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7:05

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范文篇1

【关键词】虚拟社区;微博;微博营销;营销策略;社交媒体

2009年,新浪推出了与Twitter类似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微博在拥有众多用户的基础上,也吸引了大量的商家,通过微博来从事产品推广等商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营销效率高、认知度高的营销博主,通过运营微博账户来进行产品宣传,建立起以该账号所的微博内容为核心的虚拟社区,并直接将社区中的用户导入到支付页面。

一、虚拟社区

1993年,学者霍华德•瑞恩高德(HowardRheingold)在《虚拟社区》(TheVirtualCommunity)一书中描述了虚拟社区的概念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怀有同样的价值观,为分享信息而在互联网上建立起联系的团体。”哈格尔和阿姆斯特朗(Hagle&Armstrong)则将虚拟社区定义为“虚拟社区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把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互联网建立起互动的基础,满足人们的兴趣、幻想、人际关系或交易等需求。”国内的研究者贾二鹏和陈建新则认为虚拟社区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微观区域或空间,通过BBS、Blog、Wiki、社会性网站等平台,把具有共同需求、志趣的人们聚集起来,构成的网上用户共同体。综合国内外诸多的观点,可以看出虚拟社区具有在网络环境下产生、通过共同兴趣聚集、成员之间存在互动交流等特点。

二、微博中的虚拟社区

(一)微博中的网络结构特征微博的互动关系呈现出静态结构基础上的动态结构。通过账户之间的关注(follow),可以形成静态结构,单方面成为粉丝(follower),或是通过互粉成为更加紧密的好友关系。动态网络结构则建立在静态网络的基础之上,网络结构中的节点是由静态网络的关注形成的,静态关系再通过转发、评论及点赞来转化为动态结构。动态结构中的弱联系结构会不断向强联系结构发生转化。微博中兼具强联系和弱联系,弱联系使得用户能够获得来自不同团体的不同的信息,强联系则是用户使用微博进行社交的结果。弱联系是广泛存在的,以关键人或关键事件为核心,简单的弱联系会渐渐向强联系结构渗透。(二)以@故宫淘宝为核心的虚拟社区@故宫淘宝账号粉丝量很大,但关注数却很少。这说明粉丝和@故宫淘宝之间是一种单方面的弱联系,粉丝为了能够在自己的时间线中阅读到感兴趣的内容而关注@故宫淘宝,但@故宫淘宝的账号仅是信息的者,除对少数粉丝进行转发和点赞外,不会与粉丝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根据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的观点,弱联系能够帮助网络中的人获取到更多的信息。以这种弱联系为基础,@故宫淘宝以自己的微博账号为核心,聚集了大量的有着相似兴趣取向的微博用户。新浪微博评论中的点赞功能和“楼中楼”功能,则促使了围绕@故宫淘宝的强联系的形成(图1)。.9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营销策划在@故宫淘宝微博的评论区中,常常会有“抢热评”的现象。微博评论区的评论会根据点赞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在“热门评论”中,因此一些网友会通过“抖机灵”的评论来吸引点赞,从而使自己的评论排在靠前的位置。对于“抢”到热门评论的网友来说,以吸引眼球的精彩言论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能够增加与原博主(@故宫淘宝)其他粉丝互动的机会。很多网友便由于相似的兴趣而在@故宫淘宝所的微博的评论区中互动,并发展为“互粉”的关系。这种“互粉”便是强联系形成的第一步。通过共同兴趣而聚集起来的人们,再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紧密地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新浪微博中的一个小的虚拟社区。@故宫淘宝以自己所的微博内容为核心,以账号首页为平台,将粉丝渐渐吸引为社区成员,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时,社区的结构将更为稳固,且不断进行着发展变化。

三、@故宫淘宝的营销策略分析

虚拟社区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社区信任;社会资本理论;网络社会资本

网络的兴起,打破了交往的时空局限。虚拟社区以其开放、自由、分享的魅力而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虚拟社区是网络社会化的重要产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里认为:“在未来几年中,虚拟社区建设将是网络应用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的建立,能促进知识的共享,提高成员对虚拟社区的忠诚度,最终实现虚拟社区的发展。因此,如何把好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水平这个风向标,显得格外重要。

1高校虚拟社区:校园文化的新阵地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虚拟社区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一种虚拟性的社区形式存在。其主要参与者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网络能力的在校师生,主要以校园网为依托,管理和建设由在校师生担任。社区成员在此分享知识信息,在一定的社区机制的约束下,推动高校校园学习型文化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特殊的群体使得高校虚拟社区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块新阵地,也使得其有与其他社区不同的特点:

1)用户群体结构比较稳定。社区是以网上学习为主,娱乐休闲为辅的多样化、趣味性的,能吸引广大师生广泛参与的学习型网络虚拟社区,可以形成以本校学科专业分布为主的结构稳定的用户群体。

2)信息资源保障要求高。高校虚拟社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密切关注社区动态信息需求,以其资源优势提供全方位、全程化的信息保障。

3)重视知识产品的开发与利用。高校虚拟社区中的信息交流具有集中性、连续性、积累性等特点,各主题讨论和研究的成果在信息管理机制下易形成知识产品,有利于激励社区成员贡献知识,开发新知识和共享知识。

在高校虚拟社区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虚拟社区在一些关于老乡会、社团等实体版块,都属于一些浅层次的交流,活动也处于被动状态,纵深发展不足。而在一些讨论热点等兴趣版块,成员的参与性极高,从多学科角度、不同层次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交流。因此,研究高校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机制,提高社区知识共享水平、增强社区活力,使虚拟社区真正成为知识共享平台,实现虚拟社区的价值增值,对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概念的引入

2.1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指个体知识、组织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为组中其他成员所共享,同时,通过知识创新,实现组织的知识增值的过程。

以往学者关于知识共享的定义可以分为四种观点:学习观点、沟通观点、创造观点和交易观点。形成表格如表1。

综上,我们可以将知识共享定义为个人、组织的显性、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的阐明、知识的交流和知识的理解三个环节实现相互转化的过程。

2.2社会资本

雅各布斯(Jacobs)1961年在《美国大城市的存亡》一书中正式提出社会资本(sociflcapital)这一概念,他将“邻里关系网络”界定为社会资本。而作为经济学的术语最早出现是在1986年,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同某些持久的、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体制化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这一网络为团体成员赢得物质或象征的利益提供保证。”

随着学术研究,社会资本概念的解释大体可以分为社会学角度、经济学角度和政治学角度。

帕特南(Putnam,1993,1995)将社会资本从个人层面上升到集体层面,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团体的甚至国家的财产,是组织的特点,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

NahapietGhoshal(1998)认为,社会资本是从社区中的人际连带网络发展出来的信任合作与集体行为。提出了三个维度:结构维(网络连接、网络位置)、关系维(信任、规范、认同、义务)、认知维(共享愿景和语言)。

本文认为,Nahapiet和Ghoshal(1998)的三个维度的划分更为完整的包含了虚拟社区中特有的社会资本的来源,因此将从这三个维度入手,并定义为“网络社会资本”,尝试从虚拟社区的角度提升这一社会资本理论的应用价值。

3高校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机制的模型

3.1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引入社会资本理论,以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南湖社区网站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高校虚拟社区中的成员之间形成的网络社会资本是如何通过影响他们在社区中的知识共享。

本文参照Nahapiet和Ghoshal做法,把网络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认知资本三个大的因子,参考前人学者的相关社区研究的结论,结合网络特征,对三个因子下的七个子因子重新进行了定义,采用知识共享(数量、质量)来衡量虚拟社区的知识创新。

建立高校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创新模型如图1。

知识共享的质量则以话题的相关性、理解程度、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时效性来衡量;知识的数量以社区每天的发帖和回帖来计算。

3.2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本论文对各个因子设计了调查问题选项,采用了Likert7级度量方法。通过网络和纸质方式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回收了803份。其中大一291份、大二230份、大三173份、大四86份、教师23份,男423份、女380份。

对样本数据基本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测算可靠性,各个因子的信度指标值均大于0.7。KMO值也都大于0.5,各维度均满足,因此,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利用sql2008和spss两个软件,对网络社会结构资本、关系资本、认知资本的各个因子与知识共享的质量与数量影响结果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做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的公式:

知识共享的数量=0.621*中心性+0.162*互惠+0.141共享语言+0.110*信任

知识共享的质量=0.337*中心性+0.316*互惠+0.187信任+0.174等价性

3.3模型的检验

社区认同和共享愿景都没有进入两个方程,与预测不一致。可能的解释是,超过半数的高认同与共同愿景使成员成了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

中心性、互惠、信任和等价性对知识共享的质量产生影响,中心性的系数最大,说明社区互动的中心性对知识共享的质量贡献大;互惠进入回归方程,这符合交易理论;信任出现在方程中,也与Smith在2002年对网络信任的研究结论——在线信任是网络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一致;等价性作为虚拟社区一特有的因子,说明了在虚拟社区中,成员地位的平等,使成员感到公平,提高了知识共享的质量。

4对高校虚拟社区发展的建议

虚拟社区的构建目前大多是以平台的角色和功能为指导,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虚拟社区用户反馈的各因素与知识共享的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处理,为高校虚拟社区建设与运营提出以下建议:

1)高校虚拟社区可以通过改善社区成员对社区的信任,提高知识共享水平。一方面打出学校官方的牌子,感情牌子,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的权威地位的认可,增强其知识共享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社区必须加强自身的信息内容的质量,吸引高质量的核心会员加入,改善社区成员对信息价值的认可度,从而促进识共享水平有效增长。

