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设置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7:26:44

语境设置

语境设置范文篇1

关键词:语境;语境设置;英美概况

一、语境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二、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三、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

(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hot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

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uplikemushrooms(蘑菇)”,“asplentifulasblackberries(黑莓)”,“spendmoneylike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四、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语境设置范文篇2

关键词:语境;语境设置;英美概况

一、语境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二、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三、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hot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公务员之家: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uplikemushrooms(蘑菇)”,“asplentifulasblackberries(黑莓)”,“spendmoneylike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四、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语境设置范文篇3

关键词:语境;语境设置;英美概况

1语境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2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3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hot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uplikemushrooms(蘑菇)”,“asplentifulasblackberries(黑莓)”,“spendmoneylike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4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语境设置范文篇4

关键词:真实语境;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策略

高中英语语法包含了名词性从句、动词不定式、倒装结构、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等一系列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英语语法难度适中,却容易在应用过程中产生错漏、混淆等情况,这主要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在一个真实语言环境中经常应用,而导致语法使用错误。学生在解题时容易陷入中文语言体系,没有达成中英语言思维的转换,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一定的教学手段。基于真实语境的英语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出真实且具体的语言应用环境,通过情景打造、语境材料、问题设置等方式去锻炼学生的语法知识应用能力,而且由于其真实性和具象性,学生在练习与应用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枯燥和乏味,提升了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真实语境概述

真实语境是指真实的语言环境,如今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到英语教育之中,帮助非英语母语的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英语。英语语言体系与汉语有着显著的区别,学生在表达、写作、应用英语时需要能够及时转换语言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是较难达成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以汉语思维去学习英语知识、语法、表达,语言思维转换困难、滞后,从而导致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真实语境就是为了改善此类状况而出现的,教育者将会在课堂教学时,尽可能营造一种开放、活跃的语言交流氛围,提前设置一个真实的场景、情景或者背景故事,让学生沉浸其中,引导他们、感染他们,从而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使用英语交流,增强语感与语言应用水平,从而推动英语学习的进步[1]。

二、基于真实语境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施方向

(一)真实化

为了切实加强高中生的英语语法应用能力,培育英语思维,教师需要对目前所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变革与优化,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具备真实性和沉浸式的语言环境,久而久之,学生使用英语的积极性会提高,而且语感与语法的应用会在真实环境中逐渐增强。另外真实化的语言环境还可增强高中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敢于表达,听、说、学、思,形成四位一体的高中英语语法高效课堂。

(二)立体化

在创设真实语境时,教师需要在既定的英语教材内容框架下,适度增添一些真实语境材料来丰富英语语法教学,打造更为立体多元的英语教学模式;设置真实化语言背景和探究性问题,以图文并茂的信息化素材,考查、锻炼高中生的语法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理解能力;构建积极活跃的师生活动,打破过去英语语法教学给学生的枯燥感和排斥感[2]。

(三)生活化

具有生活气息的真实语境能够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更容易使学生打开思维,在应用structures(句型)、makingsentences(造句)等时,不会感到排斥和沉闷。英语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化真实语境中应用语法,鼓励他们多表达、多实践、多反思,还可采取生生互动,要求学生以互相帮助、纠正的方式进行英语语法学习,在生活化情景中去体会语法现象和正确用法。

三、基于真实语境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策略

(一)围绕英语教材内容,打造真实语境

语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学生不仅要能够与他人进行流畅的对话交流,更要保证其英语交流的准确性、正式性,这就需要打好语法基础,夯实英语语法的地基。为了有序推动高中生语法应用能力的提升,教师可紧扣英语教材课文内容,打造出生动、具象、真实的语言环境,对学生加以引导与鼓励,利用语境帮助学生构建应用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引导。举例说明,在教授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1《Anewstart》这课为例,本单元的语法知识点是复习英语基本句式结构,加强高中生对英语技能的综合应用。在Usinglanguage中教师可围绕课文主题“schoolclubs”制作精美课件,在正式复习基本句式结构前,带领学生一同观看关于学校社团活动的视频片段,向学生们展示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激活学生的兴趣。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场景对话,教师将会给每组学生分发一张Schoolclubquestionnaire(学校社团调查表),邀请学生填写表格,选择自己最为感兴趣的Schoolclub。要求每组学生应用之前学习过的基本句式结构进行场景对话,一位学生负责扮演社团接待员,其他学生则作为前来报名的成员。场景对话中不仅要应用到之前学习过的基本句式结构,还可使用课文中出现过的单词。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调查表来搭建真实语境,提高语法应用对话的真实性,帮助学生巩固、复习所学的语法知识点[3]。

