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2:28:52

中考数学

中考数学范文篇1

例1(湖南湘潭市)如图1,将一副七巧板拼成一只小猫,则下图中∠AOB=.

解析观察发现这里正方形内的七巧板有5块是等腰直角三角形,1块正方形和1块锐角为45°的平行四边形。利用数字标出组成正方形和小猫的七巧板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AOB内部的两块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AOB=90°.

例2(湖北荆门市)用四个全等的矩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如图3所示的大正方形,已知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小正方形的面积是4,若用x,y表示矩形的长和宽(x>y),则下列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A)x+y=12.(B)x-y=2.(C)xy=35.(D)x+y=144.

解析观察拼图3可发现:大正方形的边长是矩形的长和宽之和;小正方形的边长是矩形的长和宽之差.由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可知其边长是12,即x+y=12①;由小正方形的边长是4可知其边长是2,即x-y=2②,因此选项A和B的关系式均正确.解①、②得x=7,y=5.因此:xy=35,x+y=74.所以答案为选择D.

点评例1、例2的拼图试题在教材中是具有相应原型的,这里改编成中考试题可谓老树发新枝。事实上学生若能认真观察图形的本身特点进而找到相应数量关系,准确解答并不是件难事。

2与多边形、圆相结合,注重考察学生对几何性质的综合运用.

例3(陕西省)如图4,梯形ABCD中,AB∥CD,∠ADC+∠BCD=90°,且DC=2AB,分别以DA、AB、BC为边向梯形外作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S1、S2、S3,则S1、S2、S3之间的关系是.

解析此题中所求三个正方形的面积S1、S2、S3之间的关系实质是求梯形ABCD的两个腰长及上底边边长

三者的平方关系.可利用梯形的高来建立桥梁

作用.如图5,分别过点

A、B做AE⊥DC,BF⊥DC,

垂足分别为E、F.设

梯形ABCD的高为h,

AB=a,DE=x,则DC=2a,FC=a-x.由于∠ADC+∠BCD=90°,可证得△AED∽△CFB,有h2=ax-x.S1=AD2=h2+x2=ax,S2=a2,S3=BC2=h2+(a-x)2=a2-ax.因此:S1+S3=S2.

例4(江苏南通市)在一次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某学习小组要制作一个圆锥体模型,操作规则是:在一块边长为16cm的正方形纸片上剪出一个扇形和一个圆,使得扇形围成圆锥的侧面时,圆恰好是该圆锥的底面.他们首先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方案一,发现这种方案不可行,于是他们调整了扇形和圆的半径,设计了如图7所示的方案二.(两个方案的图中,圆与正方形相邻两边及扇形的弧均相切.方案一中扇形的弧与正方形的两边相切)

(1)请说明方案一不可行的理由;

(2)判断方案二是否可行?若可行,请确定圆锥的母线长及其底面圆半径;若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解析(1)因为扇形ABC的弧长=×16×2π=8π,因此圆的半径应为4cm.由于所给正方形纸片的对角线长为cm,而制作这样的圆锥实际需要正方形纸片的对角线长为cm,由于,所以方案一不可行.

(2)设圆锥底面圆的半径为r,圆锥的母线长为R,则①,②,由①②,可解得,.故所求圆锥的母线长为cm,底面圆的半径为cm.

点评将正方形与多边形、圆结合是中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目。此类题目涉及知识点较多,跨度较大,需要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具有综合运用相关数学知识的能力。

3与“动点问题”相结合,注重考察学生对不变因素的探究能力.

例5(湖北武汉市)正方形ABCD中,点O是对角线AC的中点,P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过点P作PF⊥CD于点F。如图8,当点P与点O重合时,显然有DF=CF.

(1)如图9,若点P在线段AO上(不与点A、O重合),PE⊥PB且PE交CD于点E.

①求证:DF=EF;

②写出线段PC、PA、CE之间的一个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点P在线段OC上(不与点O、C重合),PE⊥PB且PE交直线CD于点E。请完成图10并判断(1)中的结论①、②是否分别成立?若不成立,写出相应的结论(所写结论均不必证明)

解析(1)①如图11过点P做PH⊥BC,垂足为点H,连接PD.此时四边形PFCH为正方形.容易证出△APB≌△APD,推得∠BPC=∠DPC,进一步可得∠BPH=∠DPF;由∠BPH+∠HPE=90°,∠EPF+∠HPE=90°,得∠BPH=∠EPF.因为PE⊥DC,可证得DF=FE.

②由EF+CE=PC得:DF=EF=PC-EC.因为PF∥AD,有,将DF=PC-EC代入得:PC=PA+CE.

(2)连接PB、PD,做PF⊥DC,PH⊥BC,垂足分别为F、H,在DC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得PE⊥PB.此时有结论①DF=EF成立.而结论②不成立,PC、PA、EC存在PA=PC+EC关系.证明与②类似,略.

点评动点问题是中考热点问题之一,它要求学生善于抓住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和不变因素,把握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例5中,无论动点P在线段AC上如何运动,∠BPE是直角以及四边形PFCH为正方形是不变的.

4与对称、旋转相结合,注重考察学生变换的数学思想.

例6(重庆市)如图13,在正方形纸片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折叠正方形纸片ABCD,使AD落在BD上,点A恰好与BD上的点F重合.展开后,折痕DE分别交AB、AC于点E、G,.连接GF.下列结论:①∠AGD=112.5°;②tan∠AED=2;③S△AGD=S△OGD;④四边形AEFG是菱形;⑤BE=2OG.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解析由题意可知△AED和△FED关于ED所在的直线对称,有AE=EF,AG=GF,∠ADE=∠FDE=∠ADB=22.5°.则∠AGD=180°-∠ADE-∠DAG=112.5°.由于易求得∠AGE=∠AEG=67.5°,则AE=AG.因而,AE=EF=FG=AG,四边形AEFG是菱形.设AE=k,容易证得△EFB和△OGF均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EB=k,OG=k.因此EB=2OG.所以正确的结论是①、④、⑤,其余结论显然不成立。

例7(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已知:正方形ABCD中,∠MAN=45°,∠MAN绕点A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CB,DC(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N.当∠MAN绕点A旋转到BM=DN时(如图14),易证BM+DN=MN.

(1)当∠MAN绕点A旋转到BM≠DN时(如图15),线段BM,ND和MN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猜想,并加以证明.

(2)当∠MAN绕点A旋转到如图16的位置时,线段BM,ND和MN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解析(1)如图17,把△AND绕点A顺时针90°,得到△ABE,则有DN=BE,∠EAM=∠MAN=45°.进而可证得:△AEM≌△AMN.所以MN=ME=MB+EB=MB+DN.

(2)线段BM,ND和MN之间存在MN=DN-MB.

点评平移、翻折和旋转是初中几何重要的三种变换方式,变换之后的几何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的边、角均相等.巧妙的运用变换的基本性质或构造变换图形,均可以使题目的解答简易而顺畅.

5与函数图象相结合,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例8(湖南长沙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P(x,y)从M(1,0)出发,沿由A(-1,1),B(-1,-1),C(1,-1),D(1,1)四点组成的正方形边线(如图18)按一定方向运动。图19是P点运动的路程s(个单位)与运动时间(秒)之间的函数图象,图20是P点的纵坐标y与P点运动的路程s之间的函数图象的一部分.

(1)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2)与图20相对应的P点的运动路径是:;P点出发秒首次到达点B;

(3)写出当3≤s≤8时,y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在图16中补全函数图象.

