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学报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9:32:00

学院学报

学院学报范文篇1

论文摘要:电力类高职学院学报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强调专业特色,文章对建设有电力特色的品牌学报进行探讨。

随着高职院校数的增加,高职学报数在不断增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国高职高专学报已有540余种,其中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学报仅12家。虽然大部分为具有雄厚基础和实力的刊物,在各省优秀高校学报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学报要想成为全国高职学报中的一朵奇葩、一个亮点,需进一步强调特色,全方位提高学报的质量,正确定位,不断创新,将学报打造成具有电力学院特色的学报,才能成为精品学报、品牌学报。

1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1行业性

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通常是以工科为主,工、管、文、财等学科相结合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大多数学院隶属于地方电力公司,业务上接受教育厅指导,其办学指导思想主要是面向地方、面向电力行业,培养地方和系统内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直接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学报应结合学院的办刊宗旨,立足电力系统,使行业性成为学报的特色。

1.2应用性

本科高等学校学报通常把学术价值放在第一位,但高职学报应结合高职学院重实践、重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宗旨在重视学术价值、不排斥高尖技术外,更多要求是应用性,需要覆盖面广,兼容各门各类层次的适用技术,以便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当地政府决策服务。这一点无疑要成为学院学报的“重头戏”,所以“应用性”是学院学报选题和栏目编排的重点。根笔者统计,在高职学院学报2006年自科版刊发论文中,应用技术方面的论文约占总数的75%,这个比例充分证明应用技术方面的文章在高职学报中占有的份量。以我院学报为例,2006年全年刊发的128篇论文中,电力系统、动力工程及电力发展论坛、电力企业管理类论文60篇,占总数的47%;在全年刊发论文的178位作者中,省内作者高达126人。学报的行业性、地方性可见一斑。

2求是创新,打造有电力特色的品牌学报

2.1设置特色栏目

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很重视报刊的个性和特色,他曾经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邹先生将刊物的个性特色提高到存在与发展的高度,并将特色作为衡量刊物力度的标志。一个刊物,尤其是学术期刊,应特别重视和倡导个性特色的形成。

电力类高职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服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报自然科学版在栏目设置上紧紧结合学院所办专业性质,突出技术应用性,要将电力工程、动力工程设为特色栏目;社会科学版将电力企业管理、电力发展论坛设为特色栏目。这些栏目是固定常设的,相应的稿源较丰富,且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反映应用研究成果,有利于形成以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为重点的学术氛围。这些栏目特色鲜明且独树一帜,读者反响热烈,论文的下载率和引用率较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因此有关电力供应、电力价格等敏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电力类高职学报应考虑增加“电力市场”栏目,以适应电力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笔者调研,目前该栏目在电力院校学报栏目中尚为空白。

客观地分析,自2004年夏季的“电荒”波及到全国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后,未来的10年内电力这个原本应该提前出发的“先行官”,一定会迈开大步,奋力赶超至其他行业的前头,以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因此有关电力方面的各类政策性研究课题、技术类研究课题会很容易地得到资金赞助而获得批准,自然也就有相当多的论文伴随着课题的进展和完成而诞生。多发表与学报的专题化栏目选题一致、高级别课题类稿件,是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在我国,专门设置与电力相关栏目的学报屈指可数,除几所电力学院外,只有几家综合性大学学报刊登电力行业相关技术的论文,因此,学报设置如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电力企业管理、能源动力工程等电力类特色栏目,将为广大作者提供有选择余地的、对口的园地。

此外,所有学报目前都设有教育教学栏目,笔者认为,高职学报应专设“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并作为特色栏目,及时将高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刊发出来,以指导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高职院校从师资和科研能力等各个方面跟普通高校相比是存在相距,但在高职教育领域上大有文章可做。

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师建制使教师的素质培养、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有独特的地方,高职教育在高职学报上完全合适,也增强了高职学院特色。如果电气学院学报设置该栏目,将在高职院校中树立起一面旗子,既能对高职理论的发展作贡献,又能将作者群和读者群扩大到全国各地,可谓一举两得。

2.2发挥优势,正确定位,文理分开

目前,所有的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虽然侧重于发表工科版论文,但事实上均为综合版,即文、理兼顾。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调整高校学报结构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可适当发展高校专业性学术期刊[1],电力类院校学报应抓住这一机遇,抓紧策划,对现有学报进行改造,文理分开,创办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期刊。根据本院校学科的优势,将自科版集中报道强学科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文理分开后更能体现栏目特色同时缩短发表周期能对重大的吸引眼球的课题研究项目进行跟踪报道这样不仅及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还能保持读者对这些课题、对学报的兴趣和热情。

