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3:28:09

质量强市

质量强市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品质为目标,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和全民的质量观,坚持质量优先、以质取胜,着力打造“质量”,为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持久保障。

(二)总体要求。把质量建设作为提升城市价值和品位、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面加强质量建设。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质量创新战略“三大战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质量技术支撑体系、质量诚信体系“三大体系”,大力建设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提升工程”,促进质量基础建设显著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显著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二、工作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面构建起质量强市的体制机制,质量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将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质量品牌城市。

(一)产品质量目标。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质量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制造业重要产品部级、省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保持稳定。规模以上企业通过质量、环境等管理体系认证率达到6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二)服务质量目标。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用户满意度明显提高。服务业品牌价值和效益大幅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程质量目标。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全面加强,全市受监竣工工程质量合格率保持100%,工程优良率达到55%,建设市优质结构工程200项,住宅工程“三小间”、屋面和外墙渗漏、现浇板裂缝、几何尺寸控制等质量问题基本消除,质量投诉明显减少。一批工程项目获得鲁班奖等部级工程质量奖。

(四)环境质量目标。90%的地表水体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农村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达到95%以上;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率达到85%以上,各县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率达到90%以上;COD年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末下降13.3%;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能耗下降17%,完成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工作任务

(一)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增强质量竞争力。

1.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以“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城市”为发展主轴,进一步加强品牌规划、品牌培育和政策扶持,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和品牌企业,树立品牌形象。一是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做强工业品牌,突出抓好汽车、机械装备、石化、优特钢、新能源、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8个过千亿级产业链和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与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名牌产品培育工作。积极创立和发展服务业、农业等非工业领域品牌,促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集体商标、证明商标、老字号等品牌发展。形成各行各业品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品牌经济格局。二是着力建设区域品牌。把培育区域品牌作为质量强市的重要内容和引领项目,加快形成一批以名牌企业为基础、以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为骨干、以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为标杆的区域品牌。依托潍柴动力、福田重工、孚日家纺、歌尔声学等骨干企业,打造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制造业区域品牌;依托海化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打造海洋化工产业区域品牌;立足资源和传统技术优势,不断培育壮大县域特色,打造昌乐电声乐器、寿光防水卷材、临朐铝型材等县域品牌。三是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健全完善企业自我保护、行业联合保护、司法行政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对各级各类品牌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对品牌企业在人才引进、财政税收、项目申请、融资服务、技术改造等方面重点扶持,享受优惠政策。到“十二五”末,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1个、省长质量奖9个、优质产品生产基地8个、名牌产品320个、省服务名牌5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培育市长质量奖30个。

2.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是构建具有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构建跟踪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机制,及时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新兴产业方面,重点是建立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先进标准体系,推动企业核心技术标准的制(修)订,积极推动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重点是建立高水平的标准体系,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在农业方面,重点是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和食品标准体系,全面推广“安丘模式”,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二是强化技术标准研究。完善国际、国外先进标准和WTO/TBT的跟踪渠道,开展先进标准、技术壁垒和重要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应对国外技术标准的风险预警通报机制。整合全市标准信息资源,为技术标准研究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三是加快联盟标准制订实施。突出抓好汽车、装备、石化、优特钢、新能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联盟标准制(修)订工作。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专利技术为核心,以健全质量诚信制度为抓手,加快联盟标准的研发、制订和实施。四是积极开展工程、服务、环境、能耗等地方标准规范制(修)订,促进服务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到“十二五”末,累计参与制订国际标准6项、累计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50项,落户或参与加入的国际和部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制定工作组达到3个以上,每年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数量不少于20个,规模以上企业广泛开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60%以上、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区3个,在产业集群中制定实施20项联盟标准,建设30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

3.深入实施质量创新战略,提升质量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强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原动力。大力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企业科技开发机制,加大科技研发、技术改造力度,保持产品的生命力。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效率,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创新,吸收和学习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贯彻落实《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市场、文化环境,着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二)建立健全三大体系,强化质量基础。

1.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增强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落实责任、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坚持从源头抓质量,综合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对重要工业品、危险化学品、农产品、食品和药品的监管,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质量整治,完善区域性产品质量集中整治工作系统,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案件快速反应和执法联动机制。推进设备监理工作,对设备形成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和控制。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和打击逃避监管行为,防止不合格商品出入境。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确保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工程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质量安全。完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置机制,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

2.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增强质量技术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检验检测、标准信息、认证认可、计量测试等质量技术基础,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全面、接轨国际的质量技术服务体系。围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块状产业集群发展,配套建立一批国家、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提升一批集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科技攻关、产品研发、标准研究、技术服务、产业技术质量状况分析、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抓好海洋化工产品国家质检中心、内燃机产品国家质检中心、电声器件国家质检中心和省加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质检中心、省服装与纺织品质检中心、省商用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计量基础,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鼓励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咨询服务。到“十二五”末,争取部级和省级质检中心分别达到4个、15个。

3.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增强质量行为约束能力。建立信用资源互通共享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建立健全质量信用评价标准,制定实施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开展多层次质量诚信制度与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注重质量信誉,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质量文化。

(三)狠抓四大实体质量建设,提升质量整体水平。

1.提升产品质量。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质量诚信、标准化和计量检测体系。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强制性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开展质量安全预警工作,探索和实施分类监管制度。以安全、优质、高效、品牌为主攻方向,建立完善农产品、畜牧产品及食品的良好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产品可追溯制度。

2.提高工程质量。认真贯彻执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第5号令),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的监管,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主体的质量责任。全面加强和改进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推行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全面落实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减少质量投诉。大力推进建设工程开发和应用,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加强监理市场监管,规范监理企业行为,提高建设工程监理水平。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通病再治理”活动,逐步消除质量缺陷和隐患,争创省无质量通病示范工程。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等优质工程奖和省、市优良样板工程奖,打造一批实力强、质量优、信誉好的工程建设品牌企业。

3.改进服务质量。重点解决服务企业规范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以及质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健全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步伐,不断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规范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积极引导重点服务行业实施标准,提高服务业竞争力。

4.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重点解决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和城市空气污染等问题。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为突破口,以保护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全面落实“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策略,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严格执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加快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扩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逐步解决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等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围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养殖业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五大重点,分类指导,典型示范,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监测、评估,强化土壤污染的环境监管。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相结合制度,逐步形成覆盖各领域的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和节能减排计量保障体系,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质量强市活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组织开展质量强县(市、区)、质量强镇(街道)、质量强企活动。市直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质量工作合力。各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要积极发挥作用,促进行业自律。

(二)建立质量责任考核机制。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对贯彻实施质量强市工作的检查考核,确保质量强市工作的长效化和机制化。要把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监督管理、激励约束的依据。

(三)健全质量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质量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保障质量工作经费投入,重点加大对部级质检中心、省级质检中心等检测机构建设在资金、用地方面的支持力度。足额保证食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经费。严格落实奖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标准、名牌培育等方面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在质量强市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经营理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证质量安全、提升管理水平。要监督企业严格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加强关键环节质量控制,履行质量检验检测义务,落实售后服务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倡导科学的质量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引导企业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违法排污行为。

质量强市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产业素质为重点,以强化质量管理、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不断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有效性,提高我市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医药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提升食品药品质量保障水平和医药产业市场竞争力。

二、组织保障

为全面落实质量强市活动各项工作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决定成立质量强市领导小组:

三、工作内容及目标

1、大力促进医药经济健康发展。一是围绕实施“振兴皖药”规划,优化医药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市医药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我市医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二是实施品牌扶持发展战略,力争研发1-2个新药(医疗器械)产品投入生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抓住省委、省政府对绿色、地道药材扶持的机遇,加大凤丹产业化建设力度。(安监科牵头)

2、全力促进餐饮服务规范化建设。一是大力规范餐饮服务经营行为,到2015年实现餐饮服务单位持证经营和量化分级管理达到100%,餐饮服务相关产品可追溯率达到100%,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达到100%,餐饮服务食品及餐具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二是努力提升餐饮业规范效益。通过推进餐饮服务示范街、示范店建设,全面提升餐厅服务水平和档次;加强餐饮单位现场管理办法推广力度,提升餐饮业管理水平,为做大做强餐饮业奠定基础。三是加强餐饮服务监管制度建设。以实施《餐饮服务员工安全操作规范》为基础,完善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进餐饮服务员工安全监督工作制度。不断创新监管体制机制,严防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四是切实加大餐饮服务环节监管力度,重点加大对农村自办宴席、宾馆饭店、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景点食堂、农家乐等高密度就餐地点的日常监管工作,切实保障公众饮食安全。五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工作,完善监管信息报送体系,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基础数据库,动态掌握监管情况,提高监管工作的时效性,及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状况。(食品科牵头)

(三)认真做好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组织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基本情况的调查工作和抽检工作;按照要求,开展保健食品许可管理。(保化科牵头)