解析(1)图19是正比例函数图象,易求得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t≥0)

(2)从图20的函数图象可以看出,动点P的纵y在运动时随时间t的增大开始时逐渐增大,而后又不变,最后又减小至0,说明P点在正方形的运动路径是:M→D→A→N.由图18、19可知,P点从点M运动到点B的路程为5,速度为0.5,所以首次到达点B需要时间为10秒.

(3)结合图18和图20,分析可得,第1秒之前,动点P从点M向点D处运动;第1至3秒时,动点P从点D向点A处运动;第3至5秒时,动点P从点A向点B处运动;第5至7秒时,动点P从点B向点C处运动;第7至8秒时,动点P从点C向点M处运动.时间段不同,函数关系不同,因此列分段函数为:当3≤s<5,y=4-s;当5≤s<7,y=-1;当7≤s≤8,y=s-8.补全的函数图象如图21.

点评函数图象问题是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中考试卷中也往往作为具有一定区分度的题目出现。例8是一个分段函数问题,其关键是依据函数图象弄清楚点P在正方形ABCD上的哪一段运动,坐标与时间、路程如何变化.

6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考察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例9(湖北荆门市)某人定制了一批地砖,每块地砖(如图21所示)是边长为0.4米的正方形ABCD,点E、F分别在边BC和CD上,△CFE、△ABE和四边形AEFD均由单一材料制成,制成△CFE、△ABE和四边形AEFD的三种材料的每平方米价格依次为30元、20元、10元,若将此种地砖按图22所示的形式铺设,且能使中间的阴影部分组成四边形EFGH.

(1)判断图22中四边形EFGH是何形状,并说明理由;

(2)E、F在什么位置时,定制这批地砖所需的材料费用最省?

解析:(1)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图22可以看作是由四块图21所示地砖绕C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到的,故CE=CF=CG=CH.因此△C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因此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

中考数学范文篇2

关键词:中考;复习计划;复习策略

作者简介:杨剑峰,任教于江苏省大丰市初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对试卷的结构要全面地了解,准确地把握。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中考数学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结构和数学能力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试题以教材为基础,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一、把握动向,研究中考试题

1.对题目的审查要认真、仔细:审题的正确是正确解题的开始和基础,对题目的阅读,除了需较好的阅读能力外,还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做到读懂题,弄清题意。

2.对题目的解答要准确,要合乎题目的要求。

(1)选择题的解答:中考数学题的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试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数学能力掌握的程度。解答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直接判断法: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直接解出正确答案。

②排除法:如果计算或推导不是一步进行,而是逐步进行,即从题干中条件或选项入手,经过推理、判断,把不符合条件的选项逐个排除,直到找出正确答案。

③验证法:有些选择题可以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的答案,亦可把供选择的答案代入题中,进而找出正确答案。

④特殊值法:有些选择题所涉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在解题时可考虑在取值范围内选取满足条件的特殊值或特殊图形。通过推理验算,否定错误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2)填空题的解答:中考试题中,填空题失分率较高,因此探求填空题的解法就显得十分必要。解填空题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迅速”。正确是解题之本,合理是迅速的前提,迅速的基础是概念清楚、推理清晰、运算熟练、合理跳步、方法恰当。常用的方法有:

①间接法:就是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计算、分析推理得到正确答案的解法。它是普遍使用的常规方法。但值得一提的是,解填空题首先考虑间接解法,不要一味的按常规题处理而单纯使用直接法。

②图像法: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以直观的图示显示抽象的数量关系,把思想对象变成可观察的东西,有助于解决问题。

③特例法:根据题设条件的特征,选取恰当的特例,从而通过简单的运算,而获取正确答案的方法。

(3)综合题的解答:综合题是泛指题目本身或在解题过程中,涉及数学中多个知识点,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灵活运用分析、综合、变换、转化、联想、类比、探索、归纳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具有较高能力要求的数学题。解答综合题的策略:

①问题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时,将原问题进行变形,使其转化,直至最后归结为自己熟悉的问题,或已经解决的问题。

②挖掘隐含策略:有些数学问题存在着有待挖掘的隐含条件,解题时若能发掘并利用,就可找到解答的突破口。

③分解组合策略:把一个“大问题”变换成一组“小问题”来处理。这种解题的策略称为分解;把若干“小问题”合二为一,集中解决问题的全局,这种解题的策略称为组合。

④揭示背景策略:每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背景,从揭示背景入手,是十分有效的解题策略。

(4)探索性试题的解答:探索性试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常见的开放型试题,也是中考数学试题的一种热点题型,所占分值较高,往往成为“压轴题”,它能够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观察能力、试题归纳和类比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探索能力。常见的探索性试题的类型:

①条件探索型:即由问题给定的结论去寻找有待补充或完善的条件,解题时需执果索因,充分利用结论和有限的已知条件,通过计算或推理,找出使得结论成立的其他条件。条件探索题的解法类似于分析法,假设结论成立,逐步探索其成立的条件。

②猜想探索型:要探索的结论往往需要从简单情况或特殊情况入手进行归纳,大胆猜想得出结论。然后进行论证。

③判断探索型:是指在某些题设条件下,判断数学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解题时,通常先假设被探索的数学性质存在,并将其构造出来,再利用题设条件和数学结论将其肯定或否定,这类问题综合性强,题型新颖,判断对象有时比较隐蔽,需把握特征做出准确判断。

④存在探索型:即问题在某种题设条件下,判断具有某种性质的数学对象是否存在,结论常以“存在”或“不存在”两种形式出现。解这类题的方法:先假设结论存在,然后从题设条件出发进行推理,若推理所得结论与条件相一致,说明其存在;否则,说明其不存在。

⑤规律探索型:在一定条件下,需探索发现有关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问题。这类题主要是利用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图形、特殊情形等进行归纳、概括,从特殊到一般寻找规律和启发求解。

3.对题目的书写要规范、清晰

考试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题目的解答。所以应该做到稳中有快、快中求准且快而不乱。要提高答题速度,除了上述的审题能力和应答能力外,还要提高书写能力。书写能力不仅是写字快,还要写得内容简练,写得规范,写得符合要求。切记不可字迹潦草,更不可乱涂乱改。

二、根据以上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避免复习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们将中考的数学复习分为三轮进行。

第一轮:基础知识系统复习。

1.我们按照数与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及其图像、统计与概率、几何的基本概念与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图形、解直角三角形、圆及视图等10大模块。按照课程标准给学生重新梳理哪些知识点是识记,哪些知识点是理解,哪些知识点是运用。

2.我们通过典型的例、习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例、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方式等。

3.我们定期检测,及时反馈。练习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不能盲目的加大练习量。要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我们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轮专题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线结合,交织成知识网,注重与现实的联系,以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专题复习”我们按照中考题型分为“填空、选择专题”、“规律性专题”、“探索性专题”、“阅读材料专题”、“开放性专题”等。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我们根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

第三轮:综合训练(模拟练习)。

这一阶段,重点是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我们通过讲评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具体做法是:从近一、两年的中考卷中选题,编制与中考数学试题完全接轨的、符合新课程标准及命题特点和规律的、高质量的模拟试卷进行训练,每份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要及时批改,重点讲评,讲解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问题,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去体会,感悟概念、定理和规律。在复习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中考要求答题,按标准格式答题,纠正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对于试卷的错误要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并对每次训练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既可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又可积累考试经验,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

三、在复习中教会学生掌握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果

1.教会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要过多地依赖同学和老师。千万不能一遇到不会做的题就请教同学和老师,应给足自己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老师讲的题、与同学讨论的题易忘,自己做的题、特别是做错后改正过来的题不易忘记。

