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治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7:30:30

质量治理

质量治理范文篇1

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信息;治理对策

一、公司治理概述

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最初引自“CorporateGovernance”,对其概念的认识,国内外相当多不同的理解。所谓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是治理结构中的一种形式,是公司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在于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最终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和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也就是说,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使因两权分离产生的目标差异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尽可能降低,并把这种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两部分。所谓内部治理结构或称内部监控机制,是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三方面组成的管理与控制体系。而外部治理结构或称外部监控机制,是指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如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控制权市场等)和政府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等对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它们提供企业绩效的信息,评价企业行为和经营者行为的绩效,并通过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和约束企业及其经营者。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的互动关系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密切,双向互动。一方面,公司治理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公司的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它有义务保证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外界披露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和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从另一角度来看,公司治理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到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有效的公司治理是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环境保护和制度保障。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同公司的治理结构密不可分,受到公司内部制度环境的深刻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源自公司的治理行为。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公司治理行为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有效的公司治理,通过协调公司与利益者相关之间的关系,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

第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主要体现了公司治理的机制和效果,其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石本仁(2002)认为,会计在公司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一方面,财务会计和审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与内部审计为监督合约条款的实施,保障合约的有效运行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更加密切,双向互动。

(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在我国,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尤其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虚拟或者缺位,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分工不明,股东大会往往受到大股东的过度操纵,中小股东往往不参加股东大会,使股东大会的功能难以发挥作用,造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使得控股股东及公司高层管理与注册会计师合谋,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操纵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信息,隐瞒重要信息,并误导信息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第二,董事会独立性差,成为“橡皮图章”,无法对公司高管实施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虽然已经引进了西方的模式,设有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但我国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地位模糊,存在董事不“懂事”,独立董事成为“花瓶”的现象,从而使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功能弱化,失去了对经理的有力约束。导致公司经理操纵利润、侵蚀公司外部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

第三,针对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诱使公司高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目前经营者收入和公司业绩未建立规范联系,主要表现为: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绝大多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是工资和资金,而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很少,管理层总体持股数量较少,人均持股比例低,“零持股”现象普遍。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出高管人员出现短期行为的可能性增大,因为委托人往往按照绩效来决定高管报酬,基于委托人对人的奖惩只能根据观测到的产出(企业业绩)的假设,管理者为了获得利益,产生管理机会主义行为,凭借信息的不对称,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外部治理监督不到位,使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约束软化。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有着内在的联系。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缺乏有效约束经理的条件,加上我国的资本市场缺乏流动性,经理不必像西方国家的经理那样时时警惕来自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压力;中介机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整个社会治理机制尚未健全,不守信用的中介机构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中介机构不仅不能担当起维护证券市场交易秩序的重任,反而可能屈从于眼前的经济利益,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从而助长了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第一,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将国有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地位让位给社会公众或企业法人,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相互制衡,责、权、利明确,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规范运作的良性系统,从而构成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较强需求压力的内在约束机制,从体制上消除会计造假的根源。

第二,提高外部董事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当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内部人或大股东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建立健全的独立董事制度对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在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必须解决好独立董事的选拔机制以及激励问题等,强化审计委员会的建设和管理,使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切实发挥作用,防止出现独立董事不独立的问题。

第三,建立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降低成本。根据委托理论,管理者不仅要享有剩余控制权,还要享有剩余索取权。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中,企业不但要对管理层进行层层监控和约束,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上市公司激励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只有短期报酬激励,缺乏与公司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因此,应进行经营者薪酬改革,建立与公司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评价标准,真正实现有效的经理激励机制,从共同治理的角度来激励,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以增强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和忠诚度,减少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允性。

第四,完善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外部治理机制。由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外部市场需求不够,因此,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相关经济利益,使中小投资者不必再用脚投票。在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上,积极培育有效的证券市场;建立规范的经理市场,建立完善的经理人选择、评价、推荐、跟踪监督、信用管理、声誉评价体系,利用声誉机制将不合格者和劣迹较多者逐出经理市场,形成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从而形成对经营者的外部约束机制,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外在的约束力。同样,资本市场、控制权市场也要按市场的法则进行运作,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较完善的系统,从而构成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较强需求压力的外在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Core,John,Holthausen,Larcker.CorporateGovernance,CEOcompensation,andFirmperformanc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7(1999),71-406.

质量治理范文篇2

自去年国家交通部、国防科工委、农业部、安全监管总局联合开展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工作以来,在省专项治理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治理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根据国家四部委日前联合下发的《进一步深化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交海发〔**〕550号)精神,为坚决打击非法违规造船厂(点),严格船舶生产企业基本生产条件要求,规范船舶生产秩序,建立健全船舶行业管理体系,逐步形成长效治理的管理机制,确保船舶建造基本安全质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专项治理(船厂治理)工作计划

(一)统一思想,落实任务(**年3月31日前)

通过传达学习全国、全省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活动通知和国防科工委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加强船舶建造质量安全监管。各市、县(市、区)船舶行业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摸底排查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与省的时间段要求,编制适合当地实际的船舶生产企业专项治理推进工作计划。结合船舶工业统计年报,进一步理清《船舶工业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见附件一)。

(二)宣传贯彻,开展自查(4月1日—4月30日)

在总结第一阶段专项治理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船舶生产企业专项治理工作中的牵头作用,会同当地船检、渔检等相关部门,利用新闻媒介,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专项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尤其是集中做好《基本要求》的宣贯工作,使每个造船厂(点)进一步理解《基本要求》的具体内容,主动配合治理工作,对照《基本要求》开展自查,并认真填写《船舶生产企业专项治理自查表》(见附件二)。

(三)集中治理,开展核查(5月1日—5月31日)

各市、县(市、区)船舶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梳理本地区治理范围内的造船厂(点),重新明确《专项治理船厂名录》(见附件三),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专项治理船厂名录》中的造船厂(点)逐一进行核查,对其它企业进行审查,对照《基本要求》的内容,提出存在的不符合要求项,同时要求企业立即进行相应的整改,并根据需要进行复查。

(四)组织验收,联合检查(6月1日—10月31日)

各市推进船厂治理工作组对已完成整改的造船厂组织验收。不符合要求的,要求企业继续整改,进行再验收,确保治理达到《基本要求》的规定,并及时上报检查验收结果。省经贸委在省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进行督查,并组织专家组对各地通过验收的船舶生产企业进行检查或抽查。

(五)通报公布,停止受检(11月1日—12月31日)

对达不到《基本要求》的造船厂(点),由省经贸委报请省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审查,核定确认后,通知船舶检查部门停止受理相关企业的船舶建造检验申请,同时督促市推进船厂治理工作组联合当地政府对相关船舶生产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并上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通报。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各有关市、县(市、区)要把专项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协调配合。成立由政府牵头的推进船厂治理工作组,加大推进力度,并负责后续不符合《基本要求》船舶生产企业的关、停、并、转工作。

