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5:40:53

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范文篇1

关键词:虚拟货币; 比特币; 金融与非金融风险

随着如今网络时代的发展,自网络虚拟货币的代表币种比特币产生以来,它一直受到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高度关注。根据巴塞尔协议,风险通常分为金融风险和非金融风险两大类,其中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而非金融风险包括成本风险、法律监管风险等。而比特币作为一种特殊的虚拟金融投机标的物,注定了其同时具有高度的金融风险与非金融风险。投资者们一方面用怀疑的目光去审视比特币的兴起,对比特币的高价值打下问号;另一方面又按捺不住投机的心理,期望在比特币的暴涨中分一杯羹。

当前,比特币在资本市场仍体现出巨大“价值”,到底这是物有所值,还是只是一场疯狂炒作之下的经济泡沫?当比特币泡沫破灭,它还能够再次“起飞”吗?它能否作为一个良好的金融投资标的物给投资者带来稳定收益?比特币市场存在着何种风险及投资者应如何有效防范?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研究。比特币的概念在2009年由中本聪提出,它是一种基于P2P对等网络支付系统和虚拟计价工具的新型加密虚拟数字货币。作为一种创新性虚拟货币,比特币有别于传统虚拟货币,具有去中心化、专属所有权、匿名性与稀缺性等独有特点。而正是这些独有的特点,使比特币金融市场中的风险逐渐突出。2009年1月,第一个比特币被挖出,这时比特币还没有价格,所以第一枚比特币的价格为0元。2011年4月,比特币的价格涨到1美元。2011年6月,比特币价格涨到30美元,随后比特币价格跌幅达93%,到2012年2月,比特币价格不足2美元。2013年,由于欧洲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人们为了经济避险买入比特币,导致比特币被广泛关注,比特币涨到了1000美元。随后的2014年,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被盗,宣布破产,比特币价格跌到了4500人民币。比特币价格跌幅达88%。之后,比特币开始了漫长的价格低位调整阶段,在4000元到2000元之间波动。由于各国政策对比特币的利好变化及其他种种原因,比特币价格开始缓慢上涨,2017年初比特币价格约1000美元,到2017年12月16日,比特币整体市值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达3265亿美元,市场情绪一片大好。然而,接下来的一年比特币市值不但再没有返回过这个高点,而且还一路狂跌,蒸发了82.7%的市值。

这种高幅的价格波动意味着比特币的高市场风险。这也是人们通常考量的虚拟货币最重要的风险。比特币的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比特币的价格随着汇兑、利率、投资者心理等因素的变动而产生波动的风险。从比特币第一笔交易计价,到高点的约20000美元/枚,再到目前的约3500美元/枚,其升值到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价格,又跌下神坛,波动极其剧烈。比特币是第一种网络分布式的虚拟货币,“去中心化”的意思是其整个网络完全由用户构成,不存在中央银行,任何用户都可以自由“开采”比特币,这虽然确保了比特币的自由性,但是也同时意味着比特币交易市场容量较小,且没有涨跌幅限制,当价格产生剧烈波动,风险极大,普通投资者盲目跟风容易遭受重大损失。在比特币价格上升初期,市场上绝大多数人都预测价格会上涨,包括人们对未来走势的乐观估计、媒体的乐观报道、机构的乐观预测、证实偏差都使价格持续上升。等到价格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很多新近进入市场的投资者赚到钱,也就是大量“幼稚投资者”的涌入,他们可能只是“羊群效应”的盲目跟风,却赚到了一大笔钱,这使比特币价格进一步膨胀。而到了膨胀后期,比特币价格对价值严重背离,公众的投机心理失去理智,即使知道价格已经泡沫化,也会不顾一切地进入市场来等待下一个投机者来接盘。直到有一天,这个过程骤然停止转而下行,当投资者之间的心理产生恐慌,人人都会怀疑手上虚拟货币的价值而争相抛售,比特币的高价一定难以为继。目前比特币处于熊市当中,没有根本性的利好仍无法支撑现有价格。比特币本身是无法产生收益的,如果没有接棒者,存量市场的抛售将是一个持续性的行为,也就是说比特币的价格还会继续下行,且远未到底。实际上,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连泡沫都算不上,因为这种虚拟货币不过是一串毫无实际意义的数字代码,不会产生任何实质价值,投资者买进只是希望下一个接盘者会付出更高的成本,所谓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买卖价差。所以,虚拟货币的市场风险是无限大的,谁也不能保证虚拟货币会不会由于投资者的信心崩塌回到其价值原点:零元。所以,在当前,市场对于比特币存在的两种主要预期:一是将比特币作为投机性质的收藏品,二是将其作为一般等价物来进行使用,造成了市场中比特币供需关系的紊乱,这进一步推动了市场价格的不稳定。价格的高频高幅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成为比特币的主要风险之一。其次,比特币的成本风险主要表现在挖掘制造比特币的成本比起最初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大。区块链是比特币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使用了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而制造比特币的唯一途径就是“挖矿”,也就是用特定的计算机和特定的软件来解特定的区块链算法。在比特币的价格仍处高位的背景下,“挖矿”人数越来越多,同时由于比特币的总量是固定不变的,“挖矿”难度也越来越大,其对电脑的运算速度要求、电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比特币的制造难度将会越来越大,新的比特币的制造成本也将越来越高。所以比特币的成本风险不容忽视。

再者,比特币的信用风险也不容小觑。因为比特币作为虚拟货币,自身不存在价值,且没有国信用作为背书,存在违约的风险。自从近代信用货币体系建立以来,法定的流通货币虽然本身并没有价值,但是却有国家的信用作为背书。比特币的信用风险便体现在这里,比特币只不过是一种依靠解算法制造发行的货币,其本质上是没有价值的。另外,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没有任何实体经济为比特币做支撑,这导致了比特币信用风险的加大。再次,虚拟货币市场的交易乱象也是层出不穷,人们在关心虚拟货币市场价格是涨是跌的同时,还必须关注网络世界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比特币利用的是区块链技术,目前,黑客攻击对区块链系统安全性造成很大影响。攻击者综合运用网络攻击手段,对算法漏洞、协议漏洞、使用漏洞、实现漏洞、系统漏洞等各个方面综合利用,直接威胁到区块链系统的安全。任何持有大量比特币的用户都可能是黑客的目标。因为他们知道,比特币的交易是很难跟踪的,并且是不可逆的。这些特性组合在一起导致区块链安全性面临较大的挑战。曾经就有一种名为“CTB-Locker”的比特币敲诈病毒通过远程加密用户电脑文件,从而向用户勒索赎金。这样的木马病毒通过网络的传播无疑给比特币的投资者带来了持有风险,这种风险是无法避免且一旦发生损失将及其惨重的。不得不提的是,虚拟货币市场还面临着法律监管风险。在中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制作和发售代币票券。目前,比特币还没有被定性为代币票券,但一旦被政府反对,比特币的前景将不容乐观。可以看出,虚拟货币市场的风险层出不穷,为了更好的防范上述的虚拟货币风险,投资者不但要加强风险意识,还要加强网络安全预防,而政府应该完善虚拟货币的金融体系及其监管制度,以此来避免虚拟货币的市场乱象。针对虚拟货币的网络安全,最主要的是应对虚拟货币交易系统的安全预防设施进行完善,比如给投资者开设资金备用账号,被黑客攻击可通过申诉回归初始值等,以此应对潜在的木马病毒等网络安全隐患。

虚拟货币范文篇2

[关键词]虚拟货币;网络社区;运营管理

21世纪是网络经济时代,网络虚拟货币作为一种新的微型支付工具和交易媒介,使用日益广泛,虚拟货币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以及虚拟网络经济的发展,而虚拟网络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虚拟货币的发展和影响力。谁在使用虚拟货币?为什么人们会选择使用虚拟货币?为什么新浪社区只用2种虚拟货币而百度却用了6种虚拟货币?网络社区如何运营虚拟货币来获取更大收益?本文试图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予以解答。

1问题提出与研究对象界定

随着web2.0技术的日新月异,虚拟货币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展。综合国内外1997年以来文献中“虚拟货币”一词的概念框架,按发行主体和使用范围虚拟货币外延可分为三层:第一个层次是以网络虚拟货币为代表的狭义虚拟货币,囊括了论坛积分、各网络公司推出的虚拟货币等以私人为发行主体并在特定范围内流通的货币符号。第二个层次是包括信用卡在内的电子货币,由主权国家或货币组织发行并可广泛流通,层次上与狭义虚拟货币属于同一级别,包括电子钱包、网络支票、各类电话卡、消费卡等。第三个层次是指一切虚拟化了的货币,即广义虚拟货币,这部分不仅包括狭义虚拟货币和银行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电子货币,而且包括社区货币、补充货币、特别提款权等其他一系列特殊的虚拟货币,其发行主体既可以是政府,又可以是个人,是前两个层次的总和及扩充。

本文旨在研究网络社区经营者发行和管理的虚拟货币,外延上隶属于狭义虚拟货币的范畴。如无特别指出,本文所指虚拟货币,均指狭义虚拟货币。此外,综合文献研究的成果,本文研究的是虚拟货币的内涵,遵循中国央行前副行长、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在《虚拟货币的理论分析》一书中“初级虚拟货币”的概定:“初级虚拟货币,是指由非金融机构发行,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在发行者与持有者或发行者和少数几个商家与持有者之间流通,能购买现实商品、虚拟财产或电子化服务的充当等价物的近似货币,游戏世界里流通的游戏币也是初级虚拟货币的一种。”

本文从网络社区中的厂商行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网络社区进行调查实证和内容分析的方法,探析网络社区中虚拟货币运营的内在规律、价格体系和赢利模式,从而为企业界和理论界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2数据采集与分析

本文选取的样本对象为Alexa中文社区综合排名靠前的前130个社区,考察时间为2010年3月3日—2010年4月6日。通过注册并登录进入社区,使用该社区虚拟货币并观察其他社区会员的相应资料,进行页面分析并浏览社区中“社区帮助”、“积分说明”、“新手指南”、“论坛说明”、“兑换帮助”以及其他相关栏目的关于虚拟货币规则和使用的内容。排除三个无法访问的社区,最终收集了127个社区的有效资料。为便于分析,根据艾瑞调查的分类方法将社区分为六类,六种类型社区的数量详见表2,这也可以基本代表目前主要中文网络社区的分布情况。

2.1网络社区使用虚拟货币的类型及分析

虽然不同社区的虚拟货币各有单独名称和特色,但调查发现,根据虚拟货币的发展阶段、功能和流通范围的分类标准,可借鉴苏宁(2008)将初级虚拟货币分为“初级低能虚拟货币”和“初级高能虚拟货币”的方法,社区中使用的虚拟货币均可归类于以下三种形态,见表1。

2.2不同类型虚拟货币的应用情况及分析

127个社区中,有25个社区(占19.7%)未使用任何一种形态的虚拟货币;而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初能虚拟币,被约70.1%的社区采用;约20%的社区开发了应用币,11%的社区发行了高能币,详见表2。

根据表2,高能币和应用币主要是被综合门户和娱乐游戏社区所使用,但是地方门户和新闻类社区则完全没有开发高能币。调查分析认为,虚拟货币的应用情况同社区的赢利模式密切相关。目前大多数中文社区的赢利模式还是以传统硬广告为主,在本次调查的127个社区中,除水木清华等4个社区无任何收入模式以外,其余的123个社区都在经营传统广告,特别是很多地区门户和新闻社区,传统广告可能是他们唯一的赢利模式;在这种赢利模式下,社区对虚拟货币的需求和运用是很有限的。但是,同时也有少量社区,通常是大型综合门户,如腾讯、搜狐等,或者在某一领域占据领导地位的社区网站,如百度、迅雷等,在积聚了大量的会员后,自主开发应用(如迅雷开发博客、视频等)或者引入第三方合作开发应用(网络游戏等),其赢利模式已不限于传统硬广告,各种植入广告、网络公关、会员服务、社区电子商务、无线收入、网络游戏等都成为赢利点,虚拟货币对这些社区的作用尤为突出,因而,这些社区对虚拟货币的开发非常丰富,其虚拟货币体系通常也较为齐全,见表3。此外,调查还发现,一些社区使用的同一形态的虚拟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部分社区使用很多种初能币,如积分、威望、魅力、经验等不一而足(例如,瑞丽论坛有五种初能币,而AC四月青年社区则有六种初能币),但由于缺乏业务和赢利模式,虚拟货币徒具其形而缺少开发。第二,综合社区如腾讯,有较多自主开发应用和第三方业务,业务之间独立性高,不同的应用使用不同的币种,从而有多种应用币。多币种的优点在于能够对不同应用开展针对性营销活动,并便于结算和分类分析,但也会造成使用上的麻烦和混淆,降低用户的感知便利、提高转换成本从而影响积极性。