(四)切实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一是加大对药品生产经营市场监管力度,对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覆盖率达到100%,对基本药物的监管和抽检覆盖率达到100%;加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电子监管工作。二是严格药品生产经营和医疗机构药械使用管理。做好新修订的药品GMP宣贯工作,继续加大药品生产企业GMP、药品经营企业GSP的监督检查和跟踪检查力度,从严规范药品生产经营市场秩序。加大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力争到2015年各级医疗机构药房达到规范药房要求。三是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农村用药、疫苗制品、血液制品、中药材、中药制剂、中药饮片等药品流通使用环节的专项检查和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四是进一步加大对药品广告的监测力度。充分利用现代装备和条件,加大对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违法药品广告的监测力度;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配合,加大移送力度,实现违法广告移送100%,建立药品违法广告监测、信息、查处协调配合机制,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完善违法广告黑名单和信息披露制度。五是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索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机制,积极推动市级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评价体系建设;同时,继续抓好药物滥用的监测调查工作。六是加强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管理。继续做好医疗器械GMP实施工作,督促指导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行为的日常监管和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工作,妥善处理不良事件,严肃查处质量事故,确保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安监、器械、稽查、ADR中心)

四、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1年12月)。开展质量强市活动宣传,营造氛围,制定本部门质量强市活动方案并报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元月至2014年12月)。全面开展质量强市、质量强企活动,企业全面形成质量强企意识并开展活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3、总结提高阶段(2015年元月至2015年12月)。根据质量强市目标任务,进行自查自纠,对在质量强市活动中取得明显成效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迎接市领导小组考核。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质量强市工作作为推动我市药械、餐饮、保化质量管理升级,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积极推进质量强市活动。

质量强市范文篇3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质量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创业精神的价值体现。质量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现在,我们所提的质量,是个“大质量”的概念,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而且包括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各乡镇(街道)、各部门一定要树立“全面质量观、全程质量观、全民质量观”,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质量强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一)建设质量强市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建设质量强市事关经济转型升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推进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核心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粗放扩张赢得了先发优势,但随着发展环境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经济面临质量竞争的新考验,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加速调整,由质量问题引发的、以技术壁垒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各种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出现,给“低端、低质、低价”占较大比重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极大冲击,如果增长粗放和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丧失主动权。当前,我们正处于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科技化、知识化的新时期,谁掌握了产品核心技术,谁就能取得发展的制高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把质量工作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其次,建设质量强市事关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质量是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体现,拥有一批质量过硬、市场认可的名牌产品,是一个地区最好、最形象的广告,就像人们一提到手表、军刀就会想到瑞士,一提到香奈儿香水、LV包就会想到法国,这就是质量和品牌的效应。反之,如果一个地区的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不近如人意,经常发生区域性的产品质量事故和工程安全事故,就会严重损害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就难以有效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城市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一度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谁也不愿来投资,不愿与企业合作,就连人在外面都不敢说自己是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质量建设,向质量要效益,凭质量树信誉,靠质量优环境,切实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第三,建设质量强市事关民生改善。质量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任何方面的质量出了问题,轻者会给老百姓造成财产损失,重者会影响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甚至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建设质量强市最终的落脚点是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质,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成就和成果。质量强市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其实都可以落实到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质量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食品药品、家用电器、通讯服务、房屋工程、煤矿透水等各种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像三鹿奶粉事件,是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内就有超过30万的孩子受害,善后问题都要持续几十年,而今年7月份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又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随之吉林、甘肃、山东、河北等地接连查出乳品三聚氰胺超标问题,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已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温饱,更加注重吃的放心、用的称心、住的舒心,对质量的新要求、新期待日益增长,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质量建设,争创优质产品、优质工程、优质服务和优质环境,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建设质量强市条件具备。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上级有要求。现在中央和省里对质量问题非常重视,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质量问题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去年以来,赵洪祝书记就我省的质量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重要批示,强调“质量是竞争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关系国家和地区形象,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求把质量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省和品牌强省之路,全面提高“浙江制造”的整体形象。吕祖善省长反复强调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扎实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今年7月份,省里还专门召开质量强省工作会议,具体部署了质量强省工作的具体任务,并把作为全省4个试点县市之一,这些都为我市推进质量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二是现实有基础。通过这几年的扎实工作,我市质量建设不断加强,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为我们建设质量强市打下了坚实基础。从产品质量情况来看,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和“品牌强市”战略,积极推进产品质量提升和名牌培育,这几年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80%左右,建立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10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3个、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5个,拥有“中国汽摩配之都”等区域品牌10个。从工程质量情况来看,拥有省优质工程“钱江杯”5个、市级优质工程“瓯江杯”13个,工程质量水平居市前列。从服务业质量情况来看,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商贸、旅游、金融等行业积极培育一批特色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瓯菜名城”。从环境质量情况来看,这几年小电镀、废塑料洗涤、小制革等行业性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温瑞塘河(环城河)水质得到初步改善,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市级以上生态乡镇23个,“十一五”前四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累计分别削减15.15%、12.25%,2009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级别天数达到349天。三是社会有共识。在质量问题上吃过大亏,也在质量立市、品牌强市上树立了形象,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质量是强市之本、民生之基,任何时候质量问题都松懈不得、麻痹不得,这种质量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中,提升质量建设水平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和期望,这为我们建设质量强市打下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三)建设质量强市任重道远。建设质量强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一是质量建设内容广泛。建设质量强市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不仅要抓好生产制造领域的产品质量,还要统筹抓好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建设;不仅要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还要形成质量文化,树立有质有量的政绩观和全社会参与质量的全局观,这些都对我们的质量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质量监管机制有待健全。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职能部门质量监管职责划分还有交叉,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如服务业就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制度、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行业质量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长效机制还不完善,部门重突击检查、轻事前预防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场准入、市场退出和责任追究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三是质量建设工作合力有待加强。从政府层面来看,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对质量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深有浅,工作力度有大有小,还没有真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从市场主体来看,一些企业对质量和品牌建设缺乏战略眼光,往往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没有真正下大力气抓质量创品牌。从社会层面来看,全社会质量诚信意识还不强,行业自律有待加强,社会各界主动参与质量维权和质量监督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二、明确要求,强化措施,坚定不移地朝着质量强市的目标迈进

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把环境质量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四)实施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建管并举,标本兼治,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力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要积极打造生态家园。抓住我市被列为全省首批10个平原绿化县(市、区)良好机遇,组织开展城乡绿化行动,计划三年投资超10亿元,大力实施绿色围城、精品公园、森林通道、景观江河、园林社区和生态产业六大工程,争取到201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以上,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18%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行动,大力推进生态村镇和“千百工程”建设,全力抓好以道路硬化、改水改厕、清脏治乱为重点的农村环境革命,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行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深化小制革、废塑料洗涤、印染等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抓好酸洗、餐饮行业污染整治,努力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深化温瑞塘河(环城河)综合整治行动,切实抓好河道清淤、截污纳管、调水冲污等工作,逐步改善塘河水质,尽快恢复“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昔日风采。积极开展“清洁空气”行动,突出抓好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努力改善空气质量,确保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二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坚持扶优汰劣并举,严格执行落后产能淘汰和限制目录,从严控制“两高一低”和产能过剩项目的重复建设,积极扶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突出抓好一批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今年要建成节能增效示范项目10个、创建清洁生产企业20家,确保完成今年和“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经济生态化水平。三要健全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细化生态补偿标准,加强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制度,让市场主体承担相应环境污染成本,全社会树立资源有偿、生态有价的新理念。健全社会舆论导向机制,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建设“质量强市”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强化大质量意识,加快构建大监管格局,全力抓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建设,着力筑牢安全底线,提升质量水平,打响品牌,为推动经济、城市、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具体来讲,要突出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着力夯实质量安全基础,

一)实施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品牌引领、科技创新和标准提升三大战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争取到十二五”期末质量指数稳定在95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品质量分别达到国内和省内领先水平。一要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安全是质量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要狠抓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制订今后五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具体实施计划,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切实抓好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集贸市场假冒伪劣、药品虚假广告等专项整治活动,确保不出现区域性质量问题,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消费放心。要坚持标本兼治,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跟踪评价和市场准入制度,引导企业推进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强制或自愿认证,积极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二要推进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技术服务平台是质量建设的重要支撑,要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大主导产业、六大块状特色产业,突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大力推进政、学、产、研合作,争取筹建国家汽车电子电器质检中心,加快建设电动汽车、新能源等一批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为企业科技研发、质量检验检测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要完善标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企业组建标准创新联盟,争取“十二五”期末规上企业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比率分别达85%和100%三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品牌是产品高质量、高品质的标志,要制订实施分行业的品牌建设指导意见,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今年要争创市级以上品牌20个,十二五”期间要培育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名牌等部级品牌50个。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整合优质品牌资源,加快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创建部级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1个、市级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3个,新增浙江区域名牌2个以上。四要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质量诚信是质量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诚信缺失必然引发质量安全问题,要建立健全信用等级评价和失信惩戒机制,把质量信用等级与社会信用体系相结合,引导企业健全自律机制,增加企业失信风险,不断强化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机制导向。

