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运动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3:06:57

职业运动员

职业运动员范文篇1

目前国家和地方为保障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建立并完善一系列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培训制度。然而这些保障性举措在大多数运动员中却难以实现。随着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后用人自主权的独立,通过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手段安置退役运动员将越来越困难,走市场化的路子,保证运动员队伍入口、出口的畅通是必然趋势。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试图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庞大群体的就业问题,以实现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2意义和价值以及重点难点

中国体育能够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是广大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但是他们中能够成为奥运冠军、体育明星的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运动员由于各种原因只能成为成功者的铺路石,成为金字塔的底座和基石。他们把青春都献给了训练场和赛场,退役时,大多已错过了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从地方的少年业余体校到国家队,读书与训练的矛盾似乎总是如影相随,成为体育界挥之不去的矛盾,不仅造成我国职业运动员出口淤塞现象,也直接影响后备人才贮备量。因此,在鼓励运动员努力提高竞技水平的同时,中国体育界还应该切实关注和把解决广大运动员的退役后的出口问题作为重要的工作,以维持和发展中国竞技体育“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

3目前我国职业运动员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

运动员人数在1994-1998年期间,退役运动员的人数基本上在退和出两个方面趋于平衡,但是从1998年后,运动员退役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人数却逐年减少,到2003年下降到最低点,仅仅有5名退役运动员被安置。由于体育管理层实行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单位领导的考核主要是任职期间的成绩,相对而言,单位领导更注重运动员的成绩,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长期进入不了他们的视野,没有作为突出问题加以研究解决。教练员对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工作存在模糊认识,教练员的待遇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成绩,所以,教练员更重视运动员的训练,教练员有时明知运动员退役安置不容乐观,但仍急功近利,不顾及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发展。

4我国职业运动员就业安置解决对策

4.1重新修订退役运动员上大学标准和考试录用办法,把推荐运动员上大学作为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的一项重要补充

推荐退役运动员上大学,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质,为其步入社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运动员大学毕业后,按大学毕业生渠道就业,也缓解了退役运动员安置的压力。10年来,我省各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通过组织推荐、免试、自考进入各类大学接受正规全日制教育的有168名,占退役运动员安置总数的18.12%,是退役运动员安置的第二大渠道。各接收院校对招生有完全自主权,我们的运动员毫无办法,上学的权利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我省退役运动员上大学条件进行重新修订,降低门槛,扩大范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退役运动员上大学并通过大学毕业渠道就业,对我省运动员队伍建设、推动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都有重大意义。

4.2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安置渠道,鼓励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育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运动员走上市场是大势所趋,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也必须适应这个形势。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拓宽安置渠道,通过召开全省行业运动会、加大社区群众体育工作力度等措施不断扩大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程度,同时可针对社会岗位的需要,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技能,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从事基层体校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教师、体育经纪人等工作。也可利用自身优势,创办体育经营实体、从事个体私营。要教育运动员转变就业观念,从被动接受安排转变到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对自主择业的退役运动员,可试行货币化安置办法,根据其运龄和比赛成绩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

4.3进一步密切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牵扯到人事、劳动保障、教育、财政公安等诸多部门,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再好的政策也落不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密切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包括借用多种形式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定期召开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会议或座谈会,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

4.4要进一步加大对运动员选招、选调工作的领导

一是尽快修定关于选招、选调运动员的项目标准或成绩标准,严格按照标准选才,提高运动员选才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成才率,降低淘汰率,从源头上把好关口。二是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对虽然达不到选才标准但教练员认定是好苗子的运动员,由教练员写出书面报告,经专家组考察认可,并由教练员签订责任状后,方可入队。入队后应建立运动员成绩档案,定期考核,对完不成责任目标的,追究有关人员失察责任。

走市场化的道路,建立和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这是解决运动员退役出路难的关键。运动员退役后走向人才市场,按照社会需求,本着双向选择原则,自主选择职业。同时,国家不断完善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政策法规,包括放宽约束条件及给予相应优惠待遇;加强就业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降低就业过程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就业方针、政策的宣传,减少择业盲目性;顺应体制变化,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教育体系,拓宽就业市场渠道和就业网络建设,优化择业环境。让退役运动员融社会、入市场、抓机遇、求发展,尽可能发挥其自身优势,固本培源,为体育事业及其它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峰.关于我国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3,(4):12-13.

[2]王揖涛,李杰凯,郑凯.关于21世纪出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学校体育,2002,(1):36-40.

[3]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J].职海观澜,2001,(3).

职业运动员范文篇2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中西会通的大环境逐步形成,在国外先进技术和成果不断引进国内的同时,国外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也随之被介绍到国内,我国之前所奉行的集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念受到了西方新思想的冲击,而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以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所发挥的作用不断加大,同其他多种价值观念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者新时期国人的行为观念和遇事态度。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体育界内,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个运动员的心中,中华民族经过百年战争和革命的洗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无我”的高度,这种“无我”的价值观念使运动员能够为国家和集体奉献所有,对于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可以忽视甚至完全摒弃。但是,自从我国进行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之前的一些西方价值观念可以不受约束的控制的传入我国,各式媒体的产生以及各项国际比赛的举办,使得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运动员逐渐认识到了“自我”的重要性,一种“有我”的道德价值观念逐渐在我国职业运动员群体中产生。不可否认,这种“有我”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为我国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运动员能够为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条件而努力,这一方面改善了运动员个人的生活和发展条件,同时也提高了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积极性。但是,伴随着我国CBA篮球职业联赛的成立,原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价值观念逐渐畸形和变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逐渐消失殆尽,而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了主导观念。在我国CBA篮球职业联赛产生之后,篮球运动职业化的浪潮成为孕育运动员养殖观念多样化的土壤。首先,薪资的大幅度增长使得运动员获得了较多的经济利益,国家所规定的现役CBA运动员最高100万元的年薪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国现阶段的平均收入水平,更不必说加之奖金和训练补助的丰厚薪酬了。运动员有了更多的追求,同时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使得运动员对金钱产生了新的观念。其次,电视和各类媒体的转播和报道抬高了运动员的知名度,球迷的争相追捧以及各种“名人效应”和“名人特权”使得运动员对自身有了重新认识。名与利的突然增加以及相伴随的各种利益的驱动使得运动员开始摒弃之前的集体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转而奉行金钱和个人之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使得我国CBA职业篮球联赛运动员的整体价值观念形成多样化的特点。

2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缺乏

作为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良好的竞技体育精神不仅可以支撑自己赛出优异的比赛成绩,也能够使得广大的球迷群体以及球队赞助商获得强大的心理安慰。我国篮球职业化以来,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动力由统一的政治手段和精神手段压迫式培养转为运动员所在集体和个人双重利益的驱使,这种培养和提升的方式一方面实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提高,同时也造成了不统一的特点,加之运动员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竞技精神在每个运动员身上的表现也出现差别,有的运动员具备了更高的竞技体育精神,而有的运动员则出现了竞技体育精神的缺失。首先,过于追求和重视个人利益,将成绩的提高和球队的发展置于个人利益之下。一些CBA运动员为了达到个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集体利益,常常用罢训、罢赛、争吵、和教练唱对台戏等极端手段,还有的队员常常和其他队员进行薪资和奖金上的攀比,过度增加俱乐部的经济负担。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常常导致球队成绩的下滑,但一些运动员丝毫不关注球队成绩,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严重背离了竞技体育的精神。其次,合理竞争的原则时常遭到球员藐视。从CBA职业联赛产生至今,球场上的打架斗殴行为从来没有被完全制止,当本方队员遭到对方球员的身体侵犯之后,一些性格暴躁的运动员完全无视合理竞争的比赛原则,完全不顾裁判的判罚,对犯规球员进行语言和身体上的暴力侵犯。第三,是赛场拼搏意识的不足。调取CBA同NBA的比赛数据可以看出,在2013-2014赛季NBA与CBA前三名球队平均每人每场篮板球数量对比中,印第安纳步行者队平均每场每人的篮板数是4.63个,而CBA前三名中最多的队伍才能达到3.51个,这些数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球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能力的差异限制,但是从侧面也反映出CBA运动员和NBA运动员在比赛积极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竞技体育的根本在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其核心在于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争取最大的胜利,始终将球队的比赛成绩放在第一位才是我国篮球职业联赛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从古希腊奥林匹克赛会到如今的CBA篮球职业联赛,比赛所推崇和鼓励的永远是更胜一筹的强者,始终为自己所在球队的成绩拼搏到最后一刻,才是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的根本。

3运动员职业道德失范形式多样化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比赛成绩背后所附加的因素逐渐增多,运动成绩常常和球员的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地位紧密相关,运动成绩已经超越了胜负本身,对球员和求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催生了一些运动员职业道德的沦丧,道德示范行为愈演愈烈。首先,赛场内的球员道德失范现象多样化。

(1)球员赛场内的暴力行为

在我国CBA篮球职业联赛中,赛场暴力行为却像一个毒瘤始终在滞后整个联赛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运动员由于培养体制的限制,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因而在情绪的控制和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比赛中一旦遇到一些程度较重的身体侵犯,首先不是向裁判和比赛仲裁机构进行申诉,反而采取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运动员一旦进行斗殴行为,不但影响自身在广大球迷中的形象,而且还会拖累整个球队。

(2)兴奋剂行为

北京时间12月31日,CBA曝出史上首例兴奋剂事件,山西外援马库斯-威廉姆斯在12月9日的兴奋剂检测中被查出吸食大麻,篮协宣布对其禁赛六个月,同时山西男篮被罚款1万元,主教练张德贵被罚款5000元。兴奋剂问题虽然是国际体坛的一个普遍问题,但是在国际篮球界中比较少见,我国CBA联赛建立以来更是从未出现兴奋剂问题,此次马库斯事件的发生,说明兴奋剂问题已经在CBA联赛中出现,联赛管理机构更应该加大兴奋剂的检测和处理力度,防止此种问题愈演愈烈。

其次,赛场外球员道德失范现象多样化

(1)假球、行为

随着我国CBA职业联赛知名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提升,在吸收一些有着NBA和欧洲联赛履历的高水平运动员参赛之外,也吸引了国际“假球”的始作俑者———行业的入住。如果联赛运动员的职业道德还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那么CBA联赛遭遇假球之害就会成为必然走向。虽然我国CBA职业篮球联赛成立了专门的假球整治暗访调查组,但不可否认,球员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常常收受对方以及公司的贿赂,从而不顾所在球队的成绩,将竞技体育精神搁置一边。行为如果不加以根除,那么对于我国CBA这样一个新生的职业联赛所带来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球员不思进取,一门心思“向钱”,这不仅对中国篮球不利,对于我国其他职业联赛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的效仿作用。

(2)球员“假年龄”问题

运动员“假年龄”的问题一直是国际体坛由来已久也是严格控制的问题之一,在CBA联赛中,球员假年龄问题也是屡见不鲜。2008年,亚洲篮球网相继公布了CBA多名球员涉嫌年龄造假事件,而且通过比对2007年和2008年CBA球员注册资料显示,有多达22名球员改动了自身的年龄。但是,冷静思考球员“假年龄”的问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被迫”与“无奈”,在中国的体育体制下,青年队需要俱乐部与当地体育局共建,而青年队参加青年联赛也是地方竞技体育实力的有力体现,在此情况下球员的年龄问题就会产生。比如一名运动员已经超龄,不能代表青年队比赛,但是他的能力还不足以打上一队,而教练组认为他还有一定的培养价值,不愿意放走,于是就出现了更改年龄的问题。

(3)球员生活作风失范问题

近段时间以来曝光的朱芳雨“离婚门”事件可以看出,球员道德失范行为已经由场内蔓延到了场外,已经由与篮球相关的失范转为完全意义上的生活道德失范,这不得不需要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和反思。纵观我国当前的CBA职业联赛,各种不和谐的因素被大肆曝光,CBA联赛运动员的整体形象已经在国内外篮球届和广大CBA球迷心中有所下降,在职业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滞后的今天,各种球员道德失范形式已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必然会对我国职业篮球带来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

