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评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0:00:17

质量评估

质量评估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资产评估执业质量评价标准

资产评估是产权交易、资产重组、公司上市等经济行为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由于资产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到上述经济行为中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因此,资产评估质量就成为相关各方关注的焦点。然而如何评价资产评估质量的高低,不同的利益主体却有不同的标准,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供给者和监管者对资产评估结果有着不同的预期,对资产评估质量的判断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由此产生了对我国目前资产评估质量的置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资产评估质量评价标准的对策。

一、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及其对资产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

质量在ISO9000中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判断资产评估执业质量也必须考虑资产评估信息需求者的期望。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是资产的所有者及相关利益者,包括代表国有资产产权所有者的政府部门、具有广泛的潜在投资者的资本市场及企业或单位的股东等。

1.国有资产所有者对资产评估质量的判断标准是基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有关资产业务顺利进行的预期。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代表,是我国资产评估信息的最主要需求者。目前,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代表政府履行国有出资人的职责,负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当国有资产发生产权变动或相关事项时,资产评估结果成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定产权交易价格、做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

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国资委对资产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要求评估机构按照资产评估准则,客观、公正地开展资产评估工作,评估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其被评估资产的市场状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有关资产业务的顺利进行,使国有资产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2.在资本市场上,现有的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对资产评估质量有着不同的预期。资本市场中对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是上市公司的现有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

上市公司的现有股东根据自身利益考虑,对资产评估质量评价的标准必然是不能漏评、少评企业的资产,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评资产,以抬升公司股价,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而潜在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相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其对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是要求资产评估机构不能与企业合谋,而应站在公正的立场,对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价值提供客观、公正的专业意见,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以减少投资的盲目性,保护自身利益。

3.委托方在资产交易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也会对资产评估质量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正常的资产交易中,买方总是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购买,而卖方则总是希望以最高的价格出售。资产评估结果是产权所有者确定资产交易价格或实现某种经济行为的重要依据,当资产评估的委托方是资产买方时,他就会希望低估资产的价值,并会提供有关信息来影响资产评估人员对资产价值的判断,从而达到自己对资产价值判断的心理预期值。如在国有企业改制或产权转让等资产评估项目中,企业的现有管理者为了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国有资产,他们就会希望低估资产的价值,并认为低估是合理的。而当委托方是资产的卖方时。他就希望评估机构能够高估资产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己对资产较高价值的心理预期值。如在对外投资、抵押贷款等资产评估项目中,为了在投资的企业或项目中占有更大份额或从银行取得更多的贷款,委托方往往会认同高估资产的价值。

由此可见,委托方对资产评估的判断标准是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来定的,他们希望通过资产评估来实现从中获利的目的,他们对资产预期的心理价位往往是评价资产评估质量好坏的标准。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政府部门、资本市场和委托方都是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进行评估质量的评价的,但由于不同的需求者期望通过评估所达到的目的不同,导致他们对资产评估质量评价的标准也不同。

二、资产评估信息的供给者及其对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

资产评估信息的供给者是专门从事资产评估服务的资产评估专业机构和人员。作为资产评估信息供给者,资产评估机构对所提供的资产评估信息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保证进行资产评估的结果及所出具的报告能够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在审核中顺利通过。我国目前对国有资产评估实行的是审核、备案制,对重大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必须经过有关管理部门的审核,如国资委、证监会等部门,只有通过这些部门审核的资产评估报告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2]因此,资产评估报告能够通过有关管理部门的审核,是资产评估机构判断资产评估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资产评估机构关注的重点。目前,资产评估管理部门审核资产评估质量的依据是《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暂行规定》、《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等规范另一方面,资产评估机构作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按照行业规定的准则和规范进行执业的前提下,必须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评估结果和评估报告需要考虑客户的一些要求。顺利完成评估项目并得到客户的认可是资产评估机构判断执业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本质上说,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的评估过程就是这两方面权衡、协调的过程,而资产评估报告则是利益协调结果的体现。

从整个市场上资产评估业务的供求关系看。目前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发展速度较快,而资产评估业务领域扩展速度则相对较慢,出现了资产评估机构之间竞争加剧的状况。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资产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委托方为了实现特定目的,利用强势地位诱使或要挟评估机构按他们所需要的结果进行评估,否则就不付款或转向其它机构,导致有些机构迁就委托方的要求,操纵资产评估值以迎合委托方的期望。

可见,作为资产评估信息供给者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设法满足委托方要求又能符合相关部门审核要求的夹缝中规避风险,同时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而这与评估机构所应具备的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相背离。作为社会性中介机构,评估机构若要提高公众对评估结果的信任度,必须保持独立性,不被各种利益左右,也不能仅仅为应付审核走过场,必须根据评估准则,按照评估程序得出公正合理的评估结果。当资产评估机构真正做到独立、客观执业的时候,其对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就不会因客户需要而异,而会形成统一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监管者及其对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

资产评估信息质量的监管者主要包括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从资产评估信息的政府监管部门来看,目前我国政府对资产评估信息质量的监管部门主要有国资委、财政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等。政府作为评估信息监管者,依据国资委、财政部和证监会等部门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对资产评估行业实施监管。其对资产评估信息的要求主要是:评估机构能够提供真实的资产评估信息,为企业资产产权变动创造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以避免因资产信息的不真实而影响企业问的公平交易,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如200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意见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和开展资产评估行业的全面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评估机构内部管理和业务质量两个方面,其中对资产评估业务质量的检查主要是对近三年来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的质量进行检查。通过抽查评估报告及工作底稿、向有关注册资产评估师和从业人员询问等方式,检查资产评估机构业务质量和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其中重点检查评估机构是否履行了应有的资产评估程序,是否严格执行了相关的准则和规范,是否故意做出错误的专业判断,资产评估报告是否存在虚假、不实的内容等。转中国论文联盟-从资产评估行业管理协会来看,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各省级评估协会对资产评估信息的监管施行自我约束机制。协会通过制定资产评估准则、审查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资格等方面来规范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因此,行业协会对资产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考察评估过程是否按照执业规范和准则的要求开展资产评估业务,即资评估相关准则是行业协会的主要评价标准。

通过对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供给者和监管者三方的分析,可以看出,三方作为“理性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对资产评估质量标准认识的不一致。由于评价标准不同,三方博奕的结果往往成为牺牲社会公益的负和博奕。因而需要协调三方对评估质量评价标准的认识,统一评价标准,建立一个正和博奕,以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协调各方利益,建立统一的资产评估质量评价标准

(一)以社会公众利益为本,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

对资产评估的质量评价是建立在质量标准基础上的。作为一项社会中介服务,资产评估应有其衡量服务质量的统一标准,而且这个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不能有所偏袒,充分体现资产评估的公正性。目前资产评估的质量标准主要是以资产评估准则的形式出来的,由于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是由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由财政部实施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是资产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利益的代表,也就是资产评估信息的供给者利益的代表,财政部、国资委是政府利益的代表,也就是资产评估监管者利益的代表,同时也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而作为广大资产评估信息需求者的社会公众则很难参与到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定,这样,社会公众的利益就很容易被忽视。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明确提出国际资产评估准则的首要目标是“为公众利益”,我国在2004年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一基本准则》中的第一条也指出了要“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指导思想。可见,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已成为国内外资产评估行业制定资产评估准则的目标。只有在资产评估准则中真正体现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充分考虑了资产评估各当事人的利益,资产评估准则就可以成为资产评估各相关利益者评价资产评估质量的共同标准。

(二)明确资产评估相关各方的责任

协调资产评估信息需求者、供给者和监管者的认识,形成统~标准,重要的一点是明确各方的责权关系。从本质上说,资产评估质量的形成过程是需求、供给与监督三者反复博奕,实现利益均衡的过程。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齐采取措施,才能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资产评估质量的目的。

