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需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9:23:58

隐性需求范文篇1

1.1硬件

根据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总的设想,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提出的模型。

电子政务系统呈现稳定的框架结构,管理和信息安全是它的两个支柱,硬件平台是它的底座,硬件平台也就是网络平台。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把电子政务网络分为内网和外网,内网由副省级及其以上的政府机关办公网络构成,外网由副省级以下政府网络构成,内网与外网物理隔离。社会公众和企业通过互联网门户网站与政府联系,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

1.2软件

电子政务首先是政府内部的信息化,然后才是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与此对应,电子政务的应用软件也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OA)所需软件,这个软件应集成图1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的功能,如支撑层的信息交换、事务处理、流程控制,应用层的公文处理、业务处理等;另一块是终端用户(社会公众)所使用的软件,即政府门户网站,这是社会公众与政府打交道的信息平台,政府搞电子政务有没有实际内容,有多少实际内容,政务信息是否公开了、是否更新了,政府的管理程序是否简化了、便捷了,从这个平台上完全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平台并不复杂,但却反映了电子政务的本质。

2隐性需求

2.1观念转变、职能转变

政府工作从本质上来讲:一是推行政令;二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其中,推行政令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为人民服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过多地强调了政府的管理职能,而忽视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使服务变成了口号。发展电子政务,需要转变政府这种重管理的“官本位”观念,增强政府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政府的职能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即变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或管理服务职能。有了这个前提,政府就会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改进政府工作作风,优化政务流程,避免政令传递速度慢、决策与执行脱节等情况发生;政府还可以通过发展电子政务实行最大限度的政务公开,提高执政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防止以权谋私,促进廉政建设。政府的观念转变、职能转变是实施电子政务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2流程重组

政务流程重组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对政务流程进行审视和再思考,通过对原有流程进行清理、简化和整合,以实现政务作业水平的显著提高。流程重组需要摈弃传统的根据职能部门设计子系统及系统功能的原则,采用根据业务流程来设计子系统和系统功能的新原则,即要建设一个面向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完全按照上述理论来操作,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实现部门内部的流程重组,对于某些权力很重的部门,这一改革也可以节约社会成本,为纳税人带来实惠。如,某城市交管部门汽车年审,车主在第一道检查口,要递交身份证、行车证、保险单,在第二道口子、第三道口子和最后领取年审合格证时,需再次递交上述证件,每道检查口重复检查相同的证件,显然没有这个必要,正确的做法是:在第一道检查口检查所有的证件,将检查信息输入网络系统,车主就只需直接开车上检测线了,这中间的过程均可以省掉。第二步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使纳税人在网上可以办事。如某市一事业单位提出一项事业收费许可申请,需先向市一级财政局提出申请,市级财政局审批通过后,还要省级财政厅批准,这其中还需要市级物价局和省级物价厅审核,如果这四个政府部门不能实现审批信息的互通,这个审批案例就需要提出申请者在四个单位跑上一阵子,至少20天,反之,如果这四个政府部门能在网上实现信息互通,申请者只需在网上向市财政局提出申请,然后等待结果即可,时间大约是5天,这期间还可以查询进展情况。这就是流程重组的巨大作用。

2.3精简机构、管理创新

在中国发展电子政务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政府管理体制。而对于现行政府管理体制,指望通过搞电子政务出现很大的突破是不现实的,因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政府管理体制。不能突破,不等于说不能变化。电子政务需要政府政务流程重组,政务流程重组必然导致政府机构和管理方面的变化,在政务方面进行整合和调整,在管理和机制层面进行一定改革是完全行得通的。

传统上,我国政府部门权力交叉现象比较突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自身进行了多次小改,但权力交叉现象依然存在,这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上往往体现为:有利益的事情,多个部门抢着管,而且还要收费,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办事周期长,耗费大;无利可图的事情都不管,导致某些领域失序。前者是乱作为,后者是不作为。两种情况都与电子政务的时效需求相距甚远。所以,精简机构,减少直至消除权力交叉应成为机制改革的重点,这是电子政务的后台保证条件之一。

整合调整政务职能,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需要管理创新,需要政治家的魄力。创新需要成本,也伴随风险,政府管理创新需要在政府自身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国家的长远发展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毫无疑义,电子政务需要政府在管理创新上加快步伐,电子政务也会促进其步伐的加快。

3结束语

电子政务的显性需求需要资金投入,解决了投入问题,就可以解决显性需求问题。但解决了电子政务的显性需求,电子政务只是有了一个外壳,要使电子政务能真正为社会公众服务,使社会公众有参与感,减少社会公众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还必须解决三大隐性需求,首先是政府要转变观念,这是后两种隐性需求的前提,其次就是要进行必要的政务流程重组,最后就是精简机构和管理创新。这三种隐性需求解决了,电子政务才有全面的后台支持,政府网站才能真正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是电子政务最终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庆国,樊博.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覃正.电子政务流程变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隐性需求范文篇2

关键词:隐性需求马斯诺营销创新

马斯诺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比较低层次的生存需求,而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则是比较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人们只有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才有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

隐性需求的内涵

(一)隐性需求的产生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意识的发展,我国消费者的需求正在从低层次需求向中高层次需求转变,市场消费特性也正在从数量型消费向质量型消费转变。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消费者把自己的需求传递给生产者,生产者按需生产,而现在,许多需求如体验型需求,消费者的需求认知仍处在模糊认知阶段,生产者需要对消费者潜意识中的需求进行挖掘,创新产品,引导并创造市场显性需求。根据消费者对需求认知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潜在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者已觉察到并有明确满足物的“显性需求”;另一类是消费者尚未觉察到,或者模糊的认识到了但没有明确满足物的“隐性需求”。

(二)隐性需求的定义和特征

SunilChopra和PeterMeind从需求链的视角,对隐性需求不确定性(ImpliedDemandUncertainty)进行了界定,指出需求不确定性反映消费者对产品(总)需求的不确定性,而隐性需求不确定性则是需求链在给定其必须满足的那部分需求和顾客期望的属性时所包含的不确定性。户川行男将需求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需求。对隐性需求的准确定义来自于PaulKlemperer等学者对心理成本因素的关注,心理成本以人的“心理满足为基础,它与追求物质利益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分离且独立的。KeithGoffinFredLemke认为,客户有时候并不明确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这种需求称之为隐性需求即消费者具有的只是他们还没有直接认识到的要求,由于这些要求出于潜意识层次,所以用户无法清晰地表达出这些需求。

范晓屏认为,显性需求是人们自己已经意识到的、能够明确表达出来的、有明确的抽象或者具体需要满足物的一种内在需求;而隐性需求是人们尚未意识到的、朦胧的、没有明确抽象满足物的内在需求,介于基本需要和欲望满足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张学军认为,信息隐性需求是用户目前没有被满足或未能表达的属于潜意识下的一种需求,与显性需求相对存在。吴江华认为,隐性需求是一种状态,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会表现出来,由于人对某些刺激的反应并不强烈,只是在某些行为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并且来源和隐蔽在显性需求当中,需要经过分析和挖掘才能显现。罗永泰、卢政营认为,消费者隐性开发的内在要求;是尚未自觉意识到的、朦胧的、没有明确偏好的内在要求;是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没有达到或体验不充分的内在要求;是没有购买能力以及需求情景错位的内在要求,是人们的一种感觉缺失状态。此外对于处于消费者意识深层的精神需求,需要较长的时期才能表现出来,我们称其为完全隐性需求。

