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3:38:16

质量风险

质量风险范文篇1

关键词:制药生产;统计学;质量管理;质量风险;药品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式发展,治疗各种疾病及不同治疗效果的药物层出不穷,人们在得益于新型药物的治疗的同时,也同样面临药物质量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药检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药品质量风险的关注度也普遍提升。为了应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致力于药品质量风险的研究。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对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流程进行综述,并分析统计学在制药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应用中的适用性。

1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质量风险管理是贯穿于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及审核回顾的过程。实现对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熟悉风险管理的流程。对风险管理流程的把控是实施风险管理、有效降低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风险管理的流程进行概述。将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管理分为四个步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风险审核及回顾。

1.1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了对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风险分析过后的风险评价环节。这三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弄清楚可能产生的风险、风险发生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对风险的评级。有效的风险评估工作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团队,并应使团队包括各方面的评估专业人员,他们应对药物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有深入的了解,如人员、厂房、设施、设备、物料、产品等,并对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其中,风险识别环节的有效进行,需要企业相关人员能够对风险有较为敏锐的识别,可以参考并利用已有的风险识别经验和信息。可参考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产品的生产数据资料。产品的数据资料可以形成对可靠质量水平的控制标准,当出现偏离一般生产水平的质量时,认定为可能会出现风险。相关风险识别理论,风险识别理论能够为风险识别提供理论参考,实现定量评判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风险识别的研究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识别指标,根据已有的指标进行风险识别不仅可以提高识别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在识别风险后,对风险的分析十分重要。风险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出现这个风险的可能性有多大,对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判断,并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形成风险程度评价表。在风险分析这一步骤中,我们可以使用所有可用的信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估计。风险分析对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影响也较大。风险评价即评估该风险发生后影响的严重程度。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应预先建立一个风险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会使用到风险指数矩阵图,然后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来综合评价风险等级。

1.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范围内是评价风险管理效果的有效指标。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分析风险控制的范围和可能性,然后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风险控制过程的关键问题是:(1)判断评估后的风险是否超出了风险控制的水平。当风险超出可接受的范围时,就要采取有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以尽可能降低风险;(2)企业在降低风险中的可能性。任何风险都有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利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寻求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始终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降低企业可能性损失的有效方式;(3)分析风险,找出风险的可能性来源。风险具有不可预估性,因此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是风险控制的必要环节也是可以正本清源的最有效措施。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并及时找到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1.3风险沟通

在进行了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之后,进行及时的风险沟通是风险管理系统程序的必要环节,也是风险管理模式良好运行的基础。一个风险交流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同系统不同时期风险的数据分析。对不同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能够系统把控风险管理的效果,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不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优劣点,为后续风险管理的更有效开展打下基础,进而进行系统性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全面分析。通过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分析,能够及时了解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新的风险出现时重蹈覆辙。1.4风险审核、回顾在完成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及风险沟通后,风险管理程序的结果的审核及回顾是最后一个步骤,这对于全面把握该次分析管理的效果十分有效。风险审核及回顾的主要工作有:(1)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文件。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回顾,并形成记录文件,以便为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资料;(2)定期开展不同岗位员工的全面风险回顾工作,使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都能够及时对风险管理进行总结,同时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对风险回顾的效果进行考核。

2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

2.1统计质量管理法

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的研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药品的大规模研发,给更多的疾病治愈带来了希望,人们享受着新型药物的治疗效果,也面临着药物质量的风险。特别是在仿制药在整个药品处方量中占比逐渐增大的情况下,药品研发过程与制药过程的质量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监管部门对于药学研发、药品生产开发与药品质量管理领域的统计学要求也逐渐提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归结于药品的安全性主要是在研发环节和生产环节体现的。除此之外,仿制药的大规模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药品质量的可靠性。在劳动力资源和原料资源成本日益增高的大趋势下,药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有效因素。企业正在积极寻求有效措施使其在药品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统计学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分析工具,在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应用已经证明了其优势性。在监管要求严格化及企业自身发展动因的双重因素驱动下,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应用方面将会有长足的发展。通过对已有的科研资料分析发现,国内药企也已经大规模、广泛性地开始使用统计学工具来实现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但是在如何高效地利用统计学工具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现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利用是今后药品质量管理的一大方向。

2.2统计学在制药过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2.1统计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统计学是有效的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工具,利用统计学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是有效控制手段,如何实现统计学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是主要的研究目标。每一种药物都需要准确的成分配比,才能保证其药效,避免副作用和毒性。然而药品的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因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导致药品质量稳定性失良。药品稳定性的失良被称为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药品稳定性波动可以分为自然波动和异常波动两种,而异常波动的出现往往是基于药品的原料性质不良、人员操作不当、技术水平欠缺等原因。对药品质量的控制主要就是通过发现和分析这些因素,从而控制药品的异常波动,实现其质量的稳定性。统计工作中的控制图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控制图的核心工作就是监测并识别药品稳定性的异常波动,并通过控制图的反馈控制,有效地处理异常波动,最终实现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范围控制在自然波动范围内,实现对药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2.2.2统计学在质量诊断中的应用。作为统计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工具,控制图最早由休哈特博士(Shewhart)在1924年首先提出,并被命名为Shewhart控制图。这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特别是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图形是通过测量或计算样本与样本的数目或时间来体现质量特性。统计推断是实现Shewhart控制图的制图原理,利用统计推断实现对药品质量稳定性的诊断,其中利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是方差分析。实现统计学在质量诊断方面效果的工作流程为:(1)根据研究对象确定要选用的控制图类型、控制的参数、取样间隔、取样次数和样本量;(2)进行生产研究,按照确定的取样方案进行样品取样,通过对取样样本的检验形成记录结果;(3)按照设计的规程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并检查是否有任何点超出控制限,从而揭示异常波动;(4)通过对异常波动的分析,调查确定其发生来源,去除超限点,并重新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如此循环,直到所有点落在控制限内,从而建立出用以对后续生产进行质量诊断的控制图。

2.2.3统计学在质量优化中的应用。利用统计学工具对药品生产过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诊断之后,还需要进行验收取样,从而实现对药品质量进一步控制和优化。质量源于检验,即使是对已经控制过的质量进行有效的验收取样,也能够进一步保证质量的安全性。从本质上来说,验收取样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质量,而是质量进一步优化的有效控制手段,也是预防严重质量偏离的最后防线。验收取样方法是根据取样结果和预先设定的判别标准,决定放行或拒收批次的决策理论,理论依据是概率分布。

3结语

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是基于对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流程分析,阐释统计学在药品质量管控中的应用和适用性。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作者:陈果果 单位:康龙化成(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GMP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评估系统:中国,201010233202.2[P].2012.

