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色范文10篇

时间:2024-04-09 18:02: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艺术特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范文篇1

一、构思布局

《在线挚友》这篇散文的构思布局颇为新颖独特。首先作者引用了一句西班牙谚语“Lifewithoutafriendisdeathwithoutawitness”(Birch1)作为文章的序曲。此处作者巧借谚语拉开其创作的帷幕可谓别出心裁,因为谚语不仅有使文章看上去通俗易懂的作用,而且很好地增强了文章开头的气势,达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力和凸显文章中心思想的功效,使文章增色不少。其次,作者巧妙地以打电话的形式展开叙事,使文章发展得自然而流畅,给人一种奇妙的亲切感,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眼前,就这样作者很好地拉近了自己与读者的距离。接着,从第三十九自然段开始,作者以夹叙夹议的方式推动了文章的发展,而该段中“Oftenittakessomesuddenandsadturnofeventstoawakenustothebeautyofaspecialpresenceinourlives”(Birch1)这句话则很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在他与阿道尔夫之间的友谊中所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同时也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具特色的是作者最后以自己回想阿道尔夫在打电话中所说的内容结束文章的创作,从而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给读者带来了回味无穷的感觉。

二、语言措辞

从语言措辞方面讲,该散文也颇具欣赏与研究价值。总的来说,整篇散文句式结构简洁,语言质朴、亲切而温馨,饱含了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传递的意义深远而耐人寻味。而且作者用词细腻、精巧,很好地表达了作品中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内心的真实感受。首先作者在文章的前几段中巧妙地运用了“snap”、“click”、“slam”三个不同的动词来刻画阿道尔夫挂断电话的场景,从而生动逼真地将阿道尔夫当时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以及第七自然段作者分别这样写道:“‘Yougotthewrongnumber!’ahuskymalevoicesnappedbeforethelinewentdead.”“‘Isaidyougotthewrongnumber!’camethevoiceoncemorethephoneclickedinmyear.”“‘Youfigureitout!’thephoneslammeddown.”(Birch1)其中“snap”的意思是“使某物咔嚓断开或挂断”,(Hornby,1659)此处作者使用该词很好地传递了阿道尔夫挂断电话这一动作的迅速与急促的感觉。“click”意思是“使发出短而尖锐的声音”,(Hornby,296)此处它强调声音的清脆和刺耳。通过使用该词,作者恰到好处地刻画了阿道尔夫第二次接到陌生电话时气愤地咔哒一声挂断电话的场景。“slam”的意思是“猛劲一摔,砰的一声关上或挂断某物”,(Hornby,1643)在此处作者巧用“slam”一词绝妙地将阿道尔夫用劲地、气呼呼地摔下电话听筒的样子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总之,这三个词给人的感觉是:阿道尔夫在连续三次接到陌生电话的情况下,他挂断电话的速度与用力程度是不断递进的,他不耐烦的、气愤的情绪也是不断激化的,作者借此很逼真地刻画了阿道尔夫心理活动的逐步演变过程,也无形中流露了作者自己对当时美国老人孤独、无助、性格古怪的现象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之情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其次,站在阿道尔夫门口,作者写道:“ItappedonAdolph’sdoor.Whentherewasnoanswer,Iknockedharder.”(Birch1)此处作者用了“tap”和“knock”两个不同程度的词来体现“敲门”这一动作。“tap”意思是“用手轻轻地叩门”,(Hornby,1806)由于作者与阿道尔夫此前只是在电话上有过交流,从未谋面,因此作者巧用“tap”体现了他敲门动作的文雅与礼貌,也流露了他内心的迟疑、不确定的感受。毕竟这是他第一次会见阿道尔夫,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HUIWENXUE么,阿道尔夫会有怎样的感受。然而,第一次敲门后并没有人回应,于是作者又敲了一次。这一次作者用的是“knock”一词,它虽然也是指“敲门”,但它着重强调用较大的力气敲门以期引起主人的注意与应答。从该词的巧妙使用之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内心些许的焦虑与担忧之情,或许他在担心自己找错了地方,或许他在担心阿道尔夫是不是发生了什么意外。就这样作者形象地表达了他两次敲门前后内心情绪的微妙变化。最后作者得知阿道尔夫已经离开人世时,作者写道:“Ithankedthepostmanandsteppedintothelate-morningsun;Iwalkedtowardthecar,misty-eyed.”(Birch1)我们可以看到,在文章中形容词出现的次数为数不多,而此处作者动情地使用了“misty-eyed.”这一形容词很好地说明了:他听到这一消息时,不仅眼睛蒙眬了,而且内心也迷茫了、失落了。就这样,作者很深刻地诠释了他痛失挚友后激动的、不知所措的心境。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很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措辞的细致与良苦用心。不仅如此,他创作文章时使用的句子简约但却优美,感情真实、自然,读起来暖人心房,意义深刻,耐人寻味。例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回忆起阿道尔夫讲电话的场景,他情不自禁地写道:“‘Adolf’,Iwhispered.‘Ididn’tgetthewrongnumberatall.Igotyou.”(Birch1)这句话虽然较为口语化,但它流露的意义却是无比深厚的,尤其是“Igotyou”,这简短的三个词传神地揭示了作者当时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是:“阿道尔夫,我找的就是你。”但从深层次上讲,作者其实是想告诉读者他已经从阿道尔夫那里找到了父亲的角色,他也理解了阿道尔夫内心的感受。于是,那种通过电话建立起来的友谊无形间上升为亲情了,而这一切也深刻地阐释了作者对这份情谊的珍视之情。

三、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新颖独到是该散文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在文章中,作者传神地运用了一些标点符号,如破折号、省略号、疑问号等等。这些标点符号看似普通,但作者自如地将它们运用在恰当的语境中,使之绽放出无穷的力量,达到了烘托气氛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效果。

(一)巧用破折号在文章中作者将破折号巧妙地运用到不同的语境中,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应。例如,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写道:“Thephonerangonce,twice—thensomeonepickeditup.”(Birch1)这是作者第一次拨电话时的场景,他不清楚对方是谁,但电话已经接通了,并嘟嘟地响了两声,紧接着作者突然使用了一个破折号,从而有效地烘托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也传神地表达了作者等电话时惴惴不安的心理。

(二)巧用省略号作者也在文章中多次使用了省略号,从而达到了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例如:作者想再次给阿道尔夫打电话,于是他在征求阿道尔夫的意见时,他写道:“Hehesitated.‘Iwouldn’tmind……hav-ingafriendagain’.”(Birch1)此处作者巧用省略号表示阿道尔夫语意的断断续续,烘托了他迟疑、犹豫的心理。一方面阿道尔夫在20年里从未接到过电话,他渴望有人和他说说话,渴望受到关注。另一方面,面对突如其来的关爱,他又有些担心,有些戒备,害怕受到伤害。

(三)巧用疑问号与此同时,作者还在文章中多次恰当地运用了疑问号。最典型的例子是:“Died?Adolf?Foramoment,Icouldn’tanswer.”(Birch1)这是作者听到阿道尔夫去世的消息时不由自主地写下的话语。作者连用两个疑问号精妙地表达了他听到这个噩耗时内心震撼、吃惊、无法接受事实的强烈感受。

艺术特色范文篇2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构图;笔墨技法;艺术特色

黄公望晚年所绘的《富春山居图》这一山水画艺术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以致于后来的山水画家难以望其项背,其在当时的绘画艺术领域乃至中国绘画史上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富春山居图》这一传世之作对现代绘画领域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画中之兰亭”的美誉足见其影响之大、之深、之高。文章从《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对后世绘画的创作影响出发,对其艺术创作特色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分析。

一、《富春山居图》简介

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这一传世佳作从构思、动笔直至绘制完成大致长达七年,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以及丰富的素材为其创作《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其创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再借助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富春山居图》这一精品力作问世。《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通过对富春江一带初秋景色的描绘,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江南山水风光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画面用墨淡雅,用笔顿挫转折,山水布局疏密有致、随意宛然天成,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欣赏此作品,让人回味无穷。明代书画家沈周、董其昌、邹之麟,清代书画家恽寿平等对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都有很高的评价,《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这一经典、传奇的水墨画作品对于后世绘画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浙派画家的影响更为深远。黄公望在艺术创作中,章法严谨而笔法松秀,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往往能够带给观者清净冥和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和《九峰雪舞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众多作品都是黄公望的经典之作,但《富春山居图》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晚年佳作,在构图、笔墨技法等方面独具艺术特色,有人将其与右军之《兰亭》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富居山居图》这一作品艺术创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浙派画家在执守传统的同时不断的转变和更新创作观念,在汲取以《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绘画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创作出了具有鲜明浙派特色的绘画艺术作品,展现出了浙派笔墨的时代风貌。《富春山居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之一,为后世绘画带来了极大影响,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随着《富春山居图》各种话题不断升温,其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绘画艺术领域,逐渐向仿制、影视以及收藏等领域扩大,由《富春山居图》衍生的艺术作品不断出现,例如《富春山居图》邮票、纯银纪念砖、铜雕艺术电话卡等相继产生和涌现。

三、《富春山居图》艺术创作特色

(一)构图

黄公望在作品《富春山居图》的艺术创作中采用横卷的方式,画面中山和水、树和木都疏密有致,使这一山水画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按照由远及近的方式对险峻而又起伏变化的山峦进行描绘,与色彩浓重的树木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富有生机的小桥流水、房屋村舍等,画面呈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富春山居图》艺术创作中,黄公望将山水树木、房舍桥梁等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景物按照中国传统审美标准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布局,真正诠释了“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的深刻含义。画中前后景物在构图上保持密切联系,体现出了天地万物的和谐与统一,空白处留给观者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正所谓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既反映出了《富春山居图》这一艺术创作章法和布局的独特性,同时也展现出了黄公望对于空间感的独到见解。画中天地之间悠悠广阔,黄公望在艺术创作中采取阔取景的方式,打破了宋代山水画艺术创作全景式构图的局限性,通过由远及近、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的构图方式表现出了富春江一带壮丽的山川和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色,作品画面气韵生动、简洁明快,能够带给观者独特的视觉感受。《富春山居图》将深远、平远、高远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表现秀美雄伟的江川山河,并通过一定的方法使观者可以看得更为清晰、透彻。展卷观览,黄公望在艺术创作中采用阔取景的方式使整体布局在一个平面上,并通过不断的延伸将同一水平上的山水景色呈现出来,在整幅画中,不管是在作品的布局方面,还是在形象安排方面,亦或是在空间探索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见解,绘画构图中阔远方式的转变又提升了画面的阔大之意,留白艺术手法的应用,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留给观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二)笔墨技法

