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5:22:07

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范文篇1

关键词:企业档案;质量体系;管理标准

近年来,企业档案越来越受到企业各层管理者的重视,管理好企业档案对提高企业的服务效率、经济效益、竞争力、社会地位等大有益处。在企业档案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企业档案工作开展难度大、进展缓慢、效率低下。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企业档案管理应遵守一定的质量标准,并纳入企业管理的整体标准体系中,与其他标准体系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为企业服务。

1企业档案管理标准、规范的现状及问题

1.1企业档案管理标准、规范现状。企业档案管理的行业规范有《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企业档案管理规定》《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等。《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国档发〔1991〕20号)是国家档案局1991年的规范性文件,并于2011年1月28日经国家档案局局务会议审议,属于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此规则的为深化企业档案业务管理,提高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档案工作的整体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进步。2002年9月,《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由国家档案局、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联合颁布实施,该规定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管理和改善档案工作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档案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制定的。《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的制定,在规范企业档案工作,为企业领导、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提供指导,保证企业档案工作正常、有序、规范开展的同时,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业务指导依据,也符合国家标准化建设提出的将企业建设成为标准化的主体的要求。2009年11月,国家档案局《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对企业档案的管理原则、管理人员及组织、管理的制度要求作了具体规定,给出了企业档案业务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工作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指南。随着企业档案管理的自主性增强,企业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根据企业情况及时调整档案工作规范,2013年2月,国家档案局第10号令《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施行。对企业文件材料,特别是管理类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作出了明确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企业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提供了标准。1.2企业档案管理标准、规范的问题分析。目前,各企业虽然部分或全部根据以上标准、规范进行档案管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包括以下几点:1.2.1缺乏按标准、规范进行管理的意识。因对档案的重视不够,档案按标准、规范管理的意识不强、档案质量管理意识不够完善,档案管理人员能力欠缺,思想受到局限,使档案质量管理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改进档案质量的作用。1.2.2强制性差,任意性强。部分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中采用的是推荐性标准,强制性差,任意性强。如《企业档案管理规定》十九条:“直接责任者,依法进行处理”,没有明确的处理细则,应有的惩罚措施不明确,在执行时,该规定的执行力度就被弱化或者被采取随意的态度进行处理,增加了主观性和可操作的空间。应在档案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增加强制性规定,如规定“任何人不得拒绝归档”等。标准、规范的任意性规定会使条款无所适从,降低了条款的可执行性。1.2.3更新慢,动态性差。当前经济环境、信息更新迅速、瞬息万变,随着企业的发展,机构、职能发展,企业档案收集的内容、范围都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构成企业管理资源的人力、财力资源、物质资源等的档案信息在企业内部相关机构中产生,而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有一定周期,等其完善出台可能已经产生了新的档案类别和档案内容,与档案标准与规范不一致。且档案标准、规范性文件更新慢,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日新月异的变化需求,导致遵从性差。

2企业档案管理质量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企业档案质量体系是以档案管理的质量为中心、以满足利用群体的需求为目的,综合利用各种质量控制方法,持续提高、改进档案信息来源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的系统。将档案质量体系作为一个系统,系统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环节职能的完成情况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因此,必须对企业档案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档案实体质量与档案工作各环节质量的关系。档案的实体质量是档案工作各环节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档案工作各环节质量是实体质量的综合反映和必然要求。档案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要靠档案专兼职工作人员去实现,档案专兼职工作人员的素质、质量是质量体系建设的基本保证。2.1企业档案管理质量体系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企业档案管理质量体系是对文件从形成、归档、整理、保管、利用、销毁或永久保存的全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弥补了以往档案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保证档案工作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企业档案管理质量体系的建设要求领导重视,全员参与,这样可使每一位档案工作人员树立起档案质量意识。可通过多项措施如讲座、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基于标准的档案质量管理体系注重档案人员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服务水平的培养和提高。2.2企业档案管理质量体系是企业发展的要求。随着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对档案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档案质量及档案管理质量成了当务之急。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的建设让档案工作渗透到企业业务工作中,健全了档案管理制度,扩大了档案管理的队伍,确保了业务档案的完整及准确。企业档案管理标准体系的建设也是企业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及时了解企业档案材料的价值状态、自然寿命和保管状态不仅对搞好企业档案管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全面加强企业综合管理,推进企业建设,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企业为了保证工作效率,应该建立档案管理标准体系。2.3企业档案管理质量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之义。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是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以及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企业的档案管理应当也必然要纳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当中。企业档案部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途径就是实施标准,按照该系列标准的要求建立并实施档案质量管理体系。

3企业档案管理质量体系的建设

3.1以利用者的满意度为目标。利用者如同“顾客”,顾客是接受产品和服务的对象,顾客即是上帝。在档案管理中如是。因此,档案质量管理应以利用者的满意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档案用户群体的整体及个性需求及期望,整体需求如:档案的真实性、可用性等,个性需求如利用档案的内容需求等。确保档案质量体系的建设能直接体现用户群体的需求,满足用户的期望。确保利用者的需求与期望在整个档案质量管理体系中得到沟通,使档案工作人员能及时了解利用者需求的内容、细节和变化,并采取措施以满足利用者的需求。3.2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确认、理解和管理,有助于提高组织目标实现的效果和效率。在档案质量管理过程中采用系统方法,就是将档案从形成到销毁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对组成档案管理系统的各个过程加以分析、确认、管理、控制,从而达到档案高质量管理的目标。档案部门应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采取积极措施建立档案质量管理体系。分析、控制、协调档案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的运行,并进行各阶段的测量和评价,根据测量和评价结果来持续改进档案质量管理体系。3.3注重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以目的为导向,将档案形成及管理过程中所有相关的资源和活动进行管理。档案形成即管理过程一般包括:(1)档案管理的基础:如人员结构、管理方法、设施、环境等。(2)档案的形成者、形成单位的职责和权限;(3)档案归档过程顺序;(4)档案管理运行的有效准则和方法。(5)档案工作内外部活动的接口等。

参考文献:

[1]宗培岭.试论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J].档案与建设,2004(8):51—53.

[2]黄磊.档案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0.

[3]陈福贞.试论档案质量管理体系[J].浙江档案,1995(6):6—8.

质量体系范文篇2

质量审核,作为内部审核的一项新课题,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关键性的接口,正日益引起企业,尤其是取得iso9000系标准注册资格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它对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就如何搞好质量体系内部审核作一些探析,以期对企业的贯标工作有所帮助。

一、管理层的高度关注

贯彻国际标准(简称“贯标”)能否成功,质量管理体系能否持续有效运行,领导的作用极为关键。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涉及到体系的各职能部门和所有过程,只有企业的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的支持,内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贯标工作才能有所保证,企业认证注册后才能继续努力,实现体系持续有效的改进。因此,管理层要把贯标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抓,变传统企业质量管理“管结果”为“管过程、管因素、管结果”,将贯标工作和企业的实际业务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从最初的“做”标准,到自觉地“用”标准,进而到“发展”标准的转变。

二、审核队伍的精心建设

从某种层面上看,审核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左右着审核的效果。因此,企业必须精心地抓审核队伍的建设,从组织上为贯标得以有效运行提供基础性保障。首先,聘任合适的审核人员。企业应从各职能部门中选聘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富有管理经验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同志担当此任。其次,对审核人员进行必要的审核技能和审核技巧的培训,包括iso9000系标准的培训。通过专业机构培训、审核人员之间的轮换以及适时的交流和研讨等手段,使审核人员不仅能熟练掌握标准,正确理解并掌握企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熟练地运用标准,能够熟练审核并指导质量体系的实施。

三、审核工作的严谨务实

内审的目的是通过发现问题来推动和实现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因此,审核工作必须严谨务实,必须富有成效。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策划:

1.重视审核准备

包括成立审核组、编制并安排好审核计划、准备工作文件等内容,其目的是使审核工作更具针对性,更具效率。每年年初,企业应聘任具有合格资质的审核人员组成审核组,委任审核组长。对全年审核工作要进行全面的策划,对质量体系审核的范围、活动内容和时间、审核人员的分组以及审核依据等要作出具体安排,该计划经管理高层批准后应及时分送到体系所涉及的所有职能部门。同时,审核组要根据计划安排,按照编制要求提前编制检查表,准备现场审核记录清单,为审核活动顺利开展做好各项准备。

2.开好三个“会议”

主要是指首次会议、审核组会议和末次会议。这三个会议对于审核组与受审部门之间的的沟通和交流,审核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及对审核过程的控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审核组对每个会议的侧重点、会议要通报的主要事项以及要讨论的主要议题,要有清晰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次会议和末次会议一般由企业领导、审核组全体成员、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应“简而短”,切中要害。首次会议主要是申明审核目的和范围,传达审核计划,强调审核原则,澄清有关问题,落实相关安排。末次会议主要是答谢受审方给予的支持,通报审核结论,报告不符合项,重申审核原则,重点则是对不符合项提出纠正措施和要求。而审核组会议,是在现场审核结束后审核组召开的内部会议,必须“详而实”,具体且有内容,其主要议题是对审核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协调相关问题,审核不符合项报告,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为末次会议做准备

3.抓好现场调查

这是整个审核工作关键性环节和重要的接口,是整个审核工作最灵魂的部分。现场审核获取的客观证据和相关信息,将是评价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和充分性的重要依据。在现场审核中,审核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更需要正确掌握并运用好审核的技巧和策略。现场审核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收集客观证据,二是对客观证据进行分析。因此,审核必须掌握好切入点,选择好审核的路径,运用好审核方法,发挥好专业判断。

在审核路径的选择方面,审核人员可根据检查表的设计要求,企业自身生产工艺、经营/服务的特点,企业的组织架构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检查路径。在审核方法的选用上,一般采取抽样调查,因此,审核应尽可能抽取其有代表性的样本,同时更应取得受审部门的密切配合,以便使审核结论客观公正。现场调查一般包括“听、看、问、查”四个环节。“听”主要是听受审部门有关人员的介绍:“看”主要是查阅受审部门有关资料,其中包括制度、计划、规范、程序和原始记录等:“问”主要是在听取介绍情况时提出问题,问清情况,掌握现状:“查”主要是为立论有据,将听、看、问收集到的情况和问题,采取顺藤摸瓜的方法,到现场查证核实,一查到底,由点及面了解全貌。在现场调查中,审核人员要面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会遭遇到各种意外的情况,审核人员要发挥自身所长,充分运用好专业的判断,尤其是对不符合项的界定,除了深刻理解标准的要求外,还要掌握一些技巧,要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标准为准绳”的判断理念。

4.撰写好一个“报告”