质量风险范文篇2

【关键词】药房;拆零药品;管理质量;影响因素;风险管理;效果

拆零药品指将包装完整的药品拆分成小单元进行销售和使用的药品,通常由医院药房药师根据临床医师处方用量进行调配,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及用药需求,化解患者购药后因病好药剩而出现药物过期、药品浪费的问题,同时降低患者医疗费用,遏制临床过度用药、开大处方的问题[1]。药品拆零使用后,小单元药品没有完整包装和说明书,通常亦不标注药品名、规格、用法用量、有效期等,导致药品更容易破损变质以及出现调剂差错,给药品质量及使用管理增添了难度[2]。不过,为了确保医院药学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用药疗效及安全,药品使用虽然可以拆零,但是药学管理与服务不能拆零,反而更应该严格把关、加强管理[3]。但是从目前来看,医院药房拆零药品管理尚存在不足,探究影响拆零药品质量的风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解决对策十分必要。我院近年针对药房拆零药品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及风险管理,收效理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选自医院药房2020年1月~2020年12月的拆零药品管理数据。分为药房拆零药品风险管理实施前(2020年1月~6月)管理数据和药房拆零药品风险管理实施后(2020年7月~12月)管理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我院药房以往对于拆零药品采用常规药品管理措施,药房工作人员根据临床医师处方开具需要对药品进行拆零,拆零前检查包装及外观,拆零后的药品相对集中存在于拆零专柜,并标明药品名称、规格、批号、有效期、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2020年7月1日起我院药房开始对拆零药品实施质量问题评估与风险管理。成立质量风险管理小组,小组通力合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以往我院药房关于拆零药品管理及使用出现的差错事件,开展小组会议,基于以往工作实际,采用头脑风暴法,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影响拆零药品质量的因素,对我院药房拆零药品质量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以此为据,基于《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规定要求[4],结合我院药房管理工作实际,制定并实施质量风险管理方案,主要措施如下:①建立并执行药品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药品采购、验收、入库、拆零、配发、取药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不合理药品流入医院以及投入临床使用,进一步规范药品拆零操作流程,严格要求拆零操作按照规范进行,加强拆零药品有效期管理;②开辟专门的药品拆零场所,备齐必备拆零工具,安排高资历、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药品的拆零工作,拆零后的药品有专人负责保管,负责拆零及相关工作的人员需经过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明确责任分工,实行严格的一位一岗制;药品拆零完成后,要及时清洁并妥善放置拆零工具,清理工作台,避免交叉使用及污染;③药品拆零要经过药学专业人员核对,拆零后的药品保留原包装及标签,不能保留原包装的,需放入拆零药瓶内,另加拆零标签,写明药品名、规格、批号、有效期等内容;拆零药品摆放时,尽量将性状相似的药品分开摆放,或张贴警示标签,避免混淆,尽量将已经拆零的药品使用完成后再拆零,做到先进先出、近期先出,避免拆零药品长时间压在瓶底不用而造成质量降低,同时做好药品拆零使用记录,核对人共同签名;④定期面向药房工作人员开展拆零药瓶存储与使用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药学服务技能,提高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使能够识别、控制和规避风险,并提升责任心,端正工作态度;⑤加强对药品拆零过程及拆零后药品存储与使用的管理,安排专人负责相关监管工作,开展定期和不定期质量抽查,有效落实细节工作。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汇总药房拆零药品的质量影响因素。拆零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前后6个月内,每月开展1次拆零药品质量抽查工作,对药房现有拆零药品及当月已经调配的拆零药品进行系统清点与核查,统计药品不良管理事件发生情况,包括药品调配差错、药品破损、药品过期和药品失效,计算月平均发生次数,观察指标差异。基于药房管理规范相关标准,参考文献资料,结合我院药房工作实际,自行设计《药房工作满意度评价表》,从拆零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前后的药房工作人员中选取包括药房药师、药士、药品库房保管员、药品调配人员等在内的12名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质量评价。评价表的评价项目围绕药品存储方法掌握情况、工作责任心、药品质量风险识别、及时排除药品质量风险等内容设计,由管理者根据工作人员实际表现给予评价。评价表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工作质量越好,满意度越高。评价标准:≥90分为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以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药房拆零药品质量影响因素基于头脑风暴法对药房拆零药品质量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我院药房工作实际,归纳总结出影响药房拆零药品质量的因素,见图1。2.2拆零药品不良管理事件质量风险管理后药房拆零药品调配差错、药品破损、药品过期与药品失效发生次数均少于质量风险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3药房人员工作质量满意度评价质量风险管理后药房工作人员工作质量满意度高于风险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5),见表2。