2)社区人际关系对高校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有促进作用。社区可以利用会员集中的优势,开展各种活动,加强社区成员的交流互动,营造社区成员的社区人际关系网络。

3)管理规范、秩序井然的社区也许不会让成员抛弃种种顾虑大胆主动地分享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却无疑能让社区用户发生更多的知识共享。

虚拟社区范文篇3

1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分析

1.1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1.1.1利于沟通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育者的教育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观意愿和接收程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启发严重不足,特别是“90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人群,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的社会倾向,有明显的自我权利意识和价值诉求。又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充分尊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民主而开放的氛围代替了刻板和枯燥,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必定是明显的。

1.1.2利于突破时空约束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硬件基础的,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在虚拟社区的世界里,无论在校园内外,无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宣泄情感,发表态度,宣扬主张。这一方面使教育对象(大学生)可以即时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全方位交流和沟通,使全程教育摆脱了时间的约束,又可以为教育者因势利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实时的保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

1.1.3利于增强教育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以虚拟社区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自然亲切,内容上丰富多变,彻底改变了枯燥乏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准确而及时的把握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特征,使得教育者能够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政治性和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与学生共同构建的轻松生动的教育氛围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1.2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

1.2.1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由于网络虚拟社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充分尊重个性”的表达显得更加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强化了个体意识,致使许多大学生沉醉其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加剧,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半径限制在了网络空间,阻断了与外界生活的正常交往,与身边同学和老师的必要沟通因此减弱和消失,最终的结果是,大学生群体现实意识的消退,造成了社会意识的群体淡薄和人际关系的普遍冷漠,削弱了学校组织的凝聚力[1]。

1.2.2思想道德行为失范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一些不良文化和垃圾文化也伺机萌动并呈泛滥之势。根据心理学原理,当个体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能完全与网络社区模式相匹配时,个体与网络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大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发育期,其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均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当网络中的某种道德理念借机侵入时,很可能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遭受极大的阻碍[2]。

1.2.3网络成瘾性加剧当虚拟社区暂时屏蔽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向虚拟世界寻求平衡的心理诉求就会加剧,对网络的依赖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长期、过度地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将逐渐孤僻而封闭,离群索居,人际关系失调,最终导致自我认知错位,并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具任何效果。

1.3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从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落后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育活动,工作量负荷严重;相对于规模急剧增长的学生人群,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难以持续进行。这种情况下,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同时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需要。当前情况下,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这为基于虚拟社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以及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伦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该群体也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网络自制能力和分辨能力。

1.4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虚拟社区在实现互动式交流的同时,也因此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误导也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这使得部分高校在涉足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上持严重的谨慎态度,甚至投鼠忌器,因此网络虚拟社区的积极教育功能被盲目抹杀了。在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上,高校必须做好网络平台的监控与维护,使网络能够正常的运转。这就要求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教育者,要将舆论导向的监督引导和网络的后台维护同时承担起来,这在当前的大多数高校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师的通信技术都相当有限,实现对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全方位管理存在着诸多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环节是“内化”,而“网络无政府主义”的现实使得大学生充分暴露了潜在的需求和欲望,这些需求和欲望甚至是不道德的,但经过网络散发出去后,被无形的放大[3]。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先进道德规范进化群体意识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受到严重破坏。

2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

2.1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对社会群体中的知识层次高,但对是非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如果还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教育功效是很难显现的。这就要求在丰富多样、时效性强的网络虚拟社区文化中,只有独立的进行文化辨识,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在多元复杂的网络思想理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单纯的课堂讲授是行不通的,只有转变教育模式,即从“灌输教育”转向“辨识教育”[4]。加强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从被动式的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主体,使得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受益者。

2.2教育者能力的提高

根据前文的论述,作为一种前喻文化,虚拟社区文化中的大学生们,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们要具备影响和引导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发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在思想观念上和认识水平上率先进入网络外,还要在技术上与网络虚拟空间互联,以一个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整治塑造。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当具备敏锐的信息嗅觉,随时捕捉、分析、判断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并把吸收到的有用信息经个人加工整理后及时传递给学生,也要随时接收和处理由学生传递给教师各种信息,并做及时的反馈,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育者要具备新形势下网络技术操作能力,更要具备在虚拟社区里起到引导者、掌控者、前行者的能力,这从一方面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虚拟社区范文篇4

本文所指的虚拟社区,主要是指电子商务中交易导向型的虚拟社区,它是由具有商业目的的个人或企业建立,其中的成员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主办方通过致力于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提供诸如商品信息、商家信息、交易信息等,达成商业交易的目的。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2.53亿。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9100万人,同比增长56.2%。在2008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净增量为4300万人。目前网络社区中的论坛/bbs访问率为38.8%,用户规模达到9822万人,在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九,已经跻身十大网络应用之列。

虚拟社区的营销价值

识别消费者需求。在虚拟社区中,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聚集在一起。在虚拟社区提供的交流空间里,人们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与想法。企业可以根据这些成员在社区中留下的各种信息,进行市场分析,这将更加贴切的符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有助于企业了解消费者偏好,锁定目标顾客。

影响消费者决策。“口碑营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据市场研究公司jupiterresearch的调查显示:77%的网民在线采购商品前,会参考网上其他人所写的产品评价;超过90%的大公司相信,用户推荐和网民意见在影响用户是否购买的决定性因素中非常重要。

提高顾客满意度。在虚拟社区里,人们会对产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意见,这是用传统方法收集顾客意见无法达到的效果。在虚拟社区中,对于某些顾客提出的意见,甚至可以在线实时进行回复解答。顾客常问什么问题,具体如何解决,多次筛选和精练后放到顾客很容易就在社区中找到的地方。这样可以很大程度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效率和顾客满意度。

培养顾客忠诚。顾客一般倾向于向其他顾客寻求与其所希望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建议和信息。虚拟社区使顾客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变得容易,在线零售商可以提升自身顾客的忠诚度。另外加入到某个社区中,顾客会认为他属于社区其中一员,他将与社区中的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这样可以形成与这些单元之间的稳固、持久的联系。

虚拟社区的市场策略

(一)大力发展社区成员

社区需要一定数量的成员来保持社区的活力及对成员的吸引力。参与虚拟社区的人数增多,虚拟社区的经营也会更加完善。因此,虚拟社区中成员间的关系会日益密切并不断扩大,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会越来越多地受到社区成员推荐的影响。另外,要培养那些在社区中有影响力或是领导者角色的人,企业要善于识别和培养这样的意见领袖,他们是社区中有效的传播者和社区营销活动的关键人物。

(二)鼓励社区成员间的联系与互动

社区内的互动,可以让营销人员以高精度和效率去感知市场,这可以克服目前使用“单向”研究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bickartandschindler的研究肯定了消费者之间的讨论比营销人员的信息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购买欲望。对于相同的信息,如果是从营销者那里得来的,消费一般都会认为有推销的意图,而会产生一种反感甚至抵制的情绪。而从另外一些消费者那里得到的信息,则会认为比营销人员那里得来的信息更真实可信,也更不容易产生反感。

(三)商业广告宣传不宜过于直接

虚拟社区范文篇5

关键词:旅游虚拟社区;社会互动理论;互动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国内外形成了一大批如virtualtourist.Com、INS、携程网、去哪儿网、马蜂窝网等成熟的旅游虚拟社区。旅游虚拟社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游客获得和分享旅游消费体验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旅游产品生产和营销模式。旅游虚拟社区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出现不少关于社区用户内容分享和持续使用、意见表达及口碑、感知价值和公民行为等相关研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虚拟旅游社区用户个体行为和虚拟旅游社区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等。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游虚拟社区去哪儿网和马蜂窝网的用户关系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对构建旅游虚拟社区互动方法、互动机制建设提出了些许建议。

一、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果

本文选择A网和B网(化名)中热门的亲子游社区的互动情况为研究对象。A网是我国领先的在线旅游平台之一,而B网是国内最大的分享旅游网站之一,开辟了旅游社交的新模式。在A网和B网的亲子游记社区,用户主要通过发帖、回帖、点赞、分享等形式进行互动。对此,本文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A网和B网亲子游社区的数据进行收集。其中,A网共有266位用户参与,共360篇游记帖子;B网有362个用户参与;457篇游记帖子。通过对虚拟旅游社区用户间所形成的相互回帖关系构建社会网络,并对网络密度,互动规模、互动模式、中心性等社会网络指标进行分析。选择回复关系一是鉴于旅游虚拟社区的独特性,即用户多通过浏览和回复来获取相关旅游信息。二则是由于回复相对于点赞、分享有更深层次互动意义。从对A网和B网的研究结果来看,旅游虚拟社区存在社区用户互动不足、良性互动机制缺乏的情况。主要表现在:(1)虚拟社区用户关系松散;(2)互动规模小;(3)互动模式处于低层次;(4)意见领袖不明显。这与用户行为上多以信息和浏览为主,回复互动行为较少有关。旅游虚拟社区与其他类型虚拟社区相比,互动机制存在严重缺乏,社区互动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二、社会互动理论下旅游虚拟社区互动机制构建