(二)拓展英语语法教学,融入生活情景

由于高中英语课标和考试大纲对语法有着一定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语法知识点即是重点,也是难关,句式、结构、时态等语法点比较容易混淆。假设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大量语法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知识点细碎、没有头绪的感觉。教师可将语法点与日常生活挂钩,用生活化的例句和场景来帮助学生记忆语法点,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4]。以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二册《Festivalsandcustoms》为例,本单元的目标语法知识点是过去将来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快速地理解和掌握tensefutureinthepast时态的定义与用法,首先,英语教师可从生活角度出发,向班级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I‘mveryhappytodaybecausemyfathercalledmelastnight......Healsosaidhewasgoingtogivemeasurprise.”以家人为自己过生日,准备给自己一个生日惊喜为例,将tensefutureinthepast(过去将来时)时态应用到短文中,即融入了过去将来时的语法点,同时也为课文主题Festivalsandcustoms做好了铺垫。其次,要求学生听写教师刚才所讲述的短文故事,教师可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要求他们朗读听写的内容,逐一对学生进行点评、纠正,详细讲解tensefutureinthepast(过去将来时)的正确用法与定义。最后,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应用过去将来时进行写作,教师将会通过PPT课件播放数张生活、节日场景的插图,学生可将其作为写作的灵感来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英语写作练习。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过去将来时的具体用法,同时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听、写英语能力[5]。

(三)挖掘真实语境材料,提升学习质量

除了上述两点真实语境语法教学策略之外,教师还需要在课前备案时挖掘大量的真实语境素材,通过灵活运用真实的英语语境材料来促进高中生英语语言思维的形成,以及完成语法点的知识迁移。在课堂语法教学中,增添一些文本阅读、英语报刊短文以及英语海报图片等,充分锻炼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及语感和语法知识。教师要关注真实语境情境的创设,以及真实语境材料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教授译林版高中英语必修《Naturaldisasters》这课的时候,这单元通过漫画引入自然灾害的课题,以及通过课文内容接触Pastcontinuoustense(过去进行时)。这是高中英语考试中常被考到的一个语法点。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Pastcontinuoustense(过去进行时)的正确用法以及语言表达作用,教师可在讲解时态的概念与用法时,加入一系列的真实语境素材,来进行英语语法学习的引导。首先,教师可要求学生组成讨论小组,每组三到四名学生,教师将会向每组学生分发有关于Naturaldisasters主题的英语新闻报道,从中找出含有Pastcontinuoustense(过去进行时)的例句,并将其摘抄下来,进行英译中翻译,然后可以邀请每组学生派出一名代表上台来讲解一下这篇报道的具体内容,以及在这篇报道中过去进行时有着怎样的作用,是表示原因、强调,还是表示感情色彩,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探讨Naturaldisasters话题,请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所亲眼见过的自然灾害以及感受。

四、结语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应当基于真实语境的基础上,英语教师需要注重在授课的过程中巩固学生的语法知识基础。借助真实语境、生活情境、语境材料的运用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通过真实语境的创设,锻炼和培育高中生看、听、说、演等多种语言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从而更为高效地掌握英语语法点。基于真实语境的语法教学设计应当是环环相扣、难度递增的,把具有生活气息的真实语境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体验中来,充分展现高中英语教学的多维立体,加强高中生整体英语语法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中元.基于语境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21(3):55-56.

[2]杨清霞.基于真实语境的高中英语语法与写作有效结合的教学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9):74-75.

[3]张宝文.基于真实语境的高中英语语法与写作有效结合的教学实践——以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教学为例[J].海外英语,2020(11):57-58+64.

[4]黄建.基于语篇和语境的高中英语语法复习教学实践与探究[J].英语学习,2018(11):43-47.

语境设置范文篇5

1.是提高英语词汇教学质量的好方法。目前高职英语词汇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影响英语词汇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有意识地控制这些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语境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为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2.促进英语词汇教学的改革。回顾以往的英语词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改革还存在着片面化,宏观方面居多等问题。然而,这些改革也都有着一定的效果,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也为英语教学理论的深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好景不长,这种改革往往使大部分学校在实施一段时间后,词汇教学水平也得到一定提高之后,遇到瓶颈。这使大多数学者和教师一筹莫展。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对英语词汇的特殊性不够重视,没有灵活的将词汇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教学。所以要想英语教学改革有着长远的效果,应该把语境理论融入到词汇的教学中,使词汇存在着自己的“土壤”,这是目前英语词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现状及成因

通过研究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高职学生缺乏对英语词汇的学习兴趣,很少主动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教材后部分的单词表进行背诵记忆英语词汇,一小部分通过课文来记忆单词,仅有少数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或者实践来学习英语。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并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只是机械的背诵,这样不仅记忆英语词汇不扎实,而且容易忘,应该根据单词的读音规则和构词规则进行记忆。还有很少的学生能够结合老师上课给的特定语境进行学习词汇或者是通过课后的阅读理解练习来提高词汇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升学模式与国家统一招生的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升学并不需要很高的分数,只要学生各科课程及格便可升学。这样学生们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也就缺乏学习的动力。此外,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也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它的课程设置与高中比课时少、强度小,要求低,因此学生不够重视英语学习。另外,学生的英语基础也会影响着今后的英语学习,很多高职学生在入学前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受到一定影响。

三、词汇教学策略

1.沉浸—类比。沉浸和类比是把握沉默语境的两种方式。沉浸式词汇的学习者将自己处于相应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当时的语境。类比是词汇学习者找出与自己经历相同的说话人的经历来解读目标词汇。

