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8:32:36

专科教育

专科教育范文篇1

摘要: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84年起,我国普通专科教育就开始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国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验,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探索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电呈现出新的特征。党的十五大提出摘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确立了大力发展高等专科教育的方针,并从1999年秋季开始明显扩大了高等专科教育的招生规模,使高等专科教育经历十多年试点阶段后,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就目前我国生产力、科技发展和基础教育水平看,专科教育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专科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严重挑战。在发展潜力和严重挑战并存的现实情况下,作为高等专科教育的主体——专科生必须认清形势、摆正取向、学社会所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专科教育面临的挑战

1.国际人才大竞争的挑战。21世纪将是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等激烈竞争的世界,而最主要的竞争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受专科学校学制短的限制,如何培养参和国际竞争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专科学校着力解决的新问题之一。

2.高科技大发展的挑战。面临高新科技大发展,高等专科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改革,以培养复合型、创造型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努力把新科技、新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方法融入教学,融入人才培养之中。

3.人才层次需求结构的挑战。社会用人部门对毕业生学历的“高移”,促使专科人才出现结构性矛盾,分配难的现象逐渐突出。探究高等专科的特色效应,构建反映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专科学校的当务之急。

4.教育体制和结构调整的挑战。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以及“三改一补”的方针,专科学校也应适应本地区经济和教育结构的变化需要,适时把握时机,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找到最佳定位点。

二、专科教育的发展潜力

高等专科教育到底有没有它存在的必要?虽然新近通过的《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专科教育是一种高等学历教育,但在这个新问题上存有疑虑的人仍然不少。

1.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水平看,专科教育不能少。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量的低水平的生产力需要提高。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工业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这个发展阶段需求量最大的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

2.从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看,专科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不能少。我们国家很大,在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可选择在中专、中技、职业高校、大专、本科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就读,然后进入社会工作。接受专科教育应是许多学生的选择目标之一。

3.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静态配置和动态发展看,稳定和办好专科教育,也甚有必要。道理很简单,在我国现有的1000余所高等学校中,专科约占113,年招生数超过113,专科办学成本低,人才出得快。

4.从人的熟悉水平差异角度看,专科层次也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不管社会能够提供多么充分的教育条件,事实上,总有人对读书这件事不那么有喜好,到一定程度就“读不下去了”。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待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探究探索,但这个事实需要我们予以注重。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在中等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提供一个选择、发展的机会,无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还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其意义都不能算小。

三、专科生的取向

我们经常听到同学们自叹“专科生层次低”、“专科生就业难”等等,也感受到用人单位“非本科生、探究生不进”、“专科生免谈”等人为设置的高门槛的阻拦。专科毕业生真的是出路有限、没有前途吗?通过几年来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专科生不仅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而且在各行各业均大有作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专科生就业难新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专科生的应用能力和增强专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专科毕业生要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专科生在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必须注重逐步形成较为理想的知识结构。因此,专科生在把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尽量拓宽和专业有关的知识面。一个人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保证在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苹,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在某一两个专业方向上,力争取得超过别人的优势,择业时在和本专业门类人才的竞争中才会把握主动权,也才有可能被优先聘用。同时,在精力答应的情况下,要有选择、有意识地拓宽自己感喜好的领域,争取一切机会扩大知识面。

2.专科生要以应用为重点,学以致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固然重要,然而专科生的主要工作岗位在基层一线,因此以应用为重点才是专科生的优势所在。一个专科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随时灵活熟练地处理生产第一线的新问题,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专科毕业生要面向基层,积极融入社会。通过对专科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发现,不少毕业生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得到多少?社会能给予我什么?有些毕业生留恋城市生活的舒适环境,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有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地责怪社会不公平。从社会的人才总需求量来看,专科毕业生就业并不十分困难,难的是找到一份毕业生自认为“理想”的职业。正是这种理想和现实的错位,造成了专科生择业难的困惑。

专科教育范文篇2

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误区,探讨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标准依据,提出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方案,并提出职业素质培养建议。

现在的专科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阶段,培养出大量的实践能力强、可以“用”、“用”的上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专科教育不可忽视的培养目标。在经济建设的热潮中,“人”作为基本的建设要素,被赋予了新的要求,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新型的人才作为人力支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应当发挥好应有的智能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人才支持。而“应用型”人才以“用”为直接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最直接的人才。

一、现有专科教育中的重点与存在的误区

(一)专科教育中的重点。如何才能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专科教育的迫切任务。而职业素质是保证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就职工作过程中顺利进展的基本条件,及早、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专科教育的重点。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应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以“实用”为前提。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社会继续教育来获得。专业教育应联系实际选择实用型、操作型知识,以增加学生的职业潜力;而继续教育的作用是补充一个人的知识构成,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获取。

2、具备专业化的高级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必须以应用为导向,是执行能力的体现,它需要熟练掌握所从事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高度的服务意识和准确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敬业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一个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工作能力相对低一点,也能找到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

4、学会求取生存的职业心理素质。在竞争社会,每一个职业人的职业生涯中都将会面临挫折和困难。因此,能否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差距、失败自我调整心态,对现代人来说也是一项能力指标。

(二)现有专科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误区。现在的专科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阶段,但专科教育刚刚从传统教育转变过来,所以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旧式的观念、做法,这些做法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妨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拥有专业知识,而且包括提高其从业能力。专科教育教学和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呢,还是使他能够在具体的从业中把工作做得更好?笔者认为,这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其之间有联系,但又是不同的,而且是混淆不得的。我们的培养目的,不是使学生有了“毕业证书”、仅仅是“毕业证书”的持有者,不是让他们成为只能适应学校而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人才”,而是使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尽情发挥才能,创造应有的价值。然而,在以往的专科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中,我们确实存在着混淆知识和能力两个不同概念的问题,误认为知识就是能力,学生只要有了专业知识,也就等于这个学生有了从业的能力。其结果是,一些学生手里拿着毕业证书,不能很好地选择职业,更谈不上创造良好的从业效果。这种误解严重偏离了现代专科教育教学和培养的目标,影响了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发挥作用,与新型人才观有着很大的反差。

2、“只管到学生走出校门”的做法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发展潜力。我们通常的认识是,学生毕业拿到毕业证书了,这就是学校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至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展的如何,有没有发展后劲,那不再是学校的责任。现在的专科教育是市场化的,一切以用人效果为评价准则,在学校考试成绩再好的学生,如果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也不会受到欢迎。这只能证明学校在教育和培养方面的不足,也说明这样的教育和培养是脱离社会发展要求的。市场化的用人标准是看他做得怎么样,而不是看他的文凭如何。企业和社会不会养闲那些只有高文凭而无实际能力的“人才”,如果一个学校只培养这样有高文凭而无实际能力的学生,那这样的学校不会具有生命力。对于面向市场的学校的评价标准,不是建立在学校自己的内部,而是建立在用人需求那里。就似检验一个企业的产品一样,它的质量优劣不是企业自我作出的,而是在消费者那里。目前,在用人方面已经出现了对专科教育质量产生疑问的看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自身教育存有偏差的再认识。

3、认清非技术性因素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必要作用。既然专业知识不等同于能力,那么,我们就必须认清从知识到能力过程中的非技术性因素的作用。一个学生的实有水平能否发挥出来,不是专业理论知识本身所能决定的,它还要靠大脑中那些非技术性因素的支配,包括情感、意识、理性等等,也要受到实践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经验、为人处事态度等方面。例如,一个专业知识成绩很好的学生,由于不了解用人市场的情况,或是没有选择好专业的发挥点,或是没有处理好当时的人际关系,或是情绪不好,或是性格上存在某种不足,那么他的专业知识就很难发挥出来,或者说难以发挥得好。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专业知识对于一个学生发挥自我价值的基础性作用,更要看到非技术性因素对于专业知识水平发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往往是遏制性的,它会使得应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发挥等于零。我们看到有些学生在学校里的成绩分数很高,但到了社会生产实践中发挥的价值却反而不如那些比他考核成绩差的学生,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适应其所处的环境,不能将自己的知识与其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正是现有专科教育教学和培养的薄弱点。

二、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建议

通过以上现有专科教育中的教育误区分析,现代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培养应当及早培养、应当多方面着手,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艰巨任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一)将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教育贯穿于教育始终。从基础职业教育开始,到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礼仪和服务意识,均是我们专科教育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确保学生具备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提高生存需要的职业能力和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重视动手能力训练,发展操作技能潜能,使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得到良好发展,培养“双手万能、手脑并用”。