对于绘画艺术创作而言,笔墨技法至关重要,黄公望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令人惊叹的《富春山居图》,其中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尤为关键。《富春山居图》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纸本水墨画,用墨淡雅,黄公望利用淡雅的笔调描绘出了富春江一带初秋的怡人景色,观者可以通过画面更好的体验“秋天的味道”。在《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的创作中,黄公望采用了干笔墨法,一方面,以文人画的传统笔法为基础,通过干枯的线条对景物进行刻画和表现,作品画面中的树木充斥着浓墨和湿墨,诸如山水等景物则用干笔进行勾勒,逐渐由淡到浓,淡墨描绘、浓墨收尾,画面中的树木和山水在用墨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浓淡结合,呈现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极大的提升了作品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画中的远山和洲都以淡墨为主,淡雅的笔墨、简单的数笔只稍留痕迹,勾勒出了景物的形象,树的浓墨和山的淡墨实现了干湿、浓淡的有机结合。《富春山居图》整幅作品运用干枯的笔调对山水等景物进行勾勒,简单的一笔就可以勾画出景物的造型,使景物形态和墨之间的变化更加清晰的展现出来,可以使观者更加直观的欣赏作品。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的艺术创作中,运用饱含水分的笔对景物进行刻画和描绘,枯润墨法的运用使整幅画的变化更加多端,节奏变化更加丰富。不管是枯润墨法的运用,还是干笔墨法的运用都实现了笔与墨的有机结合,使景物跃然纸上,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细观《富春山居图》这一作品,画家黄公望将“长披麻皴”的画法融入和应用到了艺术创作中,达到了“墨虚实枯润相融”的艺术效果。其在对水面波纹的勾勒和表现中采用了横向长皴的方式,使江面生动、形象的展示在观者面前,并用长线条皴擦对山体相交的浅水处进行表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点苔法的应用更是突显出了黄公望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特质,赋予作品以蓬勃的生命力,提升了画面的自然美感。黄公望在艺术创作中应用了多种笔墨技法,点苔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其笔墨技法的娴熟,落笔坚劲有力、粗细长短不一的横点、竖点将富春江一带的高峰、平坡、丛林等自然景物完美的展现出来,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三)意境

《富春山居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独特的意境美更是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赋予作品深厚的精神和情感内涵。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虽然是描绘的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将我国山水画的美学特色表现了出来,《富春山居图》作品不仅是利用笔墨对富春江一带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色的勾勒,还是创作者自身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创作者借助扎实的绘画基础和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巧妙的对自然进行写实,并赋予作品独特的意境美,使其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达到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绘画是情感表达的有效载体,这是黄公望在绘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思想,以其为有力支撑,黄公望借描写山水等景物来熔铸内心精神,将心灵的飘逸寄情于自然山水,借物抒情,移情于景,将自然景物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和载体,透过“宁静淡远、清新脱俗”的画风,观者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其淡泊名利的心态。黄公望人生坎坷,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与冷暖,其年轻时做过书吏、椽吏等官职,后因遭受诬陷而入狱,出狱之后游走于江湖,长期浪迹山川,并对江河山川等自然景物有了越来越多的喜爱,为了感受和领略自然美景常常是深切的观察,对其朝暮变化了然于心,晚年曾隐居于富春江一带。正是源于黄公望坎坷的人生经历,其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蕴含着飘逸隐遁的人生追求,通过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意象,绘画艺术创作只是其寄情的工具,借助绘画艺术创作来抒情达意。黄公望运用率性的绘画方式对富春江一带的初秋自然景色进行描绘,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自身的思想与感情,进而提升作品的精神内涵。相对于以往的山水画作品而言,黄公望所创作的《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在造型方面具有简约的显著特点,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了客观物象,没有夸张的浓墨重彩,也没有过多的修饰,作品造型虽然简约,但生动形象,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黄公望运用率真、随意的作画方式对客观物象进行勾勒和描绘,突破了传统绘画艺术所存在的束缚,以深切的观察和体验为基础,以所掌握的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为有力支撑,以心为主、以物为辅,通过大自然中真实的自然景物来展现自身的真挚情感,通过景物画面来传递其精神意蕴,使作品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虽然看似描绘的是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但是有人对实景进行过专门的印证,其画面中的自然美景并不能全部找到,只有一小部分是对照富春山而作。由此可见,黄公望在创作《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的过程中融自然于心境,通过深入的观察、深切的体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其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品画面中的大部分景物是黄公望内心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产物,由心而生、随心而作,客观物象看似简约,实则蕴含着创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是其精神世界的外在展现。作品看似是一幅造型简约的山水画,却是创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对于自然神韵的完美掌控得益于其深入的观察和深切的体验以及晚年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坎坷的人生以及作画经历丰富了绘画情感,融自然于心境的艺术表现更是令人惊叹,值得每一位当代绘画艺术创作者学习。

(四)诗书画的有机结合

元朝时期,书法多元化发展,文学艺术水平高度发展,再加上山水、竹石等绘画题材的大量出现,促进了诗书画的一体化,因此,文人画在元朝时期达到了顶峰,呈现出了书法化和诗化的显著特征,诗、书、画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个有机结合体。不管是绘画艺术创作的诗化,还是书法化,都增强了绘画艺术创作的表现力,使得创作者既可以通过富有文学艺术韵味的诗句表达心灵意境,又可以通过顿挫转折的笔墨勾勒和表现客观物象,以使作品能够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上有黄公望的提文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诗、书、画的有机结合,黄公望在画卷上的提文既发挥出了衬托的作用,使整幅作品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彩,避免给观者带来单调乏味的视觉感受,又增添了作品的文学气息,使其充满了诗情画意。同时挥洒自如的笔墨更是呈现出了一种书法艺术的独特之美。由此可见,《富春山居图》这一经典之作实现了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色。明代书法家沈周、董其昌以及清代书法家恽寿平等人的题跋,单纯地从内容上看,体现出了对于黄公望所绘制的《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的评价之高,我们也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他们对于作品的喜爱,而从整体来看,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更是提升了作品的内涵,突显出了作品的艺术境界。

四、结语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经典画作之一,在构图、笔墨技法以及立意方面都匠心独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赏析此作品,我们可以更好的领略黄公望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学思想以及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感受其绘画遗风,进而带给我们以启迪和感悟。

参考文献:

[1]冯婕.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特色[J].芒种,2015(05).

[2]胡晓明.从严子陵到黄公望:富春江的文化意象:《富春山居图》的前传及其展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3]王晓东,杨子勋.从《富春山居图》的笔墨技法特点看黄公望的艺术成就[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艺术特色范文篇3

一、痛苦倔强的灵魂

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具有系列化的特征,其中有老一代黑人女性形象,如《宠儿》中赛丝的婆母贝彼•萨格斯;更多的是中年黑人女性形象,如《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母亲波莉,《天堂》中以女修道院院长康索拉塔为代表的女性形象;还有年轻一代的黑人女性形象,如《最蓝的眼睛》中的女主人公佩科拉及其同伴克罗迪娅,《宠儿》中赛丝的女儿丹芙等。这些女性有些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思想性格,在作者笔下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在这一人物形象系列中,称得上艺术典型的则是《宠儿》中的女主人公赛丝。莫里森笔下的赛丝这一黑人女性形象是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典型。所谓源于生活,是指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并非是空想杜撰出来的,而是有事实依据和人物原型做基础的。莫里森在成名之前,曾在兰登书屋做高级编辑,担任《黑人之书》(TheBlackBook,1974)的编辑任务,在此期间,她接触到美国黑人长达百年争取平等的斗争史料,并为其中一些“非同反响的妇女”…的故事所深深吸引。其中有一份1851年的剪报记载了一位名叫玛格丽特•加纳(MargaretGarner)的女人,她带着孩子从肯塔基州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当追捕她的奴隶主赶到时,她说:“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再像我一样生活”,于是就奔向一间木屋,用一把斧头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们。她这样做是因为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再度承受她曾遭受过的苦难,“与其那样活着,不如死去”的好。这一令人触目惊心、骇人听闻的故事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激发了她强烈的创作欲望。赛丝这一艺术形象就是在玛格丽特•加纳这一原型的基础上,经过拓展、充实、艺术升华而塑造出来的。作者通过这一艺术典型的塑造,展示了她的苦难遭遇和不屈的抗争,从而勾画出了小说的主人公赛丝“痛苦而倔强的灵魂”。赛丝生活在民族压迫的环境中,深受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奴隶主无情地加于她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是极其惨烈的。她在“甜蜜之家”被奴隶主“学校教师”残忍地用刀刺划她的背部,留下了累累伤痕,她背上形如“苦樱树”的伤疤像“高低不平的洗衣搓板”,已失去了疼痛的知觉。奴隶主从不把她当人看待,对她精神上的摧残更是无以复加。

双重的歧视,双重的摧残,给她带来了难以忍受的沉重的精神痛苦。在作者笔下,赛丝的这种精神痛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女性应有的身份被剥夺而带来的痛苦。我们说,作为一个女性在小时是父母的女儿,成人后为丈夫的妻子,生子之后为孩子的母亲。作为女儿、妻子、母亲这些女性应有的身份应该是人性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却被奴隶主所践踏和剥夺。在襁褓中时,赛丝就被狠心的奴隶主剥夺了母亲对她喂养的权利和应得的母爱。童年时,赛丝只见过母亲几次,母亲的模样她模糊不清,其母被奴隶主吊死之后,她完全变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赛丝和她的丈夫黑尔,不能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平日连起码的眼神交流机会也不多,只有在星期天,才能在阳光下彼此相见,她完全丧失了妻子的身份。塞丝作为母亲抚育子女,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责任,也是女性的一种本能,然而“学校教师”的两个侄子却野蛮地抢走了她育子的奶水,对一个女人最神圣的母爱进行疯狂践踏。在奴隶主“学校教师”追捕她的危急关头,出于一种抗争,她被迫以极端的行为杀死了不到两岁的女儿,致使她背上了难以辩解的“凶手”罪名。二是作为母亲丧失了子女而带来的巨大痛苦。中外不少经典作家,在表现女性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方面,大都以人性为切入点,写出了她们的失子之痛。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他的小说集《呐喊》中的《明天》里,写了一个守寡的城市平民单四嫂子的贫苦生活。单四嫂子“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线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这个被称为“粗笨”的女人,在孤寂的生活中和她的宝儿相依为命。然而天公却不作美,宝儿得了难以救治的疾病,多方求医无果而死去,单四嫂子最终陷•入了极度的寂寞、孤独、痛苦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小说含蓄地表明,宝儿是单四嫂子的希望所在,宝儿的死亡意味着她失去了希望的“明天”。人们耳熟能详的《祝福》中的祥林嫂,被卖到贺家坳与贺老六成亲后,生下了儿子阿毛。丈夫因病死亡后,她只得和儿子阿毛相依为命,然而更为凄惨的是阿毛又被山坳里的野狼吃掉。祥林嫂失去了阿毛,她难以倾吐的精神痛苦,只能伴随着“我真傻,真的”的自我悔恨而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塞丝失去女儿的缘由与祥林嫂和单四嫂子相比则又显得格外“另类”。塞丝失子是奴隶主一手造成的,因此她痛苦的精神内涵就显得更为复杂,其中包括她的自我谴责、自我悔恨、自我拷问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塞丝的失子之痛如影随形,使她终生难以消解。三是表现在作为女性在自我救赎中带来的精神痛苦。

