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0:24:46

幼师生

幼师生范文篇1

传统的教育理念比较重视培养幼师生的知识技能,开设的课程有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概论、幼儿唱歌、绘画、舞蹈等,在这众多的专业课程中没有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因此我们班主任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师生的德育教育。首先,开展榜样评选活动,以榜样的示范效应带动班级学生人人争当道德标兵。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民主选举,选举班集体中学习成绩优秀、乐于帮助别人、行为积极向上、正能量满满的学生为优秀生,将其良好的行为与优秀的成绩张贴在黑板报上,每两个月评选一次,促使学生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其次,争取各科任教老师的配合,把德育工作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中。如幼儿心理学科目的教师在引导幼师生了解幼儿行为动机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幼儿的某些异常行为,以此来减少幼师与幼儿的对立行为。最后,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尊老爱幼是良好的传统美德,为了能更好地弘扬这一优良传统,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校园活动或社会活动来促使他们将高尚的品德意识实践于行为中。如校园志愿者活动、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周围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等。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对幼师专业的兴趣

有的中职幼师生并不是真的热爱幼师这个行业才选择这个专业的,他们大多都是因中考成绩不理想,听从家长安排无奈之下才选择了这个专业,因此在学习行为上基本就是得过且过,有些学生甚至都不明白她们将来从事工作的意义。作为班主任,首先,应从幼师的职业特点入手,促使她们认识到自己将来从事幼师这份工作所肩负的使命。在幼儿心目中,教师就是学习的楷模,是理想的化身,是道德品质的标兵,是父母的替身,幼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将来岗位的重要性,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幼师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幼师专业的兴趣。幼师中专学校可以与幼儿园加强合作,组织幼师生深入工作一线,提前体验工作过程,与幼儿零距离接触,感受幼儿的天真可爱,感受幼儿望向教师的崇拜眼神,感受幼师职业的神圣。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促使幼师生明确职业目标,明确学习方向,以合格幼师德育素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创建良好的班风班貌

班风是班集体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一种风气,是班级学生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良好的班风对学生高尚道德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得力的班干部队伍就像是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左膀右臂”,在创建良好的班风班貌和提升班级学生的德育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桥梁作用。要想切实提高幼师生的德育素养,需要班干部在班级中经常宣传和落实学校和班主任的德育要求,需要班干部及时将学生的想法,意见和具体行为反馈给班主任。其次,带头作用。一个学生干部就像是班级中的一个风向标,风向标指示方向的正确与否关系整个班集体学生的行动动向。如果一个整天打架斗殴、成绩倒数的学生是班干部,那么其他学生会怎么想?其他学生在无形中会认为这就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如果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是班干部,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努力成为像班干部一样优秀的学生。班主任要做的就是指导班干部发挥其正面影响力,创建良好的班风。

综上所述,班主任可以从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幼师生的德育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对幼师专业的兴趣和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创建良好班风三方面来开展中职幼师生的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海燕,高玉燕.班级管理中提高中职幼师生职业礼仪修养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5(25).

[2]乔晓菲.探索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育实效性的主要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15(15).

幼师生范文篇2

关键词:幼师生;师德培养

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引路人,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心理素质。其中,由于幼儿年龄、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师职业道德素质是幼师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幼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有赖于幼儿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幼师生师德教育是指幼儿师范院校的教育者依据一定的道德要求,对在校生施加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要帮助幼儿师范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专业信念”。然而,目前广大幼儿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仍以说服教育为主,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方式,这一问题是本文试图探讨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开设师德课程,形成师德认识

师德教育应避免枯燥空泛的形式主义,注重幼师生师德水平提高的有效性,首先要使幼师生形成明确的师德认识,开设相应的师德课程学习并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内涵与要求,在师德课程中将社会公德教育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行为准则,使幼师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为师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学习有利于幼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日后的幼教工作中树立“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相结合的观念,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规范自身言行,为教师职业道德划定底线,不越雷池。

二、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师德修养

师德教育也要避免形式单一的理论传授,重视文化熏陶的作用,于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幼师生的师德修养。幼师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师范性”,使校园设施、校园精神、校园制度成为师德教育的载体。如黑龙江幼专在校园主广场树立了教育家陶行知的雕像,在各草坪设置了刻有教育语录的假山怪石,在文化长廊、宣传栏、壁挂等设施上宣传以“兰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精神,着力打造幼师生高雅的君子、淑女气质,以促进其品质修养的提升。其次,重视开展“两代师表建设”,评选校级名师、教学骨干、教学新秀作为榜样目标,并邀请教育名家、知名学者进行专题报告、讲座,打造优良的教风与学风。此外,积极开展校园活动,如在教师节、儿童节、教育家的诞辰纪念日、校庆日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增强幼师生的职业认同感,以强化师德观念。