(三)建议进行理论、实训、科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学应在宽基础前提下增设专门的实践课程;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实训相结合教学方式;还要定期举行新知识、新问题、新观点的讲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可给出学生与将来职业有关的课题,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自我分析总结、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其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更符合将来职业的要求,可缩短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四)在基础职业教育中,要有人生发展战略意识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紧扣人才市场需求,多采取参观、观摩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加强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兴趣和能力。学校可与企业联合办学,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依据,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教育的需要,培养企业急需的各方面人才。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反映了专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办学方向。

(五)在成功素质中,情商诸因素决定着个人职业发展的高度。健康的身心和人格素质、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自信心、控制情绪、抓住机遇等非智力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更要强调心理素质的陶冶,这是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三、良好的就业心理是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毕业生而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中,专科毕业生由于学历稍低,在就业面前,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及早培养专科生良好就业心理是不容忽视的,是帮助其就业的必要条件,也是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强化。职业兴趣是热爱工作的前提,要让学生了解职业兴趣对就业的重要性,强调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是产生职业兴趣的基础,职业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持久的注意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教学工作中可通过介绍将来职业的重要性、改用多彩教学方法、引导及早接触等方式来培养和强化学生职业兴趣。

专科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84年起,我国普通专科教育就开始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国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验,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探索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电呈现出新的特点。党的十五大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确立了大力发展高等专科教育的方针,并从1999年秋季开始明显扩大了高等专科教育的招生规模,使高等专科教育经历十多年试点阶段后,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就目前我国生产力、科技发展和基础教育水平看,专科教育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专科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在发展潜力与严峻挑战并存的现实情况下,作为高等专科教育的主体——专科生必须认清形势、摆正取向、学社会所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专科教育面临的挑战

1.国际人才大竞争的挑战。21世纪将是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等激烈竞争的世界,而最主要的竞争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受专科学校学制短的限制,如何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专科学校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2.高科技大发展的挑战。面临高新科技大发展,高等专科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改革,以培养复合型、创造型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努力把新科技、新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方法融入教学,融入人才培养之中。

3.人才层次需求结构的挑战。社会用人部门对毕业生学历的“高移”,促使专科人才出现结构性矛盾,分配难的现象逐渐突出。研究高等专科的特色效应,构建反映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专科学校的当务之急。

4.教育体制和结构调整的挑战。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以及“三改一补”的方针,专科学校也应适应本地区经济和教育结构的变化需要,适时把握时机,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找到最佳定位点。

二、专科教育的发展潜力

高等专科教育到底有没有它存在的必要?虽然新近通过的《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专科教育是一种高等学历教育,但在这个问题上存有疑虑的人仍然不少。

1.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水平看,专科教育不能少。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量的低水平的生产力需要提高。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工业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这个发展阶段需求量最大的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

2.从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看,专科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不能少。我们国家很大,在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可选择在中专、中技、职业高校、大专、本科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就读,然后进入社会工作。接受专科教育应是许多学生的选择目标之一。

3.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静态配置和动态发展看,稳定和办好专科教育,也甚有必要。道理很简单,在我国现有的1000余所高等学校中,专科约占113,年招生数超过113,专科办学成本低,人才出得快。

4.从人的认识水平差异角度看,专科层次也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不管社会能够提供多么充分的教育条件,事实上,总有人对读书这件事不那么有兴趣,到一定程度就“读不下去了”。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待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探讨,但这个事实需要我们予以注意。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在中等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提供一个选择、发展的机会,无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还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其意义都不能算小。

三、专科生的取向

我们经常听到同学们自叹“专科生层次低”、“专科生就业难”等等,也感受到用人单位“非本科生、研究生不进”、“专科生免谈”等人为设置的高门槛的阻拦。专科毕业生真的是出路有限、没有前途吗?通过几年来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专科生不仅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而且在各行各业均大有作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专科生就业难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专科生的应用能力和增强专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专科毕业生要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专科生在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逐步形成较为理想的知识结构。因此,专科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尽量拓宽和专业有关的知识面。一个人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保证在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苹,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在某一两个专业方向上,力争取得超过别人的优势,择业时在与本专业门类人才的竞争中才会掌握主动权,也才有可能被优先聘用。同时,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要有选择、有意识地拓宽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争取一切机会扩大知识面。

2.专科生要以应用为重点,学以致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固然重要,然而专科生的主要工作岗位在基层一线,因此以应用为重点才是专科生的优势所在。一个专科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随时灵活熟练地处理生产第一线的问题,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专科毕业生要面向基层,积极融入社会。通过对专科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发现,不少毕业生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得到多少?社会能给予我什么?有些毕业生留恋城市生活的舒适环境,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有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地责怪社会不公平。从社会的人才总需求量来看,专科毕业生就业并不十分困难,难的是找到一份毕业生自认为“理想”的职业。正是这种理想和现实的错位,造成了专科生择业难的困惑。

专科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84年起,我国普通专科教育就开始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国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验,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探索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电呈现出新的特点。党的十五大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确立了大力发展高等专科教育的方针,并从1999年秋季开始明显扩大了高等专科教育的招生规模,使高等专科教育经历十多年试点阶段后,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就目前我国生产力、科技发展和基础教育水平看,专科教育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专科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在发展潜力与严峻挑战并存的现实情况下,作为高等专科教育的主体——专科生必须认清形势、摆正取向、学社会所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专科教育面临的挑战

1.国际人才大竞争的挑战。21世纪将是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等激烈竞争的世界,而最主要的竞争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受专科学校学制短的限制,如何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专科学校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2.高科技大发展的挑战。面临高新科技大发展,高等专科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改革,以培养复合型、创造型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努力把新科技、新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方法融入教学,融入人才培养之中。

3.人才层次需求结构的挑战。社会用人部门对毕业生学历的“高移”,促使专科人才出现结构性矛盾,分配难的现象逐渐突出。研究高等专科的特色效应,构建反映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专科学校的当务之急。

4.教育体制和结构调整的挑战。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以及“三改一补”的方针,专科学校也应适应本地区经济和教育结构的变化需要,适时把握时机,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找到最佳定位点。

二、专科教育的发展潜力

高等专科教育到底有没有它存在的必要?虽然新近通过的《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专科教育是一种高等学历教育,但在这个问题上存有疑虑的人仍然不少。

1.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水平看,专科教育不能少。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量的低水平的生产力需要提高。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工业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这个发展阶段需求量最大的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

2.从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看,专科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不能少。我们国家很大,在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可选择在中专、中技、职业高校、大专、本科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就读,然后进入社会工作。接受专科教育应是许多学生的选择目标之一。

3.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静态配置和动态发展看,稳定和办好专科教育,也甚有必要。道理很简单,在我国现有的1000余所高等学校中,专科约占113,年招生数超过113,专科办学成本低,人才出得快。

4.从人的认识水平差异角度看,专科层次也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不管社会能够提供多么充分的教育条件,事实上,总有人对读书这件事不那么有兴趣,到一定程度就“读不下去了”。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待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探讨,但这个事实需要我们予以注意。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在中等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提供一个选择、发展的机会,无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还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其意义都不能算小。

三、专科生的取向

我们经常听到同学们自叹“专科生层次低”、“专科生就业难”等等,也感受到用人单位“非本科生、研究生不进”、“专科生免谈”等人为设置的高门槛的阻拦。专科毕业生真的是出路有限、没有前途吗?通过几年来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专科生不仅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而且在各行各业均大有作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专科生就业难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专科生的应用能力和增强专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专科毕业生要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专科生在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逐步形成较为理想的知识结构。因此,专科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尽量拓宽和专业有关的知识面。一个人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保证在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苹,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在某一两个专业方向上,力争取得超过别人的优势,择业时在与本专业门类人才的竞争中才会掌握主动权,也才有可能被优先聘用。同时,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要有选择、有意识地拓宽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争取一切机会扩大知识面。

2.专科生要以应用为重点,学以致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固然重要,然而专科生的主要工作岗位在基层一线,因此以应用为重点才是专科生的优势所在。一个专科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随时灵活熟练地处理生产第一线的问题,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专科毕业生要面向基层,积极融入社会。通过对专科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发现,不少毕业生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得到多少?社会能给予我什么?有些毕业生留恋城市生活的舒适环境,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有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地责怪社会不公平。从社会的人才总需求量来看,专科毕业生就业并不十分困难,难的是找到一份毕业生自认为“理想”的职业。正是这种理想和现实的错位,造成了专科生择业难的困惑。

