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1:25:03

移动网络

移动网络范文篇1

一、提高网络覆盖的方法

主要分析覆盖过小导致信号盲区问题,解决信号盲区的方法很多,下面将分别加以阐述。

(一)微蜂窝.与传统的宏蜂窝相比,微蜂窝的主要特点是:

1、天线一般安装在屋顶上,受周围建筑物环境的影响大;

2、覆盖范围小,一般为100m—lkm:

3、传输功率低,一般为10mw一100mw。由于这些特点,微蜂窝不可能用来作为网络覆盖的基本手段,但其体积小,安装方便、灵活,因此它可以作为宏蜂窝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微蜂窝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于一些宏蜂窝很难覆盖的盲区,如地铁、地下室等:二是提高容量,主要应用于高话务量地区,如繁华的商业区、购物中心等。

(二)直放站由于无线传播环境的复杂性、覆盖地形多样性、基站位置及覆盖范围的有限性,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有时需要用直放站来补充或扩展基站覆盖。基本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图1)它实际上是一个双工放大器,接收基站下行信号及移动台上行信号,放大后分别转给移动台和基站。其特点是:

1、天线一般置于屋顶,信号强度受周围环境影响大;

2、覆盖范围有限,一般为100m—lkml

3、只能顺着接收BTS信号方向正向覆盖,不可逆向覆盖,因此覆盖角度≤180度,这一点与微蜂窝有差别:

4、直放站不能用于提高容量,只是占用施主BTS的信道资源,这一点也与微蜂窝不同。

(三)塔顶放大器.塔顶放大器就是放置在基站收发信机与天线之间的双工放大器,它通过低噪声放大器将接收信号电平放大,从而减少BTS和天线间馈线损耗,提高接收基站灵敏度,增加上行链路信号的传播距离或提高发射机发射功率,最终提高覆盖范围,微蜂窝与直放站相比,提高网络覆盖的程度更为有限。

二、掉话分析

(一)Abis接口.Abis接口物理层通常采用2Mbifspcm链路和复用方式给每个TRX提供话音信道和信令信道,以传输信令、话音及数据等。链路的0时隙用于同步。Abis接口失败主要表现在Abis信令失败,从而引起掉话。

1、收不到来自BTS的测量报告;

2、由于某种原因,使时间提前量(TA)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突变。但BSC计算出的TA与实际所需的rA不符合时,会导致强行切换或造成时隙上的干扰,干扰严重时会引起掉话;

3、切换过程中的一些信令失败(包括T3lO7、T3109超时)以及一些内部原因。

4、FOCC信令处理板的软件或硬件故障会造成Abis接口误码引起的掉话。

(二)A接口。A接口失败引起的掉话在OMC统计中出现很少,曾经出现过的原因主要是切换拓扑结果不完善,切换局数据不全或目的基站不具备加入条件引起BSC之间或MSC之间切换失败,从而引起掉话。

(三)软硬件故障.一部分掉话是由于移动交换系统的软硬件故障或软件不完善,程序或数据差错原因造成的。如信号传输不良、压缩编码器CI''''C)硬件故障和BSC信令单元的软件特性不理想等引起的掉话。

(四)降低掉话率的具体措施

1、小区话务量调整.按照实际话务量进行小区话务量调整,使各小区的话务量尽量均匀,以提高接通率、降低掉话率。

2、切换带调整.小区切换带应该设置在用户较少地区,应尽量避免用户密集地区出现小区切换带,否则会引起频繁切换和严重掉话现象,若发生这种情况应增设基站并调整相邻小区的覆盖。

3、切换参数调整.在保证话音质量的前提下调整有关切换参数,尽量使申请切换次数减少,避免过多切换引起掉话。

4、小区参数正确设置.正确设置相邻小区参数,避免漏定义,避免相近的两个小区相同的BSIC和相同的BCCH载频。

5、闭塞并更换上下行信道.找出小区上下行信号弱的信道,闭塞并及时更换.

6、减少盲区,有利于减少掉话率.

7、减少“岛”现象.避免覆盖区域中出现远距离基站成为最佳服务。例如,降低高基站的天线高度,以减少“岛’现象,暂时无法避免的“岛”则要做好“岛”周围的相邻小区参数。

8、减少同频干扰和邻信道干扰.通过减少同频道干扰和邻信道干扰来减少BSIC解调失败的可能性或者处理基站之间的切换问题,调整切换拓扑图及切换门限值。

9、增加传榆链路容量.增加BSC和MSC之间的传输链路容量,解决链路拥塞问题。10、传输系统同步.解决BIS到MSC/BSC的传输系统不同步问题。

三、话务拥塞分析和解决

造成话务拥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质可以按两大类来区分,并加以解决。一种是“绝对”的拥塞,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话务量的绝对增加。无法通过简单的硬件调整或软件参数修改来解决;另一种是“相对”的拥塞,可以通过参数改动,硬件调整得以缓解。对于前一种可采取的方法有:采用更紧密的频率复用技术,提高频率利用率;利用微蜂窝;叠加双频网,等等。下面将详细讨论这两种情况造成的话务拥塞的解决方案。

(一)更紧密的频率复用技术。一般无线网络规划都采用4x3频率复用方式。这种方式的同频干扰保护比能够比较可靠地满足GSM标准的要求。这种干扰保护比是依靠一定的同频复用距离与覆盖半径比获得的。采用更紧密的频率复用方式,如3x3、2x3、lx3等,这意味着减少频率复用距离,减低干扰保护比,但GSM系统本身有许多抗干扰技术,如跳频、功率控制、DTX、天线分集等,将这些技术有效应用会提高Ca,从而使采用更紧密的频率复用方式成为可能。下面以3x3复用方式为例。采用3x3复用方式后,每个小区的TRX数增加,从而提高容量。表1说明了容量提高的情况。(表1)采用3x3复用方式的特点:1、无需改变现有网络结构,无需增加基站,就可以提高容量:2、容量增加有限:3、需要采用跳频技术来降低干扰,一般采用基带跳频;4、系统不需要增加特殊功能。采用3x3复用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控制信道上必须采用4x3复用方式,且不参加跳频;2、除跳频外,最好采用功率控制,不连续发射等抗干扰技术:3、注意做好频率规划:4、在容量提高和网络质量方面要均衡考虑。实际容量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以保证网络的质量。除3x3复用方式外还有lx3、2x3多重复用(MRP)等方式。

(二)微蜂窝.微蜂窝作为提高容量的应用一般是与宏蜂窝构成的多层网。即宏蜂窝进行大面积连续覆盖,微蜂窝则小面积连续覆盖叠加在宏蜂窝上,构成多层网的上层。多层网和同心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微蜂窝具有自己的BCCH信道。在多层网结构中,微蜂窝主要服务那些低速运动的移动台,对于高速移动台为避免频繁切换或来不及切换而造成掉话,应由宏蜂窝来承担。要实现这一点系统应具有基于移动速度的切换算法,这种切换算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微蜂窝提高容量的能力及网络的服务质量。

(三)双频网.双频网是多频网技术的一种。多频网技术是指同一移动网采用不同的频段。目前,多频网的主要应用是GSM900与DCS1800系统共同构成的TMDA数字移动网。前面所介绍的各种技术如果仅在有限频段内使用,容量的提高仍然不能满足用户的发展,采用新频段是必然的。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了1800MHZ频段,且DCS1800本身就是GSM在1800MHZ频段的系统。采用它建立一个全新的全覆盖是非常不经济的,也不大可能。因此,以GSM网为依托,根据容量的需求逐步引进DCS1800系统,构成双频网是最经济的。

(四)硬件调整,软件修改.这种相对拥塞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硬件故障造成的:二是所覆盖小区的话务量高造成的。1、硬件调整,解决话务拥塞。(1)话务量低但有拥塞或TCH指派成功率低的小区,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解决:一是从BSC端闭塞有问题的小区,进行重装载;二是在基站处将有问题小区复位后重新装载:三是排除天线系统问题:(2)信道不足引起拥塞可对基站载频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小区话务量将不忙小区的载频移至高话务小区,这样可以在不增加系统硬件设备的情况下,提高设备利用率;(3)调整天线方向,使两个小区的分界线穿过高话务地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小区的信道来分担信道话务量:(4)调节天线俯仰角。该措施一般适用于高站,避免共覆盖围过大,吸收话务量过高。需要注意的是俯仰角应在0—10度范围内调整,如果俯仰角过大,相位不同的反射信号叠加后会造成频率衰落。2、参数调整。(1)调节基站功率。功率控制参数包括BSPWRB(控制信道发射机功率)、BSPWRT(非控制信道发射机功率)、BSPWR(控制信道基站有效功率)、BSTXPWR(非控制信道基站有效功率)。BSPWRB和BSPWR对应,BSPWRT和BSTXPWR对应,都是前者加上发射机到天线的增益。修改时应对应进行调整,否则可能会出现发射机无法解开的故障。BSPWRB和BSPWRT的值一般不要超过47DBM,同时降低基本功率虽然能够降低小区拥塞,但也会带来覆盖方面的问题。因此,对此参数修改后,应进行详细的场强测试,一般不建议通过修改BSPWRB来解决临时的网络问题:(2)调整切换关系。只允许手机从高话务小区切向低话务小区:(3)调整ACCMIN参数,ACCMIN是手机接入门限电平;(4)打开ASSIGMENTT0W0RSECELL功能,合理设置A—WOFFSET参数,该参数功能是当呼叫在SDCCH上建立以后指派TCH时,允许指派到较差小区的信号强度范围。小区的TCH上,该参数可根据需要在3-15DB内调整,若设置过高,通话质量会变差,导致误码率升高而产生掉话;(5)调整小区切换边界参数K0FFSET来调整切换边界,通过提前切换来分担一部分话务量。

移动网络范文篇2

【关键词】移动网络;充电桩物联网;技术应用

近些年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符合国家发展新能源产品的策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之配套的充电桩建设也得到了政府层面和社会各方面的鼓励和推广,各地的充电桩建设正在积极地开展。但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充电桩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一定问题,例如规模较大、布置区域分散、投资建设以及运营主体较多而造成充电桩的监管和维护困难等等。除此之外,有关充电桩的管理还面临着其他方面的要求,包括充电费用结算方面、充电时间控制方面、不同投资主体之间协调问题等等。面对着这些问题,需要建立起以移动网络作为基础的充电桩物联网来对其进行监控、管理以及运营,从而提升充电桩管理能力以及使用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类型的应用服务,进一步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1充电桩物联网系统总体设计

(1)所谓的物联网主要就是利用信息感知设备(目前主要的信息感知设备包括传感器、电子标签、条形码等等)根据约定的相应协议来进行物品、系统以及信息资源方面的连接,从而实现各种信息的处理以及交换。物联网所具有的特征包括:全方位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等等。物品、系统以及信息资源主要是利用通信网络进行连接以及传输。随着现代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技术的发展,在物联网中应用这些技术可以使得信息的处理更加的智能化以及更加灵活。(2)本文所制定的充电桩物联网结构如图1所示。从图1中能够得知,充电桩物联网主要包括三个层级,从下到上分别为:终端感知层、网络连接层、应用服务层。不同层级所负责的内容有所不同,通过三层结构的综合应用能够实现充电桩的有效连接,实现通信网络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2终端感知层分析