不断提高城市建筑质量和品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

二)实施工程质量提升工程。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市已确定“十二五”期间要实施“十大百项千亿”工程,突出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10大类的100多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500亿元以上,随着一大批建设项目的陆续上马,工程建设呈现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的局面,这将对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严格把好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努力打造一批安全优质工程,确保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工程合格率达100%交通工程竣工验收优良率达70%以上,大中型水利工程优良率达70%以上;创建建筑工程鲁班奖1个、省优质工程“钱江杯”2个、优质工程“瓯江杯”8个。一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管。要深入开展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制订出台重点工程依法建设、规范建设实施意见,完善工程招投标、监理、竣工验收等制度,全面推行工程质量巡查机制,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安全关。要建立完善工程质量监管责任机制,严格落实项目业主、施工监理单位等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积极推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工程项目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如果出现质量问题,都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要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加大建设市场规范整顿力度,严厉打击围标串标、非法转包、层层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勘察设计、建设施工和中介服务单位的审核管理,坚决杜绝不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和人员参与建设。三要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严格把好大型公共建筑规划设计关,努力打造一批优质精品建筑和城市地标工程。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监管,大力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组织开展精品住宅创建活动,提高群众居住质量和生活品质。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着力提高工程的总体质量和水平。

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要抓紧制订服务业质量提升具体实施意见,

三)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按照有关行业的标准和具体要求,从抓基础、抓规范、抓重点入手,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商贸、保险、金融、电信、邮政、供电等行业服务质量用户满意率达90%具体来讲,要突出抓好三件事:一要大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切实抓好安阳金融集聚区、巾子山美食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瑞祥商务、江南现代物流等八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服务产业集聚、服务企业集中和服务功能集成,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突出抓好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像江南物流园区要抓紧实施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努力打造辐射浙南闽北的综合性物流基地;商城要加快改造提升步伐,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着力打造集精品购物、休闲游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商业商务综合体。二要强化服务业企业质量管理和品牌培育。组织开展服务业百家质量先进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引导企业加强计量、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工作,积极推进质量管理认证,提高服务业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着力扶持一批服务业品牌企业,争取创建省级以上服务业品牌5个。三要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化体系。组织开展服务业标准试点示范创建活动,选择旅游、商贸、金融、现代物流等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行业,率先开展服务业标准制定和实施工作,实施服务业地方标准制修及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10个以上,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促进服务业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质量强市建设取得实效

建设质量强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建立有效的落实机制,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营造氛围。要结合“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主题活动,广泛宣传。大力宣传建设质量强市的重要意义,广泛普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质量安全知识,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质量工作,使质量工作更加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人人重视质量、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落实责任。市里已经成立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

一)加强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4个工作组,统筹负责质量强市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各乡镇(街道)要担负起属地管理的职责,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切实抓好本辖区内的质量建设措施的落实。工商、卫生、农林、旅游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要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质量建设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目标责任制内容,强化跟踪督查和绩效考核,对质量建设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导致出现区域性质量问题或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严格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责任。

政策激励。要建立质量强市战略专家小组,

质量强市范文篇4

为贯彻落实全省质量强省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研究部署2012年我市质量强市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健全机制,深入推进我市质量强市建设,市政府专题召开全市质量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下面,我就质量强市工作提出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前一阶段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市从2011年开始开展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对质量强市建设工作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紧紧围绕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主线,按照“抓发展质量、提生活品质、建质量强市”的总体要求,明确工作任务,狠抓工作落实,稳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具体成绩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在建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动”的工作原则,扎实做好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市质量强市办公室加强领导、积极协调、主动沟通,充分发挥了牵头、组织、协调、桥梁和纽带作用,做了大量细致而具体的工作,确保了全市质量强市工作正常运转。今年以来,先后完成了领导小组成员调整;对《2012年质量强省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省质量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组织开展讨论,及时反馈修改意见;召开了全市质量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印发了《市政府质量奖评奖实施细则》、《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员管理细则》等文件。初步建立了质量强市建设工作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制度、新闻制度、质量形势分析制度、检查督查及评价考核制度等工作机制,为有序推进、全面开展质量强市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出台政策意见,编制发展规划。一是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制订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快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二是在总结各地、各相关领域“十一五”成果及“十二五”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编制了《市质量强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已通过市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论证,下步将根据各专家及相关部门提出的意见修改完善后批准实施。

(三)明确任务要求,推进质量强企。下发《2012年市质量强市工作要点》,对省政府下达的强县、强镇、强业、强企和品牌、标准、质量、食品安全等各项指标进行分解。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质量强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我市政府质量奖的创奖工作和质量强企等工作。目前,巨化集团公司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争创省政府质量奖工作已全面展开,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争创市政府质量奖工作正式启动;各县(市、区)质量强乡(镇)、质量强企、强业试点单位也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四)开展试点先行,总结典型经验。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强市试点工作,将其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以质量强市建设为契机,切实发挥质量工作在保障质量安全、推进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提高生活品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四早四结合”,即早汇报、早谋划、早行动、早细化,围绕市发展战略,确定大质量、大监管、大平台“三大理念”,有力地确保了质量强市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市质量强市建设各项基础性工作已经完成,质量强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已经上报,一批质量强乡(镇)、强企、强业等试点单位正在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市试点成功经验,为全市在面上铺开提供了借鉴学习的典型示范。

(五)强化宣传培训,营造浓厚氛围。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质量强市工作系列宣传培训活动,营造了浓重的质量强市建设工作氛围。6月中旬,市质量强市办公室邀请省质量协会专家,为全市90多名企业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开展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培训,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企业更好地导入并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也为优秀企业申报省政府质量奖打下了良好基础。巨化集团公司先后两次承办较大规模的质量强企工作专题讲座,分别邀请省质监局副局长杨烨同志和国内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卓越绩效管理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东博士,作质量强企建设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专题讲座和学习,企业反响强烈。各县(市、区)也分别开展了质量强镇、强业、强企宣传和学习培训,尤其是对一些开展质量强企工作的单位,进行跟踪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二、认真剖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思想认识、工作态度、方式方法、工作措施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与省政府的要求、全市人民的期盼和全省试点台州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虽然说我市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需克服的思想倾向:一是轻视,思想上不重视,不把质量强市工作当回事;二是畏难,感觉质量强市工作任务艰巨、繁重,于是消极对待,以致误事;三是应付,没有充分认识到质量强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工作上敷衍了事。这些都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表现。

(二)工作进度不够平衡。一些地方、部门的领导协同配合意识不强,总以为质量强市建设工作是质监一个部门或四大牵头部门负责开展的,因此工作主动性不够,致使一些地方的工作明显落后,造成全市工作进度不平衡。此外,各地政府质量奖励制度设立工作进度不一。上次全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明确要求各地要在今年6月底前全面出台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常山县政府质量奖励制度通过了政府常务会讨论,全市总体进展不快。

(三)工作措施不够扎实。质量强市建设工作是一项由质监、发改、建设、环保四大部门牵头开展、三十一个部门密切配合、广大企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目前,一些部门、一些地方的工作落实不够到位,政策措施不够有力。有的地方没有及时对工作目标、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工作浮于表面。

(四)群众参与度不够高。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抉择。但一些部门、地方对质量强市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明显不够,宣传内容和方式方法也不多;老百姓对质量强市建设工作的知晓度、关心度、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群众广泛参与,企业互动争创,全社会热切关注的局面。

三、扎实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工作

下一阶段,根据全省质量强省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和2012年我市质量强市工作要点的有关要求,亟需完成6项任务,概括起来为“六个一”。

一是召开一次会议。这次会后,各级、各部门要将本次会议精神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并传达到乡镇、企业,落实到基层、到人,真正做到工作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各县(市、区)要召开一次推进会或现场会,进一步统一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质量强县、强镇、强企工作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提升发展、企业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和领导作用,指导开展好质量强市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克服畏难、懈怠、应付、麻痹大意等消极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加强沟通学习、扩大经验交流,关键是要让试点乡镇、行业、企业清楚今年的质量强县(市、区)、强镇(乡)、强业的重点、难点在哪里,任务怎么完成。各级部门尤其是四大牵头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加强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质量强市建设工作。

二是出台一项政策。市政府《关于加快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正式印发,各县(市、区)要紧跟工作步伐、倒排工作计划,最迟要在7月份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质量强县(市、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推进质量强镇(乡)、质量强业、质量强企工作。四大牵头部门也要依据市政府《实施意见》,结合各自领域实际,研究制定各自领域的工作实施方案。