从资产评估信息的供需方面考察,供需双方首先要明确资产评估的目的,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行使权力,履行义务。评估信息对于其提供者和使用者而言是一种权利的体现,资产评估要求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自己所作的评估结论承担各种责任。国家有关部门要对资产评估的责任如经济责任、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才能避免评估结论过高或过低而降低资产评估结论的法律效果和权威性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委托者及资产占有者的责任是提供有关资产的真实可靠信息,积极配合评估机构工作,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对评估机构威逼利诱,保证市场的公平有序。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认识

资产评估是一项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的工作,因而必须加强对资产评估有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由于我国资产评估发展的历史不长。许多人对资产评估行业还比较陌生,甚至有些人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把资产评估作为达到自己不法目的的手段,给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施加影响。因此,应当加强对资产评估行业的直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对资产评估的有关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统一社会公众对资产评估质量标准的认识,还可以对资产评估工作进行社会监督。

质量评估范文篇2

我国内部审计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内部审计质量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模式模糊,单纯面向结果,缺乏统一的程序,造成部分项目审计计划不完善,审计准备不充分,审计方案制订流于形式;部分项目审计实施不够彻底;审计报告的重点往往放在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描述上,侧重于合规性、合法性的内容,对审计建议部分重视不够,质量不高,没有从管理和效益及风险控制角度提出有质量的审计建议。另外,有些报告过于专业化和程式化,比较空泛,不具有可操作性,难以引起本组织领导层的重视和理解,导致后期成果整改力度不大,利用价值不高。因此,充分认识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性,客观评价审计机关内部审计质量状况,是加强政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内审质量自我评估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是由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进行的自我检查和评价。内审质量自我评估对于乡镇内部审计工作而言意义深远。一方面,它是顺应国际内审质量评估主流的理性选择。2004年,国际内审协会出台了国际内审准则,明确质量保证与改进项目内容,内审质量评估已在发达国家付诸实践并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2012年,中国内审协会了内审质量评估办法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内审质量评估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另一方面,它是深化乡镇机构内审转型与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在浙江省淳安县审计局、县审计协会及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乡镇内审机构把“改进审计质量”作为内审转型“四个改进”之一予以明确。乡镇内审机构适时开展内审质量评估,是促进被评估单位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模式、提高审计实效,进而推进乡镇机构内审转型的有效途径。另外,它还是促进乡镇机构内审规范化运作的催化剂,对政府部门管理水平评估、内审项目质量评估是乡镇机构内审质量评估的两大内容。开展质量评估,是由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以《准则》为标准,对组织的内部审计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内部审计的管理和实施情况是否遵循《准则》,同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内部审计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增加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内审工作质量。

三、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内容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内容涵盖内部审计管理和实施的全过程。内部审计业务过程就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内部审计业务过程控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准备过程的控制。主要应确定内部审计项目的依据,确定内部审计项目应通过的有关批准手续,组成内部审计工作小组,编制全面细致的内部审计实施方案和下达审计通知书。二是内部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主要是与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座谈,以了解与内部审计工作有关的问题和情况,重视对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与评价,以便确定下一步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重视对内部审计取证工作的控制。三是内部审计结束过程的控制。主要是对在实施阶段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综合整理,去粗取精,去伪求真,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与可靠,写出真实、合理、恰当的内部审计报告,根据审定的内部审计报告做出内部审计结论与决定,审计决定必须合理、合法、可行,做好后续审计工作。

四、建立内审质量自我评估模式的探索

与其他行业内审工作相比,乡镇机构的内审工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乡镇建设性工程项目较多,其管理模式与质量控制各不相同。为确保乡镇机构内审质量自我评估的有效实施,应探索其适合乡镇机构内审业务特点的质量评估模式,灵活选择评估方法,使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有机融合,确保内审质量评估全面、客观、公正。自我评估方式的实施办法:乡镇机构内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方式。与此相适应,乡镇的内审质量评估应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实施对本机构下属单位内审自我质量评估。自我质量评估由各级内审质量评估小组组织实施,重点对本乡镇机构内审部门的组织管理水平、内审项目质量进行检查分析和自我评价。内部评估小组组长应由分管内审的行政领导担任,成员由内审部门负责人、熟悉内审业务的人力资源、内部控制等部门骨干以及部分被审计单位或部门负责人组成。评估方式可单独进行,也可与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共同履行监督职责和管理控制日常审计项目。单独实施的自我评估,可采用组长听取内审部门主要负责人汇报和与部门其他负责人及部分内审人员座谈方式,了解内审部门的内部管理情况;内审部门负责人主要采取审核法,查看内审档案资料,客观评价内审项目质量以及内审计划的完成程度;人力资源、内部控制等部门人员可采取与部分被审计单位、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关注内审部门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内审项目的质量控制状况及内审项目取得的实效;也可与审计项目实施同步进行,如现场审计结束后由审计组成员逐一对项目质量进行评估;项目完成后通过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对审计项目的效果进行实时监测。为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遵循《准则》的能力,促进我省内部审计质量的全面提高,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法规,乡镇内审机构以内部审计机构自我检查为主,适当听取组织管理层、相关部门、被审计对象的评价意见,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的情况,进行阶段性的工作质量自我检验检查和评价,旨在使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持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的理念渗透到每个内部审计人员的观念和工作中。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实施手册,既是自我评估的方法,也是审计实务的指南,帮助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为组织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增加价值服务,也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客观要求。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是实施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的基础工作,是为全面实施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在理念、人才和技术上的探索和准备。笔者建议,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一年进行一次。

五、提高内审质量评估实效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出台各乡镇内审工作质量评估办法。内审质量评估是当前各乡镇内审工作领域的一项新型业务,目前乡镇系统尚无相关制度规定。为促进内审质量评估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内审质量评估工作卓有成效,建议县级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内审工作质量评估相关制度办法,如:制定乡镇内审工作质量评估办法,明确质量评估的频率、方式、内容、程序等规定;分行业制定内审质量评估操作手册,细化操作流程,明确评估标准;制定资料模板等,指导辖区内审质量评估工作有效开展,为今后内审质量评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统一规定内审质量评估频率。鉴于乡镇内审工作质量评估的重要性,建议主管部门将内审质量评估作为常规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实行周期循环评估制。如果乡镇单位评估不能实现每年进行一次,可要求乡镇单位通过市内审协会等专业评估机构实施评估,或者乡镇单位成立内部评估小组时邀请地方审协专业评估人员参加,以实现外部评估的周期性循环,增强评估的连续性和独立性。如果被评估内审部门组织结构较合理,规章制度较完善,人员素质较高,审计质量控制较完备,县主管部门近期对内审质量进行过考核与评价,则外部评估的时间间隔可以适当延长。

(三)适时开展内审质量评估培训。内审质量评估是一项新型工作,现各乡镇内审工作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为确保内审质量评估工作顺利开展,提高质量评估工作水平,建议上级主管部门适时组织质量评估专题培训。培训重点应包括质量评估的工作流程、主要内容、具体标准、工具和方法等内容,使相关人员深入了解内审质量评估的方式方法,熟悉质量评估工程的具体程序,为今后内审质量评估长效化提供人才保障。

(四)强化内审质量评估成果运用。开展质量评估,目的在于促进内审质量提升、增强内审工作实效,而强化质量评估成果运用是实现评估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运用质量评估结论的力度,促进内审部门高效、规范履职。主管部门要将各乡镇评估结论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综合考核范畴,作为考核各乡镇内审部门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被评估各乡镇的领导要密切关注外部评估结论,作为内审部门年终评先争优的重要依据。通过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把准则中体现的内部审计新理念,最佳实务标准,职业应有的关注,灌输给各乡镇的领导层和员工,成为各乡镇组织内全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引导和推动内部审计准则的有效贯彻实施,从而改进和提升审计质量,加速内部审计的战略转型。

质量评估范文篇3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评估工作的领导,成立评估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部门以上领导和各教研室主任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股。

