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会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2:35:50

虚拟社会化

虚拟社会化范文篇1

关键词: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

伴随世纪更替而悄然来临的信息化、网络化不仅是信息社会在技术上的一种特征,更是人类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从发展趋势上看,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广阔空间,一种社会化的新范式—虚拟社会化应运而生。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福扯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虚拟社会化进程中所凸现的网络道德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的顺利进展。

1虚拟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的新范式

所谓青少年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化有两个基本的要素:施化者和受化者。按照社会化中施化者的性质进行分类,可分为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真实社会化即传统社会化,是在家庭、同学群体、学校和大众传媒中进行的社会化,以施化者的真实性和确定性,受化者的被动性明显为主要特征。虚拟社会化是指在大众传媒,尤其是在电视、计算机网络中进行的社会化,以施化者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和受化者的主动性增强为主要特征。

网络所构筑的“第二现实世界”使青少年的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变为“虚拟社会情景的对话”,从而青少年的社会化范式出现了新的变迁,即在传统社会化的基础上的虚拟社会化。具体来讲,虚拟社会化这一新范式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全新的现念

网络传播的高效性、超地域性、交互性和变易性的特点有助于树立青少年的时效观念、全球观念、平等观念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此外,伴随着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的出现,对传统的家庭和工作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全新的家庭观念。电子家庭是伴随网络出现的新的家庭方式,它使家庭方式呈现回归,使家庭重新成为人们共同劳动的场所和社会的中心,改变了传统社会将家庭和社区作为人类基本血缘和地缘单位的表现形式。网络世界中新兴的家庭模式无形中影响了青少年的传统家庭观,有助于培养其全新的家庭理念。

全新的工作理念。在网络时代,人们的工作方式由组织团体延伸到家庭,出现了“虚拟办公”、“在家办公”、“移动办公”等远程工作方式。新的工作方式,向青少年宣布了新时代的崭新的生存面貌,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全新工作理念的培养。

1.2社会互动的新面貌

“网络互动”的群体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社会范围。青少年要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必须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网络技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青少年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青少年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青少年交往克服了时空障碍,实现了“点对面”,甚至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平等性交流。在网络特殊的交往环境中,青少年会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将自己融汇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范围成倍增大,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自身社会化的范围。

1.3角色扮演的新动向

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即依照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角色实现的整合”。川网络的“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角色实践的绝好场所。青少年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角色预演”、“角色换位”,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为青少年正确理解角色、缓解角色紧张、解决角色冲突提供了反复实践的机会,有助于青少年顺利实现角色扮演。

1.4崭新的受化方式

社会化不仅是一个把人模式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使人积极实现其个性化的过程。网络使青少年的社会化从传统的社会教化向自我社会化转化,青少年的自主性、自我选择能力增强,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实现的受化方式得到增强。此外,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以自己敏锐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传播方式,以特有的文化功能改造和变革社会,形成独具特色和力量的角色群体文化。

2网络道德—虚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

青少年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断乳期”,个性心理与人格结构尚不成熟,接受事物、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容易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在虚拟社会化的进程中,当青少年在充分享受新的生存方式带来的福扯时,网络化生存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网络道德问题便是虚拟社会化问题最主要的凸现。

2.1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弱化

彼得·杜拉克在《新现实》一书中说:“信息现在是跨国界流动的。像金钱一样,它没有祖国。网络中存在着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芳不齐并存的全息景观,不但有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还有色情、暴力信息混杂其中。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一些自控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在网上有许多专门提供色情服务的网站。世界著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就以其合法的身份在美国进人网络,青少年找到网址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猎奇”的、“窥淫”的心理。由于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手段隐蔽等特性,一些不良信息扩散的范围为人们始料不及。显然,网络传播的垃圾信息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道德偏离。

2.2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冷漠

在网络时代,频繁的人机接触取代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尽管网络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现实,但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主要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它掩盖了许多丰富的内容:眼神、微笑、手势、语调等非语言符号,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在网上,人与人之间很少见到有真实的情感交流,人们无法体验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愉悦;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特别是其内在的亲和动机得不到较充分的满足,因而会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有的青少年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落和消极;有的甚至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漠不关心或做出粗暴、无礼的行为。

2.3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异化

网络伴生的“网络沉溺”引发了青少年的人格障碍,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人格缺陷。网络沉溺是指因淹滞在数字化的在线空间中,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及行动失调问题。网络空间到处充斥着新鲜的事物,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青少年长期迷恋好玩、刺激和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环境,不仅耗费时间、浪费精力、荒废学业、误人歧途,而且会使其人格社会化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青少年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隐名匿姓地在BBS上交谈论道,在虚拟环境中漫游旅行,长期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有可能导致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心理,此皆不利于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养成和健康成长,甚至会致使人格畸变而诱发犯罪。

2.4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其青少年社会化的内涵包蕴着该国该民族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内、思维方式社会责任和情感的内化。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因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掌握这一技术的不同主体从而也出现了分层。美国作为因特网上的主导国家,英语成为网上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因特网上95%的信息是英语,中文信息还不到1%,网上信息量的比重美国占75%以上,用户比重占全球用户54.7%。信息量的显著差异加上中西方语言本身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的差异,网络信息中所蕴藏的观点和意义必然导致中国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美国凭借其技术优势向全世界推销其价值观、人生观和文化,世界文化“达拉斯化”的现象在网络文化中更加凸显。同志早就讲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尚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受网络信息中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消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模糊对我们自己文化的确认,转而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使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主流意识形态倾向也慢慢地被消解和同化,由此导致民族凝聚力的下降和青少年价值观的冲突和迷失,甚至倾斜。

在青少年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网络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的自由空间。事实表明,网络给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大量属于道德领域的问题。因此,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应对,是确保青少年虚拟社会化健康发展的内在保障和明智选择。

3网络道德教育:虚拟杜会化的内在保障

网络道德教育是指围绕网络领域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正确认识网络道德问题的关键必须首先树立三种明确的认识。

首先,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是一种推动道德进步的积极力量。经由电子信息网络产生的某些道德失范只是一种支流。网络技术是中性的,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消极作用的产生在于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在于人类价值观念的偏颇。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人类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并没有超越自身立场的局限性和人与自然的纯物质功利关系,导致网络技术一系列副作用的产生。

其次,人类总体上是理性的、有行为能力的,因而在利用科技成果时,道德的力量总是大于非道德的力量。从人类与科技发展主客体关系史来看,物理的东西和精神、心理的东西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极其活跃、多变的,而后者是相对稳定。物理世界的变化可以引起心理世界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总是被某种相对稳定、恒定的因素支配的。这就意味着人总是用人类理性、人类道德的方式去对待外部世界多变性。

第三,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并非“两张皮”。网络道德虽然与社会现实中的传统道德不同,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在于:人类发展到现在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传统道德,其一般原理和基本运行机制,反映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必须引人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加以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网络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

基于以上三种基本的认识,在进行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时,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3.1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整合传统道德资源

中国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重伦理的。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将之称为“崇德”型文化。扬善惩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主导思想。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个体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个体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是“与天地合其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吾不欲人之加诸吾也,吾亦无欲加诸人”,是孔子爱人思想的集中体现。能人己兼顾,由己及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力量,揭示了做人之道和育人之路的真谛,有助于建立团结互助的关爱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修身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自我修养方式,修养途径是穷独兼达、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以此达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

面对浩瀚广博的传统道德文化,应从中极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发挥传统道德文化的凝聚力、激励力和整合力,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做到网上“慎独”,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确保整个网络健康发展。

3.2关注青少年的现实需要,落实网络道德教育

需要是人的心理领地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动机产生的基础,需要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行为定向的不同。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特殊年龄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并趋于强烈,情感生活丰富多彩而瞬息万变,社会需要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是根据社会客观赋予的角色而选择和规定的,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内驱力。如果这些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制甚至无法实现,青少年自然而然地求助于网络这一传播具有交互性、个性化、匿名化、无地域、无中央控制的虚拟环境,尽情挥洒,随心所欲地谋求个体需要的实现方式。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独立思考而又往往容易偏听偏信;渴望着被别人尊重却往往不知道如何自尊自爱、如何尊重他人;崇拜英雄却分辨不清英雄的真正含义;对社会的阴暗面深恶痛绝,但自己身染其中却不自知。如此一来,网络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切实地关注青少年的现实需要,分析他们上网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往方式,调动青少年通过网络参与思想交流和思想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把网络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3.3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青少年网上行为