专科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师范专科学校教师教育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已由单一的教师教育办学格局转为教师教育与高职教育共存发展。教师教育在“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培养目标的下移,由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转为培养小学教师;其次,小学教师已经由量的需求转为质的需要,必须以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再次,教师要由熟悉的初中教师的培养方式转为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式,这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考验。新的挑战也为师专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明确发展路向,师专的教师教育,应该大有作为。

一、发挥优势,树立为国家培养基层人才的自信心

师专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功不可没。近十几年来教师教育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中师资源几乎丧失殆尽,相当多的师专或独立升格,或与有关院校合并后升格。目前,仅存的师专不足50所,其中80%以上分布在地(市)一级,是地(市)唯一的一所高等学校。顺应师范教育的转型,师专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培养重点转向为国家培养基层人才(小学教师)。

一是源于转型的培养目标要求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转变,取消原来的中师,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由师专承担。

二是源于师专大多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尤其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优势,为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本科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对培养普通小学师资兴趣不大。1998年教育部师范司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培养专、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从此,我国开始了高师院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尝试。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小学教师培养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截止到2005年,全国高师本科院校有96所,培养本专科师范生的综合性非师范院校达到207所。而目前全国仅有97所高等院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培养小学教师兴趣不大。“本来期望其他大学都来培养师资,但综合性大学对培养普通中小学师资根本没有兴趣”。

这为师专发挥优势占领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四是本科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高校)在“教师职前培养中“去农村化”非常严重,师专仍是农村师资的培养主体。多数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高校)培养农村教师的目标不明,他们普遍缺乏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经验,相关师资也缺乏农村教育体验,对农村教育教学规律,农村中小学生的特点,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了解不够,培养的学生也极少愿意回到农村,特别是“村小”任教。而师专所具有的处于地级市的地理位置和培养农村初中教师的经验,使其熟悉农村、了解农村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在培养农村师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见,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教育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要树立信心,加强内涵建设,努力为农村教育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科学定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学校办学定位是事关学校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是大学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的体现与反映,是办学成败的关键。师专的教师教育要走好转型发展这步棋,首先,要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对教师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师专教师教育的定位要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实力和现实状况,从自身的校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同时要考虑地方性和市场性。只有准确、合理的定位,才能保证教师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师专教师教育的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办学方向定位。师专大多分布在各地级市,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这是师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教师教育应以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主线来确定办学目标,为农村地区“两基”成果巩固和发展需要,做强做优教师教育。二是培养目标定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优质师资奇缺,部分边远山区的初中教师仍需要师专培养。因此,师专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服务地方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教育理念先进、师德良好、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强、体魄健全、学生欢迎、人民满意的优质基础教育师资”比较切合实际;三是服务面向定位。师专是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在服务面向上理应发挥地方优势。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为提升地方基础教育品质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四是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对高校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只有在某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其办学特色不能离开“师范性”和“地方性”两个基本前提。因此,师专应针对自身的特点培养优秀的小学师资,占领农村小学师资市场等方面形成办学优势和特色,从而更好地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

三、产学结合,实现校校合作双赢

产学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师专教师教育产学结合主要是通过教学与生产冲小学校)、科研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地方输送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在“依托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三个不同层次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依托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应紧紧依托农村基础教育对人才的素质需要、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资源、学校的教育教学场地等进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农村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设置、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教育提供较高水平的师资来源;让中小学及其优秀教师参与到教师教育体系中来,共同培养未来教师。通过选派中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师专的兼职教师、为师范生开设专题讲座,使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实践层面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师范生的感性经验;依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场地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共建教育实践基地,搭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的桥梁,为师范生的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提供便利,为师专教师的教育研究提供平台。

服务基础教育。这应该是师范院校的一个重要使命,一项基本职能。因此,师专教师教育要立足于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不断引导教师面向基层,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要主动走出去,进入地方,深入农村中小学,在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为农村中小学校提供全面支持。首先,积极回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充分考虑并满足中小学的需要。其次,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不仅进行理论培训,还要参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再次,主动与中小学开展课题合作研究。使研究做到即时现用,有效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引领基础教育。实质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引领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创新性(提供有效的帮助);示范性(发挥辐射作用);实践性(深人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高师院校积聚了一批教育研究人员,其学科构成与中小学相对应,并有一定的沟通渠道,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比其他院校更有优势。“引领的基础是研究和参与。师专的研究人员和教师要深人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与教育实际工作者展开合作对话,在合作对话中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一线教师并开展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应避免教育研究人员与中小学一线工作者之间产生“生产——消费”“传授一接受”的单向关系。

在产学有机结合中,中小学校可以获得师专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支撑和研究成果支持得以实现改善。教师可以获得师专的专业人员支援得以发展,师专在人才共育和实践基地共建中达成人才培养日标,教育研究人员能够在一线的研究中获得新的理论生长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为专业的持续发展注入生命力,从而实现产学结合、校校联动、合作共赢的格局。

四、加强建设,以品牌求发展

师专的教师教育要做强做优,关键在于加强建设,把教师教育打造成品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与本科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师范大学拼学术研究、全国知名度不是师专的长处,坚持打造“精品师范”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求特色、创品牌,在地方形成一枝独秀不是不可能。因此,要加强建设,完善机制,重视规划,保证投入,确保形成地方品牌。须抓住几个最关键环节: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国以来,师专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教学过程普遍存在重教师传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重专业知识,轻职业技能。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工作的适应期长。在新的形势下,师专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为迫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下移的现实,可采用“l+l+l”的培养模式,即建立“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专业知识,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而且他们最好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因此,在第一年的通识教育阶段,应注重文理渗透,重视培养艺术修养,学生集中修完公共专业课、专业通修课。第二年学生集中一年时间修完学科专业课程,最后一年修完教师教育课程,完成教育实习、自主研习和实践活动训练。该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综合型、多能型小学教师的培养。

二是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能简单照搬原来培养初中教师的课程来培养小学教师。应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和农村学校的实际设置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要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建立课程负责人制,由课程负责人组建教学团队,围绕该课程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重点教材、教改项目等建设。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力求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了解,树立扎根农村教育的信念。公务员之家:

专科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实践

随着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融入我国设计领域,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室内装修变得多种多样。同时,这个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和先进思维,其中,专业化和科技化是部分现代室内设计的核心要素,这也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高职院校正在逐步改革和创新室内设计课程和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身的教学难点,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教学研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向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学习,各院校不断优化、调整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行业竞争能力为最终目的,合理安排课程和实践活动,对室内设计教育行业的长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现状

室内设计专业既考验设计师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构造能力,又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艺术细胞和文化气息。现代室内设计追求实用与艺术的结合,所以,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在致力于强化学生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在传统的建筑学、材料学以及设计学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将学科知识融入实际设计,强化学生的学术能力,使其在实践教学中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传统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在培养室内设计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同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符号,培养学生的艺术气息。在实践活动中,很多高校会让学生自行对室内环境进行分析和想象,凭借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发散思维,创作作品。但即使这样,部分高职院校仍然在沿用老一套的工业造型设计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教育成偏重于技术的死板设计师;而一些具有现代化思维的高职院校过于重视艺术,对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整体交叉缺乏相应的研究,使我国高职室内设计教学产生了两极分化的不良现状,不利于学生在设计行业的长远发展。如何突破现有困境,将原创性和创新性融入学生的室内设计作品,使以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的教学内容不再过于单一,是我国教学界应该及时调整和改革的重要工作。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的实践对策

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室内设计灵感源源不断的基本保障,也是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需要教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只有拥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思维,学生才能在行业内部竞争中脱颖而出。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可以设置名师作品的赏析和探讨,使学生通过对著名设计作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学习,认知当代室内设计的主流趋势。学生可以收集自己喜欢的名师作品,通过课下预习学习借鉴作品中的精髓,然后通过课上的讨论达到排疑解惑和融会贯通的效果。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在课外参观名家的室内设计作品展览,通过相互交流和探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其次,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应该鼓励学生不断积累设计素材,通过校园和生活中的细节事物发掘全新的设计理念,将生活中的设计元素提炼到自己的作品中,提高作品的艺术层次。