(二)各市、县(市、区)船舶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交通、海事、海洋与渔业、安全监管、工商、公安、船检等部门的协作配合,齐抓共管。严格按《基本要求》展开自查与核查,运用多种手段,严格船舶检验和证照办理程序,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共同把好船舶“造、检、航”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从源头上堵住低质量船舶的生产与营运。

质量治理范文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合作组织,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状态下,呈现出快速发展蒸蒸日上的状态,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保证农产品高质量治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是保证人类健康的源泉,高质量的么农产品才能保证食品的高质量,如今确保农产品的质量有着不小的难度,所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们势在必行。

1合理规模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基础

不断的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农产品质量的水平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农户的数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农户在生产高质量农产品时,无法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农户为生产高质量农产品投资的成本却并不会减少,因此农户不愿意去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保持一定的规模大小,来保障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创造更多的盈余返还,提高农户的生产数量与生产质量以及生产农产品的意愿。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过大的话,将会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造成不好的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大力投入资源,以农产品质量控制为基础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比如通过实施准入准出管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进行合理化控制;以农产品质量控制为基础,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退出管理制度,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生产行为约束机制,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的排他性以及质量溢价的能力。因此,要想更加有效的实施规模控制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力度,势必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管理阶层的管理力度与管理能力。

2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有关策略

2.1组织严格标准化的生产。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在农户组织化程度不太高的时候,实施所需资金和监督所需资金也会变得比较高。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来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最合适的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质量控制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产前标准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和产后标准化。产前标准化管理是指引进安全可靠的生产技术,以此来制定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与发展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是指在建立生产过程中管理的相关档案制度,比如说选择哪类种子,哪类农药之类的生产资料来源,严谨的去制定并实施生产过程中的监管制度;产后标准是指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与销售。2.2提供最安全的生产服务。现在农业生产的成本已经在不断提高,在这一突出的背景下,小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安全之间的相互矛盾越来越突出。规模化效益的缺少,使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在推广实施上出现一定的难度;单个农户采取的质量安全措施有可能会造成生产成本的提升,甚至会导致减产。农户安全生产动机的不足是农户产业同质性的原因,他们面临的生产和经营问题都类似,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将农业现代统一,来为农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生产服务,大力发挥技术服务和资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2.3创建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小农户的生产经营具有分散性,农户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工作,非常容易受制于人。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户的分散性导致他们缺乏必需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资源去参加残酷的市场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民广泛积极的参与合作社,对实现生产规模的联合做出了巨大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结合到一起去参与市场竞争,不但有效降低了单个农民太分散而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提高了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能力,更增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市场大力竞争的进程。《合作社法》中曾经规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一般是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交易的量(额)比例来进行返还。简单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所能够取得的所有规模经济效益,全部都归合作社的成员们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所获得的盈余返还越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收益就会相应的变多。而且,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性质为基础,更容易实施农产品的质量追溯。一旦有个别农户做出投机行为,将会有可能被取消社员资格,无法再去享受合作社提供的服务,虽然得到了短期利益却因此失去了长期收益。当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的时侯,既损害合作社的整体利益又损害社员的个人利益。这样的管理制度,会给农民社员灌输一种质量控制的动机,选择自觉的去监督观察其他农户的一系列行为,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3结束语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极为重要的,它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各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保障农产品质量便是从源头上来保障食品安全。所以要从规范农户生产行为做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存在的各种机制能够合理有效的缓解所获得的农业信息不对称问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组织标准化的生产能力、可以为农户提供全面的安全生产服务,只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质量监督的力度,规范质量保证条例,以此来农户的基本利益,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J].吉林农业,2019(11):26-31.

质量治理范文篇4

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完善的治理结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保证。公司的治理结构趋于完善能更好的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真实的会计信息客观有效地反映出公司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存在缺陷的公司治理结构易导致上市公司内部员工工作散漫或管理层的监督管理行为受到制约,使得会计信息得不到有效监督,而信息质量的失真会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愈加突出,从而使投资者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董事会的效率和规模的大小也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若披露的信息不具时效性,那么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了。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投资者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数据,能如实反映出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投资者可以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方案,推动公司的运营发展,有助于帮助企业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良性循环。切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也会缩小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决策失误问题。同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客观反映董事会的有效性和经理人的受托履行情况,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内部人以实现自身利益为目标,损害外部人经济利益的活动。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股权结构不合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公司通常都是由有绝对权力的大董事掌权。公司召开的各项重要会议往往由大股东参加,中小股东很难行使自身的权力。如若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悬殊,这就意味着第一大股东拥有较高权力,一旦权力得到滥用,将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股权的高度集中也意味着权力的高度集中。当控股大股东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往往会唆使经理人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以使自己获益。而股权结构过于分散则会使股东在行使自己权力时受到制约,董事的权力过小难以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目前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使得公司内部形成了庞大的利益关系体系。大股东拥有绝对发言权,而小股东的意见常常被忽视,他们也无法对股东大会上给出的虚假信息进行制约。这种“一股独大”的模式,极大地减弱了中小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度,也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窗口。组织结构形式化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下我国绝大部分公司都能依照《公司法》规定,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这三方权力机构拥有不同的权力,本应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但是在实施中,监事会成员大部分是非专业财务人员,监事在行使监督权时往往需要律师、注册会计师的协助,否则就算监事会察觉到公司所披露的财务报表有问题也无从下手。由于缺乏履行监督权的条件,没有实际监督权,以致虚假信息流入资本市场,误导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经理层由董事会聘任,当公司的财务状况与契约不一致时,他们往往会教唆会计人员编制有利于自身的会计信息,以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也会造成原本的相互监督就变成了自己监督自己,二者之间应有的监督实际上变为空谈。而董事长和总经理两权分离能有效的相互制约,董事会的独立性越强,越有可能更好行使监督权,更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经理市场缺乏竞争机制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经理市场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买卖市场,而经理人的选聘机制会直接约束经理人的行为。经理人的声誉实际上是一种无形资产,经理人通过自己过去取得的业绩获得相应报酬,提升自己的身价,为自己在市场上获取一席之地。他们的身价往往由过去的报酬评价决定。经理人如果在过去的经济业务中舞弊,给会计信息质量造成影响,一旦被发现查出,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其身价也会严重下跌,给自身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企业需要一批优秀的经理人为自身服务,而我国的经理人市场仍不完善,经理人的选拔聘用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公平公正的选聘程序,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审计收益与风险不对称削弱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我国的审计师事务所规模小,数量多。为了抢夺审计业务,事务所之间引发的价格战对审计师的审计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审计师对公司收取一定审计费用后,采用缩小审计范围等措施以达到扩大利润的效果。为了保持与现有公司的长期合作,他们有的对公司高管的舞弊行为避而不谈,持默许态度。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对此监管和处罚力度不足,致使注册会计师舞弊成本低,增加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制定健全有效的内部治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需要一个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制度,然而大多公司制度往往只是聊表于形式,并未真正地起到约束职工的作用。从公司员工心理意识上进行带动,能有效的限制员工做出不利于公司发展的行为。管理层需意识到一个有效制度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坚持诚信管理并提高对财务报表的关注度。如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将被带动起来,为公司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完善股权结构,充分发挥管理层的作用股权结构在公司内部治理体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如何使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并且合理分配股权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难点。股权结构的优化与否决定着公司未来的运营发展状况以及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目前,我国市场管理体系仍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也突显了董事会职能的重要性。明确和划分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部门的责任和分工,以各自更专业的角度为董事会的决议出谋划策。为了使董事会发挥其应有作用,就需要能力完备、经验充足、知识储备完全的职员,公平公正地对董事会成员进行选拔,使董事会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所以,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就要充分发挥董事会职能,完善公司的股权结构。制定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措施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目前国内大部分公司的激励机制还有所欠缺,激励措施也比较单一。董事会缺乏有效的激励方法,部分董事缺乏责任心,不能做到尽职尽责。管理者为了表示自己有效地完成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市场争夺更多有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资源,有虚报利润的动机。监事会成员的薪水往往受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控制。再者,股权激励不包括监事会成员,他们的薪资水平也通常要比董事会成员低,导致监事会成员工作没有动力,行事散漫,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太关心,不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在一个没有完善的激励措施的公司中,经理人对其从事的工作看不到成果,容易丧失对工作尽职尽责的动力。为了弥补自身利益,经理人往往选择触及“灰色地带”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为了掩盖其行为,对会计信息造假成了不二选择,从而直接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中,企业不但要对管理层进行层层监控和约束,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管理层应进行经营者薪酬改革,构建与公司业绩挂钩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完善公司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以股票期权的形式激励经理层,强化经理人与公司间的利益联系,实施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以增强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和忠诚度,从而促进其工作效率及积极性,减少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财务信息的质量能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完善有效市场监督体系,强化经理人责任有效的市场监督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监督企业经理人。当企业经理人玩忽职守业绩不佳时,股票市场表现为股价下跌;在市场兼并中,经营状况不好的公司也面临被兼并的巨大风险。这一系列公司的行为往往会给经理人的身价带来不小影响。而有效的竞争市场会给经理人带来压力,迫使其以增加公司利益为主要目标,从而妥善行使自己的权力,使公司经营水平有实质性提升,这同时也为信息质量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同时由于我国企业大都控制权与经营权分离,虚报企业利润使得拥有公司控制权的人不能准确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从而做出错误前景判断。而这样的财务报告一旦对外披露,仅仅依靠公司财务报告来判断公司实际情况而后做出决策的那些投资者就很难真正了解公司的情况,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这也就更加体现出了强化经理人责任感的重要性。完善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外部治理机制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相关经济利益,使中小投资者利益不再受到侵害。在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上,积极培育有效的证券市场,建立完善的经理人选择、评价、推荐、跟踪监督、信用管理、声誉评价体系,利用声誉机制将不合格者和劣迹较多者逐出经理市场,形成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从而形成对经营者的外部约束机制,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外在的约束力。同样,资本市场、控制权市场也要按市场的法则进行运作,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较完善的系统,从而构成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较强需求压力的外在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陈波、李欣.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与股价同步性[J].财会通讯,2018,6:107-111.