法律和道德是规范社会行为的两大基本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加强对网络传播中出现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控制和监督。目前,已有一些已有一些国家对网络行为进行立法,以保护青少年不被有害信息侵犯。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以及《电子通信隐私权法》等;新加坡于19%年3月也颁布了管理条例,禁止色情内容和容易引起宗教和政治动荡的信息传播。我国在被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批准接人之前,就于1994年2月18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其中第11条对进人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了“由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的规定。随后于19%年2月、1997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对从事国际互联网业务的制作、查阅、复制、传播信息作出了规定。此外,新《刑法》也规定了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内容。虽然各国对网络制定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但都是以普遍伦理为价值基础的。通过对网络建设的法制化管理,可以减少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因素,最大可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4网络媒介素质教育进课堂,开启网络道德教育新领域

任何自觉的道德行为都产生于对道德必然性和道德要求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追求。课堂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在系统学习网络道德知识、启发道德自觉上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在我国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却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中,更多地是从技术层面上教授学生学习技术理论和使用方法。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着眼于“从娃娃抓起”,网络媒介素质教育成为当代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课题。

虚拟社会化范文篇2

关键词: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

伴随世纪更替而悄然来临的信息化、网络化不仅是信息社会在技术上的一种特征,更是人类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从发展趋势上看,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广阔空间,一种社会化的新范式—虚拟社会化应运而生。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福扯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虚拟社会化进程中所凸现的网络道德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的顺利进展。

1虚拟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的新范式

所谓青少年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化有两个基本的要素:施化者和受化者。按照社会化中施化者的性质进行分类,可分为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真实社会化即传统社会化,是在家庭、同学群体、学校和大众传媒中进行的社会化,以施化者的真实性和确定性,受化者的被动性明显为主要特征。虚拟社会化是指在大众传媒,尤其是在电视、计算机网络中进行的社会化,以施化者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和受化者的主动性增强为主要特征。

网络所构筑的“第二现实世界”使青少年的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变为“虚拟社会情景的对话”,从而青少年的社会化范式出现了新的变迁,即在传统社会化的基础上的虚拟社会化。具体来讲,虚拟社会化这一新范式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全新的现念

网络传播的高效性、超地域性、交互性和变易性的特点有助于树立青少年的时效观念、全球观念、平等观念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此外,伴随着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的出现,对传统的家庭和工作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全新的家庭观念。电子家庭是伴随网络出现的新的家庭方式,它使家庭方式呈现回归,使家庭重新成为人们共同劳动的场所和社会的中心,改变了传统社会将家庭和社区作为人类基本血缘和地缘单位的表现形式。网络世界中新兴的家庭模式无形中影响了青少年的传统家庭观,有助于培养其全新的家庭理念。

全新的工作理念。在网络时代,人们的工作方式由组织团体延伸到家庭,出现了“虚拟办公”、“在家办公”、“移动办公”等远程工作方式。新的工作方式,向青少年宣布了新时代的崭新的生存面貌,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全新工作理念的培养。

1.2社会互动的新面貌

“网络互动”的群体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社会范围。青少年要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必须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网络技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青少年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青少年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青少年交往克服了时空障碍,实现了“点对面”,甚至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平等性交流。在网络特殊的交往环境中,青少年会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将自己融汇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范围成倍增大,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自身社会化的范围。

1.3角色扮演的新动向

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即依照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角色实现的整合”。川网络的“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角色实践的绝好场所。青少年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角色预演”、“角色换位”,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为青少年正确理解角色、缓解角色紧张、解决角色冲突提供了反复实践的机会,有助于青少年顺利实现角色扮演。

1.4崭新的受化方式

社会化不仅是一个把人模式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使人积极实现其个性化的过程。网络使青少年的社会化从传统的社会教化向自我社会化转化,青少年的自主性、自我选择能力增强,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实现的受化方式得到增强。此外,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以自己敏锐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传播方式,以特有的文化功能改造和变革社会,形成独具特色和力量的角色群体文化。

2网络道德—虚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

青少年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断乳期”,个性心理与人格结构尚不成熟,接受事物、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容易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在虚拟社会化的进程中,当青少年在充分享受新的生存方式带来的福扯时,网络化生存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网络道德问题便是虚拟社会化问题最主要的凸现。

2.1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弱化

彼得·杜拉克在《新现实》一书中说:“信息现在是跨国界流动的。像金钱一样,它没有祖国。网络中存在着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芳不齐并存的全息景观,不但有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还有色情、暴力信息混杂其中。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一些自控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在网上有许多专门提供色情服务的网站。世界著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就以其合法的身份在美国进人网络,青少年找到网址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猎奇”的、“窥淫”的心理。由于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手段隐蔽等特性,一些不良信息扩散的范围为人们始料不及。显然,网络传播的垃圾信息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道德偏离。

2.2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冷漠

在网络时代,频繁的人机接触取代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尽管网络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现实,但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主要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它掩盖了许多丰富的内容:眼神、微笑、手势、语调等非语言符号,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在网上,人与人之间很少见到有真实的情感交流,人们无法体验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愉悦;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特别是其内在的亲和动机得不到较充分的满足,因而会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有的青少年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落和消极;有的甚至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漠不关心或做出粗暴、无礼的行为。

2.3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异化

网络伴生的“网络沉溺”引发了青少年的人格障碍,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人格缺陷。网络沉溺是指因淹滞在数字化的在线空间中,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及行动失调问题。网络空间到处充斥着新鲜的事物,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青少年长期迷恋好玩、刺激和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环境,不仅耗费时间、浪费精力、荒废学业、误人歧途,而且会使其人格社会化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青少年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隐名匿姓地在BBS上交谈论道,在虚拟环境中漫游旅行,长期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有可能导致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心理,此皆不利于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养成和健康成长,甚至会致使人格畸变而诱发犯罪。

2.4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其青少年社会化的内涵包蕴着该国该民族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内、思维方式社会责任和情感的内化。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因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掌握这一技术的不同主体从而也出现了分层。美国作为因特网上的主导国家,英语成为网上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因特网上95%的信息是英语,中文信息还不到1%,网上信息量的比重美国占75%以上,用户比重占全球用户54.7%。信息量的显著差异加上中西方语言本身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的差异,网络信息中所蕴藏的观点和意义必然导致中国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美国凭借其技术优势向全世界推销其价值观、人生观和文化,世界文化“达拉斯化”的现象在网络文化中更加凸显。同志早就讲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尚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受网络信息中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消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模糊对我们自己文化的确认,转而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使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主流意识形态倾向也慢慢地被消解和同化,由此导致民族凝聚力的下降和青少年价值观的冲突和迷失,甚至倾斜。

在青少年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网络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的自由空间。事实表明,网络给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大量属于道德领域的问题。因此,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应对,是确保青少年虚拟社会化健康发展的内在保障和明智选择。

3网络道德教育:虚拟杜会化的内在保障

网络道德教育是指围绕网络领域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正确认识网络道德问题的关键必须首先树立三种明确的认识。

首先,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是一种推动道德进步的积极力量。经由电子信息网络产生的某些道德失范只是一种支流。网络技术是中性的,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消极作用的产生在于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在于人类价值观念的偏颇。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人类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并没有超越自身立场的局限性和人与自然的纯物质功利关系,导致网络技术一系列副作用的产生。

其次,人类总体上是理性的、有行为能力的,因而在利用科技成果时,道德的力量总是大于非道德的力量。从人类与科技发展主客体关系史来看,物理的东西和精神、心理的东西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极其活跃、多变的,而后者是相对稳定。物理世界的变化可以引起心理世界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总是被某种相对稳定、恒定的因素支配的。这就意味着人总是用人类理性、人类道德的方式去对待外部世界多变性。

第三,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并非“两张皮”。网络道德虽然与社会现实中的传统道德不同,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在于:人类发展到现在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传统道德,其一般原理和基本运行机制,反映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必须引人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加以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网络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

基于以上三种基本的认识,在进行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时,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3.1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整合传统道德资源

