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8:18:59

养殖发展

养殖发展范文篇1

一、坚持农牧结合、草畜一体化经营的方向

农牧结合、草畜一体化,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理念。宁夏农垦依托多年形成的物质装备条件和养殖成功经验,一场一特,因场施策,在平吉堡奶牛场和灵武农场确立了“农业围绕畜牧业发展、畜牧业围绕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畜产品加工围绕市场发展”的“三转”方针。一是在农业上调整种植结构,配套建设了5万亩青贮、5万亩苜蓿、27万亩玉米等饲草料基地,市场运作,各算各账、各取各利,以质定价、优质优价,做到了“三个保证”(保证饲草料质量、保证种植户收益、保证农业公司效益),并从合同签订、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收获期确定、收获机械配套等方面保证质量、全程服务。二是在畜牧业发展上,企业、个人一起上,实施“出户入园”和“规范化养殖、机械化挤奶”,推行“统一布局规划、统一设施建设、统一饲养管理规范、统一饲草料配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机械化挤奶”等六个统一和“分户饲养、分户核算”的经营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和职工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三是在培育加工企业上,紧紧围绕畜牧业发展,培育了贺兰山奶业公司、灵农畜牧发展公司、贺兰山茂盛草业公司等3个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贺兰山茂盛草业公司苜蓿草留床面积5万亩,年产优质牧草6万吨,带动辐射宁南山区牧草基地10万亩,2010年成为全国第二大优质牧草生产营销企业。

二、坚持园区化养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模式

坚持园区化养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加速牧畜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是不断壮大国有养殖规模,促进企业增效。垦区10个国有或国有控参股奶牛场、2个种猪场,都实现了优质、安全和高产、高效,都是农业企业中效益较好的单位。2010年,10个规模奶牛场饲养奶牛近8000头,其中成母牛4266头,实现利润1980万元,平均每头成母牛创利4600多元,最高的达到8100元;贺兰山奶业公司利润突破1500万元。由于奶产业带来的高效益,使平吉堡奶牛场经济效益一直处于垦区前列,有力带动了场镇乳香花苑宜居小区、10个奶牛园区、近千座设施温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率先被评为自治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二是鼓励支持职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促进职工增收。职工养殖奶牛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迈入新世纪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职工饲养奶牛近2万头,占全垦区奶牛存栏的2/3以上,成为了促进职工增收的重要渠道。为适应职工自营奶牛业的发展需要,平吉堡奶牛场建成了宁夏第一个奶牛养殖园区,实行统一的园区标准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由于质量安全有保证、技术服务有跟进、饲料供应有基地,所生产的牛奶收购价格每斤高出平均市价几毛钱,从而吸引广大散养户主动“出户入园”、向园区集中。在短短几年里由农场、乳品企业、社会经纪人投资建设的奶牛养殖园区就达到了16个,全垦区奶牛入园率达到了96%。垦区园区式的奶牛养殖模式,大大增强了职工养殖奶牛的积极性,为宁夏发展壮大乳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区加以推广。在生猪产业上,按照“良种繁育、社会饲养、集中加工、连锁经营”的思路,鼓励职工发展生猪养殖,规划建设了工厂化的养猪小区,配套了水、电、路等设施,使垦区生猪饲养量达到8.6万头,年出栏5.19万头。许多养殖大户成为了垦区致富带头人,带领职工群众搞养殖、搞服务,建楼房、买小车,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农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三是大力推行股份制经营,促进机制转换。宁夏垦区的奶牛养殖模式有国有经营模式、国有控(参)股模式、奶牛养殖园区化模式、个人自办奶牛场模式等多种模式,它们都为畜牧业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当前垦区正在积极深化改革、转换机制,逐渐向合作社模式、股份制模式转变,以适应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平吉堡奶牛场围绕奶产业发展,组建了10个股份制公司,6个股份制奶牛场、2个股份制草业公司、1个股份制饲料场、1个股份制乳品加工厂,各股份制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相互竞争占市场,相互学习补长短,相互连接求发展,不但促进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搞活了畜牧业发展的经营机制,而且还为今后畜牧业发展提供良种良法、饲养技术、人才培训等有力支撑。

三、坚持走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

宁夏农垦在规模养殖场中积极推行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设施标准和设备标准,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盈利能力快速提升,多项指标名列全区乃至全国前位。一是用标准化管理提升奶牛养殖水平。平吉堡奶牛场是全国首批“现代化奶牛场”,先后制定了以优质、高产、高效为核心内容的56个奶牛管理标准,并在全垦区推广应用,成为宁夏第一家推行标准化管理的农业企业。通过不断改善奶牛场软件、硬件设施,大力推广标准化管理,平吉堡奶牛场奶牛单产逐年攀升,2006年单产水平为7600公斤,2007年达到了8400公斤,2008年达到8541公斤,2009年达到8600公斤,2010年突破10000公斤,整体实现了“一年上一个台阶、五年迈出一大步”的目标,并被评为自治区“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目前,垦区奶牛平均单产高出全区平均水平56%,引领示范作用十分明显。二是用先进实用技术和装备提升奶牛养殖现代化水平。先进畜牧机械的使用,为企业标准化的推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宁夏农垦10个规模奶牛场、16个奶牛养殖园区已经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挤奶,10个规模牛场和自营养殖园区实现了TMR全混合日粮配送,畜牧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垦区拥有200多台件苜蓿收获机械,4台大型克拉斯青贮收割机为适时收割优质粗饲料提供了保证。每台大型克拉斯青贮收割机每天可收割青贮200多亩,可按照生产需要调控收割粗细度、控制收获季节,大大提高了青贮饲料的质量。同时,宁夏农垦坚持“以奶牛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理念,积极改善奶牛场基础设施条件,修建配套奶牛卧床、遮阴棚、电风扇、牧草大棚、保温水槽等,对奶牛运动场进行经常铺垫、旋耕,为奶牛营造舒适环境;奶牛性控繁殖技术、奶牛良种化工程、DHI技术、TMR饲养技术等奶牛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和应用,促进了奶牛养殖现代化进程。三是用创牌评优提升行业引领示范能力。宁夏农垦高度重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切实履行农垦对现代农业的引领示范职能。一方面大力推行高产高效养殖模式示范、高新技术应用推广示范、奶牛良种繁育示范、产学研科技攻关与推广示范、企业文化创建示范、机械化养殖模式示范、产业化经营示范、标准化管理示范,不但每年组织垦区养殖人员观摩学习,还多批次地接待区内外、国内外同行、领导、专家的考察交流,在观摩中普及技术、在交流中提升水平。另一方面,宁夏农垦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类高规格的创牌评优活动,引导企业对标管理、争创一流。平吉堡奶牛场先后获得农业部“现代化奶牛示范场”、自治区“农业标准化先进单位”、“宁夏改革开放30年行业功勋奖”、“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自治区“科技创新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自治区领导张毅书记、王正伟主席等都对农垦奶产业、草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全区畜牧行业向农垦学习、向农垦看齐。

四、坚持开展产学研联合和奶牛高产攻关

近年来,宁夏农垦为适应畜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管理标准和修订技术规程,用工业化理念管理发展畜牧业,坚持养殖场每天检测分析、子分公司每周汇总分析、实业公司每月综合分析、集团公司每季度调度分析制度,从各个环节特别是技术上保证畜产品和乳品质量安全。垦区加强与大中院校和科研部门的合作,设立了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自治区畜牧工作站、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产学研基地;创建了宁夏奶牛科技研究所、灵农猪研究所,常年开展技术指导和推广服务工作;联合实施了“奶牛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应用性控技术快繁高产奶牛技术研究与示范”、“奶牛秸秆饲料综合利用”、“奶牛衣原体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科技项目,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垦区3名技术人员获得六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推了全混合日粮饲养(TMR)、奶牛性能测定(DHI)、性控快繁、优质青贮收获加工调制、优质苜蓿收获储存、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同时,宁夏农垦把高产创建活动作为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载体,切实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疫病防控,不断示范带动垦区奶牛、生猪增产增效。2008年宁夏农垦两个规模奶牛场和两个猪场参加了全国农垦高产攻关创建,平吉堡奶牛一场单产达到9234公斤,奶牛三场单产达到8400公斤,位居创建小组第一、第二;生猪高产攻关每头母猪年出栏肥猪由14头提高到16头。2009年以来,宁夏农垦在全垦区9个规模奶牛场和2个规模猪场全面开展高产攻关创建,连续获得好的成绩:2010年7344头奶牛参加高产攻关,成母牛平均单产8871公斤,最高达到10050公斤,能繁母猪年出栏肥猪数达到18.8头。

五、坚持做大做强、不断推进产业升级

“十二五”期间,宁夏农垦将把壮大畜牧养殖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推进。

一是加快推进奶牛、生猪、肉牛为主的畜牧养殖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按照垦区“432111”(发展40万亩优质粮食、30万亩葡萄、20万亩水产、10万亩外向型设施蔬菜、10万头奶肉牛、10万头生猪)产业倍增计划,宁夏农垦将整合项目资金,利用企业发债资金,在垦区10个农场新建、扩建奶牛场18个,延伸拓展奶牛养殖基地。通过良种引进、品种改良、性控快繁等方式,鼓励国有、股份制、民营多种经营共同发展,将奶牛养殖规模发展到8万头。生猪生产采取“公司+农户+带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公司做好品种、饲料、技术服务和加工销售,养殖环节主要由合作社完成,保证养殖环节的技术服务和投入品质量。