主要职责: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每学期结束前召开会议,综合、审议评估结果,对评估情况进行讲评;组长负责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评估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负责日常事务及评估的综合统计工作;小组成员按组长分工分别承办有关评估的具体事宜。

三、评估内容

(一)教案、课件质量和作业批改情况:教案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学重点是否突出;课件内容有无错误,选材(图片、视频)与教学内容是否相符,整体是否简洁美观;作业批改是否认真及时,有无批注等。

(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计划要求,是否针对不同授课对象设计内容层次,知识是否系统、是否突出重点,结合部队实际是否紧密等。

(三)教学态度:课堂授课组织是否严格,实习组织是否严密,授课内容是否严谨,课后辅导是否经常。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运用是否得当,能否启发调动学员积极思考,形成教学互动等。

(五)教学效果:以课程考核平均成绩好坏及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为评估重点。

(六)课堂管理:课堂纪律是否严格,课堂秩序是否正规,学员听课是否认真。

四、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教学质量评估按领导、教研室、学员、教学成绩四个层次进行评估。

(一)领导评估由评估领导小组组织进行。

主要方法:领导评估采取随机评估与定期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随机评估:每月一次,对当月有授课任务的教员评估。结合日常听课,随机抽查教案、作业等情况,认真填写评估意见,交教务股留存备案,作为定期评估的依据。

2、定期评估:每学期一次,在学期结束前20天对全体授课教员进行评估。

3、评估后对被评估教员进行讲评,并及时与本人沟通。

(二)教研室评估:

逐月进行评估,每月20日前将评估意见交教务股备案。各教研室自行组织,由被评教员所在的教研室成员根据该教员平时备课、授课等情况进行客观地评估。

(三)学员评估:

逐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教务股备案。每月25日前,教务股会同学员队干部,组织学员对授课教员的授课质量以不记名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评估,学员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教务股及时反馈到相关教研室和教员。

(四)教学成绩评估:

教学成绩评估是以课程考核成绩为根据进行的评估。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的一周内完成成绩统计评估工作,评估的统计工作由评估办公室承办。

教学成绩评估的计算方法:本课程教学班平均成绩为8O分,其授课教员教学成绩评估分为9O分,以此为基点,平均成绩每增加1分,授课教员的教学成绩评估增加1分;平均成绩每下降1分,授课教员的教学成绩评估降低1.5分(平均成绩在6O分以下的,该教员的教学成绩评估分以学员考试的平均成绩计)。

五、评估的统计与总结

(一)评估总评成绩实行百分制。其中领导评估占3O%,学员评估占3O%,教研室评估占20%,教学成绩评估占20%。

(二)评估办公室汇总各方评估意见计算出分值,评出教员教学质量等级优:评估分≥90分;良:80≤评估分<9O分;合格:6O≤评估分<8O分;不合格:评估分<6O分。

(三)评估办公室将统计结果报训练处首长审查,提交评估领导小组审议,小组按优占10%,良占30%,合格大多数的比例确定评估结果,经校首长批示后进行公布。当学期教员课时补贴发放标准以评估结果为依据。

(四)新学期开始时,对上学期的教学质量评估情况进行总结通报,公布个人成绩,并对前3名进行通报表彰,按照第一名500元,第二名300元,第三名2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

六、评估要求

(一)评估中,一定要本着对教学质量负责,对教员本人负责的态度,客观反映教员的授课真实情况,避免主观随意,做到客观公正。

(二)评估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评估活动的领导,调度随机评估情况,指导业务部门建立好评估档案。在综合评估中,要以各层次评估统计结果为主,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进行客观的定性评估。

(三)教务股收集整理评估资料,要把评估结果分别纳入教学资料档案和进入教员业务档案。

(四)其他短训教学评估方式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制定。

(评估表格见附表)

附表:

教员教学质量评估表

授课教员 课程名称 填写单位 评议时间 评估项目 评估内容 分值 打分 评估得分 教

度 备课认真,教案规范,内容充分; 3分 作业批改及时准确,批注认真; 3分 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 3分 授课认真负责,态度好,易为学员接受; 3分 无擅自调课和缺课现象。 3分 教

容 讲授内容正确,概念清楚,定义准确; 4分 教学进度符合学期授课计划要求; 4分 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6分 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适当介绍近年来本学科的新进展; 5分 结合部队实际紧密,举例实用性强。 6分 教

法 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 5分 了解学生学习差异性,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员进行辅导; 4分 能够进行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与训练; 4分 教学方法运用适当、合理。 4分 教

养 讲课思路清晰,语言生动,口齿清楚,板书适当; 3分 教态自然,语言清晰、简练,亲和力强; 3分 教学用语规范,板书合理清晰; 2分 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2分 教

理 授课期间无睡觉、看课外书现象; 4分 无迟到,早退现象; 4分 课堂教学及实习期间管理严格,学员思维集中,课堂秩序好。 6分 教

果 教学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员对本门学科知识的兴趣; 8分 学员对教员讲授的内容印象深刻,能掌握大部分课堂教学

内容; 7分 课件选材适当,简洁美观,有利提高教学效果。 4分 最后得分 评估等级 说

质量评估范文篇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营销学界开始关注并研究服务质量问题。服务质量是“一种衡量企业服务水平能否满足顾客期望程度的工具”[1],是顾客期望与顾客感知之间的差距[2]。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质量被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领域。内部服务质量是企业员工或部门对内部服务的主观评价,它对员工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顾客满意度,最终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3]。企业必须足够重视内部顾客和内部服务质量。酒店作为典型服务企业,必须不断提升外部服务质量来赢得市场竞争。由于提升外部服务质量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内部服务质量,因此酒店有必要了解其内部服务质量水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升内部服务质量。内部服务质量评价是企业了解内部服务质量的必要途径,然而目前关于内部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国外学者一般从内部顾客的需求[4]或内部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角度探索内部服务质量的评价,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Hallowell设计的内部服务质量(InternalSE-RVQUAL)量表[5];国内学者大多在此量表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企业内部服务质量的评价,但实证研究并不多[6][7]。有鉴于此,笔者拟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要素出发,探讨影响酒店内部服务质量的关键流程,并根据中国酒店特色设计内部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6家酒店的员工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并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最后提出酒店内部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二、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酒店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要素包括使命感、对上级的评价、与同事的沟通、个人培训与发展、工作场所等5个方面[8],而内部服务质量的状况主要取决于组织制度、内部服务业务流程、组织的文化底蕴及内部服务质量管理四个方面[9],可以通过工作环境设计、工作设计、员工选择与开发、员工奖酬与认同以及服务顾客的工具等方面进行衡量[3]。本研究的问卷设计以内部顾客对服务质量管理关键流程的实际感知作为衡量内部服务质量的标准。通过文献阅读和走访酒店高管,最终确定了酒店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关键流程,具体包括打造质量文化、服务设计、与内部顾客沟通、服务质量评估、提供服务保障等,同时设计了酒店内部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质量文化、服务设计、服务沟通、服务保障和服务评估5个二级指标,以及37个三级指标,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修改了一些难懂的项目,剔除了一些影响不是很大的项目,最终确定了28个指标(见表1)。然后根据专家调查的结果设计酒店内部服务质量评价问卷,问项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运用SPSS15.0分析数据。

(二)数据收集

本次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酒店内部顾客。按照简单随机抽样原则,选取长沙市6家酒店(1家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进行问卷调查。2010年8月至10月,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273份,有效问卷率达到91.00%。所调查的对象中,男性员工占42.67%,女性占57.33%,20~40岁的员工占56.89%,高中文化水平以下的员工占35.27%,一年以上工龄的员工占30.55%。本研究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步骤和结论如下。