[2]杨懿丁.终极控制人、公司外部治理环境与财务困境[J].财会通讯,2018,3:108-112.

[3]郑汝琪.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8,2:38-41.

[4]庄震.我国会计信息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财会,2015,3:36-38.

[5]马茵、李妍.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2019:1-4.

质量治理范文篇5

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信息;治理对策

1、公司治理概述

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最初引自“CorporateGovernance”,对其概念的认识,国内外相当多不同的理解。所谓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是治理结构中的1种形式,是公司内外部的1种契约或制度安排。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在于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3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最终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在这种结构中,上述3者之间形成1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1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和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也就是说,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使因两权分离产生的目标差异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尽可能降低,并把这种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两部分。所谓内部治理结构或称内部监控机制,是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3方面组成的管理与控制体系。而外部治理结构或称外部监控机制,是指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如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控制权市场等)和政府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等对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它们提供企业绩效的信息,评价企业行为和经营者行为的绩效,并通过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和约束企业及其经营者。

2、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的互动关系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密切,双向互动。1方面,公司治理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公司的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1方面,它有义务保证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外界披露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和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从另1角度来看,公司治理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到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和内容。

第1,有效的公司治理是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环境保护和制度保障。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1部分,同公司的治理结构密不可分,受到公司内部制度环境的深刻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源自公司的治理行为。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公司治理行为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在1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有效的公司治理,通过协调公司与利益者相关之间的关系,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

第2,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主要体现了公司治理的机制和效果,其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石本仁(2002)认为,会计在公司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为:1方面,财务会计和审计作为1个信息系统,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1方面,管理会计与内部审计为监督合约条款的实施,保障合约的有效运行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更加密切,双向互动。

(2)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第1,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在我国,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尤其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虚拟或者缺位,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分工不明,股东大会往往受到大股东的过度操纵,中小股东往往不参加股东大会,使股东大会的功能难以发挥作用,造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使得控股股东及公司高层管理与注册会计师合谋,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操纵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信息,隐瞒重要信息,并误导信息使用者。在1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第2,董事会独立性差,成为“橡皮图章”,无法对公司高管实施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虽然已经引进了西方的模式,设有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但我国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地位模糊,存在董事不“懂事”,独立董事成为“花瓶”的现象,从而使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功能弱化,失去了对经理的有力约束。导致公司经理操纵利润、侵蚀公司外部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第3,针对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诱使公司高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目前经营者收入和公司业绩未建立规范联系,主要表现为: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1。绝大多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是工资和资金,而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很少,管理层总体持股数量较少,人均持股比例低,“零持股”现象普遍。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出高管人员出现短期行为的可能性增大,因为委托人往往按照绩效来决定高管报酬,基于委托人对人的奖惩只能根据观测到的产出(企业业绩)的假设,管理者为了获得利益,产生管理机会主义行为,凭借信息的不对称,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第4,外部治理监督不到位,使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约束软化。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有着内在的联系。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缺乏有效约束经理的条件,加上我国的资本市场缺乏流动性,经理不必像西方国家的经理那样时时警惕来自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压力;中介机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整个社会治理机制尚未健全,不守信用的中介机构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中介机构不仅不能担当起维护证券市场交易秩序的重任,反而可能屈从于眼前的经济利益,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从而助长了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3、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第1,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将国有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地位让位给社会公众或企业法人,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相互制衡,责、权、利明确,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规范运作的良性系统,从而构成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较强需求压力的内在约束机制,从体制上消除会计造假的根源。

第2,提高外部董事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当董事会中有1定比例的独立董事时,就能在1定程度上抑制内部人或大股东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建立健全的独立董事制度对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在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必须解决好独立董事的选拔机制以及激励问题等,强化审计委员会的建设和管理,使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切实发挥作用,防止出现独立董事不独立的问题。