养殖发展范文篇2

(一)规划目的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规定和**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养殖污染控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府发〔2007〕103号)精神,为切实做好我县畜禽养殖业污染环境防治工作,促进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和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2005—2011年,展望到2015年。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兴县战略目标,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产业化为手段、体制创新为动力,坚持推广良种与发展生产并重、发展生产与加工流通并重的原则,突出抓好重点养殖企业和养殖业主,大力发展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村,积极兴办食品、化工及附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大幅度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加强动物保护和依法治牧工作,推进种养加、科工贸、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推动整个畜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把畜牧产业建设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发展思路

稳定发展生猪,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发展家禽,扩大集约化养殖;大力发展草食牲畜,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健全畜禽安全保护体系,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注重质量;龙头带动,做大做强;整合资源,持续发展。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开发优质名牌和创汇畜禽产品,占领市内市场,拓展国内市场,开发国际市场,建设创收创汇畜牧产业,增强牵动能力。

2﹒坚持龙头带动原则。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产业化发展的观念,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健全“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统一起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3﹒坚持科技进步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坚持引进、选育、改良相结合,实现畜禽良种化;实行人工种草、秸秆利用、舍饲养畜,改进饲养方式,推进集约化经营;强化畜禽疫病综合防治,加强饲料、兽药生产管理和市场监测;狠抓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和效益。

4﹒坚持效益优先原则。积极发展生态牧业,促进牧业良性循环,实现畜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根本性转变;生产绿色畜禽食品,促进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5﹒坚持多元投入原则。加大对畜牧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金融组织、外商资金、民间资金向畜牧业投资,通过多元化资金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四)总体目标

到2011年,初步建成优质瘦肉型猪基地、优质仔猪生产基地、**市禽蛋供应基地、肉禽生产基地、大足黑山羊种羊基地。建成30万头出口瘦肉型猪基地和30万头优质外销商品仔猪基地,生猪出栏年均递增2.96%,出栏肉猪70万头;建成1000万只优质肉鸡基地和1000万只水禽基地,200万只无公害蛋鸡基地,出栏家禽2000万只,年均递增18.2%;建成大足优质黑山羊种羊基地,形成年存栏种羊4万只、外销种羊3万只、出栏山羊10万只生产规模,大足黑山羊通过部级品种认定;建成200万只肉兔基地。全县肉类总产量10.04万吨,禽蛋产量1.7万吨,牛奶产量0.1万吨;牧业产值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以上,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200元。主要畜禽的猪、鸡、水禽、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90%、95%和9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55%以上;畜产品药物残留基本得到控制;畜禽死亡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扶持产业化实体,积极争创自己的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0%以上。2015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11.93万吨,牧业产值达到2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00元,畜产品药物残留得到控制,产业化的经营率达到50%以上;基本建成畜牧大县。

三、区域布局与重点发展

(一)区域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整体推进、规模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条件较好地区集中培育大型养殖场(厂),在一般地区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办法逐年递增推进,实现畜牧产业整体水平的增量提质、上档升级。

以大邮、石宝、龙铜公路沿线的龙岗、棠香、龙水、邮亭等10个街镇乡为重点,建设30万头优质猪出口创汇基地和30万头优质外销商品仔猪基地,出栏肉猪70万头;优质肉鸡1000万只基地、200万只蛋鸡基地;以大荣、大安公路及巴岳山沿线的铁山、季家、珠溪、万古等10个乡镇为重点,建设10万只黑山羊制种基地、500万只肉兔基地;以濑溪河、窟窿河、怀远河三条河沿河两岸的三驱、智凤、拾万、龙石等乡镇为重点,建设1000万只水禽基地。通过对畜牧结构布局的合理调整,使我县畜牧业逐步走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轨道,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上台阶。

(二)重点发展

把研究、开发、推广畜禽优良品种作为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点,实现品种结构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把畜禽产品研究、开发、加工、精深加工、营销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努力增加名特优新畜禽产品,增强畜禽产品市场竞争力;把优化饲料种植结构、发展饲料工业作为饲料生产发展的重点,围绕畜牧重点工程项目,大力发展玉米、牧草等饲料饲草种植,建立优质饲料生产基地。

四、主要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全县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要求,建设六大畜牧特色产业基地,即建设100万头生猪产业基地、1000万只水禽产业基地、1000万只肉鸡产业基地、200万只蛋鸡产业基地、10万只大足黑山羊产业基地以及500万只肉兔产业基地。同时配套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和畜禽生态环保建设工程。

(一)100万头生猪产业基地。以建设全市百万工程基地县为契机,以大足正州牧业有限公司、顺丰牧业公司万头养猪场为依托,以宝邮、大铜公路沿线的龙水、石马、万古、雍溪、智凤、棠香、拾万、邮亭、珠溪、宝顶等10个示范街镇乡为主体,重点布局,规模发展,推广PIC、“洋二元”等良种种猪1.5万头,建成瘦肉型猪出口创汇基地。发展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建设20个规范化养殖示范示范村,建成30万头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30万头优质仔猪生产基地和年出栏肉猪70万头的产业化基地。

(二)1000万只水禽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水田、塘堰、水库等水面资源,以**市白市驿板鸭食品厂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20个规范化良种水禽繁育孵化场,引进饲养世界良种水禽品种樱桃谷鸭、花边肉鸭等种禽10万只,年孵化水禽苗1200余万羽。以三驱、拾万、金山等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三条河”沿岸的10个乡镇,抓好稻田养鸭和塘、库、堰的鸭—鱼生态养殖模式开发,建立大型加工厂,生产旅游绿色食品,发展建成1000万只绿色无污染的水禽生产基地。

(三)1000万只肉鸡产业基地。以宝邮、大安、龙铜公路沿线的龙岗、棠香、龙水、邮亭、中敖、高坪、珠溪、宝兴、智凤、玉龙等10个街镇乡为重点,利用丰富的山林、坡地,实施生态围栏养殖模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土杂肉鸡养殖大户1000户,规划发展出栏肉鸡1000万只,建成大足县标准化、无公害绿色肉鸡生产基地。

(四)200万只蛋鸡产业基地。在现有65万只基础上,以三驱、中敖等良种种鸡场、育雏场为依托,建设种鸡场规模5万只,以大邮、大铜、石宝公路沿线乡镇为重点,形成优质无公害禽蛋生产供应基地,开展健康绿色鸡蛋生产技术和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改善鸡蛋风味,提高品质,打造200万只蛋鸡生产基地,带动1000户养殖业主增收致富。

(五)10万只黑山羊保种与繁育产业基地。以西南大学为科技依托,以**三峡牧业集团为产业依托,建设黑山羊核心种场500只规模,带动铁山镇及附近的季家、高升、珠溪等乡镇,建设黑山羊种羊扩繁场15个,每个场规模达200只,建设农村种羊户200户,每户种羊达20只,累计建成种羊存栏10000只规模,年生产种羊羔2万只;建设商品羊饲养示范场200个,每个规模250只,带动全县年出栏商品肉羊10万只,加快打造大足黑山羊制种基地和10万只黑山羊生产基地。

(六)500万只肉兔产业基地。肉兔繁殖力强、饲料转换率高,对饲养条件和饲养技术要求不高,容易被群众接受;兔肉是一种优质的保健肉,市场消费逐步扩大,价格优势明显。以大荣、大安路及巴岳山沿线的铁山、季家、珠溪、万古等10个乡镇为重点,依托万古、中敖、龙岗良种种兔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广优质牧草栽培技术,实施科技扶贫开发,开展农村庭院养兔工程,发展规模养兔大户1000户,形成12万只良种种兔基地和年出栏商品肉兔500万只的产业化基地。

养殖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乌兰察布市;规模化;养殖业;发展

养殖业是指通过放牧、圈养或者其他方式,饲养畜禽以取得相关产品或牲畜的生产部门,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乌兰察布市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然而养殖业的最终发展目标都是向着规模化养殖发展,虽然近年来乌兰察布市的养殖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没能实现规模化养殖业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合力促进乌兰察布市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一、规模化养殖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养殖业也进入到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阶段。规模化养殖业主要是指通过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后,延长其附属投资值,从而提高产出值。也就是要对养殖业的发展实行科学的管理,同时依靠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对养殖业的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管理。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对乌兰察布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市场经济的稳定是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的提高规模化养殖业的效率和质量,这样就能够保障市场的供给满足需求,防止供不应求现象的发生,有利于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并推动乌兰察布市的经济发展。第二,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的养殖业大都采用散放的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方式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很多情况下都会造成草场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但是规模化的养殖方式是将牲畜科学、系统的圈养起来,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避免这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现象的发生。