(1)终端感知层属于充电桩物联网的基础层级,主要作用在于进行信息的感知、识别以及采集等等。对于充电桩物联网来说,充电桩主要包括供电系统、输入系统、显示系统、刷卡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等,可以感知到充电时间、充电电压以及电流,充电量、电池消耗量等内容,同时能够按照用户账户余额情况控制充电情况。(2)在充电桩物联网中需要配备相应的通信模块,以便对于充电桩实施智能化的管理以及控制。不同类型的充电桩需要不同的通信模块,大型充电桩因为具有较大的数据量以及较高的安全性要求,较为适合的方式是采用物联网网关;中小型充电桩所传输的数据量相对较小,采用小型的数据传输模块即可。只要将小型数据传输模块嵌入到充电桩内就能够对充电桩进行监控以及维护。(3)为了更好地实施充电桩物联网建设,需要将WiFi技术和充电桩进行充分融合。要将WiFi模块嵌入到充电桩内部即可以进行网络接入和数据传输,也可以对充电桩周边实施WiFi覆盖。

3网络连接层分析

网络连接层的作用在于将终端感知层所得数据实施传输,实现接入以及传输功能。对于充电桩来说,主要是将通信模块接入到移动通信网络中实施数据传输。随着窄带物联网NB-IoT逐渐兴起,其已经成为充电桩接入网络的发展趋势。3.1接入已有移动网络分析。对于充电桩来说,其具有位置较为分散、数量较大、分布广泛等方面的特点,同时移动网络也具有覆盖面广、网络类型较多、稳定性较高等特点,所以通过移动网络实施充电桩网络连接是比较好的匹配。不同类型的充电桩可以采取不同的移动网络进行连接,例如大型的充电桩的充电频率较高、数据量较大,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数据传输方面的要求,所以可以采用无线路由器的方式。若是在充电桩中增设WiFi设备以及视频一体化设备,那么对于性能方面以及数据传输速率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这时就可以采用LTE技术介入到移动网络中。为了确保对于充电桩的监控具有普适性以及稳定性,要保证无线路由器能够支持TD-LTE或者FDD-LTE,并且向下兼容CD-MAlx、EDGE以及GPRS,支持一机多模的全网模式。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充电桩的并网最主要的是要进行数据传输,并没有涉及到语音通信方面。所以在联网过程中充电桩数据传输对于时延性并不敏感。3.2采用NB-IoT技术分析。由于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若是完全接入现有移动网络有可能造成其过载,从而影响到现有通信业务。为了能够有效推动物联网发展,对于已有移动网络实施优化而产生了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专门用于物联网无线接入网络。通过NB-IoT技术可以在180kHz带宽情况下覆盖增强至少提升20dB,这样就可以满足超低功耗、大量终端接入的非时延敏感的低速业务需要。相对于已有移动网络来说,NB-IoT技术增加了业务能力开放单元SCEF,此单元能够有效支持小数据以及非IP数据传输。另外,NB-IoT技术属于窄带物联网,其传输带宽为180kHz,能够有效减少上下行物理信道类型。同时有效优化了信令流程、随机接入过程以及数据传输机制等内容,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终端的功耗以及复杂程度。除此之外,NB-IoT技术也对核心网现有的接口进行了优化,引入了一定的新特性(例如对于SCEF单元增加了接口)。有效增加了对于非IP数据的支持,从而增强了网络的适应性。

4应用服务层

应用服务层主要包括不同类型服务器、相应软件、辅助设施等部分,其主要作用在于对大数据实施处理,并且提供更加多样的增值业务。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子层,分别为“业务支撑子层”以及“应用子层”。(1)业务支撑子层。此子层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通信运营商提供,用于对物联网业务提供统一运营支撑,主要包括策略控制以及业务能力接入等方面。除此之外,此子层也具有业务管控功能,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统计以及分析。对于充电桩来说,为了进一步确保其有效管理需要对其实施标识,每一个充电桩需要增设SIM卡,对其号码实施统一的分配以及管理。业务支撑子层主要是利用对SIM卡的管理来监控充电桩的运行,主要功能包括:SIM卡生命周期的管理、计费以及账单管理、数据流量管理、充电桩设备状态监控以及故障监管等等。业务支撑子层可以通过APP实现基础的数据应用,并且具有外部的API接口,这样充电桩厂家或者其他软件企业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不同应用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开源特性。(2)应用子层。此子层的作用在于对充电桩全网实施监控以及管理,同时可以进一步开发相应的增值业务。为了更好地进行充电桩网络的监管,要建立起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例如计费工作站、充,配电监控器、数据库服务器、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通信协议等等。在此子层可以开发不同类型的应用APP,能够对充电桩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实施系统的统计分析,从而为市容管理、消费服务优化、提升汽车厂商服务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5结束语

随着政策的导向性以及技术的不断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了较大提升,与之配套的充电桩业务也有了较大提升。本文主要阐述了移动网络基础上的充电桩物联网技术内容,能够对发展中的充电桩业务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蒋涛,秦奋,俞伟勇,胡坚,李题印,胡伟.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充电桩及运行管理平台的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01):15~17.

[2]李洁.基于移动网络的充电桩物联网实施方案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1):18~19.

[3]卞鹏,沈玉,段志豪.基于物联网的充电桩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科技传播,2018(03):88~91.

移动网络范文篇3

一、对移动网络进行科学分析

移动网络和传统模式网络有着诸多区别,移动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首先移动网络能够彰显个人个性,在移动网络中每个人都是网络发展的主角。可以对他人进行有效关注,也可以让自己在移动网络中进行一定关注,同时可以和他人进行自身生活或是情绪的分享。第二,移动网络和当前所发展的网络技术进行高效结合,信息传播的方式较为多样且速度比较快。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网络,进行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分享。第三,移动网络使用实名制,这样可以营造一种具有真实效果的网络环境[1]。第四,移动网络的交友功能十分强大,人们要想在移动网络上进行交友,可以根据某些特项进行一定搜索,寻得一定帮助。至于移动网络呈现的发展特点,当前越来越多高校学生加入移动网络群体中。可以说,当前移动网络已经成为这些学生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前手机等便携式的移动工具,是人们进行移动网络使用的主要媒介。大学生每人都有手机,而且能够进行手机通讯功能的使用,这样就导致移动网络能够实现较为广泛的业务开展。基于这些发展现状,可以说移动网络在高校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对他们有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移动网络这种学习模式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爆炸导致一些具有负面性质的思想影响学生观念的树立。移动网络发展使整体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让信息传播数量和途径更加多种多元化。移动网络这个平台,让信息只要通过登陆就能进行有效的,所以任何人无论在何种地方,只要通过平台的登录就能进行一定信息的。人们就可以了解国内或是校园内外所发生的事情,并可以进行及时的评论。这种信息呈现爆炸发展的趋势,导致当前大学生在移动网络上可以对任何事件进行一定了解,也可以对任何兴趣的事件进行问题搜索。这样就使得一些具有负面思想的信息,在移动网络上占据一定传播面[2]。大学生在这平台上进行信息浏览的过程中会受到这些负面思想的影响,对他们树立正确性质的世界观念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况,移动网络的这种学习模式对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挑战。(二)互动性过强导致学生容易受一些反面言论影响。移动网络具有很强的传播性,人们在移动网络上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或是一些事件进行分享和转载,其他人可以在移动网络上对他人所进行的事件进行评论。所以,这样就导致事件的传播者,在移动平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这些评论的影响。例如当前微博,网络,QQ空间等传播媒介,学生通过这些开放性质的平台,进行信息的转载,能够对一些话题进行有效关注和探讨,并对自己的权力进行有效的表达。但是,这样也导致学生容易受到一些反面言论的影响,容易受到他国一些不利于学生自身成长的软文化不良侵害。基于现有的发展状况说,这些现象都不利于高校进行思政教育高质量工作的开展。

三、移动网络这种学习模式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分析

(一)开展新型模式的学习。高校可以利用移动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凝聚和传播作用,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开展小组或者是团队的学习。可以在协作模式的学习下,让学习者能够通过一个目标制定或者相同的兴趣爱好,凝聚在一个团队中。以小组或者是团队学习的模式,能够让这些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知识进行有效探讨,进而提升个人学习成果和团队学习的有效性。(二)开展网络创新型的教育。移动网络学习的这种模式,也为高校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途径,高校可以开展网络创新型的教育。移动网络具有很多的功能性,其中使用较为频繁的就是转贴作用。高校基于这一作用,若是能够实现高质量的运用,就可以将主流传播思想在校园文化中占据一定优势。同时,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人性化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能使用传统模式的教育方式,不能对一些思想进行硬式灌输。而是应该通过一种科学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对思政直接接触,对其进行感悟和领会,进而提升对该思想的认知度。移动网络具有强大的转载功能,一些具有较大兴趣性或者质量较高的文章,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多次转载。高校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定期一些较高质量的网络文章,提升学生的关注度,进行有效思政教育,这样可以产生积极性质的效果。(三)利用移动网络可以对学生现有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关注。高校在进行思政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的思想发展进行及时的掌握,制止一些不良思想的传播。针对移动网络所具有的学习特性,高校可以利用移动网络可以对学生现有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关注,进而能够开展具有个性化的教育工作。当前大学生在移动网络上,会对自己的生活事情或是心情进行一定的记录。高校相关工作者,可以通过学生所的心情或是感悟,对其思想波动进行有效掌握,进而通过对学生思想波动的变化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充分实现教育工作中的人本性质。此外,通过移动网络可以对当前学生较为关注的事件进行有效掌握,对那些具有群体舆论性质事件进行科学舆论导向,预防学生出现不良性质的舆论工作。所以说,移动网络为高校开展思政这一工作有着较大的基于,高校应该抓住这些机遇,积极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活动。

四、基于当前移动网络发展形势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转变工作开展的思维模式。基于移动网络的发展状态,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政的教育过程时,要重视移动网络所具有特点,积极利用移动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工作。当前大学生在生活中,主要张扬自身所具的个性,依赖现有的网络上转载的信息,进行知识体系的丰富。但是,这样会导致学生缺少高度理想和信仰,就让生活处于一种匮乏状态。所以,高校在进行思政工作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传统教育中的灌输转化为引导,提升工作开展有效性的程度。(二)高校教育者应该对现有的新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仅要以一种引导者的身份进行,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沟通。这样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工作者必须对当前的网络发展的趋势和环境进行一定的适应,吸收现有的新鲜知识。要能对一些事物进行掌握,能够使用新型发展的技术,对现有的网络语言进行运用。通过这些内容掌握,才能让工作者对当前学生所具的思想动态进行全面了解,能够以平等的形式进行有效沟通,进而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三)加强观察工作。移动网络是一项具有较强的发展性媒介,信息传播日趋爆炸化,学生通过移动网络能够进行海量资源的掌握。移动网络就是当前学生进行各项资源掌握的平台,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移动网络进行的[3]。针对该状况,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具有专业素养和较为丰富的知识体系,对现有的网络知识进行定的掌握,进而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工作者应该对自身素养进行一定要加强,对当前的信息传播具有敏锐的辨识,对一些不良性质的网络传播风险进行有效抵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进行思政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帮助,提升教学工作开展的质量。(四)使用移动网络进行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环境,移动网络的兴起可以为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中进行全新阵地的创新创建。基于这种发展状况,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移动网络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动态,以学生当前关注的图片和文字以及视频结合的形式,创建全新的校园文化。高校可以建设自己的网络平台,创新思想教育的传播媒介,可以定期开展手机报的传送,或是网站的更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同时,可以对当前的热点话题和事件进行客观性质的、理性评价,进而抵制一些不良性质的网络风气在校园中进行传播。

针对当前移动网络的发展特征和所呈现的趋势讲,它是当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等方面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新型平台。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政引导工作的时候,要基于这一发展本质,认清思政工作开展的阻碍和机遇。积极利用移动网络所具有的优势,开展全新的教育规划,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意识和人生观念。

作者:周智健 单位:山西体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曲洪波,王瑜鹭.“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2):38-41.

