繁衍生殖。这段音乐表明当时的艺术是宗教祭祀仪式、生产活动混融一体的。还有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坛、祭台、教堂寺庙、佛塔等)、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和宗教雕刻等。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物是最典型的宗教艺术建筑。在清真寺里既能找到浓浓的宗教气氛又能找到宏伟的建筑艺术。伊斯兰伟大先知说:安拉很关爱其仆人,他将大地作为仆人崇拜他的地方。因此,每一位穆斯林当进入任何一座清真寺时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他认为,在清真寺他是与真主相会,因此他就首先洗净,先涤除人身体外部的污垢,然后诵读古兰经和通过与安拉交言洗涤和纯洁内心世界。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建筑家和工程师尽其所能将清真寺建得既肃穆又壮观,使仆人与安拉交言时保持更多的精神气氛。

二、宗教艺术的产生

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洪野荒蛮的时代,面对那不可理解又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已经与动物分手而能运用工具、使用火的原始人,便在原始的自意识中萌发出宗教的意识以及原始艺术的意识。当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埋葬死者时,在尸骨的周围安放几只羚羊的角,或黄鹿的角,或几件燧石器,它便已具有了宗教的意识与宗教的仪式,这种仪式在当时也便有了宗教艺术的萌芽;当山顶洞人在尸体的周围撒上铁矿粉末,以及用这种赤铁矿粉末去染抹各种穿孔的骨坠、兽齿等装饰物时,它也同样具有了宗教艺术的雏形。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宗教和艺术之所以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和艺术都是原始人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与宗教都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实践与混沌意识。在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艺术本身又是原始生产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生产、宗教、艺术往往是三位一体混融在一起的,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本身既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实践行为的混融性便决定了思维意识的混沌性。艺术正是这种混融性实践与混沌性思维的产物。

三、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宗教艺术范文篇6

关键词:宗教艺术宗教崇拜艺术

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我们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有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了解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认识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什么是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

宗教经典与宗教仪式中文学色彩较浓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圣经》中的洪水神话与伊甸园的故事,佛经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的结尾往往要点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或劝人改恶从善,或告诫人严守教规,或宣扬神佛的神明与智慧。虽然在宗教经典中许多故事来自民间,但是由于他们自身融入了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服务的,就应属于宗教艺术。另外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义、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舞蹈等。如音乐,《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葛天氏是传说中的氏族首领,这段配以舞蹈的音乐分为八段:第一段“载民”是歌颂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鸟”歌颂葛天氏部族的图腾;第三段“遂草木”则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则赞扬天帝的公德无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谢土地神祗;第八段“总禽兽之极”祝愿飞禽走兽大量繁衍生殖。这段音乐表明当时的艺术是宗教祭祀仪式、生产活动混融一体的。还有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坛、祭台、教堂寺庙、佛塔等)、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和宗教雕刻等。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物是最典型的宗教艺术建筑。在清真寺里既能找到浓浓的宗教气氛又能找到宏伟的建筑艺术。伊斯兰伟大先知说:安拉很关爱其仆人,他将大地作为仆人崇拜他的地方。因此,每一位穆斯林当进入任何一座清真寺时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他认为,在清真寺他是与真主相会,因此他就首先洗净,先涤除人身体外部的污垢,然后诵读古兰经和通过与安拉交言洗涤和纯洁内心世界。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建筑家和工程师尽其所能将清真寺建得既肃穆又壮观,使仆人与安拉交言时保持更多的精神气氛。

二、宗教艺术的产生

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洪野荒蛮的时代,面对那不可理解又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已经与动物分手而能运用工具、使用火的原始人,便在原始的自意识中萌发出宗教的意识以及原始艺术的意识。当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埋葬死者时,在尸骨的周围安放几只羚羊的角,或黄鹿的角,或几件燧石器,它便已具有了宗教的意识与宗教的仪式,这种仪式在当时也便有了宗教艺术的萌芽;当山顶洞人在尸体的周围撒上铁矿粉末,以及用这种赤铁矿粉末去染抹各种穿孔的骨坠、兽齿等装饰物时,它也同样具有了宗教艺术的雏形。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宗教和艺术之所以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和艺术都是原始人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与宗教都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实践与混沌意识。在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艺术本身又是原始生产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生产、宗教、艺术往往是三位一体混融在一起的,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本身既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实践行为的混融性便决定了思维意识的混沌性。艺术正是这种混融性实践与混沌性思维的产物。

三、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宗教艺术范文篇7

关键词:宗教艺术宗教崇拜艺术

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我们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有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了解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认识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什么是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