三、重视实习实训,树立师德理想

师德教育应抓住实习实训这一重要契机,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幼师生检验自身的职业素质水平,正确进行教师角色定位,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只有真正接触到幼儿和幼教工作,幼师生才能真切体会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作为幼儿的养护者、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者,幼师的师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道德认识的形成。因此,在实习实训其间应尽力做到语言文明、规范,仪表端庄大方,教态自然亲和,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自身的学识和德行感染、引导幼儿。爱和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唯有对幼教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并将爱心贯彻到日常工作的始终,才能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进而树立“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的”目标,充实并丰盈师德幼师生的师德理想。幼儿教师师德素质的养成要抓牢职前培养这条重要途径,幼儿师范院校有责任与义务采取多样的教育实践方法培养出知识过硬、品质高尚、素质优良的幼儿师范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幼教人才。

作者:吕小婉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幼师生范文篇3

【关键词】职业发展;幼师生;职业礼仪;礼仪培养

经过幼师专业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进入职场,一般面对的都是幼儿。作为幼儿教师,他们的行为必须是具有楷模、榜样作用的。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和明天。幼儿的学习能力强,如果不能受到幼儿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习惯,坏习惯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尤其是礼仪以及行为习惯方面,所以幼师生基于职业发展必须严格职业礼仪素养培养途径。

一、幼师专业学生关于职业礼仪培养的现状

第一点,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和走访,发现学生对于礼仪学习的态度很明确,但是学习效果却很一般,礼仪素养的基础和现状也很不容乐观。我们就一个简单的问题进行走访发现,比如提问到关于一些日常礼仪,例如就餐礼仪,握手礼仪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回答错误。而且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在课堂礼仪的运用中有很大的不足,例如,很多同学都会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但是当我们问到礼仪学习是否重要,是否想要加强礼仪学习,很多的同学表示很愿意。所以,我们作为学校对于学生的礼仪培养要从加强礼仪学习,和对日常行为习惯严加约束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二点,为了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礼仪学习,增强礼仪知识,对礼仪学习对于职业发展有更强的认识,院校经常会举行一些有关礼仪的活动,很多学生参与其中,这确实是一个既能培养综合素质又能培养礼仪知识的好途径,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好多学生认为这类礼仪活动远不如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礼仪课效果要好,所以我认为课堂上老师的教学仍然是学习礼仪知识的最好途径。所以,提高礼仪课堂老师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内容,是提高幼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礼仪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把这个措施落到实处。

二、高职院校幼师专业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的培养途径

第一点,我认为应该增强对礼仪学习的重视,增加礼仪课程,逐步的丰富和完善对礼仪知识的课程系统。让同学们首先记住,了解这种利益,了解礼仪学习的各个方面,这样他们才能灵活运用到教学和生活之中。系统的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习惯在生活中处处做到符合礼仪要求是很重要的事情。守礼首先要懂礼仪,系统的学习礼仪就是想让幼师生首先做到懂的礼仪知识。第二点,严格按照礼仪要求规范在校幼师生。形成好的习惯,必须长年累月的按照这个符合礼仪的做法去执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将礼仪规范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班规校规之中,让他们日后进入社会和进入工作之后,依然能够守礼懂礼,进而可以言传身教的影响学生,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为我们祖国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出更优秀的幼儿,为祖国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三点,高职教育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去适应灵活的就业市场,让学生更好的应对就业竞争,因此,培养职业礼仪素养培养途径就应该从就业作为着重点,所以说我们应该针对就业,多给学生安排实习和见习,让他们在实习和见习的过程中强化,对高职教育中礼仪培养的重要性的强化,并且培养他们的礼仪意识和对于课堂上学过的礼仪知识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幼师教育是一件良心的事业,幼儿模仿能力强,可塑性极强,而且一旦形成错误习惯很不容易改正。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或者预备要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的幼师生,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对于职业礼仪素养的培养,从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应该做到严于律己,积极学习培养好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为幼儿启蒙事业而努力奋斗。作为高职院校来讲,我们应该为了更好的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幼师学生而努力,为了让他们成为更优秀幼儿教师而努力。

作者:肖寒雁 单位:赣州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幼师生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解决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师资问题是其中较为突出的方面。幼教师资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况欠佳,不仅制约着幼儿教师队伍的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农村幼儿教师生存所面临的困境亟须我们的关注和解决。

一、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

1.教师身份不明,流动性大。

由于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被承认,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她们既不是公办教师,又不是民办教师,也不能算作代课教师。农村幼儿教师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这严重地伤害了她们的自尊心,也影响了她们的工作热情,让她们失去了为幼教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对农村幼儿教师作了相应的管理与引导,但力度不够,以致这支队伍比较混乱。[1]当地教育局没有对她们进行注册登记。农村幼儿教师也没有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的机会。幼儿教师与园主实际是一种雇佣关系,园主可以决定教师的去留。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规范,幼儿教师如果对工资不满,也可以随时离岗。这就造成了幼儿教师流动性较大,师资队伍不稳。

2.学历层次低,专业发展困难。

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以中师、职高、职业中专为主,有部分教师仅有初中学历。她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学过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没有进行过幼儿教育的专业培训,因此缺少幼儿教育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她们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小学化”倾向严重。此外,农村幼儿教师缺乏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机会,幼教观念得不到更新。长此以往,将制约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没有纳入当地教育部门的师资培养计划,所以农村幼儿教师不仅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而且在当地幼儿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少。[2]农村通讯不发达,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网络资源与图书资料缺乏,这些条件也限制了教师的学习与提升。缺乏观念的更新,她们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来从事本职工作。

