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8:07:44

职业教师

职业教师范文篇1

客观的说——首先,教师是一个职业。

通过它为你的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经济收入。当然,也有个别的就是本着对教育的热爱来到教师的岗位,家里并不需要她这份经济收入。尽管如此,他们也摆脱不了教师作为职业的特点。因为至今还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领工资在教书的。所以,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为了就业走进学校的。当然,也有因为为了寻求一片纯洁的天地投身教师队伍的。对于热爱教育的教师,教师也是他们的职业。不同的是,有的教师是因为喜欢孩子而教书,有的教师是因为喜欢当老师而教书,有的教师是觉得这个职业是他能获得的最佳职业选择而教书。有的是先因为着喜欢来教,有的是因为来教了才喜欢,当然也有刚好相反的。所以,有的教得快乐,有的教得恼火。正如魏书生先生说的:教师不是什么最伟大的职业,你最伟大了,校长呢?局长呢?市长呢?省长呢?……他们怎么办?不要自己骗自己。如果有好的工作,你要去尽管去,如果没有更好的去处,你也不要抱怨,就安心的教书,别误人子弟。

其次,教师是一种活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教师是一种活法。他们的收入不多,决定了他们的消费不多。消费不多决定了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大大少于对精神的追求。

他们常常接触知识和文化,他们常常说教育人的话,他们常常思考培养人的方法。所以,他们亲近知识、善待文化,善于进行自我教育和培养。

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要为孩子们的将来生存、发展苦心经营。所以,他们常关注各种各样的成功人士,关注他们成长的经历,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使自己的学生成为未来的有用之才,成了所有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的是关注的程度有深有浅,追求的力度有大有小。可以说没有一位教师不希望他的学生学好的,那怕是只代了几天课的临时教师。结果,他们都成了有这样一个理想的,并每天都在为这个理想实践着的人群。

人本身就有努力的和安逸的之分,在这一群人里,努力的就不断的思考,学习,甚至于研究利于儿童成长的最佳方法,研究未来社会需要的最佳人才的特点。他们一生乐此不彼,我们就说他们有追求,有事业心。社会明白人才的重要,更明白教师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为了表达对这些教师的感激和赞扬,更是为了促使更多的教师都向这个方向发展,社会给予教师许多美好的称呼,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天底下最伟大的职业啊,红烛啊,太阳啊,等等。

几曾何时,有多少热血青年被这些赞美激动着鼓舞着,来到了教师的行列。但又有谁统计过,有多少曾为着这些美好的称呼而投身到教师的行列中来的人,因为评优,因为职称,因为升职等等利益问题而幽幽怨怨,试问无怨无悔的口号又有几人能喊得坦然。

职业教师范文篇2

关键词:教师文化;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文化是软实力,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文化以其特有的约束力,以一种潜在的方式能动地作用于职业教育。发挥教育文化对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社会其他亚文化,如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等。各种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通过选择、传播和创新的方式与上述文化对接,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要面对文化整合和冲突问题,积极探索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方法,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困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及其能动作用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

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的职业发展,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使命决定了学校要以文化建设为桥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进而了解社会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办学,促进学生就业。可以说,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是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手段。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宗旨是要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个体所独有的特质,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是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灵魂。职业教育文化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它与一般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职业院校文化与一般学校文化、企业文化都是亚文化,区别于企业文化,职业教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区别于教育的一般文化育人功能,这种文化育人功能是在校企合作、生产与教学的配合中形成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在于职业性、育人性、先进性。

(二)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能动作用

文化具有能动性,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化。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是增强师生自我认同,增进学校办学实力,促进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的能动性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能够促进个体充分就业。打造职业学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前提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参与工学结合过程中,行业企业文化陶冶了他们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志趣,促进其职业认同。由于职业认同感的发展和在此之上建立的职业承诺与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职业认同感的发展不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形成以企业经营流程为导向的现代企业文化的前提[1]。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职业承诺,自主发展职业能力。一旦学生对口就业后,就会胜任职业岗位并依托职业岗位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另一方面,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能够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促进其自主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或行为方式是教书育人,让每一个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以教师为桥梁促进学校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主动与企业积极互动,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认识、接受和认同行业企业文化,进而能够传递、传播并创新行业企业文化。以教师为桥梁促进文化融合的过程是教师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促进自我认同,自觉增强能力和素养,自主专业化的过程。

二、以“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特色育人文化的可行性

(一)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需要遵循校企文化对接的机理

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组织文化,从组织性质上看,企业是营利性机构,企业文化建设旨在增强利润。学校是公益社会组织,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具有排他性,它追求人本性、服务性。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和学校在组织性质上最大的差别是企业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两种文化在对接中不可避免有文化冲突。如果光从企业的伦理性和社会性角度要求企业与学校合作,该合作不会持久、深入。“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2],坚持以人为本、互利互赢的原则,找寻两种文化共同的目标价值取向,职业院校把育人与为企业生利有机融合起来,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两种组织文化就有了对接的可能性。

(二)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能够避免组织文化对接中的文化冲突

以校企双方的利益获得为基点建设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关键要避免文化整合中的文化冲突。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文化随着企业文化的输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避免消极文化冲突,使之相互吸收形成新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育人特色,而不是文化的融化或替代对方。为避免后一现象的发生,丧失学校文化的教育性,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代表着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潜在而深刻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其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传承者和创新者。构建先进的教师文化,就会形成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文化发展。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学生自主性的文化活动可能偏离方向,或者无法保持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困难,制约教育文化对校企合作能动作用的发挥。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具有生利的经验、生利的学识以及生利的教授法[2],职业教育教师的鲜明特点是“双师”素质,这种素质结构决定了教师具有一定的育人能力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具有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教师不会盲目陷入“文化自大”或悲观的“文化失落”中,教师的文化自觉所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驱动他们自觉自主地穿梭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桥梁,不断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同时,教师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也激发、感染企业员工、学生模仿学习,积极作用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先进“双师”素质教师文化的方略