基于上述定义可以发现,隐性需求的界定需要融入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隐性需求具有主观性、潜在性、层次性、多元性、诱致性、突变性、伸缩性、关联性等特性。

隐性需求的类别

(一)消费者未认知到的隐性需求

1.认知能力缺乏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消费者往往对自身的生理需求认识得比较充争,而对于社会需求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消费者一直处于较低社会层次而且没有认识到较高社会层次的存在时,或者消费者习惯于一种生活方式,并没有认识到可以尝试更好的生活方式时,就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就属于认知能力缺乏型的隐性需求。

2.需求引导缺乏型。需求的创造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认识是对消费者信息的了解和把握,而企业通过营销组合向消费者推广产品时,实际上是企业产品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和创造需求的过程。消费者对于自身需求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需要企业产品的引导和刺激。当消费者认识不到自身的需求时,看到满足某种需求的产品,需求被激发出来。这种需求就属于引导型需求,而如果企业没有利用营销手段对这类需求进行引导和刺激,则消费者的需求呈现隐性需求。

(二)消费者能认知到但无法实现的隐性需求

1.条件限制型。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自身需求有充分的认知,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购买。这种条件包括经济条件和使用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是显而易见的,是指市场上某种商品已现实存在,消费者也有购买欲望,但是因为购买力一时受到限制而不能购买,使得购买行为处于未实现状态。使用条件包括使用该产品所需具备的其他条件和操作所需要具备的技能条件。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考虑的不仅是产品的价格或功能,当消费者所面临的现实情况达不到产品的使用条件要求时,消费者的需求就会发生转变,成为隐性需求。

2.产品购买限制型。消费者无法购买到满足需求的产品,从而使需求无法实现,成为隐性需求。造成购买不到的原因有两种:

无产品开发。市场上无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可能是由于企业的认知缺乏或企业的技术条件限制造成的。企业对消费者的认知不够,或技术条件不成熟,未能开发符合要求的产品,或产品未能真正切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而造成消费者处于待购状态,形成隐性需求。

缺乏良好的产品渠道。消费者购买产品时,除了支付商品价格外,还要在信息比较、渠道选择、实施购买上花费一定成本。产品上市后,消费者获得产品信息并有意购买,但是却很难找到购买渠道或者渠道成本太高,从而使消费者无法购买,形成隐性需求。

基于隐性需求的企业营销创新

(一)隐性需求的识别

1.深度调研消费者需求。企业生产产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必须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深刻洞察隐性需求。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需求调查小组全面负责消费者隐性需求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掌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隐性需求调查小组的成员应来自市场营销部门、生产和技术部门、售后服务部门等部门,并且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专业能力及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企业要全面了解消费者的隐性需求,更有效地挖掘消费者的隐性需求,还需建立广泛的需求信息搜集渠道,完善信息搜集流程。通过销售网络了解消费者需求信息是消费者信息反馈的有效渠道。企业产品的销售必然要经过一定的销售渠道,与消费者接触最多的就是渠道经销商,从经销商处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意见,通过定期与经销商的沟通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意见或建议,是一种低成本而且便捷有效的信息搜集方式。

调查人员还应确定重点客户,了解他们的隐性需求。企业的产品往往针对的有特定消费群,重点客户数量只占到了消费者总量的一小部分,但却为企业创造了大部分的利润。调查人员应该从市场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入手,拿到大客户的名单,再深入了解大客户中的隐性需求。

此外,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是消费者意见及时、有效地送达企业的有效保障,也是企业获取消费者信息、意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的重要前提。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包括:消费者咨询、建议热线电话,专用意见搜集信箱、E-mail、网站信息反馈系统、BBS产品论坛和定时VIP客户意见交流会等。

2.竞争对手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应对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产品的缺陷。企业从这些缺陷入手,可以挖掘消费者的隐型需求以及市场空白点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趋势。企业在竞争对手分析中应该关注: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以及消费者的反应,偏好竞争产品的消费者的特点及分析,竞争对手的投诉以及市场不满信息,企业产品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及劣势比较,结合企业及竞争对手产品的特点,分析消费者可能存在的隐性需求。

3.建立消费需求信息库。企业应该建立消费者需求信息库,应包括以下数据:消费者信息:消费者年龄、性别、收入层次;消费者购买产品信息:购买频次、购买的产品;满意度消费者意见: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服务、包装、形状、颜色口味、体积、替代产品等的意见,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预期和不满之处;消费者投诉:消费者对产品的投诉及处理措施和意见等;竞争对手评价分析。建立消费需求信息库,可以长期、全面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做出跟踪,有利于监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从而更有效地挖掘消费者的隐性需求。

(二)企业营销创新

1.激活隐性需求。激活隐性需求主要是从消费观念、消费形式、生活方式、产品知识等角度,进行基础性的广告宣传和销售促进,唤醒需求的意识,把隐性需求转换成显性需求。

2.传递新的价值主张。隐性需求的满足是一种驱动市场的营销行为,是生产者积极挖掘隐性需求,开发极富差异的产品、引导消费,推动形成市场新空间的营销行为。因此,驱动市场常常伴随着市场游戏规则的改变和新的市场消费空间的产生,其本质特征是市场创新。驱动市场营销的关键之一是向市场、消费者提供新的价值主张,即价值创造。

科技和社会越发展,给消费者带来的难以置信的创新事物就越多,消费者认识上的模糊性也将越为普遍。因此,针对隐性需求而开发的产品,把新的价值主张传递给消费者,厂商的主导作用很重要。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认为,我们的政策,并不是先调查消费者当前喜欢什么商品,然后再投其所好,而是以新产品去引导他们进行消费。消费者不可能从技术方面考虑一种产品的可行性,而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我们并不在市场调查方面投入过多的力量,而是集中力量探索新产品及其用途的各种可行性,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流,教会他们使用这些新产品,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这就是“新产品产生新市场”的索尼公司的信条。显然,索尼所满足的是消费者的隐性需求。利用概念营销是传递价值主张的有效方式。企业可以利用创新科技和创造性思维,向消费者传递全新的价值主张,或介绍消费者以前从来没有认识到的新利益,进行消费者教育与引导,使消费者认识到新的价值主张、新的产品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从而接受新的价值主张并产生市场行为。

3.改变消费者的价值标准。当长期处于一种生活方式或一种价值标准下,人们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产生较稳定的购买意识和标准,因而很难觉察到自己存在未满足的隐性需求。由此,改变消费者的认知与经验,促使消费者放弃原有消费习惯,接受新的价值标准是隐性需求营销的重要方面。例如,人们购买洗发水常常从柔顺、营养、去屑、局油等功能和品牌、价格等方面进行考虑,一些厂商也集中在这方面进行宣传。然而,也有一些厂家则适当淡化这些方面,而强调天然、保健、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价值标准,从而来影响人们的选择。

隐性需求范文篇3

1.新服务开发

1.1新服务开发定义

综合现有研究,笔者将“新服务开发”定义为:服务企业在整体战略和创新战略的指引或影响下,根据顾客和市场需求或在其他环境要素的推动下,通过可行的开发阶段向企业现有顾客或新顾客提供的,包含从风格变化到全新服务产品等各种新颖度服务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服务开发活动,它形成了现有服务或新服务的价值增值。

1.2新服务开发特点

由于服务本身具有无形性,因此新服务的开发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新服务的开发要建立在对市场需求、顾客感知和可行性分析的综合评价基础上,不能以企业的自身主观看法为出发点。