2.3虚拟货币的生成途径分析

在各种活动中,注册、登记个人资料在很多社区通常会得到系统给予的初始虚拟货币,这通常是作为“种子基金”,引导网民开始体验活动。发帖和精华帖产生虚拟货币的方式是最被广泛采用的,采用率达到95%。这些活动通常由社区系统自动产生不同数量、不同类型的虚拟货币。网民创造社区虚拟货币的方式虽然有成百上千种,但从本质上进行归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见表4。

同一个社区对于不同的活动所给予的虚拟币可能相差甚大,例如,影视帝国论坛中发帖只有1个E币,而精华帖有50个E币。而不同社区的相同活动产生虚拟货币也有较大差异,例如,天健网推荐链接只有5个天健币,而雷傲论坛推荐链接却能给会员带来50个雷傲元的收益。

2.4虚拟货币的价格体系

(1)外部方式获得虚拟货币的价格体系。为便于分析,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虚拟货币及其社区,其中官方比价来自各社区网站官网,非官方比价来自IGE数据的整理(详见表5)。官方购买方式的差异代表了不同方式购买支付的手续费成本,而非官方的购买方式通常价格要便宜一些,但常常面临被欺诈、缺乏交易保障的危险。

(2)内部获得虚拟货币的价格体系。从注册、登录、浏览,到上传资源、回答提问、参与版面管理等深入活动,调查发现社区中生成虚拟币的网民行为林林总总约有上百种,有些是大多数社区共有的基本方法,有些则体现了不同社区的独一无二的特色和创意,表6是某典型社区虚拟货币内部产生规则。

2.5虚拟货币的回收途径分析

虚拟货币为社区成员广泛接受的根本原因在于社区提供的虚拟货币回收系统(对会员来说,即虚拟货币的用途)能够为会员带来价值。虚拟货币在不同社区中的回收方式概括下来可分为两大类,见表7。对会员来说,虚拟货币的用途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产品(服务)价格;一是购买域,即购买对象的广度。不同社区表现出明显差异,与社区发展阶段、规模、发展目标和赢利模式、外部性都有关系。

2.6虚拟货币流通规则

高能币主要用于支付本社区的应用服务,也能用于第三方的应用服务,而应用币主要用于第三方应用。

大多数社区的基本原则是外部现实资金充值只能充入高能币或应用币,而内部来源的非现实资金则充入初能币;并且,通常高能币可以用来兑换为初能币或应用币,但与此反向的兑换只有约32%的社区允许。

大多数社区禁止会员之间直接的虚拟货币转让和交易,但是通过出售资源、悬赏、游戏PK等方式产生的虚拟货币的所有权转移通常是允许甚至鼓励的,这使得上一条禁令似乎无效。此外,高能币、游戏币甚至部分初能币“回兑”外部现实货币,在一些中小型社区中比较常见,如态度8、豆包网等,但在大型综合社区(如QQ社区)中通常是被严加管制的。这种“兑现”因为可能导致“挤兑风险”、“通货膨胀”、“洗钱”、“冲击现实人民币”等风险,已经成为虚拟货币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管理意义

虚拟货币,最早起源于网络积分计划的营销工具,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中演变成支付工具。对企业来说,虚拟货币的双重工具属性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提升用户黏性,吸引人气,留住会员,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维持社区的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可刺激、引导会员进行交易和消费,促进虚拟增值业务和应用业务的销售。对于社区经营者而言,虚拟货币运营的思想精髓在于要让网民觉得在论坛里挣钱和花钱都是一种享受,那样才会成功。

3.1良好运作的虚拟货币体系能够促进网络社区的高效运营循环,提升社区的核心内容和价值体系

首先,社区要能提供实质性的核心内容和价值体验,要能满足会员的网络生活诉求;其次,通过种子基金等方式鼓励会员体验社区生活和虚拟货币功用;再次,会员获得虚拟货币的方法和渠道,要让人感到便利、公平和合适的难易程度,过于容易会导致社区货币泛滥,降低持有热情;过于困难则会使会员畏难而退;最后,就是虚拟货币交换实物或者与现实货币兑换方式应当方便、灵活。

3.2不断创新和开发,给会员提供更精彩的应用和价值基于虚拟货币体系的支持与拉动,网络社区可通过内容自创功能赋予玩家自由发展的空间,通过SNS社区或微博工具联动用户的社会关系交互网络,通过不断丰富的APP、任务、活动体系引导、深化用户与社区、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数据交互、成长发展、消费互动架构完善丰富化的应用体系,生成企业旗下的统一用户数据库,并不间断推出新版本和补丁,持续更新更为丰富的用户服务和社区活动,不断创新电子商务、互动广告(BD)、论坛运营外包(FMO)等新运营模式来完善赢利途径。

3.3维护社区稳定的虚拟货币体系,设置合理的货币流通和交换规则

社区运营者应当保管好会员的个人资料,加强会员账号及其虚拟资产的安全保护措施,加强对会员的隐私和财产的安全保障,从而提升会员对社区的信任感和忠诚度。稳定的货币体系对企业非常重要,应当采取技术手段,监视并防范可能产生的刷分、外挂、金币农夫、打币工厂和其他投机行为,这些行为会导致虚拟货币的大量泛滥从而破坏社区价格体系,影响会员的感知公平导致不满意和不信任,也会直接造成社区收益流失。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货币也将继续进化,并表现出越来越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社会生活形态的变迁,以及政府政策、法律制度的介入等都会影响到虚拟货币的未来走向和经营策略,这将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艾瑞.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R].2010.

[2]Prinz,A.,Moneyintherealandthevirtualworld:e-money,c-moneyandthedemandforcb-nomics[J].1999(1):11-35.

[3]Solomon,E.H.,Virtualmoney[N].1997:OxfordUniversityPressNewYork.

[4]苏宁.虚拟货币的理论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王海龙.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虚拟

货币研究[J].电子商务,2007(6):71-74.

虚拟货币范文篇3

关键词:网络虚拟货币电子商务网络经济在线支付

广义上说,网络虚拟货币是指由一定的发行主体以公用信息网(Internet等)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化的形式(二进制数据)存储在网络或有关电子设备中,并通过网络系统(包括智能卡)以数据传输方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网上等价物。而本文所要研究的是专指由大型商务网站或网络游戏提供商发行的用于完成网上小额支付的网络虚拟货币,即时下非常流行的“网币”。作为一种全新的货币形式,网络虚拟货币在网络无形商品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常见的网络虚拟货币有五种表现形式:

Q币。Q币是在QQ程序以及腾讯公司网站中流通的一种“网络虚拟货币”,借助它客户可以获得腾讯公司为其提供的各种收费服务。这是目前普及率最高、应用最广泛的网络虚拟货币,同时,其所能购买的增值服务也最多,有发展成为网络硬通货的趋势。

POPO金币。是在POPO里面消费时使用的网络虚拟货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获取途径同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一样,网民只能凭借POPO经验值获得POPO金币,使用POPO金币可以下载多彩的POPO表情,还可以参加POPO不定期举行的各项活动等。

联众币。在联众世界的网站,主要是使用联众币消费。使用联众币可以获取联众世界的会员资格,还可以获得一种类似于游戏币的财富,这种财富可以在联众游戏里使用。此外,联众币还可以用于购买联众秀等。

U币。U币是新浪公司提供的在其网站平台上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是在享受新浪公司提供的各种付费服务时进行支付的一种手段。使用U币可以下载新浪开发的各种小游戏,还可以在线制作精美的贺卡送给远方的朋友等等。

G币。是在17173网络平台上使用的网络虚拟货币,使用G币可以购买17173的游戏服务、阅读电子书刊、享受高速下载和在线杀毒等等。

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特征

高风险性。相比较于传统货币,网络虚拟货币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性。传统货币是以中央银行和国家信誉为担保的法定货币,而网络虚拟货币则由于是不同机构自行开发设计的,其担保要依赖于各个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和资产。那么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又如何呢?在网络市场这个竞争强、风险高的新兴领域,即使是类似于腾讯、联众这样的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社会信誉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发行机构的无组织化。一般情况下,一国的货币是由央行或特定机构垄断发行的,国家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对货币发行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具有很高的组织纪律性。而当前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机制与其不同,发行机构几乎是清一色的网络服务提供商,而且发行机构众多,其发行网络虚拟货币的目的和原则是完全的市场行为,即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它们各自为政、各行其责,几乎不需要接受任何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具备最基本的组织纪律性。

形式多样化。在各大商务网站中,网络虚拟货币的存在形式并不是单一的。综合起来,网络虚拟货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虚拟等级,这是一般网站给予活跃会员的奖励,等级高的可以享受更高级的服务;虚拟货币,有些网站是通过向积极会员发放虚拟货币的形式进行奖励,会员在享受收费服务时用虚拟货币进行支付。此外,还有积分、游戏装备、虚拟头衔等奖励形式。

兼具存款特性。由于网络虚拟货币可以按照客户指令在不同账户上转账划拨,网络虚拟货币就能够随时成为各种存款的生息资产,这是纸币无法比拟的。

地域无限性。一般来讲,网络虚拟货币只要双方认同,可以使用多国货币交易,而传统货币一般都只能在一定地域流通。

使用成本低廉。网络虚拟货币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和流通,故其造币成本和发行成本较低。而且客户进行交易结算的成本也远远低于其他结算方式,如信用卡、现金等。

网络虚拟货币的生存方式探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我国的网民正以近20%的增长速率在增加,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付费用户。据估计,国内每年的网络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近百亿元。目前,像盛大(泡泡点券、点卡等)、腾讯(Q币)、联众(游戏豆)以及门户网站网易(POPO币)、新浪(UC币)、搜狐(BB卡、校友录卡)等互联网巨头都拥有各自的网络虚拟货币。但这些网络虚拟货币的生存方式却不容乐观:它们基本是各自为政,各种网络虚拟货币大都只能在自家领域内使用,“发钞机构”都是清一色的网络运营商,没有一个类似与央行这样的统一机构来发行及管理这些货币,各网络虚拟货币不能通用,更不存在“官方”的相互兑换等等。

笔者认为,随着网络虚拟货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无政府主义的网络虚拟货币发行流通体系将会严重影响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81.4%的人期望出现“网络硬通货币”。2005年,百度率先与盛大、网易、银联、支付宝等24家公司签订协议,推出“百度币“作为可以在网络世界使用并且可自由兑换的通货,意欲构筑一个以百度币为中心的网络虚拟货币体系;而Q币、网易币已经凭借其雄厚的用户基础及受众的广泛性部分地充当了“虚拟货币硬通货”这个角色。

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功能

解决了网上小额支付问题。为了进一步挖掘每天巨大流量蕴藏的潜在商业价值,成千上万的ICP们大力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而绝大多数的网络增值服务都是1到2元的小额支付,如果选择通过网上银行完成支付,网民都普遍担心安全问题,而网络增值服务“小数额、高频率”的特点决定了网民不愿意选择邮局汇款的方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各大门户以及网络游戏提供商均推出了自己的“币”,这极好地解决了网上小额支付问题,网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网络虚拟货币,轻松完成在线小额支付。商家吸引人气的有效手段。对于商务网站来说,拥有人气是拥有利润的前提。为了留住老会员,吸引新会员,商务网站推出了多种形式的虚拟货币,通过向积极活跃的会员免费发放虚拟货币,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和活跃度,这对网站来说是划算的,同时还能满足会员的荣誉感。