审核报告是整个审核工作的外在体现,是在对客观证据及审核记录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归纳和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审核总结。审核组长对审核报告的编制、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审核报告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提供足够的信息,使看报告人能对审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撰写审核报告既要掌握足够的客观证据和审核发现,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局部看全局,要用典型的事实、数据说话,要聚焦组织领导和顾客关心的问题。不符合项纠正和预防措施,既要体现可操作、可控制、可评价,不能就事论事,又要体现预防、系统、发展,贯彻持续改进的思想。审核结论应与末次会议上结论一致。审核报告在报有关管理高层审查同意后,尽快送达受审方。

质量体系范文篇3

[关键词]质量认证措施

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是质量体系,即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在我国认证的依据是等同于ISO9000族系列标准的有关国家标准(GB/T19000系列标准)。它的作用在于能有效地提高顾客对企业的信任,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顾客。同时减少甚至避免了顾客对企业质量体系的重复检查评定,有利于顾客选择合格的企业。目前我国质量体系认证已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大部分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质量体系认证的热潮中,仍然存在着诸多误区。

误区一:搞认证是自找麻烦

ISO9000族标准是一个家族,2000版的ISO9000族核心标准有四个,其中光是表述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及相关术语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0:2000),就分成10个部分,给出有关质量的术语共80个词条,同时提出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表述了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应遵循的12个方面基础知识,ISO9000族其它标准所要求的要素则更多更繁杂。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ISO9000族标准。而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质量认证的正确认识,追求短期利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认为搞质量管理体系周期长,过于烦琐,歪曲质量认证的内涵,把通过认证说成是自找麻烦。

误区二:质量体系认证就是产品质量认证

企业认证的基础是有关质量体系的国家标准,我国的国家标准GB/T19000系列标准等同采用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9000族标准。而产品质量认证是对产品做型式检验,同时对与产品有关的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供方的质量体系对其生产、设备、材料采购、检验方法等能否进行恰当的控制,能否使产品始终符合技术规范。

虽然两者都要求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但产品质量认证的对象是特定的产品,而不是供方的质量体系。由于认证对象的不同,引起了获准认证条件、证明方式、证明的使用等一系列的不同,通过产品质量认证的企业可以在其产品和说明书上使用该标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不得用于所生产的任何产品上,仅适用于企业对外的宣传。

误区三:获得证书等于掌握了世界先进管理水平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成员国的标准化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体。制订国际标准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ISO9000族标准就是由1980年成立的第176技术委员会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委员会,在英国标准BS5750基础上,吸收了美国军标ANSI/ASOZ1.15和加拿大CSAZ299等一些国家标准的精华,组织了15个国家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专家,历时5年,于1987年正式颁布的。它和其它国际标准一样,是在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同意,才作为国际标准正式的。由于国情各异,能够被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共同接受的ISO9000族标准必定是相互协调、妥协的产物。因此,这一标准实际上并非最优评价,只是满足顾客最低限度要求的通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合格”的标志,当然,获得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更非获得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的质量认证。

误区四:选择认证机构时崇洋媚外

目前,不少企业在选择认证机构时,不加分析、不作比较,一味地“崇洋媚外”。其实,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证委员会(CNACR)1994年参加国际认可论坛,1998年首批签署国际认可论坛多边承认协议(IAF/MLA)和区域多边承认协议,成为了IAF/MLA集团的创始成员,即由CNACR认可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就代表所出具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达到国际水平,具有国际等效性、互认性和等同权威性。而有些企业仍不惜花3~4倍的代价,舍近求远,请国外认证机构进行咨询、认证,这纯属误解。当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认证机构,在信誉、知名度等方面还是有差异的。企业在选择时还需要认真考察。

误区五:对标准生搬硬套全盘否定自己

每个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运行中,都有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但是不少企业在建立质量体系时不注重总结本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过于注重质量标准的符合性,不能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甚至在编制文件时,聘请咨询公司的人员“闭门造车”,生搬硬套其它企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严重影响了质量体系建立与运行的有效性。在运行质量体系时,又过分强调一切与标准要素相对应,全盘否定自己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程序,结果反成了“邯郸学步”,贻笑大方。

误区六:认证就是评比和检查

企业贯彻ISO9000族标准,取得证书,其目的是让公正、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证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藉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取得顾客的信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然而,有部分企业质量意识淡薄,管理观念陈旧。本身没有通过认证的意愿,由于迫于竞争对手通过认证的压力,或采购方的强力要求,仅为获得证书而认证。结果要么照本宣科地套用其他企业的模式,要么花重金“购买”证书,一旦证书到手,就不按标准继续开展工作,没有认识到质量体系认证的根本目的在于持续提高产品质量,保持顾客的持续满意,其结果只能是在监查和复评中被淘汰。

误区七:认证可以包治“百病”

目前我国为体系认证提供依据标准的主要有ISO9000、ISO14000和OHSAS18000。它们各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ISO14000标准,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总称,目前我国等同采用的国家标准为GB/T2400系列标准,它侧重于产品或服务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该认证,表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OHSAS18000是“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标准规范”,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的解释,对企业生产的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达到逐步消除或降低企业生产过程的风险,使员工的健康、安全和企业生产的安全有完善的保障体系。

虽然这些管理体系都从设定目标,系统地识别、评价、控制、监视和测量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的系统,其运行模式都以过程为基础,用“PDCA”循环的方式进行持续改进。但质量管理体系致力于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达到持续的顾客满意。同其他管理体系相比目的和评价指标有明显的差异。

误区八:拿到认证证书就万事大吉了

质量体系范文篇4

通过几个月的实战运行,围绕过程方法,对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管理职责

1、成立了专门的质量体系贯标专班,编制了适宜我公司质量体系运行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制定了各种规定,各工种行业指导书,岗位责任制,形成了以文件为依据的质量体系管理。

2、调整落实了各部门人员的配置,使质量体系运行组织结构清晰,层次清楚,各部门质量职责明确。

二、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1、对所有管理人员和部分员工进行了ISO9000的专题培训学习,参培人数占全员总数50%以上,提高了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2、注意培养提高员工素质,使所有员工都参加了各车间、各部门组织的技能知识教训,通过考核基本能满足各岗位工作的需要。

基础设施

做到了生产设备、计量设备有专人管、有档案、维修有计划、运行有记录,始终保持了所有设备处于良好状态,确保了生产的需要和产品质量。

工作环境

我公司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下属工公司物、料、设备实行定置管理,使物、料、设备等摆放有序、标识清楚,过道畅通。对各部门办公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通过环境的改善,对外提升了企业的管理形象,对内使员工素质和修养得到提高。

三、产品实现过程的控制

1、对供方和需方,采购和销售部门都进行了严格认真的评审,所供物资和生产产品基本满足了我公司的需要和顾客要求。

2、建立和健全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实现过程的所有可追溯的质量记录。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了每道工序有自检、互检、专检,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3、财务部门对所管理的物资入、出库手续完备,各种物资标识清楚基本做到了帐、卡、物相符。

四、测量分析和改进

1、质检部门专检人员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了测量,每月对原材料采购,生产产品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对不合格品做到了有控制、有处置、做到了有纠正、有预防等必备的措施和手段。

2、销售部门对我公司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了专访和测量,顾客满意率在95%以上,完全符合我公司制定的质量目标要求。

3、5月5日进行了内部质量审核,涉及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及各部门,共发现3个一般不合格,各责任部门已采取了纠正和预防措施,通过整改已得到内审人员验证。

通过几个月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实战,质量管理在我公司基本形成了网络化、体系化,在我公司上、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质量体系运行在我公司是适宜的,也是充分有效的,但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我们还有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目标未对各部门进行量化、考核。

2、车间人力资源配置不够,生产周期未能满足顾客要求。

质量体系范文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质量;管理

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基本原则,也是食品安全执法的重要依据和食品生产及经营活动遵循的准则。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以及对“四个最严”要求的深入贯彻,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也对检验检测机构在食品安全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充分认识和研判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体系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重要性十分必要。本文对2015年至2017年我所质量体系安全管理工作中食品安全标准有关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旨在进一步提升我所质量体系及管理运行水平,并对今后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在质量体系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现报告如下:

1我所质量管理中涉及食品安全标准概况

1.1CMA、CNAS扩项评审及监督抽查、专项监测。等质量体系考核评审中所涉及的食品安全标准考核情况《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中第(四)点规定:未依照食品安全标准、检验规范的规定进行食品检验,造成不良后果的;食品检验机构应当责令其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整改,暂停资质认定证书6~12个月,证书暂停期间不得对外出具食品检验报告。说明检验检测机构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要求进行检验及出具报告的重要性。质量体系考核评审中共5个考核点涉及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其中,《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检验机构监督评价细则》中的检测标准是否现行有效版本(0.5分)、临近标准限量值的检验结果的判定处置情况(1分);关于《食品检验工作规范》考核中涉及了查看实验室食品安全标准修订/制订情况及查看实验室有无建立信息系统(2分)、检验过程是否严格依据标准检验方法进行,并对其进行方法确认程序(2分)、查看实验室标准查新及使用情况、查看实验室近期标准变更情况是否符合要求(2分)。因此,考核实验室使用食品安全标准的时效性及有效性是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对认证部门飞行检查或药监部门质量考核的必要项目。经统计,近三年我所出现的现场评审不符合项中涉及使用标准不符合条款的共7项,其中,未及时进行标准变更的有4项,未及时对标准变更后的方法进行证实及学习宣贯的有3项。整改后,实验室对失效标准进行更新,并举一反三,对在用的检验标准逐一查新,统一进行标准汇编及文件发放,同时进行实验人员标准变更后的学习和宣贯,形成培训记录,并对变更后标准方法予以方法确认。1.2我所食品安全标准查新、发放及方法确认情况。截止2017年4月,国家了1200多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通用标准共11份,食品产品标准共64份,特殊膳食食品标准共9份,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及相关标准共586份,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共29份,食品相关产品标准共15份,生产经营规范标准共25份,理化检验方法标准共227份,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共30份。毒理学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共26份,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共29份,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共106份,被替代和已废止(待废止)标准共67份,有效解决了标准体系原先存在的矛盾、交叉、重复和空白等问题[1],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但即便如此,食品安全标准更新频繁仍会给生产企业甚至检测机构的标准使用带来隐患,以至于产生甚至不合格报告问题。鉴此,我所及时对实验室在用的食品安全标准、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自查,废止、整合失效的食品安全标准,不断完善我所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经统计,截止至2017年8月,已对我所CMA资质认定证书附表共707份标准及在用的1028份标准进行查新,保证实验室按照体系有效运行下使用现行、有效标准。1.3近三年我所参加食品安全标准培训及执行情况。近三年,我所参加外、内部食品安全标准相关培训共42项,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法》、GB5009.27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GB5009.9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钾、钠的测定》及GB478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等最新标准的宣贯、学习,并对经过培训的食品检验检测人员进行人员能力确认,健全我所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规范人员的录用、培训及管理,加强对人员关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操作技能、质量控制要求、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知识等的培训考核,加强对食品安全法相关知识培训效果,确保人员能力持续满足工作需求。1.4标准分类问题所涉及的客户异议及申诉。统计近两年,接到客户提出申诉及异议情况,共有9项由于企业对标准GB2760-2014理解不透彻及标准分类不清晰引起,申诉及投诉项目包括糖精钠、甜蜜素、胭脂红等,检测标准主要涉及GB/T23495-2009、GB5009.97-2016、GB5009.35-2016等,我所经原因分析及自查,得出所出具的检验报告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及GB2760-2014的相关规定进行检验、产品分类及判定,对客户作出情况说明及复函。1.5食品安全标准在内部质量监控中的应用。食品检验检测报告是否具有法律效应,关键看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是否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检测方法,并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因此,方法类标准、基础类标准和产品类标准在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中得到大量应用,原先推荐性检验方法标准在新一轮的标准整合中,已基本全部修订为强制性标准,例如:GB/T5009.34-2003《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修订为GB500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因此,制订并执行与食品安全标准应用相关的质量监控项目是加强日常监督、有效保证数据准确的重要手段,我所按照年度检测质量监控计划,监控类别分别为:仪器比对、加标回收、质控样品等,把新变更的检验检测方法纳入年度质量监控任务,如:GB5009.12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脱氢乙酸的测定》等检验方法的比对及确认。

