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4:48:28

医疗意外保险制度

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范文篇1

[摘要]对因医疗意外引起的医疗纠纷,法院依据法律关于公平责任原则的规定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这种风险分配模式存在不足之处,无法达到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果。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其理由是: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具体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借鉴在交通运输行业实行旅客意外伤害保险的成功经验;设立医疗意外风险保障基金。

一、案情简介

1999年4月13日凌晨6点,患者时某来到青湖卫生院求医。经当班医生诊断为普通感冒。因为是急诊时间,医生按规定没给她打青霉素,而给她开了丁胺卡那霉素进行点滴治疗。但一瓶丁胺卡那霉素还未挂完,时某就脸色青紫,呼吸急促。经医生及时抢救无效后死亡。尸体解剖结果表明,时某是特异体质致药物过敏死亡。患者家属于2002年5月诉至县法院要求赔偿。诉讼中经连云港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此为非医疗事故。法庭审理后认为,虽然被告在对受害人时某的诊疗抢救过程中没有过错,但由于时某的死亡与卫生院的诊疗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双方应按照公平原则各自承担50%的责任。一审判决卫生院赔偿原告209460元。卫生院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予以驳回,维持原判。

二、法院判决的依据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医疗意外引发的医疗纠纷。医疗意外与医疗事故不同。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由于存在医方的过失,依照侵权行为法的过错责任原则,当然应由其承担责任。而在医疗意外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活动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患者出现不良后果的损害事实,但这不是出于医务人员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由于医方没有主观上的过错,因此不能依据过错责任原则要求其承担责任。对患方(即患者及其亲属)来说,也不存在他们在医疗意外中的主观过错问题,因而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承担过错责任。由于医患双方均无过错,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法院就此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本案医患双方当事人对损害后果分担责任。

三、双方分担医疗意外风险模式之不足

法院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医患双方共同对医疗意外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负责,实际上即是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配由医患双方共同承担。这种风险(责任)分配模式在法律上有一定的根据,但就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而言,尚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从经济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患方自行承担一部分损害后果,意味着他将承受起一定的经济负担。这种经济上的负担非属于家庭计划之中,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会对患方正常的生活造成冲击。对某些患者及其家庭来说,更会使其生活难以为继。而医疗意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造成危害,一旦发生,损害后果通常会比较严重。对此问题,风险分担模式并没有加以考虑。其二,对医方来说,医疗意外是医疗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无法根本克服。如每一次医疗意外都要医方承担一定的责任,作出一定的经济开支,累计起来将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据江苏省对医疗纠纷所作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25%左右的医疗纠纷的真正起因是医疗事故。因此,依据公平责任原则要求医方就医疗意外分担部分责任,尽管不是全部责任,累计起来也将使医院难以承受。如何面对这种状况,风险分担模式也没有触及。

从社会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如个人及家庭难以消解这种经济负担,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生活安定,则会增加社会救助的负担。其二,对医方来说,负担难以承受的累计而至的巨大经济开支,必然会影响医疗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使医务人员因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实施正常的医疗手段,不敢采用医疗新技术,只得采取自卫性医疗措施。这显然不利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阻碍整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患方群体及整个社会都不利。其三,风险分担模式对医患双方所关注的经济负担问题未加考虑,双方间的纠纷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思考

法院依据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只是在医患双方间对医疗意外风险的承担作出了划分,尚留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必须设计其他解决方案与之配合应用,以期能更好地应对风险,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双方间的纠纷。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理由如下:

第一,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无危险则无保险”,危险的存在是构成保险的第一要素。它具有如下四个特征:危险发生存在可能、危险发生时间不能确定、危险所导致的后果不能确定、危险的发生并非故意造成的。医疗意外是医方无法预料和防范的意外事件,在正常的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发生的可能;人们并不能确定医疗意外发生的具体时间;医疗意外造成了病人人身损害,但造成多大损害人们事先也无法预料,损害后果不确定;医疗意外也不是患方或医方故意造成的危险。由此可见,医疗意外,作为一种危险,符合保险危险的四个特征,属于保险危险的范畴,可以作为保险制度适用的对象。

第二,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无损失,无保险”,一般保险的机能在于进行损失补偿,保障社会生活的安定。在医疗意外所致的人身伤害事故中,其后果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或健康受到损害,而且由此还必然给本人或他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虽然不能填补前者,却可以填补后者,由此而减轻或消除医患双方的经济负担,维护双方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这符合一般保险制度的目的。

第三,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保险基本理论认为,任何社会成员都面临着因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遭受损失的危险,单个人对付自然力量或者外界力量所造成损失的能力,十分有限,只有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消除单个人抵御自然或者社会风险所存在的不足。在这一保险理念之上建立起来的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散于患方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中,比单纯的医患双方分担风险的模式,自然有更强大的能力来消化医疗意外造成的损失、消除医患双方所承受的沉重经济负担。最终,可以起到化解双方间的纠纷,保障患方个人及家庭生活安定,保障医方正常的生存、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四,还需指出的一点是,医疗意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促进医学科学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因之一。通过正确面对医疗意外,认真总结分析,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这些又能使后来的患者和整个社会获益匪浅。因此,充分利用各方和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不仅仅是消极化解式地应对风险,它还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应对意外灾害、保障自身安全、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五、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构建

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这是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人类健康,人们对医学的信心和期望、对医者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媒体中的一些片面报道,使得人们的思想上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医学已经无所不能。事实上,现代医学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所面临的难题依然很多。它并不能根本杜绝医疗意外,因此,有必要纠正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使人们对现代医学的现状有清醒认识,形成“治病存在风险”的普遍观念,为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范文篇2

[摘要]对因医疗意外引起的医疗纠纷,法院依据法律关于公平责任原则的规定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这种风险分配模式存在不足之处,无法达到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果。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其理由是: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具体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借鉴在交通运输行业实行旅客意外伤害保险的成功经验;设立医疗意外风险保障基金。

一、案情简介

1999年4月13日凌晨6点,患者时某来到青湖卫生院求医。经当班医生诊断为普通感冒。因为是急诊时间,医生按规定没给她打青霉素,而给她开了丁胺卡那霉素进行点滴治疗。但一瓶丁胺卡那霉素还未挂完,时某就脸色青紫,呼吸急促。经医生及时抢救无效后死亡。尸体解剖结果表明,时某是特异体质致药物过敏死亡。患者家属于2002年5月诉至县法院要求赔偿。诉讼中经连云港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此为非医疗事故。法庭审理后认为,虽然被告在对受害人时某的诊疗抢救过程中没有过错,但由于时某的死亡与卫生院的诊疗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双方应按照公平原则各自承担50%的责任。一审判决卫生院赔偿原告209460元。卫生院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予以驳回,维持原判。

二、法院判决的依据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医疗意外引发的医疗纠纷。医疗意外与医疗事故不同。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由于存在医方的过失,依照侵权行为法的过错责任原则,当然应由其承担责任。而在医疗意外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活动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患者出现不良后果的损害事实,但这不是出于医务人员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由于医方没有主观上的过错,因此不能依据过错责任原则要求其承担责任。对患方(即患者及其亲属)来说,也不存在他们在医疗意外中的主观过错问题,因而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承担过错责任。由于医患双方均无过错,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法院就此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本案医患双方当事人对损害后果分担责任。

