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环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0:39:15

支付环境

支付环境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为切入点,推进全县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丰富支付工具和服务品种,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市场环境,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构建城乡一体的支付结算网络,全面提升全县金融服务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建设始终要立足农村实际,寻找突破口,不断完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功能。要认真分析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和行政村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抓住全国农村地区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以社区为依托扩大金融基础设施投放,大力拓展非现金支付业务;充分结合“万村千乡”工程实施和农民支付习惯,结合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薄弱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分类指导,鼓励创新。银行机构要结合全县经济发展现状,找准市场定位,对农村客户群体进行市场细分,研究适应其需求的支付方式,创新金融支付工具,丰富金融服务手段,加大乡镇村金融支付终端布放和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力度,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全面、及时、便捷的金融支付服务。

(三)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各银行机构要根据实际,制定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规划,在先行试点积累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推广应用。要抓好示范带动作用,做到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立由政府推动、人民银行和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长效机制;建立以支付清算系统为核心,以银行机构行内业务系统为基础,以卡基支付及自助设备为支撑,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商易通等新兴支付工具为补充的,覆盖所有涉农银行机构的现代化支付结算网络体系;努力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认知度与使用率;积极推动各项国家惠农政策以非现金结算方式进行落实;积极促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组织多元化发展。

(二)具体目标。

1.近期目标。至2011年底,全县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支付系统覆盖率达到75%,银行卡发放量增长10%,达到4.5万张;ATM机增长20%,达到80台;特约商户增长20%,达到550户;POS机具增长40%,达到908台;固定电话转账机具增长10%,达到3500台;网上银行用户增长10%,达到79000户;公共转移支付、涉农补贴资金、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等非现金发放率达到100%。

2.中期目标。至2013年底,全县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支付系统覆盖率达到85%;银行卡发放量达到5万张,ATM机存量90台,特约商户存量660户,POS机具存量1000台,固定电话转账机具存量4000台,网上银行用户达到9万户。

3.远期目标。至2015年底,全县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支付系统覆盖率达到90%;银行卡发放量达到6万张,ATM机存量100台,特约商户存量800户,POS机具存量1200台,固定电话转账机具存量4500台,网上银行用户达到10万户,基本覆盖县域乡镇银行网点、主要经济区域与各类经济主体。

四、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协调,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县支行,具体负责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日常工作,发挥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中的组织、推动和协调作用,加强与经济部门、金融部门的沟通,及时搜集反馈有关信息,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共同推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明确职责分工。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大力加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引导力度,逐步提高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识,为国家各项补贴实现非现金发放创造有利的政策和舆论环境。要积极出台支持涉农银行机构在农村地区增设ATM机、POS机等金融支付基础设施的财税支持政策,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无偿提供ATM布放场所。

县财政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支持“三农”发展相关政策。

县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金融业的有关税费减免政策。

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金融部门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充分运用工商登记、年检等手段支持金融企业、涉农服务企业在农村地区开展各类业务。

县公安部门要加大对金融犯罪案件的侦破力度,严厉打击农村地区银行卡犯罪、非法集资、地下钱庄、制贩假币及其他各类非法金融活动。要与ATM布放机构签订“联防协议”,共同加强金融机具布放点的安全管理。

县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健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协调机制和金融风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等。要加快提高农村支付清算系统覆盖面,推广安全、便捷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渠道。要积极组织开展对涉农银行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农村网点临柜人员的宣传和服务水平。要把执行货币政策、实施“窗口指导”与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信贷资金向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农村地区流动。

各涉农银行机构要抓住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契机,不断完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适度提高农村地区银行卡持卡人授信额度,解决农村闲置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

新闻媒体要广泛深入开展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宣传,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各银行机构策划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宣传方案,把握好金融宣传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以及其他宣传媒介加强宣传,引导农民切实增强对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认识,真正使支付服务宣传走进千家万户,深入民心。

五、协调管理

(一)建立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在政府领导下,人民银行和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协调机制,每年定期召开两次联席会议,遇到重大事项随时召开,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研究解决与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相关的重大事项,确保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加强与银行机构的沟通,努力实现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有机结合。以组织召开项目融资推介会、经济与金融运行情况会、企业资金洽谈会等形式,积极组织农村金融产品和产业项目的相互推荐,促进农村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

支付环境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民生、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为目标,全面提升农村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丰富支付工具和服务品种,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支付结算网络。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在郧西县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努力提高支付清算网络系统在涉农金融机构乡镇网点的覆盖面,丰富农村支付服务主体和工具,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的建立。

具体目标:在农村地区逐步完善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基础,以卡基支付系统及自助设备为支撑,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商易通等特色支付工具为补充的支付结算网络体系,力争在年底,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覆盖到60%乡镇银行(信用社)网点,方便个体私营企业办理结算;邮政“绿卡村”覆盖面达到60%,ATM机自助设备和POS终端乡镇布放率达到60%,满足农村集镇超县、商场、宾馆、休闲娱乐等场所刷卡、消费方式升级的需求;100%农村金融机构开通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功能,实现特色支付工具在乡镇全覆盖。

三、工作措施

(一)推进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银行机构支付体系建设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完善支付系统应急处置预案,支持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乡镇网点通过方式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

(二)完善内部清算网络建设。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强内部清算网络建设,研究乡镇网点业务处理系统标准软件和硬件配套以及外包处理,优化业务处理流程,促进乡镇网点提高系统内支付业务处理效率。新设农村银行机构必须实现与上级机构的清算网络连接。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科学指导,切实改善农村地区用卡环境。针对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收缩的情况,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要按照互利合作的原则,调整农村地区银行卡的收费策略,便利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跨行使用。要适当增加投入,有选择性地在外出劳务较大、经济较发达或农副产品、矿产品交易量较大的乡镇,布放ATM机和POS机等自助终端设施,逐步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提高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使用率。

(四)推动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丰富支付结算品种。一是结合地域特点,推广网上银行业务。根据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少,部分客户离金融机构路程较远的特点,采取“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策略,有针对性地推广网上银行业务,方便客户日常资金结算,缓解金融机构柜面服务压力。二是结合农村地区行业经营特点,推广电话银行业务,解决农村地区农副产品收购结算方式单一、现金使用量大的问题。三是推动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开展。结合打工经济特点,积极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形成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为主体、各发卡银行共同参与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环境。