我们知道,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也有自我救赎的举动,她怀着对地狱的恐怖,为免除“两个死鬼男人”在“阴司”把她锯成丽半的“罪孽”,用自己“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她的这种自我救赎蕴含的精神痛苦,只能使人意会而难以用语言倾诉出来。塞丝杀婴之后,也同样有自我救赎的举动,这种救赎伴随着无尽的精神痛苦,比如为了求得心灵上的慰籍,以出卖自己的肉体为代价,让石匠给宠儿立了一块石碑。至于18年后宠儿还阳来到塞丝身边来索爱,这又为她提供了自我救赎的难得机会。塞丝一面在饮食起居方面悉心照顾宠儿,一面又忍受着宠儿向她索取母爱的折磨。为了达到自我救赎的目的,塞丝逆来顺受,忍受折磨,使她陷入心力交瘁,痛苦不堪的境地。作者就是这样,着眼于不同的思想层面,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了主人公塞丝痛苦的精神世界,写出了一个女性痛苦的灵魂。作者在塑造塞丝的艺术形象时,在着力表现她痛苦的精神状态的同时,更集中笔墨表现了她那强烈的求生欲望、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倔强的抗争精神的主导性格,而这正是塞丝区别于《最蓝的眼睛》中的波莉和《天堂》中的康索拉塔为代表的中年女性的性格的不同之处,从而成为其中独特的“这一个”(黑格尔语)。在这里,作者有意选取了塞丝人生道路上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一路写来,紧扣塞丝的出逃——跋涉——杀婴三个故事的关节点,凸显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塞丝生活的南方奴隶主庄园,并非是所谓的“甜蜜之家“,而是苦难的深渊。奴隶主“学校教师”像牛马一样地驱使她,竭尽对她的肉体和精神加以摧残之能事。在这种环境下,她并非逆来顺受,任人宰割。强烈的求生欲望支配她选择了脱逃,从而表现出了她的胆识和勇气。塞丝踏上逃亡之路,更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惊心动魄的人生苦旅。一个拖着身孕的妇女,孤身一人,跋山涉水,昼伏夜出,披荆斩棘,苦不堪言。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她又遇到了分娩,陷入了九死一生的绝境,幸得好心白人姑娘的救助,才化险为夷。这段经历把塞丝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塞丝好不容易来到辛辛那提蓝石路之家,仅与家人团聚28天后,又遭遇到奴隶主的追捕,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不得以杀婴相抗,在此把塞丝的倔强抗争的性格推向了极致。综上所述,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塞丝具有黑人民族传统的思想品格和黑人种族的文化根性,是一个具有独特思想性格内涵的黑人女性艺术的典型。在这里,她与作者笔下的另一个中年女性波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波莉在自人主流文化的侵蚀下,一味地迎合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倾心追求白人的生活方式,置家庭和儿女而不顾,最终导致性格变异,人性扭曲,完全丧失了黑人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固有的民族品格,在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上,她与塞丝的形象大相径庭,迥然不同。

二、人物形象的思想价值

艺术特色范文篇4

一、曲式结构分析

这首作品篇幅不长,短小精悍,尤其是曲式结构非常有特点。笔者认为这首作品的曲式为变奏曲式。曲式结构图式如下:从以上结构图式来看,整首作品共包括三个部分,每一部分节奏相同,且每段之间含有相同的间奏。前奏钢琴的右手声部为音乐的主题动机,第一部分的旋律和前奏的主题动机相同,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采用第一部分的主题材料加以变化重复。每一部分都含有丰富的调性变化,和声多次出现导七和弦,加强了音乐的张力。作品的开头和结尾都以钢琴独奏展开,结尾的音乐织体与前奏完全相同,首尾呼应。

二、旋律写作特色

1、平行乐句的运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因此音乐作品必须具有方便听众记忆的重复元素。在重复元素中,平行乐句的使用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平行乐句是指两个长度一样的对称乐句,一般是用重复的创作手法,在《晚安》这首作品中舒伯特就使用了平行乐句的创作手法。谱例1是《晚安》的开始部分,调性为d小调。这个片断是一个平行乐句。谱例1的第1小节(弱拍不计小节数)至第4小节为第一乐句,第5小节至第8小节为第二乐句,乐句发展的手法为完全重复,这种创作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听众的记忆。2、频繁的调性转化《晚安》中的调性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有色彩明亮的大调与暗淡的小调之间的对比,也有同名大小调和近关系调之间的相互转换。舒伯特用大调来表现主人公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用小调来展现凄凉、残酷的现实世界和主人公忧郁、悲伤的内心世界;用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来表达主人公在过去和现实两者中纠结、不安的复杂心情。谱例2是作品的后半部分。从d小调开始,之后四小节转到了两个升号的D大调。D大调和d小调为同名大小调,同名大小调的转化使得音乐色彩的变化更为丰富。可以看出,两个调性的旋律创作从调性音程的角度来说是一致的。谱例2第一行最后一小节中运用到了D大调的重属和弦,其中最后半拍的和弦离调到了三级音上的导七和弦,根据和弦的解决原则,谱例2中第二行第一个和弦应为D大调的三级和弦,但舒伯特却用主和弦代替了三级和弦,以此来阻碍和弦的解决,形成音乐的下三度进行。谱例2第三行第一小节的最后半拍,在钢琴的高音声部中出现了臉c2,这里预示着音乐从D大调转向了G大调,该和弦恰巧为G大调的属七和弦,明确了调性。之后在这一行的最后一个和弦中,钢琴的高音声部又出现了#c2,预示着调性又从G大调转回了D大调,该和弦恰巧是D大调的属七和弦,再次明确了调性。短短三行谱例,作品的调性变化为:d-D-G-d,在音乐色彩上形成了由暗淡到明亮再到暗淡的变化,进一步呈现了音乐的不稳定性,由此烘托出流浪者内心惆怅、不安的复杂心情。在频繁转调的过程中,舒伯特还将重属和弦和副属和弦运用到了作品的和声创作中。比如谱例2第二行第四小节第一个和弦是重属七和弦的第三转位,该小节的最后半拍是三级音上的导七和弦的第三转位,最后一行第二小节的最后半拍是重属七和弦的第二转位。这些重属和弦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离调,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性。舒伯特通过调性的不断转换,丰富了作品旋律的调性色彩,也进一步呈现出旋律的流动性,波动了听者的情绪。

三、和声创作特点

1、主持续音的运用主持续音具有主功能的意义,起到明确调性的作用,具有稳定的效果。主持续音一般应用于作品的开始,用来呈示调性、稳固和声。另外,主持续音还可应用于作品的尾声,用作结束主和弦的延留,对音乐的大师·名曲结束进行补充说明。谱例3是作品的前奏。作品由d小调开始,第一小节为主和弦,主和弦一直延续到第二小节的最后半拍接导七和弦的第二转位,之后在第三小节又回到了主和弦。从谱例3中可以看出该部分的和弦低音均为d小调的主音,这样的和声创作是为了在作品的开始强调调性,听众可以通过对调性的明确从而树立对主题动机的意识。所以谱例3中第二、三小节最后一个和弦的低音为d小调的主持续音,其为和弦外音。2、延留音的运用当一个和弦中的某个音保留到下一个和弦的同声部时,那么这个音就被称为延留音,延留音一般出现在强拍上。在音乐效果的呈现方面,延留音为后面和弦的解决做铺垫,在前后和弦之间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减缓音乐的进行,增加音乐的神秘感。谱例4、谱例4是作品的前半部分片断。第一小节至第三小节为d小调,第四小节第三个和弦出现了臉c2,此处由d小调转为F大调,该和弦为F大调的属和弦,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调性。由此可以向前推出,第四小节第一个和弦既可以看作是d小调的主和弦(由前面的属七和弦解决而来),同时也可以看作是F大调的六级和弦,故该和弦为d小调和F大调的共同和弦,也被称为转调的过渡和弦。第五小节最后的和弦中出现了臉b1,说明和声在此进行了短暂的离调,可以把该和弦看为F大调的重属七和弦。第六小节第一个和弦为了重属和弦的解决本应是F大调的完整属和弦,但钢琴的中声部保留了前面重属七和弦中声部的音,一直到第六小节第三个和弦才出现了完整的F大调属和弦,所以这里第六小节前两个和弦中声部的f1被称为延留音。延留音的出现也形成了非三度叠置的和弦,从而之后延留音同声部向下进行解决。调性在第八小节的最后半拍由F大调转到bB大调,第九小节的最后半拍落在bB大调的重属七和弦上。与前面的分析同理,第十小节第一个和弦本应是重属和弦解决后的完整属和弦,但因该和弦的中声部延留了前面重属和弦中声部的bb1,所以该和弦为不完整的属和弦,直到该小节第三个和弦才出现了完整的属和弦,中声部bb1解决到a1,重属和弦得到了完整的解决。延留音延缓了重属和弦的解决,在音效上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使得音响效果不至于大起大落。

四、钢琴伴奏织体

艺术特色范文篇5

1宽容礼让。解除尴尬

这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遇到的一件事。新学期开学,年轻的女老师来做班主任。班上有一位顽皮的学生,说他顽皮,因为他的恶作剧层出不穷,并以此为乐。同学们暗暗猜测,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个顽皮的学生肯定会给老师一个下马威。第二天,同学们来到教室里,眼前全黑,教室的墙壁被涂成了黑色。同学们面面相觑,只有那个男孩一脸的幸灾乐祸。上课铃响了,年轻的女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教室,意外的情景让她的脚步停在了门口,心头掠过一丝惊慌和紧张。该怎么办?年轻的女教师把目光投向学生,似乎在说:谁干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向那个男孩,男孩一副大无畏的样子。大家都在等着老师气急败坏地冲向校长室,就像以前的那些老师一阵“闪电雷鸣”、“秋风扫落叶”。而这位年轻的老师掠掠头发,从难堪中冷静下来,登上讲台,真诚地说:“我很高兴,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幽默的同学,这位同学非常聪敏,非常有创造力。这么多年了,没有一个人想到把墙刷成黑色,可是我们这位同学却想到了。我相信,这位同学将来肯定会大有出息!让我们用掌声来表示相信他。”大家一起热烈鼓掌。老师的目光有意无意地飘向那个男孩,男孩的脸发红了。这么多年了,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当时的心情真是翻江倒海般复杂。第二天,同学们来到教室,发现墙壁又变白了。素质教育不但是提高学生素质,更是提高教师素质。每个孩子本质上都是好孩子,都应受到同等的重视和宽容。墙由黑变白,在老师的宽容和同学的接纳下,孩子的心也有冷漠转向了感动。

2别开生面。智言育人

开学初的一节班会课上,华池一中优秀教师毛德江满含悲痛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一个特殊的追悼会。首先,请全体同学起立,默哀三分钟。”顿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三分钟后,毛老师漫不经心地说:“下面,我来致悼词——它,是我们班集体中的一员,生前鞠躬尽瘁,为集体利益默默奉献。不幸的是昨天中午就永远地闭上眼睛,结束了年仅15天的生命。安息吧!我们永远的好伙伴!”听到这一番特殊的悼词,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窃窃私语。当班长和生活委员将死难者的遗体用简易担架抬进教室时,全班学生哗然大笑。抹眼泪的、抱着肚子的、直不起腰杆的……真是百态丛生。原来,担架上抬的是一堆面目全非的竹扫帚。大家笑完之后,毛老师郑重地宣布:“班集体这位功臣的遗体应该由当事人来埋葬。”七八个早已面红耳赤的男生主动站起来承认了他们抽竹竿大闹天宫的事实。毛老师看了看几个知错的学生宽容地笑着说:“过去的事就让它永远成为过去。从今天起,希望同学们能爱护我们班集体的一切公物。”教师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那以后,班上再也没有一个学生损坏过公物。这位教育有方的教师,他以虚怀若谷的精神包容了成长中的顽劣孩童,又以令人拍案叫绝的睿智语言维护了学生尊严,净化了学生了学生灵魂,使学生思想得到了很大启迪。

3巧设疑点。错言激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一位老师故意漏掉“这样”两个关键字,将课题错说为“有一个小村庄”,一名耳聪眼明口也快的学生立即指出了老师的过错。当即老师表扬了该生,然后说:“我把课题补写完整,你们的头脑中就应该产生问题了,有什么问题?”学生们纷纷答道:“有那样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是什么样的?”“这个小村庄美不美?”……这位老师在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时,故意出错,运用错言误语有效地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题的关键词语“这样:’上,从而触发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