三、双方分担医疗意外风险模式之不足

法院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医患双方共同对医疗意外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负责,实际上即是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配由医患双方共同承担。这种风险(责任)分配模式在法律上有一定的根据,但就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而言,尚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从经济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患方自行承担一部分损害后果,意味着他将承受起一定的经济负担。这种经济上的负担非属于家庭计划之中,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会对患方正常的生活造成冲击。对某些患者及其家庭来说,更会使其生活难以为继。而医疗意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造成危害,一旦发生,损害后果通常会比较严重。对此问题,风险分担模式并没有加以考虑。其二,对医方来说,医疗意外是医疗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无法根本克服。如每一次医疗意外都要医方承担一定的责任,作出一定的经济开支,累计起来将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据江苏省对医疗纠纷所作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25%左右的医疗纠纷的真正起因是医疗事故。因此,依据公平责任原则要求医方就医疗意外分担部分责任,尽管不是全部责任,累计起来也将使医院难以承受。如何面对这种状况,风险分担模式也没有触及。

从社会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如个人及家庭难以消解这种经济负担,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生活安定,则会增加社会救助的负担。其二,对医方来说,负担难以承受的累计而至的巨大经济开支,必然会影响医疗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使医务人员因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实施正常的医疗手段,不敢采用医疗新技术,只得采取自卫性医疗措施。这显然不利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阻碍整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患方群体及整个社会都不利。其三,风险分担模式对医患双方所关注的经济负担问题未加考虑,双方间的纠纷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思考

法院依据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只是在医患双方间对医疗意外风险的承担作出了划分,尚留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必须设计其他解决方案与之配合应用,以期能更好地应对风险,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双方间的纠纷。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理由如下:

第一,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无危险则无保险”,危险的存在是构成保险的第一要素。它具有如下四个特征:危险发生存在可能、危险发生时间不能确定、危险所导致的后果不能确定、危险的发生并非故意造成的。医疗意外是医方无法预料和防范的意外事件,在正常的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发生的可能;人们并不能确定医疗意外发生的具体时间;医疗意外造成了病人人身损害,但造成多大损害人们事先也无法预料,损害后果不确定;医疗意外也不是患方或医方故意造成的危险。由此可见,医疗意外,作为一种危险,符合保险危险的四个特征,属于保险危险的范畴,可以作为保险制度适用的对象。

第二,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无损失,无保险”,一般保险的机能在于进行损失补偿,保障社会生活的安定。在医疗意外所致的人身伤害事故中,其后果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或健康受到损害,而且由此还必然给本人或他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虽然不能填补前者,却可以填补后者,由此而减轻或消除医患双方的经济负担,维护双方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这符合一般保险制度的目的。

第三,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保险基本理论认为,任何社会成员都面临着因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遭受损失的危险,单个人对付自然力量或者外界力量所造成损失的能力,十分有限,只有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消除单个人抵御自然或者社会风险所存在的不足。在这一保险理念之上建立起来的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散于患方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中,比单纯的医患双方分担风险的模式,自然有更强大的能力来消化医疗意外造成的损失、消除医患双方所承受的沉重经济负担。最终,可以起到化解双方间的纠纷,保障患方个人及家庭生活安定,保障医方正常的生存、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四,还需指出的一点是,医疗意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促进医学科学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因之一。通过正确面对医疗意外,认真总结分析,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这些又能使后来的患者和整个社会获益匪浅。因此,充分利用各方和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不仅仅是消极化解式地应对风险,它还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应对意外灾害、保障自身安全、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五、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构建

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这是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人类健康,人们对医学的信心和期望、对医者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媒体中的一些片面报道,使得人们的思想上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医学已经无所不能。事实上,现代医学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所面临的难题依然很多。它并不能根本杜绝医疗意外,因此,有必要纠正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使人们对现代医学的现状有清醒认识,形成“治病存在风险”的普遍观念,为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范文篇3

[摘要]对因医疗意外引起的医疗纠纷,法院依据法律关于公平责任原则的规定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这种风险分配模式存在不足之处,无法达到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果。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其理由是: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具体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借鉴在交通运输行业实行旅客意外伤害保险的成功经验;设立医疗意外风险保障基金。

一、案情简介

1999年4月13日凌晨6点,患者时某来到青湖卫生院求医。经当班医生诊断为普通感冒。因为是急诊时间,医生按规定没给她打青霉素,而给她开了丁胺卡那霉素进行点滴治疗。但一瓶丁胺卡那霉素还未挂完,时某就脸色青紫,呼吸急促。经医生及时抢救无效后死亡。尸体解剖结果表明,时某是特异体质致药物过敏死亡。患者家属于2002年5月诉至县法院要求赔偿。诉讼中经连云港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此为非医疗事故。法庭审理后认为,虽然被告在对受害人时某的诊疗抢救过程中没有过错,但由于时某的死亡与卫生院的诊疗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双方应按照公平原则各自承担50%的责任。一审判决卫生院赔偿原告209460元。卫生院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予以驳回,维持原判。

二、法院判决的依据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医疗意外引发的医疗纠纷。医疗意外与医疗事故不同。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由于存在医方的过失,依照侵权行为法的过错责任原则,当然应由其承担责任。而在医疗意外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活动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患者出现不良后果的损害事实,但这不是出于医务人员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由于医方没有主观上的过错,因此不能依据过错责任原则要求其承担责任。对患方(即患者及其亲属)来说,也不存在他们在医疗意外中的主观过错问题,因而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承担过错责任。由于医患双方均无过错,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法院就此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本案医患双方当事人对损害后果分担责任。

三、双方分担医疗意外风险模式之不足

法院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医患双方共同对医疗意外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负责,实际上即是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配由医患双方共同承担。这种风险(责任)分配模式在法律上有一定的根据,但就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而言,尚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从经济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患方自行承担一部分损害后果,意味着他将承受起一定的经济负担。这种经济上的负担非属于家庭计划之中,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会对患方正常的生活造成冲击。对某些患者及其家庭来说,更会使其生活难以为继。而医疗意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造成危害,一旦发生,损害后果通常会比较严重。对此问题,风险分担模式并没有加以考虑。其二,对医方来说,医疗意外是医疗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无法根本克服。如每一次医疗意外都要医方承担一定的责任,作出一定的经济开支,累计起来将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据江苏省对医疗纠纷所作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25%左右的医疗纠纷的真正起因是医疗事故。因此,依据公平责任原则要求医方就医疗意外分担部分责任,尽管不是全部责任,累计起来也将使医院难以承受。如何面对这种状况,风险分担模式也没有触及。

从社会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如个人及家庭难以消解这种经济负担,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生活安定,则会增加社会救助的负担。其二,对医方来说,负担难以承受的累计而至的巨大经济开支,必然会影响医疗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使医务人员因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实施正常的医疗手段,不敢采用医疗新技术,只得采取自卫性医疗措施。这显然不利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阻碍整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患方群体及整个社会都不利。其三,风险分担模式对医患双方所关注的经济负担问题未加考虑,双方间的纠纷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思考