第二,新服务开发的对象是一个无形过程,事先必须对其特征进行准确描述,否则不能确保开发的最终结果是否符合最初的设计意图。

1.3新服务开发的基本要素

(1)服务概念开发

“服务概念”是指服务的原型,即能够为顾客创造和传递效用及利益(顾客价值)的服务以及各种子服务。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顾客需求的描述;通过相应形式的服务内容或“服务包”的设计满足顾客需求的方式。

(2)服务系统开发

服务系统是实现服务概念开发的所有必需资源,即资源结构。系统包括很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不仅单独发挥作用,而且和其他子系统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服务系统的资源包括:企业员工、顾客、物质/技术环境、组织和控制。

(3)服务过程开发

服务过程是指平等或顺序的活动链,通过这些活动链新服务被生产出来(根据需要可以跳过某些开发活动)。新服务的过程开发需要对相关开发活动作详细说明。

1.4新服务开发的过程

整个新服务开发过程可划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大阶段:

早期阶段包括:服务创新战略表述→创意与概念构思→概念筛选→服务包构造→概念测试等环节;

中期阶段包括:商业分析→NS项目设立→建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服务质量标准确定→服务交付系统设计→新服务营销方案→NSD组织方案;

后期阶段包括:服务商品测试与试销→营销测试→市场投放→项目后评估。

通俗地讲,这些过程就是在广发收集顾客需求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来生成和选择新服务开发的方向,并作为设计输入到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完成技术实现,之后转入市场营销系统。

2.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新服务开发

2.1顾客需求的类型

根据顾客需求的非对称性特点,Kano教授将顾客的需求分为必备需求、单向需求和吸引需求三类。

必备需求(Must-beRequirement)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因素的基本要求,是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承诺性利益。如果这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顾客将会非常不满意。相反,如果这些要求得到了满足,顾客也不会因此产生更高的满意度。

单向需求(0ne-dimensionalRequirement)是指顾客的满意状况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比例关系的需求,是企业为顾客提供的变动性利益,如价格折扣。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水平超出顾客期望越多,顾客的满意状况越好,反之亦然。

吸引需求(AttractiveRequirement)是指既不会被顾客明确表达出来,也不会被顾客过分期望的需求,是企业为顾客提供的非承诺性利益。但吸引需求对顾客满意状况具有很强的正面影响。具有这类需求特征的产品或服务因素一旦得到满足,将会对顾客的满意状况产生超比例的提升;相反,即使没有满足顾客的这类需求,顺客的满意状况也不会明显下降。

一般而言,必备需求属性和吸引需求属性并不会作为重要的决策属性,因此这两类需求具有非关注性。对于必备需求属性而言,顾客会认为所有的服务均应包含相应的功能,因此这类属性并不会作为决策依据,当必备需求都不能达到时,这类服务会被简单地排除在购买选择之外。与必备需求不同的事,吸引需求是超出顾客期望之外的需求,顾客在购买之前并不十分关注这类属性,因此,吸引需求并不会对顾客的购买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类需求会使顾客产生新奇感,并有物超所值的感觉,从而使满意水平较高。单向需求的属性才是顾客关注的属性集合。必备需求的非对称性明确了企业在新服务开发过程中需达到的基本标准。吸引需求的非对称性明确了企业服务创新的方向。单向需求决定了企业现实的服务差异化定位。

2.2顾客需求的特点

一般而言,服务企业的顾客在服务需求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各层次的顾客有可识别的人口统计特点。企业可以总结归纳出某一层次的消费者最显著的、不同于其他层次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点,用以确切地识别顾客,帮助企业了解该类顾客的需求特点、行为模式与偏好。

(2)不同层次的顾客需要不同档次的服务,愿意为不同服务水平和质量支付不同价格。

(3)不同层次顾客对开发相同的服务有不同的反应,对企业的利润率有不同影响。较高层次的顾客对新服务的反应更强烈,更有可能增加购买量。

(4)不同驱动因素引起不同层次的顾客的购买行为并影响他们的购买量,企业可通过对不同层次的顾客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组合,刺激顾客成为更高层次的顾客。

2.3新服务开发中的需求确定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和能力来识别、挖掘和确定新服务开发中顾客的需求问题:

(1)顾客“金字塔”分层

瑞典银行组织实证性研究证实:80%的顾客对服务满意,但不具有可盈利性,20%的顾客对服务不满意,却贡献了银行100%的利润资金。企业通过“顾客金字塔”分层法,按照顾客对企业利润贡献率的不同将消费者分别划为四个层次。分别是铂类顾客、金类顾客、铁类顾客及铅类顾客。每个层次的顾客在企业总体顾客人数中所占的比重不同——最高层次的铂类顾客人数最少,最低层次的铅类顾客最多——由高层到低层,呈金字塔状分布,因此,我们把这种分层模型称为“顾客金字塔”。

“铂层”:这一层次的顾客是对企业的利润贡献率最高的一类顾客,更愿意为优质的服务支付更高的价格,更乐意尝试新的服务项目。

“金层”:这一层次的顾客对企业的利润贡献率稍低,对价格的敏感度稍高,对企业的忠诚度稍低。

“铁层”:这一层次的顾客在本企业的购买量及购买额有限,对企业的价值有限,不值得本企业向其提供特殊的支持。

“铅层”:这一层次的顾客需要企业花费大量成本费用来与之建立和保持关系。他们对企业的利润有限,但对企业的要求很高,经常对企业的服务抱怨,会使企业浪费大量资源。

(2)挖掘四类顾客群体的需求

企业利用“顾客金字塔”分层法,在对顾客群体细分为四类顾客的基础之上,识别出四类顾客的人口统计特点,挖掘每类顾客的群体共性的根本需求。

对于“铂层”:由于这类顾客对企业的利润贡献最大,企业需要把他们作为最为重要的顾客群体,所提供的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的服务需求。对于这类顾客,企业已经满足了这类顾客的必备需求,并且顾客已经清醒识别出该企业与其他企业服务的差异性特征,即在一定程度上企业也满足了顾客的单项需求,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单向需求的满足满意度的情况下,通过开发吸引需求,为他们提供特殊的、个性化的独特服务,吸引该类顾客消费新服务项目,加强该类顾客的忠诚度。

对于“金层”:由于该类顾客对服务价格的敏感度较高,忠诚度稍低的特点,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应该主要用于满足顾客的单向需求,提供单向需求的基础是不能尚失必备需求的优势,利用产品的单向需求(包括价格折扣等)创新服务包组合,或者开发更为便宜的新服务项目,吸引顾客的消费注意力。

对于“铁层”和“铅层”:公司提供的服务为得到他们的关注,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把精力放在提供必备需求上,通过优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来加强该类顾客的消费意识,同时可以适当结合单向需求,树立服务差异性品牌形象,把这类顾客慢慢转向“金层”。

(3)感知顾客隐性需求

隐性需求所体现的增值效应较显性需求更为突出,更容易获得巨大的收益,但相应的风险较大,隐性需求的定位与技法都存在不确定性。

成功感知顾客的需求,尤其是隐性需求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充分利用顾客的反馈信息,在掌握顾客的显性需求的基础上挖掘分析顾客的隐性需求。其次,需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常规的市场调查,可以发现显性的顾客的需求,隐性的需求的挖掘,更多的是依赖于企业的观察分析和系统思考,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调研方法,如调查者进入既有顾客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顾客日常使用某产品的习惯,从中发现一些隐性需求。最后,利用现有的信息数据,研究顾客的抱怨是一个有效的手段,抱怨往往是潜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是对企业的期待,企业发现顾客抱怨的根本原因所在,也许可以寻找到新服务开发的突破口。

