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9:31:00

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终结性;普通教育;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01)25—0052—04

收稿日期:2001-04-16

作者简介:张晓峰(1973-),男,河南周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教育政策的研究。

当前,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台湾与祖国大陆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由于同属中华民族,二者在文化背景、社会心态等方面具有颇多的相似性,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目前的学制

台湾自1968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分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学生初中毕业后即面临分流,进入普通教育体系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普通教育体系包括普通高中、大学和研究所。普通高中修业年限三年,以“发展青少年身心,并为研究高深学问及学习专门智能之预备”为宗旨。大学指的是本科层次的大学及学院;台湾《大学法》规定,大学教育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它是通过在大学或学院里设置研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中心和有条件的学术研究机构也可以培养研究生。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研究所。高级职业学校属于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相当于祖国大陆的中等职业学校,它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修业年限一般为三年。高级职业学校以分类设置为原则,以“养成健全之基层技术人才”为目标。专科学校,即专科职业技术学校,它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目标,它也是分类设置,并且按不同入学资格分设二年制、三年制和五年制。二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对象为公私立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三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公私立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五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它以“教授应用科学及技术,养成高级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分二年制、四年制。二年制招收专科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入学考试成绩合格者;四年制招收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入学考试合格者。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专科学校在台湾全部属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体系不存在专科学校。第二,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在职教体系称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在普通教育体系称大学或独立学院。第三,和普通教育体系一样,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也存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硕士和博士。

二、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同祖国大陆一样,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台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由于受传统士大夫观念及文凭主义的影响,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并不被家长、学生及社会重视。当学生初中毕业面临分流时,大都会优先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只有当不被普通高中录取时,才会考虑进入职教体系。职教体系的学生因此常被形容为“多数的弱势”,即空有较多的人数,却是个弱势的团体。

世纪之交,围绕如何建立面向21世纪的职教体系,台湾有关方面作了多方面积极的探索。

(一)完善教育体系,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

台湾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很小,但由于经济的发展急需各种实用型人才,台湾当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例如:1967年普通高中与高级职业学校的比例为6∶4,1970年调整为5∶5,1981年又调整为3∶7。但由于过去把职业技术教育定位在“养成教育”上,目的是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他们继续升学的机会非常少,职业技术教育带有明显的终结性色彩。1983年,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专科学校的机率只有7.2%,专科的毕业生考入大学的机率只有2‰。台湾教育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周岁蛋糕型”,即蛋糕上只插有一根蜡烛,也有人称之为“避雷针型”,表示职教体系的学生继续升学的机会非常少。这样的教育制度,在早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因为当时需要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才。

现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一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一般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出台了一些措施,以便让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学生也有完善的升学渠道。这些措施主要有:

1.扩充本科层次的职教招生规模,把办学绩优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如1995年,技术学院只有7所,而截止到1998年8月,已有18所专科学校顺利改制为技术学院。

2.把部分技术学院改为科技大学。中国人都非常重视校名。以往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最高学府为技术学院,虽然台湾《大学法》明确规定大学含独立学院,但学院名称听起来总不及大学响亮。为此,台湾教育部在1996年制订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规定独立学院具有12个以上学系,三个学术领域即三个学院的规模,办学成绩优良者即可申请改名为大学。到1998年底,已有六所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

3.在普通教育体系方面,台湾1996年出台一项政策,让普通大学附设二技,以衔接专科学校的课程。到1998年底,附设二技的普通大学已有23所。这样,从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到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普通大学附设二技,已构成一个相当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初中毕业面临分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及专长等来选择是进入普教体系还是进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读。

(二)落实职业证照制度,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

随着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不像过去那样把教育目标局限在“养成教育”上,完全以就业为目标,而是兼顾学生的升学与就业。但是就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价值来讲,它提供给学生的这种实务能力的养成还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在台湾,加强实务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落实职业证照制度。职业证照分三级,即丙级、乙级、甲级,它是通过职业证照鉴定考试取得的。职业证照有利于学生的升学、就业或就业后的续薪、升迁,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仅能取得毕业资格证书,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职业证照。从1992年到1998年底,已有35万职校学生取得丙级的技术士证照。

在落实职业证照的基础上,为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台湾当局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也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如丙级证照加五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乙级证照加四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可以参加大学附设二技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甲级证照加三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可以参加研究所(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从而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

此外,职业证照制度的落实,也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学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

过去,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往往被视为“二流的教育、次等的选择”。现在,由于职业证照制度的落实,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甚至有部分普教体系的本科毕业生回头报考二专,以求获得一张职业证照,习得一技之长。

(三)职业技术教育摆脱终结性色彩,与终身教育相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摆脱终结教育的含义,除前面提到的职业技术教育目标要兼顾升学与就业外,还在于它与终身教育的结合,使公民有随时返校进修学习的机会。为此,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作了如下一些调整:第一,对于职前教育,在教学上采取“直达车”的设计,使学生毕业直接升学或就业;对于在职培训,在教学上采取“区间车”的设计,为公民个人随时返校进修创造条件。第二,在入学方案上做到多元化。除原有的四技二专联考外,像学校推荐、申请入学、行业推荐甄试等入学方式都在积极地试办。第三,规定在职人员的入学考试,依据其职业证照及毕业后工作年限的不同,享有不同的加分优待。如丙级证照在专业科目总分的基础上加上总分的5%,乙级证照加10%,甲级证照加15%;就毕业后工作年限的长短而言,毕业两年以内的不加分,毕业三年,在总分的基础上加分3%,毕业四年加4%,以此类推,毕业年限最高加分无上限。

三、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对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同志去年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在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今年“两会”上也有代表指出:我国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的现象十分突出。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其相当的合理性及现实基础。然而,80年代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的职业技术教育,自9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发展势头锐减。其表现一是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剧减、生源质量下降;二是“新高职”同样也存在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

这其中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但笔者认为:终结性的职教模式和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相悖,从而导致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严重不足,这是导致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这说明,宏观教育政策已经为终结性职教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机遇。

借鉴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应以“改革终结性职教模式,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为出发点来完善祖国大陆的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一个和普通教育相互衔接、其内部相对完整的、与终身教育融为一体的开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行高中阶段毕业会考制度,确认普通教育文凭与职业技术教育文凭的等值关系,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贯通和衔接的教育体系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之间,虽然它们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但由于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可考虑举行高中阶段的毕业会考。会考内容为高中阶段的文化课,会考参加对象为上述高中阶段的毕业生。通过高中阶段毕业会考,即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从而建立起中等职业学校文凭与普通高中文凭之间的等值关系。规定只有取得高中毕业资格,才能参加当年或以后各年的高考,从而实现高考报名的社会化;允许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及社会考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报考普教体系还是职教体系的大学。

(二)改革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兼顾升学与就业,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

在衔接方式上,把入学考试制度作为主要方式,同时辅以保送生制度、用人单位推荐等。入学考试采取“3+X”制度,“3”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课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以此成绩作为入学的主要标准;“X”作为入学的参考标准,具体内容由各个学校自行确定,它既可以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可以是某一门(或某几门)与所报考类科相关的专业科目的考试,也可以是职业技能测试。为了有利于高职院校招收到适合自己的学生,也可试行若干所高职院校举行联合考试的方式。

为了使职教目标在就业的基础上兼顾升学,使中职教育也成为培养较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的预备教育,必须做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这种衔接既包括教学,也包括学制等方面。首先,考虑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专业性、就业性,教学中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养成。为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在职教体系实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规定获得不同层次证书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时享有不同的优待,如给予一定的加分、免于技能测试或专业科目考试等;同时,切实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及就业预备制度,使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者更易于在社会上就业。其次,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和将来进修的需要,中职教育还要注重语、数、外等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的教学,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现有“新高职”终结性教育模式,形成完善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首先要突破“新高职”办学的专科层次限制,鼓励部分院校试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二,考虑到普教体系中原有的高等专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把这些专科学校全部转入职教体系,并将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第三,大力发展包括本科层次在内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规模。第四,创造条件使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能和普通教育体系学生一样有接受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教育的机会。只有形成一个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完备体系,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于LEVEL5B相吻合。我国劳动、人事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与LEVEL5B相当的职业资格标准。这也是我国面临加入WTO,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四)职业枝术教育的改革要着眼于与终身教育的衔接和融合