法院依据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只是在医患双方间对医疗意外风险的承担作出了划分,尚留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必须设计其他解决方案与之配合应用,以期能更好地应对风险,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双方间的纠纷。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理由如下:

第一,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无危险则无保险”,危险的存在是构成保险的第一要素。它具有如下四个特征:危险发生存在可能、危险发生时间不能确定、危险所导致的后果不能确定、危险的发生并非故意造成的。医疗意外是医方无法预料和防范的意外事件,在正常的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发生的可能;人们并不能确定医疗意外发生的具体时间;医疗意外造成了病人人身损害,但造成多大损害人们事先也无法预料,损害后果不确定;医疗意外也不是患方或医方故意造成的危险。由此可见,医疗意外,作为一种危险,符合保险危险的四个特征,属于保险危险的范畴,可以作为保险制度适用的对象。

第二,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无损失,无保险”,一般保险的机能在于进行损失补偿,保障社会生活的安定。在医疗意外所致的人身伤害事故中,其后果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或健康受到损害,而且由此还必然给本人或他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虽然不能填补前者,却可以填补后者,由此而减轻或消除医患双方的经济负担,维护双方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这符合一般保险制度的目的。

第三,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保险基本理论认为,任何社会成员都面临着因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遭受损失的危险,单个人对付自然力量或者外界力量所造成损失的能力,十分有限,只有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消除单个人抵御自然或者社会风险所存在的不足。在这一保险理念之上建立起来的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散于患方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中,比单纯的医患双方分担风险的模式,自然有更强大的能力来消化医疗意外造成的损失、消除医患双方所承受的沉重经济负担。最终,可以起到化解双方间的纠纷,保障患方个人及家庭生活安定,保障医方正常的生存、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四,还需指出的一点是,医疗意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促进医学科学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因之一。通过正确面对医疗意外,认真总结分析,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这些又能使后来的患者和整个社会获益匪浅。因此,充分利用各方和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不仅仅是消极化解式地应对风险,它还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应对意外灾害、保障自身安全、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五、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构建

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这是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人类健康,人们对医学的信心和期望、对医者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媒体中的一些片面报道,使得人们的思想上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医学已经无所不能。事实上,现代医学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所面临的难题依然很多。它并不能根本杜绝医疗意外,因此,有必要纠正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使人们对现代医学的现状有清醒认识,形成“治病存在风险”的普遍观念,为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范文篇4

[摘要]对因医疗意外引起的医疗纠纷,法院依据法律关于公平责任原则的规定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这种风险分配模式存在不足之处,无法达到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果。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其理由是: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具体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借鉴在交通运输行业实行旅客意外伤害保险的成功经验;设立医疗意外风险保障基金。

一、案情简介

1999年4月13日凌晨6点,患者时某来到青湖卫生院求医。经当班医生诊断为普通感冒。因为是急诊时间,医生按规定没给她打青霉素,而给她开了丁胺卡那霉素进行点滴治疗。但一瓶丁胺卡那霉素还未挂完,时某就脸色青紫,呼吸急促。经医生及时抢救无效后死亡。尸体解剖结果表明,时某是特异体质致药物过敏死亡。患者家属于2002年5月诉至县法院要求赔偿。诉讼中经连云港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此为非医疗事故。法庭审理后认为,虽然被告在对受害人时某的诊疗抢救过程中没有过错,但由于时某的死亡与卫生院的诊疗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双方应按照公平原则各自承担50%的责任。一审判决卫生院赔偿原告209460元。卫生院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予以驳回,维持原判。

二、法院判决的依据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医疗意外引发的医疗纠纷。医疗意外与医疗事故不同。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由于存在医方的过失,依照侵权行为法的过错责任原则,当然应由其承担责任。而在医疗意外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活动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患者出现不良后果的损害事实,但这不是出于医务人员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或不可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由于医方没有主观上的过错,因此不能依据过错责任原则要求其承担责任。对患方(即患者及其亲属)来说,也不存在他们在医疗意外中的主观过错问题,因而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承担过错责任。由于医患双方均无过错,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法院就此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本案医患双方当事人对损害后果分担责任。

三、双方分担医疗意外风险模式之不足

法院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医患双方共同对医疗意外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负责,实际上即是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配由医患双方共同承担。这种风险(责任)分配模式在法律上有一定的根据,但就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而言,尚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从经济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患方自行承担一部分损害后果,意味着他将承受起一定的经济负担。这种经济上的负担非属于家庭计划之中,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会对患方正常的生活造成冲击。对某些患者及其家庭来说,更会使其生活难以为继。而医疗意外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造成危害,一旦发生,损害后果通常会比较严重。对此问题,风险分担模式并没有加以考虑。其二,对医方来说,医疗意外是医疗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无法根本克服。如每一次医疗意外都要医方承担一定的责任,作出一定的经济开支,累计起来将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据江苏省对医疗纠纷所作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25%左右的医疗纠纷的真正起因是医疗事故。因此,依据公平责任原则要求医方就医疗意外分担部分责任,尽管不是全部责任,累计起来也将使医院难以承受。如何面对这种状况,风险分担模式也没有触及。

从社会效果来看,其一,对患方来说,如个人及家庭难以消解这种经济负担,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生活安定,则会增加社会救助的负担。其二,对医方来说,负担难以承受的累计而至的巨大经济开支,必然会影响医疗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会使医务人员因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实施正常的医疗手段,不敢采用医疗新技术,只得采取自卫性医疗措施。这显然不利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阻碍整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患方群体及整个社会都不利。其三,风险分担模式对医患双方所关注的经济负担问题未加考虑,双方间的纠纷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思考

法院依据公平责任原则判决由医患双方分担责任,只是在医患双方间对医疗意外风险的承担作出了划分,尚留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必须设计其他解决方案与之配合应用,以期能更好地应对风险,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双方间的纠纷。为此,应当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理由如下:

第一,医疗意外可以纳入保险制度所指称的危险范畴。“无危险则无保险”,危险的存在是构成保险的第一要素。它具有如下四个特征:危险发生存在可能、危险发生时间不能确定、危险所导致的后果不能确定、危险的发生并非故意造成的。医疗意外是医方无法预料和防范的意外事件,在正常的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发生的可能;人们并不能确定医疗意外发生的具体时间;医疗意外造成了病人人身损害,但造成多大损害人们事先也无法预料,损害后果不确定;医疗意外也不是患方或医方故意造成的危险。由此可见,医疗意外,作为一种危险,符合保险危险的四个特征,属于保险危险的范畴,可以作为保险制度适用的对象。

第二,针对医疗意外设立保险制度符合一般保险制度对危险事故所致损失进行补偿的目的。“无损失,无保险”,一般保险的机能在于进行损失补偿,保障社会生活的安定。在医疗意外所致的人身伤害事故中,其后果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或健康受到损害,而且由此还必然给本人或他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虽然不能填补前者,却可以填补后者,由此而减轻或消除医患双方的经济负担,维护双方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这符合一般保险制度的目的。