2.精选精练反思提高:学数学要做一定量的习题,而且要追求做题的质量。要精选精做,讲效果。题海战术要不得,但一定量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要告诫学生雄厚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3.建备忘录:让学生给自己准备一个记录本,对一些典型题解、疑难、易错和易忘问题以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等,随时记录,以备在日常学习中加以解决。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错误,使自己的弱项变为强项,劣势变为优势。

4.要注意体会、归纳题目中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中考数学试题特别重视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初中数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观察法等;数学思想有: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等。在中考数学复习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有效地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同时要求学生不要只顾解题,要注意体会、归纳题目中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陈桂壮.中考总复习·数学(人教版):活学巧练考点剖析与应试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中考数学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考复习;有效性

初中生在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对初中阶段的知识点有了全面的掌握,而中考前的复习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一个梳理过程,如果说初中阶段新知识学习是一场马拉松,那么中考前的复习则是终点前的最后冲刺。在传统的初中考前复习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弊端,导致学生的复习缺乏有效性,学生的复习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应当积极的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找到考前有效的复习方法。

1精选习题进行练习

教师都知道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复习效果也取决于复习的方法,有效的复习方法能够使中考前复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努力找到有效的中考前复习方法。正如“阵前磨枪不快也光”,教师有效的考前复习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最后的学习阶段对知识点进行一个质的飞跃,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找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成绩的复习方法。在高考复习中很多教师喜欢运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训练,认为学生作的习题多了,学习到的知识点也就多了,但是教师大量的习题练习,都是没有经过教师仔细的筛选,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超纲、超难的题目,一方面这些超纲的题目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大量的习题练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学生在大量的习题练习中会产生僵化的习题解答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往往是机械的进行习题的训练,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复习教学中要精选例题,让学生通过经典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着不良的解题习惯,这些不良的解题习惯直接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得不到提升。乱涂乱画、省略推导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数学复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1)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的审题不严谨造成的。笔者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的观察发现,学生在解答一些简单的习题时,很少仔细的审视题面,往往是看到习题很简单提笔就写,忽略了习题中的隐含解题条件或是将习题中的数字搞混,造成解题偏离了习题的本意导致习题求解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审题的专题讲解,让学生看到审题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有效的避免学生因为审题不严谨而造成的错误现象。(2)很多初中生在习题的解答中,没有养成在草稿纸上进行习题演算的习惯,在解答习题时出现了错误直接在卷面上乱涂乱画,使绘图和卷面脏乱不堪,教师看不到正确的解题推理过程,在中考的阅卷时也不利于阅卷教师的审阅,不能给阅卷教师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自然也就拿不到高分。

3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中考前复习最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而为了很好的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又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复习的目标。但是在考前复习中很多学生都没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找不到科学系统的复习方法,经常是漫无目的的进行学习,不知道自己的侧重点在哪里,没有做到复习查漏补缺、针对性加强的效果,导致复习的效果不理想,成绩得不到明显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在复习前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带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的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将系统化并建立知识框架,然后找出自己学习的薄弱点,针对性的去复习。在复习中避免盲目的复习,明确自己的复习目的。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很多学生在复习教学中都没有自己系统的复习方法,学生在一轮复习后往往不知道自己复习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复习任务是什么,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适时的进行阶段性的复习摸底考试,通过考试教师能够看到全体学生的复习进度,并根据学生的考卷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针对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该在课堂学习中特别的刻苦,课后的习题练习也是很认真,经常性的向教师提问,在第一轮复习后的考试过后,我发现该学生的成绩和我的预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学生的成绩只排在班级的中游,针对这一现象我与学生进行了谈话,发现该生在复习中没有做到有侧重点的复习训练,在复习中经常这节课复习函数下节课复习几何,没有明确的目标,失去了复习查漏补缺综合提升的本质。学生在复习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没有正确的复习方法导致复习的速度慢效率低。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利用学生的模拟考试试卷对学生开展教学,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复习的目标和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该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总之,学生三年的汗水都是在为中考这“临门一脚”而蓄力。学生初中阶段的高负荷学习很容易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出现淡化。因此教师在考前复习时一定要善于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到有效的考前复习教学方法,创建高效的考前数学教学课堂,为学生的冲刺助力。

作者:赵娟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参考文献:

[1]朱俊江.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01).

中考数学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考复习;问题;策略

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中考复习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进行中考复习时,不仅需要将多方面理论进行有机结合,且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为了促使教学改革工作得到深化,有必要促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更新,也就需要对初中数学中考复习的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一、初中数学中考复习的误区

(一)尚未形成完善的复习体系。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开展指导工作。但是从事实上,因为在复习过程中有必要对教材内容的连接性进行体现,所以有可能出现知识重叠的情况,进而导致复习时间延长。其实,形成系统的复习体系必须要适当地摆脱教材的束缚,通过有效的复习环节来展开中考复习工作。(二)未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诸多教师在开展中考复习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优等生进行指导,主要目的在于促使优等生在中考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对于学习成绩相对来说不尽人意的学生,教师缺乏相应的耐心和信心。其实,对于中考来说,优等学生往往会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较好的复习方法,倒是差等生和中等生往往会由于紧张和缺少自信心而导致考场失误。(三)不具有学生自主复习的有效规模。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注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善,积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关心,切实落实“引导教学”这一措施。对于中考数学复习来说,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压力的影响,在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能存在指导过当、强化灌输等情况出现。但是从事实上来看,在如此的学习环境之中,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难以形成并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因为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进行指导的时间和空间均相对较为有限,教师更加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

二、走出误区的中考复习策略

(一)对复习策略进行科学制定,使其面向全体学生。1.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促使其能够提升接受的题目难度这一策略主要针对优等生进行应用,在其对数学题目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应指导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在解题过程中加入创意,应用“奇招”,注重对逻辑关系进行整理,尽可能促使解题过程的完整,以促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水平得到提升。对于数学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强化对其解题技巧的培养,以促使其解题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2.对学生的细心进行培养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为了促使题目解答正确率的提升,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细致分析并严谨的组织解题思路。对于初中生来说,导致其数学成绩难以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基础知识未进行牢固的掌握,并且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丢三落四的情况。所以在开展复习指导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根据实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自律性,强化学生的细心培养,以避免学生由不够细心导致中考错失分数。3.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良好处理因为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通常较多,在此阶段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家庭作业的解答情况积极进行总结,将学生的有创意且合理的解题方法进行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促使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全体学生的进步。(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复习体系。首先应该能够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行明确,并主要针对基础知识开始系统复习工作,注意在进行复习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中心,同时注意对新知识进行相应的了解,以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并实现对于各类型数学题目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答,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数学题目的应变能力。针对重难点问题应开展专题复习,以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为基础,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题型,作为专题训练过程中的训练题目并且在此过程中应建立学生的复习系统。将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及知识点进行梳理,使其能够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体系相符合,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了解和掌握,并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性差的情况。例如方程这一部分内容,初中阶段三个年级的教材中均对相关内容有所涉及,所以进入中考复习阶段以后,教师就不用围绕教材一步步地复习了,应该指导学生对方程组进行统一地归纳。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关联的知识关系网和清晰的解题思想方法。(三)对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进行培养。建立备忘录:要求每一名学生准备一个专门应用于数学学科的笔记本,对于难以记忆或是错误率相对较高的题目,进行及时记录,并且在中考前的1—2周之内,教师应提醒学生对日常练习中存在的错误进行反复练习,以对错误思维进行有效矫正。不仅能够避免重复训练,浪费时间,又可以加强学生应试的信心,对于临考前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建解题“目录”:对题目的评分标准进行充分了解,注意对题干中的各项隐含条件进行充分挖掘,答题过程中对格式进行严格要求,抓住各个得分要点;对于具有解答经验的题型,应注意对步骤进行完善,并保持精准的计算;对于不能够快速形成解题思路的题目,应该按照数学常规的方式对其进行尝试解答;在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应保持精炼、合理、规范、流畅和严谨;进行解答之后,应对每一道题进行程序检查,若时间充分,则应对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检查[1-2]。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中考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切实对传统的机械式教学进行改善,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以促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均能够得到强化,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数学题目的解答能力。

参考文献:

[1]向翠萍.初中数学教学之点滴[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2).