(一)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增强了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文化的教育性。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前提是学校应具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职业学校就开始着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遇到的困惑问题是“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概括地说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通过选拔、引进或柔性引进等形式充实师资队伍建设,其优点是能够快速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缺点是外部寻人难,高级人才引进需要投入成本。同时,如何通过管理促进新教师提升“双师”素质,促进新教师、新引进人员尽早融入教师群体,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是个难题。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针对学校教师类型的多样性和教师来源的多渠道性,学校采用“内容———针对”模式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使之成为承载“双师”特质,具有“双师”功能的教师个体。对于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着力对他们进行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引导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需求相适应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分类培训能够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约束激励教师由被动参与到主动促进校企合作

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脊梁,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规范。制度的外延包括调节人与人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人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3]。建立健全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能够约束和激励教师由被动的、消极的企业实践,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有效的企业实践。制度建设并不等于制度文化的形成,只有当制度内化为组织成员行为及其背后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并且,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具有先进性、体现群体的认同性和组织意志时,才能成为师生的观念文化,进而深入地影响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能动地作用于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要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了解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革新情况。同时,要作为主体为企业服务,并参与企业建设和发展。为制约和激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与企业互动,并在互动中发挥育人作用,学校要完善教师到企业兼职、教师发明专利、技术研发等企业服务制度。教师获得积极的直接体验,教师效能感就会增强,而这能够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校企文化自然融合便会生成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三)培养教师创造性人格以便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如果不具有创造性人格,就难以参与高级形式的企业服务之中,也难以发挥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只有培养教师不断生长创造性人格,才能使之具有创造的勇气和力量,为企业和学校“生利”,才能促进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保持教师文化的先进性、教育性,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应关注优秀教师群体,发挥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引导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创造性活动,养成创造性人格。学校帮助教师制定终身职业发展规划,明确每个职业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制定优秀教师评价标准,以“标准”引导教师自觉生长创造性人格,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教师文化建设也就有了活力。文化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以特色文化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以此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作者:杜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赵志群,吉利,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8.

职业教师范文篇3

【关键词】青年教师双导师制;教育教学能力;职业素养

一、“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实施背景

导师制起源于十九世纪的西方高等教育,主要是针对研究生的培养,其最大特点是密切师生关系。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加以引导,因材施教。近年来我校引进的青年教师比例逐年增加,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在慢慢发生变化,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加上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和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更适用的要求,这就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除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外,如何提升他们的企业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成为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让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尽快掌握职业教育特点,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建立了“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即学校给被培养的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校级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实践这一制度成为规划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和职业素养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学校希望青年教师这一后备力量能够快速稳健地成长,从一个“教学生手”能迅速进入职业教育教师的角色,获得成长空间并尽快成长为“教学能手”。“双导师制”顺应职业教育领域对教师具备企业实践能力和具备职业素养的要求,它提倡校企双方导师与青年教师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传授知识与技能、引导青年教师具备企业化的职业素养和积极参与技术项目、社会服务。

二、“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主要目标

教师素质决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抓住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人才培养,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建设一支不但具有教育教学新理念、而且能具备企业化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将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到课程教学中,是深入实施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实践“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目标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责任感和荣誉感,实现青年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从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的运行。青年教师在校企双导师的带领下开展双边听课、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等环节可以将老教师的丰富经验与青年教师的现代信息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新老教师相互取长补短、互受启发、共同提高;青年教师与校企双导师通过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和技术项目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获得初为人师的成就感;校企双导师还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经验丰富的专业优势,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使得青年教师在大赛平台上崭露头角;校企导师也可以从指导青年教师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吸收教育新理念,导师和青年教师相互促进,形成并提炼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验到职业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条件保障

学校首先强化了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成效、教育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的全面评价机制,完善了《教师考核办法》,将“绩”与“效”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完善了专业带头人、学科(课程)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选拔机制,进一步加强了考核奖罚力度,为争先创优健全了机制,建立了平台,形成了氛围;三是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公开招聘、培养与管理工作,优化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四是制定了《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培养管理办法》,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对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实行校企导师“一对一”的传帮带,使他们尽快成长并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五是完善了师资培训和能力提升机制,学校拨专款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和各级各类培训。学校从制度上保障定期选派教师“走出去”参加“岗位实习”、“国培”、“省培”,“请进来”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指导工作。

四、“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工作过程

青年教师从“教学生手”转变为“教学熟手”再提升到“教学能手”是要经历一个长期历练的过程,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可以使得青年教师迅速和稳步地成长。为了进一步规范导师和被导青年教师的行为,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认识

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认识,把培养过程看作是对自己成才的历练,不应认为学校或导师安排的任务是一种负担。导师把职业素养的教育贯穿于日常各项工作过程,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不断加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树立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青年教师应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满足岗位要求、提升教学能力、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素养

1、指导教案设计

教案不是教材内容的翻版,教学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授课质量,因此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案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对课程相关的实训基地设备深入专研、阅读相关学材、教材等资料并进行分析思考。指导教案设计依照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导师考查教案包含几点:①是否与课程标准吻合,注意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对应;②每个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是否明确;③是否提供相关学材与参考资料,对相关知识点有拓展;④是否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⑤是否在备课和教学环节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师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与被导教师共同探讨,帮助青年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2、经常双边听课和集体备课

青年教师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听取导师的课程,作好听课笔记,学习老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何掌握教学环节,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正确对待学生个性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要求被导教师在观摩听课中去揣摩导师的“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经验、授课的生动、活跃的气氛”。导师听课主要是了解青年教师教学过程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就不足之处进行探讨,使他们尽快熟悉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和在实训基地业务学习,新老教师共同切磋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跟进学科进展趋势和走向,尤其是注重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并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3、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言传身教

导师“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要注意自己的修养,业务知识要不断地更新,工作上要有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影响青年教师。导师既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导师对青年教师督导有五个方面:①为人师表,严以律己,教书育人;②教学上要做到“三不”: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调课;③作业要及时认真批改;④虚心好学、博采众长、活学活用;⑤坚持写教学日志,把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记下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