4CBA篮球运动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探索

4.1完善各项CBA联赛规章制度

首先,责权关系的不明确使篮球俱乐部对于运动员的控制力减弱,不能很好的加强队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其次,篮球管理中心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重叠也使得其不能很好的对运动员职业道德建设进行指导和调控。最后,我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各项制度对于运动员的道德示范行为缺乏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规定,使得运动员的道德示范行为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与惩戒。因此,应及时续订和完善我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明确各机构和组织的责、权、利关系,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应进一步明确运动员的道德准则,对于一些道德示范行为要制定出明确的惩戒方式,是运动员的道德示范行为摆脱“模棱两可”、“可有可无”的惩罚方式,使每一种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都能够得到严肃且具体的惩罚。

4.2加强CBA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

虽然党中央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部分加以强调,但现阶段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薄弱阶段,需要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首先,应注重运动员顽强奋斗、刻苦拼搏、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职业道德品质,强化运动员以集体利益为主、个人利益为辅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其次,要提高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篮球的管理机构一定要大力培养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不断激励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第三,要加强职业篮球运动员的纪律性教育。职业篮球运动员良好且严谨的组织纪律性是极为重要的,作为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如果缺乏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赛,在影响运动员自身形象的同时,对于球队的比赛成绩也有严重影响。因此,要加强队员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在为队员进行培训、交流的同时,对于一些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也一定要严格处理,从而使运动员加强自我纪律的约束性,学会在集体生活中摒弃个人自由散漫的不正之风。

4.3建立CBA职业联赛职业道德监督机构

职业道德建设我国篮球职业联赛发展的薄弱环节,缺乏专门的职业道德管理和监督机构,也缺乏制定职业道德建设政策措施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现阶段对运动员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夹杂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运动员大多感到空泛无聊,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CBA职业联赛中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监督管理机构,并配备专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机构主要负责制定道德法规规章条例,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培训,对运动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运动员赛场内外的职业道德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对运动员的道德示范行为进行有效的惩戒等。在机构人员的配备上,要仔细选取具有相关学术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些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以及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背景,更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以身作则,成为整个球队的道德模范和榜样。

4.4营造良好的职业篮球舆论环境

新闻媒体所营造的舆论环境能够正确和客观的评论各种体育现象,对于运动员的道德示范行为能够及时的曝光并给予一定的批评指正,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促进我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但是,就现阶段的篮球新闻媒体总体情况来看,还存在各种问题,各方面还有待提高。首先,偏重于炒作的负面新闻大肆出现,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次,一些专业新闻媒体和网站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且自身道德水平低下,对篮球的报道重点面相球员私生活的炒作,忽视了新闻的准确性,且一些针对于国内外篮球实事、篮球技战术运用的新闻越来越少,反而与篮球相关的娱乐性新闻逐渐增多,这对于运动员道德水平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各级篮球管理机构应与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制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规范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加强媒体监督机制,创造一个舆论导向正确、专业知识过硬、褒贬角度客观的职业篮球舆论氛围。

4.5加强CBA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职业运动员范文篇3

关键词:职业运动员就业安置解决对策

1前言

目前国家和地方为保障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建立并完善一系列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培训制度。然而这些保障性举措在大多数运动员中却难以实现。随着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后用人自主权的独立,通过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手段安置退役运动员将越来越困难,走市场化的路子,保证运动员队伍入口、出口的畅通是必然趋势。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试图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庞大群体的就业问题,以实现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2意义和价值以及重点难点

中国体育能够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是广大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但是他们中能够成为奥运冠军、体育明星的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运动员由于各种原因只能成为成功者的铺路石,成为金字塔的底座和基石。他们把青春都献给了训练场和赛场,退役时,大多已错过了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从地方的少年业余体校到国家队,读书与训练的矛盾似乎总是如影相随,成为体育界挥之不去的矛盾,不仅造成我国职业运动员出口淤塞现象,也直接影响后备人才贮备量。因此,在鼓励运动员努力提高竞技水平的同时,中国体育界还应该切实关注和把解决广大运动员的退役后的出口问题作为重要的工作,以维持和发展中国竞技体育“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

3目前我国职业运动员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

运动员人数在1994-1998年期间,退役运动员的人数基本上在退和出两个方面趋于平衡,但是从1998年后,运动员退役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人数却逐年减少,到2003年下降到最低点,仅仅有5名退役运动员被安置。由于体育管理层实行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单位领导的考核主要是任职期间的成绩,相对而言,单位领导更注重运动员的成绩,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长期进入不了他们的视野,没有作为突出问题加以研究解决。教练员对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工作存在模糊认识,教练员的待遇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成绩,所以,教练员更重视运动员的训练,教练员有时明知运动员退役安置不容乐观,但仍急功近利,不顾及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发展。

4我国职业运动员就业安置解决对策

4.1重新修订退役运动员上大学标准和考试录用办法,把推荐运动员上大学作为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的一项重要补充

推荐退役运动员上大学,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质,为其步入社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运动员大学毕业后,按大学毕业生渠道就业,也缓解了退役运动员安置的压力。10年来,我省各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通过组织推荐、免试、自考进入各类大学接受正规全日制教育的有168名,占退役运动员安置总数的18.12%,是退役运动员安置的第二大渠道。各接收院校对招生有完全自主权,我们的运动员毫无办法,上学的权利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我省退役运动员上大学条件进行重新修订,降低门槛,扩大范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退役运动员上大学并通过大学毕业渠道就业,对我省运动员队伍建设、推动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都有重大意义。

4.2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安置渠道,鼓励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育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运动员走上市场是大势所趋,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也必须适应这个形势。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拓宽安置渠道,通过召开全省行业运动会、加大社区群众体育工作力度等措施不断扩大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程度,同时可针对社会岗位的需要,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技能,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从事基层体校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教师、体育经纪人等工作。也可利用自身优势,创办体育经营实体、从事个体私营。要教育运动员转变就业观念,从被动接受安排转变到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对自主择业的退役运动员,可试行货币化安置办法,根据其运龄和比赛成绩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

4.3进一步密切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牵扯到人事、劳动保障、教育、财政公安等诸多部门,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再好的政策也落不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密切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包括借用多种形式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定期召开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会议或座谈会,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

4.4要进一步加大对运动员选招、选调工作的领导

一是尽快修定关于选招、选调运动员的项目标准或成绩标准,严格按照标准选才,提高运动员选才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成才率,降低淘汰率,从源头上把好关口。二是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对虽然达不到选才标准但教练员认定是好苗子的运动员,由教练员写出书面报告,经专家组考察认可,并由教练员签订责任状后,方可入队。入队后应建立运动员成绩档案,定期考核,对完不成责任目标的,追究有关人员失察责任。

走市场化的道路,建立和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这是解决运动员退役出路难的关键。运动员退役后走向人才市场,按照社会需求,本着双向选择原则,自主选择职业。同时,国家不断完善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政策法规,包括放宽约束条件及给予相应优惠待遇;加强就业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降低就业过程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就业方针、政策的宣传,减少择业盲目性;顺应体制变化,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教育体系,拓宽就业市场渠道和就业网络建设,优化择业环境。让退役运动员融社会、入市场、抓机遇、求发展,尽可能发挥其自身优势,固本培源,为体育事业及其它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峰.关于我国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3,(4):12-13.

[2]王揖涛,李杰凯,郑凯.关于21世纪出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学校体育,2002,(1):36-40.

[3]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J].职海观澜,2001,(3).

职业运动员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职业运动员;薪酬管理;公平性;必要性

我国竞技体育经过十几年的职业化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外体育界的一致好评,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与完善,制约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各类因素也逐渐凸显出来。而竞技体育职业化是以职业运动员的出现为标志的,而职业运动员就是指以从事竞技体育作为主要工作的运动员。目前,全世界开展职业体育的国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也已走了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我国体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事业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我们在享受这份欣喜的同时,也要直面职业化、商业化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就有职业运动员的薪酬管理。当前我国职业运动员薪酬管理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薪酬制订依据,再加上体育竞赛市场的开发程度的不同,使得薪酬分配失衡,项目间的差距过大。有些项目尤其是男子项目如足球、篮球,市场培育和开发比较成熟,群众关注度较高,又鉴于人力资源的缺乏,运动员的薪酬偏高,其主管部门提出限薪政策。有些项目则恰恰相反,职业运动员薪酬偏低,尤其是一些女子项目,甚至连基本的工资都难以保障。另外,同一项目、同一俱乐部内部不同的运动员,也存在薪酬分配差距过大的现象。这就使得职业运动员在对待薪酬分配问题时缺乏公平感,因而削弱甚至丧失了薪酬固有的激励特性,严重影响了职业运动员训练比赛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上述问题的因素很多,但薪酬制度中公平性的缺失,薪酬管理中不注意公平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目前我国对公平理论的研究很多,但如何阐释体育领域中的公平理论及其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则比较欠缺。对职业运动员的薪酬管理的研究,也仅限于对运动员高薪问题的研究,对如何在薪酬管理中体现出公平性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侧重于将公平理论和职业运动员的薪酬管理相结合,就如何在薪酬管理中体现出公平性展开讨论,以期为提高薪酬管理中运动员的公平感,强化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1职业运动员薪酬管理中的公平理论

1.1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EquityTheory)是由美国学者史坦斯·亚当斯(Adams·J·S)于1956年提出来的,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其基本理论是指当一个人做出了贡献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但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得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其今后工作的积极性。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1.1公平是激励的动力

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由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由他们所得的与别人所得的相比是否公平而定。

1.1.2公平理论模式

公平理论模式为:QP/IP=QO/IO,在方程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的投入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得的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的投人的感觉。

1.1.3公平理论的含义

公平理论认为,当等式成立时,人便觉得公平;否则就会心理失衡,产生不公平感。当左端小于右端,则会产生比别人吃亏或今不如昔的感觉;当左端大于右端,则会因投人少而获得多,产生负疚感。

1.2职业运动员薪酬管理中的公平类型

所谓职业运动员的薪酬管理是指职业俱乐部对本俱乐部的运动员报酬的支付水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立、分配和调整的过程。依据公平理论的观点,职业运动员薪酬管理中的公平类型有三种,即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和运动员自身的公平。

1.2.1内部公平

所谓职业运动员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是指职业俱乐部内部薪酬政策的一致性。其依据是根据职业运动员对实现俱乐部整体目标的相对贡献来支付薪酬。一般来讲,职业运动员对实现俱乐部总体目标贡献大,训练刻苦、技战术水平高,获得的报酬就越高。反之,报酬就低,以体现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性。

1.2.2外部公平

职业运动员薪酬管理的外部公平是指本俱乐部的薪酬水平和其他职业俱乐部的薪酬水平相比较时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关注的是不同职业俱乐部之间薪酬水平的相对高低。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不能吸纳优秀的、高水平的竞技人才,职业俱乐部就会失去竞争力,其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而要做到这一点,本俱乐部职业运动员的薪酬水平就要相对高于其他职业俱乐部,以增强职业运动员的对外公平感。

1.2.3职业运动员自身公平

职业运动员的自身公平是指俱乐部中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付出同样的努力和劳动要得到相同的报酬,同时兼顾运动员技战术能力及其对实现俱乐部目标的影响力的变化。职业运动员自身公平并不意味着俱乐部内部的薪酬分配实行完全的按劳分配,因为职业运动员自身的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差异,既使付出的努力和劳动相同,也会导致对俱乐部做出的贡献有所差别。如果仅实行按劳分配,则对俱乐部贡献和目标影响力大的运动员就会感到不公平,所以职业运动员的薪酬分配要同时兼顾努力和劳动的付出、运动员技战术能力及其对实现俱乐部目标的影响力的变化,使俱乐部中不同层次的运动员都会感到公平。

2职业运动员薪酬管理中公平感缺失的原因探析

职业运动员薪酬管理中公平感缺失现象客观存在,种类不一,但都会对俱乐部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分析公平感缺失的原因,对实现职业运动员薪酬管理中的公平性有所裨益。

2.1职业俱乐部薪酬分配中平均主义思想作祟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思想在职业运动员薪酬管理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运动员的薪金收人并没有完全拉开差距。薪金分配还存在着论资排辈的现象,运动员的薪金收入还没有完全和其在训练比赛中付出的努力和劳动以及其技战术能力挂钩,运动员薪酬分配的表面公平掩盖了事实上的分配不公,导致运动员薪酬管理中公平感的缺失。

