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8:53:25

质量通病

质量通病范文篇1

建筑基础工程中一般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五种:(1)打好的桩孔需要回填,回填时不均匀,填置材料松紧度不一致,导致最后桩身松散或者是断裂;(2)一般在饱和的粘性土质中或者是在地下水位以下地方会容易出现桩身小于设计的尺寸,原因在于土壤或者水的挤压;(3)桩身的用料用土不均匀,分配不合理;(4)预留放置的桩身不够垂直,偏差太大;(5)施工图纸不符合标准要求,这直接造成建筑施工质量不能符合标准要求,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以及隐患。

二、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防治对策

1.树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理念

相关施工企业应该从最开始就树立起工质量通病防治的理念,提高工程质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部分通病存在的原因之一都是施工人员的疏忽。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工程质量的通病还要从施工人员的防治意识上做起。让施工人员清楚的明白通病存在的严重后果,树立他们预防性质量通病的管理理念,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失误,从源头减少通病的出现。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工程质量,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2.建立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和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和质量管理体系都对建筑基础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设计图纸的质量验证,在施工开始之前,要仔细的验证图纸的质量,包括尺寸、结构、用料等都是管理体制管理的对象,然后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督,监督的内容包括是否按照图纸的结构施工,施工用料是否是指定的品牌,施工进度是否在预计的范围之内等等。最后是验收工程的质量检验,最后一道工序需要施工单位和建筑商共同完成,相互不受影响,充分检查检查建筑的质量,检查之后出检测报告,然后实行交接。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设立,有助于帮助监督工程质量,预防工程质量通病,增加工程的经济效益。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措施

建筑基础工程质量会受到外界的很多因素控制。在进行桩基础工程时,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地下完成的,由于地下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所以出现失误的机率要高很多,但是又是不允许才出现问题的,桩基础工程出现任何一种问题都将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以及进度,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技术控制措施,优化技术管理方案。施工技术方案是指导施工文件的重要环节,一定要进行严格审查和把关,任何一个细节都要进行复核。

4.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点的检查

建筑工程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是一个长期动工的过程,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点的检查。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基坑的尺寸,垫层标准高度,预埋件的数量,位置等等都属于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点。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所以在庞大的工程面前,全面的检查是不切实际的,只能在日常检查是抓住重点,重点巡查,在巡查时发现隐患或者有不标准的要及时的进行修整,对修整之后的效果和标准性要重新评估,知道评估的结果达到标准为止。在建筑过程中加强控制点的巡查,有利于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让问题在建筑完成之前就被消除,这样在建筑投入使用之后就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5.注重基础工程桩竣工是的质量控制

建筑基础工程的竣工验收是非常关键的,要确认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否按照合格的文件指导的标准实施的,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建筑的正常使用。竣工质量的检验首先是施工单位进行全面的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再进行合格检测,最终出鉴定报告,将鉴定报告上交到建筑商,由建筑商再次确认,确认没有隐患之后再进行最终的验收。建筑工程验收之后要在相关单位进行备案,这样以后有据可依,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样也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商和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不出现任何经济上的纠纷。另外在业主收房时也是一层验证,业主对房屋的验证虽然没有相关机构来的专业,但是对于业主来说,能够发现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而往往这些细节问题就是被建筑商们所忽略掉的严重影响使用的问题,所以业主对建筑质量的验收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被建筑商和施工单位重视起来。

三、结语

质量通病范文篇2

关键词:存在问题;因素;控制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待住房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住房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建筑施工技术近年来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不仅影响住宅工程的使用寿命,还影响住宅工程的结构安全。近年来,由于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影响业主对于住宅的使用体验,任何一处的问题都会引起业主的不满,从而引发业主因房屋质量问题与建设单位发生冲突事件,给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笔者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浅析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控制措施,仅供参考。

一、住宅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及原因

建筑工程的质量通病在住宅工程中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个工序、检验批都可能产生质量危害,有些质量问题是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影响的,造成的影响也比较严重。常见的质量通病如下:1.地基基础的沉降变形;2.施工缝、沉降缝及变形缝的渗漏;3.砌体的裂缝;4.混凝土结构裂缝;5.水泥楼地面的空鼓、起砂、裂缝;6.厨房、卫生间渗水;7.外墙抹灰空鼓、裂缝渗漏;8.内墙粉刷的空鼓、起皮、脱落;9.外窗渗水、异响、纵角;10.屋面渗水;11.给排水管渗漏;12.外墙面空鼓、开裂、渗漏、脱落等问题,这些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到住宅工程的使用寿命和业主的使用体验。因此,找出影响到质量问题的原因并进行控制是解决住宅工程的质量通病的关键。1.设计因素。一般情况下,设计单位是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并根据设计规范所设计的符合建设单位销售的住宅工程。但在有些情况下,设计单位仅仅是为了达到设计效果,突出设计理念,而没有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使得现场施工与工程设计相差较大,矛盾比较突出,另外,有些设计人员缺少责任感,对施工现场反馈的实际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从而造成质量通病的隐患。2.材料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筑工程中的材料也不断的升级换代,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新材料也不断运用到实际的施工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功能。例如: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隔墙,既满足分户隔墙的要求,又降低了主体的承重,还保证了住宅隔音保温等的要求。采用防水性能较高的材料,既提高了卫生间、厨房间及屋面的防水性能,又减少返工、返修的费用,降低成本。然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一些新材料虽然生产并使用,但是并没有被大面积的推广和使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对某些新材料的性能、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等不是很熟练的掌握。如果不熟悉并掌握这些新材料,直接大量使用,很可能会引发新的质量问题,造成质量隐患。例如:在北方较寒冷的地区,在建筑贯通部位采用变物质有机涂料,很可能因为建筑墙体潮湿产生霉变、长毛的情况。另外由于管理的缺失,施工过程中某些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进场使用,或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均会造成较大的质量问题。3.施工管理因素。住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本身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及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会造成质量隐患。目前,绝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仍以人工施工为主,施工机械辅助配合施工,但由于同时施工的工程量较大,采用的材料种类较多,各个工种之间能否进行较好的相互配合,施工机械的操作工是否持证上岗,施工单位是否有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施工单位是否根据规范及图纸要求进行施工,施工单位是否有严格的验收程序等都是可能造成质量隐患的因素。另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管理是否存在缺失,监理单位是否根据规范要求对进场的原材料、构配件等进行验收,监理单位是否对隐蔽工程、关键工序、重要部位进行检查验收,监理单位是否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了平行检测、旁站等,这些情况均也可能产生质量隐患。

二、住宅工程的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1.设计单位在设计施工图纸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勘察单位所出具的地质勘查报告,并结合《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的及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另在实际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应根据施工单位反馈的问题及时给出设计变更及处理方法。

2.施工现场所使用的材料应采取报验制,即在施工前由施工单位将进入现场的材料的检测报告合格证及时报给监理单位审核,监理单位根据规范要求进行抽查,需要见证取样的材料应待抽样复试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不合格的材料严禁使用。对于涉及到住宅工程结构安全的部位,需要进行见证取样,例:使用商品混凝土时应以现场浇筑地点的混凝土试块作为强度检测试验所用试块,不得以混凝土搅拌地点的试块做为试验所用。国家推广使用的材料应该积极采用,同时国家明令淘汰的的材料严禁使用。