宗教经典与宗教仪式中文学色彩较浓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圣经》中的洪水神话与伊甸园的故事,佛经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的结尾往往要点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或劝人改恶从善,或告诫人严守教规,或宣扬神佛的神明与智慧。虽然在宗教经典中许多故事来自民间,但是由于他们自身融入了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服务的,就应属于宗教艺术。另外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义、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舞蹈等。如音乐,《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葛天氏是传说中的氏族首领,这段配以舞蹈的音乐分为八段:第一段“载民”是歌颂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鸟”歌颂葛天氏部族的图腾;第三段“遂草木”则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则赞扬天帝的公德无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谢土地神祗;第八段“总禽兽之极”祝愿飞禽走兽大量繁衍生殖。这段音乐表明当时的艺术是宗教祭祀仪式、生产活动混融一体的。还有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坛、祭台、教堂寺庙、佛塔等)、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和宗教雕刻等。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物是最典型的宗教艺术建筑。在清真寺里既能找到浓浓的宗教气氛又能找到宏伟的建筑艺术。伊斯兰伟大先知说:安拉很关爱其仆人,他将大地作为仆人崇拜他的地方。因此,每一位穆斯林当进入任何一座清真寺时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他认为,在清真寺他是与真主相会,因此他就首先洗净,先涤除人身体外部的污垢,然后诵读古兰经和通过与安拉交言洗涤和纯洁内心世界。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建筑家和工程师尽其所能将清真寺建得既肃穆又壮观,使仆人与安拉交言时保持更多的精神气氛。

二、宗教艺术的产生

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洪野荒蛮的时代,面对那不可理解又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已经与动物分手而能运用工具、使用火的原始人,便在原始的自意识中萌发出宗教的意识以及原始艺术的意识。当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埋葬死者时,在尸骨的周围安放几只羚羊的角,或黄鹿的角,或几件燧石器,它便已具有了宗教的意识与宗教的仪式,这种仪式在当时也便有了宗教艺术的萌芽;当山顶洞人在尸体的周围撒上铁矿粉末,以及用这种赤铁矿粉末去染抹各种穿孔的骨坠、兽齿等装饰物时,它也同样具有了宗教艺术的雏形。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宗教和艺术之所以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和艺术都是原始人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与宗教都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实践与混沌意识。在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艺术本身又是原始生产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生产、宗教、艺术往往是三位一体混融在一起的,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本身既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实践行为的混融性便决定了思维意识的混沌性。艺术正是这种混融性实践与混沌性思维的产物。

三、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宗教艺术范文篇8

一、传统陶瓷中的儒教文化

中国传统陶瓷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儒教文化深深的烙印。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已渗透进国人的骨子里,对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审美观、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教的基本教义是:敬天、奉祖、孝亲、忠信、仁义、崇礼、性善。儒教最根本的思想是礼和乐。中国传统陶瓷中的日用瓷中有很多反映儒教文化的器皿与陈设品,我们可以看到儒教文化中的吉祥、和合、中庸等思想。如丹凤朝阳(凤凰、太阳)、龙凤呈祥(龙凤纹)、六合同春(鹿、鹤、梅花)、多寿多福(蝙蝠、桃子)等祥瑞题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儒家思想往往以玉比喻人的许多美德,孔子曾论玉说:“夫玉者,君子比德焉”。宋代的龙泉青瓷达到了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顶峰,是巧夺天工的人工制造的青玉。龙泉窑的类玉青瓷是儒教文化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所以类玉瓷器一直以来都深受古人的尊崇。

二、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的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对于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有比较大的影响,道教崇尚“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宁静、超然物外。中国丰富的传统陶瓷艺术中蕴含有大量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陶瓷发展的不同阶段皆有所体现。

首先,在意蕴上,宋代的陶瓷艺术深受其影响。宋瓷改唐三彩的富丽华美之风,追求一种淡泊、平淡的风格,简洁优美,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主要以单色釉为主,这充分体现了宋代陶瓷沉静雅素的美学品质。宋代人喜欢赏玩最具“天人合一”境界的宋汝瓷。以道家之“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等理念为指引,以“五色使人目盲”等思想为评判的标准。

其次,在造型上,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有各种道教文化器物,如葫芦瓶、香炉、八卦瓶、八卦碗等。另外,还有很多道家人物瓷雕、塑像,如八仙、南极仙翁、福禄寿三星等。特别是明代,由于嘉靖皇帝对道教的尊崇,这时出现了大量带有道教文化色彩的陶瓷礼器。在嘉靖时期的《江西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嘉靖七年以前,案毁不可考。十年磁碟、钟一万一千,爵二百。十五年青花白地福寿康宁花钟一千八百,十六年爵盏二百七十”。

再次,在装饰上,很多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器物上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如人物有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植物有仙桃、灵芝、万年松等;动物有云鹤、飞马、白鹿、麒麟等;除此之外,还有祥云、八卦等。总之,道教素材经常作为中国传统陶瓷创作的题材,从中也可以看出道教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的佛教文化

