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0:09:35

意外范文篇1

基于此,在课堂上我也经常让学生合作完成美术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课堂上,我经常采用师生合作画画、生生合作画画、同桌合作画画等多种合作形式。这些形式我在教学中、高年级学生时,非常成功。于是我就想:低年级学生是否也能尝试一下呢?我决定让一年级学生也分小组合作画大画,因为是第一次画大画,我就降低了要求,我把绘画内容确定了,只是考验一下学生的相互合作的精神。如果分工合作得好,学生完全能画出好的大画。但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太小,在合作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意外。第一次刚开始画不久,由于小组中个别同学捣乱,结果,干干净净好好的一幅画中就被一个同学涂了个难看的一个圆块。这时其他同学立刻就叫起来:“老师,杨力乱涂了一个难看的圆,我们的画全被他破坏了。”我过去看了一下,在已画了一半的画面上确实涂了一个褐色的圆块,怎么办呢?

此时我脑海中突然涌出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个技艺高超的绣女,快给宫里绣完了一幅绣品,当她正在绣最后一个图案时,突然有个太监来告诉她,她家里的母亲不幸病逝了。听到这个噩耗时,绣女在慌乱中把自己的手指一下戳破了。顿时,一滴殷红的鲜血滴到了绣花的布上,这个绣女一下惊呆了,要知道,把这么珍贵的绣品弄脏了,是要受重罚的,但现在家里有事,她只能先把家里的事做完。可等家里事做完后,她不敢回宫了。她的爸爸看她忧心忡忡的样子,就问了缘故。当他听了这个绣女的话后,她爸爸提议:“你的绣花功夫不是很好吗?这滴血,你可试着利用它本身的颜色,顺势把它绣成一个好看的东西嘛!”

受启发的绣女回宫后,根据血滴的颜色顺势把它绣成了一朵漂亮的梅花,而绣成的这朵梅花非常符合整幅绣品的风格,为此,皇上后来看了绣品后,还觉得这幅绣品是最好的,因而重重奖励了这位绣女。于是,当我看到这个破坏整幅图画的一个褐色圆块时,我就马上想到了这个曾经看到过的故事。我也向这个组的学生建议:能不能把这个褐色圆块顺势加工,也变成一个好看的东西呢?如可把它画成一条褐色的狗在那儿走?或者变成一个褐色蜗牛在那儿爬?抑或其它东西?学生受启发后,利用自己的能力,真的把一个褐色圆块变成了一个符合他们画面内容的一个小动物,从而使整幅画重新美丽起来。这一次合作画画学生懂得了应变,明白了怎样把一个不好的事情动脑后变成一件好事。在这次合作画大画中,其他组也有类似画坏的情况发生,我也是同样启发学生把画坏的地方想办法补救过来,这既锻炼了学生动脑把坏事变成好事,同时又无声地教育了捣蛋的学生,使小组合作得更愉快,更融洽了。

其实,不仅在画大画时有这种情况发生,在学生个人的独立绘画中也会有画面不小心弄脏或画坏的可能,这也需要老师引导。如有学生不认真涂色,涂树的颜色时涂成黄色了。那老师就可解释:那是一棵秋天的叶子发黄的树了。所以当然也有不发黄的常绿的树,所以黄色和绿色等颜色的树都可存在于画面中。同理,涂太阳时,有小朋友也不小心把太阳涂成了绿色。我也解释,那是夏天的太阳,因为夏天的绿色太阳像大树一样,可给人凉爽的感觉,这样夏天就会不热了,反而凉快了。当然,太阳也可以是其它颜色,我们只要给这个颜色的太阳有合理的说法就行!

意外范文篇2

基于此,在课堂上我也经常让学生合作完成美术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课堂上,我经常采用师生合作画画、生生合作画画、同桌合作画画等多种合作形式。这些形式我在教学中、高年级学生时,非常成功。于是我就想:低年级学生是否也能尝试一下呢?我决定让一年级学生也分小组合作画大画,因为是第一次画大画,我就降低了要求,我把绘画内容确定了,只是考验一下学生的相互合作的精神。如果分工合作得好,学生完全能画出好的大画。但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太小,在合作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意外。第一次刚开始画不久,由于小组中个别同学捣乱,结果,干干净净好好的一幅画中就被一个同学涂了个难看的一个圆块。这时其他同学立刻就叫起来:“老师,杨力乱涂了一个难看的圆,我们的画全被他破坏了。”我过去看了一下,在已画了一半的画面上确实涂了一个褐色的圆块,怎么办呢?

此时我脑海中突然涌出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个技艺高超的绣女,快给宫里绣完了一幅绣品,当她正在绣最后一个图案时,突然有个太监来告诉她,她家里的母亲不幸病逝了。听到这个噩耗时,绣女在慌乱中把自己的手指一下戳破了。顿时,一滴殷红的鲜血滴到了绣花的布上,这个绣女一下惊呆了,要知道,把这么珍贵的绣品弄脏了,是要受重罚的,但现在家里有事,她只能先把家里的事做完。可等家里事做完后,她不敢回宫了。她的爸爸看她忧心忡忡的样子,就问了缘故。当他听了这个绣女的话后,她爸爸提议:“你的绣花功夫不是很好吗?这滴血,你可试着利用它本身的颜色,顺势把它绣成一个好看的东西嘛!”

受启发的绣女回宫后,根据血滴的颜色顺势把它绣成了一朵漂亮的梅花,而绣成的这朵梅花非常符合整幅绣品的风格,为此,皇上后来看了绣品后,还觉得这幅绣品是最好的,因而重重奖励了这位绣女。于是,当我看到这个破坏整幅图画的一个褐色圆块时,我就马上想到了这个曾经看到过的故事。我也向这个组的学生建议:能不能把这个褐色圆块顺势加工,也变成一个好看的东西呢?如可把它画成一条褐色的狗在那儿走?或者变成一个褐色蜗牛在那儿爬?抑或其它东西?学生受启发后,利用自己的能力,真的把一个褐色圆块变成了一个符合他们画面内容的一个小动物,从而使整幅画重新美丽起来。这一次合作画画学生懂得了应变,明白了怎样把一个不好的事情动脑后变成一件好事。在这次合作画大画中,其他组也有类似画坏的情况发生,我也是同样启发学生把画坏的地方想办法补救过来,这既锻炼了学生动脑把坏事变成好事,同时又无声地教育了捣蛋的学生,使小组合作得更愉快,更融洽了。

其实,不仅在画大画时有这种情况发生,在学生个人的独立绘画中也会有画面不小心弄脏或画坏的可能,这也需要老师引导。如有学生不认真涂色,涂树的颜色时涂成黄色了。那老师就可解释:那是一棵秋天的叶子发黄的树了。所以当然也有不发黄的常绿的树,所以黄色和绿色等颜色的树都可存在于画面中。同理,涂太阳时,有小朋友也不小心把太阳涂成了绿色。我也解释,那是夏天的太阳,因为夏天的绿色太阳像大树一样,可给人凉爽的感觉,这样夏天就会不热了,反而凉快了。当然,太阳也可以是其它颜色,我们只要给这个颜色的太阳有合理的说法就行!