第3,建立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降低成本。根据委托理论,管理者不仅要享有剩余控制权,还要享有剩余索取权。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中,企业不但要对管理层进行层层监控和约束,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上市公司激励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只有短期报酬激励,缺乏与公司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因此,应进行经营者薪酬改革,建立与公司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评价标准,真正实现有效的经理激励机制,从共同治理的角度来激励,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1致,以增强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和忠诚度,减少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允性。

第4,完善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外部治理机制。由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外部市场需求不够,因此,应该建立1系列的制度规定,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相关经济利益,使中小投资者不必再用脚投票。在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上,积极培育有效的证券市场;建立规范的经理市场,建立完善的经理人选择、评价、推荐、跟踪监督、信用管理、声誉评价体系,利用声誉机制将不合格者和劣迹较多者逐出经理市场,形成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从而形成对经营者的外部约束机制,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外在的约束力。同样,资本市场、控制权市场也要按市场的法则进行运作,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较完善的系统,从而构成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较强需求压力的外在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Core,John,Holthausen,Larcker。CorporateGovernance,CEOcompensation,andFirmperformanc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7(1999),71-406。

质量治理范文篇6

关键词:乡镇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能定位

一、引言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乡镇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过程中具有基础和前瞻性作,可是目前仍然可以看到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原因之一就是乡镇政府没有界定清楚的职能,无法有效发挥其职能。地方政府,其职能主要是履上级部门交代的工作,同时代表当地居民或者服务受众反映情况,出面处理相关事宜。通过对乡镇政府在层次、体系、和权力范围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有利于充分协调政府、市场、与农户间的关系,不仅解决乡镇政府所面临的人员和经费上的问题,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有重大的意义。

二、乡镇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中发挥职能的必要性

(一)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建设不足近年来,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上下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例如大量设置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而且这些独立设置的机构逐渐增加,推动了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力度,可是在乡镇政府上的执行力上有待提高。2015年农业部监测了全国31个省市152个大中型城市,相对2014年减少了1个城市,但品种扩大至117个品种,参数扩大至94项,检测样品扩大至43998个。比较2010年至2015年的检测范围,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检测范围在不断扩大,检测品种不断增多。但是,依然很多区域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主要依靠农业部的抽检来判断区域农产品质量水平,这显然与事实存在巨大差距。从此我们可以看到更需要发挥乡镇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作用。(二)农产品生产与经营模式单一化。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和西方的不同,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因为人口的数量而趋向分散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导致了农产品质量防控更加困难,且农户更容易为了获得利益而忽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一方面,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反映了这一问题的急迫性,我国在城镇化发展的快速阶段,大量农村青壮年离开乡村,使得从事农产品种植的人员素质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产业链的稳定性,加大了发生安全风险的可能性。(三)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掌握的信息比另一方多的状态,产品内在属性难以感知、市场环境复杂、市场主体数量庞大且分散等是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间的经济个体存在着掌握信息不均匀的状况,在农产品市场中,只要农户和消费者需求存在不一致的状况,就会导致一方为了经济效益而盲目地增加或减少产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在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中,乡镇政府在基层农户与批发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做好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传信人,才能为农产品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咨询,为农户有正确的判断提供信息来源。现实的情况也需要乡镇政府继续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发挥着职能,为我国创造安全农产品生产环境作出贡献。

三、乡镇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中的职能分析

乡镇政府在我国政府改革中也在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职能,我国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就必须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上找到新的突破,而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组织的最后一节,具有统筹、协调、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重要地位,是联系广大农户的纽带,要发挥桥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对乡镇政府进行正确的职能分析。(一)乡镇政府在政府层次中的职能。我国政府在做任何重大决策的时候都是先做顶层设计,再由上往下逐步推动,对于农产品质量事件频发的现状,不能仅仅靠着政府由上到下的逐层监管,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活力与积极性,通过“顶层设计”+“基层探索”,政府上下良性互动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取得新的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必须要有中央决策推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在基层探索上,必须牢牢把握乡镇政府这个主要角色,需要根据农村农产品生产状况与发展需求,理顺各级政府的职权关系,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向前迈进。(二)乡镇政府在监督体系中的职能。作为直接面对农民的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乡镇政府与农村农民联系最紧密也最广泛,承担着供给农村农民公共服务的责任。当地乡镇政府与农户相关的公共事业有着极大的关系,农户也期待可以通过乡镇政府内部的组织结构改革来使得其服务的效率能够提高,但是单纯地依靠乡镇政府不足以来应对目前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状况,要把市场与农户的力量融入到整个治理主体中来,乡镇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职能定位一定要从以往的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政府与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要走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之路,农户都有自己的职能,做到不越位,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乡镇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中扮演者基础性的地位,同时把市场与农户的声音纳进去,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机制的必然之举。(三)乡镇政府在权力范围中的职能。乡镇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治理过程中应该做到不错位、缺位和越位。乡镇政府“社会服务者”的角色源于乡镇政府的公共性。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作为一项服务群众的公共事业,而乡镇政府必须把监管农产品质量的桥头堡作用发挥出来,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确保乡镇政府不错位、缺位和越位,这也是乡镇政府工作的主要职责。一方面,乡镇政府要努力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市场的调控作用,把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保证乡镇政府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能。我们可以看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过程中,如何确定乡镇政府的职能范围,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盛义龙,李芝兰,杨振杰.委托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与作用———以乡镇义务教育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5(05).

[2]李静,盖志毅.我国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案[J].现代经济探讨,2016(06).

[3]沈艳斌,胡浩,唐炫玥.农产品质量安全收益保障机制及“互联网+”的影响效应[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N].农民日报,2017-02-06.

[5]李晓玲.乡镇政府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17(04).