宗教艺术范文篇9

也就是说,美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有助于通向超验神圣的工具,故而美或者艺术本身不具有本源性意义。但是这种情况在近代已经逐渐被改变,而到现代则被彻底颠倒过来了。自文艺复兴时期起,随着传统的宗教信仰在一股肯定世俗生活运动和启蒙理性思潮的联合攻击之下不断颓败,一种以美为最高价值的审美主义思潮开始兴起。艺术不再唯宗教马首是瞻,艺术也不必用具有促进人的知识或道德的理由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由于彼岸信念的失落,以及此岸感的高涨,向来与人的感性关系密切且肯定人的此岸世俗生活的审美和艺术,反而能安慰不再有永生希望的人们的心灵,并赋予人生以价值和意义。艺术或者美因此取代了上帝所占有的位置,俨然成为一种类似于宗教的形态。人们在上帝退隐的世界里,供奉起一位古老的神祇。这位神祇不再是一位全知全能全善不朽的神,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的美神维纳斯。她的信徒们相信生存的意义以及生命的价值在此岸便可以得到说明和解释。托尔斯泰显然是被这种艺术代宗教所展示的艺术图景给吓坏了,要不然他在那本专门表述其艺术观的《艺术论》里不至于对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发展的“误入歧途”如此忧心忡忡,也不会对那些以美为最高目的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那样气急败坏。这位毕生从事艺术创作的“俄罗斯的良心”一定是从艺术领域里感受到整个现代社会以及现代艺术具有某种危险的发展倾向。这些危险的发展倾向究竟是什么呢?托尔斯泰为何说它是违背人的良心呢?托尔斯泰的解救之道是什么?我们怎么看待托尔斯泰这种良善之举呢?

托尔斯泰以其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和独到的眼光看到,文艺复兴以来,种种高深晦涩的美学理论或艺术理论不外乎两种论调:第一,“美”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这种东西是观念、精神、意志、上帝的绝对完全的体现;第二,“美”是一种我们得到的毫无个人利益的快乐。托尔斯泰还认为,这两种“美”的定义都归结于我们得到的快乐,即承认我们欢喜的,并不引起贪欲的东西就是“美”②。“如果我们不想卖弄华丽的辞藻,那么‘美’按照我们的理解,它只不过是我们喜欢的东西”③。一般的艺术史或美学史对于美的独立自主性以及非功利性都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认为艺术和美终于可以从古典主义的泛知识论和泛道德论中独立出来,人们不能再把知识和道德作为评价艺术的标准了。因为,艺术的目的在于它本身———创造美。莱辛在《拉奥孔》这篇文章中曾说过:“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服从美。”④在艺术中,美是“最高的法律”,道德或者知识因素要么被剔除,要么就臣服于美。席勒认为美的艺术可以把人从不自由的自然状态和道德状态中解救出来,修复片面化的人性使其达到自由完整的状态。英国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认为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因为艺术具有独立性、完美性,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价值。而生活和自然都不具有完美性,所以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要模仿艺术⑤。在向审美主义靠拢的众声喧哗中,托尔斯泰嗅出了一股不祥的味道。他看到彼岸的宗教世界衰落之后,神性从世界退隐而去,人们开始为人的感性欲望⑥正名和辩护。享乐(艺术的享乐当然不能等同于食色层面的动物性官能的享乐,但是这种享乐本质上还是以人的官能、本能为基础),不再像在宗教的背景前提之下具有原罪性质,反而成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这正如刘小枫先生所说:“审美感在启蒙时代出现,其问题背景是彻底更改神义论。隐藏在一切艺术享受和感性创造背后的基本力量是快感官能。感性个体靠这种力量实现真正的自我,获得人生最高的、唯一的幸福。传统神义论对生命意义的解答已被宣告无效,享受感性快感的程度,成为对人生的终极辩护。”⑦然而,这在托尔斯泰看来根本上是本末倒置,是非混淆。他认为这些审美主义者所犯的主要错误在于他们用微不足道的、仅以享乐为目的的艺术替代空缺的宗教艺术,重视和鼓励那些无论如何也不配受到这样重视和鼓励的艺术。托尔斯泰说:“人们的最大苦痛不在于不知道上帝,而在于他们用非上帝的存在物代替了上帝。这样的情形也存在于艺术中。”