商家掌握主动权的利器。虚拟货币或者虚拟奖励是吸引会员积极的在网站里进行各种活动的力量和激励,是会员忠于网站的动力,从网站的发展过程来看,首先是吸引会员,吸引到会员后,就是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因为网站制定了虚拟货币后,会员就会积极地参与到网站的操作和活动当中,那么网站就能够把握主动权,并增强了会员对网站的忠诚度,使网站与会员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

充分调动会员积极性。通过虚拟货币或者虚拟奖励,可以刺激会员在网站里进行大量的操作,虽然流量仍然是大多数网站最为看重的指标之一,但是会员在网站中的活跃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阶段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困境

法律缺失。当前网络虚拟货币最大的问题在于国家根本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央行发行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及《电子支付指引》均没有涉及网络虚拟货币方面的内容。没有法律的界定,整个网络虚拟货币的价值链根本不能建立。例如,如果一家网络运营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那么该运营商已经发行的大量网络虚拟货币将怎么处理呢?如果化为泡影的话,大量的网络虚拟货币也就一文不值,这样对网络虚拟货币持有者显然是不公平的。可见,法律对网络虚拟货币的认可至关重要。

通货膨胀隐患。同现实世界一样,虚拟世界也存在通货膨胀问题。对于网络虚拟货币中的游戏币这种问题广泛存在,其主要罪魁祸首就是遍布于全国各大城市的“造币工厂”,所谓的“造币工厂”即为玩家提供虚拟角色升级服务的“代练公司”,他们雇人专门打游戏“制造”游戏币,然后自己不用而直接将“打”出来的游戏币卖给其他玩家,这种没有上限的生产必然导致游戏币的贬值。而对于那些使用黑客手段生产的游戏币更是直接导致了虚拟世界的通货膨胀。至于由各门户网站发行的专用货币,只要能有效防止线下交易或者用虚拟货币购买现实商品,则发生通过膨胀的概率要小得多,因为这种网币都是在自家网站内使用,并且虚拟世界的“商品”供应几乎是无限的,只要人为设置一下就可以了。

监管缺失。作为在虚拟世界里代替现金流通的等价交换品,除发行不是中央银行之外,网络虚拟货币的实质同现实货币几乎没有区别。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将会越来越频繁,如何对网币发行商进行信用管理?要不要对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商进行资格认定?各网络运营商要不要对网币流通量有一个总量控制?怎样实现网币与现实货币的对接等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合理解决,当网民及游戏玩家手中的网络虚拟货币达到相当规模时,其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及传统金融业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显现出来。因此,将网币纳入到现有的货币监管体系之内势在必行。

网络虚拟货币发展的对策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怎样突破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困境呢?笔者认为,国家在保证现实世界金融秩序避免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加快相关法律及规则的制定。尝试运用现实世界价值体系的方法来建立网络虚拟货币的相关法律及规则。

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受信息和通讯产业发展水平所限,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力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网络虚拟货币,如广为盛行的利用“私服外挂”大量生产非法游戏币,众多的游戏服务商对此几乎是无能为力。因此,寻求技术上的突破,以弥补网络虚拟货币的安全漏洞,是网络虚拟货币发展的当务之急。

虚拟货币范文篇4

对于虚拟货币的含义,学术界经常引用的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做出的对电子货币的定义,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产品和预付机制。但是除此之外,一些学者也从其它角度对虚拟货币做了新的界定,他们认为虚拟货币是指一定的发行主体以公用信息网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网络或有关电子设备中,并通过网络系统以数据传输方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网上等价物。本文观点正是基于这种定义而阐发。

随着网络技术在国内的普及,虚拟货币因其便利性和时尚性得到大量应用,逐步成为虚拟产品和网络增值服务提供者实现利润的重要工具。当前我国网络上存在的较有影响力的品种主要有Q币、POPO币和狐币等。

金融危机中的虚拟货币消费

国家统计局宣布的数据显示,受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GDP增速呈逐季回落态势,四个季度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0.6%,10.1%,9.0%和6.8%,尤其是在第四季度,由于金融海啸已深入我国有关行业,国民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而按照腾讯、搜狐和网易三家的财报披露,其虚拟货币收入的同比增长率却远远高于各期的GDP增速(见表1、2、3)。

但综合2008年全年走势,虚拟货币消费量与2007年相比有了显著提高。与整体经济水平的下滑程度相比,虚拟货币还是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御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业务的效用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互联网增值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在线游戏收入和其它服务性收入,如QQ会员、QQ秀等。因为这些网络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不是其它活动可以轻易取代的,即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不会轻易放弃这些服务,所以这两部分收入水平受宏观经济水平的影响较小或者说影响传导得较慢。只要网络公司能够适时推出新款网络游戏或者及时优化服务水平,提高“享受特权”,就可以牢牢抓住消费者,维持并增加此部分的营业收入。

消费者构成特定。由于网络虚拟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年轻人“自我认同”和“追逐时尚”的心理需求,所以25岁以下的青年人就成为其消费主力。这些消费主力的生活费用全部或大部分由其监护人提供,排除一些不可抗因素,在其生活水平维持不变的条件下,用于网络消费的部分也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因而网络虚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总是存在。

此外,虚拟货币购买具有“单向性”,使用范围具有“锁定性”。单向性决定了虚拟货币的消费者不能通过虚拟币发行方将虚拟币换回人民币,即虚拟币“一经购买概不退还”;锁定性指虚拟货币只能在发行者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即某种虚拟币只能应用于发行者提供的产品池。当产品池中的产品足够丰富时,虚拟币的购买能力就得到展现,从而形成一种网络范围。发行者通过这种网络范围逐步建立了自身的市场份额和网络品牌,随着品牌深入人心,发行者的有关业务对危机就会产生一定的抗御能力。

业务所需的平均支出较低。虚拟货币消费一般情况下为小额消费,所以大多数网络消费者不会太过于缩减这部分支出。因此互联网增值业务虽然不能完全抵住全球性经济萎缩带来的冲击,但相对于网络广告业务等大额交易来说,它对金融危机有更强的抵御力。

金融危机对虚拟货币风险防范的启示

加强发行过程的管制,遏制信用危机于萌芽。降低信用标准,鼓励房地产金融机构向低信用等级的借款者放款;同时放松金融管制,允许金融机构以低成本借贷投资于高风险资产,允许投资银行不断设计结构复杂的高杠杆衍生品用于出售为次贷危机埋下了祸根。而虚拟货币的发行人为网络公司,其发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垄断地位。由于虚拟货币发行量由公司利润最大化决定,所以它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甚至出现通货膨胀,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贬值风险”,也会给货币市场带来强烈的信用冲击。因此国家应对虚拟货币的发行实施严格的管理,如设立一个专门的虚拟币发行机构,这样一来虚拟币的发行量虽然还是由公司经营者决定,但国家可以在其数量上加以控制,能够有效地避免“通货膨胀”的产生。

加强“二级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抑制风险的传导。次贷危机的传导根源是成熟金融市场条件下的资产证券化。因为缺乏可靠的价格信息参照,所以美国监管部门允许对冲基金按照内部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作为资产评估标准,吸引大量不知情的投资者购买。但基于次级房屋贷款的衍生品都高度个性化,流动性很差,当基础资产面临信用风险时,危机会沿传导机制产生连锁反应。同时由于对冲基金的信息不透明,危机产生后,市场无法清楚判断对冲基金在冲击中的受损程度,由于对风险的自然规避而产生赎回风波。

虚拟货币的二级交易市场即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如国内的我有网、和美国的GameUSD、等,消费者通过这些平台将多余的虚拟货币进行交换或出售。一般情况下,虚拟货币不能被全额交换,这样就出现了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之间所谓的“汇率”,普通的虚拟货币消费者就要承担全部的流动性风险。但是,由于虚拟币交易双方的信息量严重不均衡,信息量占优势者倒卖虚拟币从中获取价差而牟利的现象层出不穷。虽然国家已开征虚拟货币交易税,将个人“通过网络收购玩家的虚拟货币并加价出售”所获得的收入列入个人所得税纳税范围,然而虚拟币及其交易形式的不可见性加大了监管难度,也不能从本质上分担虚拟币普通消费者的流动性风险。

健全赎回体制,及时消除已然风险。次贷危机产生后,为了避免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变现相关资产导致更大的损失,个别基金甚至停止对基金净值估值并拒绝了投资者的赎回申请。投资者对未来预期不乐观,投资信心低落,产生了空前高涨的市场风险规避倾向,从而由次级按揭问题引发了市场信贷危机直至发展为整体的经济危机。

建立虚拟货币的赎回体制,统一规定其赎回价格和赎回单位(网络公司)不但能完成虚拟货币“发行——流通——赎回”的标准生命周期,使其运行过程更科学化,也可以规范二级交易市场的交易行为,有效地消除挤兑风险,降低虚拟货币的发行使用对法定货币流通体制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怀琴.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分析[J].商业时代,2007(10)

2.范俏燕.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J].财经科学,2008(7)

3.尚文静等.中国网络虚拟货币发展现状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2)

虚拟货币范文篇5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本来并不存在而根据一定收入虚构出来的资本,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国债券等有价证券及没有黄金保证的银行券。但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浪潮的出现使得虚拟资本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不仅表现为许多新的虚拟资本形式的不断产生,而且也表现为虚拟资本市场交易规模的急剧扩大,这一切都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效果带来了冲击。正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产生了货币政策要不要对虚拟资本市场价格波动作出反应的讨论。虽然,直至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至少说明,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效果带来的冲击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实际操作层面的广泛关注。

另外,近年来国内外经济运行中也经常出现因虚拟资本市场繁荣而导致货币政策效果减弱的大量事例。从国外来讲,面对美国从20世纪90年初开始的高增长、低通胀以及虚拟资本市场的高度繁荣,格林斯潘指出:“在评价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宏观经济环境时,我们不能再仅仅对商品和服务的流量作粗浅的分析。关于资产价格的行为及其对家庭和企业决策的影响,还有许多重要的而且是难度极大的问题。如果我们要更好地理解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对经济以及间接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我们别无选择地只能迎接这些问题提出的挑战。”①这表明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冲击已经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从国内来讲,中国经济从1997年10月至2001年3月,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41个月处于下滑状态,中央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迟迟未能见效。而与物价低迷相对照的是,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却屡创新高,上证综合指数从1180.39点上涨到2112.78点,深证成份指数从4523.31点上涨到4965.98点,也就是说,央行增发的货币没有进入商品市场追逐价格,而被繁荣的资本市场所吸纳,这使得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的目标未能实现。因此,从理论上就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冲击的原因作出解释,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而且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需要。

二、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效果冲击的理论分析

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进入市场交易的虚拟资本品种的增加、交易规模的扩大,而且表现为虚拟资本市场价格的上升。其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的冲击,突出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延缓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制定政策到最终目标实现所经历的时间过程。通常货币政策的时滞有三种:一是认识时滞(RecognitionLag),即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为的经济形势出现到中央银行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二是决策时滞(DecesionLag),即货币当局从认识到应该采取行动到实际行动发生所用的时间。上述两种时滞通称为内部时滞(InsideLag)。三是外在时滞(OutsideLag),即从货币当局采取货币政策到取得效果所用的时间。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政策制定的效率及行动的决心等因素;而外部时滞则取决于各种中间金融变量之间的关联度、反应能力以及社会经济活动各主体对市场参数变化的敏感性。一般来讲,内部时滞较短,而外在时滞较长。因为影响外在时滞的因素比内部时滞复杂,并且许多因素并不能为货币当局所控制。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加长了。在此,对市场运行信息的完备、准确及真实、及时地获取,就成为降低时滞的关键因素。而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的运行更加复杂化;加之资产价格的易变性,使得货币当局对信息收集的难度加大,同时准确性降低,从而延缓了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时间。另外,虚拟资本市场交易品种的日益丰富,及各交易品种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可替代性,使得在任何一个金融变量发生变化时,市场都会作出过度反应,加大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不稳定性,给货币政策制定带来了较大困难,影响了货币当局的进一步决策。

2.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

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良好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政策制定的适时、准确、科学,而且取决于中央银行的垄断权。这种垄断权即是法律赋予银行系统准备金供给的垄断权。从货币供给的角度看,货币政策的制定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这就是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出于交易或进行资产组合的需要。由于货币来自于银行供给,使得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及相应的调节工具,对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显然,如果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减弱了,中央银行的这种垄断权自然就大打折扣,其货币政策效果自然受到削弱。而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正是降低了人们对银行货币的需求,使得中央银行的垄断权受到了挑战。这突出地体现在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传统银行货币替代品——电子货币的产生,冲击着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自主性。