三是编制一个规划。质量强市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作。为确保我市质量强市、质量强县(市、区)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各地要编制一个指导今后5年质量强县(市、区)建设工作的纲领性规划。现在《市质量强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即将印发,各地要加强基础调研,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质量强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突出地方特色,强化工作分工,编制一个既符合质量强市建设工作目标要求,又能体现地方优势、促进当地质量建设的发展规划。规划中要着重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务求实效;要结合各类产品专项整治、环境保护专项治理、工程质量治理、服务市场秩序整顿规范等工作,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的产品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让百姓切身体会到质量强市建设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四是设立一个奖项。目前,全省已有11个设区市和54个县(市、区)建立了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五个市实现了全覆盖,没有建立质量奖励制度的只有39个县(市、区),其中包括我市的5个县(市、区),这项工作我们是落后了。建立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是省政府规定的一项硬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各县(市、区)政府必须加快工作进度,争取在7月底前全部设立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在此基础上,以政府质量奖为导向,鼓励企业加大对质量建设的投入,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政府质量奖,从中培育并树立一批本地区、本行业的质量特色行业和管理标杆企业。

质量强市范文篇5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质量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创业精神的价值体现。质量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现在,我们所提的质量,是个“大质量”的概念,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而且包括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各乡镇(街道)、各部门一定要树立“全面质量观、全程质量观、全民质量观”,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质量强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一)建设质量强市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建设质量强市事关经济转型升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推进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核心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粗放扩张赢得了先发优势,但随着发展环境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经济面临质量竞争的新考验,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加速调整,由质量问题引发的、以技术壁垒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各种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出现,给“低端、低质、低价”占较大比重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极大冲击,如果增长粗放和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丧失主动权。当前,我们正处于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科技化、知识化的新时期,谁掌握了产品核心技术,谁就能取得发展的制高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把质量工作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其次,建设质量强市事关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质量是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体现,拥有一批质量过硬、市场认可的名牌产品,是一个地区最好、最形象的广告,就像人们一提到手表、军刀就会想到瑞士,一提到香奈儿香水、LV包就会想到法国,这就是质量和品牌的效应。反之,如果一个地区的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不近如人意,经常发生区域性的产品质量事故和工程安全事故,就会严重损害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就难以有效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城市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一度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谁也不愿来投资,不愿与企业合作,就连人在外面都不敢说自己是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质量建设,向质量要效益,凭质量树信誉,靠质量优环境,切实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第三,建设质量强市事关民生改善。质量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任何方面的质量出了问题,轻者会给老百姓造成财产损失,重者会影响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甚至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建设质量强市最终的落脚点是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质,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成就和成果。质量强市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其实都可以落实到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质量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食品药品、家用电器、通讯服务、房屋工程、煤矿透水等各种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像三鹿奶粉事件,是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内就有超过30万的孩子受害,善后问题都要持续几十年,而今年7月份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又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随之吉林、甘肃、山东、河北等地接连查出乳品三聚氰胺超标问题,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已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温饱,更加注重吃的放心、用的称心、住的舒心,对质量的新要求、新期待日益增长,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质量建设,争创优质产品、优质工程、优质服务和优质环境,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建设质量强市条件具备。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上级有要求。现在中央和省里对质量问题非常重视,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质量问题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去年以来,赵洪祝书记就我省的质量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重要批示,强调“质量是竞争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关系国家和地区形象,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求把质量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省和品牌强省之路,全面提高“浙江制造”的整体形象。吕祖善省长反复强调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扎实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今年7月份,省里还专门召开质量强省工作会议,具体部署了质量强省工作的具体任务,并把作为全省4个试点县市之一,这些都为我市推进质量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二是现实有基础。通过这几年的扎实工作,我市质量建设不断加强,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为我们建设质量强市打下了坚实基础。从产品质量情况来看,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和“品牌强市”战略,积极推进产品质量提升和名牌培育,这几年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80%左右,建立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10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3个、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5个,拥有“中国汽摩配之都”等区域品牌10个。从工程质量情况来看,拥有省优质工程“钱江杯”5个、市级优质工程“瓯江杯”13个,工程质量水平居市前列。从服务业质量情况来看,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商贸、旅游、金融等行业积极培育一批特色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瓯菜名城”。从环境质量情况来看,这几年小电镀、废塑料洗涤、小制革等行业性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温瑞塘河(环城河)水质得到初步改善,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市级以上生态乡镇23个,“十一五”前四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累计分别削减15.15%、12.25%,2009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级别天数达到349天。三是社会有共识。在质量问题上吃过大亏,也在质量立市、品牌强市上树立了形象,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质量是强市之本、民生之基,任何时候质量问题都松懈不得、麻痹不得,这种质量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中,提升质量建设水平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和期望,这为我们建设质量强市打下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三)建设质量强市任重道远。建设质量强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一是质量建设内容广泛。建设质量强市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不仅要抓好生产制造领域的产品质量,还要统筹抓好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建设;不仅要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还要形成质量文化,树立有质有量的政绩观和全社会参与质量的全局观,这些都对我们的质量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质量监管机制有待健全。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的质量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职能部门质量监管职责划分还有交叉,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如服务业就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制度、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行业质量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长效机制还不完善,部门重突击检查、轻事前预防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场准入、市场退出和责任追究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三是质量建设工作合力有待加强。从政府层面来看,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对质量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深有浅,工作力度有大有小,还没有真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从市场主体来看,一些企业对质量和品牌建设缺乏战略眼光,往往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没有真正下大力气抓质量创品牌。从社会层面来看,全社会质量诚信意识还不强,行业自律有待加强,社会各界主动参与质量维权和质量监督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二、明确要求,强化措施,坚定不移地朝着质量强市的目标迈进

建设“质量强市”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切实强化大质量意识,加快构建大监管格局,全力抓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建设,着力筑牢安全底线,提升质量水平,打响品牌,为推动经济、城市、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具体来讲,要突出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实施产品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着力夯实质量安全基础,大力实施品牌引领、科技创新和标准提升三大战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争取到“十二五”期末质量指数稳定在95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品质量分别达到国内和省内领先水平。一要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安全是质量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要狠抓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制订今后五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具体实施计划,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切实抓好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集贸市场假冒伪劣、药品虚假广告等专项整治活动,确保不出现区域性质量问题,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消费放心。要坚持标本兼治,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跟踪评价和市场准入制度,引导企业推进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强制或自愿认证,积极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二要推进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技术服务平台是质量建设的重要支撑,要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大主导产业、六大块状特色产业,突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大力推进政、学、产、研合作,争取筹建国家汽车电子电器质检中心,加快建设电动汽车、新能源等一批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为企业科技研发、质量检验检测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要完善标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企业组建标准创新联盟,争取“十二五”期末规上企业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比率分别达85%和100%。三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品牌是产品高质量、高品质的标志,要制订实施分行业的品牌建设指导意见,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今年要争创市级以上品牌20个,“十二五”期间要培育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名牌等部级品牌50个。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整合优质品牌资源,加快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创建部级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1个、市级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3个,新增浙江区域名牌2个以上。四要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质量诚信是质量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诚信缺失必然引发质量安全问题,要建立健全信用等级评价和失信惩戒机制,把质量信用等级与社会信用体系相结合,引导企业健全自律机制,增加企业失信风险,不断强化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机制导向。

(二)实施工程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城市建筑质量和品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我市已确定“十二五”期间要实施“十大百项千亿”工程,突出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10大类的100多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500亿元以上,随着一大批建设项目的陆续上马,工程建设呈现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的局面,这将对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严格把好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努力打造一批安全优质工程,确保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工程合格率达100%,交通工程竣工验收优良率达70%以上,大中型水利工程优良率达70%以上;创建建筑工程鲁班奖1个、省优质工程“钱江杯”2个、优质工程“瓯江杯”8个。一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管。要深入开展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制订出台重点工程依法建设、规范建设实施意见,完善工程招投标、监理、竣工验收等制度,全面推行工程质量巡查机制,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安全关。要建立完善工程质量监管责任机制,严格落实项目业主、施工监理单位等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积极推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工程项目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如果出现质量问题,都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要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加大建设市场规范整顿力度,严厉打击围标串标、非法转包、层层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勘察设计、建设施工和中介服务单位的审核管理,坚决杜绝不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和人员参与建设。三要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严格把好大型公共建筑规划设计关,努力打造一批优质精品建筑和城市地标工程。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监管,大力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组织开展精品住宅创建活动,提高群众居住质量和生活品质。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着力提高工程的总体质量和水平。

