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9:20:56

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范文篇1

关键词:医疗信息;技术;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主要的功能是提升医院的医疗管理,现在的很多医疗信息技术能够面向大众开展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关键服务理念,在加大医疗信息技术以及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很多发达国家比较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都建立和健全医疗质量发展体系。在医疗环境下开展相关的质量管理能够为我国的各项医疗事业改革提供好的方案。

1医疗质量的内涵

1.1医疗质量的概念

医疗质量主要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方面解释医疗质量主要包括:安全性、及时性、有效性,另外涉及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益。狭义的医疗质量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疾病的整体防治效果。所以经常说的医疗质量主要是在现有医学知识的前提下,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降低,患者不满意的程度以及满意的程度。

1.2医疗质量的结构

三级构成质量主要包括:环节质量、基础质量、终末质量。这三级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基础质量作为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技术、规章制度、人员等。环境质量主要是指各个医疗环境,也可以称之为过程质量。由于区域卫生信息的逐步深化,现在医疗信息网络已经得到普及和应用,比如经常运用的医疗方式有远程医疗、双向转诊,改善患者的就医局限;另外,为让环境质量得到延伸,可以分为院内环境质量和院际环境质量。环节质量以及结构质量是终末质量的综合,其主要基础是数据,通过收集、总结、分析数据,评价整个理疗效果评定,并且反馈结果。

2医疗管理的主要方法

2.1医嘱闭环管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方便医院管理,以往传统管理医生的很多住房都是需要忽视或者陪护人员记忆,由于工作中的疏忽,很容易遗忘,轻则减缓病情康复,重则会引发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当运用信息技术后,医生嘱咐记住的注意事项会通过医院的信息系统传到病区,护士在巡房的过程中可以一一检查和核算,发现问题马上改正,同时引入条形码技术和无线技术,下达医嘱、核准并且执行动态闭环管理。

2.2临床用药管理

信息技术干预临床用药,提高用药的合理性。执行抗生素分级管理模式,根据职称控制抗生素,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要有明确的规定,避免越级使用,另外抗生素的使用量加大的情况,需要有特殊的说明。所有的使用要经过值班主任审核,才能开具使用药量。信息系统也要提供其相关的监督平台,要求职能科室在此进行检查,进一步监管手术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并且详细标明医嘱规定的手术抗生素的使用量、间隔时间、品质,根据手术切口情况严格控制用药,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2.3运用电子格式化单据

在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推行电子单据,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有效地降低流程差错率。取消手工化验单的填写,根据各个科室具体的工作情况,设置不同的电子申请单据。当医生开具化验单时,要根据申请单据填写适当的内容,字迹工整,避免字迹潦草辨认不清。检验科室需要建立相关的条形码,运用仪器自动地识别检验,报告可以直接进行网络传输,如果检测值出现异常,需要系统自动报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

2.4严格的准入管理

运用医院管理系统,严格执行各项准入流程,这样才能从根源控制好管理医疗质量。准入管理的严格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员的严格准入管理,根据临床医生的职称情况,运用系统分配处方,病历的各项权限,严禁处方开具人越级。另外专项授权病理科、放疗室,严格的控制来院的实现研究生,对外聘请的专家,并且详细的填写进院时间以及离院日期,如果在规定权限没有离开,权限将会自动的注销,根据情况可以重新申请或者延期;实现学生的权限要与带教教师相关联,系统将会分配其书写病历的权利。第二,手术分级严格管理医院管理系统中需要建立比较明确的分级管理、要根据人员的具体资质进行不同级别的手术和授权。获得授权的手术人员开展手术之前需要申请、记录、安排手术操作,并且在强化过程中准入医疗技术。第三,资质的准入管理,进行系统设置的时候要求只有获得资质的临床医师,才能获得批准后有调整处方的权限。

2.5理疗信息化管理的业务流程

医疗信息技术主要是连接门急诊和住院业务的重要纽带,把病人就医的全过程看我着眼点,充分利用先进的医疗信息系统,全程化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3医疗管理中各个主要环节

在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医疗信息技术是服务体系的主要支撑技术,其发展对实现医疗卫生管理的转变有着深远影响、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为我国的医疗事业构建提供信息化的保障措施,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3.1面向医疗质量的信息技术

改技术主要解决医疗质量的正常运行,也是医院运作的物质基础以及必备条件,其中包含人员、技术、物质等问题,可以为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典型系统,比如医院的自动化系统、物质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

3.2面向环节的质量系统

改项系统主要是解决医疗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将细节信息化,典型系统主要是解决医院协同医疗的远程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主要是解决院内相关的医疗信息以及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相关问题。

4理疗信息技术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要点

4.1技术应用的主要优势

1)全程实时观测医疗信息技术让医疗服务实现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对患者和医疗活动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查询。信息技术的建立不断能够控制医疗质量模式,让质量控制的重点呈现具体化特征,这样就能有效的解决质量操控等技术方面的问题,完善医疗质量。比如,医疗系统的整个业务流程中根据调查显示,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医院,其整个的管理效率将会加大,整个流程将会节约部分时间,比如以医疗质量的OLAP分析,由于部分分析内容都不是事先制定的,所以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要根据查询系统进行分析,就是OALP(onlineanalyticalproccessing,联机分析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更为灵活,并且在病例数据库的支持下正常运行,能提供多维视图的动态分析报表,这些功能和office的透视功能表格相类似。使用过程中要让系统自定义分配好字段(维度)和汇总的字段(度量以及相关的各类统计指标)然后根据实际查询情况分析要进行拖拽的字段、列字段等。其中分析出的维度包括:医疗单位、医疗科室、医生、病例分析等,需要分析的度量包括:病危率、优良率等统计分析指标。2)多方控制保障信息的透明质量控制需要在多方控制的前提下,确保整个诊疗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医疗质量化规医院自己的限制条件,将有利于卫生监管部门以及患者监督医院服务系统,更有利于医疗质量以及指导相应的医疗活动,有效地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达成患者的满意。

4.2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监控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的时时监控,能够保障医疗活动中信息流产生的准确无误,但是在质量化管理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操作人员的素质,更要对其应用的系统开展相应的规范,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避免信息泄露的情况产生。2)多方质量参与机制由于信息技术医疗质量管理参与平台较多,所以要构建共同的质量控制机制,在改善和完善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可以让质量控制参与主体在平台上开展相关的质量控制,相互的监督,这样能够方便医疗质量的稳步提升。3)构建与质量信息相关的信息化指标,由于信息技术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调控,所以质量管理信息化标准十分重要。信息化体系的建立不但能够增强医疗服务质量的整体预警控制系统,更能推动医疗质量的完善,因而在工作中不要忽略相关质量信息化管理指标的构建。

5结束语

国内医疗事业的发展,带动医院信息化的发展,现在我国的国内各类医院正在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第二阶段是患者医疗信息化管理,第三阶段是临床信息共享信息化管理。不同的三个发展阶段,让医院积累较多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和数据的运用,让相关管理人员总结有价值的信息,为医院的智能化监管提供数据基础支持。

作者:毛琳琳 单位: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信息科

参考文献:

[1]吴信东,叶明全,胡东辉,等.普适医疗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关键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学报,2012(5):23-24.