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职高专学报评比中,《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电力类学报均获得优秀学报的称号,充分说明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的整体实力。如果电力类学报实行文理分开的办刊模式,将会使社科版的文摘率大大增强,自科版的影响因子大大提高,从而使学报在界限分明的文科学报和理科学报评比中均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和名次。

2.3围绕特色征集稿件

电力院校学报要围绕特色征集稿件。社科版围绕高职高专教育观念改革、体制改革,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电力企业管理、电力市场板块;自科版围绕水利工程、电力工程、能源工程、动力工程技术板块;总之,只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学科建设特色,能让读者了解所在领域的研究进展,关注科研动态和研究的焦点,又能提供专业的知识积累的文章,都属于学报征集的主力稿件范围。2.4建立开放型编委会

编委会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对学报编辑出版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编委会的学术阵容、学术水平与学报的质量息息相关。

高职院校的学报编委会成员,大多是学校各部门负责人,虽然能胜任把握学报的办刊宗旨,使学报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的任务;但在学报的学术研究深度和广度、学术发展视野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高新技术发展动态把握不够。根据高职学院的特点,应考虑增加编委会成员,从其他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和公司企业聘请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技术精英,组成阵容强大、学术造诣精深、学风严谨、紧随现代科技发展的学报编委会,在这样的编委会指导下,学报的水平会很快提高。

2.5建设“双师型”编辑队伍

特色是质量的体现,但特色并不等于质量。学报质量的保证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其中编辑的责任重大。

编辑工作的本质是选择,而选择的核心是前沿性选择,只有立足于科学前沿,才能准确地发现并选择具有科学价值的稿件。因此,编辑首先应紧跟社会发展,紧跟科技发展,了解科学前沿动态。编辑既是杂家,也是专家,编辑应有一个主要专业方向,并融会贯通多门学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报,学报依托行业,编辑应熟悉本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发展方向,才能保证特色栏目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高职学院教师提倡是双师型的,高职学报编辑也应提倡是双师型的。编辑是教师,能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才能保证论文中基础理论的正确性。编辑是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掌握管理新理念和科技新技术,才能从众多稿件中遴选出具有最新科技含量,对生产实际有指导推广作用的好稿子。学报的特色是编辑们赋予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来体现的[3],学报上发表的每篇论文都倾注着编辑的心血。而高素质、双师型、强阵容的编辑队伍,是建设具有电气学院特色的精品学报的基本前提。

3结束语

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院校学报也在发展。根据“与时俱进”的要求,及时调整学报发展的思路,深化学报改革,突出地区和专业特色,提高编辑素质,促进学报成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的品牌学报。

[参考文献]

[1]刘自俭,胡菲,田振东.高职高专学报:历史·现状·未来[J].编辑学报,2004,16(3):331-332.

学院学报范文篇2

21世纪的舞蹈艺术中,舞者的责任远非仅仅提供美和快乐,而是可以为思考提供各种来自科学的粮食。名为《神经元突触》的现代舞。这个舞蹈从视觉上看,可以说一点传统的美感也没有,但评论家则感到,它简洁地暗示了自然科学和科学社会两方面的影响,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疏远和隔膜的人际关系,并使人想到,如若没有许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科学发现和知识传播,那张显微镜摄制的幻灯片投射到天幕上的神经元突触便很难发生在舞者身上,而绘画中所描画的神经细胞的树突也很难出现在舞者身上。

那种能够提供快乐的舞蹈当然也应有自己的位置,但已不再应是得到拓宽后的当代舞蹈美学中唯一合法的品种了。实际上,对美的统一概念之种种求索早就流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评论、美学理论和各种谈话的基本前提之中了。通过某种统一的等式去寻求概念的美,已是一种过时的作法。美不再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仅属某种需要罢了。判断审美价值的标准也已是多种多样的了。那些长期以来强求快乐应该来自渚门类艺术的理论.可能会剥夺艺术的力量,并使其经常看上去显得肤浅。这种艺术只能成为一种过分铺张的娱乐。许多人从内心感到自己需要卷入到审美中去.但却错误地认为,结果必须是快乐。、从美学史来看,早在18世纪,英国的哲学家们就开始对丑持欢迎态度了,或至少不反对艺术中的丑。艺术中的丑最终被这些早期作家中的一部分人看作是审美范畴的,条件是需要将丑用于表现之中。