(4)满足顾客需求

对企业来说,发现需求并不等于就能满足顾客的需求。满足顾客的需求主要涉及到了具体的新服务开发活动,任何新服务开发(有些文献也称“新服务开发”为“服务创新”)活动都是围绕着四个维度的集合体。新服务开发的四维度模型包括:新服务概念、新顾客关系界面、新服务交付系统和组织、技术选择。

维度一:新服务概念

新服务概念维度要求企业对自己提供的已有服务和新服务,已经竞争者提供的已有服务和新服务都有准确地认识,尤其对创新特性有明确地把握。

维度二:新顾客关系界面

新顾客关系界面维度是设计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联系界面。界面设计是许多服务创新的焦点,是围绕服务过程、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消费所形成的供应商——顾客关系的映射。服务交付以及服务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沟通应是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顾客联系界面的创新以IT为基础,IT应用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处理现有和潜在顾客的需要变得相当方便,关系界面的创新将导致整个服务过程的再造。

维度三:新服务传递系统

新服务传递系统维度,主要指生产和传递新服务的组织,侧重于服务企业的内部组织安排,强调现有的组织结构和员工能力必须适应新服务开发的需要。新服务传递系统维度与新顾客关系界面维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交织并相互支持。

维度四:技术选择

技术选择维度是一个可选维度,当然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主要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实力,包括技术研发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业务运作能力、服务支持能力等等。而技术开发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又是最为关键的两个能力。技术选择主要涉及到服务型企业在实际情况中的技术发展尺度问题。服务创新离不开技术创新,所有的服务都依赖于某些技术的运用。在实践中,技术的变化是新服务开发的主要推动因素,尤其是IT技术更被认为是其中的革命性技术。

(5)引导顾客需求

在我们发掘了顾客的需求和具备满足顾客的需求的条件下,可能会面临顾客不选择我们的服务的困境,这种情况主要归于两个层面的问题:服务的吸引力和与顾客的沟通。服务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是解决前瞻性与现实性融合的难题。与顾客的沟通是否到位在引导顾客需求中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沟通,包含了消费者教育的任务,让顾客发现自己的隐性需求,也包含了服务推广的任务,让顾客接受我们的服务。良好的沟通还能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业务方向,跟上顾客需求的变化。而要与顾客达成良好的沟通,很关键的一个前提,使企业与顾客之间能够成为一种尊重与被尊重的平等关系,只有这样顾客才能信任企业,并向企业反馈自己的需求信息。

隐性需求范文篇4

【摘要题】信息需求与服务

【关键词】数字参考咨询/数据挖掘/网络知识挖掘

【正文】

1网络知识挖掘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技术

对知识挖掘的设想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出现了从源数据中发掘新信息模式及算法,被称为数据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inDatabase,KDD)。这种想法的出现是由于此前的信息或知识数据库存在着种种局限,限制了对数据库中蕴涵知识的有效利用[1]。知识发现被认为是今后具有重要影响和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也称数据挖掘(datamining),源自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领域,是在一个已知状态的数据集上,通过设定一定的学习算法,从数据中获取所需的知识[2]。数据挖掘广泛应用于数据仓库和分布式数据库中,根据数据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数据分析,提取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经挖掘后被发现的知识可用于信息管理、查询优化、科学研究、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等。现有的数据挖掘工具有:ModelQuestMiner、KnowledgeSeeker、BusinessMiner、AnserTree等几十种。数据挖掘是网络知识挖掘的基础。网络知识挖掘是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地从由异构数据组成的网络文档中发现和抽取知识,从概念及相关因素的延伸比较上找出用户需要的深层次知识的过程[3]。网络知识挖掘可分为网络内容挖掘(WebContentMining)、网络结构挖掘(WebConstructMining)、网络使用挖掘(WebUsageMining)。一般而言,网络知识挖掘的发现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路径分析

可以用许多曲线图解法来进行路径分析,一个曲线代表了Web页面间或者其他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

1.2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用于发现数据项之间的联系,在网络挖掘中就是发现某一顾客的引用页面和服务器上多种页面之间的联系。

1.3序列模式

应用序列模式是为了发现一些交互模式,如在一时间段内某一数据项后面跟着另一个数据项。在服务器日志文件中,记录了一段时间内客户的访问信息,对Web服务器中访问日志的序列模型分析可以使用企业预测用户访问模式,帮助广告进行目标定位,发现在一个时间段内访问某一文件的所有客户的相同特征等。

1.4聚类和分类

根据一些数据项的共同特征来对数据库进行分类。在网络挖掘中,分类技术可以基于用户的一些人口统计信息和访问模式对访问某文档的用户进行偏好描述。聚类分析可以将有相似特征的用户或者数据聚集在一起,聚类Web日志的用户信息和数据可用来制定未来市场营销策略[4]。

2网络知识挖掘与数字参考咨询知识库的建立

数字参考咨询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早期的电子邮件咨询服务起源于1984年的华盛顿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和马里兰—巴尔迪摩大学健康图书馆[5]。在美国,图书馆界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存在两种看法,其中一种把图书馆看作是一个在图书馆员的协助下为广大用户提供智能服务的透明的知识网络。数字参考台就是根据这种意见建立起来的对话式的智能服务系统[6]。数字参考咨询是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热潮出现的又一大热点,也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主流发展方向。利用网络知识挖掘技术,可以了解用户访问图书馆的目的和趋势,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改进服务质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效率。

数字化信息资源是数字参考咨询的物质基础,它由各类知识库构成。数字参考咨询是从积累知识库到进行知识服务,可以在面对面与用户沟通中判断用户的实际需求,由此来加深知识服务层面的深度和广度。知识库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可想而知,如果没有知识库或知识库内容非常少,仅凭咨询员个人的知识经验很难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类需求。网络在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给查找和获取有效信息带来了难度。传统的数据挖掘涉及的主要是结构化及半结构化的数据库,而网上的信息变化频繁且具动态性,是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异构型数据库,对网上的信息进行挖掘要比面向单个数据库复杂得多。数字资源的多元性和分散性,使数字化信息的知识化挖掘和链接成为信息服务所面临的前沿挑战。因此,对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和内容分析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知识挖掘的新技术应运而生。

网络知识挖掘的类型可分为对网络知识的挖掘和对用户知识的挖掘。对网络知识的挖掘主要是指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定性定量的增值处理,找出信息分布的规律,发现信息内在的关联性,挖掘隐藏在网络信息中的知识并形成模型。对用户知识的挖掘是指对用户访问网络时的信息和用户个人信息的挖掘。网站服务器会保留用户的访问记录,记录关于用户访问和交互的信息,对此进行分析和挖掘,有助于理解用户的信息活动,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从中得出用户的访问模式和访问兴趣,从而改进网站的结构,也可以用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7]。此类知识库建立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实时咨询提醒用户如果在线咨询员没有空闲,可以参考图书馆FAQ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如果用户的问题仍未解决,不妨使用电子邮件咨询服务,或稍候使用实时在线咨询服务。用户所提的问题及其相应答复可能被收入复旦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台后台知识库中,在知识库中用户的所有个人信息都会被删除,收入数据版权归复旦大学图书馆所有[8]。