2.创设—扩充。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的语境创设新的语境来辅助教学,因为课本的语境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教师新创建的语境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是为了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在创设语境的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创设贴切的生活语境来导入教学中。

3.联系—转换。教师根据每天学生朝夕相处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是极为有效的,因为学生们十分熟悉自己的周围环境,理解词汇就不会很难,这样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使学习中充满乐趣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词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语境设置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情境语境;文化语境

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是人们在表达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是无法进行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一、发挥学生学习词汇的主观能动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曾说过要“寓教育于娱乐”,讲的就是要在游戏中让学生学到知识,他还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词汇学习有了兴趣,自然会学得更快、记得更牢。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阅读中学习课外词汇,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就看教师能不能准确地捕捉到。词汇的学习本就枯燥烦琐,如果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时不时地来点鼓励,那么学生一定会更愿意学习词汇。学生的进步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的见解得到老师的赞赏,学生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表扬,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果说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的表扬是锦上添花,那么在学生面对挫折时,教师的表扬就是雪中送炭。所以,不管学生的成绩是好是坏,教师都要用赞赏和肯定去激励他们。

(三)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非语言语境意识是指言语的使用者对情境和文化语境的各种构成因素的理解和掌握,并以意识的形式储存于言语使用者的大脑中,直接关系到交际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非语言语境意识对于学生学好英语,学好英语词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境不同于形式,需要从多方面来努力。如在教授学生词汇用法时,不能单纯把搭配结构当作公式让学生背出来,而应该创设语言使用的情境;在教学生写作时,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句子语法是否正确,还应该留意句子表达的内容是否符合话题的要求。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增加电影、歌曲等视听课程来取代单一的讲授课程,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为学生营造更符合实际交流的语境,从而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英语词汇。

二、利用各种语境进行词汇教学

(一)词汇学习前——情境语境导入

课堂上良好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习词汇前,教师可以设计一段有趣的故事或播放一段动人的音乐,在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自然地做好学习词汇的准备,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1.视听结合。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输入,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和情境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可用性,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还能促进学生进行交际的欲望,比单一的书面学习更有效率。2.肢体动作。肢体动作可以帮助教师创造出有意义的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西方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使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一方面这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动态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

(二)词汇学习中——文化语境渗透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往往要依靠其社会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必然蕴含文化意义。因此,在文化语境中学习词汇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学习兴趣。1.西方文化中的词汇。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词汇是英语文化中独有的,那么只告诉学生中文意思让学生死记硬背会大大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这个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渗透西方文化背景。比如,译林牛津《英语》教材中的一个单词“Samaritan”来源于《圣经》,由于中国文化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人物,这时教师就要通过文化语境的创设来帮助学生学习。《圣经》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受了重伤,躺在路边,路过的人,甚至犹太的神职人员,都对他不闻不问,唯有一个撒玛利亚人伸出援手,悉心照料。教师在讲述这个故事时,要让学生了解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几百年来纷争不断,两国长期处于绝交的状态,但危难时刻异族人反而不计前嫌,尤为可贵。了解了以上的文化背景,学生自然能对这一习语有更深刻的理解。2.有中英差异的词汇。不同的文化必然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要让学生知道中英文词汇间不是字面意思相同就可以画等号的。在学生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对比分析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如“龙”在中国人眼中是正义、力量、权利的象征,可是英语中的“dragon”却是邪恶、阴险的代表。再如,dog在中文中以贬义居多,但是在英语中则有所不同,“everydoghasitsday”“aluckydog”等都是含有褒义的表达。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可以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三)词汇学习后——非语言语境巩固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随时都在发生,所以对新学的词汇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为了更好地内化词汇,教师可以创设多层次的非语言语境,让学生把所学的词汇从最初的认识转化到使用上来,从而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创设跨文化交际情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在教授译林牛津《英语》模块7Unit4thefirstundergroundintheworld这一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关于伦敦地铁的纪录片,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guider、tourist、traindriver等。通过人物的模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这些身份所需要承担的工作和责任,也就能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三、非语言语境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一)非语言语境的设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成效,因而只有激发学生积极性的语境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词汇学习。笔者认为,教师在创设情境或文化语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与时俱进,贴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教师首先自己要与时俱进,要留意当下的社会热点,要聚焦全球的时政要闻,从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工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语境。如果教师继续采用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事例,学生难免觉得过时,不感兴趣。当然,光与时俱进也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当选取贴合高中生日常的文化语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2.结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工具来呈现非语言语境,这样不仅可以使表达更清楚,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教师讲解学生做笔记的传统课堂不同,教师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引导的位置上,在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TellmeandIforget,teachmeandIremem⁃ber,involvemeandIlearn.”所以,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进步。

(三)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语境设置范文篇7

关键词:《百家讲坛》叙事视像化

《百家讲坛》作为中央十套的社教类节目,从2001年7月创办至今,前后经过三次调整,换了三任制片人,最终确定了现在的节目形态,收视率也跃居前列。学界对《百家讲坛》成功的原因作了较多的探讨,认为成功的内容定位、受众定位等因素带来了节目的成功。笔者认为《百家讲坛》的成功还在于其采用了视像化的叙事技巧,契合了电视这一大众文化载体的传播要求以及普通受众的接收要求。