中国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重伦理的。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将之称为“崇德”型文化。扬善惩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主导思想。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个体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个体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是“与天地合其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吾不欲人之加诸吾也,吾亦无欲加诸人”,是孔子爱人思想的集中体现。能人己兼顾,由己及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力量,揭示了做人之道和育人之路的真谛,有助于建立团结互助的关爱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修身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自我修养方式,修养途径是穷独兼达、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以此达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

面对浩瀚广博的传统道德文化,应从中极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发挥传统道德文化的凝聚力、激励力和整合力,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做到网上“慎独”,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确保整个网络健康发展。

3.2关注青少年的现实需要,落实网络道德教育

需要是人的心理领地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动机产生的基础,需要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行为定向的不同。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特殊年龄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并趋于强烈,情感生活丰富多彩而瞬息万变,社会需要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是根据社会客观赋予的角色而选择和规定的,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内驱力。如果这些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制甚至无法实现,青少年自然而然地求助于网络这一传播具有交互性、个性化、匿名化、无地域、无中央控制的虚拟环境,尽情挥洒,随心所欲地谋求个体需要的实现方式。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独立思考而又往往容易偏听偏信;渴望着被别人尊重却往往不知道如何自尊自爱、如何尊重他人;崇拜英雄却分辨不清英雄的真正含义;对社会的阴暗面深恶痛绝,但自己身染其中却不自知。如此一来,网络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切实地关注青少年的现实需要,分析他们上网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往方式,调动青少年通过网络参与思想交流和思想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把网络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3.3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青少年网上行为

法律和道德是规范社会行为的两大基本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加强对网络传播中出现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控制和监督。目前,已有一些已有一些国家对网络行为进行立法,以保护青少年不被有害信息侵犯。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以及《电子通信隐私权法》等;新加坡于19%年3月也颁布了管理条例,禁止色情内容和容易引起宗教和政治动荡的信息传播。我国在被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批准接人之前,就于1994年2月18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其中第11条对进人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了“由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的规定。随后于19%年2月、1997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对从事国际互联网业务的制作、查阅、复制、传播信息作出了规定。此外,新《刑法》也规定了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内容。虽然各国对网络制定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但都是以普遍伦理为价值基础的。通过对网络建设的法制化管理,可以减少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因素,最大可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4网络媒介素质教育进课堂,开启网络道德教育新领域

任何自觉的道德行为都产生于对道德必然性和道德要求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追求。课堂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在系统学习网络道德知识、启发道德自觉上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在我国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却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中,更多地是从技术层面上教授学生学习技术理论和使用方法。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着眼于“从娃娃抓起”,网络媒介素质教育成为当代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课题。

虚拟社会化范文篇3

论文首先将梳理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概念,识别出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内涵要素与外延范围;接下来将基于科技接受模型提出社会化电子商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的驱动机制理论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二、理论背景与模型提出

社会化电子商务的重要驱动力量来自于用户的不断参与,如何驱动用户不断地参与社会化电子商务便成为了研究的重点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虚拟社区成员的参与行为能给企业带来积极的营销效应,如提升品牌关系、建立社区承诺、创建忠诚顾客的友谊群组、促进购买行为和社区推广、激励新产品开发中的创意贡献等。四位学者在《虚拟社区成员参与心理机制研究述评》一文中,对近十年来有关虚拟社区参与行为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并认为在后续研究中应当加强对虚拟社区参与行为心理机制的理论解释。而已有研究表明,一种电脑科技越能被成员所接受,成员参与使用该科技的行为意向就会越高。同时,当成员认为某个博客网站更容易使用,更具有乐趣时,他们对博客的参与意向也更高。鉴于“容易使用”与“更有乐趣”都属于科技接受模型的范畴,而博客与虚拟社区之间存在诸多关联之处,本研究将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的视角分析虚拟社区成员参与行为的驱动机制。这一视角在我国当前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原因在于,社会化电子商务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化电子商务中的虚拟社区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一个接受过程。因此,在已有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基于科技接受模型视角的研究能够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加强相关领域的理论解释。科技接受模型源于理性行为理论(The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理性行为理论由Fishbein和Azjen所提出,主要用以探讨实际行为,行为意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信念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了预测个人的实际行为,两位学者在理性行为理论中对于个人行为提出了两项基本假设:第一,个人行为在自我意志的控制之下而发生。第二,个人采取特定行为的意向是该行为发生的立即决定因素。理性行为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各领域之行为研究,以预测并解释个人的行为。Davis将理性行为理论简化,并聚焦于电脑科技研究领域提出了科技接受模型。该模型延续了理性行为理论中对于个人行为的两项前提假设,但是删除了理性行为理论中的“主观规范”及其前因变量“规范性信念与动机”,并以“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作为使用态度的前因变量。科技接受模型自提出后,便在实证研究中广为应用,并为本研究垫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也进一步支持了基于科技接受模型视角研究虚拟社区成员参与行为的合理性。原因在于:第一,科技接受模型的产生,便是为了了解使用者对于信息科技的使用行为;第二,科技接受模型架构简单易用,并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第三,科技接受模型运用的量表在信度和效度上都获得了支持,同时,科技接受模型也经过许多学者的探讨、实验与修正,不需要针对所涉及的科技的差异而特别制定衡量工具;第四,科技接受模型获得了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验证了科技接受模型对于信息科技使用行为的解释力与重要性;第五,科技接受模型的提出者Davis曾提出建议,未来研究可以在模型基础上纳入其他新变量进行探讨。多位学者在此后的研究中,均发现科技接受模型如能够加入其他的影响因素,将可以提升整体的解释能力。社会化电子商务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化电子商务中的虚拟社区对于大多数使用者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一个接受过程。本课题据此选取科技接受模型的视角,研究如何提升使用者对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接受度与参与度,并进而促进社会化电子商务中虚拟社区成员的参与行为。

三、实证分析

1.变量操作性定义与测量。本研究的科技接受因子指的是影响科技接受的因素,参考已有研究的观点,本研究中科技接受因子包含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享乐性三个构面;知识共享因子指的是影响知识共享意向的因素,以利他主义,预期互惠、声誉、信任、期望关系作为知识共享因子的构面;便利条件定义为“使用虚拟社区的外在基础条件限制”,即“欲使用虚拟社区时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网络设备、电脑软硬件设备或他人的协助等特定资源”;虚拟社区自我效能定义为“成员使用虚拟社区时,对自己使用虚拟社区表现能力的自信程度”;虚拟社区使用态度定义为“成员对于虚拟社区使用行为的正负面评价”;知觉行为控制定义为“虚拟社区成员在使用过程中感知到的难易程度,或是对于使用虚拟社区所需资源与机会的信念”;虚拟社区参与意向定义为“使用者认为自己使用虚拟社区的可能性”;此外,本研究还以“关键多数”与“主观规范”作为社会影响因子的构面。关键多数的定义为“认知周围使用虚拟社区人数将会增加的程度”;主观规范的定义为“具有影响力的他人对某成员使用虚拟社区的看法”。变量操作性定义与测量详情如表1所示。我们统一将构面下的题项得分将进行平均化处理,以进行之后的数据分析。

2.数据收集、预处理与检验。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基于某网络社区平台展开。我们在社区平台成员库中随机抽取成员,然后在时隔半年的两个时间点进行数据收集,使被挑选的成员在线填写问卷,此过程将滚动进行,以实现有效问卷数量2000份的保证。数据的预处理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第一,剔除问卷填答不完全及有明显遗漏与错误的问卷;第二,剔除问卷填答时选择某一数字比例超过80%的问卷;第三,剔除网龄在3年以下,或者每天上网时间平均在2小时以下的问卷;第四,剔除在虚拟社区中没有上传或下载行为的问卷。

四、研究结论

虚拟社会化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技术个人社会化载体

一、个人社会化及网络技术

个人社会化是指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人的社会化既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关,又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通信设备更新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信息传媒的大规模改造和整合。一个全球范围的、大众化的信息流通渠道正在形成。随着Web2.0、微博客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更迅捷、更方便地交流、共享生活中的信息。人们不但可以通过联接在网络上的电脑随时使用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还可以积极地参与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制造。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造出的“虚拟现实”环境以其形象逼真的效果反映客观真实世界,使网络传播的内容更具社会渗透力。当然,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譬如:网络商业欺诈、色情信息泛滥、计算机迷恋等。总之,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利弊分析正在成为技术社会学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网络技术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同电视、电话一样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设施,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从空间和时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社会群体结构和人的社会互动方式。它的出现对人的社会化方向、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通过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等信息帮助社会成员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顺利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教育是人的社会化开端。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学会一些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谋生的技能,习得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特别是当代社会积极倡导的终身自我教育,终身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终极形式。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倡导能够很好的实现。