有时,美的概念是漫无边际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并且的确与那种限制性极大的“古典美的理想”联系在一起。这种现实给我们的思考是:莫让包括美在内的任何条条框框束缚我们的身心,更何况是某种模糊不清的概念——我们是21世纪的新人类。

二、“距离即美”说起

“距离即美”,这是古典主义美学的一大支柱。与我们通常的概念不太一样,距离恰恰常会为我们带来亲近。分离能够导致心灵沟通感的保持和延续,而过分的接近则会毁灭这种心灵的沟通感。我们对自己目睹、耳闻、思考、想象的东西感到亲密无间,根本原因是,在这种东西与我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或者说,由于距离而没有发生利害冲突的可能性。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明文军,呼唤多元化培育舞蹈文化人——21世纪职业舞蹈教育的断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2]黄明珠,关于建构新世纪高等舞蹈教育体系的一些断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3]江铃,舞为人师,行为世范——试论人文关怀下的高师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03)

[4]吕艺生,舞蹈教育与EQ理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01)

[5]陈永富,21世纪舞蹈教育的人才模式构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6]金浩,专业舞蹈教育的提升与文化素质并举——对21世纪舞蹈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7]贾作光,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知识经济带来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8]徐颃,未来世纪的舞蹈教育必须面对舞蹈产业化这一现实问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9]王佩英,试论舞蹈教育中的“舞蹈策划”[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10]张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展望舞蹈教育未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学院学报范文篇3

关键词:微信;思政

一、微信对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之前,传统的书本、报刊、广播等宣传工具为组织掌握,医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主体。而微信等自媒体快速直接的传播优势,分散了员工对传统媒体的关注,在自媒体改变主要传播形式、打破原有话语权格局后,医院的舆论引导力下降,甚至有信息传播脱离组织控制的危险。思想政治工作者为受教育者提供的,不再是“灌输”和“说教”,而是“选择”和“影响”。网络传播环境相对自由,微信等自媒体接收的信息量非常之大,所接收的信息也良莠不齐。一部分动机不纯的网络推手,不顾国家利益,不顾人民利益,为了个人利益,片面、虚假、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海量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员工的辨别力,造成思想情绪的不稳定,进而有认知上偏差和价值观扭曲的可能。

二、充分利用微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微信的便捷性、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给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挑战,同时也给提升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带来机遇。建好医院“微信公众号”。医院微信公众号就是一个微网站,可医院概况、就医导航、门诊安排、健康资讯等信息,其后台为医院管理者掌握因此拥有信息的主动权,其信息亦可通过平台广泛传播。医院管理者欲充分利用此工具,一要转变工作方式,注重互动性,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考虑员工的兴趣点,要更加关注员工的诉求,更贴近员工的所思、所想、所盼;二要注重形式新颖,最好是文字与图像、声音、视频相结合,以抓住读者眼球;三要保证更新及时,选择社会热点话题、医改热点话题,使医院微信公众号成为获取资讯的第一平台、陶冶情操的最佳平台。要积极引导员工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在使用过程中学到知识又获得快乐。建好医院“职工微信群”。“微信群”是绝对透明、平等的虚拟空间,大家同为信息的传递者和接收者。政治思想工作者要主动转变观念,打破思维惯性,完成角色的重新定位;政治思想工作者要提高综合素质,改进工作方法,在网络宣传中更具时代性和灵活性。政治思想工作者,要密切关注“舆情”,对员工的思想动态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对消极错误的信息给予快速和有力的回应,防止微信群成为部分人宣泄情绪、妖言惑众的空间。政治思想工作者,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及时准确地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有关医疗改革和发展的新方案和新举措到员工微信群里。医院要利用“职工微信群”开展法制和心理教育,防止“网络言论煽动性犯罪”和“网络综合症”的发生。微信是目前国内第一大移动社交工具,也必然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守的阵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积累新经验、新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趣味性,努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贺平 单位: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邓锦鸿.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4(08).

[2]邓志光.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

[3]丁竹.社会主义利益观教育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6(02).