2.2职业运动员自身需求的过度膨胀

近年来,职业运动员的薪酬增长速度惊人,一方面是由于职业化和商业化带来的积极效应,大大提高了运动员的薪金水平;另一方面运动员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对薪金需求过度膨胀。一且运动员自身需求过度膨胀,必然会在俱乐部内部甚至不同俱乐部之间产生攀比心理。而这种需求的过度膨胀,会使运动员认为自己的薪金水平过低,远远达不到自己期望的薪金水平,从而造成薪酬管理中公平感的缺失。

2.3职业俱乐部体育资源的稀缺性

2.3.1用于薪酬管理的经费资源不足

运动员的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很难使其对薪酬管理产生公平感。职业运动员薪酬高已成为事实,对于职业俱乐部来讲,薪酬管理中的经费是否能够满足职业运动员自身的需求成为各个俱乐部正常运转的前提川。目前,由于职业运动员高薪问题较为普遍,使职业俱乐部疲于应付薪金开支,经费紧张成为各俱乐部共同存在的问题,导致俱乐部的薪金分配无法满足运动员自身需求,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自身公平都无法实现,公平感也将不复存在。

2.3.2职业俱乐部运动员人力资源缺乏

由于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商业化起步较晚,职业俱乐部的运作还不够成熟,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尚不够完善。虽然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但就某些项目而言,高水平的运动员人数较少。物以稀为贵,这使得俱乐部不得不靠增加薪酬来留住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而一些运动员也会趁机抬高自己的身价,导致职业俱乐部的薪酬分配差距拉大,部分运动员的公平感降低。

2.4职业俱乐部薪酬管理透明度不高

为了避免运动员之间因为过度攀比产生的不公平感,职业俱乐部往往实行秘密薪酬制度。即俱乐部的薪酬分配不透明,运动员的薪金收人彼此不公开。殊不知这样做会造成运动员之间的互相猜疑,而这种猜疑往往是高估他人的薪酬而低估自己的薪酬图。这种薪酬管理形式不但起不到增加公平性的作用,反而会使运动员的思想中薪酬的差距远远大于事实上的薪酬分配差距,不公平感将会更强。

3提高薪酬管理中运动员公平感的对策

3.1克服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

冲破计划经济下平均主义的思想束缚,根据运动员付出的劳动和对俱乐部目标的实现所作出的贡献,适当拉开薪酬分配的差距。这种差距真正出自于运动员付出的劳动和对俱乐部乃至整个社会所作出的贡献的差距,使运动员清楚过去的大锅饭现象将一去不复返,自己的所得是与自己的付出和贡献相匹配的,任何人不可能不劳而获,也不可能只索取而不奉献。这样运动员对薪酬分配的合理性就会有更深人的认识,在薪酬管理中的公平感就强了。

3.2实行薪酬分配的标准化和里化管理

将运动员的薪酬进行标准化和量化管理,是增强职业运动员薪酬管理中公平感的有效途径。所谓标准化和量化管理是指制定科学的运动员薪酬管理标准,并将该标准分成若干相互独立的指标,如考勤指标、业绩指标、职业道德、纪律指标等,规定各个指标的测试办法以及汇总法则,对公平理论的报酬尤其是投人量做出客观判断。另外公平并不等于均等,薪酬分配要体现出一定的倾斜原则,即向高(技战术水平高)、大(对实现俱乐部目标作用大)、强(作战能力强)倾斜,采取各种奖励办法,以激发这些运动员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其他运动员树立的奋斗和学习目标,强化了俱乐部运作的组织动力。

3.3加强俱乐部与职业运动员之间的沟通

沟通是避免俱乐部与职业运动员之间矛盾激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沟通使双方信息交流通畅,彼此增进了解和感情。俱乐部可以在沟通中获悉职业运动员的各层次的需求以及对俱乐部的期望,当然也包括了解职业运动员在薪金方面的需求。而职业运动员也可以在沟通中得知俱乐部对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己在俱乐部中的地位和贡献,可以横向和纵向地比较一下自己获得的薪酬是否和自己的贡献、俱乐部对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己在俱乐部中的地位相符。只有双方对上述各方面的信息了解全面,彼此都想着对方期望的目标努力,运动员才会对自己获得的薪酬感到满意,公平感才会强烈。为了加强俱乐部与运动员之间的沟通,运动员工会组织应该起到相应的桥梁作用。

3.4营造公平的俱乐部文化

俱乐部文化是指俱乐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俱乐部的成员特别是职业运动员所共有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模式,它强调职业俱乐部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它通过职业俱乐部精神和价值观的灌输从而使俱乐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俱乐部成员特别是职业运动员与俱乐部同呼吸共命运。如果职业运动员缺少奉献精神,没把自身目标同俱乐部目标结合起来,而是片面强调个人报酬、个人收益最大化,这种盲目的攀比心理和不切实际的需求,也就背离了服务社会、服务观众、服务俱乐部这个根本。良好的俱乐部文化可以对公平的薪酬管理起到激励和推动作用,而公平的薪酬管理反过来又可以提升职业俱乐部的文化内涵。它能让俱乐部成员尤其是职业运动员意识到个人收益是建立在俱乐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的,大家共同努力把俱乐部市场这块蛋糕做大,个人期望才能真正实现。在这种俱乐部文化熏陶下,职业运动员可以将个人目标和俱乐部目标紧密结合,不再片面追求个人收益和个人报酬,急俱乐部所急,应俱乐部所需,共同实现俱乐部发展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薪金水平,增强对薪酬管理的公平感。

职业运动员范文篇5

在对任何一个问题探讨的初级阶段,明晰概念是首要的。准确的定义概念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所谓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属性中抽出特有属性概括而成…。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本质在于维护某种共同利益。体育道德则是指在体育范围内形成的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称,是用于调整竞技体育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包含了体育与道德的本质特征,是二者本质上的有机统一。运动员职业道德是指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竞技体育活动紧密联系,并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情操、品质。不仅是竞技体育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也是社会道德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表现。职业运动员不等同于职业化前那些靠国家或地方发给工资的专业运动员,而且,如今的职业竞技体育活动也与靠政府安排的竞技活动有所不同。因此,职业运动员的职业道德虽受到体育道德标准的约束,但也具有自身特点,它是为了职业竞技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建立的调整各种关系的职业道德规范。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本质上属于哲学中的共性与个性,二者具有统一对立的关系。明确的说,运动员职业道德是体育道德中的一部分,前者指明了后者的发展方向,而后者则逐步完善并更新前者,使体育道德观做到与时俱进,这为统一。同时,由于存在差异对立也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面。二者关系符合哲学辨证法中关于矛盾的理解。

2对运动员职业道德与体育道德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

2.1运动员职业道德与体育道德具有统一的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一直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并重。体育道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运动员在竞赛中所表现出的体育精神,充分演绎了体育道德的内涵。尤维娜等根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针对中国竞技体育的特点,提出了爱岗敬业为国争光、尊重科学、勤学苦练、团结拼搏、勇攀高峰、诚实守信、公平竞赛、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运动员道德规范要求,具体反映出中国体育道德的精华所在。

中国进行职业化的竞技项目中,男子足球与篮球起步较早,排球与乒乓球等项目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从运动员收入分配、管理形式、俱乐部建设等方面可以认定上述项目已经或正在进入职业化进程中。但如果运动员职业道德素养不能提升到一个职业化的水平,那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职业运动员。虽然国外竞技体育职业道德理念已非常成熟,但由于国情不同,因此不能照搬。所以提高职业道德素养还是应以我国体育道德观为基础。任何一个竞技体育项目,无论是否职业化,上述的运动员道德规范要求都是适用的,专业体制下的中国竞技体育正是在这种体育道德精神的指引下,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在职业化体育项目中,是否以体育道德标准来指导自身职业道德的提高也导致了竞技成绩上的差异。中国足球自从进入职业化以来,在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就后,便迅速滑落,为国争光、公平竞赛、文明礼貌、勤学苦练等体育道德规范要求似乎在足球圈都已消失殆尽,有的只是大量负面消息。因此,中国足球的世界排名直线下降,今年8月已降至第106位。而中国男子篮球虽因为实力问题在2006年世锦赛上成绩不佳,但究其深层因素,职业联赛中多次出现的违反体育道德现象,使得联赛一直处于低级水平,而联赛水平的好坏对国家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体育道德失范也是中国男子篮球溃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职业运动员首先是以运动员为角色存在于竞技体育中。体育道德是所有运动员都应该遵循的准则和道德规范,各类竞技项目的职业道德都属于体育道德中的一部分。体育道德是运动员职业道德的基础,前者属于后者的范畴内,二者统一于道德规范当中。

2.2职业运动员职业道德与体育道德具有对立的一面

职业运动员职业道德也有其自身特点。整个职业竞技体育道德也因此会有特殊之处。

所谓职业,是指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竞技体育既是职业运动员谋生的手段也是他们与社会交往的一种渠道。交往必然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于是,如何调节职业交往中的矛盾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这时,就需要用道德来进行调节了。职业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是所属俱乐部的财产他们个人的健康、安全与俱乐部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运动员在受到伤病困扰或身体状况不佳时,首先考虑的应是休息与治疗,而不是带伤去奋力拼搏,用损耗运动寿命的方式来获取成绩,这就等于是破坏俱乐部财产、给俱乐部带来损失的行为。此外,过去经常出现故意认输的“练习赛”,或者为国家重点培养的某运动员提供区别于其他运动员的比赛环境的方法在职业竞技体育中也都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这样不仅会遭到舆论的谴责,也会造成所谓“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情况出现。同时,职业运动员根据个人的合理要求进行合法转会是符合职业道德的,是市场经济化的必然产物。一些研究所述的运动员惟钱是图,不讲信用地随意转会,是体育道德滑坡的表现,值得商榷和讨论。

上述状况反映出我国体育道德观与职业运动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观之间存在着相对立的一面,但是二者间的对立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如何调和这些矛盾,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3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关系认识不足的原因分析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载体,对竞技体育的研究必然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为依据。不能只从竞技体育的层面来研究竞技体育。

应当承认,中国竞技体育在发展迅速、成绩辉煌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多现实的体育道德问题。例如;违反公平竞赛原则、辱骂对手、裁判。为了钱而罢训、罢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加以重视,不仅会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研究认为,既要坚持社会主义体育道德,又要克服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将来体育道德所面临的新问题。上述观点有合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这些观点还未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也未能把握住时展的脉搏。未能看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的改革、深化,加快了与国际市场经济理念靠拢的发展趋势。所以,思想解放不够,对什么是职业化的理解限制是他们对此问题认识不足的根本原因。这并非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体育道德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相反,遵照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道德标准来约束竞技体育,将会更有利于提高运动员思想、能力水平,为取得优秀的成绩夯实基础。但是,引进国外成熟的职业竞技体育模式也是必要的,也必会对传统的中国竞技体育体制造成冲击,加剧了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问的矛盾冲突。可是,只有认识到存在矛盾是符合唯物主义哲学观和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才能对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关系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才能走出“以点盖面”的认识误区。

4认识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的关系

体育道德与运动员职业道德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同时,它们的矛盾也并非是不可调和的,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也会相互的转化。因此,只有通过科学的认识方法和运用科学的调节手段、对策,才能加深对二者的认识,并调和矛盾的冲突。

4.1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

在学习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标准的同时,掌握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关道德规范也是必须的。在强调集体主义、为国争光的同时,也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利益最大化有正确的认识。商品经济是利益驱动、价值调节的经济,其道德核心是个人利益。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维护、获取个人利益毋庸质疑符合道德标准。许多运动员在退役后,发展空间极为狭小。因此,他们都希望在不长的职业运动生涯期间,赚更多的钱,不仅为后半生着想,也可以为退役后的再就业积累足够的资本。

同时,职业运动员的转会不仅能加强“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也可使优秀运动员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不至于出现人才埋没的状况。这样,既促进了中国体育竞技的发展,也节省了国家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对职业运动员体育道德和职业道德进行研究时应当分清楚哪些属于体育道德的失范,哪些是职业道德准许的合理要求。不搞“一刀切”,也不用“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来进行评价。

4.2提高对运动员职业道德的认识。加强体育法制建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已经注意并重视到了运动员职业道德与体育道德关系的问题。对运动员职业道德的认识也有了多种新观点,并开始对其进行深人研究,这符合科学研究逐步细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运动员职业道德的重新审视也有利于为中国竞技体育的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但是,在提高认识的同时,也要加强相关法制的建立和健全。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与社会、经济结构关系甚密。在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制,用法制来调节职业道德与体育道德的关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能避免职业运动员出现不遵守职业道德要求或者体育道德失范的状况。才能客观评价运动员职业道德与体育道德之间的关系。

5结论

体育道德是体育活动中重要的内容,也是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运动员职业道德则是体育道德范围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一部分。二者既统一、又对立。只有正确认识二者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发挥体育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标准、约束作用,保证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2]尤维娜,孟成.关于优秀运动员职业道德之我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1):24-26.