网络技术整合了传统的大众媒介,构建出本世纪跨越地域最广的全球信息传媒。它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社会成员实时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及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帮助社会成员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

2网络通过传播人类新文化和社会信仰促使社会成员开始新一轮的社会化活动。

由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个人社会化也必然是贯穿于一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社会成员只有调整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生活。

由于网络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实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得民族和地区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对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冲击。同时,网络技术本身也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新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因此,社会成员只有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目标及行为模式,开始新一轮的社会化活动,才能适应随之而来的信息社会发展要求,否则个人将不可避免的"OUt"(落伍)了。

3网络所创造的“网络群体”环境,有助于社会成员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人类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结成符合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以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传统的社会群体构成一般制约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因此,人际交往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以会面、书信和电话交流作为常用的交往方式。网络技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人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网络技术拓宽了社会环境。创新了社会关系。

人们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将自己融入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范围成倍增大,思想和感情也随着网络跨越时空地延伸到世界每个角落,网络社会关系逐步形成。由于网络技术借助计算机为媒介创造了一个大众可以任意选择并同时共享又彼此分离的宽松社会交往环境,缓解了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给人的心理压力。因此,网络空间为个人的社会化提供了更加平等的“虚拟社会”环境,有助于人们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社会交往,解决人际冲突,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在开心农场里,员工和领导是平等的“菜友”,员工可以去“偷”一下的领导菜地里的菜,想必领导也不会为此大动肝火,说不定还会很开心地帮你除草、杀虫。

4网络创造的“虚拟现实”环境,有助于培养能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

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人生存于社会之中,必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人所具有多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决定了他所扮演的角色也具有多重性。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要承担丈夫、父亲等角色;在单位要承担职业角色。由于个人道德水平、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环境的差异,对同一社会角色的理解也千差万别,而且人不可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经历角色实践,角色实践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障碍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角色扮演者需要不断地进行角色学习和角色整合,减少角色失调现象的发生。

“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角色实践的绝好场所。人们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角色换位”。把自己“假定”成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并按照自己理解的角色规范进行角色实践,通过网络的信息反馈验证自己的角色行为。如果能将网络社会中的平民化、草根化的带有善意娱乐精神的和谐特性带到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从而可以能更好处理真实社会关系中的“不和谐”。而且,“网络环境”将成为“现实环境”的一部分,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在“网络群体”中建立新型“网缘”社会关系并扮演新型“网络角色”。

三、网络技术的挑战与个人社会化方式的选择

网络技术对于社会包括人的社会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消极的后果。网络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仅就它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而言,如何理智地对待它的负面影响则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就网络技术与个人社会化而言,如下的几个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1正确对待个人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是特定文化的产物。由于文化环境不同。个人社会化的内容就有很大差异。网络的应用加速了人类文化的全球性传播。将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呈现给人们,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与行为上的障碍。公务员之家

由于通过网络提供或传播信息的人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生活习俗和伦理价值观念,也难免会有一些对社会及他人具有敌对或不满情绪的人试图诱惑人们背离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网络的隐蔽环境也给人们提供了逾越社会规范的机会空间,人们可以伸缩自如地张扬自我,肆无忌惮地挑战社会权威,逃避法律惩罚与舆论的谴责,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此外,虽然网络承受和容纳了多元化的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的“震动”,但是它所形成的大文化圈有可能把千千万万的网民纳入同一思想轨道,使他们的思维丧失自我而趋向单一。社会化的个人如果对此丧失警惕,一个丧失自我的人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单面人”,他也将无法在真实的社会中生活。所以在网络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丧失已经形成的“自我”,不能全盘“拿来”,一定要批判地接收,这样才是真正的有益的个人社会化过程。

2正确对待“人机关系”和“人际关系”

网络的不断扩张导致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向以网络为中介的方向转化,改变了传统社会交往的秩序和规则。因而造成了人机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混淆。由于生存依赖关系和归属关系的原因,传统的人际之间的亲和性与持久性较强。个人的社会能力发展也是在与他人的接触过程中经过学习和实践完成的。

随着“网络学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技术的出现。社会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彼此独立分离,甚至永不谋面的社会成员之间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组合成网络群体,新型的“人机关系”开始出现。由于网络创造的这种“虚拟现实环境”不存在实体的拳脚之争和面对面的冲突,且有着世外桃园般的安全感,宽容地接纳任何阶层的社会成员,使人们感觉无比的自由、安全、舒适,避免了现实世界的危机和压力,因而使得人们更加喜欢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直接争论的尴尬,缓解矛盾引发的面对面冲突。例如,最近很流行开心农场、阳光牧场等游戏对农牧生产的真实再现使得人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能够享受到传统农业生产的乐趣。但是,三更半夜起来“收菜”、“偷菜”折射出来的种种弊端更是引发人们深思。引用一句流行话语是:我们偷的不是菜,是寂寞。长此以往,人们便过分依赖技术器具,沉迷于随心所欲的“网络空间”,丧失了在人性化世界中的生活能力。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信息传播可以通过手指一按就可进行时,人的嘴便沉默了,写作也停止了,心灵也随之凋谢”。

3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

人们在网络上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获得超自然的力量。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你可以是穿墙过壁无所不能的超人,领略现实空间无法享受的情景。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依然是肉眼凡胎。人们对物质、能量以及感知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还是要到现实空间中才能获得满足,人们从网络上习得的知识、技能、道德和规范必须经由现实生活的检验。如果一味地以电脑的思维和逻辑处理现实世界,难免发生障碍。

4网络社会中“他律”的弱化与个人的“慎独”。

10月27目晚,网络上突然风传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自杀的消息。一时坊间传言四起,关于其“自杀”原因,有人猜测是经济问题,有人猜测是压力过大……lO月30日,身处舆论漩涡中的白岩松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表达了对“被自杀”之事的感慨和一个媒体人对网络的反思。他说,当所有人都在娱乐的时候,没有人真正去想我会是什么感受。其实,真正让我难过的不是很多人的恶搞,而是很多朋友真的来安慰你。比如。“岩松兄,别来无恙么?”“过得好么?需要倾诉的话,哥可以倾听,要不来内蒙古散心吧。”阅读越来越简单,并且急于表达,看个标题就可以做评论了。大家都想“娱乐”一把,却忘记了简单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事情的真相跟本质,在带给自己娱乐的同时,没想过给当事人带来了什么。

虚拟社会化范文篇5

关键词网络技术个人社会化载体

一、个人社会化及网络技术

个人社会化是指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人的社会化既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关,又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通信设备更新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信息传媒的大规模改造和整合。一个全球范围的、大众化的信息流通渠道正在形成。随着Web2.0、微博客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更迅捷、更方便地交流、共享生活中的信息。人们不但可以通过联接在网络上的电脑随时使用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还可以积极地参与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制造。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造出的“虚拟现实”环境以其形象逼真的效果反映客观真实世界,使网络传播的内容更具社会渗透力。当然,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譬如:网络商业欺诈、色情信息泛滥、计算机迷恋等。总之,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利弊分析正在成为技术社会学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网络技术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同电视、电话一样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设施,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从空间和时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社会群体结构和人的社会互动方式。它的出现对人的社会化方向、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通过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等信息帮助社会成员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顺利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教育是人的社会化开端。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学会一些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谋生的技能,习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特别是当代社会积极倡导的终身自我教育,终身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终极形式。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倡导能够很好的实现。

网络技术整合了传统的大众媒介,构建出本世纪跨越地域最广的全球信息传媒。它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社会成员实时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及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帮助社会成员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

2网络通过传播人类新文化和社会信仰促使社会成员开始新一轮的社会化活动。

由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个人社会化也必然是贯穿于一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社会成员只有调整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生活。

由于网络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实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得民族和地区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对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冲击。同时,网络技术本身也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新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因此,社会成员只有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目标及行为模式,开始新一轮的社会化活动,才能适应随之而来的信息社会发展要求,否则个人将不可避免的"OUt"(落伍)了。