(一)基于社会交换论的激励机制建设。用户是构成旅游虚拟社区互动关系网的重要部分,用户互动行为的产生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的促进。社区提高用户互动积极性需要从物质、精神两方面进行激励。从物质方面,社区体系建设中要完善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分享、问答、讨论成员进行物质性鼓励,通过打赏、付费问答、虚拟货币等方式,增强用户互动意愿;从精神方面,构建声誉评价体系,对互动频繁的用户,增加其社区等级且授予特殊称号,方便其他用户对其关注并进行互动,使核心用户在互动中获得快乐、满足等积极的精神感受,从而激励更多的用户进行互动活动。(二)基于参照群体论的意见领袖培育。专业度、涉入度、交互性是衡量意见领袖的三个重要指标。朱洁在总结西方意见领袖理论研究文献后,提出意见领袖的专业度是影响其影响力的重要特质。在旅游虚拟社区中,用户对旅游产品以及相关旅游知识的熟悉度对其能否成为意见领袖造成显著影响。除了专业度,持续的涉入也是意见领袖的一个突出特征。意见领袖为了维系其领导力需要长期主动的积极接触并使用相关产品、了解相关议题。在旅游虚拟社区中,用户要保持对旅游虚拟社区的高涉入度,积极参与旅游虚拟社区及其相关讨论,发挥意见领袖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从而促进社区互动行为产生。加强在有关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已有研究中,多把交互性归为意见领袖的社会属性特征,将其与互动意识、沟通能力等相关联。就旅游虚拟社区而言,社区用户要提高互动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自身专业度。在旅游虚拟化社区中,意见领袖的专业度体现在用户对相关旅游信息掌握的专业程度。相关旅游信息的掌握,首先要提高自身旅游信息收集的意识,有意识培养自身对相关信息的敏感度;其次需要扩大旅游信息收集渠道,一方面增加游玩的旅游目的地数量,用户从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获得相关认知,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经常浏览、评论其它用户的游记或参加旅游虚拟社区相关话题的讨论,扩大旅游信息收集的渠道,从而提高自身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熟悉度和专业度。保持对旅游虚拟社区的高涉入度。在旅游虚拟社区中,意见领袖的涉入度体现在对旅游虚拟社区的高涉入度,即体现在对参与旅游虚拟社区保持长期、持久的热情和兴趣,了解旅游虚拟社区的规则,掌握并能充分利用旅游虚拟社区的资源。用户要培养自身对旅游虚拟社区以及相关旅游产品的喜爱、兴趣;持久的关注旅游相关产品和长期参与虚拟图书社群的实践;积极参与社区定期组织的话题讨论、旅游精品达人经验分享等活动,充分利用旅游虚拟社区的资源,及时获取最新旅游信息,形成有效互动机制。加强与其他用户间的互动。社区用户是互动的主体,是旅游虚拟社区高效互动机制形成的关键。Ghose(1998)等人将意见领袖的交互性定义为可以直接与其接触的能力,可以及时接收到对方的回馈,并且在双方沟通过程中,能够及时依据对方回馈修改沟通信息。用户的互动性受互动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影响。用户要想成为意见领袖,首先需要提高自身互动意识,互动意识作为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能量很大程度影响我们的精力,而精力的投入程度会极大影响互动表现;其次用户需要提高沟通能力,而良好沟通的进行都是发生在由相同背景认知用户构成的小团体之中。小团体的存在为促进用户之间的更广泛与更深入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团体中的成员在自己的回答或专栏文章中,可利用超链接适当插入其它核心成员的相关观点,或上下游知识点;另一方面社区成员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其它成员的优质资源扩大其影响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通过在小团体背景下提高用户自身沟通能力,从而形成自己在旅游虚拟社区的核心地位,此外,这些单个小团体凭借内部高互动性,加强整个旅游虚拟社区的互动机制。(三)基于常人方法论的社区平台建设。旅游虚拟社区为用户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其建设是互动机制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界面设计差、互动操作复杂、互动功能不健全都会导致旅游虚拟社区用户互动不足。旅游虚拟社区应当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①网站应进一步完善互动系统的设计,减少影响用户进行社交活动的不利因素,降低关注、分享、点赞等互动行为的操作复杂程度;②网站应增加打赏、问答等社交功能的设计,充分发挥评价、分享功能的作用,并加强社交功能界面的直观性,方便社区用户了解这些互动体系,使用户能正确使用这些社交功能,从而产生互动行为。③网站要加强规范管理,不能单纯追求游记的数量,要着重强调游记的质量,减少同质旅游信息的,并强调重要旅游信息。旅游虚拟社区应采用认证技术和匿名技术来加强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避免社区用户应信息泄露而产生对旅游虚拟社区信息安全的不信任,从而减少互动行为。(四)基于符号互动论的形式内容建设。从传播符号视角分析,旅游虚拟社区作为新媒体,旅游信息的传播可支持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形式上,用户一方面可以运用模版美化游记排版,提高视觉上的美观度;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游记内容插入相应的音频、视频或思维导图等,改变单一图文形式,使信息呈现更加多样化、细节化。在内容上,游记者要站在阅读者的立场上进行内容构建,通过询问和浏览留言了解游记阅读者的真正需求,并根据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输出。

【参考文献】

[1]余意峰.旅游虚拟社区:概念、内涵与互动机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1):111-114.

[2]谢礼珊,赵强生,马康.旅游虚拟社区用户互动、感知利益和公民行为关系——基于价值共创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9(3):28-40.

[3]王雯,杨征.虚拟图书社群意见领袖的身份构建及培养研究[J].编辑之友,2019(2):71-74+79.

[4]姚山季,王富家,刘德文.内容型虚拟社区中的用户互动和融入:身份认同的中介效应[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8(2):64-78.

虚拟社区范文篇6

关键词:顾客参与;虚拟社区;激励机制;顾客创新;企业创新

互联网技术极速发展的今天,催生了使用户间可以广泛自由交流的虚拟社区,使得顾客能够全程参与到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虚拟社区提供在线论坛,使顾客能够互相讨论产品使用的不便之处及对产品的期望,以便研发人员研发出新功能并改善不足。对企业来说,创建虚拟的品牌社区不仅可以搜集顾客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还能利用虚拟社区宣传品牌文化、新品信息。目前,很多企业都推出了虚拟社区以便用户交流。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虚拟社区的定义,构建了顾客参与创新的概念框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虚拟社区中顾客参与概念框架

1.1虚拟社区概念发展

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Rheingold(2001)最早将其定义为“具有相同兴趣的共同爱好者借助互联网平台交流互动而创建的空间”;Badozzi等(2002)认为,虚拟社区是基于互联网环境产生的一种社交媒体,使参与用户持续有效的沟通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空间;Yates和Paquette(2010)认为,虚拟社区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网络空间,主要功能是交流互动;Jawecki(2009)提出了“虚拟创新社区”的概念,泛指与创新有关的社区。虚拟创新社区由企业创立,顾客可以在线参与,并互相交流关于新产品开发等内容。根据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虚拟社区是“基于互联网”“借助了互联网技术”创建的社交媒体。关于虚拟社区的功能和作用方式也有很多相关研究。Hemetsberger(2009)提出,用户参与到虚拟社区中是为了解决使用产品时遇到的问题;Hau(2011)认为,顾客与企业积极合作且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自由地分享创新知识的网络社区是虚拟创新社区;邢炜焱(2017)认为,虚拟社区是一个聚集了拥有相同兴趣成员的沟通平台,以此来发展人际关系;蔡骐和岳璐(2018)认为,虚拟社区的定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功能而变化,但它始终是基于互联网的用于用户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本文认为,虚拟社区是由企业创建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软件或网站,用于顾客与企业、顾客与顾客之间互动交流,提出建议、创新知识等信息,使得企业竞争力、服务水平等方面得以提升。

1.2顾客参与概念整合

姚山季和王永贵(2012)认为,顾客参与指的是顾客参与到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顾客提供创新点和技术,与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再率先使用产品、进行测试;FüllerJ(2007)认为,在新产品开发的不同过程中,虚拟社区用户是作为不同的身份参与的,在新的创意生成和概念产出时,顾客是资源付出者;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制造阶段,顾客是价值共创者;在产品测试时和投入市场后,顾客是测试者和买家;Rodie和Kleine(2000)、Cermak等(1994)国外学者提出,顾客只要贡献了“精力、感情、脑力、体力”就属于顾客参与。通过以上举例可以总结出如下观点:顾客参与是要参与到具体的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从顾客参与角色的角度来看,顾客付出了“精力、感情、脑力、体力”等方面就算顾客参与;顾客参与到虚拟社区交流时,与企业共同学习市场知识的行为也是顾客参与。

1.3顾客参与维度介绍

顾客参与创新的维度包括顾客参与到哪个阶段和顾客参与到何种程度。Kaulio(1998)认为,顾客参与深度包括为顾客定制、联合设计、单独设计三种程度;Alam(2002)认为,顾客参与的不同阶段其强度也不同。他认为,参与的强度可以分为想法、反馈和信息、参与联合设计和开发;Fang等(2008)认为,有的顾客参与程度较浅,例如只是提一些意见;而有的顾客参与程度较深,可以左右研发成果。Hubbert等(1996)人将顾客参与创新的深度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Claycomb等(2001)认为,顾客参与创新的深度水平由浅到深分别有参与、信息付出和联合研发;唐娟和张耀珍(2012)认为,因不同顾客的信息、能力、水平不同,其所能参与的内容也不同,他们按照顾客的能力水平将顾客参与水平分为了提供信息者、联合研发者和单独研发者;国内学者姚山季和王永贵(2012)从参与角色的角度认为顾客参与创新有两个维度:信息提供与参与创造;王莉等(2007)探讨了互联网环境下产品研发中客户的参与强度,按照新产品开发的过程将顾客参与阶段分为概念产生阶段、产品研发阶段、产品测试阶段。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考虑到虚拟社区的互动性,将虚拟社区中的顾客参与划分为:信息提供与互动、提供知识资源参与创造、测试产品提出意见。信息提供与互动指顾客先将需求信息、偏好等在社区内,研发人员搜集信息进行产品研发;提供知识资源参与创造是顾客更深层次的参与行为。