2.教学方法的研究

现代高职院校室内设计的教学通常采取项目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共同作用下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对现场情况的模拟进行实物设计,以教学手段为实践打好基础,为实际工作提供有力的辅助。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与企业或政府联合开展的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手段,旨在具体项目中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通过接触实际项目,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室内设计行业的设计流程,也可以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心理动机的干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室内设计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有着强大的空间想象力和构图能力。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专业能力较强,而忽略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项目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安排到自己喜欢的项目中,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和优化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学生了解各种室内设计风格,将不同的风格进行不同主体的项目开发,将学生安排在合理的项目主体中,有针对性地规划学生的学习。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需要在项目开展前选定适合的学生人选,根据项目的特性和设计风格对学生提出设计要求,并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在学生的项目设计过程中全程跟踪学生,实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可以在过程中不断咨询教师。在项目结束后,教师需要科学系统地分析整个项目的开展和教学设计报告。

(2)情境教学法

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对设计作品的情境感知能力,在现代化的情境教学法中,学生可以更真实、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流程的相关操作。一般的学生很难在复杂的设计环节中找到适合自身的设计理念和节奏,所以,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找到设计环境的内在联系,伤害。在副石选配上,学生选择了珍珠、珊瑚、紫水晶等具有东方美感的天然材质作为点缀,与金色、蓝色、绿色交相辉映,且通过合理设计各种色彩占比,避免了高饱和度色彩撞色带来的不适感。在设计过程中,除了借鉴经典的点翠首饰外,学生还将牡丹纹样作了抽象化处理,使之更具现代感,并且抽象的牡丹纹饰没有使用普通的银胎珐琅工艺,而是使用无底珐琅工艺,视觉效果上更显通透轻盈,极具时尚气质。在起版过程中,设计小组全程跟进。学生在跟版过程遇到珊瑚设计得过大,成本骤增的情况,也遇到胸针设计不合理,配件无法匹配的情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工艺和成本有了更为生动的理解,而不只是在书本上学习到的抽象理论。

在产品生产完成后,设计小组梳理整个套系的设计说明,与“生活在左”品牌运营部门对接,探讨推广文案与网页设计。新品上市恰逢七夕前夕,又正值《延禧攻略》热播,品牌方根据后台数据找准切入点,以宫廷首饰风格为宣传要点,向精准人群传播。在广州和京都,将搭配好的“生活在左”最新服饰进行棚拍和街拍,兼具时尚和古意,并聘请模特扎挽发髻,演示首饰用途。随后,设计小组配合“生活在左”品牌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展示设计及其生产过程,引起了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意愿。设计小组通过展示设计手稿、产品半成品到成品的过程、拍摄花絮、故宫点翠首饰、影视剧照等,使粉丝关注热度持续升高,并在粉丝互动群里不断制造话题,上市一周内即有三款产品卖断货,只能通过预售形式预订,品牌方在全额收取预订款后快速向工厂返单。已经收到货品的顾客均给出了良好的反馈,整个设计销售过程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成果。

结语

珠宝首饰设计创新教育除了对新材质、新形式展开探讨外,还应真正把设计和销售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建立甲方思维和消费者视角,更深入地了解设计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珠宝首饰设计教育中,教师应强调中式元素的运用,保持民族特征并使之符合现代审美语境,使我国的珠宝首饰设计在世界范围内更具鲜明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张荣红.全面实施本科生科研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以首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中国大学教学,2008(5).

[2]程思,张婉玉.高校珠宝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科教文汇,2013(4).

专科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隐忧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这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一直徘徊在专科层次,它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无法使职业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无法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开办本科职业教育,并逐步向应用型本科过渡,这既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更是高职教育自身健康发展必然性。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必给高职院校教师带来隐忧,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这值得我们去思考。本文以高职院校开办本科职业教育和即将升入应用型本科的高职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本科职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隐忧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然性

1.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较滞后,已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层次职业教育体系。然而,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专科层次,这种职业教育的断头,阻碍了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本科层次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国家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

2.终身教育理念促使职业教育层次的提高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终身教育”这一理念,并着力于创新和设立终身教育体系。然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不符合“终身教育”这一理念,调查显示,89%的高职业大学生不满意现有的学历,并且有69%的高职业毕业生有继续深造的愿望。现实要求表明,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是实现高职大学生“上好学”“升好学”愿望的最佳途径。现行的高职“专升本”方式虽然可以使在校大学生继续高学历深造,但升本之后的教育偏离了原来的职业教育属性,违背了教育系统性原则。因此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可以与职业专科教育更好地衔接,有助于高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广泛的教育机会,这充分体现了终身化教育的需求。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定高职教师应该拥有更丰富、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但就目前的高职教育师资现状来看,高职教师与职业本科要求有较大差距,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探究的双重压力之下,以高标准来要求高职教师的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二、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对高职教师带来的隐忧问题

1.思想观念的隐忧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带来的各种新观念、新提法、新理念必然会对高职教师的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意识已根深蒂固,当原有专科层次的教育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时,高职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需要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是马上就能转变的,它需要一段时间的心理斗争,尤其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时,更是存在抵触心理。应用型本科层次教育的出现与发展必将导致高职院校进行改革,这种改革将涉及方方面面,造成一些人的担忧,如职务晋升、工资调整等都是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隐忧。

2.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隐忧

高职院校教师基本没有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经验,没有一套现成的经验可循,尤其受高职教育重视技能、相对弱化理论的影响。高职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被固化在专科层面,面对本科层次大学生对更高专业知识的需求,高职教师专科层面的知识体系受到挑战,这成为高职教师面临的隐忧问题之一。此外,本科层次大学生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并不会因为理论知识的提升而有所降低,而是强调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这考验着高职教师的学识与能力。面对应用型本科层次教育,高职教师原来熟悉的的专科层次的教育理论,以及专科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将受到挑战。与此同时,来自应用型本科层次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开发、教材选用等,要求教师有别于专科层次教学,以满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对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

3.科研能力的隐忧

应用型本科层次教育对教师的科研要求要高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对于不科研能力不强的高职教师来说,科研水平能否胜任本科层次要求是个不小的挑战。重技能轻理论的高职教师习惯于以实践技能高低论英雄,当借助理论知识促进教学方法改进,运用科研知识指导课程开发,利用科研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都变得更为重要时,科研能力成为高职教师的隐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高职教师大多是学术型高等学府毕业的,无论教学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趋同于传统大学的理论研究,面对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转化的能力成为高职教师的另一个隐忧问题。

4.职称评聘的隐忧

职称评聘是每个高校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职称评聘在高职专科阶段就存在不合理现象,高职院校基本是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评聘条件,强调是教师的课时量、科研项目的级别、发表核心论文的数量、科研经费的多少、获奖证书的等级以及发明专利的数量等,教师的实践技能考核并未涉及其中。这种实践技能并不是到学术型高等学府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深造而掌握的,而是要走入市场进行社会实践,通过调研了解行业、职业及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帮助行业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参与技术攻关,培训业务人员等所掌握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的职称评聘改革对于习惯了原评聘条件的教师来说,是一个隐忧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对高职教师带来的隐忧问题

1.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不明确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层次还是一种类型,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职业高等教育,许多人都存有困惑。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还没有明晰要建设成为什么样的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培养怎样的应用型人才,学校自己都不清楚。许多高职升入本科的学校还没有深入认识到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有的学校照搬普通学术型本科那一套办学定位,甚至一些学校以“专本过渡”为借口继续延用高职专科层次的发展规划。这种办学定位的模糊对教师的发展造成了障碍,也带来了隐忧。

2.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不确定

高职专科层次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采取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职业要求确定培养目标。目前,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专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且模糊笼统。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的生命力,而人才培养方案中核心的部分在于课程设置,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遵行高职专科层次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开设课程,还是按照学科理论来设置课程?如果按岗位的要求开设课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如果按学科设置,职业定向不明显失去了职业教育的性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不确定性对教师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四、应用型本科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隐忧的对策

1.明确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只有抓住这个“纲”,其他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高职院校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这是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高职教师发展的需要。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明晰“职业本科教育要发展成为什么样的教育”这样的战略性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内涵。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应以人才发展规划作为核心内容,并以此核心内容确定院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的准确定位,为实现本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职教师的发展确定了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定位后,教师应以人才发展规划作为核心,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

2.科学确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来说,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保障,它决定了职业本科院校如何围绕培养对象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科与专业建设。学科与专业建设是任何一所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把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现代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其次,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本科教育属性仍是职业教育,尽管本科教育是以理论知识为教学重点,但职业教育仍然不能忽略了知识的应用与技能的训练。知识的应用与技能的训练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只有遵照这种思想,课程体系才能使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科学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明确了教师的发展方向,从思想上解决了“怎么去做”与“怎么做好”等方面的问题,并在实际操作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应用型本科的竞争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新兴的一种教育体系,没有一套现成的经验可循。初期,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仍使用高职专科那套教学方法,这不仅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同时也造成教师们心理的不安与忧虑。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如何加强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提出几点建议:(1)设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化的教师发展机构,为每名高职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为教师开设职业教育理论等课程、提高教学技能、进行企业实训、指导产学研合作等搭建平台与提供服务。(2)增加进修机会,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进修是指学历进修与专业实践技能进修,它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推动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3)培养教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在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时要对原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升级”与“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使一线教师参与进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样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增强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信念,获得成就感,满足其内在需求,提振使命感。

作者:郭华恬 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占权.试析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过渡应注意的问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3):35-39.