基于Internet建设起来的知识库,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数字参考咨询。作为信息资源的知识库,要形成一定的规模且检索便捷、内容新颖,能够不断地更新,以保持数据的准确、全面和及时。如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网络OCLC把互联网上的信息经过系统化的整理,通过主题词即可检索;且OCLC的WorldCat数据库随时更新,每年以200多万条记录的速度增长[9]。OCLC之所以始终保持在高新技术前列,是由于在研究开发上的大量投资。OCLC平均每年投资研究与开发项目达1000万美元以上,仅在2002-2003财政年度就投资1400万美元[10]。所以研究开发先进的知识挖掘、分析和提炼技术,形成一个丰富的知识库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给用户更好的服务,是做好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所必需的。

3网络知识挖掘为数字参考咨询提供技术支撑

图书馆对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保持高度敏感。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得到迅速普及,同时多媒体技术、实时交互技术等与之配套的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为图书馆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经过几年的努力,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已具备了较好的技术和硬件基础,这也为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知识挖掘的技术基础是统计学与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的主要特点是能对原有的数据进行高度自动分析、归纳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预测用户的行为,帮助决策者调整策略,作出正确的决策。人工智能是以自动机为手段,通过模拟人类宏观外显的思维行为,从而高效率地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科学和技术。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目标非常高,除需要复杂的算法外还需要特定的机器。但知识挖掘仅仅利用了人工智能中一些已经成熟的算法和技术,如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tralNetworks)、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s)、决策树(DecisionTrees)、规则推理(RuleInduction)(即通过统计学方法归纳提取有价值的if-then规则,如关联规则挖掘)、模糊逻辑(FuzzyLogic)、CVSM等[11]。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无非是在保证提供符合用户要求的同时缩短提供时间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交流方式主要由解答式和交互式两种。前者是比较初步而简单的服务方式,如FAQ、非实时的电子邮件、Web表单、BBS和MessageBoard(留言版)等;后者主要是指实时性的交互模式,如2002年7月,OCLC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协同研制开发推出网上联合数字参考咨询服务QuestinPoint。但不管是哪一种,现在的提供方式虽然也在借鉴和应用计算机的自动处理,但智能化的程度有待提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提高对提问信息的分析正确度,如何从提问信息中提取最相关的单词、词组,并对提取的单词、词组在已有知识库中进行准确无误匹配,这就用到词表技术。目前,词表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与网络检索这类应用系统的结合。通过概念空间词表界面,用户可以随意输入任何一个单词或词组,这时搜索界面会在一个显示框中显示按与用户检索词相关程度排序的空间词汇,用户可以从中选择合意的词添加到搜索框中,从而检索出用户所需的信息,更提高检索的精确度。其次是对检索结果集的筛选和提炼问题。网络知识挖掘的目的是将用户从浩如烟海、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源中解放出来,摆脱原始数据细节,直接与数据所反映的知识打交道,使处理结果以可读、精练、概括的形式呈现给用户,使用户能把主要精力真正用到分析本质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方面。网络知识挖掘能够真正支撑起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全方位开发策略。目前对检索结果的筛选和提炼这个工作环节大部分是由人工完成的,虽然保证了质量,但随着以后工作量的日益增加,采取智能处理是必然趋势。知识挖掘虽然仍处在发展的前期,还有很多研究难题,但我们在建设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时候,必须考虑对知识管理功能的开发,预先设计好底层数据标准和二次开发接口等。

4网络知识挖掘在数字参考咨询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

数字图书馆的内涵不仅仅应体现在其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上,更应体现在服务上。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然结果。数字参考咨询的用户需求不仅是简单的查询,而且是需要深入内容的信息处理技术,希望摆脱表层信息的干扰,对网络数据作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挖掘。这就要求图书馆从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中,以面向“个人”的方式来挖掘知识,提取真正有用的信息。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是做好数字参考咨询的前期基础。

个性化服务是指使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根据用户兴趣的信息向用户及时、主动地推荐用户需要的且以往没有获得的知识资源信息,并能根据用户对推荐内容的反馈进一步改进推荐结果。个性化服务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技术活动,其重要的特点是知识增值与智能重组。网络知识挖掘工作运用最新的智能工具来挖掘蕴藏于海量显性信息中的隐性知识,并形成专业知识库和知识仓库,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给予管理、利用,非常符合网络用户对个性化、隐性知识的需求。网络知识挖掘在数字参考咨询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收集与用户有关的信息,建立用户信息库

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用户兴趣,比如表单、跟踪日志、系统导入等,从而建立用户个性化的信息库。

(1)填写表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可以在主页上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注册入口。在进入页面,设计一个表单,内容包括用户的背景信息,如用户的学历、年龄、职业、地域、要求等和用户的特殊信息,如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想获取的信息以及获取方式和联络方式等。

(2)跟踪日志。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可以在用户进入图书馆网站开始,对用户的行为进行跟踪,产生日志文件,并将该日志文件并入用户信息库。对用户的Web日志记录进行挖掘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其信息需求。从Web日志记录中可以挖掘出关联模式、序列模式和Web访问趋势等,从而理解用户的反映和动机。

(3)系统导入。通过联合图书馆方式将其它图书馆的用户信息库导入,也可以与其它网站合作,导入其用户数据。

4.2利用知识挖掘技术,分析用户信息库

为了开展个性化服务,必须了解用户,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包括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进行以下分析。

(1)用户分类。通过对用户的兴趣、爱好、研究领域、知识结构、利用图书馆的程度和对图书馆提供服务手段掌握的熟练程度等方面,将用户进行分类。

(2)用户行为分析。要将信息主动推送给用户,必须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它包括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显性需求是通过填问答表的方式了解,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关键是如何了解用户的隐性需求。隐性需求主要是系统通过观察用户信息使用行为,比如用户访问的页面、访问次数、逗留时间、保存行为等,以此来准确地获取用户的信息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完善相应的人工智能方法和机器学习等技术。

(3)用户反馈挖掘。用户反馈挖掘是通过自动聚类技术将用户相关反馈的结果聚类,形成某些层次以描述用户信息需求,具体包括关联聚类、矩阵聚类、标量聚类,其目的是找出用户感兴趣的区域。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要求用户对所提供的信息作出反馈,并将用户的反馈信息再次分析、调整。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在主页上列有问题反馈类目,包括留言讨论、馆长信箱、致信webMaster、鼓浪听涛XMU-Library版。

(4)协同过滤。不考虑资源具有什么形式的具体内容,仅通过收集到用户对一些资源的评价(一般通过评级打分),比较用户之间的兴趣相似程度(距离),根据他与其它用户之间兴趣的相似程度(距离)和其它用户对资源集合的评价进行资源的推荐和共享[12]。

【参考文献】

1李宏.知识管理与知识挖掘在情报研究工作中的实现.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3):199-201

2晏创业,张玉峰.智能检索中的网络数据挖掘技术探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49-51

3侯雅木冉.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挖掘.情报科学,2003(8):887-890

4史田华.论Internet知识挖掘.图书情报知识,2002(3):44-46

5RuthA.Hodges.AssessingDigitalReference,Libri,2002(52):157-168

6

7林豪慧.搜索引擎的智能检索机制.图书情报工作,2003(11):86-89

8复旦大学图书馆咨询台

9林晓霞.试论OCLC服务的系统性和资源的共享性.图书馆杂志,2000(6):39-42

10OCLCOnlineLibraryCenter,Inc.OCLCAnnualReport2002/2003

隐性需求范文篇5

近五十年来,中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但还未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和专门的研究领域,至于“三农”问题,相关的教育的理念也有待规范和权威的界定。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形式大致分为三类:一、政府的农业系统主导并开展的各类旨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的推广和培训工作;二、全国各大高等学校开展的农业类高等学历教育;三、农广校及相关农业培训学校所推广的农业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这类学校最大的特色便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农民特点来实施教学任务,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当地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不同程度上有效拓宽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办学和施教范畴。