质量治理范文篇7

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管理的永恒主题,所以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不仅要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更要切实保障医疗质量。但是,无论是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还是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均存在医疗质量风险。只不过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下的医疗质量风险,主要是由于过“多”医疗服务导致,如医师对患者的诱导需求和过度医疗;而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的医疗质量风险,主要是由于太“少”医疗服务导致,如医师对患者的推诿转诊和减少服务。因此,医疗质量的指标应该依据不同付费方式采取相反的侧重点和观测点:如果采取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那么医疗质量的侧重点和观测点应该是防范医疗机构“过多”提供的不必要和不合理医药卫生服务;如果采取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那么医疗质量的侧重点和观测点应该是防范医疗机构过少提供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医药卫生服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上述观点。一是预付费方式的情况相对复杂。预付费方式主要包括按人头、病种、总额三种预付费方式,不同预付费方式下医疗质量监控的观测点也存在较大差异。采取按人头付费应重点防范医疗机构减少服务内容、无序转诊患者等行为;采取按病种付费应该重点防范医疗机构诊断升级、分解住院等行为;采取总额预付应重点防范服务提供不足、推诿重症患者等行为。可见,在按总额、人头预付费方式下,“少”提供医药卫生服务必然是医疗机构的行为取向;而按病种预付费方式下,“多”提供医药卫生服务或然是医疗机构的行为取向。特别是在按病种预付费方式局部推行,而医疗机构并存按病种预付费方式与按项目后付费方式的情况下,尤其要注重医疗机构凭借信息不对称升级病种,将按病种预付费方式转变为按项目后付费方式的行为。因此,在为预付费方式建立医疗质量观察点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以“少”提供医疗服务为观测点,否则按病种付费方式下的医疗质量风险就会变成盲区。二是分清必要和合理两个概念。不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和不合理的医药卫生服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提供不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是指医师对患者“无病也治”,所以不必要是指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上的不必要。提供不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是医疗机构在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下的常态行为。所谓不提供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是指医师对患者“有病不治”。不提供必要的医药卫生服务,是医疗机构在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的常态行为。所谓不合理的医药卫生服务,是指医师对患者“小病大治”和“大病小治”,所以不合理是指医疗卫生服务程度上的不合理。当前,我国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构以预付费方式为核心的综合性付费方式,所以医疗保险对医疗机构的质量监控,不仅应该防范医疗机构减少必要性医药卫生服务,而且应该防范医疗机构减少合理性的医药卫生服务。

2医疗质量风险的形成机理

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是控制医药卫生费用的有效手段,也是降低医药卫生质量的罪魁祸首。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极易引发医疗质量风险[1],一是因为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经营模式的转变,二是因为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激励机制的转变。

2.1医疗机构经营模式转变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不同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会促成医疗机构不同的经营模式。在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必然采取“以收入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因为他们只有提供尽量贵的医药卫生服务,才能获得尽量高的医药卫生收入。在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必然采取“以成本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因为他们只有提供尽量少的医药卫生服务,才能获得尽量高的医药卫生收入。由于医药卫生服务的数量是医药卫生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所以如果减少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医疗服务数量,那么难免导致医药卫生质量的降低。

2.2医疗机构激励机制的转变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按照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的自由经济学理论,拿谁的钱和为谁服务是决定市场主体激励机制的两个关键要素[2]。“为谁服务”决定着市场主体关注质量的程度。如果市场主体为自己服务,必然关注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如果市场主体为别人服务,必然忽视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拿谁的钱”决定着市场主体关注成本的程度。如果市场主体拿自己的钱提供产品或服务,必然关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如果市场主体拿别人的钱提供产品或服务,必然忽视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不同付费方式对医疗服务行为的作用,本质上是形成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拿谁的钱为谁服务”的激励机制。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下,公立医院的激励机制是“医院拿医保的钱为患者服务”,这种激励机制的本质是医院“拿别人的钱为别人服务”,所以结果必然是公立医院及医务人员,既不关注医疗服务质量,也不关注医疗服务成本。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公立医院的激励机制是医院“拿医院的钱为患者服务”。这种激励机制的本质是医院“拿自己的钱为别人服务”,所以结果必然是公立医院及医务人员,虽较多关注医疗服务成本,但较少关注医疗服务质量(图1)。由此可见,医疗质量风险是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的必然结果。为此,预付费方式的建立与医疗质量的监控必须同步进行,否则难以避免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

3医疗质量风险的治理机制

目前,学界和部门倾向于从“管制”角度探讨医疗质量风险防范策略,这种思路和办法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所以,我们从“治理”角度探讨医疗质量风险防范策略。治理(governance)优于管制(surveillance)的根本原因,是管制产生的是外生压力,即“要我防范医疗质量风险”;治理产生的是内生动力,即“我要防范医疗质量风险”。

3.1责权利均衡是医疗质量风险治理的基本原则

从管理学角度看,确保管理对象完成管理主体交代的任务,必须具备3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赋予管理对象责任,因为只有赋予管理对象以办事的责任,管理对象才“必”承担管理主体所交代的任务;第二个条件是赋予管理对象权利,因为只有赋予管理对象以办事的权利,管理对象才“能”承担管理主体所交代的任务;第三个条件是赋予管理对象利益,因为只有让管理对象享受办事的利益,管理对象才“愿”承担管理主体所交代的任务。总之,管理对象只有承担“必”完成任务的责任,具备“能”完成任务的权利,享受“愿”承担任务的利益[3],才能确保管理对象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管理主体托付的任务(图1)。那么,在管理过程中,责、权、利是什么逻辑关系?(1)授予医疗机构权利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逻辑“起”点。赋予权利的全称是政府赋予医疗机构自主经营的权利,所以赋予医疗机构权利的关键在于政府与医疗机构政事分开(而非管办分开)。(2)给予医疗机构利益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逻辑“承”点。权利只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所以光赋予医疗机构权利是不够的。实际上,政府赋予医疗机构的权利,医疗机构有可能用其保障医疗服务质量,也可能用其制造医疗质量风险。所以,必须建构一套系统的制度安排,确保医疗机构的权利完全用作保障医疗服务质量。这个制度包括两个方面:利益和责任。何谓利益?论功行赏也。何谓责任?论过行罚也。从功能上看,利益是推动医疗机构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动力机制,而责任是推动医疗机构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压力机制。(3)赋予医疗机构责任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逻辑“合”点。责任制度本质上是以惩戒手段防范医疗管理的权利负面功能的制度安排,具体体现为如果医疗机构不能有效防范医疗质量风险,那么必然受到相关部门(如监管主体)的对称性惩罚;利益制度本质上是以奖励手段保障医疗管理权利的正向功能的制度安排,具体体现为如果医疗机构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那么必然受到相关部门(如医疗保险)的对称性奖励。可见,要防范医疗风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授予医疗机构权利是“体”,赋予医疗机构责任和利益是“翼”。“一体两翼”的道理启示我们,要防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风险,建构严格的监控体制是重要的,但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质量监控体系是防范医疗质量风险的治标制度,那么责权利对称是防范医疗质量风险的治本制度。

3.2预付费方式下医疗质量监控的现实困境

目前,预付费方式下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存在3大问题,一是重医疗质量风险的防范机制,而轻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机制。这反应了部分医改主政者“避害而不趋利”的观念,也反应了部分医改主政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在这种心理和观念下,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必然不利于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改善。二是重防范医疗质量风险的技术指标,而轻防范医疗质量风险的治理机制。在防范医疗质量风险的问题上,改革者必须在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两条路径中做出抉择。“有为而治”本质上是指以管理主体为医疗服务质量责任人的制度安排,例如让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责任人,不仅享有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权利,而且享受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利益。“无为而治”本质上是指以管理对象为医疗服务质量责任人的制度安排,例如让公立医院在医保部门和卫生部门监管下成为医疗服务质量的责任人,既具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权利,又享受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利益。前文已述,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本质是将医疗服务纳入“治理型市场化机制”[4],所以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理应选择无为而治的路径而不是有为而治的路径。三是重视医疗质量风险的责任机制建设,而轻视医疗服务质量风险的利益机制建设,忽视医疗服务质量风险的权利机制建设。这一点在2011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体现得尤为明显。《意见》第五点规定“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通过引入参保人满意度调查、同行评议等评价方式,完善考核评价办法。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完善数据采集和加强数据分析,查找不同付费方式的风险点并设置阈值,强化对医疗行为和医疗费用的监控,并总结风险规律,建立诚信档案。要将监测、考评和监督检查的结果与医保实际付费挂钩。”实际上,在医疗机构不能具备完整权利并享受充分利益的情况下,仅仅依赖外部力量难以防范医疗机构在预付费方式下产生的医疗质量风险。