(五)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确保支付工具延伸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定期组织郧西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大型户外宣传。二是组织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充分利用营业网点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1)悬挂横幅,发放支付结算宣传资料;(2)开辟窗口,设置“农村支付结算宣传咨询窗口”标志牌,方便乡镇企业、农民咨询;(3)加强对柜面人员支付结算业务知识的培训,确保做到“有问必答、答必详尽”。三是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等媒体资源,通过新闻报道、专栏介绍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宣传活动。四是与县劳动局、农业局等部门开展合作,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银行卡基础知识等支付结算知识,纳入对农民工的培训课程,让“支付结算知识进农村”宣传活动制度化、经常化。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成立郧西县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人行、农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局、邮政储蓄银行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人行,高晓东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二)落实工作职责。领导小组负责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每半年向领导小组报告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负责每季组织召开工作会议,通报建设情况和信息沟通;负责制定项目建设方案和业务运行方案,对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负责落实系统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项目运行制度建设,排查和解答项目运行过程中的业务和技术问题;负责项目建设的社会宣传和工作总结,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完成领导小组部署的其他工作。

(三)加强信息反馈。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员单位要主动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对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内容进行积极探索和调查研究,积极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向领导小组及时反馈。

(四)严格监督检查。县政府将督促人民银行郧西县支行适时对辖内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根据阶段性工作目标,对各银行机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比。

五、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年9月30日前,完成对郧西县支付结算环境的调查论证,制定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二)组织发动。年10月10日前,召开银行机构座谈会,启动实施方案。

支付环境范文篇3

[摘要]从公钥密码原理出发,分析其与电子商务支付安全实践结合产生的应用技术:数字签名、PKI、数字证书I、SOC,结合我国电子商务的实际环境分析其在电子支付环境中的伴生问题,从政府管理,行业规范,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引言

电子支付通过多种渠道让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网上购物等金融活动,带来了无纸化,足不出户支付的便利,已成为消费购物的新宠。但是,其安全问题引发格外关注,“病毒攻击”、“黑客入侵”等问题让部分人对其望而却步,网银、U盾等电子支付渠道推广碰到不少抵触。本文从公钥密码算法数学原理出发,介绍了其在电子商务实践中的实现技术,讨论其伴生的种种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

二、公钥算法的数学原理

1.密码术基础。密码技术的基本原理是计算复杂性理论。问题难度可在求解所需求的计算资源量上体现出来,如:计算时间,存储空间等。计算复杂性表达了某问题的固有难度,是评价某个求解算法优劣的重要依据。例如:AES算法,密钥最长256位,容纳2256≈1077个密钥,P4计算机用搜索法破解,假设每HZ能判断一个密钥,则大约要1060年,从宇宙寿命来讲,这是不可能的。相信数学,则应该相信其密码安全性。

2.对称密码算法。在保密通信过程中,如双方使用相同密钥,则称其为对称加密算法,特点是计算量小、速度快、效率高。不足是密钥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密钥量随着通信群体空间成二次多项式增长,管理分配相当复杂。

3.公钥密码原理。如果通信双方使用不相同的密钥;则称公钥算法。它要求事先生成属于某个主体的,相互匹配成对的公钥KU和私钥KR,加密时,发送者采用接收者的KU加密,接收者解密时,只有使用KU配对的KR才能完成,任何不知道KR的人都不能解密。KU可以公开,保密性管理由原来的双方保密密钥简化为接收者单边保密KR.有n个个体的通信群,只要n个钥对即可实现任何对之间的保密通信。它在电子商务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电子支付中使用公钥技术

电子商务中,支付方式主要有:IC读卡终端转账,如IC电话卡;信用卡通过金融网络划拔;电子支票。无论何种方式,信息保密传输、远程进程、设备等身份验证、密码运算的可信环境都至关重要,任何环节的纰漏都引发安全问题。因此,公钥密码在电子支付实践中产生了PKI/CA,数字签名和片内安全计算等技术,并成为其重要的安全平台。

1.PKI/CA身份认证技术。面对面情况下,认证身份并不难。然而,在不可能见面情况下,问题要复杂得多。这时如何来相互验证以证明:资金商品没有被截流,交易参与方的的确确都没有“掉包”?借助基于公钥密码建立的数字证书和公钥基础设施可以完成任务。CA是一个对“钥对”和持有人身份进行审查、担保、认证的权威机构,在受担保的公钥附上个体信息等构成的数据结构。它在数据结构用颁发证书专用私钥KR做数字签名,以标志“通过审查”的状态,则得到数字证书。证书校验方则用KR配对的公钥验证CA签名,可获得证书状态。证书、CA,接受证书申请的RA机构等相关的制度和辅助设施的统称即PKI,即公钥基础设施。它在电子商务中广泛应用,如阿里巴巴支付宝证书。

2.数字签名技术。在传统交易中,当事人对货物等审查后的状态用签名或画押的方式来表达认可,常通过其有自身特色品质的如笔迹、指纹来标注。在电子支付中,取而代之的用带有用户特色的“数字签名”来替代。所谓“特色”,CA将某对可信公钥分配给某个体,则不能来再将同样钥对分配其它个体,持有独一无二的钥对则称为特色,其私钥签名也和手迹一样具有分辨力。

3.片内安全SOC的硬件实现技术。密码功能可写成通用软件并安装,由CPU执行,即软件加密。成本低,不需任何附加设备即可完成。如Windows系统的CSP。然而,其可信度低。安全性、可靠性差,如果将指令写入ROM芯片或设计成电路封装成芯片,密码指令在芯片里面完成,则称为硬件加密,又称SecurityOnChip。其安全性、可靠性大大提高了。如U盾,电子支票数字签名则在U盾里面完成。

四、公钥密码技术在电子支付中的伴生问题

1.PKI平台的重复、不规范化建设。在我国,行业性PKI/CA有CFCA(中国金融)、CTCA(电信),地区性的有上海CA、北京CA等。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和管理来指导,PKI重复建设、标准不一。一哄而上地开发CA是完全没有必要,也造成浪费。

2.数字证书交叉认证问题影响电子商务推广。金融机构之间的CA交叉认证没有解决。其中除技术外其它因素很多。这只会给增加用户成本,降低效率。如:工行证书、建行证书等,介质管理携带也成为了客户累赘。

3.信息安全立法和打击信息安全犯罪。2005年4月1日,我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向诚信发展迈出了第一步。然而,信息安全经济犯罪不容忽视,流氓软件盗窃用户口令、冒充银行网站套取账号和口令等现象时而出现。立法仅提供有法可依的平台,只有落实有效打击措施,从源头扼制,才能打造和谐安宁干净的电子商务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金池:口碑营销的基础及其传播途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谭文学等:用CSP开发FIGS加密传输构件[J].微计算机信息.2007.Vol23:71~75