一、叙事与视像化叙事

叙事,一则故事(虚构的或真实的)组织成前后相继的事件时,制约这一过程的手法、策略与惯例:“然后如何如何”。通俗地讲,叙事就是结构故事,使故事成为一个完整文本,以取得预期传播效果的一种方法。在叙事中,叙事的结构手段受到专业化符码的制约,专业化符码决定着每个故事的某种结构、顺序及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叙事的结构手段不是任意的,任何一个非虚构故事的叙事必须考虑专业化符码的特性。比如电视的叙事受到电视的专业化符码(声音、画面)的制约,广播叙事则受到声音符码特性的制约。

视像,不是“视觉图像”的缩写,而是指随着现代电子传媒技术发展起来的,以电视与网络为主要传播工具的,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器官的图像艺术,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立体或平面的视觉艺术形象。视像化叙事是指利用电子传媒技术,通过声音、画面等专业符码进行的叙事。

二、《百家讲坛》的视像化叙事及作用

1.影视片段、flash动画等流动视像符号的运用使节目更具感官冲击力,促进了内容的理解接收《百家讲坛》在后期的剪辑过程中,插入了影视片段、flash动画等流动视像符号。这些视像符号作为文本主体——主讲人讲述视像的有益补充,起到了如下的作用:

(1)丰富受众的感官,营造视像新鲜感

对于普通受众而言,长时间的将视觉、听觉集中于某一视像符号,容易产生视觉、听觉疲劳。为了避免电视观众产生感官疲劳,电视视像符号必须保持流动性,即通过摄像机镜头的变动、各种视像符号的转换营造视觉、听觉新鲜感,从而吸引、留住受众的感官,这是由电视媒体的物理特点决定的。

传统的讲座发生空间(报告厅或教室)是固定的,主体(讲座人)也是固定的,听众的视点也相对固定。这种固定空间、固定视点要求听众在听讲过程中必须保持较高的注意力,而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普通电视观众所缺乏的。如果电视文本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始终如一的人物场景,那么节目很难长时间吸引观众。《百家讲坛》运用影视片段、flash等流动视像符号丰富了受众的感官,通过新鲜、流动的画面元素成功地避免了受众的感官疲劳,吸引了受众注意力。

(2)营造电视后现代文本的传播语境,促进观众对文本的理解。

语言学家雅各布森认为“信息”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动的全部“意义”,交流的所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语境、代码和接触手段。换句话说,“意义”存在于全部交流行为中。由于任何语言都包含一些其本身没有精确意义的语法因素,并由于这些语法因素对它们的语境十分敏感,导致意义可能有相当大的变化。语言的使用者对词语与结构的选择,深受语境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传播语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因此,文本为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重视传播语境的营造。

《百家讲坛》作为一类普及性的文化讲座节目,主讲人多为文化精英,受众则多为普通电视观众(不是大学学生),这就存在一个学术性与大众性的内在矛盾。这就要求《百家讲坛》必须重视营造文本的传播语境,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讲座中插入视频、flash动画等流动视像符号,可以营造讲述文本的传播语境,在形象化的传播语境中完成文本内容的接收和理解。如《明亡清兴六十年之开铁失守》通过视像片段,再现了金戈铁马的残酷战争场景,这种形象化的传播语境引导并促进了观众对所讲述内容的理解。

2.字幕的恰当运用起到了说明、强调的作用

电视字幕,是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字幕发生器,在电视屏幕上打出的文字、图表、ppt等。从形式上看,它又是一种完全的文字系统,由屏幕体现,是供人“看”的,通常又是与语言相分离的接收系统。电视字幕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电视的图像、声音等一起,组成了一种共时空的多信息渠道传播符号,它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能从视听两个方面强化重要信息,加强信息的准确性、明晰性,减少听觉的误差,减少不必要的解说时空,还对某些视觉部分起强调作用”。在《百家讲坛》中,字幕的运用起到了说明、强调的作用。

(1)字幕的说明作用

《百家讲坛》作为学术讲坛节目,面对的是普通的电视观众,为了理清人物、事件关系,更好地讲述文本,单靠讲述人的口头讲述是无法做到的,必须求助于字幕,通过字幕理清人物、事件关系,在有限的时间中,提高信息传播的容量和质量。

如周思源先生在《孰优孰劣话黛钗》中就有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做诗数量的对比;纪连海老师在《纪晓岚身世与特异功能之迷》中,有关纪晓岚与和绅年龄的对比图表。通过这些对比,双方之间的差距变得一目了然。又如曾国平在《你的情商有多高》中引用岳飞的《满江红》时,岳飞的生平就用一组字幕打出来;出现康熙画像时,旁边会打出说明文字如“康熙朝服像”,这些都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2)强调性字幕给予读者的文字解读权

强调性字幕主要是对画面或语言解说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强化,使观众对所叙述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强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抽出内容的精要打成字幕,观众从阅读中直接了解其信息内涵;另一种是通过对解说的重复来加强意义的感受程度,造成强化效果。