2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不够广泛,一般只停留在眼前利益,以直接得到效益,短期内可以回报的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需求为主导,少数农民开始对投入时间长,获得利益大,同时伴随较大风险技能教育需求慢慢了解和认识到,农民学习技能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技能转化成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也在逐步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农技型,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于大量涌入城镇的农民必不可少,他们需要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获得新的实用技能。

3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特征

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具有如下特征:显性需求少,隐性需求多,需求局限性大等。显性需求主要是有农民通过语言表达,对技能获得的价值和利益的表述,但是由于农民受到文化知识的局限,很难表达出来,所以显性需求较少;隐性需求是体现在农民的生产劳作中,不易于被农民发现和总结,必须通过农业职业教育的组织者观察农民的生产过程,从典型的案例、具体的生产细节和生产困难中总结出来,从而得到农民的职业教育的需求;生活环境和农民目前拥有的条件造成农民需求的局限性大,可以通过职业教育部门的引导来打破,引导的方式有参观、考察等。

4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特点

一是办学层次丰富。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的特点,结合各地农村的现状以及农民的文化水平,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创立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依次为实用技术培训、绿证教育、双证教育、初农教育、中专教育、中专后教育。大专教育等。二是教学形式灵活。为了更加贴合各地农村特点,满足农业劳动者的需求,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出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其中,以中专为主的学历教育与实用技术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卓有成效。农民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脱产学习或者业余学习,另外充分考虑农时情况的季节性学习班因时间灵活,也受到农民的欢迎。三是办学途径多样。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正朝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一目标迈进。特别是各地各级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将与其他教学机构的合作作为办学的一大主线,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普通中专、职业中学、其他民办教育机构密切合作,共同办学。四是培训学科涵盖面广。考虑到整个农业产业链涉及的大范围,农民职业教育也相应的设立了极其广泛的学科教育,从农学、园艺学、林学到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业,从农村计划生育管理、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到农村基层建设,还有农业类的经济管理、农业工程产业等非农类学科,由这近百个专业可衍生出上千门的培训课程,从而覆盖整个大农业和城乡就业需求。五是参与办学部门多样。由于农民职业教育非单一的技术性培训,而是涉及农业、教育、科技、劳动、素质等方方面面,因此就要求相关各部门各司其职,承担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顺应农民职业教育需求而诞生的专门机构,因而教育部、组织部、农垦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农学会等20个单位均鼎力支持,并成为了联合办学单位。目前,联合办学单位发展到18个,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六是教育服务对象范围大。总体上,农民职业教育将教育、培训、推广三者合而为一,有效扩大了其服务的对象范围,除了普通务农人员、乡村干部、农村服务体系人员、还包括一些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骨干农民,以及一些只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三后生”。

5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民职业教育的主体

隐性需求范文篇6

论文摘要:面对外资连锁巨霸疯狂侵占中国零售商业市场,文章从外资连锁企业市场策略以及国内连锁超市存在问题入手,结合实际谈了一些应对措施和策略。

随着传统经济、服务经济向新经济演进以及供方经济向需方经济演进过程中,中国的零售业出现了一个明显反差——一方面国内零售企业竞争激烈,或微利或保本或亏损经营;另一方面跨国连锁巨头以令人感叹和震惊的速度在华布店点,抢占中国市场。具有关资料显示,“洋超市”在我国东部沿海的市场占有率达50%,这些洋超市以及其丰富的商品和高雅便捷的购物氛围深深打动中国消费者的心,超市里整日人头攒动,生意兴隆。不经意间,我国4万亿元的商业市场正遭受这些外资连锁巨霸疯狂分割,面对国际零售巨头大兵压境,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连锁超市你准备好了吗?”本文在问题入手,结合实际谈一些建议和应对策略,以期引起业内人士的足够重视,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沃尔玛”、“家乐福”……。

一、外资连锁企业入占中国市场的策略

1、外资零售企业在经营业态上定位准确。据专家分析,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战略目标,主要着眼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从长期考虑出发制定企业战略,在店铺位置(place)和业态选择定位上十分准确。他们全都避开了中国已超规模容量的大型百货店,清一色地选择了现代零售业的主力业态——超级市场,直接开设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超市。它们在进入初期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预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主导权、垄断权为最直接目标,不惜以3-5年甚至10年的亏损为代价。

2、外资零售企业注重市场调研。据了解,为保证市场进入的成功,几乎所有进入中国的欧美大型连锁集团,如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美国沃尔玛、荷兰的万客隆等,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都对中国市场进行长达数年的深入细致准确的调查,投入了成百万、上千万的市场调查费用。

3、外资零售企业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充分发挥价格竞争优势。为此,零售商们除了采取大规模采购(通过设立跨国采购中心)以压低进货成本外,在物流、供应链、店铺管理、商品销售服务及其他相关隐性服务等方面,大量运用信息技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从而赢得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如深圳的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店经营理念:“天天平价,始终如一”。利用服务的差异化和供应链竞争优势,沃尔玛以其优异的配送体系和持续库存补充以及全天候通讯定位系统而稳坐全球零售第一把交椅。

4、外资零售企业管理上有着良好的刚性和柔性,鲜明的企业文化,优厚的待遇与大量培训、晋升机会使加盟员工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马斯洛曾说过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而这些需要中尤以精神需要——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为最重,因而员工在竭力打造自己明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滚滚的献财源。

二、目前中国连锁超市存在问题

1、发展势头缓慢,成本费用控制不力,总体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如2002年超级市场成本费用总额比2001增长10%,而成本费用利润率却下降了0.08个百分点。

2、资金缺口大,经营场地有限,销售规模不大,资产负债率过高。我们知道建立在资金不足基础上的市场扩张就如走钢丝,一旦某个环节脱节,整个供应链将会出现连锁反应,最终引起企业的破产解体。曾经福建省最大的连锁超市华榕存产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3、商业物流信息化与管理水平偏低。

鉴于我国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起步较晚,超市与企业之间不能及时交换数据,致使发货方和订货方无法掌握订货状况及货物在库、在途状况,从而导致卖得好的商品经常缺货,而不畅销的商品却库存积压。另外我国实施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如道路交通情况紧张,包装、集装箱条形码设施相对程度低,货架、车辆、托盘等运载设备老化现象严重,导致了我国连锁超市各有各的供应商和物流渠道,造成物流活动分散,物流运营成本较高,无法发挥价格竞争优势。

三、中国连锁超市的应对策略

1、对环境需求有准确的把握,确定优化的供应链。英国著名的物流专家克里期托费评论“未来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如宝洁公司凭借不同的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和持续补给的计划领先。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对企业和顾客有利的差异化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情感和心理份额。

2、加强与供应商的团结协作。需求型经济下,人们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因此产销之间迫切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手段,协调彼此的生产、经营和物流管理活动,进而建立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客户需求变化这种相互信赖、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这种ECR即“高效消费者响应”供应链管理模式在雀巢与家乐福产销之间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我国目前许多超市还很欠缺这种模式推广的技术平台。