3.目前,国家实行“五方主体”责任制,任何一家建设相关单位均需要对施工质量承担责任,因此,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五方责任主体需要对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将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3.1在施工前,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单位进行图纸会审,设计单位应根据设计图纸对施工相关单位认真进行设计交底,尤其对施工难度大、技术较为复杂的部位要进行详细说明,与建设相关单位可以在图纸会审时提出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施工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手段,并由相关单位签字盖章后备案,以便在施工过程中作为在作为施工的指导文件之一。

3.2施工单位应认真审核图纸,并结合图纸会审纪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专项方案等内容,并根据《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编制质量通病的控制办法。施工单位应依据编制的施工方案对现场的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另施工单位要根据规范要求及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根据规范要求及时进行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的检查与报审验收,在隐蔽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待监理单位、建设单位验收合格后才可以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在住宅工程的建造中,施工作业人员对每道工序的熟练程度,同样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施工人员的作业技术和经验也同样需要加强和提高。作为现场的施工人员,时刻要有“质量第一”的思想意识,同时设身处地的站在业主的角度去掌控施工质量。与此同时作为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现场的指挥和管理能力,要求现场人员服从管理,从思想上就重视质量的重要性。施工单位实行“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及平行检测,从基础进行质量控制,减少质量通病发生的可能性。另外施工单位应提高机械设备在工程中的使用率,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设备,正确使用机械设备,加大机械设备的管理方法和力度,也可以减少由于机械设备的使用所产生的质量通病。

质量通病范文篇3

【摘要】文章结合工程实际阐述了建筑工程中各类质量问题,对目前建筑市场质量通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质量问题成因对策

工程质量通病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建筑的美观甚至影响到它的使用功能及结构安全,用户对此很不满意。如:水泥地面空鼓、开裂、起皮、起砂,厨卫、屋面、外墙渗漏严重,门窗缝隙大,下水道堵塞,厕浴间地面倒坡、积水,滴水线向内斜导等等现象,有的建筑出现严重的不均匀沉降,个别建筑甚至发生整体坍塌事故。1995年,江西省义安市在建的一栋7层住宅楼突然整体坍塌;同年,四川德阳市绵麻公司新建的8层大楼整体坍塌。造成建筑物质量通病的原因很多,而施工方面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必须引起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加以根治。

我国目前房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是由于诸多因素混生互动、恶性循环、相互影响的结果。参与建设各方责任主体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存在违法质量行为。例如:有的建设单位不报建、不按建设程序办事;甚至将整体工程肢解,多头发包;有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则过度压低工程造价;也有的建设和施工单位选购质量低劣的建筑材料或设备;有的监理单位监管不到位等致使很多房屋建筑工程中质量问题屡禁不止,甚至导致一些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设计方面,材料选用方面,施工方面,工程造价过低以及现场监理不到位等原因,下面一一阐述。

1设计方面的原因及对策

在屋面防水的设计中,带女儿墙的屋面,发现有局部泛水檐高度不够;也有伸缩缝出屋面墙压顶设计不合理;自由排水的屋面上,檐部不作铁皮泛水檐,而且卷材没有探出挑檐的边沿等。另外有的厨房和卫生间设计选用空心楼板,且不作防水层;上下水管道穿越楼板不加套管,这些都是渗漏的隐患。

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对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如果属于设计欠周造成的,应通过改进设计方案来治理。当施工图完成之后,应详细地向施工人员作好技术交底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修改设计中欠周之处,为了使设计切合实际和避免差错,设计人员不仅要经常去现场参加实践,积累设计经验外,还应学习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设计人员应考虑业主投资的综合效益,如果设计考虑周到,即使建造工程的造价难以降低,也可以有效地减少质量问题,建成之后减少维修费用。

2材料选用方面的原因及对策

由于材料选用方面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也比较常见。例如防水卷材的质量和品种,预制楼板灌缝时所选用碎石的粒度大小,抹灰用砂含泥量的控制等,都对工程质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再如某工程刚刚竣工,防水工程采用瓦屋面直接在挂瓦条上挂瓦,没考虑风的影响致使平瓦被风吹起;由于内墙装饰涂料质量不过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变色、脱皮等情况;有的饰面砖由于吸水率过大(>10%)及外形规格不整齐,马虎施工,致使有不少新建成的工程,外墙饰面砖釉面爆皮、空鼓、脱落及灰缝不均匀等质量通病,造成外墙渗水;有的石膏板质量低劣,在空气中容易吸湿受潮,因此形成石膏板顶棚出现变形,板块中间出现下垂、板块翘角等质量通病;结构板面在施工中,在提升架口部位的板面浇筑马虎,没有注意板负筋位置,造成提升架口部分板面出现不必要的结构裂缝。由于材料及设置质量低劣而造成的质量通病比较普遍,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

所以要重点把好材料、制品及设备质量关,材料使用前严格遵守“先检后用”的原则择优选购,不要采购生产厂家不清、质量不明的建筑材料、制品或设备。购入的材料、制品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质量检验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一些性能尚未完全过关的新材料,要慎重使用。对于地方生产的建筑材料,制品及设备应该加强质量管理,实施生产许可证和质量认证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不合格的产品流入社会。

3施工方面的原因及对策

工程施工队伍素质过低。各施工企业内部新工人比较多,技术培训跟不上,工人技术素质较低,甚至个别工人对本身所施工部位在整体建筑物中所起的作用都不了解,操作时不按规程顺序进行,这就很难达到质量标准。尤其是许多未经过专业训练的农民工涌入建筑行业,导致了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很快。用这些农民工可以使房屋建筑中的人工造价降低,可其技术水平也很低。不少建筑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按照设计与施工图纸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房屋建筑工程的规范性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工序与工序,工种与工种之间没有严格的交接措施,前道工序留下的隐患,后道工序施工者不但不及时处理,甚至蓄意隐蔽。施工管理混乱。例如预制空心楼板吊装后不经拨正就进行灌缝,所用混凝土的碎石粒度不加控制,造成天棚和地面开裂。施工现场成品和半成品乱堆乱放,随意损坏,严重地影响整体工程质量。

针对这个通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方面要提高施工企业的综合素质,改进施工工艺,提高质量意识据统计。我国由于施工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占所有质量问题的80%左右,因此提高施工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困施工不当造成的质量问题至关重要,可以提高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熟练掌握工程质量问题形成的规律并具有预防工程质量问题的技能,有效地指导本企业施工技术工作。改进施工操作工艺,对一些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工艺要加以改进。对某些容易形成工程质量问题的部位或工艺要加大管理力度,以预防工程质量问题形成。加强施工技术人员对规范、规程的学习,认真组织施工,倡导优质服务,建立有效的奖罚机制。对违反规范、规程施工造成质量问题的予以严惩,对能按质按量,有效消除工程质量问题的技术人员作出奖励。对治理难度大的质量问题,要组织科研力量研究攻关;对不配套,不成熟的施工技术,应制止推广对于一些治理难度大的工程质量问题,应动用科研力量来攻关,有关管理部门应有足够的重视,增加科研投入,鼓励推广使用产生实效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但有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成熟,尚未达到推广使用阶段,就不能盲目上马,一些质量问题就是由于采用了不成熟、不配套的技术或工艺形成的。如某种高分子防水卷材,自身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和耐久性,但其粘合剂还不成熟,使用之后仍然会出现渗漏现象。