《百家讲坛》中主讲人引用的历史文献或总结概括性的语言,通常会用字幕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通过对字体的颜色和背景进行修饰(如字体的飞入飞出、旋转、增大显示范围、改变字体的颜色、用特技给字体添加光环等)进行强调,增加了受众阅读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受众对文字的解读权,给观众以深度思考的空间,这有助于观众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如阎崇年老师在《明亡清兴六十年》、《清十二帝疑案》系列节目中,列举的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九种不满以及《大义绝迷录》列举的雍正的九种罪状等的字幕,不仅复述了主讲人的原话,更让受众有了文字读解的自由,克服了口语传播的转瞬即逝、无法引起深度思考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受众读解诠释的权利。

3.画外音调整叙事节奏、设置悬念的作用。

画外音,即解说声音,是电视播音员播报文字的声音,其文本表现为解说词。它是一种附加于视像之外的声音成分,被称为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按照石长顺先生的观点,画外音主要起到补充画面不足、表达思想感情以及连接换面转场等作用。

《百家讲坛》是一类文化讲坛节目,它必须适应电视的视像化传播特点。画外音在《百家讲坛》中不仅起着补充作用,还在引出主题、设置悬念、调整节奏等方面起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画外音在文本的结构方面起得作用甚至超过了主讲者。

(1)通过画外音引出主题,多次设置悬念。

成功的叙事总是从起始就能紧紧抓住受众的心弦,而且在叙述过程中,也通过悬念的设置吸引保持受众的注意力。小说叙事讲究设置悬念,电视文本因为受众注意力的缺乏,更要注重悬念的设置。电视文本设置悬念的手段是多样的,画外音就是一种设置悬念的方法。《百家讲坛》通过运用画外音起到了引出主题,多次设置悬念,推动文本叙述的效果。

以《王立群读史记——借刀杀人》为例,节目起始的画外音这样叙述:

上一集讲到,在主父偃当齐国国相时,齐厉王自杀了。加上赵王告发主父偃接受贿赂,主父偃被投入狱中。爱惜人才的汉武帝本不想杀了主父偃,公孙弘却别有用心地站了出来,他暗示汉武帝如果不处死主父偃,天下人就会认为是汉武帝为了将齐国的封地收回,故意指使主父偃逼死了齐厉王,那么公孙弘为什么极力主张处死主父偃呢?汉武帝会听从公孙弘的意见吗?主父偃能躲过这一劫难吗?

这段画外音首先引出了本期讲述主题——借刀杀人,即公孙弘借汉武帝之手除掉主父偃。其次设置了四个悬念。悬念一:在公孙弘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主父偃会是唯一的刀下冤魂吗?公孙弘除了陷害过主父偃还陷害过谁?悬念二:公孙弘作为丞相,权倾一时,他为什么会介意小小的主父偃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公孙弘下定决心,一定要置主父偃于死地呢?悬念三:汉武帝是位绝顶聪明的君主,难道他没有看穿公孙弘借刀杀人的诡计吗?汉武帝到底出于什么考虑,非要处死一个他非常欣赏的人呢?悬念四:冷酷的汉武帝偏偏对公孙弘一直非常宽容和宠信,公孙弘为人处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为什么他能一直深得汉武帝的宠爱呢?公孙弘的高明之处又在哪里呢?这四个悬念,环环相扣,使得文本叙事层层推进,也使得节目极富层次感和深度性,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兴趣。

(2)调整叙事节奏,情节跌宕起伏。

叙事节奏也影响着受众对于电视文本的接受,优秀的电视节目总是不断的转换叙事节奏,将故事情节不断向前推进。电视文本调整节奏的手段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情节的设置来调整节奏,也可以通过画外音来调整节奏。《百家讲坛》通过画外音的插入,调整了叙事节奏,使观众注意力张弛有序,促进了受众对文本的接收和理解。公务员之家

据笔者统计,在《百家讲坛》每期40分钟的节目中,除去开头和结尾的画外音,节目中还平均使用了4次画外音。这些画外音或总结上段内容或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表面上看画外音的插入使节目分成了几个部分,但整个文本叙事却是一气呵成。叙事节奏的张弛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观众的感官,让观众于张弛的节奏中顺利地完成知识的接受。

语境设置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合法化语码理论;知者语码;知识语码;语义波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标准(2017)》),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成为英语教学的关键。语言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是保证公民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生存发展,能够更快地利用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契机,实现创新,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满足《标准(2017)》中课程目标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2019版)》,并于2019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国各省(区、市)分步使用新教材。本文选取人教版高中英语新(2019版)、旧(2007版)教材前三册为研究对象,以教育社会学前沿理论合法化语码理论(LegitimateCodeTheory)为框架,进行历时性对比研究,分析新教材在专门性和语义性方面的特征。