从团结世界大众的基督宗教艺术到以“美”为目的的艺术的转变,在托尔斯泰看来,根本就是人类自甘堕落、弃明投暗的一种行径。对艺术本身来讲,也是如此。托尔斯泰认为从宗教到艺术代宗教的转变,对艺术造成了四个严重的后果:第一,艺术失去了它所固有的多样的和深刻的宗教内涵,艺术所表达的情感无外乎是骄傲、色情和生活的烦闷;第二,由于只顾及一些小范围的人,这样的艺术失去了形式美,变得矫揉造作和暧昧不明;第三,艺术所传达的情感不再真挚,而是变得虚假和纯理性;第四,因为脱离大众,艺术被用于服务于上层阶级,艺术家开始使用模仿、借用、感动、趣味等各种方法制造出大量没有真情实感的艺术赝品。尽管这些艺术毫无实质价值,有些不仅无益于人类的利益反而败坏人类朴素的道德情感,但这些艺术仍然被认为是人世间最重要的事情。它花费人们大量劳力、物力和精力(仅次于战争),却只惠及很小的一部分人。那些道德败坏的、对人类的幸福毫无贡献的艺术家,却被当成英雄和圣人一样。这些艺术的存在根本上是有悖于人类的良知的,根本经不起道德的考验。近现代以来的艺术以及艺术理论几乎全部遭到托尔斯泰的否定,遭否定批判的艺术家或理论家的名单可以列得很长:波德莱尔、魏尔兰、戈蒂耶、马拉美、梅特林克、毕沙罗、歌德、晚期的贝多芬、克拉利克、勒南、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伯克、巴特、狄德罗、达兰贝尔、伏尔泰、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尼采……

托尔斯泰认为首先得重新定义艺术这个词。关于艺术的具体定义有许多分歧,但大多数学者和理论家都认同:艺术是表现美的东西。但托尔斯泰认为把艺术定义为表现美的东西,无异于把艺术的目的说成是享乐。以美来定义和理解艺术是近代以来艺术误入歧途的一个根本原因。当然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信仰的失落。因此要正确定义和理解艺术,首先就要防止把艺术理解成一种表现美的东西。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呢?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艺术活动要能唤起心中曾经体验过的情感,并通过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情感,使其他人也能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着这种情感。因此,在他看来艺术既不是形而上学者(如柏拉图、普洛丁、黑格尔、尼采等)所说的某种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体现,也不是生理美学者(伯克、哈奇生、斯宾塞等)所言的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也不是情绪通过外在标志的表现,更不是美好事物的产品。总之,艺术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追求个人以及全人类幸福所需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⑨。艺术最为本质的东西不是表现美,而是情感传达。借助这种情感传达,彼此孤立分离乃至相互仇恨的人互相联合在一起。因此这种情感必须具有能够把所有人联合起来的功能。

这种情感有两种:“一种是源于人是上帝的孩子、人与人是兄弟这种意识的情感;一种是最朴素的情感———日常生活中的,但能毫无例外地被所有的人理解的情感,比如欢愉之情、恻隐之心、振奋的精神和平静的心境,等等。只有这两种情感构成了就内容而言是我们时代的优秀艺术的客体。”⑩对于这种功能,宣扬人的个体感性价值的艺术是不具备的,而必须以联合所有人情感为目的的宗教艺术才能担当得起。那么宗教的艺术(广义)是如何把人联合在一起的呢?他认为:“相处在一起的一些人,如果不是彼此怀有敌意,就是彼此的心情和情感互不相同,突然间,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种想象,或是一幅画,甚至是一座建筑,更经常地是音乐,就像电火花一样,在一瞬间把所有的人都联合起来,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互不相干,甚至是充满敌意,而是感到彼此的结合和彼此间的爱。每一个人为别人与他有相同的感受而心怀喜悦,为他与所有在场的人甚至是所有怀有同感的现在还活着的人之间所建立的交际关系而心怀喜悦;不仅如此,他还体会到一种隐秘的快乐,因为他还与曾和他有同样感受的已经逝去的人,与将和他有同样感受的生活在未来的人有一种冥间的交际。这就是表达对上帝与他人之爱的艺术,与传统日常生活中最朴素的但是大家共有的情感的艺术所具有的相同功用。”輯訛輥自文艺复兴运动起,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思想家都致力将美和艺术从传统的功利主义原则中独立出来,使艺术走上一条自由独立发展的道路,不再用知识(真)和道德(善)来作为评价艺术的标准。托尔斯泰试图彻底扭转这种倾向,让艺术服务于善———使上帝的子民们团结起来、联合起来,否则人类就是自甘堕落、自我泯灭良知,艺术变得一无是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托尔斯泰这种类似“开历史倒车”的行为?托尔斯泰难道想把中世纪当成艺术的理想世界?托尔斯泰想让人重复中世纪的基督教义,为了天国和上帝,让人放弃享受、肉欲以及一切世俗意义上的欢乐?主张实行禁欲主义以获得上帝的恩宠?