4工程造价过低原因及对策

房屋工程的质量问题和工程的造价有直接的关系,造价过低,会增加施工企业经营压力而疏于管理,材料质量无保证,甚至偷工减料,如当前铝塑窗的质量通病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铝塑型材的厚度在外观上虽然达到设计要求,但是材质不均匀,铝材薄质量差,密封条太小,窗锁不能很好咬合等,这是施工企业选用价格低廉的材料与配件的原因造成;有的建筑物,屋面防水材料不能选用档次较高的新型防水材料而多是选用低档的防水卷材造成屋面防水层耐久性差,容易产生渗漏;在室内装修部分,如吸顶灯不选用玻璃或瓷质的灯罩,而是选用塑料灯罩所以就出现了塑料灯罩末等交付使用,即己老化,稍碰即碎。房屋工程的投资价格应严格控制,应当符合使用要求,适当的节约而不是盲目的压低造价,由于部分工程受到盲目压低造价的影响,造成“低价低质”的局面,这也是产生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保证工程质量就要适当提高质量通病易发部分的工程造价。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出发,国家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还是比较低的,有的工程造价也比较低,在短期内大幅提高工程造价存在困难,但对一些由于造价较低而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部位,应适当提高工程造价,有关管理部门应重视,杜绝一味地降低工程造价,而忽视工程质量的现象。

5现场监理不到位原因及对策

施工现场监理行为不到位是造成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监理单位为了寻求经济效益挂靠高级资质承接监理业务,项目监理机构的人员资格、配备不符合要求,存在监理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监理人员对材料、构配件、设备投入使用或安装前未进行严格审查,没有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制度,甚至对隐蔽工程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理,有的项目监理机构甚至未按规定程序组织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就进入下道工序施工,许多质量隐患得不到及时解决。

所以各监理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项目监理机构的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配备监理人员,督促现场监理人员认真履行各自监理职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提升施工现场监理质量。

从日常的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治理起来还具有一定难度,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除,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分期分批,有重点、有目的地来控制治理质量通病。当有些质量通病涉及多个方面因素时,还要通过协调或组织力量攻关,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

参考文献

[1]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质量通病范文篇4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矗立于主干道两侧高耸的风格色彩多样的建筑物,有高层商务楼、多层住宅、中高层企事业单位的自有建筑物,它们构成都市美丽的风景,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我们常说,城市的外衣是建筑物,而建筑物的外衣是装饰色彩各异的外墙。说到建筑物外墙,它不但对建筑物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在外墙上采用不同的覆盖表层,还起到美观、装饰建筑物外观的效果。据报道,在欧美发达国家高层建筑采用高级外墙涂料装饰已高达90%,在日本亦已达到80%以上,在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高层建筑外墙必须采用涂料装饰已用形式固定下来。在我国,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人们常用各种抹灰和镶贴块料覆盖在外墙表面。,我国正在新建的高层建筑物外墙用料已开始逐步由块料面层(磁砖、马赛克)转向外墙涂料。对于使用了多年的以磁砖、马赛克为主的这类外墙面,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粉化、裂纹和各种粘污,即使经常清洗也难以恢复原貌,所以需要对外墙进行重新涂饰,赋于新的色彩。现在市场上出现了瓷砖翻新这一施工新技术,改块料面层为各色涂饰面层,为旧的建筑物外墙出新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如上海申莱公司SCA瓷砖粘结涂料。但是无论是对新建筑物外墙进行涂饰,还是对旧建筑物外墙进行出新,都不能忽视建筑物外墙涂饰处理时应注意的质量通病,这些质量通病主要有哪些呢?其主要有外墙块料面层、涂料基层的裂缝、粉化、脱落、退色、渗漏,使用年限短等一系列的质量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那么,出新只是短期行为。

我们所指的外墙质量通病,主要是指外墙墙体表面所采用的装饰覆盖层的基层与面层的质量通病。它们既是外墙体的保护层,又是外墙建筑物的装饰层。

外墙涂饰材料基层和面层的龟裂以及其他一系列的质量问题的形成主要有材料、施工、环境、使用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基层、面层所用材料本身原因:选用的原材料质量不合格。例如,材料的空隙率比较大,容易含水,属于亲水性材料,抗渗、抗冻性能差,导致外墙基面层材料的强度降低、体积膨胀,不能抵抗大气的风化。降低了外墙材料使用的耐久性。

第二、施工原因:外墙在施工时,新墙体或基层水份未干透,就立即覆盖涂饰,待基层风干时,产生收缩缝隙,或是外墙施工基层抹灰厚薄不均,产生不均匀收缩,贴块料有空鼓,缝隙未填实,施工形成空洞等,例如:泛水、雨蓬、以及门窗临边处未做防水处理等因施工问题造成的外墙质量通病,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三、环境因素的原因:外墙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长期受到因素和使用因素的破坏。天然的石材、陶瓷砂浆与砼都属于亲水性材料,长期暴露在外,受到空气中潮湿水份和有害物质的物理与化学作用。温度和干湿的交替变化引起外墙基层、面层材料的膨胀和收缩,长期反复的交替作用,会使基面层材料逐渐被破坏,产生裂缝、起壳、小块脱落。在材料遭到破坏后又不及时加以保护处理,侵蚀会顺着裂缝深入,使外墙内粉刷遭到破坏,导致外墙体色彩变色、发黑,在湿度高的地区会发生霉变,失去光泽,从而失去装饰性和使用功能。

第四、使用因素的原因:人为的机械作用,同样对外墙造成伤害。例如:在外墙表面凿洞、打孔安装空调,在门窗临边安装防盗铁栅金属网,在外墙与屋顶墙上安装广告牌等。防水处理不好,会渗漏;对金属的保护不好产生锈蚀,污染了外墙表面,造成人为的侵害。

上述这些因素对外墙的伤害不仅使建筑物失去外观形象,且大大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年限。针对外墙涂饰质量产生的原因,我们对外墙进行涂饰与出新处理时,可以从外墙涂饰材料的选择、施工方式、保护修复工作等方面入手来克服这些不利因素。

1、在外墙涂饰材料的选用上应尽量考虑材料的耐久性,注重涂饰材料在各方面枝术指标的优良性,选用弹性、抗裂、防水好的材料作为外墙涂饰材料。

2、外墙在施工时,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将外墙防水项目逐步列入施工要求,在建筑物上设置广告牌应慎重考虑,统一规划安排,减少人为破坏。

3、可根据外墙的使用情况和材料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设法减轻大气或周围介质对装饰材料的破坏。提高材料本身对外界环境的抵抗作用。

4、及时做好已遭到侵蚀破坏外墙表面的保护修复工作。采用先进的材料进行保护处理。市场上有一种叫做ADCON的外墙涂液,它对已有裂缝(3mm以内)并粉化脱落的表面进行喷涂,能起到固化、防水、修补裂缝的作用,增加了外墙表面强度,延长了外墙使用寿命。

质量通病范文篇5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止措施;处理方法

在现代建设中,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施工准备、施工组织调配、方案制定、质量控制和处理等方面需要广泛、综合地运用现代化科手段,对施工各方面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是防止混凝土质量通病产生的关键。