4避开锋芒。软言妙说

华池一中新分来一位女教师李云云,80后。学校本准备让她从初一开始历练,不巧,初三有位班主任患病住院。于是,她主动请缨,接下这个任务。望着她那娇小的身影,一些老教师叹气:小姑娘,真不知深浅,这个班难管呀,你又比学生大不了多少。她却说:“硬的不行,就用软的呗!”上任不久,好戏就开演了。一节体育课,一位男生不肯好好作预备活动,体育老师几经警告无效,便朝他肩膀轻轻拍了一下。于是,这个男生怒气冲冲地找到李云云老师:“你是班主任,得给我做主,叫体育老师给我道歉,他这是体罚学生。”了解情况后她说:“是要道歉,而且还要好好道歉!”她语出惊人,男学生始料不及,睁大眼睛疑惑地望着她,她又说:“而且老师的错误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犯的,所以他更应当着全体学生的面道歉,让大家都说说他。你看行吗?”男生此时一脸错愕,慌张地说:“行,行……”“道歉时,我想还要把你父母请来,这样,老师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认识才更为深刻,也让他心服口服。我想这样处理对你够公平了吧”。“啊……”男生尖叫一声说:“算了,算了,老师拍得也不重,再说也是我先违反了纪律。”这个学生落荒而逃,望着男生的背影,她笑了,其他老师也笑了。这位老师面对告状声冤的叛逆学生先认同服软,避开锋芒,然后把他引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中,欲擒故纵,软言妙语,既达到说服教育目的,又给了学生面子和尊重。

5委婉含蓄。巧言会说

为了争夺一本言情小说,班上两个女生争吵着来到办公室。一个说:“我看的好好的,她凭啥争抢呢?”另一个说:“我只想看一看,她就冲我发火,太不讲理了。”见两人毫不相让,这位老师故作无奈地说:“你们是快毕业的学生了,也越来越成熟了,我看你们说得都有道理。或许你俩都没错?”学生气得直翻白眼。她自言自语道:“那又是谁错了呢?噢,是不是那本可恶的小说?”她转身指着桌上的小说说开了:“你这本书,我的学生快要面临中考了,繁重的学习让她们焦躁、敏感、脆弱。你这时出来,不是成心让她们争吵,使她们更焦躁吗?如果没有你的出现,她们可能心如止水般投入学习,有着纯洁的友谊,在未来的学习中彼此帮助互相提高。而这一切的美好,因你的出现或许将会破灭,你的罪过太大了!”学生变得局促不安,脸上出现了羞涩的红晕。突然她大喝一声:“鉴于你罪大恶极,本人决定将你冷藏!”望着她一本正经的样子,两位争吵的学生互相看了看,扑哧笑起来。借书说事,隔山打牛,把道理与批评的话语放进软言细语中,含蓄委婉,维护了学生间的友谊,运用软话发挥出神奇的效果。

6正话反说。化解危机

艺术特色范文篇6

一、情绪和情感的感觉调控

情绪综合了一个个、一种种激情的感受。如愉快、忧伤、振奋、沮丧、沉思、果断等等。歌唱表演中情绪的感觉应该是兴奋的,激动的,快乐的和美的,也就是说歌唱者在演唱时,要用兴奋的感觉,激动的感觉去唱,或是用快乐的,美的感觉去唱。有了这些情绪感觉,演唱就会沁人心肺,如果没有这些情绪感觉,就不是歌唱表演的艺术。比如,在歌唱与发声时,歌者一定要处于兴奋状态,具有兴奋状态时,精神振奋、信心百倍、胆子大,动力强、注意力指向集中。从生理上看,当我们兴奋时,腔体通畅,七窍出声。从审美来看,兴奋时的面部表情状态具有美感,自觉的排斥“装腔作势”的丑态。从心理来看,兴奋能充分调动神经作用,使歌唱与发声按着神经系统进行条件反射,而把注意从不应该紧张的器官上转移到应该积极运动的器官上,从而使注意力在唇、齿、舌上,在面罩上,在鼻咽腔上不断加强,并能持续下去。歌手的演唱实践和学生的学习实践证明,兴奋不仅能使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还能使声音轻松自如,情感投入。声乐是最具有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就曾说:“凡音乐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也就是说:音乐的产生,则是由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而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则以是外界事物给予影响的结果,既然音乐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而存在,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音乐是以抒情为主要目的的,歌唱艺术当然也就不例外了。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声乐的情感体现。“歌声,感人的歌声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歌唱,乃是人类最早的音乐,始终是用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是发白内心的声音。所以说,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脊梁的情绪去演唱。

二、呼吸的感觉调控

歌唱时的呼吸感觉在演唱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泰特拉齐尼在他的书里,引用了拉姆培提的话说:“获得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学习歌唱的人们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一件事。”汤雪耕在他的《怎样练习歌唱》的一书中说:“正确的呼吸,是歌唱表演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整个歌唱艺术来讲,歌唱呼吸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从歌唱发声来讲,歌唱发声是动力。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和歌唱的表情都与呼吸密切相关。歌唱者的所有毛病,也往往因歌者不善于运用呼吸所造成的。民族传统唱法中说的,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就是说明了歌唱呼吸的重要性。”歌唱的呼吸众说纷坛,但从感觉上去理解、去认识,就会统一在一个基点上。歌唱时的总体感觉就是“漂浮感觉”。犹如充满空气的气球一样身体轻飘飘的,又犹如身体腾空的感觉,或舒适的感觉,沉下去的感觉,扩张的感觉等。呼吸时的状态感觉同歌唱时的状态一样:姿势健美、身体强壮、反应灵活、风度翩翩的姿势感觉,情绪振奋、信心百倍、精神焕发、具有高度责任的心理感觉。歌唱时的呼吸感觉正是我们生活中的“打小哈欠”的感觉和我们睡觉时的呼吸感觉。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基诺.贝基先生在教学中说:“你们躺着睡觉时也要呼吸,这时的呼吸方法是正确的。请记住,歌唱要用躺着时的呼吸方法来呼吸”。虽然在力量支持上和吸气量上与歌唱时的呼吸都相差很远,但呼吸的部位是一样的,都是在上腹部。是一种完全自然的呼吸法。吸气时各种器官的感觉:口腔、鼻腔是开放的感觉,喉咙、器官是打开,畅通无阻的感觉,胸腔与肺是开阔的感觉,小腹与腰肌是膨胀的感觉。用气歌唱是,吸气肌肉群在呼气时用劲来控制呼气使其均匀。也就是要养成气息的控制感觉。所谓气息控制的感觉就是各种器官仍然保持在呼气时的状态,致使空气在意识控制之下均匀使用。从心理角度讲,歌唱时不要主动“用气推声音”、“送气”、“给气”等第。凡有这种心理必然导致“憋气”(是吸进一口气憋住不用,有时憋得脸红脖子粗,浑身发抖)或“泄气”(吸进一口气后,头两个字就几乎全部漏光,甚至每个音都漏气。)现象发生,这是毫无疑问的。因在歌唱时,特别是在起音时,任何想把腹部(包括小腹)或肋间肌肉收缩的企图,都必定会给气流造成一种空气压力,因而它必然导致喉咙收缩,造成歌唱时喉部肌肉紧张。歌唱时的用气绝不是一边长一边收腹,恰恰相反,歌唱用气时,全部呼吸器官(包括横隔膜,小腹)要有一种扩张的,而不是收缩的感觉。这种扩张感觉会使歌唱者处于非常舒适的状态中:(1)防止喉咙关、卡、压等紧张;(2)解除“泄气”、喉音、及一切用力的动作心理;(3)防止提肩、胸僵、伸脖子等错误动作产生;(4)小腹及两肋间肌肉的扩张感觉,能使身体处于轻松灵活之中,并能排除来自任何部位的紧张。歌唱的过程必然以气息贯穿始终,绝不能思想负担过重,以至造成恐惧心理。正确的用气感觉是把全部吸进的气,全部都变成声音流出来。呼气的感觉在于小腹、两肋肌肉、以及横隔膜的收缩,其他呼吸器官还是要保持原来的感觉,这时的呼气作用-~J保持声音丰满圆润,并继续进行;二则排除余气,腾出肺内空间,以便吸进下一H气。正如加西阿说的:“呼气作用就是胸腔和横隔膜压迫充满了空气的肺脏,使气息渐渐地流出体外”。总之,呼吸是表现内容的手段,歌唱呼吸必须与所演唱的歌曲的情绪相吻合。只有从歌曲的内容和音乐表现出发,去运用自己的呼吸,才是歌唱者练习歌唱呼吸的真正目的。

三、共鸣的感觉调控

美好的歌唱共鸣是歌唱者所共同追求的。要想获得它,就需要全面了解共鸣点的感觉及作用。所谓共鸣就是某物因受振动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又传播到其它物体上,引起其它物体的共振的现象。歌声的共鸣空间是胸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头腔以及面部(即面罩)等。每个腔体的共鸣都有各自的共鸣点。胸腔共鸣点感觉在肺部,喉腔共鸣点感觉在喉咽部,口腔共鸣点感觉在上腭,咽腔共鸣点感觉在咽壁上,鼻腔共鸣点感觉在鼻窦上,头腔共鸣点感觉在额窦上,面罩共鸣是在脸的最前面部分。单是在生理音响而不具备共鸣音响的歌声,是不具备音乐说服力的,也不能打动别人的心灵。歌唱者要想自己的歌声优美动人,必须具有一个较好的、稳定的、放光的共鸣点的感觉。歌唱者好像在这个共鸣点上集中了自己的整个身心、思想的电波与声波,并把它们融会在一起,使声音得到美化。这种美化就是歌唱者注人到声音共鸣点上去的全部感觉,并使它放光生辉。歌唱者在创造自己的优美歌声时,首先必须用心理感觉去体察共鸣器官的活动状态;寻找共鸣时各种部位,以及声音特征的各种感觉;用心理感觉去测定共鸣的大小、能力、活力、音色,以及运动方向及距离等是否恰当。各腔体共鸣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也不能片面地、过分地强调某一共鸣,以免顾此失彼。实际上,各腔体是联合共鸣的,只不过在唱低声区时,胸腔共鸣感觉多一些;在唱中声区时,口腔和面罩共鸣感觉多一些;在唱高声区时,鼻头腔共鸣感觉多一些。(1)胸腔共鸣的感觉。胸腔共鸣部位是胸部,更确切地说在肺部产生的。胸腔共鸣进行共振时,歌者用耳朵仔细听时,感觉到胸部嗡嗡响,歌者用手抚摸胸部时,感觉到胸部有明显的振动。在体会胸腔共鸣的感觉时,一则注意气息的深度和气流的稳定性;二则必须打开喉咙,使声带部位与胸腔上部具有良好的气流通道,使气流与声波畅通无阻,并具有非常舒服的感觉。(2)喉咽腔共鸣的感觉。在体会喉咽腔共鸣时,一是要打开喉咙使之保持管状的感觉;二是要注意气流与声波的融会贯通,喉腔共鸣是由喉头来控制的。换言之,喉腔共鸣是在喉头稳定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否则就不是喉腔共鸣,而是喉音。(3)El腔共鸣的感觉。I:1咽腔共鸣在进行共振时,歌者可以感觉到声音结实丰满、纯厚圆润。口咽腔共鸣点感觉在上门齿根处。在体会它的感觉时,一方面严格控制着力点集中在齿根处;另一方面张开嘴,使El咽形成理想的空间;再一方面,El腔内部感觉是“打小哈欠”时的动作感觉。运用“打小哈欠”的感觉,不仅能使歌者稳定喉头,使喉头处于最佳位置,对克服喉头上提的不良习惯有巨大作用。(4)鼻咽腔共鸣的感觉。鼻咽腔在进行共振时,鼻梁上部感觉到明显的振动。鼻咽腔共鸣越大,鼻梁上的振动感觉越强;反之,振动感觉越小。体会它的感觉:展开鼻翼,打开鼻腔,使鼻腔处于畅通无阻的感觉。用鼻子吸气时,鼻咽处有凉风的感觉。发纯正的“昂(ang)”母音的位置就是鼻腔共鸣的位置,鼻咽腔共鸣的感觉。(5)头腔共鸣的感觉。头腔共鸣高昂明亮,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头腔共鸣的产生比较复杂,首先必须具有完美的鼻咽腔共鸣,在鼻咽腔共鸣的基础上,使舌面、舌根、咽壁所形成的咽腔共鸣管道收缩、变细、变窄,这种动作感觉就是头腔共鸣的感觉。体会头腔共鸣感觉:眉心和前额部位具有轻微振动的感觉,好像一片羽毛在抚摸额头的感觉。咽腔、头腔具有通畅和开放的感觉。用“鞯(eng)”母音去体会头腔共鸣,由鼻咽腔共鸣转到头腔共鸣,利用从“昂(ang)”母音转到“鞲(eng)”母音时就是头腔共鸣感觉。(6)面罩共鸣的感觉。面罩共鸣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共鸣,它是包含着I:1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三者的混合共鸣。这种面罩共鸣声音自然松弛,变化灵活,声区统一,没有换声的痕迹,音色明亮、铿锵有力。