二、乌兰察布市规模化养殖业的问题

(一)规模化程度低。在乌兰察布地区,农民主要从事养殖和种地两种农业生产劳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养殖。乌兰察布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养殖业的发展,然而农民从事养殖业生产大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养殖规模较小。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养殖方式,不适合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此外,在乌兰察布地区传统的养殖一直是以散养为主,缺乏规模化养殖的意识。而且农民没有能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导致这一地区的养殖业规模化水平比较低。(二)疾病防疫体系。不完善传统的养殖业采用放养的方式,直接利用草场资源。但是随着乌兰察布政府禁牧舍饲制度的实行,养殖业都变成了圈养的方式。在圈养过程中,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舍饲圈养密度大,同时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疾病防疫手段,导致传染病、寄生虫等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一地区的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三)政府政策支持缺乏。缺乏相应的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乌兰察布地区的养殖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文中提到乌兰察布地区的养殖业主要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养殖业为主,这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养殖业的规模的扩大。而且政府的相关政策不明确,虽然提出了鼓励农村地区养殖业发展的口号,但是又缺乏政府政策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导致这一地区的规模化养殖业发展缓慢。

三、乌兰察布市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一)强化禁牧舍饲制度。禁牧舍饲是乌兰察布市政府单位针对地区的养殖业的状况以及发展方向而提出的科学的发展模式。禁牧舍饲是指将养殖业散养的方式转变为科学养殖,从而促进地区养殖业的增产、增收。但是禁牧舍饲并不是将牲畜圈养起来就可以,同时还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要综合考虑养殖的基本现状、发展方向以及牲畜的生活习性,来进行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同时在禁牧舍饲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的强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将养殖业的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都纳入管理的范围。养殖在做好牲畜养殖的同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养殖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生产、发展、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促进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的扶持是促进这一地区的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政府可以通过下发相应的文件、政策等方式,加强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提高农村地区的养殖补贴、降低养殖业的贷款要求和利息等方式扶持乌兰察布地区的养殖业的发展。有了资金的支持,养殖用户才能够不断的扩大规模,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规模化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出台奖励政策,对发展较好的养殖用户进行奖励,通过利用榜样作用,促进后进。(三)建设领头企业。要促进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可以先培养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培养一批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的养殖企业,从而带动农村养殖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参加到规模化的企业生产模式中去,与企业一起共享经济利益、承担发展风险。通过利用企业发展带动个体经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扩大农村地区的养殖规模,从而促进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化养殖业是现代养殖业最终的发展方向,针对乌兰察布地区目前养殖业发展的问题和阻碍,政府和养殖个人、企业都应该行动起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的促进乌兰察布地区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作者:吴红杏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思政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刘云计.浅析乌兰察布市禁牧舍饲后养殖业的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5,38(2):122-123

养殖发展范文篇4

一、我市畜禽养殖小区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规模养殖场(户)7083个,畜禽规模养殖总量达5000多万头(只),占总养殖量的40%;各类规模养殖小区152个,其中养猪小区46个、养牛15个、养羊13个、养禽78个。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年创利润4000多万元,户均2万元。息县城关镇兴隆养猪小区有24户,现存栏生猪1万余头,去年共出栏生猪1.7万头,年销售收入1683万元,全年获利310万元,户均12.9万元。由于畜牧业整体规模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小群体、大规模”的区域优势。

养殖小区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庭院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防疫困难等问题,改变了“分散养殖,人畜混处”这一农村传统习惯。对拥有小本资金的专业户来说,集中建舍,分户饲养的养殖小区成为适宜的选择。这种“小规模、大群体”的方式,已经成为我市现阶段畜牧业的生产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目前,我市的畜禽养殖小区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农户”型。农户负责生产,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良种、饲料,提供防疫、技术服务、回收产品,小区作为龙头企业的初级产品生产基地。如:潢川华英集团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协会带动型。小区内实行“协会+农户”的形式,由协会牵头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如:息县包信养殖小区由镇蛋鸡协会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方式,不断吸引农户入驻小区。目前,小区内饲养蛋鸡千只以上的农户已发展到近300户。三是能人与经济人带动。浉河区柳林乡唐成贵、黄中林,谭家河乡许远强、邓安明、徐明发等一批生猪养殖大户,带动周边地区400多农户从事生猪养殖,年规模饲养量达20余万头,已形成了谭家河乡大桥,柳林乡李店、贺店等一批生猪养殖小区。

二、我市发展畜禽养殖小区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领导重视,强化责任

我们把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发展规模养殖、促进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明确提出了“紧紧围绕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畜禽养殖小区”发展方针,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创造宽松环境,加快了畜禽养殖小区的建设步伐。一是优惠政策扶持。我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规定了在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用水、用电、用材、用地等方面应给予优惠。固始县每年拿出100万元重点用于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凡建一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奖励5万元。息县每年投入200万元小额贷款用于扶持规模养殖户扩大生产,并从2004年开始连续5年把财政贴息贷款重点用于养殖小区建设上;二是抓好服务,创优环境。我们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对全市的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实行了统一发展规划、统一建设用地、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建筑模式。全市还成立了“抓基地、带小区、促进农民增收”领导小组,成员每人包联1-2个养殖小区,并为每个小区配1名技术人员,实行全面跟踪指导和技术服务。同时定期组织技术帮扶服务队对小区和规模场的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和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全面提高小区畜禽养殖技术水平;三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市将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县、区,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小区建设,并将小区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同时,采取了各种激励机制,对完成目标较好的县、区以及达标小区和规模大户进行表彰奖励。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了畜禽养殖小区的快速发展。平桥区在20*年把建设银钱村养殖小区做为当年的“一抓一”工程,不断加大扶持和发展力度。目前,该村养猪户已由最初的不足10余户发展到现今的50余户,年可出栏7500头左右,创利润150多万元。该村养殖大户张载辉存栏生猪1000余头,年出栏2000头,获利达40多万元。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畜禽养殖小区是现代畜牧业的雏形,是适应大市场、参与大流通的基础,是改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市过去以传统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小,小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为此,我们一方面向农户宣传传统散养方式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质量低、技术推广难度大、市场对接困难、经济效益差等弊端;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建设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化养殖的好处。同时,积极培育养殖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息县城关兴隆小区的刘保刚入区前,年销售500生猪头,利润只有4.3万元;入区后,生猪存栏达520头,2004年出栏生猪550头,销售收入55.4万元,年获利润10.2万元。刘军入区前利用自己家的责任田盖了15间猪圈,由于地方小,没有发展余地,年获利润不足2万元;入区后,2004年销售生猪630头,当年获利达到11.5万元,比进入小区前翻了几翻。由于畜禽养殖小区在种猪、饲料、药械等方面进行统一采购,价格进一步降低,并且养殖规模大,一次性出栏数多,减少了经纪人零星收购环节,价格要普遍高出市场价格。息县城关镇兴隆小区生猪出售价格高于市场价0.4-0.6元/公斤。活生生的典型,使广大养殖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只有发展畜禽养殖小区,才能实现畜牧业的规模效益,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有效促进增收。在此基础上,市畜牧局因势利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发展方案,计划到2007年,全市统一规划,布局合理、标准一致、示范带动的小区要发展到100个。

(三)舞动龙头,辐射带动

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在积极培育和扶持畜禽龙头企业的同时,认真做好畜禽养殖小区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对接,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经营为指导思想,加快发展小区畜禽养殖生产,大力推广“公司+小区农户养殖”模式,实现“小区搞饲养,龙头打市场”的目的,有效的回避和分摊风险,促进了畜禽养殖小区及所在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小区养殖业兴起。实践证明,畜禽养殖小区只有走产业化之路,才能够长盛不衰,也只有在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拉动下,采取良好的运营机制和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才能实现多赢。目前,全市各类畜牧龙头企业蓬勃发展,大小龙头企业已达3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的大型畜牧龙头企业有潢川华英集团、三高固始鸡发展有限公司、商城中原制鬃厂等。华英集团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和乡镇联办的方式,通过农民申报、小区经理考察认定、专人管理、养殖全程“一条龙”服务的程序,建起了一批高标准的养殖示范园区。同时还在小区内的养殖场户实行“五保一扶一优”,即保证鸭苗供应、保证饲料供应、保证成鸭回收、保证提供技术服务、保证养殖利润、对资金不足的场户进行扶持、对场户在鸭苗和饲料的购置上均享受一定的优惠价格。2005年上半年,集团又投资1000万元,在312国道沿线以南6个乡(镇)各兴建了年出栏100万只的华英鸭养殖小区。截止目前,潢川周边县市先后有3万余农户、10万余人从公司直接受益,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四)健全组织,强化服务

发展畜禽养殖小区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而养殖小区服务组织和服务功能的建立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发展养殖小区能够最终获得较高收益的关键。因此,在发展养殖小区上确立了“工业化的发展,工厂化的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积极引导园区成立养殖业协会,对每个养殖户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从加强农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培植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入手,一方面利用营销大户、运输专业户、农民经纪人的市场和信息优势,积极组织畜禽产品营销,拓宽销售流通渠道;另一方面依托养殖大户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组织成立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养殖小区,共同开拓市场,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息县包信镇蛋鸡协会,已发展养蛋鸡1000只以上的293户,其中万只以上规模的达18户,形成了6个养殖小区,每个小区养殖规模在20万只左右,该镇每天可供鲜蛋30多吨,通过养殖协会远销到合肥、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蛋价比当地市场价高0.2元/公斤以上。

三、存在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我市畜禽养殖小区普遍还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小区还存在消极认识。认为畜禽养殖是传统产业,家家户户都会养,在哪都能养,没有必要建小区,对入驻小区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二是资金短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严重不足,造成部分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缺乏后劲,畜牧业发展资金主要依靠养殖场户自筹,无法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和小区发展。例如:光山县槐店乡王寨村民组农民王德营存栏种用麻鸭1000多只,年孵化鸭35万只,销售麻鸭3.5万只,年收入50余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养鸭大王。但由于受资金限制,全家6口人承担全部的养殖生产任务,场区设施简陋,孵化采取的还是原始的土炕孵化,想进一步扩大规模,走成立公司、带动农户发展养殖的路子难度较大。