移动网络范文篇4

关键词:OTN传输技术;移动网络;应用

现阶段,网络的演进速度日趋加快,用户对于网络带宽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致使各个运营商的接入网带宽压力也逐渐凸显。原有干线传输网的传输能力以及系统容量显然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通信业务需求。于是,光传输网络逐渐从单波10G传输速率开始朝向单波100G速率的方向演进。可以说,当前移动网络已经全部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其中OTN传输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为移动网络各项功能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1100GOTN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日益增加的带宽需求,促使国内外各大运营商的基础网建设开始朝向100G网络的方向发展。就国外而言,俄罗斯最大的电信运营商Rostelecom运用100G相干软判技术建造成功了国际上最长距离的100G网络;法国电信运营商SFR则利用100G相干技术和光电GMPLS/ASON技术建造成功了世界上首个100GASON网络。国内2012年6月,中国第一条100GOTN省干线——甘肃广电网络100GOTN省干线网络建成,这标志着我国通信运营商在100G网络建设上迈出了新的一步。2017年中国电信就100GOTN设备进行了集采,华为、中兴、烽火、上海诺基亚贝尔四家企业中标,本次采购多达六千余个100G线路侧端口设备。由此可见,我国的100GOTN网络系统也日渐成熟和稳定[1]。

2OTN传输技术

OTN传输技术主要的技术是波分复用技术,在光层组织网络上进行传输的传送网。OTN传输技术主要是通过G.709、G.798和G.872等一系列规范的光传送体系来解决传统网络所具备的保护能力弱等一些问题,OTN传输技术处理的基本对象是波长级业务。OTN传输技术不仅跨越了电域,而且还跨越了光域,并成为了管理电光两域的统一标准。可以认为OTN传输技术会成为未来传送网的主要力量,通过利用光传送的方式有效突破了原有传送方式的弊端,其应用的优势也很明显,不管是在维护方面还是操作方式。OTN传输技术可实现完全兼容,可扩展性特点非常明显,有效满足人们对移动网络的需求。OTN传输技术的开销功能也非常明显,能够实现移动网络的安全管理、流畅运行和网络环境维护。比起传统移动网络,OTN传输技术可有效弥补不足,特别是在部分新型行业其对移动网络的要求比较高,可增强移动网络的保护,确保传输网络的层次更加清晰[2]。

3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具体应用

3.1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之初级应用。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方式有多种,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三种,包括波分系统全OTN化、城域网应用OTN的交叉设备、干线传送网应用OTN交叉设备。第一种是在研究国外相关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标准接口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互通。城域网应用OTN的交叉设备是利用OTN交叉设备,对波长级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第三种是在干线传送网中使用OTN传输技术,这种方式可有效提高业务的相对速度,对优化组网结构的相应性能有重要作用。3.2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之构建网络组网框架。网络的现状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提示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确保移动网络建设的合理性。通过实施OTN技术,从多种组网构架方式中选择契合城市战略发展规划的形式。在移动网络的建设中,结合OTN传输技术,将移动网络主要涉及的省际、省内及城域传送网络三个部分,将这三部分有机结合,构建网络组网框架,可为城市中的移动用户人群搭建一个共同信息网络传送平台。3.3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之设计OTN组网模型。将OTN传输技术与移动网络结合的过程中,在设计OTN组网模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就是要针对传送距离的不同以及范围的大小进行设计。以一个城市为例,可以考虑以省会作为中心,结合OTN传输技术设计OTN组网模型。利用OTN传输技术将其作为OTN组网的核心,将每一个网络节点有序相连,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覆盖到城市的每一个区域。例如在河北省干线网的实际运维中,省干OTN传输设备在中环和北环采用的是华为OSN6800/8800设备搭建。针对省外移动网络与OTN传输技术的结合,可以考虑以省移动网络节点为基础,一点多用,充分发挥各节点的作用,从而实现对组网的构建。通过在移动网络中应用OTN传输技术,在展现出OTN传输技术的强大优势的同时为推动OTN传输技术的全面应用打下基础。在设计OTN组网模型中,城域传送网是移动网络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关于组网拓扑的选择,可考虑在核心层设置专门提供核心节点的中继电路,并兼顾各类业务的调度,提高业务服务质量,从而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而针对省际之间传送网模型的建设,可以从拓扑模型这个方面考虑,通过结合光缆网路拓扑的方式构建网状式OTN传送网络,与此同时外省的业务可以从环网中接入从而实现传输目标[3][3]。3.4OTN传输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之结合实际选择。

城域组网除了省内、省际的组网设计,还可以通过城与城之间的设计,但是需要考虑设计的规模。如果设计规模比较大,考虑到网络节点比较多,就需要像设计OTN组网模型一样设计一个立足中心,加上规模巨大,其中的设计难度也就随之增大,为了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一定技术的工作人员做好相关工作。当核心层、汇聚层共同构建网络时应该考虑实际规模,仅在核心层建立OTN传输网络,并在选择结构过程中,全面、系统的考虑光缆网络连接程度及业务流量。

4结语

总之,信息时代,移动网络日渐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OTN技术的诞生和应用,完美的助推移动网络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带宽的需求,有力的缓解了运营商的网络运输压力,因此值得被大力推广应用。不过在推广过程中,还需要深入了解OTN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要点,以便于其能够更好的和移动网络进行融合,最终推动移动网络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策.全球首次5GOTN前传设备测试启动[J].中国设备工程,2018,(5):5.

[2]刘冬彦.信息通信传输中OTN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5):8.

移动网络范文篇5

关键词:移动网络终端;旅游营销;电商;手机;应用

当今的社会已经步入了全新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造福了社会的各行各业。随着移动网络终端用户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应用在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营销方面。基于消费者的行为和营销角度考虑,移动网络终端的旅游营销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发展到如今,在互联网+旅游的运营模式,线上旅游运营商在目的地单要素产品上进行价格竞争,酒店、机票、景区门票甚至签证一一展开,甚至在组合产品领域也拉开架势,所谓旅游O2O也就成了单要素产品线上预订线下消费简单运营模式的复制。但是无论对于移动网络终端的推广使用还是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这种运营模式都是互惠互利的。

1旅游网络营销现状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已经将人们的对于食宿的基本需求上升到休闲娱乐的层面。越来越多的户外运动和旅游项目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根据统计,在线旅游市场的交易额早在2014年就已经突破两千亿元。其中,像携程、去哪儿网、驴妈妈旅游网这样的旅游大品牌就是营销主体所创造的利润占总体比重不容忽视。在旅游交易市场中,即便这些大品牌,其交易的项目主要也是机票、酒店和度假项目。机票和酒店当然也包括商务或者私人出游等,但是度假项目创造的交易额逐年增长,这表明了一个事实就是,旅游市场正在逐渐扩大。面对如此庞大的利润蛋糕,各大旅游电商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创造收益,各大旅游电商纷纷出招制胜,为自己赢得最大的利益。例如,携程旅游网及时对其业务范围进行调整,从原本主打的机票酒店预订扩大到酒店连锁领域,还向户外出租业务范围进军,意图覆盖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服务项目。而且,像携程这样的旅游电商数不胜数,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做出的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也是不胜枚举,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当属移动网络终端的旅游营销方式了。

2移动网络终端旅游用户研究

早在2010开始,上至70岁的老人下到6岁的小学生,手机的普及率和普及速度令人惊讶,人手一部手机已经成为现行趋势。而作为移动网络终端的载体的手机,自然而然成为商业营销宣传借用的最有效手段了。根据调研显示,2012年我国智能手机在线交易数额可观,其中用于旅游电子商品的预订以及相关的优惠产品交易超过25%。随着互联网运行速度从2G向3G转换,再由4G的实现提升了移动端的商务应用速率,增长了手机预订用户进行商务交易市场金额。根据统计调查,移动端在旅游业务方面,在2014年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查询和预订。为了提前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具体情况,例如热门景点、酒店评价和附近美食等,做好旅游攻略,通过移动端进行远距离信息查询是一个操作简单、全面易行的办法。手机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信息搜索,不仅省事,更能为具体出行做参考,因此成为旅游电商向目标销售人群推销自家旅游产品的绝佳平台。各大旅游电商也借此在旅游平台上详细介绍自己的旅游产品的相关竞争优势,并且不定时发放优惠通告,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消费。同时,对于旅游电子产品的在线投放,也是向消费对象或者潜在消费对象宣传的有效方式。通过向移动端投放和宣传优质的资源和旅游产品也是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渠道。

3移动网络终端在旅游营销中的作用

传统的信息媒介主要依赖电视、广播、报纸和杂质,对于新兴的媒体而言,能同时满足旅游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手机移动网络终端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3.1提供全面的信息,便捷旅游消费者获取。任何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越会着眼于细节,在细枝末节之处越能体现其专业程度,手机移动网络终端也是如此。一个好的旅游线上产品在介绍方面就越详细,大到旅游路线方案选择、入住酒店价格和地理位置,小到旅游区具体小吃店铺的特色菜。所以,在出游之前,要想获得全面的信息,区区一只手机就可以轻松搞定,真正做到不出门而知巨细事。因为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便捷和详尽,它完全可以充当旅游客户的向导。通过获取目标信息,游客可以在出游之前做好时间规划,旅游路线和游玩攻略,并且做好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方案以备不时之需。而这些,是其他传统媒体所无法完成的。3.2简单快捷的支付和预订操作,提高销售效率。随着支付宝和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的兴起与推广应用,手机移动用户端能够相对安全地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网上交易。经过信息筛选,在选定确定的旅游产品后,游客可以通过移动用户端完成预定,例如即将入住的酒店的预定、具体游玩日期的门票购买等。这种操作简单快捷的电子预定和安全的支付方式助推了移动网络终端在旅游营销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旅游产业的销售额与成交量。3.3随时随地传递信息,方便信息交流与沟通。在信息更新速度方面,传统媒体无法与移动网络终端相比。而且如今很多的新闻讯息也借助移动网络终端来,例如腾讯新闻,人民日报也采用纸质和电子两种办刊方式。旅游电子商务也借助这种迅捷的信息扩散方式,而且还提供与游客双向沟通的渠道。很多时候,对于旅游线上产品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此在网络客服平台上提问,瞬时就会得到商家的解疑。这种双向的信息沟通方式,不仅促进了游客对于目标商品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提高成交量。另一方面,也为旅游商家把自家的旅游产品推广出去,并且从服务层面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及时的信息传递和双向交流大大提高了旅游业的运营效率。

4小结

在移动的网络时代,服务型企业的市场争夺很大重心在于移动网络客户端的使用上。调查数据显示,移动客户端的使用频率是服务型企业竞争的核心。在2014年,去哪儿网位居行业领先位置,该电商平台的下载量和使用量使其在同行市场中占领优势。开放和互动的移动网络信息沟通方式为旅游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预计在将来,基于移动网络终端的旅游营销方式在旅游业发展线路上仍起主导作用。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还提到要“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

参考文献

[1]李炳义.新媒体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应用研究——以微博为例[J].开发研究,2014(6):124-127.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我国手机网民达5.27亿移动支付半年增长63%[J].金卡工程,2014(7):45-46.