(三)提升企业化的职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

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对加速职业学校的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必要,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为青年教师选配企业导师,指导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和带学生顶岗实习。青年教师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和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快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新技术应用能力,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从而能把企业职业人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带入课程教学中,继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岗位能力。校企导师共同带领被导教师涉足科研领域、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指导学习文献检索、图书和网上资料检索、撰写实训报告与科研论文、参与各级各类项目申报,等。通过企业实践和项目研究促使青年教师有效提高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

(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多给青年教师提供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的机会。规范外出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校加强了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管理,并做如下要求:①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必须系部、教务处、教学主管院长审核项目申请表,论证外出学习的必要性,对确实能提高青年教师能力的培训必定大力支持。②学习人员应秉承务实上进的态度,尽可能广泛搜集资料,增长见闻学识,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对于优秀学员学校给予考核方面一定的加分。③学员要认真整理学习资料,要求写出1000字以上的书面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学习体会和获取证书复印件,附上相关照片以及对相关学科或部门提出的可行性建议。④对于高层次、高级别的境外学习,将由外出学习者在全校作专题汇报讲座,要求学习汇报者做出总结生动、图文并茂的相关PPT课件。其他级别的学习汇报要求在系部进行交流。

(五)搭建青年教师参与各类比赛的平台

教育部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竞赛序列,为此我校提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促新”的口号,搭建平台,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投入到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当中。青年教师参加竞赛或指导学生竞赛,促进青年教师对技术知识的学习,培养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师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校的各类比赛先由系部、教务处、教学主管院长审核竞赛项目申请表,对能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的竞赛在政策和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五、“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工作的成效

实践证明,“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实施使得年青教师们的成长周期短了、成长过程中的“弯路”少了、与中老年教师间的“距离”近了。青年教师勇挑重担,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中磨练成长。我校的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能敢于创新,勇于开发,把握各种锻炼自我的机会。在首批实施双导师制的年青教师中人才脱颖而出,2013年我校青年教师蔡干杰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工业机器人与机器视觉系统编程调试项目竞赛获得一等奖,被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授予为“全国机械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能手”称号。我校青年教师唐太财在江西省第二节“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车工教师组竞赛第一名,被江西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我校青年教师董理与康例启同学组队参加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被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授予为“全国机械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能手”称号。“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硬件是支撑”,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实施不但使学校师资团队能力提升,并对专业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青年教师在校企双导师带领下参与校企合作的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精品课程与专业资源库;参与企业实践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与研发,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参与技能竞赛,师生发挥特长、崭露头角、提高技能。实践证明,这项工作的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学校长远发展和拓展校企合作领域的重要举措。

六、体会与思考

职业教师必须从“书本理论”的阐述者向“实践技能”的操作者转变,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我校在建设中非常重视师资队伍能力提升,不管是导师还是青年教师,若没有实践机会和施展才能的平台,终将是空洞的理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摒弃形式主义,做到措施具体,目标明确,结合不同时期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度更加规范,并促使全体教师职业素养提到一个新水平。我校抓住部级示范校建设的契机,使改革成果得到推广,成为促进广大师生素质提高、推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新科,王斌,杨润贤“.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9).

[2]周明.对高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4).

职业教师范文篇4

[关键词]体育;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

2018年1月,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多措并举打造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2020年9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应超过专业教师总数的一半[1]。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但目前“双师型”教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教师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

1新时代体育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困境

1.1体育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发展不均衡。院校专任教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但因缺少实践机会和经验,其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有待加强。反之,企业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专业技能,但大部分没有接受体育专业的系统学习和教育教学训练,无法在课堂中将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转换成理论知识。如何将这两类教师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理论和实践知识,是“双师型”教师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1.2缺乏“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标准。目前,“职业教育二十条”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虽有明确规定,但具体的认定标准还未出台。各校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企业需要来认定,缺乏全局性和专业性,且个别体育职业院校未按照“职教二十条”的要求贯彻执行,导致目前国内体育职业院校相关“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相对滞后,这无疑会影响“双师型”教师的整体质量[2]。1.3“双师型”教师的再培养途径难以拓宽首先,“双师型”教师相关的培训组织机构不健全,培训市场操作不规范,导致培训无法正常开展或质量不高,绝大部分教师无法获得“双师型”培养机会或获得后培养质量不高[3];其次,教师到企业挂职和上岗时通常承担的职位是专家和顾问,远离一线生产和管理,也没有相应的薪酬规定,主动性相对欠缺;最后,企业对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管理和进入第一线干预生产的信任度不够,不敢将重任委托给教师,甚至将教师下企业定义为企业的“负担”。