支付环境范文篇4

一、工作目标

通过人民银行及各涉农金融机构的推动和协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体系;推广现代支付结算工具,不断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支付结算需求;提高支付效率,使农村老百姓享受到支付系统建设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强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广泛提高农村地区的现代金融意识,为农村地区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服务。力争到2012年,每个乡镇(含经济开发区,下同)有两家以上金融机构,有条件的乡镇金融机构逐步推广运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每个乡镇布放两台以上ATM机,乡镇卫生院、规模较大的零售商店、农资供销商、宾馆酒店全部安装POS机,农村地区人均持卡量1张以上,持卡消费成为农民群众的消费习惯,非现金支付量比年增长25%,实现市城乡支付服务一体化。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

1、增加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网点数量。鼓励银行机构创造条件增设乡镇银行网点,满足农村市场多元化金融需求。

2、推动支付系统向乡镇网点延伸。农业银行乡镇网点全面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对满足条件的乡镇网点要积极申报,尽快推广运行支付系统,加快构建乡镇网点互联互通。

(二)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

1、大力推广银行卡。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交易量和清算效率,方便农民工异地存取款。涉农金融机构要以工资、小额农贷等业务为基础,加大金穗惠农卡、福卡和绿卡发行力度;积极探索信用卡透支功能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种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在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先交易后还款,满足小额资金短期周转的需要。

2、增加乡镇银行网点自助机具布放数量,扶植并培育农村地区用卡环境。信用联社要积极争取,力争年底所有乡镇网点安装1台ATM机。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强乡镇网点ATM机的维护和安保工作,通过张贴安全告示、开展定期巡查、安装防护设施等方式确保农民群众安全用卡。农业银行要加大“转账电话村村通”工程力度,力争年底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安装1部以上转账电话;邮政储蓄银行要利用在农村地区网多面广的优势,加大转账电话“商易通”的布放力度,方便农户日常生产经营及汇款需求。

3、大力拓展特约商户。农业银行要继续加大发展农村地区特约商户力度,扩大POS机具布放范围;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联社要积极面向乡镇医院、超市、商店、宾馆、旅游景点、农资供销商等推介POS机具。年底前实现每个乡镇至少签约5户特约商户,2012年底前所有乡镇卫生院、规模较大的零售消费品商店、农资供销商、宾馆全部安装POS机。

4、扩大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积极支持粮食、棉花、水产品、蔬菜等收购企业使用转账电话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收购农副产品。

5、加大电子支付产品的普及应用力度。农业银行要大力宣传和营销,积极引导适合农民群众支付需要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金融产品。

(三)加强支付结算知识宣传。

1、开展集中宣传活动。由人民银行市支行牵头,组织以农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各种支付工具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全市各乡镇开展“支付结算乡村行”宣传活动,提升社会影响面和认可度。

2、建立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站。乡镇银行网点要充分利用村委会的现有条件,设立宣传栏,对农民群众开展支付结算授课等形式,宣传支付结算知识。年底前,每个行政村确定一名“三农信息员”,负责宣传支付结算知识,通过信息员的上门服务和示范,引导农民群众使用银行卡和电子支付产品,减少现金交易。

3、配合劳动就业部门及时做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再就业的金融支持,积极提供支付结算知识咨询,推介特色服务产品。

4、积极开展日常性业务宣传。各金融机构网点在柜面摆放宣传资料、设立咨询台或配备大堂经理等,向客户宣传支付结算业务,引导和帮助客户使用各种支付工具,培育广大农民群众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习惯。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改善工作领导小组,副市长卢家国任领导小组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金融办公室主任刘平、人民银行市支行行长胡建军任副组长,农发行市支行、农业银行市支行、邮政储蓄银行市支行、市农村信用联社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市支行,明确一名分管副行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改善的部署、协调与督办工作。

支付环境范文篇5

一、工作目标

到2012年底,实现全县行政村金融基础设施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100%全覆盖、100%的县域以下各类银行机构参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双百目标”;全县人均持卡量不少于2.4张;ATM、普通POS机具布放数量分别达到20台和450部;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量达到2000笔,金额100万元。

二、工作措施

(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

1.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建设工作进展、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等情况,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支持在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布设金融机具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实质性财税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

2.组织涉农银行机构主动加强与财政、商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借助“新农保”、“新农合”以及相关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快支农、惠农特色银行卡的推广应用和乡镇以下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银行机构在涉农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伊始,就要利用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力量,组织引导农民通过金融基础设施办理金融业务。

(二)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

1.开展宣传工作。严格按照《市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宣传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各项宣传工作,提高银行卡助农取款在农民中认知度。7月份到各海岛渔村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巡回宣传。

2.充分发挥国家惠农政策和政府部门的作用。涉农银行机构借助“新农保”、“新农合”以及相关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等惠农政策,利用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力量,在涉农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伊始,组织引导农民通过金融基础设施办理补贴款项支取,并逐步扩展到日常的小额取款。

3.8月31日前,完成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在行政村的全覆盖。

4.涉农银行机构要加大对大学生村官、信用示范户等群体的营销力度,通过他们宣传、使用银行卡助农取款有效带动其他村民。

5.规范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管理。8月31日前,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要求,完善服务点档案、签订相关协议、配备相关设备、严格按照规定设立并登记相关登记簿、张贴安全用卡以及假币识别宣传单、公布投诉电话。

(三)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

1.探索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与民族用品利差补贴贷款相结合。充分利用综合业务部、调查信息部等部门合力,组织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民族用品贷款银行以民族用品利差补贴贷款为抓手推动企业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2.摸清辖区每个银行机构(以县级管辖行为单位)现金使用(包括存现、提现)前5位的大户,组织其开户的银行机构有针对性开展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并将组织开展情况(包括企业名称、开户银行、采取的措施等)于3月31日前报中心支行,要对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效果进行跟踪调查,确保措施有效。

3.继续发挥好“市场先行”优势,在辖内做好批发集贸市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应用,带动农村居民接受非现金结算。

4.各银行机构要针对农村网点较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产品功能设计,积极推广手机支付、电话支付等电子支付产品,为农村地区居民等相关主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积极创新宣传方式

通过电视、网络、农村书屋等各类媒介宣传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进展和成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针对县域以下村、社、企、校,就支付结算法规知识、非现金支付产品使用方法、支付结算安全常识等开展重点持续宣传,引导农村居民提高非现金结算意识和能力。

支付环境范文篇6

市共有个乡镇,我联社下设个营业网点,其中在城网点个,乡镇网点个。除乡和乡外,每个乡镇均设有网点。其中乡距离信用社4公里,人口约2000人,日平均业务7笔;乡距离信用社10公里,人口约2000人,日平均业务6笔;邻近网点能保证这两个乡镇的金融需求。