2食品安全标准使用过程存在的共性问题

当前,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食品安全标准的使用不准确的问题还比较普遍,值得重视:2.1相关标准间尚未完全衔接。我国标准体系中,存在行业标准和部门标准,从标准制定的角度,行业标准和部门标准侧重的是提升食品质量,因此部分指标与食品安全标准存在一定矛盾,标准间无法达到和谐统一,造成部分产品出具报告时对结果判定存在多个标准、多个要求的局面,因此,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体系安全管理过程中使用标准带来一定困扰。2.2所用标准选择不准确。一方面,由于对食品工艺的不了解和标准术语的理解不准确以及标准间食品分类系统的不统一[2],造成标准选用不准确。另一方面,食品安全标准的时间和实施时间并不相同,如果不关注标准新老更替的时间规定,工作中会错误地使用未到实施时间的新标准或已被新标准替代的老标准。2.3标准对应产品不准确。一是忽视了标准适用范围。标准通过适用范围,规定了标准适用或不适用某类食品类别,如GB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规定,标准仅适用于预包装食品,但在实际应用中,检验和评价散装食品时也使用该标准,就是忽视了标准的适用范围。二是忽视了标准特殊注解。有些标准通过对指标限量值进行注解,规定指标限量“适用于”或“不适用于”某类食品,比如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对亚硝酸盐、硝酸盐指标的规定,就通过注解明确仅适用于乳基产品、乳基产品(不含豆类成分),不适合于添加蔬菜和水果的产品及添加豆类的产品,但在实际使用标准中这些注解往往会被忽视。2.4所用检验方法不准确。检验方法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新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技术指标均明确规定了相应的检验方法,而相同的技术指标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检验方法,尤其是一些标准中注明了一法还是二法,如果仅凭经验就选择检验方法,易造成检验方法选择不当,如GB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中第一法为大肠菌群MPN计数法,第二法为大肠菌群平板计数法,而在产品类标准中,大多标准规定使用的却是第二法。2.5所用采样方案不准确。新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微生物指标多使用三级采样方案[3],它与以往的一级采样方案的要求完全不同,明确了同一批次产品中应采集(检验)的样品件数(n)、最大可允许超出m值的样品件数(c)、微生物指标可接受水平的限量值(m)以及微生物指标的最高安全限量值(M),其中m为合格菌数限量,将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数量区别开,M为附加条件后判定为合格的菌数限量,表示边缘的可接受数与不可接受数之间的界值。实践中采样方案不准确有两个方面,一是未按照规定的采样方案采样。采样前未研读标准要求或为了节约采样经费,不使用规定的三级采样方案。二是采样方案理解错误。三级采样中“n、c、m、M”的含义不了解,造成样品的数量不够或者样品的批次不同等问题,不能满足三级采样方案的检验和结果判定的要求。

3食品安全标准在质量体系安全管理中若干建议

食品安全标准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更好地应用食品安全标准,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标准对检测工作的指导作用,需要检测机构从质量体系安全管理角度,针对各个环节进行完善和提升。3.1做好标准的查新与应用。针对目前食品安全标准数量多、更新快的特点,检测机构应持续保持安全风险意识,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收集政府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告公示,进一步加大新标准的查新力度、提升标准查新频次,及时做好新标准和检测能力的评估、衔接,并向资质认定部门及时申请标准检验方法变更,确保管理体系内部和外部文件有效。尤其在新标准使用伊始,处于新老标准的变更关键点,一定要加强质量监督工作力度,确保新标准得到准确使用。3.2强化标准应用的解读与指导。食品安全标准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有着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加强宣贯和培训,有助于推广标准的实际使用,提高标准使用的准确性。尤其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系统培训[4]。食品安全标准后,应及时进行专业培训与评估,让更多的人了理解标准、使用标准,尤其提高检测、质控、受理、采样等环节使用标准的正确率,减少、避免标准使用不符合工作发生。3.3重视标准使用的反馈与完善。检测机构一方面要做好标准执行、准确出具报告,同时检测机构应将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标准制定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对需要制定或修订的标准提出制、修定意见[5],参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加强食品安全标准贯彻实施,提高各级监管人员、检验人员对食品安全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逐步提高标准工作能力和水平。3.4提升标准使用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方法研究,并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抽样系统、食品安全标准共享应用系统、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和检验数据平台等信息化管理系统[6],不断提高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用食品安全标准的信息化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讲,食品安全标准是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检测活动的“骨架”,检验检测机构所有检测活动都是围绕标准而配置和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管理在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为进一步提升我所质量管理的运行水平,规范工作程序,积极应对认证部门飞行检查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质量考核,增强食品风险防控意识和质量意识,应将“学标准,用标准”贯穿于质量保证体系,确保食品安全标准在质量体系安全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周建,卢丹,陈雨牵,等.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4):1514-1517.

[2]陈佳维,李保忠.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学,2014,35(9):334-338.

[3]刘奂辰,裴晓燕,任鹏程,等.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微生物监控的理解和应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6,28(6):482-486.

[4]辛明霞,封焱,高艳海,等.食品安全标准在承德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中的应用现状及改进策略的研究[J].河北医学,2017,23(7):1221-1224.

[5]李佳,叶兴乾,沈立荣.我国食品标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J].食品科技,2010,35(10):297-300.

质量体系范文篇6

当前,在企业党建工作中建立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引入iso9000族质量标准,引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已成为与时俱进、创新党建工作、拓宽党建工作渠道、提高党建工作标准和质量,建立有序高效的党建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关注。

一、建立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党建工作虽然也围绕企业改革的形势和中心工作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创新,并创出了许多新途径、新方法,使党建工作有了质的升华,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但其管理的方式方法和基本框架,仍然是以传统管理为根本,与现代企业科技发展的变化和速度不相匹配,如不加快创新与改革,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党建工作必然将与社会发展形成反差,进而影响其战斗力和凝聚力。

建立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意义在于:一是党政两个质量体系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可以有效解决“两张皮”现象,有力地促进企业发展。二是党建工作按照“5w1h”要求进行,可以有效地防止党建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党建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系统和有序,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三是按照体系要求对每一项党建工作都要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和有持续改进,做到过程闭环控制,使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党建工作的成效,增强党组织的威信。四是党建体系在实施运行过程中,有一套自我检查、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质量评审机构复审的科学评价体系,促使体系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有利于党建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在企业党建工作中,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使企业党建工作开阔视野、扩展空间、更新手段,提高标准,国内不少知名企业已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如:北京城建集团在1995年就通过开展党政贯标“双认证”,使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

二、建立企业党建质量体系是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各级党组织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积极探索和改进工作方法、工作机制和活动方法,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与时俱进创新企业党建工作的需要。建立企业党建质量体系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先进管理方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已在国内众多企业广泛应用,那么,伴随着社会的全面向现代化发展,党建工作本身的运作也要跟上时展的脚步,向现代化进程迈进,适应企业贯标的要求,使党建工作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这也是与时俱进,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党必须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必须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组织运作机制,必须大力推动党建工作的现代化。

二是企业党建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的有效途径。随着企业贯标体系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党建工作如何与之相适应。在党建工作中导入iso9000质量体系,是党建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良好途径。比如,如何科学地考核评价党员的实绩,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常是利用一年一度的员活动,对党员的工作、学习、思想、作风等情况进行评价,但在评议过程中,由于对党员绩效的量化考核不完善,很难对每个党员综合情况作出量化的准确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存在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现象。将iso9000质量标准引用党建工作领域,通过建立党建系统文件化质量体系,把党建系统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管理方法,以及在新时期摸索出来的一些新经验、新方法用文件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标准、规范,并把党务所有工作按照贯标的要求实行过程控制,对每一项工作和活动均采取pdca闭环控制,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并持续改进,那么,党建工作就会在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中不断提高,进入良性循环。

三是不断增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企业党组织首先要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下功夫、做文章。这就需要企业党组织通过建立科学的机制,让每一个党员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追求和目标,使党员队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更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求新、求实、求效,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探索和创新党建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把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检验党组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才能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使党员成为企业生产和各项管理的一面旗帜,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关于企业党建贯标需注意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要明确党建工作贯标的工作目标。这是党建贯标工作的最根本的要求。党建贯标的根本目的是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程序,紧密结合企业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原理,以提高党组织先进性,党建工作的适宜性,党建活动的有效性为

目的,以企业党建工作的标准化建设、网络化管理和绩效化考核为内容,使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就是要结合企业党建工作实际对党建工作,建立较好完善的党建工作质量管理标准,从而使党建工作严格按程序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要本着简化、简便、实际、易行的原则,同时标准的制定也是动态的,要随企业党建工作实际的变化而不断改进。网络化管理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组织之间、组织与党员之间的网络化管理,实现党建工作形式、载体、手段的多样化,提高党建工作效率。绩效化考核就是要根据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党建工作质量管理考核标准,首先要把党建有关工作内容,制度等编制工作标准,其次要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第三要下发企业党建工作管理软件,建立企业党建工作平台,实现党建工作资源共享,实时考核,动态考核。