(三)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要抓紧制订服务业质量提升具体实施意见,按照有关行业的标准和具体要求,从抓基础、抓规范、抓重点入手,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商贸、保险、金融、电信、邮政、供电等行业服务质量用户满意率达90%。具体来讲,要突出抓好三件事:一要大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切实抓好安阳金融集聚区、巾子山美食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瑞祥商务、江南现代物流等八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推进服务产业集聚、服务企业集中和服务功能集成,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突出抓好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像江南物流园区要抓紧实施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努力打造辐射浙南闽北的综合性物流基地;商城要加快改造提升步伐,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着力打造集精品购物、休闲游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商业商务综合体。二要强化服务业企业质量管理和品牌培育。组织开展服务业百家质量先进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引导企业加强计量、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工作,积极推进质量管理认证,提高服务业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着力扶持一批服务业品牌企业,争取创建省级以上服务业品牌5个。三要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化体系。组织开展服务业标准试点示范创建活动,选择旅游、商贸、金融、现代物流等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行业,率先开展服务业标准制定和实施工作,实施服务业地方标准制修及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10个以上,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促进服务业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实施环境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把环境质量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管并举,标本兼治,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力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要积极打造生态家园。抓住我市被列为全省首批10个平原绿化县(市、区)的良好机遇,组织开展城乡绿化行动,计划三年投资超10亿元,大力实施绿色围城、精品公园、森林通道、景观江河、园林社区和生态产业六大工程,争取到201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以上,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18%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行动,大力推进生态村镇和“千百工程”建设,全力抓好以道路硬化、改水改厕、清脏治乱为重点的农村环境革命,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行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深化小制革、废塑料洗涤、印染等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抓好酸洗、餐饮行业污染整治,努力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深化温瑞塘河(环城河)综合整治行动,切实抓好河道清淤、截污纳管、调水冲污等工作,逐步改善塘河水质,尽快恢复“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昔日风采。积极开展“清洁空气”行动,突出抓好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努力改善空气质量,确保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二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坚持扶优汰劣并举,严格执行落后产能淘汰和限制目录,从严控制“两高一低”和产能过剩项目的重复建设,积极扶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突出抓好一批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今年要建成节能增效示范项目10个、创建清洁生产企业20家,确保完成今年和“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经济生态化水平。三要健全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细化生态补偿标准,加强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制度,让市场主体承担相应环境污染成本,在全社会树立资源有偿、生态有价的新理念。健全社会舆论导向机制,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质量强市建设取得实效

建设质量强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建立有效的落实机制,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里已经成立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4个工作组,统筹负责质量强市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各乡镇(街道)要担负起属地管理的职责,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切实抓好本辖区内的质量建设措施的落实。工商、卫生、农林、旅游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要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质量建设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目标责任制内容,强化跟踪督查和绩效考核,对质量建设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导致出现区域性质量问题或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严格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责任。

(二)规划引导,政策激励。要建立质量强市战略专家小组,聘请一批政府质量顾问,充分听取专家和社会各方面意见,抓紧编制质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今后五年质量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以规划引领质量强市战略的有效实施。要制订出台建设质量强市的具体政策意见,积极推进以市长质量奖为核心的质量奖励制度建设,设立建设质量强市专项工作资金,在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先进示范评比等方面予以支持,努力营造质量强市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

质量强市范文篇6

一、当前我市的质量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近十年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全市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临港工业迅速崛起。

(一)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船舶修造业、水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机械加工业等新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重工等一批大型船舶修造企业成为全国船舶修造龙头企业,船舶配件制造业迅速发展,产值超过10亿元;全市海水产品科技创新能力、加工能力、技术能力等均居全国前列。全市获得“黄鱼”等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海鲜”成为首个区域名牌;定海已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塑机螺杆之乡”,集团、集团等重点企业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甚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质量保证能力逐步提高。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逐步加强,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全市有企业技术中心28个,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6个,建成了国家海洋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二是品牌和标准化战略不断突破。全市着眼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培育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创中国名牌产品4个、名牌产品37个、名牌产品77个。省级以上名牌企业100%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围绕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强化技术标准的创新,全市3个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并推广实施。三是工业产品质量指数走在全省前列。从全省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情况看,我市的产品质量状况始终保持全省前列,未出现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和产品质量突发事件。批次合格率和质量指数屡创历史新高。说明我市的小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不断提高,大中型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仍处在全省的前列。

(三)质量安全整治成效明显。近年来,全市先后组织开展了部分重点产品整治、“十小”行业整治、奶制品整治,加强了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建设,确保了全市食品及产品质量安全。在部分重点产品整治中,突出水产品、饮用水、豆制品等食品行业、涉安类行业等重点产品。在“十小”行业整治中,摸清了全市近1.4万家“十小”底数,制定了整治标准及相关监管制度,帮扶培训3000多户(次),整治规范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局面。在强化产品质量整治中,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得到不断完善。通过“五个一”分析归类,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预测预警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质量水平同经济发达地区比较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尚未形成人人关注质量、全员参与质量的良好氛围,大质量的理念还没有形成,质量工作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二是企业在促进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政府在推动质量提升中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方面力度不够;三是质量工作存在着不平衡性,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好于小企业,“小”、“散”、“乱”企业占多数,大部分企业质量意识不高,产品技术能力不够,产品依旧以初加工为主,附加值不高;四是市场未形成良好环境,伪劣产品大量充斥、优质产品得不到推广和保障;五是政府监管体制不够完善,企业违规违法行为依旧存在。

二、开展质量强市建设的必要性

质量问题已越来越被社会公众所关注,保证质量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重视和加强质量工作,省里有关领导多次就质量工作开展作出重要指示和重要批示。年初,市政府确立了质量强市战略,要求立足实际,努力使全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的质量需求得到普遍满足。一是开展质量强市建设是推进经济升级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市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正向人均1万美元的目标发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企业结构经济领域内的诸多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结构调整,亟待转型升级。二是开展质量强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像以前那样仅停留在基本保障方面,满足于温饱,在质量内容与层次,都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三是开展质量强市建设是诚信社会建设的必然需要。诚信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被中华民族所重视。我市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经济成份与多元化文化的激荡与碰撞,不可避免地造成思想混乱乃至信任危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乘虚而入。

因此,质量强市是一个有效提高质量水平的工作载体,有助于为群众和社会提供一个安全保障支撑,加快诚信社会机制的建设,有助于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开展民生改善工作,是我市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新阶段的重要战略抉择。

三、质量强市建设的基本构想

质量工作的基础性、系统性、复杂性决定了质量强市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对于我市质量强市建设的基本构想为:

(一)明确质量强市思想。抓发展质量,提生活品质,建质量强市,深入实施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一是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实现从产品质量向发展质量的转变。围绕提升发展质量,突出抓好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质量建设,努力实现由产品质量向发展质量的转变;二是树立全程的质量观,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推行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和优化全方位的质量服务,努力实现由质量监管向质量建设的转变。三是树立全民的质量观,围绕全面改善民生,动员引导群众参与质量建设和质量监督,真正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突出的质量问题,努力实现由“物质化”发展向“人本化”发展的转变。使全市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重点领域质量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保障。

(二)建立健全“五大”体系。

1、建立健全质量强市目标体系。各县(区)政府和市级各有关单位要积极开展调研,分析当前各相关领域的质量现状和存在问题,分别提出未来五年,即“十二五”末建设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的重点奋斗目标,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各类重点指标与辅助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配套的质量强市建设目标体系。

2、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这项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根据本市产业特点,以保障质量安全为要求,围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质量安全监管,制定建立一系列与相关法律相配套的政府规范性文件,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质量安全有法可依。二是强化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制度,建立质量安全目标责任制,把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范畴,建立有效的责任落实机制,确保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地方政府与监管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条块结合的监管机制,进一步整合监管力量,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四是坚持从源头抓质量,严把市场准入关,探索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和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等。五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规范行业、保障安全、促进产业、服务企业”的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利用管理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品牌培育、标准制定和质量管理等工作。

3、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要把质量诚信建设作为加强宏观质量管理、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努力找准质量诚信建设的切入点。一是科学制定质量信用评价指标,量化评分办法,逐步完善质量信用的政策体系,同时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的力度。二是发改、城建、环保、质监、工商、物价、金融、税务、检验检疫等部门要逐步实现信用资源共享,共同构建市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更好地引导消费,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质量水平的提高。三是要根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按照鼓励诚信、扶优惩劣的原则,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包括对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管理制度;对风险较大的企业实施预警或黄牌警告的制度。四是围绕质量诚信,开展制度与文化建设,引导企业重质量、重信誉,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质量文化,努力营造“讲质量、讲诚信”的社会氛围。

4、建立健全质量强市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的重点包括:一是探索建立专门的、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质量;二是对相关部门的工作目标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对相关领域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三是市政府每年对考核评价结果进行通报,对工作不落实、效果不明显的县(区)、部门给予通报批评。

5、建立健全质量强市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是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一要建立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保障质量工作的经费投入;二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积极构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质量强市建设提供有理的技术支撑,重点要加大对部级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三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为本市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四要建立制度保障,健全各类工作制度,确保工作落实。