2顾客参与创新机制

顾客参与创新可为企业带来多种利益,如何激励顾客参与创新需要先了解顾客参与的动机,通过对顾客参与角色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对顾客进行分类,从而全面了解顾客参与创新的方式。

2.1顾客参与动机

在没有利益的驱使下,顾客很难主动参加虚拟社区来提供创新信息。徐岚(2007)研究发现,顾客有认知需求、寻求独特性产品需求和寻求独特性体验的需求;苏楠、吴贵生(2011)等提出,要促使顾客参与创新需要三个必要条件:顾客有需求、顾客有能力、制造商供给不足。笔者根据以上结论总结了顾客参与创新的一些动机:(1)满足社交需求。在虚拟社区中发言不仅可以获得社交上的满足感,还能展示自身的知识技能,吸引粉丝。此外,当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还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2)获得经济利益。企业可以提供金钱或会员积分、购买产品的优惠券或折扣等奖励来激励顾客参与。(3)娱乐动机。社区中吸引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或有相同爱好的人,顾客在社区中与人交流可以达到娱乐休闲的效果。(4)满足个人独特需求。顾客将自己的需求在虚拟社区可能会被企业的研发人员采纳。(5)顾客对产品有意见或建议。当顾客使用产品时遇到了问题或有不满的地方,可将问题提出在虚拟社区。

2.2顾客参与方式

Namasivayam(2003)认为,顾客可以是“兼职员工”,他们在生产产品时加入,生产完产品后就会离开;Bitner等(1997)总结了顾客参与不同类别:提高生产率时顾客作为生产资料;可以提高服务绩效、顾客满意指数和服务质量时,顾客作为付出者。陈劲等(2001)将顾客分为滞后用户、常规用户、早期采用者、领先用户。有些顾客的需求是市场上现有产品所不能满足的,这类顾客被称为领先用户。企业获取领先用户的信息,可以得出更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关于顾客参与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将顾客分为两种类型:一般顾客和专家顾客。一般顾客能简单认识产品并熟悉产品内涵和品牌文化,但不具有相关技术知识;而专家顾客则掌握产品技术,这类人群对产品的技术层面会有更高的了解,提供的建议和创意对企业来说也更有用。本文根据顾客在参与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参与方式将顾客分为专家顾客、严格顾客、领先顾客、参考顾客和试用顾客。

3顾客参与创新的企业运营机制

制造企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社区与顾客进行更有效的沟通,通过顾客参与创新的方式,实现价值共创。本节内容分析了顾客参与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择让顾客参与创新的方式。

3.1顾客参与创新对企业的影响

Olson和Bakke(2001)研究得出领先顾客比普通顾客率先具有新的需求,这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映射出未来的需求情况;Hienerth(2010)认为让顾客参与研发会使企业研发新产品的效率提高;Johnson、Luo(2008)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让顾客参与,研发满足顾客期待值的新产品;Carbonell、Ana(2012)认为,顾客参与对产品研发的创新绩效有推动作用;YiHo-Taek等(2021)研究发现顾客参与积极影响顾客参与价值,进而对顾客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QuachSara等(2021)调查发现,顾客参与可以获得体验价值,体验价值可以加强品牌态度并对顾客的购买意向有正向作用。综上所述,顾客参与可以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减少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加顾客购买意愿,提高其品牌忠诚度。对顾客参与的研究不仅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知识整合等领域有理论意义,还对提高新产品的开发成功率和产品更新速度具有现实意义。

3.2企业激励顾客参与机制

顾客参与到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必然会付出一定的资源、精力等成本。Hoyer等(2010)认为,企业可通过增加顾客参与收益、降低顾客参与成本来鼓励顾客参与;韩菡(2020)探讨了从不同角度激励顾客参与创新的方式,例如通过完善政策制度增加顾客对平台的信任、对不同客户群匹配其感兴趣的任务。本文发现,促进顾客参与强度的因素中,精神层面的利益更有用,也就是说,比起参与创新所获得的经济利益,顾客更愿意追求精神利益。顾客通过参与创新可以在精神层面获得愉悦感及被采纳建议后所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多在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获得人际关系等利益。

4结语

虚拟社区范文篇7

『关键词』

青少年班级校友录交流

熟人虚拟社区

ABSTRACT:AlongwiththeincreaseofthenumberofadolescentInternetusers,lotsofthembegintolookforownacquaintancevirtualcommunities,eventhoughsomeofthemonceonlypursuedcommunicationwithstrangersonInternet.Thiskindoftrendisbringingnewchangestohumancommunicationandsocializationoftheseyoungpeople.Inthearticle,onevirtualcommunityofcollegestudents’alumnirecordhasbeentakentoasanexample,andthecommunicationsofthemembersinthecommunityhavebeendescribedandanalyzed.Onthisbase,fourfurtheropinionshavebeenadvancedforespeciallyexploringcommunicationinthiskindofcommunity.

一.研究缘起:

网络刚刚大行其道时,人们欣喜地发现网络为人际间的交往带来了里程碑式的转折,几千年“熟人社会”的局限终于被打破,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跟任意多数的陌生人展开交流。人们欣喜于这种划时代的改变,“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一度是人们获得自由后的口号。

然而,逐渐地,日渐成熟的网络使用者不再象他们刚开始接触网络时那样张开好奇的怀抱,拥抱每一个来与他交流的人。人们开始在网络上重新找寻他们熟悉的群体。

我们知道,现代人的重要特点就是——流动。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流动性大大加强,面对面的亲身交流往往不可企及。而网络恰好就为这些希望能够经常交流的人们提供了加强联系,增进交流的机会。台湾学者吴齐殷这样说:“有些原本即已互相熟识的网民,藉电脑网路无远弗届的犀利与方便,如今已可以轻易克服空间的障碍与阻隔,而能够继续维持彼此间的密切关系。……它意谓著在传统真实社会中,因迁徙他处而被迫中断或因空间距离过于遥远之故久而久之自然中止的友好熟识关系,在当代的网路社会中,可藉电脑网路之力得以轻易地继续维持。如此一来,一些彼此从小时候即悉心培养起来的情感友谊,或经历长时间历史锻练的社会关系,即可不因外在客观因素的变动而横遭切断。换言之,网民的意义他人(significantothers)可能因而变得更为重要,更为可靠,更可依赖而更可信任。即使那个人在空间的意义上并不在身边。”①

我们在此讨论的校友录就是基于BBS的一种熟人虚拟社区,是许多青少年上网者最常去的虚拟社区之一。这是一个现实组织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创建目的就是为了组织成员更好的交流,那么它的交流作用实现的怎样?作为现实的班级组织必然走向解体,那么它在成员四处分散的情况下社区交流将何去何从?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它有今天这样的交流景象?

二.研究方法:

1.参与观察法。这一人类学惯用于社区调查的方法在此也基本适用,它有利于真实可靠地反映社区中的各种动态。

2.访谈法。由于被访谈人居住地分散性极强。在此次调查中主要通过QQ软件、电话等方式对一部分成员就校友录使用情况和使用体会进行访谈。

三.基本架构:

1.第一和第二部分通过现实组织和校友录虚拟社区的对比,以及虚拟社区中使用者的个案展示描述该校友录虚拟社区的基本自然情况,为下文的分析立论打好基础。

2.第三和第四部分重点分析校友录虚拟社区在成员交流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理论思考。

现实中的98新闻班与虚拟社区中的98新闻班比较

名称

所在地点(隶属)

目的(主要功能)

人数

内部管理者及其权力

外部管理者及其权力

现实中的98新闻班

XX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98级新闻班

XX省会城市长安大街125号XX师范大学

以学习知识、培养有用人才为目的

48人

班长两人,团支书、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等各一人。他们负责组织班级成员的德智体美等活动,传达学校的要求和指示

直接辅导员一名,院系直至学校各级分管老师。他们通过各种指示和政策调节班级情况。如规定每周六晚点名或就业政策等。管理相对严格

98新闻班的虚拟社区

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男生比女生更靓女生比男生更帅的98新闻班

SOHU.>CHIANREN>校友录

以班级成员交流为目的

69人(多余的马甲和少数非本班成员的加入是版面人数显示增多的原因)

版主一人、版副两人,他们拥有删贴、撤销某成员资格、张贴班级宣言等权力,除此之外与普通成员没有更多区别

SOHU.>CHIANREN>校友录网站。他们主要负责维护系统的稳定。网络监督,负责清理版面上出现的违反网络安全的内容,但该校友录上不曾出现过此类内容。

需要补充的是:(1)现实中的98新闻班是98新闻班校友录虚拟社区存在的前提和稳固基础。(2)现实中的98新闻班因现实的限制,存在时间仅为1998年9月到2002年7月这段时间,而虚拟社区98新闻班尽管创建时间晚——2001年2月24日由MJP创建——但是只要SOHU.>CHIANREN>校友录继续存在,它就会一直存在下去。(3)在现实的98新闻班中,发言稍纵即逝,且多是ONETOONE的表达,而虚拟社区则以文字形式保存成员发言,且发言可以被每个登录者看到,使发言有机会被浏览和回味。

校友录的使用者

尽管该班级在校友录上的成员有69人之多,但根据2003年5月25日到7月30日的登录记录,有34位成员在这两个月间登录该班级。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半。在这些人中登录数超过50次以上的有6人,登录过1-2次的人有11人。本次研究主要以这部分成员为研究对象。以下我们通过几个校友录的使用者提供给读者对该社区的一个感性认识。

个案1:YS,女,现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在读。校友录三大管理员之一。在宿舍有自己购置的电脑。她喜爱网上生活,在多个BBS中均为表现积极者。在98新闻班的虚拟社区中她发帖积极,几乎登录必发。下面这个帖子可以反映出她的一些态度:“鹌鹑,不要总是拿登陆次数说事,依我看,登陆次数少至少还说明你忙得没空来,而登陆多次不留言,这个可是觉悟问题了!”