3.工资待遇差,缺乏社会保障。

农村幼儿园以民办为主,民办幼儿园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教师的工资主要靠学费来支付。一些民办园本身经费就不足,维持幼儿园的正常经营都存在困难,导致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太低,有的每月工资仅300—400元。这样的条件导致幼儿园招聘不到专业的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而在园的教师都是出于谋生的需要。农村幼儿教师不属于国家的正式编制,只是临时聘任的教师,她们既没有医疗保险,又没有养老保险,更别提住房公积金,所享受的待遇根本无法与公办教师相提并论。这样一来,她们面临很多后顾之忧:生病不能报销医疗费,退休后没有保障。这也严重地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工作的稳定性。

4.环境艰苦,工作负担重。

农村幼儿教师工作的环境比较艰苦。尤其是偏僻的农村,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只是单独设一个班,就要容纳附近所有的幼儿。幼儿园设施十分简陋,没有活动场地,也没有玩教具。一个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园长,又是老师,还是保育员。由于幼儿年龄还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教师既要开展教育活动,又要照顾好幼儿的生活。农村幼儿园容纳的幼儿较多,幼儿教师又少,导致师生比过高,有的高达1∶50,甚至是1∶60。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比较琐碎繁杂,整天与幼儿待在一起,每天工作时间较长,工作负担很重。

二、解决对策

农村幼儿教师是亟须我们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了解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帮助她们走出困境,是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工作。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着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及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提高。帮助农村幼儿教师走出困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幼教机构的管理。

政府是发展幼教事业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要明确各自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垢地位,将农村幼儿教育纳入到政府规划和管理的范围中,以确立农村幼儿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各市、县、乡镇应设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专门监管农村幼儿教育,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着力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教育部门要与财政、卫生、妇联、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合作。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性,逐步明确她们的身份,确立她们应有的地位,使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只有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得到规范,幼儿教师才能安心工作,才能保证农村幼儿教育保教质量的提高。

2.拓宽师资来源,加强教师培训。

目前农村幼教师资主要来源于当地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但在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些教师相对集中在乡镇幼儿园,而在较为偏僻的农村,师资十分有限,教师素质不高。所以,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拓宽师资来源,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支教,为农村幼教事业补充新的力量。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要把在职培训纳入当地教育部门的师资培训计划,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让她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教育部门还可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帮助幼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可以当地公立幼儿园为主导,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给予必要指导,增强园与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保障教师工资,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及社会保障做出硬性规定,如限定农村幼儿教师的最低工资,保障她们的基本生活。同时,政府要对幼儿园实行规范管理,规定必须按时发放教师的工资,从制度上给予农村幼儿教师稳定的政策保障。教育部门要大力扶持农村幼儿园的发展,适当考虑增加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渠道。政府要让农村幼儿教师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险的费用可由政府、幼儿园与个人共同承担。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各幼儿园业主履行支付教师工资与保险费的义务,对拒不履行相关义务者,要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3]幼儿教师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工作才无后顾之忧。

4.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严把准入关。

师资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幼教的质量。为防止素质较差的人员混进农村幼教队伍,要严把幼儿教师准入关。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只有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才有资格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不能与城市相比,在选拔教师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幼儿教师资格证制度和相应的考核办法,通过这个途径,选择真正有教学能力,并热爱农村幼教工作的幼儿教师。对于在职的幼儿教师,可通过学习和培训,鼓励她们申请幼儿教师资格证,提高自身素质。

幼师生范文篇5

关键词:幼师生;多媒体;能力培养模式

多媒体技术表现形式丰富,感染力强,可以化动为静,变虚为实,对事物的情景过程等可以形象的再现,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方便的表达。在幼儿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示幼儿经验外的事物,可以丰富幼儿园教学的组织形式,对于幼儿园教学有事半功倍的辅助功效。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整合学前教育资源并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幼师生为地方大中专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以后从事本地区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学生。幼师生是幼儿教师发展的职前阶段,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故而培养好幼师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至关重要。为培养幼师生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能力,特别是整合运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多媒体技术的能力,笔者研究建构了“一体三阶段”能力培养模式。

一“一体三阶段”能力培养模式的由来

要培养幼师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就要根据幼师生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认知的发展情况确定培养的结构,结合上述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将幼师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也就是在其职业知识与技能储备阶段、职业角色体验阶段、职业知识与技能提升阶段分层递进的培养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如图1所示。故而,笔者在建构提升幼师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时,设计了层级递进培养幼师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三阶段”。幼师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幼师生的职业认知发展情况分阶段进行的,在培养过程中就要关注并帮助幼师生发展其职业认知,只有其职业认知良好的发展,其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才能随之逐渐提升。故而笔者借鉴“实践共同体”理念,建立一个包含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幼儿园专家型教师、以及幼师生在内的“实践共同体”,建构了培养模式中的“一体”。“一体”能较好的解决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工作实际的联通问题,使幼师生的所学与所用连接起来,提升幼师生学习技术的效率。