(三)注重方法,坚持科学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质量强市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需要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各行各业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因此,在质量强市建设组织推进中,各级各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办事机构;加快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明确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尽快启动相关工作。各牵头部门以及各成员单位要相互协调,确保全市质量强市建设有序、高校推进。

2、加快构建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体、社会共推”的工作机制,开展质量强市建设的必然要求。“政府主导”,就是各级政府要主导质量强市(县、区)的方向和总体奋斗目标。通过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同时要提出质量强市的考核评价办法,督促各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抓好落实。“部门主抓”,就是各牵头部门要就自己分管的领域,尽快制定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的具体实施方案,对重点工作和任务进行分解落实。“企业主体”,就是发挥企业在质量强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和组织企业充分树立质量意识,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社会共推”,就是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和资源,营造全社会关心质量、重视质量、参与质量、监督质量、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形成“大建设”格局,共同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质量强市范文篇7

一、充分肯定我市质量工作取得的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质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通过创新质量工作机制、完善质量工作方法、开展质量振兴活动,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协作、行业自律”的质量工作运行机制,质量强市的基层基础初步夯实。突出表现在:

一是全社会质量意识普遍增强。我们在全市25个乡镇(街道)都设立了质量协管员,并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深入群众开展各种质量宣传咨询服务活动,积极推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宣传贯彻和人员培训,引导和推动企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使广大企业的“质量主体”意识和“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广大消费者对质量的关注度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

二是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健全。自年我市被省质监局列为全省“推进质量振兴,实施品牌战略”试点县(市)以来,我市相继制定出台《市质量振兴实施规划(—)》、《市名牌培育发展规划(—)》、《市名牌产品评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品牌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市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切实加大对质量工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振兴工作的规划和政策体系。

三是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实施初显成效。质监等部门积极抓好质量管理和服务,不断推动标准创新和质量、计量体系建设等基础工作,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实施初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有71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9家企业参与制定完成了25个国家标准,11家企业参与制订完成24个行业标准,重点骨干企业可采标主导产品采标率100%;全市拥有中国名牌5只,中国驰名商标8件,浙江名牌28只,浙江省著名商标32件,杭州名牌36只,杭州市著名商标75件,评出市质量奖10个。

四是整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五年来,我市产品质量在全省监督抽查中的合格率稳步提升,区域质量安全水平有序可控。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严格实施工程施工许可、质量检查、竣工验收备案等制度,实现了工程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控,建设工程质量稳步提高。通过推进标准化管理,开展星级示范创建活动,服务质量满意率明显上升。健全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5%,富春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水标准,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年空气优良率达94.2%。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鼎力支持,更凝聚着广大质量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二、深刻认识抓好质量强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什么是质量?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它是宇宙中万事万物所含的物质的量,它涵盖的面非常广。而今天我们在这里所讲的质量,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它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包括产品质量、食品药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从这个意义上讲,质量问题关乎社稷民生,它既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也是关系每一个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建设质量强市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第一,必须摒弃的两种错误观点:

一是市场决定论。有不少同志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了,产品质量由市场说了算,不管是低质低价还是高质高价,只要是市场需要的,有人愿意买就是好的。这种认识看似正确,实际上非常有害、大谬不然。像服装、手表、桌椅等一类的产品,可能质量差一点照样会有人买,因为使用后不行或实在不行,丢掉就算了。可是请问一下,如果是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甚至汽车、飞机等,如果质量低下、假冒伪劣,你还敢购买,还敢使用吗?这些产品还是任由市场说了算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是政府无为论。这是在市场决定论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错误认识。既然产品质量由市场说了算,政府就不该管得太多,否则就是过度干预市场,手伸得太长了。这种认识也是非常错误的。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过来的,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体系也不健全,广大业主和老百姓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不强,以致于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屡禁不止,什么添加剂、色素、防腐剂、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经常见诸报端。这说明,我们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依然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干预,政府要更好地承担起“守夜人”的职责。包括质量问题,更需要政府在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以及保证产品质量标准化的工艺、装备、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以及依法严格监管、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主导下的强势推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政府不仅不能不管不闻、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应主动出击、敢管善管、有所作为。

第二,必须强化三方面的认识:

一是建设质量强市是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大楼起得高,全靠基础牢。质量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打造富裕阳光之城,我们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品质发展,都离不开质量建设。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突破9000美元,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内源性增长动力不足、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要素供给日趋紧张,等等,都迫使我们必须深刻分析、审慎应对,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上来。质量强市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要在扩大经济总量中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以质量水平提升促进产业水平提升,以质量促转型升级,进而推动量质并举、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以及“制造”向“创造”的转变。

二是建设质量强市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当前,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一手抓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一手抓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而质量建设既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抓结构调整、促节能减排的有力推手。以质量为先导,就迫使我们必须加快淘汰那些质量档次不高、附加值偏低的产业,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从而不断降低资源能耗水平、排放水平,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的新型发展路子。因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是质量强市的重要内容,质量强市是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是建设质量强市是促进民生幸福的根本要求。建设质量强市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通过质量强市建设,构建符合民生取向的质量工作机制,使全市的产品质量、食品药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质量强市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到百姓衣食住行的里里外外,落实到老百姓柴米油盐的方方面面。当前,各种因质量问题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从前几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到最近的瘦肉精、染色馒头,老百姓既痛心疾首又深感无奈,进而对政府的质量监管能力产生质疑。昨天,媒体在报道,温总理也对此感慨不已,说这是诚信缺乏、道德滑坡的突出表现。照我说,这不只是道德滑坡,简直是道德沦丧。各级政府如果不对此高度关注,如果不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加以全面解决,则政府的公信力将进一步削弱,以民为本、民生为大更无从谈起。所以,保障质量安全,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质量问题一刻也不能放松。另一方面,质量提升促进民生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温饱,对物质的追求已从实用型向享受型转变,对质量的新要求、新期待日益增长。我们要通过抓质量,为群众创造和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优质工程、优质服务和优质环境,满足好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全民的质量观,努力实现从产品质量向发展质量转变,从质量监管向质量建设转变,从“物质化”发展向“人本化”发展转变,使我市质量总体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三、全力以赴抓好质量强市建设

刚才,徐玉祥同志已把质量强市建设的基本思路、目标要求以及具体工作作了部署,概括地讲,包括三大战略、四大体系、四大实体质量,我不重复了,这里着重强调一下如何抓落实的问题。

(一)要融入大局抓质量。没有大局就没有局部,局部的意义就体现在大局之中。徐文光书记反复强调要求我们,要在大局下思考、大局下行动。抓质量强市工作,也要跳出质量抓质量,在更高领域更宽视野指导下抓质量。具体说,一要围绕大局。质量强市建设要自觉围绕我市发展战略规划,谋划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建设思路,科学制定“十二五”质量发展规划,在大局的引领下开展工作。二要结合大局。紧密结合我市“三个两”产业平台建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引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运动休闲之城建设,城乡区域统筹、新农村建设等全局性工作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要在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在大趋势中乘势而上,只有这样,才能放大效应,才能事半功倍。三要成就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事就是大局、就是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质量强市建设就是大局工作,必须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从具体的职能部门而言,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用质量强市建设的工作成效来证明,质量不抓不行,用质量提升的综合效益来凝聚共识,使质量强市工作真正成为必须抓、主动抓的中心工作之一。

(二)要构建载体抓质量。落实战略必须抓具体,抓具体必须有载体。我们已经出台的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意见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载体。在此基础上,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结合实际创新工作载体、工作方式。同时,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实施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技术标准战略等三项战略上来。一是进一步加强质量基础建设。积极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切实加强质量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提升质量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建立完善质量信用制度,加强质量安全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质量问题追溯、缺陷产品召回、责任追究、质量安全风险预测评估等制度,切实防范和处置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二是进一步重视质量创新工作。以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为重点,大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各乡镇街道都要结合实际,积极创新载体,找准工作切入点,把载体和强市建设结合好,使质量强市建设这个大载体充实起来,延伸开来,运转起来,确保质量强市工作叫得响、抓得硬。三是要完善和强化质量强市建设的组织架构。质量强市工作涉及众多部门和行业,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必须形成整体合力。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体、领导小组主推”的责任机制,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牵头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好牵头作用,配合部门也要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结合各自职责开展工作。要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对重点工作和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责任单位,细化任务分工,扎实开展质量强市工作。

质量强市范文篇8

1就业质量: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自2005年以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连续位列榜首,学生的就业率排名一直靠前【l1,然而就业质量特别是地方院校学生的就业去向仍然表现为低层次、单一化和高流动性。这一现实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将对地方院校招生带来冲击。在人才招聘市场上,用人单位往往以学校的知名度对求职者分等论级,这显然不利于地方普通院校学生的就业选择。这种以学校论等级的人才筛选机制往往使地方院校的学生就业去向表现为低层次和单一性。