三是生产管理水平不高。一些畜禽养殖小区内的生产经营者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只依靠传统粗放养殖方式进行养殖,饲养管理水平低,常有购进劣质种畜禽、饲料、兽药等情况发生;在养殖中,随意用药,影响了畜禽产品质量。例如:罗山楠杆田堰良种猪场尹前国在20*年一次购入60吨伪劣饲料,导致生猪出现不良反映和死亡,造成损失近10余万元。

四是相关扶持政策不多,政策落实不力。一些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还没有很好的长效落实措施。特别是国家已明确规定养殖业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但部分地方仍未得到很好的落实。浉河区柳林乡对建规模养殖场依照建筑用地高额收费,并对原已建成并使用多年的养殖场征收临时建筑用地费,不交纳的强行拆除,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同时,养殖场用于贷款抵压的产权证办理费用过高。按1个500头标准养猪场计算,办理产权证需交纳2万余元。而农户拿这笔钱能再引进20头种母猪,年可增加出栏生猪400头。没钱办不到证,没证贷不到款,没资金发展不起来,有钱办证又不划算。这个问题目前在广大养殖场户中存在的现象十分普遍。

五是小区内部相对封闭。一些畜禽养殖小区内生产经营无规划,信息无交流,由养殖户自行组织生产,缺乏统一沟通与配合,缺乏统一的防疫、消毒、污物处理措施,没有形成统一规划、防疫、用料、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发挥不了小区整体融资、对外竞争、抗御风险的作用和规模效益。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类媒体,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对促进农民增收制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切实把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养殖小区的品种选择、场地占用、规划设计、服务组织建立都要亲自安排部署,确保落到实处。

(二)规范发展养殖小区,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要把畜禽养殖小区与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紧密结合,突出当地畜禽养殖优势和特点。对畜禽养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乡(镇)村,要正确引导,优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稳步推进”建设畜禽养殖小区的原则,大力发展以养殖小区为重点的规模生产。按照《河南省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规范》,对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进行改造和建设,使之规范为标准化养殖小区,使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降低全市散养数量,使传统落后的庭院散养向大规模、集约化、高效益转变。

(三)创造发展环境,促进小区发展

一是要优化舆论环境,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宣传发动、外出参观、专家讲座、典型示范,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发展养殖小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优化执法环境。行政执法部门要依法行政,为畜牧业和养殖小区建设保驾护航,要加大对涉牧案件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三是要优化投入环境。积极促成政府部门落实养殖用地、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畜禽养殖信贷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加大资金投入;四是优化技术服务环境。通过举办学习班、现场观摩、定期培训等多种方式行对小区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着力培养出一批技术能手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五是优化建设和治理环境。各级政府要对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积极推行“三通一平”。即:水、电、路三通,土地平整。同时做好小区环境治理,凡新建养殖场,必须要有粪便等污物综合处理设施,对现有小区要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沼气建设,加大整改力度。

(四)抓好制度建设,增加养殖效益

建立起卫生防疫制度、人员物品管理制度、消毒制度、培训制度、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等。采取多种形式,对畜禽养殖小区内生产经营人员进行业务管理等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小区内科技化生产水平;通过对小区基础设施、操作程序、防疫程序、品种要求和产品质量等制定控制标准,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饲养随意、管理松散、防疫水平低等弊端,以达到不断提高饲养水平,增加养殖效益的目的。

养殖发展范文篇5

1青岛市海水养殖业现状

青岛市海水养殖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比较突出,全市管辖海域1.22万kmZ和710km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全国五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均起源于青岛,有着良好的海水养殖产业基础。2009年,全市深水抗风浪网箱达到1800多个,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工厂化养殖规模达到65万m3水体,养殖品种由单一的鱼类养殖发展到鱼、海参、虾并举,养殖区逐步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池塘改造养参面积达到0.3万h扩(4万多亩),并形成了多处千亩以上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在海水养殖业的带动下,全市海洋渔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009年,全市渔业总产值335.7亿元,占海洋经济的22.3%;水产品总产量110万t,其中,海水养殖80.3万t,占73%;全市实现水产品产值104.7亿元,增长10.2%;渔民人均纯收人12800元,高出农民人均纯收人38.3%。渔业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成为沿海镇村经济发展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存在问题

2.1养位规模小,且呈逐年缩减趋势

目前,全市海水养殖面积(33.3h衬以上)累计3.6万hmZ(54万亩),养殖业户1.5万户。而大连、宁波海水规模养殖面积为27.3万hmZ(260万亩)、4.2万hmZ(61.5万亩),分别是青岛市的4.8倍和1.14倍。大部分养殖池塘是在原有虾池基础上简单开挖改造形成的,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进排水系统、供电等不配套。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港口、旅游、修造船等相关涉海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批渔业项目从海岸线上撤出,沿海养殖水域被大幅度缩减,养殖渔民“失海”现象日渐凸现,养殖水域利用结构性矛盾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市约有1.3万hm,(20万亩)养殖水域滩涂被占用,占海水养殖总面积的40%多。与此相比,海上空间资源还有很大开发潜力,青岛市10m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1273k时,30m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9165k衬,但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率仅占2%,一巧m-一40m海域利用率更低,目前国际上海水养殖区域已拓展到负几十米,深海养殖开发利用空间很大。

2.2主导产业弱,市场竟争力不高

据调查分析,全市海水养殖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主导产业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能力不够,缺少拉动渔业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从加工环节看,海水养殖产品加工粗放、产业化链条较短,难以达到靠加工带动养殖产品增效、实现渔民增收目的。从市场竞争看,由于缺乏具有自身特点品牌培育,尤其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不多,市场占有率不高,始终没有摆脱内销束缚(当地销售占70%)。

2.3经营管理粗,养殖效益不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海水养殖先后兴起了虾、扇贝、鱼类和海参、鲍等养殖浪潮,均收到了明显成效。但多年来,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直接影响了养殖业的规模发展。胶南90%的虾池由沿海村养殖户分散经营,且发包期年限不等,短期内实现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和规模开发存在难度。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管理,不少养殖场放苗过密,超过环境容量,影响产量效益。胶州杂色蛤养殖,从最初的每667mZ放苗几十公斤到现在的500多公斤,致使杂色蛤生长缓慢,养殖效益下降。

3发展对策建议

3.1制定规划,整合水产养殖规模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涉及到资源、市场、科技、投资等诸多方面,必须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一是由市海洋与渔业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在深人调研、摸清底数、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海水养殖业发展规划和比较具体的分区、分类指导性计划,明确发展布局、品种结构、产品层次、质量要求和市场目标,加大资源整合开发力度,规划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区,形成规模布局、集约发展的养殖新格局。二是尽快出台《青岛海洋功能区划》和《水域滩涂养殖规划》,指导沿海区市制定海水养殖发展规划,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分类指导,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加快引导水产养殖从岸线向陆上、从海面向海底、从近海向外海转移。三是加快海水养殖业规模发展。发展海参、鲍、虾、蟹混养,提高立体化养殖效益。当前,在对全市适宜发展海水规模养殖的虾池进行调查基础上,抓紧制定养殖规模标准,合理确定养殖面积,加大整合力度,突出搞好内部设施配套以及道路、供电、绿化等建设,尽快打造一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集约高效的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示范区。争取利用2一3年时间,建成3处66.7h衬(1侧刃亩)以上规模养殖示范区。

3.2调整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品种

一是深人调整海水养殖结构,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将海参、鲍、对虾等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力争3年时间打造几个产值过5亿元、10亿元的优势品种,形成支撑全市海水养殖的主导产业。二是大力推广新型高效养殖模式。重点推进高标准规模化健康养殖,突出发展标准化池塘养海参、深海抗风浪网箱养鱼、工厂化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模式,尽快形成一批海水养殖高效生产基地,扩大海珍品和高价值海水鱼精养规模,提高海珍品养殖比重。三是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当地海产品加工生产。鼓励现有从事水产品来料加工企业扩大规模,组织开展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当地海产品加工生产,拉长海产品加工链条,提高海产品加工附加值。

3.3培育品牌,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

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地方品牌走出去,必须把品牌创建作为推进海水规模化养殖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充分借助现有海水养殖基地优势,扩大名特优珍稀海洋生物养殖规模,提高优质品种的覆盖率,依靠规模优势提高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为海水规模化养殖深加工搞好配套服务。积极扩大本地自有水产品加工出口规模,利用改造、扩建、新建相结合的办法,推进渔业产品精深加工进程,形成养殖、加工、出口“三驾并驱”格局。同时,积极引进一批海洋食品深加工企业,扶持开发多样化、系列化、标准化的海洋食品,打造青岛海产品知名品牌。