根据货币理论,货币供给量Ms等于基础货币(B)与货币乘数(m)之乘积,即Ms=mB。基础货币就是中央银行在实行法定准备金制度下,为控制存款扩张和货币创造而提出的一个特殊货币层次,它由流通中的现金(C)和银行准备金(R)构成,即B=R+C。如果从货币供给层次M[,1]的口径来看,货币供给量又等于流通中的现金(C)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D)之和,即:Ms=C+D。于是,货币乘数(m)可以表示为:

其中,C/D为通货比率,R/D为准备金比率。当电子货币出现并进入经济系统进行流通时,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就会发生变化。用E表示电子货币,此时货币供应量为:Ms=C+D+E。于是,货币乘数(m′)则为:

比较公式(1)和公式(2)可以看出,m′>m,即电子货币出现以后,货币乘数变大了。由于在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中,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的仅是准备金比率(R/D),货币乘数的变大说明货币供应量脱离中央银行控制的程度增加了,货币供应量越来越受到经济体系内部因素以及市场因素的支配。换句话说,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进行金融调控的能力在削弱。

此外,电子货币的出现,还会削弱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资产能力。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除了依赖于法律制度的保障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职能实施所必须的资金来源渠道(尹龙,2000)。[1]中央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基于其货币发行垄断权而获得的铸币税;然而电子货币的出现并大量流通,使得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垄断权受到挑战的同时,也减少了其铸币税收益。以法国为例,如果铸币税减少54%,其中央银行就不得不依赖于其他的资金来源(BIS,1996),[2]此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势必难以保证。不仅如此,电子货币对通货的大规模取代还会使中央银行的资产规模大幅缩减。例如在美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如果电子货币完全取代了通货,央行资产将分别缩减87%、70%、40%和28%(MOODY,1996)。[3]央行资产的大幅缩减,也使其无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能。

3.虚拟资本市场发展降低了货币供求的稳定性

从货币供给来看,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交易品种,而且也增加了为交易提供服务的各种中介机构,其中的某些机构演化成了事实上的货币供给主体。如当债券代替短期的银行存款作为潜在的交易媒介时,发行债券的非银行部门就成为事实上的货币供给者之一;再如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商业银行成为了货币的供给者。显然,这些中央银行之外的机构对货币供给过程的介入,增强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和控制程度。从货币需求来看,由于虚拟资本市场中的许多交易具有杠杆性,利用这种交易机制可以减少对交易性货币的需求;同时,虚拟资本市场交易的投机性,也使其吸收了大量的投机性货币;加之虚拟资本市场上各种资产的高度替代性及流动性,使得不同资产之间的转换在瞬间即可实现,这也使得货币用于交易、预防和投机三方面的需求结构始终处于动态的调整之中,因而从总体上造成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

4.虚拟资本市场发展打破了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物价间的稳定联系

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在虚拟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根据一定的物价稳定目标来确定货币的供应规模及增长速度,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因为货币只有在商品市场上才能被物价所吸收)。而在虚拟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通道是打开的,不同市场间的收益差别成为引导货币流动的指挥棒。当居民对商品市场产生较为悲观的预期,而资本市场具有稳定的收益率时,中央银行为稳定物价,希望进入商品劳务市场的资金会转而进入资本市场,此时会使中央银行为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失效。为了使物价从低谷中走出来,中央银行就必须加大货币投放。但由于资本市场不可能永久地繁荣,一旦因某种因素而导致市场反转,货币又会从资本市场大量流出,其中的一部分形成对物价的追逐,推动物价上涨。因此,在虚拟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在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稳定之间没有经验可谈。如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国中央银行现金投放速度达到16%左右时,我国的经济应该是稳定增长的。然而从1997年以来的货币投放速度基本稳定,而物价稳定的目标却没有实现就是很好的例证。

5.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增大了货币政策效果的不可预期性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市场操作、调控官方利率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中央银行具有改变官方利率的能力则因为它是“高能货币”的垄断供给者。官方利率的变动通常通过两个渠道进行传递:一是货币市场。表现为官方利率的变动首先直接传导到其他短期批发货币市场利率,如不同期限的货币工具利率,其中包括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且这种利率的变化会进一步对长期利率产生影响。如果市场预期长期利率也会下降时,投资必然增加,使实体经济的产出水平扩张。二是资本市场。表现为官方利率的下降会促使虚拟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上涨,且这种价格变动能够改变居民的财富收入及银行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并通过财富效应刺激居民消费的增加;另外,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信号传递功能引起资源配置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及企业成长效应的产生。而这一切的最终结果会表现为实体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使货币政策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得以实现。这一传导过程可用图1表示。

图1利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传导

然而从发达国家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发达的虚拟资本市场使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并不如图1那样简单,而是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情况,突出表现为利率对资本市场价格的影响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利率对虚拟资本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在下降;另一方面,虚拟资本市场价格的涨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在加强。以美国为例,以前美联储调息对股市的影响很大:利率上调,股价通常大跌;利率下调,股价大涨。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利率上调,股价不跌反而上涨;利率下调,股价不涨反而下跌。之所以出现这种与理论分析相反的情况,主要是投资者将利率的变动视为判断美国经济景气状况的信号,而对利率变动本身的关注在下降。利率上调意味着经济具有增长趋势,而利率下调则意味着经济出现了衰退。显然,在利率变动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价格产生相反影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效果能否得以实现,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BERNANKE,Gertler,1999)。[4]

6.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使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效果受到影响

虚拟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可以通过财富效应、投资效应、企业成长效应等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但由于虚拟资本的虚拟性,使其与实体经济又经常发生偏离。这种偏离更为常见的形态,就是产生了虚拟资产的价格泡沫;而价格泡沫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泡沫经济。由于泡沫经济危害的严重性,使得政府不得不对其予以高度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抑制。其中措施之一就是提高利率,但利率提高能否有效地制止泡沫的生长,则取决于利率的提升幅度能否改变资本市场上的收益预期。只要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收益(包括预期收益)超过短期利率水平,中央银行提高短期利率的货币政策就不会抑制资金继续流入虚拟资本市场。而一旦短期利率高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收益,则会使投资者对虚拟资本市场产生悲观预期,并不断离开资本市场。由于预期的自我强化效应,这种资产价格的下降又常以暴跌的形式出现,又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效应。可见,无论是资本市场处于暴涨阶段,还是处于暴跌阶段,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效果都十分有限。

三、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使货币政策效应减弱的模型解释

以上我们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在此我们通过改进的IS-LM模型,对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会降低货币政策效果的原因作进一步的解释。

IS-LM模型最初由希克斯(1937)提出,并经汉森莫迪利安尼、克莱因、帕廷金等人的逐步改进与完善而成为宏观经济分析的经典分析工具。虽然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IS-LM模型的构造过于简单(只包括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模型),而且债券与实物资本之间可以完全替代的假设与现实有一定的出入,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IS-LM模型进行了改进,如Meltzer(1995)提出的MM-CM模型,BernankeandBinder(1988)提出的LM-CC模型,罗默(Romer,2000)提出的IS-MP-IA模型等,但这些改进只是一种努力,还没有一种改进模型被大家所普遍接受。相比之下,正是IS-LM的构造简单,造就了它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比较分析经典的IS-LM模型和各种改进模型,会发现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那就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虚拟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而带来的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效果变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张晓晶,2002)。[5]当把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因素引入IS-LM模型以后,会发现货币政策的效果确实在减弱。

1.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1)IS曲线的决定。在IS-LM模型中,IS曲线反映的是商品市场均衡,即实体经济的均衡状况,其中包含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收入函数。根据凯恩斯理论有如下关系:

由于虚拟资本的大量出现,使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增多,从而实际投资对于利率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可以对投资函数进行修正。以A表示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则投资函数可以表示为:

(2)LM曲线的决定。根据交易中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将货币需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足实体经济的交易需求;另一类是涉及虚拟经济的投机需求。其中,交易需求可根据剑桥方程表示为:

表明随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交易效率的提高以及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杠杆效应,会引起用于交易中的货币量减少。投机需求则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在利率水平提高时,因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高而更愿意持有其他资产;而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市场未来利率预期(i)相关,于是投机性货币需求可表示为:

表示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不同资产之间的转换更为方便,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提高。

综合以上货币需求的两个方面,可以将LM曲线表示为:

即:

将公式(6)、(7)联立,IS-LM模型为:

(8)式即为加入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因素之后的IS-LM模型。

2.模型的政策含义

由公式(8)可以得到:

式中:IS曲线斜率为

图2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与IS、LM的变化

在图2中,IS曲线由IS变为IS[,1],LM曲线变成LM[,1],曲线斜率的变化意味着不同政策的效应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变得更为陡峭,意味着货币政策效应在削弱;LM曲线变得更为平缓,意味着财政政策效应在增强。由此可见,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实际投资的利率弹性逐步减弱。因而,货币当局通过调控利率来实现对投资调控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虚拟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的冲击是多渠道的,既有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垄断权的冲击,同时也会降低货币供求的稳定性、弱化货币供给与物价之间的稳定关系、增大货币政策效果预期的不稳定性以及影响利率政策的调控空间。而且,这种冲击会随着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及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而日益严重,导致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制定必须对这种冲击效应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作出充分的考虑。另外,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作出适当的调整也许是必要的。调整的思路与方向为:(1)在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上,央行应该摒弃收入型货币数量论(MV=PV)的理论依据,改变单纯根据GDP增长目标、一般物价控制目标及某一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水平(如每年下降3%~4%)来规划和制定货币供应目标的现行做法,而应考虑到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产生的增量需求,即货币供应计划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到实体经济增长的需要,也要考虑到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的吸收;否则,会因货币流入资本市场而使得实体经济发展的货币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使货币政策和GDP增长目标落空。(2)构建包括虚拟资本市场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数,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由维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转向维持广义价格水平的稳定。对此,笔者在另一篇拙作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②

注释:

虚拟货币范文篇6

Q币。Q币是在QQ程序以及腾讯公司网站中流通的一种“网络虚拟货币”,借助它客户可以获得腾讯公司为其提供的各种收费服务。这是目前普及率最高、应用最广泛的网络虚拟货币,同时,其所能购买的增值服务也最多,有发展成为网络硬通货的趋势。

POPO金币。是在POPO里面消费时使用的网络虚拟货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获取途径同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一样,网民只能凭借POPO经验值获得POPO金币,使用POPO金币可以下载多彩的POPO表情,还可以参加POPO不定期举行的各项活动等。

联众币。在联众世界的网站,主要是使用联众币消费。使用联众币可以获取联众世界的会员资格,还可以获得一种类似于游戏币的财富,这种财富可以在联众游戏里使用。此外,联众币还可以用于购买联众秀等。

U币。U币是新浪公司提供的在其网站平台上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是在享受新浪公司提供的各种付费服务时进行支付的一种手段。使用U币可以下载新浪开发的各种小游戏,还可以在线制作精美的贺卡送给远方的朋友等等。

G币。是在17173网络平台上使用的网络虚拟货币,使用G币可以购买17173的游戏服务、阅读电子书刊、享受高速下载和在线杀毒等等。

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特征

高风险性。相比较于传统货币,网络虚拟货币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性。传统货币是以中央银行和国家信誉为担保的法定货币,而网络虚拟货币则由于是不同机构自行开发设计的,其担保要依赖于各个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和资产。那么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又如何呢?在网络市场这个竞争强、风险高的新兴领域,即使是类似于腾讯、联众这样的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社会信誉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发行机构的无组织化。一般情况下,一国的货币是由央行或特定机构垄断发行的,国家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对货币发行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具有很高的组织纪律性。而当前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机制与其不同,发行机构几乎是清一色的网络服务提供商,而且发行机构众多,其发行网络虚拟货币的目的和原则是完全的市场行为,即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它们各自为政、各行其责,几乎不需要接受任何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具备最基本的组织纪律性。