[2]车永茂,吴丽娟,徐道亮,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医疗质量管理路径探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21-22.

[3]卢荣斌,许耀良,张连强.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医疗设备高效管理模式[J].中国医学装备,2013(5):31-32.

医疗质量范文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

1初创阶段

等级医院创建前医院管理基本停留在粗犷型阶段,医院行政职能部门除了日常监管,完成大量台账资料外,很少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戴明环PDCA、全面质量管理TQM、品管圈QCC等)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自我评价。按照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要求,实施持续性的医疗质量评价监测是对医院进行追踪评价的重要途径,其中就包括了医院运行效率指标、效益指标、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HMI)。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后,如何突破管理瓶颈,进一步利用现有数据资源,优化管理模式,逐步适应大数据时代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是医院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医院多次组织到上级医院学习,借鉴其他医院的先进理念,逐步形成适合本单位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1.1人工数据分析。医院信息系统尚不完善的阶段,医疗质量管理部门选取部分质量指标定期进行分析,如平均住院日、入出院人次、床位使用率、病案甲级率、三基理论考试合格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疗投诉构成、主动上报医疗不良事件等,将医疗数据转换成图表形式见图1、图2,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及全体医师大会上进行点评分析,除此以外,将医院各专业上报到省质控中心的数据与卫生计生委每季度印发的全省质量控制报表数据进行对比,并以持续改进表格的形式发至相关科室,督促整改。通过医疗数据分析,医院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数据的滞后性等问题,从长远看,人工数据分析远远不能满足精细化质量管理的要求。1.2存在弊端。1.2.1分析耗时,存在偏差。人工数据搜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数据来源于多个部门,各部门汇总的数据比较孤立,必须人为筛选有用的数据将其关联,二次手工加工,数据量庞大时处理非常棘手,加上工作人员所学专业不同,分析能力有限,无法全面多角度地了解问题。1.2.2环节质量控制难以实现。质量管理部门收集的数据往往是终末数据,从收集数据到完成分析,形成报告需要一段时间,质量控制存在一定滞后性,环节质量控制难以实现。1.2.3指标零散,不成体系。各个部门提供的数据零散,指标纷繁复杂,有些部门指标没有量化,不能直接进行数据分析,无法形成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现代医疗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全过程质量控制,而医疗质量控制效果往往通过反映医院医疗质量特征的科学概念与具体数值表现的统一体[1],即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来体现。指标的制定与分析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只有连续不断日常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指标、统计分析方法等科学手段的运用,才能最终达到医院精细化质量管理的总目标。

2系统整合阶段

2.1成立专项管理小组,明确指标。为改变以往数据、指标分散的局面,医院成立专项管理小组,统一扎口负责,形成一把手院长亲自抓,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具体抓,各临床科室主要负责人及科室质控员共同参与的管理网络。每年初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会议上,各部门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规范、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技术指南等要求,将本部门涉及的指标或新增目标等数据提交到会议上进行讨论,由扎口部门汇总后结合医院前几年运行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预测目标值,如:使用移动加权平均法预测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2]。所有指标制定后,由医院与各科室签订综合目标责任状,确保指标落实。2.2主动对接信息系统,确保数据实时调阅。信息工程师常驻医院信息部门,便于管理小组实时对接业务,按照医院要求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系统HIS、医院影像信息系统PACS、实验室(检验科)信息系统LIS、远程安装服务RIS为依托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信息系统[3]。同时按照要求设定不同人员(院长、职能科室负责人、科主任)调阅数据权限,并实时跟踪相关科室人员处置情况,实现实时、交互、全程的医疗质量评价,明显提高了监控效率。如:院领导、职能部门能够通过系统实时查看效益指标、效率指标、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各科室间指标横向、纵向比,与目标值比较等;对于病重、病危、转科、抢救、手术、开展临床路径等病人的病历,系统将会给予自动监控,质控部门通过系统实时调取,并在病历系统医生端对没有按时完成的情况予以提示。2.3整合周边系统,加强环节质量控制。除效益、效率、质量指标外,整合周边应用到电子病历系统中实现质控点的增加和危急值的实现。如危急值报告中,建立全院统一的危急值平台,除了有常规LIS的危急值外,同时建立放射、CT、MRI、B超等检查的危急值,实时显示到电子病历的操作界面中。改造用药监测程序,提供功能快速定位到所使用这些药品的病人,并能自动打开该病人的病历和医嘱,提高合理用药监测效率。单病种限价管理方面,通过改造医生工作站,在医生开医嘱时自动判断该病人已发生费用,超过费用及时提醒,并在医院医保管理部门能实时查看并汇总,严格控制费用。通过整合周边系统,对提高质控效率起到一定的作用。

3持续改进阶段

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中提到了开展医疗质量监测、预警、分析、考核、评估以及反馈工作,定期本院质量管理信息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之一。精细化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如何一方面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质控部门的质控指标和标准完善本院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指标体系,开发适合本院质量管理实际的信息系统,同时又能满足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支持数据上报统计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下阶段医院设想在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加大投入,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引进新的、可靠的数学分析模型,完善与统计指标相关的评价模型[4]。针对日常工作所需,达到系统设计目标。3.1充分利用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目前的系统已经实现了出院病人病案首页自动、及时、完整、真实、持续、无人为干扰地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ospitalQualityMonito-ringSystem,HQMS)的传输,完成了HQMS数据对接工作。对接只是完成了数据的提取,利用数据分析、持续改进以达到提升质量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医院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现有的数据,特别是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的负性事件指标,如非计划再次手术、24小时重返ICU、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发生率等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实时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将鱼骨图等分析方法嵌入,形成分析报告提供给医院领导层,确保医疗质量的有效监管。3.2建立持续质量改进系统。等级医院评审实施细则中明确了开展持续质量评价与监测是对医疗机构追踪评价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手段,而实施科学评审监测的基础必须制定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及建立持续质量改进系统(Continuousqualityimprovement,CQI)[5]。下阶段医院探索将PDCA、TQC、QCC、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追踪方(下转第57页)3.2本评价体系的应用展望基于病种管理的医师临床绩效评价体系可以颠覆以往以经验式管理为主体的模糊评价;消除因印象因素、关系因素等人为因素影响造成的评价结果偏差。基于病种管理的医师临床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客观性、可比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有利于鼓励临床科室收治疑难危重患者、引导更加注重临床工作内涵质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为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提供保证,同时也能为医生自身调整和提高提供导向[5]。我院已将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各治疗组临床医生工作绩效评价中,另外,拟将重要指标考核结果纳入临床医师档案库。3.3本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符晓婷、袁蕙芸[6]指出,三级医院医师临床能力评价应注重定性与定量、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多方共同参与,以考核评价为主、考试评价为辅。本研究评价体系指标均为定量指标,客观反映临床医生的工作绩效。还可考虑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工作态度指标和患者满意度指标[7]。建立好评价体系后,还可以设计专门的评价软件进行运算和展示。它的优点在于能够融合多种类型的数据,能够方便地处理一系列复杂的计算过程,其结果不仅能提供数值类型的得分,还能呈现丰富的图表;不仅可以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评价,还可以针对某一方面来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直观地区分评价者的优势和劣势[8]。

参考文献

[1]徐勇,林汉城,王大平.临床医生能力评价的国际应用现状[J].现代医院管理,2016,14(5):2-6

[2]FrancisHRF.Casemixusein25countries:amigrationsuccessbutinternationalcomparisonsfailure[J].IntJMedInform,2003,70(2-3):215-219.