二是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建立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创新、继承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一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根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结果,在管理制度、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但党建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重要制度必须坚持,并把好的优良传统和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制度、办法和一切优秀的东西加以发扬光大。一定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做好党建贯标工作,力求避免“挂羊头卖狗肉”的形式主义和机械简单的照搬照套别的企业的经验的教条主义这几种倾向,探索有本企业特色的党建贯标工作的新路子。二是在创新上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创新必须要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持续增长,有利于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的提高,有利于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这样才能提高党组织的生命活力。

质量体系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全日制硕士;教学质量;质量保障体系;内涵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用l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关键在于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上,每年以约30%的速度递增。如今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模已经超过100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超常规发展使得人们把焦点集中到研究生教育质量上来。本文通过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涵进行分析,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经验,以期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学有所启示。

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及属性

概念是研究问题的先导,为全面理解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个概念,先对这一概念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质量保障体系。

(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最早开始于1935年,其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直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中断。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后,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不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由于我国接受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多是工程硕士、MBA等专业学位的申请者,这就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使人们认为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就是学术学位教育,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指专业学位教育。其实真正规范意义上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非全日制是相对应的,两者并行互补,共同构成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我国现行出版的文献中大都没有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比较明确的论述,但对“硕士”和“全日制研究生”这两个词语有比较明确、一致的说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下文简称《辞典》)对硕士的定义是“我国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凡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而获得硕士学位者”。《辞典》还对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有较明确的划分,提出了“脱产研究生(Full—itmePostgraduate)”和“在职研究生(Part~itmePostgraduate)”两个称谓,并指出脱产研究生“即全日制研究生,一般指非在职学习的全日制研究生(包括未曾就业和就业后又考取全日制研究生而离职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在研究生班学习的研究生)。”目前,全日制研究生是我国大多数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也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关注的对象。根据以上分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定义应该是:通过国家规定的全国统一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或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免试录取(如保送研究生、强军计划等)的考生被研究生培养单位录取后,在学习期间不承担工作任务,全部精力集中于攻读硕士学位,并在国家规定的学习年限达到《学位条例》要求,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二)教学质量。要理解教学质量的定义,首先要理解教育质量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对教育质量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看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质量观,认为教育的产品是人,教育质量与设定的标准、规格具有一致性,应用统一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教育质量的好坏;另一类是服务质量观,认为教育的产出是一种教育服务,而质量是满足顾客明确或潜在需要的程度,高校应充分尊重和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比较以上两种观点,显然后者更符合教学实践和发展趋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OO2—20l0)》中也指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指研究生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并有学者将研究生内部质量保证分为输入保证、过程保证和输出保证三部分。可以认为教学质量可以理解为过程质量,它是在学科建设水平、生源质量和质量方针一定的情况下,培养单位制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各个环节以及为保障培养活动有效实施而采取的具体措施符合个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它是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

(三)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也称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管理学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工商业界,是指企业为生产出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满足质量监督和认证工作的要求,对外建立的质量体系。源于工商业界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不久就开始渗透到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所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主体(政府、社会和高校),通过运用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控制、质量审计、质量认证和质量评估等手段,所进行的教学质量持续促进活动。从本质上说质量保障体系是一种质量管理制度,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资源、程序和过程。在这里,组织结构是指为行使教学职能而必须明确建立的岗位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资源是指包括人力资源、教育基本建设、教学经费和场地、器材、设施等各项教育投入;工作程序是指为实现教学质量方针,达到教学质量目标,应制订、颁发的各项活动工作规程;过程则是指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它又有直接过程和间接过程之分,是构建质量体系的基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三个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其中第二个要素是核心,后一个要素为之服务。将上述认识概括起来,可以这样来理解“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的主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不断满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标,以高校内外体制因素为背景,以教学实践和管理制度为基础,以教学评估为手段,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有机连结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的有机整体。它既包括对现有保障机制不合理成分的改革,使之不断完善;也包括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及高教改革要求的新保障体系的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府、社会、学校等诸多层面,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既有宏观保障机制,又有微观保障机制;既有内部保障机制,又有外部保障机制等。进入新世纪,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问的学术交流也更加紧密。一方面,研究生对学习环境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世界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高校,最大限度的培养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跨国办学和教育资源的国际化,使大批高素质生源流向外国高校,我国研究生教育市场面临直接被瓜分的危险。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国家、社会和广大教育服务对象的需要,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高校就应努力改进其质量管理方式,构建一个完善的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保证向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要做到这一点,高校必须深刻认识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属性: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质量管理,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将教学质量管理作为独立的组织职能,并进行正式的组织安排。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是政府、社会和高校。政府和社会是外部保障的主体,高校是内部保障的主体。高校应根据教育服务的顾客需求变化,不断提高质量保障水平,并使自主性原则贯穿于整个保障活动之中。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组织管理的一个分支,是其重要职能之一,其思想方法的核心就是在学校的管理体制中建立组织对其人才培养活动质量予以系统化、结构化、持续化关注的机制。

(4)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把只从着眼于目标或结果的保障,逐步深化到过程的保障,教学质量评价将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主要方法。

(5)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强调组织的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和自我改进,注重管理的程序化、文件化和规范化。

(6)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实施质量保障的主要形式,对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不断地进行审计、认证,以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同。

(7)学校内部所提供的质量保障目的不仅仅在于质量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于赢得社会和顾客的信赖,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和信誉。

二、国外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经验及发展趋势

(一)美国。美国是世界上研究生教育体系最完整、最规范且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代表性国家。在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估系统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美国不仅有传统的高等学校内部以自我保障为中心的自我评估和由高等教育内部成立的各种学术机构为主的各种协会或者学术团体、专业协会进行的社会中介性质的评估,还有私人团体、新闻媒体等组织的对研究生院进行的排名,以及州政府组织的政府评估等。评估结果虽然不与政府财政拨款直接联系,但却具有相当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往往直接影响着被评估高校在社会上甚至是在国际上的声誉。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美国对研究生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上,一方面尽量压缩专业课,另一方面则充实基础理论课;而且学校规定研究生必须有一定时间住在校内,为的是使他们能够随时与教师、同学交流学术思想和参加校内的各种学术活动;学校同时也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外的学术性会议。

(二)英国。英国的研究生教育具有悠久的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工业质量管理领域中“质量保障”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在确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新框架时,英国政府有意识的借鉴了这一思想。在外部质量保障方面,国家成立了教育保障机构,在内部质量保障方面,每一所学校拥有其各自为实现相应标准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内部程序。

英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的方式和方法上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比较注意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能力。从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过程来看,重视研究生对课程的学习,尤其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化;重视和论文相关的课程学习,鼓励研究生跨系、跨校选课;还增设了高级课程,其中包括高度专业化的课程、扩大知识面的课程、加深知识了解和新学科开发的课程、结合新实践的课程。通过课程的调整,强化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三)法国。法国是世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轨制:代表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大学系统和代表精英教育的大学校系统。

法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具有中央集权的特点,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格局。法国政府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主要通过控制拨款、文凭颁发和鉴定、老师任命、行政管理人员的任命及课程设置等手段得以实现。1984年,法国成立了“国家评估委员会”,它的任务是对法国教育部所属及其他部委所属的所有科研、文化和专门职业高教机构进行质量评估。评估报告中会对大学中的教育和继续教育、科研和开发、对高校的管理政策和管理实践、对大学如何界定和完成目标、使命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为大学中受教育者、大学的合作伙伴、政府、大学毕业生的雇主及其他组织提供信息。

(四)德国。德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比较长,远在中世纪时期德国就出现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德国的研究生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一是其大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联系更为紧密;二是研究生教育层次主要是攻读博士学位。一直以来,德国都以博士培养质量高,博士科研能力强而闻名,这与德国历来崇尚科学传统有很大关系。由于崇尚科学,保证了博士生培养的科学性和学术性,培养了良好的博士生源。

德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行教育地方分权政策,质量保证体系“内外结合”。由全国性的协调机构如质量保证计划和认证委员会制定统一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允许州和地区性认证和评估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的重点是:针对单个高校的评估是以系为单位面向学科组织进行的;针对地区或网络上组织的评估主要以同类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为目标进行评估。

另外,德国通过采取根据绩效对大学拨款、对研究和教学进行鉴定,实行累计学分制,折算学习和考试成绩的学分制以及设立国际承认的毕业文凭(高校可开设新学位课程)、加强高等学校的学习咨询职责等措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确保21世纪德国高等学校在欧洲和国际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尽管美、英、法、德四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从质量保障的框架来看,都有着共同的特征:(1)四国均建立了适应本国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体系中各项制度,以使本国的研究生教育适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培养的高层次人才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2)四国的质量保障是以教学单位为核心,以外部检查监督为推动,并且通过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来达到质量巩固和提高目的;(3)四国均在中央决策范围外建立了一种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实施监控。(4)四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范围比较宽泛,有以学校为整体的评价,有以学科为主的评价,也有以科研为主的评价等等,但它们质量保障的重点均在教学与科研领域。

美、英、法、德四国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呈现了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共同趋势:(1)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不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和大学的内部事物,而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2)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标准将趋于多元化,使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3)通过教育立法来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将评估活动置于依法治教轨道上,使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我国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

从1981年我国部分高校恢复并开始少量招收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至2007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41万多人,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数量规模上的巨大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研究生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质量评估监控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不仅规模大,而且学科门类种类繁多,应该有多样化的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和评估体系。但是现在各高校大多只是组织一些老教师参与课程的巡视工作,未做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2)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研究生总体培养形式还是严进宽出,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考试、中期考核、学术报告、开题报告以及论文答辩等流于形式,对于研究生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

(3)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许多高校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和局限性;课程内容不能够有效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沿用的教材缺乏前瞻性和导向性;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重视演绎法,忽视归纳法,继承有余而开创不足,缺乏与学生之间的足够交流。

(4)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九五”期间的大发展,研究生导师在数量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由于人事管理体制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使得导师队伍的管理缺乏竞争、流动、监督机制。

(5)学术科研氛围不浓,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和社会之间缺乏足够交流、合作。我国许多高校的研究生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科研偏向于功利色彩,导致科研学术气氛不浓;有些高校虽然与企业、社会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但能及时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偏少。

虽然不同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各不相同,与其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和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受教育和管理规律所致,各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仍具有许多共性,针对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问题,国外的经验至少在以下方面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实现由政府直接制定标准、规划、组织评估活动的主导机制转换到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公平、透明、权威并具有中介性质的研究生教育评估认可机制上来,由市场机制调整其布局和教学活动,逐步建立起由教育机构内部和外部两个层次组成的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体系范文篇8