意外范文篇3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的变数要比其它学科大,操作结果经常会出现背离教师预设,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有一些意外的事件发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对于这些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还未给与充分的认识或处理,使得有些资源被忽视、搁置,未能“生成”应有的功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动态资源生成性资源教学意外事件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当前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所谓生成性资源,本文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对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处理反映了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突出体现。

很多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在课本内外收集和设计了大量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一些对外的优质课、公开课、大比武,每位上课的教师都可谓挖空心思设计,希望能够上出特色。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用预设引导学生,希望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可是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变数要比其他学科大,教师或学生的一些操作经常会出现背离教师事先预设的结果甚至于出现错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很多老师太在乎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和进程,对这些实则很有价值的课堂动态资源都一笔带过,没有充分利用。

如何反思对课堂中的动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本人把近十年教学中积累的很多课堂中的意外事件,整理出来跟同行们共同探究。

一、课堂教学意外事件列举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开发和利用也在不断发展。动态生成性资源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的动态教学活动过程而产生的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动态产生的各种情状以及教学活动中不断融入进来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这个过程中对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的资源,对于课堂中临时的资源,我们教师应该综合分析、加以利用,更好的为以后教学服务。

1、教学中学生对你的教学提出了质疑

情景1:在讲电子表格Excel第一课时,讲到“Excel的文件就是一个工作簿,一个工作簿由多张工作表组成,最多系统默认的每个工作簿有3个工作表,用户可以插入更多的工作表,但每个工作簿最多只能设置255张工作表”,我看到某生一直在重复点他鼠标的左右键,整个教室充满了这个“嘀”“嗒”声,我就停止讲课看着他(我整理课堂纪律的一种方式),当全班同学都看着他的时候,他还在继续,然后他举手发言了:“老师,我发现不止有255张工作表”。哦,这个我倒没有去验证过,我走到他的旁边,发现已经有260张工作表了。

2、学生的操作结果与你要求的不符合

情景2:在教Photoshop的文字工具时,用的是制作Google网站的logo图标,如右图,由于学生先完成的是“Google”文字,字体设置成了TimesNewRoman,是个英文字体,然后在制作“谷歌”的时候忘了把“字体”改成“中文字体”,导致文字不会出现,在Photoshop教学中类似这些由于学生自己操作条件没有满足而造成无法得到正确结果的操作很多,比如把前景背景颜色设置得一样而导致无法显示文字;把图像大小设置成400厘米而导致字号为88点的文字也显示的很小;选择的范围没有“取消”就使用“滤镜”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等等。你们是怎么处理的呢?是不是帮他订正了就行了呢?

3、学生在课堂上起哄

情景3:在学习体验网上数据的时候,为了教学的收放自如,编写了一个小型的BBS系统,从注册到登录都很顺利,马上教室里就爆开了,怎么回事呢?“老师你快看”,等我刷新网页的时候,只见屏幕上什么话都有,“无聊死了”“老师你真漂亮”“SB”“**我爱你”“**是太监”这些灌水的话都有,他们还真的把这当网上论坛了,“老师,继续往下”,有同学提醒我,下面还有什么,“老师,你真无聊”“去死吧”……,看到这里,整个电脑房异常安静,全班同学都看着我,他们在看我的笑话呢,看你怎么收场。虽然我在备课的时候,也有过最坏的考虑,但没想到自己会成他们话题的对象。

4、学生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

情景4:“老师,我前面做的图片不见了”,在使用Photoshop软件合成图片的时候,学生往往把当前窗口最大化,然后先前处理过的图片不见了,这些现象在很多软件使用的时候都会出现。

二、课堂教学意外事件的处理与利用

我们教师透过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来认识、判断和捕捉这类重要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拓展课程资源研究的内容,促进课程资源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也有助于对教学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问题的研究。

1、巧借意外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意外或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情景1对策:我调整了一下心理,表扬了他的求真的精神,然后对这个问题作了如下的解释“看来是教材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是软件的版本不同”。如果就此结束,也就是一出普通的教材出错的问题,能不能挖掘呢?

我先让该同学向全班同学演示一下他是怎么发现的,他的操作就是我教案里接下来的内容:工作表的插入。要插入200多张工作表,毅力可嘉,能不能有什么省力的办法呢?这个内容要在Excel的最后两节课《Excel中的宏》中的循环语句中讲,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讲解循环语句最好的情景,能不能让学生先感受一下循环程序的特点呢?为此,我对本节课作了临时的调整,录制宏、编写循环语句、运行宏,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受了计算机工作的效率。我想经过我这样的处理,这个班级对循环语句的印象肯定要比其他班级来的深刻。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信息技术行业变化很快,有些新的技术和知识教师不一定知道的比学生早,对一些领域的了解学生不一定比老师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在学习中也会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对于新知识学习的帮助,学生本身可能并不知情,但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对学生生成的这些资源加以注意和利用,自然地运用到教学之中。

2、正确引导意外事件,培养探索精神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不等于是教师的完全放手,也不是学生的天马行空,而是让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使课堂的外延得到拓展与延伸,增强学生的信息摄入量。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是相当重要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成点加以甄别、取舍、甚至整合,才能使学生的生成有价值。

情景2对策:把前景背景颜色设置成一样而导致无法显示文字;图像大小设置成400厘米而导致字号为88点的文字也显示的很小。这两种情况,只要提醒一下同学们还是能理解的,不过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我一般是把这个同学的操作界面通过极域多媒体软件中的广播功能显示到全班同学的显示器,让集体来解决。学生无法完成的时候,再由教师来指出操作错误所在。而中文字一定要使用“中文字体”,选择的范围没有“取消”就使用“滤镜”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两种情况如果不解释清楚学生只能是强记,但我们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解决了问题就成的地步,也要多问为什么,要尽所能去挖掘。不要等学生再反问你为什么而自己却没考虑好。

所有这些问题和意外来自于教师、学生、教材或者他们之间互动时无意生成的,而答案是教材中没有的,这需要我们教师从教材以外找答案,更需要我们教师的经验积累。这类动态资源在教学中难以把握和调控,但它能够增加教学的有效信息,有利于知识深化。

3、利用意外事件,引申教学

我们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面对学生已出现的意外,换位思考,不斥责、挖苦学生,并利用学生的意外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情景3对策:经过几分钟的调整,我觉得仅仅删除文字已经不足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我对这个事件增加两块教学内容:网络文明和网络破案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我可以借助这些表里的信息找到作案人员”,网络破案开始了,我告诉学生有另一张数据库的表里还记录了每一位发言者所在机器的IP地址,我通过这个地址,借助多媒体广播软件极域提供的机器名与IP地址的对应找到那台机器,当然也找到了那位说“老师你真漂亮”的同学(我没有指出骂人的同学,而是让他下课后自己反省),同学们心服口服。我就趁热打铁,进行了一番网络文明的教育,这一变动,让同学们切身体会虚拟世界与现实的联系,网络上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约束。

情景4对策:再一次介绍应用程序窗口和文件窗口的关系,让学生加深印象。

当学生的国骂、人身攻击的语言出现在屏幕上,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坐视不管,更不要说出现在我们课堂上。但怎么教育?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把学生推向反面,这虽然是个意外,但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意外”纳入教学当中,及时调整,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或背离我们的预设的时候,往往更是考察教师智慧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生成的“转折”资源,进行知识的迁移,既达到预设的目标,又能扣紧“生成点”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随着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甘愿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等等,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你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三、巧设意外事件,创造课堂生成性资源

1、巧设预案,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对于未知的、随机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在设计预案时,应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教师要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不同角度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形成宝贵的课堂生成资源。

课堂上学生出现的意外,有些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问题的规律,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事先预测出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问题,进而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轻松地驾驭课堂。

比如我在教学的时候,经常设计几个小陷阱,当学生碰到自己无法解决或者教师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的时候,他们的求知欲望会非常强烈。

2、慧眼识金,促进有效生成

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可能来自学生,也可能来自教师,这需要我们有沉着冷静的心理和从容应变的机智,更需要我们牢固树立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的意识。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老师来说有时简直就是一次机遇,妥善处理,变废为宝,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再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生成性教学既关注教学过程也关注教学结果,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困惑的问题、暴露的错误、创新的思路甚至课堂偶发事件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态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必须独具慧眼,要善于捕捉、判断这些动态资源的利用价值,将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化腐朽为神奇,化意外为收获。3、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为学生资源生成创造一个空间