3讨论

质量风险范文篇3

1医疗设备安全风险评估

临床医疗设备安全问题主要源自于以下4个方面,即(1)应用设备之前未注重自检,导致故障设备应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进而严重威胁到操作人员以及患者的自身安全;(2)人为操作不合理带来的设备安全问题;(3)带有电离辐射、放射源、电磁辐射的设备,安全问题较多,而且安全风险也比较高;(4)各类设备互相组合有可能会带来未知后果,间接影响着医患的人身安全[2]。违反安全规定导致的医疗风险包括:(1)未通过用电部门的允许,私自连接插座,使得设备用电超负荷,进一步增大医疗设备安全风险;(2)应用之前未认真检查设备电源线有无破损,或者是电源接头外露电线;(3)有源设备上方放置液体,导致医疗设备因为漏液而损坏;(4)人为操作不当或未按规定操作,或者是操作人员未持证上岗、证书资质已过期;(5)医疗设备重复应用,却并未根据要求进行灭菌消毒、清洗;(6)设备故障检修时,未警示,无标牌[3]。以设备在临床中的应用风险进行安全评估,确定分值,然后再确定评估周期[4]。总分值>12分,提示为医疗设备风险为高级,6个月实施1次安全测验;总分值8~12分,提示为医疗设备风险为中级,12个月实施1次安全测验;总分值低于7分及以下,提示为医疗设备风险为低级,间隔2年实施1次安全测验。以呼吸机设备作为例子,临床应用安全风险评估得分为5分,呼吸机故障有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或者是导致患者死亡,故而故障安全风险评估为4分,预防性维护有利于设备规避常常发生的安全问题,故而预防性维护风险为4分,针对存在故障既往史、无故障既往史的呼吸机,人为事故安全风险为1~2分,财产损失1~2分,总分值大概15~17分,故而呼吸机设备的安全风险较高,每6个月进行1次安全测验。一旦发生医疗风险,需及时予以纠正。日常落实考核、抽查,针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立刻停止其使用医疗设备,并对其加强培训,直到合格,才能让其重新操作医疗设备,填写医疗设备应用安全监测表,记录医疗设备的应用情况,便于后期追溯、查阅。为了更加高效的服务于临床一线各个科室,规避医疗风险,确保医患安全,以患者伤残级别、设备分类,巡查、检测全院设备,完全PM方案,开展PDCA循环质量管理,进而促使全院设备正常运转。

2自主与法定检测

医疗设备自主、法定检测是确保各类医用器械安全应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持续性质量安全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法定检测指的是国家硬性规定某类型设备允许应用的剂量或规定强制性应用某些设备,具有排他性、强制性的特点。法定检测单位主要有国务院、地方各级行政部门成立的检测单位以及授权的技术机构[5]。为确保医疗设备安全以及质量,本院每年对输液泵、血压计、呼吸机、医用辐射源、生化检验设备、心电监护、CT、MRI、X线等设备进行强制检测。以本院维修能力和经济实力,本院购入了相关检测设备,用于自主检测监护仪、呼吸机、婴儿培养箱等设备,旨在保障医疗设备应用安全。随着我国社会快速的发展,临床中所采用的医疗设备种类越来越多,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十分关注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管理,本院为了提高医疗设备临床应用安全行,特此将自主检测结合法定计量检测,对各类医疗设备进行管理,有效提高了医疗安全,保证了医疗质量,并对相关检测报告进行了不断完善。

3持续质量管理

以自主、法定检测报告和各类设备安全风险评分情况,对设备安全风险程度进一步确定,完善PM方案并予以贯彻落实,按照临床一线科室应用反馈,对PM方案进行合理调整,整个流程完成后再实施下一个循环[6]。PM方案以周期的形式科学维护医疗设备,保证各类设备安全工作运行。应用人员应当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检测计量、预防性维护[7]。构建PM方案,其目的就是为了将事故发生后的被动式检修变为事先主动预防维护。以本院医疗设备质量安全管理团队制定的相关制度,比如《医疗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医疗设备保养维护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设备巡查》《各类人员岗位责任》等[8],构建科学合理的PM方案,主要有各类设备的安全风险等级、时间安排、保养时间周期、工作记录和人员安排等。根据临床中医疗设备的应用情况,与本院设备质量安全管理团队相结合进行不定期抽检,收集临床应用反馈信息,健全完善PM方案,进而为患者更好的服务[9]。着重监测重点设备,详细登记检查内容、整改内容、安全问题、后期整改方案、评价分析、反馈意见和应用意见等,一旦发现安全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处理,若是现场无法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个循环中,处理的问题越多,医疗设备的应用就更安全。目前,在临床安全管理医疗设备中,PDCA循环法是一种比较有效且常见的方法。PDCA中的P指的是计划(Plan),这一阶段负责收集分析资料,确定目标和计划流程;D指的是执行(Do),这一阶段负责贯彻落实目标;C指的是检查(Check),这一阶段负责检查结果;A指的是改进(Action),这一阶段负责经验总结、激励鼓励并对目标进行修改[10]。P包括6个方面,即对象、目的、地点、人员、时间以及方法,识别法律法规、识别风险、确定目标指向以及制定方案[11]。D包括各个部门责任、信息沟通、资源供给、控制和执行等。C包括督促日常工作、检查目标落实的情况、安全检查以及是否与法律法规要求相符等[12]。A包括推广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提出调整措施,将这一阶段中未得到解决的安全问题,纳入下一阶段中。PDCA非同水平循环,每结束一个循环,就处理了一部分安全隐患,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工作就向前迈进了一步,水平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13]。每进行一次循环,都需要总结经验,提出新的方向、目标,提出新的优化措施,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循环工作,实现持续性改进优化医疗设备质量安全管理,保证医疗设备应用安全。

4总结

质量风险范文篇4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运行管理

众所周知,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在国际国内都备受关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标准的最为基本的准则,更是我国农业领域中开展推进各种农产品得以提升质量工作到一个点上的客观需要以及内在要求。迄今为止,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尽全力加速开展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这一工作的运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工作的开展其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现实理论指导作用。

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体系构建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最必不可缺的就是其自身的体系以及相关平台。事实上,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理论科学技术的研究、揭露其自身安全隐患危险所适用的科学规律以及增强其安全质量这门学科建立建设所不可或缺的资源集结合成系统,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这一监管体系的重要构造以及建设健全的内容。最近几年,为了大幅增强提升我国相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的相关部门农业部不仅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特设的专家委员会,还开展了关于评估结构在等级风险前的质量建设工作。