一、结合企业实际,编写体系文件

广西南方商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大酒店是隶属于广西贸易厅的二星级酒店。由于经营范围广、营业面积大、工种分类多、服务档次高,因此,如何按ISO9000族标准要求,结合酒店行业实际,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很多问题需要加以探讨。南方大酒店从企业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按照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时,遵照“该做的要写到,写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有记录的原则,采用“一个重点”、“三个结合”的方法,加快了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步伐。目前,酒店已初步建立起企业内部科学化、规范化的服务质量体系。

1.以质量手册为重点,以纲带目质量手册是质量体系文件中的统帅性文件、纲领性文件和总体性文件。

它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运作要素和质量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等应作出概括而准确的描述。因此,编写好质量手册,是贯标工作的关键性一步。我们根据ISO9004—1《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一部分:指南》和ISO9004—2《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二部分:服务指南》标准的要求,参考ISO/犇犐犛10013《质量手册编写指南》,在作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酒店的实际,认真制定了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对照标准在风险、成本和利益之间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确定运作要素及相关的质量的层次结构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通过抓好质量手册的编写,进一步加深了对ISO9000族标准的理解,带动了其它体系文件的编写,提高了体系文件的质量,使体系文件更趋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2.编写体系文件与企业原有的规章制度相结合按照ISO9004—2标准的要求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服务质量体系,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和其它质量文件(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由于酒店行业服务项目多,服务档次高,涉及面广,编写工作量很大。如果一切从头开始,势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要消耗掉大量的宝贵时间。广西南方商业集团南方大酒店是一个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服务企业。为满足日常的经营管理秩序和服务质量要求,原来就制定有大量的服务规程和规章制度。特别是制定有大量的岗位责任制。这些规程、制度基本上都是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制定的,对照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曾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把编写质量体系文件与修改整理原有的规章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边收集、边整理、边修订。如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卫生检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员工着装规定,商品进货制度、商品保管制度、商品销售制度、商品陈列规范、销售服务规范,行政办公例会制度、业务分析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市场营销论文、交接班制度、成本核算制度、餐厅服务规范、客房服务规范及各种岗位责任制等。我们都在原有基础上根据ISO9000族标准要求和规范加以修订,对企业原来没有制定的,在质量体系程序上有缺漏或质量无控制的,便根据ISO9000族标准要求认真制定。如接待服务标准、服务操作标准、礼节仪容标准、安全卫生标准、工作效率标准及各种工作流程图等。我们则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加以制定。同时,我们还采取先易后难、急用先定的方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形成了具有企业特点的操作性很强的质量体系文件。

3.集中编写与分散编写相结合编写服务质量体系文件,对于一个酒店来说,如果全部集中到酒店编写,不但工作量巨大,还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为按时按质完成体系文件的编写任务,我们采取共性集中、个性分散、统一指导、分工负责的办法,质量手册及各种带有统一性的标准、规范,由酒店集中编写,而各工种的职责、规范,则由各部门组织人员编写,有效地加快了体系文件编写的步伐。

4.专职编写队伍与基层骨干相结合服务质量体系文件,是按照ISO9004—19004—2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既要具有适用性,也要具有规范性。只依靠基层骨干,则容易出现简单化和实用主义倾向,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因此,没有专职编写队伍不行,不发动群众也不行。我们在编写服务质量体系文件的过程中,凡程序性文件均由专职编写队伍编写,再下发基层征求意见;凡属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单项的技术性的文件,则发动基层骨干编写,然后交由专职编写队伍修改。充分发挥了两个积极性的作用,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更保证了服务质量体系文件的适应性和规范性。

二、以点带面,全面贯标

餐饮部是广西南方商业集团南方大酒店下属的一个主要的经营部门。该部门自1995年初开始,就连续派出骨干去参加自治区贸易厅和自治区技术监督局举办的贯标培训班学习。这个部门工种复杂,管理要求高,管理骨干贯标意识较强,各级领导重视,员工队伍也较为稳定。南方大酒店在做好企业贯标的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决定将贯标工作首先在酒店的重点难点部门餐饮部展开,率先开展宣贯ISO90000族标准的工作。

首先,酒店于1995年9月份成立了由分管副总牵头,餐饮部主要领导及有各餐厅经理、厨师长参加的餐饮部贯标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和抽调了专门的质量体系文件编写人员,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结构,为贯标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人力保证。

第二、制定贯标工作计划,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提纲,并按工种类别、文件类别、难易程度,根据编写人员的业务专长和能力大小对体系文件的编写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明确时间,明确任务。

第三、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放手发动群众,全面收集和补充酒店原有的各种岗位责任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在较短时间内为质量体系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程序文件;另一方面,组织专职编写人员将其分门别类,按标准要求加以规范和整理。对需要重新制定的,则根据标准要求认真组织编写,在餐饮部全面展开了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工作。

在餐饮部试点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酒店于1996年4月正式成立了由酒店领导和各部门领导组成的南方大酒店贯标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动员全体管理骨干,发动群众,全力以赴,全面宣贯标准,把建立服务质量体系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加快服务质量体系文件编写的步伐,还专门购置了先进的办公设备。并制定了南方大酒店1996年“一、二、三工程”,“一”是一个体系,即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二”是两个会议,即行政例会、业务分析会;“三”是三个主要制度,即工作汇报制度、工作检查制度、经理值班制度。把宣贯标准、强化管理作为酒店全年的首要工作和系统工程来抓。“一、二、三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贯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边学边贯,提高服务质量

积极宣贯ISO9000族标准,建立服务质量体系,既是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商贸服务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如何宣贯标准,就目前情况而言,还是一个既紧迫而又困难的问题。我们结合企业实际,采取“边学习宣传、边编写修改、边贯彻实施”的办法,加快了贯标步伐。

根据ISO9004—2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实施服务标准,是服务企业的一项崭新的工作。要建立和贯彻服务标准,首先就要学习和理解好标准,就是领导和骨干也不例外。但如果按常规先学习,再编写,后贯彻,势必造成时间上的拖延,特别是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为加快贯标的步伐,我们采取了“边学习宣传、边编写修改、边贯彻实施”的办法,即边组织学习培训,利用各种方式宣传标准的内容和贯标的意义,边进行服务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编写一批、一批、贯彻一批,并在贯彻的过程中,对服务质量体系文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逐步推进了市场营销论文企业的贯标工作。同时,我们还把贯标工作与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贯标来强化管理,通过强化管理来加快贯标的步伐。

服务企业的质量体系是由若干个运作要素支撑的。按ISO9004—2标准要求,它给出了市场开发过程、设计过程、服务提供过程和服务业绩的分析和改进四大运作要素。我们针对每一个要素作了进一步的展开和细化,从全过程质量控制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服务标准。如销售服务标准、接待服务标准、时间效率标准、语言动作标准等,并以各操作岗位为质量控制点,编写员工岗位操作手册,让全体员工明白应该“做什么,由谁做,怎么做,如何控制和记录”。还制定了酒店制作的所有食品品种的食品质量标准,分别规定了各种食品品种的原料组成、成本、毛利率、售价、工艺流程、质量特点及营养成分等。使企业及员工的行为做到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宣贯标准,酒店的投诉率明显下降,而好人好事、表扬意见则越来越多了。并被评为自治区物价计量和质量信誉信得过单位、食品卫生信得过单位。基本杜绝了重大的服务质量事故。提高了贯标效果,促进了酒店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体会

1.领导重视是南方大酒店贯标工作的一大特点酒店领导审时度势,根据市场需要和趋势的预测,自觉主动的提出建立服务质量体系。尽管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要耗时数年时间,又没有现成借鉴的样板,确实困难很大。但酒店领导班子自觉认真学习ISO9000族标准,明确贯标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标准的内容,领会标准的实质,大胆探索贯标的方法,并结合酒店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认清酒店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通过贯标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从而产生贯标的紧迫感和强烈的责任感。酒店全体领导把认识变成行动,编写文件,领导亲自带头;贯彻标准,领导率先垂范。并坚持把宣贯国际标准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有领导地组织实施。各级领导克服重重困难,长期坚持深入工作第一线,做好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具体指导贯标工作,使服务质量体系文件不断得以完善,贯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制度落实是南方大酒店贯标工作的重要保证贯标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且难度较高的工作。为此,酒店制定了一个全面而周密的计划。在计划中针对每项具体工作明确职责,明确主要负责部门(人)及其职责,相关部门(人)及其职责,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与配合关系。各部门在宣贯标准时,基本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记录、有检查。人人讲标准、用标准,使贯标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落到实处。

质量体系范文篇9

关键词:计量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方法;实践研究

1计量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概述分析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行业竞争愈演愈烈,计量实验室质量管理也参与其中。大部分的计量实验室都在寻求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计量实验室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构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内部管理机制,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的需要,这也是计量实验室必须进行内部管理的需要。计量实验室不断进行内部管理,是一种能够提高实验室管理目标和方针的循环活动。计量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内容如下:(1)标准规程的控制。标准规范是检验、评价工作的基础,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获取最新规范,以保证检验工作中所依据的标准规范版本现行有效,同时对新、老规范应加以分析比较,并按规范规程的最新规定,及时进行实验仪器设备更新、配备和新规范的贯标等基础工作。也因此有必要对所管辖区的试验室,制订出最基本的实验技术标准及配备规范,以确定对所管辖业务的各种实验设备需要具备的最基本标准,以保证对主要业务标准的配备覆盖率高达100%,从而做到以标科学、以标实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由于实验设计标准不足而所产生的质量事故。(2)取样控制。实验用试样的状态应符合一定标准要求,且试样要具有高度代表性,因此取样采用随机选择的方式进行。试样的数量直接关系着实验结论的正确性。数量过少,给试验结果带来偏差增加,所以国家标准中对材料试样的总量均有严格规定。但在实际测试工作中,要做好对测试总量的统一管理。按照标准规定作平行实验的,应等分试样分别实验。因为试样的规格关乎着实验结论的正确性,所以试样的规格一定要符合规范规定。(3)仪表控制。仪器设备和各类测量仪器是检验工作中最基础的工具,其完善程度和准确性将直接影响着测量数据的正确性,也影响着对质量的评价。实验室计量标准器具及校准设备的设立、变更、封存和注销,遵循相关程序规定。(4)标准物质控制。实验室还应当建立有关管理制度,在标准物质和标准材料的购买、检验、储存、发放、应用以及非标物处置等全过程中实施有效管理,以确保标准物质在规定有效期内使用,并保证其定值准确性、一致性、稳定性等测量特性符合有关测试规定。采购到质量优质的标准物质和标准材料后,应选定具有资格和实力的服务方,并取得证明相关的服务资格和能力的证实性文书。(5)气温和湿度控制。对某些材料的特性有特定的影响,所以在国家标准中对材料试验时的环境要求已有明文规定,应当严格执行。实验工作中,应采用重复性实验、相对测试能力检测等方式,来抵抗实验偏差对实验成果的负面影响,以提升实验室工作品质。