二“一体三阶段”能力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体”是指“实践共同体”,“三阶段”是指包括“职业知识与技能储备阶段”、“职业角色体验阶段”、“职业知识与技能提升阶段”在内的三个能力培养阶段。笔者根据三个阶段幼师生培养的侧重点,安排设计了提升幼师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不同培养形式和培养内容。这一能力培养模式详见图2。(一)“一体三阶段”能力培养模式中“一体”的内涵。“一体三阶段”能力培养模式中的“一体”即“实践共同体”,它非常重要,是整个培养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为了联通幼儿园工作实际与幼师生的学习活动,使幼师生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更有效,笔者需要组建的“实践共同体”中包含幼师生、幼儿园专家型教师、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三种不同身份者(三者间的关系见图3)。在实践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院校专业教师向幼师生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幼师生不断地向院校教师提供反馈,以便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调整多媒体技术培养的进度、难度以及技术讲解的深度;幼儿教师在幼师生学习活动中可以为其提供学术性支持,使幼师生在遇到具体工作任务时,可以获得幼儿园专家型教师的经验和技巧;同时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在与幼儿园专家型教师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幼儿园工作情境与任务,这帮助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逐步实现培养幼师生学前专业知识与多媒体技术整合运用能力的目标;而幼儿园专家型教师在与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和幼师生互动中也可获得技术支持,提升自身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二)“一体三阶段”能力培养模式中“职业知识与技能储备阶段”的内涵。“一体三阶段”能力培养模式中的第一个培养阶段是“职业知识与技能储备阶段”,这一阶段幼师生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及教育见实习,对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职业素养日渐累积。笔者设计两个学习小组用不同的形式学习多媒体技术,“实践共同体”此事共同确定本阶段的能力培养内容和与之对应的幼儿园工作情境与任务。这一阶段幼儿园专家型教师给幼师生的具体帮助是:(1)提供幼儿园工作情境的影像资料或为幼师生实地观摩创造条件。(2)帮助解决幼师生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3)将幼师生的实践成果运用于幼儿园实际工作并给予其效果反馈。(三)“一体三阶段”能力培养模式中“职业知识与技能提升阶段”的内涵。“一体三阶段”能力培养模式中的第三个培养阶段是“职业知识与技能提升阶段”,即幼师生实习返校后的学习阶段,此时的幼师生对职业本身已经形成了相对客观、系统的认识,并且初步具备多媒体技术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整合运用的能力。此段设置面向全体临毕业幼师生的培养课程,这一课程引入需要创造性表达和需要多媒体技术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整合运用的典型工作任务,帮助幼师生提升媒体技术整合应用的能力。这一阶段同班的幼师生、幼儿园专家型教师和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共同构成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实践共同体”,共同开发和完成学习项目,使幼师生获得学前专业知识与多媒体技术整合运用的能力。这一阶段幼儿园专家型教师给幼师生的具体帮助是:(1)继续为幼师生提供完成实践项目所需的部分素材。(2)指导幼师生完成其项目成果。(3)将项目成果运用于幼儿园工作实际并给予其反馈。经由“三阶段”的培养,幼师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效地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能够具备整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学前专业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幼师生范文篇6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可以称之为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1]近几年,由于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不断曝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其对幼儿教师师德建设问题的深入思考,这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加强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核心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师德养成教育资源,高校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做好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并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其中,以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来塑造幼师生的健全人格和职业道德,既有利于幼师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时代意义

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涵养幼师生精神生活及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资源,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将这些资源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中,从而实现学校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就要求各类学校在办学中要重视中国的国情、历史和文化,“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高校在加强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时,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厚滋养,对其厚植爱国情怀、坚定职业理想、增强职业信念、涵育德行情操,有计划、有系统地培育幼师生的师德素养。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战线输送一批批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说,这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必然要求。(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现实需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现实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与对手较量的坚实根基。因此,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在高校师范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师德失范问题。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三个方面的关系,其中助力幼师生师德修养的主要有:志向高远、诚实守信、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精忠报国、克己奉公、勤俭廉政、礼貌谦让、尊师重教、勤劳敬业等。教育工作者将这些传统美德融入师德养成教育,不仅能丰富幼师生的文化底蕴,增强人文素养,促进师德内化,而且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素质过硬、职业信念坚定、师德素养高尚的幼教人才。这样,幼儿教育战线目前存在的师德失范问题就会得到彻底扭转。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遵循原则