移动网络范文篇6

提到华为,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就是国产手机中的佼佼者,但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通讯技术才是华为的主营业务。自1987年在深圳注册成立以来,华为从14人的民间科技企业发展至今,成为世界500强、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始终坚持专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自主研制的道路,尤其在通信技术领域。华为起初为香港公司销售小型程控交换机(PBX),其后的几年,公司自主开发PBX、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并逐渐进入通信设备市场后。02年就为中国移动部署了世界上第一个移动模式WLAN;在2009年,无线接入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二,也曾为加拿大运营商Bell建设下一代无线网络。华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其在移动通信领域一直走在创新的前列。社会上公认华为手机的信号好,在这个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时代,华为将终端(手机)与移动网络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移动网络的创新始终是其战略的研发重心。在第八届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华为运营商业务组总裁丁耘指出无线通信业务近100年的繁荣发展驱动着整个产业的持续增长。华为WirelessXLabs无线应用场景实验室的“数字天空计划”,就是通过低空实现网络覆盖,大力发展无人机应用,让通信不仅限于无人机与遥控器之间,还能在无人机相互之间、无人机与人之间实现通信。

二、通信技术简述

通信,通俗点讲,就是通过某种媒介实现人与人信息交流与传递。现代通信技术,一般指电信,国际上称为远程通信。在人类的生活中,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例如面对面交流,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间接进行交流,这种通过某种载体或媒介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就是通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递不仅限于话音通信,电信业务的重心逐渐向以数据为主转移,如3G和4G技术的推广,移动通信在互联网时代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通信就是互通信息,通信在很早之前就存在,如古代的鸿雁传书、通过烽火传递战况、通过信鸽和快马传信、用击鼓鸣金报送时刻或传递命令。通信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文字通信阶段,就如用快马传递信息,但这样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当远距离传输信息时,消息比较滞后,所以古语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说法,而且在远距离的传输中,信息可能被截获或是遗漏,所以这样的信息传递过程不安全。第二阶段是电通信阶段。莫尔斯在1837年发明了电报机,通过点、划、空来代表字母或数字进行组合去传递信息。后来贝尔电话机的出现,使传输文字与语音通话得以实现,这样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广泛应用,而且大大推动了通信业的发展。再后来无线电的发明,使得无线电通信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第三阶段电子通信阶段。19世纪6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和广泛应用,使得数据通信开始兴起。90年代起,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国内和国际通信在网上可以得以快速完成,通信网络渐渐在通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随之蜂窝移动通信的出现,即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适合个人对移动通信的要求,逐渐在全球被认可并大量应用。(二)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延伸。1.光通信技术。目前,由于通信技术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对其功能要求越来越高。数据的传输以及对数据快速而准确的处理,传统的电缆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而可以满足要求的光通信技术就诞生了。光通信技术可以快速处理数据,并且容量大,传输过程安全,它是最具代表性的通信技术,也是无线通信及发展卫星系统的前提。2.移动网络。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与网络结合而发展的产物,也是被大众所熟知、发展最迅速的通信技术之一。移动通信技术可以让使用者不会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使用,也不受终端设备的束缚,实现完整的个人移动性。现在移动通信已经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3.多媒体技术。因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人们对多媒体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更好的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多媒体技术包括数字技术、图像语音技术、无线技术等,它在工作生活中也扮演了不能忽视的角色,如现在广播、电视、网络音乐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

三、通信技术与移动网络

(一)移动网络简述。移动网络,是指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连接到公共网络,就可以实现网络访问的方式,其不需要固定的设备就可以进行访问,它是基于浏览器的Web服务,但并不是移动互联网。以前对于手机的应用最多的功能是是话音通信,通过打电话、发短信与对方进行联系,而现在随着4G网络的普及,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软件处理各种事务,并且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亲密,如微信、QQ等应用场景可以使沟通不仅限于打电话,可以发送清晰的图片、小视屏,甚至视屏通话。同时手机可以提供各种速率的移动数据,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下载游戏、资料。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改变,在这个全民购物的电子商务时代,淘宝、京东是手机上常用的app,通过手机、电脑进行网上购物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移动网络在现代人类生活中已经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也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二)移动网络的发展。第一代移动通信(1G)是于20世纪90年代初被完成,其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但其业务量小,速度无法满足需求,网络容量有限,只能用于传递语音流量,由于不能加密,安全性能也不高。9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的有机相结合,使传输数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引用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容量;而其编码技术的应用,也使通话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可以进行通话,还具有短信、传真功能,但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网络用户的增加,2G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这时,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产生了,它可以进行智能信号处理,还可以支持多媒体数据通信,也能传输图像,可以随时随时随地与任何人进行全球通信,但其速率还是不能满足未来移动数据发展的要求。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应运而生,它是将3G与WLAN与结合,能传输清晰且高质量的视屏、图像的产品,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移动通信系统,它下载速度可达100Mbps,能以20Mbps的速率上传文件或视屏,且速率高、灵活性强、兼容性好,几乎能完全满足用户对移动通信系统的要求。(三)通信技术对于移动网络发展的影响。1.传输速度。从第一代的移动通信到现在的第四代,每一次的发展都使网络速度有很大的提升。在用2G、3G时,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往往网速很慢,或者下载一张图片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而随着4G网络的部署,图片下载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是当代通信领域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非常广的热门技术,使得移动上网网速得到极大的提高,截至2016年5月底,中国的4G用户就已经达到5.8亿,4G用户占中国移动用户电话总用数的44.6%。5G网络现在被实际应用还为时过早,据目前的一些消息可以看出,5G的传输速度将是目前4G的10-100倍,被称为“没有光纤的网络”,例如一部电影在4G网络下可能要十多分钟才能下载完毕,运用5G可能不到一分钟。2.消费、能耗更低、稳定性更高。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网络的消费更低。第一代移动网络出现,其应用并不算广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当时的消费水平下,其对于普通群众而言消费过高,而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其费用一次比一次低,同时,其能耗也越来越低。目前4G可以实现50–100毫秒的时延,而5G时代的网络延时只有百万分之一秒,而且5G的网络可靠性不亚于光纤连接,因此其稳定性也会更高,不会出现在3G、4G网络的应用过程中,有时会由于同时上网的人过多,网可能会断掉,从而影响使用的情况。3.应用更广泛。移动通信正在成为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如移动购物、移动支付、移动医疗、移动游戏等等。其中移动购物是主要的驱动力,目前移动通信的市场规模已经迎来起高峰期,但未来还会持续走高。华为运营总裁丁耘表示“5G将为运营商带来巨大的商业潜能”,也提出了5G十大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云VR/AR、车联网、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无线医疗、联网无人机、社交网络、无线家庭娱乐、智慧城市、个人AI助手,可以说都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也将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5G技术将使用3GHz和6GHz的高频段,使无线覆盖范围更广。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应用和远程医疗等应用均需要基于5G的海量数据流通、低时延通信。借助具备传感器和连接功能的低成本、长续航模块,5G技术也将对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种种的便利,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跟促进作用。当然,人类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对各个方面应用需求也曾爆发式的增长,这也给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5G移动通信系统是即将面向2020年以后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相信它会为我们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唐兴.移动通信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J].江西通信技术.2010.

[2]孔令兵.5G移动通信发展的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通信电源技术,2015.

[3]张海津.无线通信技术的改革趋势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

移动网络范文篇7

相对于物—物相连的“物联网”,互联网则是人—人相连的“人联网”。中国人民大学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彭兰教授提出: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的演进就是“连接”的演进;在Web1.0时代,连接构成“内容网络”,Web2.0时代,连接走向“关系网络”[3]。这里所说的移动网络,指的是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同互联网两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1.移动网络的概念界定

对移动互联网的界定,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补充与延伸;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本文持后一种观点,并认为移动网络将逐渐成为互联网运营的主流与骨干。从对移动网与互联网各自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的简要比较中,大致可以看出移动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移动网与互联网之间的比较不难看出,所谓移动互联网,实际上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端口的互联网及相关服务。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乃移动与互联网融合的产物。也就是说,“移动”与“互联网”之间,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5]。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的便捷性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特色,成为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不妨认为,移动互联网就是下一代互联网,或者称为互联网3.0。细分起来,移动互联这一概念,由“移动”与“互联”两个关键词组合而成。其中,互联乃数据基础,构成内容与应用源;移动作为终端,则属于接入方式,侧重于无线数据网络技术的创新与用户体验。这就是说,移动互联网包括移动终端、移动无线网络和应用服务三大要素。因此,移动互联网可以简单定义为:一种采用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和移动无线通信方式推送业务和获取服务的信息服务业态。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之活动的总称。举例来说,移动视频业务,就是通过移动网络与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视频内容的新型通信服务,其主要特征在于其所传送的内容系比普通文本、语音更加高级的视频图像(Video),并可以伴有音频(Audio)信息。目前,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将会创造相当惊人的经济神话。实际上,移动互联网可以从不同层面定义:首先,从技术层面定义,移动互联网指以宽带网络互联协议(IP)为技术核心,可以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开放式基础电信网络。其次,从终端定义,移动互联网则指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本、智能本、电子书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与互联网服务[6]。移动互联网的实质,在于以多元化终端实时访问“数据宇宙”(DataUniverse),即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为技术基础,旨在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取并处理信息需求的一种新型业态。从新世纪伊始,移动互联一直都是产业瞩目的创新热点。