二、基础设施情况

截止年月末,我市联社共设置自动取款机台,其中城区台,乡镇台,安装POS机台。累计发放银行卡张。目前辖内全面开通“农信银”结算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已全面实现通存通兑,各网点均可办理银行卡业务,联社营业部开通了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业务。

三、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投入落后。除了网络与系统建设投入不足外,诸如ATM自动存、取款机、自助终端等电子服务产品在农村推广也很少。

2、非现金结算工具本身存在的不足。对农村地区使用者来说,票据比较复杂,使用要求高,如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其要式性和文义性要求较高,填写签章要求规范,尤其是在背书转让过程中,稍有疏忽,便会导致票据无效或票据权利丧失,给持票人带来很大麻烦;同时,因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个人支票的社会认知度较低。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也常常由于硬件设备损坏,因不能及时修复,影响客户正常使用。

3、收费制度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各金融机构对非现金结算普遍实行收费制度,如转账手续费、跨行交易手续费、结算账户银行卡年费等,对农村地区使用者来说,结算业务量较小,相对而言结算手续费偏高,为节省费用,更愿意使用现金交易,既直观又简便,而不愿使用其他支付结算工具。

4、核心系统平台搭建不完善。一方面,各省农信社属于各省政府管辖,其综合业务核心系统平台由各自招标研发单位进行开发,农信社电子建设全国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各自为政,软件版本繁杂多样,给跨省联网带来困难,严重影响了农信社支付结算电子化建设的进程。

5、其他原因给农信社结算服务带来的困难。一是政府部门的政府行为,使农信社结算业务成为亏本买卖。如“粮食直补”“低保”等对农信社来说是亏本买卖。二是在农信社开户的个人多,单位少,单位汇款更少。而农户在结算方面多为存取现金,不会办理转账。

四、相关建议

1.创新思路,不断完善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组织体系。

从支付工具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考察,其形态越多元,交易者获得的货币便利程度越高,资金流动与资源配置越有效率。建立适用于不同需求群体、不同地区的支付工具研发机制,建立多方联动的农村支付工具供给体系,能结合机构型支付服务需求、个人支付服务需求以及农村地区差异,及时向市场提供不同的支付结算工具,推动支付工具多元化以及综合性金融产品和个性化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结合服务面广、服务对象需求各异的特点,积极开发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服务平台,建设适合农村的支付工具体系。

支付环境范文篇7

2005年,网上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无疑是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者、业者和用户关注的最大焦点之一。我国网上支付用户占使用互联网用户数的比例从2004年前的17%增长到26%,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市场2001年是1.6亿元,2004年该规模增长为23亿元,预测200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网上支付平台市场规模将达215亿元左右。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体现了支付方式的变革。作为首都电子商务工程的核心成果--首信“易支付”具有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短信支付、wap支付和自助终端,采用二次结算模式,可做到日清日结。2005年2月,由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联合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内多家金融机构共同打造出了“支付宝”交易服务工具。4月7日,从事多元化电子支付应用及服务的通融通公司推出yeepay电子支付平台,进军国内电子商务支付市场。5月12日,云网正式推出企业级在线支付系统“支付@网”。5月20日,网银在线携手visa国际组织共同宣布在中国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市场推广“visa验证服务”信用卡安全支付标准,期望提高在线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7月11日,全球最大的在线支付商paypal宣布落地中国,虽然舍弃了paypal赖以成名的信用卡划账和多币种跨国交易,但这个起名“贝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仍然引起了同行的注视和商家的关注。10月,腾讯公司推出“财付通”,进军网上支付领域。而据有关人士粗略估计,目前我国提供网上第三方支付服务的机构已不下50家!

可以说,2005年已经成为网上支付年。而相应的网上支付的法律问题也得到了人们更多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支付安全的法律保障、风险责任的承担、网上支付服务的规范、电子货币的合法性、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法性等多个方面。而中国人民银行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中国人民银行10月26日公告[2005]第23号,以下简称“《指引》”的出台无疑使人们的关注点又一次聚焦。那么,该《指引》将怎样影响我国电子支付的发展,网上支付所面临的一系列法律与安全问题能否通过该《指引》得到解决,第三方支付服务平台该如何得到规范和发展,电子支付法律环境的建设从该《指引》开始又将怎样陆续得到完善?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简要的分析来探索这一进程。

一、对《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的总体印象

我国的电子支付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新兴电子支付工具不断出现,电子支付交易量也不断提高,已逐步成为我国零售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就电子支付活动的业务规则、操作规范、交易认证方式、风险控制、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等进行规范。从而防范支付风险,维护电子支付交易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确保银行和客户资金的安全。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电子支付的法律环境基本处于空白阶段,电子支付的发展又呈现发展快、涉及范围广、环节多、形式多样等趋势,伴随着这些新特点的是更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通过电子支付的法制化建设逐步予以解决。

《指引》的对银行从事电子支付业务提出指导性要求,对规范和引导电子支付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指引》以银行与客户关系为主线,以规范电子支付、强化电子支付安全性为主要内容,将“以规范促发展、在规范中发展”作为基本原则,以指引相对灵活的形式全面规范电子支付行为;涉及电子支付各方权利义务、责任、安全保障、信息披露、差错处理等多个关键环节。《指引》的出台和实施,无疑有利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电子银行业务和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明确电子支付活动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防范支付风险;推动支付工具创新,提升支付服务质量;防范和打击洗钱及其它金融违法犯罪活动。此外,《指引》是人民银行通过规范性文件的方式来引导和规范电子支付的,在未来有可能再上升至相应的规章或法律法规。2可以说,《指引》开启了我国电子支付法制化建设的大门!