3、营造氛围,滋养动态资源生成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定不可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分给学生以一些自主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加工中学习创造,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完成认识的变化和飞跃。

4、提高自身驾驭动态资源的能力

教师必须不断地锤炼,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教学过程中动态信息的价值。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可以作为课堂资源利用,也不是所有可以作为资源的事件都要当堂处理。是否当堂利用动态资源,要看是否服从和服务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越具体、越细化,捕捉动态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辨别动态资源性质的能力越强,临场调控的能力就越强。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主编《信息技术课程: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3、罗廷锦、余胜泉.浅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中国信息技术网.2004.11.24

意外范文篇4

摈弃封闭的单线灌输、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品德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然而,当我们静观那些课堂实况时,却仍会发现老师无意间回避着“课堂生成”,放弃许多“现场资源”的利用时机,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了一潭没有涟漪的死水。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应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让品德教学活动充满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本文就此展开一些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认知、情感和体验互动交流、彼此相长的动态过程,摈弃封闭的单线灌输、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更是品德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生成”的重要性,纷纷希望在教学过程中,拥有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成”,并不断努力实践着。然而,当我们静观那些课堂实况时,却仍会发现老师无意间回避着“课堂生成”,放弃许多“现场资源”的利用时机。看似开放、探究的课堂背后,骨子里仍然是围绕着教师心中周密的预案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生成”强调的是动态发展,这无疑增加课堂掌控的难度。许多老师在直面“生成资源”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敷衍了之。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与其“花样百出”,还不如平平稳稳展开自己那精致的预案。殊不如,由此便也封闭了教学过程,阻断了“课堂生成”的渠道,使整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应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让品德教学活动充满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本文就此展开一些研究。

“课堂生成”是指在品德教学中,即时生发的具有探究价值的现场资源。她包括“意料生成”和“意外生成”,两者彼此交叉呈现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中。为师者要借助精简的预设、开放的空间,催生“意料生成”;并依赖灵活的教学机智,邂逅“意外生成”,共同演绎丰富精彩的品德课堂教学。

预约丰富的“意料生成”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这并不表示可以摈弃“预设”。如果教师缺乏对教材内容的精心解读,只是一味强调“生成”,结果只能造成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水火不容,而应该是水乳相融、和谐共生。只有在课前进行精心、科学的预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催生、预约丰富的“意料生成”。

(一)设计“精简”的流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讲求周全、精密,每个细节都应预想到位,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心中一清二楚。然后授课过程便可以“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一切尽在掌握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情感变得冷漠,品德言行也成了虚假的产物。而新课改倡导的“生成”则完全冲破这种禁锢,它更多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发展。这就决定着教学预案必须要开放封闭、严密的线性设计,切除多余、琐碎的教学环节,“精简”教学流程,以留有充足的时空,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飞扬。

1、聚焦核心话题

我们所熟悉的线性的、严密的教案设计,总是会安排一个又一个细小、琐碎的问题,将教学过程分解得肢离破碎,每个教学环节束缚得井井有条。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师生围绕这许多问题而进行的“我问你答”。结果教学过程自是毫无痞漏,但成效甚微,趣味淡然。因此关注“生成”的品德课堂,就必须抛弃这些烦人的繁琐的、浅层次的道德问答,把教材内容作为整体,根据课时品德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品德认知,设计一个或几个能统领整个品德内容的核心话题,并将课时教学的主要精力聚焦在这个辐射范围广的核心问题上。这样品德课堂才能远离令人乏味的无畏问答,腾出更多的时间成就师生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真诚、平等的交流。例如《学会合作》一课的教学,就可紧紧围绕“遇到困难,人们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不这样做,结果会怎样”“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吗?”等2-3个核心道德话题便可。将删除细小问题所留出的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由的思考和讨论。

2、预留弹性余地

“生成”决定着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间会出现一些与预设并非完全一致的现场生成的学情。如果我们用封闭、硬性的教学设计去套用,显然会将“课堂生成”扼制在萌芽状态。由此可见,倡导“生成”的课堂,其预设必然是弹性的、灵动的,包括道德目标、道德主题及教学环节等都应为学生的动态生成预留充裕的变更余地。

(1)道德目标可以随机升降

道德目标是品德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缩。它预设着课堂结束后,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等方面的收获和成效。但是课时道德目标也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遇到现场课堂教学资源生成时,预设时的学习状态、教学环境等都会发生改变。此刻教师就需要随着学习条件的变化,教学情境的更动,弹性、灵活地处理预设时的道德目标。或删补或升降,使之现场生成更切合学生真实学情的目标内容。这是在《学会合作》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是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及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与他人真诚合作。教学伊始,老师准备一活动:一张4K的白纸,让4位同学“挤”在一起。哪一组4人同时站在白纸上变算赢。可当老师说比赛开始了,居然有3/4的学生呆坐在原位不知所措。问及,才知他们看着崭新的白纸都不忍心,纷纷建议是否可以换用费弃的报纸。于是教师顺势增加了“节约、合理利用费纸”的道德目标。不但使学生感到了极大的被尊重感,还培养了他们节约、利用费纸的道德行为,真是一举两得。

(2)道德主题可以适时更换

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通常是凭借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主观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交流的道德主题。然而在真实课堂中,会出现五花八门的教学信息,这些即时出现的信息,或许就会变更了我们的课时道德主题。于是有必要在预设方案时,就能灵动、弹性地安排,为道德主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更换腾出充裕的空间。教学中,如果学生更愿意讨论、探究别的道德话题,而非教师预设时的道德主题。我们该如何面对,仍然我行我素,置学生的意愿不顾,显然不行。其实完全可以随着学生具体学情的意向,适时地更换课时的道德主题,以最大可能激发学生参与道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此处更换的道德主题,不该是与课堂道德内容毫无瓜割,它必须与文本内容及预设的道德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或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3)道德体验可以彼此不同

当学生真正被视为学习的主体时,我们必须承认并接受他们在道德体验中彼此的距离和差异。不同的学生个体,生活底蕴、道德经历及情感表现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异同,于是在道德情境中所获到的不同的体验也属自然之事。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千万不可将学生在课时道德体验的结果变得统一僵化,否则它将直接束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慧与灵性的迸发。学习《学会合作》一课时,教师出示“手术台上”、“消防队员救火”等几幅关于合作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说看了之后的感受。

生1:医生和护士共同在救治病人。

生2:从他们的动作、神情来看当时形势很紧张。

生3:真为这位病人感到幸运。

……

如此体验,各有差异。但却都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我们都得尊重接受,并为之高兴。

(二)预想详尽的学情

生成的品德课堂,更多关注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情感和道德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进而使品德教学过程呈现出“不拘一格”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预想详尽的学情,设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境,推测出学生或许会产生的学习结果,然后才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自然地应对不时出现的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做到未雨绸缎,使课堂中教师的指引更具针对性,更有成效。

1、设想可能出现的困境

教学是师生情感、体验相互碰撞,彼此启发的过程。不同的学生个体,由于道德经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差异,往往会在品德课堂中出现各自不一样的学习困境,教师能否及时、有效的指导,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境作一预测,设想课堂中会出现什么困惑,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1)道德认知受阻时