[2]刘雪凯.不同中医体质大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6):658-660.

[3]贾俊礼,唐振华,郝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Z1):72-78.

专科教育范文篇8

一、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概念界定与现状

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定义学术界未能达到统一,对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定义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戚万学同郝克明的观点相一致,认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主要表现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1951年我国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首次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由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构成。由此可见,从建国初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并且,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专科、本科到各级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

近些年,我国各层次教育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研究生层次的数量增加程度明显,本专科各层次人数的比例也在不断的调整之中,用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的改革不仅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戚万学在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合理性研究时提出了合理性的两点表现,一是高等学校培养的各种层次和规格的人才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各层次人才比例适当,以有利于高等教育内部由较低一级向较高一级及时输送人才。这两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改革的两点方向。总之,就是高等教育各层次培养出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比例适当。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一直有所调整,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分析应集中在专科、本科、研究生各层次的比例和专科教育的发展上。首先,我国从1992年开始,各层次人数开始较快程度的增长。“1999年、2000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进一步增长,以逐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院校毕业人才的需要。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研究生人数大幅增长。”[3](P.176)其次,从专、本、研各层次在校生的比例看,专科层次的发展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改革所关注的焦点。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的比例不断随着国情和社会需要而改变,而专、本层次的比例变化,对处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影响最大,如21世纪初的几年专科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现象,这与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大力发展专科教育有较大关系。

二、高等教育层次发展的顺序

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是与高教机构相关联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变化引发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的变化,所以,研究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产生的顺序必将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相结合。谢安邦通过研究承担专科阶段、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创设时期发现,在高等教育的机构产生发展过程中,最初出现的是本科教育机构,然后是研究生教育机构,最后才是专科教育机构。这就是所谓的高等教育的向上和向下延伸。专科教育机构很晚才出现,一直到19世纪末常常为人们所提起的也只有法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设置的一些从事专门技术教育的院校,并且它们的规模与传统大学教育相差甚远,受重视程度不可相提并论。到了20世纪中叶,因为它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才开始大规模的发展,专科教育机构以提供产业界的专门技术人才和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为优势得以迅速发展。

经济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郝克明对美国的学士、硕士、博士也就是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进行分析,表明美国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硕、博高层次学位授予数量的大幅度提高,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建立在经济发展且学士层次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与美国类似,战争对日本的高等教育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将日本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也以战前和战后进行划分。与美国不同的是,作为战胜国的美国战后经济迅速发展,而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战后面临的是社会经济的重建与全面复苏。研究发现,战前日本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展的总趋势是从第一级(专科)开始发展,逐渐产生第二级(本科)和第三级(研究生)并以发展第二级为主,不断扩大它在三级中的比重。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展的总趋势是从第二级开始发展,不断出现第一级的各类机构。第一级的高速发展和它在三级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大成为日本高等教育水平结构发展变化的显著特征。同时,第三级的比重也有所增加。日本战前高等教育层次的发展说明了在社会经济正常发展情况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展的情况,从低级产生逐级发展。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第一级的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特征,这也证明了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基础、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

总的来说,不管是从高等教育层次产生的顺序来看,还是从各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看,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不仅产生早,而且所占比重大。根据谢安邦对高等教育各阶段发展的规模总结看“发达国家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所占比重更大,而发展中国家,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所占比重更大。欧美发达国家因为产业结构与就职状况的因素,把发展的重点放到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之上,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对本科尤其是大专阶段的教育更为重视”。[4](P.72)因此,对于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以发展专科、本科高等教育为基础,在本专科发挥推广高等教育作用之后,逐渐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未达到大众化之前就大规模发展研究生教育就违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建议

目前,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各学者虽然都给出不同的建议,部分学者将加强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方面作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关注的重要方面之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调整专、本、研的比例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合理化的主要手段。

在提高本科及以上层次教学质量方面,“本科教育的质量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国家对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宏观指导,保证和提高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大部分本科高等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切实保证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研和学术活动。”[5](P.60-65)现代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是不会停止的,所以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人才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方面,国内学者们几乎都针对我国各类高等专门学校等大众化的教育机构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方向。

专科教育范文篇9

**年工作回顾

**年是“**”开局之年,也是我省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并取得重大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厅党组和厅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全省卫生科教系统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卫生科教工作的全局,上下齐心,努力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及全省卫生科教工作会议精神,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确定“**”卫生科教工作方向

**年3月,召开了全省卫生科教工作会议,姚志彬厅长做了重要讲话,黄小玲书记作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我省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的工作报告。会议总结了“**”期间我省卫生科教工作,部署了“**”卫生科教工作,制定了《**省“**”卫生科技发展规划》、《**省“**”医学专科建设计划》和《**省“**”继续医学教育规划》。会议确定我省在“**”期间卫生科教工作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统筹区域发展,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关键技术攻关,提高重大疾病防治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医学科技竞争力;加强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坚持科教工作与疾病预防控制相结合,坚持科教工作与临床相结合,坚持科教工作与推广适宜技术相结合。

一是以加强专科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医学技术整体水平。通过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多层共建,加大投入,重点建设30个左右重点专科,50个左右特色专科。

二是以加快科技创新为突破口,集中力量组织重大项目攻关。重点加强八大重点领域研究,包括重点传染性疾病防治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预测和应急能力研究,重大慢性疾病的基础、防治与控制研究,社区卫生服务及健康促进模式研究,农村适宜技术研究,老年性疾病防治的研究,环境、职业危害和伤害防治技术研究,出生缺陷防治研究以及注重现代科技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

三是以实施“**”卫生人才规划为动力,加快卫生人才培养。以项目为龙头,以学科为依托,力争培养全国著名专家(医学院士)2-3人,培养各类学科带头人500名,逐步建立学科、年龄结构合理的卫生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全科医学人才、农村卫生人才培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提供技术保障。

四是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和毕业后教育。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以及健全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建设。

二、加强医学科研课题管理,提高卫生科研质量

组织**年度**省医学科研基金的申报、评审及**/**年度课题的后期管理工作。**年共受理课题申报938项,按专业分为15个学科组进行评审,经综合专家评审意见及查新结果,总立项487项(占总申报数51.92%),其中立项资助课题289项(占总申报数30.81%),立项非资助管理课题198项(占总申报数21.11%),资助总额为260万元。立项课题坚持择优扶持的原则,主要资助应用型研究,兼顾地区(单位)与专业分布。

贯彻落实我厅《关于加强**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后期管理的通知》(粤卫〔2004〕69号),对科研课题的结题、延期严格把关,督促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加强对所属单位立项课题的管理,对不按要求完成课题的个人或单位实行暂停受理或限额受理的措施,该项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的成效。据对已到期结题的**/**年度基金课题结题统计,两年的申报结题率分别为82.09%、86.84%。批准结题率分别为64.37%、70.04%。

三、卫生科研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年以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杨培增教授等完成的《葡萄膜炎发生及慢性化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余学清教授等完成的《肾小球疾病免疫发病机制及治疗干预系列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医学专业获**省科技奖拟奖项目共86项,占总拟奖项目的29.66%,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46项。中山大学获得各类科研基金近1亿元,其中国家863计划6项。申请“**”国家支撑计划有了新突破,省人民医院以牵头单位获得“**”国家支撑计划资助项目3项,其中2项为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共获得院外资助额为1411万元,同时获得**年度**省科技奖拟奖项目一、二、三等奖各一项,这也是省人民医院近15年来首次有可能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科技奖一等奖。