三、数据分析与结

(一)信度检验

信度是指量表的可靠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要测量的变量。通常通过计算Cronbachα系数和总相关系数(CorrectedItemTo-talCorrelation,CTTC)来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Guilford指出Cronbachα系数值若在0.70以上,则可称为具有高信度,若低于0.35,则需拒绝。CT-TC系数评判的标准是原则上要大于0.4,对于CT-TC值小于0.4的变量,一般需要剔除,且剔除该项后,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增大,则表明应该剔除该项变量[10]。本研究中,问卷整体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8,大于0.7,说明整体信度较高。CTTC值小于0.4的有4个,分别是第7、12、13和14项,剔除第14项后,问卷整体的Cronbachα系数提升到0.926,而剔除其它3项不会带来Cronbachα系数的显著提升,所以选择剔除第14项(酒店各部门为提供优质服务保持密切合作),这时问卷的整体信度非常高,可用于后续分析。

(二)效度检验

结构效度是指测量结果能够反映所要测量的某些潜在变量的程度,本文拟通过因子分析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Kerlinger指出,同一构面中,因子负荷值越大(通常为0.5以上),表示收敛效度越高;每一个项目只能在其所属的构面中,出现一个大于0.5以上的因子负荷值,符合这个条件的项目越多,则量表的区别效度越高。首先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来判断问卷各变量能否做因子分析。表2为本问卷的KMO检验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的输出结果。其中KMO值等于0.928,表示各变量非常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1%,同样证明适合做因子分析。接下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s)提炼因子。选取相关系数矩阵,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然后再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时,先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Varimax)对初始因子进行旋转,然后根据各个因子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确定因子数。一般只保留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某一特征值若小于1,表明因子并不优于原始变量,因为变量标准化之后,每个原始变量的方差都为1[10]。根据初步因子分析得到的载荷矩阵,都能满足在同一构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大于0.5以上的因子负荷值,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中有5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按照特征值大于1提取因子的原则,共提取5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56.308%。根据Formell和Larcker的研究,当因子载荷均不超过0.5,且不满足每一个项目只能在其所属的维度中,出现一个大于0.5以上的因子负荷值,应剔除该项目[10]。通过初步的因子提取,Q11项(酒店设计了完整的服务失误应对方案)和Q10项(酒店设计了完善的服务质量标准)在其所属的维度中的最大负荷值分别为0.413和0.499,均小于0.5,所以剔除该两项。剔除后,KMO值变为0.927,仍然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共提取了5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57.135%,大于50%。接下来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因子分析结果为5个因子命名。因子1包括指标体系中第1-6个题项,这6个题项全部属于“质量文化”的二级指标,所以将因子1命名为“质量文化(A)”;因子2包括“员工对酒店的质量政策理解得很透彻,执行得很坚决”、“员工能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酒店会积极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7个题项,这7个题项均属于所设计的“服务保障”维度,所以将因子2命名为“服务保障(B)”;因子3包括“酒店对提供优质服务的员工给予奖励”、“对员工的服务,酒店能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酒店能及时反馈员工服务评估结果”、“酒店建立了员工服务水平评估体系”、“酒店服务质量评估体系透明”5个题项,它们从“服务评估”方面评价内部服务质量,所以将因子3命名为“服务评估(C)”;因子4包括“酒店各部门间能顺畅地沟通”、“酒店为控制服务质量,与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管理者能充分讨论员工提议,并及时解决和答复”、“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能信息共享”4个题项,该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内部服务管理的“沟通”,故命名为“服务沟通(D)”;因子5包括“酒店为提高质量,严格把关服务产品设计”、“酒店为改善服务质量,鼓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创新”、“酒店为提高服务效率注重服务流程设计”3个题项,该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设计工作,故命名为“服务设计(E)”。完成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再次进行信度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3。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根据酒店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和流程,构建了酒店内部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长沙市6家星级酒店,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最后得到5个维度25个题项。现有的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不集中,而本研究紧紧把握内部服务质量管理这一主线,创造性地设计新的指标体系,能为酒店内部服务质量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开发了用于星级酒店内部服务质量评价的5个维度25个题项的评价指标体系。内部服务质量的5个维度是:质量文化、服务设计、服务沟通、服务保障和服务评估。通过实证研究证实5个因子和25个题项能用于酒店内部服务质量的评价。

质量评估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辅以一定的教学质量评价手段,评估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之一[1]。教育部下发相关文件强调要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要求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的教学评估制度。

1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的含义和作

用自我评估是指高校作为评估主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自己组织的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检讨、自我调整、自我改进的过程,是学校师生员工对学校潜力与效能所做的自我分析,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价值判断和认识[1-2]。高校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是国家教学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学管理的内在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3],具有主体性和独立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广泛性和深入性、真实性和灵活性等特点[4]。

2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研究现状

上海财经大学在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状态数据平台建设和年度质量报告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质量内部评估模式[5]。广西财经学院构建了“双五位一体”内部教学评估机制,开展自我评估系统方法的创新研究和实践[3]。燕山大学提出了基于教学评价、教学督导、学生参与、专家决策等“六种机制”构建的实时全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6]。中南大学形成了以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核心,以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为辅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6]。上海交通大建立了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保证学校教学运行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7]。陈晓蓉[1]认为,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应包括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学院教学工作评估、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等,并在评估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原则。阮曙芬[8]提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式主要包括评教师、评学生、评课程、评专业和评管理,并提出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评价水平和效率。史丽娟等人[9]设计了以量化评价为特征并和教师的教学津贴分配、年终考核及职称晋升直接挂钩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王莉莉等人[10]认为高校应通过多种机制和手段,保障教学质量评估的常态化、数据化和低重心,多层次、立体化地构建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任文涛和纪花[11-12]也分别研究发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目前存在许多问题,并提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3现行教学质量自我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3.1学校重视度不够

很多高校对于自我评估在观念上存在2个问题,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对教学质量评价本身不重视;二是教学质量评价观念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13]。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把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当作是例行公事的行政工作检查,将其放在迎接外部评估的低层次水平上,缺乏自我改进的原动力和主动性。部分高校主要是由学校层面组织开展内部评估,二级单位和教师被动地接受评估,而且更多地停留在评估结论上,评估之后没有实质性的整改,使自我评估趋向于形式化[2],造成教师和学生对于自我评估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评估结果缺乏真实性。

3.2缺乏专业的自我评估机构

教学质量自我评价是一项重要而又繁杂的工作,需要健全的机构负责,但是很多高校都没有单独的自我评估部门,大多是依靠教务处、督导室承担自我评估任务,缺乏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精通教学与管理的校内外专家、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的广泛参与[13],导致自我评估工作不能深入细致地开展,难以保障内部评估科学、有效的推行[2]。自我评估结果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和处理,使自我评估流于形式,违背了自我评估的本质,失去了实际意义。

3.3自我评估模式有待完善

自我评估涉及高校教学的方方面面,其实施需要制定科学、专业的方案,明确评估的方式、方法、程序和途径[2]。很多高校的自我评估缺少自主性,从评估方案、评估组织、评估方式、评估结果使用等,无不仿照外部评估模式或者是其他学校的评估模式。评估方式方法上过于简单,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还没有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自身的风格,评估模式也没有根据学校和学科的发展进行不断完善。自我评估成了外部评估的翻版,也就失去了自我评估的意义和价值,达不到自我评估的真正目的[4]。

3.4自我评估反馈信息得不到及时处理

自我评估的立足点是要通过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很多高校存在评估信息反馈制度滞后的问题,对反馈信息缺乏科学的处理方式,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不迅捷,仅仅将评估作为院系(专业)排名、奖惩或者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而不是作为院系(专业)、师生发展的教育手段[4]。尤其是当评估结果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时进行妥协,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也流于口号。

4对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工作的建议

4.1提高对自我评估的认识

高校管理部门要提高对自我评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宣传、统一认识,深入研究自我评估的本质,把握自我评估基本特征,认识到自我评估是学校各主体自我发展和提升的内在需要。高校的行政管理者要放下姿态,搭建沟通平台,让师生平等地参与到内部评估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评估充分发挥其功能,成为院系、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明确存在问题和改进教学方式的服务性工具,让师生在教学评估中得到发展,也使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持续提升[2,4]。