二、《指引》的适用范围

《指引》所称的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指引》的规范主体主要是银行及接受其电子支付服务的客户。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电子支付至少可以区分为几类:银行之间、银行与其客户之间以及其他支付服务组织与其客户之间的电子支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为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大量的电子支付服务面对的是个人消费者和商业企业在经济交往中产生的一般性支付需求——服务对象数量众多、支付需求千差万别,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影响广泛。故此,保证这类电子支付系统的独立性和效率非常重要。这类电子支付参与主体众多,涉及银行、客户、商家、系统开发商、网络运营服务商、认证服务提供机构等,其中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这类电子支付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指引》以调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引导和规范境内发生的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电子支

付业务。在商业银行、第三方电子支付公司、安全认证机构、商户以及用户等组成的电子支付产业生态圈中,《指引》解决的是银行与支付公司这一核心纽带。而对于更多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而言,“是技术公司还是金融公司”的争议将告一段落。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与支付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在经历悄然调整的过程,过去的合作伙伴也许就是明日强劲的竞争对手,谁能在市场角逐中成为最大赢家,尚待在第二号和第三号指引出台后方能一窥端倪。

三、《指引》所体现的七个基本原则

第一,循序渐进原则:由于电子支付活动中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复杂性、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其不断而快速的创新,通过一个《指引》进行全面规范的难度较大。因此,针对电子支付业务的特点、模式和参与主体的不同,综合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要求,陆续出台相应的“指引”,以对电子支付进行更为全面的规范,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原则。目前,人民银行已经着手研究电子支付过程中涉及到的虚拟电子货币、非银行支付服务组织的电子支付业务规范等问题。这些可能就是我们即将看到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二号、第三号。从远期的立法计划而言,我们还需要与电子支票、电子发票的合法性直至电子资金划拨法有关的规定。

第二,安全第一原则:有鉴于电子支付的高技术性、虚拟性、无国界性和网络世界种种黑客纵横、病毒频出、欺诈肆虐的现实,高度的安全风险无疑是我们开展电子支付最大的敌人。《指引》通篇突显了一个焦点问题,那就是电子支付的安全性。从《指引》要求银行采用符合有关规定的信息安全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标准;建立针对电子支付业务的管理制度,采取适当的内部制约机制;保证电子支付业务处理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数据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不可否认性;提倡使用第三方认证,并应妥善保管密码、密钥等认证数据等一系列规定和制度设计来看,都是围绕着安全性出发的。

第三,以规范促发展原则:目前,我国电子支付业务处于创新发展时期,涉及电子支付业务的许多法律问题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尤其令人关注的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法性问题,究竟应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来规范它们,抑或按照一种第三方中介服务的模式对其进行管理?这不但直接关系着第三方支付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支付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为了给电子支付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以促进电子支付效率的提高,保障电子支付安全,我国监管部门通过先以“指引”这种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引导和规范电子支付行为,待条件成熟后再上升至相应的部门规章或法律法规,体现了监管部门审慎负责的态度和“在发展中规范,以规范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四,重点突破原则:如前所述,个人和企业在经济交往中产生的一般性支付需求数量众多且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社会影响广泛。电子支付参与主体众多,涉及银行、客户、商家、第三方支付平台、系统开发商、网络运营服务商、认证服务提供机构等,而各个参与者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欲全面理顺这些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绝非易事,若不能针对其中的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就很可能陷入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这类电子支付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相关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系统开发商、网络运营服务商、认证服务提供机构等都是为他们服务的。所以,《指引》以调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为主线,进而逐步达到明确规范各方关系的目的。

第五,用户至上原则:由于电子支付本身的高技术性、多样性和多环节性,在调整以银行--用户关系为主线的各类关系中,最大的难点无疑就在于如何平衡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平衡一方面必须能体现法律的公平、合理、权利与义务一致的原则,另一方面应具有可操作性。绝对的平衡一般是不可能的,相对的平衡就在于发生利益冲突时以何者之利益为先,纵观《指引》,得出的答案应该是用户。所以《指引》第四十二条规定:“因银行自身系统、内控制度或为其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原因,造成电子支付指令无法按约定时间传递、传递不完整或被篡改,并造成客户损失的,银行应按约定予以赔偿。因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原因造成客户损失的,银行应予赔偿,再根据与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协议进行追偿。”第四十七条规定:“因不可抗力造成电子支付指令未执行、未适当执行、延迟执行的,银行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损失扩大。”第二十七条规定:“银行使用客户资料、交易记录等,不得超出法律法规许可和客户授权的范围。银行应依法对客户的资料信息、交易记录等保密。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银行应当拒绝除客户本人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的查询。”

第六,规范技术应用关键环节的原则:在《指引》中,电子支付包括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等各种形式;涉及计算机、电话、销售点终端、自动柜员机、移动通讯工具等多种终端设备,可以说,技术性极强;而不同技

术应用模式的具体应用环境、安全性要求等也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别。如果我们把规范的落脚点放在一些技术细节上,就可能导致我们疲于应付的局面,所以唯有抓住各类应用模式普遍具备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约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因此在该《指引》中,明确了诸多要求,譬如要求银行应与客户签订协议,客户终止电子支付协议应提出电子或书面申请;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电子支付业务处理系统中的职责分离,应确保对电子支付业务处理系统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系统服务商有合理的授权控制;应与开展电子支付业务相关的专业化服务机构签订协议,并确立一套综合性、持续性的程序,以管理其外包关系等,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确保了对这些环节的有效控制,才能基本上解决支付中的各种主要问题。

第七,贯彻落实电子签名法原则:作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法》)实施半年后出台的规定,《指引》在数据电文的有效性、电子签名的应用、电子认证的推广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贯彻《电子签名法》最为全面、彻底的一部规定,这尤其体现在《指引》第五条3、第九条4、第十条5、第二十五条6和第三十四条7。

四、《指引》的主要内容——五大基本制度的设计

1、电子支付活动中客户和银行权利义务的基本规定

《指引》明确要求,客户申请电子支付业务,必须与银行签订相关协议,并对协议的必要事项进行了列举。银行有权要求客户提供其身份证明资料,有义务向客户披露有关电子支付业务的初始信息并妥善保管客户资料。

《指引》要求客户应按照其与发起行的协议规定,发起电子支付指令;要求发起行建立必要的安全程序,对客户身份和电子支付指令进行确认,并形成日志文件等记录;要求银行按照协议规定及时发送、接收和执行电子支付指令,并回复确认。同时还明确了电子支付差错处理中,银行和客户应尽的责任。

2、信息披露的制度设计

为维护客户权益,《指引》要求办理电子支付的银行必须公开、充分披露其电子支付业务活动中的基本信息,尤其强调对电子支付业务风险的披露,并对银行作出如下要求:

明示特定电子支付交易品种可能存在的全部风险,包括该品种的操作风险、未采取的安全措施、无法采取安全措施的安全漏洞;

明示客户使用特定电子支付交易品种可能产生的风险;

提醒客户妥善保管、妥善使用、妥善授权他人使用电子支付交易存取工具。

建立电子支付业务运作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按有关法律法规披露电子支付交易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电子支付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危及安全的事项。

3、电子支付安全性的制度设计

安全性是电子支付的重中之重。《指引》要求银行采用符合有关规定的信息安全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标准;建立针对电子支付业务的管理制度,采取适当的内部制约机制;保证电子支付业务处理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数据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不可否认性;提倡使用第三方认证,并应妥善保管密码、密钥等认证数据;明确银行对客户的责任不因相关业务的外包关系而转移,并应与开展电子支付业务相关的专业化服务机构签订协议,确立综合性、持续性的程序,以管理其外包关系;同时还要求银行具有一定的业务容量、业务连续性和应急计划等。