一、蜂窝

蜂窝是指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其产生原因:一是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石子、水泥材料加水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二是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三是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简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四是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五是模板缝隙不严密,水泥浆流失。六是钢筋较密,使用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大。七是基础、柱子、墙根部位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防止措施: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模板应堵塞严密,基础、柱子、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隔1.0~1.5h沉实后再浇灌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处理方法:小蜂窝,先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的蜂窝,先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的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二、麻面

麻面是指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一是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板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二是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三是模板拼缝不严密,局部漏浆。四是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五是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而停在模式板表面形成麻点。

防止措施:模板表面要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缝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包装胶带纸或腻子等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分层均匀振捣密实,并用木锤敲打模板外侧使气泡排出为止。处理方法: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可在麻面局部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三、孔洞

孔洞是指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其产生的原因:一是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洞和埋设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混凝土离折,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三是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公务员之家

防止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如柱的节点处,应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或配人工捣固,预留洞口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口,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黏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处理方法:将孔洞周围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模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四、露筋

露筋是指混凝土内部主筋、架立筋、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其产生原因:一是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二是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三是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四是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处混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防止措施:浇灌混凝土时,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折;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刀片或振捣棒进行振捣;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直修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处理方法:表面露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0∶2.5水泥砂浆,将充满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先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参考文献:

[1]姜妮.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预防与处理[J].科技信息,2009(29):IO514.

[2]王崴,侯奕.浅谈混凝土施工中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以及处理方法[J].北方交通,2008(7):33-34.

质量通病范文篇6

1.1砼蜂窝现象。

砼结构表面出现酥松、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1.2砼蜂窝产生的原因。

(1)砼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计量错误,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砼搅拌时间不够,拌和不均匀,和易性较差。

(3)砼运输及下料不当,造成砼离析。

(4)振捣方法不当,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振捣不密实,或漏振。

(5)模板缝隙堵塞不严,造成漏浆,形成蜂窝。

1.3控制与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好砼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2)控制好砼的拌和时间和均匀性,坍落度适合。

(3)模板缝隙应堵严,随时检查模板的支撑情况,防止漏浆。

(4)控制好砼浇筑高度,超过2m时应设串筒或留槽。

(5)砼应分层浇筑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1.4处理方法。

(1)发现蜂窝后要经有关人员检查,不得随意处理,安排有修补经验的人员进行修补处理。修补后必须经过认真检查验收。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水泥砂浆抹平压实。

较大蜂窝,凿除松散石子或颗粒,尽量凿成喇叭口,用水冲洗干净,用高一级标号细石砼振实压光。

(3)蜂窝面积大的,先支模,再用高标号细石砼浇筑,振捣密实,加强养护。

2.麻面

2.1麻面现象。

砼局部表面出现缺浆粗糙或形成许多小坑、麻点等,形成一个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2麻面产生的原因。

(1)模板粘贴物未清理干净,表面粗糙,折模时砼表面被粘掉。

(2)模板拼缝不严,堵塞不密实,局部出现漏浆。

(3)砼浇筑前,模板湿润不够,砼表面的水分被吸去,使砼失水过多,出现麻面现象。

(4)砼浇筑时振捣不密实,特别是大型结构,气泡末排出都集中在砼表面形成气泡孔。

2.3控制与防治措施。

(1)砼浇筑前,清冼模板表面的一切粘贴物,使其表面干净,并均匀地涂刷好脱模剂。

(2)在砼浇筑前,用水充分湿润模板,并冲洗模板内的一切杂物,防止砼表面失水过多形成麻面。

(3)模板缝隙要拼接严密,检查缝隙是否堵塞严实,防止漏浆。

(4)砼应分层浇筑振捣,严防漏振,振捣有序,排除气泡。

2.4处理措施。

一般分二种情况,一是表面做装饰的,可不做任何处理,另一种表面不做装饰的,在麻面部位用清水冲刷干净,充分湿润后用1:2水泥素浆抹平压光。

3.砼孔洞

3.1孔洞产生现象。

砼结构内部有空腔,局部没有砼,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3.2砼孔洞事故产生的原因。

(1)钢筋稠密部位,特别是预埋件或预留孔洞部位,砼浇筑不顺畅,局部地方无法振捣密实,使砼无法充满模板而形成孔洞。

(2)浇筑时,砼的坍落度太小,甚至已初凝。

(3)砼出现离析,浆石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及时进行振捣。

(4)砼浇筑方法不当,砼从高处倾落,自由高度太大,又未采取处理措施,造成砼产生离析。振捣不到位,形成松散状态,出现松散孔洞或特大蜂窝。

(5)不按施工顺序和工艺认真操作,造成漏振。

(6)错用外加剂,造成过早成型振实困难。

(7)大体积砼采用斜向分层浇筑,很可能造成底部附近砼孔洞或一次下料过多,同时振捣力量不足或振捣不当等也易造成孔洞。

3.3孔洞的控制与防治。

(1)在钢筋稠密处及关键和复杂部位,应采用细石砼浇筑,并认真进行振捣。

(2)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

(3)加强下料控制,保证砼不产生离析。

(4)加强施工管理和质量检查,控制好砼工程每道工序质量。

3.4孔洞处理。

孔洞的处理,通常要经过监理和有关技术负责人共同检查后,视具体情况而确定处理方案。

(1)孔洞不大的情况,可凿除孔洞周围松动的石子和浮浆,用水清洗,然后浇比原砼高一级的细石砼,表面抹光即可。

(2)孔洞面积较大时,首先凿除孔洞内的松散石子和砂浆,用高压水冲干净,然后用高一级的细石砼浇筑,可掺适量的膨胀剂,并仔细振实,认真养护。

(3)需要支模的孔洞,浇筑前支牢模板,再浇筑砼。

(4)露筋较多时,先清理外露钢筋上的砼和铁锈,用水冲洗湿润后,压抹1:2水泥砂浆,然后再浇筑砼。

(5)砼孔洞情况非常严重的,必须要经过监理和相关部门共同检查分析,确定处理方案。

4.砼强度不够

4.1砼强度不够产生的现象。

同批砼的试件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或同批砼中个别试件强度值过高或过低,出现异常情况。

4.2砼强度不够对不同结构的影响。

砼强度不够主要影响结构承载、安全、抗渗、耐久性降低,抗裂性能等能力。特别是砼强度不够所导致的结构承载能力降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降低结构强度;二是抗裂性能差,主要反映在过早产生过宽,数量过多的裂缝;三是构件强度下降,产生较大的变形,影响正常使用。

4.3砼强度不够产生的原因分析。

(1)原材料质量差。

①水泥质量不良,主要反映在二个方面,第一水泥实际活性(强度)低,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水泥出厂质量差;二是保管条件差或贮存时间过长,水泥结块,活性降低而影响强度。第二方面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导致砼强度不够。

②骨料(砂、石)质量不合格,石子本身强度不够,砂子含泥量超标。

③拌合水质量不合格。

④外加剂质量差,假冒伪劣产品,又未认真检测试验也可导致砼强度降低。

(2)砼配合比不当,随意套用配合比,用水量加大,水泥用量不足。砂石计量不准确,外加剂用错。砼配合比是决定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水灰比大小直接影响砼强度,因此要严格控制砼配合比的质量。

(3)砼施工工艺存在问题,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砼拌制时间短且不均匀,影响强度。