3网络所创造的“网络群体”环境,有助于社会成员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人类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结成符合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以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传统的社会群体构成一般制约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因此,人际交往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以会面、书信和电话交流作为常用的交往方式。网络技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人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网络技术拓宽了社会环境。创新了社会关系。

人们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将自己融入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范围成倍增大,思想和感情也随着网络跨越时空地延伸到世界每个角落,网络社会关系逐步形成。由于网络技术借助计算机为媒介创造了一个大众可以任意选择并同时共享又彼此分离的宽松社会交往环境,缓解了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给人的心理压力。因此,网络空间为个人的社会化提供了更加平等的“虚拟社会”环境,有助于人们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社会交往,解决人际冲突,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在开心农场里,员工和领导是平等的“菜友”,员工可以去“偷”一下的领导菜地里的菜,想必领导也不会为此大动肝火,说不定还会很开心地帮你除草、杀虫。

4网络创造的“虚拟现实”环境,有助于培养能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

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人生存于社会之中,必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人所具有多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决定了他所扮演的角色也具有多重性。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要承担丈夫、父亲等角色;在单位要承担职业角色。由于个人道德水平、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环境的差异,对同一社会角色的理解也千差万别,而且人不可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经历角色实践,角色实践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障碍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角色扮演者需要不断地进行角色学习和角色整合,减少角色失调现象的发生。

“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角色实践的绝好场所。人们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角色换位”。把自己“假定”成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并按照自己理解的角色规范进行角色实践,通过网络的信息反馈验证自己的角色行为。如果能将网络社会中的平民化、草根化的带有善意娱乐精神的和谐特性带到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从而可以能更好处理真实社会关系中的“不和谐”。而且,“网络环境”将成为“现实环境”的一部分,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在“网络群体”中建立新型“网缘”社会关系并扮演新型“网络角色”。

三、网络技术的挑战与个人社会化方式的选择

网络技术对于社会包括人的社会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消极的后果。网络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仅就它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而言,如何理智地对待它的负面影响则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就网络技术与个人社会化而言,如下的几个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1正确对待个人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是特定文化的产物。由于文化环境不同。个人社会化的内容就有很大差异。网络的应用加速了人类文化的全球性传播。将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呈现给人们,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与行为上的障碍。

由于通过网络提供或传播信息的人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生活习俗和伦理价值观念,也难免会有一些对社会及他人具有敌对或不满情绪的人试图诱惑人们背离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网络的隐蔽环境也给人们提供了逾越社会规范的机会空间,人们可以伸缩自如地张扬自我,肆无忌惮地挑战社会权威,逃避法律惩罚与舆论的谴责,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此外,虽然网络承受和容纳了多元化的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的“震动”,但是它所形成的大文化圈有可能把千千万万的网民纳入同一思想轨道,使他们的思维丧失自我而趋向单一。社会化的个人如果对此丧失警惕,一个丧失自我的人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单面人”,他也将无法在真实的社会中生活。所以在网络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丧失已经形成的“自我”,不能全盘“拿来”,一定要批判地接收,这样才是真正的有益的个人社会化过程。公务员之家

2正确对待“人机关系”和“人际关系”

网络的不断扩张导致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向以网络为中介的方向转化,改变了传统社会交往的秩序和规则。因而造成了人机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混淆。由于生存依赖关系和归属关系的原因,传统的人际之间的亲和性与持久性较强。个人的社会能力发展也是在与他人的接触过程中经过学习和实践完成的。

随着“网络学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技术的出现。社会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彼此独立分离,甚至永不谋面的社会成员之间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组合成网络群体,新型的“人机关系”开始出现。由于网络创造的这种“虚拟现实环境”不存在实体的拳脚之争和面对面的冲突,且有着世外桃园般的安全感,宽容地接纳任何阶层的社会成员,使人们感觉无比的自由、安全、舒适,避免了现实世界的危机和压力,因而使得人们更加喜欢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直接争论的尴尬,缓解矛盾引发的面对面冲突。例如,最近很流行开心农场、阳光牧场等游戏对农牧生产的真实再现使得人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能够享受到传统农业生产的乐趣。但是,三更半夜起来“收菜”、“偷菜”折射出来的种种弊端更是引发人们深思。引用一句流行话语是:我们偷的不是菜,是寂寞。长此以往,人们便过分依赖技术器具,沉迷于随心所欲的“网络空间”,丧失了在人性化世界中的生活能力。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信息传播可以通过手指一按就可进行时,人的嘴便沉默了,写作也停止了,心灵也随之凋谢”。

3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

人们在网络上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获得超自然的力量。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你可以是穿墙过壁无所不能的超人,领略现实空间无法享受的情景。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依然是肉眼凡胎。人们对物质、能量以及感知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还是要到现实空间中才能获得满足,人们从网络上习得的知识、技能、道德和规范必须经由现实生活的检验。如果一味地以电脑的思维和逻辑处理现实世界,难免发生障碍。

4网络社会中“他律”的弱化与个人的“慎独”。

10月27目晚,网络上突然风传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自杀的消息。一时坊间传言四起,关于其“自杀”原因,有人猜测是经济问题,有人猜测是压力过大……lO月30日,身处舆论漩涡中的白岩松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表达了对“被自杀”之事的感慨和一个媒体人对网络的反思。他说,当所有人都在娱乐的时候,没有人真正去想我会是什么感受。其实,真正让我难过的不是很多人的恶搞,而是很多朋友真的来安慰你。比如。“岩松兄,别来无恙么?”“过得好么?需要倾诉的话,哥可以倾听,要不来内蒙古散心吧。”阅读越来越简单,并且急于表达,看个标题就可以做评论了。大家都想“娱乐”一把,却忘记了简单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事情的真相跟本质,在带给自己娱乐的同时,没想过给当事人带来了什么。

虚拟社会化范文篇6

关键词:网络技术;个人社会化;载体

一、个人社会化及网络技术

个人社会化是指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人的社会化既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关,又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通信设备更新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信息传媒的大规模改造和整合。一个全球范围的、大众化的信息流通渠道正在形成。随着Web2.0、微博客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更迅捷、更方便地交流、共享生活中的信息。人们不但可以通过联接在网络上的电脑随时使用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还可以积极地参与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制造。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造出的“虚拟现实”环境以其形象逼真的效果反映客观真实世界,使网络传播的内容更具社会渗透力。当然,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譬如:网络商业欺诈、色情信息泛滥、计算机迷恋等。总之,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利弊分析正在成为技术社会学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网络技术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同电视、电话一样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设施,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从空间和时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社会群体结构和人的社会互动方式。它的出现对人的社会化方向、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通过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等信息帮助社会成员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顺利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教育是人的社会化开端。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学会一些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谋生的技能,习得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特别是当代社会积极倡导的终身自我教育,终身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终极形式。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倡导能够很好的实现。

网络技术整合了传统的大众媒介,构建出本世纪跨越地域最广的全球信息传媒。它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社会成员实时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及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帮助社会成员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

2网络通过传播人类新文化和社会信仰促使社会成员开始新一轮的社会化活动。

由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个人社会化也必然是贯穿于一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社会成员只有调整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生活。

由于网络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实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得民族和地区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对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冲击。同时,网络技术本身也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新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因此,社会成员只有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目标及行为模式,开始新一轮的社会化活动,才能适应随之而来的信息社会发展要求,否则个人将不可避免的"OUt"(落伍)了。

3网络所创造的“网络群体”环境,有助于社会成员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人类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结成符合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以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传统的社会群体构成一般制约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因此,人际交往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以会面、书信和电话交流作为常用的交往方式。网络技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人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网络技术拓宽了社会环境。创新了社会关系。

人们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将自己融入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范围成倍增大,思想和感情也随着网络跨越时空地延伸到世界每个角落,网络社会关系逐步形成。由于网络技术借助计算机为媒介创造了一个大众可以任意选择并同时共享又彼此分离的宽松社会交往环境,缓解了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给人的心理压力。因此,网络空间为个人的社会化提供了更加平等的“虚拟社会”环境,有助于人们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社会交往,解决人际冲突,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在开心农场里,员工和领导是平等的“菜友”,员工可以去“偷”一下的领导菜地里的菜,想必领导也不会为此大动肝火,说不定还会很开心地帮你除草、杀虫。