《指引》还要求银行根据审慎性原则,针对不同客户,在电子支付类型、单笔支付金额和每日累计支付金额等方面作出合理限制。同时,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的具体金额限制:“银行通过互联网为个人客户办理电子支付业务,除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安全认证方式外,单笔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人民币,每日累计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人民币。”、“银行为客户办理电子支付业务,单位客户从其银行结算账户支付给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款项,其单笔金额不得超过5万元人民币,但银行与客户通过协议约定,能够事先提供有效付款依据的除外。”、“银行应在客户的信用卡授信额度内,设定用于网上支付交易的额度供客户选择,但该额度不得超过信用卡的预借现金额度”等。这些措施对防范电子支付风险,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将发挥积极作用。

5、电子证据合法性的制度设计

《指引》以《电子签名法》为法律依据,进一步确认了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和实际可采性。如《指引》第五条规定:“电子支付指令与纸质支付凭证可以相互转换,二者具有同等效力。”从原则上确定了电子证据的证据效力。第九条规定:“银行应认真审核客户申请办理电子支付业务的基本资料,并以书面或电子方式与客户签订协议。银行应按会计档案的管理要求妥善保存客户的申请资料,保存期限至该客户撤销电子支付业务后5年。”这又从制度上保证了诉讼期间相关证据的可采纳性。此外,《指引》第十条规定:“银行为客户办理电子支付业务,应根据客户性质、电子支付类型、支付金额等,与客户约定适当的认证方式,如密码、密钥、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认证方式的约定和使用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这又进一

步从操作的层面保证了电子证据的可采纳性。

另一方面,《指引》还从交易和管理的角度鼓励合理保存、采用电子证据。例如第十八条规定“发起行应采取有效措施,在客户发出电子支付指令前,提示客户对指令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确认”;第十九条规定“发起行应确保正确执行客户的电子支付指令,对电子支付指令进行确认后,应能够向客户提供纸质或电子交易回单”;第二十条规定“发起行、接收行应确保电子支付指令传递的可跟踪稽核和不可篡改”;第二十一条规定“发起行、接收行之间应按照协议规定及时发送、接收和执行电子支付指令,并回复确认”;第三十条规定:“银行应采取必要措施为电子支付交易数据保密:(一)对电子支付交易数据的访问须经合理授权和确认;(二)电子支付交易数据须以安全方式保存,并防止其在公共、私人或内部网络上传输时被擅自查看或非法截取;(三)第三方获取电子支付交易数据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银行关于数据使用和保护的标准与控制制度;(四)对电子支付交易数据的访问均须登记,并确保该登记不被篡改。”所有这些规定都是围绕电子支付指令与签名的合法、有效性的,如果能够按照这样的程序去操作,再结合电子签名法的相关法律要求,理论上应该可以做到电子支付过程中相关电子证据的合法有效性。

6、防止欺诈的制度设计

目前,在电子支付领域,种种欺诈、“钓鱼”、冒充身份、非法侵入、篡改信息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欺诈侵权行为一旦得手,往往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损失8。

电子支付是通过开放的网络来实现的,支付信息很容易受到来自各种途径的攻击和破坏,信息的泄露和受损直接威胁到企业和用户的切身利益,所以信息安全是树立和维护客户对电子交易信心的关键。《指引》要求银行在物理上保证电子支付业务处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能够避免电子支付交易数据在传送、处理、存储、使用和修改过程中被泄露和篡改;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为交易数据保密;在法律法规许可和客户授权的范围内妥善保管和使用各种信息和交易资料;明确规定按会计档案的要求保管电子支付交易数据;提倡由合法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认证服务,以保证认证的公正性;此外,亦要求在境内完成境内发生的人民币电子支付交易信息处理及资金清算。还有,《指引》对于应用电子签名、签署书面协议、交易限额、日志记录、指令确认、回单确认、信息披露和及时通知都作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这些制度的设计都是围绕防止欺诈的。如果我们能够严格贯彻这些要求,应该可以对那些看似无孔不入的欺诈起到一定的防止作用。

7、差错处理的制度设计

在《指引》的四十九条规定中,关于差错处理的规定就占了十条,应该说是规定得比较全面的;不仅明确了电子支付差错处理应遵守的据实、准确和及时的原则,还充分考虑了用户资料被泄露或篡改,非资金所有人盗取他人存取工具发出电子支付指令,客户自身未按规定操作或由于自身其他原因造成电子支付指令未执行、未适当执行、延迟执行,接收行由于自身系统或内控制度等原因对电子支付指令未执行、未适当执行或迟延执行致使客户款项未准确入账,因银行自身系统、内控制度或为其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原因造成电子支付指令无法按约定时间传递、传递不完整或被篡改等多种实际情况。明确了处理差错的原则和相应的补救措施。

以上信息披露制度、安全保障制度、证据保存制度、防止欺诈制度、差错处理制度可以并称为《指引》的五大基本制度。

五、《指引》的三点不足

作为一部从体例到内容都很具探索意义的规定,《指引》在某些细节处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或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肯定是在所难免的,毕竟其中涉及了太多的法律问题、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

第一,电子支付指令的效力等同问题不够细化。

《指引》第五条规定:“电子支付指令与纸质支付凭证可以相互转换,二者具有同等效力”。可以说,这样的规定十分必要,和《电子签名法》9的规定相呼应,赋予电子凭证以法律效力。但在实践中,该条款能产生多大的效力,却可能需要我们划一个问号,并且值得我们深思如何能切实地让这个条款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将电子签名与数字证书不宜并列。

《指引》第十条规定:“银行为客户办理电子支付业务,应根据客户性质、电子支付类型、支付金额等,与客户约定适当的认证方式,如密码、密钥、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该规定将电子签名与数字证书、密码、密钥等相并列,这一表述同样出现在《指引》第二十五条中。

但是,电子签名与数字证书并非同一层次上的概念。根据《电子签名法》第2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这里的电子签名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符合条件的密码、口令、密钥乃至眼虹膜透视识别等,当然也包括数字签名,而数字证书实际上就是用认证机构的私钥对证书申请签名,并形成特定格式的证书;证书以认证机构的私钥签名以后,发送到目录服务器供用户

下载和查询。认证机构通过向其用户提供可靠的目录,保证证书上用户名称与公钥是正确的,从而解决可能被欺骗的问题10。证书之内容包括用户姓名、公钥密码、电子邮件地址以及其他信息的数位化文件。

在该有效期内的证书可以藉以推定以下事项:

1、公钥系依据其被指定之目的而有效使用;

2、公钥与其他载于证书内之信息之约束力是有效的11。

而就认证机构所签发之证书,申请人必须对任何信赖该证书内所记载之资料之人士承担应负之责任。

因此,数字证书是验证数字签名的工具。也就是说,密码、密钥、数字证书、电子签名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之间并不是并列的概念。既便于将他们并列,那么也应理解,出现在此的也应是数字签名而不是数字证书。再者,根据国际上普遍确立的技术中立原则,任何一种达到签名功能的签名技术都不应受到任何限制或任何偏袒,12也就是说,数字签名只是目前电子签名技术中相对成熟的手段,并不是唯一或永远最科学的电子签名方式13。

第三,银行责任承担问题规定不清。

《指引》第四十一条规定:“由于银行保管、使用不当,导致客户资料信息被泄露或篡改的,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因此造成客户损失,并及时通知和协助客户补救。”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其中回避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银行是否应作出相应赔偿的问题。

支付环境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综合规划、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原则,以支持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的发展,扩大农村支付系统覆盖面,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推进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推广农村新型支付工具为工作重点,建设高效、安全、快捷、优质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支付服务环境。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建立有利于实施各项惠农政策的银行账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支付基础设施,丰富支付工具种类,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促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组织多元化发展。

近期目标:到2012年,新增银行网点9个,其中园区新增银行网点3个;新增ATM机22台、POS机105台,新增特约商户70户,累计发放银行卡11.6万张(详见下表)。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阶段(年1至6月)。加强银行卡知识和支付系统业务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改善支付服务环境的认识。督促涉农银行机构制订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规划。

(二)实施阶段(年3至12月)。以全面扩大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完善自身综合业务系统,合理扩大金融自助设备,延伸支付工具服务群体,切实让农村客户体会到先进支付工具带来的方便、快捷、实惠。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2年)。总结工作经验,全面推广成功案例,进一步深入推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工作。密切关注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工作策略,寻找新的突破口,巩固提高农村支付环境。

四、工作重点

(一)促进农村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与使用。县人行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方便农户和农村个体经济组织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尽快实现对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结算账户的非现场监管。农村地区银行机构要为农村经济组织、种植(养殖)专业户、个体私营企业、农家乐经营户等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创造便利条件,适当简化开户手续。利用银行账户直接发放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政府补贴及农村教师工资等,不断丰富银行结算账户功能。

(二)努力改善农村支付服务受理环境。银行金融机构要搞好农村支付服务示范点建设,以乡镇经营网点、批发商户、种养殖大户、旅游经营户等作为特约商户的重点发展对象,加大POS机具投放力度。鼓励各发卡机构采用银行卡免交单清算方式进行POS交易清算,解决偏远地区POS刷卡交易资金清算问题。农行、农商行、邮储行要发挥在农村支付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提高农村营业网点的服务水平,完善配套设施,畅通汇兑渠道,不断提高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

(三)积极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普及。县农行要以“金穗惠农卡”业务全面推进创新为重点,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对惠农卡推广使用以及农户小额贷款进行跟踪指导、督查,力争到2012年底,发卡总量和授信额度分别达到10万张和1亿元,确保发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可控、持续发展。鼓励支持农商行江渝乡情卡和邮储银行绿卡进行业务创新,拓展支付结算功能,增加农户小额贷款循环授信、还款功能。鼓励农村地区银行机构面向农村养殖户、种粮大户、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等推行支农惠农信用卡,切实满足农民小额资金需求,有效解决短期资金周转难问题。

(四)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县人行要主动帮助农商行和邮储行采取直联、间联及等灵活多样的接入方式,加入支付清算系统,逐步推进支付清算相关系统向乡镇延伸,扩大支付清算系统的辐射范围,畅通农村支付清算渠道,构建城乡一体化支付清算网络,提高农村资金清算效率。加强对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内部清算网络建设的跟踪指导,促进农村地区银行机构提高行内支付业务处理效率。协调支持各金融机构银行卡柜台互联互通,让农村居民持有的江渝乡情卡、惠农卡、绿卡享受对等的金融服务。

(五)扎实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农村地区银行机构要认真落实账户实名制,加强身份核实,严把特约商户准入关,建立健全特约商户检查监督制度,提高农民使用各类非现金支付工具时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防伪能力,加强ATM、POS机具等设备的风险管理。各银行机构要高度重视预防和打击支付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对出现的违法活动要及时向公安机关、县人行报告,并及时向农村地区银行机构通报情况,或向社会公开风险提示,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支付领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六)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布局营业网点、投放ATM、存取款一体机等机具设备,切实缓解部分网点排队难现象;搞好基层网点人员队伍建设,适当增加基层业务人员,提高基层网点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

(七)构建改善农村支付环境长效机制。涉农银行机构要在做好日常业务宣传的同时,至少每半年开展一次支付结算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现代化支付系统、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ATM和POS自助设备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县人行和各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农村的支付需求,针对农村支付结算需求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不断完善农村支付环境改善工作措施。县人行应对辖区内的银行机构组织开展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培训。通过不定期举办知识竞赛、开展业务技能考试与岗位练兵等形式,真正提高农村地区银行机构临柜人员的宣传和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人行、金融办、财政局、公安局、各银行金融机构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人行,由县人行行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明确职能职责

县人行: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落实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统一协调各成员单位的相关工作,规划、部署我县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工作。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县金融办:负责会同县财政局、人行对各商业银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考核。

县财政局:推动政府部门及所属预算单位公务支出中推广使用银行卡;结合“家电下乡”、“汽摩下乡”等政策,推动银行卡的使用;落实支持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奖励资金。

县公安局:协助建立银行卡犯罪信息的相互交流机制,建立银行卡案件报备、预警和通报制度;加大银行卡欺诈和恶意透支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加强ATM机具的安全巡逻和防护工作。

各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实施项目,开展非现金支付工具宣传活动,大力普及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基本知识。加强内控管理,提高风险防范和反欺诈能力,营造安全的用卡环境,增加银行卡机具的投入和布放,扩大银行卡发行,普及银行卡应用,提高跨行交易成功率,不断增强银行卡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建立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机制

1.建立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季度例会制度。由领导小组牵头建立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季度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农村支付环境改善工作季度例会,听取工作进展汇报,现场协调相关问题,研究布置工作任务,总结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全县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重要问题进行研究;通报各成员单位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进展情况。

2.建立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强化各相关部门、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于每季后5日内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进展情况及相关报表。

3.建立联络员制度。各银行金融机构要确定负责人和业务联络人各一名,专门负责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人员表》。