笔者对本校市场营销连续五届毕业生求职去向的调查结果表明,85%以上的学生初次就业的单位为中小企业,仅有8%的学生初次就业去向是大型企业;82%以上的学生初次就业的岗位为推销业务类,仅6%的学生初次就业岗位是市场分析与策划管理类。从薪资收入来看,74%以上的学生初次就业的承诺月薪为1500元以下,20%的学生初次就业的承诺月薪在l,500—2,500元之间,只有6%的学生初次就业的承诺月薪超过2,500元;与此相对应,学生对初次就业的满意度分别表现为:不满意占83%,满意占11%,非常满意仅占6%。可以看出,尽管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居高不下,但就业的质量依然是主要问题,这也是影响市场营销专业报考热度的重要因素。初次就业去向的低层次和单一化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在职业转换上的高流动性。笔者的连续跟踪调查表明,有58%的学生的初次就业持续时间不超过1年,31%的学生的初次就业持续时间不超过3年,只有11%的学生的初次就业持续时间在3年以上;从职业转换情况来看,有62%的学生在3年内的职业转换平均周期为9个月以下,有24%的学生在3年内的职业转换平均周期为9个月至1年,仅有14%的学生的3年内职业转换平均周期超过1年。

然而,职业转换的高流动性并没有带来就业岗位的梯度上升,普遍表现为每一次转换后再就业岗位以及再就业单位在规模、行业和性质上的高度相似性。从薪酬水平来看,每一次转换的平均薪酬增长率与职业转换的频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薪酬平均增长水平不超过.5%每次。由此可见,职业转换上的高流动性并没有带来工作性质和薪酬水平的显著差异。这种低水平、重复性的岗位流动不仅加大了就业者的心理成本和生活成本,更为重要的是,高频度的职业流动严重侵蚀了就业者能力和素质提升的机会,形成了职业的低层次、单一化和高流动性相互作用、互为前提的恶性循环。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就业质量的低水平。而要打破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就业上的低层次、单一化与高流动性所形成的怪圈,必须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化改革。然而,市场营销专业在地方院校多数是较新专业,缺乏吸引学科建设资源,因而也往往是地方院校的相对“弱势”的专业,其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营销专业毕业生,也往往因为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不具备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既体现地方院校特色,又具备营销专业基本技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2同质化: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问题

地方院校绝大部分分布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在生源、师资和教育资源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客观差距。然而,地方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模式、手段和内容等方面基本照搬标准化的教学大纲,因此在“学术型教育”与重点院校有差距,在“职业型教育上”与高职类院校相比优势不明显闭。同时,同类型的地方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上“同质化”的倾向明显,未能形成特色化的比较优势,导致该类院校毕业生在人力市场上过度竞争,形成并加剧了就业质量低层次的状况。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依靠政府实行“政策办学”。高校不仅缺乏办学自主权,也缺乏自主办学的独立意识。与市场营销理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高校在确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时却并没有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也没有认真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更没有认真总结自身在办学上的优势和劣势,肓目拟定或照搬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长期形成的对高等教育的高期望未能及时转型,传统的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仍制约着人们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认同。人们普遍从单一的角度认识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人才的质量内涵,往往以学历水平和知识存量来衡量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用人单位在选材标准上也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存在着人才“高}肖费”的心理,这一切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误导。

因此,地方高校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合理界定,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受长期计划思维的影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特征也表现为“大一统”,倾向于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培养,致使学生只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强调了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注重了专业素质的提高,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形成。导致地方高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要求上趋向同一。其次,目前的专业教学目标通常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相关技能的,能使用计算机从事现代营销_丁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力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从事“商品推销、市场研究、营销策划、营销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经济管理部门或学校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定位含混,既不具体也无特色,和其他学校相同专业相比彰显不出本专业的专业优势或行业特色。‘另外,不同地方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呈现出高度雷同性。使本属于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高校,课程结构体系却差别很小,使用的教材都是统一的“规划教材”、“推荐教材”,使用的实训软件和试验课程体系几无差别,例如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使用南京世格simimarket。相似的培养路径决定了相似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即使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区分,但标准化的教学计划、培养路径决定了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类型同质化,使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标准化、同质化。

3特色化:地方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提升就业质量的必由之路

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始从数量需求演变为质量型需求。可以借鉴ISO9000标准对“质量”一词的定义:“一组固有的属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可以类推人才质量的评价不是学校而来自于社会,用户才是人才质量的最终裁判。

多样化的用户对人才的要求必然是多样化、特色化,因此,地方院校要提高就业质量非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别无他途。市场营销本身是一个实践导向的应用性专业,为此应首先注重开放办学,通过及时吸纳市场信息来不断丰富市场营销的专业特色与专业内涵。具体而言,学校应加强对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差异化需求进行研究,构建能够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通力合作的有效机制,并定期会同学校就业中心、社会人才市场以及相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专家一起就拟设市场营销专业方向进行论证,系统地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以此指导市场营销专业方向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并进一步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员培训和科研合作等形成长效机制,以此来提高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高校在地方建设中的影响力。

其次,市场营销教育模式应实行宽口径专业基础上的方向拓展和方向分流。专业口径的宽与窄对人才的视野、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专业口径过窄,会导致学生缺乏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因此,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口径要适当放宽、营销课程的设置应富有弹性。可借鉴实行“2+2”或“1+3”的模式,即入学后前一两年,以开设相关专业公共课为主,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待到后两三年进入专业课学习。同时,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倾向性还应考虑拓展专业方向,这实际上是以专业细分来满足人才需求的差异化和特色化,以适应市场分工越来越细、用人单位要求El益提高的客观趋势。细分方法不一而足,比如可根据营销对象细分为农产品方向、大型成套设备方向、事件营销方向等。

质量强市范文篇9

一、质量监督管理情况

按照我县质量强市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结合全县交通行业实际,我局高度重视。为切实做好质量强市专项工作,我局首先从企业和项目建设主要管理人员的思想与认识源头抓起,积极宣传学习ISO9000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标准、实质、价值观及作用,并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分析当前交通建设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努力提高全员工程质量意识,充分认识质量强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强化工程质量的基础性作用。

(一)加强监督,强化领导

为确保质量强市专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我局积极引导交通企事业单位、交通工程建设业主和建设工程承包单位,以及相关的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质检单位等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办法,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交通工程建设得到质量和施工安全双保证。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局属各股室根据其自身工作职责,定期与不定期到全县在建道路工程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协助其开展质量强市的相关工作,并对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和指导,确保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

2、局工程股安排专人负责每一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监督落实项目管理的质量、安全等工作,同时努力发挥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量,确保项目建设的每一环节、每一工序、每一步骤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规范。

3、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以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和局工程股、安全股等相关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

(二)建立体系,明确责任

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工程的每一环节和每一岗位,因此必须明确责任并分工协作。施工企业作为工程质量的直接责任主体,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和质量标准。而作为工程建设的直接管理部门,我局始终坚持“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和法人管理”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三)健全机制,确保实效

为确保该项工作取得实效,我局建立良好的、可持续的工作机制,通过实施以上的工作措施,近一年来,我县交通系统质量强市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二、质量建设成果

(一)县2014年通乡公路维修整治工程于2014年11月进场施工,质量管理主要为施工单位现场自检,监理单位施工抽检,交运局组织验收质量鉴定,同时施工过程中交运局派驻业主代表对施工和监理质量管理履职进行监督,并对建设过程中工序、工艺进行把关,确保项目质量要求满足设计。该项目建设改善了我县通往赤水市片区、江北焦滩片区、自怀大漕河片区主要县道道路运输条件,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天堂坝至红圈子公路改造工程于2016年8月通过交运局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单位对项目进行质量鉴定,鉴定结果满足设计要求。项目管理采用施工自检、建立抽检的方式确保分部工程合格的情况下进入下一道施工工序,交运局派驻现场代表进行质量监督管理,交运局定期召开工地例会,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进行督促和要求。项目现已通车,改善了天堂坝景区基础设施现状,方便了百姓出行,为我县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省道308线泸合路大修工程。该项目为我局2016年重点项目,9月底开工建设,交运局高度重视项目监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交运局三方均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检测公司对项目进行各道工序的质量监督检查,每月要求设计单位至少到工地现场两次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局部质量缺陷均根据检测结果及时整改返工,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现正实施附属工程,预计年底完工并创建优良工程。

(四)村级公路建设项目由我局下属检测试验室对项目进行中间质量检验和交工质量鉴定,经检测鉴定合格率100%。2016年通村公路施工自检合格率100%,监理抽检合格率100%,县交运局试验室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查合格率100%,县级管理部门对项目进行巡查,无质量问题。

2016年全县已完工项目工程通过多方共同进行质量监管,对存在缺陷责任的项目及时整改,总体验收合格率达100%,所有项目无重特大施工质量和安全事故发生,圆满完成了年初上报的质量强市专项工作目标。