4网络创造的“虚拟现实”环境,有助于培养能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

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人生存于社会之中,必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人所具有多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决定了他所扮演的角色也具有多重性。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要承担丈夫、父亲等角色;在单位要承担职业角色。由于个人道德水平、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环境的差异,对同一社会角色的理解也千差万别,而且人不可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经历角色实践,角色实践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障碍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角色扮演者需要不断地进行角色学习和角色整合,减少角色失调现象的发生。

“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角色实践的绝好场所。人们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角色换位”。把自己“假定”成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并按照自己理解的角色规范进行角色实践,通过网络的信息反馈验证自己的角色行为。如果能将网络社会中的平民化、草根化的带有善意娱乐精神的和谐特性带到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从而可以能更好处理真实社会关系中的“不和谐”。而且,“网络环境”将成为“现实环境”的一部分,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在“网络群体”中建立新型“网缘”社会关系并扮演新型“网络角色”。

三、网络技术的挑战与个人社会化方式的选择

网络技术对于社会包括人的社会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消极的后果。网络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仅就它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而言,如何理智地对待它的负面影响则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就网络技术与个人社会化而言,如下的几个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1正确对待个人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是特定文化的产物。由于文化环境不同。个人社会化的内容就有很大差异。网络的应用加速了人类文化的全球性传播。将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呈现给人们,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与行为上的障碍。公务员之家

由于通过网络提供或传播信息的人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生活习俗和伦理价值观念,也难免会有一些对社会及他人具有敌对或不满情绪的人试图诱惑人们背离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网络的隐蔽环境也给人们提供了逾越社会规范的机会空间,人们可以伸缩自如地张扬自我,肆无忌惮地挑战社会权威,逃避法律惩罚与舆论的谴责,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此外,虽然网络承受和容纳了多元化的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的“震动”,但是它所形成的大文化圈有可能把千千万万的网民纳入同一思想轨道,使他们的思维丧失自我而趋向单一。社会化的个人如果对此丧失警惕,一个丧失自我的人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单面人”,他也将无法在真实的社会中生活。所以在网络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丧失已经形成的“自我”,不能全盘“拿来”,一定要批判地接收,这样才是真正的有益的个人社会化过程。

2正确对待“人机关系”和“人际关系”

网络的不断扩张导致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向以网络为中介的方向转化,改变了传统社会交往的秩序和规则。因而造成了人机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混淆。由于生存依赖关系和归属关系的原因,传统的人际之间的亲和性与持久性较强。个人的社会能力发展也是在与他人的接触过程中经过学习和实践完成的。

随着“网络学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技术的出现。社会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彼此独立分离,甚至永不谋面的社会成员之间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组合成网络群体,新型的“人机关系”开始出现。由于网络创造的这种“虚拟现实环境”不存在实体的拳脚之争和面对面的冲突,且有着世外桃园般的安全感,宽容地接纳任何阶层的社会成员,使人们感觉无比的自由、安全、舒适,避免了现实世界的危机和压力,因而使得人们更加喜欢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直接争论的尴尬,缓解矛盾引发的面对面冲突。例如,最近很流行开心农场、阳光牧场等游戏对农牧生产的真实再现使得人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能够享受到传统农业生产的乐趣。但是,三更半夜起来“收菜”、“偷菜”折射出来的种种弊端更是引发人们深思。引用一句流行话语是:我们偷的不是菜,是寂寞。长此以往,人们便过分依赖技术器具,沉迷于随心所欲的“网络空间”,丧失了在人性化世界中的生活能力。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信息传播可以通过手指一按就可进行时,人的嘴便沉默了,写作也停止了,心灵也随之凋谢”。

3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

人们在网络上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获得超自然的力量。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你可以是穿墙过壁无所不能的超人,领略现实空间无法享受的情景。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依然是肉眼凡胎。人们对物质、能量以及感知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还是要到现实空间中才能获得满足,人们从网络上习得的知识、技能、道德和规范必须经由现实生活的检验。如果一味地以电脑的思维和逻辑处理现实世界,难免发生障碍。

4网络社会中“他律”的弱化与个人的“慎独”。

10月27目晚,网络上突然风传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自杀的消息。一时坊间传言四起,关于其“自杀”原因,有人猜测是经济问题,有人猜测是压力过大……lO月30日,身处舆论漩涡中的白岩松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表达了对“被自杀”之事的感慨和一个媒体人对网络的反思。他说,当所有人都在娱乐的时候,没有人真正去想我会是什么感受。其实,真正让我难过的不是很多人的恶搞,而是很多朋友真的来安慰你。比如。“岩松兄,别来无恙么?”“过得好么?需要倾诉的话,哥可以倾听,要不来内蒙古散心吧。”阅读越来越简单,并且急于表达,看个标题就可以做评论了。大家都想“娱乐”一把,却忘记了简单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事情的真相跟本质,在带给自己娱乐的同时,没想过给当事人带来了什么。

虚拟社会化范文篇7

由于社会化问答社区是群体智慧协作的成果,但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虚拟性、非专业性,网络信息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总的来说,大学生利用社会化问答社区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有利有弊的做法。其一,兴趣导向原则,激发研究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同于课堂文化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学习模式“,知乎”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兴趣为主,专业性为辅”的交流平台。社会化问答社区以其新颖独特的问答机制,提高了大学生的参与热度,让其主动去关注问题,回答问题。不同于在学校的传统教育模式,自主学习模式是未来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一项实用性技能。这与现代人所倡导的,“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大方向是一致的。用户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有深刻体会的问题,进行作答。其二,答案质量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外学者试图对网络问答平台的答案质量进行评估,建立了问答社区多维度的质量评估模型。利用此评估模型,国内学者得出以下结论。“知乎”在完整性、信息量、易读性、简洁性、说服力、专业性,这几个维度对答案质量的共享力度较大,优于“百度知道”。由此可见“,知乎”在众多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答案水平偏高,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帮助。其三,过度依赖网络渠道,忽视书本知识,研究水平下降。能否正确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获取所需信息,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知识,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学习能力的指标。“知乎”这类社会化问答社区,让有共同关注点的人们聚在一起,互相启迪,共同进步,创造价值。总理提出“互联网+”之后,现在京东搜索“互联网+”的书已经有二十多本,显然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和潮流。大学生几乎每天都接触到互联网。然而如何从网络信息中鉴别知识的可靠性成为考验大学生的一道难题。现在的大学生过度依赖于网络信息,缺乏独立思考,有些大学生甚至为了完成作业,完全利用网络搜索所需资料,然后“复制粘贴”,坐享别人的研究成果。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的研究生平下降。

二、社会化问答社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社会化问答社区每天都充斥着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网络信息也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本文结合“知乎”传播网络信息的具体形式,分析社会化问答社区的信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一)冲击价值观,挑战主流意识形态

在8.19讲话上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要求,也是如此。然而,社会化问答社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具有冲击作用。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里,并不都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在这里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符合时展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大学生的在思想上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诱导,引发一些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才是大学生应该倡导的价值观。互联网能够发挥其教育工具的效用,在信息和传播的同时,信息内容对接受者往往也会起到引导教化的作用。例如,“知乎”CEO周源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知乎”试图传递一种价值观。即“让渴望知识的人得到满足,让帮助别人的人收获尊严,让辩论者更加知书达理,让被喧嚣的社交媒体搞得悲观厌世的人有了精神家园。”“知乎”传递出一种知识共享的精神,使大家能够在同一交流平台中各抒己见,表达观点,消除了阶级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平等意识的形成。

(二)促进思想交流,倾听别人意见

较之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网络信息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将出现思想意识多元化的趋势。“知乎”首先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收集器,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知识的平台。大学生在“知乎”中进行思想碰撞,掌握知识和技能。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可以通过社会化问答社区,了解自己专业的前沿动态,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利用社会化问答社区获取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是不被大多数老师推崇的。网络这个虚拟社区难免存在信息良莠不齐等情况,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尚且不高。不正确的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偏差思想,一旦被大学生吸收同化,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化问答社区,包括“知乎”在内,都无法代表学术界的专家们的声音,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性。

(三)“控制”行为,改变行为方式

虚拟社会化范文篇8

为加快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推进社区虚拟养老院的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6号)、国家民政部《关于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的通知》(民函〔20*〕48号)精神,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结合我市社区虚拟养老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及十七大精神,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关注社会养老事业、改善困难老人生活条件为目的,构筑以市场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为纽带的为老服务体系,以满足我市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我市社会福利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市虚拟养老院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模式