第三,设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应对风险分担模式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保险基本理论认为,任何社会成员都面临着因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遭受损失的危险,单个人对付自然力量或者外界力量所造成损失的能力,十分有限,只有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消除单个人抵御自然或者社会风险所存在的不足。在这一保险理念之上建立起来的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将医疗意外的风险分散于患方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中,比单纯的医患双方分担风险的模式,自然有更强大的能力来消化医疗意外造成的损失、消除医患双方所承受的沉重经济负担。最终,可以起到化解双方间的纠纷,保障患方个人及家庭生活安定,保障医方正常的生存、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四,还需指出的一点是,医疗意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促进医学科学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因之一。通过正确面对医疗意外,认真总结分析,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这些又能使后来的患者和整个社会获益匪浅。因此,充分利用各方和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不仅仅是消极化解式地应对风险,它还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应对意外灾害、保障自身安全、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五、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构建

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促使全社会形成关于医疗意外的风险意识。这是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人类健康,人们对医学的信心和期望、对医者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媒体中的一些片面报道,使得人们的思想上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医学已经无所不能。事实上,现代医学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所面临的难题依然很多。它并不能根本杜绝医疗意外,因此,有必要纠正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使人们对现代医学的现状有清醒认识,形成“治病存在风险”的普遍观念,为构建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范文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和《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皖政〔2006〕85号)精神,推动我市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对保险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全市保险业改革发展

1.充分认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辅助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保险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市保险业整体规模较小,业务覆盖面较窄,社会保障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相适应。加快我市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提高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化解突发公共事件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保障水平,有利于优化金融要素配置、提高资金要素使用效率,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深化保险业改革,加快保险业发展,做大做强保险业,促进我市保险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2.明确加快我市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旨,进一步加快我市保险业改革发展,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为我市实现奋力崛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保险中介市场,健全保险市场体系;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和改善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宣传普及保险知识,推动诚信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做大做强保险业

3.大力发展“三农”保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充分调动政府、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和农户等各方面积极性,逐步建立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探索建立各级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支持保险公司参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努力发展适合农村、农民自愿的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

4.统筹发展各类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员工养老保障计划,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支持保险公司发挥精算、投资、帐户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参与企业年金业务。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补充作用,建立多层次的健康保险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保障需求。支持保险公司加强与医疗服务机构和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合作,加强对医疗服务成本的管理。建立节育手术保险制度。

5.积极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服务“平安**”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增强运用保险机制进行社会管理的自觉性,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等方式,大力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业务。

要大力发展旅游保险系列业务,着力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切实保护广大游客权益。以宾旅馆酒店、文化娱乐休闲等人口密集场所以及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存储场所为重点,积极开展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认真落实道路运输承运人责任保险制度,加强道路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利用保险费率杠杆的激励约束功能,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医疗责任保险为重点,逐步发展会计师、律师、医师、设计师、安全评价等中介机构的责任保险。大力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产品责任、公众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保险业务。

要大力发展各类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和提倡监护人自愿为学生幼儿购买意外保险,发展学生平安险。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在参加工伤保险基础上,还应为从事高危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完善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探索通过专业保险公司进行规范管理和运作。

三、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保险业服务水平

6.推进保险机制创新。健全以保险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保险创新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完善落实保险经营责任追究制。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优化人才结构,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7.支持保险产品创新。鼓励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责任保险等领域自主开发区域性保险产品。积极推进建筑工程、项目融资等领域的保险业务,服务我市的“861”项目和“443”行动计划。稳步发展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保险,促进消费增长。探索开发面向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保险产品,为自主创新提供风险保障。支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

8.加快保险服务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网上保险等新的服务方式。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性和稳定性的优势,积极争取保险资金投资我市重点项目建设。

四、加强保险市场主体建设,完善保险市场体系

9.积极发展保险市场主体。坚持高标准,不断完善保险市场的准入机制,积极吸引各类保险主体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鼓励有经营特色的保险公司如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养老保险等专业性保险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保险公司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到区县合理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改善和加强乡镇保险服务,建立覆盖全市的保险服务体系。

10.加快发展保险中介市场。大力发展保险、经纪、公估等专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承保理赔、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保险中介从业人员持续教育培训机制,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11.加强行业自律。按照市场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快组建**市保险行业协会,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内部分工、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协会在自律、维权、协调、宣传、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各保险企业依法经营、守法经营。

五、坚持依法监管,切实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

12.强化保险业风险监管。严厉查处保险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抓好保险机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完善保险监管手段,构建保险监管体系。健全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业之间的监管协调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审计、律师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13.注重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失信惩戒机制,探索建立保险从业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保险合同纠纷裁决机制、行业服务标准、信访接待日制度,着力解决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问题,切实维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领导,为保险业加快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范文篇6

为促进我市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保险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保险业得到一定发展,在抗灾减损、提供经济补偿、促进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于我市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保险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对保险的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加快我市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提高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化解突发公共事件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保障水平,有利于优化金融要素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大力推进我市保险业的改革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积极稳妥发展涉农保险,探索农业保险新路子

(一)认真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开展水稻、能繁母猪、生猪、森林等国家政策性保险,在继续完善我市政策性农房统保工作的同时,努力为农户提供覆盖面广、保险费率低的农产品基本保险。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制种、烤烟、茶叶、果蔬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效益品种上开展种养殖业保险试点。探索发展政府推动、相关政策支持的涵盖农业、农民人身意外伤害、养老和疾病保障等综合保险模式。积极探索各级财政对农户投保给予补贴的方式、品种和比例,对政府扶助发展的专门生产项目投保农户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有效探索发展相互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已经具备网络、队伍、服务等方面条件的保险机构要率先承担发展农业保险的社会责任。

(二)努力发展适合农民的人身保险。针对农村特点和农民需求,开发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缴费灵活、投保简便的农村人身保险产品。完善计划生育节育手术保险、独生子女保险和计划生育夫妇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和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各保险机构要充分利用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深入农村,及时向农民提供知识普及、定期体检、即时理赔、送赔款上门、康复追踪等多种健康保障服务,满足农民群众的综合医疗保障服务需要。

(三)大力发展农村地区民营企业保险和工程保险。针对农村地区民营企业规模差异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积极探索并适时推出包括车险、企财险、责任险以及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企业员工的意外、养老、医疗保险等“一揽子”综合保险,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适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建筑安装工程保险、财产保险等险种,充分发挥保险业在防灾防损、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服务优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积极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提高应对灾害事故能力

(一)积极推行高危行业安全责任、人身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在推进社会工伤保险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煤矿、非煤矿山开采企业和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人身意外伤害强制保险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其他高危行业推广。市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会同市金融证券办,研究制定煤矿和非煤矿山人身意外伤害强制保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煤矿和非煤矿山人身意外伤害强制保险的开办原则、试点范围、保障额度、投保方式和强制措施,强力推进试点工作,切实维护矿山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增强矿山企业防控风险能力。

(二)大力推进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推进一定规模的商场、批发市场、休闲娱乐场所、网吧、宾馆、饭店等公众聚集场所和易燃易爆危险品专业生产、销售、存储等场所的火灾公众责任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市公安消防部门要会同市金融证券办研究制定火灾公众责任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方案,积极支持、配合保险机构组织开展投保工作。适时将公众聚集场所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情况纳入消防验收和安全检查内容,加强监督检查。