[3]王珊,饶克勤,刘丽华.我国按病种付费实施现况及国际DRGs支付借鉴[J].中华医院管理,2015,31(2):81-83.

[4]曾广基,林桐榆,郭荣.肿瘤专科医师绩效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肿瘤.2008,17(11):923-926.

[5]滕怀金.医生综合素质和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践[D].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2008.

[6]符晓婷,袁蕙芸.三级医院医师临床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医院,2012,16(4):68-71.

[7]路彦钧,孙宇骏,莫佳,等.公立医院临床医生模块化绩效分配模型构建研究术[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2):73-75.

医疗质量范文篇3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卫XI项目课题组的工作计划,我们在河南省的5个项目县选取了其中之一作为实地调查样本,同时将该县所辖乡镇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3类,每类各随机抽取1个作为样本乡镇,在每个乡镇所辖行政村随机抽取6个作为样本村。根据课题组预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样本县人民医院、3所乡镇卫生院及18个村卫生室进行现场调研。

1.2方法在选定的县医院就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包括岗位工作制度、医疗核心工作制度、临床科室工作制度、医技科室工作制度、护理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ICU工作制度设计出7份调查问卷,请业务院长、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各科临床医技科室主任、医生和护士各5名进行问卷调查。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包括岗位工作制度、医疗核心工作制度、临床科室工作制度、医技科室工作制度、护理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设计出6份调查问卷,请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院长、总护士长、各临床科室主任、医技科室负责人、医生和护士各5名进行问卷调查。在村卫生室就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包括值班制度、诊断室工作制度、治疗室工作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处方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对各村的卫生室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在对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就各单位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医疗服务质量的现状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课题组设计了访谈提纲,主要内容包括:①单位如何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管理的;②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相关标准和规范,医院是否制定了一些标准和规范的实施细则;③医院的院文化建设情况如何;④参加了乡村一体化管理了吗;⑤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⑥对所在单位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现状是否满意,若不满意,理由是什么。访谈对象与问卷调查对象相同。

2结果

2.1县人民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如医疗工作核心制度的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临床科室工作制度如内、外、妇、儿科工作制度等,医技科室工作制度如检验科、病理科、内窥镜室工作制度等,护理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等都有;岗位职责如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责、院长职责、各级临床医师及护士职责等也都有;医院实行院科二级质量控制管理,院级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及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行使控制管理职权,科级以各临床医技科室为单元负责各自的质量控制;医院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状况总体上比较满意,但是存在的问题也还是不容忽视,医疗隐患、医疗纠纷时常存在,医院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有时不能落实如每月的医疗质量考核处罚,而有些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如医师会诊制度,有些制度如抗菌素的使用管理还没有制订。在医护人员培训方面医院重视不够,继续教育制度不完善,缺少良好的成长环境。

2.2乡镇卫生院3所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如医疗工作核心制度的首诊负责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基本上都有,临床医技科室工作制度及护理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等不全;岗位职责如院长职责、各级临床医师及护士职责等有,而院级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不全如院级没有设立质量管理小组、也没有设医务科;医院实行院科二级质量控制管理,院级由业务院长、总护士长来行使控制管理职权,由于业务院长、总护士长管理的事情比较多,很难有更多的时间来抓医疗质量,因此效果不太理想。在3所乡镇卫生院中一些医疗核心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执行不到位,医技部门没有建立相应的操作规范,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措施时有不能落实的现象,医护人员的“三基”培训医院重视程度不够,医务人员尤其是年轻的医生、护士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不强,病案记录简单、不规范,对病人的知情告知不重视,医患沟通欠主动。

2.3村卫生室在调研的18个村卫生室中,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如值班制度、诊断室工作制度、治疗室工作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等有,但处方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没有;岗位职责不全。大部分村卫生室负责人认为村医继续教育的机会太少,村卫生室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比较差。在乡村卫生一体化实施方面,乡镇卫生院与各村卫生室联系较紧密,在诊疗业务上,乡村逐级转诊制度实施亦较好,村卫生室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和常见病的诊疗以及一些慢性病的后期康复工作。

3讨论与建议

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命线,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是医疗服务管理的核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目的。农村卫生工作担负着我国农村人口的卫生保健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要求农村卫生医疗服务质量要不断地提高,才能满足人民的健康的需要,而完善农村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强有力的措施。笔者通过这次对河南农村卫生工作的现场调查,深深地感受到完善农村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在此,笔者对完善农村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3.1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机构内部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的职能,要树立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的“威信”,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在设计组织机构时不仅要考虑到医院层级、科室部门层级,还要考虑到个人层级,建立层层有组织、有管理、有责任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3.2建立并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是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过程中各级各类人员应该所遵循的管理规定。它可以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及其管理工作秩序,保证实现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约束性,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在质量管理及其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它是开展质量管理和提供医疗服务的行为准则,各有关单位、部门或个人必须严格遵守或遵照执行。二是权威性,质量管理制度应该由权威机构或领导颁布,是权威机构或领导权力意志的反映,一旦颁布就应该严格执行。三是相对稳定性。质量管理制度是质量管理的行为准则,不宜经常变动和修改,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所调研的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中,其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各单位应该根据各自的情况建立并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这些制度要具体、可行,真正使医疗质量管理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提高。

3.3合理划分质量管理职责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职责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中各管理主体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具体管理责任。通过对各质量管理主体的职责划分,使得整个管理体系的职责得到统一规划,各管理主体在质量管理中的任务进一步明晰,可以有效解决质量管理职责不明确,做事推诿和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目的。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对本单位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主体的具体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并将各管理职责具体落实到部门、岗位以及具体人。最好把本院具体的职责分工印刷成册,并分发到每一个责任主体,同时把各管理职责制成标牌,悬挂在相关责任主体工作场所的显著位置,以便于遵照执行和接受监督。单位质量管理职责考核方案,把各管理主体质量管理职责的执行与落实情况纳入到月、季、年度的考核工作中去并与奖金的发放、评先评优直接挂钩。

医疗质量范文篇4

1.1T-DOCcycle系统简介

T-DOCcycle系统是从丹麦引进的清洗消毒器和灭菌器运行数据采录系统。通过与清洗消毒器、灭菌器内置监测软件连接,实现对清洗、灭菌设备每秒钟运行记录存储[1]。

1.2T-DOCcycle系统设置

我科在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及无菌物品存放区各配置一台T-DOCcycle系统计算机,与5台自动清洗消毒器及5台脉动真空灭菌器相连接。可同时显示放大全部运行中的清洗消毒器、灭菌器的参数记录情况,通过对清洗、灭菌设备实时显示、存档、还原、验证等数据库的建立,实现清洗、灭菌设备质量监测管理的目的。