如果我们对托尔斯泰的宗教信仰思想毫无了解的话,那么以上的那些问题似乎就难以解答了。托尔斯泰在他的著作《天国在你心中》的扉页上写了这么一句话:“基督教不是一种神秘的教义,而是对人生的一种新的理解。”輰訛輥那么这种对人生的新的理解又是什么呢?托尔斯泰自称从十六岁开始,便按照自己的信念,不再上教堂,不再做斋戒祈祷,他所信仰的基督上帝不是中世纪教会的上帝,不是天主教会的上帝,也不是希腊正教的上帝,而是他自己心中的那个上帝。《天国在你心中》一书所表达的正是托尔斯泰的这一信仰。因为对于托尔斯泰来说,真正的信仰并不在于相信奇迹、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并且不需要任何殿堂、装饰、颂诗、群众集会以及通过祈祷的仪式来取悦上帝。真正的信仰也不在于让人懂得哪些日子斋戒,哪些日子去教堂,以及哪些日子聆听或诵读祷词。他认为真正的信仰在于“相信适合世上所有人的那种法则”(即耶稣受难所启示的爱的法则),在于“让人永远在与所有人相爱之中保持善德生活,永远像乐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他人”輱訛輥。

在《圣经•新约》“约翰福音”中,耶稣说:“你们要彼此相爱,就像我曾爱你们的那样,这样众人就会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如果你们互存爱心的话。”托尔斯泰作出如是解释:“他不是说,如果你们‘信奉’这或那,而是说如果你们‘相爱’———信仰在不同的人身上和不同的时代也许是不同的,但是‘爱’在所有人心中都始终如一。”輲訛輥这种爱的原则可以超越时空,甚至可以超越不同宗教之间的表层差异。正是这种爱才使人对生命存有期待和盼望,使人免于在遭遇现实的无常和偶然性的不幸和苦难中一蹶不振。托尔斯泰的上帝不一定叫耶稣,但一定是爱的化身,他的宗教可以不是基督教,但一定是爱的宗教。这种爱的宗教,其实已经被人文化,其基础不再建立在耶稣死而复活的神迹以及万能上帝的恩典之上。但是,不管是何种宗教,都必将面临一个问题:宗教何以可能?我们知道从18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在启蒙哲学家运用理性对世界进行“祛魅”以及现代社会不断世俗化的过程中,宗教对世界、对人类社会的解释系统,以及宗教赋予人的价值意义被彻底更换了。用利奥•斯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彼岸的圣经信仰已经彻底此岸化了。简单不过地说:不再希望天堂的生活,而是凭借纯粹人类的手段在尘世建立天堂。”輳訛輥“从此以后的生活内容必须完全由感官经验的世界提供。对现代生活最有力、最典型的概括,莫过于它最喜欢的论点,即它有可能为生活找到一种意义和价值,无需求助于另一个世界;我们不需要超越直接的生存范围,不需要假设一个在幕后的观念王国,也不需要到这个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去寻找我们所追求的善”輴輥訛。但是残酷的社会历史现实证实,人类对于自己作为有限的存在者,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过于盲目自信甚至是骄傲自大。其结果是四处碰壁,吃尽苦头:人们用科学和理性驱逐上帝,并确立自己自由独立的主体地位,却无法逃避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所带来的孤独,无法克服对人的有限性的恐惧;人们发明了各种技术和机器免去人的劳役之苦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却将自己沦为齿轮和螺丝钉的地位;人们发明各种法规制度来使整个社会的运行更加合理有序,但是却因此陷入一张看不见的巨网,在庞大的社会控制系统面前,人变得无比渺小、彻底丧失已确立起来的主体地位,并且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物质享受上,和古人相比,现代人可谓应有尽有,但是人们却找不到将自己生活的各个片段连续成一个整体的意义和价值理念,只能在生活的片段中驻步流连,同时自己的生活也被碎片化了;人们虽然住在高楼大厦洋房别墅中,免受风吹雨打,但却充满“无家可归”的漂泊感。

人类曾想“凭借纯粹人类的手段在尘世建立天堂”,谁曾想却在大地上制造出如此之多的不幸和苦难。面对这些不幸和苦难,审美主义或者艺术的宗教试图用美来安慰人心。它认为尽管人生短暂,意义本是阙如,但是让我们以仅此一次的独特生命去尝试各种体验,把生命的各种体验罩上一层美丽面纱———美的形式,人生反而会因为失去永恒的彼岸世界而显得更加光彩照人,更加让人陶醉不已以至忘怀生死。然而,托尔斯泰那双犹如雄狮的眼睛看到这种艺术代宗教并没有将人从苦难和不幸中解救出来,而只是使人耽于享乐。但是,快乐不也是联系人类的一种方式吗?问题的关键是此快乐非彼快乐。由于审美主义者过于强调感性的基础作用,过于依赖人的生命体验,这就使得个人与世界、与他人有了重重的屏障,变得越来越封闭于自我的小世界之中。而当感性崇拜蜕化为身体崇拜之后,自我便完全退缩到一个与世隔绝的肉体躯壳之中。对此,刘小枫先生有很好的解释:“我可以分享他人的精神性情感(例如悲哀或福乐),因为,这种情感离身体的状态定位较远;但感知他者的身体状态性感觉(痛感、痒感、快感),则根本不可能。他者身体的机体感和与机体感相随的感性情感,是不可传达的,同样,我的身体感及其感性情感是不可分享的。”輵訛輥这样说来,艺术代宗教和托尔斯泰所说的宗教的艺术二者追求的旨趣方向正好相反。前者因为对人感性的依赖和推崇,使个体的人更加地孤立、更加地难以沟通,而联系人的共同纽带———由基督上帝亲上十字架所启示的超越人类自然本性的神圣之爱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如果有一种理想的艺术,托尔斯泰认为那必定是一种“未来的艺术”。