2.移动网络的发展历程

美国知名数字媒体创业公司BusinessInsider首席执行官亨利•布洛吉特(HenryBlodget)在题为《2013:数字产业的未来》的报告中称,已有25年历史的移动媒体,是所有媒体中唯一连续五年消费时间保持增长的类型,而电视、传统互联网、广播、印刷等媒体形态,均呈现消费时间不断下滑或驻步不前的状态[7]。第一,移动网络的技术代际更替从技术视角分析,以手机代际更替为标志的移动网络,经历了大致如下的发展历程[8]。从模拟到数字,从TACS制式到TD-LTE制式,从单纯的语音功能、通话应用到广带、超高速、高清的主要功能与典型应用,移动网络技术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一种技术。第二,移动网络的内容与服务阶段从内容与服务提供的角度,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互联网移动化阶段”“内容增值服务阶段”和当前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阶段”[9]。在“互联网移动化阶段”,主要通过对互联网内容进行适当的包装,使其适合手机阅读和访问。这一阶段,实现了传统互联网内容的“移动化”,但跟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与营利模式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收入主要依赖“眼球经济”或曰“注意力经济”,也就是依靠提升用户浏览量来拉动广告收入。进入“内容增值服务阶段”,则致力于将移动即时通讯(IM)、移动视频、手机搜索等增值服务内容引入移动互联网,以丰富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和服务,从而开创移动内容和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在当前的“个性化服务阶段”,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成为服务提供者首要满足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围绕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构建出集合软件服务、硬件平台的服务生态,并初步形成以服务生态为基础、用户个性化需求为核心、手机终端为载体、内容服务为先导的新型商业模式。第三,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有人说,10年前中国步入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平的;今天,中国正跨进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社会,世界是手持的。作为网络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迄今经历了四个阶段[10]。(1)2000年左右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显露雏形。(2)2001—2006年随着移动梦网的发展,许多独立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直接提供者(SP)开始出现。(3)2007—2009年越来越多的硬件制造商、互联网厂商、运营商开始关注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移动互联网关键产业链接点出现激烈的竞争局面。2009年1月,当时的信息产业部正式发放3G牌照。因此,2009年被称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元年”。(4)从2010年以来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基本格局逐渐展开,通信运营商的应用体系大致形成,互联网厂商全面介入,硬件厂商也基于苹果公司官方iPhone、iPodTouch和iPad应用程序在线平台(APPStore)等模式,开始快速介入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其后,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和风投资本的集中催熟,移动互联网行业迎来爆发时代。各种个人电脑(PC)互联网的应用模式和移动终端所特有的应用模式,纷纷涌入移动互联网,以至于有人预言,移动互联将成为继房地产、固定互联网之后,中国又一波财富浪潮。

3.移动网络的发展现状

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报告显示,到2013年底,全球将有68亿移动链接,相当于地球人口总数[11]。总体来看,全球40%的人将联网,包括固网和移动网网民,全球约27亿人上网。现在,移动宽带费用比固网宽带费用更为便宜,移动网络服务已基本覆盖全球所有地方。我国移动网络市场,更是呈爆发式增长趋势。目前,我国拥有世界最多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是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到2013年9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2亿,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到67.9%;手机上网用户达7.88亿,占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比重提升至96.2%[12]。2013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爆发式增长的一年。移动网络从3G到4G升级,移动设备用户数超越台式电脑数,移动应用使用人数呈级数式增长,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包括手机游戏、移动电商、移动广告、手机安全、手机浏览器、手机阅读、手机音乐、手机视频、移动教育、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等在内的各细分领域全面发展,移动游戏、离线商务、移动社交、移动新闻阅读等,则成为时下的市场热点。2013年,更是被人们称为移动视频发展元年,国内视频网站之间的竞争,逐渐从传统的PC端转移到移动端。国内的4G网络环境构建,预计在2014年出现爆发点。到2015年,4G网络覆盖人数将渐成规模,国内视频网站的竞争则将主要发生在移动端上。尽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兴未艾,并蕴藏着巨大的机遇,但要真正走向普及,还必须面对三大问题,或者说需要迈过三道门槛:第一,突破内容瓶颈;第二,创新营利模式;第三,解决安全问题[13]。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正逐步取代传统互联网,成为互联网的主导者。预计不久的将来,办公、生活会全部移动互联网化,从而使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之分最终成为历史。届时,移动互联网意味着移动机械、移动学校、移动医院、移动银行、移动商场、移动餐厅、移动影院、移动广告……未来的“全球化”,将会是“移动网络化”[14]。

二移动网络的内容服务

移动网络作为新媒体,其业务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为主的内容服务,这类业务具有很强的媒体特征,如移动阅读、移动音乐、移动视频、移动游戏、移动动漫、移动学习等;另一类是通过信息整合和产品化来提供社交、商务、资讯等的应用服务,如社交沟通、信息获取、电子商务、游戏娱乐等各类应用。这些应用一旦在规模上达到一定水平,本身也可转化为新的平台类媒体,具备一定的媒体传播优势。值得指出的是,内容影响着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方向,移动运营商应尽快实现从移动互联网业务管理到内容运营的转型[15]。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移动网络的内容服务,重点是内容生产与内容营销。

1.移动网络内容的内涵与外延

人们通常所说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实物内容和数字内容两种不同的形态。一般而言,实物内容主要指传统的实物产品。这里所说的内容(content),指的是数字化内容(digitalcontent)。所谓数字化内容,是将文字、图片、语音、影像等数据,运用信息科技加以数字化,并整合运用为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从外延看,数字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类:网络游戏、动漫、音乐、电影、电子出版物、软件、网络资讯等。比照麦克卢汉“媒介即是讯息”的说法,我们不妨认为,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产品即内容。这是因为,数字内容是一种相对无形的物质,而产品则是数字内容的有形化,其共同的内涵乃信息。在这层意义上,产品与内容都是信息的载体。产品是互联网运营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包括视频节目、小说、音乐等在内的移动网络产品,不仅具有内容需求属性,而且具备服务性与工具性。移动互联网产品是数字内容与人的沟通方式,它借助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构成内容性产品,透过互联网的媒介属性与通路属性和手机等接收设备的终端属性与技术形态属性,为用户提供移动网络内容服务。在广义上,我们可以把移动网络内容分成三大类型。首先,经典的内容,也就是涉及全网络的内容服务,既全面又基本,适合普通的移动网络内容消费群体。其次,简单的内容,也就是体现移动网络“快餐化”“速食性”特点的“碎片化”内容,典型的例子是应用类型的信息。有的用户非常繁忙,没有时间浏览更多的内容,于是提供便利的平台,让他们快速消费一些篇幅短的内容,适合旨在节约时间而接触移动网络内容的“忙人”群体。第三,补充性的内容,也就是能够提供与第一类内容相比较更加细节化的信息资讯,尤其是趣味性内容以及来自于不同评论家的深度分析,适合出于消磨时间的目的而把玩移动网络内容的“闲人”群体,还有那些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2.移动网络内容的需求分析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民需求加速变迁,以至于情感金字塔替代马斯洛理论,成为洞察需求的新工具。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用户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瞬态化、融合化,沟通社交化、情感化,成为移动网民需求的突出特点,因而呈现按物理、智能或智慧、自我实现、情感(爱)逐步升级和演进的情感金字塔模型。面对这种新型的“情感金字塔”,只有深刻理解用户的四层关系———家庭、朋友、同事、社交,对安全、隐私、亲近性等网络中的各种“度”进行精准的分析和把握,才能真正创新内容、应用和服务,实现移动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新近的相关调查数据,足以从数量上提供有关移动网络内容需求与消费的实证支撑。2013年8月,缔元信公司与爱奇艺公司联合进行了一次移动视频用户的问卷调查。通过对用户最常访问某视频网站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画质清晰、网速快、内容丰富,在各网站被喜爱的原因中排名靠前。所有受访视频网站用户均认为,内容丰富相当重要[16]。2013年10月,一份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称,中国人是全世界最爱手机游戏的种群,移动设备拥有者大部分手机使用时间花在娱乐方面,主要包括玩游戏、看书、看视频和听音乐等[17]。2013年11月,美联社的一份商业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在新兴的亚洲市场,许多客户开始第一次在移动终端或平板电脑而非个人电脑上浏览新闻,其中75%的中国受访者使用移动设备关注新闻[18]。

3.移动网络内容的产业化潜力

移动网络的发展,同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变密不可分。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使上网成为一种便捷的服务,移动网络内容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的时事焦点和趣味性内容,更是经常受到“拇指族”的热捧。然而,作为硬件产品的手机,由于追求小巧而不免在功能方面受到某些局限。例如,同带有传统键盘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相比,手机的信息输入功能明显受限。因此一般认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具有较强的信息生产属性,而手机则属于偏重于信息消费的产品,被称为“指尖上的消费”。有鉴于此,为了促进移动信息产业的全面发展,国内外相关厂商均在致力于发展兼具良好信息生产与消费功能的硬件产品———平板电脑。市场调研机构朱尼普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Research)报告称,平板电脑将超过智能手机,成为推动移动内容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19]。该机构称,2013年针对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内容产业规模将达到400多亿美元,2016年则将高达650亿美元。据测算,音乐和视频将占到所有移动内容收入的近半数。随着平板电脑在全球各地的广泛使用,用户可能越来越多地期望更加丰富的、更适合平板电脑大屏幕的媒体内容不断出现。可以预计,用户通过平板电脑购买游戏、视频以及电子书等消费内容,将极大推动移动内容产业的发展。

三移动网络的内容生产

在移动网络内容生态系统中,其价值链主要有四个环节:内容生产、内容聚合、内容发送以及内容接收[20]。其中,首要的环节就是内容生产,包括各类新闻资讯、音频视频的采集与制作。内容聚合,包括对内容的编排、转码和呈现等。内容发送,是把聚合后的数字化内容分发到移动终端。内容接收,则是各种移动终端的使用者接收和消费相关内容。