2运用方法

2.1全自动清洗消毒器

T-DOCcycle系统运行流程2.1.1去污区清洗员每日晨间先开启T-DOCcy-cle系统运行程序,后打开清洗消毒器电源;清洗班护士确认系统与各清洗机链接正常。登录去污区电脑内网专用界面,录入工号、密码,选择回收栏,对使用后的器械扫描回收;将预处理后的器械按规范装入清洗架,输入锅号、当日清洗机锅次,依据器械的分类、污染程度、精密度等选择合适的清洗程序进行清洗。此时T-DOCcycle系统自动更新,开始实时采集清洗机内置参数,显示三条曲线图为腔体温度、传感器温度、干燥温度,同时还显示清洗程序、蠕动泵抽吸酶量、目前处于何种工作状态等。清洗完毕,T-DOCcycle系统产生一个总锅次,此锅次具有唯一性,可作为查询及储存的切入点。清洗班护士判读图表及各物理参数,无异常后修改锅次,输入此次总锅次,点击清洗完毕,所有清洗后的器械信息传入检查包装区。2.1.2如果清洗机出现故障报警,系统自动显示故障代码,提示报警原因。表明此锅次清洗失败,清洗班护士即不能录入总锅次,清洗信息因而不能传入检查包装区,包装条形码相应不能产生,从而达到了清洗设备监测质量强制管理的目的。只有在故障解除后,器械重新进行清洗,产生正确的总锅次,依据上述操作流程方能完成器械的清洗程序。

2.2包装条形码的产生

包装班护士登录检查包装区电脑内网界面,录入工号、密码,修改质检人、包装人代码,选择消毒供应中心入库单所有器械包,点击打印条形码,包装条形码产生,包含器械名称、质检人、包装人、包装日期、包装有效期及清洗机锅号、总锅次等信息,确保了包装环节的质量控制。

2.3脉动真空灭菌器

T-DOCcycle系统运行流程2.3.1消毒员每日在设备运行前对电、水、汽、灭菌器等进行安全检查,依次打开灭菌器T-DOCcycle系统、灭菌器电源、水阀、气阀等。预热后进行B-D测试,T-DOCcycle系统实时采集灭菌器内置参数,显示三条曲线图,表明腔体压力、排放口温度、夹套温度、灭菌器运行程序等。灭菌程序完成时产生一个总锅次,该锅次具有唯一性,可作为储存及查询的切入点。消毒技师判读运行图,查看各参数正常,结合B-D测试纸变色情况,确认B-D测试合格方能进行灭菌。2.3.2将待灭菌包按规范进行装载,选择合适的灭菌程序进行灭菌,此时,T-DOCcycle系统自动更新,显示三条灭菌曲线运行图及目前处于何种工作状态等;灭菌结束后,消毒技师判读T-DOCcycle系统采录信息,验证灭菌程序的合格,以此作为灭菌器物理监测合格的依据。依据灭菌物品放行标准判断合格后,登录灭菌区扫码系统界面,录入消毒技师工号、密码、灭菌器锅号、总锅次、灭菌日期时间、失效日期时间,扫描已灭菌包的包装条形码,系统自动生成灭菌条码,该条码包含器械包品名、消毒人、灭菌日期、失效期、灭菌锅号、灭菌总锅次等信息,并以此作为扫入使用病人的电子病历中的唯一条件。2.3.3如果灭菌器出现故障,T-DOCcycle系统自动显示错误代码,运行图表明具体报警原因,该程序运行失败即物理监测不合格。消毒技师不得录入总锅次,灭菌条形码被切断,从而达到了灭菌质量强制管理的目的。2.3.4自2011年9月以来,灭菌器T-DOCcycle系统共出现故障报警8次。主要有蒸汽供应不足6次,压缩空气压力不足1次,气动阀损坏致灭菌器夹套温度不足1次。立即联系总务处及厂家工程师处理,排除了故障,确保了灭菌器正常运转及灭菌物品的灭菌质量。

2.4T-DOCcycle系统运行维护

T-DOCcycle系统安装期间,科室工程师全程跟踪,了解各线路设置情况。由厂家软件工程师进行集中培训护士长、科室工程师、各区组长。科室再组织分层培训,对护士、消毒员、清洗工人等按各自涉及的系统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图形判读、简易故障排除等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确保人人能按工作岗位熟练掌握运用T-DOCcycle系统。工程师依据运行状况,平衡各台设备的使用负荷,制定维修保养计划[2]。值班护士必须在清洗机、灭菌器运行结束后关闭T-DOCcycle系统程序,以保证运行设备参数采录齐全。

3T-DOCcycle运行成效

3.1提高工作效率

T-DOCcycle系统实时采录监测清洗灭菌设备参数,并能自动保存。它不受打印纸版面的限制,能直观观察设备运行阶段曲线图,实现每秒钟对设备所有数据采集;快速侦测设备运行故障,有效的对运行状况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便于工作人员解决,提高了使用效率。解决了过去人工粘贴清洗机、灭菌器打印纸及保存困难的麻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2统计工作量

T-DOCcycle系统每日对清洗机、灭菌器运行计数,对设备故障进行统计,由每锅次查询统计清洗物品、灭菌器械的数量等,利于人力资源的调配及成本核算。

3.3完善清洗、灭菌设备质量监测管理

当清洗机、灭菌器设备出现故障时,T-DOCcycle系统显示运行失败,工作人员不能录入清洗机、灭菌器总锅次,包装条形码、灭菌条形码无法自动生成,从而达到对清洗、灭菌设备运行质量强制管理的目的。通过总锅次查询清洗及灭菌相关责任人及设备参数等信息,调查原因,追查责任,确保了器械清洗、灭菌相关环节的质量控制。

4讨论

医疗质量范文篇5

1、传染病疫情报告范围:

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4种。

2、报告制度:

①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其他医务人员或病人家属为义务报告人。

②门诊医师发现传染病(包括疑似病人),应在门诊日志中认真填写,并填写传染卡在传染病登记册上登记,在门诊日志、病历上注明:“疫情已报”、“注意疫报”。

③住院患者如已确诊为疑似传染病,亦应填写传染卡,并应及时填写“转归订正”。

④传染卡的填写项目要求完整、清晰、字迹不得潦草。

⑤甲类传染病线电话报告,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出,再补送传染病报告卡,并在未确诊前作疑似报告;乙类传染病于6小时内报出;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报出。

⑥每天由各科室疫情报告兼职人员将传染病报告卡送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人员,再有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人员汇总、登记并及时按规定的时限上报区防疫站。

⑦一人同时患有两种传染病时,应同时报两张传染病报告卡。迁延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未愈者,应每年报传染病报告卡一次。