2实验室质量管理影响要素分析

影响实验室质量管理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有检测样品、人员、检测方法、仪器设备、设施和环境和其他,具体如图1所示。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根据问题制定相关管理体系,明确责任规定。

3计量实验室文件管理方法

计量实验室对质量体系文件的限制应当张弛有度,既要避免无限扩展控制的范围,并要确保信息疏而不漏。实验室也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考虑文件管理的具体内容、类型和管理规定,以保证企业文档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以下将从内部文档和外部文件管理两方面,全面解析企业文档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

3.1内部文件的受控管理

文档的撰写与审核文档的撰写,是公司在进行文档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需在满足客户和相关方的实际需求和基础上,综合考虑法律、规范等要求并根据我国国家计量实验室的实际特点和管理工作要求进行撰写,并在撰写、讨论、审查、定稿等的各个环节中,提高了文章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根本上避免了文档在后频频修改的缺陷。文件制定完毕后,一般应当通过会议审核、征求意见、政府机关主要负责同志签字等方法深入征求意见,以保证文件的执行有效性。而文件的审批与公布机构对于文件的审批和公布则实行了层级区分,并由各个层级的部门主管审查和批准并保存签字记录。

3.2外来文件的受控管理

(1)查新和采购。计量实验室的对外文书主要包括技术类法律文档,而对外文书的有效取得则是保证计量实验室科学开展校准/检测活动的重要技术基石。目前获取科技法规公布机构和科技最新信息的途径,主要有网络、国家标准机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化计量科技法规、国际计量科技的有关刊物、国际计量技术交流会等。购置的总量也需要依据情况而定,一般有关部门都需要确保在负有具体工作任务的专业科室里存储一本,或必要时在资料室存储一本备用文书。至于有关《测量标准的建立与保持》《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等技术基础类的规范化技术文件,则需要确保在所有有关的门都掌握文书的有效版本。(2)审查和确定的外来文本,通常包括管理类标准和标准两大部分。因为质量管理类标准的适用面宽,所以我国国家计量实验室一般只需要遵守,并履职负责。技术标准类型文件因为受应用的复杂性和文件本身的合理性影响,通常都不是拿来即用,必须先对其适用范围与有效期加以审查,证明现行有效并达到所规定的要求时可使用尤其是在技术类文档更新时期,更应做好时效性审查,避免错误的结果。外来文档的审查和核实通常应由技术领导机构进行,针对实验室计量测试能力和确认的过程进行记录。(3)签发和管理的外来文档应当严格按照受控文档编号规定,实施文档管理工作,统一编号对外文资料并在受控文档上加盖公章上。对确需保留作参照的文档,需要在盖章“文档作废,留作参照”的公章上确定文档的利用状况,以避免误用为过时的文档。而文书管理机关也应当及时方便地了解文书受控状况,并适时换发最新的文书版本,确保在用文件的有效性。变更和销毁外来文档管理是一项动态的流程,要求实验室必须定期变更动态的流程,也要求实验室必须经常性地定期更改文档状态,以保证文档版本的连续有效。对于毫无保留价值的文档,将根据国家实验室技术规范办理销毁事宜。关于国家标准及编制类的文档,可在该文档的正文中或处分类别后加上失效标志。

4计量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实践路径

4.1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

建设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对一个实验室进行测量工作,及计量工作种类、方式、内容以及工作量的最主要表现。同时也是达到它的总体目标和管理方针的核心。管理制度既可以促进实验室内部的需求,也可以实现对各种活动有效管理。由于实验室管理制度对试验室具有统帅的意义,所以建设管理制度是必要的并且也非常有必要。而实验室作为提供测量报告和测试工作的有效性的一种机构,在其根底上,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民众的期待,提升实验室的管理能力水平就更需要更加健全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了。完善管理制度的建议:一是在管理工作的过程的中,必须要将有关的管理政策,规章制度,工作方法以及程序等印制成册,并保证对这部分内容烂熟于心,又或者组织定期的管理培训活动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正确掌握根本内容。二是对有关的实验表和记录都要有相应的规范,避免了在之后的管理过程以及后期的整理中带来困难。三是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过程有一个比较直观清楚的程序,在这里既有渐进的过程,又有集中到改变,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实现良好的管理运转。

4.2提升实验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员能力

在实验室中,除去各种精密的仪器设备以外,尚有一个比拟因素可以把控的是工作在实验室里面的所有工作人员,所以要改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体,也需要对可控的人事各种因素加以把控。在进实验室以前就必须牢记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关于素质的培养。其一是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计量专业知识的培养,对于这点就是基于岗位的基本条件。其二是在新的情况下,科技人才已经开始作为一项生产力,在人才培养上就需要实行必要的变革与创新,而不要一味地走老路。首先,就需要在人才的引进制度等工作方面从严把控。培养德才兼备,专业素质能力较强的且具有一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人才。进了实验室以后,还需要开展相应的培训,针对于不同区域,不同部分门的研究开展,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人才的特色与专长,以构建起一个高技术水平,稳定型的专业化队伍。然后在高级科研人员的缺失工作方面,能够以优厚的薪水,包括各种活动费用以及相应的声誉予以招聘,在提高了整体实验室人员的水平以外,还增加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品位。在对已有的人力资本上,通过量化处理,合理分配人力资本,而不是在要求高精尖的情形下,而盲目实行普通员工的调整。最后,在企业经营者和普通员工内部要多多的交流合作,以促进公司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与部门领导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营造一种氛围比较好的工作环境。4.3加强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审查管理系统的内评估又称内部审计,是对管理系统的自我评估,可以评判系统的有效性,在内审中更关心目标有没有实现,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它不能完成目标,而这些因素都找到了没有,或者查找出来后是如何处理的。通过这些,内审的思路将有助于处理组织与体系中所面临的问题,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机制,使管理与系统更加健全,使其更为高效地运转。既然有了内审就一定有外部审核,而且对外审核也是在不断改进的。可以根据公司条件,在符合条件的情形下定期开展对外的内部审核,来确定检测工作是不是真的按照了公司政策程序和法律文书中所规定的规范去开展。在检测后,对于新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状况一定要尽快去处理,要仔细分析怎么发现,而当下重大问题发生时又应该怎么去处理。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开展了全面检测。并对已发现的重大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对今后的工作中也能够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这也是公司持续改进的一种手段与方式。此外还有客户审计,公司对顾客的全面审计这也是特别需要注意的,而且可以十分严格。这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鼓励,企业对待客户所提供的需求时,要仔细分析和完善。可以说不经过这样一次一次的锻炼是不可能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的,通过打磨和不断改进让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5结语

质量体系范文篇10

关键词质量体系认证认证失败改进策略

一、质量体系认证的概述

1.什么是质量体系认证

质量体系认证,是指第三方(社会上的认证机构)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评定和注册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审核、评定和事后监督来证明供方的质量体系符合某种质量保证标准,对供方的质量保证能力给予独立的证实。

质量体系认证,起源于产品质量认证中的“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评定”。这种评定着重对保证质量条件进行检查,以确认该企业能否保证其申请产品能长期稳定地符合特定的产品标准。因此,不能把产品质量认证中质保能力评定与单独的质量体系认证等同起来,质量保证能力评定只是质量体系认证中的一部分。

2.质量体系认证的特点

独立的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诞生于70年代后期,它是从产品质量认证中演变出来的。质量体系认证具有以下特点:

认证的对象是供方的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不是该企业的某一产品或服务,而是质量体系本身。当然,质量体系认证必然会涉及到该体系覆盖的产品或服务,有的企业申请包括企业各类产品或服务在内的总的质量体系的认证,有的申请只包括某个或部分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体系认证。尽管涉及产品的范围有大有少,而认证的对象都是供方的质量体系。

认证的依据是质量保证标准

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往往是供方为了对外提供质量保证的需要,故认证依据是有关质量保证模式标准。为了使质量体系认证能与国际做法达到互认接轨,供方最好选用iso9001、iso9002、iso9003标准中的一项。

3.认证的机构是第三方质量体系评价机构

要使供方质量体系认证能有公正性和可信性,认证必须由与被认证单位在经济上没有利害关系,行政上没有隶属关系的第三方机构来承担。而这个机构除必须拥有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人员、符合要求的资源和程序外,还必须以其优良的认证实践来赢得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信任,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

4.认证获准的标识是注册和发给证书

按规定程序申请认证的质量体系,当评定结果判为合格后,由认证机构对认证企业给予注册和发给证书,列入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名录,并公开。获准认证的企业,可在宣传品、展销会和其它促销活动中使用注册标志,但不得将该标志直接用于产品或其包装上,以免与产品认证相混淆。注册标志受法律保护,不得冒用与伪造。

5.认证是企业自主行为

产品质量认证,可分为安全认证和质量合格认证两大类,其中安全认证往往是属于强制性的认证。质量体系认证,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质量信誉和扩大销售量,一般是企业自愿,主动地提出申请,是属于企业自主行为。但是不申请认证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市场自然形成的不信任压力或贸易壁垒的压力,而迫使企业不得不争取进入认证企业的行列,但这不是认证制度或政府法令的强制作用。

二、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体系认证(认证的目的)

企业申请质量体系认证的目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1.争取重大设备制造或工程建设投标的需要

某些需方为了保证重大设备制造质量或重要工程建设质量,往往采用投标的办法来选择供应厂商,并且要求只有取得质量体系认证的厂商才可以投标,把体系认证规定为投标厂商的先决条件。企业为了具有投标资格,申请并取得质量体系认证。

2.争取签订订货合同的需要

某些需方为了能保证其所采购商品的质量,往往是在取得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中选择供应厂商,企业为了适应需方的需要得到更多的订货合同,而申请并取得质量体系认证。

3.提高质量信誉,取得市场竞争胜利的需要

企业取得质量认证后,认证机构要给予注册和发给证书,同时印发体系认证企业名录,扩大影响,从而提高了认证企业的质量信誉,更好地得到顾客(用户)的信任,为企业取得市场竞争胜利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4.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需要

某些国家或地区,利用是否取得质量体系认证作为贸易壁垒,保护本国(本地区)的利益,规定某些商品未经质量体系认证不能

进入本国(本地区)市场。企业为了打入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因而申请并取得质量体系认证。