②运输条件和运输设备差,运输距离较远,在运输中使砼产生离析。

③浇筑方法不当,成型振捣不密实。

④养护制度不良,湿度不够,早期缺水干燥或早期受冻,造成砼强度偏低。

(4)不按规定制做试块,并试块管理不善。

4.4砼试模保管不善,反复使用后产生变形,未及时修理或更换,试块几何尺寸不规则。

4.5不按规定制做试块,振捣不密实。

4.6试块养护管理不善,未经标准养护。

4.7有的试件被撞击,缺棱少角,或出现缝隙。

4.8砼的强度不够处理措施。

砼强度不够,在处理前,应综合考虑其承载能力、抗裂、刚度、抗渗耐久性,安全性等要求,选择适当的处理措施。

(1)确保原材料质量,严格控制不合格材料进场。

(2)水泥进场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加强对水泥的贮存和使用管理。

(3)严格控制砂石级配,及含泥量,须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严格控制砼的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

(5)应按顺序拌制砼,要合理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均匀性。

(6)冬季施工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砼早期受冻。

(7)按规定认真制做试块,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8)当砼强度偏低或试块强度合格而对结构实际强度有怀疑时,可采用非破损性检验方法(如回弹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砼实际强度。

(9)测定后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必要的加固补强措施。

5.结束语

砼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通病,其产生的原因既简单又较为复杂。但主要还是离不开“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五大因素。砼质量通病一直存在,且又根除不了,因此,要加强对砼工程施工过程和每道工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控制与检查。尽量控制和减少质量通病的发生。

【摘要】本文对砼质量通病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更进一步探讨对砼质量通病的控制和防治,尽量将其控制在最低状态。

【关键词】砼;质量通病;控制与防治

质量通病范文篇7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控措施

1.蜂窝

1.1通病现象。蜂窝是混凝土工程一大通病,主要表现为,混凝土结构的局部产生酥松现象,石子与石子之间形成类似于蜂窝状的空隙或者窟窿。其主要可分为表现性的、深进性的以及贯通性的三种。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水平蜂窝、倾斜蜂窝,甚至是互相连接的蜂窝群。在钢筋比较密集的部位以及混凝土比较难捣实的部位,是蜂窝大概率出现的地方。1.2产生原因。第一,施工人员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没有确保振捣这环节的质量,甚至有些施工人员也根本没有使用逐层振捣的方式。第二,施工人员在对混凝土进行卸料时,没有对下料高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超过了卸料规范,便出现了分层现象。第三,施工人员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是干硬性混凝土,或者施工人员对于混凝土的材料配合比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比如水灰比过低。第四,在制作模板的过程中,没有保证其严密性,导致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出现了跑浆现象,造成水泥浆流失。第五,在对混凝土进行运输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控制运输稳定性,使其产生了离析的现象。1.3预防措施。第一,施工人员一定要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搅拌过程中,施工人员也要对整个搅拌过程进行实时性的监控,根据实际搅拌情况,对搅拌使用材料的量进行调整。第二,施工人员需要把混凝土下料的高度保持在2m以上时,现场设置相应的溜槽或者是串筒。第三,施工人员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使用分层的方式进行下料以及振捣,以此来防止漏振现象的出现。第四,对于模板的缝隙处,施工人员一定要注意对其进行严密的堵塞。

2.露筋

2.1通病现象。露筋指的是在拆模环节结束以后,钢筋处于混凝土外的暴露状态。如果混凝土工程出现了露筋,那么就会加快钢筋生锈的时间,同时还会对混凝土的粘聚力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对一些构件的耐久性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2.2产生原因。第一,施工人员在开展浇筑工作的过程中,垫块发生了移动,导致钢筋紧贴于模板,这就会对保护层的厚度造成影响,使其无法达到相关的施工规范。第二,模板的湿润程度不足,出现吸水过多造成掉角的现象,从而导致露筋的产生。2.3预防措施第一,施工人员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的过程中,一定要先保证钢筋的位置以及保护层厚度达到相应的施工规范标准。第二,施工人员要先对钢筋的密集程度进行了解,然后以此为条件来选择合适粒径的石子,以便混凝土配合比的有效性可以得到保障。第三,施工人员要对模板进行充分的湿润,使模板的湿润度达到标准状态,同时施工人员还要做好相应的缝隙堵塞工作。第四,在混凝土的振捣环节,施工人员一定要注意避免对钢筋造成撞击,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也要注意尽可能地避免对钢筋进行踩踏。

3.麻面

3.1通病现象。在混凝土表面出现局部缺浆或者起砂等问题就被称为麻面。麻面的主要特征是部分构件表面出现了许多凹坑,同时这些凹坑的面积不大,基本保持在小于0.5m2的范围内。虽然麻面的出现并不会对构件的承载力带来太大的影响,但其表面凹凸不平,对结构的外观以及耐久性等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3.2产生原因。第一,施工人员并没有针对模板的表面做好处理工作,使其表面还附带一部分的杂物,而在后续的拆模环节,由于这些杂物的存在,混凝土表面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第二,施工人员没有使模板保持在完全湿润的状态,这样一来模板就会对混凝土中的水分进行吸收,从而使混凝土处于失水状态,导致麻面产生。第三,施工人员在涂刷隔离板的时候,没有保证涂刷的均匀性,一旦出现漏刷这一现象,那么混凝土的表面就会与模板黏结在一起,从而导致麻面产生。3.3预防措施。第一,施工人员要使模板的表面保持在完全干净的状态,绝不能让其表面有一丝杂物的残留。第二,施工人员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灌之前,一定要先对模板进行浇水,让其保持在完全湿润的状态。第三,施工人员在对模板缝隙进行堵塞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油毡纸或者腻子等工具来开展堵塞工作,其中所使用的隔离剂也要选择质量及保持效果都比较好的。在涂刷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涂刷的均匀性,涂刷完毕以后还要对其进行检查,严禁出现漏刷的现象。

4.缝隙和夹层

4.1通病现象。站在形状的角度,缝隙以及夹层可以分为四种,即水平、竖向、倾斜以及曲折。如果出现了缝隙这一通病,那么表示新旧混凝土之间的连接性不是很好。同时如果缝隙出现在了剪力相对比较大的部位,那么其所存在的危害性就会比较大,而如果其出现在了内压力相垂直的部位,那么其存在的危害相对就会比较小。而对于夹层来说,如果其出现在对于结构来说比较重要的部位,那么其对结构就会造成比较大的伤害。4.2产生原因。第一,施工人员并没有对施工缝以及变形缝进行有效的处理,在用水泥薄膜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也并没有注意对软弱混凝土层进行处理。第二,施工人员在开展清理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施工缝所留存的泥土以及砖块等杂物,并没有清理干净。第三,在底层的交接处,施工人员并没有灌入接缝砂浆层。4.3预防措施。第一,施工人员在进行浇灌混凝土工作之前,就应该对施工缝的位置进行充分的考虑,即把该位置预留在结构的次要部位,或者是受力相对较小的部位。第二,对于施工缝所形成的截面来说,施工人员一定要使其与轴向压力保持在垂直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混凝土传递压力的特点完全发挥出来。第三,施工人员在针对施工缝进行接缝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相应的施工规范开展该项工作,同时还要对接缝处的混凝土进行定期的养护。