4.2建立高效的自我评估运行机制

应该在学校层次上成立自我评估办公室,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全校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价工作,同时在院系一级建立分支机构配合工作。配备专业化的教学评价人员并规范制度,建立层级结合、上下贯通、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运行机制[13],建立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介入的自我评价系统。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建构有助于对话、交流的机制,通过沟通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内部质量评估的重要性,激发参与内部质量评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内部质量评估效能的提升[2]。

4.3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估模式

要建立适合高校实际的评估指标模式和评价指标,制定系统性的评估方案,同时应体现出一定的弹性和发展性[13],在教学工作中要对评价模式进行不断的建设与完善。自我评估形式要多样活泼,不必拘泥于特定时间、地点和对象。自我评估应该成为教学生活的常态,只有在常态的教学生活和管理中,自觉地将常态化活动纳入反思和评价的范畴,教学各主体的质量意识才能得到确立,教学行为才能更加自由自觉,质量也才能得到切实提高[4]。同时在建立自我评估模式时尤其要注意做好评估结果的反馈,并对改正过程进行持续性的跟踪,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建议方案。

5结语

质量评估范文篇6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运行管理

众所周知,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在国际国内都备受关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标准的最为基本的准则,更是我国农业领域中开展推进各种农产品得以提升质量工作到一个点上的客观需要以及内在要求。迄今为止,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尽全力加速开展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这一工作的运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工作的开展其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现实理论指导作用。

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体系构建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最必不可缺的就是其自身的体系以及相关平台。事实上,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理论科学技术的研究、揭露其自身安全隐患危险所适用的科学规律以及增强其安全质量这门学科建立建设所不可或缺的资源集结合成系统,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这一监管体系的重要构造以及建设健全的内容。最近几年,为了大幅增强提升我国相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的相关部门农业部不仅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特设的专家委员会,还开展了关于评估结构在等级风险前的质量建设工作。

1.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特设的专家委员会

根据相关法规法律的规定,我国早已于2007年的5月份便特设了这个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专家委员会,并在此之后,还先后将其进行调整、完善。除此之外,这一委员会还在民主的原则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章程。迄今为止,这一专家委员会所主要的任务有如下这些:制定提出一些有利于更为便利、安全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意见;在共同讨论之后制定定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这一工作的规划;主动地有针对性编写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章程等具有规范效益的文档文件;组织、主持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国际国内相关专家的学术交流、沟通与合作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专家委员会的存在是被人们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最高学术交流以及沟通咨询平台所熟知的,它肩负着帮助协调政府科学性地有针对地管理农产品以及维护其消费安全的核心使命。

1.2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体系结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体系结构主要需要承担肩负的任务有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风险评估、风险检查测量以及风险交流沟通,而这些机构主要包括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专家结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适当实验室以及农产品作物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实验站等等级基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有关机构:这些机构的建立主要是根据于中国的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制定确立的特定质量标准以及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所等,其主要的工作职能包括了申报评选相关风险评估的实验基地以及对其进行考核评分和指引教导其技术技能、策划组织有关农产品的质量风险评估及风险监测等工作。

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运行管理

如今,现在的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早已成为管理、制约相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以及科学技术的法律法规,更是国际世界中仲裁判断国际贸易纠纷的重要途径。为了我国能够促进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这一体系的运行管理更加便捷快速、高效高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处理:

2.1努力健全完善相关风险评估这一体系

目前为止,我国在农业这一领域的构造大概为以我国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的研究所中心为领头羊,以各个地区的区域性实验室或者研究所为中心以及枝干的体系。即便如此,由于我国农业经营个体较为散落且生产水平较低等各方面的缺点,这一体系还需要加以完善。所以,相关的部门可以以各个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着手点,以此为中心大规模地建立布局一些大规模、高标准的风险评估的监测地点,建立一个生产环境卫生、生产过程以及存储环节标准化、专业化等的专业化、高标准的风险评估体系。

2.2培育相关人才队伍,加强基础设施的相关建设

就目前来说,这一领域是比较年轻的,其自身的经验、成就以及质量等方面仍然是比较稚嫩的。也就是说,这一领域正在处于新生、起步的阶段,然而关于人才队伍的需要却远远不能得到满足,且相关的基础设施大都陈旧且落后,难以很好地协助研究的进程。因此,相关的教育部门等可以专门地针对地培育具有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过硬的年轻人才队伍,组成由足够威信以及影响力的专家委员会;与此同时,国家部门应拨款捐助购买、更新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相关的技术人员也应该不断地创新发展,促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完备,装备上合适的、先进的、高效快捷的仪器,从而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结束语

自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在不断地快速增长的同时科学技术又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并也迅猛发展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发生了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了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安全以及国家的安稳运行,我国相关部门开始着手于大力构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体系并建立健全了许多高效的专家机构。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仍然在不断地运行管理,并将在当前及未来的农业领域大放异彩。

作者:贾林 单位:葫芦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韩娟,卢林纲,秦玉昌.我国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和构建概况[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04):1720-1724.

质量评估范文篇7

1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到师范生培训质量评估中的意义

数据挖掘(DateMining)也被称为数据开采或者数据库知识发现,其是在数据库信息中提取隐藏的、人们未能事先预知但是确实潜在且有用的最终能够被理解的信息、知识内容的过程。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估数据,是为了给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依据,实际上在这些数据内容中还隐藏着更具价值的信息内容,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内容,可切实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数据挖掘是知识内容被发现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知识发现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那些已经经过集成处理之后的数据内容进行有效挖掘,找到其中潜在的数据模式,能够更为全面地分析测试评估结构同各个因素间隐含的内在关联,从中汲取出更具有应用价值的规则,继而对师范生培养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而有效的评估。此外,数据挖掘的整个数据分析过程都是自动的,其具有良好的开放式结构以及良好的用户接口,可给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实现师范生培训质量评估来讲具有科学意义,可切实有效地提升师范生培训质量,具有极为关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作用。

2数据挖掘技术在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估中的具体运用

2.1培养数据的挖掘过程。数据挖掘技术使用各种不同的分析方式与工具,在海量数据内容中构建模型,并且找寻数据内容相互之间的关系。数据挖掘的过程:选择和清理原始数据,并且将其加载到数据库当中,再把加载之后的数据内容转变成为符合挖掘规则的样式,使用数据挖掘的规则算法挖掘出令用户产生兴趣的规则内容,最后把形成的规则内容经过可视化媒介展现给用户。2.2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最为关键的概念就是关联规则,关联规则是数据库海量梳理当中被找到的数据关系,其是当前数据挖掘中最为关键的理论内容之一。Apriori计算方法是数据挖掘关联规则频繁项集当中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方式,是基于项目几何空间理论提出的。Apriori是一种非常经典的项目集生成计算方式,在数据挖掘中可以说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Apriori计算方式具有机构简单、便于理解的优点,其不需要复杂的推导过程。可是在不断开展深度研究之后,其缺点突显出来。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Apriori计算方式的有效性,笔者创新和改进了师范生培育质量评估中运用的Apriori计算方式。具体改进方式如图1所示。2.3改进后的Apriori计算方式在师范生培训质量评估中的运用。在海量数据库内容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记录,进行扫描并获得有关的统计信息,之后对数据内容进行预处理,其主要包括:对数据内容的集成、清理以及消减等。经过对数据内容的预处理,能提升数据挖掘的质量,减少实际进行数据挖掘需要使用的时间。2.3.1集成。集成也就是把多个数据库中搜集出来的数据内容合并到一起,实际研究中,把数据内容采集获得的多个数据库文件内容,使用数据库技术集成为高校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估的基础数据内容。2.3.2清理。清理就是补充遗漏的数据值。在高校师范生培训质量评估的基础数据库中,要找到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属性所欠缺的属性值,例如,在抽取高校教师基础情况的数据内容时,可能有的不是科任教师,就要清除掉这样的数据内容,之后再利用数据清理技术进行补充。2.3.3消减。消减的目的就是要缩小需要被挖掘数据内容的规模,使用消减的方式,在初始特征中找出有用的属性,减少实际挖掘过程中需要顾虑到的无效数据内容。最终使用后台、前台不同的展示方式,实现对相关数据内容的深度挖掘,并且使用数据挖掘技术中关联规则来评估师范生的培训质量,在数据挖掘技术基础之上进行培训质量评估,对于高校多年以来累积的相关数据内容进行挖掘与评估,评估结果可为高校教学监管以及行政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辅助,特别是为师范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更多更为有益的借鉴。师范生培训质量评估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此项工作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多,涉及的范围也极广。本文只是对各类数据内容进行了简单挖掘,伴随国际对师范生培养质量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备受关注,经过人们对数据挖掘技术的深度探究,这些技术在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估中更会被重视。数据挖掘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普遍运用,一定能带定高校教育监管的革新和发展。