[4]林远萍.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新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5]杨斌,杨康贤.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6]喻志刚.后工业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最终目标的思想及其评价[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7]梁静.以科学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8]卢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原则与方法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9]熊晓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若干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0]赵晖.论理国主义及其内在要求———从灾难中的爱国行为谈起[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1]马荣豫.新形势下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05).

[12]谢红力.浅谈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5).

[13]孙东升.新形势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探索[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14]卢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原则与方法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5]熊晓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若干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6]赵晖.论理国主义及其内在要求———从灾难中的爱国行为谈起[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7]迟浩,张晓莉.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探研[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学院学报范文篇4

本文作者:唐琼工作单位:四川行政学院

行政学研究范围极广,包括了整个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政府自身事务的管理。既涉及到中观层次的公共行政的具体模式,还要研究宏观层次的国家治理和微观层次的管理技术与方法,研究的触角延伸至众多学科领域。行政学又是一门开放性学科,迄今为止,已经整合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他学科必将不断渗入进来。这就对行政学院学报的编辑在学术导向力、学术洞察力、学术驾驭力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但要对于自己负责的相关专业非常熟悉,对于相关联的其他专业也要有所接触才行,最好能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自己深入研究,在这个专业领域里达到较高水平。编辑学者化最基本的要求是良好的学识修养,如此才能避免犯某些低级错误。比如一位编辑在编撰文学鉴赏时擅自将诗人笔下的“沙扬娜拉”注解为日本女性的名字,使读者对于诗人的写作目的产生误解。此类事情发生太多因此有些作者评价编辑工作是“去其精华,取其糟粕”,不是把文章越改越好而是“文章改差法”;编辑学者化务必做到真正的“学者化”而不是“伪学者化”。近年来许多年轻博士进入编辑队伍后以学者自居,不埋头学习编辑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而是动辄满口新潮词汇,满脑子西方的前沿理论,编辑的文章让人读不懂,这样的“学者化”应该尽量避免。有人片面理解编辑学者化就要求编辑人员都成为学者,或者达到学者水平才能担任编辑工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学者与编辑好比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商和经销商一样,虽然都担负着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任务,两者却不可等同视之。试想编辑们都忙着搞学术而把编辑工作当成副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因此正确理解编辑学者化一定离不开这样几个大的前提,一是要放在办好学报的前提之下,离开了这个前提,“编辑学者化”就失去了意义。二是编辑学者化要求在编辑实践中去实现,在搞好编辑工作的基础上再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而不是脱离编辑实践去向学者方向发展。三是专业理论水平与编辑学理论水平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有了专业理论水平才能对于自己负责的学科研究历史和现状清楚了解,对于编辑学理论的把握则是一个编辑必需的基本功。四是编辑学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这是因为编辑学者化的实现需要对于前人和同代人理论成果的汲取,也包括在实践中进行的能量转换。再者,编辑实践不停息,编辑学者化也不会终止,即使暂时到达了较高水准,也不能一劳永逸,因为学科在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来解决新的问题,对于编辑会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2007年8月3日,鲁伯特•默多克以50亿美元的价位收购了道琼斯,上演了一场“流氓暴发户娶千金小姐”的戏剧,这场戏剧引出了一个关键词———编辑独立性。众所周知,默多克创造的是功利价值观下的“默多克新闻”,通过政治投机去维护利益至上的自然法则。在默多克看来,新闻、媒体是一个赚钱的行业,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为此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界对于他收购道琼斯后能否保证新闻自由性和编辑独立性深表担忧。