中考数学范文篇5

1、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以达到层次分明。在梳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甚明了的问题,这时需翻书对照,仔细研读概念,防止概念错误。

2、归纳思想方法,升华成为能力。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归纳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二是归纳重要题型的解题方法。还要注意典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防止套用形式导致错误。

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因式分解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学生要熟练掌握每一种方法的实质、解题步骤和它所适用的题型,灵活运用常见的添辅助线的主要方法。其次应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运动观念等。近几年的中考题第二部分的试题都与此有关。

预计2006年考查应用能力的试题,将会结合北京奥运、上海申博、环境保护、节水节能等社会热点和学生熟悉的网络、体育等问题来设计,突出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将会创设一些新的情景,会有一类新的决策性应用题出现,情景会较新,问题会更活,但在技巧、方法的要求上不会过高,不会人为地将问题复杂化。

3、查漏补缺,力争万无一失。相当一部分同学考试的分数不高,不少是会做的题做错。因此,要加强对以往错题的研究,找错误的原因,对易错的知识点进行列举、易误用的方法进行归纳。同学们可互问互答,在争论和研讨中矫正,使犯过的错误不再发生。

4、吃透题目分值,推理严密严谨。一些同学题题会做,题题被扣分,原因大多是答题不规范,抓不住得分要点,思维不严谨所致。这与平时只顾做题,不善于归纳、总结有关。建议这部分同学在临考前练习一下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并且自评自改,吃透评分标准,对照自己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到计算严密、推理严谨,减少无谓的失分。

二、基础是关键

1、计算要准确。中考数学试卷的满分是120分,其中有100分左右的题要靠计算来完成,计算不准是考试丢分的主要原因。

2、定义、定理、公理、公式的理解要正确。对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及常见的中考命题要做到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着力抓住重点进行系统复习。

3、过好审题关、表达关和书写关。为了保证中考试题能够“正确、迅速、整洁”地完成。平时不要忘记基本功的训练,过好审题关、表达关和书写关。做到“小题大做”只要自己会做的题目就不要做错。对最后的综合题要做到“大题小做”,做到会把大题分解成若干小题,步步为营,各个击破,决不要放弃。在平时训练中要狠抓细节和速度不放松。保证前100分的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能在40分钟顺利完成,把100分稳稳地拿到手,以便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最后难题。

中考数学范文篇6

一、熟悉教材,摸清知识结构

总复习是把全部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纲目化和综合化,并且进一步归纳总结的一种复习方法。于是,在组织总复习之前必须摸清全部知识结构,在复习过程中才能够保证做到“多而不散,快而不漏,繁而不难。”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组织复习。根据《大纲》的要求,中考数学考查的知识结构大致如下:

数与式

代数部分方程与方程组

函数及其图像

统计初步

数学相交直线与平行线

直线形三角形

四边形

几何部分相似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

二、结合教研通迅,抓住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现行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把数学思想纳入到了基础知识范畴,因此,近年来的中考知识特别注重对数学方法的考查。诸如方程、数形结合、换元法、待定系数法、转化、运动变化、分类讨论、函数等思想方法。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渗透在上述几个方面,事实上,它渗透到了中学数学教与学的每一个方面。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自觉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抓住考试要求,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

考试要求根据《大纲》的教学要求和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并把考试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的具体要求一致起来。考试要求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了解:对知识的含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这一知识是什么,能够(或会)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理性认识,不仅能够说出概念和规律是什么,而且能够知道它是怎样出来的,它与其他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有什么用途;掌握:一般而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形成技能,能够(或会)用它去解决一些问题;灵活应用:是指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并达到灵活运用程度,从而形成能力。

四、进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分析

中考数学考试,有史以来都是采用闭卷笔试形式,但全卷分值和结构不断有所改变,自2001年以来,全卷满分改为120分,试卷结构由二卷合为一卷,考试时间恒为120分钟。全卷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理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它要求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理过程。三种题型分数的百分比约为:选择题30%,填空题30%,解答题40%。试题按其难度分为易、中、难三个档次,其中,难度为0.7以上的为容易题;难度为0.4-0.7之间的题为中等题;难度为0.4以下的题为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约为5:3:2,全卷难度为0.60左右。所以,复习时应该是狠抓基础,不偏重繁难题目,不钻牛角尖。

五、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中考数学试题内容体现了对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图能力、综合运用代数与几何知识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力的要求。根据考生实际,还设计一些联系实际问题和开放性、探究性问题的试题,不出繁难的计算题和证明题。

5.1、培养运算能力。在中考数学试题中,绝大多数的代数试题、几何试题中的计算题代数几何综合题,都要涉及运算。所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时,不仅要求学生要熟记并掌握运算法则、公式及一定的程序、步骤、技巧,而且要求学生要理解运算的推理过程,让学生能够根据题目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最终能够掌握运算题的基本类型及解答各种类型题的一般规律。诸如多年来的考题中的“解答题”部分——化简和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就是考查学生的就应算能力,难度在0.4—0.7之间,因此,复习时应作重点训练,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拿到相应的高分。

5.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中考数学试题中,无论是几何中的证明题,还是几何中的计算题及代数中的解答题,都需要进行必要的逻辑推理,特别是几何中的证明题更为突出,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和所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等,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推理,思维不容紊乱。几何证明题是数学中考试题中必不可少的题型,其难度也是在0.4—0.7之间,所以,复习时必须加以强化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掌握其解题思路及方法。

5.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的意识。”在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考察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题目逐年明显增加。(在6.2中给予逐一加以说明。)

5.4、培养学生作图或画图的能力。作图的试题,虽然在中考试题中不一定专题出现,但它却是中考试题解答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的一种能力。此类题型主要体现在“添辅助线”、“设计”等方面。

5.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代数、几何知识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中等难度试题和较难的试题上。一般而言,考查这种能力的试题,往往题目较长,条件也比较多。解答时,首先是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迅速联想到相关的知识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其次是提醒学生要注意挖掘隐含条件,利用所学知识沟通结论与条件的内在联系,寻求可行的解题思路,将思路组织、归纳后,清晰、明确、规范地表达出来。此类题型分值较高,难度属于中上,并且在每年中考的“解答题”中都要有1-2题,所以,在复习时要让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学生都加以强化训练。

5.6、培养学生解答探究型等灵活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及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中考试题中探究型等灵活试题不断涌现。这种题型具有开放性,条件复杂隐蔽,结论多样,解题思路无现成模式可套,因此,解题时教师应该结合新课程标准,注重开放探究,引导发现创新,并要求学生做到:在动中求静,变中求恒,学会对基本图形的剖析,提高识图能力,要立足课本,灵活变通。此类题目属于压逐题,难度较大,是为中上水平的学生而设计的。在复习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增加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从而形成解答探究型等灵活试题的能力。