3.3放权让利给责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根本路径

那么,在预付费方式下,我们应该如何设计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制度安排呢?依据责权利均衡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架设防范医疗质量风险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制度安排。由于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存在诱发医疗质量风险的缺陷,所以必须配备相应的制度安排予以防范。防范医疗质量风险的当务之急,是让医疗机构承担防范医疗质量风险的责任。而要让医疗机构承担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责任,必须让医疗机构享有对等的权利,以确保医疗机构“能”承担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责任;并让医疗机构享受对称的利益,以确保医疗机构“愿”承担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责任。那么,在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要具备哪些主要权利并享受哪些利益,才能够和愿意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防范医疗质量风险?在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要利和一项利益[5]。“两项权利”是指医疗服务的定价权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权,“一项利益”是指医疗收支结余的分配权。(1)医疗服务的定价权是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赋予医疗机构定价权,将医疗服务的价格与医疗风险的高低和疾病复杂的程度关联,医务人员才敢于冒医疗风险诊治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从而达到改善医疗服务技术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目的。这是价值规律在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中的具体应用。目前,由于受到政府的价格管制,高风险和高难度的医疗服务未必高价格,而低风险和低难度的医疗服务未必低价格,这导致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形成诱导轻病患者和推诿重症患者的行为模式。当然,破除政府对医疗服务的价格管制,必须配备医疗保险的预付费方式。如果缺乏医疗保险的预付费方式,政府下放医疗服务的定价权,必然导致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凭借信息优势并利用需求刚性肆意抬高医疗服务价格,伤害医疗服务需方的切实利益。(2)医疗收支结余的分配权是保障医疗质量的关键条件。医疗服务的定价权和医疗收支结余的分配权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医疗服务的定价权而没有医疗收支结余的分配权,那么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就无法从医疗服务的定价权中获得收益,医疗机构具有医疗服务的定价权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政府必须在下放医疗服务的定价权的基础上赋予医疗收支结余的分配权。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对基层医疗机构,采取调整价格结构的办法和收支两条线的体制,以破除公立医疗机构的以药养医体制。调整价格结构,包括“降”药物价格、“提”医疗价格、“增”服务价格,本质上是政府对医疗服务的价格管制,只不过这种价格管制不是传统版的价格管制,而是优化版的价格管制。由于理性的有限和利益的制约,医疗服务的价格管制难免违背医疗服务的价值规律,必然阻滞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收支两条线制度,包括全部收入上缴和合理支出下拨,本质上是剥夺医疗机构对医疗收支结余的分配权。收支两条线制度,实际上是医疗服务质量与医疗服务价格脱钩机制,必然会稀释医方冒险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人力资源管理权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障条件。医务人员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所以医务人员的能力和状态是决定医疗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并施以绩效管理制度,即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本质是优者进、劣者出;能者上、庸者下。而要实现“优者进、劣者出”,医疗机构必须具备人员招录权和辞退权;要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医疗机构必须具备人员奖惩权和升迁权。总之,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促成医疗机构形成以成本为中心的经营模式,以成本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要求医疗机构防范医疗质量风险,医疗机构防范医疗质量风险又必须具备医疗服务的定价权、收支结余的分配权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权,而定价权、分配权和人事权又必须以破除政府对医疗机构的价格管制、收支管制和人事管制为前提。

4主要结论

4.1医疗质量风险是医保预付费方式的必然结果

正如医疗保险的后付费方式必然伴生医疗费用上涨一样,医疗保险的预付费方式必然伴生医疗质量风险。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极易引发医疗质量风险,一是因为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经营模式的转变,二是因为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医疗机构激励机制的转变。医疗服务费用的控制关切到群众看病贵的解决,而医疗质量关切到群众看病难的解决,所以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不仅是控制医疗服务费用的过程,也是防范医疗质量风险的过程。

4.2责权利均衡是防范医疗质量风险的根本原则

质量治理范文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成因;建议

一、会计信息研究理论基础

(一)会计信息理论。会计信息是经由合理的会计核算方式所核算出的企业阶段经营的财务数据,这种数据能够客观的显示出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为企业的再生产以及投资决策等提供参考数据。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企业投资者或债权人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是所有会计指标的综合体,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够有效的显示出需求者的需要的内容,保障财务资本者的利益。就我国经济市场特点来看,构建会计质量特征体系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需要选择兼收并蓄的措施,借鉴国外新近经验与思想;第二,需要切实的从实用性为着手点,确保其可操作性;第三,需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据2018年国家财政部门抽查结果显示,资产不实、所有者权益不实、利润总额不实等问题严重,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总体质量令人担忧,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已经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阶段。另外,就会计信息的充分性来看,涵盖着完整性与重要性两个方面,当前国内企业普遍都存在着严重的会计信息完整性不足问题,其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些问题都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成因

(一)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供给双方博弈。在实体经济市场中,公司财务所有者持有企业所有权,但不直接参与生产管理,委托管理权。资本所有者的目的是财产的完整性,由此来获取到更高的利润,为此会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必要的监督,但是,就经济人的视角分析,管理层也会为自身利益所考虑为企业的经营利润所考虑,在实际管理中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这导致两个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矛盾。(二)会计信息需求方的内部博弈。结合利益追求目标的差异性,财务资本所有者的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其一,掌握着最多股份的大股东就小股东而言,存在着利益上的对立状态,大股东会利用自身掌握的股票对管理层施加压力,控制其会计信息提供行为,小股东的目的是短期获益,对企业管理关注度不高,在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的想法便是抛售股票,难以有效掌握会计信息。其二,所有者与债权人之间存在矛盾,会计信息主要是提供给债权人的参考依据,而企业所有者为获取到企业发展所需资本,会有意识的遮掩债务信息,质权人需要凭借会计信息去评估企业的经营效果,这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三)会计体系混乱。会计核算体系紊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缺乏完善性,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统一。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人员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无法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配额管理,成本管理等制度,限制了小型和中型企业,导致企业资产浪费等第。第二,企业会计经常违规经营,大多数企业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不能根据有关规范建立账户,甚至有些企业不设账号。第三是缺乏内部监督效应,没有有力的监督。