5.孔洞

5.1通病现象。混凝土孔洞现象一般是在混凝土的内部结构中有很大的缝隙,并且周围区域内没有混凝土的覆盖。或者是混凝土蜂窝结构缝,暴露内部的钢筋材料等。大致表现为混凝土内层空间中有很大的孔道,其大小超过相应的保护层部分,但仍然未引起横截面积的断裂。5.2产生原因。第一,在安装钢筋的位置进行孔洞的预填,混凝土结构没有紧密贴在一起,产生一定的缝隙,然后在缺乏振捣步骤后就开始进行混凝土深层部位的浇筑作业;第二,在混凝土离析造成的部分砂浆材料分离开来,跑浆现象大面积产生,同时没有进行振捣;第三,在混凝土下料超过施工限定范围,振捣不能传递到下层部位,引起孔洞的出现。5.3防治措施。在混凝土结构中插入钢筋时,要考虑到钢筋在哪个部位较为密集,把较细的混凝土浇筑到其中,使其孔洞不会过大,预留的孔洞周围应该同时浇筑一些混凝土。在这个步骤中,必须注意下料的层次范围,确保混凝土浇筑不会产生离析,从内到外切实进行振捣。如果砂石当中具有一定量的杂质,必须将其分离。对于孔洞附近的松软部位应该进行凿穿,利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确保混凝土充分浸润以后进行收缩浇筑。

6.施工缝结合不好

6.1通病现象。通常在混凝土的浇筑阶段,由于施工设计或者分段浇筑的需求,会产生一定的施工接缝,这种缝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凝结大于预定的时间范围,从而与后期施工过程中浇筑混凝土存在一个结合部位。6.2产生原因。第一是施工缝的位置预留不够充分。在施工过程中,实际操作没有结合施工设计的原则预留合适位置的施工缝,比如在将施工缝留在墙体的垂直部位。或者预留在施工很难进行操作的位置,比如梁顶周围搭设钢板材料时,施工缝就会和梁筋结构相冲突。第二是施工操作不够恰当,工作人员没有对首次浇筑的混凝土面进行杂质去除,导致后期施工的混凝土很难拼接完整。6.3防治措施。认真结合混凝土施工缝的预留位置设计原则,在后期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保证混凝土层的清洁,并进行充分湿润。去掉前期浇筑残留的杂质,在混凝土凿面进行水泥的涂抹或者砂浆的覆盖配合混凝土浇筑。规范施工作业的具体操作流程,使用符合设计标准的支模方式,提高施工人员对混凝土拼接缝的重视,避免施工杂质残留在其中。

7.结束语

总之,对于混凝土工程来说,如果这些通病得不到及时的处理,那么整个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施工人员一定要结合通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控措施,降低通病出现的概率,以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虎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控制[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1):23.

质量通病范文篇8

商品混凝土裂纹,特别是梁板裂纹始终是大家十分头疼的事情,现就裂纹的种类,产生原因和防治办法作以下分析:

1.1沉缩裂纹

商品混凝土早期沉缩裂纹往往出现在梁板结构浇注后几小时,多数沿钢筋开裂,长度10cm~100cm,宽度0.1mm~1mm,也有宽达1cm的贯穿性裂纹.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是板面上部钢筋保护层偏小、混凝土搅拌用水量大、坍落度偏大,混凝土沉降收缩导致裂纹产生。

防止此类裂纹产生的主要措施是:严格控制搅拌用水量,在满足泵送前提下,尽量降低钢板结构混凝土砂率,满足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混凝土中适量掺入粉煤灰和矿渣微粉。

1.2混凝土干缩裂纹

春季大风天,夏季高温、久不下雨,空气相对湿度较小时,由于混凝土表面水分急剧蒸发,形成很大的混凝土内外湿度梯度,混凝土表面在很大的拉应力作用下而被拉裂,这种裂纹上宽下窄,施工风口处、高层建筑楼板尤为多见。

防止此类裂纹的措施是:改变传统观念,混凝土浇筑后及“早”养护,减少混凝土内外湿度梯度。商品混凝土施工对环境湿度的要求要比传统现场搅拌混凝土高得多,养护时间也要大大提前,这是预防混凝土干缩裂纹的主要措施。根据笔者近几年来施工摸索,逐渐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即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立即用压力水(水管端插扁头钢管)向空中喷琳水雾,加大空气湿度,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状态,些时千万不要使混凝土表面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当然及时覆盖塑料布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但往往由于施工放线等原因,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当混凝土初凝(表面收水,用手轻按无手印)时,楼板表面开始浇水养护,水流随混凝土强度增长逐渐加大,混凝土终凝时(表面变色),表面宜蓄水养护,这种养护条件大约需要3d,因为3d后水泥桨体中的毛细孔已被水化产物填充的部分孔径变窄,水的蒸发速度已减小,对干燥的敏感性就差了,但浇水养护仍需14d。

除了养护抓“早”外,就要“适时”搓毛抹压,抹压过早起不到消除裂纹的效果,过晚混凝土已终凝,又压不动了,所以抹压应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第一遍时普遍抹压,第二遍则应重点寻找裂纹,用木抹子在裂纹处拍打,使混凝土二次液化,愈合裂纹,掌握抹压的“火候”是关键。

1.3缓凝裂纹

每年春季,北方地区温较低,多见混凝土长时间“数日”缓凝现象,随之出现一种缓凝裂纹,混凝土表面一层硬化膜,下部混凝土未凝结,或脚踩似橡皮土,此种裂纹很难靠抹压愈合,笔者不成熟分析此种裂纹产生的原因是:缓凝剂掺量过大,尤其是采用糖作为缓凝剂者,与柠檬酸、木钙比,在相同的剂量下,蔗糖的缓凝作用最大,会造成较长时间缓凝,使用时剂量须严格掌握,春季缓凝(尤其是采用蔗糖缓凝)的混凝土表面接触阳光处较内部先硬化,导致梁板上下硬化速度、化学收缩不一致而开裂。处理此种裂纹靠搓毛拍打比较困难,比较好的办法是用膨胀胶泥(水泥:膨胀剂=9:1)于终凝前搓抹裂纹处并用湿草袋子覆盖养生。

1.4温度裂纹

此种裂纹一般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由于混凝土浇筑后3天内会放出50%水化热,中部温度达热峰(一般1m~1.5m厚混凝土底板,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浇筑第3天中部温度可达50℃~60℃,甚至更高。)未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差大于25℃,由于内外温度梯度过大产生裂纹。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必须进行热工计算,采用中低热水泥、矿渣水泥,适量掺入Ⅱ级粉煤灰、微矿粉,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降低热峰值,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

施工单位根据测得混凝土表面及内部温度,确定表面是否需要覆盖保温材料以及保温材料的厚度。

混凝土裂纹应尽力在终凝前消除,一旦形成,最简易的办法是“无压注浆法”。具体步骤是:裂纹清理(可用气管风吹),待裂纹内部清洁干燥后,采用注射器将环氧浆注入(一般3~4次将裂纹注满)。如果贯穿性裂纹,应提前从下面用环氧浆加水泥和成胶泥,将裂纹底部堵塞,待其硬化后再从上部注浆。环氧浆可将裂纹密封,保护钢筋不锈蚀。