艺术特色范文篇7

关键词:皖北剪纸;艺术风格;表现形式;题材内容

剪纸是一种用剪子、刻刀等尖锐的器物在纸上剪刻花式纹样,用以装饰生活的民间艺术。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在纸未发明前,民间妇女就在金箔、皮革、树叶等片状事物上剪刻纹饰图样,这可以视作剪纸艺术的前身。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剪纸艺术由此出现。由于剪纸艺术制作成本低廉、材料可塑性强,从而受到农村妇女的青睐,丰富了民众的闲暇时光。剪纸多创作于普通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与礼俗活动关系密切。其间蕴含了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生活的向往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在艺术审美的基础上,兼具实用价值,是民间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风俗习惯丰富多样,也使得剪纸有了不同的地域特色流派。皖北位于中原地区,东临江苏,北接河南、山东,辖区下包含蚌埠、淮南、阜阳、淮北等六市。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皖北剪纸融汇南北、刚柔并济、和谐包容的艺术特色。如阜阳剪纸中葛庭友的《祝寿图》,兼具南方剪纸与北方剪纸的特点,粗中有细,虚实结合,粗犷中带着婉约。田浩、李强在《试析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色》一文中对中国剪纸区域文化特色、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做出了中国剪纸艺术特色与地区风俗习惯、居民性格相关联的论述。[1]于超在《浅析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特征及发展嬗变》中从皖北剪纸的形成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了皖北剪纸的发展必然要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符合时代价值取向的结论[2]。当下对皖北剪纸艺术特色的研究主要以浅析皖北地区剪纸的分类、历史成因等内容为主。基于此,本文从皖北剪纸的影响因素、艺术风格、题材内容等方面着手,分析总结皖北剪纸的艺术特色,研究皖北剪纸的产业开发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为皖北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皖北剪纸艺术特色的历史成因

皖北剪纸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从最初的内容纹饰简单到现在的题材繁杂多样,它的发展离不开皖北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的影响。皖北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多种文化在此地产生发展、碰撞融合,如老庄文化、楚汉文化。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造就了皖北剪纸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艺术特色,也使得皖北剪纸能够顺应时代的变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皖北地处淮河流域,南北文化、楚汉文化、老庄文化等各种不同的文化碰撞交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皖北文化。这对皖北剪纸的艺术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南北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国剪纸主要分为三大派,即北方派、南方派和江浙派。北方派与地区内淳朴、粗犷的民风相联系,以朴素、简练风格为主,例如山西剪纸、陕西剪纸。南方派则更为精细巧妙,例如福建剪纸、佛山剪纸,更注重细节的把控。江浙派则宛若纤细柔美的南方女子,精细中带着婉约、例如扬州剪纸、浙江剪纸。皖北位于南北交界之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造就了皖北剪纸博采众长,兼具南北艺术特色,粗犷朴素中又包含着婉约精致的艺术特色。(二)农耕文明的盛行。皖北地处江淮平原,地势平坦,农耕文明盛行,农耕文化不仅影响了皖北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众性格,也影响了地区民俗的艺术特色。皖北剪纸产生于劳动人民的耕作之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对于土地、劳动的热爱与期望。皖北剪纸作品中很多都与农业劳动有关,如与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丰衣足食”,与劳作天气相联系的“风调雨顺”等题材,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着农耕文化的影子。(三)楚汉文化的影响。皖北地区在先秦时期隶属于楚国地界,地域内受楚文化的影响很深,楚文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洒脱,且善于对线条的运用。皖北剪纸很好的继承了楚文化的这一特点,多以点线的结合来勾画图案,且造型多样、洒脱、不拘一格。皖北位于中原地区,毗邻河南,河南又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汉文化中保守朴素的思想也对皖北剪纸的艺术特色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皖北剪纸同时结合了楚汉文化的发展特点,形成了淳朴中带着洒脱的艺术特色。(四)儒道文化的渗透。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正统传承千年,对于中国的影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含了剪纸艺术。同时,皖北地区又是道祖老子的故乡,还有着庄子、陈抟等道学大家,是道学的发源地,道家所讲求的自然、朴素,也同样体现在皖北剪纸的艺术特色之中。剪纸艺术中的“阴阳”“有无”也与道学的思想相一致,而包容、和谐的特点则符合了儒家学派的思想特征,因此,皖北剪纸也是儒道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体现。(五)人口的迁徙。淮河流域在历史上由于洪水多次泛滥,导致人口迁徙频繁,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在迁徙定居的基础上所带来的不同文化在此地交融,在融合碰撞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立于其他体系的淮河流域文化。[3]皖北地处淮河流域,受到人口迁徙的影响,皖北剪纸艺术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独具地方特色。皖北剪纸结合了南北文化、农耕文化、儒道文化、楚汉文化等一批优秀的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在不同文化交融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衍变,形成了皖北剪纸独具南北、和谐包容、风格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皖北剪纸的艺术风格

皖北剪纸结合地域特征,融合南北剪纸特点,兼具着北方剪纸的粗犷与南方剪纸的秀雅。也同其他地区剪纸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融合了绘画艺术点线面结合的构图特点,图案简明,线条流畅,通过阴阳线来达到艺术效果,形成了皖北剪纸多变的艺术风格。(一)构图严谨,联系紧密。皖北剪纸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借鉴融合了绘画艺术中点线面相结合的构图特点,在造型过程中通过点的聚集、线的运动、面的扩张,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态。点、线、面结合的多种变化构成了皖北剪纸的各种造型图案,使得皖北剪纸构图灵活多变,线与线之间联系紧密,却互不干扰,连而不断的特点,犹如用一个个字符组成的优美的文章,单分开互不联系,没什么出奇,结合到一起却体现着无与伦比的和谐之美。皖北剪纸的图形根据所要剪刻模仿的事物特征,从总体到局部,利用图形之间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使剪纸造型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总体上运用直线、曲线、点的结合,勾勒出物象的轮廓,局部通过点与线的填充,从而形成整体的面,体现出局部特色。尤其是对于局部细节的刻画,对点、线、面的要求更加严格,次要部分的细节不能描绘太多,不然会喧宾夺主,要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能在一张平面上让观者分清主次,这就需要在细节上对于点与线的正确把握。剪纸作品能够运用简单的线条,让观看者在平面上看出立体效果,在大景中聚焦主题,抓住精髓,这也得益于创作者在剪纸创作中所考虑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构图特点。(二)南北交融,粗中有细。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受地区环境的影响很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中国剪纸大致分为南派、北派、江浙派三大派,南派与江浙派因地理位置原因,都偏向细致婉约,统称为南方剪纸。南方剪纸在温润水土的滋养下秀丽精致,而北方剪纸则更偏向于北方人的性格,夸张豪放、厚重质朴。皖北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个小的分支,融合了南方剪纸的玲珑细腻与北方剪纸的淳朴大气,在中国剪纸众多的门类下独树一帜。南北交融不仅体现在艺术风格上,还体现在构图特点上,南方剪纸多描绘花鸟虫鱼,注重细节部分的刻画;北方剪纸多运用生肖动物和人物图案,注重在整体上的把握。皖北剪纸则将南方剪纸与北方剪纸的构图特点相融合,不仅题材多样,而且在构图上既有北方剪纸的大开大合,又兼具南方剪纸对于细节的处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皖北剪纸充分体现了南北剪纸相互交融的艺术特点,粗中有细,柔中带刚,整体风格简约明朗,存在着夸张的表现手法,同时又在细节之处把握得当,透漏着细节的写实精致,特别是人物、动植物等。例如对于人物的衣饰纹样、肢体动作,花草的形态等细节的刻画,微小之处彰显精致。(三)图案简明,虚实结合。剪纸通过独立或混合使用阴阳线来表现其艺术效果,阴刻是将表示物象的轮廓线剪去,通过线条的运用,组成图案,线与线之间不相连接,通过两种颜色的对比,增添剪纸作品的厚重、分量之感。阳刻与阴刻刚好相反,是通过保留物象的轮廓线,刻去轮廓以外的空白部分,来表现图案,这种手法更为清晰细致,图案线条为实心,线线相连。[4]皖北剪纸同其他剪纸一样,多采用阴阳线的手法创作,通过阴阳之间的对比,虚实的结合,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得以体现物象的基本特点。皖北剪纸的图案大多简明扼要,通过流畅的线条表现物象的特征,能让人们一眼看出剪纸作品想要表现的事物或表达的情感。如皖北剪纸艺术家吕凤毛“四季图”和“对花瓶”,淮北剪纸艺人丁兰云“耕作图”,亳州剪纸传承人王炳华“赶城归来”等,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突出表现皖北鲜活的生活场景。[5]在创作取材的过程中,皖北剪纸多取材自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一些花鸟鱼虫、建筑景观,是对真实场景的直接描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比如因为“石榴”的多籽特点而寓意着“多子”;“蝙蝠”在读音上与“福”相结合关联;“桃子”多与“长寿”相联系。也有些是人们臆想中的物象,多是有着喜庆吉祥的寓意,例如传统文化中的“龙”“凤”“仙人”等图样。皖北剪纸创作者多为普通民众,很少有系统的传承,因此在构图上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创作者受其主观思想的支配进行构图,多运用概括简练的手法进行创作,只为将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创作者在创作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通过剪纸图案表现出来,展现出了剪纸艺术的简明淳朴、虚实结合之美。