学生在新的道德内容面前感到困难,无法调用已有的生活经历,使他在课堂的道德认知,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对道德概念的不理解,对道德现象的不认可等等。造成在学生品德学习中的被动,无法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自然也影响着现场教学资源的生成。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估计,预想学生可能会产生怎样的认知困境,进而准备相应的引导措施,提供更多更直观的链接资料。“铺路架桥”填补学生认知领域的空白,激发他们的灵性,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这种学习困境,往往出现在相对较为新鲜的道德内容,或高于学生真实道德水准的内容。如《竞争与合作》相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言,是个新鲜事物,尤其是“竞争”显得更为陌生。“正确对待竞争、怎样与他人健康竞争”都会让学生感到困难。于是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预想到相应的措施,提供更多的相关链接资料,或者干脆是教师有效的讲解。

(2)道德情感被困时

由于学生对道德文本理解不深,或道德体验不够丰富,又或者缺乏与此项道德认知相符的生活积累。于是,在学习过程中就可能产生道德情感囿于原有状态,出现情感被困的现象,此时便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案预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学情,预想学生会不会出现道德情感的困乏。造成情感困乏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此设计好对应的举措,使学生在学习此道德内容时,能更顺利地激发道德情感。

(3)道德体验肤浅时

道德体验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文明的道德行为,都显得非常重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常会经历“道德体验”这一环节。但是在实际课堂中,也会因为道德内容、道德情境等因素,影响着学生真实体验的层次,造成深浅不齐。特别是道德体验肤浅时,学生便无法与道德内容形成共识,学习也就难以深入的开展开。在《学会合作》一课初次试教时,部分学生仅明白他们之间进行的合作团结,可对于进行合作重要性的体验却浮于表层。面对这种学情,教师在第二次教学中充分估计到存在道德体验深浅不齐的可能,并预设好当学生的道德体验肤浅时,可采用的方法。或讲解,或实践或增加情境的真实感,共同促进学生产生深刻的道德体验。

2、预测贴近实际的结果

学生在经历某个教学环节后,会获取多少道德认知,表现怎样的道德情感,产生如何的道德体验,都会影响着后续的教学流程。如何借助学生此时的道德收获,来指引下一步师生的教学流程,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事。课前教师应对课中要经历的道德活动或道德实践的结果,作一更为贴近学生真实情况的预测。估计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怎样的道德结果:“A、B、C”。提前对几种结果作好引导措施,以便在实际课堂中即时调整指导的策略,迎接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如《学会合作》中有一个道德游戏,学生在经历这个活动后,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或表层、或本质的道德收获,教师要有预先准备。届时才能做好,应对不乱并借助学生真实的道德结果,调整指导的策略,使他们拥有更精彩的道德收获。

内容摘要:

摈弃封闭的单线灌输、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品德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然而,当我们静观那些课堂实况时,却仍会发现老师无意间回避着“课堂生成”,放弃许多“现场资源”的利用时机,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了一潭没有涟漪的死水。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应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让品德教学活动充满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本文就此展开一些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认知、情感和体验互动交流、彼此相长的动态过程,摈弃封闭的单线灌输、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更是品德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生成”的重要性,纷纷希望在教学过程中,拥有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成”,并不断努力实践着。然而,当我们静观那些课堂实况时,却仍会发现老师无意间回避着“课堂生成”,放弃许多“现场资源”的利用时机。看似开放、探究的课堂背后,骨子里仍然是围绕着教师心中周密的预案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生成”强调的是动态发展,这无疑增加课堂掌控的难度。许多老师在直面“生成资源”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敷衍了之。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与其“花样百出”,还不如平平稳稳展开自己那精致的预案。殊不如,由此便也封闭了教学过程,阻断了“课堂生成”的渠道,使整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应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让品德教学活动充满丰富、精彩的“课堂生成”。本文就此展开一些研究。

“课堂生成”是指在品德教学中,即时生发的具有探究价值的现场资源。她包括“意料生成”和“意外生成”,两者彼此交叉呈现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中。为师者要借助精简的预设、开放的空间,催生“意料生成”;并依赖灵活的教学机智,邂逅“意外生成”,共同演绎丰富精彩的品德课堂教学。

预约丰富的“意料生成”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这并不表示可以摈弃“预设”。如果教师缺乏对教材内容的精心解读,只是一味强调“生成”,结果只能造成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水火不容,而应该是水乳相融、和谐共生。只有在课前进行精心、科学的预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催生、预约丰富的“意料生成”。

(一)设计“精简”的流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讲求周全、精密,每个细节都应预想到位,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心中一清二楚。然后授课过程便可以“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一切尽在掌握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情感变得冷漠,品德言行也成了虚假的产物。而新课改倡导的“生成”则完全冲破这种禁锢,它更多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发展。这就决定着教学预案必须要开放封闭、严密的线性设计,切除多余、琐碎的教学环节,“精简”教学流程,以留有充足的时空,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飞扬。

1、聚焦核心话题

我们所熟悉的线性的、严密的教案设计,总是会安排一个又一个细小、琐碎的问题,将教学过程分解得肢离破碎,每个教学环节束缚得井井有条。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师生围绕这许多问题而进行的“我问你答”。结果教学过程自是毫无痞漏,但成效甚微,趣味淡然。因此关注“生成”的品德课堂,就必须抛弃这些烦人的繁琐的、浅层次的道德问答,把教材内容作为整体,根据课时品德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品德认知,设计一个或几个能统领整个品德内容的核心话题,并将课时教学的主要精力聚焦在这个辐射范围广的核心问题上。这样品德课堂才能远离令人乏味的无畏问答,腾出更多的时间成就师生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真诚、平等的交流。例如《学会合作》一课的教学,就可紧紧围绕“遇到困难,人们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不这样做,结果会怎样”“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吗?”等2-3个核心道德话题便可。将删除细小问题所留出的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由的思考和讨论。

2、预留弹性余地

“生成”决定着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间会出现一些与预设并非完全一致的现场生成的学情。如果我们用封闭、硬性的教学设计去套用,显然会将“课堂生成”扼制在萌芽状态。由此可见,倡导“生成”的课堂,其预设必然是弹性的、灵动的,包括道德目标、道德主题及教学环节等都应为学生的动态生成预留充裕的变更余地。

(1)道德目标可以随机升降

道德目标是品德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缩。它预设着课堂结束后,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等方面的收获和成效。但是课时道德目标也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遇到现场课堂教学资源生成时,预设时的学习状态、教学环境等都会发生改变。此刻教师就需要随着学习条件的变化,教学情境的更动,弹性、灵活地处理预设时的道德目标。或删补或升降,使之现场生成更切合学生真实学情的目标内容。这是在《学会合作》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是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及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与他人真诚合作。教学伊始,老师准备一活动:一张4K的白纸,让4位同学“挤”在一起。哪一组4人同时站在白纸上变算赢。可当老师说比赛开始了,居然有3/4的学生呆坐在原位不知所措。问及,才知他们看着崭新的白纸都不忍心,纷纷建议是否可以换用费弃的报纸。于是教师顺势增加了“节约、合理利用费纸”的道德目标。不但使学生感到了极大的被尊重感,还培养了他们节约、利用费纸的道德行为,真是一举两得。

(2)道德主题可以适时更换

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通常是凭借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主观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交流的道德主题。然而在真实课堂中,会出现五花八门的教学信息,这些即时出现的信息,或许就会变更了我们的课时道德主题。于是有必要在预设方案时,就能灵动、弹性地安排,为道德主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更换腾出充裕的空间。教学中,如果学生更愿意讨论、探究别的道德话题,而非教师预设时的道德主题。我们该如何面对,仍然我行我素,置学生的意愿不顾,显然不行。其实完全可以随着学生具体学情的意向,适时地更换课时的道德主题,以最大可能激发学生参与道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此处更换的道德主题,不该是与课堂道德内容毫无瓜割,它必须与文本内容及预设的道德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或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3)道德体验可以彼此不同