1.5混凝土速凝、假凝

混凝土搅拌后,在运输和砂送过程中,偶而可见假凝或速凝现象,严重者造成运输车或运输泵的损坏,造成速凝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1.5.1速凝

水泥熟料加石膏共同磨细时,磨机温度过高,二水石膏脱水成半水石膏。这种半水石膏会造成混凝土速凝。

1.5.2假凝

水泥生产时采用无水石膏,在外加剂掺入木钙溶液中,无水石膏吸咐木钙能力很强,被吸咐的木钙起了硫酸钙溶解的屏蔽作用,因而硫酸钙的溶解速度大大降低,水泥中C3A。不能充分与硫酸钙水化生成钙矾石,而直接与水生成水化铝酸钙,因而引起速凝,此外多羟基碳水化合物和羟基羧酸类外加剂也有与木钙类似的作用,造成混凝土速凝。鉴于以上原因,搅拌站在采用水泥时,应事先对水泥厂生产原料进行调查,不能采用无水石膏、半水石膏、磷石膏等配制的水泥。

2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

混凝土搅拌后,经一定时间后,搅拌料逐渐变稠,流动性逐渐变低,称为“坍落度损失”。这将给泵送、浇筑等过程带来很大困难,或混凝土振捣不实,出现蜂窝麻面;或施工现场为满足泵送要求,随意在运输过程中加水,会造成强度和耐久性降低。

2.1造成坍落度损失的原因是:

2.1.1高温季节混凝土运输和现场等待时间过长,混凝土中水分的蒸发;

2.1.2混凝土早期水化,尤其是含C3A高的水泥,水化消耗部分水分,气温越高水泥反应越快,坍落度损失越快。

2.1.3新形成的消化产物表面吸附部分水分;

2.1.4水泥生产采用硬石膏、磷石膏等,由于其溶解速度很慢,水泥水化早期C3A在硫酸根离子不足的液相中水化,造成混凝土迅速稠化,坍落度损失;

2.2解决坍落度损失的办法是:

2.2.1采用与水泥匹配的缓凝剂。近几年来,随着外加剂技术的发展,保塑粉日趋取代木钙,其用量可随季节变化,大部分掺量大后,不会造成混凝土强度下降,而且一般不会造成混凝土成型后长时间缓凝,影响工作进度。

2.2.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考虑掺加微矿粉、粉煤灰等混合材,根据笔者实际考核,在北方地区,微矿粉混凝土早期强度较粉煤灰混凝土高,坍落度损失较小,取代水泥量大,比较适用。

2.2.3混凝土中适量引气,不仅提高混凝土保塑性,而且可提高其耐久性、可泵性、抗冻性。

3混凝土离析

混凝土搅拌后其各组分相互分离,而造成不均的自身倾向,称为离析。混凝土离析后在泵送过程中易堵管,爆管,泵送到模板中结构易分层,上部出现砂浆层,造成柱、墙强度不均,或楼板开裂。产生离析的原因是:①高效减水剂掺入过量,混凝土会产生离析,但不会缓凝;②混凝土骨料级配不良,石子过大;③搅拌用水量过大;

防止离析的办法是:①改善集料级配,适当提高砂率;②混凝土中掺入微矿粉或粉煤灰,提高胶结料保水性;③混凝土中适量引气,控制混凝土水灰比。

质量通病范文篇9

关键词:质量措施

当前,市区工程建设的主要质量通病,从质量投诉比较集中的问题,以及现场监督抽查的情况看,主要有屋面、楼板渗漏,混凝土裂缝、墙体裂缝。

一、屋面、楼板渗漏

出现屋面、楼板渗漏的部位,大部分在洞口边、管周、断面变化的部位。

(一)现浇钢筋混凝土斜屋面渗漏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1、原因分析

⑴斜屋面变坡交接处、老虎窗与屋面连接处,设计的深度不够,很多工程没有局部施工详图,该部位由施工、监理人员现场发挥,由于受力钢筋配置不足和不合理,不能满足板块支座弯矩应力的要求。

⑵构造设计不当

为了追求建筑形式而将泛水高度过分的降低,使屋面与屋面连接处、屋面与墙身交接处的防水高度,低于下暴雨瞬时积水高度;屋面变坡处、老虎窗与屋面连接等处防水处理不当,也是形成屋面渗漏的一大隐患。

⑶施工缝位置留设不当

如将施工缝位置留设在屋面变坡处、屋面与屋面的交接处,这些都是结构应力转换的部位,容易产生裂缝而导致屋面渗漏。

⑷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施工坍落度选择不当

如施工时用水量过多,混凝土在凝固水化过程中,由于内部多余的水分蒸发后,在混凝土中形成微小的空隙,而混凝土体积减小产生收缩,这些空隙连在一起便形成毛细孔隙,成为雨水渗入的通道,从而引发裂缝产生。

⑸施工方法不当

斜屋面的坡度在30°以上时,如仍采用板底支模法灌筑,则容易造成施工质量事故,如局部板厚不满足设计要求,致使结构出现裂缝;钢筋配置不到位,负筋很容易被踩低,无法和混凝土一起抵挡弯矩而使板产生裂缝;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也是屋面渗漏的隐患。

2、预防措施

⑴加大设计深度。目前施工图采用的是平面整体标注法标注,设计应加大设计深度,斜板边界部位,如屋面变坡处、老虎窗与屋面交接处,虽然不是工程结构的重要部位,但却关系到重要使用功能,设计应有上述部位的详细施工大样图

⑵加强防渗措施。在结构层上,一是严格按构造要求做好预留洞口边的板筋、板负筋、加强筋等钢筋的制作和安装;二是增加一定高度的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配筋反口,反口的高度为150-200mm,并且与屋面的混凝土同时浇注,提高结构层的放水能力。在防水层施工时,要严格按屋面放水细部构造要求施工,一要处理好基层。泛水以及断面变化部位的锐角都要做成圆弧,减少板的连接应力,便于卷材铺贴。二是做好局部附加层的施工。排风道、管周与屋面交接处迎水面部位应有高出面层30~50mm的分水线,铺贴1.2mm厚合成高分子卷材或3mm厚的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上抹聚合物水泥砂浆。

⑶保证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施工质量。一是提高模板质量。模型板采用双面支模灌筑混凝土斜板,并将模板支撑牢固,以防走模。二是保证受力钢筋的有效高度和板的厚度。施工前认真校对检查钢筋型号、规格、数量,防止错用,每隔500mm放一个50mm×50mm×15mm的混凝土垫块,与板筋绑扎牢,或采用特制的塑料垫件,尤其是容易引起混凝土裂缝的预埋管的下方,要优先保证垫件的数量;负筋采用Ω形的钢筋凳,每隔500mm放一个,与负筋绑扎。

⑷做好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根据施工季节和屋面倾角大小,选择最佳坍落度,并且加强振捣。对已灌筑好的混凝土斜板,应在灌筑10~12h及时进行浇水养护,保证混凝土处在足够的湿润状态,连续养护期不少于15d,以提高混凝土斜板抗拉强度剂及抗裂性。

(二)、平屋面及楼层渗漏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1、平屋面局部渗水

除存在与现浇钢筋混凝土斜屋面渗漏相同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⑴不上人屋面的上人口边渗水。主要是位置设置不当。有的上人口一侧设在屋面女儿墙边,无形之中增加施工难度。措施建议上人口反口外侧面距离女儿墙内墙面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m。