在现实的98新闻班中尽管她不曾担任任何职务,但因性格活泼开朗,在宿舍或偶尔的公共场合发言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相对较为同学熟悉。校友录建立之前她在班级内的人际交流以本宿舍同学为主,校友录建立之后其交友圈有所扩大。

校友录是她善于表达自己的一个天地。在刚刚被创建后,她就经常在其中发言。尽管开始时她的发言大部分指向于同舍舍友,但事实上接收信息的是每一个登录校友录的人,这样就给了大家了解她的机会,更多的同学因为注意到她风趣幽默的发贴而与她交谈。在访谈中,很少与本班女生交往的CHQ说:“YS是98新闻班最鲜活的人”。笔者:“你很少跟她交往怎么对她有这样的印象?”CHQ:“我看她经常发言所以这样说”。

个案2:ZCH,女,现在《天津青年报》做记者,在单位有自己可以随意使用的电脑。经常登录校友录(目前登录数已累计1088次,是版内最高的),但相对与她的登录数来说,发贴并不多。她曾在一次发言中表示自己属于这样一种BBS使用者:“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电脑,实在没事可做的时候来这里看一眼,然而又剧懒无比,手都张成鸭掌那样的,分不开瓣,只能看,不能留言了。”(剧、张——原文如此,应为“巨”“长”)

在现实中的98新闻班中她也不曾担任过任何职务。她性格文静、为人随和,很少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与YS是同一个宿舍的形影不离的密友。她进入校友录完全是受到了YS的影响,最初的发贴主要是和YS或其他本宿舍好友互相戏谑,而现在在社区中的互动对象已不局限于本宿舍好友,开始更多的与版内的其他活跃者进行对话。

个案3:CH,男,现在《华商报》做记者,有报社配备的笔记本电脑。在观察期间他基本上每天登录校友录,发贴数尚可。在现实中的98新闻班他曾担任过班长,性格开朗活泼,爱参与班级活动、爱与人交谈,且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本宿舍同学,主动与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交往。毕业后他经常在校友录上诉说工作和生活中的苦乐。如:

长安无雨暮色春,客舍青青柳色新。劝虎路上莫凄苦,南下秦岭无故人。我已经下汉中记者站,一个人孤苦伶仃的上了火车,现向大家打个招呼,因为走的匆忙,没有给大家仔细说。描诗一首献自己以上是三个校友录的经常使用者。我们再来看两个较少使用校友录的班级成员。

个案4:CHQ,CHQ即前面将YS评价为“98新闻最鲜活的人”的那位男生。现在在广州军区惠州某部工作。在校期间他专心于文学创作(是陕西省作协委员),很少与非本宿舍同学交流。工作之初上网机会较少,大致一周到两周时间上一次网。这段时间他很少去校友录,也很少发言。以下是2003年7月5日的QQ访谈记录:

2003-07-0509:43:50笔者

你一般(从军营)出来去校友录吗?

2003-07-0509:43:25CHQ

很少去。有时候去。

2003-07-0509:44:40笔者

为什么不去?因为男生很少在上面说话?

2003-07-0509:44:48CHQ

我的时间很紧。而且在校友录上的人都是很成功的人。我不好意思去献丑

2003-07-0509:46:13笔者

不会吧。你觉得自己不成功?你怎么区分成功?

2003-07-0509:46:39CHQ

至少不是在过一种折磨自己的生活,至少离梦想近点。我出来一般是打印软盘中的文字

2003-07-0509:56:04笔者

你好像在学校时也很少去校友录啊。为什么?

2003-07-0509:56:36CHQ

我有一种自卑的感觉。我说过我是光脚赛跑的人。不喜欢张扬和欢乐的方式

2003-07-0509:58:00笔者

那为什么连看看都很少呢?

2003-07-0509:58:42CHQ

里面都是些我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好象是吧。我以后如果有机会上网,我会看的。2003-07-0509:59:18CHQ

你是不是很喜欢校友录啊

2003-07-0510:02:36笔者

还好。咱们班女生一般都喜欢在上面说话。我当然会看啦

2003-07-0510:02:32CHQ

这跟你现在的生活有关系。像我整天忙的要死,那有心情。

2004年之后CHQ被北京《解放军报》选派去工作一段时间,开始有了方便上网的电脑,他的留言逐渐多了起来。笔者于2004年4月20日再次对他进行了访谈:

笔者:是不是有了方便使用的电脑就会更多使用校友录?我记得你以前不怎么去校友录啊。

CHQ:不是。我是觉得自己总与别人不交流会得痴呆症,反正听别人说话对我也有很多启发。

笔者:现在经常上网吗?经常去别的BBS吗?

CHQ:(上网)主要发邮件投稿搜集军事信息。我平时特忙,很难得上网,尽管机器就在手中。

笔者:是不是放松的时候才去校友录?我看你有时是晚上留的言。

[page_break]

CHQ:不是。我前天让LHL帮忙看师大分数线才留的言,顺便看到YZJ留言就回了他。

个案5:MJP,校友录的创建者,现实的98新闻班中的团支部书记。现在在东莞某高级中学任教,教学任务不重,有供自己随便使用的办公电脑。他说,他创建校友录是受本专业94级、95级的影响——“看别人都办得挺好的,我也给咱班建一个”。目前,他对这个社区的情况很满意——“没想到现在我们班是最热闹的”。但他很少登录校友录,YS曾发贴这样评价他:“老马回娘家次数之少已经激起公愤了!”CH也表示“老马是被台风刮跑了吧,可怜的老马”。在访谈中MJP表示他最近比较烦,懒的上去,上去看看,“知道大家都好我就很开心了”。他曾在一个帖子里说:“喜欢创建后抽身而退的感觉”。

98新闻班校友录虚拟社区的作用

我们在前面提到,98新闻班校友录虚拟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为现实的该班成员提供一个网上交流的家园。也许它的建立之初只是一种游戏之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确为班级成员的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为成员间的沟通提供平台

当2002年7月以前现实中的98新闻班仍然存在时,校友录虚拟社区是这个现实组织的非正式交往平台。它给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提供了平等的发言机会,增进了成员间的了解,打破了男女间、宿舍间的交流界限,加强了成员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也为他们之间在网下的进一步交流提供了契机。例如:个案6:YY,男,现在XX市XX邮电学院校报工作。2000年9月他由专升本在大三上半学期进入98新闻班,通常情况下这种同学容易受到隐性排斥,但他通过积极在校友录上发言及结交同班朋友,很快使当时的登录者都了解并熟悉他,进而打开了网络下的交往局面,很快便基本融入这98新闻班。

当98新闻班随着毕业解体后,其成员仍有强烈的交流需要。这种需求的存在就成为推动“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男生比女生更靓女生比男生更帅的98新闻班”这个虚拟社区继续存在的动力。目前从版面上发贴内容来信息可以粗略分为两类,包括功能性信息和非功能性信息。功能性信息的帖子如:

2004-04-2022:52:58YLJ

还有兴趣做电视的兄弟姐妹有好消息了!深圳电视台要上卫星,招聘200有编制的正式员工,内部人士称月薪在15000块大洋以上。具体可以查看深圳电视网站!

2004-04-2016:58:51DWH

有件事想问问大家,现在在媒体工作的兄弟姐妹多吗?有事咨询。

非功能性信息的帖子如:

2003-7-518:09WGF

这几天也不知电信局在搞什么鬼,总是上不了网,郁闷的要死。天气太热,加上进了几次荔枝园,让蚊子美餐了几顿,鄙人身上已经体无完肤了,唉!老姜,工作是要痴迷的,家庭也一样哦。

2003-7-820:54YYQ

dragon兄,何时显身了,我还以为你从世界蒸发了啦,现在过得好吗?好久不见,想起大学的你,都有些遥远了,记得常联络啊.