当学生真正被视为学习的主体时,我们必须承认并接受他们在道德体验中彼此的距离和差异。不同的学生个体,生活底蕴、道德经历及情感表现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异同,于是在道德情境中所获到的不同的体验也属自然之事。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千万不可将学生在课时道德体验的结果变得统一僵化,否则它将直接束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慧与灵性的迸发。学习《学会合作》一课时,教师出示“手术台上”、“消防队员救火”等几幅关于合作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说看了之后的感受。

生1:医生和护士共同在救治病人。

生2:从他们的动作、神情来看当时形势很紧张。

生3:真为这位病人感到幸运。

……

如此体验,各有差异。但却都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我们都得尊重接受,并为之高兴。

(二)预想详尽的学情

生成的品德课堂,更多关注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道德认知、情感和道德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进而使品德教学过程呈现出“不拘一格”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预想详尽的学情,设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境,推测出学生或许会产生的学习结果,然后才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自然地应对不时出现的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做到未雨绸缎,使课堂中教师的指引更具针对性,更有成效。

1、设想可能出现的困境

教学是师生情感、体验相互碰撞,彼此启发的过程。不同的学生个体,由于道德经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差异,往往会在品德课堂中出现各自不一样的学习困境,教师能否及时、有效的指导,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境作一预测,设想课堂中会出现什么困惑,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1)道德认知受阻时

学生在新的道德内容面前感到困难,无法调用已有的生活经历,使他在课堂的道德认知,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对道德概念的不理解,对道德现象的不认可等等。造成在学生品德学习中的被动,无法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自然也影响着现场教学资源的生成。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估计,预想学生可能会产生怎样的认知困境,进而准备相应的引导措施,提供更多更直观的链接资料。“铺路架桥”填补学生认知领域的空白,激发他们的灵性,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这种学习困境,往往出现在相对较为新鲜的道德内容,或高于学生真实道德水准的内容。如《竞争与合作》相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言,是个新鲜事物,尤其是“竞争”显得更为陌生。“正确对待竞争、怎样与他人健康竞争”都会让学生感到困难。于是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预想到相应的措施,提供更多的相关链接资料,或者干脆是教师有效的讲解。

(2)道德情感被困时

由于学生对道德文本理解不深,或道德体验不够丰富,又或者缺乏与此项道德认知相符的生活积累。于是,在学习过程中就可能产生道德情感囿于原有状态,出现情感被困的现象,此时便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案预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学情,预想学生会不会出现道德情感的困乏。造成情感困乏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此设计好对应的举措,使学生在学习此道德内容时,能更顺利地激发道德情感。

(3)道德体验肤浅时

道德体验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文明的道德行为,都显得非常重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常会经历“道德体验”这一环节。但是在实际课堂中,也会因为道德内容、道德情境等因素,影响着学生真实体验的层次,造成深浅不齐。特别是道德体验肤浅时,学生便无法与道德内容形成共识,学习也就难以深入的开展开。在《学会合作》一课初次试教时,部分学生仅明白他们之间进行的合作团结,可对于进行合作重要性的体验却浮于表层。面对这种学情,教师在第二次教学中充分估计到存在道德体验深浅不齐的可能,并预设好当学生的道德体验肤浅时,可采用的方法。或讲解,或实践或增加情境的真实感,共同促进学生产生深刻的道德体验。

意外范文篇5

此书作者罗森伯格出生于美国德克斯州达拉斯市,曾在南方卫理大学研究犯罪学。她曾先后任职于达拉斯市警察局,新墨西哥州警察总局,范柱拉郡法庭担任鉴定调查官。后来她在加利福尼亚州专事写作。

拉萝是美国加州高等法院一位三十八岁的女法官,她精明果断前程似锦。她曾有过短暂的婚姻,但由于双方志趣不和而破裂,而后一直过头着平静的独居生活。

有一天,她家中遭人洗却。第二天她的妹妹尤丽和后夫萨姆在家中双双被,嫌疑犯竟然是她妹妹尤丽与其前夫所生的儿.乔希。这时拉萝发现自己被一名神秘的杀人犯尾随不放。这时拉萝成了惊弓之鸟,命在旦夕,于是她奋起自卫。经过几翻曲曲折折的调查研究,事情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杀死她妹妹尤利的真凶竞是她共事多年的好友艾琳,艾琳的丈夫约翰—一位令人尊敬的男医生,却是个男童癖患者尤丽和萨姆利用他的孩童儿.乔希,向约翰勒索,艾琳发现后就利用帕金杀掉了尤利和萨姆,后来才发现竞是好友拉萝的妹妹。帕金知道后一定会向艾琳大举勒索,于是艾琳就用法官的自卫手枪杀了帕金。在这朴素迷离的、纷繁复杂的旋涡中,贯穿本书的还是希望,即使无法恢复尤丽的生命,最后拉萝、乔希还是得到了解脱,而且拉萝遇到了警察里克森,从此脱离了独局生活。

看完这样一本小说,真是使人真正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很多意外可怕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社会上的人们总是要偏离生活正常的轨道。这就告诫我们应当千方百计地接受事实,坚持奋斗,不懈勇往直前,与生活作斗争。

看完一本书,你的收获可能不是很大,而更大的收获往往来自于看后的重新审视,这才是更大的享受。写读后感就可以驱使你重新审视书中内容,扩大思空间,只要认真去定了,收获必不会小,即使你定的读后感可能不是很好。因此我支持这样的做法。

意外范文篇6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旅游意外保险是指旅行社在组织团队旅游时,为保护旅游者的利益,代旅游者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一旦旅游者在旅游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安合同约定由承保保险公司向旅游者支付保险金的保险行为。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旅行社,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时,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旅游意外保险的赔偿范围

第四条旅行社组织团队旅游,必须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

第五条旅行社办理的旅游意外保险的赔偿范围应包括旅游者在旅游期间发生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下列赔偿:

(一)人身伤亡、急性病死亡引起的赔偿;

(二)受伤和急性病治疗支出的医药费;

(三)死亡处理或遗体遣返所需的费用;

(四)旅游者所携带的行李物品丢失、损坏或被盗所需的赔偿;

(五)第三者责任引起的赔偿。

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的旅游意外保险中上述各项赔偿的比例,由旅行社与承保保险公司商定。

第三章保险期限及保险金额

第六条旅行社组织的入境旅游,旅游意外保险期限从旅游者入境后参加旅行社安排的旅游行程时开始,直至该旅游行程结束,办完出境手续出境时为止。

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旅游意外保险期限从旅游者在约定的时间登上由旅行社安排的交通工具开始,直至该次旅行结束离开旅行社安排的交通工具为止。

旅游者自行中止旅行社安排的旅游行程,其保险期限至其中止旅游行程的时间为止。

旅游者在中止双方约定的旅游行程后自行旅游的,不在旅游意外保险之列。

第七条旅行社为旅游者办理的旅游意外保险金额不得低于以下基本标准。

(一)、入境旅游:每位旅游者30万元人民币;

(二)、出境旅游:每位旅游者30万元人民币;

(三)、国内旅游:每位旅游者10万元人民币;

(四)、一日游(含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与国内旅游):每位旅游者3万元人民币。

第八条旅行社开展登山、狩猎、漂流、汽车及摩托车拉力赛等特种旅游项目,可在本规定第七条所规定的旅游意外保险金额基本标准之上,按照该项目的风险程度,与保险公司商定保险金额。

第四章保险手续

第九条旅行社办理旅游意外保险,必须在境内保险公司办理。

第十条旅行社组织团队旅游,在与旅游者签定的合同中,应当明确列明旅游意外保险条款。

旅游意外保险条款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保险费;

(二)、保险金额;

(三)、旅行社与承保保险公司商定的各项旅游意外事故的赔偿比例。

第十一条旅游意外保险投保手续应由组团旅行社负责一次性办理,接团旅行社不再重复投保。

第十二条组团旅行社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的保险合同内容,与承保保险公司签定<<旅游意外保险合同书>>.