[3]李莉,程秀波.体育道德的现状与体育道德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5):36-38.

[4]李万来.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道德面临的问题与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2):54—57

[5]张克勤,晋隆冈.论体育道德的标准[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14(4):67.68.

[6]车洪波.市场经济的道德评价与建设[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8,7(2):36-37.

[7]杜培.当代中国道德失范及道德嬗变探源[J].甘肃理论学刊,1998,19(4):78—79.

[8]熊文.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及其特殊形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16-19.

职业运动员范文篇6

关键词:在役运动员;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指导

1运动员人力资源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一直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形势,城镇化程度渐进提高,整个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我国体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社会对体育事业的认可度逐渐提高,运动员的个人学历层次也有所提升,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的印发,极大地推动了体育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发展,这给体育事业带来了大好形势,运动员再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机遇的背后也存在挑战,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的主体,个人文化素质低和社会技能缺乏,经济体制转型和政府安置职能的减弱,整体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在役阶段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这些挑战直接造成了运动员的再就业难、就业渠道不畅的现实,给运动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给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少消极的影响。

2切入职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2.1政策的要求

国家基于运动员保障和职业辅导工作出台了多部政策文件,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为运动员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各类体育职业教育机构要积极为运动员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服务”。《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的意见》中都也要求面向全体运动员在运动生涯全过程开展职业辅导工作,督促各部门在运动员职业辅导工作上的形成合力,不断探索和创新。针对在役运动员开展职业指导是国家政策文件的行政性要求。

2.2运动员职业转型的需求

运动员具有专门体育技能,是独特的稀缺性人才资源,是体育系统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省队级别以上的运动员在20000人左右,约15%的年更新率,每年退役3000人左右,运动员退役后决最关心就是职业转换问题,退役后就业难这个“出口”问题不通,“入口”必然不畅,“入口”以后也必然不顺,影响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竞技体育的长远建设,关系到整个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多数省市体育局已经认识到加强运动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开始为进入职业转换过渡期的或是退役运动员提供职业指导服务。但是在役运动员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几乎是空白状态,还缺少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急需不断摸索实践,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2.3职业指导长期性特点的需要

运动员就业难的“出口”问题仅仅在“出口”时解决是来不及的,职业指导是包括职业理念、价值观、职业陶冶、职业准备、职业规划、职业定位、职业发展等一个系统性工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仅仅在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转换过渡期(一般不超过1年)内开展,难以在短期内起到显著效果。要想根本上解决运动员就业难题,迫切需要在运动员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切入职业指导服务,将职业指导前移到运动员在役阶段。坚持“关心运动员职业生涯,为运动员一辈子负责”的人本理念,做好在役运动员人力资源管理,从运动员一入队就切入职业指导服务,端正运动员的职业观念,帮助运动员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能,将职业转换问题消除在萌芽中。

3切入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过程

在役运动员人力资源管理面对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役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不一样,退役运动员接受职业指导是顺理成章的。而在役运动员本人和运动队领导更关心的还是专业训练和比赛成绩,对于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难以入他们的“法眼”,常会表现出抗拒。面向在役运动员的职业指导服务,关键在于能与日常训练相结合,要本着“职业指导促进、保障专业训练”、“帮忙不添乱”原则,结合运动队实际逐渐切入职业指导工作。针对在役运动员的职业指导工作,可以从制定计划方案、具体组织实施、调查与改进等三个步骤尝试切入。

3.1制定计划方案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分析运动队实际需求和运动员职业认识现状,总结出影响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主要因素,找出提供职业指导服务的突破口,制定出相对科学、完善的“在役运动员职业指导计划方案”,计划方案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做好深入运动队前期宣讲计划。要想切入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前需要获得运动员本人,尤其是运动队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必须做好深入运动队宣讲计划,准备包括运动员保障、职业指导政策和职业指导功能意义等方面的宣讲内容。第二,设置好职业指导课程。运动员个人文化素质低和社会技能缺乏,他们对个人能力、人格、职业兴趣了解很少,对社会经济现状和就业市场招聘信息认识掌握不足,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和技能更是近乎空白。这样在经济体制转型、政府安置职能的减弱以及整体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出现就业问题是难免的,这就要求必须反复研究讨论,做好在役运动员职业指导服务内容的计划,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职业、学会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和技能(三个“认识”,一个“学会”)为主线,重点设置好职业指导课程。第三,设置好职业指导预计目标。结合指导对象的实际情况,详细设置好包括自我认识、职业和社会认识、综合素质、日常训练等方面可量化的职业指导目标。

3.2具体组织实施

结合各运动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实际需求,深入运动队组织实施职业指导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前期切入。深入各运动队实地考察访问,召集运动队领导、教练、领队和运动员代表,举办不同形式的座谈会,重点说明职业指导在端正运动员训练态度,明确其训练目标和意义,激发其训练动力,稳定运动队军心,保障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和运动员服务大局等方面的功能意义,让运动队管理层充分认识到职业指导服务对在役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重要作用,以取得主管领导、教练、领队及在役运动员的支持,并当场交换意见、达成共识。第二,确定职业指导对象和时间。在前期切入的基础上,结合运动队的年度工作安排和主管领导(包括运动队中心主任、教练员、领队)意见,避开比赛高峰时段,在不影响日常训练和比赛的前提下,确定具体职业指导对象和具体时间。同时,并做好实时调整的准备。第三,联系场地,准备职业指导仪器设备。遵循就近便利的原则,首选运动队自有教室,运动队没有合适教室的,就近联系职业指导场地,准备好电脑、投影仪、话筒、黑板(或白板)和笔、职业测评软件账号密码以及其它职业测评工具。第四,选聘师资。聘请经验丰富、理论功底强、实战性强,且经国家体育总局和人社部培训认定的职业指导师授课。此外还面向全国范围搜寻、筛选师资,经过资格审查、背景调查、试讲、评估,建立师资库、择优聘任、动态调整,师资库要包括社会就业服务机构专业指导师、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专家学者,保证职业指导师队伍的多元化构成。第五,培训管理。在役运动员职业指导期间应以相关训练单位教练、领队为主做好队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方安排熟知运动员特点和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全程跟踪,收集掌握参训队员、教练、领队方面的意见,动态改进职业指导方式方法,力争提高职业指导质量和效果。

3.3调查与改进

1.数据调查。职业指导结束后,通过发放调查表和组织座谈会的形式,采用三方评估、综合评分的方法检查职业指导效果:一是职业指导对象评估;二是外聘专家(第三方)评估;三是运动队领导评估。收集的三方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检查职业指导计划方案是否有效、预计目标是否完成。全面回顾、检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完善培训模式,做好在役运动员的职业指导工作。2.研究改进。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将总结出的问题及时的处理和改进,在下期切入职业指导工作之前再次修订计划方案,进一步改进组织实施过程,不断总结,不断研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直到形成一个专业化、标准化的在役运动员职业指导模式,不断改进运动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帮助在役运动员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充分发挥好自身特长,挖掘出更多的发展潜力,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增强信心,自觉地提高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让每一位系统地接受过职业指导的运动员,退役后都能够顺利实现从“体育人”到“社会人”的职业转型过渡,以保证运动员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顺畅,保证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郝永泽 单位:河北省体育人才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董国永.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新时期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4):88-92.

[2]魏新,刘苑辉,黄爱华.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鄢龙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职业运动员范文篇7

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所谓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是指运动员在退役或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后,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学习,以弥补自己在运动生涯中缺失的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的学习过程[1].本文中继续教育途径包括普通高校教育及职业教育两类.

2中国女性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现状

2.1普通高校本科(少数研究生)教育

退役运动员通过保送途径或普通高校及体育院校的单招考试进入高校学习.许多女性优秀运动员在退役后选择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在取得学历后选择合适的领域实现再就业.纵观在第25届至第28届奥运会中夺冠的女性运动员退役后发展途径选择,超过半数人选择进入高校进行继续教育.但是高校就读的选择只提供给少数高层次优秀运动员,大部分女性运动员在退役后或因个人能力不足无法考取理想的院校、或因名额不足得不到入学资格而无法实现高校进修的继续教育途径.

2.2职业教育

所谓职业教育是指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广大劳动者,所进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的岗位需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就业市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应用知识较宽、技术能力强、具有诚信的职业道德的劳动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到2007年全国已有辽宁、湖南、浙江、福建、内蒙古、安徽、广东、广州、云南、南京、西安、宁夏等12个省、市的体育运动学校(中专)升格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北京、上海、四川、湖北等省、市也在积极地筹建[3].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2007年对21个省、市体育局人事部门进行的调查表明,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地组织过教练员上岗证、裁判员等级证、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教师资格证、计算机技能证、驾驶证等职业培训.这些经过培训的退役运动员就业率达90%以上,占全部退役运动员的75%[3].越来越多的女性运动员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行列之中,通过学习若干项专业技能为退役后的职业发展争取更多的主动权.职业教育机会相对更多,涵盖范围及受众群体更广阔,正在积极广泛的开展过程中.

3女性运动员选择继续教育的作用分析

女性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难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能单一,较之男性更多的受到家庭因素的牵绊.只有接受继续教育,才能全面提高自己、提升就业能力,鼓励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是减少待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4].

3.1个体作用

对知识与技能的不断学习与探求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女性在当今社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助力作用,更能保障妇女的权益并提升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的独立地位.女运动员在离开运动队后,未来的再就业问题需要进行长远规划,继续教育作为稳妥且必要的途径,可以为女性弥补文化知识的欠缺,同时提供就业时所需的学历与能力的双重保障.例如我国乒坛名将邓亚萍,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曾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现任人民搜索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她以自身对知识的不懈追索和不断实现自我的价值观向世界诠释了我国女运动员自立、自强、自信的个人形象,是继续教育发展途径的成功女性典范.

3.2社会作用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现状,女性在就业竞争过程中相对处于弱势,而女性运动员更是其中需要的到特别关注的群体.继续教育为女性运动员提供了退役后过渡期的良好学习平台,作为向社会融入过程中的缓冲器,继续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几年的学校学习过程不仅可以暂时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更能从整体上提升女性运动员退役后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塑造她们专项技能突出、文化知识并重的均衡形象,提升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4女性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4.1高校教育资源有限

运动员上大学虽然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运动员感到:一方面入学标准太高,另一方面,即使获得的运动成绩达到了免试的条件,有些高校也拒绝接收运动员[2].自1986年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颁发《关于著名优秀运动员上大学有关事宜的通知》以来,一些退役优秀运动员通过免试的渠道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为了进一步做好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全国高等院校学习的工作,1999年又颁发了《关于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免试招收退役优秀运动员学习有关问题的通知》(体人字〔1999〕420号),进一步扩大了招收范围与名额.但是,国家关于退役运动员免试上大学的政策和措施只在一定程度上为一小部分成绩优秀的远动员,以及层次高、影响大的国家队队员提供了机会,大部分女性退役运动员得不到推免入学的名额,凭借自身文化水平又难以考取.可见,高校教育的名额有限,不能满足广大女性运动员退役后的深造需求.

4.2职业教育有待完善

职业教育的开展正在不断推进,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并修改,这一契机为女性运动员提供了更全面实用的学习机会,在宽泛的环境下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为今后的“二次就业”夯实基础.职业教育虽然涵盖范围广,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仍有待提高,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或相关技能证书的退役运动员并不能获得完全的就业保障,职业教育仍需面对学历认可问题、教学质量保障问题、资格证书权威性问题等办学瓶颈.对于女性退役运动员来说,如何兼顾家庭与学业的同时实现理想的就业,如何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开发女性的优势与长项,这使得职业教育在针对女性运动员群体时的功能目标与教学要求大大提升.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才能经受社会各方对其教育成果的检验以及各类挑战.