终身教育将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该体系中,任何一点上的教育都具有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的机制。现代社会是终身教育的社会。配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可考虑:第一,职业教育要做到把职前教育与在职进修、培训结合起来,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第二,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施自学考试制度和成人高考制度。第三,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毕业文凭之间建立一种等值互换关系,在社会上树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如规定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上若干年的工作年限,即相当于取得相应层次的毕业文凭,也就是获得同等学历。第四,规划多元入学方案,规定只要取得相应的毕业文凭,不管是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抑或是同等学历者,都可以参加高一级学校的入学考试;根据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工作年限,在入学时享有不同的加分优待。这样,公民个人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形式取得的毕业文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从业年限都能得到承认,并作为公民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或取得新职业的起点。

至此,祖国大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可设想如图1所示。

总之,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应围绕着构建一个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的,其内部相对完整的,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的开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既能顺应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又能满足公民个人接受教育的需要;既能满足公民个人现时的接受教育的需要,又能满足公民在职进修的需要。我们相信:这样一个立足于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一定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张凤莲.亚洲“四小龙”教育制度与管理体制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94.

[2]林腾蛟.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术报告集(第二辑)[C],2000,(3).

[3]高教信息[N].中国教育报网络版,2000.3.8.

[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ReformandDevelopmentofTaiwanVTEandItsEnlightenmenttoOurs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终结性;普通教育;终身教育

当前,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台湾与祖国大陆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由于同属中华民族,二者在文化背景、社会心态等方面具有颇多的相似性,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目前的学制

台湾自1968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分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学生初中毕业后即面临分流,进入普通教育体系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普通教育体系包括普通高中、大学和研究所。普通高中修业年限三年,以“发展青少年身心,并为研究高深学问及学习专门智能之预备”为宗旨。大学指的是本科层次的大学及学院;台湾《大学法》规定,大学教育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它是通过在大学或学院里设置研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中心和有条件的学术研究机构也可以培养研究生。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研究所。高级职业学校属于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相当于祖国大陆的中等职业学校,它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修业年限一般为三年。高级职业学校以分类设置为原则,以“养成健全之基层技术人才”为目标。专科学校,即专科职业技术学校,它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目标,它也是分类设置,并且按不同入学资格分设二年制、三年制和五年制。二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对象为公私立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三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公私立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五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它以“教授应用科学及技术,养成高级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分二年制、四年制。二年制招收专科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入学考试成绩合格者;四年制招收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入学考试合格者。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专科学校在台湾全部属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体系不存在专科学校。第二,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在职教体系称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在普通教育体系称大学或独立学院。第三,和普通教育体系一样,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也存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硕士和博士。

二、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同祖国大陆一样,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台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由于受传统士大夫观念及文凭主义的影响,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并不被家长、学生及社会重视。当学生初中毕业面临分流时,大都会优先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只有当不被普通高中录取时,才会考虑进入职教体系。职教体系的学生因此常被形容为“多数的弱势”,即空有较多的人数,却是个弱势的团体。

世纪之交,围绕如何建立面向21世纪的职教体系,台湾有关方面作了多方面积极的探索。

(一)完善教育体系,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

台湾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很小,但由于经济的发展急需各种实用型人才,台湾当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例如:1967年普通高中与高级职业学校的比例为6∶4,1970年调整为5∶5,1981年又调整为3∶7。但由于过去把职业技术教育定位在“养成教育”上,目的是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他们继续升学的机会非常少,职业技术教育带有明显的终结性色彩。1983年,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专科学校的机率只有7.2%,专科的毕业生考入大学的机率只有2‰。台湾教育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周岁蛋糕型”,即蛋糕上只插有一根蜡烛,也有人称之为“避雷针型”,表示职教体系的学生继续升学的机会非常少。这样的教育制度,在早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因为当时需要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才。

现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一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一般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出台了一些措施,以便让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学生也有完善的升学渠道。这些措施主要有:

1.扩充本科层次的职教招生规模,把办学绩优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如1995年,技术学院只有7所,而截止到1998年8月,已有18所专科学校顺利改制为技术学院。

2.把部分技术学院改为科技大学。中国人都非常重视校名。以往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最高学府为技术学院,虽然台湾《大学法》明确规定大学含独立学院,但学院名称听起来总不及大学响亮。为此,台湾教育部在1996年制订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规定独立学院具有12个以上学系,三个学术领域即三个学院的规模,办学成绩优良者即可申请改名为大学。到1998年底,已有六所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

3.在普通教育体系方面,台湾1996年出台一项政策,让普通大学附设二技,以衔接专科学校的课程。到1998年底,附设二技的普通大学已有23所。这样,从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到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普通大学附设二技,已构成一个相当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初中毕业面临分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及专长等来选择是进入普教体系还是进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读。

(二)落实职业证照制度,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

随着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不像过去那样把教育目标局限在“养成教育”上,完全以就业为目标,而是兼顾学生的升学与就业。但是就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价值来讲,它提供给学生的这种实务能力的养成还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在台湾,加强实务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落实职业证照制度。职业证照分三级,即丙级、乙级、甲级,它是通过职业证照鉴定考试取得的。职业证照有利于学生的升学、就业或就业后的续薪、升迁,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仅能取得毕业资格证书,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职业证照。从1992年到1998年底,已有35万职校学生取得丙级的技术士证照。

在落实职业证照的基础上,为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台湾当局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也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如丙级证照加五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乙级证照加四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可以参加大学附设二技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甲级证照加三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可以参加研究所(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从而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

此外,职业证照制度的落实,也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学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

过去,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往往被视为“二流的教育、次等的选择”。现在,由于职业证照制度的落实,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甚至有部分普教体系的本科毕业生回头报考二专,以求获得一张职业证照,习得一技之长。

(三)职业技术教育摆脱终结性色彩,与终身教育相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摆脱终结教育的含义,除前面提到的职业技术教育目标要兼顾升学与就业外,还在于它与终身教育的结合,使公民有随时返校进修学习的机会。为此,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作了如下一些调整:第一,对于职前教育,在教学上采取“直达车”的设计,使学生毕业直接升学或就业;对于在职培训,在教学上采取“区间车”的设计,为公民个人随时返校进修创造条件。第二,在入学方案上做到多元化。除原有的四技二专联考外,像学校推荐、申请入学、行业推荐甄试等入学方式都在积极地试办。第三,规定在职人员的入学考试,依据其职业证照及毕业后工作年限的不同,享有不同的加分优待。如丙级证照在专业科目总分的基础上加上总分的5%,乙级证照加10%,甲级证照加15%;就毕业后工作年限的长短而言,毕业两年以内的不加分,毕业三年,在总分的基础上加分3%,毕业四年加4%,以此类推,毕业年限最高加分无上限。

三、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对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同志去年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在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今年“两会”上也有代表指出:我国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的现象十分突出。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其相当的合理性及现实基础。然而,80年代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的职业技术教育,自9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发展势头锐减。其表现一是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剧减、生源质量下降;二是“新高职”同样也存在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

这其中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但笔者认为:终结性的职教模式和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相悖,从而导致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严重不足,这是导致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这说明,宏观教育政策已经为终结性职教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机遇。

借鉴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应以“改革终结性职教模式,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为出发点来完善祖国大陆的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一个和普通教育相互衔接、其内部相对完整的、与终身教育融为一体的开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行高中阶段毕业会考制度,确认普通教育文凭与职业技术教育文凭的等值关系,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贯通和衔接的教育体系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之间,虽然它们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但由于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可考虑举行高中阶段的毕业会考。会考内容为高中阶段的文化课,会考参加对象为上述高中阶段的毕业生。通过高中阶段毕业会考,即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从而建立起中等职业学校文凭与普通高中文凭之间的等值关系。规定只有取得高中毕业资格,才能参加当年或以后各年的高考,从而实现高考报名的社会化;允许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及社会考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报考普教体系还是职教体系的大学。