宗教艺术范文篇10

人类在古人阶段才发展到产生宗教的观念与进行宗教崇拜的阶段。现今所发现的欧洲尼安德特人和中国山顶洞人的遗骨按一定方式排列,而且伴有随葬品的遗迹表明,他们有了灵魂不死的宗教观念。而为死人放进那些磨制光滑、有刻纹的石器、石珠和穿孔兽牙以及用红色赭石描绘的道道横条、丝丝斑点,既反映了原始人对“另一个世界”的想法,同时也是他们创作的原始艺术品。请看:原始宗教观念需要用崇拜的方式(例如尸体的有规则摆放和放进死者的生前用品)进行表现,而为着宗教崇拜的实用需要所制作的“作品”却同时又成了有创造性的艺术品。宗教观念通过含有艺术创作在其中的崇拜仪式去反映;而单纯作为审美而存在的艺术品在当时还不能存在。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宗教与艺术就是这样一种同时出现,紧密联系的关系,黑格尔说的好:“较早阶段的宗教是一种艺术及其感性表现的宗教。”

但是宗教和艺术并不是划等号的。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一面(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有不同的一面(反映形式各异),而互相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曾长时间地占据过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因而艺术的创作世界观、指导思想、创作契机和艺术内容就不能不受到宗教的巨大影响。同时,宗教作为凌驾一切之上的意识形态,它的普及和发展,也必须靠艺术这种最直接、最动人、最吸引人心的世俗形式。宗教的神学之光与艺术的审美创作一旦结合起来,便在人类文明史和艺术史上留下许多稀世珍宝,即宗教艺术。同时,还必须看到宗教与艺术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抑制的一面。某些宗教教条的禁忌,束缚了艺术的自由创作;而各种世俗艺术及无神论思想的艺术创作,自然也对宗教的发展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影响。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简要地说到此。下面,着重谈谈宗教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了哪些重要的积极作用。

先看看基督教对西方艺术的巨大作用。

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基督教,从被罗马帝国尊为国教后,它的“基督信仰”的宗教世界观就成了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基督教的思想特别是它的经典《圣经》的题材、故事、格言、乃至语言和表达手法便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成为其创作的重要契机与丰富题材。在文学方面,宣传《圣经》内容的“圣经文学”以及中世纪一统天下的宗教戏剧、宗教诗歌统治了当时西方文学的舞台,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文学虽然不再是宗教文学一家,但许多文学大师的巨著就其主题思想、情节构思、作品寓意、写作手法等而言,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基督教特别是《圣经》的影响,它们中有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大文学家但丁的长诗《神曲》,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19世纪德国文豪歌德的《浮世德》,法国大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19世纪俄罗斯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复活》等。

在绘画方面,西方绘画的题材无疑是多样的,有神话传说、民族风情、宫廷生活等,但反映更多、影响最大的则当属基督教传统的主题。它们有早期的墓窟壁画、为《圣经》所作的插图、为教堂装饰用的镶嵌画、祭坛画、玻璃画(按照不同的艺术风格,又分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等。在难以计数的这类绘画中,不乏传世之作,而名声显赫的则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为其最,例如达?芬奇取自《约翰福音》13章的《最后的晚餐》,这是为米兰圣马利亚?格拉契修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画,它独特的构思、深刻的人物心理刻画、完美的主题与艺术的结合,使其成为绝世佳作。又如米开朗基罗的取自《圣经》的梵蒂冈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这是他用了近5年的时间在长40米、宽14米、距地面高20米的大天顶上创作的伟大作品,为此,拉菲尔(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为“文艺复兴三杰”)曾说:“米开朗基罗是用同上帝一样杰出的天才创造出这个世界的。”在雕刻方面,西方众多的教堂、宫殿等建筑上遍布了造型精美、风格各异的雕刻作品,其中所涉及到的题材,也与基督教有密切关系。它们著名的有10世纪德国科隆教堂的《耶稣在十字架上》、11世纪法国图卢兹的大理石浮雕像《荣耀归于宝座上的基督》以及文艺复兴初期佛罗伦萨洗礼堂青铜门上的10块浮雕《约翰救灾》,而堪称顶峰之作的则是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哀悼基督》、《大卫》和《摩西》,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艺术宝库。在音乐方面,西方音乐更与基督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古典和现代乐曲都以基督教的内容为主题,《圣经》中的《诗篇》、《雅歌》本就是歌曲,作为宗教礼拜时的赞歌。教会音乐不但是西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影响了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西方音乐的众多珍品中,基督教传统为它们提供了题材,也为音乐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激情,许多音乐大师创作了宗教题材的乐曲,如贝多芬的《感恩圣歌》、《橄榄山上的基督》和《庄严弥撒曲》,门德尔松的清唱剧《以利亚》和《圣保罗》,以及深受人们喜爱且广为流传的由摩尔作词、葛路伯谱曲的圣诞颂歌《平安夜》等。可以说,不了解基督教,就无法深刻领会和欣赏西方音乐。