1.移动网络内容的传播特性

作为一种在线活动,网络内容生产是指人们主动在网络上创造和分享信息的一种传播活动,包括创作博客,在新闻网站或博客上发表评论,使用社交类网站,上传视频、音频或图片,以及在公民新闻网站上传信息等[21]。这里所说的创造,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是对现有内容的再创作和修改,例如参与维基百科的内容更新等。内容消费是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价值之一。内容提供商的核心竞争力是“具有独特价值内容的采集和创造”,是一个需要持续开发并创造的商业模式。与此同时,用户对内容的消费需求很不集中,是一个需要“百花齐放”的行业,产业巨头不愿意、也无法对整个内容提供产业进行垄断控制。因此,通过持续开发,创造某一类特别内容供用户消费,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国外轻博客鼻祖汤博乐(Tumblr)的创始人卡普,曾生动地将其介于传统博客与微博之间的全新媒体形态———非实名的社会化网络的用户分为创造者、监护者和消费者,即创造内容、精选收集转发内容、消费内容三类群体。其中的“监护者”,也被称为“整理者”。这一角色的出现,使原本20%生产者和80%消费者的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内容监护为己任的整理者,改变了原本的传播路径。正如新媒体研究者魏武挥所说:原本沉默的信息被重新拎出来进行二次传播,如果没有这样的整理者,很难保持平台的活跃和丰富,因为真正生产原创信息的人是很少的[22]。由此,理想中的移动网络内容传播,应是形成少数生产者、多数整理者、海量消费者的格局。不过,这一格局将使传统的帕累托法则面临严峻挑战[23]。这是因为,传统的帕累托法则认为,20%的应用服务可以满足80%的市场需求。然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服务被需求的长尾拉粗,导致任何一项甚至若干项的网络应用服务,都不再可能主宰整个市场中的消费者需求。因此,早先的终端、运营商或互联网企业,难以单纯依赖自己狭窄的业务线来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也就是说,产业链将不断呈现网状化的扩散态势,并以某些统一的接口面向用户。在这一过程中,产业链网络在不断外延的同时,还将以产业联盟的方式集结,并形成若干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在这种格局下,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竞争的核心,成为不同类型产业联盟之间的竞争。移动客户端的引入,能够更好地将快速创造、分享内容、提供感兴趣产品这三大环节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目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各类网站发展的重点所在。无论是综合性门户还是垂直类网站,均纷纷推出各自的移动互联战略,鼎力发展移动网络内容服务。例如,国内最大的轻博客网站———点点网,正一方面尝试以植入的方式与摄影类应用开展合作,另一方面则基于点点网因兴趣而聚合的用户特性,根据不同的兴趣、需求与媒介,努力开发不同领域的垂直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用户快速浏览信息、及时跟社交网络上的朋友分享意见与观点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轻内容而非承载深邃思想的长篇大论,更适合轻终端阅读。在这种意义上,微博、微信类应用与轻终端,乃形成相辅相成的“共谋”关系。不过,尽管移动网络的发展使内容更“轻”了,但移动新闻客户端,仍然需要深度内容。这是因为,伴随微博与移动新闻客户端上的内容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同质化现象,包含不同观点的内容以及新闻背后的故事日渐缺乏。这就启示我们,移动新闻客户端不能光是简单地叙述新闻,而是应该更多地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以便让用户觉得所推送的内容是有价值的,并刺激用户积极参与和分享,尽可能满足用户对内容价值的渴求与体验。

2.移动网络内容的生产模式

新媒体时代,伴随传播革命所发生的是媒体内容生产的变革。我们知道,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被称为专业生产内容(PGC)。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中,记者是新闻信息的主要者。新媒体的生产方式,则主要是用户生产内容(UGC)和算法生产内容(CGC)。前者由用户信息内容,例如微博;后者则借助算法理解用户的内容偏好和需求,将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到消费者面前。不过,移动网络内容的健康发展,终究离不开专业生产内容的支撑。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这三种内容生产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用户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UGC,又称为UserCreatedContent,UCC或ConsumerGeneratedMedia,CGM),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型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也就是所谓“众包”模式[24]。它的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维基、在线问答、社交网站(SNS)等社会化媒体。不难看出,用户生产内容,实质上是新媒体时代应用服务与内容服务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应用服务对内容服务的入侵甚至僭越,因为这种冲击的结果,不但对传统的内容服务构成直接挑战,而且开始形成具备一定媒体传播优势的新平台类媒体,国内的新浪微博、国外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实例。2005年以来,互联网上的许多站点开始广泛使用用户生成内容的方式提供服务,用户既可以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也可以编辑已有的网络信息资源来表达与分享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与诠释,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许多图片、视频、博客、播客、论坛、评论、社交、维基(Wiki)、问答、新闻、研究类网站,均使用了这种方式。随着手机、数码摄像机(DV)等便携式信息采集设备的日益普及,网友自己拍摄制作的、涉及多领域、多视角的视频或音频短片在网上广泛共享,并可通过在线下载、手机终端交流,因而在更大程度上刺激了用户生产内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改变了传统媒体推送信息的单一方式,使移动用户的内容生产,逐步从简短的纯文本微博分享,发展到“有图有真相”的微信交流和形声兼备的影像传播。不难预料的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立体发展,网民利用智能手机实现图像“现场直播”,将成为移动用户生产内容最为快捷的方式。可以说,当移动用户不再局限于内容“下载”,而是对内容“上传”乐此不疲的时候,移动网络的内容生产就历史性地揭开了新的大幕。第二,算法生产内容算法生产内容,就是利用推荐算法来生产相关内容。对于移动网络内容生产来说,这是一种针对性明显的服务方式———个性化推荐,即根据用户的设定,借助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源,并加以整理与分类,并向用户推荐相关信息,以满足其信息需求。可以说,个性化推荐实现了对传统被动服务模式的突破,能够更好地利用多种资源优势,主动地展开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全方位服务。所谓推荐算法,就是利用用户的相关行为,通过数学算法,推测出用户可能喜欢的东西。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操作方式。

(1)主题模型

顾名思义,主题模型(TopicModel)就是针对文字中所隐含之主题的一种建模方法。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它是用来在一系列文档中发现抽象主题的一种统计模型。如果一篇文章有一个中心思想,那么一些特定词语会更频繁地出现。但真实的情况是,一篇文章通常包含多种主题,而且每个主题所占比例各不相同。主题模型则试图用数学框架来体现文档的这种特点,自动分析每个文档,统计文档内的词语,根据统计信息来断定当前文档含有哪些主题,以及每个主题所占的比例各为多少。由此可见,这里所谓的主题,系一个概念或一个方面,表现为一系列相关词语。如果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主题就是词汇表上词语的条件概率分布———与主题关系越密切的词语,其条件概率越大,反之则越小。通俗来说,一个主题就好像一个“桶”,它里边装着若干出现概率较高的词语,这些词语跟该主题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或者说,正是这些词语,共同定义了这个主题。对于一段话来说,有些词语可以出自这个“桶”,有些则可能来自那个“桶”,因为一段文本往往是若干个主题的杂合体。实质上,主题模型乃是一种基于内容的推荐方式。其理论依据主要是信息检索和信息过滤,其具体操作则是根据用户过去的浏览记录来向其推荐尚未接触过的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内容。细化起来,可分为启发式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启发式的方法,就是凭借经验来定义相关的计算公式,再根据公式的计算结果和实际结果进行验证,然后不断修改公式,以达到最终目的。模型的方法,则是以过往数据作为数据集,然后根据这个数据集来学习新模型。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这是人力无论如何办不到的。伴随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发展,通过这种数据驱动内容的推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知整个网站及其相关的移动终端上,哪些内容是近期被关注的,以便于将相关内容按一定的逻辑规则推荐给用户;然后再根据用户关注的侧重点,推荐更多符合用户胃口的内容,以快速调整内容结构及其比率,增加用户的在线时长[25]。例如在电影推荐中,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首先对用户已经看过且打分比较高的影片的共性进行分析,再推荐同这些用户感兴趣的电影内容相似度较高的其他影片。这种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之根本,在于内容的获取和定量分析。由于在文本信息获取与过滤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所以目前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大多通过分析产品的文本信息进行推荐。

(2)协同过滤

所谓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Filtering),简单来说,即利用兴趣相投、拥有共同经验之群体的喜好来推荐使用者感兴趣的资讯,而个人则透过合作机制(如评分等)给予资讯以相当程度的回应,并记录下来以达到过滤的目的,进而帮助别人筛选资讯。因此,协同过滤又分为群体过滤(socialfiltering)与评比(rating)两种情形。协同过滤算法主要通过对未评分项进行评分预测来实现,因而不同的协同过滤之间,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跟你喜好相似的人喜欢的东西你也很有可能喜欢”这一假设前提下,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用户的最近邻居,从而根据最近邻居的喜好做出未知项的评分预测。基于项的协同过滤算法,则改为计算项之间的相似度。由于项之间的相似度相对稳定,可以在线下进行,所以解决了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所存在的性能瓶颈,从而有助于实现线上与线下、有线与无线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同创新。在信息过滤和信息系统中,协同过滤推荐(CollaborativeFilteringRecommendation)正迅速成为一项相当受欢迎的技术。区别于传统的基于内容过滤直接分析内容进行推荐的方式,协同过滤注重分析用户兴趣,在用户群中找到指定用户的相似用户,并综合这些相似用户对某一信息的评价,预测该指定用户对此信息的喜好程度。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算法,理论上可以推荐世界上任何一种东西,不管是图片还是音乐等。近年来,逐渐发展出数学运算让系统自动计算喜好的强弱,进而使过滤的内容更有依据。除电子商务外,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算法还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网络个人视频音频资料、个人电子书集锦等方面。显然,这是一种相当适合提升移动网络内容生产力的操作方法。目前,作为算法生产内容的典型代表,可以举出的移动媒体或移动应用有:社交投资网络“雪球”,旨在发现身边志趣相投的人、分享正在发生的新鲜事的手机应用“推播”(tuibo),iPhone上的免费互动分享社区软件“扎客”(Zaker)等。第三,专业生产内容与融合生产内容有人认为,未来无论是固定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其发展重心均将从用户生产内容,转向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PGC),也就是更注重内容制造的专业性和制造者的品牌。还有人认为,网络编辑将被智能推荐算法取而代之。

其实,无论用户生产内容还是算法生产内容,都离不开专业生产内容这一重要方式。就移动网络内容而言,这几种方式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从发展过程来看,互联网早期的内容实际上是传统媒体内容的“电子版”,属于典型的专业生产内容。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用户生产内容与算法生产内容的方式,从而打破了专业生产内容一枝独秀的局面。但无论在固网还是移动网络中,专业生产内容不仅一直存在,还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而且这部分内容的生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用户生产内容和算法生产内容的演进。用户在生产内容的时候,难免模仿专业生产内容的解释框架和涵化手段。与此同时,对于算法生产内容也需要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进行事前设置、事中监测和事后处置。实际上,无论内容生产方式怎样变化,也离不开对优化内容的需求和普遍的传播规律,信息传播者的内容能力和传播能力仍然是首要因素。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草根群体,都需要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至于基于技术手段的算法生产内容,则更需要专业或业余人员进行必要的人工干预,以满足用户对移动网络内容的真实需求。因此,融合生产内容是移动网络内容生产的必由之路。早在2009年,美国在线(AOL)就开始致力于结合算法,联合营销伙伴以及廉价的自由,将这家乏味的互联网公司,转变为一家活力四射的在线内容生产商,以源源不断地往外输出内容,适应时代精神。进入2012年,当世界上最大的在线视频播放服务商奈飞公司(Netflix)和美国最受欢迎的视频网站之一葫芦(Hulu)通过采购方式从专业内容生产公司获得内容时,亚马逊公司则推出旨在实现“云来源”的工作室,希望以不同方式实现“人民生产”,尝试让其中所有内容脚本和项目都来自社区艺术家[26]。