形式多样化。在各大商务网站中,网络虚拟货币的存在形式并不是单一的。综合起来,网络虚拟货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虚拟等级,这是一般网站给予活跃会员的奖励,等级高的可以享受更高级的服务;虚拟货币,有些网站是通过向积极会员发放虚拟货币的形式进行奖励,会员在享受收费服务时用虚拟货币进行支付。此外,还有积分、游戏装备、虚拟头衔等奖励形式。

兼具存款特性。由于网络虚拟货币可以按照客户指令在不同账户上转账划拨,网络虚拟货币就能够随时成为各种存款的生息资产,这是纸币无法比拟的。

地域无限性。一般来讲,网络虚拟货币只要双方认同,可以使用多国货币交易,而传统货币一般都只能在一定地域流通。

使用成本低廉。网络虚拟货币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和流通,故其造币成本和发行成本较低。而且客户进行交易结算的成本也远远低于其他结算方式,如信用卡、现金等。

网络虚拟货币的生存方式探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我国的网民正以近20%的增长速率在增加,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付费用户。据估计,国内每年的网络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近百亿元。目前,像盛大(泡泡点券、点卡等)、腾讯(Q币)、联众(游戏豆)以及门户网站网易(POPO币)、新浪(UC币)、搜狐(BB卡、校友录卡)等互联网巨头都拥有各自的网络虚拟货币。但这些网络虚拟货币的生存方式却不容乐观:它们基本是各自为政,各种网络虚拟货币大都只能在自家领域内使用,“发钞机构”都是清一色的网络运营商,没有一个类似与央行这样的统一机构来发行及管理这些货币,各网络虚拟货币不能通用,更不存在“官方”的相互兑换等等。

笔者认为,随着网络虚拟货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无政府主义的网络虚拟货币发行流通体系将会严重影响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81.4%的人期望出现“网络硬通货币”。2005年,百度率先与盛大、网易、银联、支付宝等24家公司签订协议,推出“百度币“作为可以在网络世界使用并且可自由兑换的通货,意欲构筑一个以百度币为中心的网络虚拟货币体系;而Q币、网易币已经凭借其雄厚的用户基础及受众的广泛性部分地充当了“虚拟货币硬通货”这个角色。

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功能

解决了网上小额支付问题。为了进一步挖掘每天巨大流量蕴藏的潜在商业价值,成千上万的ICP们大力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而绝大多数的网络增值服务都是1到2元的小额支付,如果选择通过网上银行完成支付,网民都普遍担心安全问题,而网络增值服务“小数额、高频率”的特点决定了网民不愿意选择邮局汇款的方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各大门户以及网络游戏提供商均推出了自己的“币”,这极好地解决了网上小额支付问题,网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网络虚拟货币,轻松完成在线小额支付。

商家吸引人气的有效手段。对于商务网站来说,拥有人气是拥有利润的前提。为了留住老会员,吸引新会员,商务网站推出了多种形式的虚拟货币,通过向积极活跃的会员免费发放虚拟货币,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和活跃度,这对网站来说是划算的,同时还能满足会员的荣誉感。

商家掌握主动权的利器。虚拟货币或者虚拟奖励是吸引会员积极的在网站里进行各种活动的力量和激励,是会员忠于网站的动力,从网站的发展过程来看,首先是吸引会员,吸引到会员后,就是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因为网站制定了虚拟货币后,会员就会积极地参与到网站的操作和活动当中,那么网站就能够把握主动权,并增强了会员对网站的忠诚度,使网站与会员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

充分调动会员积极性。通过虚拟货币或者虚拟奖励,可以刺激会员在网站里进行大量的操作,虽然流量仍然是大多数网站最为看重的指标之一,但是会员在网站中的活跃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阶段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困境

法律缺失。当前网络虚拟货币最大的问题在于国家根本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央行发行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及《电子支付指引》均没有涉及网络虚拟货币方面的内容。没有法律的界定,整个网络虚拟货币的价值链根本不能建立。例如,如果一家网络运营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那么该运营商已经发行的大量网络虚拟货币将怎么处理呢?如果化为泡影的话,大量的网络虚拟货币也就一文不值,这样对网络虚拟货币持有者显然是不公平的。可见,法律对网络虚拟货币的认可至关重要。

通货膨胀隐患。同现实世界一样,虚拟世界也存在通货膨胀问题。对于网络虚拟货币中的游戏币这种问题广泛存在,其主要罪魁祸首就是遍布于全国各大城市的“造币工厂”,所谓的“造币工厂”即为玩家提供虚拟角色升级服务的“代练公司”,他们雇人专门打游戏“制造”游戏币,然后自己不用而直接将“打”出来的游戏币卖给其他玩家,这种没有上限的生产必然导致游戏币的贬值。而对于那些使用黑客手段生产的游戏币更是直接导致了虚拟世界的通货膨胀。至于由各门户网站发行的专用货币,只要能有效防止线下交易或者用虚拟货币购买现实商品,则发生通过膨胀的概率要小得多,因为这种网币都是在自家网站内使用,并且虚拟世界的“商品”供应几乎是无限的,只要人为设置一下就可以了。

监管缺失。作为在虚拟世界里代替现金流通的等价交换品,除发行不是中央银行之外,网络虚拟货币的实质同现实货币几乎没有区别。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将会越来越频繁,如何对网币发行商进行信用管理?要不要对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商进行资格认定?各网络运营商要不要对网币流通量有一个总量控制?怎样实现网币与现实货币的对接等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合理解决,当网民及游戏玩家手中的网络虚拟货币达到相当规模时,其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及传统金融业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显现出来。因此,将网币纳入到现有的货币监管体系之内势在必行。

网络虚拟货币发展的对策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怎样突破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困境呢?笔者认为,国家在保证现实世界金融秩序避免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加快相关法律及规则的制定。尝试运用现实世界价值体系的方法来建立网络虚拟货币的相关法律及规则。

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受信息和通讯产业发展水平所限,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力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网络虚拟货币,如广为盛行的利用“私服外挂”大量生产非法游戏币,众多的游戏服务商对此几乎是无能为力。因此,寻求技术上的突破,以弥补网络虚拟货币的安全漏洞,是网络虚拟货币发展的当务之急。

规范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对于如何规范虚拟货币的发行,笔者认为可以作以下尝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国家可以允许甚至鼓励中国人民银行或国有大型商业银

行正式介入网络金融体系,依托其强大的社会信用及雄厚的资金实力,统一发行网络虚拟货币,这也是目前网络虚拟货币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在网络虚拟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国家可考虑允许信息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发电子货币产品,以增强我国网络虚拟货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形成真正的网络一般等价物;由信息企业单独发行,它是在网络虚拟货币市场完全成熟之后,在中央银行的监管下由信息企业独立发行的一种虚拟货币发行体制。

综上所述,网络虚拟货币的主要作用是充当网上小额支付的中介,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易操作性解决了互联网增值服务和网络游戏服务的买卖难问题,并且降低了支付成本,提高了支付效率。当然,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存在的问题同样不能回避,笔者认为,若能对其加以引导和规范管理,网络虚拟货币完全可以成为在线支付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贯生龙.论网络货币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影响.广西金融研究,2005.6

虚拟货币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虚拟货币信用货币金融资产购物券非法集资

所谓网络虚拟货币,是指一些网络公司为方便网民支付服务费用推出的一种网上虚拟货币。网民可通过网站赠送或优惠支付等手段获得这种“货币”,有的网站还允许网民用实际货币来购买这种虚拟货币。业内人士估计,国内互联网已具备每年几十亿元的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并以15%~20%的速度成长。一些专家表示,随着虚拟货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有财产属性,对现实货币的冲击也逐渐出现。

网络虚拟货币现象正在越来越多地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2007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等14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要加强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的规范和管理,防范虚拟货币冲击现实经济金融秩序。要严格限制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发行虚拟货币的总量以及单个网络游戏消费者的购买额;严格区分虚拟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实物交易,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发行的虚拟货币不能用于购买实物产品,只能用于购买自身提供的网络游戏等虚拟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如需将虚拟货币赎回为法定货币,其金额不得超过原购买金额;严禁倒卖虚拟货币。

那么,网络虚拟货币是否能对现实货币流通形成冲击?要澄清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分析网络虚拟货币是否具有货币属性。只有当网络虚拟货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货币属性时,才可能对货币流通形成冲击。

本文以我国货币层次划分中口径最宽的M3所涵盖资产的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析。货币层次M3大致可以按是否具有盈利性为标准分为现金和金融资产两大类:现金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属于信用货币,不具有盈利性特征;各种金融资产范围较广,虽然流动性存在差异,但都具有盈利性和偿还性特征。

网络虚拟货币的信用货币属性分析

(一)货币相关理论概述

按照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观点,货币是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西方学者则一般把货币定义为“在交易和支付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必须具有两个特征:能够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能够和一切商品进行直接交换。

为了分析的方便,笔者将具有以上特征的货币分为两大类:足值货币和货币符号。足值货币主要是实物货币或贵金属货币,其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等;货币符号主要是信用货币和部分铸币,其名义价值大大高于实际价值。两种不同性质的货币赖以流通的基础截然不同。足值货币凭借其自身固有价值与商品等价交换,而不依赖于其生产者的信用。而货币符号(信用货币)由于没有真实价值,不能和商品等价交换,只能通过信用关系的建立或转让,媒介商品流通。信用关系建立的条件是彼此信任,因此,信用货币只能在信任发行者信用的人群中流通。即使是由国家统一发行、以国家信用担保的各国信用货币,一般也只能在本国发挥货币职能,不具备世界货币职能。可见,信用货币流通离不开其发行者的信用支持。

国家统一发行,依靠国家信用保证,是信用货币成为一国通货的必要条件。普通私人所发行的债务凭证不可能成为信用货币。

(二)网络虚拟货币的特征

网络虚拟货币属于符号的范畴,若要成为货币,必须满足货币的特征和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

网络虚拟货币是特定商品预售的工具,以私人信用作担保。一般来说,网络虚拟货币是由一些游戏开发商发行的一种定向支付工具,供玩家购买发行者提供的游戏装备等,以便更容易地突破游戏的关卡。这是游戏开发商增加游戏附加值的一种手段。由于人们游戏时间的不确定性,若用现实货币直接购买游戏装备,现金支付需要销售方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才能满足玩家的随机需求,并且需要玩家离开游戏去支付,影响游戏的连续性;转账支付则受银行清算系统服务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更加难以满足需要。为了解决供给时间固定性和需求时点随机性的矛盾,各游戏开发商设计了各自的虚拟货币,通过系统认证接受随时支付。玩家只需在规定时间内购买虚拟货币,就可根据游戏需要随时在线支付。

可见,与货币的一般等价物属性不同,网络虚拟货币只是代表发行者所提供的特定游戏装备和服务。其被接受的范围仅限于有特定需求的人群,与商品供求状况相同。而这种特殊符号需要被特定的游戏管理系统识别。因此,不同游戏商发行的虚拟货币必然不可通用。由此形成分散发行、自成体系的格局,导致每一种网络虚拟货币都只能依靠单薄的私人信用作为保证,不存在“普遍接受”的经济基础。

网络虚拟货币分散发行的必然性。当网络虚拟货币走向统一发行时,才能形成通用性,才有可能成为新的信用货币,冲击货币流通。但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原因在于,如果某个游戏开发商允许玩家用其他游戏公司发行的虚拟货币进行支付,其产品销售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其他游戏商则可坐收渔翁之利。如果要求私人商品预售券相互通用,要维护每一个游戏开发商的利益就必须在事后进行复杂的财务处理,需要成立一个清算中心,大量的交易成本必然需要各游戏开发商分担。而避免这种成本的最好方式就是分散发行、不可通用。所以,网络虚拟货币是不会走向集中统一发行的。

网络虚拟货币的金融资产属性分析

(一)金融资产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与现金的国家统一发行状况不同,金融资产由金融机构或企业等私人性质的机构发行。虽不是直接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但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因此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其流动性的原因首先是金融资产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规范化的流通管理体系,这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矛盾,弥补了私人发行者的信用局限,且由于国家管理力量的介入,使私人信用产生了信用升级,被公众所认可。其次是金融资产具有明确的收益性、偿还性承诺,从而成为人们的投资对象。