(三)大力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和病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先行在全市公立医院开展医疗责任保险和病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取得经验后,尽快在全市医疗机构推开。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市金融证券办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引导、督促公立医疗机构积极投保医疗责任保险和病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加快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切实保障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四)全面推进责任保险发展。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市金融证券办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旅行社责任保险,并督促星级宾馆、景点、索道等旅游经营主体投保相关责任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市金融证券办督促建设工程安全责任方积极投保安全责任险。市环境保护部门要会同市金融证券办制定有关工作方案,认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市民政部门要会同市金融证券办积极推行城乡低保人群意外责任和补充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待试点成功后在全市推广。勘察、设计、监理单位和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要积极支持配合保险机构,认真把好投保关。市质监、卫生、司法、教育等部门要分别会同市金融证券办根据行业状况和风险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产品责任、执业责任、校方责任等责任保险发展。财政部门要研究探索事关公众利益的责任保险在投保和承保方面的财政补贴政策。

四、促进商业意外、养老和健康保险的发展,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积极推动健康保险发展。大力发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提高我市居民健康保障水平。支持相关保险机构创新专业健康保险服务模式,承办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补充医疗健康保险、大病补充医疗健康保险和工伤补充医疗健康保险。探索保险业参与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推动城镇低保人群重大疾病救助保险试点,尝试运用市场化手段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农村居民和城镇低保人群医疗保障体系。鼓励企业办理与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补充医疗健康和重大疾病为保险内容的补充医疗健康保险,提高企业职工的健康保险水平。

(二)发展商业养老、意外保险。通过政策支持与引导,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养老、意外和健康保险。支持具备经营资格的保险企业开展企业年金业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计划,提高员工保障水平,允许企业办理补充商业养老保险。

(三)开发适合特殊群体的保险。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特殊行业保险和社会弱势群体养老、健康和意外伤害保险发展。鼓励保险企业研究开发外出务工人员综合保险、家政服务综合保险、老年护理保险。建立消防、特警、交警、城管和行政执法、保安、押钞、环卫等特殊岗位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度。鼓励和提倡个人或团体参加妇女生殖健康、母婴安全健康等计划生育系列保险,促进妇女身心健康与家庭和谐。支持保险企业开展补充工伤商业保险。

五、大力推进保险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一)积极开发农村保险市场。进一步发展县域保险机构,完善保险服务网络。开发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创新农村保险销售模式,拓宽业务渠道,加强营销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将保险服务延伸到农村腹地。

(二)积极推进保险进社区工作。鼓励保险企业在社区设立保险服务机构或保险业务咨询点。通过社区保险宣传、教育及服务,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的保险消费理念,努力实现“人人有保险、户户有保障”,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

(三)推进保险进学校工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保险企业进入学校宣传普及保险知识,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引导高等院校开设保险相关专业。

六、加强保险产品创新和行业诚信建设,提升保险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不断创新保险产品。各保险企业要围绕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社会经济生活热点、城乡消费习惯的变化不断创新保险产品,实现保险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要重点围绕有色金属、能源、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材、化工和机械等支柱产业,努力做好骨干企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产业基地的保险产品创新工作,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要积极开发适合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保险产品,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保障。要大力拓展农村和城镇保险市场,发展与农村、农业和农民密切相关的县域保险业务。要积极拓宽保险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自销和营销业务,巩固和发展与银行、农信社等单位的业务。

(二)强化保险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建设。各级保险业机构要坚持依法诚信经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要进一步规范从业行为,依法依规承保、理赔,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充分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戒作用,促进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保险行业信誉度。要加强保险业的社会监督,建立保险营销人员信用信息查询系统,逐步完善我市保险信用信息平台。要完善并落实承保和理赔制度,建立售中售后服务体系,树立保险业诚实守信、热忱服务的行业形象。

七、加快完善我市保险业改革发展的保障机制,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市保险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协管市级领导和分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物价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民政局、市安监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委、市农办、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市政府法制办、市金融证券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公安消防支队、市保险行业协会等单位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和领导全市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金融证券办,由市金融证券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当地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领导,把保险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切实履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支持保险业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维护保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及其他合法权益,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市金融证券办要加强统筹协调,牵头落实各项工作要求,保证保险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发改、财政、税务等部门要研究制定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国有资产监管、人口计生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商业养老和健康等保险业务发展,不断完善我市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农业、移民开发、国土资源、房产、民政、人口计生等部门要大力推动保险业服务“三农”、探索运用商业保险机制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等工作。安监、建设、交通、旅游、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充分运用保险机制服务“平安”建设。教育部门要推进落实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工作,支持通过意外保险、责任保险等业务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保险保障。新闻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普及保险知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各相关部门要会同法制部门研究制订农业保险、责任保险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范文篇7

《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案中,国家教育目标第7项就是“安全的学校”,禁止在学校范围内出现以及未经授权的枪支和酒精。基于这一战略目标,联邦对学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每一学区都能依据学生数目获得相应资源分配,对学校教职工进行培训、购买学校安全设备等。

2、注重运用信息公开和报告制度。

《克莱里法案》确立了信息公开这一美国高校防范校园暴力的重要制度。该法以1986年在宿舍被杀的学生珍妮·克莱里命名,前身是作为1965年高等教育法修正内容的1990年《犯罪意识和校园安全法》,历经包括2008年高等教育机会法在内的多次修正。该法肯定学生和公众对学校安全的知情权,明确学校安全报告制度和犯罪统计报告制度,规定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公开与校园安全有关的政策和程序,提供与刑事犯罪行为有关的数据,包括公立、私立大学及其国外分校在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确立了与安全安保相关的要求。为保证大学社区易于获得性侵犯登记信息《,校园性犯罪防治法》要求大学为大学社区提供清晰的指引,社区能自何处获得信息,澄清调整教育记录隐私的联邦法律并不禁止大学安保机构公开性侵犯信息。教育部据此修改了《教育家庭权利和隐私法》中有关禁止公开的规定,允许教育机构公开自州性侵犯登记处和社区通知项目得知的与性侵犯有关的信息。

3、赋予学生转学权利。

基于对学生安全的重视,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制定了“不安全的学校转学选择”规则,规定任何就读于公立小学或中学的学生,若在学校内或学校范围内成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有权在当地教育机关的范围之内转学到安全的公立小学或中学,包括公立的特许学校;每个州必须对“长期处于危险境地的学校”作出认定与说明,以保障学生的信息知情权;学区须详细统计校园暴力等学校安全事件,并将结果告之于众。此外该法还明确规定政府拨款资金不得用于基础建设,治疗受害学生以外的医疗服务、治疗或复原等。

4、注重反暴力学校安全制度。

《反暴力学校安全法》以支持防止校园及其周边暴力、酒精、烟草和的非法使用的系列项目为目的,同家长、社区和联邦、州、学校和社区的相关机构一道为学生创建安全无的学习环境,规定了一系列安全考虑因素,诸如安全计划、行为规则、教师指纹和举报人保护;同时要求开发统一的暴力破坏事故报告系统和统一信息管理制度,强调州教育行政机关需要开发一套系统来识别那些一贯处于危险中的学校。