以上各方面能力,都是中考试题内容中所考查的范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组织学生多训练,并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或训练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最终,才能在实战中正常灵合发挥。

六、安排好阶段性复习。

中考数学复习,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安排,即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专题复习阶段,综合创新复习阶段,题组训练复习阶段和模拟训练复习阶段。

6.1、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从中考试题结构来看,基础知识的分值占50%以上,所以,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复习阶段,一定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顺序可与教材知识体系相一致,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熟悉常见题型,掌握一般解法。选用的题目要以教材上典型例子和习题为主,适当配备一些课外题目。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对于不掌握的题目一定要反复练习,最终人人都应该拿到基础分。

6.2、专题复习阶段。此阶段是把所学知识按内容进行分类,分成若干个知识块,使知识条理化、纲目化,便于理解和记忆。至于所划分的知识块,可因人而异:可结合教材分块,也可以是教师自己划定知识类别分块,或是结合《云南省高中(中专)招生考试说明与复习指导》——数学(下面简称《中考考试说明》)一书中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提要”分块。这个阶段的复习非常关键,因为初中数学知识点非常多,要抓住各知识点间的链接关系很困难,所以这个阶段选用的题目一定要突出每个知识间的小综合,认真归纳总结常见题型及解法。

下面主要谈谈应用型问题这个知识块。常见的应用型问题主要有四类:利用数与式解决应用型;利用方程(组)及不等式(组)解决应用型;利用函数及其图像解决应用型;几何中的应用型。

(1)利用数与式解决应用型问题。此类问题主要用来解决储蓄、贷款、税收等实际问题。解决时可以参阅某些关于储蓄、贷款、税收等专业书籍,当某些问题看似玄妙时,不妨列代数式试一试,另一方面掌握相关的公式或会找出各量间的相等关系。

例题(2003,玉溪)张大妈参加了2003年4月18日经中国保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人保理财——金牛投资保障型(3年期)家庭财产保险。她一次投资金2000,投保3年,每年须交保险费12元,期满后,保险公司从收益金中扣除每年须交的保险费,连同保险投资金张大妈一共能领到2096元,试问:(1)张大妈投保3年期的年收益率是多少(收益金=投资金×年收益率×保险年数)?

(2)若张大妈把这2000元存入银行,存期3年,又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请你为张大妈算一算,上述两种投资,哪种更合算(利息=本金×年利率×储存年数。3年期年利率是2.52%,利息税是20%)?

此题中已经给出了公式,只要加以分析就能解决了。但是考试时不一定给出公试,所以,平时一定要牢记公试(解法从略)。

(2)利用方程(组)及不等式(组)解决应用型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方程思想,大部分应用题基本都是靠列方程(组)来解决,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有关计算公式,同时,掌握写出等量关系的常用方法——译式法和列表法;掌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常用技巧——逆推求解、整体思考、设参数、利用比例关系等。

例题(1999,昆明)甲乙二人相距8千米,二人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2.5小时可追上乙;相向而行,1小时相遇。二人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此题的解法,只要熟悉公式s=vt,再通过画图和列表分析,就能轻松解决了(解法从略)。

(3)利用函数及其图像解决应用型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考察学生正确识别图表和图像,因此,熟练掌握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作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在画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图像时,一定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题(2001,云南)某商店试销一种成本单价为100元/件的运动服,规定试销时的销售价不低于成本单价,又不高于180元/件。经市场调查,发现销售量为y(件)与销售单价x(元/件)之间的关系满足一次函数y=kx+b(k≠0),共图像如图所示。

(1)根据图像,求一次函数y=kx+b的解析式;

(2)当销售单位x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销售

量y不低于80件。

此题着重是要结合实际找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然后据相关的函数关系式进行解答即可(解法从略)。

(4)几何中的应用型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几何知识和三角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材中此类题型较多,通过练习,归纳总结一些基本型,如“架管饮水”,“航海”问题等。

例题(2001,昆明)建设中的昆明高速公路,在某施工地段沿AC方向开山修路,为加快施工速度,要在山坡的另一边同时施工,如图所示,从AC上的一点B取∠ABC=150度,BD=380米,∠D=60度,那么开挖点E离D多远,正好使A、C、E成一直线?ABCE

此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特殊值及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只要添加辅助线

把图补全,问题就解决了(解法从略)。D

6.3、综合创新复习阶段。此类题目,在最近年的数学中考试题中常常出现,并且题量多,分值大。常见的题型有:条件探究型;设计方案型;观察归纳型;阅读理解型;跨学科型。其特点是:题目较长,条件多(包括隐藏条件),问题多,难于归纳总结。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各分支的内在联系,解决时需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所以此阶段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形成数学能力和中考应试能力的重要阶段。训练的着眼点应放在解题思路上,训练的方法应以独立思考、互相研究为主,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具体介绍各自的解题思路。

(1)条件探究型问题。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分类、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探究问题方法。学生要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拓展综合运用能力。例如,2003年的省中考题第21、24、26三个小题都是条件探究型问题。此类题型属于“新题型选编”内容,这正是新课改命题的趋向。

(2)设计方案型问题。目的是要求学生要发掘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主要通过动脑分析,动手实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例如,2004年的省中考题第18小题的第(1)题“花圃设计”。随着新课改的走向,我相信,此类题型将会在考题中明显增多。所以,要要加以防范。

(3)观察归纳型问题。此类问题的思维特点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学生要通过观察分析、处理、概括的方法,拓展思维能力。例如,2003年的省中考题第17小题,就是典型的观察归纳型问题。

(4)阅读理解型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阅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的解题方法。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挖掘所给材料提供的信息,找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题。例如,2004年的省中考题第19小题,其特点是:题目较长,所涉及的量较多,难以理解。平时要多加强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5)跨学科型问题。解决此类问题之前,要求学生要对其他学科的相关概念的理解,从而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题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与电阻R成正比例。当电阻R=3Ω时,电流I=1A。(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电流I=0.2A时,求电阻R的值。

此题涉及到物理学科的内容,如果不理解“殴姆定理”的内容,不知道殴姆公式R=U/I,就无法完成这两个小题。

6.4、题组训练复习阶段。此阶段的复习特别关键,主要是按学科常见题型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形成解答各种题型的能力。中考数学题组中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三大类。其中,解答题还可以分为计算题、证明题、问答题、作图题等。至于这些题组的来源,主要是靠教师通过《中考考试说明》,《大纲》要求及教研通迅的一些可靠信息,从而结合教材和有关资料进行研究编制而成。数学题组的一般顺序为:

代数题组

节题组章题组综合题组。

几何题组

事实上,在《中考考试说明》一书中安排的“题型示例”和“练习题”及《招生考试标准》一书中安排的“典型例题”和“模拟练习”都是节题组。这些例题和练都习都是通过教研专家们的认真研究而编排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无论题目的难度,还是解答的要求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复习时一定加以特别训练。同时,不要忽视教科书中的典型例题、习题及重要定理,因为,这些例题和习题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定的,不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是中考题的主要出处,例如,在1998年的省中考试题22小题就是初三几何教P27中的例4,另一方面还是编拟中考题的重要材料;对于一些重要定理一定要掌握其推理过程,例如,在2001年的省中考试题第23小题和2002年的省中考试题第25小题就是分别对“三角形中位定理”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过程的直接考查。所以,在复习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在每个题组的各大题型中都有不同难度的试题,教师应要求各层次的学生作重点训练。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确每个知识块中各个知识点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其应用。对于基础知识,应熟练到见到题目就立即想到有关知识,并且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块形成了,按知识发生发展的顺序,知识串也就形成了,就构成了知识系统,从而形成了应有的数学能力,这就是中考取得理想成绩的基础。