5.促进改善管理,提高体系运行有效性

企业领导为了推动企业质量管理的改进和提高体系运行有效性,以体系认证为纽带和动力,发动员工深化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体系运行有效性,增强企业适应市场(顾客)要求和变化的应变能力。

三、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应作好的工作

企业要取得质量体系认证,主要应作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二是作好与体系认证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关于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仍应从质量职能分配入手,编写质量保证手册和程序文件,贯彻手册和程序文件,做到质量记录齐全,其程序和作法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相同,已于本节贯标建立体系程序和步骤中作过阐述,在此不再赘述。下边仅介绍如何作好与体系认证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

1.全面策划,编制体系认证工作计划

为了使体系认证工作能作到有计划、协调地进行,企业质量部门在调查和收集有关体系认证信息的基础上,对体系认证工作进行全面策划,编制“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计划”作出总体安排。“计划”应包括体系认证应作好的工作(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和要求、完成时间、责任部门、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主管领导。“计划”编好后,应经企业主管认证工作的领导批准,由质量部门印发。

2.掌握信息,选择认证机构

(1)掌握信息

企业在申请认证之前,首先应掌握两方面的信息。

一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信息。应组织人员按选定的质量保证模式对企业现有的质量体系进行全面审核,通过审核报告来掌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信息,判定是否基本具备申请体系认证的条件。

二是社会第三方认证机构的信息,通过派出人员进行调查,收集认证机构的资料,掌握认证机构的有关信息,其中主要是认证机构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审核人员的资历和水平以及收费标准等,以便为选择认证机构决策提供依据。

(2)选定认证机构

根据掌握认证机构的信息来选择认证机构,应选择那些收费合理、具有合法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的认证机构。选定的认证机构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它们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由于我国已与世界上10个主要国家签署互认协议,一张证书可以通行互认的国家,因而一般只需选定一家。

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写出正式的书面报告报企业最高领导者批准。报告应包括选用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选定的认证机构、认证的时间安排以及所需的费用等。企业领导批准后即作为申请体系认证的依据。

3.与选定认证机构洽谈,签订认证合同或协议

(1)与选定的认证机构洽谈

根据领导决策(批准的报告),质管部门与选定的认证机构进行初次洽谈,提出申请体系认证的意向,了解申请体系认证的程序,商讨认证总体时间安排,以及认证费用等。不管是初次洽谈,还是以后的谈判,企业应明确“认证是市场行为,申请认证的企业是认证机构的用户”这一观念。

初次洽谈后,申请认证企业应向认证机构索取申请认证用的申请表和协议书或合同书。

(2)正式提出申请,签订合同或协议

企业在作出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总体安排和提出整改工作要求后,就可向认证机构提出质量体系认证的正式申请,递交申请表。当认证机构接受申请委托后,企业即可与认证机构签订合同或协议。

有的认证机构要求在提出正式申请交申请表的同时,应提交企业的质量保证手册或其它有关文件,例如认证体系复盖产品的介绍、企业营业执照等。此时,正式申请则应在质量手册编好后再提出,在送申请表的同时送交质量保证手册,然后签订合同或协议。

4.送审质量保证手册

企业申请质量体系认证,必须要经过认证机构的两次审核,第一次是对企业的质量保证手册的审查,审查手册内容是否达到所选用质量保证标准的要求,是否能满足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需要,这是对企业质量保证体系适宜性的审查;第二次审查是对企业现场进行检查,检查实际质量活动是否有程序文件,是否符合质量保证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规定,现场检查是对企业质保体系实施性的检查。

由于质量保证手册审查是体系认证审核的第一关,因而申请体系认证的企业,对手册的编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使编写的质保手册能符合要求,争取审查一次通过。送审的质保手册应是经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的受控版本。

认证机构对质保手册审查后会正式提出书面的审核意见,企业对所提意见应进行研究分析,对不符合所选用质量保证标准内容要求的意见,必须依据所提意见对质保手册进行修订;对属于建议性的意见(认证机构一般不提这类意见),企业则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对手册进行修订。根据审查意见修订质保手册时,应按规定程序办理修订手续。除应向认证机构提供修订后质保手册换回原提供的手册外,对企业内所发手册的受控版本,都应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质保手册即是认证机构对现场检查的依据。

5.作好现场检查迎检的准备工作

(1)资料准备

作好现场检查迎检的准备,不但关系到认证能否一次通过,同时也关系到现场检查能否顺利进行。为此,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编制印发“迎接认证现场检查准备资料清单”提出各部门应准备资料的目录,经审查后交各部门进行准备。质管部门对各部门准备好的资料应进行抽查,以保证准备好的资料能符合要求。对各部门准备资料应提出以下要求:

a)为作到有备无患,准备的资料应宽一些;

b)资料准备应按每项体系要素准备,准备好的资料应按不同的体系要素分别存放;

c)每个要素的资料应分为提供和备用,凡与认证所选质量保证标准或质保手册直接有关的,均为提供的资料,凡间接有关的为备用资料;

d)准备的资料应编号、列表编目录,以便于检索。

(2)人员准备

迎接现场检查的人员准备,应分公司(总厂)和车间(分厂)两级进行。

公司(总厂)应负责选定陪同人员和发言人,人员一经选定即不再变动,检查时必须在场,企业其他工作应为检查工作让路。对选定人员,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负责组织培训,使人员应掌握接受检查的必备条件和应掌握的信息,以及注意事项。为了搞好人员培训,质管部门应编写“培训提纲”。

各车间(分厂)应对本车间(分厂)、班组迎检人员和参加迎检的工人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参照公司(总厂)的培训提纲和学习手册。

为了搞好企业所有迎检人员的学习,企业质管部门应编写《质量体系认证学习手册》,提供各部门学习使用。

由于认证机构现场检查时,对如何实施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贯彻体系文件等会提出很多问题,如问不同岗位人员如何实施质量方针的,因而企业各级领导和全体迎检人员应对回答如何贯彻实施质量方针作好充分准备。

(3)成立迎检组织机构

为了使企业迎检工作能作到有条不紊地进行,企业应成立迎接现场检查的组织机构,一般设立迎检办公室或迎检领导组,下设接待组和业务组。

接待组主要负责认证机构审核人员的生活食宿、交通车辆和审核人员车票或机票等工作。业务组负责组织各部门的培同人员和发言人参加认证机构召开的各种会议,接受检查,掌握检查中发生的不合格信息,及时向企业主管领导汇报和采取措施等。

(4)编制迎检计划

认证机构到申请体系认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的一周到十天前,应正式提出现场检查计划。该计划应明确提出去企业检查的审核人员,以及他们的简历、审核人员分组和各组活动的日程安排,安排要具体到小时。

认证企业在接到认证机构提交的现场检查计划后,质管部门应针对计划的安排编制企业的迎检计划。迎接计划应包括日期、时间、审核的要素和部门、发言人、参加人员、需准备的资料、检查活动的地点等。迎检计划编好后,应印发企业领导、迎检办公室(含接待组和业务组)以及各部门。各部门应根据“迎检计划”的安排作好迎检的准备工作。

6.接受现场检查,及时反馈信息

组织人员参加首次会议。

认证机构来企业第一项活动就是召开首次会议。企业质管部门应明确规定参加首次会议的人员,并作好参加会议的组织工作。首次会议上企业最高领导者应致欢迎词;参加会议的人员应作到准时不迟到,开会时遵守会议纪律,从而展示企业严肃的工作作风。

接受检查,作好介绍

在认证机构审核人员去各部门检查时,企业指定的发言人和陪同人应根据审核人员所提问题作好介绍,提供所需资料。介绍情况是否全面并符合所提问题,资料是否提供齐全,对能否产生不合格项关系重大,因而应重视并作好这项工作。

掌握检查中发生的信息,及时反馈

在审核人员进行检查过程中,迎检的领导组或迎检办公室每天下班前应召集陪同人员开会,汇报当天检查情况,特别有可能发生不合格项时应及时汇报,以便向审核人员提供新的资料并进一步说明情况,使审核人员根据新情况和新的资料重新判定,力争不产生重大不合格项。

组织参加末次会议

末次会议是认证机构审核人员向认证企业汇报现场检查情况的会议,会上除报告检查中发生的不合格项外,还要提出体系认证是否通过的初步意见。认证企业质管部门应明确规定参加末次会议的人员,并作好参加会议的组织工作,使参加会议人员能准时到会并使会议能顺利召开。

7.对不符合项组织整改

由于质量体系包括的质量活动,牵涉的面广,涉及的人多,现场检查不可能不发生不符合项。对发生的不符合项,能立即整改的,力争在检查结束前整改完成,并向审核人员提供整改后的情况;当不符合项不能立即整改时,认证企业应制订不符合项整改计划,并将计划在检查完成时提供给审核人员,以便作为审核人员判定认证能否通过的依据。

当发生的不符合项对企业通过体系认证没有影响时,也可在审核人员离开企业后制订“不符合项整改计划”并报送给认证机构,作为认证机构跟踪检查时的检查内容。

8.通过体系认证取得认证证书

当对企业现场检查未发现重大不符合项,且一般不符合项都较少时,认证机构审核人员即可判定企业通过体系认证,并在末次会议上宣布通过认证的初步意见,待审核人员向认证机构的领导组织(一般是技术委员会)汇报审定后即正式通过体系认证,并在一个月内向申请认证企业颁发体系认证证书。

当对企业现场检查发现重大不符合项,或一般不符合项过多时,认证机构审核人员则判定体系认证暂不通过,认证企业必须制订整改计划组织整改后,并由认证机构审核人员进行复查,或由企业编写书面整改报告报认证机构审查,认为合格后才可通过体系认证,颁发体系认证证书。

9.防止松劲思想不能倒退,继续健全质量体系

企业要坚决防止事过境迁一阵风的思想,不能认证通过后就万事大吉,在思想上放松了,在行动上把已经整改开展起来的质量活动停下来,又恢复到认证前的作法。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不但应将已整改提高的质量活动,坚持下去,还应继续健全质量体系,提高体系运行有效,不能倒退。

10.进行整改,迎接跟踪检查

根据认证机构认证程序的规定,对通过体系认证的企业,每年需进行1~2次的跟踪检查。为此,企业对认证机构现场检查提出的问题(即不符合项),应按已制订的整改措施计划进行整改,以便迎接认证机构的跟踪检查。

企业应对认证工作认真进行总结,并在已取得体系认证的基础上,以产品实物质量为目标,继续贯彻系列标准,实施《质量管理手册》及有关的程序文件,从广度和深度上深化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以确保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质量体系认证的意义及发展