5、学校警察制度。

美国学校安全的特色之一就是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常发生的大学学生运动的校园警察制度,但该制度并非联邦立法统一规定。目前大学有校园警察制度,中小学有的实行校警制度,有的实行保安制度。但随着校园枪击案的增多,美国正在研究加强学校保安系统的武器配备。在美国学校保安制度也很有特色,甚至可以与警察序列互通。

6、学校保险制度。

美国保险体系整体上比较发达,涉及到学校学生的保险种类丰富,投保范围广,覆盖面广,保险制度较为完善。有关学校学生安全方面的保险主要指学生意外伤害险和学校责任保险。学校责任保险一般是指由学校向保险公司投保的一种商业保险,用于理赔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学习活动中,由于校方及教职工的过失,使学生遭遇人身伤害,学校依法应承担对学生全部或一部分的经济损失赔偿。而学生意外保险则主要用于赔偿学校民事侵权责任之外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其理赔程序简单,无需考虑责任认定,多由学校建议或要求学生家长进行投保。学校责任保险针对学校的民事侵权责任,而学生意外保险则更多地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所发生的意外事故。学校责任保险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二者共同构成了学校学生安全的风险防范体系。

7、注意开展安全教育和执法合作。

美国非常注重对学校安全的教育工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教师进行早期预警和干预技术培训,对学生在暴力危机时候的应付手段进行培训。美国学校安全管理的风险意识也在增加,主张修正学校应急预案,尽可能将包括自然灾害、恐怖主义袭击、校园暴力事件、公共健康紧急状况以及流感等诸多威胁都涵盖在内;强调学校同执法机关、社区和专业人士的合作,包括执法官员、消防、公共安全、公众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应急管理领域在内的社区合作者共同应对学校安全事务,制定危机预案,采取措施提升应对所有潜在危险的水平,即应急管理方案应该有处理所有危险的方法。此外,联邦还有一些相关的最新立法动态。针对日益增多的仇恨犯罪,2009年至2010年国会拟制定《安全学校促进法》,目的在于保证所有学校和学区实施全面有效的反欺凌和反骚扰政策,尤其是有关性别身份和性取向的政策。目前经过国会两读程序已经提交健康、教育、劳动和薪金委员会。2012年,美国还拟制定《心理健康第一援助高等教育法》。该法案关注心理健康,拟授权健康和人力服务部长与教育部长合作实施一个5年期的项目,资助10个高等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第一资助培训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最终未获通过。总结基于宪法有关联邦和州权的划分,联邦往往通过拨款方式控制州立法权。《学校禁枪法案》规定对携带枪支上学的学生给予停学一年的处分,还制定对武器的“零忍受”政策。为保证相关规定落实,法案要求所有接受联邦教育基金的州要制定《改善校园环境法》,否则将失去领取联邦教育基金的资格。

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范文篇8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到了老年化的阶段中,养老金的发展也面临着替代率低的巨大压力。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以及养老金刚性的增强导致我国的养老金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2015年,我国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已经达到了14.9%,预测在2020年将达到19.3%,2050年将达到38.6%。在这段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青壮年劳动力将会随之大幅度下降。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知,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型速度的加快让我国的失业率正在持续提高,为了让社保基金的收入与支出可以保持在平衡状态,针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仍然满足艾伦条件,因此需要考虑将现收现支制度逐渐的朝部分基金制度转变。此外,企业年金对于我国居民的养老保障来说同样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加快其发展速度,国家人社部曾专门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然而,截至2014年,国内已经享有企业年金的人数为2300万人次,仅占据了参保人数的6.7%。面临着居高不下的社会保险费率,导致很多企业都陷入到了不堪重负的尴尬境地,商业保险已经如同离弦之箭一般进入到了蓄势待发的状态。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区别与关联

2.1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概述

简单一些解释,社会保险面向那些失去劳动力、暂时离开劳动岗位、因健康问题而造成经济损失的人群。社会保险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在社会中某个群体的税收中拿出一部分来作为社会保险的储备基金,当达到社会保险的发放原则时,被保险人就可以从中得到损失补偿。更加直白一些解释,社会保险本身是一种在分配制度,它存在的意义就是提高社会环境的稳定性,从而为老年群体、病患群体、孕妇群体、伤残群体、失业群体来提供生活保障。商业保险所指的即为通过签订运行合同来建立保险关系的一种盈利类保险。商业保险是由专门的保险公司所负责经营的,保险当事人需要同保险公司自愿缔结合同关系,按照保险合同中的约定内容来完成保险费用的支付与赔付。被保险者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定期向保险公司缴纳投保费用,保险公司则需要按照合同中约定的意外事故来承担被保险人的财产损失。

2.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相同点

首先,社会保险同商业保险均具有分摊损失的财务功能,均以概率论和大数据法则作为基础的费率制定原则,并且采用建立保险基金的方式来为财产赔付提供资金支持;其次,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均可被划分到社会保障机制的范畴中,均具备了稳定社会环境的作用;最后,社会保险同商业保险都具有着分散风险、减少损失的特点。

2.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区别

首先,保险赔付水平的区别。社会保险所提供的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商业保险则是根据投保人所支付的投保费用来决定保障的层次水平。其次,经营模式的区别。社会保险是由国家政府部门所负责经营,具有着垄断性特点,并且不以盈利为经营目的;商业保险是由私人企业所负责经营,其经营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再次,投保方式的区别。社会保险的投保费用是由企业、政府以及个人来共同缴纳,其中国家政府占据了主要的部分;商业保险的投保费用需要由投保人全权负责,其中还包括了保险公司的服务与管理费用。最后,业务范围的区别。社会保险的服务对象为人;商业保险在保障人的处置上还会兼顾财产上的损失。

2.4两者之间互相补充

首先,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的补充。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商业保险所面向的是达到投保能力水准的企业或个人,而社会保险的面向的保险人群却十分广泛。基于此,针对那些没有能力投保商业保险的人群来说,社会保险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在社会中存在着一部分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以他们的财力来说,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过低,而商业保险则可以为高收入人群提供养老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保险等多项选择。

3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所带来的影响

在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后,社会保险开始显现出了对商业保险的影响,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制约了商业保险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国家政府所能够为民众所提供的服务水平开始变得越来越高,出于对国家的信任,绝大多数的民众都会选择投保社会保险,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必备选择”。在此种形式下,商业保险的市场就被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此种“一边倒”式的状态会随着社会保险的改革而出现变化。目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为职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在随着职业年金而不断的创新发展,国家政府也在积极地落实更加公平且成熟的政策。尤其是在对养老保险金进行缴纳的过程中,应当尽快实现社会成员的统一化管理,结合社会的发展现状来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金缴纳制度做出适当的调整,从根本上完善基层职工所应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伴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也会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大致可分为职工医疗与医疗救助两种,同时还在不断地朝向职工医保结合城乡居民医保的方向所发展,确保每一位社会成员均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避免重复参保现象的出现,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此,国家政府应当在深入分析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加大对社会医保的关注力度,尽可能提高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通过此种方式来提高我国医疗保险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工伤赔付水平出现了明显的提高,在无形当中推动了人身意外保险的快速发展。通过对现行的制度内容进行分析后可知,机关单位与事业单位均可以被列入到享受工伤保险的范围内,为了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促进商业保险的高速发展,国家政府需要尽快建立有关于农民群体的工伤保障机制。