养殖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种植;养殖业;发展;户撒

陇川县户撒乡年平均气温15.5℃-16.5℃,年降雨1700mm-1800mm,霜期4个月左右。户撒坝由于四周被群山环绕,雾气较大,不易发散,特别是雨季,相对湿度84%,年均日照2300h-2400h。由于特殊的地形影响,形成户撒坝特殊的气候环境,明显不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地区,由此决定了在陇川坝那一个海拔带适应种植经济作物到了户撒坝那个海拔带就是生长不良。国家发展大宗经济作物的扶持政策它没有条件享受,适合户撒发展的经济作物又没有得到研究和扶持。导致户撒乡成为了热区中的冷区。所以,关注大热区之中特殊的小冷区户撒乡农村经济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1户撒乡的农村经济现状

户撒阿昌族乡位于陇川县西北部,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距县城章凤46km,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35km。全乡总体地貌是两山一坝的狭长小盆地,坝区海拔1380m-1480m之间,最高海拔2138m,森林覆盖率48.9%,全乡总面积251.9km2,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136个村民小组,共5716户26462人。分布有阿昌族、傈僳族、回族、景颇族,其中,阿昌族占全乡总人口的50%左右。2019年,户撒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7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7元。

2户撒乡土地资源现状

户撒乡实有耕地面积73192亩,其中水田46216亩,旱地26976亩。林地27.7万亩,其中,集体林地20.7万亩,国有林地7万亩。人均可耕地2.76亩,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户撒乡发展种养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3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增产增收

3.1粮食生产持续丰收。坚持农业生产基础地位,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2019年完成:水稻种植36893亩、玉米种植面积9135亩、小麦10894亩、油料作物7814亩、蔬菜15463亩。特别是玉米、小麦、油料生产的发展为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优质饲料。3.2烤烟产业持续发展。2019年种植烤烟23533亩,实现产值8490万元,平均亩产值3628元,烟草产业为发展种养殖业提供资金支持。3.3畜牧产业成效显著。大力扶持生猪规模化养殖,全面加快各项科技措施的推广,扶持发展保平村强兴养猪厂、曼捧村红星生猪养殖场,潘乐村生猪养殖生态循环示范村、户早村来细、潘乐芒旦芒孔养牛小区建设基本完工。2019年生猪出栏15219头、存栏17163头,肉牛出栏1481头、存栏7240头,禽出栏102255只,羊出栏2144只、存栏2347只。3.4特色产业取得新突破。目前:户撒乡猕猴桃种植面积达4800亩,挂果面积达2200亩;一期脱水蔬菜生产线累计投资2800万元,推广农户合同种植260亩;坪山八官小组100亩樱桃种植示范基地长势良好,隆光村板鹅合作社年产值达到200万元以上;坪山的草果生产收入持续增长;2019年,户撒乡为调整产业结构,向陇川县委争取到蚕桑种植指标226亩。例如,坪山村中寨小组长施四带头种植20亩桑,2019年养蚕收益近5万元,2020年第一批养蚕收益2.5万元,预计全年养蚕收益突破7万元,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提升了农户种养殖蚕桑的积极性;2017年政府引进秋冬季种植荷兰豆,发展烟后产业,2019年种植205亩,合同保底价6元/公斤,优质技术户亩产值纯利润高达6000元,产品远销日本、台湾等地。打造户撒小软米优质稻、菜籽油品牌,这些特色产业将会成为部分农户的增收新途径。

4户撒乡种养业的发展思路

4.1大力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畜牧业稳定增长。采取长短期受益种养殖项目相结合,以烤烟产业扶持为基础,着力打造户撒优质稻米、红心猕猴桃、草果、甜玉米等中长期受益特色农产品,积极扶持发展肉牛、生猪、禽类等短期受益养殖业,通过多产业带动,确保大多数农户就地稳定增收致富。虽然粮食生产持续丰收,但是仍然要坚持农业生产基础地位,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确保每年种植水稻4.50万亩、种植玉米2.30万亩、种植小麦1.50万亩、油料作物1.5万亩、蔬菜0.2万亩。在确保口粮的同时,为调整发展养殖业奠定坚实的饲料基础。4.2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把种植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扶持生猪规模化养殖,全面加快各项科技措施的推广,扶持发展保平村强兴养猪厂、曼捧村红星生猪养殖场、户撒回味香板鹅加工厂,潘乐村生猪养殖生态循环示范村、户早村来细、潘乐芒旦芒孔养牛小区建设;年生猪存栏3万头以上、肉猪出栏3.4万头以上、肉牛出栏2500头以上、禽出栏12万只以上、禽蛋产量200吨以上、羊出栏2000只以上,全乡畜牧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尽快形成较大的规模化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养殖产业链。大力宣传拓展户撒乡有养殖家鹅并生产加工板鹅销售的经验和技术,总结隆光村板鹅合作社运行的模式,继续组建多个板鹅生产加工销售合作社,畜牧技术部门要制定养殖技术、加工技术标准,最终宣传形成强有力的规模化板鹅养殖、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4.3烤烟生产要注重提质增效。户撒乡利用冬春季的天然自然优势,发展了烟草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户撒乡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烟草是国家双控生产的经济作物,不得随意扩大种植面积和增加产量,因此,各族干部群众要上下一心,要继续采取严格实行乡领导包村、干部包组和村组干部包户责任制,从面积落实到育苗、起垄、采收、烘烤、交售等各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检查,大力开展烟叶生产培训,把着力于降低生产成本、提质增效上,确保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4.4加大栽桑养蚕生产发展步伐。户撒乡的栽桑养蚕历史有据可查的是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都有过,最终因为没有可靠的蚕茧加工企业支撑,都以失败告终。21世纪开始,德宏正信股份有限公司落户陇川,公司采取工厂化饲养小蚕、农户饲养大蚕、公司保底价收购蚕茧的生产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风险、降低了农户的劳动强度,让栽桑养蚕在户撒乡显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抓住县委、县政府、公司大力扶持蚕桑生产的机遇,组织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农户劳动力条件适合的这部分农户大力发展栽桑养蚕,把户撒乡的土地优势快速转化为经济优势。4.5户撒乡不适宜发展甘蔗生产。户撒乡发展甘蔗生产,是制糖企业竞争下的产物,甘蔗属热带亚热带作物。在生长期间喜髙温、强光和温润的环境。全生育期需要8个月以上,≥10℃的积温达到6500℃—8000℃,年雨量在1500mm左右最为适宜,因此,我国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甘蔗发芽、分蘖、伸长以平均气温30℃左右最为旺盛。工艺成熟期则以晴朗、冷凉、无霜冻的天气最有利于成熟和收获。甘蔗不耐低温,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停止生长、最低气温低于0℃就会遭受冻害,-3℃以下则对产量和质量均有严重的影响。事实上,从户撒种植甘蔗以来的实际情况表明,一是产量低,二是成熟期霜冻,因此,户撒不是生产甘蔗的优势区域。4.6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改善生产条件。目前,影响农村种养殖业产品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化肥、农药、农村的人畜粪便、生产生活污水等,因此,要依托户撒独有山水、文化脉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合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组建乡、村、组保洁队伍,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大量积造施用农家肥,降低化肥用量,改善土壤地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4.7采用“互联网+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模式推销农产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广大农户在使用手机开展销售的同时,还可以依托目前在户撒乡11个村委会布点的11个“益农信息社”、云南省新华社监管的“三农通”信息平台,开展网上推销种养殖业的优质农产品。4.8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助推农产品经销。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探索彩色水稻、冬季环乡公路沿线种植油菜花,提升户撒知名度,吸引旅客前来观光,带动餐饮业发展,让种养殖产品转化为桌上美食,旅游旺季可以大力销售菜籽油、稻田荷花鲤鱼、红心猕猴桃等农产品,这样提升了农户种养殖积极性,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增收。关于户撒乡种植甘蔗的问题,要组织甘蔗技术含量经济方面专家深入研究,户撒乡是否适合发展甘蔗生产;关于户撒乡烟草收获后应该怎样种植销售鲜食玉米、荷兰豆的技术措施进行试验研究;关于户撒乡依山顺势创建生产草果的人工自然的技术措施要组织技术专家开展研究。

养殖发展范文篇7

一、我市畜禽养殖小区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规模养殖场(户)7083个,畜禽规模养殖总量达5000多万头(只),占总养殖量的40%;各类规模养殖小区152个,其中养猪小区46个、养牛15个、养羊13个、养禽78个。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年创利润4000多万元,户均2万元。*县城关镇兴隆养猪小区有24户,现存栏生猪1万余头,去年共出栏生猪1.7万头,年销售收入1683万元,全年获利310万元,户均12.9万元。由于畜牧业整体规模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小群体、大规模”的区域优势。

养殖小区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庭院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防疫困难等问题,改变了“分散养殖,人畜混处”这一农村传统习惯。对拥有小本资金的专业户来说,集中建舍,分户饲养的养殖小区成为适宜的选择。这种“小规模、大群体”的方式,已经成为我市现阶段畜牧业的生产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目前,我市的畜禽养殖小区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农户”型。农户负责生产,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良种、饲料,提供防疫、技术服务、回收产品,小区作为龙头企业的初级产品生产基地。如:潢川华英集团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协会带动型。小区内实行“协会+农户”的形式,由协会牵头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如:*县包信养殖小区由镇蛋鸡协会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方式,不断吸引农户入驻小区。目前,小区内饲养蛋鸡千只以上的农户已发展到近300户。三是能人与经济人带动。*等一批生猪养殖大户,带动周边地区400多农户从事生猪养殖,年规模饲养量达20余万头,已形成了谭家河乡大桥,柳林乡*等一批生猪养殖小区。