任何一个订货单位都要求生产企业能供应满足其所订产品的质量要求。为此,在没有实行质量体系认证的情况下,订货单位在选择生产企业时,往往需要派人去企业评价其质量体系,证实该企业确实具有所订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后,才能放心地与生产企业签订订货合同。显然,这种做法对订货单位和生产企业都会带来不便,实行质量体系认证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是质量保证标准,产品的具体情况不同,需要的质量保证要求也有所区别。为此,制定了三种质量保证标准:gb/t19001《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gb/t19002《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gb/t19003《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其中,gb/t19001的质量保证要求最多,适用于订货合同要求生产企业进行设计,产品的主要性能由订货单位或双方确定;只有得到生产企业的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能力的充分证据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gb/t19002的质量保证要求较少,适用的合同环境是:产品已有定型的设计和技术规范;只有得到生产企业生产和安装能力的充分证据时,才能相信产品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gb/t19003的质量保证要求最少,适用的合同环境是:产品简单,当生产企业能提供证实其产品检验和试验能力的充分证据时,即可相信产品质量能符合规定的要求。实施体系认证时,各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功能和产品的复杂程度,选择其中的一种质量保证标准,申请认证,认证机构定期(一般是每年)出版《取得质量体系认证资格的企业名录》,写明每个企业是依据哪一个具体标准通过认证的,即具有哪一种模式的质量保证能力,供各订货单位参考。订货单位在订货时,可根据所订产品的复杂程度,从《名录》中选定一个适合企业签订订货合同。订货单位可以信任认证机构对这些企业质量体系检查评定的结果,不必再进行重复的评价。

质量体系认证不仅得到订货单位的信任,同时也得到广大生产企业的欢迎。体系认证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企业改进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体系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取得体系认证资格后,更能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用户的信任,从而扩大订户的订货量,增加经济效益。

五、质量体系认证失败的原因

5.1质量意识相对低下

对于一些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小企业来说,其主要任务是“完成指标”、“符合标准”。在领导及员工的思想中树立的是“数量第一”的观念意识,有些甚至只求数量,忽视质量,连起码的符合标准都做不到。对于一些私营企业,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企业主管,由于自身素质限制,他们关心的首要问题是企业的近期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慌缺乏长远规划及战略考虑无视新生企业的挑战和国际竞争的冲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实际上已弱化,发展潜力有限。

5.2对iso9000认证在认识上的误区

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

(1)认为iso9000质量体系只适用于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而言却难以操作,贯标在时间、精力与成本上的耗费远大于贯标所得的收益;

(2)将质量认证习惯地看作是新的行政性检查、评比、验收,从而对认证工作也采取习惯性的应付态度;

(3)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认为认证就是拿到“证书”,在销售竞争、产品出口、公司上市时可以谋取便利,因而匆忙贯标、认证,限期完成。这与iso9000族国际质量标准的精神实质背道而驰。

5.3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发展滞后

许多中小企业以“包”代“管”,以“股”代“管”,过分强调技术性、行政性和经济手段。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计量工作标准化工作、质量信息管理、质量教育、质量组织与责任、职工质量管理活动等,体系不健全,发展滞后。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人员素质偏低,掌握应用统计技术基础差,在管理工作中口头沟通多于书面沟通,组织运行靠的是经验或记忆,即使有完事的工序也缺乏全面的记录或流于形式,致使企业的工序常处于现场不受控状态。

5.4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

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经理层,其主要精力都投入在销售、对外联络等事项上,而对于贯标这样的事关质量生命的大事却尽量“放权”,很少亲自过问,甚至对企业的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也交由部下决定。更有甚者把贯标“全权”交给咨询公司“一手包办”,用以质量管理的成本投入更加“经济”,从专业咨询公司的付费到内部质量管理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及检测仪器的配备都是能省即省。其结果要么是编制的质量体系文件与企业质量管理需要严重不符,要么是建立的质量体系无法在企业中顺利推行,质量管理水平仍就无法提高,企业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很快会被淘汰。

5.5管理者代表随意任选

中小企业在指定管理者代表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要么委派于能腾出时间与精力去应付文件编制和现场审核,但却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联的人员;要么派无质量管理经验与专业知识,无力潜心钻研iso9000族质量标准的人员。这都会造成管理者代表无法制定合理而明确的质量方针或目标,无力自行领导编制企业质量文件,只能凭空想象或盲目抄袭,最终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另一种情况是对管理代表没有进行岗位相适应的明确授权、长期任命,或该代表在员工中不具威信,从而使得贯标过程变得举步为艰。贯标结束,此类人员领导质量管理的任命就结束了,企业很难进行质量体系的自我改进,质量管理水平一路下滑。

5.6在咨询机构、认证机构选取及认识问题上存在误区

(1)由于企业主管只重结果,仅求拿证,只要咨询公司承诺拿证,则贯标耗时长短,咨询价格成为首先考虑因素,咨询公司提供的服务内在质量如何却很少考虑。

(2)要求咨询公司全权包办。要求咨询公司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文件,代作内审,甚至认证机构来审核,也要求咨询公司装作员工来应付询问,结果贯标与实施各行其道。

(3)认证机构选择任意。企业不注重考察认证机构的背景,图便宜图省事,有很大的随意性。而目前认证机构也的确存在管理不严,分支机构众多等问题,派生出的认证公司鱼龙混杂,随意颁证卖证。

六、质量体系认证的改进策略

提高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使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获取良好的成效,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树立“质量第一”的自觉观念

通过广泛的培训与教育,使经理层与全体员工都明确在今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质量不同的产品,质优者胜,有质量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因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并不是谁强加给本企业、本部门的苦差,不是“人家要我干”,而是“自己需要干”。还应使经理层与全体员工都意识到iso9000质量体系涉及企业所有员工,必须全员参与,它是建立于“上下一体”的经营基础上的,注重“质量现场、成本、效益”这一求实意识。

2、提高对iso9000对质量认证的认识

首先应认识到iso9000标准没有硬性规定企业怎么写,如何干,而是要求以20个要素为框架编制合乎企业实际的质量体系。换言之,iso9000系统的内在属性事实上是灵活的、柔韧的,它适用于任何行业任何规模的企业,对中小企业同样适用;其次,质量认证是企业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而主动谋求取得的客观科学评价,并非行政性检查;而iso9000提出的通过强调文件化的质量体系,预防为主的思想,自我改进,过程质量的控制,进而实现全员、全部门、全过程综合的质量管理,才是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3、制定合乎企业需要的质量体系,以合理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企业应给予贯标工作精力、时间和成本上合理而充分的投入。企业的管理层熟知企业整体运行的状况,应亲自参与贯标工作明确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与目标,同时在领导编制质量体系文件的过程中要控制其繁简的程度,不要因过度详尽而妨碍操作与记录,其准则应该是“写你所干的,干你所写的,记你干过的”;从另一角度来说,不必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工艺流程等文件废除,另起炉灶,而是按照企业的实际,比照选定的体系要素,对现有的一些程序化的规章、制度、操作规则进行删除、增补。这样既节省了投入,又可以得到切实符合中小企业运作需要的质量体系,同时中小企业运作需要的质量体系,同时中小企业灵活机动的优势也可得以保存,以最小的投入获取了最大的效益。

4、慎重选择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是整个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iso9000质量标准赋予其“确保按照本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体系的重任”,管理者代表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整个认证工作进展的顺利与否。对其基本的要求有几点:在该企业工作时间较长,熟悉企业实际状况;担任企业重要岗位领导职务,质量部门经理级以上人选最佳;具有工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企业和员工中有威信,具领导风范,讲究管理艺术;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对质量管理的精髓能够融会贯通。一般来说,选出的管理者代表还须在专业咨询机构帮助指导下进行工作,这样才能使贯标在最大程度上具有实效,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高领导层亲自担任该职务是使贯标工作顺利实施切实可行的选择。

5、有效实施认证过程

iso9000质量体系是以有效地贯彻经营者、管理者的质量方针,实现所制定的质量目标为宗旨的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因而中小企业要想使之有效实施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强调形成文件化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文件是质量体系的具体体现,它描述了质量体系的组织结构、管理职能、资源配置和产品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类质量活动及实施方法、控制方法的规定,使质量活动包括人员的行为,规范化、标准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变人治为法治,使质量体系的运行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2)强调统计技术的运用。中小企业应选择适合的统计方法认真地加以使用,并验证使用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否很好地运用统计技术去揭示质量形成的规律以及正确理解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又是一种衡量企业体系运行效果的良好尺度。

(3)注重质量记录。iso9000标准明确指出:“没有记录就无法承认你干了这件事,就相当于此事不曾发生。”完整的质量记录是企业正确、有效地对产品或服务质量进行了控制的最客观最可信的证据。

6、重视全员培训及后期管理

iso9000的所有标准程序文件、质量计划等都要靠人去执行。因此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适应管理、执行、验证等工作的需要是保证质量体系持续正常运行,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的首要因素。文件化质量体系的建立需要一批了解企业实际,懂业务又懂标准的企业各级领导和骨干;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的实施需要一批熟悉标准和程序文件,能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实践的工作人员;所有的质量活动和质量方针目标的实现需要正确认识贯标的目的和意义。因此,贯标应始于教育,行于教育,不断总结,反复培训,持续提高。在此基础上,企业按期作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及高层管理者管理评审,认证机构按照程序对获得认证的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才能确保企业在认证后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目标得以实现。

7、慎重选择咨询与认证机构

一般而言,企业的贯标认证过程需要有专业咨询公司的参与,以便理清头绪、加快进度、少走弯路。在选择咨询公司时,要考察咨询公司规模的大小,是否有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咨询人员,其专业知识与实际管理背景是否广泛,对中小企业进行咨询的经验是否丰富,能否策划进行完整的培训,能否提供实地观摩的机会等问题。在贯标过程中,企业与咨询公司应以事项达成为主,咨询公司为辅。在认证机构的选取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考察机构背景,严谨的认证机构会严格遵守iso导则的要求规范运作,不以商业目的和非正当的手段承揽业务,所颁证书公信力高,得到互认的范围也更广。

七、结束语

企业取得体系认证的三项关键要素

上边已从认证企业角度介绍了企业取得体系认证应作好的工作。怎么样才能作好这些工作呢?总结国内已通过体系认证企业的实践经验,最主要的有以下三项关键要素。

1.领导重视是关键

企业最高领导者要真正重视体系认证工作,在体系认证全过程中不但能作到支持认证工作,对重要工作还能做到亲自组织亲自抓,制订激励政策,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正确的策划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企业质管部门能及时进行全面策划,提出切合企业实际的健全质量体系工作计划和认证全过程各阶段的工作计划,作好组织协调,保证体系认证工作不走弯路不作虚功,能作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