⑵排风道、管周渗水。主要原因是设计不合理,管周与排风道的间距不足100mm,给排风道、管周的砌体防护和放水层施工增加难度。措施建议屋面排风道边有管道的,二者的间距要有200~250mm。

⑶水落口管周、变形缝渗水。屋面铺设保温层后,水落口管周及变形缝出现渗水的现象增加。由于设计及有关施工要求不明确,从现场抽检的情况看,大部分出水口底部留在保温层上方,造成管周积水,是渗水的主要原因。措施建议水落口周边的防水层要在混凝土结构层,且管周半径300~500mm以及变形缝附近200mm的范围内不要铺设保温层。

2、楼层局部渗水

卫生间楼板及管周、排风道周边渗水。一是由施工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出现在房屋交付使用时就会发现。二是业主装修时重新铺设卫生间内的、排水管道的位置和方向,破坏了原有的防水层,或改造后管道接头渗水等,因此引起的邻里纠纷时有发生。措施建议:属于施工原因造成的,施工单位要按规范要求施工,尤其是防水层的厚度、高度和细部,并经蓄水试验合格。属于二次装修造成的,要求物业管理部门告知业主,装修时尽量不要破坏防水层,一旦破坏,要在铺设面层前,重新施工防水层。

二、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板筋位置不当引起、温度、湿度变化,混凝土徐变的影响,拆模过早,早期受振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裂缝发生。

这些裂缝虽属非结构受力因素所引起的,但现浇板裂缝既影响美观,又容易使住户产生心理上的不安,而且裂缝不仅会影响抗渗效果,也易造成水分侵蚀钢筋,影响使用耐久性。

1、现场浇注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1)严格按图施工,加强旁站管理,保证钢筋的有效高度。钢筋安装到位后,混凝土浇注隐蔽前,要保证板筋有足量的符合要求的垫块,负筋有满足设计要求高度的足量支撑,制止原始的、由现场人员,凭感觉“护筋”的做法,既要保证板筋、有符合要求的保护层,又要满足负筋的有效高度。

(2)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注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防止干缩,尤其在高温下施工,更应经常浇水养护,这样既可减少温度产生的裂缝,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控制裂缝。同时,对水泥砂浆地面,也要严格按施工顺序操作,并加强养护,经常使地面处于湿润状态,也能有效地抑制地面裂缝的产生。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应合理设计浇筑方案,避免出现施工缝。

⑶加强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塌落度等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严格控制外加剂的使用,同时应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冲击。特别市新区很多工程的混凝土工程,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浇注,更要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混凝土用砂应采用中粗砂,如砂粒过细,砂的含泥量超过标准,不仅会降低强度,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这是因为泥的膨胀性大于水泥膨胀性的缘故。

2.加强验收后商品房空置房间的管理。

部分商住房验收后都要空置一段时间,空置期间,房间门、窗长期紧闭,此时室内的相对湿度在70%一80%之间。而且在竣工验收后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容易发生板角裂缝现象。我市已有业主与开发商因此提起诉讼的个案。这是因为置于空气中的混凝土处于收缩状态,这种收缩状态自其浇筑完成后可持续2年左右。在正常的湿度环境中,混凝土收缩所产生的裂缝十分微小,而且这些裂缝随湿度变化处于产生、愈合的反复过程,因而裂缝不会进一步扩展。但当混凝土所处环境的相对湿度低于80%时,混凝土内部的自由水(非化学结合水)蒸发加速,从而加剧混凝土的收缩。若这一过程持续时间过长,微裂缝就会进一步扩展,进而形成通缝。

措施建议:在一定的时间段(一般自混凝土浇筑完成后2年内)保持空置房间内的相对湿度与室外相对湿度基本一致并不宜低于85%。这一要求可采取经常开窗的方法得以实现,有条件的地方定期洒水增加湿度则效果更好。

三、填充墙裂缝

目前,框架结构填充墙,设计使用的材料有多孔砖、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材料。质量投诉填充墙砌体裂缝,特别是外墙墙体于框架梁底的裂缝的问题,从材料使用上看,填充材料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比较多,其次使用空心砖砌体,使用多孔砖的比较少。

1、施工顺序及组织不符合日砌高度不超过一步脚手架的规定。住宅楼的填充墙高度2.2~2.4m之间,一次性组砌到梁底。

措施建议:填充墙按要求应分4段组织施工,即未搭架组砌第一段,搭架组砌第二段,待第二段施工后7~10天后施工第三段(填砌梁底的斜砖、顶砖),再粉刷前施工第四段(填塞梁底的缝隙)。

2、砖缝厚薄不均,多数组砌前,没有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未立皮数杆,砌到哪算到哪,以致部分填充墙墙体上方出现平砖、半砖、甚至有的还出现碎砖。

措施建议:组砌前要进行施工设计,计算好皮数杆,用规范允许范围的砂浆厚度调整皮数,个别部位经调整,还难以符合要求的,可以在楼面用1:3水泥砂浆调整。

3、通缝、透缝,竖缝砂浆宽窄不一,半砖、断砖上墙,缝隙无砂浆。出现较多的是在加气混凝土砌块组砌的填充墙上。

措施建议:一要熟悉不同的砌体,对通缝的不同规定;二在组砌前,除了要立皮数杆外,还要摆砖,确定每层砖的竖缝宽度后再组砌,避免立缝出现透缝或瞎缝。

质量通病范文篇10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一、均匀沉降裂缝

(一)原因分析

裂缝多属贯穿性的,走向与沉降情况有关,一般与地面呈45°~90°方向发展,裂缝宽度与荷载大小有较大关系,而且与不均匀沉降值成比例。产生不均匀沉降裂缝的原因是由于结构和结构下面的地基未经夯实和没有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或地基受到破坏,使浇筑后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另外由于模板支撑没有固定牢固以及过早地拆模,也会引起不均匀沉降裂缝。

(二)预防措施

1、对软硬地基、松软土、填土地基应进行必要的夯实与加固。

2、避免在较深的松软土或回填土上预制构件,如预制应压实加固。

3、构件预制场地不应设在冻土上,周围应做好排水措施。

(三)治理方法

1、模板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有杂物;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严密;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直到排出气泡为止。

2、表面做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不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二、蜂窝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一)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未按操作规程浇注砼,下料不当,使碎石集中,造成砼离析。

4、砼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允分振捣又下料。

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稳定性不足,振捣砼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

(二)防治的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三、露筋:

(一)现象。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二)产生的原因:

1、砼浇注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

2、钢筋砼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粒径大碎石卡在钢筋上,砼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

3、因配合比不当砼产生离析,或模板严重漏浆。

4、砼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

5、砼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砼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砼缺棱掉角。

(三)防治的措施:

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四、麻面

(一)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二)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1、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三)防治的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五、孔洞

(一)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二)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处,砼浇注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间隙。

2、未按顺序振捣砼,产生漏振。

3、砼离析,或严重跑浆。

4、砼工程的施工组织不好,未按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

5、砼中有硬块和杂物掺入,或木块等大件料具掉入砼中。

6、不按规定下料,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因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形成松散状态。

(三)防治的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六、缝隙、夹层

(一)现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二)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三)防治的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七、缺棱掉角

(一)现象: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二)产生的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三)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八、表面不平整

(一)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