1.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特设的专家委员会

根据相关法规法律的规定,我国早已于2007年的5月份便特设了这个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专家委员会,并在此之后,还先后将其进行调整、完善。除此之外,这一委员会还在民主的原则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章程。迄今为止,这一专家委员会所主要的任务有如下这些:制定提出一些有利于更为便利、安全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意见;在共同讨论之后制定定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这一工作的规划;主动地有针对性编写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章程等具有规范效益的文档文件;组织、主持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国际国内相关专家的学术交流、沟通与合作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专家委员会的存在是被人们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的最高学术交流以及沟通咨询平台所熟知的,它肩负着帮助协调政府科学性地有针对地管理农产品以及维护其消费安全的核心使命。

1.2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体系结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体系结构主要需要承担肩负的任务有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风险评估、风险检查测量以及风险交流沟通,而这些机构主要包括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专家结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适当实验室以及农产品作物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实验站等等级基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有关机构:这些机构的建立主要是根据于中国的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制定确立的特定质量标准以及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所等,其主要的工作职能包括了申报评选相关风险评估的实验基地以及对其进行考核评分和指引教导其技术技能、策划组织有关农产品的质量风险评估及风险监测等工作。

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运行管理

如今,现在的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早已成为管理、制约相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以及科学技术的法律法规,更是国际世界中仲裁判断国际贸易纠纷的重要途径。为了我国能够促进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这一体系的运行管理更加便捷快速、高效高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处理:

2.1努力健全完善相关风险评估这一体系

目前为止,我国在农业这一领域的构造大概为以我国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的研究所中心为领头羊,以各个地区的区域性实验室或者研究所为中心以及枝干的体系。即便如此,由于我国农业经营个体较为散落且生产水平较低等各方面的缺点,这一体系还需要加以完善。所以,相关的部门可以以各个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着手点,以此为中心大规模地建立布局一些大规模、高标准的风险评估的监测地点,建立一个生产环境卫生、生产过程以及存储环节标准化、专业化等的专业化、高标准的风险评估体系。

2.2培育相关人才队伍,加强基础设施的相关建设

就目前来说,这一领域是比较年轻的,其自身的经验、成就以及质量等方面仍然是比较稚嫩的。也就是说,这一领域正在处于新生、起步的阶段,然而关于人才队伍的需要却远远不能得到满足,且相关的基础设施大都陈旧且落后,难以很好地协助研究的进程。因此,相关的教育部门等可以专门地针对地培育具有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过硬的年轻人才队伍,组成由足够威信以及影响力的专家委员会;与此同时,国家部门应拨款捐助购买、更新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相关的技术人员也应该不断地创新发展,促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完备,装备上合适的、先进的、高效快捷的仪器,从而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结束语

自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在不断地快速增长的同时科学技术又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并也迅猛发展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发生了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了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安全以及国家的安稳运行,我国相关部门开始着手于大力构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体系并建立健全了许多高效的专家机构。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仍然在不断地运行管理,并将在当前及未来的农业领域大放异彩。

作者:贾林 单位:葫芦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韩娟,卢林纲,秦玉昌.我国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和构建概况[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04):1720-1724.

质量风险范文篇5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妇科;护理风险管理

在妇科护理工作中,风险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则会引起医疗纷争或风险事件。护理风险管理需要对潜在、隐匿的护理风险给予识别、评价、防范及处理,由此能够大大降低护理风险概率,避免对患者的身心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切入点是准确地识别风险,并给予全面防范与控制。在妇科护理工作中,风险在不同的环节中,所以必须要对不同环节实施管理与防控。对此,本文以100例相关患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出本科室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妇科患者50例,将其设定为对照组,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1.13±2.07岁,护士11名。然后筛选出本科室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妇科患者50例,将其设定为实验组,年龄23~44岁,平均年龄32.07±1.34岁,护士10名。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本实验已得到医院伦理组委会的审批,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通过临床检查已确定患者疾病类型属于妇科疾病范围,第一次来院接受检查者;②患者的年龄≤45岁。排除标准:①合并肿瘤、免疫功能低下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③合并精神异常或认知能力低下者。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选择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具体内容包括:①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组员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护理人员等,加强妇科护理风险的全方位管理。②整理问题。对之前妇科护理风险给予整理、分析,对应的风险包括排班制度不灵活、交接班工作对接不到位、患者由于个人原因出现跌倒或滑脱、护理文书书写潦草、忽视患者隐私维护、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没有严格遵循查房制度、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等。③通过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整理,然后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应对策略。首先,制定合理的排班制度,不但要重视白班管理,而且还要加强夜班护理工作的全面管理,增设二线防护,若是在高峰期需要适量增加值班护理人员,每日安排1名机动人员,以便于能够更好地解决突发事件及问题[1]。其次,严格遵循交接班管理制度,对交接班内容给予规范化管理,保障书面、口头等交接及时、完整,明确相应的责任。再次,对患者蕴藏的风险给予评价,例如高龄、滑倒、药物过敏、情绪波动等,结合评估结果制作清晰的警示牌,粘贴在患者病房、走廊、卫生间等,并且还需要加强对手术患者、老年患者、幼儿患者、精神异常患者、认知障碍患者的关注,确保24h内不间断陪护;做好病房环境管理工作,确保地面干燥,第一时间清理积水;为患者提供防滑鞋,增设洗手间扶手等,增强患者的安全风险意识等。再者,加强护理文书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内容清晰、完整,每日定期抽查病历,对书写不达标者加强培训与指导;同时,护理人员需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确保在日常工作中增强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最后,注重对患者隐私保护,在护理过程中,要尊重患者的隐私,避免患者出现逆反或排斥心理等,同时,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内心需求,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促使患者的抗压力能力不断提升;另外,还需要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掌握,毕竟护理人员每天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其精神状态必然会对护理工作质量带来极大影响,所以,若要为患者创设一个温馨、核心的就医氛围,必须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管理。④质量持续改进。利用定期整理、分析护理风险,以便于对护理计划的实际落实进行不断优化与改进,持续增强临床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风险护理管理质量(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防范质量、风险处理质量)、心理弹性、护理风险概率等。①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防范质量、风险处理质量的满分各是100分,分值愈大,代表着风险护理管理质量愈好。②护理风险主要包括:感染、出血、死亡等。③心理弹性评估是通过本院自制的抗压力调查量表进行评价,其包括三个因子: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各5分,分值愈大说明患者的心理弹性愈好,抗压力能力愈强。