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是高校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使幼师生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初步的职业道德,对幼师生长期和反复进行教育、疏导、训练及培养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师德资源,在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仅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而且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检验道德教育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5]教育工作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时,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师德滋养提升幼师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情感,通过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等形式,使幼师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情感内化为职业信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将“知”与“行”统一起来,始终遵循知行合一的师德教育目标,塑造幼师生热爱幼教工作、献身幼教工作的师德理念和良好师德素养。(二)强化与内化相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强化与内化统一于幼师生个体发展全过程的和谐教育。强化与内化是培养师德行为能力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是通过价值判断、选择、体验形成价值取向、需要、动机、情感、信念、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等一系列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并不完全以内省方式运行,而是与知识的强化过程结合同时运行的。[6]因此,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幼师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者首先要通过强化教育使学生个体获得一定的师德认知,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将师德认知内化为师德品质,进而在实践中转化为良好的师德行为。(三)长期性。师德养成教育实质上是改变学生个体以往形成的不符合师德规范要求的认知及行为习惯。而错误的认知及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况且幼师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知和信念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及社会因素的干扰,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要坚持长期性原则,切记断断续续,时紧时松。要按照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把“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作为统领师德养育的标准,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育德优势,培育新时代师德高尚、综合素质过硬的幼教接班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路径选择

师德养成是幼师生师德内化的重要过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德资源融入课堂教育、实践教育、校园文化中,有助于增强幼师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情感、坚定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一)课堂教育为主阵地,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德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引领幼师生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陶冶道德情操,增强对幼教职业的认同和师德规范的认知,进而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汲取传统美德融入相关课程的课堂教育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其次,教师要善于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当代师德文化的要求与幼师生的年龄特征、文化底蕴,汲取相适应的师德文化基因并进行创新性转化,以利于幼师生的理解和接受,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作用;再次,教师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争做师德楷模,才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确立明确的师德目标,从而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外化为师德行为。(二)融入实践教育,促进学生师德认知转化为师德行为。实践教育是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幼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师德养成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首先,结合课程相关内容及重要节日、纪念日等举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活动。如:结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中国梦”“文化强国”专题,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及手抄报制作比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爱国奋斗圆梦”主题教育文艺演出、“文化自信”主题演讲比赛;结合一二•九运动举办“纪念一二•九激发复兴梦”知识游园竞猜活动;结合宪法纪念日举行“法在身边”微视频大赛、情景剧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结合教师节举行师恩、师德主题演讲比赛、采访“心中最美教师”微视频比赛等。这些主题教育活动不仅增强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职业道德和法治素养,还激发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同时,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学生深沉的家国情怀。其次,围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加学校、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创建活动。如:学校可通过主题班会、制作文明礼貌用语图标、绘制板报及横幅进行舆论宣传等;社会上可通过文明创建政策与意义宣讲、利用幼师专业特长编排文艺节目进社区及社会福利院等,弘扬美德义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人们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而且还培育了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升了学生自身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自觉实践能力。再次,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如:地方博物馆、民俗馆、展览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从历史遗迹与历史文物、传说故事与风俗习惯、名人轶事等汲取地方文化精华,感受家乡传统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奉献家乡幼教事业的热情和决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彰显润物无声育人优势。校园文化是幼师生涵养职业精神、职业情感与价值观的精神家园。[7]加强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学校师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行为规范、师德高尚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首先,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校园景观设计、文化长廊建设、校史馆建设、师德典范名人碑刻等将中华传统美德及正确教育价值观念融入其中,营造校园物质文化育人氛围。其次,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之中,紧紧围绕“师德养成”这一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再次,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从制定规章制度、成立校园文化组织机构和队伍三方面着手进行,是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再次,创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环境。校园网络文化是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又一重要阵地,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及微博、微信、QQ等具有互动性的移动平台,大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深入挖掘师德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真实、生动的教育案例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涵养学生的师德品质。另外,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育人环境,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利用网络,提高网络育人功能。

总之,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优势,营造中华传统美德育人氛围,增强幼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提升幼师生的师德品质和师德行为。

参考文献:

[1]易凌云.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定义、内容与生成[J].学前教育研究,2012(9):3-11.

[2]田嵩燕.泱泱中华文明博大[EB/OL].[2018-03-13].

[3].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2014-02-26].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EB/OL].[2014-10-16].

[5]李恒川,王军.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及其困境[J].齐鲁学刊,2012(4):74-77.

[6]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学报,2004(2):45-47.

幼师生范文篇7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幼师生;管理策略

一、五年一贯制的教育特点

五年制高职教育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时的高等实业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四种,招收中学毕业生,预科一年,本科农业四年,其余三年;机轮科不设预科,学制五年,是我国五年制高职的最早形式。我国最早明确“五年制”这种教育形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同意试办三所初中后五年制的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这既是我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初指导性文件,也为高职教育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避免专科教育的本科化,加强专科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探索,对“五年一贯制”试点进行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促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20世纪,无论是国家把高等职业学校设置审批权下放地方,还是对职业学校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都促进了各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五年一贯制大专作为一种全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为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2011年起,学校就开始招收以初中为起点的“3+2”学生,2012年升格为大专院校,正式招收五年一贯制学生。经过四年的教育教学,学校已经为幼儿园输送了三批见习生,即将输送第一批实习生,各园对见习生的总体反映良好,认为学生积极主动、吃苦耐劳、技能娴熟。