二.社区为成员重塑自我提供机会

吴齐殷说,‘身体缺场’为人们的羞感提供了一层保护膜,极大地冲淡了人们的害羞和尴尬的心理。这使人们能以更为开放、更为大胆的姿态,介入到网络社区中心”。②

在现实的98新闻班中,公共发言在客观上受到发言机会、议题要求等的限制;在主观上又受到语言操控能力、主要性格、班级身份、个人形象等影响。而在校友录虚拟社区中,这几个因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比如,⑴贴主可以随便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言论,包括工作、婚姻、饮食、旅游等。⑵成员的次要性格也得到了展示的机会。例如。个案7:JL,女,现在《宁夏日报》工作。在现实的98新闻班中她是一个腼腆的女孩,较少与非本宿舍的人交往。但毕业后她在校友录上表现出一种泼辣、潇洒的发言风格。最初这种风格令大家都大吃一惊,但随即纷纷表示欢迎她的发言。在得到不断的回应和鼓励后,她目前成为校友录的主要发言人之一。⑶在校友录中,言论成为他人对贴主评判的主要依据。

三.社区为成员感情宣泄提供场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要后会追求归属需要和自尊需要的满足。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工作生活的压力和融入社会的不易使他们倍感艰辛,心理上常常处于郁积状态,非常需要有可靠的、有共同话题的、对自己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以倾吐工作生活中的痛苦、艰辛,分享工作生活中的快乐,得到他人的抚慰或肯定。此时,大学时代的班级虚拟社区则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恰当地方。如上文所摘CH2004年03月18日13:47分关于自己被派驻某地市级记者站的留言,又如上文所摘WGF对上网和荔枝园的报怨。以下几条留言也属于典型的情感宣泄型:

2003-7-2820:16ZT

虽然天是热的,但是难得见到西安有那么蓝的天,白的云,蓝得白得那么纯粹,有些刺眼。在广电中心的楼上可以清晰看见秦岭,终南山,骊山……这是一个酷热的季节,这是一次眼睛的饕餮。

2004-04-1921:26:40CHQ

我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到广东。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路在哪里。我现在更像是一个在篮球场上给人家擦皮球的人。不过偶尔也有开心的时候,比如上周来一口气发了5篇豆腐干,心情就好多了。

2004-04-1010:36:42.0YZJ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看来,98新闻班的虚拟社区对于它的成员来说是一个温馨的休憩港湾、一个排解压力的调节阀。

进一步的思考与分析

一.信息的同质与异质

1973年格拉诺维特提出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概念,其中他暗示当传受双方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同质性很强时,很难为双方提供所需的信息;而当传受双方拥有的是异质性信息资源时,常可为信息寻求方提供与其他系统信息接触的桥梁,使信息寻求者扩大信息资源视野,获得信息满足。③

回到我们分析的校友录虚拟社区中来。当98新闻班里的成员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共同生活奋斗在校园中时,他们面对着同样的信息资源,信息同质性极强,而且他们也是这一有限信息资源的争夺者,争夺到更多信息的人更有可能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所以他们在校期间有用信息的交流并不多。

但当98新闻班的成员随着毕业而四散祖国各地时,一方面他们开始面对不同的生活,有了不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再是相互间的信息资源争夺者,相反四年大学生活培养出来的同窗感情成为他们互相间交换有用信息的可靠基础。在这一虚拟社区中类似于上文所摘YLJ和DWH这样提供功能性信息和寻求功能性信息的帖子很多。

对CHQ的访谈中也可以看出:(1)他认为与原来班级的同学交流是可靠的。(大学四年CHQ与LHL几乎没有什么交往,但他确信LHL会帮他,而LHL确实也帮他查到了师大分数线并把这一信息在校友录上反馈给了他。)(2)在校期间,校友录上都是些他不太感兴趣的话,而现在他认为,与班级同学的互动不仅能给他现实的帮助也能使他在精神上得到启发。

二.同辈群体的作用

同辈群体也可以称为同龄群体,或者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儿童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社会学认为这一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群体成员相互提供理解和支持,也相互交流各自的社会经验和价值观、世界观。

98新闻班里的成员如同所有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一样,有着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出生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多是独生子女或仅有一个兄弟/姐妹,成长中受到父母相当的重视,生活经历简单,生活中同学/朋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当他们刚刚踏入社会,面对陌生而又巨大的压力时,他们既迫切需要从处于同一人生梯段的同辈群体那里获得各种信息和心理支持,也迫切需要了解同辈的工作/生活进展、生活态度以相互进行参考并调整自己的生活步伐和心态。另一方面,而四年的大学生活使98新闻班的大部分成员将这个班级视为成员的“娘家”,将这个班级中的成员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或“战友”。(均可见98新闻班校友录社区中的贴子)这样,为了现实的目的组织的班级成为了其成员投入相当感情的非常重要的同辈群体。所以,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在该校友录社区中长盛不衰。

三.小圈子交流的兴衰

Chinaren>校友录上各贴是堆栈式排列的,即每一条新的贴子都被排列在旧贴子的上面,版面允许的情况下所有的留言都可以被登陆者直接看到,这使98新闻班虚拟社区成为了该班的公共话语空间。然而非常奇怪的是,从该虚拟社区被创建那一天起,许多本可以在现实中说的话都被拿到了网上去说。最为明显的是有的同一寝室的人在里面对话对的热火朝天。而且有趣的是,这种贴子往往使用“暗语”或“昵称”将自己“遮蔽”起来。例如前述YS将她的好友ZCH在版上称为“鹌鹑”,又如YYQ将他的好友称为“dragon”。再如,333宿舍SY生日那天,该寝室两个同学在里面的对话:

2003-6-2214:36YS

师傅!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小华,还不给太傅拜寿!

2003-6-2221:10ZXS

是,小的今天冗事缠身,才来报到,恭祝太傅青春常驻,童心永在。多多发稿,多多挣钱,没事想想我——这可是保健秘诀。(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这种话语使用只有该小圈子人才知道的称谓和话语资源,排他性极强,令非当事人不知所云,不知该如何插入话语,往往与版面产生隔膜感。创建者兼管理员MJP就曾呼吁某宿舍在校友录上的谈话要有“博爱”精神,希望大家都能分享话题。但是,观察发现,这种帖子的神秘感和戏谑味也极大地活跃着版面气氛,引来更多的浏览者。如成员LXL就曾说过:(看这种帖子)很有趣,好像看电影一样。就发贴者来说,小圈子交流的意义在于,她们通过与最熟悉的人对话,在所有班级成员面前从事了一次谨慎而又大胆的重塑自我、展示自我的表演,的确推动了其他班级成员对发贴者的了解,如前所述个案1和个案2,以及个案6和个案7都是通过这种方法使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此外,这种带有“暗语”仿佛受到遮蔽的帖子更方便发贴者的感情宣泄。

不过,随着毕业后分离时间的推移,小圈子的成员互动机会减少,创造新的称谓没有了生活背景,话语资源也开始减少,圈子成员对其他同学有了了解和对话的需要……这些都使小圈子交流逐渐减少。但是小圈子交流目前仍然存在,毕竟,小圈子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的话题,他们在网下的交流也更多一些。

四.平和的交流天地

根据观察,一般的校友录虚拟社区中,气氛总如世外桃源般祥和,各成员互相关心、和平共处。这样平和的氛围非常有利于班级成员保持凝聚力,推动社区繁荣发展。那么为何在现实生活中人际摩擦不断,陌生人聚居的虚拟社区里板砖横飞、叫骂不断的情况下,校友录虚拟社区却与众不同呢?对于这种现象,试析之也并不奇怪,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熟人社区的限制。98新闻班的虚拟社区是一个现实组织在网络上的延伸。它的使用成员相互间是熟悉的。虚拟性只是虚拟社区的表象,实在性却是它的灵魂。所以它的成员交往打上了许多现实中熟人社区交往的烙印。在熟人聚集的社区中公然与他人发生矛盾被视为不给别人面子,容易遭到其他成员的排斥。

(2)发贴的自主性。校友录虚拟社区的发贴不像QQ聊天需要立即回复,更非真实交往有身体在场。发贴往往是经过考虑的,甚至是反复修改过的,而且许多人更会在有发生争论时选择沉默。总之,在个体较强控制下的表达也抑制了冲突的发生。

(3)交流连贯性的缺乏。按照网络历史学家的说法,电脑网络最初的用途是用来传送信息,而不是用来对谈的一个媒介。因此从技术上来说,电脑辅助传播有两个先天的缺陷,一个是由于缺乏视听感知线索,使得交流双方无法实现即时反馈;另一个是由于电脑辅助传播是信息早到早贴,而不管帖子的指向,这就使得谈话轮次容易被打断。SusanHerring(1999)的研究发现,电脑辅助传播(CMC)具有过程易中断、交换信息易重叠、话题易衰变等特点。④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校友录的发言是以堆栈式排列的,每一条新的发言排列在旧的发言之上,版面有限,一般一版只能发低于10条的留言。这种发贴方式便于使各留言一览无余,但是比一般BBS上使用的主从贴综合的“交互式发贴”更不利于议题的形成,缺乏共同探讨的话题,自然就降低了争议的可能性。

校友录这样的虚拟社区是现实组织的一个网络延伸,它以现代的网络技术为基础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可以“千里共婵娟”的虚拟交流空间。在社会流动日渐增加的今天,这类熟人社区将是虚拟社区的一个重要类型。值得关注的是,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其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①《虚拟社区的“生活经验”对真实生活的影响》吴齐殷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

②同上

③《弱关系的力量》[美]马克·S·格拉诺维特著

张文宏译《国外社会学》1998年第2期。

④《BBS议题的形成与衰变———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研究》陈彤旭邓理峰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1期

『参考文献』:

①《创建第五维生存空间——从Chinaren网站看虚拟社区》连哓东等

虚拟社区范文篇8

关键词虚拟社区电子社区网络社区数字化社区数字社区智能社区

1引言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所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随着网络对社会全方位影响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虚拟网络世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如虚拟社区、网上社区、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这些概念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有差别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在使用这些名词时有着很大的随意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它们,怎样界定它们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包含关系,困惑着许多人。本文旨在通过对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差别,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纠正这些概念认识上的混乱。

2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等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1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