2新时代“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基于上述现状,加强体育职业院校教师“双师型”建设迫在眉睫。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本文提出以下几条路径。2.1制定出台“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计划。制订出台“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计划是体育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体育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4]。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各省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指导性标准(试行)》文件精神,结合各体育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迫在眉睫。培养计划的修订可重点围绕“双师型”教师的职责划定、“双师型”教师在学校和企业的待遇区别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展开。培养计划应突出“双师型”教师主持和参与不同类别的体育科研项目的工作量和奖励性绩效分配,鼓励教师积极了解体育行业发展动态,邀请企业兼职教师积极参与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培养计划以及相应实践课程内容的建设中,要求校内专任教师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发展实践处理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按要求完成五年一周期的轮训制度,积极对接职业教育相关的“1+X”证书制度,探索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相关的培训模式[5],实现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执行好教师下企业轮训制度。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标准,教师须执行每年至少一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和五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6]。为保证教师下企业轮训制度的顺利实施,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1)各体育职业院校可在教师轮训的五年周期内,保证教师至少有1~1.5年的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全脱产任职锻炼,参与企业的一线生产经营与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探索当前市场趋势和潮流,还能使教师在生产实践中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及时把握市场导向。这样,教师在学校教授的内容才能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贴近职业教育。(2)各体育职业院校可将教师到企业轮训这项内容纳入每年学校教师考核和职称聘任必选项中,对在企业有一定贡献和成果的教师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奖励和加分。鼓励各体育院校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企业经历等在形式、内容、制度上制定全员“双师型”培养计划和激励机制[7],以推动“双师型”教师素质发展。(3)各体育职业院校可尝试与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流动岗”。在校内设立“双师教学岗”,在企业内部设立“双师生产岗”。从企业聘任懂体育运营和操作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校担任共同指导教师,从校内选派与该体育岗位相关度高的体育教师进入企业内部进行指导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岗位互通,提高教学效率和生产效率。2.3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各体育类院校可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执业资格、考评员等考试并按规定报销相关费用[8];鼓励、支持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协会举办的专业培训,对取得行业认可的高级别证书的教师,按照等级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将其作为体育职业院校“双师型”及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教育部指定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习或到企事业实践;将校外兼职教师的培养纳入体育职业院校的培养体系,再培训学时与校内教师同等要求,提高校外兼职教师的工作实力和效率;在教师招聘条件中明确要求有企事业工作经历,加大力度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2.4加强校企合作,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校企合作,与具备条件的企业、科研团队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产教基地,尝试在校内建设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企业“双师教学岗”,成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形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核心课程、共建实训工场、共建师校基地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名师、大师工作室,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技术标准研制、传承创新等,为社会提供服务。打造校企订单合作,实现师生联合订单培养。与校企合作单位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培养对象不仅有学生,而且包括专任教师。制定具体培养计划,内容涉及双方共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的制定、实训项目设计与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全员轮训制度等。校企合作双方联合参与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力度。邀请企业人员、校内师生共同参与行业技能竞赛,提高比赛的质量。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促使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企业人员参与竞赛过程,一方面自身专业技能得到展示和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在比赛中挖掘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3结语

“双师型”教师发展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体育职业院校要牢牢把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历史契机,转变思路,立足实际,发挥行业和地区优势,全面规划师资培养提升计划,制定符合现代体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和数量上取得突破,从而进一步优化“双师”结构,有效地推动教师的技术创新力、社会服务力、行业引领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职业学院绩效工资体系优化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2]张惠芳.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现状调研分析报告[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32-34.

[3]姚瑶.基于政校行企协同理念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8(3):13-14.

[4]张海峰.新时期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有效应对[J].人力资源管理,2016(2):116-120.

[5]李想.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阻碍因素与行动逻辑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6]杨赳赳.体育学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5):105-109.

[7]任慧婷.借鉴澳大利亚职教经验助推我省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河南农业,2019(21):14-16.

职业教师范文篇5

随着技工类院校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改变,对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由于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也具有双重功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续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变革的过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技工类院校的教育目标、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普通教育的不同。随着技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更高要求,技工类院校中基础理论教师要面对职业教育新形势下来自内外部教育环境的新挑战。技工类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从知识的传播者迅速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转变。

二、教师应终身学习,应对教育变革

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带来了职业的变动和人才的流动,经过一次职业训练已经不能保证终身的职业。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学习和重新接受训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推进委员会讨论通过了朗格郎的“终身教育”提案。继终身教育之后,又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口号。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提出,使教育发生了彻底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功能。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成为教育的重要趋向,因为狭窄的专业训练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更高标准和要求。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会逐步走向综合化,即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普通教育的职业化。因此,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思想,积极投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努力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授课技巧,规范和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师范文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素养;核心能力

1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发展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作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阵地,职业院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教师素养与核心能力提高,完善师资培养与培训机制,为培养大国工匠、落实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奠定基础。所以,培养职业院校讲师、技师合二为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养与核心能力成为业内外研究的重点。

2职业教育教师素养与核心能力

职业教育教师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而且还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主体。只有教师具备教书育人的素养,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国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

一是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言行要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职业道德。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引领者,专业教育教师还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具备工匠精神,对自身专业和技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学生树立典范和榜样。

二是专业理论素养。职业教师专业理论应包括教育学的认知、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职业教师要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现状与人才需求、世界技术前沿等情况,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所教专业与职业资格、标准及用人单位对岗位的需求,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明确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位置及课程标准,了解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的特点及相关技术技能形成特点,具备一定的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是专业技能素养。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方面。职业教育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研发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讲练结合、工学结合等方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技能训练,又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课程开展育人和德育活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积极疏导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压力;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角度,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及时诊断、总结和调整教学工作。

四是职业技能素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是否牢靠,很大程度上由职业教育教师的技能素养决定。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技能素养主要包括在本专业行业的技术运用能力,即教师既是本专业的理论专家,也是该专业(工种)实践的行家,能进得了企业车间,上得了教室讲台。并能灵活地将这种技能付诸于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中,对学生予以专业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核心能力属于教师素养的核心部分,对引导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至关重要。以上四种素养可外化为能力,而其核心能力,即职业能力,则是由职业技能素养外化而来。职业能力属于特殊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需要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进行亲身体验,通过对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和整合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职业教师核心能力包括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本身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指导学生参与操作的辅导能力就是其核心能力。

3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素养与核心能力的策略

3.1加大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在教师队伍中经常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二是争取更多的编制数量、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善教学、生活设施设备,改善教师条件和待遇,让教师真正成为全社会羡慕的职业;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条件与要求可适当有所区别,适当下放评定权力,平衡教学工作量、教学业绩等项目比重,使职业院校教师平等地参与职称竞争,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三是真正落实“放管服”政策,给予职业院校一定的用人自主权,构建职业院校多元化用人机制。加大招聘力度,增加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解决教师绝对数不足的问题。四是打造本区域职业院校教师交流培训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教学与科研并重、持续推进“青蓝工程”、加大青年教师的访学力度、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与企业对接,多渠道加大管理和培训力度,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切实提升教师教研水平。