1.4统计学方法

以上数据均通过SPSS26.0软件展开研究,正态计量指标按照均数±标准差(x±s)进行分析,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实施x2检验。P<0.05,则说明差异显著。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护理风险管理质量

实验组的护理风险管理质量的各个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2对比两组的心理弹性(抑郁)变化

在护理前,两组的心理弹性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护理后,实验组的心理弹性指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如表2。

2.3对比两组的护理风险概率

实验组的护理风险概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护理模式不能迎合人们多元化的需求,甚至会引起一些护理风险及安全隐患。所以,扭转传统的护理管理理念,寻找一个全新的护理模式极其关键。持续质量改进属于一个先进、全新、高效的质量管理机制,其能够逐步增强临床护理质量,为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提高临床满意度等发挥积极作用[2-4]。具体内容包括:①创建持续质量改进服务小组;②对妇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整理与分析,以便于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管理,增强患者的心理素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妇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有利于增强护理风险管理质量,不但能够对患者增强预后质量带来积极影响,而且能够彰显出医院以患为本的护理理念,能够实现患者与医院的利益最大化,逐步实现护理工作的安全性与有效性[5-7]。并且,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结合患者的内心需求对其干预与护理,逐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要求、临床经验等要求较高,这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地接受专业知识培训与实践,促使自身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并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修养[8]。对此,在当前的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已经备受重视,且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不断的推广与优化。根据本文的临床研究能够看出:经过干预,实验组心理弹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的护理风险概率显著小于对照组,由此来看,质量持续改进模式有利于增强患者的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防范质量、风险处理质量等。综上所述,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中,将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应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能够加强对患者的风险评估质量,并逐步加强护理风险防范与处理,这对于降低风险概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增强护理质量等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楚小红.标识管理在妇产科病房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养生,2019,7(7):4.

[2]孙颖,朱伟.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的实践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50):171.

[3]敖丹.优质护理干预在核医学E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健康大视野,2020,28(14):167.

[4]徐英.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2):2-3.

[5]许传娟,钟丽.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2):76-77.

[6]刘耀芃,阮艳超,杨昕丽,等.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26(S1):148-149.

[7]冯惠芹.持续质量改进在妇科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的实践效果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0,37(3):38-39.

质量风险范文篇6

一、采取措施,加强风险排查

(一)强化领导,落实质量安全风险排查责任。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业务人员的风险排查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实施。

(二)细致摸查,把安全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以特种设备、食品、食品添加剂、队伍建设等为重点认真开展排查。认真摸查潜在的风险对象、风险环节、风险品种、风险时段等“风险点”。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深入排查,根据查出隐患制定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三)严把三关,构筑企业安全生产防线。切实把好原料进厂关、生产过程关、出厂检验关。一是严把原料进厂关。全面查验企业采购原料、食品添加剂的验证记录以及进货台账;二是严把生产过程关。检查企业是否严格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生产;严把添加剂使用关,重点检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三是严把出厂检验关,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成品合格率达到100%。

(四)控制四类风险,确保质量安全零风险。对隐患排查出的问题,实施风险管理。一是控制管理风险。完善从企业负责人到车间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二是控制质量风险。对企业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实施。

在效果上,我县产品质量水平得到了提升,特别是食品企业,在2014年监督抽样中,合格率100%,企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产品质量问题方面

我县的企业主要是以食品加工为主,全县共有食品生产企业41家,其中获证的25家食品生产企业,(目前停产的有3家),未获证的17家小作坊有4家事胶合板生产企业。我县的企业特点是规模小,小作坊企业占比例较大,为了加大对产品的风险排查,我们逐一进行排查,针对糕点食品企业对原材料把关不严、食品添加剂的验证记录、进货台账、生产过程的控制管理与记录、食品添加剂使用量的控制以及产品出厂检验记录不全等风险的共性,我局采取统一集中整治,进一步提高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意识。

在效果上,我们借助风险排查整治工作加快建立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报告制度,督查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落实产品质量安全岗位责任,严格落实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减少质量安全隐患。

三、特种设备方面

我县目前在用锅炉18台,压力容器18台,9台电动葫芦吊,11台厂内机动车辆,72台电梯,1台移动式起重机械,7台门式起重机械。我局在特种设备检查过程中,采取重点设备重点盯防,实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落实整改责任,加强跟踪督查,确保整改到位、不留隐患。一般性风险实行登记制度,限期整改,隐患治理一个注销一个。具体措施: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实行登记建档制度,每下达一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被检查单位必然制定整改方案,最后形成整改报告报我局备案,隐患治理一个注销一个。

在效果上,我县的特种设备年检合格率达100%,通过风险排查,进一步摸清了特种设备的风险点,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完善了特种设备的档案建设和动态管理机制,提高了作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完善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隐患排查和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在工作和人员方面

我们针对干部职工在理想信念、依法行政、业务水平、技术能力、廉洁从政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进行深挖细找,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业务水平和“五公开”、“十不准”,领导干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在业务上做到相互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

在效果上,杜绝了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干部职工工作作风大为改观,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

五、存在问题

(一)在监管工作中风险监测及处置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三)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有待提高。