近期,国内推出的首款社交化微阅读器———“下一本”,则更是将融合生产内容,作为自己的内容生产方式[27]。在该阅读器上,编辑的专题和图书推荐(PGC)激发用户关注,用户产生兴趣之后,可以点击“喜欢”键收藏图书,可以为喜欢的图书添加评论,也可以直接分享专题或者图书给自己的微博好友、微信好友或微信好友圈,或者分享到QQ空间,还可以点击“购买”键直接进入亚马逊与京东两大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下单购买。每个人的收藏夹都是半公开的,所有圈中好友均可互相看到各自的阅读动态,可以给对方喜欢的书添加评论,也可以把收到的分享在自己的好友圈中继续传递下去。这些UGC会在后台激发算法,生成每本书的关注热度(CGC),并被推送到前端,进一步导引下一本所有用户的阅读。从PGC到UGC再到CGC,前后贯穿,相互并存。从专业生产到用户生产再到算法生产,这并不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类型,而是一种前后贯穿的发展路径。诚如魏武挥所言:新浪微博之所以做得起来,是因为有新浪门户网站的资源,唯有经历过专业生产内容,才能积累起一定流量的用户,再在发展过程中有新的用户生产内容,最后与算法内容相互补充。可以说,用户生成的是基础性内容,算法生成的是关联性内容,而专业生成的则是更有营养价值的内容。优化移动网络内容生产,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功课:首先由编辑生成基础内容,以拉进基础用户群;编辑和用户互动,既要生成基础内容,又要管理与组织内容;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及时给出反馈信息,促进用户生成基础内容;培养资深用户参与,促进资深用户参与内容管理;加强内容组织力度,突出优质内容,留住优质用户。

四移动网络内容的营销

移动网络内容的营销,当然离不开移动营销(mobilemarketing)这种营销方式,也就是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直接向目标受众精准传递个性化即时信息,借助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动,来达到市场营销的目标。移动网络内容生产出来之后,必须借助移动营销环节,向目标受众进行内容分发与市场推广,以获取相应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2013年的国内调查则显示:包含电话短信和手机上网等的“手机通讯”(93.6%),是受访者最大的信息消费项目,其次为“宽带费”(75.1%),“网购”(72.6%)排在第三位;“购买电子书、音乐和电影等”(34.8%),“购买游戏、软件等应用”(33%),“网站或软件的会员服务等”(28.8%),也成为受访者的主要信息消费项目[28]。美国独立分析机构英富曼公司(Informa)预计,移动内容收入(数据总收入减去上网和P2P短信),将从2011年的407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1310亿美元[29]。需要说明的是,英富曼公司的预测,只考虑了直接终端用户的支出,即用户购买内容和服务的支出,而不包括广告等间接收入来源。

1.移动网络的消费模型与营利模式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无论是用户的消费行为,还是网络的营利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需要在进行移动网络内容营销时切实把握,以便稳操胜券。(1)用户消费的全景模型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基于长期以来对用户的行为追踪、消费测量、触点分析和数字洞察,提出了2.0移动互联时代用户行为消费模型———SICAS[30]。笔者认为,这是对较为陈旧的AISAS理论所进行的系统革新。用户行为、消费轨迹在SICAS这样一个全景模型的生态里,呈现出多维互动过程,而非单向递进过程:品牌—用户互相感知(Sense),产生兴趣—形成互动(Interest&Interactive),用户与品牌—商家建立连接—交互沟通(Connect&Communication),行动—产生购买(Action),体验—分享(Share)。这一模型,是在移动互联时代颇具建设性的消费行为模型,是对AIDMA、AISAS的全面革新和替代,成功地将对营销活动的解读,切换到全景、多点互动、非线性的场景之中。移动网络内容的营销,理应融入场景的各个微点之中,以感知、对话的方式同用户互动,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两方面的最大化。(2)移动互联网的营利模式移动互联网企业的营利模式,已不再局限于“前向收费”与“后向收费”,而是在这二者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新的模式,即所谓“衍生收费”模式。前向收费,顾名思义就是向服务与内容的使用方收取费用,也就是向直接用户收费,例如向移动互联网用户收取移动网络流量费。后向收费,也就是向内容与服务提供方收取费用,例如移动互联网门户依照用户浏览量,向在互联网门户投放广告的广告商收费。前向收费与后向收费,乃传统互联网营利模式之基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逐步发展,“衍生收费”模式应运而生。所谓“衍生收费”,也就是服务提供者通过其所提供的软件应用而形成的用户黏度,吸引用户不断尝试新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实现向新产品服务提供商收取费用。实际上,这是一种前向收费与后向收费相结合而衍生出来的新型营利模式,因为用户可以预付费用以提前订购新产品与服务,新产品服务提供商也可以同运营商实现事后分成。

2.用户生产与销售内容的“众销”模式

移动网络范文篇8

任何媒介都不是完美的,但是人类对于非完美的旧媒介可以进行补充或者提升,使其不断地完善,越来越人性化,这就是补偿性理论的基本思想。在媒介演进过程中,人对媒介的补偿有两个动机,即“拓展传播,使之超越耳闻目睹的生物极限,以此满足我们幻想中的渴求”,“重新捕捉在初始延伸中已经失去的那部分自然要素”②。同时,任何媒介都是有缺点的,都产生一定的违背生理性的不利方面,然而这是可以补救的。因为媒介的演化服从人的理性,有无穷的发展潜力,会朝着越来越合理的方向发展,即人既然发明了媒介,就有办法扬其长,避其短。莱文森阐释人性化补偿性媒介演进最常用的例证就是窗户和窗帘,他说,窗户是一种典型的补偿性媒介。窗户使得阳光、月光、新鲜空气进入房屋,又能不被风雨和寒潮所侵扰。然而,这美妙的窗户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不速之客的偷窥再次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烦恼,所以我们发明了窗帘。补偿性充分展示了媒介演进过程中人性化的重要一面,演示了媒介与媒介间不断向完美演进的过程。莱文森乐意将新媒介看成是对旧媒介的补救,将因特网看成是“补救性媒介的补救性媒介”③,它是对报纸、书籍、电台和电话等媒介的改进,是对你死我活争夺生存空间媒介观的颠覆。在手机出现后,莱文森更是大胆预言,手机将是媒介的集大成者。人类传播从文字和印刷传播步入广播和电视传播,在传播技术层面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是人们利用技术改变传播现实的伟大实践。正是由于有了广播和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体,印刷媒体传播中失去的声音和形象重新回到了人类传播的视野,既贴近了前技术环境的自然传播要素,又在跨越时空的传播功能上前进了一大步。而移动网络视频更是对电视、手机、互联网的延伸,是以往媒介共同发展驱动的结果。就以传统电视、固网视频、移动视频的继承性来看,每种媒介都对前种媒介的缺陷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补救。固网视频在媒体的传播方式、选择自由性、视听模式上对传统电视进行了延伸和补救。传统电视是单向传播,互动性弱,是线性传播,用户没有选择自由,同时也是转瞬即逝,不可回放的媒介。而从互联网出现以来,尤其视频分享网站的迅速发展使得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双向传播,且互动性强,尤其用户可以自己制作并上传视频,将单纯的视频播放平台扩展为节目制作和传播渠道,使得受众主动性得到了很大发挥。而且,因为是流媒体式,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视听,还能支持回放,因而固网视频是相对于传统电视的补救性媒介。然而不管是电视、还是固网视频,都没有解放人类的手,延伸人类的腿。人们不得不坐在室内,无法到室外享受世界的美妙,获得身心自由,但是只有走出室外,才是人固有的天性。移动网络是在人体延伸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选择收听和收看任何直播或录播的电视节目,完全实现了自由选择收听收看的时间和特定节目。无论是在家里、在旅途中还是在公共场所,只要有无线网络信号或3G、4G网络,你就可以随时通过移动网络收听和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除此之外,移动网络视频将受众自主性的发挥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相比固网视频,移动网络视频更加注重即时互动,受众对节目和频率频道的反馈时间可以缩短为零,大大改变了广播电视节目接收的模式,受众可以边听边看边评价,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对节目制作播出方发出即时反馈意见和建议,可以极大增加受众互动。“手机电视情景喜剧《白骨精外传》剧本策划、编写、拍摄的全过程,就是通过网站和短信方式直接邀请手机用户参与剧情的进展。制作方根据用户通过手机终端反应的意见和建议随时对剧情作出调整。”④而且用户可以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将自己拍摄、制作的节目即时上传至移动端互动平台,供所有用户在平台上点播、收看和交流。