三皖北剪纸的表现形式

中国剪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颜色上可以分为单色剪纸、彩色剪纸;从制作方式上可以分为折叠剪纸、撕纸、刻纸等。皖北剪纸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其中,单色剪纸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彩色剪纸数量少于单色剪纸,但也在皖北剪纸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相比之下,折叠剪纸则很少单独出现,多是作为单色剪纸的辅助形式出现。(一)单色剪纸。单色剪纸,也称黑白剪纸,就是用一种颜色的纸剪成的剪纸,[1]多用红色、金色、黑色、白色等较为鲜明的颜色进行剪刻制作,是皖北剪纸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讲,红色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代表着喜庆,多用在嫁娶或年节,用途最为广泛;黑色和白色多与丧葬相联系;金色多用于祭祀活动,有时也用在年节之时。剪刻去的部分为虚,保留的部分为实,借助虚实对比的方法来表现图像特征。这种剪制方法简单朴素,是皖北剪纸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单色剪纸一般与阴刻阳刻相结合,运用阴阳线的手法表现图像,大致分为三种,包括阴刻剪纸、阳刻剪纸、阴刻阳刻相结合的剪纸。(二)折叠剪纸。折叠是皖北剪纸的一种辅助表现形式,一部分剪纸在构图上讲求和谐对称之美,这就需要用到折叠剪纸的制作方法来表现。折叠剪纸可以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也就是指经过不同方式折叠加工剪刻制作而成的剪纸。折叠剪纸制作简明,省时省工,适合于表现型制结构对称的物象或样式。如“团花”“蝴蝶”“双鱼”等物象,一些“几何花纹”“器具”等题材也同样适用。而且折叠剪纸不仅能够对折,还能够通过不同的折叠手法,剪裁出多方相连的剪纸图形。将纸折叠一次,即可剪出左右对称的人物或动植物构图,折叠两至三次,剪出的花纹,大多为各面均齐的样式,多运用于简单的动植物纹饰图样。折叠剪纸也因为简洁易于制作的原因,有的时候也作为单独的制作方法运用到剪纸新手的入门和幼儿手工教学中。在皖北剪纸的入门阶段,折叠剪纸很是常见,用这种方法剪制出来的剪纸,制作简单,方便易学,且在构图上对称和谐,美观大方。(三)彩色剪纸。彩色剪纸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同一平面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构成的剪纸。彩色剪纸是皖北剪纸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填色技法。有通过套、衬、分、拼等手段,将两种或多种颜色的纸,根据不同要求剪叠在同一画面上,如点染剪纸(运用点色的技巧将色彩绘制于画面之上)、分色剪纸(运用多种颜色的剪纸拼贴组合而成,颜色分明)、填色剪纸(将衬纸贴住一部分,沿着贴着的轮廓线描绘出想要的图案内容)等。[6]各种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但也有共通之处,即所有的色彩既鲜明有对比,又统一和谐。彩色剪纸色彩明丽且多样,有着极强的装饰性,是皖北剪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皖北剪纸中,彩色剪纸不像单色剪纸那么常见,多应用于一些特殊的场合,如丧葬祭祀、门神画等。皖北剪纸中的彩色剪纸多以瑞兽、花鸟、神佛等物象为题材,以色彩的渲染表现事物,以艳丽的色彩、细腻的剪法著称。

四皖北剪纸的选材特色

皖北剪纸来源于创作者的现实生活,题材内容丰富多样。传统的皖北剪纸多以生活节庆等题材为主,但也结合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题材,近些年来,随着剪纸艺术的不断发展,剪纸题材也与其他艺术相融合,产生了新的创作题材内容。(一)以生活节庆活动为主的吉祥寓意题材。传统的皖北剪纸题材是以生活中的节日庆典活动为主的吉祥寓意题材,多以花鸟虫鱼、神话人物、戏曲故事、日常生活为主题。皖北剪纸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每幅剪纸的题材,都必然有其内在的含义,且与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相符合,无论是人物剪纸、景观剪纸还是动植物剪纸都必然符合“剪纸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这一特点。在中国人民的传统观念中,人生有几项重要礼仪,即诞生、成年、结婚、丧葬,其中婚嫁礼仪与丧葬礼仪都可通过剪纸表现出来,例如用来装饰婚房的双喜字,以前嫁闺女时会在嫁妆、箱笼等上面贴上有祝福含义的剪纸。而在皖北地区的丧葬礼仪中,也有剪纸艺术的体现,如在棺椁上贴的“奠”字,亲朋好友为哀悼亡者所赠送的花圈,都有剪纸的影子。在老年人做寿时,也会有寿花礼花剪纸,一般剪刻的多为寓意长寿的“仙鹤”“松树”等题材。几千年来,生殖崇拜一直是中国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老一辈的人对于“传宗接代”这一传统观念极为重视,这也影响了皖北剪纸的创作题材。皖北剪纸中一部分传统题材就是继承了这一主体观念,如“麒麟送子”和阜阳剪纸中常见的“荷花娘娘”,这些都是对于“传宗接代”这一思想的延续,也是对于远古先祖生殖崇拜的继承与发展。除了在人生仪礼中的装饰祝愿等作用,剪纸还运用于节庆之时,特别是春节,作为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时候,人们用寓意着喜庆吉祥的红色剪纸来装饰门窗。因此,皖北剪纸的题材有很大一部分与过年有关,象征着对来年期盼的“五谷丰登”;也有与当年生肖相关的动物题材,如“封侯拜相”“瑞兔迎春”等。(二)以地域建筑或特产为主的特色题材。皖北地区古迹众多,且有着丰富的特色地域文化、风俗特产。现如今皖北剪纸的一部分重要题材就是来自于地域建筑景观和当地的特色文化。如亳州剪纸中结合了当地的名人文化资源创作的《花木兰》,结合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创作的《五禽戏》,结合建筑题材创作的《大关帝庙》等作品,亦如“宿州八景”,都很好的展现了地域文化特色。这些作品题材不同于传统的剪纸题材,是在皖北剪纸艺术特点的基础上,与地域特色人文历史、文化景观相结合,而进行的发展创新。这样产生的剪纸作品可作为工艺品欣赏,也能作为旅游纪念的商品售卖,为宣传城市风光、打造城市名片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思路,也为皖北剪纸实现由艺术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发展方向。(三)与其他艺术相结合的创新题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密切,皖北剪纸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延伸出一批与其他艺术相结合的创新题材。其实,传统的皖北剪纸题材中是融合了其他的艺术形式的,如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及近年来结合紧密的服装设计领域,将剪纸艺术融入到服装设计工作中,能够增强服装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7]既丰富了艺术内容,扩展艺术传达方式,同时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如今思想大繁荣的背景之下,抛开思想上的束缚,皖北剪纸艺术有了新的突破,例如融合了建筑学思想的立体剪纸,融合了美学原理的彩色剪纸,以及融合了新时代背景的活动节庆题材剪纸,如《神州回来了》,都是皖北剪纸在题材上创新的一种体现。皖北剪纸也在传统节庆题材的基础上结合现当代一些重要的大型活动,如宿州非遗传承人尤彩霞为上海世博会所创作的《喜迎世博》,是在传统剪纸题材上的一大创新,但同样来源于生活,也表达了创作者对上海世博会的美好祝愿。不仅是其他艺术在剪纸题材造型上的创新,也有剪纸艺术在功能用途上的创新,剪纸不再只是作为婚庆节礼中的装饰品,也可运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利用剪纸和灯光技术制作的光影纸雕灯,利用剪纸艺术结合其他金属材料类制作的书签,都是剪纸艺术的发展衍变。中国的剪纸动画是世界挖剪动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剪纸动画是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运用到美术片设计制作的一种美术片类型。[8]这些题材用途上的创新不仅迎合时代的需求,同时也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五结语

皖北剪纸艺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地的文化特色,传达了皖北地区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展现了地区特有的民俗艺术特色。皖北剪纸融汇南北剪纸特点,艺术风格多变,表现形式多样,题材内容广泛。从皖北剪纸出现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也因制作成本低廉、立足于现实生活等特点而受到民众的喜爱。皖北剪纸不仅有着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还有着一定的经济价值。首先,皖北剪纸体现了剪纸创作者对于美的理解和创造精神,它在文化上的价值已超过作品本身。其文化价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态,是一种反映最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和愿景的民间艺术。其次,不同于脱离大众审美趣味的的高雅艺术,皖北剪纸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劳苦大众的艺术创作。传统的皖北剪纸虽是最底层劳动人民的闲暇之作,但其所蕴含的发展了千年的南北交融、和谐包容之美为现代艺术提供了学习的方向。皖北剪纸中来自于民间的清新质朴的乡土气息,也为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增砖添瓦。而今,剪纸艺术也被运用于装饰设计、产品包装,虽然产业化商业化之路漫漫,但已显现出一定的经济价值。皖北剪纸已基本脱离了传统剪纸自制自用模式,向着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田浩,李强.试析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色[J].名作欣赏,2016(8):167-168.

[2]于超.浅析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特征及发展嬗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6(2):38-42.

[3]曹奕涵,王笑丽.皖北民间剪纸艺术特色研究[J].美与时代,2014(9):48-50.

[4]张黎.亳州剪纸特征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7):74-75.

[5]余彩霞.皖北剪纸艺术审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8(10):77-78.

[6]王贵民.赣南客家传统吉祥图案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5.

[7]杨华,周莉英.试析剪纸艺术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8(1):292.

艺术特色范文篇8

关键词:汕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传统;现代

引言

改革开放后近40年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城市呈现出高楼林立、道路交错、人口密集的现象,据百度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27%”、“2050年达到70%的目标”。城市化进程虽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是也带来了很多困惑,比如城市复制基因大,每所城市的相似度较高,过快的城市化造成了诸多矛盾。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若想脱颖而出就要缔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来说,寻找城市特色是营造城市品牌的捷径。

一汕尾市区的建立及其特点

中小城市在发展定位时不能好高骛远,毕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地位已经根深蒂固,城市规模小也有其独特风姿的一面,需要挖掘和探析。广东汕尾这所城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汕尾自1988年建立市区,将海丰县和陆丰县以及红草、马宫、东涌、汕尾、田乾、捷胜、遮浪7个镇建立汕尾地级市,并在原汕尾镇建立汕尾市行政中心,取名“汕尾市”,也就是说现有的汕尾市区是在镇的基础上建立的。当初设立汕尾市区时为了平衡“海陆丰”地区海丰县和陆丰县这两大老县城的关系,所以将市区设摘要: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寻找城市特色是建立城市品牌的捷径,而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思考。对于1988年建立的汕尾市来说,城市规划中的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有三个特色,即传统文化的体现、现代文化的体现、传统与现代交互的体现。从汕尾城市现状与其公共艺术设计的关系,探讨汕尾城市未来发展特色、树立城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汕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传统现代立在原汕尾镇,但汕尾镇遗留了很多问题。在将近30年的发展后,目前汕尾市区依然呈现道路窄小、公共空间不足、宅基地建筑过多、城市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现代城市的积极元素依然逐步推进,汕尾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也在不断增多,市民的参与也在不断加强,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二汕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特色

目前汕尾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主要集中在广场,有凤山妈祖广场、慈云山广场、罗马广场、红海湾入口广场等,其中既有体现汕尾本地传统文化的公共艺术设计,也有现代城市文化的象征,还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1传统文化的体现——凤山妈祖广场

凤山妈祖广场(图1)共有两个部分,一是凤山祖庙,二是妈祖广场。凤山祖庙主要包括古戏台、凤山公园,天后阁、钟鼓楼、石牌坊等景点,供人祭拜、本地戏曲演出、参观游玩等。海陆丰的海洋经济决定了劳动人民长期以来靠打渔为生,渔民每次出海祈求上天神灵保佑平安归来,长而久之形成了见神就拜的习俗,这是海陆丰的信仰文化。海陆丰人民拜神也具有独特的方式,有极其注重各种规矩的正式祭祀,比如海丰、陆丰在每年年末时各个村子都会举办谢神活动,通常不同村子会祭祀不同的神,有关公、三山国王、白衣娘娘、佛祖、妈祖娘娘等,谢神活动包含众多规矩和内容,各村主事还会安排戏班子给神仙们演戏,去隔壁村请别的神过来看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全村平安。此外还也有平常随意的祭拜,家庭主妇平时在上下班的途中、饭前或是闲暇时间都会上柱清香拜拜,每月初一十五在家中摆祭品祭拜,也是为了保全家平安。在汕尾本地人民的信仰中,能保全家平安幸福的都是可以祭拜的神仙,在这其中妈祖娘娘具有重要的地位。妈祖广场,也是汕尾最大的开放型广场。妈祖广场曾经举办多次公众活动,有一年一度的汕尾美食节,也有时常举办的庙会、文艺晚会。每次举办活动时汕尾市民会拖家带口前来观看,一家老小其乐融融,不时用本地话交流心得体会,由于旁边就是妈祖娘娘庙,可能还会顺便全家共同焚香祭拜。而平常的日子,借着气候温暖的优势,全家也会在广场放风筝、溜冰、做游戏等家庭活动。看似简单的家庭活动却承载着汕尾的传统文化,海陆丰人民信靠各路神灵的同时,也非常看重家族传统,每个家庭生养众多子女组成一个大家族,号召家庭成员团结一致,这是海陆丰的家庭文化。信仰文化和家庭文化共同展现了海陆丰文化的独特个性,凤山妈祖广场的两个部分是这两种文化的体现和延续,这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汕尾本地传统文化交互融合的表现,值得思考和关注。