6.5、模拟训练复习阶段。一般来说,这是最后一个复习阶段,主要是选择近年来的中考试卷作为模拟试题,这些试题都是经过命题专家们的认真磨合,题目的难度、编排顺序、解答要求、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试题尽管不同,但各份试卷都是以《大纲》和《中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的,都体现了中考改革的精神。

做模拟训练时,要像正式参加中考一样,要努力防止差错,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模拟考试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于重犯的错误,特别要加以注意,认真反思。

模拟训练也是一次心理训练,有利于考生把稳定的情绪带进考场,进入最佳状态。如果从模拟训练中逐步把握这些要求,相信学生会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在各个复习阶段,教师都要正确评价学生,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同时,要引导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目前,中考复习资料发行的套数很多,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实情,选择某套含金量较高的资料作为参考组织复习。总之,教书育人,教无定法,复习也无定法,但是,只要每位教育者都忠诚于国家的教育事业,怀有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精神和愿望,强化教书育人的意识,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并着眼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出发点,我相信,最终一定会是棋开得胜,如我所愿。

参考文献:[1]、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云南省高中(中专)招生考试说明与复习指导》——数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2]、邓宗福和吴晓燕著:《中考数学专项练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3页至第6页和第165页。

中考数学范文篇7

一、熟悉教材,摸清知识结构

总复习是把全部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纲目化和综合化,并且进一步归纳总结的一种复习方法。于是,在组织总复习之前必须摸清全部知识结构,在复习过程中才能够保证做到“多而不散,快而不漏,繁而不难。”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组织复习。根据《大纲》的要求,中考数学考查的知识结构大致如下:

数与式

代数部分方程与方程组

函数及其图像

统计初步

数学相交直线与平行线

直线形三角形

四边形

几何部分相似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

二、结合教研通迅,抓住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现行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把数学思想纳入到了基础知识范畴,因此,近年来的中考知识特别注重对数学方法的考查。诸如方程、数形结合、换元法、待定系数法、转化、运动变化、分类讨论、函数等思想方法。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渗透在上述几个方面,事实上,它渗透到了中学数学教与学的每一个方面。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自觉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抓住考试要求,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

考试要求根据《大纲》的教学要求和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并把考试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的具体要求一致起来。考试要求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了解:对知识的含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这一知识是什么,能够(或会)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理性认识,不仅能够说出概念和规律是什么,而且能够知道它是怎样出来的,它与其他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有什么用途;掌握:一般而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形成技能,能够(或会)用它去解决一些问题;灵活应用:是指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并达到灵活运用程度,从而形成能力。

四、进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分析

中考数学考试,有史以来都是采用闭卷笔试形式,但全卷分值和结构不断有所改变,自2001年以来,全卷满分改为120分,试卷结构由二卷合为一卷,考试时间恒为120分钟。全卷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理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它要求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理过程。三种题型分数的百分比约为:选择题30%,填空题30%,解答题40%。试题按其难度分为易、中、难三个档次,其中,难度为0.7以上的为容易题;难度为0.4-0.7之间的题为中等题;难度为0.4以下的题为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约为5:3:2,全卷难度为0.60左右。所以,复习时应该是狠抓基础,不偏重繁难题目,不钻牛角尖。

五、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中考数学试题内容体现了对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图能力、综合运用代数与几何知识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力的要求。根据考生实际,还设计一些联系实际问题和开放性、探究性问题的试题,不出繁难的计算题和证明题。

5.1、培养运算能力。在中考数学试题中,绝大多数的代数试题、几何试题中的计算题代数几何综合题,都要涉及运算。所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时,不仅要求学生要熟记并掌握运算法则、公式及一定的程序、步骤、技巧,而且要求学生要理解运算的推理过程,让学生能够根据题目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最终能够掌握运算题的基本类型及解答各种类型题的一般规律。诸如多年来的考题中的“解答题”部分——化简和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就是考查学生的就应算能力,难度在0.4—0.7之间,因此,复习时应作重点训练,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拿到相应的高分。

5.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中考数学试题中,无论是几何中的证明题,还是几何中的计算题及代数中的解答题,都需要进行必要的逻辑推理,特别是几何中的证明题更为突出,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和所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等,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推理,思维不容紊乱。几何证明题是数学中考试题中必不可少的题型,其难度也是在0.4—0.7之间,所以,复习时必须加以强化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掌握其解题思路及方法。

5.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的意识。”在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考察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题目逐年明显增加。(在6.2中给予逐一加以说明。)

5.4、培养学生作图或画图的能力。作图的试题,虽然在中考试题中不一定专题出现,但它却是中考试题解答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的一种能力。此类题型主要体现在“添辅助线”、“设计”等方面。

5.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代数、几何知识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中等难度试题和较难的试题上。一般而言,考查这种能力的试题,往往题目较长,条件也比较多。解答时,首先是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迅速联想到相关的知识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其次是提醒学生要注意挖掘隐含条件,利用所学知识沟通结论与条件的内在联系,寻求可行的解题思路,将思路组织、归纳后,清晰、明确、规范地表达出来。此类题型分值较高,难度属于中上,并且在每年中考的“解答题”中都要有1-2题,所以,在复习时要让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学生都加以强化训练。

5.6、培养学生解答探究型等灵活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及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中考试题中探究型等灵活试题不断涌现。这种题型具有开放性,条件复杂隐蔽,结论多样,解题思路无现成模式可套,因此,解题时教师应该结合新课程标准,注重开放探究,引导发现创新,并要求学生做到:在动中求静,变中求恒,学会对基本图形的剖析,提高识图能力,要立足课本,灵活变通。此类题目属于压逐题,难度较大,是为中上水平的学生而设计的。在复习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增加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从而形成解答探究型等灵活试题的能力。

以上各方面能力,都是中考试题内容中所考查的范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组织学生多训练,并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或训练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最终,才能在实战中正常灵合发挥。

六、安排好阶段性复习。

中考数学复习,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安排,即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专题复习阶段,综合创新复习阶段,题组训练复习阶段和模拟训练复习阶段。

6.1、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从中考试题结构来看,基础知识的分值占50%以上,所以,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复习阶段,一定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顺序可与教材知识体系相一致,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熟悉常见题型,掌握一般解法。选用的题目要以教材上典型例子和习题为主,适当配备一些课外题目。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对于不掌握的题目一定要反复练习,最终人人都应该拿到基础分。

6.2、专题复习阶段。此阶段是把所学知识按内容进行分类,分成若干个知识块,使知识条理化、纲目化,便于理解和记忆。至于所划分的知识块,可因人而异:可结合教材分块,也可以是教师自己划定知识类别分块,或是结合《云南省高中(中专)招生考试说明与复习指导》——数学(下面简称《中考考试说明》)一书中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提要”分块。这个阶段的复习非常关键,因为初中数学知识点非常多,要抓住各知识点间的链接关系很困难,所以这个阶段选用的题目一定要突出每个知识间的小综合,认真归纳总结常见题型及解法。

下面主要谈谈应用型问题这个知识块。常见的应用型问题主要有四类:利用数与式解决应用型;利用方程(组)及不等式(组)解决应用型;利用函数及其图像解决应用型;几何中的应用型。

(1)利用数与式解决应用型问题。此类问题主要用来解决储蓄、贷款、税收等实际问题。解决时可以参阅某些关于储蓄、贷款、税收等专业书籍,当某些问题看似玄妙时,不妨列代数式试一试,另一方面掌握相关的公式或会找出各量间的相等关系。

例题(2003,玉溪)张大妈参加了2003年4月18日经中国保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人保理财——金牛投资保障型(3年期)家庭财产保险。她一次投资金2000,投保3年,每年须交保险费12元,期满后,保险公司从收益金中扣除每年须交的保险费,连同保险投资金张大妈一共能领到2096元,试问:(1)张大妈投保3年期的年收益率是多少(收益金=投资金×年收益率×保险年数)?