二、我市发展畜禽养殖小区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领导重视,强化责任

我们把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发展规模养殖、促进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明确提出了“紧紧围绕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畜禽养殖小区”发展方针,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创造宽松环境,加快了畜禽养殖小区的建设步伐。一是优惠政策扶持。我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规定了在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用水、用电、用材、用地等方面应给予优惠。固始县每年拿出100万元重点用于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凡建一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奖励5万元。*县每年投入200万元小额贷款用于扶持规模养殖户扩大生产,并从2004年开始连续5年把财政贴*贷款重点用于养殖小区建设上;二是抓好服务,创优环境。我们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对全市的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实行了统一发展规划、统一建设用地、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建筑模式。全市还成立了“抓基地、带小区、促进农民增收”领导小组,成员每人包联1-2个养殖小区,并为每个小区配1名技术人员,实行全面跟踪指导和技术服务。同时定期组织技术帮扶服务队对小区和规模场的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和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全面提高小区畜禽养殖技术水平;三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市将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县、区,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小区建设,并将小区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同时,采取了各种激励机制,对完成目标较好的县、区以及达标小区和规模大户进行表彰奖励。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了畜禽养殖小区的快速发展。*区在2003年把建设银钱村养殖小区做为当年的“一抓一”工程,不断加大扶持和发展力度。目前,该村养猪户已由最初的不足10余户发展到现今的50余户,年可出栏7500头左右,创利润150多万元。该村养殖大户张载辉存栏生猪1000余头,年出栏2000头,获利达40多万元。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畜禽养殖小区是现代畜牧业的雏形,是适应大市场、参与大流通的基础,是改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市过去以传统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小,小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为此,我们一方面向农户宣传传统散养方式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质量低、技术推广难度大、市场对接困难、经济效益差等弊端;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建设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化养殖的好处。同时,积极培育养殖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县城关兴隆小区的刘保刚入区前,年销售500生猪头,利润只有4.3万元;入区后,生猪存栏达520头,2004年出栏生猪550头,销售收入55.4万元,年获利润10.2万元。刘军入区前利用自己家的责任田盖了15间猪圈,由于地方小,没有发展余地,年获利润不足2万元;入区后,2004年销售生猪630头,当年获利达到11.5万元,比进入小区前翻了几翻。由于畜禽养殖小区在种猪、饲料、药械等方面进行统一采购,价格进一步降低,并且养殖规模大,一次性出栏数多,减少了经纪人零星收购环节,价格要普遍高出市场价格。*县城关镇兴隆小区生猪出售价格高于市场价0.4-0.6元/公斤。活生生的典型,使广大养殖户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只有发展畜禽养殖小区,才能实现畜牧业的规模效益,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有效促进增收。在此基础上,市畜牧局因势利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发展方案,计划到2007年,全市统一规划,布局合理、标准一致、示范带动的小区要发展到100个。

(三)舞动龙头,辐射带动

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在积极培育和扶持畜禽龙头企业的同时,认真做好畜禽养殖小区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对接,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经营为指导思想,加快发展小区畜禽养殖生产,大力推广“公司+小区农户养殖”模式,实现“小区搞饲养,龙头打市场”的目的,有效的回避和分摊风险,促进了畜禽养殖小区及所在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小区养殖业兴起。实践证明,畜禽养殖小区只有走产业化之路,才能够长盛不衰,也只有在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拉动下,采取良好的运营机制和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才能实现多赢。目前,全市各类畜牧龙头企业蓬勃发展,大小龙头企业已达3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的大型畜牧龙头企业有潢川华英集团、三高固始鸡发展有限公司、商城中原制鬃厂等。华英集团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和乡镇联办的方式,通过农民申报、小区经理考察认定、专人管理、养殖全程“一条龙”服务的程序,建起了一批高标准的养殖示范园区。同时还在小区内的养殖场户实行“五保一扶一优”,即保证鸭苗供应、保证饲料供应、保证成鸭回收、保证提供技术服务、保证养殖利润、对资金不足的场户进行扶持、对场户在鸭苗和饲料的购置上均享受一定的优惠价格。2005年上半年,集团又投资1000万元,在312国道沿线以南6个乡(镇)各兴建了年出栏100万只的华英鸭养殖小区。截止目前,潢川周边县市先后有3万余农户、10万余人从公司直接受益,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四)健全组织,强化服务

发展畜禽养殖小区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而养殖小区服务组织和服务功能的建立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发展养殖小区能够最终获得较高收益的关键。因此,在发展养殖小区上确立了“工业化的发展,工厂化的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积极引导园区成立养殖业协会,对每个养殖户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从加强农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培植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入手,一方面利用营销大户、运输专业户、农民经纪人的市场和信*优势,积极组织畜禽产品营销,拓宽销售流通渠道;另一方面依托养殖大户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组织成立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养殖小区,共同开拓市场,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县包信镇蛋鸡协会,已发展养蛋鸡1000只以上的293户,其中万只以上规模的达18户,形成了6个养殖小区,每个小区养殖规模在20万只左右,该镇每天可供鲜蛋30多吨,通过养殖协会远销到合肥、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蛋价比当地市场价高0.2元/公斤以上。

三、存在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我市畜禽养殖小区普遍还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小区还存在消极认识。认为畜禽养殖是传统产业,家家户户都会养,在哪都能养,没有必要建小区,对入驻小区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二是资金短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严重不足,造成部分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缺乏后劲,畜牧业发展资金主要依靠养殖场户自筹,无法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和小区发展。例如:光山县槐店乡王寨村民组农民王德营存栏种用麻鸭1000多只,年孵化鸭35万只,销售麻鸭3.5万只,年收入50余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养鸭大王。但由于受资金限制,全家6口人承担全部的养殖生产任务,场区设施简陋,孵化采取的还是原始的土炕孵化,想进一步扩大规模,走成立公司、带动农户发展养殖的路子难度较大。

三是生产管理水平不高。一些畜禽养殖小区内的生产经营者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只依靠传统粗放养殖方式进行养殖,饲养管理水平低,常有购进劣质种畜禽、饲料、兽药等情况发生;在养殖中,随意用药,影响了畜禽产品质量。例如:罗山楠杆田堰良种猪场尹前国在2003年一次购入60吨伪劣饲料,导致生猪出现不良反映和死亡,造成损失近10余万元。

四是相关扶持政策不多,政策落实不力。一些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还没有很好的长效落实措施。特别是国家已明确规定养殖业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但部分地方仍未得到很好的落实。浉河区柳林乡对建规模养殖场依照建筑用地高额收费,并对原已建成并使用多年的养殖场征收临时建筑用地费,不交纳的强行拆除,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同时,养殖场用于贷款抵压的产权证办理费用过高。按1个500头标准养猪场计算,办理产权证需交纳2万余元。而农户拿这笔钱能再引进20头种母猪,年可增加出栏生猪400头。没钱办不到证,没证贷不到款,没资金发展不起来,有钱办证又不划算。这个问题目前在广大养殖场户中存在的现象十分普遍。

五是小区内部相对封闭。一些畜禽养殖小区内生产经营无规划,信*无交流,由养殖户自行组织生产,缺乏统一沟通与配合,缺乏统一的防疫、消毒、污物处理措施,没有形成统一规划、防疫、用料、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发挥不了小区整体融资、对外竞争、抗御风险的作用和规模效益。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类媒体,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对促进农民增收制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切实把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养殖小区的品种选择、场地占用、规划设计、服务组织建立都要亲自安排部署,确保落到实处。

(二)规范发展养殖小区,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要把畜禽养殖小区与畜牧业结构调整和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紧密结合,突出当地畜禽养殖优势和特点。对畜禽养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乡(镇)村,要正确引导,优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稳步推进”建设畜禽养殖小区的原则,大力发展以养殖小区为重点的规模生产。按照《河南省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规范》,对相对集中的养殖小区进行改造和建设,使之规范为标准化养殖小区,使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降低全市散养数量,使传统落后的庭院散养向大规模、集约化、高效益转变。

(三)创造发展环境,促进小区发展

一是要优化舆论环境,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宣传发动、外出参观、专家讲座、典型示范,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发展养殖小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优化执法环境。行政执法部门要依法行政,为畜牧业和养殖小区建设保驾护航,要加大对涉牧案件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三是要优化投入环境。积极促成政府部门落实养殖用地、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畜禽养殖信贷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加大资金投入;四是优化技术服务环境。通过举办学习班、现场观摩、定期培训等多种方式行对小区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着力培养出一批技术能手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五是优化建设和治理环境。各级政府要对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积极推行“三通一平”。即:水、电、路三通,土地平整。同时做好小区环境治理,凡新建养殖场,必须要有粪便等污物综合处理设施,对现有小区要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沼气建设,加大整改力度。

(四)抓好制度建设,增加养殖效益

建立起卫生防疫制度、人员物品管理制度、消毒制度、培训制度、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等。采取多种形式,对畜禽养殖小区内生产经营人员进行业务管理等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小区内科技化生产水平;通过对小区基础设施、操作程序、防疫程序、品种要求和产品质量等制定控制标准,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饲养随意、管理松散、防疫水平低等弊端,以达到不断提高饲养水平,增加养殖效益的目的。