六、下一步工作部署

质量风险范文篇7

【关键词】风险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研究与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对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加大的关注的力度。受政府监管的影响,食品企业若是生产质量不安全的食品就会受到严重的惩罚,这样不仅对企业的名誉造成影响,同时很难会再次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这种背景下,企业应该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但是在实际上,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经常出现,若是将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视为企业经营的风险,就会有效的改善这种情况的频繁发生。

一、风险控制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作用

1.内部环境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内部环境设定了企业中人员怎样认知和对待风险的基础,其中主要包括了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的容量、道德价值观以及权利职责等。其中风险管理理念一般反应的是主体的价值观的体现,当企业都对食品质量安全提高重视程度时,并且人员能够对其理解和信任,企业方面就能够很好的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而风险容量是指企业愿意承担风险的数量,若是企业对食品质量安全非常讨厌,那么在进行战略制定的过程中才能够进行合理的控制。此外,营造良好的诚信和道德企业文化是企业构筑的道德底线,它对于企业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其它构成因素的设计等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胜任能力主要反映出了食品安全所需的技能与知识,权利和职责反映的是人员发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般这种情况指的是食品质量安全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若是将责任与权利授予员工就会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程度有所提升。2.风险评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风险评估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检测和管理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潜在事项,是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控制方法和基础。相关的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从对食品的影响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来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在其过程中要对预期事项和非预期事项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在原料、生产阶段、运输和销售过程界定出固有风险和客观影响因素,并且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的标准,若是在其中有问题的发生就会有报警,从而能够有效的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科学的控制,降低风险的发生。3.信息与交流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现阶段,信息与交流是企业收集、传递以及风险控制的内外部信息,是能够有效的保证信息在组织内外交流沟通的过程。因为在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的检测与识别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和提取,所以这种情况下要建立信息系统来进行合理的解决。另外,根据内外部的合作情况,信息系统就要与关联供应商、销售商进行一定的融合,与此同时还要详略得当并且及时准确的获取数据信息,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控制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企业风险容量的沟通也同样重要,企业应该让员工以及合作伙伴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防止在其中有问题的出现。4.内部监管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正常情况下内部监管指的是企业对风险控制的建立以及实施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和检查,从而对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严格的评价,若是其中风险控制中存在问题,可能够及时的改进。受企业内外部环境作用的影响,控制活动因此会变得毫无相关。所以说,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要时刻对风险控制提高重视程度,并且要设立专有的部门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管,及时进行反馈,从而更好的促进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控制工作。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保障人们健康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现阶段,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企业来说,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控制,加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交流以及控制活动的建设,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加强他们的培训工作以及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认知。此外,对于风险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和完善,加强企业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从而更好的促进食品质量的安全。

作者:范梦龙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秦江萍.内部控制水平对食品安全保障的影响——基于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经验证据[J].中国流通经济,2014,(12):60-67.

质量风险范文篇8

[关键词]风险监测;质量;安全风险;墙壁开关

1开关产品概况

开关是一种常用的低压电器,是用来接通和断开电路的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中。开关在我们的工作场所、学习环境和家居生活中必不可少,它以安装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对电器使用的需求越来越大,开关作为日常用电中不可缺少的产品,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和住房建设迅猛发展,对开关需求十分旺盛,为开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开关产品外形也从最初的小按钮结构(又称为“拇指型开关”)慢慢向大面板“琴键式开关”及智能控制的“智能开关”转变,同时开关产品的安全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由于这类开关只需镶嵌在墙壁上,既增加了房屋整体协调性,又大大改善了房屋装饰的美观程度,愈发获得消费者青睐。至此,我国的开关行业进入了个性化、艺术化的发展维度,产品种类繁多,功能精致,造型精美,令人赏心悦目,它们不仅具有控制电源的功能,还兼备美感、质感和装饰功能,它们不再只被视为一个功能部件,而被视为房屋装饰的一部分,它们再不用拘泥于方块结构,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和家居装修风格,完成个性化的设计与使用,开启了开关艺术化的时代。

2开关安全风险分析

开关结构简单、前期投入小、企业上马快,因此,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小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一味地降低成本、偷工减料,牺牲产品性能来降低产品的价格,以达成市场“竞争”优势。当前市场销售的固定式开关品牌众多,鱼龙混杂,山寨、劣质产品由于价格相对低廉,因此仍有相当的市场。本次共对33家制造企业共计50个批次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监测,发现3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6%,虽然安全风险程度较低,但是安全问题无巨细,而且开关与老百姓的日常生说息息相关。综合本次监测结果,得出开关风险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耐热强度不够。耐热是考核开关产品材质的一项重要的安全指标,该指标不合格的产品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会因为电流过大或使用环境温度过高等原因使开关过热,将发生绝缘材料变形和机械强度下降等本质变化,导致开关无法继续使用,严重的甚至造成带电部件外漏会导致用户触电等安全事故发生。二是绝缘材料的耐非正常热、耐燃性等指标不合格。绝缘材料的耐非正常热、耐燃性能是开关产品一项重要的安全性能指标,直接关系到开关的使用安全性。开关的绝缘材料的耐阻燃性能差会导致绝缘材料的耐非正常热、耐燃性等指标不达标,使得开关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因为带电部件的接触不良或长时间过载等问题而发生变形、燃烧或漏电进而酿成事故。三是标志不合格。标志是指示人们正确安装、使用和维修的重要依据,与产品的安全性直接相关,正确醒目的标志、警示及使用说明是保障消费者安全使用产品的必要条件。开关产品不规范和错误标志则会对消费者的安全使用不仅没有提供正确指导作用甚至可能会起反作用,这样给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留下很大的隐患。开关虽然只是家用电器的附件产品并且通常栖身于墙角,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它,开关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从选购、安装到使用都应倍加重视。劣质的开关产品在使用中很可能因为接触不良而发生迸溅火花、过热、燃烧等现象,严重的可能发生触电危险、引发电气火灾事故等风险危害。另外,由于开关的安装使用不当而导致的触电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开关标识不规范的隐患亦不容忽视。