四、依法规范生物安全管理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24号令),加强我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二是加强卫生系统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实行统一教材、统一师资、统一授课内容和要求,对全省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至**年底,完成了全省21个地级市1369名技术骨干的培训。三是开展申报实验室,积极督促各列入国家计划内的实验室进行申报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工作,并做好临时启动省CDC的BSL-3实验室的监督和管理。四是向卫生部推荐生物安全评审专家。根据《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推荐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评审专家的通知》(卫科教实验室便函〔**〕123号)要求,组织相关单位进行申报,共向卫生部推荐专家19人。五是依法做好禽流感死者尸解标本的管理;布置落实了全省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调查工作;加强我省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没有发生生物安全事故。

五、依法规范辅助生殖技术管理

一是认真组织申报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为进一步加强辅助生殖技术管理,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印发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及人类精子库培训基地认可标准及管理规定的通知》、《卫生部关于印发人类辅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校验实施细则的通知》,做好省内培训基地的申报。目前我省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两家机构获批准为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获批准为卫生部人类精子库培训基地。

二是组织受理医疗机构申报开展辅助生殖技术。**年受理5家单位申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我厅组织专家对5个单位进行初审,出具初审意见后,上报卫生部,卫生部组织对这5个单位的现场评审工作,其中3家机构获准试运行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

三是严格把关,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年组织有关专家,严格按照标准,对第三批申报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的25所医疗机构进行评审,除2个单位因故申请取消评审外,共有9所单位获准正式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试运行一年的3所,校验基本合格1所,未通过10所。

六、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为了贯彻落实张德江书记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训的指示精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组织实施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天大药业(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资助我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项目,资助总额达800万元。根据资助项目要求制定了《**省部分农村卫生人才培训试点实施方案》。该培训项目简称“6161”工程,培训全省卫生管理干部600名,清远、揭阳、云浮三市卫生院业务骨干1000名,乡村医生6000名,受益人口超过1000万。该项目于**年11月11日全面启动,并顺利举办了农村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清远、揭阳、云浮三市和全省70个经济欠发达县(区)卫生局局长、医院院长(包括人民医院院长、中医院院长和妇幼保健院院长),以及清远、揭阳、云浮三市乡镇卫生院院长等培训及内儿科业务骨干、预防保健业务骨干培训班。通过加强农村卫生管理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卫生管理干部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更好的为广大农村居民服务。

七、开展农村基层在职卫生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的督导

为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在职卫生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和专项经费的落实,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根据《关于印发**省农村基层在职卫生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督导方案的通知》(粤卫办〔2005〕43号)要求,我处委托**省卫生职业教育协会于**年11月份组织专家对承担我省农村基层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的19所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实地督导,重点督查经费落实情况及培训质量。通过督导,及时发现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省农村基层在职卫技人员培训质量,推动我省卫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八、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评估认定

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印发**省全科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培训基地及社区培训基地标准(试行)的通知》(粤卫办〔2005〕58号)要求,我厅于**年5月下旬组织专家分3组分别对我省21个市申报的29个全科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培训基地、80个临床实践基地和109个社区培训基地进行了系统的评估。通过评估,全省认定全科医学教育理论教学培训基地25个、临床实践基地76及社区培训基地88个,初步建立了**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网络。到目前为止,培训全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师资626人。

九、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评审工作

为推动我省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建设,转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粤卫办函〔**〕1**号),并向卫生部申请作为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试点省。根据卫生部《通知》精神,认真组织我省符合条件的医院申报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共申报447个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其中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31个,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16个。向卫生部推荐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评审专家436名。**年11月,卫生部组织全国90多名专家,对省人民医院等9所医院153个专科、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进行了评审。通过卫生部评审成为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普通专科71个,亚专科66个,通过率89.5%,其中省人民医院普通专科15个、亚专科16个,中山大学附属一院普通专科13个、亚专科15个,附属二院普通专科11个,亚专科8个,附属三院普通专科9个,亚专科6个,附属五院普通专科1个亚专科2个,光华口腔医院口腔科和眼科医院眼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专科11个,亚专科14个,珠江医院普通专科9个、亚专科5个。通过评审,使我们初步掌握了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评审的程序、方法和重点,锻炼了我省的专家队伍,为我省进一步做好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鉴于我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取得的经验以及在专科医师基地评审中取得的成绩,卫生部批准我省成为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试点省。

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根据继续医学教育有关规定,继续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定了《**省“**”继续医学教育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认真做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审批、立项及后期管理工作。**年获批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62项,公布省级项目504项。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得到了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年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被卫生部评为“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并在全国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

积极组织编写继续医学教育教材。我处与厅应急办共同组织专家编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9个分册,该系列教材纳入省人事厅全省继续教育教材,作为全省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必修课。

根据卫生部进一步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筛查培训工作的要求,举办了全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筛查师资骨干培训班,共230人参加了培训,进一步规范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诊断、报告、采样送检工作,提高我省医疗卫生队伍防治不明原因肺炎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通过与有关部门协调卫生保健专业学生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问题,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妥善处理部分中职毕业生参加医护资格考试问题的通知》(粤教职〔**〕70号)。根据此文件精神,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9月会同教育厅和中医药局主持召开了卫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通报会,并下发了会议纪要,解决了近两万名学生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问题。

组织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估认定,目前全省共有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166个,其中高校直属附属医院2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9所,教学医院90所。继续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年全省认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个,组织5134名住院医师参加全省统考,发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2415个,合格率为43.8%。

**年卫生科教主要工作

**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是我省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十分关键的一年,也是推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分重要的一年。根据全省卫生工作会议部署,今年我省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重点部署,加强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着力抓好农村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医院管理,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纵深发展,坚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确保卫生事业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成效,为促进和谐**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卫生科教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今年全省卫生工作重点,坚持卫生科教工作为卫生事业服务的方向,突出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两条主线,围绕知识更新、技术流动、成果转化三个中心环节,构建卫生科技自主创新、科技支撑、成果推广应用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四个体系。加强全科医学人才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继续完善和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及远程医学教育的规范管理。

一、开展“**”期间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的验收工作

为培育**省医学专科优势,提高我省医学科技竞争能力,**年省卫生厅开展了省医学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工作,经过单位申报和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等18个医学重点专科,**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等29个特色专科,经过4年的建设,我省医学专科水平明显提高。根据《**省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方案》的要求,今年将对“**”期间**省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情况进行总结验收。省卫生厅将下发有关验收的《通知》,请各单位按照《通知》要求做好自查,各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的“重点专科”、“特色专科”进行检查验收,将验收情况作为评选“**”**省重点专科、特色专科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年全面启动“**”**省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工作,发挥医学专科在重大疾病、疑难病防治的中流砥柱作用,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使我省的总体临床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后劲。通过优化布局与结构,多层共建,加大投入,重点建设30个重点专科,50个特色专科,在全省形成布局合理、技术水平较高、各具优势(特色)的专科点群,扩大覆盖面,缩短服务半径,使人民群众能就近得到较先进的优质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同时发挥专科示范作用。

三、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医学重点领域的研究

卫生科技工作的重点在于建立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树立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优化创新的政策与环境,提升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要根据卫生科技发展的规律,紧密围绕我省卫生实际需要,抓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这一关键环节,在明确我国卫生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构建创新体制和长效机制。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重大疾病为工作重点,以影响广泛、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的重大疾病为突破口,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的研究、重大出生缺陷和遗传病防治的研究,职业病、地方病的防治研究,老年相关疾病的干预控制研究、重大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的识别技术与干预措施研究、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农村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防治研究等,认真组织科技力量攻关,努力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降低出生缺陷和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提高人均期望寿命,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健康保障。

四、认真组织“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基金的申报工作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支持开展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中央财政设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

卫生部从**年开始设立“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基金,重点开展卫生行业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要求体现行业科研的特点与重点,与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合理区分层次,做好衔接,避免重复交叉。专项只设项目层次,不分解。项目采取招标或择优委托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要求:以需求为基础,以任务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面向健康共性问题、解决行业实用技术、促进卫生科技发展。国家已立项的支撑项目、863、973、重大专项等项目,不得重复申报。重点加强流行病学研究,公共卫生研究、相关医学类研究,临床诊断治疗应用技术、循证医学、医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可申请培育性的项目为973项目打基础。请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认真组织申报,将申报材料于**年6月20日前报卫生厅,由卫生厅汇总后,统一向卫生部申报。