(五)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搞活畜产品流通

在注重培育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积极搞好现有畜禽养殖小区与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销利益衔接,引导建立双赢机制;强化与上海、北京、广东、武汉等畜产品主销区的联系,完善产销联建机制;积极培育和规范畜牧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各类协会作用,及时给他们提供政策支持和信*,为农民和生产者进入市场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以上综合措施,确保畜产品产销渠道通畅,实现增产增收。

养殖发展范文篇8

1发展经验

1.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武胜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组织领导,负责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活动的日常事务和组织协调。技术专家组细分为生猪养殖、家禽养殖和草食牲畜养殖三个小组,主要职责是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供技术支撑、协助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相关工作。

1.2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生产按照“六化”推进。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实现畜禽品种良种化;畜禽圈舍、饲养与环境控制设备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实现养殖设施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实现生产规范化;健全防疫制度,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实现防疫制度化;有效处理畜禽粪污,达到排放标准,实现粪污处理无害化;依法对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投入使用实施有效期监管,实现监管常态化。

1.3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2007年开始,到2011年全县利用中央投资,实施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共改扩建生猪养殖场(小区)57个。2010年起,全县启动实施了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2011年,根据省上有关要求,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2011年现代畜牧业优质生猪养殖示范点建设的通知》。按养殖内容制定全县统一的评审打分细则,组织专家组开展初步筛选、技术培训、创建指导和验收评审等工作,及时高效地建成了12个圈舍面积8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场,验收后由县政府补助每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5万元,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树立了学习榜样,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成效。

1.4探索畜牧业发展新机制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采用“公司+专合组织+养殖农户(场)”的运作模式,实施“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经营方式,运用寄养、托养、订单养殖等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鼓励引导养殖业户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兴办各类畜牧合作社,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养殖业户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1.5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

1.5.1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

1.5.2对于具备粪污消纳能力的畜禽养殖区域,按照生态农业理念统一筹划。以综合利用为主,推广“畜-沼-果草”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达到治污成本最低,治污效果最佳的目的。

1.5.3计划在畜禽规模养殖相对集中的地区,规划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有机肥厂),收集养殖场粪便运送到一个中心,利用生产工艺生产有机肥料,变废为宝。

1.5.4对广安天兆白坪种猪场等粪污量大而周边耕地面积少,土地消纳能力有限的畜禽养殖场,主要采取建立污水处理站进行工业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1.5.5落实好大中型沼气建设等项目,扶持大中型畜禽养殖企业利用沼气发电项目等方式集中进行粪污处理,提高集约化处理和利用能力。

2主要问题

2.1投入不足,发展受限标准化规模养殖占用资金较大,各级部门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不具体,投入较少,没有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畜牧业发展投入机制。金融机构对现代畜牧业扶持贷款额度小、周期短且条件严格,养殖户和企业融资难度大,缺乏引种和购买养殖设施设备资金,从而制约了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

2.2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加强目前,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尚未聘用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及疫病观察员,影响到日常的疫病诊断、服务指导和疫情信息的发现、上报、处置等工作。技术人员知识普遍老化,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能力差。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少,工作难度较大,正常工作难以开展。部分基层技术人员竞争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服务范围窄“,轻防重治”、无法提供管理知识和信息服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个别养殖场不能达到防疫制度化和监管常态化。

2.3养殖用地缺乏近年来,国家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大,城市化、城镇化用地急剧增加,招商引资项目增多,总耕地面积有限,导致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紧缺,一些养殖项目因无法解决用地而不能得以实施,不利于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

2.4环保意识薄弱由于养殖场建环保设施投入大,而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业主环保意识不强不愿投入,致使一些养殖场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不能达到粪污处理无害化,同时引发社会问题,阻碍了发展。

3思考及建议

3.1强化政策扶持抓住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武胜县已有的基础优势,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的长效推进机制,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在规模养殖场优化品种、专合组织建设、技术推广、环境污染治理、争创品牌、畜产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合理规划,统筹兼顾,把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土地、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在推进基本保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行畜禽全面政策性保险,拓宽保险覆盖范围,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3.2强化畜产品安全

3.2.1着力动物免疫。认真做好畜禽春、夏、秋三季集中免疫和常年补免工作,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达到100%,彻底控制和消灭疫病。

3.2.2着力检疫监督。做好产地、屠宰、市场、运输等环节的检疫监督,引导业主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确保畜产品无疫病、无药残、无公害。3.2.3着力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控制疫源流动,提高预警能力。

3.2.4着力完善应急机制。根据重大动物疫病变化特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组建应急队伍,提高快速应急反应能力,构筑起畜牧业发展的安全屏障。

3.2.5着力投入品监管。组织执法人员,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加大对饲料、兽药市场的整顿,严厉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饲料及兽药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养殖户利益和畜产品安全。

养殖发展范文篇9

1草原与养殖业之间的关系

草原是养殖业发展的中药物质基础,草原执法工作是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对于促进我国养殖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当然前提是草场检测和维护工作的有效的实施,能够尽量保护草原、爱护草原、建设草原,如此势必能够为养畜生产生存和生长提供良好的草原环境,以便养畜能够健康的生长,最终得到优质的肉食品,如此势必能够促进我国养殖业良好发展[2]。其实,客观的来说草原上养殖业的多功能资源,有效的维护草原就意味着能够合理的运用资源,从而满足养殖业发展所需,促进生态养殖业持续发展;草原也是推进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农民种草养畜迈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重要举措。所以,保证草原了良好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想切实有效的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贯彻落实草原检测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检测工作来了解草原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处理和解决问题,如此势必能够保证草原环境良好,满足畜禽养殖的需求,促使畜禽良好的生长,进而推动养殖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了草原与养殖业之间关系非常密切,草原环境是否良好对养殖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而草原检测间接影响着养殖业,其监测力度的大小对养殖业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加强草原检测力度,加快养殖业发展的有效做法

在我国国民越来越重视健康、安全的肉食品的情况下,良好的养殖畜禽是非常必要的。而对我国养殖业发展实际情况予以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一些养殖户多年反复的在同一草原上放牧,致使草原滋生的大量细菌被带入到畜禽体内,进而导致畜禽染病,不能健康的生长,甚至死亡,这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还不不利于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应当加强草原检测力度,加快养殖业发展。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并总结以往工作经验,提出的建议是:2.1灭鼠除害。回顾分析近些年我国畜禽养殖实际情况予以深入分析,确定以放牧为主的养殖方式的实施,畜禽养殖效果高低与草原环境是否良好有直接关系。而现阶段某些地区的草原时常会看到害鼠群,如达乌尔鼠兔、中华鼢鼠等,其长期生存在草原上,将会导致草原上各类土蝗和草地螟虫增多,如若不能及时且有效的消除害虫、害鼠,那么畜禽将会受到病菌的侵害,进而导致畜禽生长不佳。为了尽量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当地政府应及畜牧部门应当调动全体员工,对草原进行全面的、多次的检测,了解草原实际情况,进而制定针对性的灭鼠除害的措施和害虫防治措施,以便尽可能的消除草原上的害鼠、害虫,之后合理的修复草原,如此势必能够大幅提升产草量,满足畜牧养殖需求[3]。2.2维护草原生态。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工作还是草原、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沙化面积占天然草原面积的0.6%左右,盐渍化面积占天然草原面积的0.15%左右,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等人为破坏草原生态的现象也较为多发。为了能够尽可能的解决以上问题,营造良好的草原环境,加强对草原生态的维护是非常必要的。具体的做法是对草原土壤条件予以检测,明确土壤理化状恶化实际情况,进而通过浅耕深翻、人工松土等方式方法来改善土壤现状;对土壤养分含量予以检测,进而实施季节性施肥,以便提高土壤养分,满足牧草生长需求;对牧草退化情况予以检测,进而落实针对性的人工草地建设工作,逐步改善草原退化现状,缓解草原压力[4]。

3结束语

经过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草原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此项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生态环境的好坏,间接决定畜牧养殖能否良好展开。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养殖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进一步强化草原检测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如此能够有效发现草原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维护草原,使之满足放牧需求。

参考文献

[1]尚燕,毛海燕.加强草原监测力度加快养殖业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14,(8):47-47.

[2]唐川江,周俗,张新跃等.基于多源空间数据的四川省草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设计[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5):661-667.

[3]陈全功.中国草原监测的现状与发展[J].草业科学,2008,(2):29-38.