4社会保险同商业保险统筹发展的措施建议

4.1深化发展认识,强化宣传

社会保险同商业保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由于社会保险是由国家政府所负责的一项非盈利行为,因此它只能够解决被保险人的最基本需求,而商业保险是带有盈利性质的市场行为,因此它可以满足于基本保险以外的更高需求。从国家政府的角度来分析,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商业保险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地位,平衡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关系,改变以往守旧派的管理模式,为商业保险的良好发展创造出有利条件,将商业保险同社会保险的体系建设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国家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媒体、报纸媒体以及网络媒体来让社会民众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从保险部门的角度来分析,行业中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去积极的学习有关于保险业务的政策内容,积极地投身到利国利民的保险事业当中。在日后的工作中,保险从业人员应当站在百姓群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打消掉民众对于商业保险所抱有的疑虑心理,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业务纠纷,在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提高民众对保险产品的信任度。

4.2重视顶层设计

在社会保险的改革背景下,与商业保险之间的统筹发展是一项内容复杂且困难重重的系统化工程。如果想要让这一伟大任务得以顺利的完成,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环节即为将最顶层的制度内容合理化的设计出来。首先,国家政府部门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跨组织、跨领导的协调机构,以此来全面加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协调性;其次,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保险改革现状来制定出明确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加大对参加社会保险改革活动的商业保险企业的监管力度,同时将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化管理制度建立起来;最后,国家政府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法律制度中社会基本保险的界限进行明确,政府部门所负责的只是有关于基本生活的保险内容,而对于补充类保险而言,则应当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来进行商业化运作,以此来达到国家政府、保险公司以及参保个人之间的利益共赢。

4.3加大对险种的开发力度

笔者认为,崭新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遇需要由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崭新险种来承接,在最近几年来,国内的各大保险公司虽然都在不断的创新自身的保险种类与服务内容,然而却仍然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快速转变,有很多有价值的保险资源尚未被开发出来。归根结底来看,形成此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即为体制机制的落后。在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的保险公司虽然得到了很多的发展机遇,但是仍然缺少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绝大多数的保险公司仍然选择将管理权力集中交由总部管理,导致一些地方上的保险机构沦为了单一化的销售部门,大幅度降低了保险业务的服务水准。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民营企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高的份额,其人口特征同其他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然而,浙江地区内的多数保险公司所采用的仍然是总部统一制定的费率、赔付政策以及赔付标准等,导致很多保险客户都得不到满意的赔付结果,将大量的保险产品都滞销在浙江地区的保险机构中。基于此种情况,地方政府应当对现有的政策制度作出适当的调整,进一步扩大保险公司在浙江本地的职权范围,确保他们所提供的保险服务可以更好地贴合本地人的保险需求;其次,保险公司也要考虑对原有的考核机制作出整改,提高基层销售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针对那些销售业绩较高且表现优异的保险业务员要给予应有的奖励,以此来调动起保险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要完善保险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来及时更新保险种类。

4.4减少替代率,降低企业的缴费比例

保险企业要充分考虑到替代效应的实际价值,避免保险替代率的持续走高而导致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产生挤出效应。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进行了解后可知,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高于70%,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会发生变化,合理化的养老保险金三支柱的替代率应为40%、30%、10%。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达到了40%的标准,处于合理化的范围内。然而,如果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的补充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进行盲目减少,将会对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国家政府应当根据这一现状来加快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补充保险的投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启动对高替代率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通过此种做法来扩大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

作者:董淼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军.老龄社会下中国养老保障问题及破解[J].地方财政研究,2014(6).

[2]张映芹.论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互补性[J].理论导刊,2000(3).

[3]崔莹.论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J].天津经济,2012(1).

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范文篇9

关键词: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保险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手中积累的资金也变得越来越多,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问题。作为我国目前人们规避风险的主要方式,商业保险以及社会保险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对此,我们需要对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对于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探析,以此来为商业保险以及社会保险的共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之间的关系

社会保险在我国有着相对比较长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也随之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也使得计划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无法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得商业保险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目前阶段,我国的各个行业都取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但是其承担的风险要远高于计划经济的实际需求。为了能够尽最大限度的降低自身所承担的风险,保险方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商业保险的工作人员也必须要对时代的变化进行了解,进而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商业利益,从而有效拓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处于政府管制的状态,商业保险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对于商业保险而言,我国并不强制公民购买商业保险,公民可以按照自身的医院自行选择。在购买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的过程中,能够对自身的财产进行保障,将财产风险降至最低。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贫富差距较大,使得许多人并没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商业保险,对于这一问题,需要我国的政府部门积极解决,努力消除贫富差距,以此来保证我国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的社会保险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这就为商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基于此,人们对于商业保险也同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社会风险服务在商业保险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社会保险属于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具备着建设社会的主要用途。社会保险能够保证每一位公民在生活以及工作中能够获得更加可靠的生活保障。而商业险根据社会商业化的程度,具备非常明显的商业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自律性。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员表明,商业保险最为主要的发展依据就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发展内容。在购买商业险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进行险种的选择,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商业发展阶段存在的风险问题。

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影响

在社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其对商业保险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政府部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样式的服务,同时也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通过保险的形式来履行我国政府部门的职责。社会保险具备一定的广泛性,这对于商业保险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商业保险的市场规模相对比较小。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在进行转型发展之后,可以为商业保险的发展创造一定的发展空间。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其缴纳养老保险的制度通过相关的政策得到了落实。在进行缴纳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就需要对缴纳制度进行合理的调整,积极地完善相关的缴纳制度,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全体劳动成员享受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此外,职业年金也同样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保险的主要形式为职工医保以及医疗救助,将职业医保以及城乡居民医保进行统一的结合,可以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规定的医疗保险,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避免出现重复参保的情况。此外,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于其发展进程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于相关的医疗保障制度要进行充分的了解,要坚持公平性的发展原则,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如果职工医疗保险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能够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则可以为我国的补充性医保带来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如果我国农民工伤保障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也可以起到促进人身意外险发展的作用。我国目前的机关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可以享受工伤保险的政策,农民工也同样具有工伤风险,所以其理应享受工伤意外险的权利,所以,建立农民工伤意外保障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会保险转型为商业保险带来的发展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使得社会保险制度得到了全面的改革创新,同时也构建了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满足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但与此同时,这也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主要表现在公平性以及可持续性方面。对此,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险服务水平。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而言,社会保险的深化改革工作必须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确立,同时也要合理界定政府的责任。如今,我国社会保险得到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尤其是对一些低水平的消费人员而言,同样有着较为合适的标准,这也促使我国的社会保险向着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方向。我国的社会保险的改革工作主要表现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整合等。我国的城镇建设是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对此,在机关事业单位中,补充性的医疗保险制度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民职工的伤害保障水平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人身意外保险的实际发展,在我国经济体制制度的影响下,新农村的建设提升了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同时也为商业保险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人口的老龄化使得护理保险得到了较为广阔的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强,商业性的护理保险与一些养老机构进行合作,为我国的商业保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责任的落实发展对于商业保险的发展而言,也同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随着各种意外事故的不断发生,商业纠纷的不断出现,各项责任保险制度更是得到了较为明朗的发展前景,所以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充分把握住发展机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实际的发展状况,合理进行相关保险制度的优化工作,要对不同的人群,合理进行定位,积极地提升险种,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的转型促进了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所以这就需要商业保险能够把握住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发展机会,积极地提升险种,针对不同的人群,合理进行险种的制定工作,对于各项责任制度,要全面贯彻落实,这样才能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会梅.关于社会保险转型与商业保险发展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7(4).