(二)改革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兼顾升学与就业,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

在衔接方式上,把入学考试制度作为主要方式,同时辅以保送生制度、用人单位推荐等。入学考试采取“3+X”制度,“3”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课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以此成绩作为入学的主要标准;“X”作为入学的参考标准,具体内容由各个学校自行确定,它既可以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可以是某一门(或某几门)与所报考类科相关的专业科目的考试,也可以是职业技能测试。为了有利于高职院校招收到适合自己的学生,也可试行若干所高职院校举行联合考试的方式。

为了使职教目标在就业的基础上兼顾升学,使中职教育也成为培养较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的预备教育,必须做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这种衔接既包括教学,也包括学制等方面。首先,考虑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专业性、就业性,教学中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养成。为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在职教体系实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规定获得不同层次证书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时享有不同的优待,如给予一定的加分、免于技能测试或专业科目考试等;同时,切实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及就业预备制度,使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者更易于在社会上就业。其次,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和将来进修的需要,中职教育还要注重语、数、外等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的教学,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现有“新高职”终结性教育模式,形成完善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首先要突破“新高职”办学的专科层次限制,鼓励部分院校试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二,考虑到普教体系中原有的高等专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把这些专科学校全部转入职教体系,并将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第三,大力发展包括本科层次在内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规模。第四,创造条件使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能和普通教育体系学生一样有接受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教育的机会。只有形成一个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完备体系,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于LEVEL5B相吻合。我国劳动、人事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与LEVEL5B相当的职业资格标准。这也是我国面临加入WTO,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四)职业枝术教育的改革要着眼于与终身教育的衔接和融合

终身教育将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该体系中,任何一点上的教育都具有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的机制。现代社会是终身教育的社会。配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可考虑:第一,职业教育要做到把职前教育与在职进修、培训结合起来,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第二,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施自学考试制度和成人高考制度。第三,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毕业文凭之间建立一种等值互换关系,在社会上树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如规定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上若干年的工作年限,即相当于取得相应层次的毕业文凭,也就是获得同等学历。第四,规划多元入学方案,规定只要取得相应的毕业文凭,不管是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抑或是同等学历者,都可以参加高一级学校的入学考试;根据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工作年限,在入学时享有不同的加分优待。这样,公民个人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形式取得的毕业文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从业年限都能得到承认,并作为公民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或取得新职业的起点。

至此,祖国大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可设想如图1所示。

总之,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应围绕着构建一个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的,其内部相对完整的,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的开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既能顺应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又能满足公民个人接受教育的需要;既能满足公民个人现时的接受教育的需要,又能满足公民在职进修的需要。我们相信:这样一个立足于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一定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张凤莲.亚洲“四小龙”教育制度与管理体制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94.

[2]林腾蛟.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术报告集(第二辑)[C],2000,(3).

[3]高教信息[N].中国教育报网络版,2000.3.8.

[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ReformandDevelopmentofTaiwanVTEandItsEnlightenmenttoOurs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日本职业技术教育新趋势

一、日本职业技术教育基本概况介绍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有着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明治维新后,日本提出了“殖产兴业”等新的治国方略,开始兴办近代职业教育,旨在通过发展实业教育,掌握欧美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日本是个“教育立国”的国家,作为其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受到充分的重视。战后为了全面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在各个时期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政策、计划,并采取了各项具体措施,使职业教育不断得到改善与扩充。如今,在日本已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比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现行的体系包括学校内的职业教育、企业内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三大部分。其中,学校职业教育统属文部省管理,企业内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统属劳动省管辖。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日本职业技术教育:

1.学校内职业技术教育

众所周知,日本人具有很强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很大程度来源于学校内职业教育的培养,主要来自初中、高中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高中、专修学校和各种学校里进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在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里实施的高等职业教育。

(1)初中的职业技术教育

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早在初中就已开始,主要通过技术家政课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接受更高的职业教育做好准备。

(2)中等职业教育

高中分为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高中和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高中,以及二者兼而有之的综合高中。普通高中和综合高中都开设职业教育课供学生选修,修满一定分数才能毕业。职业高中则是日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它招收初中毕业生,3年后成为初级技术人员和技工。按职业方向职业高中可分为工业科、农业科、商业科、水产科、看护科等。截止2003年5月,职业高中学校达到2000余所,在校生80余万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职业高中形成了以下特点:办学形式多种多样、专业设置日趋综合、普通教育大力加强、职业资格严格把关。

(3)高等职业教育

学校类型主要包括有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专门学校等。

a.高等专门学校

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实施5年一贯制教育的高等学府,男生占90%以上,专业主要有工业、商航、电子三大类,目标是培养面向工业的操作技术人员,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艺,培养职业所需的能力。62所学校中,54所是国立学校。在传授专业理论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实验、实习等实践教育。由于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很受企业欢迎,就业率较高。

b.短期大学

以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资格的人为对象,修业年限2-3年。其任务是为高中毕业生提供普通的和专业的高等教育,培养产业界所需的中级技术人才。女生占90%以上,从科类结构上看,家政和人文等学科的比重占半数以上。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并且职业针对性强,因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c.专门学校

以培养学生就业和实际生活所必要的能力以及提高文化教养程度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学制1-3年不等,通常为2年。凡开设有面向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水平者的专门课程的专修学校被称为专门学校。另外,专修学校还设有面向初中毕业及以上水平者的高等课程和不要求学历、年龄的一般课程。

据文部省统计,2000年专修学校共有3551所,多为私立学校,规模比较小。它依赖市场机制运作,设置标准较宽松,具有学校及课程设置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教育内容及方法上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专门领域内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因而能主动适应多样化的社会教育需求,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日本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

此外,日本学校职业教育还有实施类似学校教育的各种学校。大多是私立,规模小,一般是单科性质,但专业范围很广,教授与现实生活和职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

虽然学校内的职业教育发展良好,但是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更具特色。日本特别重视企业教育,把人的培养视为生产竞争的关键,提出“生产靠人,人靠研修”的口号。

日本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并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使之更具竞争力和时代性,开展了下列四种教育:一是新工人教育,即企业对新录用的员工进行经营现状、组织制度、基础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使新工人了解企业并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二是技术人员教育,被企业录用后先到第一线体验生活,然后在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两项任务,最后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考核。三是管理人员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这一层次人员的素质,并开发其潜在能力,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增强管理效能。四是针对领导人员的教育,这些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筋骨,因此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更大,培训他们的目的在于提高其决断力和统率能力,为企业长远的发展做准备。

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有三种,在岗培训、离岗培训和自我启发式培训。在岗培训因有工作现场的直接管理人员负责实施,且高效省力,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离岗培训则要耗费一定的时间,集中在固定的教育设施上进行,时间长、开支大,但学习内容较系统化,有利于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还有一种则由员工自主选择其学习内容和方式,企业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支持员工主动、自发的学习,最终开发其创造性,加速企业的发展。

相对于学校内及其它机构的职业技术教育来说,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有如下特点:在教育对象上是企业在职人员的全员培训;教育内容上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岗位技能培训;在教育目的上,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日本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在培训人员的划分、培训方式的灵活多样、培训内容与本土化相结合等方面,都作为其独特的、成功的棱角,折射出不同的光芒。

3.公共职业训练和产学合作

日本的职业训练制度最初是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制定出来的。(职业训练法)规定,公共职业训练包括养成训练、提高训练、能力再开发训练、身心残疾者的职业训练以及指导人员的训练,具有行政体系健全、训练标准统一、训练经费充足等特点。

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体制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适应垄断资本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包括高中与产业界的合作和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产学合作”使学校和产业界联系更为密切,学校更便于满足产业界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改革新趋势

1.改革职业高中

由于经济不景气和毕业生自身的一些因素使得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呈恶化趋势,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这些改革主要集中在改善教育课程、补助实验实习所需的设施设备经费、加强教师研修工作、增加对口升学人数、重视调查研究等方面。