真正引起人们对于编辑独立性这一词语关注还得追溯到2006年的《加拿大医学会杂志(CMAJ)》事件,《加拿大医学会杂志(CMAJ)》事件起因是该杂志发表的稿件遭到加拿大医学会(CMA)主管强烈反对,该刊物编辑在医学会强迫下发表了文章删节本。加拿大医学会(CMA)的做法由于侵犯了编辑独立性而遭到科学界和编辑学界严厉谴责,为了保护学术和出版自由多家顶级期刊撰文声援被解聘的主编。这件事件促使学界和编辑学界真正开始关注编辑的独立性。邹韬奋先生曾经讲过“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还是幼后辈,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要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也不顾一切地不用”[2]这反映出一名编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因为学报编辑一旦独立评判稿件的权力丧失直接导致的是学术公平受损,学术质量难以保证。只有排除外来因素的影响,切实保证编辑独立性,才能保障学术的公平和质量。现阶段我国学报编辑独立性主要受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来自体制的约束,我国几乎所有的行政学院学报都是附属于主办单位以行政学院校名+学报的方式,作为一个部门形式存在于机构内部,是典型的“小、弱、散”。长期依附于单位产生的依赖心理使编辑们大多将编辑工作作为“为稻粱谋”的手段,缺乏独立的人格,学术的独立性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其次是本身学识所限,许多编辑人员对自己所分管的专业学术修养尚欠缺,也就是没有掌握到“话语权”,因而无法真正实现和捍卫编辑的独立性。三是经济大潮的冲击,当下学报收取版面费成风,行政学院学报也概莫能外。某些学报几乎已经堕落成敛财工具,文章不论水平,给钱就发。最明显的变化是期数越来越多,页码越来越厚,质量就不好说了。据市场行情来看,省级公开的学报要价在一千以内,核心刊物数千不等,CSSCI等来源期刊那就直逼一万了。这种潜规则的盛行使得刊物质量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编辑们容易被“金弹”所摧毁,丧失掉编辑独立性。最后是关系稿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不仅存在于行政学院学报,可以说是我国现有学报的通病。根据汤姆森路透集团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论文数量从2000年的2万多篇增加到2010年的13万多篇。原因是中国大学四五千所,大学教师多达几百万,各类职称评价体系都要看数量,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到的市场需求,借用一句广告语:“有市场,就有杀戮”,需求巨大和刊物数量有限造成的矛盾不仅使得版面费风行,人情稿压力更是无处不在,领导、同事、亲友、同学都可能是这关系网中的一员。何谓编辑独立性,世界医学会编辑学会对编辑独立性的定义为:主编对期刊的编辑内容拥有全部的权力。期刊所有者在评价、选择或编辑稿件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干预或通过营造一种气氛而强硬地影响主编的决策。主编做出决策的基础应该是研究工作的可靠性及其对期刊读者的必要性,而不是期刊的商业上的成功与否。[3]我国的行政学院学报大多建刊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历史并不长,学报对于办刊理念尚在探索之中。提高编辑独立性首要需要解决的应当就是体制的问题,一提到体制原因涌上心头的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重难返”“尾大不掉”等等句子。中国人口多、地域广,国情复杂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大凡改革与创新涉及的都是利益重新分配与调整,在改革过程中总有小部分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失。所以学报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是成效甚微。有学者建议打破学报“一校一刊”的办刊模式和现有的教职员工学术考评机制,让期刊学术质量不再受高校科研水平的制约,教职员工的学术考评不再仅依赖于高校学报。具体做法是改变“校名+学报”的命名方式,剥离期刊与高校的依附关系,引入相关企业合作与企业合作管理机制,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集约化管理。[4]二要提高编辑自身素质。行政学院学报的编辑们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新手上路,面对来稿数量的日益增多和学科发展的不断细化,还有边缘学科出现带来的“知识盲区”问题,都应当通过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如果编辑学术水平能够对领域内的研究了然于胸,对于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很熟悉的话,既能占据一个制高点掌控来稿质量,同时也能构建一个沟通平台与作者良好互动,那么编辑就有能力实现和捍卫编辑的独立性了。三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利益关系。版面费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对此目前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坚决抵制,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宣布,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进行监测评估,对学术质量差、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予以停办。另一种说法是干脆给实际存在的版面费正名,多方位开发经济补助与扶持渠道,将一切交付给市场说话。四要杜绝关系稿。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完善管理模式,主管领导和部门要赋予编辑自主性,主管部门和领导不要过多干涉编辑流程、进度和程序。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审稿制度,例如引入双盲审稿制度,不给人情稿以可乘之机。作为编辑要学会善于沟通,处理好人际关系,既不需要得罪人又能维护编辑的独立性。