4.3继续教育意识欠缺、费用匮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个人终身学习意识也越来越得到认同.然而,退役运动员群体对于继续教育的意识欠缺.许多女性运动员往往在退役后需要兼顾家庭而放弃教育机会,或因个人价值取向、客观环境、传统观点等因素选择直接就业或回归家庭,然而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缺失却会在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逐渐显露,成为女性退役后职业发展道路的“短板”,也就出现了本文前言所提到的“邹春兰事件”.如图2所示,即使在我国优秀运动员群体中,受教育水平仍呈现明显不足,大部分运动员仅停留在初高中教育阶段,这不仅是源于运动员受教育制度与政策保障不完备,更突显了运动员群体对于继续教育意识的缺乏.此外,很多女性退役运动员往往因经费不足而选择放弃.学校在为运动员提供教育机会的同时,其学费的负担和学习过程的开支往往来自不同途径.国家为优秀运动员负担学习费用,保送进入高校求学,然而大部分女性运动员并没有机会得到公共资源的资助,经济条件较弱的个体往往选择尽快就业以赚取生活开支.继续教育的学费问题是由政府公费资助还是由个人负担,又或是第三部门的支持,吸取社会、企业的资金注入,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5]

5未来女性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5.1政策与资金的专项保障

经过审视和探究,所出台的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办法”、“通知”、“意见”仅停留在政策规定的层面,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更没有上升到法律体系建设的高度.在新时期,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会有更多女性运动员面临退役和职业转变问题,该群体的扩大化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因此,应当因时制宜,制定具体针对女性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继续教育扶持政策,将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此提出政府和社会共同集资创设女性退役运动员教育保障基金,交由有关部门专人管理,避免她们在选择继续教育途径时不会因为保障政策的空白或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

5.2关注女性体育与女性运动员权益

女性体育的发展作为新时代女性主义与妇女运动的产物,由于性别差异的存在,女性体育应当获得特别的关注,这不仅可以促进女性文化的发展,更能体现时代的进步与价值观的革新.因此,保护女性运动员的权益则至关重要.女性运动员在退役后处在职业发展的过渡期,继续教育作为途径之一应当给予女性公平的教育机会.有能力的高校可开设一些专为女性退役运动员设置的学习机会与研究方向,发挥女性特质与优势,这正是体现了对于女性的关注和对女性运动员权益的保护.

5.3加快“体教结合”进程

通过整合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的资源,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共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它是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的结合[6].目前越来越多的体工队转型成为竞技体校,实现了运动员的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系统式结合.无论是运动队与高校的合并,或是高校自办运动队,其核心目的是为使运动员将训练与文化教育相结合,避免在退役后由于文化知识与竞技能力的差距拉大而影响职业发展与规划.在“体教结合”的环境下,女性运动员得以在高校中进行运动训练,不耽误课业学习,既可以进行专业化训练,又可以保障文化知识的教学质量,从而形成体能、技能、智能等多层次均衡发展的健康态势.5.4大力发展女性职业教育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予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强调了职业教育对于运动员退役安置的重要意义.目前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继续完善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与立法保障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女性运动员群体而言,职业教育可以为女性开发更多领域的技能,例如女性体育舞蹈等体育类职业教育或烹饪、园艺、文学等非体育类职业教育.目标女性运动员群体的职业教育可以做到更具针对性,也可优化教学效果,发挥职业教育实用性功能,最终帮助女性实现“二次就业”.

5.4学校教育与就业良性衔接

继续教育往往可以为运动员退役后提供学历保障,但学历的实效却往往因用人单位情况与标准大打折扣,造成学历在手却面临失业.对此,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建立人才输送通道可尝试采取“订单式”培养或对口输送等模式,学校与用人单位及时进行信息互换与沟通,使学校对运动员的继续教育成为有质量、有效用、有市场需求的培养过程,面向人才市场的需要和导向.

6结语

职业运动员范文篇8

一、我国运动员保障工作体系建设的现状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和关心优秀运动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总书记、总理曾就退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做出过重要的批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委的支持配合下,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运动员保障方面的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迅速提升和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在做好就业安置工作方面,针对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不畅的问题,相继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首次明确对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实行经济补偿,还扩大了运动员免试上大学的范围,并提出建立和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和就业培训制度,为退役运动员政策性安置与自主择业相结合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新途径。

在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今年3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该指导意见分别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拓宽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发挥国家队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示范作用,抓好运动队的文化学习;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实效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实现了若干政策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一是突出解决理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二是突出解决运动员保障政策系统化问题;三是突出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政策的落实问题。该指导意见的出台,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了广大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了广大运动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教育和保障的利益问题,是推进建设体育强国,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有利于不断改革和完善举国体制、促进体育事业科学发展,也将成为备战伦敦奥运会的激励因素。

在规范运动员的聘用管理方面,针对运动员聘用工作中存在的政策不统一、审批部门不一致、操作不规范等问题,2007年,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体育总局与原人事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制度层面明确了运动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份;同年,体育总局、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原人事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了《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该《办法》对运动员的试训、招聘、在训、停训以及退役等运动生涯的各个环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明确运动员实行聘用合同制,运动员招聘工作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执行,并由各级人事行政部门统一办理有关聘用手续。

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方面,印发了《体育运动员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调整了与运动员成绩津贴相对应的比赛层次,将世界青年锦标赛纳入与成绩津贴挂钩的比赛范畴,将世界运动会纳入国家奖励比赛层次,提高了世界杯赛的奖励标准,将国家奖励的比赛层次由7个调整为5个,大幅度提高了运动员的津贴和奖金标准,解决了运动员与其他工作人员收入水平大体相当的问题。

在拓宽经费渠道方面,2001年以来,运动员保障经费渠道不断拓宽,建立了多个解决特殊问题的专项经费或基金项目。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2003年到2009年上半年,财政部拨付专款近11400万元,突出解决了老运动员老教练员医疗照顾、运动员重大伤残医疗补助金、运动员特殊困难补助金、运动员教育资助金以及运动员职业辅导、运动员创业扶持等工作所需经费。各省、区、市体育局也多方筹措资金用于运动员保障工作。此外,我们还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用于补充保障经费。

在重点加强运动员保障制度的同时,提出了构建运动员保障体系的整体思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覆盖、分级负责为工作原则,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医疗照顾、伤残抚恤、就业指导、退役安置、困难帮扶、学习资助、创业支持”等为主要内容,整合资源,开拓创新,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竞技体育发展相适应,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内容全方位、权利义务相对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运动员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国家、社会、行业、地方和个人共同承担、分级负责的运动员保障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多年来,围绕着服从和服务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坚持从伤残抚恤、医疗照顾、文化教育、退役安置、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不断推进运动员保障工作,基本满足了不同时期运动队的实际需要,对于激发运动员刻苦训练、奋力拼搏,不断提高运动成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保证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然而,在肯定我们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保障工作还远远满足不了运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运动员保障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地运动员参加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进展不一致。从国家层面而言,我国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并将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之一。目前,在城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但各地运动员参加社会保障体系的进展不一致。其中,只有少数省区市为运动员办理了养老保险手续,其他地方养老保险工作尚未开展;失业保险方面,多数省区市的运动员参加了失业保险,但仍有个别省、市的运动员尚未参加;住房公积金方面,还有个别省市没有给运动员缴纳住房公积金或仅为部分项目的运动员缴纳住房公积金。出现以上情况,既有当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整体推进速度不一致的问题,也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运动队特点不协调的问题。以医疗保险为例,我们知道,运动员更多的是运动损伤,而医疗保险的原则是“保病不保伤”。运动员交了医疗保险,由于治疗运动伤病所需要的药品很多不在医保用药范围等原因,且医保要求必须到定点医院就诊,排队时间较长、手续繁杂,致使很多运动员在加入医保后反而出现了“小病不愿看,大病看不起”的现象,影响了运动员参保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而使运动员伤残问题进一步加重。另外,工伤保险过去只针对企业职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能参加,运动员受伤后又无法纳入优抚对象,造成“真空”。

二是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体育界“科教兴体”战略的实施,科学训练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逐年加大了对体育科研的投入,训练和科研的结合日益紧密,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有些训练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训练单位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高,师傅带徒弟、凭老经验训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有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片面理解“三从一大”的训练指导思想,为了尽早出成绩,拔苗助长,盲目加大训练难度,训练量过大、搞疲劳战等问题始终存在,加上训练条件简陋,机能评定、技术分析、伤病防治、疲劳恢复、心理调控、营养补充、信息咨询等方面跟不上,导致运动员运动伤病问题比较突出。这既对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带来消极影响,也给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未来的职业转型带来隐患。

三是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培养的运动员应该是既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又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门型人才。与我国的三级训练管理体制相适应,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形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主要由少体校或依托当地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完成,中专、大专主要由当地体育运动技术学校(院)负责,本科以上学历教育主要通过免试入学、函授、体育单招、与高等院校联办高水平运动队等方式完成这样一个基本架构。但是,长期以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训练管理部门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重视不够,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简陋、师资配置不健全等情况仍然存在。运动队“重训练、轻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致使运动员正常的文化教育时间难以得到保证。不少地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每周只有两个半天或三个半天,而且由于训练任务重,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加上多数运动员从小就进入专项训练,在生理及心理上逐渐适应了紧张、大强度和单调、枯燥的训练生活,对文化学习的关注程度逐渐降低。因此,运动员文凭与水平、学历与能力不相符的情况仍然存在。另外,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运动员职业技能、增强他们再次就业能力的有益途径,但同样由于学训矛盾突出等原因而在各地难以开展。以上现象导致的后果就是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难以适应未来再次就业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一些运动员由于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再次就业时竞争能力不足,加上国家用人制度的改革,组织安置的渠道逐步萎缩,安置矛盾日显突出。目前,运动员的退役安置问题已成为制约各运动队发展的一个“瓶颈”。

四是运动员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来,总局构建的以“伤残互助、医疗照顾、退役安置、学习资助、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优秀运动员保障政策与经费支持平台虽然已经初步建成并初显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一政策体系还有待完善。一是体育界内部对运动员保障工作认识不一,协作不力;二是项目协会的力量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三是各地在政策跟进上不平衡,这几年总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今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但有些地方在制定配套政策上反应不够迅速;四是运动员自我保障意识淡薄,自主性不强,自我保障能力普遍较弱,等等。科学认识现状,勇于面对矛盾,是正确行动的前提。深刻认清我国运动员保障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运动员保障工作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在运动员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国家、社会、行业、地方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运动员保障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运动员保障工作的主要思路。我国运动员保障工作的目标是:坚持实事求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覆盖、分级负责为工作原则,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竞技体育发展相适应,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以社会保障为基础、以事业保障为激励、以自我保障和商业保险为补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内容全方位、权利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运动员保障制度,努力构建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医疗照顾、伤残抚恤、就业指导、退役安置、困难帮扶、学习资助、创业支持”等为主要内容,国家、社会、行业、地方和个人共同承担、分级负责的多层面、全方位的运动员保障体系。

一要进一步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体系。就是要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完善保障政策,依法维护运动员权益,切实将运动员保障工作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中。普及法律知识,提高运动员的权益保护意识。依法为运动员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保证运动员能够享有与当地同类事业单位职工同等的“国民待遇”,退役时要按规定为其办理各项社会保险的转移衔接手续。要进一步加强运动员在役期间的文化教育工作。运动员文化教育情况是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运动员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退役后的就学和再就业问题。只有加强在役期间的文化教育,提高综合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等实际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运动员文化教育条件,坚持科学训练,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妥善解决训学矛盾。努力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尤其是要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任务的完成,从根本上全面提高运动员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要进一步规范运动员招录程序。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研究探索按照聘用制方式规范新录用运动员的招录程序、招录方式及管理模式,研究制定运动员聘用合同范本,明确单位和运动员个人的权益和义务,从源头上将运动员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要进一步扩大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的覆盖范围。只有广泛覆盖才能体现公平,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把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享有全方位的保障,作为推进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重要目标。特别要关心基层运动员、非优势项目运动员以及试训运动员的权益,使他们的生活、教育、医疗等得到充分的保障。