2.改革企业内的职业培训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企业内的终身雇佣制受到冲击。面对企业用人制度的变革,企业内职业教育必须进行调整,改变职业培训只为本企业生产服务的状况,开展与社会现实需要相吻合的教育。打破过去封闭的培训模式,加强各产业、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全面的知识技能教育,培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人才。

3.推进职业教育个性化

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与之相适应,日本职业教育开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创造性的培养,不再仅仅培养“经济人”,而是培养既有技术又有高尚情操的现代从业人员。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在较宽的范围内选择课程,从而使学生个性的发挥成为可能。

4.实现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日本政府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计划”,并为其实施提供了财力支持。文部省还要求学校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提高教学质量,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把所有的学校都同国际互联网络联网。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都非常重视信息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广泛学习机会,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5.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为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国际型职业技术人才,日本的学校不仅从教育内容上充实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如强化外语教学、设置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新课程、开展计算机辅助教程等,而且注意与外国的同业学校进行友好交流甚至建立友好学校联合办学。这种联合办学的形式有师生互访、互派留学生、办学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此外,还十分重视对教师国际化素质的培养,通过其言传身教使学生具有国际化素质和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篇4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组织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它分为分目标和总目标,分目标依据单个具体的实践科目、实践教学环节制定;总目标是指通过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实施方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整合,建立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精品”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分目标的集合体。制定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时,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新理论的应用性及岗位任职的针对性,考虑实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能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发挥导向作用。

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一是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随着职业技术类院校培训规模的扩大、培训类别的增多,构建不同专业、班次的实践课程体系十分重要。在着眼急需、突出重点、消枝强干的思想指导下,按实践教学规律,优化实践科目,调整学时分配,合理配置实践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衔接。二是编制规范的实验(训)指导书。实验(训)指导书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南,一份规范实用的实验(训)指导书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实验(训)指导书应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项目、目标、要求、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考核标准等各项内容。同时,要强调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建立技能测试题库。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提升实践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技能型”人才培训的需要,需要广泛开展教学、学法创新活动,建立灵活多样、富有实践教学特色的方法手段。如: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块式实践教学等。开放式实践教学是指管理开放、时间开放、设备开放、实验内容开放等等,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想练就练”的实践教学环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模块式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在深入分析每个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按照工作标准(岗位规范),将实践教学项目开发成不同的培训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内容,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目的,以胜任本职业的能力要求为目标,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干什么实践什么,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

四、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主要是指各实验(习)场所及其实验设备(器材)建设。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从事实践性教学和科研的实体,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实验室建设应突出针对性,根据实践教学需要,为学员提供一个逼真的教学场境,增强教学时效性,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变“会操作”为“精操作”。二是加强校内实习场所建设。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体现在动手能力上,教学基础设施较好的院校,应根据岗位的需要建设配套的专业实习场所,满足校内实习的需要。建设时应突出“实用性、针对性、规范性”特点,与实践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专业特色相适应,发挥教学、示范、科研等功能。三是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利用驻地企业与教学相关的设施资源,建立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同时,还应建立校际间联系,实现资源共享。

五、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训。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讲师”的教学素养,即良好的仪态,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板书、口语表达、多媒体运用和教学管理能力;还应具备“技师”的专业技能,即会操作维修实验设备、会讲解示范、会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因此,要制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计划,采取短期培训、岗位练兵、送学进修、攻读学位等多种途经和措施,提高其综合素质。二是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充分考虑高学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给予优惠条件,注重从源头上改善队伍结构。三是制定有效的岗位考评制度和激励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督查、考核,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研究,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在职称评定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单独评审。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特点与优势

(一)青岛市对发展本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上重视,领导上得力

青岛市是我国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过渡型经济的特点尤为明显和突出。青岛的社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大大高于农业产值,向工业化经济过渡的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同全国其他地市一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青岛市中等教育的结构比例需要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落后的问题十分严重,矛盾更为尖锐。青岛市委及市政府较早地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重视发展本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列入了议事日程,放到了一个恰当的位置。

青岛市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经常研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听取工作汇报,视察学校,注意做好决策、监督和检查;各县、市、区的主要负责同志更是亲自联系学校,帮助、指导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市教育局也成立了相关科室,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努力支持办好职业技术学校。这种思想上的重视和领导上的得力,既是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又是近几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快、发展好的一个关键而有力的因素。

(二)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式灵活多样,发展稳健,并已形成较大的规模

在思想重视、领导得力的基础上,青岛市认真吸取了大起大落的沉痛教训,注意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办学形式,逐步推动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稳步和健康发展。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伊始,青岛市就注意避免“一拥而上”的现象,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及可能,通过加强宏观控制,利用条件和优势,采取改办、新建、联建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在对原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调整、挖潜的同时,从本市普通高中校数量多、密度大、基础较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地逐年压缩普通高中的学校数和招生规模,将一批有一定办学条件的普通高中改建为职业中学(中专),以己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目的。同时,通过鼓励、支持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职合办学、企业和乡镇自办职业技术学校等做法,调动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由教育部门一家“唱独角戏”的情况,既解决了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又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学校的活力。目前,青岛市职业中学(中专)的主要专业已全部实现了联办,有力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健康的发展。

由于加强了宏观控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青岛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出现了少见的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城镇已基本实现了普及职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目标,大大缓解了全市经济建设所需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提高了就业人员的素质。青岛市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已基本上适应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青岛市的职业技术学校专业门类齐全,地区特色比较明显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青岛市重视从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努力办出本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根据青岛市的具体情况,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导向”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针。“一个中心”,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要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根据青岛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和重点行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情况,加强了学校专业体系的建设。“两个导向”,一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为外向型经济建设服务为导向。青岛市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又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外向型经济建设中,青岛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保证青岛市外向型经济的顺利、迅速发展,根据统一的规划目标,专门制定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外向型经济服务的大专业系列教育规划,加强了以电子、港口、旅游、酿造、化工等为重点的专业体系建设。二是以为农业发展服务为导向。无农不稳,青岛市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果、蚕、渔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生产既关系到国计民生,又是青岛市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青岛市农业资源的优势,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青岛市改革了传统的农科类综合技术专业,突出了种、养、加工技术专业,强调了实用技术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训练,使农类各专业的建设逐步走向合理。

(四)青岛市重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努力在发展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重视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同时,青岛市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努力进行教育研究与改革,逐步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办学效益,成立了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强化了校际中心教研组的建设,各学校也十分重视组织教师搞好各种教研活动,初步形成了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的教学研究机构。

青岛市还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规定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下大力气抓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建立专业教学、技术服务和实习生产三位一体教学新体系的工作中迈出了一大步。

青岛市还进行了职业技术学校“双证书”的试点工作。首先在机械专业试行了由教育部门颁发职业高中(中专)毕业证书,由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等级合格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使业务部门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督促学校办出特点,提高质量。此外,还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评估、检查、对比,抓好典型,推动整体改革。2004年,青岛市共评出12个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和10个先进专业,作为骨干与榜样加以推广,促进了全市学校改革的深入。

困难与问题

(一)师资问题十分突出,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没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便不会有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青岛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主要由这样几部分人构成:一是原来就在职教岗位任教的教师,占少数,主要分布在普通中专和一些技工学校。这部分教师从事职教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但一般年龄偏大,且学历水平较低。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入的一部分教师,数量较大,主要分布在各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这部分教师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时间较长,有学识水平,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但搞职业技术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经验,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最近几年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补充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学历高,年轻,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但经验明显不足,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思想不够稳定。四是从其他部门调入的专业技术人员。这部分教师从事实际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但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不多,在教学上面临不少困难。

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来源不稳、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矛盾非常突出。具体地讲,第一,专任教师人数较少。第二,在现有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低,尤其是职业中学(中专)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更低。第三,专任教师的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基础文化课教师较多,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课教师人数明显不足。第四,缺乏可靠的来源,教师流失时有发生。因此,师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学校特色的发挥和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尚不够合理

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建设上,青岛市是颇下了一番工夫的,也产生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统筹安排,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仍不尽合理,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容易办的长线专业过长,而难办、急需的短线专业过短,适应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明显薄弱。