(2)若张大妈把这2000元存入银行,存期3年,又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请你为张大妈算一算,上述两种投资,哪种更合算(利息=本金×年利率×储存年数。3年期年利率是2.52%,利息税是20%)?

此题中已经给出了公式,只要加以分析就能解决了。但是考试时不一定给出公试,所以,平时一定要牢记公试(解法从略)。

(2)利用方程(组)及不等式(组)解决应用型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方程思想,大部分应用题基本都是靠列方程(组)来解决,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有关计算公式,同时,掌握写出等量关系的常用方法——译式法和列表法;掌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常用技巧——逆推求解、整体思考、设参数、利用比例关系等。

例题(1999,昆明)甲乙二人相距8千米,二人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2.5小时可追上乙;相向而行,1小时相遇。二人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此题的解法,只要熟悉公式s=vt,再通过画图和列表分析,就能轻松解决了(解法从略)。

(3)利用函数及其图像解决应用型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考察学生正确识别图表和图像,因此,熟练掌握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作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在画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图像时,一定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题(2001,云南)某商店试销一种成本单价为100元/件的运动服,规定试销时的销售价不低于成本单价,又不高于180元/件。经市场调查,发现销售量为y(件)与销售单价x(元/件)之间的关系满足一次函数y=kx+b(k≠0),共图像如图所示。

(1)根据图像,求一次函数y=kx+b的解析式;

(2)当销售单位x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销售

量y不低于80件。

此题着重是要结合实际找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然后据相关的函数关系式进行解答即可(解法从略)。

(4)几何中的应用型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几何知识和三角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材中此类题型较多,通过练习,归纳总结一些基本型,如“架管饮水”,“航海”问题等。

例题(2001,昆明)建设中的昆明高速公路,在某施工地段沿AC方向开山修路,为加快施工速度,要在山坡的另一边同时施工,如图所示,从AC上的一点B取∠ABC=150度,BD=380米,∠D=60度,那么开挖点E离D多远,正好使A、C、E成一直线?ABCE

此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特殊值及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只要添加辅助线

把图补全,问题就解决了(解法从略)。D

6.3、综合创新复习阶段。此类题目,在最近年的数学中考试题中常常出现,并且题量多,分值大。常见的题型有:条件探究型;设计方案型;观察归纳型;阅读理解型;跨学科型。其特点是:题目较长,条件多(包括隐藏条件),问题多,难于归纳总结。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各分支的内在联系,解决时需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所以此阶段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形成数学能力和中考应试能力的重要阶段。训练的着眼点应放在解题思路上,训练的方法应以独立思考、互相研究为主,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具体介绍各自的解题思路。

(1)条件探究型问题。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分类、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探究问题方法。学生要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拓展综合运用能力。例如,2003年的省中考题第21、24、26三个小题都是条件探究型问题。此类题型属于“新题型选编”内容,这正是新课改命题的趋向。

(2)设计方案型问题。目的是要求学生要发掘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主要通过动脑分析,动手实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例如,2004年的省中考题第18小题的第(1)题“花圃设计”。随着新课改的走向,我相信,此类题型将会在考题中明显增多。所以,要要加以防范。

(3)观察归纳型问题。此类问题的思维特点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学生要通过观察分析、处理、概括的方法,拓展思维能力。例如,2003年的省中考题第17小题,就是典型的观察归纳型问题。

(4)阅读理解型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阅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的解题方法。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挖掘所给材料提供的信息,找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题。例如,2004年的省中考题第19小题,其特点是:题目较长,所涉及的量较多,难以理解。平时要多加强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5)跨学科型问题。解决此类问题之前,要求学生要对其他学科的相关概念的理解,从而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题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与电阻R成正比例。当电阻R=3Ω时,电流I=1A。(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电流I=0.2A时,求电阻R的值。

此题涉及到物理学科的内容,如果不理解“殴姆定理”的内容,不知道殴姆公式R=U/I,就无法完成这两个小题。

6.4、题组训练复习阶段。此阶段的复习特别关键,主要是按学科常见题型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形成解答各种题型的能力。中考数学题组中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三大类。其中,解答题还可以分为计算题、证明题、问答题、作图题等。至于这些题组的来源,主要是靠教师通过《中考考试说明》,《大纲》要求及教研通迅的一些可靠信息,从而结合教材和有关资料进行研究编制而成。数学题组的一般顺序为:

代数题组

节题组章题组综合题组。

几何题组

事实上,在《中考考试说明》一书中安排的“题型示例”和“练习题”及《招生考试标准》一书中安排的“典型例题”和“模拟练习”都是节题组。这些例题和练都习都是通过教研专家们的认真研究而编排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无论题目的难度,还是解答的要求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复习时一定加以特别训练。同时,不要忽视教科书中的典型例题、习题及重要定理,因为,这些例题和习题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定的,不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是中考题的主要出处,例如,在1998年的省中考试题22小题就是初三几何教P27中的例4,另一方面还是编拟中考题的重要材料;对于一些重要定理一定要掌握其推理过程,例如,在2001年的省中考试题第23小题和2002年的省中考试题第25小题就是分别对“三角形中位定理”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过程的直接考查。所以,在复习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在每个题组的各大题型中都有不同难度的试题,教师应要求各层次的学生作重点训练。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确每个知识块中各个知识点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其应用。对于基础知识,应熟练到见到题目就立即想到有关知识,并且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块形成了,按知识发生发展的顺序,知识串也就形成了,就构成了知识系统,从而形成了应有的数学能力,这就是中考取得理想成绩的基础。

6.5、模拟训练复习阶段。一般来说,这是最后一个复习阶段,主要是选择近年来的中考试卷作为模拟试题,这些试题都是经过命题专家们的认真磨合,题目的难度、编排顺序、解答要求、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试题尽管不同,但各份试卷都是以《大纲》和《中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的,都体现了中考改革的精神。

做模拟训练时,要像正式参加中考一样,要努力防止差错,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模拟考试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于重犯的错误,特别要加以注意,认真反思。

模拟训练也是一次心理训练,有利于考生把稳定的情绪带进考场,进入最佳状态。如果从模拟训练中逐步把握这些要求,相信学生会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中考数学范文篇8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回归课打好基础并不我们平常意义上所说的把概念、公式进行死记硬背下来,并不是把书的例题、典型题生搬硬套的刻录下来,当然必要的记忆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在的中考试题依据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它必须来源课本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部分提升变式与综合应用,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对重点关键的知识点要重点突破,为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而我们要对知识进行分类汇总、分类比较突出重点,强化基础知识的联系,并进行联想各个环节会在什么情况下综合运用。加强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整合,形成基础系统化、运用知识自如化、能力提升一体化的知识能力网络。这就是我们回归课打好基础的能力要求,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死记硬背。