医疗质量范文篇6

1现状分析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管理的核心[1]。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两会”提出的“健康中国”理念的引导下,着力优化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不仅能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从而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2]。随着世界各国医疗质量管理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医疗质量管理要求,针对当下严峻的质量管理要求,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1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不高。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3],以其超严的质量要求为标志。对于医院而言,超严意味着各种质量指标标准将不断提高。不仅要诊断正确,还要定位更加精确;不仅要治疗有效,而且并发症发生率、院内感染率还要尽可能降低,疗效评价也将从短期上升到长期甚至终身疗效评价;不仅要求不能发生事故,还要“零缺陷”“零差错”……人对生命质量的渴望和追求,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这促使医院质量管控技术必须永无止境地向前推进。1.2医疗质量内涵不够丰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的确立,医院医疗服务范围拓展到更加宽广的领域。随之而来的以病人为中心、病人评判至上的原则就要求医院医疗质量提高到更广、更深、更全面的“大质量观”水平[4],即不仅要实现传统意义上的诊断治疗质量高,还要实现医疗工作效率高、医疗费用和医疗过程合理、医疗服务质量令人满意等。正如卫生改革宗旨所指出,医疗机构要“努力用较低廉的费用,提供较优质的医疗服务”。1.3医疗质量管理手段落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平衡、协调的综合性发展基础之上,医院既要加强外延建设,注重引进先进仪器设备,改善工作环境,又要强化内涵建设,建章立制,保证质量,挖潜增效。近年来,医院经历了外延建设跨越发展的时期,医疗规模显著扩大、医疗环境日益美化、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硬件建设逐渐新增。然而,相比之下,医院质量管理手段却稍显滞后,而且因质量问题所带来的医疗安全隐患仍然较为突出,医院漏诊、误诊时有发生。

2解决方案

2.1构建质量数据中心。质量数据中心(qualitydatarepository,QDR)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系统的核心[5],是一个整合各种医疗质量来源数据的实时数据库,通过统一方式呈现医疗质量数据视图,质量指标监控,医疗质量联动以及质量评价,以促进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质量的提高。在建立医疗质量数据中心的过程中,标准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标准化的数据类型、标准化的医疗术语集、标准化的数据访问服务要能够满足系统的数据需求。为此,医疗质量数据中心数据模型的构建要完全遵循相关国际标准建立。并按照医疗质量管理的要求,增补大量的质量数据标准。在建立医疗质量数据中心的过程中,采用类似数据仓库技术的建设方式。通过源数据库、数据抽取、数据仓库数据库、数据集市以及数据访问服务的构架,形成一套满足实际医疗质量监管要求的医疗质量数据中心系统。数据抽取过程主要是将数据从医院业务系统的源数据库中抽提出来,并进行必要的转化、整理,再存放到数据仓库内。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删除对决策应用没有意义的数据段;转换到统一的数据名称和定义;计算统计和衍生数据;给缺值数据赋给缺省值;把不同的数据定义方式统一等。2.2主动监测数据。临床业务数据错综复杂,各业务间的数据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应用层面,我们希望这些零碎的数据能够关联整合起来分析和展示,例如医师在下达输血医嘱后,应去关注相关的检验指标变化、配血信息、不良反应信息等内容,最好第一时间知晓。由于现在数据存储千差万别,单纯地要从各业务表中实时获取数据进行整合效率很低;同时业务的需求也是持续发展的,对数据的关注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定制式的数据处理肯定满足不了业务的发展需求。这就有必要在应用框架层面建立一种主动的数据监测机制,能够自动地将业务触发的需要关注的数据实时推送过来,主动监测模式可以弥补被动监测模式的不足,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监测活动[6,7]。2.3闭环化设计。医疗质量管理系统的关键就在于信息系统和临床的业务进行充分的整合[8]。即医疗质量管理系统的数据基础都来源于业务系统,日常的数据报表和行为监测都与业务系统形成联动关系,系统分析和评估的结论也会反馈到业务系统中,给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定义出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临床事件。每条临床事件都可以设置前置条件和后继任务,前置条件不满足的,当前事件可不予执行或者予以提醒,在当前事件完成的前提下,还可驱动后继的工作任务需求,并进行持续跟踪管理。真正形成一个严谨、智能、可追寻的闭环业务处理模式[4]。有效地将一些临床和运营管理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实处,进而提高医院整体的临床医疗质量水平。2.4任务驱动。在临床医疗过程中,每个事件或动作都可以产生对应的任务、子任务、任务时间域、任务操作者等信息。例如医生下达了手术医嘱后,可创建系列任务:医生需要进行术前手术谈话、手术前小结;麻醉医师需要进行麻醉前访视;手术室要安排手术时间和手术室;护士要完成术前护理工作,这些产生的任务都会通过消息引擎,向对应的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提示。在医疗质量管理系统中的任务还不单是基于手术流程的任务管理,还将手术质量方面的管理内容也纳入到了任务管理的环节中。如手术医师是否具有相对应手术的资格;患者是否具有满足手术适应症的指证;医院同种手术的成功率是多少,是否有分析结果提供给医生进行参考,都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系统中任务的处理内容。

3应用举例

输血质量管理包括输血前申请、输血执行、输血中观察、输血后评价以及疗效评估等环节。3.1全周期的输血数据采集。输血质量数据中心将医院临床过程中的输血环节涉及到的所有流程数据进行集中抽取,统一管理。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患者既往输血史、输血同意书签署情况、输血申请、血液样本采集数据、输血前后的检验结果、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发放和领取数据、输血医嘱、输血执行数据、输血观察记录内容、输血前后患者体征数据、输血病程记录、输血疗效评估以及输血不良反应记录数据等。3.2输血业务规则模型配置。针对输血业务环节中不同阶段的行为要求,提供不同的输血业务规则模型,能够按照医院的实际需求进行配置,从而达到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的要求。主要按照国家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内容,对输血适应症、输血禁忌证、输血执行、输血不良反应以及输血疗效评估进行功能模型的定义和配置。并结合任务引擎和消息引擎,与业务系统实现交互。3.3输血质控数据管理模块。通过仪表盘视图、分项列表视图以及患者输血过程视图,为管理人员提供从整体到局部再到个体的的数据展现方式。质控管理人员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以及通过系统给出的各种提示内容,能够及时作出评估,并向院领导以及临床业务人员进行反馈,执行改进计划。3.4分析与评价。对于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来说,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出现问题的改进和完善。因此,分析评价模型的建立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输血质量管理模块中,建立了输血适应证分析、输血疗效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情况分析等评价模型,为输血质控管理人员改进授权、准入机制、输血适应症校验、输血不良事件预警以及输血不良事件处理流程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4总结

通过以三级医院评审、JCI评审、国家电子病历应用评级及HIMSS评级等为参考标准,建立医疗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信息技术和管理系统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成本效益等是可行之路。建设医疗质量数据中心,通过信息化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医疗活动关键环节关键指标的构建,对于加强医疗服务过程的质量预警、质量控制和质量追踪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办法》[Z].2016-9-25.

[2]张鑫宝,陈馨.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优化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2):232-233.

[3]叶志弘.21世纪医疗服务系统安全和质量管理新理念[J].中国护理管理,2013(8):52-53.

[4]张萍,邱立,刘慧.大数据思维框架下医院"质量数据管理中心"的集成构建[J].中国医院,2015(3):31-32.

[5]侯永芳,沈璐,刘巍,等.美国医疗产品安全主动监测系统概述及启示[J].中国药物警戒,2017,14(1):32-35.

[6]王丹,沈璐.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的方法与我国的应用[J].中国药物评价,2012,29(1):85-87.

[7]孙琳,潘登,蒋丽霞.基于全过程医疗质量管理思想的临床数据存储库设计[J].中国医院管理,2012(11):30-31.