学报对于主办单位来说是对外宣传的窗口、是提升形象的面子工程,同时也是本校教师的阵地,扮演着多个重要角色。现实情况是其编辑却不一定享受与本校教师同等的待遇,我国的行政学院学报都是附属于行政学院而设的,通常来讲在一个学校里教师是最重要的成员,其余各部门是为教师服务而设的。学报编辑部不管在普通高校还是在行政学院可以说是属于“老、少、边、穷”地区。身处这个管理链里的编辑们宛如温水中的青蛙,日子过得平淡无味但也是衣食无忧,因此容易对工作产生懈怠。编辑工作基本就是收稿、审稿、校稿三个工作流程循环往复,千篇一律,机械性的工作重复很容易造成对工作审美疲劳;并且编辑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他人作嫁衣,对一篇稿件精益求精反复雕琢数次,其成果基本与自己无关,容易造成工作的虚无感;和各个教研部的教师相比,编辑们的工作相对固定,很少有交流到其他部门的机会,多数编辑差不多数十年呆在一个岗位上。并且主办学校划拨给编辑部的经费十分有限,编辑几乎没有继续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在编辑部呆太久后“闭关”过久导致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容易造成对前途的渺茫感。还有当前很多高校的学术成果考核体系都把学术期刊分成了三六九等,只有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文章才会得到重视,在职称评比和年终考核乃至评选先进时都是如此,而非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境遇就大不相同了。学校采取这样的考核无可厚非,因为容易量化,操作简便,但是这种行为导致的后果首先是非核心刊物收不到优质稿件,大大挫伤了非核心刊物编辑的工作积极性,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地方行政学院学报的编辑正是处于被挫伤之列。产生上述对于编辑职业的倦怠是学报编辑们心理调适的问题,[5]改善这些心理上的不良反应,来自学校领导的重视是非常关键的。学校领导要将编辑部与教研部以及其他部门等同视之,能够在制度上建立健全岗位竞争激励机制,增强工作活力;严格工作考核与管理,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于编辑部门给予同样参与科研的机会,提供其从事科研的条件。在职称评定等环节上考虑到编辑部门的实际情况在公平原则下制定政策等;要提高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热忱需要找到对工作的兴趣点,青年编辑们尤其容易在进入编辑行列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其主要原因是对编辑工作没有深入进去,只是把编辑工作停留在审审稿、改改稿上面,这需要年轻编辑们有座“冷板凳”的准备和勇气,多向前辈大家学习。其实作为一名行政学院学报编辑,每天所接触的稿件所涉及的学科很广,在审稿和交流的过程里已经起到了学习的效果,只要通过自身慢慢的积累,不但工作上得心应手,就是学术研究上因为涉猎广泛也会进步不少;最好能让编辑们“走出去”,例如参加一些关于编辑学理论与编排规范的培训班;一些本专业编辑部门组织的,主要针对编辑的业务技能、策划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比赛。还有类似于编辑沙龙的活动,每一位编辑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专业特长,以“艺”会友。一方面拓展了编辑视野一方面给编辑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形形色色的活动来激发出编辑们的活力与潜力。[6]《行政管理改革》创刊之时,总理指出:“办好刊物,关键要有一个好的编辑部。”只有切实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编辑队伍,才能推进刊物质量,为把刊物打造成精品刊物奠定坚实基础。媒介融合大时代的来临,对行政学院学报编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于转型时期的编辑们必须践行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学习力,开拓视野,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才能应对新的挑战,成为文化创造的真正推动者。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多管齐下,既需要一个良性体制环境,也需要主办单位重视编辑们长期发展的需要,最主要的还是编辑们应当练好“内功”,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学院学报范文篇5