根据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依托*市社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8181890社区虚拟养老服务”系统,开展日间照料、家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虚拟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实现社区虚拟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

经调研,拟在全市首选四个社区作为试点,分别为迎泽区老军营三社区、万柏林区滨河社区和漪汾苑社区、杏花岭区桃北东社区,在成功经验基础上,全市进行推广。

三、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止20*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5.8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13.2%,且以每年约3.5%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我市老年人口将超过52万人。目前我市养老机构14个,养老床位2496张。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市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远远满足不了老龄化社会日趋突出的养老问题,推行社区虚拟养老院势在必行。

虚拟养老院的建设是我市居家养老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虚拟养老院被形象地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老年人不必离开子女、也不必离家搬至养老院,而是根据自身需要在家通过电话“点单”,就能够享受到上门提供的养老服务。

四、工作原则

推行我市社区虚拟养老院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四)坚持重点保障老年人中的高龄老人及低保家庭中的老人,再逐步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原则。

(五)坚持老人自愿申请的原则。

五、服务对象及补贴方式

社区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为我市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实际情况,将老年人划分为三个层次,即A、B、C类:低保户家庭老人、困难家庭老人为A类,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为B类,60岁以上、有能力且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为C类。社区虚拟养老院为此三类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的养老服务。

在试点工作期间,由政府对A、B类老人的养老服务费用进行补贴,C类老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体验政府为其补贴的亲情养老服务后,可自主选择有偿服务。

六、工作步骤

(一)调查阶段(20*年4月17日—4月30日)。由城区社区管理局牵头组织、试点社区具体实施对本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服务需求进行分类、汇总,并上报市社区管理部门。

(二)筹建阶段(20*年5月1日—6月30日)。

1、制作宣传海报,通过各类媒体,加大力度,广泛宣传虚拟养老院的建设工作。

2、进行虚拟养老院为老服务合作商的招募工作,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审核结束后,与符合条件的服务商签订相关协议。

3、积极鼓励社区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服务,与愿意接受虚拟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签订相关协议,并将其资料录入“8181890”养老服务系统。

4、对试点社区虚拟养老院设施进行添置更新,及时划拨工作经费及人员工资补贴等费用。

5、做好虚拟养老院工作人员及服务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

6、*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承担此项工作的网络系统安装、调试及运行的日常工作。

(三)启动阶段(20*年7月下旬)

全面启动社区虚拟养老院的各类服务项目,对有服务需求意向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七、工作要求

(一)要积极配合,发挥职能。社区虚拟养老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组织作用,指导我市虚拟养老院试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典型引路,为全市开展虚拟养老服务及推行虚拟养老院工作积累经验。

(二)要筹措资金,规范使用。多方争取资金及时划拨到位,为虚拟养老院正常开展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到账目清楚、专款专用。加大财务监管力度,定期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要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精心组织实施,配套资金要及时筹措到位;按要求建立健全老年人档案和服务网络,及时掌握试点社区虚拟养老院老年人的相关信息。要加强宣传推广,大胆尝试,争取吸纳民间资本和借助社会力量发展虚拟养老服务;要加强管理,确保虚拟养老院康有序快速发展。

(四)要定期开会,定期汇报。及时了解掌握试点社区虚拟养老院的工作进展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试点社区要定期汇报工作情况,以便把握好工作方向,为全市今后的养老工作总结经验。

虚拟社会化范文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学;B2C;虚拟教学;教学环境

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信息的电子化、数字化表述已经成为商务应用领域的基础形式,依托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无纸化、自动化、智能化业务处理已成为现代电子商务应用管理的重要内容。B2C(Business-to-Consumer)是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一种,其承载了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对象,实现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金融活动、交易活动、商务活动和综合服务活动等[1]。B2C在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涉及销售、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等全产业链核心内容[2],是电子商务应用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构建B2C虚拟教学环境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

1B2C教学研究现状

随着云计算平台软件服务模式(SaaS)的出现,电子商务经历了全程电子商务阶段并逐步进入到智慧发展阶段[3],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完善。近些年,B2C电子商务教学以应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为主导,积极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实现:依托B2C社会化需求应用(如酒店管理系统、医院管理系统及网络零售平台系统等)构建实例化教学,实现以实现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4];依托B2C工程建设项目,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B2C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如B2C模式下物流仓储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综合技能能力培养[5];依托多平台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提升教学体验为主体目标,实现新型教学环境构建与应用(如基于网络翻转课程和网上购物双平台的B2C教学实现、融合“短视频”题材的B2C教学实现)[6]。由上述内容可见,B2C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的探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也要看到相应的问题:未形成完整的、可用的、高效的虚拟教学辅助系统,未能实现身临其境的浸入式学习氛围。因此,虚拟教学环境系统的构建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2B2C虚拟教学环境解析

B2C虚拟教学环境是一个完整的人机交互式信息处理系统,其生态系统包括系统服务对象和虚拟教学多媒体中心两个主体部分。虚拟系统服务对象主体是具有不同身份和业务需求的人的集合,包括学习者、学科领域专家、教学设计者及教务管理者等。虚拟教学系统通过U/C(Use和Create)矩阵,依据虚拟教学环境系统运行过程中数据创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表述数据功能系统化分析结果,设计学习子系统、教学构建子系统、教学资源共享子系统、教务管理子系统、教学评测子系统等不同对象软硬件功能模块。虚拟教学环境多媒体中心是B2C理论与实现教学过程的主体场所,依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环境建设两个主体。相应的系统建设将依据技术可行性、组织可行性、时间可行性及经济可行性,对B2C虚拟教学环境系统的技术需求实现难度、系统组织的关键硬件因素、系统的建设时间及软、硬件投入成本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详细分析,形成最终的项目需求说明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硬件环境建设。包括教学工作组织服务设备(辅助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内容,如师生管理、教务管理、系统日志管理,具备承担相应服务请求、承担服务、保障服务的能力),数据资源存储与共享设备(完成B2C理论知识、演示文稿、视频、图像及教务管理资源的结构化物理层面的存储与共享,辅助实现相应数据的检索、查询及可视化分析等),网络通信设备(负责构建虚拟教学多媒体中心的内部局域网、外网链接、无线移动终点链接等),多媒体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仪、3D虚拟成像仪、VR、幻灯、展示台、录像、广播、电影及智能白板等),移动、PC终端设备(连接师生及管理者)。软件环境建设。B2C虚拟教学软件设计包括教学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和B2C电子商务核心业务虚拟仿真软件两部分。教学信息管理软件系统由学习资源管理子系统、学生管理子系统、教师辅助子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考核管理子系统、混合式教学子系统、日志管理子系统等部分组成。教学信息管理软件系统经过长期快速发展已经形成成熟的信息系统应用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基于SaaS云软件服务租赁平台按需购买相应的软件云服务,并实现与电子商务虚拟仿真软件的整合对接。B2C虚拟仿真软件系统是企业与个人用户之间完成商品交易活动、经济金融活动、商务事宜和综合服务等业务功能的仿真软件的集合。以美国埃弗雷姆教授的志著《电子商务》为指导,B2C电子商务应用涉及网络营销及零售业务、网络旅游和宾馆服务、就业及网络就业市场、保险及股票交易市场、在线银行及个人金融业务、数字产品交易、娱乐信息和游戏等多样化的应用形式。将上述相关的应用模式用虚拟化的软件系统进行仿真并融入教学体系,形成软件集合是虚拟教学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软件集合建设的主体是依据软件工程开发理论,依据生命周期思想和软件原型等技术手段,对现有的真实系统进行精简和基于教学的二次开发。