在建筑方面,基督教的教堂建筑在西方宗教艺术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有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拜占庭式教堂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情绪效果,教堂采用圆形穹窿屋顶,象征上帝的至高无上和人类的渺小,中心式封闭的教堂给人以在上帝怀抱中的感觉。拜占庭式教学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堂。罗马式教堂平面是纵长的拉丁十字架形,外墙厚实,窗户较小,门窗上部为半圆形拱环,以及层层叠叠的连拱柱廊。意大利比萨大堂是它的代表。哥特式教堂的特点则是高耸,运用尖拱券、小尖塔、飞扶壁和修长的立柱,增加建筑物的高度,特别是它采用彩色玻璃花窗以增添神圣感。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巴黎圣母大堂、德国的科隆大堂等。基督教建筑对西方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看看佛教和道教对东方特别是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及中国、日本、朝鲜等,而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东方的文学艺术发展中,佛教产生过重大影响,佛教和道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也起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文学上,佛教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佛教数以千卷的宗教典籍有许多本身就是上乘的文学作品,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而《百喻经》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人所喜爱,《本生经》、《本生谭》作为叙述佛陀前生的典籍,本身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佛典中大量的偈颂、赞、散文、故事、俗讲、变文、语录、传记、游记、文集等,同样是文学佳作;另一方面,上述多种题材的佛教典籍传到亚洲国家后,佛典中那些独特的意境、独特的文体、独特的命意谴词方法,给各国的文学领域带来了新的风气,它们与各国的传统文学形式相结合,又产生一批著名的文学作品,这在中国、日本、斯里兰卡尤为突出。以中国为例,晋、唐小说受到《维摩经》、《百喻经》影响很大,而中国的通俗文学平话、戏曲等则从佛典中的俗讲、变文中吸收到许多营养;再一方面,佛教的世界观诸如因果报应等思想则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诗人和小说家,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影响的痕迹,在《红楼梦》这样著名的小说中,那种人生痛苦、富贵无常、诸化无我、一切皆空的佛教世界观更是随处可见,乃至主人公贾宝玉最后“弃而为僧”。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同样是很大的,这主要是道教的神仙观念影响了中国的诗歌、戏曲和小说等。在唐诗、宋词中,包括李白在内的许多大诗人在其作品中都渗透着渴望成仙得道、飘逸隐遁的道教思想。而流传民间的戏曲中神仙道化剧数量甚多。至于反映神魔之争的小说也很盛行,《封神演义》是其主要代表作。

在美术方面,早期印度佛教为纪念佛教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均立有石柱,建有佛塔,柱顶上雕有精美的狮、象、牛、马等图像,佛塔则镌刻有各种浮雕图案。此外,印度佛教还创造各种佛陀的形象,达到很高水平。早期的佛教美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又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这在敦煌莫高窟的北魏壁画上表现尤为突出。到唐代,中国化佛教美术确立,著名画家吴道子的数百幅佛画,成为艺术珍品,莫高窟的唐代壁画更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代表作。宋之后盛行泥塑佛像,亦是中国佛教美术的特有风格。现今仍保留的高71米的四川乐山弥勒佛像,以其雄伟巨大,在中国名佛中占据首位。承德普宁寺内高22米、用百余立方米木材雕成的观音佛像,为世界木雕佛像之冠。而用整根白檀木雕刻的地面高18米(地下8米)的北京雍和宫内的木雕弥勒立佛像,则堪称世界之奇。此外,藏传佛教中的金铜佛像、木刻版画佛像以及塔尔寺的酥油花,都是独具特色的佛教美术作品。