(二)网络虚拟货币不具有流动性、偿还性和收益性等金融资产特征

仅就发行者多元化这一表象而言,网络虚拟货币与金融资产存在共性。但与金融资产发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管理和法定流通程序相比,网络虚拟货币发行没有市场准入规定,也没有流通程序的制度安排。信用关系的维系仅靠私下的约定,遵循普通商品交易的法则。由于没有国家管理的介入,其发行者私人信用担保的缺陷得不到弥补,使网络虚拟货币不具有流动性。

从发行者的发行目的和是否承诺还本付息角度考察,网络虚拟货币与金融资产截然不同。网络虚拟货币发行者的目的是为了销售游戏附属商品,而不在于融资,没有偿还和付息的基础。购买者目的是为了消费游戏附属产品而不是投资,也不存在要求偿还和收益的动机。网络虚拟货币发行者不向其购买者提出还本付息的承诺,也没有到期日的约定。其运动具有单向的不可逆特点,即“货币→网络虚拟货币→游戏装备或服务”。这决定了其不具有投资价值。

以上分析表明,网络虚拟货币既没有现金货币的特征也没有金融资产的属性,不能列入货币范畴。其本质是:特定游戏商进行特定游戏附属商品预售行为的证券化。

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虚拟货币与购物券及非法集资的区别

购物券的发行与网络虚拟货币发行存在本质区别。购物券依靠隐蔽的强制力发行,作为避税或逃税工具而被接受,否则不会成为代币工具。依靠强制力发行是指掌握分配权力的人强迫其控制对象接受其指定的购物券,背后是权力寻租交易。如果允许自由选择,被控制对象自然会选择现金,而不是存在许多限制规定的购物券;作为避税或逃税工具被接受是因为其接受者变相获得了收益。而网络虚拟货币发行过程中,发行者与购买者之间是市场行为,不存在任何强制性。使用网络虚拟货币也不能带来任何变相收益。这样,在“流动性偏好”规律的作用下,网络虚拟货币除了因为消费目的而被购买以外,不会成为代币工具。

“非法集资”是指筹资者依靠虚假承诺聚敛巨额资金,破坏金融秩序。“非法集资”者一般是谎称筹集资金用于某种高额回报的项目,然后对其投资者承诺还本付息,并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实现欺诈目的。网络虚拟货币不依靠虚假信息发行,不提供还本付息的承诺,不以投资工具的形式出现,因此不会成为“非法集资”的工具。

(二)对网络虚拟货币影响货币流通可能性的推测

从网络虚拟货币特定的使用价值和没有兑现承诺的特点考察,它不同于金融机构发行的电子货币。而与邮票以及各种电话充值卡等服务载体具有相似甚至相同的特征。由于尚未发现网络虚拟货币冲击货币流通的统计数据,笔者只能通过考察邮票和电话充值卡等商品长期以来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情况,推测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流通的影响。

邮票和电话充值卡分别是其服务商预售发行的不可赎回的服务消费凭证,用以满足服务对象的机动性消费需求。服务供应商可以在服务能力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供应商品。由于不具稀缺性,没有倒卖和囤积居奇的价值。尽管对其需求的人群远比对网络虚拟货币需求的人群更庞大,但长期以来发生横向交易或替代货币流通的现象并不常见,没有冲击现实的货币流通。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它们才有可能取代现金。

网络虚拟货币与邮票及电话充值卡除了载体的差异外,其发行目的及流通原理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可以据此推测:网络虚拟货币不会冲击货币流通。

(三)对网络虚拟货币管理的建议

笔者认为,对当前网络虚拟货币的存在,中央银行应该将其视同邮票及电话充值卡等商品,不纳入货币管理范畴。以免公众产生错觉,反而使这一私人产品借此获得信用升级。但是,如果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者提供还本付息的承诺,有意将其商品变相作为融资工具,金融管理必须介入,防止其扰乱金融秩序。

笔者认为,上文《通知》中关于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发行虚拟货币的总量以及单个网络游戏消费者购买额的限制,在目前网络虚拟货币只是作为游戏附属商品预售,没有赎回承诺的情况下,应该取消。这样,“倒卖虚拟货币”也就自然难以生存。而“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发行的虚拟货币不能用于购买实物产品,只能用于购买自身提供的网络游戏等虚拟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如需将虚拟货币赎回为法定货币,其金额不得超过原购买金额。”的规定,建议改为禁止发行者用现金赎回其发行的网络虚拟货币,或要求承诺赎回的发行者提供100%的现金准备。因为从前面分析可知,网络虚拟货币的购买力无需限制,其是否具有可赎回性才是关键。建立100%的现金准备将会使提供赎回承诺的发行者无利可图,阻止其变相融资的图谋。

参考文献:

虚拟货币范文篇8

关键词:网络虚拟货币电子商务网络经济在线支付

广义上说,网络虚拟货币是指由一定的发行主体以公用信息网(Internet等)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化的形式(二进制数据)存储在网络或有关电子设备中,并通过网络系统(包括智能卡)以数据传输方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网上等价物。而本文所要研究的是专指由大型商务网站或网络游戏提供商发行的用于完成网上小额支付的网络虚拟货币,即时下非常流行的“网币”。作为一种全新的货币形式,网络虚拟货币在网络无形商品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常见的网络虚拟货币有五种表现形式:

Q币。Q币是在QQ程序以及腾讯公司网站中流通的一种“网络虚拟货币”,借助它客户可以获得腾讯公司为其提供的各种收费服务。这是目前普及率最高、应用最广泛的网络虚拟货币,同时,其所能购买的增值服务也最多,有发展成为网络硬通货的趋势。

POPO金币。是在POPO里面消费时使用的网络虚拟货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获取途径同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一样,网民只能凭借POPO经验值获得POPO金币,使用POPO金币可以下载多彩的POPO表情,还可以参加POPO不定期举行的各项活动等。

联众币。在联众世界的网站,主要是使用联众币消费。使用联众币可以获取联众世界的会员资格,还可以获得一种类似于游戏币的财富,这种财富可以在联众游戏里使用。此外,联众币还可以用于购买联众秀等。

U币。U币是新浪公司提供的在其网站平台上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是在享受新浪公司提供的各种付费服务时进行支付的一种手段。使用U币可以下载新浪开发的各种小游戏,还可以在线制作精美的贺卡送给远方的朋友等等。

G币。是在17173网络平台上使用的网络虚拟货币,使用G币可以购买17173的游戏服务、阅读电子书刊、享受高速下载和在线杀毒等等。

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特征

高风险性。相比较于传统货币,网络虚拟货币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性。传统货币是以中央银行和国家信誉为担保的法定货币,而网络虚拟货币则由于是不同机构自行开发设计的,其担保要依赖于各个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和资产。那么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又如何呢?在网络市场这个竞争强、风险高的新兴领域,即使是类似于腾讯、联众这样的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社会信誉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发行机构的无组织化。一般情况下,一国的货币是由央行或特定机构垄断发行的,国家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对货币发行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具有很高的组织纪律性。而当前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机制与其不同,发行机构几乎是清一色的网络服务提供商,而且发行机构众多,其发行网络虚拟货币的目的和原则是完全的市场行为,即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它们各自为政、各行其责,几乎不需要接受任何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具备最基本的组织纪律性。形式多样化。在各大商务网站中,网络虚拟货币的存在形式并不是单一的。综合起来,网络虚拟货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虚拟等级,这是一般网站给予活跃会员的奖励,等级高的可以享受更高级的服务;虚拟货币,有些网站是通过向积极会员发放虚拟货币的形式进行奖励,会员在享受收费服务时用虚拟货币进行支付。此外,还有积分、游戏装备、虚拟头衔等奖励形式。

兼具存款特性。由于网络虚拟货币可以按照客户指令在不同账户上转账划拨,网络虚拟货币就能够随时成为各种存款的生息资产,这是纸币无法比拟的。

地域无限性。一般来讲,网络虚拟货币只要双方认同,可以使用多国货币交易,而传统货币一般都只能在一定地域流通。

使用成本低廉。网络虚拟货币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和流通,故其造币成本和发行成本较低。而且客户进行交易结算的成本也远远低于其他结算方式,如信用卡、现金等。

网络虚拟货币的生存方式探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我国的网民正以近20%的增长速率在增加,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付费用户。据估计,国内每年的网络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近百亿元。目前,像盛大(泡泡点券、点卡等)、腾讯(Q币)、联众(游戏豆)以及门户网站网易(POPO币)、新浪(UC币)、搜狐(BB卡、校友录卡)等互联网巨头都拥有各自的网络虚拟货币。但这些网络虚拟货币的生存方式却不容乐观:它们基本是各自为政,各种网络虚拟货币大都只能在自家领域内使用,“发钞机构”都是清一色的网络运营商,没有一个类似与央行这样的统一机构来发行及管理这些货币,各网络虚拟货币不能通用,更不存在“官方”的相互兑换等等。

笔者认为,随着网络虚拟货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无政府主义的网络虚拟货币发行流通体系将会严重影响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81.4%的人期望出现“网络硬通货币”。2005年,百度率先与盛大、网易、银联、支付宝等24家公司签订协议,推出“百度币“作为可以在网络世界使用并且可自由兑换的通货,意欲构筑一个以百度币为中心的网络虚拟货币体系;而Q币、网易币已经凭借其雄厚的用户基础及受众的广泛性部分地充当了“虚拟货币硬通货”这个角色。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功能

解决了网上小额支付问题。为了进一步挖掘每天巨大流量蕴藏的潜在商业价值,成千上万的ICP们大力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而绝大多数的网络增值服务都是1到2元的小额支付,如果选择通过网上银行完成支付,网民都普遍担心安全问题,而网络增值服务“小数额、高频率”的特点决定了网民不愿意选择邮局汇款的方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各大门户以及网络游戏提供商均推出了自己的“币”,这极好地解决了网上小额支付问题,网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网络虚拟货币,轻松完成在线小额支付。商家吸引人气的有效手段。对于商务网站来说,拥有人气是拥有利润的前提。为了留住老会员,吸引新会员,商务网站推出了多种形式的虚拟货币,通过向积极活跃的会员免费发放虚拟货币,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和活跃度,这对网站来说是划算的,同时还能满足会员的荣誉感。

商家掌握主动权的利器。虚拟货币或者虚拟奖励是吸引会员积极的在网站里进行各种活动的力量和激励,是会员忠于网站的动力,从网站的发展过程来看,首先是吸引会员,吸引到会员后,就是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因为网站制定了虚拟货币后,会员就会积极地参与到网站的操作和活动当中,那么网站就能够把握主动权,并增强了会员对网站的忠诚度,使网站与会员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充分调动会员积极性。通过虚拟货币或者虚拟奖励,可以刺激会员在网站里进行大量的操作,虽然流量仍然是大多数网站最为看重的指标之一,但是会员在网站中的活跃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阶段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困境

法律缺失。当前网络虚拟货币最大的问题在于国家根本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央行发行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及《电子支付指引》均没有涉及网络虚拟货币方面的内容。没有法律的界定,整个网络虚拟货币的价值链根本不能建立。例如,如果一家网络运营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那么该运营商已经发行的大量网络虚拟货币将怎么处理呢?如果化为泡影的话,大量的网络虚拟货币也就一文不值,这样对网络虚拟货币持有者显然是不公平的。可见,法律对网络虚拟货币的认可至关重要。

通货膨胀隐患。同现实世界一样,虚拟世界也存在通货膨胀问题。对于网络虚拟货币中的游戏币这种问题广泛存在,其主要罪魁祸首就是遍布于全国各大城市的“造币工厂”,所谓的“造币工厂”即为玩家提供虚拟角色升级服务的“代练公司”,他们雇人专门打游戏“制造”游戏币,然后自己不用而直接将“打”出来的游戏币卖给其他玩家,这种没有上限的生产必然导致游戏币的贬值。而对于那些使用黑客手段生产的游戏币更是直接导致了虚拟世界的通货膨胀。至于由各门户网站发行的专用货币,只要能有效防止线下交易或者用虚拟货币购买现实商品,则发生通过膨胀的概率要小得多,因为这种网币都是在自家网站内使用,并且虚拟世界的“商品”供应几乎是无限的,只要人为设置一下就可以了。