3.2加强教学改革与培训

一是探究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课程改革,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适当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建成“学校教师下企业、企业人才进校园”双向教学机制。一方面,积极推进企业实践项目的实施,引导职业院校教师以考察观摩、技能培训、顶岗实习、在企业兼职或任职、参与产品研发等形式,学习掌握产业发展趋势、工艺流程、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管理制度、关键技术、企业文化等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兼职教师聘用项目的实施,完善兼职教师师资库,加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协作,完善“学校-企业-学校”的教学机制。三是创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积极开展中高职教师团队研修和技艺技能传授活动,打造一批定期研修、协同研究、常态合作的中高职研修团队,推动高素质职业教师队伍建设。

3.3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一是提升教师人格,正确理解教师职业。一方面,不是简单地将教师当成职业和谋生的手段,更多的是净化与提升人格,把教师当成是人生价值实现的方式。另一方面,统一教师的知识、情感、态度、意志等各方面个性,联结自由与责任,关注学生发展和个人人格的形成。二是提升自主意识,自主制定发展规划。每个教师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都会自主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下意识地作出调整。这种自我意识直接表现为: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制定发展规划,调整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三是自我超越,追求教育的幸福。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发展的本质是其自主性的提升与完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就是教师自觉、自主、能动和可持续构建的过程。四是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反思的程度。面对自身素养与核心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思教育教学过程,全面提升自我技能与能力。

4结论

职业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表现。职业院校教师的素养与核心能力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上起了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积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推动职业院校教师素养与核心能力的构建,加快完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宋晓亮.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及素养(Ⅲ)———教师课程、教学、评价能力素养的拓植与完善[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2):23-26.

[2]宋晓亮.实施核心素养教师应有的能力及素养(Ⅰ)———做学生思维、实践与生活的引领者[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9):98-101.

[3]柯勤飞,王健,张益.基于SCIL的师范生核心能力素养模型建构[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7,26(2):5-11.

[4]曾荣.基于教研的视角论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策略[J].体育教学,2017,37(6):47-49.

职业教师范文篇7

关键词:教学拓展;教师社会职业形象;全能形象;实践形象;学习形象;社会形象;艺术形象

教师教学不仅要把特定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通过学校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教师教学必须要在原有学科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向外拓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所说的教学拓展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在内容方面跨学科,还要在现有知识能力目标基础上兼顾学生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进步发展。教学拓展由教师来主导,教师是教学拓展的主体,教学拓展的进展情况和教师的角色建构有直接关系。教学拓展是教育变革发展的需求,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基于自身角色使然,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拓展需要来重新建构自身的社会职业形象,这种形象重构需要外部的支持和推动。总体而言,教师必须要建构新的社会职业形象才能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拓展需要,才能使教师的成长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更加契合,对此,教育管理者必须要给予相应的支持以确保教师形象重构的实现。

一、教学拓展视角下的教师社会职业形象

教学拓展意味着教师的职能要更加全面和深化,教师的素养要全面提高。教育者需要合理定位自身的形象,基于相应的形象定位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发展,才能使自我的素养发展更加契合教学拓展需求,这样的发展才能确保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学拓展。从根本上来说,教学拓展是个体由内及外的实践转变,要使这一行为合理有效发生,教师需要从多个维度建构自身的职业形象。1.从专业形象到全能形象。一直以来,学科教师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在同一学科的知识范围内展开,因此,关于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基于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进行的,专业化是社会各方面对于学科教师的基本形象认知。教学拓展的重要内涵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教学要从本学科知识向其他学科知识扩展,这需要教师全面整合多个学科知识,糅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学科教学,以便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是局限在本学科范围内,而是能够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认知和了解知识。如在英语课学习时涉及到历史知识,或者是学习语文知识时牵涉到生物知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仅仅掌握本学科知识是不够的,各学科教师还需要掌握本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在本学科内纵向发展,还要注重学科之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拓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社会职业形象的重构实际上就要从原来的专业形象向全能形象转变。2.从理论形象到实践形象。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对学生而言,知识学习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够在社会中顺利生存、发展并发挥自己的价值作用才是学习的基本目标。学生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大量的知识,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实践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把学习和社会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但是由于受教育观念等因素影响,很多教师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对于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并不重视,这使得很多教师虽然充分掌握了某种知识内容,但是具体实践起来却缺乏社会实践技能。如有的教师对社交沟通方面的理论能够侃侃而谈,但是却不能和学生或者同事进行畅通交流,知行不能合二为一。在教学拓展需求下,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理论,还需要切实推动学生的实践技能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原有的理论型社会职业形象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理论形象向社会实践形象转变。3.从教学形象到学习形象。教学拓展意味着教师的知识教学要向更为广阔的知识范畴拓展,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教学技能,承担更多的育人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知识素养,学习一定的实践技能。而在常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需要掌握本学科范围的知识即可,大多数教师的专业素养都是按照现有教学需要来发展的,尤其是关于知识经验的储备,以及教学技能方法的积累都是基于现有教学框架发展而来的。教学拓展形成了新的教学要求,但是很多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和技能都不能应对教学拓展的需要,这显然和教师的教学者角色定位是不一致的。由此可见,从完成教学拓展出发,教师必须要发展新的技能和学习更多的知识经验,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从教学拓展的需求出发,教师不能囿于已有的教学者形象建构,必须要进行更多的学习,建构起学习者形象,而不能限定于已有教学形象的建构。4.从学术形象到社会形象。学生学习的目的是社会适应和发展,教师是组织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而在常态教学中,教师较多地承担着教学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工作的知识教学特征,教师形象逐渐向学术形象演变,部分教师在这种形象意识下逐渐和社会脱节。而教学拓展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学生都要努力融入社会的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表率,更要积极扮演好社会人的角色,把自己切实融入到社会中,使自身得到更多的社会历练,从社会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做出社会实践的表率。5.从匠人形象到艺术形象由于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教学工作,很多教师仅仅把自己的形象定位为教书者,认为自身的工作就是在课堂中进行知识教学,这使得很多教师都以教书匠自居。但实际上,每一节课堂教学都是课堂艺术创造,每节课堂都可以通过教师的艺术创造变得富有趣味。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合理应变,使每节课堂教学都有惊喜和技巧,使看似普通的教学活动变得富有趣味、更具有创造性,使一些小的环节或要素都能反映出教师的用心设计。教学拓展的目的是让教师的教学在知识和实践中随意切换,其需要在知识长河中随意徜徉,让自身的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艺术性。因此,在教学拓展视角下,教师的社会职业形象建构实际上还隐含着由教书匠到艺术家的角色转变〔1〕。