职业技术学校的层次结构问题也比较突出。青岛市已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据青岛市教育局2004年度报告中的统计,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的人数达到了68%,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在完成初中教育后直接或间接就业,这一类青少年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这部分青少年没有受到严格的职前教育训练,必然会影响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初中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必要和迫切,特别是在农村。在青岛市这样一个农业生产仍占有相当比重、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重视初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初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亟待改善和提高

管理问题是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又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总的说来,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有效,学校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职教的特点、质量和效益。

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青岛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实行的是一种对口管理。普通中专、中等师范学校由教育部门主管,其余由各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技工学校由劳动部门管理;绝大多数职业中学(中专)由教育部门管理;少数联办学校实行双重管理。这种职教管理体制是由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决定的,其好处是可以调动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办学积极性,专业课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经费等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同时也便于把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但对口管理的最大弊端是它的封闭性和各自为政,由于对口管理,客观上难以统筹安排,往往导致一些学校、专业的设置有很大的盲目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师资设备利用率低,毕业生交流困难,办学效益差。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尚缺乏稳定、足够的经费保证,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同一些先进城市比较,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差距是办学条件差。办学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是经费少,缺口大,且没有稳定的来源保证,明显落后于不少兄弟地市。有的县甚至将上级下拨给职业技术学校的经费截留,不少单位经费得不到落实,还有的拨了专业经费却停拨了正常办公费用。由于经费不足,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校舍少,专业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短缺,实验、实习问题难以解决。这种状况与青岛市的经济基础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很不相称,近两三年来,经教育部门多方努力,情况虽有所缓和,但问题远没有解决,仍需进一步重视和努力。

(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亟待提高

虽然有关部门及学校早就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但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政治素质不过硬,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实际动手能力差,工作适应期长,不受用人单位欢迎。造成质量差的原因较多,一是生源差,同普通高中比较,除少数中专外,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的分数一般低于前者。二是师资薄弱,青岛市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专任教师学历达标人数均少于普通高中。三是教学条件差。四是一些中等学校办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不明确或不落实,总想向普通高中看齐,没有办出特色。此外还有一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问题。质量不高将导致毕业生的出路困难,直接威胁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由于青岛市劳动就业工作做得较好,目前问题尚不十分明显,但也已出现了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优势不大的现象。对此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把提高质量的工作抓好,以保证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顺利发展。

结合青岛市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与设想,青岛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将进一步向前发展。在校生人数将大大增加,学校、专业的结构与层次将向地方化和高级化不断深入,整个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的在职提高教育和重新训练任务将大大加强,并将逐步形成以市区为龙头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了迎接挑战,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上述目标,青岛市将以解决现有的质量问题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师资、经费、管理等关键和重点,从加强科学研究、拓宽职教功能,加快配套改革、确定规划步骤着手,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顺利、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山东职业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青岛社会科学院.青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3]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三农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018年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2]这为H省实现职业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有效解决乡村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1H省职业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保障

1.1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乡村振兴为H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具体要求,这就需要实现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种养加一体化”等,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诸如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和提高其附加值,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品牌;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以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和农业产业链条等。这些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需要提升劳动者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也都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1.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需要。现代农业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下,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实现农工贸和产加销一体化。[3]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努力和举措的协同推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意义,对进一步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加快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诸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引领农业提质增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等。这些举措有利于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所以,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于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也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1.3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引领农民致富。随着农业不断转型升级,农村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既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规格、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为H省农业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农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其发展有助于推动农业品牌化,而农业品牌的设计、包装、营销等环节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需要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大量的适应农村转型升级的技术人才,以此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1.4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目前,H省和市州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以职业技术教育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高层次人才的社会保障等,这为H省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迎来了春天,既调动了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地方政府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拓宽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发展思路,努力用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5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作为H省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4]其重点在于为贫困者改善“造血”功能,传授一技之长,以此帮助贫困者摆脱落后,增加实际收入,从而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职业技术教育作为H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以传授一技之长为贫困者提供智力支持,尤其为青少年贫困人口提供学习机会,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今后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此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稳定开展,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2H省职业技术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所面临的挑战

2.1生源不足和民众认可度不高。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尤其是地方性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且层次不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且基础不好,个别学生纪律性不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这也影响了他们今后发展的出路和就业选择范围。加之社会上存在“重视普教、轻视职教”的偏见,部分民众认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学历不高、就业前景不乐观,也学不到什么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业前景不乐观,使得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招生困难,从而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缺乏后劲,并由此削弱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力量。2.2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有待加大。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H省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仍相对落后,影响了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均衡性。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尽管近几年H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础实施和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了,但政府对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支持尤其是财政经费支持还有待加强,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存在着实训基地设备老化、规模数量较少、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社会贡献度,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2.3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够协调。在H省一些职业技术学院里,有的开设的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的缺少地域性专业,尤其是缺少一些与本区域发展相符合的专业,与地方企业发展需求不对接,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从而影响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就业。另外,有的职业技术学院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对市场的承受力缺乏充分考虑,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专业课程设置不相适应,因此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资源、机制之间的协调、平衡现状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一定距离,构建系统机制与完善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2.4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乡村振兴是乡村所有人的振兴,职业教育作为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对挖掘农村宝贵的人力资源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现实中,部分专业教师为年轻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教学,并没有从企业或者生产一线过渡,实操能力有限,导致“双师型”教师匮乏,在进行专业教学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5]部分职业院校注重学历教育,学生一进校不是鼓励其学好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是鼓励其参加函授本科或自学本科考试,或是鼓励他们直接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深造,忽视了现阶段专业技能的学习,也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学生及家长的目标要求不相一致,导致学生的理想与就业现实存在偏差。

3以职业技术教育推动H省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

3.1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宣传力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H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6]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有力举措。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落实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更是解决“三农”问题、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保障。要发挥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及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工具和手段,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要开展好教学成果展示会、教育政策咨询会、供需见面会、先进典型推介会等活动,定期召开学生与企业家对表会议,积极组织相关机构或相关专家进村入户,帮助家长和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当前学生就业的特点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氛围。3.2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支持。为了适应乡村振兴对高素质劳动者或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促进H省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明确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责任,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尤其要加大对办学基础设施落后的职业技术学院的资金支持,多渠道增加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资金,以此缩小职业技术学院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差距。二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专项资金规模,以奖励性补助形式对市场急需的实训基地给予支持,尤其是对市场认可度高的实训基地给予经费支持。三要按照上级相关资助政策,对职业技术学院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鼓励和帮助贫困学生安心学习、早日成才。四要加大奖励支持力度,要根据办学绩效情况,对于办学质量高、就业率高的职业技术学院给予奖励,充分调动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积极性。3.3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首先,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农业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的优势,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为乡村振兴培养适用型人才。其次,根据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压缩一些不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率低下的专业。再次,职业技术学院应主动与乡村企业加强合作,开设对口专业,将实践教学与乡村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工匠精神”教育思想,以潜在手段增强学生的乡村振兴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3.4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人才,需要一大批产业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作用。正如在党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因此,要探索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课程教学、实践锻炼、岗位培训等多种途径,建设包括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基层农广校和农业科研院所、专业农业院校等不同层次的培育机构和培育方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方面的人才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要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和教育教学信息化,以及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向提高整体质量转变的要求,调整改革专业教学内容,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3.5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是促进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H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可以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美国“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日本“产学合作”办学形式等,[7]学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其它地区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注重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技能提升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如艰苦朴素、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敢于担当、团结协作等。要摒弃片面的人才培养观,注重职业技术人才全面发展,强化其综合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畅通乡村智力、技术、管理通道,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约,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从而服务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

[3]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J].改革,2018(3):54-61.

[4]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16-24.

[5]周怡安,宋国芳.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中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08-111.