一、合法化语码理论

合法化语码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前沿理论,是KarlMaton团队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和伯恩斯坦知识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实践性理论”[1],旨在解决知识理论缺乏系统性的问题。该理论在澳大利亚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和高等教育等各阶段,以及英语、物理、历史、生物、音乐等各学科教学研究[2]。该理论包括五个维度,即“自主性”“紧密性”“专门性”“时间性”和“语义性”。其中“专门性”和“语义性”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专门性原则是特殊性、权威性和地位性的基础,或使行为者、话语和行为特殊或合法的因素[3],阐释了“知识”和“知者”之间的关系。专门性依据的前提是行为和信念总是由某人发出,关于或指向某事的,涉及认知关系(简称ER)和社会关系(简称SR)[4]。认知关系涉及什么是合法知识的问题,即知识建构行为与专业知识(即客体)的关系。社会关系涉及谁是合法知者的问题,即知识建构行为与知识建构者(即主体)的关系。将两种关系视为相互交织的渐变群,据其相对强(+)弱(-),形成区分四种语码的拓扑空间[5],即知识语码、精英语码、知者语码和相对语码(见图1)。语义性维度将社会实践建构为语义结构,即语义密度(简称SD)和语义引力(简称SG)。语义密度指意义在社会符号内的密集程度。语义密度越强,符号含义越多。语义引力指意义对其所处语境的依赖程度。依赖程度越大,即越具体,语义引力越大,相反越抽象,语义引力越小。如当一个冗长具体的描述被浓缩为一个抽象的术语时,语义密度增加、语义引力减少,两者呈现反比关系。Maton指出语义密度和语义引力的相对强弱关系会形成语义波,进而追踪知识的积累式建构过程[6]。一个理想的语义波形呈现为图2中的C型语义模式。其中A、B型语义幅度变化不大,A型始终SD高而SG低,表示语义浓缩程度高,知识建构较为抽象,脱离实际语境;B型始终SD低而SG高,表示知识建构一直依赖具体语境,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概括与归纳。C型语义幅度变化较大,经历了“概念—解包—重新打包”的过程,既有演绎又有归纳,有利于学习者的积累式知识建构。

二、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模块设置

根据《标准(2017)》,在结构上,2019版教材分为必修(三册)、选择性必修(四册)和选修(三册),而2007版教材分为必修(五册)和选修(六册)。在内容编排方面,新版教材主要沿用旧版的主题设置,每册单元主题的内容设置重合率高达80%,而阅读课文选材重合率仅为13.3%。新版教学内容的更新有机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新版第一册第五单元LanguageAroundtheWorld,是旧版第二单元EnglishAroundtheWorld基础之上的改进,其阅读文章由介绍英语的发展历史变为汉语的演变过程,突出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新版第三册新增了第二单元MoralsandVirtues的主题,符合《标准(2017)》提出的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模块设置方面,新版与旧版相比变化较大,具体见表1。根据《标准(2017)》,英语课程内容须包括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解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语言知识应涵盖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等。语篇类型应包括不同文体,以及口头、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语篇(如文字、图示、歌曲、音频、视频等)。新版教材为突出“主题语境”增加了OpenPage模块,为满足语音知识的学习,增加了Pronunciation模块,为提高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看”的技能,增加了*VideoTime模块。新版教材多模态形式与比重均有所增加(如OpenPage,ListeningandSpeaking,*Project,*VideoTime)。

三、人教版新旧高中英语教材对比分析

语境设置范文篇9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哑巴英语”;“汉式英语”;教学启示

一、引言

体认语言学是王寅教授基于认知语言学发展起来的本土化理论,其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语言”,认为语言产生于人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同时人又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认知以及反映现实世界。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看待语言习得。体认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然而,受高考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高中英语课堂模式多为老师单向输入语言知识,口语教学更是被长期忽略,语言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失调,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哑巴英语”或“汉式英语”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体认语言学下的教学观进行阐述,分析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拟以体认教学观为基础提出对高中口语教学的些许建议。

二、体认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一)体认语言学发展概述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主要研究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现已成为当代语言学的一门显学。随着这一主流学科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了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同时也对这一学科进行了完善与深化。国内学者王寅就从体验哲学视角出发,认为“认知”概念含糊,未能明确体现这一理论取向,将其纠正为体认语言学,以“现实—认知—语言”作为核心原则,即心智和语言都是来自对现实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1]。语言学在20世纪共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场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索绪尔受西方形而上学、二元论和先验哲学的影响[2],提出了语言先验论,强调语言内在形式的重要性。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发动了第二次革命,其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提出了转化生成理论,强调语言的天赋性,将语言学研究从“结构描写”转向了“心智解释”[2]。随着20世纪50到60年代后现代哲学的兴起与发展,语言学与哲学家家摆脱了传统哲学束缚,提出了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也应运而生,成为第三次语言学界的哥白尼革命。认知语言学家坚决批判索氏的语言系统先验论和乔氏的天赋观和自治论,认为人类的心智、概念、语言等都是来自“体、认”[3]。由此王寅教授顺势将其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强调语言研究的“唯物论”和“人本观”:“体”指的是主体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反映唯物论;“认”则指主体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加工,体现人本观[2]。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即语言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基于认知语言学建立起来的体认语言学在认同这一语言特性的同时,还突出强调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即语言产生于人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以及自身的认知加工。