养殖发展范文篇10

1树立负责任渔业理念统领青海鲑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青海鲑鳟鱼养殖产业发展以负责任渔业理念统领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坚决树立和践行渔业负责任理念,建立起对渔业负责任的许可制度及措施,必须以最为严格的许可制度措施来对养殖行为进行规范,应当较大程度上减少渔业随意性,使鲑鳟鱼养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得到减轻。负责任渔业理念在青海省地区包括以下几个具体内容:1.1在水环境方面。注重渔业水环境质量,对渔业用水质量状况负责,不能因为渔业养殖而破坏了对于人们更为重要的水环境。1.2在生态方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尽量降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保证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等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不能因为水产养殖而破坏原先完整和谐的生态系统。1.3对消费者食用水产品质量(即水产品的质。量问题和食用安全)方面要对消费者食品安全负责,不能只追求渔业产量或渔业的巨大利益而置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于不顾,损害消费者的食用安全。1.4社会公共利益方面。要对群众的社会公共利益负责,如保证当地的居民生活的正常化、维护当地的水上交通秩序、维持当地环境卫生的清洁、维护当地生态景观和旅游景区不得受到水产养殖活动的任何影响等。1.5对养鱼投资者或养殖户方面。对投资者、养殖户的自身利益负责,要提高准入门坎,严格执行管理政策,合理进行风险评估,避免因为投资者、养殖户盲目投入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生态破坏。1.6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能够保证鲑鳟鱼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实现产品标准化、市场规范化,提高鲑鳟鱼优良品质,做大做强青海三文鱼品牌,树立三文鱼品牌形象,对整个鲑鳟鱼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前途负责等。

2努力践行鲑鳟鱼养殖严管“三原则”

在建立了负责任渔业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在鲑鳟鱼产业发展的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结合青海省地区当前实际情况,开创性提出沿黄网箱养殖严管“三原则”,也就是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1],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2.1执行最为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明确划定保护区与养殖区,黄河干流龙羊峡水库的以上水域划定为保护区,禁止任何渔业养殖和开发,从龙羊峡至积石峡段适宜养殖的各水库划为养殖区,并对各水库通过科学容量测算,进行严格的养殖总容量控制,划定养殖容量红线,不提倡高效高产,力求生产高品质商品鱼,严防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建立最为严格的网箱养殖场审批制度(申请→环境影响等综合评审→审批→发放水域滩涂养殖证)[2],同时要求三倍体虹鳟养殖方形网箱(箱体长宽高大小6m×6m×6m、7m×7m×7m、12m×12m×8m)入箱规格5g以上,圆形网箱(周长60m、80m、100m,网箱深度分别为7m、10m、15m)入箱规格100g以上,并严格执行单位网箱养殖规模最高控制在6kg/m3以内的要求。2.2执行最为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严把苗种检疫关,严格执行水产苗种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检疫流程,对鲑鳟鱼苗种的输入和输出实行严格的动态监管,对苗场进行产地检疫和入箱前严格复检。制定根据各养殖场实际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对鲑鳟鱼养殖IHN、IPN、疖疮病、小瓜虫病等进行例行监测和送样检测,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同时严格各养殖场从业人员出入养殖区的更衣和消毒制度,对进出人员及车辆进出场区必须施行严格的双向消毒措施。养殖的所有网箱须加盖网盖,以防止水鸟捕食鱼类和传播疫病。对病死鱼要按相关程序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将死鱼随意投入水库污染水域[3]。2.3执行最为严格的水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对鱼种、饲料、渔药等投入品的全程监控体系,确保养殖环节质量安全。推广三倍体虹鳟良种养殖,提倡养殖品种单一化,实行良种补贴,提高良种覆盖率。使用高能、环保、安全的配合饲料,大幅提高饲料转化率和鱼类品质,逐步实行饲料投入配额制度,以大大减少氮、磷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督促指导养殖户不使用禁用药物,尽量少用或不用类似于抗生素的药物,积极倡导减少各类消毒剂和鱼药使用量,广泛推广使用鱼用中草药和免疫制剂。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严格执行商品鱼上市前产品药残抽检,建立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引导和鼓励商品鱼进行绿色认证和产地认证,最终实现养殖场绿色认证全覆盖,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3完善技术和服务体系,提升现代渔业养殖水平

从建立完善鲑鳟鱼苗种繁育体系、强化基层推广服务体系、深化冷水鱼养殖基础研究、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不断夯实鲑鳟鱼养殖产业发展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提升高原冷水鱼现代化养殖水平。3.1建立较为完善的鲑鳟鱼苗种繁育体系。深入开展工厂化循环水鲑鳟苗种繁育技术的试验研发和运用,充分利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具有的智能、低碳、高效、循环使用的优势和特点,持续开展鲑鳟鱼良种选育、鱼种培育、多倍体制种等技术研发,切实保障省内网箱养殖优良苗种的自给率和覆盖率。3.2强化基层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水产站能力建设,建立微生物实验室,改善办公环境,提升技能水平,尤其加大对疫病监测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和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基层水产站的推广服务职能。同时加强对基层水产站技术人员及养殖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培育职业渔民,不断适应高原现代渔业发展的需求。3.3深化冷水鱼现代化养殖基础研究。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适合青海地区的高原现代渔业发展模式,包括构建和制定一系列基于负责任理念的相关负责任渔业许可制度;建立水质分析研究与养殖容量测算模型,为科学合理界定水库养殖容量提供技术支撑;制定和完善适宜养殖场管理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计划和标准化网箱养殖模式,开展冷水鱼疫苗研制和生产应用,提升整体疫病防控能力。3.4加强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在养殖渔业生态保护技术、现代化高科技渔业装备、现代渔业养殖先进理念和相关配套养殖技术,以及适宜青海冷水水域养殖环境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等方面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生产单位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联合开展技术合作和研究攻关,提升青海高原现代化渔业养殖水平。

4建立健全养殖水域环境监测及生态保护常态化工作机制

为最大程度减轻网箱养殖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青海从常态化开展养殖水体环境监测、定期开展养殖场管理评估及环境影响评价、实行轮养轮休制度、建立网箱养殖鱼类逃鱼档案制度、加强鱼品加工排污监管,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以及强化对土著鱼类监测管理和规范群众放生等方面建立健全网箱养殖对水域生态保护的常态化工作机制。4.1定期开展养殖水体生态和水质监测。在网箱区域及其上下游设置监测点,每年例行开展4次监测,监测范围覆盖较大规模渔场和各个养殖水域,及时监测养殖水域水质基本变化情况和趋势,同时在沿黄干流非养殖区设置监测点做为对照组,与养殖区数据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建立网箱养殖与主要水质指标关系的动态模型,完成年度沿黄各个水库的养殖水体环境健康状况评价,及时动态调整和修正网箱养殖容量。4.2定期开展管理评估及环评。由地方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牵头组织对各个养殖场进行管理评估,按照标准化网箱养殖技术规范建立养殖场管理评估体系,指导各个养殖场持续开展自查自评,查缺补漏,及时督促整改不符合项,不断提高养殖场整体管理水平。同时跟进渔业行政管理监督,当地渔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网箱养殖总体环境影响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顿,对不按要求整改的养殖场,采取吊销其养殖许可证等严厉措施。4.3实行轮养轮休制度。生产一轮(一般2~3年)商品鱼,要移动网箱养殖的地点,不可在原地进行再生产,移动距离要大于原养殖地点200m以上,进行轮养轮休,以防止局部水域严重污染和生物安全管理风险。4.4建立健全逃鱼档案制度。高度重视网箱养殖鱼类防逃工作,定期检查网箱安全性能,及时做好逃鱼记录并及时回捕,减少或消除逃鱼对外界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4.5加强鱼品加工排污监管。通过大力提升鱼品加工能力和现代化装备技术水平,提高商品鱼加工原料综合利用率,改进加工排污设施,采取严格环保措施,最大程度减轻对环境的污染。4.6深入开展网箱鱼体排泄物集污系统研发。进一步加大对网箱养殖残饵和粪便回收集成技术的研究,改进网箱底部集污装置,提高养殖粪便、残饵回收率,以及排污移出水体后的再次利用率,通过持续开展网箱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研究,最大程度减少网箱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4.7加强对民间随意放生活动的监管和引导。宣传落实国家农业部和青海省地区对水生生物保护和民间放生活动的相关政策规定,组织开展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进一步规范增殖放流和群众随意放生活动,以减轻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5打造青海三文鱼品牌,提升绿色发展质量

积极推进高原特色冷水鱼品牌建设,实现青海省鲑鳟鱼养殖绿色食品认证全覆盖,生产优质、高档、品牌水产品,打造集生态、安全、优质为一体的青海三文鱼品牌[4],拓展营销空间,提升绿色发展质量。5.1打造“区域共同品牌”。通过生产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技术标准化、电子商务等手段,抱团拓展市场,防治恶性竞争,不断提升青海省优质鲑鳟鱼产品的价值,打造青海三文鱼区域知名品牌,建立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长效机制,形成集苗种供应、网箱养殖、产品加工、冷链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为鲑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积极培育品牌文化,通过在龙羊峡建设三文鱼小镇、三文鱼博物馆,组织国内外越野挑战赛等活动,科普、传播、渗透三文鱼文化,提升品牌内涵和价值。此外,共同品牌并不是不要渔场的自有品牌,而是共同品牌+独立品牌,从而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品牌体系。5.2以产业联盟为平台,建立产业良性发展机制。发挥新成立的青海冷水鱼产业发展联盟的作用,通过联盟+公司+合作社的模式,真正实现“八统一”的要求,即统一苗种供应、统一饲料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基础设施提升、统一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统一品牌战略、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市场销售,加强行业自律,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做优品质,加快高原现代渔业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品牌化建设进程,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青海沿黄冷水鱼养殖区打造为部级现代冷水鱼养殖示范区。

参考文献:

〔1〕申志新,简生龙.青海鲑鳟鱼养殖苗种场、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要点〔J〕.中国水产,2016,(04):66-69.

〔2〕拉尔其布,王国杰,简生龙,王振吉,等.青海: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控制与净化工作经验〔J〕.中国水产,2018,(08):78-80.

〔3〕简生龙,申志新,赵娟.青海冷水鱼养殖疫病防控工作经验〔J〕.中国水产,2018,(08):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