五、进一步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卫生工作者健康的大事,各级卫生科技主管部门必须认真负责。要从强化人员培训、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分工责任、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做好硬件建设、加强审批和监督管理、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入手,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我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机制。

(一)加强BSL-3实验室管理:继续抓好我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敦促我省列入国家发改委规划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申报及监管工作。根据卫生部**年第50号令《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做好实验室活动的审批申报管理工作。

(二)做好自查和督查工作:今年全省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工作,同时,为配合卫生部每年两次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根据自查的情况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督导方案,对全省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做好BSL-2实验室备案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第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当向市级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我省将启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地级市卫生局负责辖区内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备案工作,省卫生厅统一备案格式及数据管理。

六、进一步加强辅助生殖技术管理

目前,我省共有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衍生技术医疗机构11所(其中4所试运行),开展供精人工授精技术医疗机构1所,设置人类精子库1所,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医疗机构29所(其中5所试运行)。

为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及人类精子库的管理,一是制定规划,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年制订**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规划,严格申报、审批管理。二是规范夫精人工授精技术的申请、校验、变更、注销等管理,从**年8月起,凡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的申请、校验、变更、注销的医疗机构,按照行政许可要求,进入**省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由**省卫生监督所受理大厅统一受理、发证。三是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和体系。**年起试行启用夫精人工授精年度报表软件,辅助生殖技术及精子库均实行年报制,使该项工作的管理步入科学化、程序化、动态化、规范化的管理渠道。

七、开展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

加强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是发展农村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完善我省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技术推广体系与模式,加强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探索面向农村和社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对促进卫生服务协调发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撑,方便群众就医,增进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年起,卫生部将在北京、河北、辽宁、**、广西、宁夏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适宜卫生技术进社区工程”试点活动,我省将在广州市、深圳市六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中选择2个示范区作为全国的试点单位,重点加强高血压防治技术、规范用药技术、冠心病防治技术、血栓防治技术、心脑血管病社区管理技术、以及心脑血管病引起的焦虑、抑郁症干预技术的推广,请广州、深圳市各选择1个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开展试点工作。

同时,省卫生厅将从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项目及部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选取优秀的适合基层推广的项目在全省推广。各地区、各单位要加大对技术引进、推广和应用工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采取有效方式,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参与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卫生科学普及工作,把防病治病的科技知识送入千家万户。

八、继续加强农村在职卫生技术人才培训

继续组织实施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天大药业(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资助我省的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合作项目,完成清远、揭阳、云浮三个试点市的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训任务,并在项目完成后组织督导组进行评估,保证该项目做好做实,取得良好效益。同时,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培训全省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管理干部以及粤东、粤西、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通过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和农村在职卫生技术人才的培训,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提高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的基本急诊急救、传染病防治、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技术水平,努力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救治条件,以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九、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

为加强我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2年下发《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和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审工作的通知》(卫科教高发[1996]第116号)精神,1996年成立“**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领导小组”,组织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评审委员会,开展临床教学基地的评审工作,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和毕业实习创造了良好条件。为规范我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保证高等医学教育质量,20**年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规范附属医院设置、教学医院设置和毕业生毕业实习的管理,进一步规范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申报、评审和管理工作。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全省拥有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2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9所、教学医院90所,基本满足我省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高校扩招后的临床教学和毕业实习要求。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拟与省教育厅、中医药局联合召开**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工作会议。总结10多年来我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工作经验,规范临床教学基地工作管理工作,修订临床教学基地的评审标准和管理办法,组织制订预防医学教学基地标准,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提高教学基地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和带教水平,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十、进一步加强我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落实国家和省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划》,重点建设2~4个部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5~6个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在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预防保健等领域遴选一批有学科优势、内容好、质量高的项目,重点扶持。定期对各地、各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评估。编写出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必修科目系列教材,重点抓好卫生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全员培训。研究和探讨面向农村基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有计划地组织一批实用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或专题讲座到农村基层举办。

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工作,今年组织对各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督导。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估认定,组织全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修课统考,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加强卫生科教管理人员培养,提高卫生科教队伍管理水平。

十一、大力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

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的意见,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岗位培训,加大社区卫生人才岗位培训力度,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积极开展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社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市积极探索规范化培训模式。继续健全全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网络,积极探索社区卫生人才培训新方法、新途径。举办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培训班,提高全科医学教育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十二、开展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试点的工作

专科教育范文篇10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等国家在两年制的高等教育专科层次陆续设置了副学士,由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的高等专科教育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因而这一阶段的学位只在美国等少数开展高等专科教育的国家发展起来。二次大战后至20世纪80—90年代,由于政治、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大改革时期,其标志之一是各类型高等专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40—70年代先后跨入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的阶段。1995年,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81.8%,英国则达49.5%,日本于1999年达到47.22%。一些发展中国家在60年代后也开始发展高等专科教育,相继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大众化或普及化阶段,如韩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50年的0.8%上升到1996年的60.3%。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更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和对象的进一步扩展,促进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类型的多样化,促进了高等教育从一次性教育走向终身学习的教育,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数量已成为各国对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

因此,20世纪末以来,各国继续放宽高等教育政策,不断降低入学门槛;采取以“社会需求”而非“学术导向”的发展策略,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等专科教育,同时大量接收成人大学生,极力扩大高等教育的对象和规模,以满足国内外生源的不同需求。鉴于高等专科教育在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和高等教育体系的自身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来没有设置这一层次学位的国家(地区),如英国、日本、香港、澳大利亚等,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设置该学位。可见,增设这一层次学位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发展过程

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所设置的学位,是一些国家设置的最初级学位,翻译的名称有“副学士学位/协士”(AssociateDegree)、“基础学位”(FoundationDegree)、“准学士学位”(Jun—Gakushi)等,目前国际比较通用的名称是“副学士学位”。它可作为终结性学位授予两年制高等学校(如美国的一些初级学院、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或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亦可作为一种中间性学位授予在攻读学士学位过程中完成2—3年学业的学生。概而言之,它是授予完成各类型高等专科教育学习任务的毕业生的学位,此层次学位的设置与发展,实质是高等教育发展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以来的发展概况——美国一枝独秀

在高等教育专科层次设立学位的做法始于1873年英国达勒姆大学成立的物理科学学院(SchoolofPhysicalScience)授予的自然科学协士,表示完成了两年的学业。但由于受到传统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作为学位制度确立下来,随之这一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而这一学位真正得到发展和完善却是在美国。

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副学士学位,首先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紧密联系的。19世纪中叶美国的南北战争,政治上使黑人奴隶获得了解放,使美国走向民主平等和尊重人权的国家;经济上使美国工农业出现了大飞跃;同时,欧洲新移民大量迁入,美国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随着其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和大批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美国社会所产生的这一系列急剧变化引发了“一场教育大革命”。19世纪中后期,美国许多大学校长陆续为改革大学体制提出建议,他们认为,“应该把属于中学教育性质的大学前二年的任务交给中学来承担。”1892年,威廉·哈珀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他把四年制的芝加哥大学分为两部分:一、二年级学生进入专科学院学习,三、四年级学生则进入大学学院学习。他指出:“那些天生不适合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可以自然而不失脸面地终止学习。”1896年,专科学院和大学学院分别改称为初级学院(JuniorCollege)和高级学院(SeniorCollege),1899年把发给在初级学院完成两年学业的学生的证书改称为副学士学位(AssociateDegree),副学士学位这一称谓由此诞生。初级学院经过不断发展,至20世纪中叶逐渐发展成为以社区为中心的新型高等学校,即社区学院(CommunityCollege),它逐渐成为美国授予副学士学位的主体。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2001年的统计,目前全美的社区学院共有1,132所,其学生人数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44%,这与副学士学位的设置、发展和完善有着重大关系。