2现代文化的体现——健身广场、红海湾入口广场

在成立汕尾市区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进入、本地人到其他地区发展等种种原因,新的汕尾城市文化正在逐渐形成,这些新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其他城市共有的普遍性。相应的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说,建设现代文化体现的广场是必不可少的,在汕尾市区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设计就是健身广场和红海湾入口广场。健身广场(图2)包括体育操场、绿化、艺术雕塑几个部分。体育操场内提供篮球场、健身器材场、乒乓球桌、游泳池、网球场等健身场所,提倡市民强身健体;在体育操场的内部和四周还有绿化种植,既美化了环境又呼应了健康主题;体育操场的外部设有艺术雕塑,一群抽象人物骑自行车,使用彩色板材和LED现代科技结合的材料制作,到了夜间灯光开启、红蓝绿色彩相间,吸引市民注意的同时也彰显了健身广场的主题,起到了宣传作用。红海湾入口广场(图3、图4)位于汕尾市区和红海湾路口的交叉处,道路通往汕尾市的旅游区——红海湾遮浪半岛旅游区,广场主要有两个现代雕塑,一个是火炬,一个是帆船。火炬雕塑既像熊熊燃起的火把,又像仰望苍天的面孔,朝气蓬勃,象征着汕尾市今后发展的欣欣向荣;帆船既是汕尾渔船的缩写,也是寓意红海湾旅游区发展一帆风顺。这两个现代雕塑虽然与市民生活交互影响不大,但是作为地标建筑起到了道路指向的作用,也是当代艺术设计语言的表现。健身广场和红海湾入口广场都是以现代城市和艺术设计的标准建成,弘扬了现代城市的精神和风采。

3传统与现代交互——罗马广场、慈云山广场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也有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交互的案例,汕尾市区中的罗马广场和慈云山广场极具代表性。罗马广场(图5)位于汕尾市五十米大道及海边路交界处,也是五十米大道的终点。罗马广场的设计原理是将汕尾本地的渔歌文化和西式罗马柱建筑相结合,利用罗马柱撑起长廊,长廊连接处是渔歌墙面,墙面上用浮雕的形式记录了汕尾的渔歌故事。白天的罗马广场三三两两的人们等待着渔船靠岸,大家一起聊天、打牌,虽然人数不多但也休闲;夜晚的罗马广场路边停靠着点着彩灯的人力观光车,提供短租服务,很多携带小孩的家长租着人力观光车在汕尾五十米大道游玩,家庭温暖其乐融融,海陆丰家庭文化得以体现。慈云山广场(图6)位于汕尾地标建筑大圆盘东侧,其设计原理和罗马广场相似,也是中西结合,尤其是广场墙壁上的浮雕既包含到汕尾本地的渔歌文化,又包含汕尾的传说、名人,其中以海的儿女和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马思聪先生的浮雕为主。慈云山广场还具有当代中国的一个特有现象的反映,即是广场舞的聚集点,每天晚上都会有大批群众有条有序地跟随舞曲跳着广场舞。广场舞在中国其他城市也是屡屡可见,对于汕尾市来说是跟随时代潮流的表现,正是因为如此,慈云山广场也是汕尾广场舞的代名词,而对于广场墙壁上汕尾渔歌、传说、名人的浮雕却很少关注。

三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建议

1存在的问题

第一,汕尾市区先前遗留问题导致规划的局限性。前文说到汕尾市区是在原汕尾镇的基础上建立的,而镇级单位上升到市级单位后很多设施却没达到市级标准。汕尾市区的交通道路、宅基地建筑、老马路街区都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合理和系统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尤其是宅基地建筑随处可建,造成道路无法拓宽、街区无法改造的局面。由于上述原因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大型城市建筑和公共艺术设计只能用填海、平山的方法建设,或是远离市区的空旷地皮进行,但是这样一来市民参与度又相应减少,公共艺术设计的服务性降低,违背设计初衷。第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本土特色不够突出。这种现象汕尾城市不是唯一性,很多城市不仅建筑相似,公共艺术设计也极其相似,据统计,诸如“马到成功”、“二龙戏珠”等雕塑重复率奇高。很多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没有深入了解其根深蒂固的文化,也没有田野考察,有些公共艺术照搬现成案例制作,生命力不强。汕尾市区的慈云山广场、罗马广场虽然涉及到汕尾渔歌文化题材,但是被西方现代建筑的外观冲击而淹没,很多市民甚至没有近距离观察墙壁的浮雕,对于本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不足。

2提出建议

艺术特色范文篇9

关键词:传统艺术风格动画影片人文精神

近年我国动画产业在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开始了对传统艺术风格的探索,希望做出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动画影片。尤其当以中国传统题材和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创元素的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在世界动画电影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我们不禁自问:为何这些影片没有在中国诞生呢?在动画电影诞生的初期,中国动画曾以其特有的内涵和风格闻名于世,从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中衍生出来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以及特有的壁画风格,与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散发出非比寻常的独特魅力。当今世界动画电影市场是一个战国纷争、诸侯割据的局面,美、日动画以其成熟的商业动画模式加以流畅的绘画风格,在各自独特的人文理念支持下大行其道。欧洲动画则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配以超凡的想象力和创意开始登上世界的舞台。中国动画重新起步,迅速发展,要想在世界动画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在民族土壤中吸取更多的养分。下面笔者以传统艺术风格在早期动画影片中的应用为例,进行相关分析,来探讨中国传统动画的成功原因,以期对现代动画的发展有所借鉴。

一、水墨画在动画影片中的应用

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水墨画,催生出了水墨动画。

(一)水墨动画中秉承了水墨画的人文精髓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其气质和意境秉承老庄美学,认为天地(自然)之美为大美、至美。讲究道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人在自然中与万物相和谐,便能达到豁达的胸境、高尚的情趣与精神的清澈安宁。水墨动画在其立意和构思上也秉承了这一特性,如《山水情》大气磅礴,山水纵横间配以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古筝,人在音乐中与自然浑然一体,人的情感融入了音乐和山水之间。一部不到20分钟的片子将中国的人文自然观在水墨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牧笛》(图1),通篇都是酣畅淋漓的水墨风景。围绕着牧童牧牛这一线索,无论是清晨的树林、巍峨的群山、倾泻的瀑布,还是嬉戏的蝴蝶、飞翔的小鸟、健美的鹿群等,无不在悠扬的笛声中体现了自然的生动与壮美。这些水墨风格的优美画面,潜移默化地陶冶了人的情操,洗涤了人的心灵,使人更加热爱和亲近自然。这些动画片将水墨绘画风格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将美学的教化功能全部发挥出来。故事中,牧童的梦境从树叶化蝶开始,也潜在地将庄周梦蝶的人文自然观含蓄地表现出来。中国所特有的绘画工具下所表述的人文情怀、笔墨意境在水墨动画影片中传承下来,创作出了有着独特格调的优秀动画影片。

(二)水墨动画传承了水墨画的艺术风格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在虚实相间、水墨淋漓的画面中创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同时配以线性风格的传统音乐元素,使观者在视觉以及听觉上都得到了最为完美的享受。这一风格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国画技法,既是中国在一定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下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念的表达。在动画片的制作中运用这种风格,不仅是对于传统绘画风格的继承和普及,同时也具有其特有的优势。与一般动画片的不同之处在于,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与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一幅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就是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场景。其角色造型优美灵动,柔和的笔触中无不透露出诗一般的意境,将中国水墨画中不求其似而求其神的美学意境完全展现出来。欣赏一部好的水墨动画片,就如同在自然中经历一次心灵的洗涤。水墨动画片的发展,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

在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想要在电影屏幕上创作出水墨风格的艺术效果,其制作过程繁琐艰难。为了创作出酣畅淋漓的水墨效果,必须分层着色。除了背景制作,每一个画面必须分成多个层次,画在不同的赛璐璐胶片上,由动画摄影师分开进行重复拍摄。最后将所有拍摄好的片子组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整理。光是用在摄影拍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也正因如此,虽然很多国家知晓了其制作方法,却都不敢轻易尝试。中国人的毅力与耐心造就了水墨动画的奇迹。

(三)水墨动画的独特优势

1.水墨风格的动画片,在风格上来源于中国特有的传统绘画,因而在视效上具有独特性,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

2.水墨风格的动画,在写实中带有意象,尤其是作为背景的水墨山水,笔意大气,在气氛与意境的营造上有其特有的优势。水墨画虽然用色不多,但层次丰富、笔锋流畅,其风格来源于中国传统画者对于自然的感悟,因而在对于自然的描述以及情感意象的表达上有着特有的优势。

3.水墨动画在人物和角色的表现上,更多的是运用中国传统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笔触简练,线条流畅自由,在笔墨间就带有了生气和性格。如《牧笛》中的水牛和牧童,牛未动,其神已出;牧童未言,其意已到。

中国特有的水墨动画片,在历史的舞台上曾一度辉煌,迄今光芒不减。1960年,上海美影厂拍了一部称作“水墨动画片段”的短片,包括《鱼虾》《青蛙》《小鸡》三个小片段作为实验,总长10分钟。同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大师笔下,该片一问世便轰动全世界。其后又拍摄了《牧笛》《山水情》等多部优秀的影片,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至此之后,中国传统水墨动画有过一段沉寂。如今,随着计算机的介入,许多通过三维动画制作模仿水墨动画效果的短片陆续出现,如最近网络上流行的《夏》等,也可看成是对传统水墨动画风格的延续。

二、民间剪纸在动画影片中的应用

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一家喻户晓的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国动画影片中也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作为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笺”)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的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职业艺人则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称为“刻纸”。将这种形式的美术风格运用于动画影片的创作中,溯其源头,其创始的鼻祖是万氏兄弟的老二万古蟾。他经过多次试验,1958年成功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剪纸片。在以后陆续拍摄的《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影片中,技巧日渐成熟。万古蟾和他的创作伙伴们汲取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使各种类型的剪纸人物或动物在银幕上传达出各自的喜怒哀乐,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精灵活泼。这样的形式与许多传统的故事题材相融合,在动画影片的传播中将本土视觉艺术的特色完全展现出来,开创了民族动画风格的先河,为中国早期的动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剪纸动画传承了剪纸艺术中的民俗文化

剪纸动画是我国自创的,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来源于我国民俗文化中的皮影戏和民间窗花。

剪纸艺术本身来源于我国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有广泛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不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始终不失其纯朴和清新的特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题材的选择多为日常所见之物,或者民间传说中的吉祥之物,以赞美生活和表达美好愿望为主题,是我国民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早期的剪纸动画在内容和主题上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多以民间传说、寓言等惩恶扬善的题材为主题,其浓重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民间乡土文化的代表。如《除夕的故事》(图2),在题材上取自民间故事,一部以“年”除“夕”的少年英雄式的动画片,在形式上采用了剪纸片的拍摄手法。整部片子热闹喜庆,色彩运用大红大紫,构图饱满,装饰感强;在各种人物和情节的设置上具机智性和幽默感,生动地将我国除夕这一传统的节日演绎出来。民俗文化中的喜庆、热闹、吉祥等特色跃然而出。一些年轻人对“洋节”的认同多过对传统节日的认知,这一来源于民俗文化的艺