不仅佛教美术在中国美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道教美术同样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美术在早期曾受到佛教美术的影响,如对道教神仙的制作和绘画上吸收了头部添圆光的手法等。但是,它在道教的宗教神学思想指导下,运用中国绘画的技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主要是在神像的绘制上,无论是衣冠、形态和颜色的运用上均有具体的规定,大量的绘画、塑像、石刻、壁画见于各地的道观、石窟、古墓中,突出的代表作如泉州清源山巨型石刻老君像、山西永乐宫内长90余米、高4米多、绘有286尊神像的壁画等。此外,历代文人画家以道教故事、神仙思想为题材的道画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宝库,晋代顾恺之、唐代吴道子、张素卿、宋代武宋元、元代颜辉、明代吴伟、清代金农,以及当代张大千等画家都有这方面的传世之作。

在建筑方面,佛教建筑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主要是佛教寺塔。古印度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塔多不胜数,但现今保留不多。可是,在东南亚,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等,都是闻名世界的建筑和艺术瑰宝。日本、朝鲜雄伟壮丽的木结构佛寺,在世界建筑史上同样闻名遐迩。佛教建筑传入中国,一方面保留古印度的艺术形式,一方面又结合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形成了中国佛教的新风格,其中敦煌、龙门、云冈的佛教石窟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而中国的佛塔除有古印度式样外,也有纯中国的楼阁样式,中国各地多有的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琉璃砖塔等成为中国建筑的珍品。此外,体现在北京雍和宫、拉萨布达拉宫、承德外八庙等建筑群上的藏传佛教的建筑则又另具特殊民族风格。

道教为进行宗教活动而建筑的道观,除采用传统的中国院落建筑形式外,在总体布局、体量、装饰、用色等方面,注入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了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等4部分组成的建筑群,现存的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观、成都青羊宫、北京白云观等均是典型代表。

在音乐方面,佛教有现通称为唱念的梵呗和佛曲等形式。梵呗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历代皆流传,用于讲经仪式,近代禅林尚有“四大祝延”、“八大赞”等流行。佛曲为佛经配上乐谱进行讽咏,传入中国后,到唐代又配以笙笛,现则只用点板,配以铛、铪等敲唱。佛教古乐传入日本,对日本“雅乐”的韵律亦有重要影响。

道教音乐用于斋醮等宗教活动上,它的内容主要是赞美神仙、渲染镇煞邪魔的威武气势,表现喜庆和引上仙界的缥缈恬静等,在形式上有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和吹打乐合奏等,声乐体裁主要为“颂”、“赞”、“步虚”、“偈”等格式。道教音乐由于不断吸收民间音乐的养料,各地均有不同调配曲,显得丰富多彩。中国的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在宗教界和音乐舞蹈部门的收集整理下,将会继续流传和发展。

最后,看看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和东南亚文学艺术的影响。

产生于公元7世纪初的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世界,还有东南欧、东南亚等地。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世界的语言文学的影响,莫过于《古兰经》。阿拉伯语的《古兰经》,本身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散文式的阿拉伯文献。它汇集了阿拉伯世界的神话、传说、历史、风俗、人情、法律、道德等内容,它韵律感人、节奏明快、修辞凝炼,是阿拉伯文学的最高典范,它也曾是阿拉伯世界唯一成书的阿拉伯语和宗教课教材,对阿拉伯语的统一起了巨大作用。后来的伊斯兰教文学和阿拉伯文学,有很多创作题材即取自《古兰经》的一些命题和典故,使其在阿拉伯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伊斯兰教文学和阿拉伯文学中,值得一提的是苏非文学,这是一种脱胎于阿拉伯文学而由苏非神秘主义教派领袖以诗歌、散文、故事等形式表达自己信仰、思想、感情的文学。由于它有超越传统的想象力内容和新的艺术手法,使阿拉伯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绘画方面,伊斯兰绘画艺术在世界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伊斯兰绘画艺术的特点主要是将宗教神学信仰、科学的几何原理和特有的色彩融于一体。它超乎三维空间,极富幻想和抽象,例如绘制装饰图案多采用花叶饰、几何图形饰,它们以伸向无限,象征宇宙的苍茫。伊斯兰绘画在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又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支系。阿拉伯风格以其千姿百态的图案、优美的文字书法和宗教的上天使命完全融汇而著称;土耳其风格则以鲜明色彩、突出的主题见长;而波斯风格是以诗情画意而突出。谈到伊斯兰艺术,不能不提到伊斯兰文字书法。由于传教的需要和怕出错误的心理,伊斯兰教特别强调正确誊抄《古兰经》,随之发展了伊斯兰书法。穆罕默德的传人阿里曾说:“一手好字将使真理更加熠熠生辉。”伊斯兰书法不但强调正确,而且强调美的享受,并把书法艺术融汇到绘画、雕塑、建筑、彩陶,编织等工艺上,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又与各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例如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国美术中花卉、瓴毛、人物等艺术,使伊斯兰书法传统的库法体发展为花卉型、攀缘型、丝绒型等,再以镏金术、金银丝嵌、贝壳珠宝镶嵌等美化,形成光辉夺目的伊斯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