(三)政策支持

1.按照营业管理部《年市银行卡工作座谈会议纪要》确定的农资行业以及农村地区批发、零售行业特约商户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率执行。

2.对个体工商户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简化开立流程,允许个体工商户仅以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公民身份证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

3.对商业银行给予一定奖励。银行机构新增1个营业网点奖励5万元,新增ATM机1台奖励5000元,新增POS机1台奖励500元(含农商通和商易通)。

支付环境范文篇9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企业营销环境

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在迅速崛起,网上支付已经成为发展电子商务的必然趋势。第三方支付平台正是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一个公共的、可信任的中介,满足了电子商务中商家和消费者对信誉和安全的要求。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概述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由非银行的第三方机构投资运营的网上支付平台。其通过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在商家和银行之间建立连接,起到信用担保和技术保障的职能,从而提供从消费者到金融机构及商家之间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的平台。

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企业已达到60余家。艾瑞咨询最新推出的《2007—2008年中国电子支付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突破1000亿,预计2008年仍将保持100%以上的增速。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企业与其外部经营环境、竞争或合作组织及公众等外部因素处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之中。本文从政策法律环境和行业环境两方面来分析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营销环境。

1、政策法律环境。第三方支付企业面临的风险之一是新政策法规的推出。其虽游离于严格的金融企业之外,但仍受宏观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在具体政策方面,2004年8月我国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10月30日向社会公布《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对银行针对不同客户在电子支付类型、单笔支付金额和每日累计支付金额等方面做出限制:银行通过网上支付个人资金一般每日累计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但是电子支付市场缺乏政策指导,中国网上支付发展所需的法律环境仍未形成,尚需不断健全和完善。

2、行业环境。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是进行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常用方法,他认为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卖方讨价还价能力、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些作用力的合力决定着该产业的竞争程度和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

(1)竞争者:各个第三方支付企业。由于同质化经营,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价格战非常激烈。企业争相下调手续费,使用非常规的竞争手段以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忽视了产品创新和增值服务,进一步挤压了支付市场有限的赢利空间。这使得几乎所有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没有持续的赢利能力,更谈不上为用户提供持续、稳定、安全的服务。重视分析市场竞争者的状况,提升自己的经营实力,实现整合重组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当务之急。

(2)竞争者:潜在进入者。第三方支付企业利润的降低无形中抑制了潜在进入者,但行业的高增长又吸引了大量的风险投资。而最重要的因素是即将出台的相关法规设置了较高的入市门槛,使得电子支付行业不再是“短平快”的项目,只有规范运作、规范经营才能生存下去。这将会对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替代品。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支付方式已经超越了网上支付的限制,可以有多种支付渠道,如:网购银行卡(银行介入)、电话支付(银联介入)、移动支付(电信介入)等等。综观整个支付市场,以2006年为例,网上支付市场规模占整个电子支付市场规模的比例高达97%;尽管移动支付和电话支付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所占比例仅为3%。但可以预见,未来电子支付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

(4)供应者: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处于银行和消费者之间,其除了提供交易平台和渠道外,信用和资金保证均由银行提供,银行可以说是整个支付活动的核心。银行可以作为供应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银行也可以称为替代者或竞争者,因为银行推出的信用卡电话支付等方式已绕过了第三方支付企业。当然从现在来看,银行还不具备完全以信用卡支付的条件。

(5)购买者。消费者不习惯网上支付和对其安全性所持的怀疑态度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以客户为中心,了解分析客户的需求,消除客户的顾虑,达到客户的满意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发展的宗旨。

三、结束语

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集中化程度低,同质化竞争激烈,标准化服务固然是市场所需要的,但更多商户需要的是定制化的支付解决方案,创新已经成为第三方支付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电子支付技术;二是延伸业务增值服务。当前第三方支付企业最为关键的是避免恶性竞争,开展服务创新。第三方支付企业将有利于引导网络消费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国网上支付方式的完善和发展,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朱迪·斯特劳斯:E-Marketing[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支付环境范文篇10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支付体系乃至金融体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与农民需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优化,为黄蓝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二、明确加快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建设城乡一体的支付体系为目标,以扩大支付系统在农村的覆盖范围、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广泛应用、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效率和质量为着力点,优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总体目标。按照着眼需求、尊重选择、由易到难、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建立有利于实施各项惠农政策的银行账户服务体系,发展适用于农村地区的支付工具体系,建设覆盖所有涉农金融机构的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统,促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组织多元化发展。力争到2012年,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量比2010年增长20%,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建成内部清算网络,能够以电子方式办理跨行支付业务;农村地区银行卡发卡量增长20%,持卡消费额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达到20%;受理银行卡的商户增长20%;ATM(银行自动取款机)、POS(销售终端)机具在农村地区的布放数量分别增长20%和40%,实现行政村金融基础设施全覆盖,国家各项补贴全部通过银行账户和银行卡发放。

三、落实加快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支付系统覆盖面。加快支付清算系统向农村地区延伸,改进农村支付服务基础设施。积极支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加入支付清算系统。在网点不能进驻或者网点没有连接支付系统的地区,鼓励银行机构布放ATM等自助设施。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快行内支付网络建设和业务创新,丰富乡镇基层网点支付服务产品体系,逐步实现城乡支付一体化。继续推进县城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各县区的重点商务区、商业街区、酒店宾馆、旅游景区、大型超市、车站和主要医院要能够受理银行卡。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与银行卡网络系统、支付清算系统有效结合起来,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积极发展“农家店”受理银行卡。支持涉农银行机构切实履行服务“三农”的职能定位,推出适合农村特点的支付服务产品,重点开展惠农卡、“三农金融服务站”及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等推广工作。

(二)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动支付服务创新。全面推进市内批发集贸市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应用。选择农村地区龙头企业推介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带动农村居民接受非现金结算。继续以粮食收购为切入点,探索推广农产品收购非现金结算的有效模式。以农村社区为着力点,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社区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网络。积极结合“新农保”、“新农合”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快农村地区银行卡的普及应用和受理市场建设。支持村镇银行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丰富业务种类。探索通过发展网上支付农村示范户、在村委会布放自助设施、向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农村居民推介手机支付业务等措施,让新型电子支付在农村地区逐渐扩大应用。继续拓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保持、巩固和扩大特色服务业务量。

(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培育良好的非现金结算氛围。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以及农家书屋、农村广播等渠道扩大宣传面,增强宣传效果。充分发挥银行网点优势,巩固柜台宣传效果。在重点乡镇开展支付结算产品推介活动,面向农村企业和农业大户开展培训,丰富农民结算知识。建立农村长效宣传培训机制,培育良好的农村结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