监管缺失。作为在虚拟世界里代替现金流通的等价交换品,除发行不是中央银行之外,网络虚拟货币的实质同现实货币几乎没有区别。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将会越来越频繁,如何对网币发行商进行信用管理?要不要对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商进行资格认定?各网络运营商要不要对网币流通量有一个总量控制?怎样实现网币与现实货币的对接等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合理解决,当网民及游戏玩家手中的网络虚拟货币达到相当规模时,其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及传统金融业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显现出来。因此,将网币纳入到现有的货币监管体系之内势在必行。

网络虚拟货币发展的对策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怎样突破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困境呢?笔者认为,国家在保证现实世界金融秩序避免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加快相关法律及规则的制定。尝试运用现实世界价值体系的方法来建立网络虚拟货币的相关法律及规则。

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受信息和通讯产业发展水平所限,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力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网络虚拟货币,如广为盛行的利用“私服外挂”大量生产非法游戏币,众多的游戏服务商对此几乎是无能为力。因此,寻求技术上的突破,以弥补网络虚拟货币的安全漏洞,是网络虚拟货币发展的当务之急。

虚拟货币范文篇9

Q币。Q币是在QQ程序以及腾讯公司网站中流通的一种“网络虚拟货币”,借助它客户可以获得腾讯公司为其提供的各种收费服务。这是目前普及率最高、应用最广泛的网络虚拟货币,同时,其所能购买的增值服务也最多,有发展成为网络硬通货的趋势。

POPO金币。是在POPO里面消费时使用的网络虚拟货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获取途径同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一样,网民只能凭借POPO经验值获得POPO金币,使用POPO金币可以下载多彩的POPO表情,还可以参加POPO不定期举行的各项活动等。

联众币。在联众世界的网站,主要是使用联众币消费。使用联众币可以获取联众世界的会员资格,还可以获得一种类似于游戏币的财富,这种财富可以在联众游戏里使用。此外,联众币还可以用于购买联众秀等。

U币。U币是新浪公司提供的在其网站平台上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是在享受新浪公司提供的各种付费服务时进行支付的一种手段。使用U币可以下载新浪开发的各种小游戏,还可以在线制作精美的贺卡送给远方的朋友等等。

G币。是在17173网络平台上使用的网络虚拟货币,使用G币可以购买17173的游戏服务、阅读电子书刊、享受高速下载和在线杀毒等等。

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特征

高风险性。相比较于传统货币,网络虚拟货币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性。传统货币是以中央银行和国家信誉为担保的法定货币,而网络虚拟货币则由于是不同机构自行开发设计的,其担保要依赖于各个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和资产。那么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又如何呢?在网络市场这个竞争强、风险高的新兴领域,即使是类似于腾讯、联众这样的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社会信誉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发行机构的无组织化。一般情况下,一国的货币是由央行或特定机构垄断发行的,国家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对货币发行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具有很高的组织纪律性。而当前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机制与其不同,发行机构几乎是清一色的网络服务提供商,而且发行机构众多,其发行网络虚拟货币的目的和原则是完全的市场行为,即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它们各自为政、各行其责,几乎不需要接受任何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具备最基本的组织纪律性。

形式多样化。在各大商务网站中,网络虚拟货币的存在形式并不是单一的。综合起来,网络虚拟货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虚拟等级,这是一般网站给予活跃会员的奖励,等级高的可以享受更高级的服务;虚拟货币,有些网站是通过向积极会员发放虚拟货币的形式进行奖励,会员在享受收费服务时用虚拟货币进行支付。此外,还有积分、游戏装备、虚拟头衔等奖励形式。

兼具存款特性。由于网络虚拟货币可以按照客户指令在不同账户上转账划拨,网络虚拟货币就能够随时成为各种存款的生息资产,这是纸币无法比拟的。

地域无限性。一般来讲,网络虚拟货币只要双方认同,可以使用多国货币交易,而传统货币一般都只能在一定地域流通。

使用成本低廉。网络虚拟货币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和流通,故其造币成本和发行成本较低。而且客户进行交易结算的成本也远远低于其他结算方式,如信用卡、现金等。

网络虚拟货币的生存方式探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我国的网民正以近20%的增长速率在增加,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付费用户。据估计,国内每年的网络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近百亿元。目前,像盛大(泡泡点券、点卡等)、腾讯(Q币)、联众(游戏豆)以及门户网站网易(POPO币)、新浪(UC币)、搜狐(BB卡、校友录卡)等互联网巨头都拥有各自的网络虚拟货币。但这些网络虚拟货币的生存方式却不容乐观:它们基本是各自为政,各种网络虚拟货币大都只能在自家领域内使用,“发钞机构”都是清一色的网络运营商,没有一个类似与央行这样的统一机构来发行及管理这些货币,各网络虚拟货币不能通用,更不存在“官方”的相互兑换等等。

笔者认为,随着网络虚拟货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无政府主义的网络虚拟货币发行流通体系将会严重影响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81.4%的人期望出现“网络硬通货币”。2005年,百度率先与盛大、网易、银联、支付宝等24家公司签订协议,推出“百度币“作为可以在网络世界使用并且可自由兑换的通货,意欲构筑一个以百度币为中心的网络虚拟货币体系;而Q币、网易币已经凭借其雄厚的用户基础及受众的广泛性部分地充当了“虚拟货币硬通货”这个角色。

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功能

解决了网上小额支付问题。为了进一步挖掘每天巨大流量蕴藏的潜在商业价值,成千上万的ICP们大力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而绝大多数的网络增值服务都是1到2元的小额支付,如果选择通过网上银行完成支付,网民都普遍担心安全问题,而网络增值服务“小数额、高频率”的特点决定了网民不愿意选择邮局汇款的方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各大门户以及网络游戏提供商均推出了自己的“币”,这极好地解决了网上小额支付问题,网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网络虚拟货币,轻松完成在线小额支付。

商家吸引人气的有效手段。对于商务网站来说,拥有人气是拥有利润的前提。为了留住老会员,吸引新会员,商务网站推出了多种形式的虚拟货币,通过向积极活跃的会员免费发放虚拟货币,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和活跃度,这对网站来说是划算的,同时还能满足会员的荣誉感。

商家掌握主动权的利器。虚拟货币或者虚拟奖励是吸引会员积极的在网站里进行各种活动的力量和激励,是会员忠于网站的动力,从网站的发展过程来看,首先是吸引会员,吸引到会员后,就是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因为网站制定了虚拟货币后,会员就会积极地参与到网站的操作和活动当中,那么网站就能够把握主动权,并增强了会员对网站的忠诚度,使网站与会员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

充分调动会员积极性。通过虚拟货币或者虚拟奖励,可以刺激会员在网站里进行大量的操作,虽然流量仍然是大多数网站最为看重的指标之一,但是会员在网站中的活跃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阶段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困境

法律缺失。当前网络虚拟货币最大的问题在于国家根本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央行发行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及《电子支付指引》均没有涉及网络虚拟货币方面的内容。没有法律的界定,整个网络虚拟货币的价值链根本不能建立。例如,如果一家网络运营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那么该运营商已经发行的大量网络虚拟货币将怎么处理呢?如果化为泡影的话,大量的网络虚拟货币也就一文不值,这样对网络虚拟货币持有者显然是不公平的。可见,法律对网络虚拟货币的认可至关重要。

通货膨胀隐患。同现实世界一样,虚拟世界也存在通货膨胀问题。对于网络虚拟货币中的游戏币这种问题广泛存在,其主要罪魁祸首就是遍布于全国各大城市的“造币工厂”,所谓的“造币工厂”即为玩家提供虚拟角色升级服务的“代练公司”,他们雇人专门打游戏“制造”游戏币,然后自己不用而直接将“打”出来的游戏币卖给其他玩家,这种没有上限的生产必然导致游戏币的贬值。而对于那些使用黑客手段生产的游戏币更是直接导致了虚拟世界的通货膨胀。至于由各门户网站发行的专用货币,只要能有效防止线下交易或者用虚拟货币购买现实商品,则发生通过膨胀的概率要小得多,因为这种网币都是在自家网站内使用,并且虚拟世界的“商品”供应几乎是无限的,只要人为设置一下就可以了。

监管缺失。作为在虚拟世界里代替现金流通的等价交换品,除发行不是中央银行之外,网络虚拟货币的实质同现实货币几乎没有区别。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将会越来越频繁,如何对网币发行商进行信用管理?要不要对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商进行资格认定?各网络运营商要不要对网币流通量有一个总量控制?怎样实现网币与现实货币的对接等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合理解决,当网民及游戏玩家手中的网络虚拟货币达到相当规模时,其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及传统金融业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显现出来。因此,将网币纳入到现有的货币监管体系之内势在必行。

网络虚拟货币发展的对策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怎样突破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困境呢?笔者认为,国家在保证现实世界金融秩序避免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加快相关法律及规则的制定。尝试运用现实世界价值体系的方法来建立网络虚拟货币的相关法律及规则。

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受信息和通讯产业发展水平所限,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力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网络虚拟货币,如广为盛行的利用“私服外挂”大量生产非法游戏币,众多的游戏服务商对此几乎是无能为力。因此,寻求技术上的突破,以弥补网络虚拟货币的安全漏洞,是网络虚拟货币发展的当务之急。

规范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对于如何规范虚拟货币的发行,笔者认为可以作以下尝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国家可以允许甚至鼓励中国人民银行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正式介入网络金融体系,依托其强大的社会信用及雄厚的资金实力,统一发行网络虚拟货币,这也是目前网络虚拟货币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在网络虚拟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国家可考虑允许信息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发电子货币产品,以增强我国网络虚拟货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形成真正的网络一般等价物;由信息企业单独发行,它是在网络虚拟货币市场完全成熟之后,在中央银行的监管下由信息企业独立发行的一种虚拟货币发行体制。

综上所述,网络虚拟货币的主要作用是充当网上小额支付的中介,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易操作性解决了互联网增值服务和网络游戏服务的买卖难问题,并且降低了支付成本,提高了支付效率。当然,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存在的问题同样不能回避,笔者认为,若能对其加以引导和规范管理,网络虚拟货币完全可以成为在线支付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贯生龙.论网络货币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影响.广西金融研究,2005.6

虚拟货币范文篇10

[关键词]金融虚拟化信用制度动力机制表现

一、引言

伴随着货币虚拟化的发展,虚拟经济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纬度。以货币虚拟化为基础的金融虚拟化以及对金融虚拟化正负功能影响的探讨层出不穷,尽管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各执一词,但不可回避的是,虚拟经济作为脱离传统“实体经济”范畴的新范式,在整体经济中的比例膨胀与金融虚拟化的不断扩张息息相关。金融虚拟性作为当代金融的一个突出特征,其演变历程中否定之否定的发展态势,在经济虚拟化和全球化的催化下,似乎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由弱变强、以几何级数膨胀的趋势和规律。

从人类经济发展史的脉络看,任何经济逻辑中都留有人类的烙印,人们不仅参与经济活动,而且干预甚至掌控经济的内生过程,这个过程也匹配着人类经济制度的衍生过程。诺思认为:“制度变迁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诺思,2000,第110页)经济是一种复杂的制度安排,任何制度缺陷的存在都会使经济偏离正常的轨道。货币虚拟化发展趋势和信用的不断创设为金融虚拟化扩张提供了内在动力本源,而当前国际经济体系中金融规避行为所引发的金融创新则为金融虚拟化扩张提供了外在制度条件。下面我们将从金融虚拟性扩张与广义信用制度关系角度探讨当前金融虚拟化如何从不同层面突破信用制度框架。

二、正向动力:货币虚拟化与信用创造

金融活动依托货币运动与信用创新实现对实体财富和虚拟财富的优化配置。货币是金融最原始的形态和萌芽,也是金融产生的内在本原,信用则为二者的过渡创造权利与义务的外在制度保障。货币虚拟化与信用创造的伴生与互动共同构建了金融虚拟化的正向动力激励。

金融虚拟性的扩张过程内始于货币虚拟性的内在特性外化,货币虚拟化的趋势是在商品的内在矛盾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并使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的材质上不断与实物背离的过程中实现的。“用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来代替另一种象征性的货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1976,第95页)货币起源于商品之间的联系,使直接物物交换的自然过程转向了以货币为媒介进行间接交换的社会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孕育着信用。信用从一开始就具有替代货币流通和支付形式的原始冲动。