一、相关研究著作中记述的刊物情况

民国时期中山大学出版的期刊,已有许多论著进行研究,其中关于中山大学粤北时期办刊情况的记述主要集中在几部有关中山大学校史的著作中。梁山、李坚和张克谟主编的《中山大学校史(1924—1949)》将这一时期中山大学出版的刊物集中进行列举:“这个时期学校出版的刊物……有:《中山学报》《大同》《文学院专刊》《现代史学》《经济科学》《社会学报》《社会研究》《自然科学》《天文台》《地理集刊》《地质集刊》《农声》《病理学》《中等教育》《中师季刊》《教育研究》《文科研究所集刊》《民俗》《Sunyatsenia》《中山学报》专刊等十余种。”[1]黄义祥编著的《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也有类似的记述:“这时期学校复办和创办的刊物计有:《中山学报》《大同》《文学院专刊》《现代史学》《经济科学》《社会学报》《社会研究》《民俗》《文科研究所集刊》《教育研究》《中师季刊》《中等教育》《自然科学》《天文台》《地理集刊》《地质集刊》《农声》《病理学》《Sunyatsenia》等。”[2]394吴定宇主编的《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则按院系梳理了中山大学在这一时期主办的刊物,主要有《民俗》《教育研究》《文学院专刊》《现代史学》《地质集刊》《特刊》《临时报告》《古生物志》《地质专刊》《经济科学》《社会学报》《社会研究》《农艺通讯》《Sunyatsenia》《中等教育》《中师》《中山学报》等[3]。吕雅璐主编的《抗战烽火中的中山大学》记载,这一时期“在办学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中大仍办了十余种学术刊物”,主要有《中山学报》《民俗》《农声》《Sunyatsenia》《湘蚕》《经济科学》《社会学报》《社会研究》《中等教育》《中师季刊》《地质集刊》《特刊》《临时报告》《古生物志》《地质专刊》《现代史学》《文学院专刊》等[4]。其他论著亦有回忆、探讨某一种或几种刊物的出版情况的,亦有在相关历史人物的研究中提及其曾办过何种刊物的,但大都不出这四部著作列举的范围。为方便直观地表示上述四部校史著作中所述科技期刊的异同,特制作表1如下。从表1可以看出,上述四部校史著作中提到的科技期刊共计14种,其中仅有3种是完全重合的。通过比较,梁著和黄著中提到的刊物完全一致,吴著和吕著中提到的刊物则大致相同(只是吴著多了《农艺通讯》,吕著多了《农声》《湘蚕》),但前两者与后两者的不同之处却较多,这就需要我们来进行考证、辨析。

二、相关科技期刊出版情况的考证

通过搜集相关科技期刊的实物、查阅相关人物著述、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笔者将上述14种刊物的出版情况分为以下三类。

(一)粤北时期创办或复办的期刊

1.《中山学报》,1941年11月在坪石创刊,由中山大学各学院暨研究院轮流主编,见图1。该刊是中山大学全校性的学术刊物,“主旨在传播专门知识,阐扬高深理论,便利员生发表,发挥本校精神。”[5]原本计划一年出版8期,实际上不定期出版。目前所见共两卷:第一卷8期,其中第二期由农学院编辑,第五期由医学院编辑,第六期由理学院编辑,第七期由工学院编辑,第八期由研究院编辑(从本期始实行文理科论文混编);第二卷4期(缺第四期),编辑者统一改署为国立中山大学。1944年6月第二卷第五期后未见再有出版。2.《地质集刊》,全称《两广地质调查所地质集刊》,1943年7月1日在坪石创刊,由陈国达主持编辑,两广地质调查所印行,见图2。自1942年8月起,两广地质调查所派出五组人员分赴粤北各地进行地质调查,陈国达在《地质集刊》创刊号的序言中说:“本期集刊所收入报告,仅为曲江及连县两组之工作结果。”[6]创刊号的主要内容为粤北连县、曲江、乳源及乐昌等地的地质、矿产调查报告。该刊在抗战时期仅出版一期,第二号则于1949年10月在广州编辑出版。3.《Sunyatsenia》,中文刊名《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专刊》,1930年6月于广州创刊,由陈焕镛主编。该刊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因此又简称“中山专刊”。“该刊为不定期刊物,刊载国内外各种农林植物学实验研究之报告”[7]49,“是中国国内第一份出版纯植物学的英文版学报”[8],且“该项专刊对于学术上之价值堪与国际权威植物学杂志比美”[7]108。1941年9月第六卷第二号出版后停刊,直到1946年才复刊。需要指出的是,广州失陷后陈焕镛避难逃至香港,这一时期《Sunyatsenia》的出版地在香港九龙而不在粤北地区。4.《农声》,1923年由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学生会总干事张农创办,后成为中山大学农学院院刊,出版至第二二〇期(1938年9月)后停刊。1940年1月在云南澄江复刊,1940年10月第二二二期迁至韶关坪石出版,见图3。该刊“以灌输农林业知识、发展农林业为宗旨”[9]。第二三一期(1944年2月)出版后再次停刊。1949年1月在广州石牌复刊,出版一期后终刊。图3 《农声》第二二二期5.《地理集刊》,1937年6月创刊,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编辑,见图4。时任地理学系主任的孙宕越在《发刊词》中称:“本校地理系,既为华南研究地理之唯一机关,将来华南各省新地志之完成,当然属于份内事。最近如甘竹炸滩,黄埔辟埠,海南开发诸设施,同人等应以所知尽量贡献,俾当局有所资采。此本刊之主旨也。”[10]中山大学迁粤北后,时任地理学系主任的吴尚时多次率领学生对乐昌附近进行考察,并将考察结果写成《乐昌盆地地理纲要》一文,发表在《地理集刊》第七期上。目前笔者所见的最晚一期为第十二期,残本虽未标明出版时间,但根据其刊载文章内容及“本系(地理学系)主任吴尚时率领三四年级学生,于六月十八日步行至连县考察,历时旬许始返校”[11]的消息报道来看,该期的出版时间当在1943年下半年。6.《特刊》,全称《两广地质调查所特刊》。根据《国立中山大学现状》记载,抗战以来,两广地质调查所已出版的刊物有《特刊》第十六号、第十七号、第十九号,当时在印刷中的有《特刊》第十八号[7]75。其中《特刊》第十六号、第十七号在云南澄江出版,第十八号最终没能面世,所以粤北时期出版的仅有《特刊》第十九号。7.《临时报告》,全称《两广地质调查所临时报告》,粤北时期共出版4期:第三十号《乐昌西瓜地铁矿》、第三十一号《南雄之氟石矿》、第三十二号《乳源梅花街锑矿》和第三十三号《乐昌九峰地质矿产》[7]75。