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范文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保险制度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父母的寄托。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健康安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现行《宪法》第46条第2款明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其被称作为受教育权条款。作为学校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工作,应肩负起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体质健康方面的重任。1990年3月12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国家体育会员会令第11号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在其第1章总则部分的第3条就释明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1]。”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强化与深入推进,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因此而生之民事纠纷,不仅给当事学生、家长带来身心伤害和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学校及其教师造成不安与困惑[2]。由于有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薄弱,使得安全问题“紧箍”学校体育,很多学校的学校体育工作因“过度安全”而堕入“低级化”、“幼稚化”、“放任化”[3]。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变得单调和狭窄,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萎缩,此种“温室教育”显与素质教育相背离,极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势必殃及整个民族素质,影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有鉴于此,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法学的审视至关重要。笔者在查阅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博士学位论文以及相关专著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筛选与分类,以“概念界定———归责原则———责任保险制度构建”为脉络并按照其现有研究的数量与成熟水平进行删减,后作归纳与评述。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界定

1.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之争

概念是思维的逻辑细胞,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在其概念的认识上产生错误和混乱,必然不利于确定当事各方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责任与责任认定后赔偿原则的适用以及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科学合理解决。目前,学界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概念的界定有所差异,主要观点如下:张厚福等(2001)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在体育教学或课外活动、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竞赛中发生意外伤害,造成重伤、残疾、死亡等的重大事故[4]。邓国良(2004)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发生的学生实质性的人身伤害或死亡事故[5]。郭修金等(2005)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6]。韩勇(2009)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学生在校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或者死亡事故[7]。李娟(2012)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实施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体育伤害事故[8]。

1.2简要评述

上述观点之差异是建立在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范围的不同理解基础上的,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参照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颁布部门为教育部,立法层级属部门规章)并结合学校体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依靠国家或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的中小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教学教育竞赛活动过程中以及在学校对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负有管理责任期间内因故意、过失或意外引发的在校学生人身损害的事故。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2.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之争

归责原则,顾名思义,是关于侵权责任“归责”的基本规则。归责的含义,是指在行为人因其行为或者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以何种根据使之负责,此种根据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即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错还是应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抑或是公平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使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9]。学界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的适用问题,主要观点如下:张厚福等(2001)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有三种,即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学校承担补偿责任)和公平责任原则[10]。韩勇(2001)在其稍早的作品中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为基础,以公平责任为补充[11]。汤卫东(2002)认为,学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只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我国《民法通则》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只有国家机关侵权责任、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责任、污染环境责任等几种情形,其中并不包括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因而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12]。韩勇(2010)在其稍后的作品中则指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一般归责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为例外,严格适用公平责任原则[13]。谭小勇等(2011)针对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原则适用的现状,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原则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较多的采用了公平责任原则,在特殊的情况下适用了过错推定原则[14]。刘乃宝等(2015)认为,学生在学校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学校承担的是过错责任,简单地说就是有过错就赔偿,无过错不赔偿[15]。

2.2简要评述综观上述观点,学校承担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赔偿责任应适用

哪些归责原则,以前在理论探讨中存有较大争议。但是,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之后,尤其是《侵权责任法》公布实施之后,意见趋于统一。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风险社会,事故频发,风险无处不在,随时可能发生。笔者认为,身处学校的学生一旦发生了体育伤害事故,无论是对于当事双方的自然人及其亲属,还是受伤学生所在之学校,亦或是伤害事故中双方当事人未达一致处理意见诉诸法院后的承审法官,为寻得此起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均须遵循以下基本路径:首先,确认事故中所涉在校学生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属;其次,谨慎地对发生事故的时空范围作出定性;再次,准确地就事故中学生受伤情形作出认定;复次,适时针对事故中学校是否尽责、学校是否为受益方、受伤学生是否具有过错、事故中是否存有具有过错的侵害人等问题作出分析与判断;最后,依据《侵权责任法》第38条至第40条有关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规定,正确选定适用于此次事故的归责原则。

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

3.1针对建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的呼吁

体育运动中的风险是固有的,人类只能使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不能彻底消灭之。一方面,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受害者需要得到赔偿或补偿;另一方面,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机构不能过多地赔偿或补偿。如何消解这一现实困境,一条有益的路径就是保险,因为保险的经营对象即风险。学界针对建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的呼吁主要有:张厚福等(2001)建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同社会保险机构共同研究,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体育伤害的意外保险制度以解决现有地方保险机构针对学生意外伤害业务中存在的宣传不够、保险范围不广、赔付数额少、索赔艰难等问题[16]。白莉等(2003)倡导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通过对学生的人身意外伤害进行投保,使学生和其监护人在经济上得到“双保险”的利益保障[17]。宋军生等(2004)建议保险公司应在险种设计、保金类别、资金援助等方面积极做到与学生和家庭的需求相适应[18]。周爱光(2005)在把日本学校体育保险的法律基础划分为一般法律、学校法律、体育法律这三种类型的基础上,较为系统的介绍了日本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赔偿及保险的相关法律,为完善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参考[19]。郭修金等(2005)建议我们要借鉴国外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及补偿制度,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法规,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立体育保险解决学生与学校的后顾之忧。由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共同支付其费用,减轻学校和教师因意外事故而造成的经济负担[20]。王荷英(2012)建议设立学校体育医疗补充险与体育活动基金险从而使参保险种尽可能多元化。国家还应制定《体育保险法》、《学校体育风险保险法》使其与现行的《保险法》配套,从而使保险政策具体化。我国应建立体育保险中介人才市场准入职业资格制度,使其很好地分担保险公司的具体工作,进而更好地开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险。各级学校、政府应进行参保宣传,告知学生和家长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的运动伤害及其预防,并使其知晓参保后保费的去处与可享受的权益[21]。徐士韦等(2013)呼吁建立学校体育强制保险模式,具体而言:根据学段特征设计学生人身意外保险、设立学校体育团体意外险、设立法定节假日学生体育旅游保险、设立学校体育社团保险、设立体育教师特别险、设立高风险项目的特别险、设计学校体育设施第三方人身事故险、设立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险[22]。刘乃宝等(2015)提倡根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和构成要素来进行多元险种的设计,从而“依法治体”式地去保障学校体育科学的发展[23]。

3.2简要评述

通过对学者们建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梳理,大多数学者具体而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虽其所期冀的保险制度与现实国情存有需跨越的鸿沟,但其观点本身值得肯定。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学者在其文章中泛泛而谈,只希冀理想的制度,避而不谈现实中需要考量的种种因素,使其呼吁无法具有掷地有声的力度,进而无法产生影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