(二)体认语言学的教学观

体认语言学突出认知者在现实、认知、语言三者循环中的主体地位,它认为人在习得语言时,首先是对一语言现象进行浅层理解,其次将语言现象所反映的现实世界与大脑原有的认知概念建立联系,进而加深对该语言现象的深层次理解与体会,最后依据自身理解对所学习的语言知识进行运用。体认语言学提出语言形式有其成因。因而,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形式的教授,还要重视对其成因进行系统讲解。语言并非封闭的系统,语言形式的构建有赖于人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教师在教授词汇的字面意义或语法点的构成时,应引导学生对词汇及语法所反映的现实世界进行感知。同时体认教学观反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迫单向输入知识。在体认教学观看来,学生在外语教学中应占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非机械式地输入转向输出,其对输入的知识会进行认知加工,基于自身的经验产生一定的认知概念。最后体认教学观还主张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语言。语言产生于现实与认知,同时又是人反映现实世界与表达自我认知的交际工具。因而在教学中,语言学习者在对某一语言形式的成因进行认知加工后,应在现实生活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输出,深化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掌握其用法。

三、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成因

受高考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高中英语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多以词汇语法单向教学为主,忽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口语教学更是不受重视。长期以来,国内学生普遍存在“哑巴英语”或“汉式英语”的窘境,即使掌握了词汇语法,但在实际交流中却难以将所学进行有效输出。针对这一现象,王初明教授提出“补缺假说”解释其深层原因,假说指出,在母语环境里学习外语,缺乏跟外语表达式配套的真实语境,学习者只能借助大脑中业已存在的母语语境知识去补缺[4]。换言之,学生语言输出的不当主要是因为输入不足,具体可体现为三方面。

(一)缺乏语言学习的外部语境

语言符号传达一定的意义,语用学强调语义并不孤立存在,语言在交际过程中依赖于特定的语境表达意义,即语言使用依赖于语境。Malinowski率先提出语境这一概念,指出语言意义在语境外难以进行解释[5]。王初明将语言学习的语境分为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人们说话时所处的环境,即与外语表达式配套的现实语境[6]。在国内学习英语,学生所处的外部语境就是母语语境,导致学生只能将外语表达式与母语环境进行配套,缺失语言学习的真实外部语境。在高中阶段,学生对英语的接触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教学时却多以单方面的词汇语法重难点的教学为主,学生口语交流机会甚少;课余时间学生又处在汉语环境中,鲜有机会使用英语,从而导致高中英语教学只强调语言形式的单方面输入,口语教学不受重视,语言输出缺乏环境。

(二)语言学习内部语境的干扰

由于语言学习的外部语境缺失,学习者不得不在母语语境中寻求解释。内部语境是指说话者头脑中的语境知识[4],在母语环境学习外语,学生大脑中仅含有母语语境知识。王初明假说中的“补缺”则指的是,当外部语境不足以提供适当的线索帮助理解所学语言知识时,大脑中的内部语境知识进行补缺[4]。高中英语教学因外语语境缺失,学生在学习词汇语法重难点时,只能借由内部语境进行解释说明。此时,学生的母语与外语共用同一语境,学生的母语知识难免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即所谓的母语迁移现象。母语与外语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时,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积极作用,即正迁移。然而,当母语与外语不一致时,母语则对其产生消极作用,即负迁移。因此,学生内部语境知识对外语学习难免产生干扰,导致学生在正确使用语言与顺畅交流中存在障碍。

(三)语言形式与语境匹配不当

语言符号以单词、短语、句子、篇章为形式独立存在,而特定的语境又赋予形式以具体的意义。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形式的掌握有赖于对其意义的理解,而意义又存在于语境中。因此,外语学习应注重语言形式与语境相匹配。然而,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外语学习一来缺乏外部语境,二来受内部语境干扰。因此,课堂上教师注重教授语言形式,学生即使能通过母语语境知识将其熟练掌握,但由于外部语境的缺失,学生少有机会将其应用于实际交流中,自然也就难以将语言形式与语境进行正确匹配。若母语语境也无法对语言形式进行解释时,在学习正确语言形式后,学生也无法将其使用出来。

四、体认教学观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一)探寻语言形式成因

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体认语言学认为,隐喻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其不仅为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认知机制,以已知领域的经验理解未知领域事物[7]。语言本质上就是隐喻,语言的学习机制与隐喻的工作机制有一定共同点,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有赖于大脑中既得的认知,同时不同语言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学生能在母语中找到与外语形式配套的语境知识。因此学生借内部语境学习外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然而,由于语言产生的现实文化环境不同,其所反映的思维认知自然体现一定的差异性。换言之,英语为母语与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对同一现象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有其各自的理解,英汉俚语的差异就为一有趣的例证。比如英国俚语中的blue-eyedboy,字面意为蓝色眼睛的男孩,这在汉语语境下格外奇怪,黄种人多为黑色或棕褐色眼睛,蓝色眼睛的男孩则显得稀奇。但在英语环境下,西方人多为金发碧眼,小孩生一双蓝眼睛极为可爱且备受人喜爱,因而这一俚语引申指备受欣赏、喜爱之人,即对应汉语中的“宠儿”“红人”。王寅及王天翼两位学者在《基于体认语言学的英语语法教学》一文中就曾指出,语法教学应成体系,并利用体认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成因[8]。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描写语言正确形式,还应注重从理论角度对语言形式成因进行解释,深化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据性认知,引导学生从外语语境下寻求语言形式的成因,尽量降低学习者内部语境的干扰,避免从母语语境知识寻求对语言形式的解释。