四要进一步拓宽运动员保障资金的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募集运动员保障资金,逐步扩大保障资金规模,并切实加强专用资金的管理。地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尝试建立专门的保障机构或设立专门的保障基金,加强本地运动员的保障工作。

五要进一步做好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深化,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策性安置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我们不可能断然地从过去单一的组织安置一步迈到完全的市场安置。因此,我们要把组织的因素和市场的因素结合起来,把组织安置与自主择业结合起来,并逐步加大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的安置力度,妥善做好新形势下的退役安置工作。要充分挖掘运动员的优势、长处,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引导运动员充分发扬自身长处参与社会竞争,提高运动员的社会竞争力,增强运动员的再就业能力,使运动员在退役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四、具体面临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省积极贯彻总局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结合我省体育发展实际,十分重视运动员保障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社会保险、文化教育、科研医疗、退役安置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涉及运动员切身利益的五大类保障基本建立。目前,我省共有运动员人(包括优秀运动员和试训运动员),体校生和重点体校生名。2008年至今,我省已获得世界冠军个、亚洲冠军个、全国冠军个。究其原因,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扎实开展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是以完善政策为抓手,建立运动员保障的长效机制。我省从实际出发,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总局各项政策文件为依据,联合财政、人事等部门,制定出台运动员综合保障、选招聘用、收入分配、在役管理、退役安置、职业鉴定、困难关怀等方面政策性文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推进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建立顺畅的运行机制。经省编办批准,成立省体育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暨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列编名,重点承担优秀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指导、运动员档案管理及各项保险工作等,形成了局机关人事处牵头、人才服务中心承办、各训练单位和各省辖市体育局协助的运动员保障工作运行模式。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将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体育基金会的作用,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设立运动员关怀基金、创业扶持基金,加大运动员保障经费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我省2008年至今用于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的经费支出约为万元。建立多样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开展运动员综合素质培训、通用技能培训和体育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教育培训、职业辅导、技能鉴定,帮助运动员把运动专项技能转化为再就业的优势,提高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能力。

二是以社会保障为基础,切实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我省严格按照总局要求,认真做好优秀运动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建户和缴费工作,完善运动员“托底”机制。全面理顺优秀运动员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所有运动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按照特事特办和退役运动员先办的原则,2008年以来,先后为名退役运动员,办理和补办了了养老保险信息录入、申报审核和个人账户建户工作,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省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难点问题。依照《失业保险条例》为优秀运动员办理失业保险,履行规定的缴费义务,为退役运动员及时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相关手续,并落实省辖市以外训练单位运动员失业保险费用缴纳事宜,确保退役运动员能够及时享受到失业保险相关待遇。

三是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大力推进运动员的职业转换。在运动员就业安置方面,我们按照“重点安置依靠组织解决,面上安置依靠政策解决”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积极争取组织安排,另一方面拓宽安置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吸引各类用人单位招录退役运动员,积极探索双向选择、自主创业、政策性安置等多种就业渠道。在组织安置方面,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我省通过组织渠道安置了一批取得优异成绩的退役运动员进入省市机关和事业单位,其中已有人走上处级岗位。在自主择业方面,一是提高退役补助标准,以本省上年度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3倍确定基础安置费,实现了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经济补偿的动态增长机制,增强了自主择业对运动员的吸引力;二是组织职业转换过渡期培训,对退役转换过渡期内的运动员,以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增强运动员就业能力为关键,以实现再就业、扶持引导自主创业为目标,采用为期三个月左右的封闭式集中培训方式,加强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开展退役运动员就业推荐,邀请企事业单位参与,举办退役运动员就业双向选择交流会,直接为运动员提供就业推荐服务。

四是以关怀基金为补充,继续抓好运动员教练员的困难扶助。在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中,我省还多方筹集资金,设立了运动员关怀基金,作为总局关怀基金的补充,对有突出困难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资助。在资助过程中,我们严格把握四个原则:一是覆盖面宽,面向所有运动员、教练员,不论在役退役,不设成绩要求;二是资助的困难全,生活、就医、求学、培训等方面都包含在内;三是资助标准级差小,从5000元到3万元分为四等,扩大普惠面;四是手续简化,流程减少,急困难人员之所急。2008年至今共资助了人次,资助资金万元,为解决运动员困难和开展教育培训、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是,我省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运动员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不完善。《体育法》已颁布实施十多年时间,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缺乏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前瞻性、产业化、职业化考虑,对现阶段体育实践的规范和调整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作为地方性法规的《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修正)》,仅为省优秀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依据,对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的实践指导过于宽泛和笼统。二是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存在不足。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一些文件虽然把运动员看作事业单位人员对待,运动员的待遇水平与其竞技成绩挂钩,但某些保障措施具有强烈的身份等级色彩,不获得某种身份或达到某个等级,就没有资格享受这种保障,对运动员权益的保护很不完善。三是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不到位。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还未能满足新形势下运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有的退役运动员在体育部门试用多年,因编制问题迟迟不能正式调入,一定程度上给一些运动员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到体育队伍的稳定发展。四是运动员社会保障救助机制不健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育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从事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网球、棋类的优秀运动员在退役后再就业的渠道要畅通些。但另一类如田径、跳水、体操等社会化程度较低的运动项目,它们有的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是实现奥运争光战略的有力保证,但对优秀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措施并没有有所倚重。在这种情况下,以同一标准来确定运动员的福利和优抚措施等社会保障措施,分配有限资源,将导致保障的效率难以达到最优标准。

五、对策及建议

在全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上走出了一条集训练、科研、教学为一体的院校化管理之新路,如何使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轨道,这是在走向体育强省过程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备战全运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文关怀的凸显,更是保持竞技体育向更快、更高、更强发展之必需,也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后顾之忧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要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要建立运动员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规范运动员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和统筹管理。运动员的优抚安置制度应实行国家、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制度,保障运动员的抚恤优待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优抚安置工作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推进优抚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二要尽快出台省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省应围绕国家体育总局的总体框架相应的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要在认真领会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管理模式的具体情况,全面落实,突出重点,研究制定关于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文件,从而对展开具体的运动员保障工作予以政策性的指导。应明确各级体育部门、各训练单位和省体育局机关各部门在运动员保障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对于运动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有一个明确规定,规范运动员录用,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实施退役补偿和安置,完善激励奖惩机制,做好职业转换过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特殊困难保障工作。

三要尽快制定适应我省具体情况的运动员聘用管理制度。2007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将运动员纳入国家事业单位管理体系和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对运动员的试训、招聘、在训、停训以及退役等运动生涯的各个环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源头上为保障运动员权益提供了一定的法律规范依据,但在实践中仍缺乏一种客观有效的标准来给予运动员最合适的社会保障。为此,应根据我省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特殊性,依据《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的精神制定符合我省具体情况的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我省运动员的招聘原则和程序、岗位性质和编制、职业转换和退役安置、社会保障和经费支持等方面的问题,目的是有效保障运动员的合法权益。

职业运动员范文篇9

首先我们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作一界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教育是指义务教育阶段,或小学、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广义的文化教育除了狭义之外还指在从中专开始的所有相关学历教育中对学业所需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它们又有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区别。就体育职业学院而言,文化教育是一个与运动员在校期间的运动训练,包括体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等相对应的范畴,这是一个科技与人文相统一的范畴,一个知识、能力、品格和品德相统一的范畴。

1.政策法规依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旨在提高我国运动员的整体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例如,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按照原国家体委制定的《运动队伍工作条例》,一些省(市区)运动队就逐步配备了专职文化教师,进而设立文化教育科(组),负责运动员教练员的文化知识补习;1978年,原国家体委提出了运动队向院校化过渡的方针;1983年,原国家体委和原国家教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试办职工体育运动技术院校的意见》,北京、上海等11个省市体委先后在体工队的基础上成立了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1986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国家体委优秀运动队工作条例》,对于优秀运动队开展文化教育的目的、标准、办学形式、课时、教师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为使之得以落实,又颁布了《关于执行优秀运动队工作条例中有关文化教育工作的暂行规定》;1987年,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规定国家对优秀运动员在就业或者升学方面给予优待;2000年,《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纲要明确指出:保证优秀运动员完成9年义务教育,扩大大专以上学历教育比例,运动队向院校化过渡,为优秀运动员提供更多便利的升学、深造条件;2002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意见》,规定获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五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它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从6个方面共20条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时至今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多元复合体系,这一体系由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职业中学、体育职业学院、独立设置的体育学院和其他普通高校所属体育学院、体育系部组成。截至2014年,我国具有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考试权的高校86所,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单独考试权的高校47所[1]。政策法规为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我们要充分认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意义,充分认识体育职业学院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所应发挥的作用。

2.两个充分认识

第一,充分认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它是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竞技体育比赛的舞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强国(还不是体育强国)。这些成就的取得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举国体制下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视功不可没[2]。学者们曾根据第十届全运会的成绩,将全国的省(市区)分为三类:竞技体育强省,十运会奖牌数前8名;竞技体育中等省,十运会奖牌数第9~20名;竞技体育弱省,十运会奖牌数20名以后。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竞技体育强省、中等省和弱省在竞技体育及运动员文化投入上差异很大,无论是投入的总量还是人均量,竞技体育强省远高于中等省,中等省高于弱省[3]。这绝非偶然!我国1984年至2010年期间奥运会冠军中专科和本科学历者约占81.95%,硕士以上学历者约占28%。国外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与他们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呈正相关,凡是竞技体育强国都是文化教育———当然包括运动员文化教育发达的国家。其次,它是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需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强调理解人、关心人和尊重人[4]。就尊重人而言,强调对人格和人的权利的尊重,强调人格与权利的平等,反对一切形式的人格歧视和权利歧视。运动员首先是人,理所当然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通过教育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再者,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十分短暂,缺少文化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一旦退役再就业便会遭受难以克服的困难。第二,充分认识体育职业学院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所应发挥的作用。如前所述,我国已逐步形成一套多元复合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可以讲,体育职业学院在这个体系中扮演的角色特殊,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首先,大批的一流运动员是由体育职业学院培养出来的,以上海市体育职业学院为例,建校60年时(2012),它培养出了6位奥运会冠军,100位世界冠军,有17人先后打破37项世界纪录,刘翔、姚明等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其次,体育职业学院承担了全国省以上绝大多数优秀运动员中职和高职两大阶段的文化教育任务,而实际情况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校接受文化教育将分别止步于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或许会有人继续进入本科学习或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但这部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亦靠这个时期打下基础。其三,对于运动员来说,这一时期是出运动成绩的黄金时期,面临着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双重压力与挑战。据此,办好体育职业学院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意义便更加突现出来了。

二、问题与分析

当前体育职业学院文化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运动员的学习动力不足,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缺课率高,据调查显示,15岁及以下运动员中,每周实际上课时间在12课时以上的仅占30.5%,而在10课时以下的占48.5%;16至18岁运动员中,每周实际上课12课时以上的仅占有12.8%,而在10课时以下的占57%;19岁以上运动员中每周实际上课12课时以上的仅占10.6%,而在10课时以下的占56.8%,另有8.8%的运动员不上课,整体上呈现出年龄越大上课时间越少的趋势。再例如,平时做作业的时间不多,据调查显示,15岁及以下运动员中,每天做作业时间30分钟以下或不做作业的占69.8%,而做作业一小时以上的只占9.5%;16至18岁运动员中,每天做作业30分钟以下或不做作业的占72.4%,而做作业在一小时以上的只占4.2%;19岁以上运动员中,每天做作业30分钟以下或不做作业的占72%,而做作业一小时以上的只占7.7%,整体上也呈现出年龄越大做作业越少的趋势[2]。正是因为学习动力不足,所以学习态度不好,学习努力不够,学习效果欠佳,混文凭的思想普遍存在。运动员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十分复杂,至少有如下几点:

1.运动员学生的特殊性

我国大部分体育职业学院都是在当地体育运动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其学生来源与构成为从本地体育局属下的专业运动队招收的现役运动员、从全日制普通高中初中招收的体育特长生和通过全国高考招生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前两类是体育职业学院学生的主体。其中第一类学生除完成规定学业外,作为国家注册运动员,更要承担省级和部级的比赛任务;第二类学生是作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而培养,相当一部分在校期间和毕业以后也将进入专业队,成为国家注册运动员。我们通常称上述两类学生为运动员学生。运动员学生的特殊性,一是身份的二重性,由于成长经历,导致他们进校的行为特点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有许多的不同,具有基础文化与专业理论课底子差、自控能力弱、争强好胜易冲动等特点;二是训练比赛与文化学习任务的双重性,年纪不大压力大,很容易在二者关系的处理上出错。

2.运动员学生价值追求的单一性

运动员学生价值追求的单一性集中表现为“运动成绩至上”。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用人机制开始形成,运动员退役安置已经由指标分配代之以人才竞争,当运动员运动生涯结束时,只有少数竞技体育成绩一流的选手才能获得较大的择业空间,而大多数运动员的选择范围极小,只能靠被安置,这一严酷的现实给广大运动员以引导,强化着他们运动成绩至上的认识。其次,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长期主要依附于体育战线,在传统的训练体系中运动员的成长之路是:少体校、省体校、青年队、省体工队。虽然一直在强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对运动员来说,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加上对教练员、少体校、省体校、青年队、省体工队以及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业绩评价,都将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拿奖牌视为硬道理,这难免会对运动员的价值追求产生强烈的影响,使他们将文化学习放在次要的地位,甚至可有可无。

3.运动员学生职业取向与学校课程设置的低吻合性

以北京为例。从2011年北京市优秀运动员项目分布数据看,其中重竞技项目学生数大大多于其他项目,如图1为真实了解重竞技项目学生职业意向,我们曾设计了《重竞技项目学生职业意向调查表》,对北京市木樨园运动技术学校、先农坛运动技术学校和什刹海运动技术学校的重竞技项目运动员进行职业意向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约有24%的受调查者希望从事健身教练行业,并把其作为理想职业,而另一项对运动员是否愿意接受健身教练行业培训的调查中,数据显示有43%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接受,另有35%的受调查者表示会考虑。第二项调查中的不少人将来也可能会选择加入健身教练队伍。然而,在过去的体育职业学院竞技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却沿袭和机械照搬了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的做法。以北京体育职业学院竞技体育专业专业课教学计划为例,其中人体科学基础、运动心理学、保健按摩、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周课时分别为4、4、2、2学时;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疲劳监控与运动伤病防治、运动训练监测与调控课程总课时144学时,周课时均为4学时;体育基础理论总课时36学时,周课时2学时。暂且不论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将来从事健身教练的退役运动员是否必须,也暂且不论这些课程的课时安排是否合理以及它们间的彼此关联是否紧密,但针对性不强却是不争的事实,它没有体现出体育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没有体现出运动员职业取向的需求,这也是造成运动员学习动力不足的症结之一。

4.教师队伍建设的欠缺性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办学的主要依靠力量。能否打造出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事关教育的成败。所以每一个学校都应始终不渝的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提升其思想境界。但目前的情况是体育职业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少的缺陷,不但见诸于数量方面,更见诸于结构方面,还见诸于敬业精神、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在此不做详述。

三、对策与建议

如何进一步改进体育职业学院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学者提出了不少建议,例如,将运动员的学习态度与领队、教练员的考核挂钩;增强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从而减少运动训练的时间,让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环境与氛围,抓典型,树榜样,对文化学习的先进分子进行表彰与奖励等。这些均是必要的,但更为根本的是要以政策法规为依据,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落实一个文件———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

以政策法规为依据的当务之急便是要落实这一文件。对于体育职业学院来说,将这一文件落实好,不仅在于它总揽全局、着眼长远,对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从组织领导、制度安排、资源整合、经费投入等方面均提出了要求,还在于它专门列有一条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体育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运动员职业转岗和职业培训工作。鼓励运动员学习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内容纳入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必修课程;结合体育行业职业技术鉴定工作,培养具有一定体育职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引进专业化、社会化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项目”。首先这是对体育职业学院的莫大鼓舞,其次为体育职业学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合理定位、形成特色、错位竞争、多做贡献明确了方向。

2.明晰一个概念———践行大文化教育观

文化教育是多维度的教育,是终身教育,在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特点与要求。对于运动员来说,进入中职、高职阶段后的文化教育有两点要谨防:一是将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对立起来,搞成非此即彼。其实,职业教育就是一种文化教育,是一种职业色彩鲜明、职业性特强的文化教育,文化只有扎根于职业的土壤才会更具活力,职业只有富含文化的底蕴才会更具魅力。二是将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对立起来,搞成两张皮。其实,运动训练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教育的过程,应将科学知识的传递、人文精神的张扬、心理品格的磨砺和思想品德的教导融入其中,因为竞技体育的展开,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都不但具有育体之功能,还具有育德之功能、育智之功能、育心之功能和育美之功能。另一方面,文化教育应服务于运动训练,解答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遇到的困难、疑虑和问题。

3.把握一个前提———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包括教学但不等于教学,教书在于育人,育人是学校工作中心,而我们所育之人理应是全面发展之人。体育职业学院,不但要把运动员作为运动员训之,更要把运动员作为有着全面发展需求和全面发展潜力的人育之。为此,一要瞄准一个目标,即文化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人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涉及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涉及知识、能力、品格和品德四个层面。文化修养高的人,是想学习并善于学习的人,是心智健全的人,是开放包容的人,是乐观辖达、开拓进取的人。二要学会处理三者关系,即成人、成才和成功的关系。首先,成人是成才和成功的必要条件,做事必先做人;其次,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竞技场上;再次,成才的道路千万条,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倡导学有所长,用人所长,倡导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出状元。

4.抓住一个关键———充实与优化教师队伍

充实是指教师的数量,为确保体育职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按国家关于师生比的基本标准配足教师;优化是指教师的结构,教师结构的优化与否,是通过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和学缘等的比例关系体现出来的。总的来讲,体育职业学院教师结构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处在不同省市区的体育职业学院之间的不平衡性;二是同一体育职业学院内部诸结构间的不平衡性。其中又有两方面的滞后性尤其突出:一是学历结构中高学历教师的比重偏低。就教师群体而言,拥有高学历的教师比重越大,教师群体业务基础越好。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在其《人力资本论》中指出,人才开发如果以学历为标准的话,那么学历层次与脑力能力的比值将是25倍的差距,大学中学小学=2571。舒尔茨公式定量了学历的能级差。发达国家都注重教师的高学历,不仅对本专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如此,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如此。然而,对比之下,我国的状况堪忧。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只有两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专职教师的2.4%,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尚这样,其他地方可想而知。二是学缘结构中具有国外(境外)受教育背景(含攻读学位和进修、访学半年以上)的教师比重太低。体育无国界,体育事业是最应当而且最有可能国际化的事业,一个学缘结构中具有国(境)外受教育背景教师比重太低的教师队伍是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体育国际化需要的。

5.创新一个模式———实现文化教育与体育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职业运动员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

1研究目的

运动员培养投资和投资回报、运动员劳动收入分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1]。运动员劳动成果的归属判定,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关系到体育劳动领域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以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研究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探索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原理。

2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

2.1收入分配理论回顾

收入分配是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新的生产过程继续进行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关系到经济资源的配置,也关系到社会经济制度的运行,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经济学上的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可分为3种: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和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本质上是要素价格论,确立了要根据各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来对称地分配财富的原则。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是按劳分配,其收入与分配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之上,收入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劳分配是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主要分配制度。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是一种现代收入分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富的关键,人力资本投资增加能提高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所占的比重,减少财产所得所占的比重,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和不平等[2-5]。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从人力资本视角说明了个人收入差距的原因,建议政府和个人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对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2.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6]。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就是按投入的劳动与投入的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进行分配[7]。在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和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结合,即在公有制的社会形式下,科学地吸收西方分配理论的合理成分,形成对按劳分配理论有益的补充。这一分配理论被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突破了将生产要素排斥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之外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分配方式指明了方向[8]。

2.3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入的分配制度,与生产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有关,与运动员在生产中的地位有关。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方式是由运动员在生产劳动中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斯大林)[9],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或多元化所有制结构。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改革后,劳动的性质分为为国家劳动和为私人劳动。运动员为国家劳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运动员劳动收入的分配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运动员为私人劳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私有制或多元所有制结构,运动员劳动收入的分配应以按生产要素投入量为尺度。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运动员劳动的形式和产品的经济属性都有所不同,产生不同的收益结构和收益形式。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3运动员与企业、国家的劳动关系

3.1资本雇佣劳动

运动员劳动力与其使用者之间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以运动员参加比赛为例加以分析,运动员代表企业或俱乐部参赛,运动员的劳动即是受资本雇佣的体育劳动,雇主是企业等物质资本的所有者。运动员把人力资本的暂时使用权出让给物质资本所有者,替雇主劳动,他们的劳动就是一经提供随即消失的、没有独立的物的形式的体育运动。它们对劳动力的买者来说并不是消费对象,而是专供出卖的商品,观赏竞赛表演并因此而付费的观众是这种商品的消费者。运动员的劳动产品出售给观赏比赛的消费者后,除了能够为资本所有者收回购买劳动力的支出,还能为其带来利润。资本所有者不是为了消费雇佣劳动者劳动活动的使用价值,而是将其作为商品卖出去,以达到获取更多财富的目的。运动员受资本雇佣的劳动是生产私人产品的生产劳动,资本雇佣条件下,雇主(企业)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力商品买卖关系,工资就是运动员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按劳分配的结果。运动员劳动力的使用创造超过雇主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价格,即运动员人力资本使用带来价值剩余,运动员人力资本经济收益是生产利润。资本雇佣运动员的劳动关系的出现是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必然,运动员受资本雇佣参加体育劳动将是未来体育生产中一种主要劳动形式。

3.2国家“雇佣”劳动——运动员为国家服务

国家利用国民收入组织运动员训练和参加比赛来满足大众体育需求或国家政治需要,这种体育生产劳动关系就是国家组织招募运动员为国家公共事业服务,国家从财政收入中拿出资金作为运动员训练、比赛的工资及奖金。运动员把劳动力的一时的使用权让给国家,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体育表演的观赏者是真正的消费者,但他们所享受的体育表演产品并不是花钱购买的,国家没有把运动员的劳动产品以商品的形式卖给消费者,国家只获得了运动员劳动产品单纯的使用价值。运动员为国家服务的比赛是同社会(国家)公用收入相交换生产公用消费品的劳动。这种劳动关系下的生产是体育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竞技体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是这种劳动形式存在的基础。

在为国家提供体育劳动产品的生产中,分为专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和职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劳动关系具有一定的“雇佣”色彩,尤其是职业运动员代表国家比赛(国家“雇佣”运动员劳动),是公有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个人私有劳动结合的方式。但这种所谓的“雇佣”与资本雇佣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国家“雇佣”运动员参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满足国民体育需求或国家政治需要,如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即使因市场运作获得赞助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收入,也是用于弥补体育比赛资金的不足,“雇佣”的目的不是获得经济利益;第二,运动员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劳动力的买卖关系,是运动员自愿代表国家参赛,把为国家服务当作光荣的义务。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发展是其努力的方向,运动员群体中专业运动员比例将减少,职业运动员比例将增加。在这种条件下,国家对职业运动员的“雇佣”机会将增多,如目前代表国

家出战的足球运动员、篮球运动员都是职业俱乐部运动员。

4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依据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对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享有直接分配权的是运动员、教练员、企业和国家。本文中的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力,是指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主体在收益分配中的地位,突出强调的是对收益的占有能力,收益分配力的确定以收益权的强弱为主要依据。

4.1运动员个人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4.1.1投资结构和特点决定运动员个人拥有较强的收益分配力

运动员的个人投入包括经济投入、时间投入、劳动投入、精神投入,既有货币投入也有非货币投入[10];既面临机会成本,又要承担投资沉没的风险。运动员个人在其人力资本形成中有大量的投入,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