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治理对策对策

(一)强化财务资本所有者会计信息控制权。在一般企业中,资本所有者将企业管理权归属于管理层,对企业的实际运作缺乏注意力,导致会计信息管理不善。为此,企业资本所有者必须加强对未来发展中企业会计信息的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管理层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监督,或是直接参与会计信息管理制度的制定。(二)提升会计信息的披露。当前国内多数企业所披露的信息都是经营效果较为良好的一个方面,针对那些经营不善的财务信息较少有披露甚至是全部隐瞒,这是导致会计信息供给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针对此类现象,需要加强企业对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不能够仅仅披露优势的一面,这对会计信息需求者甚至是整个经济市场都不公平,影响经济市场的正常秩序。针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程度,需要经由强化企业内部监督与政府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督,对这种信息披露程度进行合理控制。(三)改善会计核算体系紊乱问题。完善会计制度的障碍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严格按照会计原则,明确高层管理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现定位。在企业管理方面,有必要控制企业在会计工作中的干扰,可以发挥会计工作监督职能的经理人,但会计日常工作需要减少参与指导,避免引导或误导会计行为。就会计人员方面,会计人员需要坚持思想的独立性,客观的对企业的各项经营环节予以监督,充分实现会计核算的实际价值。二是加强委托会计业务的实施。对于没有会计机构设立和会计人员配置的企业,按照有关会计要求,由会计师事务所委托或具有第三方资质会计业务的人。委托方根据企业提供的原始凭证或其他相关资料实施会计核算业务,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方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确保真实性,双方明确落实各自的权责,共同承担会计工作的质量责任,以此借助于外部专业力量提升企业会计核算能力以及规范性。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7,01(02):244.

质量治理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目标,以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隐患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坚持标本兼治,突出工作重点,夯实监管基础,完善监管机制,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领导,完善网格化监管模式,建立生产经营者的“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执法水平,确保我区生产的畜产品“瘦肉精”抽检合格率达到100%,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检测合格率达到100%,畜产品中违禁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饲料兽药等养殖投入品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

三、整治任务

(一)“瘦肉精”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瘦肉精”监测合格率达到100%,“瘦肉精”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细化、完善。

2.整治重点。重点产品:生猪、肉牛、肉羊。重点单位:生猪和肉牛、肉羊养殖场户,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活畜收购贩运商。

3.主要措施。一是开展养殖环节整治。督促养殖场(户)完善、规范养殖档案,建立活畜养殖安全承诺制度和出栏保证制度;加强养殖场(户)日常监督检查,活畜“瘦肉精”按场(批、户)逢出必检;加强养殖场(户)宣传教育,使“瘦肉精”有关法律法规知晓率达到100%,提高其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二是开展饲料环节整治。开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普法宣传;组织开展饲料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督促严格执行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和制度;组织开展饲料经营门店大检查,督促建立健全购销台账,严禁销售“三无”饲料产品和拆、分装饲料。三是开展收购贩运环节整治。重点是对辖区内活畜收购贩运人员实行动态登记管理,并签订安全承诺书。

(二)生鲜乳违禁物质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全部持证经营,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100%。

2.整治重点。重点单位和区域:生鲜乳收购站、运输车和奶畜养殖场。

3.主要措施。一是开展生鲜乳收购拉网式大检查。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开展1次。上半年在4月份组织实施,重点是查找问题和管理缺项及不规范项,对检查不达标的奶站,下达书面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下半年在10月份组织实施,按照《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和《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重点检查问题整改的落实情况,使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各个环节的管理更趋规范、完善。二是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与监督执法。积极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掌握质量安全新动向,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培训。检查奶畜养殖与生鲜乳生产收购环节对有关制度的执行情况,推动建立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结合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良种补贴、生产性能测定等项目,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奶业从业人员生产技能和质量安全意识。

(三)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兽用抗菌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不断规范,生产、经营和使用主体诚信自律意识、质量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进一步增强,兽用抗菌药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养殖场(户)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兽用抗菌药现象明显改善,使用违禁药物问题基本消除,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休药期制度进一步落实。

2.整治重点。重点环节: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单位和养殖场(户)。重点品种:假劣违禁兽用抗菌药与假劣饲料产品、未经批准使用的抗菌药物。

3.主要措施。一是整顿和规范抗菌药生产销售行为。落实兽药生产质量监管责任,监督检查兽用抗菌药生产企业执行兽药GMP情况,严厉查处擅自改变组方、非法添加未经批准使用的抗菌药物、生产禁用兽药的违法行为;结合兽药GSP清理和规范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经营行为,重点查处兽用原料药拆零销售行为,清缴未经批准使用的抗菌药物;加强动物诊疗机构监管,规范诊疗用药行为,严厉查处动物诊疗机构销售未经批准使用的抗菌药物行为。二是整顿和规范畜禽养殖抗菌药物使用行为。强化对饲料企业添加抗菌药物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建立药物添加安全自控制度,严厉查处饲料生产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添加药物饲料添加剂以及添加未经批准药物饲料添加剂的行为;加强畜禽养殖环节安全用药监管,督促养殖场(户)健全、规范养殖档案和用药记录,严格落实休药期制度,指导养殖场(户)科学使用兽药、饲料等养殖投入品,依法查处养殖环节违规使用原料药、抗菌药和人用药。

(四)兽药饲料打假专项治理

1.具体目标。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饲料、兽药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兽药饲料打假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

2.整治重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

3.主要措施。一是强化监管力度。开展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主体清查,督促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执行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兽药饲料经营环节的监督检查和兽药饲料产品推销商贩的监管力度,坚持和完善检打联动机制。二是严查违法行为。对不合格兽药饲料产品及时组织查处并追溯制假售假源头,加强案件线索排查梳理,切实做好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坚决打击假劣饲料、兽药制售源头,遏制违法犯罪行为。

四、工作安排

(一)1-3月份,开展为期2个月的“瘦肉精”和含“瘦肉精”饲料兽药清查收缴活动。

(二)3月中旬,组织开展“2012年放心兽药、饲料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三)4、10月份开展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的拉网式大检查。

(四)3、6、9、11月份组织开展兽药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工作。

(五)每月组织开展畜产品质量抽样工作。

五、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各街道和局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领导,切实担负起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

(二)细化整治方案,明确保障措施。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突出工作重点,确保整治成效。要在日常监管的基础上,排查安全隐患,找准问题症结,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制定监管措施,从根本上、源头上开展整治,确保整治成效。

质量治理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特别规定》,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整治、标本兼治、全面规范的原则和“查、治、管、扶、建”的工作要求,整体联动、合力推进。通过专项整治,增强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强化广大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全过程质量监管链条,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安全监管链条,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切实解决我市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规范食品及关系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生产经营秩序,不断提升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整治重点

(一)重点产品。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以及进出口商品等。

(二)重点区域。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比较集中的区域;出口食品、农产品比较集中的区域;无证照生产经营问题突出的区域;制假售假反复发生的区域等。