医疗质量范文篇7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医疗质量管理;运用;思路;分析

医疗工作质量在医院经营发展中占据关键性地位,也是医院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逐渐发展成医疗机构内部员工的共同发展目标,真正体现了医院自身的社会价值。伴随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医疗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而在新形势背景下,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强化也成为医院所关注的主要内容,以期自身综合实力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运用及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持续质量改进概述

伴随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而人们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服务质量改进在医疗机构内部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其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内容与观点能够为医疗机构活动的服务质量改善与医疗水平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满足患者、家属与医务工作人员具体需求。而这同样也是研究的重点,持续性特征明显,是现代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中不容小觑的内容[1]。

2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前景

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模式都将重点放在总结并评价医师工作医疗行为方面,而且只是在特定时间段内针对传统医疗工作展开统一化指导与检查,并未跟踪并改善存在的问题,致使工作缺陷发生几率较高。将持续质量改进引入到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工作当中,可以对人们医疗质量加以改善,进一步推动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3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3.1构建并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机制。近年来,对国内医疗机构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诸多,集中表现为医疗机构内部硬件设施、医疗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工作环境、服务水平与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对医院发展的影响程度极大,为此,必须要对以上因素实施系统管理。对于医疗机构而言,为全面贯彻并落实持续质量改革,应积极构建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机制,并形成规范且系统的管理体系,以保证满足医疗服务质量为最终目标,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服务。3.2成立医疗质量改进组织机构。众所周知,医疗机构作用的发挥要求组织机构具备较强的运作能力,能够对医院工作中不协调因素进行改进,有效地增强医务工作人员与患者的满意度[2]。一般情况下,具体涵盖的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科学划分医疗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层次类别,逐级贯彻落实监管质量监控工作;②组建持续质量管理队伍,将质量管理工作当做主要内容开展;③强化医疗机构和其他各机构的交流与沟通,对质量工作进行有效地完善。3.3改革目标与方法的明确。现阶段,绝大部分医疗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质量改革工作,要科学分析并客观评价医疗事业质量。其中,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即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前者指的是内部员工自我评价,而后者则是社会、同行业工作人员与患者对医疗工作的评价。将评价内容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明确具体的改革目标与改进方法,对质量工作进行测评,以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出问题,避免忽略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3.4科学测评改革的效果。对于医疗机构而言,为保证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的质量与效果,应有效地明确改革计划与具体措施,所以要采取更具全面性的改进方式与方法。其中,医疗机构在质量改进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对医疗机构整体业绩加以评估。由此可见,医疗工作质量改革具有持续性与长久性,是工作的主要目标,在实现此目标的基础上,才可以对改革工作进行不断完善。3.5质量管理工作监督与检查形式的多样化。第一,实施各项核心制度。对于医疗机构而言,为了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性,要有效地改善工作细节,定期组织医院内部领导工作人员,对内部核心制度加以规范和执行。而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严格检查并汇报患者的诊疗与护理状况,对其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确保医疗机构内部制度得到改善,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二,落实书写文件点评制度。综合考虑卫生部门规定与处方药物的使用要求,对病历等多种医疗文件的书写标准与使用药物标准进行细化,并根据医疗机构组织内部成员的实际情况与工作进展,合理点评医院内部门诊工作形式与病房的工作形式。如果发现病历书写存在问题亦或是存在药物滥用的情况,要立即指出并纠正,针对不符合要求的工作内容要重点进行跟进,对不合格现象展开进一步分析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根本性改善。第三,遵循内部审核流程。对于医疗机构质量监控工作而言,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按季度开展内部工作审核的工作,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改革以及纠正措施[3]。由此可见,在持续质量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合理地制定具体流程,保证质量管理工作更有效,以免在审核工作中出现缺陷而遭受严重损失。除此之外,要严格审核医疗机构内部工作内容,及时发现漏洞,采取相对应的整改策略,以保证医疗机构的工作顺利发展。第四,有效制定不合格登记制度。综合考虑医疗机构发展的状况,有必要制定不合格内容的登记制度,以免不良状况对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要保证登记的内容及时向管理部门上报,而管理部门则需要提出解决的方案。这样一来,才能够保证持续质量改进目标的实现,为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3.6不断强化持续质量改进意识。在思想层面正确认知持续质量改进的重要作用,医疗机构要综合考虑自身发展状况,组织内部工作人员参与专业化的知识培训,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地举办主题知识讲座,可以邀请部分专家或教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前沿知识与理论进行解析。此外,可以安排管理工作人员以技术为重点展开交流,派遣优秀人员参与进修活动。其中,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科室病历书写竞赛,以确保医务工作人员注重病历书写的重要性。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医疗质量管理中,需要医院内部全体工作人员予以关注,并在实践中找出存在的问题,综合具体状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处理策略。3.7改善质量监控分析方案与评价方案。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评价的作用不容小觑,且主要涵盖了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两种方式。为此,在实践方面,应合理选择使用管理工具,具体表现为鱼骨图、QCC、PDCA等形式的管理分析工具,全面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4]。而在分析的过程中,能够严格考核病案、手术难易程度、门诊的人数以及手术成功几率和平均住院天数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即可完成医院质量管理水平合格情况的评价工作。3.8重视持续质量改进运行模式。在定期查房制度等多种核心制度贯彻与落实的过程中,注重书写文件点评制度、内部审核流程与不合格等级制度等的实施,能够及时发现持续质量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以保证实现医疗质量改进的目标。而在后期质量检查方面,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并以其为基础展开检查与反馈工作,选择相应的改进手段,以实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医院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具有长期性的特征,要求结合具体状况采取分阶段的改进方法,而改进的过程更具动态性与循环性,在改进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进一步增强管理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医院持续质量改进需要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努力,充分发挥个人作用与价值。在质量改进方面,要将患者作为核心,各项工作的开展要考虑患者反应与满意度。综合考虑具体状况制定变换的方案,强化患者对于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王吉善,陈晓红,叶全富.学习《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3):79-81.

[2]王银余,马地娜•叶山它依.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7(25):386-387.

[3]孙熹,唐锦辉,李刚,等.医疗质量管理系统全流程内容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2017(5):8-10.

医疗质量范文篇8

一、完善医疗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处理的组织、协调、指挥能力

医院要进一步强化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以服务为先导,以人民满意为目的的管理理念,转变服务作风,改善服务条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应对突发事件水平和能力,建立相应的应对突发的责任制管理体系。

(一)医院成立以院长负责制的应急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医院医疗应对突发事件措施,建立科学的医疗应对突发事件体系,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责任落实到部门、科室和个人,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服务应急到位。

1、规范面对,迅速及时。医院要严格执行《医疗应急机制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应对突发事件等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人员使用、设置、新应急技术开展、设备配置等要科学,各种医疗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及训练完整有效;建立落实突发应对事件医疗的具体措施;在确保及时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新技术应用;要严格管理及时做到野外办院,及时而且用得上。

2、健全机制,完善体系。医院要健全医疗面对突发事件管理组织的同时,完善医疗面对突发事件体系,努力做到医疗面对突发事件控制无缝隙;医院要按有关要求制定明确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指标分析制度。