3结语

师范生培养质量的优劣会对我国未来从业教师的质量、能力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关系到我国未来的教育事业以及人才培养,对国家未来的富强有直接影响,因此,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文中使用数据挖掘的方式对师范生培养的质量进行评估分析,不但具有真实性,更具备引导性。使用数据挖掘的方式来分析同师范生自身能力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效果,对数据背后存有的各种关联以及潜在的未来趋势进行挖掘,继而通过对影响师范生能力的这些因素的改变,来提升学生的能力,有效减弱不利的方面,最终切实提升师范生的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强,李保华.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6,32(7):49-50,74.

[2]李旭军.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7-179.

质量评估范文篇8

当前,影响教育改造工作功能体现和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科学的教育改造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客观上,教育工作的质量标准难于行政管理、劳动生产的质量标准的确定,教育改造工作以人的思想为对象,以人为“产品”,产品质量的根本标准是把违法犯罪人变为社会人。但由于人的层次性、差异性,由于人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规定性,决定了教育评估的复杂性。对劳教人员进行思想矫治是对其教育改造的核心,但对于劳教人员思想改造的变化和效果是很难用对物质生产一样的方法来鉴定的。教育改造的成效是隐蔽的、长效的,且具有渐进性的特征。对它的评估,随着对劳教人员的违法犯罪原因、思想改造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发展才能逐步接近科学。

一、劳教、劳教教育评估体系现状:教育评估虚化影响了教育价值的体现和教育信念的维护

目前,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改造工作质量评估体系,使现行的教育改造工作考核重工作考核轻质量工作,割裂了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存在形式化、模糊化、终极化的缺陷,不能准确的反映教育改造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㈠、形式化。调查发现,劳动教养所的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制定有形式过程的倾向,常见的是集体教育看“三率”,即入学率、到课率、及格率;社会帮教看活动的次数;个别教育看谈话次数、“四知道”及格率;劳教人员的改造效果看思想汇报的多少等等。强调工作的要求,缺乏质量的标准,重视教育活动的开展,忽视教育效果的分析,因此,教育改造工作往往是“投入多、产出少”,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助长了形式主义倾向。

㈡、模糊化。在衡量教育改造工作量上,缺乏对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估,习惯于用劳教人员的违纪率,生产值等反映,以至于有的干警反映“教育都是大箩筐,什么成果都是教育结果,什么成果都难说是教育结果”。教育改造工作融于劳教所的各项任务,但是如果教育不能对调动劳教人员改造和劳动的积极性上的作用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估,就不能直接体现教育改造价值。简单地用劳教人员的表现和其生产的产值来反映教育的改造效果,显然就会虚化教育改造的价值。

㈢、终极化。我们通常用改好率或重犯率作为教育改造工作的质量评估指标,以改造工作的终极目标代替改造工作目标,使教育改造工作目标陷入了一个误区。这种标准的缺陷在于:一是用笼统代替了个别。如果用改好率来衡量教育改造工作的质量,那么“中国的重犯率仅10℅不到”①,是否就可以说明教育改造工作的成效呢?如果无视违法犯罪个体的改造历程和变化发展,教育改造工作就等于空中楼阁,没有了现实的、客观的基础。二是用终极目标代替了变化过程。预防犯罪,降低重新犯罪是刑法处罚的根本目的,是劳教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不用阶段性的近效目标来衡量,既抹杀了劳教人员的个体差异,又使改造工作的效能处于隐性状态,看不见、摸不着。三是以偏概全。违法犯罪或重新违法犯罪都是犯罪人个体与社会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用重犯率这样综合作用的衡量指标单方面评价劳教教育工作乃至劳教所的教育改造工作,责则不当,褒则过奖,有失公允。因此,这样的质量指标形同虚设,没有质量标准的工作怎么来追求质量?

报载,一位外国商人说“中国存在着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没有犯罪感的文化”。我们也不妨说,劳教系统存在着教育改造上搞形式主义没有负疚感的心态。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深究原因,恐怕与没有明确的符合实际的质量评估体系有关。没有质量评价,就无以从实际出发,人们只能关注形式本身,而且工作的随意性很大,这也是教育改造工作形式主义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没有科学的质量评估,即使教育改造工作失去工作标准,失去工作目标,又动摇了干警对教育改造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影响了对教育改造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价值合理评价,造成了“做好做坏一个样”、“做的多批评也多”的状况,抑制了广大干警从事教育改造工作的热情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关于劳教教育改造质量及改造质量标准

顾名思义,改造是指“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起适应新的形式和需要”。质量是指“产品的优劣程度”。我们改造劳教人员的过程,就是打破劳教人员旧的违法犯罪定形,矫治其违法犯罪思想,建立起正常的心理结构,使其回归社会后不致再危害社会。改造质量标准是指衡量和评价劳教教育改造质量的准则。对于违法犯罪质量改造标准,必须把握几个要点:首先劳教教育改造质量标准是产品质量标准,但应体现其升华的一面,即正视改造的特殊性。对思想的评价标准应以量变为基础,以质变为准绳,要衡量劳教人员改造质量的高低就看劳教人员解教时的综合状况。其次,教育改造质量标准应采用法律标准。当前教育改造质量标准和法律标准、社会标准一般按重犯率来衡量教育改造质量的高低,法律标准是按法律规定来评价教育改造质量的优劣。由于重新违法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原因是复杂的,因此将其作为标准来衡量劳教所的工作效绩是有失公正的,法律标准时国家意志的体现,具体有权威性,也代表着我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是可取的标准。第三,教育改造质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是随着国家法律的修改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四,教育改造质量标准至今仍未有具体的评估体系,现行的评价途径和方法有经验型、理想型和随意型三种方式,但没有具体的评估体系,使得操作中存在随意性、主观性和人为因素,不能如实反映劳教机关工作的优劣和教育改造质量。现状呼唤切实可行的科学化评估体系。

一个时期的工作成效,劳动教养次序的安全稳定情况,经济增长情况,警察队伍素质是否提高等各种指标,确实反映了劳动教养的成效。然而,从劳教所总体来说,这些指标都不能从真实意义上反映出劳教工作的成效,当然也就不能成为检验劳教工作的标准。那么,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检验劳教工作的标准呢?衡量劳教教育改造效果的标准只能是劳教人员改造质量是否得到了提高。

从“改造第一,生产第二”发展到如今的“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其根本一直都是把劳教人员改造放在首位,把提高劳教人员的改造质量作为最终目的和归宿。如果我们在工作指导思想上片面地追求表面的、暂时的效果,忽略了提高劳教人员改造质量这个根本性问题,劳教工作就会偏离法律规定的轨道,背离我国劳动教养的历史任务,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三、制定教育改造质量科学评估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教育改造质量评估对于基层劳教所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在制定评估内容及方法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㈠、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制定评估内容时要结合劳教所改造劳教人员的实际,同时也要结合劳教人员改造特点。由于劳教人员的犯罪因素,在测评教育改造效果时,应根据教育改造对象主观恶习的深浅程度及其接受教育改造所出现的效果的相对量来进行。例如,对一个违法犯罪思想很严重的教育改造对象来说,如果对其教育改造已经使其原有犯罪思想减轻,犯罪恶习减少。那么,即使其仍未达到教育改造的基本要求,在其身上所体现的相对量改变,也应该作为教育改造成果的一部分,而不应该因未达到基本教育改造水平,以致抹灭其成果。