第十三条旅行社可以下列方式向保险公司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投保手续:

(一)每组织一个旅游团队,向保险公司办理一次投保手续;

(二)以上一年度组织旅游者的人数为基准,一次性向保险公司办理本年度的投保手续。

第十四条旅行社应与承保保险公司在保险条款中对旅游意外保险索赔有效期限做出约定,一般应自事故发生之日起180天内为限。

第十五条旅行社应当为其派出的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导游、领队人员办理旅游意外保险。

第十六条旅行社的销售价格中,应包含旅游意外保险费,该保险费可单独列项。

第十七条当旅游者在保险有效期内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时,旅行社应及时取得事故发生地公安、医疗、承保保险公司或其分、支公司等单位的有效凭证,并由组团社同承保保险公司办理理赔事宜。

对旅游者的小额行李物品损失的赔偿,旅行社应与承保保险公司在保险条款中做出规定;在约定数额内可由旅行社先向旅游者垫付,旅行社凭理赔申请及损失证明与承保保险公司办理赔偿手续。第五章行业监督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旅行社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旅行社办理旅游意外保险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旅游意外保险投保和理赔情况纳入旅行社年检范围。

第十九条旅行社应妥善保管旅游意外保险投保和理赔的各种资料,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在理赔案件发生后,应及时将理赔情况报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旅行社应选择保险业务信誉好、服务网络面广、无不良经营记录的保险公司投保。第六章罚则

第二十一条旅行社违反本规定第四条,未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的,责令停业整顿15天至30天,可以并处人民币5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旅行社违反本规定第七条,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的金额低于本规定基本标准的,旅行社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未为其派出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导游和领队办理旅游意外保险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警告;逾期不改的,处以人民币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意外范文篇7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旅行社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旅游意外保险是指旅行社在组织团队旅游时,为保护旅游者利益,代旅游者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一旦旅游者在旅游期间发生意外事故,按合同约定由承保保险公司向旅游者支付保险金的保险行为。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旅行社,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时,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旅游意外保险的赔偿范围

第四条旅行社组织团队旅游,必须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

第五条旅行社办理的旅游意外保险的赔偿范围应包括旅游者在旅游期间发生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下列赔偿:

(一)人身伤亡、急性病死亡引起的赔偿;

(二)受伤和急性病治疗支出的医药费;

(三)死亡处理或遗体遣返所需的费用;

(四)旅游者所携带的行礼物品丢失、损坏或被盗所需的赔偿;

(五)第三者责任引起的赔偿。

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的旅游意外保险中上述各项赔偿的比例,由旅行社与承保保险公司商定。

第三章保险期限及保险金额

第六条旅行社组织的入境旅游,旅游意外保脸期限从旅游者入境后参加旅行社安排的旅游行程时开始,直至该旅游行程结束,办完出境手续出境时为止。

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旅游意外保险期限从旅游者在约定的时间由旅行社安排的交通工具开始,直至该次旅行结束离开旅行社安排的交通工具为止。

旅游者自行终止旅行社安排的旅游行程,其保险期限至其终止旅游行程的时间为止。

旅游者在中止双方约定的旅游行程后自行旅游的,不在旅游意外保险之列。

第七条旅行社为旅游者办理的旅游意外保险金额不得低于以下基本标准:

(一)入境旅游:每位旅游者30万元人民币;

(二)出境旅游:每位旅游者30万元人民币;

(三)国内旅游:每位旅游者10万元人民币;

(四)一日游(含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与国内旅游):每位旅游者3万元人民币。

第八条旅行社开展登山、狩猎、漂流、汽鲁及摩托车拉力赛等特种旅游项目,可在本规定第六条所规定的旅游意外保险金额基本标准之上,按照该项目的风险程度,与保险公司商定保险金额。

第四章保险手续

第九条旅行社办理意外保险,必须在境内保险公司办理。

第十条旅行社组织团队旅游,在与旅游者签定的合同中,应当明确列明旅游意外保险条款。

旅游意外保险条款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保险费;

(二)保险金额;

(三)旅行社与承保保险公司商定的各项旅游意外事故的赔偿比例。

第十一条旅游意外保险投保手续应由组团旅行社负责一次性办理,接团旅行社不再重复投保。

第十二条组团旅行社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的保险合同内容,与承保保险公司签定《旅游意外保险合同书》。

第十三条旅行社可以下列方式向保险公司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投保手续:

(一)每组织一个旅游团队,向保险公司办理一次投保手续;

(二)以上一年度组织旅游者的人数为基数,一次性向保险公司办理本年度的投保手续。

第十四条旅行社与承保保险公司在保险条款中对旅游意外保险索赔有效期限做出约定,一般应自事故发生之日起180天内为限。

第十五条旅行社应当为其派出的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导游、领队人员办理旅游意外保险。

第十六条旅行社的销售价格中。应包含旅游意外保险费,该保险费可单独列项。

第十七条当旅游者在保险有效期内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时,旅行社应及时取得事故发生地公安、医疗、承保保险公司或其分、支公司等单位的有效凭证,并由组团社同承保保险公司办理理赔事宜。

对旅游者的小额行李物品损失的赔偿,旅行社应与承保保险公司在保险条款中做出规定;在约定数额内可由旅行社先行向旅游者垫付,旅行社凭理赔申请及损失证明与承保保险公司办理理赔手续。

第五章行业监督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旅行社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旅行社办理旅游意外保险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旅游意外保险投保和理赔情况纳入旅行社年检范围。

第十九条旅行社应妥善保管旅游意外保险投保和理赔的各种资料,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在理赔案件发生后,应及时将理赔情况报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旅行社应选择保险业务信誉好、服务网络面广、无不良经营记录的保险公司投保。

第六章罚则

第二十一条旅行社违反本规定第三条,未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的,责令停业整顿15天至30天,可以并处人民币5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旅行社违反本规定的第六条,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的金额低于本规定的基本标准的,旅行社违反本规定的第十四条规定,未为其派出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导游和领队办理旅游意外保险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于警告;逾期不改的,处于人民币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意外范文篇8

[摘要]对因医疗意外引起的医疗纠纷,法院依据法律关于公平责任原则的规定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这种风险分配模式存在不足之处,无法达到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果。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其理由是: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具体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借鉴在交通运输行业实行旅客意外伤害保险的成功经验;设立医疗意外风险保障基金。

一、案情简介

1999年4月13日凌晨6点,患者时某来到青湖卫生院求医。经当班医生诊断为普通感冒。因为是急诊时间,医生按规定没给她打青霉素,而给她开了丁胺卡那霉素进行点滴治疗。但一瓶丁胺卡那霉素还未挂完,时某就脸色青紫,呼吸急促。经医生及时抢救无效后死亡。尸体解剖结果表明,时某是特异体质致药物过敏死亡。患者家属于2002年5月诉至县法院要求赔偿。诉讼中经连云港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此为非医疗事故。法庭审理后认为,虽然被告在对受害人时某的诊疗抢救过程中没有过错,但由于时某的死亡与卫生院的诊疗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双方应按照公平原则各自承担50%的责任。一审判决卫生院赔偿原告209460元。卫生院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予以驳回,维持原判。