(二)第二阶段:20世纪以来的设置状况——各个国家和地区方兴未艾

1.日本

二次大战后,由于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日本的高等专科教育迅速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进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改革,向开放型高等教育体系发展,以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化发展的需要。1984年实行短期大学与大学互换学分和转插读本科的制度。1991年修改的《学校教育法》,突出了学位体制改革,不但赋予原来只作称号的学士以学位的地位,而且还规定授予两年制短期大学和五年制初中起点的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以准学士学位。目前,日本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学位有两种。两年或三年制的初级学院(JuniorColleges)、短期大学以及五年制的技术学院(CollegesofTechnology)、高等专门学校授予毕业生准学士学位(Jun—Gakushi),学生可以在所获学分的基础上继续攻读学士学位,但技术学院的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两年制的专门培训学院(SpecialTrainingColleges,SenmonGakko)授予学生技术副学士学位(TechnicalAssociateDegree),这一学位也有资格转到四年制大学中学习学士学位课程。

2.英国

由于英国长期坚持高标准的大学学位教育传统,20世纪70年代以前不存在可以与美国或欧洲大陆相比较的独立的高等专科教育。英国政府1963年颁布著名的《罗宾斯报告》,为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了基础。1969年,开放大学成立,至今开放大学已拥有20多万学生,成为英国最大的大学。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大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其规模扩充的速度引起世人关注。2000年2月15日,中央政府教育和就业部(the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DFEE)正式公布了政府实施新的高等教育资格计划,要求对现行的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优化,建立两年制的新学位——基础学位(FoundationDegree)制度。在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征求意见之后,基础学位制度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基础学位的正式招生已从2001—2002学年开始,此学位的招生五年龄和学历限制,基础学位计划主要由大学或高等教育学院提供,并与各种进修教育学院建立联盟,开展合作。英国政府出于学术水准上的慎重考虑,规定只有具备学位授予权的大学或学院才能授予这一学位,但所有的联盟成员都可以教授此类课程。

3.我国香港特区

香港的高等教育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高等院校的数量和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大学层次的入学人数已占17—20岁年龄组的18%。2000年10月,香港特首董建华宣布要在10年时间内将香港接受高等教育的相关年龄组的人数比率从当时的30%提高到60%。为响应政府号召,一些高等教育的继续教育部门,如香港大学(HKU)和香港浸会大学(HHBU)的继续教育学院等都在2000年秋季学期开办新型副学士学位课程计划。由于对副学士学位毕业生需求极大,所有由大学资助委员会(UGC)资助的院校都从2001年秋季学期起开设了副学士学位课程。副学土学位在新的质量框架提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等教育和第三级教育之间重要的桥梁。

4.我国台湾地区

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影响下,我国台湾地区自1974年起大力发展高等专科教育,增设大专院校,由1950年的7所增加到2002年的159所。1991年3月,台湾在“修订完成学位授予法修正草案”中提出了增设“专士学位”。1993年2月22日台湾通过了“学位授予法修正草案”。未来的台湾学位等级将增列“专士”一级,学位等级将成为专士、学士、硕士、博士4个等级。但“专士”这一级学位却迟迟未设立,因为许多学者认为,“虽然专科与本科的毕业学分差别不大,但两者的教育宗旨不同,大学是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则以教授应用科学和技术培养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不应授予学术学位。”此后又经过几年的争论,最后,台湾于2004年1月14日颁布授予副学士学位,自2004年1月16日执行。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自1990年统一大学学制后,一些大学也开设了相当于大专的高级文凭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更加注重开展教育输出业务和学位与国际接轨的改革,从2004年4月1日起,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AQF)中新增加了两年制高等教育的副学士学位,它是与高级专科文凭并列的学历资格。学生通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直接入读本科课程,或者入读高级专科文凭课程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大学和其他有权颁发学历学位证书的院校以及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和注册的培训机构(RTO)都有权授予这一学位。

6.加拿大

二次大战以后,加拿大参照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模式,大力发展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并开设副学士学位的课程。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加拿大的社区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加拿大社区学院协会(theAssociationofCanadianCommunityColleges,ACCC)已经有150个成员。但由于加拿大每个省的教育状况差异很大,就所掌握的资料看,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高等专科教育中采用副学士学位。2000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委员会(theBritishColumbiaCouncil)采用了“关于文科和理科副学士学位的要求”。另外,位于温哥华地区的道格拉斯学院也设置了副学士学位。

由于各国学位制度的传统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不同等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正式设置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国家还不是很多。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尽管一些国家没有设置此类学位,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终身化这一发展背景的影响下,很多国家,例如俄罗斯、法国都纷纷出台了大力发展各类型高等专科教育的政策,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规范设置高等教育两年制文凭或证书的学习制课程,使之更好与国际交流。可以预见,这一层次学位的设置必将成为国际共同趋势。

三、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设置规律

从学位的设置背景看,一是与本国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状况有关;二是与本科层次以下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相关;三是与高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国际化、终身化发展的需要相关。美国19世纪末出现的副学士学位,与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化直接相关。这些变化导致了广大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民主化开始得以体现,从而导致初级学院的诞生以及副学士学位的确立。20世纪末以来国际上又一次出现设置副学士学位的热潮,其背景首先是二次大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都激发了各国对短学制、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大量需求,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一次又一次发展各类型高等专科教育的高潮,从而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进程。为更好实现国际交流和满足高等教育市场的需求,各国纷纷设置此类学位以适应时展的新需要。

此外,由于美国现代高等教育是世界最发达的,特别是二次大战以来,美国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举动往往被其他国家所效仿,所谓“二战以前学欧洲,二次大战以后学美国”。美国副学士学位是最早实施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和完善,因此,第二阶段所设置的此层次学位可以说都是按美国的模式设置,这一学位的相互趋同,实质也就是向“美国”趋同。

从学位的功能来看,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一般都有两种功能。(1)升学功能。此类学位是为学生在完成两年的课程之后转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的。获得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到四年制的大学(在香港,如果入读三年制大学则直接进入二年级)的三年级继续攻读学士学位。(2)就业功能。此类学位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所以此类学位的设置能很好满足广大学生的各种不同的需求。目前各国此层次学位的功能一方面进一步多元化,并不断开发更多的功能,另一方面这些功能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呈综合化趋势。

从学位开设的课程来看,内容丰富多样而且注重社会需求。(1)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一般的学校都根据入学学生的文化水平、入学后所选择的专业方向等具体情况,开设内容十分丰富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设计多种课程表,以供不同类型、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选择,以此来扩大招生的范围,保证生源的规模。(2)课程一般都注重社会需求,它们往往都是紧密联系当前或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开设的短期职业教育类课程。他们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为社会服务。同时,学位课程的增减都是根据本地区的需求以及市场调查来确定的,因此,所开设的课程学位因能较大程度的满足社会需求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从学位的教学管理制度来看,几乎都实行学分制,要获得学位必须完成所规定的学分。例如美国的加州河滨学院规定要取得副学士学位的学生要修满至少60学分,相当于约20门课程;澳大利亚的南克罗斯法律大学要求学生修满16个专业学分及6个非专业学分,共22个学分才会授予其副学士学位;香港的岭南大学人文科学的副学士学位要修满21个学分;在日本,两年制和三年制的初级学院以及技术学院等都对获得副学士学位的学分有具体的规定。此类学位的学分制注重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设计合理和相对弹性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同时,也可以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要学的课程,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

从学位设置的意义来看,此类学位进一步拓展了学位层次,完善了学位制度。此层次学位的设置使得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所组成的高等教育层次,分别对应着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所组成的四级学位,使学位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相互匹配,使每一级学位的授予都代表着相应高等教育阶段的完结,以及实现它所对应的衔接与贯通其他层次学位的意义。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说过:“在某种意义上,学位就是红绿灯,使得学生的车流通过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副学士到博士学位,各级学位都起着测量和奖励学习成绩的作用,它们影响着录取政策、课程内容和年轻人在大学中的学习期限。”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设置促进了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的完善,适应了社会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推进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68,84,98,107.

[2]瞿葆奎.教育制度.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03.

[3]美国社区学院模式.http://www.ceaie.org/whatsnew/c519bob.htm.2004—09—15.

[4]梁忠义,饶从满.日本学位制度历史与发展(续)[J].外国教育研究,1995,(2):37.

[5]http://www.unesco.org/iau/cd—data/jp.rtf,2004—08—23.

[6]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4.

[7]许明.从基础学位制度的建立看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0,(6):57—59.

[8]潘慧斌,张冠增.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纵览[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9.

[9]郑旦华,于超美.今日台湾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84.

[10]王忠烈.台湾、香港、澳门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1.

[11]澳大利亚新增副学士学位.http://www.hnby.com.cn/papers/dhb/200405/12/204875/204879.html,200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