二、强化知识的应用训练

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运用所学。在第一轮的坚实基础上,我们得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运用训练,因为现在的中考题虽然说来源于课本但它又高于课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通过系统学习变成能力,把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生活所服务。这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本宗旨。比如我们在研究架高压线的铁柱时,为什么它会在狂风瀑雨中稳如泰山呢?为什么有的大型单位的大门会伸缩自如呢?这显然是三角形稳定性,四边形可变性的最简单的应用。

特别是初三数学后期阶段的冲刺复习,更不是知识点的堆砌和死记硬背,而是从“双基”出发发挥“双基”的空间,把最简单的原始的知识变向灵活的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体现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从而形成个性知识体系能力,强化跨学科的知识联系与运用,在此要特别注意审清题意,从中感悟出知识的应用方向,注意知识点、面的迁移与组合能力的培养。

三、观察与推理的能力的培养

当今学生走上社会要想在事业上有优秀的表现光有丰富知识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洞察出现代社会的信息动态是很难对社会有所作为的。特别是在商业领域,经济领域,当然还有政治领域。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一定会在自己的领域游刃有余地进行事业发展。因而在新课标指引下任何一份中考考题没有一个不以考察学生观察能力与推理能力为载体的考题。现在从七年级新课程的第一课时开始教材中就体现观察图形,探索规律,推理想象的典型例题。因而可想而知本能力的培养对中考解决这类题的作用之大。观察能力迅速提高并非一朝一日所能形成,这个要求我们同学与教师平时要多加强训练,从简单的试题入手,形成自信并渐渐把这种自信与所学方法综合应用带入更高的境界。观察的基本方法有纵、横、对角、整体与部分的整合分解、数量的变化趋势动态、平面上的理解与立体上的区分等等方面。

通过仔细的观察与分析我们会在此基础上得到一系列的数据,针对这些苦心得来的数据我们必须对它们运用数学的逻辑性思维进行有条理、有步骤、系统化的分析处理从中挖掘数据之间的联系、规律,从而运用这些规律反过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关注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数学学习是为实际服务的,这是数学的根本。但在我们学习中更多的则是要求我们运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为我们还没有走向社会,要想实现数学的根本宗旨,我们必须先用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只有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才是我们真真运用数学的基本之基本。实际生活中的试题在我们教材中到处所见,但我们的同学社会阅历比较少,很多同学对其中的“形”比较熟悉,但对其中的“质”却很难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也就是说他很难把实际问题转变成我们书本上的理论模型来加以突破,现在中学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等知识点的出现哪一个不是以实际问题的形式而出现,其中各种参数哪一个不以平凡的实际数据而出现呢?这些就要求我们必须将这些实际问题高度抽象出它对应的数学模型,并把相关的实际数据转变成对应的理论参数进行解答,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关注这些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构造可想而之:⑴:对于我们中考这一关我们将非常艰难⑵:就算你走到社会,同样的实际数学问题你又怎能运用数学的知识去解答呢?比如我们在建筑上如果你不能将实物建筑的图纸以几何形态的数学模型展现给建筑商的话,我们的高楼大厦将如何落成呢?如果我们的科学家不能把卫星飞行的轨道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系统的计算并付于实施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的神舟五号飞船能升空并回家吗?那么我们还能见到今天的杨利伟吗?这些实际生活的形态都是建立在理论数学计算与分析推理的基础之上的。

现在的中考题以能力立本,探求创新,将方法蕴含于解题过程当中,是以一种形式多样化、情境生活化的试题展示给们同学的。但其万变不离其宗,本质却依然是我们学习数学知识,但这些“质”却隐藏于实际生活当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训练当中,注意“去伪存真”,将“情境数学”转化为“理论数学”抽象出数学模型,构造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回归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当中,以解决所谓的疑点难点。

四、养成反思习惯

中考数学范文篇9

1初三数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1初三复习内容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有些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初三数学课程的设计中,设置的复习内容较少,他们对于教材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刻,从而导致学生在复习效果不明显。1.2就地取材式的思维盛行。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常常采用让学生做历年中考习题的方式,开展初中数学的复习。这种复习方式的弊端在于教师不能合理地将中考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相匹配,进而造成以下两种结果:第一种,因为中考题较为简单,学生能够轻易取得高分,从而产生盲目自信的心理。第二种,由于中考题过于复杂,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以上两种结果会对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1.3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初中复习的过程中,有些初中数学教师常常采用传统的复习方式开展授课,不注重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创设复习计划。更有甚者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的主观反应,只是盲目地依照自身的教学计划开展授课,而这样的复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1.4重技巧,轻素养。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注重对学生讲授数学解题的规律和技巧,让他们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从而导致整体的数学教学效果差。

2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思考和解决策略

2.1巧借学情,创设科学性的复习策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从而增强复习策略执行的科学性。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执行。第一方面,制作复习策略的标准性。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内容和中考的具体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教材的研究力度,从而让学生的复习更具有方向性。第二方面,贴近学生的学习区域。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寻找他们学习的最近区域,考虑他们的具体学习情况,预测他们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提升整体的初中复习质量。第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比如,在讲授单个知识点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针对这个内容进行延伸,从而寻找与其对应的知识内容。而在讲授多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进而找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增强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能力。2.2步骤性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遵循一定的步骤,由浅入深地开展数学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提升数学学习自信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提升整体的初中数学复习质量。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设定:第一阶段,对于学生熟悉但是不能深化的数学知识。针对这个教学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宏观的视角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引导学生对此知识进行关联性的思考,激活他们原有的数学知识,从而将新旧知识进行连接和综合运用,进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把握能力。第二阶段,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班情出发创设具有层次性的策略,从而让不同成绩层的学生能够掌握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从而让他们可以通过思考的方式挖掘在数学中的深层次思维,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具有灵活性。2.3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复习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复读”,而是在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联系,从而让他们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比如,在进行相关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创设具有通性方法的几道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在此过程中,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解析。通过学生对于解题思路共性和个性的分析,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数学解题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3结语

“万剑不离其宗”是初中数学教师常用的一句话,这句话也说明了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其也成为中考题目的设置原则。在现阶段的中考数学试题中,大部分注重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减少了难度题的设置数量。因而初中数学教师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对于知识整体的把握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解题思想,使他们在不断的练习和学习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提升初中复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印广印.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J].文理导航,2016(5):35-36.

中考数学范文篇10

为了整顿教学秩序,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教学参考。

一、关于“实习作业”的教学

“实习作业”是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新增内容。它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如测量),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要求全体学生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实习,并写出实习报告。《代数》弟三册要求测量当地初中三年级男学生的身高;《几何》第三册要求测量倾斜角和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

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不得擅自删减。

二、关于计算器使用的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所必须的。根据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初中二年级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解决查平方根表和立方根表的困难;初中三年级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准确迅速地进行统计运算。因此,初二教学重点是,在介绍电子计算器构造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计算;初三教学重点是,用计算器计算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使用计算器的技能。未经计算器教学培训的教师,由各市教研部门组织培训或自学。

三、关于课本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内容的教学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增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内容,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面开设的新的教学栏目。“读一读”?是供学生阅读的一些短文,?“做一做”是供学生动手操作的一些实例,“想一想”是供学生思考的一些数学问题。这些内容部超出大纲的要求,不作教学要求,不能作正课讲给学生,中考命题范围不包括这些内容。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自学这些内容。

四、关于解直角三角形与二次函数的教学

解直角三角形与二次函数是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人纲控制要求的内容。过去,由于中考命题无限制地增加这两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使教师无法把握教学要求。义务教育初中数学从课本上降低了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删减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各地不得扩充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