(三)重点单位。蔬菜生产基地;规模畜(禽)、水产品养殖场(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诚信度不高、管理不规范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蔬菜、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药店;小食杂店、小餐馆、小摊点以及学校食堂等。

(四)重点问题。初级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种养殖过程中非法使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深入开展对种养殖业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的治理,大力加强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抗生素和水产品“氯霉素”、“孔雀石绿”等质量安全监测,严厉查处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鱼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生产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到今年底,坚决杜绝生产、销售和使用禁用的农兽药及含有禁药成分的饲料和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杜绝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市城区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3%。由市农业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二)生产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整治。全面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档案;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教育培训;严格食品市场准入;组织开展巡查、回访、强制检验和专项抽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面实施使用添加剂备案制度、产品执行标准登记备案制度以及原料、辅料、添加剂、包装物的采购和产品生产、销售记录制度、食品质量召回制度;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要全部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大力开展对食品小作坊的治理整顿,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严格落实限定区域销售规定;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违法生产加工企业;加强对获证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和不能确保必备生产条件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违法行为查处。到今年底,建立完善覆盖全市的生产源头区域监管责任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换证率、年审率达到100%;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建立采购、生产、销售记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建档率、培训率、监管率、执行标准登记备案率、食品添加物质备案率、企业自检率、质量安全承诺率达到100%;基本消除使用各种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基本遏止滥用防腐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解决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的问题。由市质监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三)流通领域质量安全整治。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确保生产经营食品主体资格合法有效;推进实施食品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及索证索票制度;推进食品交易市场的开办企业、食品经营柜台出租企业、产品展销会的举办企业的审查入场、销售者的经营资格审查等项制度;加大食品的质量监测和散装食品、裸装食品快速检测工作力度;加大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突出农村食品市场和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食杂店、小摊点,严厉查处无照经营以及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食品中假包装、假标志等违法行为。到今年底,县级以上大型市场、超市、批发市场100%建立进货台帐、索证索票制度;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制度,记录货物来源;食品进货索证索票率达100%,实名登记率达100%,不合格食品退市和召回率达100%。由市工商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四)餐饮消费环节安全整治。严格餐饮单位卫生许可方面的规范和要求,完善食品卫生索证管理和卫生监督公示制度;以餐饮业原料、农村食品为重点,开展学校食堂、企事业单位食堂、农家乐旅游点餐饮和小型餐馆、小吃店、路边店、食品摊位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畜(禽)、劣质食用油,用有毒有害物质防腐、预制各种食品,滥用添加剂和不合格调味品等违法行为。到今年底,彻底解决乡镇小餐馆和县城以上小型餐馆、小吃店、路边店、食品摊位无证照经营的问题;食堂和县城以上城市的餐饮经营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杜绝使用病死畜(禽)肉行为,杜绝用有毒有害物质防腐、预制各种食品;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由市卫生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五)生猪肉品质量安全整治。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对猪肉市场和屠宰加工环节的监管,严肃查处屠宰、销售病死猪肉、注水猪肉或注入其它物质等违法行为,严防病死、注水或注入其它物质、未经检验(疫)或检验(疫)不合格猪肉进入市场。到今年底,县城以上城市进点屠宰率达到100%,乡镇进点屠宰率达95%;县城以上城市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市城区牛羊定点屠宰逐步开展。由市商务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六)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全面清查出口食品、农产品、玩具、纺织品等国外关注的商品生产企业。对出口食品,着重检查安全监管和追溯制度落实情况;对出口农产品,重点检查产地环境、农药、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等投入品管理,以及包装、储存、运输环节的质量控制等;对出口工业品,着重检查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和产品出口环节的质量控制等。严厉打击逃避检验检疫、伪造和变造检验检疫单证等行为;加大对走私进口肉类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展进口食品国内市场联合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各种储存肉类产品冷库,对未经检验检疫合格而流入国内市场的食品坚决予以查封、销毁。到今年底,健全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全面推行出口食品“公司+基地+标准化”管理模式,严格实施出口食品疫情疫病、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推行出口食品质量追溯和召回制度,依法严厉打击逃漏检行为,非法进口的肉类、水果和废物100%退货或销毁;出口食品原料基地100%得到清查;出口食品运输包装100%加贴检验检疫标志。由荆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七)药品质量安全整治。加强注射剂品种生产工艺核查,落实向高风险品种生产企业派驻监督员制度;加强普通药品监管和特殊药品监控;严格药品经营企业准入管理,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后监督检查,禁止药品零售企业以任何形式出租或转让柜台,严厉打击挂靠经营、走票以及用食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冒充药品和医疗器械等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整治虚假违法药品广告,建立违法广告的公告、市场退出、信用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进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真实性核查,加强对高风险产品和质量可疑产品的质量监督抽验。到今年底,建成特殊药品监控信息网络;基本解决挂靠经营、超方式和超范围经营药品问题;禁止和取缔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八)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整治。以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汽车配件、低压电器、建筑钢材、人造板、扣件、电线电缆、燃气器具等10类产品以及水泥、预制构件、成品油、农资、纤维制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为重点,扎实开展“五查五防”,即:查原材料质量,防不合格原材料入厂;查生产加工程序,防不按标准生产;查各种质量认证标志,防无证无照生产;查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产品质量检测能力,防企业无质量控制能力;查产品质量,防生产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品出厂。扩大对重点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覆盖面,增加抽查频次;严格发证后管理,严格监督检查后处理。到今年底,全面完成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批次,配合完成国家监督抽查和全省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检查,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覆盖面达到100%;重点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质量档案;基本解决无证生产的问题;监督抽查合格率明显提高;推行重要产品质量召回制度。由市质监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四、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对此次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做到统一思想、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市政府已成立荆州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统筹协调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一部署有关重大活动,督促检查贯彻落实情况。各地各部门都要按照行动方案的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治目标和措施,全力以赴完成专项整治任务。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靠前指挥,上级机关要深入一线和基层,指导下级单位开展工作。

(二)建立工作机制,认真履行职责。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真正形成“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切实落实本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并在人力、资金和技术装备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工作需要。要严明工作纪律,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因此发生恶性事件的地方,要依纪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在专项整治中失职渎职、包庇纵容制假售假活动的地方、部门责任人和有关责任人,要坚决严肃查处。

(三)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各部门要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一督查、统一”的四统一要求,采取联席会议、信息通报、案件协查等方式抓好组织协调。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要顾全大局,服从指挥、相互支持、群策群力。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对于制假售假的,要依法彻底没收假冒伪劣产品、没收制假设备和工具、没收原辅材料和包装物,必要时采取断水断电措施,彻底摧毁其制假能力;要抓住运输、仓储、保管和销售等四个环节,切断假货流通渠道,摧毁假货集散地;对涉及食品等质量安全的违法案件要快查快处;对涉嫌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部门处理,绝不允许以罚代刑、罚过放行;司法机关对影响大、危害重的恶性案件要从重从快,形成高压态势,震慑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