质量强市范文篇10

一、把握形势,深化“质量强市”的战略认识

质量问题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全国发生了多起重大质量安全问题,在国内外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引起了全社会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国家主要领导人也高度重视产品质量问题,在年中央经济工作上,总书记强调“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省委赵洪祝书记和吕祖善省长也对质量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充分认识质量工作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维护民生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中央、省到市的各级领导对质量问题都十分重视,阐述之深、份量之重前所未有。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大质量”、“大民生”的高度认识“质量强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质量强市”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内涵在不断拓展,对质量的认识也要不断深化。不应再把质量局限于一个狭小的“产品质量”概念,而要从产品质量衍生到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经济增长质量等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从打造富裕阳光之城的高度来认识质量工作;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从全面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来理解质量工作;充分认识质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市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粗放型结症、要素制约问题依然严重,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刚刚起步。例如造纸、球拍等块状产业,从量的规模来看在全国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从质量、档次上来看,还是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市场竞争优势地位还不明显。要统筹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以质量求生存、用质量谋转型、靠质量促发展。

(二)要从提高民生安全保障水平的要求来理解和认识建设“质量强市”工作

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是质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产品质量尤其是食品、药品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保证质量安全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质量问题不是非常乐观。工业产品在省、市级定期(专项)监督检验中,合格率排名一直处在地区中等位置;食品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去年,还发生一起食用药酒致人死亡事件。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形成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各级各部门、各个企业都必须把做好质量工作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切实加强对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更高层次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三)要从共建共享“富裕阳光之城”这个战略目标和城市品牌的打造上理解建设“质量强市”的重要意义

“质量强市”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和中心工作来开展,一定要从提高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经济增长质量等方面来开展。要通过提高质量水平来增加产出效益;要以打造“世纪精品、传世之作”为要求来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安全为基础来推进民生保障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软环境的整治来打造有利于我们富阳发展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实现共建共享“富裕阳光之城”的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明确目标,推进“质量强市”的工作落实

为全面推进我市“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已经在着手研究制定实施“质量强市”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质量强市”建设主要目标是: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跨入全省领先地位;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再上台阶,创出一批区域品牌,打造更多部级强势品牌,品牌企业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引导更多的行业龙头企业成为主持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成员单位;质量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在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工业功能区建立一批技术检测研发机构;农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争创部级标准化示范区,80%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在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物业管理等领域建立一批标准化示范点。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提高全市整体的质量水平,用质量工作推动转型升级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分层施策、统筹把握,切实抓好“质量强市”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健全体系,夯实基础

在推进质量工作中,产品质量是根本,而产品质量中标准化建设、质量管理、检验检测等工作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强化标准化建设。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都离不开标准的基础作用,没有统一的标准,产品质量的好坏、档次的高低就无法衡量。标准化建设关系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市的造纸行业因为没有参与制定白板纸的国家标准,已经有过惨痛的教训。因此,要鼓励各行业注重标准化工作,加强标准建设,并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要引导和帮助企业积极争取更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落户富阳,争夺标准话语权;积极将技术创新成果融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产品标准,加快与国际制造业接轨。引导我市的块状产业建立联盟标准,推动产业整合与规范发展。

二是强化企业质量管理。继续大力开展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加强企业内部全员、全过程管理,夯实企业质量基础。大力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建设,推动企业在产品质量、安全卫生、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强制或自愿认证,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加强食品、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防止发生严重的食品、药品行业的安全事故。

三是强化检验检测。要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技术检测机构,不断提高检测把关水平,特别是引导大企业推进检测研发中心建设,以技术机构来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质监局要根据产业结构谋划布局,在全市各块状经济集中的区域抓好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的建设。同时积极借助省、市的技术检测力量,在富阳设立工作站,完善检测体系。去年,在春江造纸功能区已经建立了纸张检测中心,下一步,我们要整合力量,加快推进在球拍等有较高产业集聚度的工业功能区建立检测中心,不断提高实验室层次水平,更好地为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服务。

(二)坚守底线,确保安全

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质量安全的保障,“质量强市”就是一句空话。确保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质量工作不出事,是“质量强市”建设的基础和底线,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一是健全监管机制,坚持从源头抓质量安全。要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强制认证、资格审查等市场准入制度;要强化部门联合协作机制,信息互通共享,步调一致,开展联合审批,尤其对食品安全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真正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链条,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要探索市场退出机制,建立证后监管办法,把日常监管信息量化打分,结合年审工作,从制度上解决“易进难退”问题,确保企业质量不滑坡。

二是强化监管措施,切实保障质量安全。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日常巡查、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等日常监管措施,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消除各种质量安全隐患;要强化基层监管,落实属地责任,不断扩大监督覆盖面,提高监管的有效性;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小”行业整规工作,努力建立长效机制,实现长治久安。

三是提高应对能力,有效化解和处置质量安全问题。要切实推进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各行业的监管部门要组织力量,加强市场调查,收集相关检测数据、检查记录和投诉举报等安全信息,加强分析研究。通过开展针对性风险监测,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理、早化解,使安全监管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

(三)建设品牌,引领提升

品牌是高质量的象征,提升质量需要树立一批质量标杆,用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效益驱动、政策推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牌建设的引领作用。

一是结合产业发展来抓好品牌建设。围绕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突出技术创新、区域特色、低碳经济等发展方向,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制订实施品牌建设发展规划。从增强企业实力、营造市场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等方面帮助企业家认识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政策引导、注重实效为方针,指导、帮助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二是提高企业素质来推进品牌建设。要引导企业积极创建自主品牌,加快由粗放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生产经营转型。要十分注重提升品牌的质量,引导企业不断加强标准、计量、技术、装备、管理、信用、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打造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的强势品牌;要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对知名品牌企业在生产要素方面予以重点扶持,鼓励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兼并联合、虚拟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进一步提升品牌市场价值。

三是利用项目带动来促进品牌建设。要大力支持和帮助企业申报市、省和部级的质量赶超、块状产业标准化提升、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农业示范园区、优势产业技改、信息化、重点新产品、重点装备、企业研发中心、能源计量标准化示范等各种政策扶持项目。通过项目落户,取得资金支持,借力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加大投入改造,推动质量提升、促进品牌建设。

四是围绕新型城市化发展拓展品牌建设。目前,我市的发展正在从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到一化带四化的方向转变,新型城市化成为加快发展的总动力、总龙头。所以,品牌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这条发展主线,主动地探索从产品品牌向产业品牌、服务品牌、工程品牌等领域拓展。要围绕城市品牌建设,积极争创区域品牌,争创星级市场、星级景区、星级饭店等高端品牌,打造运动休闲基地和精品工程。

(四)营造氛围,倡导质量诚信

质量诚信是质量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诚信缺失必然引发质量安全问题,必须把质量诚信建设作为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和推进“质量强市”的重点来抓。

一是要树立质量诚信观念。要大力宣传加强质量诚信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政府推动、社会监督、鼓励诚信、扶优限劣等方法,努力营造“讲质量、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在各行各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切实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经营,形成诚实守信的自律机制。

二是要建立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要科学制订质量信用评价指标,量化评分办法,将企业巡查情况、年度报告情况、监督检查、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等日常监督信息作为诚信评价的主要内容,根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监管,尤其对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管理,对风险较大的企业进行预警或黄牌警告。要探索把质量信用等级与社会信任体系、银行信用体系相链接,增加企业失信风险。

三是完善行业自律机制。要积极推动行业协会组建工作,通过行业协会来延伸政府部门的监管功能,利用行业协会建立自律机制,帮助行业内企业自觉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破除行业“潜规则”,维护本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领导,强化“质量强市”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质量强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专业)协会、企业等各个方面。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局面。市政府将成立“质量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要根据实际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把质量工作列上议事日程。

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基础上,还要强化责任的落实,从当前质量工作的实际出发,除了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之外,还要抓好两个责任的落实:一是企业主体责任。提升质量,主体在企业,质量出问题,根子也在企业,只有企业责任到位,质量安全才更有保障。二是乡镇街道的属地责任。按照质量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原则,质量安全工作要融入乡镇政府的日常工作,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基层也要负起质量监管责任。

(二)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

目前,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要结合“质量强市”编制好“十二五”质量发展规划。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实效性,组织力量对“十二五”时期的质量工作发展环境、发展方向、重点任务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突出关系全市、影响深远的重大问题研究。要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加透明度,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注重发挥专家作用,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要充分重视政策杠杆对“质量强市”的导向作用。年,我市在地区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品牌战略的若干意见》,率先开展质量奖评选,去年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若干意见》。几年来,政策扶持措施已经发挥出了明显成效,但还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补充和完善,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要设立质量工作专项资金,以进一步提高对“质量强市”的推动力度。

(三)加大监管服务和宣传造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