3、夯实基础,持续完善。医院要严格执行面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准备制度等各项核心制度,落实应急安全目标,突出应对加强危急重病人、手术病人重点人群的管理,应急医务人员要不断强化医疗救急的持续改进措施,逐渐建立有医疗隐患报告制度,医护人员主动深入一线救急,提高质量,保障医疗的总体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4、全力服务,加强协调。以医疗应急建设为载体,将“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服务理念落实在医疗应急队伍服务的各个环节,树立医务人员文明、态度和蔼行医、因伤施治、尽心尽职等行为准则,坚决杜绝在岗非规范行为;医院要不断完善医患沟通的内容、程序、技巧和方法,完善医疗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术前、输血、特殊药品使用、医技检查结果互认等告知和准备制度,对于截肢、植入、器官移植等高风险及放弃治疗的进行再挽救的认识。

(二)确保医务人员时刻绷紧突发事件之弦,主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缺陷的发生面对突发事件要做到忙而不乱,医院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带领职能科室人员落实好各项服务质量与应急。

二、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体案例及效果

医院医疗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职能部门要组织全面医疗管理,做到反应迅速、指挥有力、组织协调顺畅,指导、检查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严格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应对;建立职能部门联席制度,当时就要完成一事一议制度;完善职能人员就地制度,在岗情况、手术及危重病人及时管理、运行病历等迅速记录,即时发现、及时解决;并及时时查找质量管理与配合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医疗职能部门要参加突发事件工作进行检查,落实诊疗用品消毒等,加强对突发地点加强对保洁等容易被忽视的消毒,有效督导各项应急的落实,严格各种医疗应急行为的准入和规范,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如出现禽流感或甲型H1N1,医院医务管理、护理管理、门急诊应急管理、药事管理等必须加强,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执行责任人,要加强应急法律、法规学习与培训,做到内紧外松,提高自身应急执行能力,发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中坚作用,督导各科室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应急管理的各项措施。

三、关键环节的管理、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处理、纠偏

关键环节的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对本科室的应急应对医疗质量与安全负全责。要建立健全本科室的质量与安全监督体系,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着力落实医院医疗应急质量、医患沟通等各项措施,医疗应急不良事件的报告、处理等,查找不足,及时整改,采取有效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应对突发事件满意服务。

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安全负全责,要建立应对突发事件质量服务控制体系,加强管理的密切协作,建立健全无缝隙工作流程,围绕应急病人需要,加强环节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措施,严格各种操作规范,开展临床随访,及时为临床提供准确、有效、快速的辅助应急检查结果,提高应急服务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四、结合卫生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要相符

在实际应对应急服务工作中,《医疗应急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等医护人员要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按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应急诊疗规范、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做好各项工作,落实好告知与沟通,同时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业务,发扬科室团队协作精神,树立尊重同行理念,努力提高医疗应急技术水平,保障应急医疗安全。

医疗机构要重视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医疗危急处置预案》,建立医疗事件预防、报告、处置制度,健全医务人员应急制度。

加强人员培训。医院要加强医疗应急处置专职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提高医疗纠纷处置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医院要加强全院职工相关应急基础知识的培训和考核,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

根据应急的人数、情绪、场地、态度、行为以及医疗不良结果的程度,采取医疗应急分级处置。

1、一级应急:一级以上医疗应急,当事医务人员应当立即向科室主任或护士长报告。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应当立即到位,及时了解情况并妥善处置,同时向职能科室报告,必要时职能科室负责人要立即赶赴现场协助科室处置应急。

2、二级应急:据医疗机构诊疗、办公场所,患方对医疗机构的诊疗过程提出应急。发生二级以上应急医疗,职能科室负责人接到科室主任或护士长报告后,在赶赴现场组织处理的同时向分管院长、院长汇报,分管院长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同时,医院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医院保卫部门要立即向辖区公安部门报告,请求公安部门协助处理;

二是向平时应急预案,必要时医政部门医疗处置负责人赶赴现场协助处置,形成初步处理意见积极与患方沟通。总之分出轻重缓急来从容面对应急。

五、有分析、统计、总结

医院要建立医疗质量与医疗应急分析、统计等激励机制,完善医院绩效考核办法,对于医疗和服务应急质量好、应急病人满意度高的临床和医技科室及职能部门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及时发现医疗和服务缺陷、及时报告,营造“应急质量是医院生命线”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支执行力强、管理到位、稳定高效的应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队伍,必要时要认真进行总结报告。

第九条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实行逢疑必报的原则,医疗机构通过以下途径获知可能为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时,应当按照本规定报告:

(一)日常管理中发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

(二)患者以医疗损害为由直接向法院起诉的;

(三)患者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其他法定鉴定的;

(四)患者以医疗损害为由申请人民调解或其他第三方调解的;

(五)患者投诉医疗损害或其他提示存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情况。

一是对于不按照应急规定报告医疗机构人员,给予医疗机构通报批评。

二是医疗机构同一科室在应急程度、责任程度为主要责任以上的,责令该科室限期整改,并对此进行批评教育。

六、相关责任人

1、在应急工作中,玩忽职守,敷衍塞责,“责任程度为主要责任以上”的医疗责任人,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卫生行政部门可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2、按照第六条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及损害人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分为三级:

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一)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二)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重度残疾。

有以下情形之一并造成三级以上医疗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并视情节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其执业证书;对具以下情形之一并造成四级事故或未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在应急工作中,①发错药;②打错针;③输错血;④拍错片;⑤错报或漏报辅助检查结果;⑥开错手术部位;⑦将手术器械或纱布等异物遗留在患者体内;⑧擅离职守;⑨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造成感染等。

3、因工作作风懈怠、服务态度生硬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医务人员,年度考核不得定为“优秀”等次,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处分。

4、因违反医疗管理规定,造成病历、病理标本等丢失的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得定为“优秀”等次,因此引起医疗纠纷,导致不良影响或经济赔偿的,要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处分,并给予经济处罚。

5、因违反医疗规章制度,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而造成病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病人身体健康以及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给单位造成极坏影响的,可根据国家、省、市、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有关规定,予以辞退或解除聘用合同。

七、科室负责人体现本岗位职责应急要求

医疗机构负责人,因应急制度不全、监督不严、措施不力等管理缺位原因引起的应急不当,对其负责人进行如下批评:

1、对发生应急不及时责任程度为完全责任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分管负责人给予警告处分;

2、对因医疗应急处置不利而造成社会影响的,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建议引咎辞职、免职或降职处理。

医疗质量范文篇9

关键词: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检测技术;措施

虽然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较快,在当前各大医疗中都会应用到多种多样的医疗器械,针对于这些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维护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虽然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因此需要重视对医疗器械的检测工作,通过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