3风险预警建议和防护措施

开关质量不过关的报道屡见不鲜,市场的不规范对于消费者,尤其是对于常常只关注产品价格消费者来说,会带来使用安全隐患。开关在家庭、学校、医院及其他公共场所都很常见,一旦质量不合格,容易引发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威胁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本次监测发现的问题,本着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的工作导向,加强对相关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指标的宣贯,督促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强消费者安全教育,相关部门包括媒体舆论应加强开关产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安全理念和意识,严格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同时提醒消费者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有3C认证标识的产品,切莫因为贪图便宜而使用无证、劣质、售后服务无保证的产品,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健康安全。

4结语

总之,开关是不可或缺的电路元件,哪里有灯光那里就有开关,它通过控制光亮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开关质量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规范企业生产,强化人们从开关选购到安装使用的风险意识,保障了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进一步推动我国开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英杰,刘志鹏,代培刚,等.家用插座和按钮开关的火灾风险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1).

[2]许少辉,吴洵颖.器具开关的安全与质量状况分析[J].电子质量,2009(02).

质量风险范文篇9

关键字:大数据,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问题,因素,方法,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生产经营中会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导致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比如,我国产品质量安全案例有: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这些都严重危害着我们的人体健康安全。因此,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特别是构建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全面开展产品质量的安全控制。

1大数据背景下产品质量监督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其在产品质量监督中得到越加广泛的应用。当前相关业务部门所使用的产品质量监管系统比较多,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多种问题,从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监督。针对当前产品质量监督业务存在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大数据进行整合和优化。当前产品质量监督业务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数据缺失、数据错误以及数据重复。在使用大数据系统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时,会存在一些应用属性信息缺失的问题,然后工作人员需要结合信息的丢失率来判断该属性信息是否能够当作数据分析的基础。针对数据缺失的问题,工作人员应当尽可能找回并填充,比如可以使用回归、判定书、贝叶斯等方法来对缺失的数据进行补充,确保各个属性信息之间的联系,确保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保证监督效果。

2大数据背景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2.1风险矩阵法

大数据背景下,要做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企业应当掌握相关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全面掌控产品质量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当前最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是风险矩阵法,采用该评估方法,可以结合产品存在的消费缺陷来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和风险,此外,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产品缺陷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来对产品的安全风险进行鉴定。风险矩阵法主要有四个步骤,第一,要对产品的危害进行识别,根据相关的鉴定,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识别,并且对伤害类型进行分类。第二,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工作人员需要对已经识别的产品危害进行伤害程度的划分,将产品伤害程度划分成多个阶段,从而针对不同阶段来对危害可能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评估,然后再对产品质量的伤害程度进行汇总计算。第三,进行风险评估,对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的产品质量风险进行评估,并且计算汇总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第四,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评价,结合每个阶段,产品质量可能存在的伤害程度,对每个阶段的危害风险登记进行估算。风险矩阵法是目前较为简单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对该方法的使用。

2.2诺模图法

诺模图法在欧洲的应用比较广泛,具有使用简单,直观简便的优点,所以加强该方法在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诺模图法主要采用打分的方法来对风险进行评估,以企业当前评价的环境作为打分的基础,再结合对比环境来进行打分。针对不同的自变量,工作人员要进行具体分数的制定,然后对产品质量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将危险总分数作为具体的依据来确定该产品可能发生的危害性等,进而确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级。

2.3专家评议法

专家评议法,是一种定性分析的方法,先成立专家委员会,然后专家委员会通过事先确定的评审内容来对产品质量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并且进行对比和评议,从而得出产品质量的安全风险项目。使用该方法来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主要是依靠专家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经验,然后结合综合因素来对产品风险进行综合性的判断。所以该方法的使用也比较简单,可行性比较高。在选择专家委员会成员时,应当选择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通过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合理地评估,有效地保证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大数据背景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3.1做好监控工作

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要做好监控工作,制定生产监控规范和操作员工作规范,并且督促相关工作规范的落实。在开展监控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对生产过程和加工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如果发现相关操作不符合规定,则要进行整改,保证质量。

3.2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人员是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之一,所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至关重要,这是减少产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员工开展技术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也可以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产品质量安全防控意识。为了保证员工培训得到有效落实,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开展员工培训。企业在进行员工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个岗位员工的素质要求,明确员工技能考察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开展培训,从而有效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3.3加强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加强对原材料质量的把控十分重要。企业要重视对原材料质量的检查,要求材料供应商出具相关的质量证明书,更好地确保产品质量。原材料不管是内在的质量缺陷还是外在的质量缺陷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导致产品质量性能下降。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找出和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的原材料因素,并且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重要监控,全面确保产品质量的安全。

3.4加强技术创新

加强技术创新对于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产品质量重视程度提升,提升产品的生产技术十分关键。所以企业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引入,加强对创新型技术的引用,从技术层面来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4结语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大数据技术发展背景下,更要重视对安全风险检测的创新。因此,大数据背景下,要提升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检测水平,必须相互合作,比如要加强政企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保证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此外,企业之间也要重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平台的构建,加强相互之间信息的沟通共享,更好地推动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的发展,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赵昆,廖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食品,2020(1):42-43.

龚春玲.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分析与探讨[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9(12):62-65.