㈡、便于操作性原则。要充分考虑评估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考虑到评估方法的普及性和可操作性。劳教教养评估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体制。劳教教育评估的运用,充斥到对劳教人员实施教育改造的每一过程,细化到对劳教人员教育改造的每一天、每一个环节。因此,劳教教育评估体制应追求方法上的可执行性,不能只追求理论的标准,而忽视实践过程中的客观要求,只有操作性强的才便于普及推广。

㈢、定量定性原则。对教育改造质量的评估,一方面要有量的要求,即必须充分考虑影响劳教人员改造质量的因素,同时必须有定性的要求,使定性数据化、量化,减少随意性、主观性和人为因素。根据哲学中的质量互变原理,我们可以看出要改造劳教人员的思想,不仅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质的飞跃。对劳教教育效果评估,就应该兼顾两方面,即看到教育评估过程中量的积累与变化。只有追求对质变的真实记录,定量定性相结合,才能得到最真实准确的评估参数。

㈣、兼顾突出原则。要充分考虑劳教人员行为和心理特点,兼顾到方方面面,同时又突出主要内容。劳教教育效果评估,应根据评估对象的具体情况,照顾到每个方面、每个环节,充分地、全面地从多角度进行评估,以求得到更贴近事实的结论。全面评估,系统记载,效果评估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劳教人员的改造情况和改造程度,明确劳教教育工作的优劣及工作效果。惟有全面地对劳教工作和劳教人员进行考察,才能真正地了解劳教人员改造的全过程真实地了解劳教人员的整个改造情况。避免由于片面性所带来的失实和失误,防止凭主观印象对劳教教育工作下结论,失去评估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应抓住重点,找出主要评估参数,从而使劳教教育效果评估有重点、有秩序地进行。避免评估工作的盲目性。

㈤、区别原则。违法犯罪具有多样化,某类劳教人员具有其类别特征,同时又具有个性化差异,所以在制定评估体系时要注意到每个劳教人员的差异性。由于劳教人员的违法犯罪经历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生活环境造就的不同人格等,违法犯罪恶习在不同的劳教人员心中扎根程度必然不一样。在对其进行教育改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投入”和“产出”的差异性。

㈥、求实原则。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原有经验型的评估方式存在重形式的弊端。因此,应结合干警的奖惩制打破形式主义,追求真实可靠的数据及量化指标。要求管教干警深入劳教人员生活、学习和劳动的三大现场,观察、了解、搜集各个犯罪人员的日常改造表现。劳教人员处于监管环境之中,在其未得到根本改造之前,其改造表现往往是消极被动的,甚至还会以假充真、以假乱真,以假象蒙混干警。有些劳教人员还可能以表面的积极表现,掩盖其背地里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对劳教人员进行考核、评估还应特别注意考察其犯罪本质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对所有犯罪人员都要无一例外进行严肃、认真的考察。注意从考核中发现任何异常现象和不良苗头,透过各种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改造情况。做到腿勤、手勤、嘴勤和脑勤,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劳教人员的实际表现,为评估工作提供可靠参数。

四、教育改造效果考核评定的方法

㈠、直接记录法。

所谓的直接记录法就是干警把犯罪无数个一时一事和当时当地的行为表现如实直接记录下来的方法。罪犯的行为表现是通过

日常的一时一事所反映的,离开了一时一事就不能对罪犯的改造本质进行正确判断。当然我们在对罪犯进行改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时一事,而应该把罪犯所有的一时一事综合起来全面考察。这样综合起来分析、研究、判断,就会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发现被考核人的行为轨迹,得到我们考核的结果。直接记录法的形式很多,如考勤法、“日准则”记录、“一事一记”、“好人好事记录”、“违规违纪记录”、“关键行为记录”、“通讯接见记录”、“危重分子改造记录”等等。

㈡、定量考核法。

所谓定量考核法是指监狱机关对罪犯改造表现按照同一的考核标准进行定量的分析,并以分数记录下来,以此达到考核目的的方法。在罪犯的行为表现进行考核时,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对罪犯的行为表现做出一般性的本质的概括,但定性分析也有其不足,这就是往往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笼统性,特别是在罪犯进行比较时,往往可见性和可比性不强,界限和标准不清,而这一点正是定量考核法的长处所在。定量考核,即数据分析法可以对罪犯的行为表现做出比较准确和精确的分析,而且具有明显的可见性和可比性,能够使罪犯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㈢、综合分析评定法。

所谓综合分析评定法是指监狱机关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一定的程序对罪犯接受教育改造的效果进行较全面的综合的分析评定方法。在掌握和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在教育改造工作进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或完成某一阶段的教育改造任务后,就需要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效果和教育改造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这是教育改造效果监内考核评定的必不可少的方法。综合分析评定既是一种对罪犯改造全面认真的定性分析,同时也是一种劳教干警集体把关,防止虚伪改造的罪犯受到奖励,严格保证考核质量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是容易受到劳教干警主观因素,尤其是感情好恶的影响。因此这种考核方法要求考核者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秉公执法。

㈣、观察与谈话法。

观察谈话法是观察法和谈话法的合称。所谓观察法就是劳教干警对劳教人员的教育改造效果进行密切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即时予以记录、分析和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考核劳教人员教育效果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一种最直接、最经济、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运用观察法应注意以下三点:⑴要把观察到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做到直接、如实记录,以防止靠记忆记录所产生的偏差。⑵观察要注意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观察,才能做到真实可靠,结论正确可信。⑶要建立教育改造观察档案。为了使观察到的资料得以保存,为了使观察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劳教人员教育改造档案非常必要。谈话法又称访问法。它是指劳教干警通过与罪犯进行直接交谈来了解和考察劳教人员接受教育改造效果的方法。劳教干警在对与劳教人员进行谈话时,要特别注意谈话的时间、环境,加强谈话的艺术性,提高谈话的正式性和可靠性。同时,劳教干警还要对与劳教人员谈话时所得结果进行正确分析、研究,做到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㈤、考试、考察法。

所谓考试法是指对劳教人员进行所掌握的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知识和技能进行有目的的测验和考核方法。通过使用统一的试卷和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劳教人员进行考试考核,就基本上能够检查出每个劳教人员在“三课”教育中所掌握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从而为教育改造效果的考评提供有力的佐证。通过考试考核,还能激发劳教人员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情,造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所谓的考察法是指对劳教个体和群体带有一定的意向或课题进行跟踪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在考察过程中,要注意跟踪的技巧,做到既不被劳教人员发觉,又不脱离劳教干警的视线。此种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某些重点罪犯,如反改造尖子的考查,也可用于对某一教育内容或专题结束后的教育改造效果考评。

五、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的内容

现行的教育改造质量标准是守法公民。对守法公民的理解,从法学角度看,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或一技之长:(3)认罪伏法,能深刻反省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4)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5)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但是,若要真正用科学进行评价,使其变成可操作的评估系统,就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特别是准确把握该体系的内容。因此,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劳教人员思想的改造程度;二是劳教人员劳教期间的表现;三是健康人格的建立程度;四是再犯罪的可能性预测。

㈠、违法犯罪思想的改造程度。

犯罪学认为,一个人的犯罪行为是由于犯罪思想的外化而形成的。犯罪思想包括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只有犯罪思想没有犯罪行为,就不是我国刑法的调控对象。犯罪思想只有遇到了合适的外部环境,才会产生犯罪行为。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改造劳教人员,首先要把劳教人员关进劳教所,使之与产生犯罪的外部环境隔绝,减少违法犯罪的机会。其次,关键是在劳教所里改造其犯罪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犯罪。所以我们在制定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时,首先要看犯罪思想改造程度,如果劳教人员的犯罪思想没有被淡化或彻底根除,那么刑满解教回归社会后,遇到合适的犯罪环境,其犯罪思想会重新导致违法犯罪的产生。因此,犯罪思想的改造程度是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犯罪思想的改造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认定劳教人员的犯罪思想被根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定性:

一是对犯罪这种社会现象的认识程度;二是对自己罪错及危害的认识程度;三是认罪服判的程度,是否认罪服判,是否有无理申诉现象;四是对他人犯罪的态度,是否敢于揭发、制止他人的犯罪;五是对被害人和检举人的态度;六是劳教期间对违反所规的人

和事的态度;七是团伙犯罪和其它成员的联系是否密切,以及相互间信息的关心程度;八是对社会治安状况、社会丑恶现象以及不正之风的看法,能否正确认识以上的社会现象。在制定评估体系时,在对犯罪思想改造程度准确定性的基础上,应该科学定量,减少人为、主观因素,这是科学评估的第一步,也是各项工作的基础。②

㈡、劳教人员劳教期间的表现。

劳教人员劳教期间表现是劳教人员个性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阶段改造的表现反映了该阶段劳教人员个性心理结构与改造情景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程度。劳教人员劳教期间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改造质量的优劣,只有将劳教人员劳教期间表现作为一项评估内容列入评估体系中,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劳教人员的改造质量,毕竟,劳教期间表现是劳教人员改造质量的外化因素之一。

劳教人员劳教期间影响改造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所内又犯罪情况;二是遵规守纪情况;四是受教育情况;五是劳动改造情况;六是与他人及干警之间的关系等。应在以上定性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出评估量表因素模式,然后进行量化编制测试量表。在对各种因素模式进行量化时,应根据其影响程度即同体时间段来确定不同的分值。所制量表应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测量,以求对劳教人员的改造表现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

㈢、劳教人员健康心理结构的建立程度。

劳教人员的违法犯罪是其犯罪思想外化的结果,改造劳教人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打破其犯罪心理结构,帮助其重新建立正常、健康心理结构的过程,要对劳教人员的改造质量进行评估。心理学的评估是少不了的,而且它的分量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应进行心理测试。心理测评包括心理测试和心理评估两个阶段。心理测试是施测者通过分析被测者对所测内容的反应,用推理和数量化的分析方法,推测其心理品质的一种测量方法。③心理测试的目的是为心理评估提供参数,是心理评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在测试过程中,做到客观、可靠、准确和有效。包括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对社会的情感水平,自我调控意志的能力,法律观建立的程度,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建立以及健康心理结构建立的程度,进行心理测试得出一个初始的结论,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对劳教人员进行矫治,并为科学评估提供量化的对照参数,便于得出科学的评估结论。

㈣、重犯的可能性程度。

再犯罪可能性程度又称为再犯罪预测,是指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可能性的判断和预测。再犯罪预测属于犯罪学的范畴,但鉴于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对劳教质量的影响,应将其作为一项必须存在的内容来考虑。再犯罪预测应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来列出其基本要素模式,制定再犯罪预测量表。

一是违法犯罪性质;二是犯罪记录及违法受惩记录;三是罪错模式;四是不良交友关系;五是入所前的职业记录;六是家庭环境情况;七是劳动习惯;八是特殊技能和就业能力;九是回归社会帮教情况;十是回归社会后的年龄及健康状况。

五、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㈠、应科学制定量表并科学地确定反映劳教人员改造质量好坏等级的标准分,并配合合理规范的操作程度,搞好测量。

质量评估范文篇9

关键字:大数据,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问题,因素,方法,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生产经营中会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导致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比如,我国产品质量安全案例有: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这些都严重危害着我们的人体健康安全。因此,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特别是构建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全面开展产品质量的安全控制。

1大数据背景下产品质量监督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其在产品质量监督中得到越加广泛的应用。当前相关业务部门所使用的产品质量监管系统比较多,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多种问题,从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监督。针对当前产品质量监督业务存在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大数据进行整合和优化。当前产品质量监督业务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数据缺失、数据错误以及数据重复。在使用大数据系统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时,会存在一些应用属性信息缺失的问题,然后工作人员需要结合信息的丢失率来判断该属性信息是否能够当作数据分析的基础。针对数据缺失的问题,工作人员应当尽可能找回并填充,比如可以使用回归、判定书、贝叶斯等方法来对缺失的数据进行补充,确保各个属性信息之间的联系,确保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保证监督效果。

2大数据背景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2.1风险矩阵法

大数据背景下,要做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企业应当掌握相关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全面掌控产品质量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当前最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是风险矩阵法,采用该评估方法,可以结合产品存在的消费缺陷来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和风险,此外,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产品缺陷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来对产品的安全风险进行鉴定。风险矩阵法主要有四个步骤,第一,要对产品的危害进行识别,根据相关的鉴定,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识别,并且对伤害类型进行分类。第二,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工作人员需要对已经识别的产品危害进行伤害程度的划分,将产品伤害程度划分成多个阶段,从而针对不同阶段来对危害可能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评估,然后再对产品质量的伤害程度进行汇总计算。第三,进行风险评估,对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的产品质量风险进行评估,并且计算汇总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第四,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评价,结合每个阶段,产品质量可能存在的伤害程度,对每个阶段的危害风险登记进行估算。风险矩阵法是目前较为简单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对该方法的使用。

2.2诺模图法

诺模图法在欧洲的应用比较广泛,具有使用简单,直观简便的优点,所以加强该方法在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诺模图法主要采用打分的方法来对风险进行评估,以企业当前评价的环境作为打分的基础,再结合对比环境来进行打分。针对不同的自变量,工作人员要进行具体分数的制定,然后对产品质量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将危险总分数作为具体的依据来确定该产品可能发生的危害性等,进而确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级。

2.3专家评议法

专家评议法,是一种定性分析的方法,先成立专家委员会,然后专家委员会通过事先确定的评审内容来对产品质量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并且进行对比和评议,从而得出产品质量的安全风险项目。使用该方法来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主要是依靠专家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经验,然后结合综合因素来对产品风险进行综合性的判断。所以该方法的使用也比较简单,可行性比较高。在选择专家委员会成员时,应当选择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通过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合理地评估,有效地保证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大数据背景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3.1做好监控工作

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要做好监控工作,制定生产监控规范和操作员工作规范,并且督促相关工作规范的落实。在开展监控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对生产过程和加工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如果发现相关操作不符合规定,则要进行整改,保证质量。

3.2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人员是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之一,所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至关重要,这是减少产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员工开展技术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也可以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产品质量安全防控意识。为了保证员工培训得到有效落实,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开展员工培训。企业在进行员工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个岗位员工的素质要求,明确员工技能考察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开展培训,从而有效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3.3加强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加强对原材料质量的把控十分重要。企业要重视对原材料质量的检查,要求材料供应商出具相关的质量证明书,更好地确保产品质量。原材料不管是内在的质量缺陷还是外在的质量缺陷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导致产品质量性能下降。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找出和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的原材料因素,并且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重要监控,全面确保产品质量的安全。

3.4加强技术创新

加强技术创新对于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产品质量重视程度提升,提升产品的生产技术十分关键。所以企业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引入,加强对创新型技术的引用,从技术层面来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4结语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大数据技术发展背景下,更要重视对安全风险检测的创新。因此,大数据背景下,要提升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检测水平,必须相互合作,比如要加强政企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保证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此外,企业之间也要重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平台的构建,加强相互之间信息的沟通共享,更好地推动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的发展,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赵昆,廖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食品,2020(1):42-43.

龚春玲.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分析与探讨[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9(12):62-65.

质量评估范文篇10

摘要:全球范围内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使得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越发受到重视。针对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政务活动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2]李东,张秀杰.电于政务项目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建设[J].经济管理,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