3、加强成本管理,重视采购环节,建立第三方物流。经济学家咸平认为国外零售商凭借强大的全球采购体系和先进的物流管理网,借助规模优势,最大程度降低成本,从而能够在华实行低价倾销,赢得中国消费者对“洋超市”的青睐。据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采购专家研究表明,节约1%采购资金,相当于增加5%的销售额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水平有关,它可以成为企业利润的“摇篮”,也可以成为企业利润的“坟墓”。中国连锁超市在采购模式和战略上应有大的突破。应由传统的为库存而采购转变为订单而采购,力争零缺陷供应商,从而优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交易成本。尽可能地打破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建立自身的采购体系,借助第三方物流,以快速应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4、提高商品质量,注重顾客隐性需求,打造中国超市的品牌。纵观中国许多中小城市的超市,它们在商品质量上还不能完全让消费者放心,企业文化模糊、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缺乏特色,没有一良好的购物人文环境,顾客的隐性需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面对外资连锁企业的咄咄逼人之势,中国连锁超市没有任何退路,唯有奋起与之抗衡。当然作为政府应该有所为,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法规,为公平竞争创造环境,避免不规范竞争和服务业倾销;其次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做好物流基础建设、产业服务、规范工作;最后在资金缺口上给予一定的扶持。毕竟,“中国的市场是中国人的市场”,中国人最了解国人,我们相信中国的“沃尔玛”将不再是神话。

参考文献:

1、罗永泰·不同经济类型的营销模式与隐性营销的形成。财经问题研究。2003(11)

2、张其中·跟上连锁超市发展的脚步。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0)

3、郝浩·反向战略,更优化的供应链定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3)

4、攀登·外资连锁大鳄吞噬中国?中国对外贸易。2003(9)

隐性需求范文篇7

论文摘要:面对外资连锁巨霸疯狂侵占中国零售商业市场,文章从外资连锁企业市场策略以及国内连锁超市存在问题入手,结合实际谈了一些应对措施和策略。

随着传统经济、服务经济向新经济演进以及供方经济向需方经济演进过程中,中国的零售业出现了一个明显反差——一方面国内零售企业竞争激烈,或微利或保本或亏损经营;另一方面跨国连锁巨头以令人感叹和震惊的速度在华布店点,抢占中国市场。具有关资料显示,“洋超市”在我国东部沿海的市场占有率达50%,这些洋超市以及其丰富的商品和高雅便捷的购物氛围深深打动中国消费者的心,超市里整日人头攒动,生意兴隆。不经意间,我国4万亿元的商业市场正遭受这些外资连锁巨霸疯狂分割,面对国际零售巨头大兵压境,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连锁超市你准备好了吗?”本文在问题入手,结合实际谈一些建议和应对策略,以期引起业内人士的足够重视,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沃尔玛”、“家乐福”……。

一、外资连锁企业入占中国市场的策略

1、外资零售企业在经营业态上定位准确。据专家分析,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战略目标,主要着眼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从长期考虑出发制定企业战略,在店铺位置(place)和业态选择定位上十分准确。他们全都避开了中国已超规模容量的大型百货店,清一色地选择了现代零售业的主力业态——超级市场,直接开设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超市。它们在进入初期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预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主导权、垄断权为最直接目标,不惜以3-5年甚至10年的亏损为代价。

2、外资零售企业注重市场调研。据了解,为保证市场进入的成功,几乎所有进入中国的欧美大型连锁集团,如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美国沃尔玛、荷兰的万客隆等,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都对中国市场进行长达数年的深入细致准确的调查,投入了成百万、上千万的市场调查费用。

3、外资零售企业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充分发挥价格竞争优势。为此,零售商们除了采取大规模采购(通过设立跨国采购中心)以压低进货成本外,在物流、供应链、店铺管理、商品销售服务及其他相关隐性服务等方面,大量运用信息技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从而赢得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如深圳的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店经营理念:“天天平价,始终如一”。利用服务的差异化和供应链竞争优势,沃尔玛以其优异的配送体系和持续库存补充以及全天候通讯定位系统而稳坐全球零售第一把交椅。

4、外资零售企业管理上有着良好的刚性和柔性,鲜明的企业文化,优厚的待遇与大量培训、晋升机会使加盟员工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马斯洛曾说过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而这些需要中尤以精神需要——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为最重,因而员工在竭力打造自己明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滚滚的献财源。

二、目前中国连锁超市存在问题

1、发展势头缓慢,成本费用控制不力,总体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如2002年超级市场成本费用总额比2001增长10%,而成本费用利润率却下降了0.08个百分点。

2、资金缺口大,经营场地有限,销售规模不大,资产负债率过高。我们知道建立在资金不足基础上的市场扩张就如走钢丝,一旦某个环节脱节,整个供应链将会出现连锁反应,最终引起企业的破产解体。曾经福建省最大的连锁超市华榕存产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3、商业物流信息化与管理水平偏低。

鉴于我国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起步较晚,超市与企业之间不能及时交换数据,致使发货方和订货方无法掌握订货状况及货物在库、在途状况,从而导致卖得好的商品经常缺货,而不畅销的商品却库存积压。另外我国实施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如道路交通情况紧张,包装、集装箱条形码设施相对程度低,货架、车辆、托盘等运载设备老化现象严重,导致了我国连锁超市各有各的供应商和物流渠道,造成物流活动分散,物流运营成本较高,无法发挥价格竞争优势。

三、中国连锁超市的应对策略

1、对环境需求有准确的把握,确定优化的供应链。英国著名的物流专家克里期托费评论“未来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如宝洁公司凭借不同的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和持续补给的计划领先。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对企业和顾客有利的差异化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情感和心理份额。

2、加强与供应商的团结协作。需求型经济下,人们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因此产销之间迫切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手段,协调彼此的生产、经营和物流管理活动,进而建立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客户需求变化这种相互信赖、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这种ECR即“高效消费者响应”供应链管理模式在雀巢与家乐福产销之间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我国目前许多超市还很欠缺这种模式推广的技术平台。

3、加强成本管理,重视采购环节,建立第三方物流。经济学家咸平认为国外零售商凭借强大的全球采购体系和先进的物流管理网,借助规模优势,最大程度降低成本,从而能够在华实行低价倾销,赢得中国消费者对“洋超市”的青睐。据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采购专家研究表明,节约1%采购资金,相当于增加5%的销售额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水平有关,它可以成为企业利润的“摇篮”,也可以成为企业利润的“坟墓”。中国连锁超市在采购模式和战略上应有大的突破。应由传统的为库存而采购转变为订单而采购,力争零缺陷供应商,从而优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交易成本。尽可能地打破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建立自身的采购体系,借助第三方物流,以快速应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4、提高商品质量,注重顾客隐性需求,打造中国超市的品牌。纵观中国许多中小城市的超市,它们在商品质量上还不能完全让消费者放心,企业文化模糊、管理模式落后、经营缺乏特色,没有一良好的购物人文环境,顾客的隐性需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面对外资连锁企业的咄咄逼人之势,中国连锁超市没有任何退路,唯有奋起与之抗衡。当然作为政府应该有所为,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法规,为公平竞争创造环境,避免不规范竞争和服务业倾销;其次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做好物流基础建设、产业服务、规范工作;最后在资金缺口上给予一定的扶持。毕竟,“中国的市场是中国人的市场”,中国人最了解国人,我们相信中国的“沃尔玛”将不再是神话。

参考文献:

1、罗永泰·不同经济类型的营销模式与隐性营销的形成。财经问题研究。2003(11)

2、张其中·跟上连锁超市发展的脚步。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0)

3、郝浩·反向战略,更优化的供应链定位。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3)

4、攀登·外资连锁大鳄吞噬中国?中国对外贸易。2003(9)