质量风险范文篇10

软件是后验产品,消费者只有使用它以后才知道它的真实质量,这形成软件交易中严重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软件市场容易因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电子商务使软件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剧。在软件传统的商务渠道中,供应厂商的品牌、包装、广告及赔偿承诺等,都向消费者传递着软件质量的信息,厂商营销中投入巨额成本及其与销售商的合作,都显示着厂商的“实力”与其产品的“层次”。而在Internet上,大大小小的厂商甚至个人都可以花很小的力气(成本)向你推销软件,你的网页上时不时会“飞”来某个软件广告,这些软件的质量信息几乎没有经过“过滤”,参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的消费者在搜寻信息成本几乎下降到零的同时,却带来了挑选成本的激剧增加。消费担心的还有,这些“厂商”今天在网上设立软件商店,明天它会不会还存在?更严重的是,这些软件提供者中,还时有电脑病毒的“骇客”浑水摸鱼混杂其中,使挑选软件增加了很大的风险成本。所以,如果没有政府进入规制,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将成为Akerlof(1970)所提的典型的“劣质产品市场”,甚至连市场也无法形成。

二、软件电子商务质量风险规制

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可由市场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的规制作用是使这种风险降到最低,以使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扩大和更有效率。软件电子商务中的质量风险主要由软件交易中严重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性、网上交易的低约束性和违约惩罚成本的高昂性引起。为此,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必须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规制措施,消除交易双方在交易中的契约力不平衡,创造公平、透明的交易条件。从交易契约理论出发,政府可采取的规制措施包括事前的准入注册,事中的认证评级、信息服务、监控维护和事后的追究惩罚等。

1.准入规制

政府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供方实行注册登记等准入规制可增加交易的约束性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由于供方在每一个端口均可供货,并且供方可以“跑了和尚又跑了庙”,这给买方带来了交易上的风险,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的风险。当买方意识到卖方可能实行一次性交易时,就会担心卖方的道德风险而选择“信用认定”,即在交易前多方搜寻对方的信用信息,或是干脆选择不交易,这增加了交易成本和缩减了市场,加上软件的信息不对称,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将大幅缩水。在没有政府规制的“自由市场”情况下,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交易的供方将集中在少数“品牌”公司,因为只有这些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去建立起市场信誉的公司才值得买方信赖,也只有这些大公司的雄厚实力才使用户有“庙”可找。所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在没有政府时虽然是个人人均可进入交易,没有限制的“公平”市场,但实际上是个只有大的软件公司才能生存,产生“公平”性失效的市场。由此,政府需要进行准入规制。

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准入规制措施?现代规制理论表明,过严的政府规制将使政府政策替代市场机制,从而导致政府失灵;有效率的政府规制必须是政府的规制措施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起到扶持和维护市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政府应永远是裁判员,而不应是运动员,即使是政府的微观规制也只能是“跑着的裁判员”。对每个市场失效,市场本身均有一定的自我修复的内在机制(“免疫力”),软件电子商务市场也如此。例如网上信用认证服务就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实际上,VeriSign等网上认证服务公司在国外已经起步发展。因而,政府对软件厂商进入电子商务的规制应该是核准注册制度,而不是审批制度。同时,为适应软件电子商务交易特点,政府需要为用户提供厂商注册信息查询服务,并制订与网络交易相符合的防止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价格欺诈或质量欺诈等违法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政府所能做的还有对网上软件交易认证服务公司给予税收优惠,以满足软件电子商务中日益增加的产品信息和信用信息需求。2.交易运行规制

在初步确定对方可交易后,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来自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这容易导致软件电子商务市场萎缩或转变成“劣质产品市场”。为克服因质量信息不足产生的逆向选择,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产品高质量的厂商将采取信誉培育、高质高价和通过市场中介传递质量信息等措施传递甄别信号,从而减轻市场的失灵。但甄别信息传递过程需要高昂的信息传递费用(对厂商)和鉴别费用(对消费者),交易成本过高会影响市场的交易效率和交易范围,为此需要政府进入软件电子商务市场,提供部分质量公共信息和限制虚假信息的,以减少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鉴别成本。这里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提供减轻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服务?

在传统物品质量信息不对称规制上,政府只要采取广告、质量标准等常规的规制措施就可以达到质量价格的均衡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下的价格欺诈。而对软件电子商务交易而言,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传递、鉴别信息的费用显著地高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因而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规制服务,包括:第一,提供质量信息在线服务。信息具有天然公共品的属性,由政府提供软件质量的相关信息,不仅可显著减少甄别信息的传递费用,而且能减少质量信息的鉴别费用。当然,政府所的信息只能限于一些公共、实用而现实的信息,如软件电子商务市场的政策信息、软件真假鉴别的实用技术和鉴别机构、软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市场的监督报告等。这些信息,应以数据库的形式提供在线查询服务。第二,认证和评级。认证评级是政府降低用户鉴别软件质量信息成本的有效规制措施,也是提升高质量软件的信誉度,降低其信誉投资成本的良好措施。限于公共职能和信息不对称,政府认证规制在操作上应以提供准入性和达标性的认证为服务内容,而把其他的认证工作交由市场认证服务公司;评级服务方面,政府可从市场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专利申请数、服务质量、投诉率等方面公布企业“排行榜”,以让消费者对软件企业有个基本的判断。第三,信息监控。鉴于信息不对称中大量信息租金和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的存在,政府需要监控企业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其中主要是软件厂商在互联网上的各类广告和信息是否虚假或是否具有误导性,以及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3.惩罚规制

在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单纯依靠消费者搜集和鉴别信息去减少卖方在质量上的败德行为是很费成本的事情,政府进入规制能有效减少这种成本的支付,从而增加卖方的约束性和减少交易中质量的不确定性。在电子商务中,由于交易存在着部分“虚拟”成分,使法律的执行成本很高,这个特点由于软件交易“边界模糊”的特性而在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政府在惩罚规制上有两种惩处方法可选择,一是实施高频率的检查规制;二是加大惩罚力度从而相对减少查惩费用。由于网上交易约束性低,查处不容易和法律惩罚成本高,信誉低的公司比信誉高的公司更有积极性选择质量欺诈行为,因而,从维护市场与降低社会成本角度出发,政府需要选择从严惩处的办法。

简短的结论:软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质量风险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网上在线服务,这种服务应限于公共服务领域而不是替代市场“免疫”机制的作用。此外,为增加交易双方的约束力,减少质量欺诈行为,政府应实行在线的监控惩处机制和加大违规者的惩罚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C.夏皮罗,H瓦里安.信息规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昕竹.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

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