贵金属货币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它出现之前,商品交易是单纯的物物交换,偶然性的存在使商品所有者面临诸多交易“瓶颈”。货币虚拟性无论内在特质还是外在表现都受到货币形式原始状态的制约。此时,人与人之间交换的延续更多依赖于一种社会契约。“尽管这些条款也许从来就不曾正式被人宣告过,然而它们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样的,在普天之下都是为人所默认或者公认的。”(卢梭,2002,第39页)贵金属货币的出现虽然缓解了商品内在矛盾,并使后者外在的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却只是为货币虚拟化外溢提供了可能。之所以是可能,除了实物货币自身价值的存在限制了价值虚拟表现外,不成熟的信用关系也从外部环境上制约着货币虚拟化的发生。这种可以与之结合并内化的制度框架,直到信用货币条件下才使货币虚拟化外溢成为可能。

信用货币(银行券、法币等)对贵金属货币的替代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货币虚拟化受货币材质的限制。尽管金本位、银本位或双本位制度是信用货币得以流通的基础,但公众对信用货币的认可度和信誉性仍存疑问,这种疑问在国家权威性和银行信用性的双重作用下被成功地解答了。此时,公众对信用货币的认可,已经超脱了实物商品或服务范畴,转而将前者提升到了国家和银行的信用层面。考夫曼(Gorge·Kaufman)有如下叙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行纸钞(随后被称为通货)的权利被转移给政府,……或者可以这么说,通货仅有名义价值,而且它的供给完全由政府决定。”(考夫曼,1998,第15页)银行信用可以创造货币,从而使货币数量实现多倍增长,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非现金结算制度的建立,为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提供了前提,在此前提下的货币增长并不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长,而是通过银行信用扩张来实现的,这使得原本看得见、摸得着的纸币演化为纯粹的价值符号,货币实现了虚拟化的外溢。

经济信用化使经济过程逐步摆脱了经济主体自身积累的依赖,转而依托外部资金来源的融资。由此,资本支付手段的职能被部分货币所有者创新为价值增值的手段。生息资本,进而虚拟资本开始登上经济舞台。客观地讲,虚拟资本的产生是货币虚拟化与信用创造双重作用的结果,它亦成为金融虚拟化的开端。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带来预期收入的资本。它是由债券(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它们所代表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马克思,2004,第451页)对资本增值无限制的追求与自有资本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限制了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抑制了虚拟经济的发展。此时,为虚拟资本发展保驾护航的信用制度应运而生,“还有一种促进集中的力量,这就是信用制度。”(齐威格,1997,第280页)通过信用的媒介,一部分闲置的货币资本就可以由货币资本家贷给企业经营,使虚拟资本的积累大大超过了实体资本的积累,从而也就推动了金融虚拟化的蓬勃发展。

无论是贵金属货币还是信用货币,他们均是在一国内部以贵金属作为储备而介入金融活动的。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核算也仍然以国际公认的世界货币——黄金作为交易的货币汇兑基础,可以说,此时的货币虚拟化仍然提留在一国母体内部,还没有具备占领全球金融贸易活动的能力。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维持着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这成为虚拟资本跨越国界进行世界范围资本配置的障碍。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以及美国黄金储备的大量流失,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国际虚拟化能力终于装备在货币身上,金融虚拟性也随之超越国界限制,真正在全球范围内来发挥其强大的虚拟化功能。

三、逆反动力:金融虚拟化对信用制度的规避动力

金融虚拟化过程随着对信用制度成熟和完善要求的不断提出而发展,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辩证联系。虚拟资本产生之前,金融虚拟化相对独立于信用制度之外,它的运行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货币内生虚拟性突破各种束缚发展壮大的自然发展过程;虚拟资本产生之后,金融虚拟化一方面得到了实现虚拟性外溢的强大信用保证,另一方面自身的独立性又始终成为突破制度设定的框架在更大范围实施虚拟性扩张的内在冲动。

制度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诺思(North)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关联影响的框架,它们确定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讲,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尽管金融虚拟化要求信用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制度保障作用,但这种制度保障的存在也意味着将金融创新抑制在已知制度框架内,客观上又为金融虚拟性的扩张套上了一副无形的“锁链”。毕竟金融虚拟化源于货币虚拟化所表现的商品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作用与外化,是一个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客观过程,制度的衍生则是人类寻求自身价值实现得以保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人类主观意志对客观规律遵循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辩证地讲,信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落后于金融虚拟扩张的,这就决定了早期金融虚拟化所推动的信用生成在虚拟性膨胀后又反过来成为制约其内在发展的桎梏。由此可见,金融的内在虚拟性仅仅表征着金融具有虚拟化的倾向与能力,而其虚拟化程度是否显著则受到不同历史阶段制度(尤其是信用制度)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这也为金融机构规避信用约束,实现虚拟创新提供了动力来源。

美国经济学家凯恩(E.J.kane)于1984年提出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规避创新就是指回避各种金融规章制度的管制以期达到理论最大化的目标模式。规制型金融创新意味着内在市场自发力量与外在市场机制相结合共同回避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所寻求的金融创新行为。凯恩的理论实际也为我们诠释当前金融虚拟化的全球性扩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金融市场的微观行为主体——金融企业或机构与宏观规制主体——政府和银行之间,存在着自由与管制的博弈。金融企业或机构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整体,其寻求的是以市场力量的自发运动来维系其价值创作、增值过程,实质上是金融虚拟化得以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企业或组织制度层面的体现。而以金融稳定为宏观目标的政府和银行则必须兼顾双面责任,即一面保持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动力,为金融企业或机构提供信用制度支持;另一面要对这种动力实施管制,使其限制在可以调节的范围内,即设定并实施的规章制度框架。金融企业或机构通过创新来规避管制,一旦危机金融稳定,政府又会加以管制,这种管制将导致新一轮的规避行为。管制和规避引起的创新总是不断交替,形成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

从当前全球虚拟经济发展的态势看,金融虚拟性的规避创新主要通过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设与泛化表现出来。广义的金融衍生品不仅仅涉及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合约,而且应当涵盖基于实体标的产权证券化或债权证券化所形成的混成组合型衍生产品。这种宽口径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交易是对既定制度规范圈设框架的突破,它使国家决策和信用规制的对象“进化”得虚无化,从而为金融虚拟化的膨胀与扩张提供了一种逆反动力。

四、金融虚拟化对信用制度的僭越

从理论上讲,当前金融虚拟化的扩张是失去了有效信用控制的必然结果。当贵金属非货币化之后,所有的货币形式都失去了自然控制其在市场中流通的数量机制,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面对货币的不断虚拟化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各国的货币发行主体必须依靠国家制定的信用制度来控制各国信用货币的供给量,约束金融虚拟化的扩张。然而,20世纪后半叶的全球化和虚拟经济的强势发展使得任何一个进入世界经济大家庭的国家和地区都失去了独立有效控制信用供给的能力。金融虚拟性扩张使国别信用制度一方面无法再为金融虚拟性提供强有力的信用保证,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金融虚拟化在全球的扩张。因此,实现对信用制度多方位、全角度的僭越越来越成为金融虚拟化在全球扩张的必然要求。当前,金融虚拟化扩张对信用制度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一国虚拟化货币主导国际信用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所设定的是以美国为中心国家,欧洲和日本为边缘国家的世界经济格局。在这个框架内,经济货币格局表面上是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但实质却是以美元为核心的单极货币体系。因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发达国家都在试图维持两个固定比率,即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率和美元与各国货币的固定比率。尽管1973年固定汇率制度的解体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率“脱钩”,但各国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关系却固定下来,并且成为当今全球国际汇兑的主体,“美元金本位”成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现行国际金融秩序。例如,从美元在国际贸易中货币计价的比例来看,美国的国际贸易只占全球国际贸易的13.5%,而以美元计价的国家贸易却占全球国际贸易的近半数,政府部门的国际资本流动基本上是以美元计价的,有的国家甚至国内也采用美元计价。在国际汇兑中也不例外,世界上大概40个国家的货币采用钉住美元或钉住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

美元在全球货币市场的独霸地位使这种一国的虚拟化货币支配着国际金融体系。各国储备的不再是黄金和美元,而是只有美元或美元资产(以美元计价的外债)。这就使美国政府或企业可以凭空创造出各种金融虚拟工具来实现以前“金本位”下无法平衡的国际收支逆差。从下表所表现的美国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到2005年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看,2005年的7915.08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逆差与1973年的71.40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顺差相比,32年的经常项目逆差增长了大约112倍。在这些经常项目中,除了美元外还存在着大量以美元计价的外债。另外,与1973年44.86亿美元的金融项目逆差相比,2005年美国7854.49亿美元的金融项目顺差较之1973年增长了近176倍,从而实现了美元的巨额“出口”。尽管美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债务人”,但他却成功的使美元触角伸入到世界各个角落。这表明一国在拥有国际“铸币权”的条件下,可以使一国虚拟化货币不再受到任何国别信用制度的约束,彰显了金融虚拟化扩张对信用制度的突破和国际信用制度的严重缺失。

资料来源:Bureauofeconomicanalysis,U.S.InternationalTransactionsAccountsData

2.“美元金本位”引发各国信用货币的膨胀

美元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支配地位决定了各国在外汇储备中主要以美元储备为主。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32年里,经常项目逆差导致的结果就是美元大量无节制的外流,贸易顺差国获得美元货款,除留在各国商业银行境外金融机构的美元头村外,大部分回到本国按照美元与本国货币的汇兑比率兑换成本国货币。大量美元的涌入必然促使本国货币管理当局增加本国货币的供给,从而使本国信用货币出现膨胀。这一点对于国际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家显得尤为明显。以中国为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新华网)。按照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的比率计算,中国累计发行了近10.4万亿人民币,即使中央银行用短期债券对增发的人民币进行对冲,也会导致银行间市场的扩张。作为仅次于现金的流动性非常强的资产,短期债券使银行市场只有通过不断地对冲才能使这部分现金始终停留在银行间而不扩散到民间市场上。另外,各国滞留下的大量美元则作为国家的外汇储备通常以购买美国等货币开放国家的政府或大企业债券保存下来。(刘骏民,2007,2)这些债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虚拟资产,这无形中又加大了外汇储备国的金融风险。比如我国经济在2008年初所遭受的美国次贷款危机的影响就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一国的信用制度在外来国际货币的冲击下不仅显得非常脆弱,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为国外虚拟化货币在本国的扩张提供了信用服务。

3.金融衍生品泛化加速信用规制对象虚无化

信用制度所规制的对象主要是各种信用行为和关系,其借助的工具就是对信用货币供求机制的有效管理来保证信用的维系。然而,随着金融虚拟化的不断扩展,信用制度所规制的对象变得逐渐虚拟化、缥缈化。金融衍生品的泛化则使信用规制的箭头更加无所适从。在以往货币金融工具和普通证券阶段,由于金融交易是以实体经济的存量作为交易基础的,尽管具有一定虚拟性,但它仍然受到实体经济的制约。期货与期权、指数期货与期权等从出现就是十足的虚拟资产或产品,不仅其质是虚拟的,而且从量上也是交易者想象的结果,具有绝对的虚拟的特点。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信用制度所规制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可望而不可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带着众多投机者对未来虚无缥缈的预期冲击着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稳定。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已有较长的历史。1849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就正式推出了远期和期货交易。当今,金融衍生品交易正在爆炸式地增长,据美国《福布斯》杂志1995年载文称,国际金融市场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种,并且还将不断增加。2004年有组织金融衍生合约交易总额为1143.9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0.7%。货币衍生合约交易名义金额为7.2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62.7%。利率衍生合约交易名义金额为1043.2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1.3%。股票指数衍生合约交易名义金额为93.5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3.4%。场外衍生市场交易未清偿合约名义金额在2004年6月底比2003年12月底增长11.6%,达220万亿美元(2004年世界统计年鉴)。以上数据说明,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壮大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几乎可以无限设计,只要符合人们短期牟利的投机心理,人们就可以不断地实现金融创新的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