二、法院判决的依据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医疗意外引发的医疗纠纷。医疗意外与医疗事故不同。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由于存在医方的过失,依照侵权行为法的过错责任原则,当然应由其承担责任。而在医疗意外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活动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患者出现不良后果的损害事实,但这不是出于医务人员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由于医方没有主观上的过错,因此不能依据过错责任原则要求其承担责任。对患方(即患者及其亲属)来说,也不存在他们在医疗意外中的主观过错问题,因而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承担过错责任。由于医患双方均无过错,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法院就此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本案医患双方当事人对损害后果分担责任。

三、双方分担医疗意外风险模式之不足

法院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医患双方共同对医疗意外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负责,实际上即是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配由医患双方共同承担。这种风险(责任)分配模式在法律上有一定的根据,但就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而言,尚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从经济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患方自行承担一部分损害后果,意味着他将承受起一定的经济负担。这种经济上的负担非属于家庭计划之中,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会对患方正常的生活造成冲击。对某些患者及其家庭来说,更会使其生活难以为继。而医疗意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造成危害,一旦发生,损害后果通常会比较严重。对此问题,风险分担模式并没有加以考虑。其二,对医方来说,医疗意外是医疗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无法根本克服。如每一次医疗意外都要医方承担一定的责任,作出一定的经济开支,累计起来将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据江苏省对医疗纠纷所作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25%左右的医疗纠纷的真正起因是医疗事故。因此,依据公平责任原则要求医方就医疗意外分担部分责任,尽管不是全部责任,累计起来也将使医院难以承受。如何面对这种状况,风险分担模式也没有触及。

从社会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如个人及家庭难以消解这种经济负担,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生活安定,则会增加社会救助的负担。其二,对医方来说,负担难以承受的累计而至的巨大经济开支,必然会影响医疗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使医务人员因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实施正常的医疗手段,不敢采用医疗新技术,只得采取自卫性医疗措施。这显然不利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阻碍整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患方群体及整个社会都不利。其三,风险分担模式对医患双方所关注的经济负担问题未加考虑,双方间的纠纷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思考

法院依据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只是在医患双方间对医疗意外风险的承担作出了划分,尚留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必须设计其他解决方案与之配合应用,以期能更好地应对风险,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双方间的纠纷。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理由如下:

第一,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无危险则无保险”,危险的存在是构成保险的第一要素。它具有如下四个特征:危险发生存在可能、危险发生时间不能确定、危险所导致的后果不能确定、危险的发生并非故意造成的。医疗意外是医方无法预料和防范的意外事件,在正常的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发生的可能;人们并不能确定医疗意外发生的具体时间;医疗意外造成了病人人身损害,但造成多大损害人们事先也无法预料,损害后果不确定;医疗意外也不是患方或医方故意造成的危险。由此可见,医疗意外,作为一种危险,符合保险危险的四个特征,属于保险危险的范畴,可以作为保险制度适用的对象。

第二,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无损失,无保险”,一般保险的机能在于进行损失补偿,保障社会生活的安定。在医疗意外所致的人身伤害事故中,其后果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或健康受到损害,而且由此还必然给本人或他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虽然不能填补前者,却可以填补后者,由此而减轻或消除医患双方的经济负担,维护双方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这符合一般保险制度的目的。

第三,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保险基本理论认为,任何社会成员都面临着因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遭受损失的危险,单个人对付自然力量或者外界力量所造成损失的能力,十分有限,只有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消除单个人抵御自然或者社会风险所存在的不足。在这一保险理念之上建立起来的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散于患方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中,比单纯的医患双方分担风险的模式,自然有更强大的能力来消化医疗意外造成的损失、消除医患双方所承受的沉重经济负担。最终,可以起到化解双方间的纠纷,保障患方个人及家庭生活安定,保障医方正常的生存、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四,还需指出的一点是,医疗意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促进医学科学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因之一。通过正确面对医疗意外,认真总结分析,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这些又能使后来的患者和整个社会获益匪浅。因此,充分利用各方和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不仅仅是消极化解式地应对风险,它还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应对意外灾害、保障自身安全、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五、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构建

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这是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人类健康,人们对医学的信心和期望、对医者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媒体中的一些片面报道,使得人们的思想上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医学已经无所不能。事实上,现代医学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所面临的难题依然很多。它并不能根本杜绝医疗意外,因此,有必要纠正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使人们对现代医学的现状有清醒认识,形成“治病存在风险”的普遍观念,为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意外范文篇9

[摘要]对因医疗意外引起的医疗纠纷,法院依据法律关于公平责任原则的规定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这种风险分配模式存在不足之处,无法达到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果。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其理由是: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具体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借鉴在交通运输行业实行旅客意外伤害保险的成功经验;设立医疗意外风险保障基金。

一、案情简介

1999年4月13日凌晨6点,患者时某来到青湖卫生院求医。经当班医生诊断为普通感冒。因为是急诊时间,医生按规定没给她打青霉素,而给她开了丁胺卡那霉素进行点滴治疗。但一瓶丁胺卡那霉素还未挂完,时某就脸色青紫,呼吸急促。经医生及时抢救无效后死亡。尸体解剖结果表明,时某是特异体质致药物过敏死亡。患者家属于2002年5月诉至县法院要求赔偿。诉讼中经连云港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此为非医疗事故。法庭审理后认为,虽然被告在对受害人时某的诊疗抢救过程中没有过错,但由于时某的死亡与卫生院的诊疗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双方应按照公平原则各自承担50%的责任。一审判决卫生院赔偿原告209460元。卫生院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予以驳回,维持原判。

二、法院判决的依据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医疗意外引发的医疗纠纷。医疗意外与医疗事故不同。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由于存在医方的过失,依照侵权行为法的过错责任原则,当然应由其承担责任。而在医疗意外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活动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患者出现不良后果的损害事实,但这不是出于医务人员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由于医方没有主观上的过错,因此不能依据过错责任原则要求其承担责任。对患方(即患者及其亲属)来说,也不存在他们在医疗意外中的主观过错问题,因而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承担过错责任。由于医患双方均无过错,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法院就此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本案医患双方当事人对损害后果分担责任。

三、双方分担医疗意外风险模式之不足

法院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医患双方共同对医疗意外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负责,实际上即是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配由医患双方共同承担。这种风险(责任)分配模式在法律上有一定的根据,但就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而言,尚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从经济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患方自行承担一部分损害后果,意味着他将承受起一定的经济负担。这种经济上的负担非属于家庭计划之中,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会对患方正常的生活造成冲击。对某些患者及其家庭来说,更会使其生活难以为继。而医疗意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造成危害,一旦发生,损害后果通常会比较严重。对此问题,风险分担模式并没有加以考虑。其二,对医方来说,医疗意外是医疗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无法根本克服。如每一次医疗意外都要医方承担一定的责任,作出一定的经济开支,累计起来将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据江苏省对医疗纠纷所作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25%左右的医疗纠纷的真正起因是医疗事故。因此,依据公平责任原则要求医方就医疗意外分担部分责任,尽管不是全部责任,累计起来也将使医院难以承受。如何面对这种状况,风险分担模式也没有触及。

从社会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如个人及家庭难以消解这种经济负担,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生活安定,则会增加社会救助的负担。其二,对医方来说,负担难以承受的累计而至的巨大经济开支,必然会影响医疗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使医务人员因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实施正常的医疗手段,不敢采用医疗新技术,只得采取自卫性医疗措施。这显然不利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阻碍整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患方群体及整个社会都不利。其三,风险分担模式对医患双方所关注的经济负担问题未加考虑,双方间的纠纷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思考

法院依据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只是在医患双方间对医疗意外风险的承担作出了划分,尚留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必须设计其他解决方案与之配合应用,以期能更好地应对风险,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双方间的纠纷。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理由如下:

第一,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无危险则无保险”,危险的存在是构成保险的第一要素。它具有如下四个特征:危险发生存在可能、危险发生时间不能确定、危险所导致的后果不能确定、危险的发生并非故意造成的。医疗意外是医方无法预料和防范的意外事件,在正常的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发生的可能;人们并不能确定医疗意外发生的具体时间;医疗意外造成了病人人身损害,但造成多大损害人们事先也无法预料,损害后果不确定;医疗意外也不是患方或医方故意造成的危险。由此可见,医疗意外,作为一种危险,符合保险危险的四个特征,属于保险危险的范畴,可以作为保险制度适用的对象。

第二,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无损失,无保险”,一般保险的机能在于进行损失补偿,保障社会生活的安定。在医疗意外所致的人身伤害事故中,其后果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或健康受到损害,而且由此还必然给本人或他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虽然不能填补前者,却可以填补后者,由此而减轻或消除医患双方的经济负担,维护双方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这符合一般保险制度的目的。

第三,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保险基本理论认为,任何社会成员都面临着因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遭受损失的危险,单个人对付自然力量或者外界力量所造成损失的能力,十分有限,只有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消除单个人抵御自然或者社会风险所存在的不足。在这一保险理念之上建立起来的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散于患方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中,比单纯的医患双方分担风险的模式,自然有更强大的能力来消化医疗意外造成的损失、消除医患双方所承受的沉重经济负担。最终,可以起到化解双方间的纠纷,保障患方个人及家庭生活安定,保障医方正常的生存、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四,还需指出的一点是,医疗意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促进医学科学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因之一。通过正确面对医疗意外,认真总结分析,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这些又能使后来的患者和整个社会获益匪浅。因此,充分利用各方和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不仅仅是消极化解式地应对风险,它还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应对意外灾害、保障自身安全、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五、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构建

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这是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人类健康,人们对医学的信心和期望、对医者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媒体中的一些片面报道,使得人们的思想上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医学已经无所不能。事实上,现代医学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所面临的难题依然很多。它并不能根本杜绝医疗意外,因此,有必要纠正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使人们对现代医学的现状有清醒认识,形成“治病存在风险”的普遍观念,为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意外范文篇10

[摘要]对因医疗意外引起的医疗纠纷,法院依据法律关于公平责任原则的规定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这种风险分配模式存在不足之处,无法达到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果。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其理由是: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具体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借鉴在交通运输行业实行旅客意外伤害保险的成功经验;设立医疗意外风险保障基金。

一、案情简介

1999年4月13日凌晨6点,患者时某来到青湖卫生院求医。经当班医生诊断为普通感冒。因为是急诊时间,医生按规定没给她打青霉素,而给她开了丁胺卡那霉素进行点滴治疗。但一瓶丁胺卡那霉素还未挂完,时某就脸色青紫,呼吸急促。经医生及时抢救无效后死亡。尸体解剖结果表明,时某是特异体质致药物过敏死亡。患者家属于2002年5月诉至县法院要求赔偿。诉讼中经连云港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此为非医疗事故。法庭审理后认为,虽然被告在对受害人时某的诊疗抢救过程中没有过错,但由于时某的死亡与卫生院的诊疗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双方应按照公平原则各自承担50%的责任。一审判决卫生院赔偿原告209460元。卫生院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予以驳回,维持原判。

二、法院判决的依据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医疗意外引发的医疗纠纷。医疗意外与医疗事故不同。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由于存在医方的过失,依照侵权行为法的过错责任原则,当然应由其承担责任。而在医疗意外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活动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患者出现不良后果的损害事实,但这不是出于医务人员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由于医方没有主观上的过错,因此不能依据过错责任原则要求其承担责任。对患方(即患者及其亲属)来说,也不存在他们在医疗意外中的主观过错问题,因而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承担过错责任。由于医患双方均无过错,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法院就此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本案医患双方当事人对损害后果分担责任。

三、双方分担医疗意外风险模式之不足

法院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医患双方共同对医疗意外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负责,实际上即是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配由医患双方共同承担。这种风险(责任)分配模式在法律上有一定的根据,但就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而言,尚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从经济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患方自行承担一部分损害后果,意味着他将承受起一定的经济负担。这种经济上的负担非属于家庭计划之中,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会对患方正常的生活造成冲击。对某些患者及其家庭来说,更会使其生活难以为继。而医疗意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造成危害,一旦发生,损害后果通常会比较严重。对此问题,风险分担模式并没有加以考虑。其二,对医方来说,医疗意外是医疗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无法根本克服。如每一次医疗意外都要医方承担一定的责任,作出一定的经济开支,累计起来将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据江苏省对医疗纠纷所作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25%左右的医疗纠纷的真正起因是医疗事故。因此,依据公平责任原则要求医方就医疗意外分担部分责任,尽管不是全部责任,累计起来也将使医院难以承受。如何面对这种状况,风险分担模式也没有触及。

从社会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如个人及家庭难以消解这种经济负担,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生活安定,则会增加社会救助的负担。其二,对医方来说,负担难以承受的累计而至的巨大经济开支,必然会影响医疗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使医务人员因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实施正常的医疗手段,不敢采用医疗新技术,只得采取自卫性医疗措施。这显然不利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阻碍整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患方群体及整个社会都不利。其三,风险分担模式对医患双方所关注的经济负担问题未加考虑,双方间的纠纷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思考

法院依据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只是在医患双方间对医疗意外风险的承担作出了划分,尚留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必须设计其他解决方案与之配合应用,以期能更好地应对风险,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双方间的纠纷。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理由如下:

第一,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无危险则无保险”,危险的存在是构成保险的第一要素。它具有如下四个特征:危险发生存在可能、危险发生时间不能确定、危险所导致的后果不能确定、危险的发生并非故意造成的。医疗意外是医方无法预料和防范的意外事件,在正常的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发生的可能;人们并不能确定医疗意外发生的具体时间;医疗意外造成了病人人身损害,但造成多大损害人们事先也无法预料,损害后果不确定;医疗意外也不是患方或医方故意造成的危险。由此可见,医疗意外,作为一种危险,符合保险危险的四个特征,属于保险危险的范畴,可以作为保险制度适用的对象。

第二,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无损失,无保险”,一般保险的机能在于进行损失补偿,保障社会生活的安定。在医疗意外所致的人身伤害事故中,其后果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或健康受到损害,而且由此还必然给本人或他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虽然不能填补前者,却可以填补后者,由此而减轻或消除医患双方的经济负担,维护双方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这符合一般保险制度的目的。

第三,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保险基本理论认为,任何社会成员都面临着因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遭受损失的危险,单个人对付自然力量或者外界力量所造成损失的能力,十分有限,只有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消除单个人抵御自然或者社会风险所存在的不足。在这一保险理念之上建立起来的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散于患方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中,比单纯的医患双方分担风险的模式,自然有更强大的能力来消化医疗意外造成的损失、消除医患双方所承受的沉重经济负担。最终,可以起到化解双方间的纠纷,保障患方个人及家庭生活安定,保障医方正常的生存、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四,还需指出的一点是,医疗意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促进医学科学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因之一。通过正确面对医疗意外,认真总结分析,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这些又能使后来的患者和整个社会获益匪浅。因此,充分利用各方和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不仅仅是消极化解式地应对风险,它还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应对意外灾害、保障自身安全、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五、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构建

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这是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人类健康,人们对医学的信心和期望、对医者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媒体中的一些片面报道,使得人们的思想上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医学已经无所不能。事实上,现代医学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所面临的难题依然很多。它并不能根本杜绝医疗意外,因此,有必要纠正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使人们对现代医学的现状有清醒认识,形成“治病存在风险”的普遍观念,为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