(二)营造自由交流氛围

语言的使用依赖于语境,语言的使用影响语言的习得,因此,外语学习不仅要注重语言形式的掌握,还要强调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体认教学观力图打破这一现象,主张认知主体在语言习得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实际交际中用语言反映客观世界、表达自我认知。然而,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讲解完词汇语法重点后,少有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由的发言与交流,教学模式也多为老师“一言堂”,学生只能单向被迫灌输知识,不断地输入却难以输出。并且由于高中学生课业压力大,除却完成相应课程任务,少有闲暇时间使用英语,学生多以课堂教学形式接触英语。为弥补语言学习外部语境的缺失,高中英语课堂可适当增加口语教学的比重,同时以学生自由交流为主要形式。例如,老师讲到必修三第一课FestivalsAndCelebrations时,在讲解完课文中语言词汇与语法重难点后,留有时间交由学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话,交流彼此喜欢的节日,了解这一节日的风俗习惯,还可以让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置身于外语语境中,演绎外语使用者如何庆祝节日,或是将组员视作外国友人,对其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并询问对方国家的节日习惯。

(三)组织课后口语练习

体认语言学也强调语言学习者要在“做中学”、学与练要有机结合,即哲学所说的“实践出真知”。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要主动在实践中使用语言,验证已知的语言知识是否正确掌握,同时在交际中摸索未知的语言知识规则,王寅也认同语言的“涌现说”,认为语法规则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它是在语言的广泛使用中“涌现”的[2]。外部环境的弥补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要渗透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因此,高中英语口语教学还可适当地开展全年级乃至全学校的交流活动,提供给学生练习口语的平台。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国内最常见的则为英语角、英语配音等。但学校开展的英语角活动大多未能达成交流的目的,学生一无话题可聊,二无交谈兴趣。为实现有效促进学生练习口语的初衷,学校所组织的活动可以增添其趣味性,同时设置具体的交流语境。仍以每周英语角为例,学校可以将每周英语角设置不同的主题,营造特定的语境场所,例如跳蚤市场,一部分学生饰演卖家,将自己不用的小物件拿出进行摆摊叫卖,还有学生作为行人或游客来逛跳蚤市场,同“卖家”讨价还价。因此,活动主题不一定要设置为单一的话题式空谈,还可置于具体语境下进行实际交流。

五、结语

体认语言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反对老师“一言堂”行为,对应试教育影响下的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体认教学观主张学生厘清语言形式的成因,并通过实际交流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与应用加以掌握,启发我们建立新型课堂模式,教师在教授正确的语言形式的同时,还要注重解释其成因,让学生加深对语言形式的认知;口语教学在课堂的比重得以增加,同时课后又增添趣味性练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使用语言,弥补语言外部语境的缺失。体认教学观有助于解决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所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或“汉式英语”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试用体认语言学所反映的教学观用于课堂实践,为学生口语教学提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寅.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J].外国语文,2014(6):61-67.

[2]王寅.体认语言学发凡[J].中国外语,2019(6):18-25.

[3]王寅.20世纪三场语言学革命:体认语言学之学术前沿[J].外国语文研究,2015(2):2-11.

[4]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1):1-5+112.

[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82.

[6]王初明.“补缺假说”与“哑巴英语”和“汉式英语”[J].外语界,2003(5):2-5.

[7]Lakoff,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

语境设置范文篇10

一、转变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增加课堂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要的讲授者和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和学习的状态,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要想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情景教学,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完成教师和学生课堂角色的转变,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以一种参与和互动的方式来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教师只起到监督、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按照不同的交际场景来完成交际任务,并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只有学生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并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情景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开展起来。

二、选择贴近生活并带有文化背景和功能的典型语言情境

在采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语境的选择和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更侧重于学生词汇的扩充以及区分不同语用环境的使用规范,比如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等等,因此,在设置情景和语境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任务目标有明确的把握,选择一些文化功能和语用功能比较明显和典型的语用环境。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以及日常生活情景,选择一些对学生有实用价值的语境,比如商务场景、就餐、访问等等,进行实践性演练,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能帮助学生模拟实际交际情境,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手段,营造语境氛围,拓展教学空间

在多媒体和现代教学技术不断推广和普及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也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在进行情景教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营造更加具有真实感和实用性的语境场景,烘托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可以借助PPT以及一些影音播放设备来模拟场景,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小短片以及图文文本的方式来完成诸如情景会话、资料收集等各种交际任务和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又达到了巩固和练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教学和学习的空间和模式都得到了拓展和创新。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掌控力,保证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