虚拟社区的雏形,在万维网发明以前就出现了,实际可追溯到1984年Brand和Brilliant创建的TheWell(WholeEarthLectronicLink,全球电子讨论链),主要用来实现“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式讨论和协商,1990年Well引进Cyberspace的名称,虚拟社区开始进入世人的视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虚拟社区迅速发展。从最初的电子公告版到新闻组,从网上聊天室到在虚拟社区服务器上构建自己的主页,一大群素昧平生的人由趣味相投而经常在线聚会,“匿名”的乐趣和摆脱空间限制的信息交往自由,使众多参与者在这个网络上构筑交流个人经验、分享兴趣的虚拟社区。随着虚拟社区的成熟,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在网上集结、传文件、讨论和聊天,使用者因此获得了真正社会交往意义上的网络传播的乐趣。与此同时,虚拟社区自身的扩张也极其迅猛。一个典型的例证是:1994年由DavidBohnett创建的Geocities社区网站,到1998年3月,其访问人次已达1420万,1999年时,已拥有350万个会员站点。

在中国,虚拟社区也是由BBS和新闻组起步的。通过BBS和新闻组,网民可以实现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1997年10月,“网易”在国内第一个创建虚拟社区服务,“新浪”也随即宣布把虚拟社区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而成规模的应用意义上的虚拟社区的出现,则是以1998年3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1999年6月创办于美国硅谷的“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的登陆为标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地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Ren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由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国的虚拟社区的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一直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大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多功能、立体化的社会交往空间。这些虚拟社区所涉及的分类主题和交流主题,涉及了实在化的当代社会的几乎所有重要现象和事件。正是在共同探讨相同和相似主题的过程中,虚拟社区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它们不仅体现为地区、人群、阶级的汇聚,有时甚至反映了民族情绪聚合的观念水平。

2.2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与智能化社区概念的产生

电子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可追溯到美国最初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1993年2月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缝网络”,使分布在全美各个地区的社区成为真正的智能电子社区。之后美国《大众科学》杂志对此又作了一个系统的概说,构筑了一个美国电子社区发展的全景图: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电子通信网,它能把任何人与其他地方的任何人联系起来,并提供几乎是任何种类的可视化的电子通信。用户可以把计算机、交互式电视、电话这三种不同属性的设备结合起来,把这种装置与电子通信网挂钩,传呼机、移动电话等数字式电子通信工具也可以与通信网相连。能够提供远程电子银行、教育、购物、税收、聊天、下棋、电视会议、医疗、图文电视、数据广播、信息查询、电子邮政等服务。美国政府的设想,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讨论“地球村”和“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的热潮。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的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已经溶入全球国民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之中。支撑信息技术的平台就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其具体表现基本形式就是数字化。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必将通过交流才能产生价值,另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在现代经济活动、人民生活中蕴藏巨大的需要,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平台。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岛、数字细胞等概念的提出,无非都是为数字化信息在各个不同空间区域为信息共享、交流及延伸出来的服务提供系统通道。信息要进行广泛的传播,是需要社会有机的综合。在城市,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是城市,体现信息化的是城市骨干网;城市骨干网与下一级应用子网的连接能通路,重点在系统网络体系的构造,或作为基础的支撑,为各个应用的基本单位社区提供连接。而信息交流和产生价值需要具体的应用层的支撑,这些应用和增值将是依托社区为基础,那么数字化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化小区是随着数字化社区的发展而发展来的。数字化社区包括了智能化社区。

3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相关概念

3.1虚拟社区与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早提出“虚拟社区”这一个概念的是英国学者HowardRheingold。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领域。其实虚拟社区的概念核心来源于“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指计算机创造的所有环境。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再也感觉不到习以为常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概念,唯一实在的就是它的物理外壳——计算机、网线、外部设备等,而通过这些工具展示虚拟现实具有模拟性、互动性、人造性、身临其境、远程展示以及网络化交往等特点。从虚拟现实出发引申出了虚拟社区、虚拟社团、虚拟城市、虚拟国家等一系列基本概念。1993年HowardRheingold又在著名经典之作《虚拟社区》一书中,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Fernback和Thompson在1995年将虚拟社区定义为:通过既定领域内的不断联系,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的社会关系。Balasubramanian和Mahajan在2001年对虚拟社区做出如下定义:虚拟社区是具备四大特性的任何实体,即人的聚合体、合理的成员、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交流过程。尽管他们对虚拟社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一致同意使用“虚拟空间”这一关键要素来界定虚拟社区。

国内对于虚拟社区没有权威统一的定义。杜骏飞认为:虚拟社区,或称为网络社区、虚拟社群,它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而戚攻和邓新民认为,网络社区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般社区的实体表现:第一,网络社区是一个空间单位;第二,网络社区存在着一定的人群;第三,网络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表现为合作、竞争、同化、冲突、适应等各种形式;第四,网络社区具有相应的组织对社区进行管理,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林子华认为网络社区具有二重界定性。一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现代社区建设中的物质标志,表明特定社区建设中所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设备、网络信息通讯及网络信息使用等各种指标情况。二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网络空间的形成,表明网络信息沟通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撇开第一重界定,按第二重界定来说,网络社区相当于虚拟社区,它们是同一的。因此这两个词常互用。3.2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小区

(1)电子社区。电子社区从广义上是指社区信息化,实质上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社区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社区,以促进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和高速,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电子社区就是要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依靠社区宽带网络,实现家庭智能化,社会管理现代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从而全面提高居民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和生活质量。

从管理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区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区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涵盖社区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就是以全要素数字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包括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字地形模型(DEM)、社区三维景观模型为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旅游、房地产、人口、工业、商业、金融、电讯、电力等我们所关心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如综合市情系统、社区规划系统、交通指挥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

电子社区的形式可能是电子城市、电子街道和电子城镇,包括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机构、企业、学校、医院、图书馆、社团、购物中心、银行、邮局、酒店、旅馆、车站、码头、机场、娱乐中心和家庭等基本信息节点。

(2)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人们习惯上简称为数字社区,是现实社区的数字化映射,是数字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数字化社区,便没有数字城市,数字化社区是联通家庭和数字城市的关键节点,数字化社区可以有效地组织整合社区内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及经营业务的共享。公民在网上可以享受到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和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供的全程服务,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它同电子社区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倾向于从宏观出发,就整个大环境而言,它可以由数字化社区、数字城市和数字国家等组成。数字化社区从微观出发,强调数字化社区作为数字城市的基本单元。建设部关于“建筑住宅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将数字社区定义为:“数字社区是指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份,未来数字社区的集合,将覆盖到整个城市乃至到整个社会。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网技术、IC卡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使社区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城镇居民、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或享受各种社区内部及外部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

(3)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社区是不完全等同的,数字社区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由于“数字城市”与数字社区不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时代前卫观念色彩,而且应用前景十分激动人心,因此在智能化住宅小区工程建设领域的人士,积极地把数字社区的概念引入智能化住宅小区,并将两个概念等同统称为数字社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智能社区强调的是小区中提供“以人为本”的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而数字社区在通常意义上的智能小区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它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数字化信息社会里,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说,数字社区是在智能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与整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是它们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义。数字社区与智能小区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数字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把小区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来考虑。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社区、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都是“网络社会”的表现形式。“网络社区”等于“虚拟社区”、“网络社区”大于“电子社区”或“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集成化的人际交流环境,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中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通讯、人工智能、CSCW等多个领域,也关系到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虚拟社区的功能在于它能够集中并搜索到人们迫切需要的各类资讯,为社区成员提供和创造充分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使成员产生对社区的忠诚度,促使虚拟社区蓬勃发展,当虚拟社区蓬勃发展时它的经济效益就出现了。虚拟社区已经被认为是电子商务中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虚拟社区的存在破坏了原有商业交易的平衡,将更多的控制力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使买方地位得到加强。虚拟社区概括了未来一大类应用,凡是涉及人与人交流的领域,虚拟社区都有用武之地。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将促进虚拟会议、实境式电子商务、远程协同工作、数字图书馆、虚拟研究所、远程教育、网络娱乐等应用的实现,并进而迎接虚拟社会的到来。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的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广义上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并列为社会信息化的三大主题,是社区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社区的形式大到数字城市、数字国家,小到数字社区、电子城镇和电子村庄;而数字社区或数字化社区是和数字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区域,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数字社区是由数字地球和数字社会引申出来的。数字社区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的有机结合点,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设施之一。数字社区应当覆盖整个城市,因此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建成以后,才能构成丰富多采的数字城市,只有最后整个地球都数字化了,才能真正实现社区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周玉陶.网络虚拟社区建设对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

2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1)