术形式同样也是普及传统文化的一剂良药,在舶来文化肆意横流的今天,这样的艺术形式显得弥足珍贵。

(二)剪纸艺术风格在动画影片中的应用

剪纸动画,在艺术形式上参照民间剪纸,同时还吸收了皮影戏在运动和造型上的特点,极富乡土特色。它来源于民俗文化,来源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开朗的性格特点。在造型上,线条流畅,具有民间剪纸中万剪不断、笔笔相连的特点;人物在运动时多为侧面,无透视变化,极富装饰性;在颜色上,色彩明快,色调饱和,往往选用带有浓厚的欢乐和吉祥的色彩。同时,它还注意吸收年画、装饰画等其他民间美术的特点,极具民族特色。

剪纸动画在制作上,是在剪纸人物(动物)的关节处,用细铜丝或者小黏粒联结,然后把它们放置在摄影机前逐格拍摄,也有个别非常灵活的动作和片段是用动画片的动画绘制方法拍摄的。剪纸片的摄制成本比动画片低,缺点是剪纸人物的表情变化和转面、转身都不能像动画片那么灵活自如,动作有局限。当有大幅度的动作片段时,需要不断地剪、不断地画、不断地拍。一部短短的剪纸片,同样的人物要剪许多个,并且难以避免人物动作长久保持同一个角度。这些局限,当然也成为它的艺术特点之一。在现代动画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在电脑的虚拟平台上完成这一形式的动画制作,不仅可以避免其缺点,还可以将其在造型以及色彩上的特点和优势全部发挥出来。

(三)剪纸动画的独特优势

1.剪纸动画源于我国民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我国独特的乡土特色。

2.剪纸动画的艺术风格朴实大气,富装饰性,深受儿童的喜爱。

3.剪纸动画平面造型、平面设色的特点既是其不足也是其特色,它根基于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动画影片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增加了动画影片的艺术风格。

三、传统壁画在动画影片中的应用

艺术特色范文篇10

关键词:沃尔夫;艺术歌曲;音乐风格;创作特点

一、作者及艺术歌曲的介绍

(一)作者介绍

胡戈•沃尔夫(Hugowolf)1860年出生于奥地利从小学习音乐,少年时开始作曲,青年时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继续音乐学习。沃尔夫出生于浪漫主义时期,受大革命失败影响,整个社会依然充满了痛苦与黑暗,沃尔夫用音乐表现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将心中的感情寄托于音乐之中。沃尔夫短暂一生共创作了六部歌集,共275首歌曲。沃尔夫将不同作家的诗作为音乐创作的题材,色彩丰富、戏剧性较强。其创作不仅遵照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并且拓展思维加以创新型发展,特别重视歌词的韵律与语言重音的结合,从而使音乐融入诗词,表现其真正的内涵。而歌曲形式相对而言较为自由,突破传统的中规中矩以及结构的对称,但歌词总是和音乐紧密配合协创作模式更加新颖,其旋律结合歌词具有抑扬顿挫感,使其带有朗诵般的叙述性。钢琴伴奏具有丰富的织体音型及和声色彩,大量不协和和弦的运用,推动了钢琴伴奏表现力的发展。其独特创作技法为后来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艺术歌曲的介绍

艺术歌曲于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游吟诗人,后逐渐发展成艺术歌曲形式,它是以诗歌作为创作题材,音乐作为表现手段,两者相融而共同完成富有表现力的一种音乐体裁。其中沃尔夫在艺术歌创作中就再现了第一个特点注重音乐再现诗词韵律,与诗相融,完美再现其诗原有的内涵与品质。本文所分析的《水仙女》是选自沃尔夫的《西班牙歌曲集》,采用变化分节歌的形式,用音乐语言讲述一位美丽善良的水仙女是鱼儿的保护者的世俗生活故事。

二、沃尔夫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

(一)诗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特色风格

从沃尔夫的艺术歌曲可以发现他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趣味。能够将音乐诗化,将诗变成音乐式的再现,沃尔夫所创作的每一首艺术歌曲都富有较强的生命力,凝聚着诗人和作曲家对诗词内涵的深情流露。1.抒情性表达沃尔夫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注重音乐诗化的抒情性表达。他的创作多取材于名诗人的诗歌,音乐化的再现了诗的内涵。沃尔夫的创作不仅仅遵循诗人的写作原则,而且他力求站在客观的角度去描绘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尽量少掺杂个人主观感受而去扰乱诗的原有内涵。也正因为沃尔夫的这种客观感情的抒发,使他的艺术歌曲更富有特色。2.朗诵性曲调朗诵性曲调是一种具有宣叙性的曲调,它注重强调语言的特点。从沃尔夫的艺术歌曲不难发现朗诵性的曲调,从诗词的选择来看,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用音乐语言去再现诗词的内容,使音乐旋律与诗词韵律紧密结合。朗诵性曲调体现出沃尔夫艺术歌曲创作的又一特征。

(二)《水仙女》钢琴伴奏的特色风格

1.伴奏织体音型伴奏织体,是指和弦在钢琴伴奏中的形式变化,它以和弦为基础,进行装饰变化而得出,在我们学习钢琴伴奏时,常用的伴奏织体可分为立柱式和弦型、半分解和弦型、全分解和弦型。立柱式和弦型:是指不同声部同时发声。柱式和弦形式多样,不同的形式表现其不同的音乐感觉,作曲家一般将其用于塑造一些坚定、有力、激昂等不同的音乐形象,如进行曲中较为常见。柱式和弦的运用会使歌曲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半分解和弦型:即低音声部与中间声部不同时出现。半分解和弦一般多用于表现欢快的音乐,使用无条件限制,节奏感具有较强的表现力,音乐具有跳跃式的感觉,适用范围较广。例如一些欢快的儿童歌曲,或者出现在动静结合的乐曲中。全分解和弦型:即和弦各声部相互独立,前后进行发声,根据音乐要素的变化而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化。其表现力更为丰富。既可以表现抒情性的音乐也可以表现欢快的音乐,被作曲家广泛运用。在沃尔夫的艺术歌曲《水仙女》中,这三种伴奏织体被作曲家巧妙的结合运用,从62小节开始到77小节,第一句作曲家把柱式和弦放在伴奏织体的下方声部,上方用的是半音化进行,而第二句与第一句形成对比,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放在上声部,下声部使用分解和弦,使伴奏织体形式富有变化,既体现出主人公内心情绪的深沉,又表现出音乐旋律的抒情性。

2.力度与速度的特点力度:是指在音乐作品中,音响的强弱关系和演奏的轻重力度。常利用音乐力度的各种变化符号表现出来,是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如沃尔夫《水仙女》中的力度变化的对比,赞美水仙女的善良品格。从62小节以(sf)开始,表达水仙女对渔夫捕鱼的痛恨,情绪顿时慷慨激昂。而第二句力度转换成弱(p),这句是力度与旋律完美结合,赞美出水仙女的善良与可爱,作曲家不仅用这些力度的强弱对比,在音乐形象上,也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在沃尔夫艺术歌曲《水仙女》中,音乐的速度是完全与乐曲所表现的内容相紧密结合的。(1)从乐曲的开始处就标记了明显的演奏速度(Leichtundluftig),对水仙女的性格做了介绍,轻轻地音乐就像水仙女轻盈的舞步一样,欢快的生活着。同时也赞美水仙女是一位善良、可爱动人的美丽姑娘。(2)到了乐曲的中间部分,作者将音乐速度从轻、流畅、不太快转到了激荡地,速度与开始的速度形成了鲜明地对比,从而表现出音乐情绪的变化。伴随着半音化上行旋律的进入,激荡地音乐旋律告诉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的情感开始变化。而沃尔夫正是通过改变音乐的速度,使情绪激昂的音乐表现手法将音乐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并将主人公的心情描述的惟妙惟肖,进一步赞美了水仙女的善良品质,使音乐发展更富有情趣。

(三)和声体现的独特风格

1.不协和和弦的大量运用

由于不协和和弦在和声中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伴随着尖锐、紧张的音响特点,不仅丰富了和声语言,而且使音乐感更加新鲜,旋律感更富有色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沃尔夫在创作中就特别注重不协和和弦的运用,在他的艺术歌曲中,所运用的和弦材料极其丰富。沃尔夫的这些不协和和弦主要来自离调,包括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调式的交替转换也出现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弦,包括同主音调交替、主属调交替,这些创作手法所产生的不协和和弦,增强了和声的紧张度与色彩性。

2.半音化体系的体现

半音化的基础是变音与半音的进行,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受调式原有的音级限制,使作曲家更加自由的刻画音乐形象,抒发音乐感情,从而使其创作更富有动力性。半音化的广泛运用是沃尔夫创作的一大特色,他常用半音化的方法素材来自副属和弦、调式交替转换及各类变和弦等。他充分发挥了和声性的半音化,这种用法呈现出调性的模糊性。半音化在沃尔夫的《水仙女》中具体体现有以下三种:(1)调性交替产生的半音化(副属和弦)。(2)转调中的半音化,充分发挥了转调的音乐表现作用,以此来烘托诗的背景,表现诗的内涵。(3)变音和弦引起的半音化。这三种半音化的运用增加了和声的紧张度和对主和弦半音化的倾向性,使其歌曲更富有变化特色。成为作曲家沃尔夫创作的一大特色。

3.调性思维的特点

沃尔夫的创作调性手法转换是多样的,调性在保持开放性的同时,又不失音乐的整体统一及其韵味。使他的艺术歌曲更加丰富多彩。在《水仙女》中,沃尔夫用到了同主音大小调交替,主属调交替及短暂的离调等手法。通过分析下列谱例,可以看出沃尔夫的创作特色。(1)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其特征是只要改变调号,调号相差三个升降号,并且其主音不在同一自然音列上。如《水仙女》从开始处a小调到乐曲中间转入A大调,使音乐进入高潮,表现力富有特色,给人留下音乐的各类形象的场景。让艺术歌曲的真实情景在听者的脑海中形象的再现,彰显出作曲家沃尔夫的独特创作手法与风格。(2)主属调交替:主属调交替也是乐思发展的手法之一,也是近关系转调的一种,是很多作曲家惯用的创作手法之一。如《水仙女》中巧妙的运用主属调交替的手法,完成了这首艺术歌曲的创作。作曲家将旋律在a小调上进行发展,运用重属和弦解决到V级,自然过渡到属调e小调。作曲家虽用了传统的主属调交替,却使音乐形象更加完美。最后结束于主调,与开始的调性保持完整的对称与统一,使音乐发展丰富多彩,而不失整体结构的统一。(3)短暂的离调:所谓的“离调”可以理解为短暂性转调的。在《水仙女》中,作曲家通过运用主和弦到重属和弦的反复运用,使调性短暂变化,增加音乐乐汇色彩,使和声的发展更富有动力性和复杂性。通过对沃尔夫艺术歌曲《水仙女》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沃尔夫的创作不仅运用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且活跃的音乐思维将复杂的和声理论知识用的有声有色。让我们更加了解艺术歌曲创作的独特技法,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沃尔夫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屈指可数的,成为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作者:赵玉红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邃得芳.沃尔夫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1,(06).

[2]张欣.沃尔夫艺术歌曲风格探析[J].艺术探索,2009,(06).

[3]姚连乔.胡戈•沃尔夫的诗歌艺术———浅析《歌德歌曲集》的《DieBebehrte》[J].艺术研究,2012,(02).

[4]何凤先.浅谈胡戈•沃尔夫的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特点[J].当代艺术,2011,(03).

[5]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