二、五年一贯制的幼师生特点

1.年龄较小。因为学生的起点是初中,所以学生年龄集中于14、15岁到19、20岁之间,年龄跨度大。另外,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女生是校园中的主力军,男女比例为1:100。2.学生的入学成绩偏低。与同龄阶段相比较,掌握的知识面以及考试成绩都属于中下偏低水平。3.学生思想认识差异较大。有些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也有些学生内向保守,不善表达。4.家庭教育不够完善。有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身心带来了消极影响,一些学生沾染了不良习气,如抽烟、打架、旷课,甚至过激的行为。5.学习气氛不佳。低年级学生学习氛围差,课堂听课效率低,见习前学生的理论课与技能课考试挂科现象严重。6.学生会管理权力过大。学生会在学生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管理权力被放大,有时变成了权力滥用,造成了学生会和普通学生的矛盾冲突。

三、五年一贯制幼师生的管理策略

(一)管理形式多样化

1.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应更加专业。学校由于处于转型初期,对于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配备还不够完善。因五年制幼师生的前三年依然属于未成年人,所以应按照未成年人的管理方式进行:监护+引导。学生的文化成绩普遍较低,在初中属于排名靠后的学生,长期被课堂边缘化,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气,入校后学习环境更加宽松,导致学生在精神上更加放松甚至懈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班主任教师能够及时督促并正确引导,会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学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也是矛盾多发的主要原因。青春期的女生产生矛盾时更倾向于利用回避的方式,如背后造谣中伤、纠结小团体等,而不能直接去面对和处理矛盾。专职班主任应对班内情况随时了解,及时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疏导,使学生在健康的人际环境中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2.以任课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管理应严肃严格。基于时代与社会的要求,教师这个团体逐渐弱势化,学生的权利在被放大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在一步步降低,导致对学生不敢问、不敢说、不敢管,无形中也降低了课堂效率。任课教师要明确培养目标,朝着目标在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对课堂教学严肃、对学生管理严格,这样才能更好地纠正学风。3.以学生会为主体的学生管理工作应简化高效。学校五年制学生会是一个庞大的团体,学生在校生总数为1500人左右,学生会成员就达到200人左右。学生会团体中学生素质层次不齐,管理中往往方式不当,容易产生冲突。每天的检查工作占据了学生会成员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检查结果的反馈和处理并不及时,导致学生会工作效率低下,没有达到检查目的。所以,应简化学生会机构,做到查之有效。4.家校联合应提上日程。学生一入学便拥有了“大专生”的称号,学生更加独立,与家庭的联系更少。其实,对于未成年的五年制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在校教师只是半个监护人,父母是整个教师。重视学校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学校主动反馈、家长积极配合才能使五年制学生平安度过在校的前三年,而前三年对于五年一贯制的学生来说极为重要。

(二)管理内容具体化

1.德育内容渗透到方方面面。无论是课堂的教学内容、主题班会,还是学校草坪、食堂的桌凳,都应与学生的目标培养、责任教育、诚信教育、自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紧密相联。在教会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品质。所以,德育内容是五年制学生管理的重中之重。除思想政治课外,还应结合课堂、校园、宿舍各个场所开展教育。2.管理制度急需完善。学校刚刚转型,各项管理都处于摸索中,学生管理制度大部分还停留于中专时期,对管理制度的更新势在必行。对于五年制学生会的各项制度,在简化的同时应多增加奖励条目。目前,五年制学生会各部制度多以减分惩罚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削弱了学生努力进取、积极学习的主动性。某些制度过于严苛(如校园内不讲普通话一次扣4分,态度不良则翻倍等),使得学生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精神紧张无法放松,也就无法以平常心去学习和交流。3.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内容。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学校后首先参与的教育活动,进行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为新生提供及时、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使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入学教育应行之有效,不流于形式。教育内容要切实围绕校规校纪及学生奖惩制度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相关知识、专业学习方法及培养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本校优秀高职毕业生事迹报告会视频或优秀学生事迹报告等。

作者:郝红艳 李慧 单位: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肖雅琴.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及途径[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顾红霞.五年制高职新生入学适应情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1,(21).

[3]夏坤,沈鹏.新生头年计划: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泽西大学的个案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4]柏文涌,朱春辉.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6).

幼师生范文篇8

一、要建立学习动机的激励机制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学习活动的需要。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推动其努力学习的动力;有了明确的学习需要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使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品德变成一种习惯化了的顺其自然的事情。由于幼师生在中学的学习经历带给了他们许多失败感,因而往往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造成学习动机降低。所以在幼师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功与失败的归因训练,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正确归因,使他们从无助感中解脱出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对幼师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有效地进行表扬和奖励,如建立奖学金制度;三好学生评定制度;各种单项奖励的评选制度;优秀毕业生的选拔制度;阶段个人进步奖项制度,国家、省、市级助学金评选制度;专升本的选拔制度等都是幼儿师范院校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如果把这些制度有的放矢地操作好,就可以有效激发幼师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要发挥学科教学的渗透作用