3严康敏,赖茂生.信息高速公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虚拟社区范文篇9

论文首先将梳理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概念,识别出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内涵要素与外延范围;接下来将基于科技接受模型提出社会化电子商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的驱动机制理论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二、理论背景与模型提出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重要驱动力量来自于用户的不断参与,如何驱动用户不断地参与社会化电子商务便成为了研究的重点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虚拟社区成员的参与行为能给企业带来积极的营销效应,如提升品牌关系、建立社区承诺、创建忠诚顾客的友谊群组、促进购买行为和社区推广、激励新产品开发中的创意贡献等。四位学者在《虚拟社区成员参与心理机制研究述评》一文中,对近十年来有关虚拟社区参与行为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并认为在后续研究中应当加强对虚拟社区参与行为心理机制的理论解释。而已有研究表明,一种电脑科技越能被成员所接受,成员参与使用该科技的行为意向就会越高。同时,当成员认为某个博客网站更容易使用,更具有乐趣时,他们对博客的参与意向也更高。鉴于“容易使用”与“更有乐趣”都属于科技接受模型的范畴,而博客与虚拟社区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之处,本研究将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的视角分析虚拟社区成员参与行为的驱动机制。这一视角在我国当前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原因在于,社会化电子商务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化电子商务中的虚拟社区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一个接受过程。因此,在已有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基于科技接受模型视角的研究能够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加强相关领域的理论解释。科技接受模型源于理性行为理论(The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理性行为理论由Fishbein和Azjen所提出,主要用以探讨实际行为,行为意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信念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了预测个人的实际行为,两位学者在理性行为理论中对于个人行为提出了两项基本假设:第一,个人行为在自我意志的控制之下而发生。第二,个人采取特定行为的意向是该行为发生的立即决定因素。理性行为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各领域之行为研究,以预测并解释个人的行为。Davis将理性行为理论简化,并聚焦于电脑科技研究领域提出了科技接受模型。该模型延续了理性行为理论中对于个人行为的两项前提假设,但是删除了理性行为理论中的“主观规范”及其前因变量“规范性信念与动机”,并以“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作为使用态度的前因变量。科技接受模型自提出后,便在实证研究中广为应用,并为本研究垫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也进一步支持了基于科技接受模型视角研究虚拟社区成员参与行为的合理性。原因在于:第一,科技接受模型的产生,便是为了了解使用者对于信息科技的使用行为;第二,科技接受模型架构简单易用,并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第三,科技接受模型运用的量表在信度和效度上都获得了支持,同时,科技接受模型也经过许多学者的探讨、实验与修正,不需要针对所涉及的科技的差异而特别制定衡量工具;第四,科技接受模型获得了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验证了科技接受模型对于信息科技使用行为的解释力与重要性;第五,科技接受模型的提出者Davis曾提出建议,未来研究可以在模型基础上纳入其他新变量进行探讨。多位学者在此后的研究中,均发现科技接受模型如能够加入其他的影响因素,将可以提升整体的解释能力。社会化电子商务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化电子商务中的虚拟社区对于大多数使用者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一个接受过程。本课题据此选取科技接受模型的视角,研究如何提升使用者对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接受度与参与度,并进而促进社会化电子商务中虚拟社区成员的参与行为。

三、实证分析

1.变量操作性定义与测量。本研究的科技接受因子指的是影响科技接受的因素,参考已有研究的观点,本研究中科技接受因子包含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享乐性三个构面;知识共享因子指的是影响知识共享意向的因素,以利他主义,预期互惠、声誉、信任、期望关系作为知识共享因子的构面;便利条件定义为“使用虚拟社区的外在基础条件限制”,即“欲使用虚拟社区时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网络设备、电脑软硬件设备或他人的协助等特定资源”;虚拟社区自我效能定义为“成员使用虚拟社区时,对自己使用虚拟社区表现能力的自信程度”;虚拟社区使用态度定义为“成员对于虚拟社区使用行为的正负面评价”;知觉行为控制定义为“虚拟社区成员在使用过程中感知到的难易程度,或是对于使用虚拟社区所需资源与机会的信念”;虚拟社区参与意向定义为“使用者认为自己使用虚拟社区的可能性”;此外,本研究还以“关键多数”与“主观规范”作为社会影响因子的构面。关键多数的定义为“认知周围使用虚拟社区人数将会增加的程度”;主观规范的定义为“具有影响力的他人对某成员使用虚拟社区的看法”。变量操作性定义与测量详情如表1所示。我们统一将构面下的题项得分将进行平均化处理,以进行之后的数据分析。

2.数据收集、预处理与检验。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基于某网络社区平台展开。我们在社区平台成员库中随机抽取成员,然后在时隔半年的两个时间点进行数据收集,使被挑选的成员在线填写问卷,此过程将滚动进行,以实现有效问卷数量2000份的保证。数据的预处理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第一,剔除问卷填答不完全及有明显遗漏与错误的问卷;第二,剔除问卷填答时选择某一数字比例超过80%的问卷;第三,剔除网龄在3年以下,或者每天上网时间平均在2小时以下的问卷;第四,剔除在虚拟社区中没有上传或下载行为的问卷。

四、研究结论

虚拟社区范文篇10

基于以上内容的思考,如何运用易班开展学生喜爱的活动,建设好易班班级虚拟社区,利用易班这一载体,丰富立德树人的工作途径,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为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内容。易班班级虚拟社区融合了班级相册、班级话题讨论、资料库共享、班级轻投票、轻应用搭建等多项功能,为班级的民主化管理和多样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平台。

二、易班班级虚拟社区建设的思路探索

目前,四川省正在推进易班进入第二批试点高校,各高校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易班、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在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弘扬,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在各高校大力推进易班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就班级层面如何开展虚拟社区建设提出思考和建议,从而带动线下实体班级建设。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在易班班级虚拟社区建设中,应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如何让学生愿意来易班,喜欢用易班,如何让易班班级建设有效果、可持续为目标展开,实现线上易班班级带动线下实体班级建设,线下实体班级建设丰富线上易班活动,形成良性循环,线上线下齐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好务。

三、易班班级虚拟社区建设的实践

1.创新推广方式,增强学生易班使用粘性。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各类应用程序的出现,为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易班”如何成为学生多样化选择中的一个,吸引学生愿意来,不排斥,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抓住新生入学契机,抢占网络教育阵地,二是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激发全员主人公意识。(1)抓住新生入学契机,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吸引学生主动来易班,先入为主很关键,新生入学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新生入学前,提前建立好新生专业班级。以新生入学前、迎新时、开学初为三个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易班活动,抢占先机吸引学生主动使用易班。易班线上班级建设带动了线下实体班级建设,把墙变成了桥,把我变成了我们。吸引更多学生愿意围绕易班班级虚拟社区,共同成长。(2)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激发全员主人公意识。实现学生愿意来、主动来的目标,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人公意识。传统的班委模式显然有不足之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体班级建设选出班长、团支书以及6个班委,6个班委再分别招募自己的线上管理组,每组通过答辩的方式来负责不同的板块建设。真正实现全员在易班,人人可以当班委,从而让学生找到班级归属感,唤醒愿意来的内动力。2.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养成易班使用的路径依赖。学生对易班路径依赖的养成与学生实际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相关性极高,学生对易班的忠诚度和使用频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培育引领。结合易班现有功能与学生实际需求,易班班级虚拟社区建设要从以下二个点出发,一是学生对校园生活便捷性的需求,二是学生想要一个民主班级氛围的需求。(1)借用学校轻应用资源,满足学生对便捷性的需求。首先,在便捷性方面,借助易班已有的轻应用,通过主题班会介绍、组建学生宣讲团宣讲等方式去给学生宣传和讲解功能使用,从而让学生更好、更熟练地享受学校提供的易班平台便捷性资源。(2)巧用班级轻投票,满足学生对民主班级氛围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渴望在一个民主、友善的班级环境中学习生活。在班级进行班委选举时,可以采用易班班级轻投票,投票结果即投即查,公平公开公正,省时省力省心。班委们在平时班费收取、班级聚餐、班级比赛等意见的征集上,也可以利用易班班级轻投票,高效快捷科学地解决班级琐事,极大程度地化解了各种矛盾冲突。让学生感受到易班班级的民主自治,从而增加好感度,喜欢用易班,形成路径依赖。3.打造网络文化产品,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易班班级虚拟社区,将教育理念融入网络文化产品中,通过网络文化产品去实现教育的目的,从而达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育人功效。通过工作实践,总结了辅导员网文、主题图文以及视频推送三个类型的文化产品模式。(1)通过辅导员网文,随时随地与学生共话。针对大学生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困扰,在学习生活中呈现的各种问题,辅导员采用见缝插针的方式网文,跨越时空与学生保持对话。易班班级虚拟社区便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吐露心声,帮助学生疏导情绪,唤醒学生学习目标,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和职业生涯观。(2)通过主题图文与线上活动,于活动中实现隐性教育。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热点事件,做主题图文和线上线下活动也是实现思想引领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重要的时间节点和热点事件,向班级学生推送主题图文,发起线上线下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去践行、去认同、去传播、去影响,在活动中实现隐性教育。(3)通过视频作品推送,发挥“春风化雨”般的育人功效。相比图文推送,视频类文化产品能带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将教育理念融入视频,通过视频传播,实现文化产品育人的效果。新媒体时代,各类网络文化产品蕴含了无限魅力,用好用活网络文化产品,既丰富了育人路径,也增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常态化、动态化管理模式,让易班班级虚拟社区建设可持续。新媒体是新生事物,青年学生对它的追捧热情容易聚集,也容易涣散。要保持易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青年学生长久的吸引力,从一线辅导员的角度出发,可以与班级网络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可以与常态化学风建设紧密结合。班级易班文化的形成,让学生产生愿意并主动去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动力。易班班级虚拟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与班级常态化的学风建设紧密结合。四、易班班级虚拟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展望毋庸置疑,利用易班平台开展班级虚拟社区的管理与建设,对于了解学生动态、引导学生成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易班工作也需要遵循这个思路,既要用网络文章、主题图文讲好中国故事,引领好学生思想,又要注重根据时间和形势变化而改变和创新。根据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不断调整优化易班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易班班级虚拟社区建设只是班级管理的一种手段,它绝不是班级建设的全部,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仍必不可少。只有在传统班级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易班平台的优势,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琰,尚文雅.高校大学生易班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126-133.

[2]崔智慧.运用易班传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职业技术,2017,(0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