[6]张志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21-126.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篇7

职业技术教育在“”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熟悉到“”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征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摘要:“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摘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探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探究迎来了生气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摘要:“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探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新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有关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新问题和重大实际新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办法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探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探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探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有关重建中心教育科学探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心教育科学探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探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探究室及成人教育探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探究机构,至1986年,中心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探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探究所”,1993年,原中心教科所职教探究室并入职教中心探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探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探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探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探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探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探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探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探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探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探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探究,有探究组织和专兼职探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和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探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探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心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探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探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心级和省市级职教探究机构(所、室)81个,中心级和省级专职探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探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探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探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和练习制度的探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探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探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摘要:

(1)介绍外国职教,探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新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探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目前状况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探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探究》、《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碰到许多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探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探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探究以应用为主,它和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探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探究使职教探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探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探究成果为探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心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新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探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探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布置看,理论探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探究25项,占19.4%,应用探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探究9项,占7%。职教探究立项11项,理论探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探究》、《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探究》、《职业指导探究和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探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探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探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摘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探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探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和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探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索和解决改革中碰到的重大新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征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和,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探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探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新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新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探究人员关心的新问题,教育结构新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新问题.该新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新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新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探究报告中对师资新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办法建议。和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新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探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有关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有关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办法,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新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和探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熟悉到滑坡新问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向,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把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和农业部联合发文《有关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办法。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探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新问题需要探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和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新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探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和职业教育教学的探究,他们和专职探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探究队伍.使职教探究和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探究。这是职教探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探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探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探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摘要: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探究手段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探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探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和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探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探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探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探究。其成果探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和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和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探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和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和、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和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探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探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探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探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探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新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探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需要探究解决,大量的新问题是实际新问题,职教探究更多的是应用探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探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和,许多重大现实新问题得到了及时的探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新问题摘要:

(1)职教立法的探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新问题探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探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探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论》、《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新问题的探索》、《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探究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和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探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探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有关职业技术教育和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探究》,探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探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探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征,即和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探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熟悉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和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探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新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熟悉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新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探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探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探究》,高等职业教育探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探究,探究成果有探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3、探究手段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和网络是职教探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探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和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探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摘要: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探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和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和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摘要:《职教探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摘要:《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探究》。由职教中心所和地方的一些探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探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探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探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摘要: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向,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新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探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探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探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重探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和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和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和国际众多职教专家和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和国际职教界的交流和合作,“职教中心探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和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探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和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和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和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功能.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足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探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探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探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探究的探究,为此,由职教司和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探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探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探究(学科建设)和应用探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探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智力开发探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探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和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探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探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和专业设置;职业资格和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和劳动力市场;职教和普教的衔接和沟通;等等。探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探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探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探究工作和探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探究的经费投入,扩大探究队伍,提高探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探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摘要: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和管理的探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探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终结性;普通教育;终身教育

当前,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台湾与祖国大陆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由于同属中华民族,二者在文化背景、社会心态等方面具有颇多的相似性,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目前的学制

台湾自1968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分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学生初中毕业后即面临分流,进入普通教育体系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普通教育体系包括普通高中、大学和研究所。普通高中修业年限三年,以“发展青少年身心,并为研究高深学问及学习专门智能之预备”为宗旨。大学指的是本科层次的大学及学院;台湾《大学法》规定,大学教育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它是通过在大学或学院里设置研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中心和有条件的学术研究机构也可以培养研究生。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研究所。高级职业学校属于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相当于祖国大陆的中等职业学校,它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修业年限一般为三年。高级职业学校以分类设置为原则,以“养成健全之基层技术人才”为目标。专科学校,即专科职业技术学校,它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目标,它也是分类设置,并且按不同入学资格分设二年制、三年制和五年制。二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对象为公私立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三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公私立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五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它以“教授应用科学及技术,养成高级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分二年制、四年制。二年制招收专科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入学考试成绩合格者;四年制招收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入学考试合格者。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专科学校在台湾全部属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体系不存在专科学校。第二,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在职教体系称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在普通教育体系称大学或独立学院。第三,和普通教育体系一样,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也存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硕士和博士。

二、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同祖国大陆一样,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台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由于受传统士大夫观念及文凭主义的影响,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并不被家长、学生及社会重视。当学生初中毕业面临分流时,大都会优先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只有当不被普通高中录取时,才会考虑进入职教体系。职教体系的学生因此常被形容为“多数的弱势”,即空有较多的人数,却是个弱势的团体。

世纪之交,围绕如何建立面向21世纪的职教体系,台湾有关方面作了多方面积极的探索。

(一)完善教育体系,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

台湾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很小,但由于经济的发展急需各种实用型人才,台湾当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例如:1967年普通高中与高级职业学校的比例为6∶4,1970年调整为5∶5,1981年又调整为3∶7。但由于过去把职业技术教育定位在“养成教育”上,目的是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他们继续升学的机会非常少,职业技术教育带有明显的终结性色彩。1983年,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专科学校的机率只有7.2%,专科的毕业生考入大学的机率只有2‰。台湾教育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周岁蛋糕型”,即蛋糕上只插有一根蜡烛,也有人称之为“避雷针型”,表示职教体系的学生继续升学的机会非常少。这样的教育制度,在早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因为当时需要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才。

现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一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一般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出台了一些措施,以便让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学生也有完善的升学渠道。这些措施主要有:

1.扩充本科层次的职教招生规模,把办学绩优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如1995年,技术学院只有7所,而截止到1998年8月,已有18所专科学校顺利改制为技术学院。

2.把部分技术学院改为科技大学。中国人都非常重视校名。以往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最高学府为技术学院,虽然台湾《大学法》明确规定大学含独立学院,但学院名称听起来总不及大学响亮。为此,台湾教育部在1996年制订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规定独立学院具有12个以上学系,三个学术领域即三个学院的规模,办学成绩优良者即可申请改名为大学。到1998年底,已有六所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

3.在普通教育体系方面,台湾1996年出台一项政策,让普通大学附设二技,以衔接专科学校的课程。到1998年底,附设二技的普通大学已有23所。这样,从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到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普通大学附设二技,已构成一个相当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初中毕业面临分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及专长等来选择是进入普教体系还是进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读。

(二)落实职业证照制度,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

随着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不像过去那样把教育目标局限在“养成教育”上,完全以就业为目标,而是兼顾学生的升学与就业。但是就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价值来讲,它提供给学生的这种实务能力的养成还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在台湾,加强实务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落实职业证照制度。职业证照分三级,即丙级、乙级、甲级,它是通过职业证照鉴定考试取得的。职业证照有利于学生的升学、就业或就业后的续薪、升迁,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仅能取得毕业资格证书,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职业证照。从1992年到1998年底,已有35万职校学生取得丙级的技术士证照。

在落实职业证照的基础上,为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台湾当局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也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如丙级证照加五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乙级证照加四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可以参加大学附设二技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甲级证照加三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可以参加研究所(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从而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

此外,职业证照制度的落实,也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学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

过去,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往往被视为“二流的教育、次等的选择”。现在,由于职业证照制度的落实,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甚至有部分普教体系的本科毕业生回头报考二专,以求获得一张职业证照,习得一技之长。

(三)职业技术教育摆脱终结性色彩,与终身教育相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摆脱终结教育的含义,除前面提到的职业技术教育目标要兼顾升学与就业外,还在于它与终身教育的结合,使公民有随时返校进修学习的机会。为此,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作了如下一些调整:第一,对于职前教育,在教学上采取“直达车”的设计,使学生毕业直接升学或就业;对于在职培训,在教学上采取“区间车”的设计,为公民个人随时返校进修创造条件。第二,在入学方案上做到多元化。除原有的四技二专联考外,像学校推荐、申请入学、行业推荐甄试等入学方式都在积极地试办。第三,规定在职人员的入学考试,依据其职业证照及毕业后工作年限的不同,享有不同的加分优待。如丙级证照在专业科目总分的基础上加上总分的5%,乙级证照加10%,甲级证照加15%;就毕业后工作年限的长短而言,毕业两年以内的不加分,毕业三年,在总分的基础上加分3%,毕业四年加4%,以此类推,毕业年限最高加分无上限。

三、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对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同志去年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在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今年“两会”上也有代表指出:我国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的现象十分突出。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其相当的合理性及现实基础。然而,80年代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的职业技术教育,自9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发展势头锐减。其表现一是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剧减、生源质量下降;二是“新高职”同样也存在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