隐性需求范文篇8

重要性分析:隐性教育方法适应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隐性教育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隐性教育方式既融合了平等、民主、自由、开放的价值理念,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的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培养。采取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使他们自主地进行自我教育。其次,隐性教育方法可以更理想地达到德育要求。因为隐性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注重对个体发展给予积极引导,并通过一定的环境或活动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灵塑造和思想影响,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化。学生在参与隐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品味并掌握潜在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把它们融入到个人内在的品质,渗透到心理和行为中去。德育本来就应该是从“教化”向“内化”转化的过程,学生的思想成熟和健康发展,也必然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而隐性教育正符合这一要求。最后,国内外也有重视隐性教育的理论和成功实践的依据。特别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隐性教育方式的运用,且效果显著。例如,美国高校既讲授理论,又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国外高校非常注重发挥各学科、各种学术活动等载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作用”,普遍推行寓德于教的方法。我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了精粹的隐性教育思想,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这都体现了环境对人成长和道德修养的巨大影响,是对隐性教育的合理价值的一种肯定。

探索高校实现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隐性教育方法的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探索隐性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一)注重实践这一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可以更广泛地体验生活,体察社会。实践活动在激发深层的参与精神同时,也给他们政治心理的转向和回应,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正确理论,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有针对性地实施规划教育,在引导个体发展目标中渗透德育要求,传授一系列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念。如:不少欧美国家在大学生德育实践中强调自主自觉、主动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发展性需求;日本一些学校则推行一种“上山下乡”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接受劳动教育。而我们也可以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例如:通过在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可操作性。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外界环境的暗示和心理归属动机等引起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应,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某种道德观念,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利用教育者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辅导员承担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任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不断加强辅导员自身修养,用自己的学习态度和道德情操以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标榜,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在学生工作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也要因材施教,认清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自由权利,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辅导员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多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点、尝试新方法、形成新认识,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变革和教育价值的需求,做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社会潮流的实质高效性道德政治教育。

(三)重视大学校园隐性教育资源首先要改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模式。现在的大学仍然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即灌输模式。很显然,这已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所以,首先应当改革创新。当然,这种努力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创新授课的形式,应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现有学科的教育模式,贴近现实、贴切学生,注重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加强德育教学的渗透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努力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形成独特的德育体系。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环境的教育力量。通过规章制度、师资风气这样一种潜在或无形的教育力量,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从知、情、意、信、行等各方面塑造大学生人才。如:借助校风、校训等软件条件实现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还可以通过设计班级日志,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功能。

总结

隐性需求范文篇9

大学文化育人是通过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面交替互动、彼此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来实现的,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导向功能、传承创新功能、激励凝聚功能、约束调适功能、熏陶感染功能等五个方面。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契合,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方向保证,大学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两者在育人功能、具体内容等方面的契合使彼此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互相渗透、双向互动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方向保证,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意识形态作用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作为大学文化核心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等,本身就是一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大学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根植于社会,容易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冲击而呈现多样化趋势。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大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自身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大学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大学文化的内容和功能上看,大学文化系统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优秀的大学精神文化能够引导师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心灵,磨炼坚强意志和塑造人格,自觉抵制低级、腐朽的文化,这些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相吻合。大学制度文化提供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每个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久而久之就会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心理共识和自觉行为,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大学环境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大学校园中富有人文底蕴和学术内涵的山水园林、各具特色的校舍建筑,都以潜在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学行为文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渗透到大学师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大学文化育人的作用机理上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重是其重要特点,而大学文化建设在强化隐性教育方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大学文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尊重学生的文化主体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大学生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迫切要求与同为大学文化主体的教师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和包容的关系。因此,无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出发,还是从大学生在参与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需求出发,思想政治教育都应当以人为本。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一是要树立“学生主体”文化理念,即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而不仅仅是受教育的对象,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以有利于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既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又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二是树立“让每个学生都成功”的文化理念,即以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满足个性需求和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三是不断提高文化自觉,自觉地从大学文化建设的维度审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在大学文化意义上的理解,进而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认知、培养文化情感、增强文化反思力和选择能力。

2.把握大学文化育人的系统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必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通过对文化育人系统内各要素的强化、渗透、互补、重组,以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地实现其育人功能,应当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建立起齐抓共管、资源共享、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整合机制。齐抓共管指高校党委、行政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团结协作、职责明确,系统制定以大学文化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措施,动员全校乃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育人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社会育人的工作局面;资源共享指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理念一致、有机融合,充分运用大学文化的精神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以及功能优势来强化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以思想政治教育反作用于大学文化建设,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管理科学指紧密结合大学的实际,建立健全以文化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预警机制、评估机制、反馈机制等,并通过组织关系、利益关系以及情感、文化的力量,对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进行调控,最终达到各子系统功能的耦合;保障有力指通过建章立制、加大投入、强化队伍、优化环境、学科支撑等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条件、制度保障、物质保障、人才保障、环境保障和学科保障。只有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的整合机制,把一切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全校、全社会的“大协作”,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最大化。

隐性需求范文篇10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知识型员工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作为新时代的战略性资源所发挥的作用将推动社会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尤其是在以咨询业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中,知识更是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然而,作为该类型企业的员工却有别于其他行业的员工,他们拥有企业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本——知识资源和知识创新能力,尤其是那些掌握企业核心技术、重要隐性知识、关键客户关系的员工,他们工作的稳定性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

ErikSveiby:“KM是一种从组织的无形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艺术。”Nermati,认为考虑到知识的资源性特征,KM被界定为对组织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Rademacher认为,KM是一种发现,获取、存储、管理、开发、传播和使用知识的综合性活动。AndraWarton则认为Lotus对知识管理定义最为全面、简洁,即知识管理是系统地平衡信息和专门知识,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和生产率。

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对其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的管理,具体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传递、共享、利用及评价等,其目的是促进企业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共享,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不断创新,满足顾客、社会、供应商、员工和股东的需要。

二、知识型企业及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企业被认为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最具生命力和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单元,它利用知识管理来代替原有的科学管理方式,是知识称为企业投资的主体和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与传统企业相比,知识型企业的显著特征首先体现在管理核心为知识管理上,而不是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上。

在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拥有企业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本,此类型员工的稳定性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2)追求独立自主、灵活多变的工作环境。(3)追求自我价值地实现,并非一切以金钱衡量。(4)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和考核。

三、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知识型员工是知识型企业最具竞争力,而且是最宝贵的核心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归根到底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其管理策略也可归结为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知识型员工管理。1.加强知识交流与内部分享:鼓励大家进行咨询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人”是知识的载体,而“知识”的真正价值则来自于“分享”。企业与员工的成长需要培养并形成学习的氛围与知识分享的文化,从而加速员工学习、创造与运用知识经验。在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实践中,要建立和创新知识分享传播机制,定期举行知识分享会。此外还应密切关注企业外部知识的更新状况,做到企业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及时接轨,才不至于使企业落后于竞争对手。

2.加强组织知识的保密工作,防止组织知识外泄,例如:可以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知识型企业的知识流失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员工携带原属企业的知识跳槽;二是内部员工出卖企业知识以获取额外价值。为了防范这两种情况地发生,应做到“留人且留心”,在员工道德教育方面要狠下功夫,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配套使用。

3.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培训提高、知识再造。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更新速度极快的时代,知识型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就要不断更新和再造组织的知识资源。员工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的环节,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培训团队,也可以请专业的咨询培训公司做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借鉴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成立内部商学院的做法,使企业针对员工的培训活动更加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