二.移动网络视频对以往视听媒介的延伸——重塑时空

在莱文森看来,“人类理性在技术演化中经常伸张自己的作用。归根结蒂,信息革命之所以不同于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其原因就在这里。”⑤媒介间的补救是人在媒介演化中进行的理性选择,不是技术自发而为的,人类理性和控制力在补救性媒介中占上风。媒介补救性一般有两种形态:一是新媒介对以往媒介弥补的同时,也有着旧媒介的其他特性,这样旧媒介的生存空间就会很小,例如有声电影对无声电影的取代;二是新媒介弥补旧媒介,但本身却未能提供旧媒介具有的独特性,这样就给旧媒介带来了生存空间,很多媒介的发展并没有取代其弥补的媒介,例如广播在电视时代中依然能够生存。新媒介只有不断弥补旧媒介的缺陷,才使得媒介本身不断满足人的信息需求。即使对同一个媒介,其不同发展阶段新的传播方式,也对旧的传播方式具有补偿功能。正是这样,莱文森才将媒介发展演进放到了整个媒介发展的历史中进行考察,充分发掘了媒介间互为补充的关系。莱文森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持有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技术的人性化即自然化,尤其是传播媒介的人性化即自然化”。⑥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把许多媒介结合起来,以解决过去媒介面对的各种问题。人的理性把握进一步提升,新媒介不断对前一种媒介的不足给予补偿,而这种补偿将使得媒介更适合受众接受信息,更加符合跨时空延伸信息、传达更加精确的信息。移动网络视频恰恰弥合了视听传播的时空界限,将电视和固网视频变成自己的内容,更延伸了人腿的机能,使人能在移动状态下观看视频。与传统电视和固网视频相比,移动视频的移动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个“移动性”表现在空间、时间和情境三个方面。⑦空间是地理位置的移动,是移动视频最为直接的特点,而时间是空间移动的结果。有了移动视频的出现,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观看视频,进而产生了“情境”的改变。情境移动是指人们会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人变得更为自由。时空的分离不复存在,无论在哪一个角落,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如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信息需求的速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方便快捷的移动视频设备,无论是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能为人们记录日常生活的真实影像并能随时发送与人分享,这是电视和固网视频所无法比拟的。具体来说,移动网络视频在时空上对以往视频媒介有以下改变。一是打破传统电视时代“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的界限。私人空间一般被定义为与家庭相关的、个人化的,可以较为自由的展现人际生理和心理上亲密感的空间。而公共空间与之相对,指的是私人空间之外的一切空间。人们的移动视频收视通常集中在家庭内部和户外公共场所,“电视机进入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将私人空间变成了公共空间,将家庭以外的各种公共事件带入到人们的私人空间中。”⑧而今天移动视频的使用使得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收视内容、收视时间和地点、收视角度与姿势等,直接解构了由电视带来的私人空间公共化,而是将家庭空间深度私人化。在公共场所中,移动视频的嵌入是即时性的,使用者会处于一种半紧张状态,注意力会从移动网络视频转向公共空间,周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这一转向的契机。因而使用者不时会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随意切换。但是,移动网络视频在公共场所中,还是能为使用者造成一种自我隔离,使自己沉浸在自我享受的私人世界中。移动网络视频所创造的这种公共场所中公共空间的“私人化”,是对传统电视极大的延伸和发展。二是弥补固网视频中忽略的“中间时间”和“中间空间”。手机出现以来,其对时空的重构使从前被忽略的“中间时间”与“中间空间”两个部分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它们是小的、琐碎的、看上去不重要的,“中间时间”是人们耗费在“中间空间”中的时刻,诸如等待火车、搭乘出租车、独自在咖啡店等场合。有专家学者在对青少年的手机传播和文化的研究中,“中间时间”和“中间空间”被表述为由手机重新赋予重要意义的“无时之时”与“无处之处”,并得到更为详细阐释:“‘无处之处’是完全没有任何文化或个体特殊意义的交叉或仅供穿越的地带。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被穿越,以让人们到达一个更具意义的‘地方’。而‘无时之时’则可被定义为‘待命的’时刻。它不能通过参照任何特定的活动而被定义;它是一天中人们单纯地‘等待将要来的人’或‘等待什么事情发生的那些时间’”。⑨因为移动网络视频时代的到来,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被利用起来,移动网络视频的时空感变得可延伸了,可以被使用、被消费,同时形成了对视听信息的全覆盖。移动网络视频与传统电视和固网视频一起,形成了多屏合一的视听环境,媒介形式进一步整合,不断满足人类对视听信息的追求。三者彼此虽然吞食掉对方的某些使用份额,但是各有其生存空间。而且,三网之间的互动也会给受众全新的体验,例如,目前出现的手机视频内容在电视上显示以及将手机终端作为电视遥控器的应用,实现了电视内容和手机终端内容的互动,弥补了电视互动性的不足,也将移动网络视频视听体验不如电视的劣势抹掉,使得家庭成员之间、受众之间、受众和制作商之间的互动都得到加强,这就是移动网络视频和传统电视会产生的积极互动。而随着三网融合不断深入,三种视听媒介间所能产生的化学反应将源源不断。

三.移动网络视频对以往视听媒介的拓展——满足需求

移动网络范文篇9

关键词:移动网络;精准教学;教学模式

精准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已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然而当时受限于技术条件,精准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许多教学思想和理论很难实施,只能停留在研究和探索阶段。精准教学起初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最初只是用于监控小学生的行为,后来人们开始将其用于评估教学的各个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理念也不断翻新,精准教学逐渐被人们重视,并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目标。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正是为精准教学的落地提供了机遇和可能,使得对学生个体的精准有效的关注不再是纸上谈兵,也使得精准教学不再仅仅是作为一种评估的方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精准教学能够实现人机合理分工、功能优势兼收的效果,进而激发了精准教学的活力。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课堂教学把交互作为核心内容,形成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从而产生了移动教学。移动教学就是随着智能手机等相关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借助移动设备,师生之间可以更为灵活方便地进行交互式教学活动,这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其他形式的教学相比,移动教学具有学习便利性、交互快捷性、情境相关性的特点,而这为精准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使教师实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更好地把握精准教学,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智能化方式提高精准教学的效果。本文围绕移动网络环境下精准教学的实践展开论述,借助移动学习技术,实时进行教学互动,及时获取教学状态,合理调整教学策略,对移动网络环境下的精准教学实践和改革给出合理化建议,以此推动我国精准教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综上所述,移动网络驱动的精准教学是指以移动互联网术为手段,构建了移动网络环境下的精准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准进行教学定位、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课后复习,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可量化、可监测、可调控。

1移动网络环境下精准教学模式

1.1精准教学定位。根据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对其进行细化、量化,形成具体的精准化教学目标。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目标。为了能精准化教学目标,就需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知识储备和思维起点。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无法精确定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现状的,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这使之成了可能。为此,教师可以预先通过移动网络管理平台向学生移动端发送预习作业、课前测验、交流反馈等一系列学习内容,再由管理平台收集回收这些学习记录,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基于该数据分析的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水平,并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与其教学目标的一一映射关系,并以此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要素,从而精准定位教学起点。1.2精准教学准备。移动学习具有碎片化特征,而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案、习题、作业、视频等上传至管理平台,并可由教师手工或机器智能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推送,学生则在移动端进行学习、观看、测验,完成知识准备,极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借助移动网络平台,师生间、生生间能实时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能够精准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而学生根据自身基础,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案,精准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1.3精准教学实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前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并参与学生的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展示等环节。在教师所参与的这些环节当中,如果学生产生了新的困惑,教师则可以及时补充新的教学资源、安排学习任务,并在管理端再次这些补充资料。否则,教师则如期完成教学,并进行课堂总结、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甚至是一对一的指导。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实时收集课堂数据,精准监控学生的学习表现,并通过管理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精准反馈教学实况,尽快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完善、优化后续的教学过程,顺应学生发展,从而真正实现高效教学。1.4精准课后复习。课后,教师根据对课堂学生学习状况的统计分析,可以手工或机器智能地选择个性化的练习题目推送给学生。学生提交作业、习题后,管理端可以进行自动批改、统计、反馈,这样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升了课后复习的精准化程度。作为课堂活动之外的补充,教师在课后也可录制讲解视频、与学生在线交流、进行个性化辅导等,提升了课后辅导的精准化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评测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规律,能有助于调整总体教学目标和方案。

2结论

移动网络环境下的精准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移动网络技术使得教学过程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更为准确,为精准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的精细化和有效性。无论是在习题训练、视频观看、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复习中,教师在教学实践过中都可以精准地设定教学目标,精准地评估教学过程,并能根据教学结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移动网络环境下的精准教学实现了教学定位、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课后复习等环节的精准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能力。本文提出的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精准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和步骤能够兼容各个学科,能为其他学科精准教学的实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尹奎.国内外精准教学模式发展研究综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9):161,111.

[2]李晓宁,郭佳艺,余远航,等.基于MOOC的精准教学模式设计[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6):160-163.

[3]邵雯娟.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设计与应用的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8,26(6):31-33,38.

[4]张奕.基于教学精准交互行为分析的人工智能精准教学研究[J].成人教育,2019,39(9):83-88.

[5]黄文翠.移动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精准化教学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7):61-62.

移动网络范文篇10

【关键词】5G移动网络;新技术;核心网架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新技术的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比较快,在对这一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测试也有了进一步深化。5G网络设想一旦成功就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进步,通过加强对其理论的深化研究就显得比较重要。

一、5G移动通信新技术及技术特征体现

1、5G移动通信新技术。第一,5G移动通信技术中SmallCell技术,也就是高密度低功率节点技术,在未来的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对SmallCell技术的应用就能实现高密度低功率节点部署异构网络的方案目标,5G系统会是多种无线接入技术共存,宏基站和SmallCell分别承担基础覆盖以及热点覆盖,能有效对单位面积频谱效率得以提高,低功率节点在小区缩小之后上能对用户传输链路有效缩短,对能量传输就能提高[1]。第二,5G移动通信技术中大规模MIMO技术。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中其中含有多种技术类型,而大规模MIMO技术就是关键技术之一,这一技术的应用对提高频谱效率发挥着积极作用。大规模MIMO技术的另一称谓是大型天线系统,这是在4G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对基站多用户同时即时通信的目标能够达到。额外天线能将信号能量传输以及接收整合到有限空间当中,对调度大量用户终端获得能源也有着优化作用。第三,5G移动通信技术中D2D通信技术。5G移动通信技术当中这一技术是设备间的通信,主要是能提高用户上网体验和网络使用质量的技术[2]。D2D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实现通过基站协调以及完全不参与的目标,这一技术的应用优势就是在蜂窝系统频段通信双方增加通信距离也能保障用户体验质量,对其他传输设备传输速率能有效提高。2、5G移动通信技术特征体现。4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在当前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人们对移动网络技术的需求多样化,4G移动通信网络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发新的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就显得比较重要。由此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以及试验的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结合5G技术的发展要求能够看得,其技术有着鲜明的特征,5G移动通信网络更加重视用户体验,对网络广域覆盖的功能比较重要,在连接功能发挥方面要远远比4G技术的发挥更为突出。5G移动通信技术的低功耗特征也比较突出,这样就能提高智能设备的研制和开发。5G移动通信网络的特征还体现在热点容量高上,能有效消除4G技术流量大传输速率下降的缺点,在5G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下,能对传输速率进行均分,保障网络传输的顺畅[3]。此外,5G移动通信技术的低时延特征以及端到端高性能特征也比较突出,这一技术在整体上的优势比较突出,故此未来的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将成为趋势。

二、5G移动通信技术核心网架及相关问题

1、5G移动通信技术核心网架。5G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架构在当前还正在研究当中,研究的方向也有着不同,有的是从人们的需求和频谱层面进行研究,而有的是从架构层面出发。各研究单位在基础技术以及架构设计已经形成共识,对人们的需求满足上普遍把灵活以及高效和支持网络服务作为基本设计目标。从技术角度来说,5G网络的基础技术应用是SDN,NFV技术,核心网和接入网是相互融合的,在移动性管理以及策略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2、5G移动通信技术核心网架相关问题。5G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终端问题,应用5G网络数据资料的传输,手机和电脑芯片处理速度可能就跟不上数据传输量,所以对终端的问题解决就显得比较重要。真正实现5G基站就要进行改变,满足人们即时通信的目标,在基站的设计方面要小型化以及多功能。为能对5G网络架构得到优化,就要注重芯片技术的优化,纳米技术就成为制作芯片的关键。5G网络传输中可通过引入扁平化IP结构,这是业务量为主的对行政区域能有效突破,减少了汇聚节点和层次,能实现全网IP化。在这一架构的转变就会减少数据通道网元数量,对信息传输损耗能降到最低[4]。网络架构的设计过程中,通过集中式的网络架构应用,对数据的处理效率就能得到提高,这也是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核心架构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对5G移动通信网络新技术和核心网架构的研究分析,就能有助于促进实际技术的研发。随着人们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下,5G移动通信网络将会成为未来技术应用的趋势,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通信效率,在数据的处理上能实现高效化目标。希冀能借助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促进5G移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许碧洲 路遥 高立剑 单位:吉林吉大通信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刁玉邦.基于光纤传送网的5G移动通信前传关键技术[J].通讯世界.2017(08)

[2]刘影帆,孙斌.5G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探究[J].通信技术.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