二、教学拓展视角下教师社会职业形象的重构

教学拓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教育发展对教师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而教师在教学拓展之前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思维和形象建构,因此,在教学拓展需求下,必须要破旧立新,改变教师的发展现状,重构教师的社会职业形象。教师社会职业形象的重构,一方面需要外部的推动,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主体的自觉改变。其中,教师自我行为是其形象建构的关键。结合以上各种形象要求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实践措施来实现自身形象重构。1.从学科知识到其他知识全面发展,扩展知识素养范畴。教师能够全方位影响学生,引领学生人生,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强调自身学科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还要在多方面同时发展,以便从更多方面帮助到学生,实现个体从专业形象到全能形象的转变。全能形象的形成需要教师全面发展知识素养,扩展知识素养范畴。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教师全面知识扩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跨学科知识。每个学科教师都有特定学科方面的专长,但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而言,教师还需要同时掌握多学科知识,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之间相互关联,教师要推进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自身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知识,以便把多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提供给学生更加系统的知识内容。其次是实践知识。教师对于学生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学生会从实践等方面学习教师,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技巧方法,才能凸显自身的知识优势。很多教师往往在学科知识方面有专长,但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必须要加强这一点,才能使学生更加信服。再次是人生知识。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人生发展的实践过程,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困惑,需要教师帮助解答。教师需要更多地去体会生活,深入了解和掌握生命知识,在学生的人生困惑上给出比较客观理性的解答方案,给予学生必要及时的帮助。最后是社会知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使其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并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具有一些基本规则和方法,个体必须要掌握基本礼仪道德、行业分工等方面的社会知识。学生生活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其在社会生活中难免会参与一些社交活动,需要与他人展开交际沟通,也会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各种困惑,教师必须要能够给予学生一定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解决其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简单而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或困惑都会期望教师给予合理解答或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法,教师必须要在现有知识基础上扩展知识面,全面提升知识素养,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构自身的全能形象〔2〕。2.从理论表达到切实进行实践操作,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不仅需要从学校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实践技能和方法。知识必须要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更加明显地体现其价值。教学拓展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关联,使其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也需要提高实践能力,解决实践问题,树立自身的实践形象。从实践形象的内涵出发,教师从理论形象到实践形象的建构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进行:首先,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教师的实践形象建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实践情况。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并切实表现出来,才能充分发挥其动手实践能力。其次,身体力行的实践。学科教学不仅仅包括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价值观、人生观的传递,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认识,以及礼仪规范、伦理道德等知识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其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建构和思想意识端正。此外,要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接受特定理论知识,教师自身必须要身体力行地实践相应的思想或规范,才能成为学生的实践榜样。再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知识来自实践,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抽象、升华等特征,很多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这使得学生的知识学习往往脱离实践而孤立进行。教师必须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清晰地建构知识和实践生活的关系,才能使知识学习的实践意义更加突出。最后,发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实践形象建构和其对于实践问题的解决情况有重要关系,实践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使学生对于教师的知识优势认知扩展至社会实践的能力优势,从而使其认可教师的实践形象。教师的职责是促进学生的适应和发展,推进学生的全面进步。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素养,自身必须要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和技能培养树立自身的实践形象,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需要。3.从重视教学向重视学习发展转变,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以教学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在实施拓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发展,从原来的教学形象向学习形象转变。首先,教师要持续学习。教学拓展会持续进行,学科教学的知识素材会不断更新,教师必须要持续学习才能够为教学拓展提供足够的知识素材。另外,时常间断地学习很难说明教师在学习方面的毅力和坚持,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外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建构起自身的学习形象。其次,教师需要多样化学习。教学拓展所需要的知识多种多样,知识涉及到多层次多方面,而教师往往有工作和家庭等各方面的事宜要处理,能够花费在学习方面的时间较少,短时间的学习使其难以形成更多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还必须要在学习上花费更多时间,确保自身学习形象的名副其实。再次,教师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学习。教学拓展能够拓展知识教学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也会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确保教学拓展的顺利进行。为此,教师的学习必须要向多方面拓展,多样化的知识储备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使知识的教学由点到面。最后,教师需要多路径学习。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其学习主要是在工作生活间隙进行,同时教师需要学习多样化的知识才能满足教学拓展需要,这意味着其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时间并采用合适的方法手段来学习。为此,教师必须要拓展学习路径,从书本到实践,从线下到线上,从个人到他人,拓展更多的学习路径,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教师还要有相应的知识素养和技能方法,才能够有效实施教学拓展,而教师现有的素养培养大多局限于常规教学,从教学拓展需求出发,教师必须要多样化、多方面学习,实现从教学形象到学习形象的转变。4.从专注学术转向积极社会实践,突出个人社会角色。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以知识探究的学术形象出现的,这样的形象和单纯强调知识学习的教育定位相适应。而在教学拓展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社会参与,帮助学生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为此,教师必须要突出自身的社会成员身份,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参与,实现自身从学术形象到社会形象的转变〔3〕。首先,教师要参与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技能或知识,教师要先积累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而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对社会实践抱有消极态度,这导致其社会实践经验相对缺乏。从个人的社会角色出发,教师需要在学术研究之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其次,拓展教师社会角色。教师必须要有相应的角色扮演,才能有相应的角色体验,这些角色体验能使教师在教学拓展中很好地诠释特定的社会形象。而在实际上,大多数教师的社会角色往往限定于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缺乏对其他角色的尝试。为了使个人积累更多的角色经验,教师需要合理拓展社会角色,增加自身的角色扮演。再次,发挥教师的其他社会作用。每个个体在社会中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由于工作身份所限,教师的社会作用发挥大多局限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其在其他方面的社会作用发挥不足。为了促进个人的社会形象建构,教师需要尝试发挥更多社会作用,凸显自身的社会身份。最后,发展合适的社会关系。每个个体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社会是众多社会成员的集合和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个体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建构也是个人社会角色建构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促进个人的社会形象建构,还需要在现有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合理发展更多的社会关系,丰富自身的社会关系构成。学术形象是教师职业身份的自然彰显,社会形象是教师教学拓展的必然需要,要实施教学拓展,必须要从多方面建构教师的社会形象,凸显其社会身份。5.从强调技巧变为优化教学行为,凸显教学活动之美教学活动牵涉到各种要素的整体规划设计,教师还需要合理应对过程中的各种意外,在课堂中巧妙创生,因此,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教学拓展意味着对教学活动的合理发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创造者和拓展者,必须要从单纯的教学技术形象转向艺术形象,才能使自身的教学实践具有艺术趣味。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巧妙设计、教学内容的艺术化输出以及教学互动的和谐进行,要实现相应的艺术形象建构,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共同着手。其一,精密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会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这其中要涉及到流程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有机衔接,还需要统筹各种课堂要素,把教学目标渗透于其中,等等。教师需要精密化教学设计,才能使各种要素以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时机镶嵌于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布局之美及匠心之妙。其二,合理教学内容输出。课堂教学过程也是教师输出教学内容过程,内容输出也能够体现教师的艺术形象。生动连贯、重点突出的教学内容更能够让受众产生艺术美感。教师必须要使多种内容保持连贯性,环环紧扣,重点突出,使用合适的措辞,才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和预期相一致的反应,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其三,营造和谐教学氛围。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同步进行,两者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推进学生的进步成长。课堂中的教与学并非对立关系,但是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和学生僵持的局面。从艺术形象建构出发,教师需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两者积极向对方靠拢但又保持合理的分寸。其四,实施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实践的过程,两者需要合理互动,保持顺畅沟通,才能有效交流沟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要在课堂中实施有效互动措施,才能使师生的互动适度而又恰到好处,产生积极沟通的作用,形成有智慧的课堂对话。教学拓展是教师在现有教学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常规教学优化改革形成的新的教学要求,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要在原有的角色定位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变,才能适应教学拓展的需要。其中,各种形象的重构主要通过教师在各方面的针对性实践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苏可.英语教学拓展性学习的“失真”与“回归”研究〔J〕.海外英语,2017,(5):271-272.