学科教学是幼师生学习态度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幼师生各科知识兴趣的直接渠道,每一门学科都有进行思想品德训练的内在因素,教师要进行深入挖掘,使思想品德教育体现在学校教学的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堂上,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另外,还要加强对各科任教师的管理,使他们与班级的学生挂钩,也能像辅导员和班主任一样深入学生中间,每个学期都要圈定帮助的具体对象,制定该科目学生帮扶的教育目标、教育对策,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交流、课下辅导等途径形成与学生积极有效的互动;通过言传身教,实现育人的目的。同时,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贯彻愉快教学的原则,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改革,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幼师生成长,促进发展,引领每一位学生品尝成功的感觉,使课堂成为学习快乐的源泉,师生共同拥有课堂、享受课堂,一起快乐,共同成长。

三、要加强教育见习、实习的针对性

教育见习和实习是贯彻师资培养内容的途径,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保证,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可以引导幼师生树立献身幼教事业的志向,使他们初步具备幼儿教师应有的品德素质;还可以引导他们把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幼儿教育、教学实践,初步培养他们独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能力;更可以帮助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方法。也可以帮助幼儿师范院校检验办学思想及培养规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学校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同时,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可以有效地缩短幼师生与幼儿教育工作的距离,尽快掌握各种幼教知识。由此可见,教育见习、实习是幼师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在实际工作中,见习和实习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见习、实习时间短,次数少;认识不足,缺乏指导。这些因素是目前幼儿教师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抓好教育见习、实习工作,加强教育见习、实习的针对性,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要提前安排见习的时间,最好在新生入校时,与入学教育一同开始为期一周的幼儿园见习活动,让他们在还没有对专业产生反感情绪的时候,迅速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使他们在与幼儿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和认识幼儿教育、幼儿教师;使他们在与儿童接触的过程中,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对他们各方面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回到学校后能够重新审视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树立献身幼教、教书育人的志向,努力学习各门专业知识,努力掌握各种从教技能,努力塑造优秀的品德,为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做好准备。

幼师生范文篇9

1.1活动设计与幼儿的年龄特征不相符

幼师生应在幼儿年龄特征的基础上设计数学活动方案,但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特点理解缺乏实际了解,因此设计活动目标时容易过高或过低,对内容难易的处理不恰当.虽然学生在思想上有考虑到幼儿各年龄阶段特点的意识,但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征也是一知半解,只是按照自己主观的理解设计.例如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67%的学生设计的目标仅仅是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知道钟表表面和数字,掌握整点、半点.

1.2活动目标设计不科学

设计活动目标应根据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和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整体把握活动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学生平时练习以及目标设计训练,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目标设计定位与幼儿各年龄段不相符,如中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学生表述是:能选择不同的自然物测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测量方法,知道不同的量具所测量的结果不同.这一目标与中班幼儿不相符,目标定的过高;第二,我们现在提倡活动目标涉及三个维度:情感态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能力目标,而学生在设计时往往比较单一,偏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尤其是数学活动,更应把培养兴趣放在首位;第三,目标的表述啰嗦,不准确.例如,数学活动《10以内数的比较》,学生表述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掌握10以内物体的数量,通过教师的指导感受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会说“x比x多1,x比谁x少1”,这个学生在表述时不简洁,感受一词比较模糊;第四,目标内容之间重复过多,表述不一致.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6的分解》,有的学生表述为:通过操作玩教具幼儿学会6的分解组成,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前者是从幼儿的角度,后者是从教师的角度表述,前后不一致.

1.3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问题

学生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设计时,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概念的掌握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看到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尤其是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笔者在多年的从教经验中发现五年制幼师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扎实,有57%的学生的水平达不到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水平,甚至有一些达不到小学毕业生的水平.这些学生因为基础差,底子薄,所以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笔者曾做过调查,84%的幼师生不喜欢开设数学课.因此,幼师生在设计数学方案时,出现诸多错误.例如,在大班活动“认识时钟”中,许多学生将整点界定为3点、4点、8点、10点;半点就是2:30、5:30等具体的时间;还有很多学生教幼儿认识秒针;更有学生这样表述目标中“通过教师讲解,知道整点、半点和秒针没有关系,主要是时针和分针”,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较低.

1.4活动过程设计简单,层次单一,不易操作

学生在活动设计前尽管已经通过观察模仿和单一练习的方式学习,但学生在真正设计教案时,笔者发现学生设计的环节简单,不容易操作,层次感不强,结构零散,整个过程中方法使用单一.以大班活动“认识时钟”为例,幼师生设计的过程如下:(1)教师出示表盘,引导幼儿发现指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钟表(2)提问幼儿发现了什么(表盘、数字、指针),和其他幼儿交流发现;(3)教师指导幼儿认识整点;(4)教师指导幼儿认识半点.从幼师生设计的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环节衔接缺少层次,整个活动都在观察钟表,通过讲授认识整点、半点.第三步和第四步是活动重难点,整个活动设计没有凸显出重点,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整点、半点的策略不清晰,没有展示出具体的操作方法.