这其中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但笔者认为:终结性的职教模式和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相悖,从而导致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严重不足,这是导致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这说明,宏观教育政策已经为终结性职教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机遇。

借鉴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应以“改革终结性职教模式,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为出发点来完善祖国大陆的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一个和普通教育相互衔接、其内部相对完整的、与终身教育融为一体的开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行高中阶段毕业会考制度,确认普通教育文凭与职业技术教育文凭的等值关系,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贯通和衔接的教育体系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之间,虽然它们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但由于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可考虑举行高中阶段的毕业会考。会考内容为高中阶段的文化课,会考参加对象为上述高中阶段的毕业生。通过高中阶段毕业会考,即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从而建立起中等职业学校文凭与普通高中文凭之间的等值关系。规定只有取得高中毕业资格,才能参加当年或以后各年的高考,从而实现高考报名的社会化;允许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及社会考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报考普教体系还是职教体系的大学。

(二)改革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兼顾升学与就业,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

在衔接方式上,把入学考试制度作为主要方式,同时辅以保送生制度、用人单位推荐等。入学考试采取“3+X”制度,“3”指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课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以此成绩作为入学的主要标准;“X”作为入学的参考标准,具体内容由各个学校自行确定,它既可以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可以是某一门(或某几门)与所报考类科相关的专业科目的考试,也可以是职业技能测试。为了有利于高职院校招收到适合自己的学生,也可试行若干所高职院校举行联合考试的方式。

为了使职教目标在就业的基础上兼顾升学,使中职教育也成为培养较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的预备教育,必须做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这种衔接既包括教学,也包括学制等方面。首先,考虑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专业性、就业性,教学中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养成。为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在职教体系实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规定获得不同层次证书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学校时享有不同的优待,如给予一定的加分、免于技能测试或专业科目考试等;同时,切实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及就业预备制度,使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者更易于在社会上就业。其次,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和将来进修的需要,中职教育还要注重语、数、外等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的教学,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现有“新高职”终结性教育模式,形成完善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首先要突破“新高职”办学的专科层次限制,鼓励部分院校试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二,考虑到普教体系中原有的高等专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把这些专科学校全部转入职教体系,并将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第三,大力发展包括本科层次在内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规模。第四,创造条件使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能和普通教育体系学生一样有接受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教育的机会。只有形成一个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完备体系,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于LEVEL5B相吻合。我国劳动、人事等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与LEVEL5B相当的职业资格标准。这也是我国面临加入WTO,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四)职业枝术教育的改革要着眼于与终身教育的衔接和融合

终身教育将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该体系中,任何一点上的教育都具有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的机制。现代社会是终身教育的社会。配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可考虑:第一,职业教育要做到把职前教育与在职进修、培训结合起来,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第二,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施自学考试制度和成人高考制度。第三,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毕业文凭之间建立一种等值互换关系,在社会上树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如规定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上若干年的工作年限,即相当于取得相应层次的毕业文凭,也就是获得同等学历。第四,规划多元入学方案,规定只要取得相应的毕业文凭,不管是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抑或是同等学历者,都可以参加高一级学校的入学考试;根据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工作年限,在入学时享有不同的加分优待。这样,公民个人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形式取得的毕业文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从业年限都能得到承认,并作为公民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或取得新职业的起点。

至此,祖国大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可设想如图1所示。

总之,祖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应围绕着构建一个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的,其内部相对完整的,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的开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既能顺应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又能满足公民个人接受教育的需要;既能满足公民个人现时的接受教育的需要,又能满足公民在职进修的需要。我们相信:这样一个立足于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一定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张凤莲.亚洲“四小龙”教育制度与管理体制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94.

[2]林腾蛟.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术报告集(第二辑)[C],2000,(3).

[3]高教信息[N].中国教育报网络版,2000.3.8.

[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ReformandDevelopmentofTaiwanVTEandItsEnlightenmenttoOurs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篇9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就业前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以及就业前的技术培训。

第三条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各级人民政府应支持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举办职业技术学校。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提倡各单位和部门自办、联办或与教育部门合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

要重视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为农村培养初、中级实用技术人才。

第四条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有一定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人才。

第二章学制和招生

第五条职业高中招收初中毕业生或职业初中毕业生,学制二至三年。

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至四年。少数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某些专业,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或省劳动部门批准,可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二年。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专科学制二至三年,本科学制四年。

有的地方也可以举办职业初中,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三至四年。

第六条各级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实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第七条农村举办传授实用技术的短训班,招生对象和培训时间由办学单位确定。

城市举办就业训练中心和就业前的短期技术培训,招生对象和培训时间,由主管部门分别报当地劳动或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可举办短期技术培训班。

第三章管理体制

第八条职业技术教育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分口管理:

(一)各级人民政府应将职业技术教育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本区域的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部门所属职业技术学校,劳动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和就业前的技术培训,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管理所属职业技术学校。

第九条职业技术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的开办、调整或停办,由办学单位或个人申请,分级审批:

(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职业高中报地区行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职业初中、就业训练中心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加强对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检查,对办得不好的要限期整顿,整顿不好的可令其停办。

第四章教学

第十一条职业技术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重视学科理论和实用新技术的学习,实行教学同生产、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加强实习和实验,以提高教学质量。

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短期技术培训,都应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第十二条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应具有校舍、经费、师资、教材、图书、仪器、设备等必备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有条件的可逐步增加电教设备,推广电化教学。

职业技术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应有相应的生产实习场所。当地人民政府应积极支持,并在可能条件下提供实习场所。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企业、事业单位,应承担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实习的任务。

第五章师资

第十三条职业初中教师应达到大学专科学历或同等学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应达到大学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应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就业训练中心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中专、技工学校及以上文化技术水平、一专多能的骨干教师。

现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达不到上述要求者,应进行培训提高。

第十四条高等职业师范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应为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教师。

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的单位应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

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可以选择少量优秀毕业生留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继续对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

鼓励科技人员、高等学校的教师和社会上有技术专长的人员应聘到职业技术学校任教。

第六章经费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预算纳入计划,统筹安排,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第十六条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职业技术学校所需经费,由教育事业费中列支;其他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举办的职业技术学校所需经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厂矿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单独或联合举办的职业技术学校所需经费,由其单位和个人自筹解决。

鼓励单位和个人自愿捐资办学。

第十七条职业技术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可向委托代培学生的单位和自费生收取培训费。

职业技术学校应积极举办学校工厂(场、店),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技术服务活动,有关部门应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校办工厂(场、店)所得收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员工生活。

第七章毕业、就业和待遇

第十八条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所学工种或专业有技术等级标准的,由县以上有关部门进行技术考核,按考核成绩发给技术等级证书。

短期培训班的学员学习期满发给培训结业证书。

第十九条各单位录用或聘用人员,要坚持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在专业和工种相适应的条件下,必须优先录聘职业技术学校(班)毕业生和经过其他职业技术培训的人员。

各单位录聘从事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工种的人员,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审验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合格证书。

第二十条职业高中毕业生录用为工人的,按照技工学校毕业生工资待遇执行;录用为干部的,按照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工资待遇执行。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本科或专科毕业生被录用后,可分别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或专科毕业生的待遇执行。

第二十一条对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自谋职业或举办集体企业,当地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银行等部门应给予必要的扶持。

第八章奖励和惩罚

第二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应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十三条,对于侵占和破坏职业技术学校校舍、实习场地及其他财产的单位和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批评教育,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校舍、场地和财产,赔偿经济损失,并可酌情处以罚款。

对于辱骂、殴打、伤害教师或寻衅闹事、扰乱教学秩序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

凡有前两款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对以举办职业技术教育为名,骗取钱财的,由有关部门令其全部退还,并酌情给予行政处罚。

滥发职业技术教育学历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单位,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部门责令其收回所发证书,并酌情处以通报批评或罚款。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扶志;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扶志共同体

曾强调指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当前许多贫困地区的扶贫对象之所以一直没有实现彻底脱贫,从根本上丧失与贫穷进行斗争的信心和志气。一个人一时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丧失与贫穷斗争的勇气,彻底被贫穷打败、向贫穷认命,这是最为可怕的事情。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一定要构建扶志共同体,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困难、战胜贫穷的信心和斗志。