〔2〕方文飞.高中文言选修教材教学拓展的方向研究——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10):102-106.

职业教师范文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现状;建议

职业教育教师的综合水平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而在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培训内容落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考核办法不合理等,都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这种培训模式不仅浪费了教师的时间,而且对实际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应该对现有的培训模式进行反思,然后进行相应的改进,提高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培训质量。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训内容更新速度慢。现阶段的职业教师培训大多采用“菜单式”培训,主要在教室中对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每期都是固定的内容,更新速度慢。同时,培训内容与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相脱节,接受培训的教师无法将培训内容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第二,教学形式单一。目前主要的培训形式为班级授课,而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教师缺乏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和技能,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所以教师培训缺乏实践锻炼是现阶段最大的弊端。第三,培训缺乏自主性。有些学校的教师培训为被迫式参与,教师事先不知道培训具体内容和培训模式,多数为行政命令的安排,没有遵从教师的意愿,同时有的教师还会参加重复性的培训,导致培训资源的浪费。第四,培训考核模式不科学。在教师接受培训后,为了检验培训效果,直接对教师进行纸面考核或者以教学课时为标准,而完全没有注意到教师是否将受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导致教师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实际价值。职业教育教师的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阻碍了职业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最终影响到职业院校的教学效果。

二、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的改进建议

(一)培训形式多样化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教师的培训形式也不相同。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师培训的潜在价值,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应该探讨更多形式的培训课程。在信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将集中面授与远程网络培训相结合,各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可以建设职业教育教师交流平台,可以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上传,供教师学习。各个地区之间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吸取先进的经验,以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还可以采用“专家门诊式”培训,邀请名师、导师对本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这种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对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对教师的培训内容应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不仅要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传授,更要注重对教师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职业院校可与有实力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这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師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在企业一线的生产工作经历,所以应该到企业中去顶岗锻炼,并且在不同的岗位之间进行轮岗实践。教师只有亲身经历了岗位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岗位实操,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务相结合。

(三)充分尊重教师培训的自主性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培训需求,所以在制定职业教师培训标准时,应该做好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不同专业、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师也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和培训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教师个人专业素质的快速提升,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度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师培训资源。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教师培训需求,国家指定培训单位。

(四)完善培训考核办法为了提高教师对培训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应该改善培训考核办法,从更多维度对其成果进行考核。可分为作业考核、培训成果展示以及技能操作三个部分,作业考核部分从作业的完成进度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成果展示可以针对某一方面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解;操作技能要由现场实际操作和企业顶岗学习的考察报告为准。这种考核形式应该注重阶段性,教师将所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还需要不断的提升,所以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效果。

(五)差异性与通用性相结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职业教师培训标准方面也应该注意到这种差异化,不要全部用国家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不同地域的教师,这样就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专业教师的需求。但是对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这是教师的共性特点,所以在教师培训标准中全国都可通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差异性和通用性相结合,以完善职业教师培训标准。

三、结语

对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培训内容更实际,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考核人性化,更加注重企业实践,为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利的条件。更加注重教师的自主性,不断完善职业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从而全面提升职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报春,黄玲芝.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职业·中旬,2017(4).

[2]刘天放.培育“双师型”教师破解职教突出矛盾[N].中国商报,2019(2).