1检测技术在医疗器械检测中的应用

1.1微波技术在医疗器械检测中的应用。近年来在医疗器械检测中微波检测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微波检测技术具体包括射线检测法、渗透法和涡流检测法。利用射线检测法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医疗设备对微波的吸收和衰减不同,合理观察感光程度不同的图片,以此来对医疗器械存在的差异进行检测。渗透法则利用荧光渗透液的湿润作用,使其进入到医疗器械表面形成的缺口中,或是利用荧光渗透液的毛细现象进入到医疗器械的表面气孔中,以此来对医疗器械表面的缺陷进行检测,针对医疗器械存在的缺陷来及时进行维修。在涡流检测法中则是利用电磁感应中的交变磁场来使医疗器械产生不同的振动,根据得出相应的涡流来对医疗器械的物理性能缺陷和结构缺陷进行判断。1.2医疗器械清洗效果检测技术。在对医疗器械检测中,医疗器械清洗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清洗效果会对医疗器械的使用带来直接的影响。在医疗器械清洗中,目测法、隐血试验法、残留蛋白监测法等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在对一些较为明显的污垢检测时通常会采用目测法。而对于血清及蛋白质等的含量进行检测时,则多会采用隐血试验法和残留蛋白监测法,有效的保证了检测的效果。1.3医疗器械检测的信息化建设。当前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这就使传统的检测方法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前医疗器械的检测要求。因此在当前医疗器械检测中,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一套成熟的医疗器械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对检测情况和效果的全面监测,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检测效果,而且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加强医疗器械质量检测的措施

2.1提高法律意识,重视检定工作。医疗器械的主要使用部门为医院,因此医院工作人员要全面提高法律意识,并对医疗器械计量检定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计量检定机构还要重视医疗器械计量检测人员的系统性培训,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从仪器购置到使用要定期进行检测,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2.2严格按照国家检测标准执行,统一检测设备。对于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机构的人员,需要熟知国家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标准和行业标准,并掌握相关的法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检测人员的操作规范进行严格要求,避免检测过程中出现失误引导致检测误差的发生。近年来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器械质量检测设备也更具多样性,这也导致不同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机构使用的检测仪器存在差异,因此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也会存在不同,因此造成实际检测结果会出现一定的偏差。针对于这种情况,当前各级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机构要对质量检测设备进行统一,避免不同检测机构出现检测结果不同的问题,实现对医疗器械质量的全面监管。2.3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制度。当前各医疗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聘请专业的检测人员,针对于各科室和各部门相关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准确性和使用年限等进行检测,并指派专人进行维护。而且每一次检测工作都要认真记录,并需要检测人员要记录上进行签定,由相关领导进行确认,以此来确保医疗单位内各医疗器械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2.4扩大质量检测范围。在我国的各级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工作中,由于缺少相关的质量检测经费,对于医疗器械质量的检测只是抽查少量的医疗器械样本,检测的范围有限,质量检测的工作效率低下,对于医疗器械的质量检测缺乏日常的监管,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工作存在很大的漏洞,导致一些劣质的医疗器械流入市场,严重影响了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各级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机构要转变工作思路,改变传统的抽样检测模式,将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工作做好、做细,政府要加大对于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工作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医疗器械检测设备,不断扩大医疗器械质量检测范围和检测的类型,真正落实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工作。2.5提高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当前很多医疗器械涉及到高新技术,这就对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整体检测水平不高,很大一部分质量检测人员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缺乏,综合素质不高,这对于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工作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针对于这种情况,各级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机构需要把好人员入口关,在招聘检测人员要适当提高标准,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以此来提高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工作的水平。另外,各级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机构还要重视现有检测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有针对性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使其掌握更先进的质量检测技术,以此来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水平的提升。

3结语

由于医疗器械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机构来讲,需要提高对医疗器械质量检测的重视度,并充分的运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医疗器械质量检测水平,更好的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旭东尧.加强医疗器械质量检测的方法[J].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2013(02).

医疗质量范文篇10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和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工作原则,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着眼点,以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卫生行业形象为工作内容,贯彻“防范为先、教育并重、执行从严、惩处有力”的原则,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强化一系列措施,促进我县卫生系统服务态度进一步好转,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就医环境进一步优化,医患关系进一步融洽,群众满意率进一步提高,推动卫生工作跃上新台阶,实现我县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三、工作措施

(一)坚持防范医疗质量安全事故为先导,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1、加强质量管理的领导。各单位要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奖惩制度,制订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质量管理奖惩办法,制订医疗事故防范处置工作预案,做好医疗安全责任保险工作。

2、各医疗单位要建立规范的学习制度,采取专家授课,互相学习、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业务素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3、各医疗单位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要做到逢会必讲、逢会必提,凡会议必有医疗质量安全相关议题记录。

4、各医疗单位每月对本单位的医疗质量安全进行总结,对存在的不足开展讨论。认真抓好医疗质量安全工作细节,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时时绷紧医疗质量安全这根弦。

5、严格人员准入。严禁使用非卫技人员从事诊疗活动或使用卫技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不得安排无资质人员到临床一线工作。

6、继续杜绝基层卫生院未经批准盲目开展新医疗项目,盲目扩大服务范围。

(二)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教育。紧紧围绕“安全、质量、服务”三个核心,切实加强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

1、加强医护人员人文、医德、敬业精神,伦理修养教育。

2、加强卫生法律法规教育,建立定期学习制度和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制度,增强全员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3、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医护人员适应社会能力,提高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沟通能力。

4、加强《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的学习。把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作为医疗质量管理依据,加强培训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落实。

5、加强医疗业务培训。开展分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抓好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三基”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支持和鼓励上级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业务培训。业务培训每月要开展1-2次。鼓励创新思想、优化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6、开展全系统技能和理论考试大比武。各医疗单位以帛签方式决定参赛选手,参赛选手的比赛成绩将进行排名,并在全系统通报和奖励。

(三)强化督查考核,从严抓好落实。

1、坚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医疗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医院管理上,集中精力抓好质量管理。对于本单位发生的医疗纠纷,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协调和处理,杜绝因医疗纠纷协调处理不及时造成群体上访和聚众闹事事件发生。出现此类事件,将严肃追究各单位领导责任。

2、各单位要层层签订医疗质量安全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具体落实到人。要认真督查,严格考核。

3、全体医护人员要每月开展医疗质量安全工作自查,自我反省、自我加压,写出心得体会上交单位。各单位汇总后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卫生局。

4、县卫生局对各单位医疗质量安全工作考核将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定期抽查、暗访,增强考核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对抽查、暗访存在的问题在全系统通报批评。

5、坚持实行医疗安全督查和考核制度。县卫生局将进一步强化对医疗卫生单位医疗安全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每季度组织召开医疗质量管理实施情况汇报会,及时总结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各医疗单位通报,通报内容包括:医疗质量检查、抽查、暗访情况;医疗安全制度制定,落实情况;医疗纠纷预防处置、责任追究情况。同时,把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列入院长年度履职的重要考核内容,对因单位或个人责任引起的重大医疗纠纷或事故并在全县范围内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奖罚分明,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省医疗质量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办法》等法规,对发生医疗质量安全纠纷或事故的医护人员视责任大小、情节轻重对责任人员给予以下一种或几种处罚。

1、作出书面检查,全县卫生系统通报批评。

2、应承担相应经济责任。经认定,因责任发生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造成经济赔偿的直接责任人应承担经济赔偿总额的3%至10%。

3、直接责任人暂停执业活动,待岗学习。待岗学习三至六个月,待岗期满后经考核合格方能重新上岗,待岗期间只发给生活补贴。

4、对因个人的责任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赔偿2万元以上并造成不良影响的,个人年内一律取消评先评优资格,一年内不予晋升职务、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