1.5教学方式重讲授,缺少引导探究和操作练习

数学知识本身是比较抽象的,而幼儿的思维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种矛盾决定了数学教育活动要以幼儿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为主,辅以操作练习,但在学生所设计的数学教案中大多是以教师向幼儿讲解知识概念以及幼儿的机械学习为主,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能将理解的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自身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识到怎样通过创设情境及所提供的教具、学具来引导幼儿自主操作和主动探究.在幼师生设计的大班活动“认识时钟”的活动设计中,教师灌输讲授的较多,幼儿的实际操作少,尤其是向幼儿解释整点和半点.

2提高幼师生数学活动设计能力的对策

2.1提供优秀活动案例,加强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数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能够理解并转化成教学实践自己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幼儿园优秀视频案例资源库(包括数学活动优秀教案及教学录像),通过分析活动案例和视频,将实践和教学理论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育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利用分组进行模拟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观念、知识结构及常用教学方法.

2.2增加幼师生练习实践的机会,及时反馈总结

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和模仿所得到的是理论的、间接的经验,而学生的教学技能需要在练习中才能得以提高的,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是五年制幼师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实际训练才能加强和熟练.在目标设计、活动过程、准备教具、过渡部分等环节中,学生通过实践练习(教学模拟)才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里,怎样修改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哪些地方自己容易出现问题.不仅如此,她们存在的更大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幼师生自己缺少思考的能力,同时,自我评价的能力也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师生实践练习的效果及时给予反馈总结,帮助学生反思自己活动设计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

2.3密切与幼儿园合作,加强幼师生与幼儿的接触

尽管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案例和练习机会,但学生真正和幼儿接触的机会少,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阶段特征缺少感性经验,提供给学生与幼儿相处的机会,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幼儿的生活学习与发展情况,掌握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式,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以便于学生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能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设计活动目标并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及教学方法.

2.4强化基本课程的学习,训练幼师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抽象思维,具有严密、规范、正确等特点.这恰恰是幼师生所缺少的,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在课程设置中,幼师生普遍未开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理科课程.当然这和幼师生理科课程普遍基础较差,对这些课程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乏味,不愿听讲有很大关系.虽然如此,我们的教学不能放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担任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教师应意识到该学科培养学生素养的任务和意义;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教学中采用一些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

2.5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提高数学兴趣

幼师生范文篇10

1.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幼师生的物理基础和学习能力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学生基础牢固掌习能力强,而有的学生只略懂大概,完全不深入,还有些学生甚至没有任何的物理基础,面对这样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那么势必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物理基础又不稳的同学来说,根本无法理解教学内容也不能跟上教师快节奏的步伐会导致这些学生出现听不懂、学不好的状况。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河能还会觉得教师的上课节奏慢,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我们要实行分层教学法,以此来帮助全体学生更好地学习。

2.分层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分层教学法实际上是通过科学化的时间以及教学计划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教学。正因为如此才决定了分层教学法无法实现教师对全体学生在统一时间内进行指导。所以,教师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导时,应是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的。这就需要学生自己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譬如当教师在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指导时,那么基础能力差的学生就应自主学习,以便在教师教导自己时能更好地配合教师。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教学目标海个学生都要努力达到这个目标。在这种模式之下,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在幼师生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分层教学法

1.对学生进行分层

要想让分层教学法真正地在幼师生物理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就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而教师只是充当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幼师生物理的教学不再只是重视教授内容,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启发和引导学生上。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只是片面地把自己当成一个传教者不能将物理教学当成是一项任务来完成,我们要和学生进行诚恳的交流指导学生应怎样去学、如何去学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愈励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并以此为基础来为学生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分层教学计划。这里我们将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积极性;B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基础知识能够基本了解和掌握肩一定的学习兴趣;C层学生学习能力非常好,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浓厚。通过对学生的分层,为以后有效地开展分层教学打下了基础。

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影响分层教学法的成功与否。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从内心深处唤醒学习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分层,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目标分层的设计。A层学生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物理原理赴他们明白物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体会到物理知识的渊博阴白物理学科的真正价值;B层学生以扎实掌握物理知识为主对于此类学生要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以此来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和试验的掌握赊此之外还要让他们能够自己分析和解决一些相对简单的物理问题;C层学生以拓宽物理视野为主教师可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物理难题来让学生进行解答。当然所谓“难题”就要靠教师自己斟酌了,难易适中既有挑战性汉在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拓宽学生学习物理的视野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赴学生对物理产生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教学方法进行分层

教学方法分层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坚持“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教学方针。教师在分层之前,就应掌握每一个学生特点并且对学生的特点加以运用,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推进分层教学法的有效进行。对于A层学生,教师应以培养为主,给学生下放一定的任务赴学生收获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足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改善学生对学习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强化学生的基础训练;B层学生教师应以激励为主要激励学生去钻研难度更大的物理习题;C层学生则应以指导为主大多数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焙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来将物理难题一个一个解开最终发现其中的真理。

4.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

教学评价分层是整个分层教学中最后的一个环节池是一项总结性的工作。通过教学评价分层后座个分层教学的效果才能够显现出来。所以教学评价分层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在进行分层教学评价时,教师应仍以学生的特点为基准:A层学生布置相对简单的基础作业月的是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B层学生布置难度相对较高的强化作业,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C层学生布置作业的难度最大多以创造性和灵活性为主,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