职业教师范文篇9

师资问题是关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只有掌握了最新的专业知识,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职业的需求。因此,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时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普遍设置了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机制,加大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实践教学能力考核、资金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促进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自觉性、积极性。一是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职业院校一般都设置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外不同的实训场所为教师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环境和企业文化,加强教师的校内外实践。每年定期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或者由本部门有经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能力培训。二是教师直接参与企业实践。为了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制定教师整体实践能力培训计划,创建教师按时到企业、行业进修制度。例如,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派遣专业课教师直接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将教师带到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支持专业课教师在合作企业任职,同时鼓励教师在企业获得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开展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加强与企业课题的合作等。三是参加高质量的专业培训。有针对性地选派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参加社会多层面的专业培训,或依靠本部门现有的实训设备,进行某些专项技能培训。例如,汽车专业教师参加汽车四轮定位的使用、电控发动机实训台架的使用、新型自动变速器的拆装与检测等方面的培训。这些技能培训对检修操作要求很高,有一定难度,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四是举办学生、教师层面的技能大赛。职业院校应大力开展学生与教师层面的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不仅可以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各自的实践技能,而且可以指明教师自身的努力方向。实施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培养措施后,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如何定量地衡量教师培训效果、评价教师的实践能力呢?

二、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

现阶段,对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还比较落后,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只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某些指标,以表格、问卷等调查研究的形式,统计得出教师实践能力的状况,并且不能够确定教师实践能力的等级。因此,依据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本研究构建了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由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实践能力等级评价策略构成,如下页图1所示。

(一)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中模块①所示。依据职业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提取反映教师实践能力状况的评价指标13项,内容涉及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两个方面,具体指标名称下页见图1。各个评价指标均划分为5个级次,分别为最高级、次高级、中级、中下级、下级。在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中,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划分为:技师级、高级、中级、初级、无;企业实习及其质量考核值划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对外兼职划分为:部级专家、省部级专家、局级专家、本系统专家、无兼职;参与实验教学系统开发划分为:四门及以上、三门、二门、一门、无;指导学生或自身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划分为:部级奖项、省部级奖项、局级奖项、本系统奖项、无;对外承担培训划分为:相关企业专项培训、部级培训、省部级培训、其他培训、无;指导专业实习课以及学生评教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在科技开发能力评价指标中,获得的国家专利划分为:四项及以上、三项、二项、一项、无;参与的教学改革类项目划分为:四项及以上、三项、二项、一项、无;参与的技术攻关类项目划分为:四项及以上、三项、二项、一项、无;参与的科学研究类项目划分为:四项及以上、三项、二项、一项、无;发表的论文划分为:7篇及以上、5~6篇、3~4篇、1~2篇、无;科研获奖划分为:部级奖项、省部级奖项、局级奖项、本系统奖项、无。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对于各级别的奖项:2项本系统奖项等同于1项局级奖项,2项局级奖项等同于1项省部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等同于1项部级奖项;对于对外兼职:2项本系统专家等同于1项局级专家,2项局级专家等同于1项省部级专家,2项省部级专家等同于1项部级专家;对于参与的项目,1项主持的项目等同于两项参与项目;对于发表的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等同于2篇,1篇EI及以上期刊论文等同于3篇。

职业教师范文篇10

要提升专业能力

教师的能力可分为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就是进行实效性教学和进行实用性教研的能力。1、提升“实效性教学”的能力。所谓实效性教学,就是要追求有实际效果的教学。实效性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但又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它体现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和考试等教学工作全程中。(1)要提高备课能力。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不应放在加班加点上,而应放在精心备课上。备课要做到既备教材,更备学生和教法。(2)要提高上课能力。一个教师的真功夫主要体现在哪里?主要体现在课堂,主要体现在选择和组合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一堂课的“亮点”,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学生怎么“学”。因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因人制宜、因科制宜、因时制宜选择好教学方法。(3)要提高听课能力。能帮助教师提高最快的方式就是听课。听课,关键在听,但又不仅仅是听,同时还要看、想、记。“听”,应重在听授课教师如何去明确和实施教学目标,如何去创设教学情境,如何对学生进行教学点拨与引导。“看”,应重在看师生如何进行双边互动,看学生讨论的问题有无价值,尤其要注重看教师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法,和看教师如何去指导学生选择学法。“想”,应重在去品悟人家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绝活”,看人家有何教学特色;品悟学生通过这节课,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他们发展的能力;品悟在这堂课中师生在教与学中有哪些创新和失误;品悟人家有那些经验对自己有用。“记”,应重在用自己的语言记要点、记体会,尤其是记别人的教学“亮点”和自己的不同意见。(4)怎样提高评课能力。评课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评课目的。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这节课上得好或上得差,更不能放在专找人家的短处,把授课教师当“靶子”打。对于授课教师在讲课中出现的问题,应就事不就人地当成一个大家在教学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对此进行议论,让评课变成议课,让大家在议论中,去交流教学经验。其次,要找准评课的主体。评课的主体到底是教师还是学生?现在一般只评教师,而不评学生。这是一种有欠缺的评课投向。评课不仅要评教师教得怎么样,更要评学生学得怎么样,也就是说评课应从重评教向评学转变。再次,要注意评课的方式。现在评课的方式一般是座谈。事实表明,这种方式并不好,不少教师都是搞“假评课”,也就是不说真话或不说话。2、提升“实用性教研”的能力。“苦干有余、巧干不足”,是当前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工作常态。要改变这种工作常态,可行办法就是要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善于结合实际去进行实用性教研。所谓实用性教研,就是我们应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校本研究。

要搞好心理调节

种种调查情况表明:如今教师已越来越成为了心理障碍的高发行业和心理枯竭的高危人群。心理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5%取决于心理素质,15%取决于智力水平。”这就告诫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保健意识,更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康复能力。1、要经常给自己的心理“减负”。一个教师怎样去转移和宣泄自己的苦恼和不良情绪呢?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比如,可用语言宣泄。所谓用语言进行宣泄,就是找好朋友面对面进行倾诉,或上网通过网友聊天形式进行倾诉。也可用汗水宣泄。所谓用汗水进行宣泄,就是通过参与一些对抗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以转移和放松自己的内心压力。2、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英国有一句谚语:“同一件事,想得开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所以,我们要经常告诫自己:遇事要想得开。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人生就是找乐子。”一个人若能天天保持一种阳光心态,见什么都高兴,那就等于在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