一、扶教师:热爱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之志

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1]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脱贫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要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必须依靠办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而办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依靠从事一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教师。只有贫困地区一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教师,具有热爱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之志,那么贫困地区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才有希望,也才能够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拔掉代际传递的贫穷之根,进而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致富。为此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应扶教师热爱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之志。扶热爱学生之志。“教育是爱的共鸣”[2],教师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热爱,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爱上,为此扶教师热爱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之志。首先体现在扶热爱学生之志。扶热爱学生之志,就是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让教师深刻的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人生出彩的可能性;帮助教师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是成绩优等、中等还是后进生都应该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有优缺点,都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帮助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为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提供便利的条件;帮助教师形成一种爱生如子、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亲生子女的精神等。需要指出,扶热爱学生之志最为重要的是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途径一定要唤醒教师为热爱学生之志而努力。扶爱岗敬业之志。教师热爱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通过具体工作岗位体现出来的,也就是具体实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热爱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为此扶教师热爱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之志还应扶教师爱岗敬业之志。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热爱教书育人本职工作,能够用一种恭敬严肃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由于爱岗敬业主要体现在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技能三方面,为此扶教师爱岗敬业之志也需要在这三方面精准发力。具体来说应帮助教师本人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虽高于职业现实,但是来源职业现实,结合教师本人现实需要及工作实际帮助教师制定符合本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是帮助教师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的有效途径之一;帮助教师本人明确职业责任,通过让教师本人清楚熟悉包括职业责任特点、职业责任与职业道德责任、强化职业责任举措等帮助教师明确职业责任。帮助教师掌握爱岗敬业所需的包括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技术技能以及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职业有关的理论知识等,只有教师本人掌握爱岗敬业的技能,那么才能够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够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扶热爱教书育人之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认知。虽然时代及社会发展需要不同教师所传的道、所授的业、所解的惑有所差异,但是教师必须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与使命则是完全相同的。对于现代来说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其实就是教师育人,鉴于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职责,为此应扶教师热爱教书育人之志。扶热爱教书育人之志就是要帮助教师认识到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化传递等认识到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就是要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4],教书是为育人服务的,必须用育人目的来指引教书,教书与育人之间相互促进;此外还应帮助教师形成热爱教书育人的精神,为教师形成热爱教书育人创设便利条件等。只有为教师热爱教书育人之志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便利条件,相信一定会能够达到扶教师热爱教书育人之志目的。

二、扶学生:勤奋乐学之志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阻碍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只有通过对贫困地区下一代进行精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扶贫,才能够从根本上拔除穷根。贫困地区下一代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中关键,他们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掌握脱贫致富本领,这才能够从根本上阻断以往代际传递的贫困。而只有通过贫困地区学生的勤奋乐学,贫困地区的下一代掌握脱贫致富本领,为此应扶学生勤奋乐学之志。扶学生勤奋之志。“业精于勤、荒于嬉”[5]学业的进步关键在于勤奋,西方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与百分之一的灵感组成的,其实这百分之一的灵感也是来源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从某种程度来说天才完全是勤奋的结果。“天道酬勤、力耕不欺”[6]。人们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能够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对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来说,一定要扶学生勤奋之志。那么怎样才能够扶学生勤奋之志,不同贫困地区的学生具体情况可能有所差异,需要扶学生勤奋之志的策略也不相同。但是必须精准调查了解每一位学生个体情况、然后依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扶勤奋之志策略,这两步策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的策略可以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榜样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讲故事、组织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以能够达到扶学生勤奋之志选择的标准及依据。扶学生乐学之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以学习为乐趣,那么就会身心愉悦的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促进学习者个体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此应扶学生乐学之志。乐学的前提必须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而要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这种学习内容及方式,应该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接受方式、认知方式、学习倾向的完全吻合,同时还必须采取恰当合适的学习评价强化方式,而这些都依赖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之上,进行因材施教,为此在培养学生乐学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教师个体这方面能力培养。其实也只有乐教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乐学的学生,这也符合教学相长的规律。此外扶学生乐学之志,还应该为学生乐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育人环境,这种环境的创设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努力,同时还需要家庭、社会配合,学校、教师、社会、家庭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外界要素形成一股创设良好环境的合力,就一定能够助推扶学生乐学之志。

三、扶家长:支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志

子女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8]。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没有贫困地区家长的支持,单纯依靠教师、学生的努力是不可能从事好下一代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更不可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此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还应体现在扶家长支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志。由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由教师与学生这两要素组成,为此下面就从家长支持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来阐述具体的扶家长支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志。扶家长支持教师之志。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家长本人就是教师,或者说承担者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子女的职责,家长支持教师就是支持自己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子女工作,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人生出彩;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子女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子女比自己强,从家长自身承担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子女职责及对子女希望方面入手,可以实现扶家长支持教师之志。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影响具有一致性。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教师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家长应与教师及时沟通、配合教师,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子女方面与教师达成一致,支持教师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帮助教师督查子女情况,这样才能够形成一股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影响合力,进而才能够起到良好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效果。无论是从以上具体那层意义上讲,都应该让家长认识到支持教师工作的重要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根据家长现实情况选择适合策略,扶家长支持教师之志。扶家长支持学生之志。下一代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民族未来。贫困家庭能否从根本上脱贫取决于他们,为此应扶家长支持学生之志。扶家长支持学生之志就是要扶家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物质方面保障之志,宁可自己多吃苦,也不能让子女学习方面短精神,家长应大力支持子女学习,当然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不仅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括职业技能、做人品德等方面的学习,对于学生这些学习都应给予支持。当然家长对学生支持必须是正当成才方面支持,而不是一味迁就的支持。

四、扶社会:尊师重职业技术教育之志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9]对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来说,只有社会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才能够真正充分调动广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开展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为此,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还应扶社会尊师重教之志。扶社会尊师之志。古人将师与天、地、君、亲并列,这是古代社会尊师的体现。“国将兴,必重师而贵傅”[10]。国家的繁荣兴盛必然伴随着对教师尊重。同样,贫困地区要彻底脱贫致富也必须尊重教师。扶社会尊师之志就是要扶社会对教师形象的正面宣传之志,守护、捍卫广大教师无私奉献立德树人形象,对于那些动机不纯肆意诋毁侮辱教师形象之人严惩不贷,对于辱师、弑师之人必须杀一儆百、以儆效尤;就是要扶社会形成完整配套的保护教师正当权益体系,同时对于伤害教师权益具有明确的制裁举措;就是要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社会地位都应该有明确的提高。总之,就是要采取各种性质有效的举措,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的安心从教,让教师行业成为人们羡慕行业,成为优秀人才争相进入的行业。扶社会重职业技术教育之志。扶社会重教之志其实就是要让社会树立起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信心与斗志。可以帮助正确认识社会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特别是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贫困,就是因为长期以来缺乏精准摆脱贫困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氛围、勇气、精神及致富的技能本领,而这些都必须依靠精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拔除穷根。从对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及脱贫策略鞭辟入里分析,就可以帮助其认识到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进而能够帮助这些地区形成重教之志。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扶志、在于形成扶志共同体,具体来说在于扶教师热爱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之志;扶学生勤奋乐学之志;扶家长支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志;扶社会尊师重职业技术教育之志。只有在扶志共同体方面精准发力,才能够最终打赢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教育扶贫爬坡过坎[J].财经界,2018(03):26.[2]武秀霞.同情性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石帮宏,石中英.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J].高等师范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2(06):50-53+49.

[4]王争录.中学教师量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

[5]隋邦平.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J].美与时代(中),2019(07):157.

[6]王李彬.天道酬勤力耕不欺[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02-19(003).

[7]潘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J].当代家庭农村职业技术教育,2019(02):89.

[8]姚选民.理论视镜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未来走向——与周雪光先生商榷[J].治理研究,2020,36(05):19-27.

[9]韩超.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N].中国建材报,2018-09-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