3B2C虚拟教学环境设计实现

为适应电子商务应用社会化发展需求,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探讨,研究者在已有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中进行了B2C虚拟教学环境的实现分析,进行了教学中心硬件环境、B2C应用软件和教学中心部署与功能区设置三方面的设计实现。一是基于多媒体计算机中心搭建硬件环境。实现过程中基于现有的多媒体及计算机硬件资源进行二次硬件功能设置。采用C/S三层体系架构,基于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进行硬件实现。实现中设置拥有热备份功能点应用服务器,用以进行B2C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的服务器端程序安装运行与维护,进而为客户端应用程序提供虚拟的B2C商业有线或无线访问逻辑。实现过程中设置两台数据服务器,分别为教务数据资源和教学数据资源存储提供硬件支持,基于SQL-Server数据服务器,根据教学信息系统平台需求和用户期望提供相应的服务。实现过程中设置基于小班型的PC客户端,拟安装相应的虚拟仿真系统软件,能提供30人以下的多用户同时访问能力。此外,原有的多媒体计算机实践中心已提供了完善的网络通信设备(包括中央交换机、路由器、无线练级设备等,能从分保障系统运行时的网络通信需求)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了高清投影、电子屏幕、音视频设备、VR设备及智能电子白板等)为硬件环境构建提供了可靠保障。二是软件实现。软件实现包括两部分:教务信息系统和B2C应用虚拟软件系统。教务信息系统软件基于研究单位已购置的SaaS云软件服务平台进行实现,在降低开发成本的同时,实现课程教务信息系统的快速下沉。基于软件模块化设计实现理念,设计涵盖了学习任务模块、见面课模块、学习资源模块、互动模块、作业考试模块、实训资源题库模块、师生管理模块、学情监控模块和成绩管理模块等软件主体部分。B2C应用虚拟环境系统软件主要针对商品交易和业务服务两个主体方面展开,实现两套软件系统:附属于医疗信息系统的药品交易模拟软件系统,B2C药品零售软件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基于问诊服务完成企业(医院)和客户(患者)之间的零售相关电子商务业务职能,软件主体设计了药品库存管理、多级物流管理、价格管理、划价交费管理等功能模块;酒店服务环境系统模拟软件,软件基于B2C酒店电子商务业务需求,在企业和顾客之间提供餐饮和客房的预订、延期、退订等多种服务业务。三是教学中心综合部署与功能区设置。部署过程主要完成硬件系统的运行调试、软件的服务端及客户端安装运行、基于B2C电子商务应用职能的功能区划分(至少包括企业和客户两个业务区)以及教学过程完整部署。

4小结

电子商务应用中B2C虚拟教学环境设计与实现是完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要尝试,基于相应的理论探讨与应用实现,相关人员在2020学年度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制教学过程中,针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了一个轮次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虚拟环境下的教学形式非常欢迎,对虚拟教学环境学习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电子商务应用中B2C虚拟教学环境设计与实现的探讨与实践探索对于电子商务教学改革极具参考价值,实践表明其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未来需求,受限于专业需求和课程体系,相关人员只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电子商务部分进行了两个实例软件教学项目的构建,未来如何进行多方位、全领域的虚拟教学环境软件项目开发需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浩.发展B2C跨境进口零售电商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研究,2021(12):147-149.

[2]袁安鑫,李琦.我国B2C电子商务企业客户流失问题研究[J].电子商务,2020(5):22-23.

[3]党婧.人工智能在提升电子商务营销技术服务的应用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0,10(10):66-68.

[4]徐玲.基于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酒店电子商务”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6):63-65.

[5]阮星星.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教学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探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1(10):62-63.

虚拟社会化范文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联网不仅是一种通信工具和信息获取方式,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网络技术也催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特征是其环境的复杂性,它不仅是一个世界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非常重要,这成为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高思想政

治教育的实效。

一、网络环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是指存在于“网络虚拟环境”中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切具体因素。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现实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明显的区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只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围绕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一)网络环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条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网络信息具有容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它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信息网络传播速度快,改变了资料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大大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国外一项测试表明,大约有37%的学生是通过触觉学习,34%的学生通过听觉学习,只有29%的学生是通过视觉学习。这说明,传统学多是单一的感觉方法。如果用网络学绘画,用触觉等非线性方式作用于人的全部感官,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网络的运用可以提供迅速的信息传递、良好的交互界面。融声像文字为一体的动感十足的教学方式,利用得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网络环境营造教育氛围,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营造宣传氛围,增强、提高人们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识和观念,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和价值,保障和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运行,培养和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客体的兴趣和热情。

(三)网络环境是青少年紧跟时代潮流,形成新思想开发新思维的基础

网络环境为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也是新观点、新思想频繁更新的手段。网络环境为年轻学生提供了紧跟时代风尚的条件,许多受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中自觉进行思想修养,吸收网络上的新观点,更新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同时,青少年通过学习和模仿时尚的东西,跟着时代潮流进步,是现代社会的趋势,也为青少年适应国际竞争需要提供一个有效的成长环境。

(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是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必不可少的场所

网络进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环境。他们对网络的酷爱,使网络越来越成为他们社会化必不可少的场所,良好的网络环境是现代青少年良性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二、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如果不高度注意、有准备地迎接挑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能会处于被动。

(一)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入侵腐蚀青少年,挑战主流意识形态

网络的存在和发展消除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地理与时空的障碍,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使相互的对抗与冲突更加激烈。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着优势地位,他们宣扬西方的准则、制度、价值观、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实行文化霸权主义,推行“西化”,将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强加于人,不可抗拒地影响网民的感受和价值判断。在这种思想攻势下,还处于思想成长期的大学生辨别能力有限,这种思想容易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遭到严峻的挑战。

(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引起青少年人际交往情感冷漠,挑战传统礼仪

网络环境中交互式的交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性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很受青少年的欢迎。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网络环境中是以虚拟形式出现,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和改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疏远。同时,在网络环境中个体行为虚拟化,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甚至感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与这种虚拟的世界相比,现实世界的缺陷就显得十分明显。我国是礼仪之帮,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礼仪与仁义,网络的虚拟对我国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黄色腐朽的文化垃圾污染并侵害青少年,挑战社会主义道德

网络的开放性使网上信息跨国界自由流通非常方便,在传播速度快、效率高、掩护性强的特点下,防御和抵制这些侵害的风险也在加大。在庞杂多样、良莠不齐,淫秽、色情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大量充斥着暴力、迷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遭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造成许多青少年陷入黄色信息及文化垃圾的诱惑和欺骗之中不能自拔,破坏了青年学生固有的人生价值和主流意识。

(四)网络环境的违规宣泄言行,挑战现实法律法规的权威

网络环境是一个相对自由民主的场所,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去说话,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袒露无遗。这种没有他人在场的环境,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的欲望,一部分青少年把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进行宣泄,放纵自己,完全丧失了法律法规的底线,导致在现实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这些违规宣泄不管是道德的或法律的违反,均因为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国际性而监管非常困难,造成了现实教育效果被虚拟网络环境抵消的挑战。

三、优化网络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

网络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因为它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及成果,能让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满足他们求知欲和丰富生活,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我国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认真研究应对措施,防范其负面影响,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加强队伍建设,掌握应战工具

网络化条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熟练掌握应战的工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能够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而且要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加强阵地建设,占领应战高地

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建立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校园网络建成新型的马克思主义阵地。让学生可随时进入网站阅读及下载资料,了解国家大事及学校的大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对于高等院校要改革传统的“两课”教学,让“两课”进网站,充分发挥其作用。要积极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制作“两课”多媒体教学课件,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强“两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两课”内容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两课”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创新网络形式,增强应战能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对其内容具有很大的反作用,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年轻好奇,对形式的敏感度很高。因此,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以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加快在校园网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让社会主义的理想、观念抢占网络阵地,抵御外来思想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侵蚀。同时,要开通校园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服务专栏,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对学生实施理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四)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网络监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只有强化依法治网,才能实现对网上各种活动的严格监督和对不法行为进行有力制裁。目前,由于网络环境发展速度迅猛,信息更新快,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正确把握网络道德观念发展的新趋势,开展网络教育工作。因此,健全网络法规,引导和约束大学生依法使用网络和做文明守法网民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规,这需要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管理规定,这样才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使之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同时,还要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增加相关违纪处分处理,以警示他人。

(五)提升网络伦理,增强网络环境文明度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网络本身无所谓好坏,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负面效应,都是参与其中的网民所“制造”的。网上的伦理道德规范大多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网络行为和其他的社会行为一样,也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网络可以改变人,人也可以改变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具有普遍的伦理意义。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种种弊端而因噎废食,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而应该认真总结和反思网络道德,大力提倡和推广高尚的网络伦理,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途径是纷繁复杂的,在网络环境中,高科技化的发展已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只要能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潮流更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发挥网络环境的重大作用,不断地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建松.发挥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6).

2、唐展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3、萧莉.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1(6).

4、张鸿.双刃剑——网络与大学生[J].当代青年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