4.1.2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特征决定其参与博弈的谈判力

运动员在其人力资本所有权安排中获得的谈判力是其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力获得的关键,这种谈判力是由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内生决定的,主要表现为运动员人力资本高度的资产专用性、运动员对其人力资本的“天然”占有和运动员人力资本实际使用者的惟一性。体育服务产品的价值主要来源于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创造力,运动员人力资本对特定体育组织的专用性程度越来越高。这种高度专用性增加了运动员占有人力资本收益的谈判砝码,即谈判力,运动员人力资本与其载体的生理关系决定运动员对其人力资本的“天然”占有。虽然在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中,运动员个人可能不是主要的货币投资者,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控制权不在本人手中,但运动员在其人力资本收益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即巴泽尔所说的“主动资产”。“当人力资本产权束的一部分被限制或删除时,产权的主人可以将相应的人力资本‘关闭’起来,以至于这种资产似乎从来就不存在”[11]。如果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使用权被别人控制,就剥夺了运动员运用个体人力资本获取荣誉、创造价值的权力,一些运动员可能以异常表现消极或积极地使用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控制者博弈,其结果是造成运动员人力资本生产能力的降低,最终给人力资本投资者造成损失。个体人力资本的实际使用权属于个体,为最大限度地激发运动员人力资本潜力,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当中,运动员本人对其人力资本的分配力永远处于最强地位。

4.2国家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4.2.1国家税收

国家投资竞技体育是将竞技体育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全体国民,国家有权分享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满足大众竞技体育需求和国家政治需要是收益的核心。国家或者作为投资主体身份,或者为个人、企业的投资和运动员的成长提供适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始终参与对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投资。国家经济收益通过国家税收获得,国家税收是刚性的,在本文分析范围内与其他收益主体间没有博弈关系,当有税收发生时,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发生在税收之后。

4.2.2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项目协会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项目协会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单项运动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12],显然属于国家政府部门序列。作为政府部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的开支来自中央财政,本身没有生产经营的职能。“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正在逐步转轨,朝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方面迈进”[13]。在竞技体育行政管理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并行过程中,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为了在职能上与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市场化改革相适应,逐步向半实体化单位过渡,多数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成立市场开发部,负责项目的市场运作。项目的市场运作收入成为中心运转的资金来源之一,对弥补运动项目发展资金不足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是国家机关下属事业单位,但具有一定的企业成分,对专业运动员或以国家队运动员身份从事私人产品生产的利润有一定的分享资格。

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分享运动员劳动收入的目的也是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而不是单纯的赢利。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的收益获得要靠规模效益,即靠我国各项目竞技运动水平的全面提高和更多项目的市场化发展提高收益额度,对于某个具体商业活动收益的分配力,应该是较弱的。

4.3企业(俱乐部)、原培养单位的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单位对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有大量的经济投入。职业运动员的培养单位——职业体育俱乐部,出资者一般是企业;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单位是省(市、区)级体工队或体校,主要出资者是地方政府。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理应是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主体,对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具有较强的分配力。但是,目前许多俱乐部的赞助和大部分收益由各单项协会支配,俱乐部所得很少,违背“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经济规律,这种计划与市场不分的方式不利于各俱乐部自身的发展建设和竞技项目的市场化改革。

4.4教练员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教练员是目前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的实际分享者之一,也是运动员认可的可以分享其人力资本收益的个人。教练员靠出让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获得工资收入,参与运动员人力资本生产。在专业运动队中,教练员是受国家指派的国家服务人员,国家按其劳动量及劳动贡献提供工资和奖金;在职业俱乐部中,教练员受俱乐部雇佣,为俱乐部服务。教练员是具有高级技能的劳动者,对俱乐部劳动剩余具有分享的资格。在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教练员虽然没有进行货币投资,但却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精神投入,参与运动员人力资本生产,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显效阶段,教练员应该获得运动员人力资本的部分收益。所以,教练员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有一定的分配力。

教练员获得的经济收益包括奖金和教练员人力资本对劳动剩余的分配,这是教练员人力资本收益问题。教练员以其人力资本投入到运动员人力资本的生产中,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变现后,教练员凭借其人力资本投资获得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享。教练员的执教活动,也是其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在运动员成名后,教练员也会成名,其人力资本含量也会迅速增长,也会带来各种收益,如2006年带有上海申花队主教练吴金贵肖像的广告牌一直出现在上海市区的显赫位置。

4.5不同劳动关系下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主体分配力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因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产权主体多元化,收益主体与之相对应。所以,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合理的分配模式是建立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享机制,由国家、企业、个人按照分配力强弱,共享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

国家队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运动员、来源单位、教练员、中心或协会,分配力次序有可能因各投资主体投资量的次序改变而改变。例如,国家女子柔道队中的辽宁籍运动员,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中主要投资者是辽宁省柔道队;奥运冠军刘翔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投资者是田径运动管理中心。职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时,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应充分考虑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私人投资为主的特点,保证职业运动员和俱乐部的经济收益。

5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的产生及分配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与按

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下面对体育比赛和运动员广告两种生产形式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理进行具体分析。

5.1体育比赛产品收益产生及分配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使用过程包括参加体育比赛和从事广告等商业活动,参加体育比赛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核心效用。竞技赛事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指无形资产形态的产品组合[14]。下面以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比赛产品收益为例,对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产生及分配原理加以分析。

我国运动员的劳动分为为国家服务和受资本雇佣劳动形态。运动员为国家服务,指运动员代表国家参赛或以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体育公共产品。这种产品在供给形式上也有一定的私人与政府联合供给的成分[15]。在运动员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提供体育公共产品的比赛时,不同项目运动员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是相同的,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收益,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当中以按劳分配为主。国家收益表现为国家政治需要或大众体育需求的满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个人收益表现为工资、奖金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企业收益表现为知名度的提升。

资本雇佣运动员劳动,指运动员将人力资本的暂时使用权出让,参加商业性比赛或商业活动,为社会提供私人体育产品或其他私人服务产品。运动员被资本雇佣劳动参加体育比赛或商业活动,是运动员为社会生产私人产品,不同项目运动员劳动力价格不同。运动员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条件下,以商品的形式通过市场来优化配置,并和物力资本具有同样的一般属性——保值增值,即能为其所有者凭借其财产权带来一定收益。运动员人力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转化为商品,即运动员把自己的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暂时出售给企业,继而转化为企业的可变资本,企业再把所购买的运动员人力资本作为可变资本投入到赛事产品的生产,通过运动员人力资本对体育服务效用的增进,创造超出预付资本价值的生产利润。在价值创造的问题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此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劳动价值论认为创造剩余价值的是活劳动[16]。在体育产品生产中,可以认为价值创造的最终源泉在于异质型运动员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通过与非人力资本的结合与使用能够增进体育服务的效用,创造新价值,不同含量的运动员人力资本创造不同的效用,即生产剩余不同。体育产品生产的物力资本是以资本范畴界定的生产资料,包括资金、体育设施、运动器材、相关服务设施等的集合;体育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是以资本范畴界定的劳动力,是资本化的劳动力,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赛会工作人员等所提供的劳动力,而运动员人力资本是在产品生产中效用最大的人力资本要素。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相对立,又统一于资本范畴的共性之中,它们的社会属性是相通的,同为财产或资源。资本雇佣劳动中,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主要表现为经济收益。运动员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资本市场上出现,人力资本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运动员工资就是劳动力价格。所以,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当中,应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运动员人力资本国家收益的形式是税收;运动员和教练员个人收益形式是工资和索取生产剩余;项目中心或协会作为半企业化部门,可以提取少量利润;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企业收益的形式是生产利润。

图1中个人指运动员和教练员,国家包括国家税收部门和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

5.2广告收益产生及分配

无论是职业运动员还是专业运动员做广告,其经济属性与其他社会名人做广告无本质差异,从事广告等商业活动都是受资本雇佣,广告收益的分配遵循按生产要素报酬分配。

图1比赛产品收益产生及分配原理图

5.3资本雇佣劳动中运动员人力资本参与价值剩余分配原理

优秀运动员“身价”高昂,表面看来是由供求关系决定运动员劳动力价格,但这并非运动员工资来源的本质。运动员人力资本是运动员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表现为运动员比赛中的竞技能力及因此而获得的影响力等精神存量。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创造体育产品生产利润,物力资本的投资获利已是生产行业人们习以为常的一般规则,但对于人力资本如何制度化地分享生产利润却缺乏规范。资本雇佣运动员劳动从事体育产品生产,在劳动产出大于投入时,产生劳动剩余。在生产中的要素投入为: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企业家才能

运动员参与体育生产,不仅投入劳动要素,更重要的投入是资本要素,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本在体育生产中高度稀缺,运动员人力资本要素价格才是运动员劳动力价值的主体。所以,运动员作为体育产品生产中的劳动者,投入了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

运动员生产投入=劳动要素+资本要素

上文已经分析,资本雇佣运动员从事体育生产,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中是按生产要素报酬分配,则运动员的工资表现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即一般劳动力价值;第二部分是对生产剩余的分配,这个生产剩余包含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

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工资+利润,即运动员一般劳动+运动员人力资本→工资+劳动剩余分配。

职业运动员高收入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运动员拥有与企业的谈判力。明星运动员资源极度稀缺,雇佣困难,使运动员拥有与企业谈判的“本钱”,凭借其人力资本投入获得对体育生产剩余的索取。而一般运动员则不具备与企业的谈判力,只是普通的被雇佣者,除去提供劳动之外一无所有,只是个“打工者”,与企业处于不平等地位,没有索取生产剩余的能力。

运动员人力资本决定体育竞赛产品的经济价值,没有优秀的运动员,体育竞赛的观赏性就会下降,受社会关注程度就要降低,赛事市场开发的经济效益必受影响。自马家军退出赛场,多年以来,全国田径锦标赛一向是观众寥寥,然而在2006年的比赛中,石家庄裕彤体育中心比赛门票售罄,比赛组委会意外盈利,其原因就是本届比赛有刘翔参赛。110m跨栏比赛一结束,观众几乎走光,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可见一斑。运动员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由运动员劳动力转化而来的价值,这种价值能够增进体育服务产品的效用而创造新价值。运动员人力资本创造了新价值,运动员作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不仅要获得劳动力价值——工资,而且,还应该参与运动员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剩余的分配。运动员个人作为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之一,参与体育生产剩余的分配,就是目前优秀的职业运动员高工资的秘密。

6结论

1.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在运动员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运动员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在生产中形成不同的劳动关系,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由此决定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2.我国运动员的劳动分为为国家服务和受资本雇佣劳动形态。运动员为国家服务、为社会生产体育公共产品,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以按劳分配为主。资本雇佣运动员劳动,是运动员为社会生产私人产品,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以按要素分配为主。

3.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分配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运动员、来源单位、教练员、中心或协会。分配力次序有可能因各投资主体投资量的次序改变而改变。职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时,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应充分考虑人力资本私人投资特点,保证职业运动员和俱乐部的经济收益。

4.运动员对其人力资本的天然占有、运动员人力资本实际使用者的惟一性、资产专用等特征决定运动员的分配力永远处于最强地位,运动员人力资本只能激励,不能压制,否则可能造成运动员以对抗的方式与管理者博弈,造成运动员人力资本生产能力降低。

5.资本雇佣

劳动中,运动员投入到生产中的是一般劳动和运动员人力资本,运动员有权参与劳动剩余的分配。运动员参与体育劳动剩余的分配,是目前优秀职业运动员高工资的经济学原理。

【参考文献】

[1]刘平,张贵敏.论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研究的当代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1):1-4.

[2]张作云.评西方收入分配理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1,(12):54-55.

[3]孙祖芳.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理论、实践与思考[J].社会科学,2002,(11):26-30.

[4]陈应鹤.人力投资与经济增长[J].社会科学,1991,(6):73-76.

[5]张东辉.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本投资[J].山东社会科学,1992,(2):30-34.

[6]卫兴华,林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赵广山.试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J].经济评论,1998,(6):39-43.

[8]刘思尚.对我国目前分配制度的几点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2):29-32.

[9]刘树成.现代经济辞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张贵敏,曹继红.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1-6.

[1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71-80.

[12]国家体委.国家体委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工作规范暂行规定[Z].1997.11.

[13]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工作规范化有关问题的通知[Z].2001.10.

[14]程维峰,张贵敏.竞技赛事产品的经济特性[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5):65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