(二)粤北时期未办、停办或存疑的期刊

1.《天文台》,全称《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1930年2月于广州创刊。该刊主要内容为广州地区天气状况的观测记录与天文界的消息,“自第一卷至第七卷,每两月一次,七年无间。”[7]741937年2月第七卷第六期出版后停刊,共出版42期。2.《自然科学》,1928年3月于广州创刊,1937年6月出版到第七卷第四期后停刊。在粤北曾计划复刊,并在《中山学报》第一卷第四期、第五期刊登广告,但未见出版,直至1948年3月才于广州复刊第一卷第一期[12]。3.《病理学》,根据《国立中山大学现状》所载:“(医科研究所)现正编辑一不定期之《病理学专刊》,登载本所员生各种研究结果,不日付梓。”[7]49至于其是否如期出版,笔者手眼所限,目前尚未查阅到该刊任一期次;中山大学当时的各种刊物素有互相登载广告的传统,也尚未发现其踪影;相关领域的研究论著中也未找到任何能佐证其已经出版的材料。4.《古生物志》与《地质专刊》,根据《国立中山大学现状》所载,两广地质调查所曾计划“恢复《古生物志》及增创《地质专刊》等项”[7]75。然在1949年10月1日出版的《地质集刊》第二号的封底刊有《两广地质调查所出版刊物》,其中对《古生物志》的介绍仍为“已出第一卷第一二两册”[13]。另据杨超群的《两广地质调查所简史》统计:“从1927年两广所成立到1952年广州分所撤消,该所取得了大量成果:出版的刊物有年报5卷共8册,古生物志1卷,特刊18种,集刊2期,汇刊1期和临时报告4种等6大类。”[14]根据这个统计来看,计划中的《古生物志》应是没有恢复。而计划“增创”的《地质专刊》则到1949年才进行编辑,《地质集刊》第二号封底的《两广地质调查所出版刊物》可为证明:“地质专刊……分甲乙丙三种,分别专载地质矿产及矿业专题研究报告,每一种第一号在编辑中。”[13]

(三)其他刊物

1.《农艺通讯》,应为《农艺研究会通讯》。中山大学农学院农艺研究会出版[2]374,具体出版了多少期不详。据《华南农业大学校史(1909—1999)》记载,其“曾刊载丁颖教授的《纯粹科学的农学观》和《广东稻之种性问题》”[15]47。虽然它也会刊载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但根据其本为交通信息的办刊目的来看,并不能算是纯粹的科技期刊。2.《湘蚕》,具体出版了多少期不详。《华南农业大学校史(1909—1999)》记载:“农学院与湖南省建设厅合办的湖南蚕丝改良场还主编刊行了《湘蚕》杂志。”[15]47据此,该刊应是农学院与湖南蚕丝改良场合办的。

学院学报范文篇6

1)说明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2)简述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和自己的见解

一、研究的意义:

1、作为明代才子,唐寅不仅在书画皆工,而且诗文创作数量巨大,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失意文人的思想中具有典型性,通过对其人生意态的探析,对古代失意文人的人生意态可略见一斑。

2、唐寅诗歌中,具有很多花鹤琴笛等意象,唐寅通过这些意象,表现出他失意时心中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的冲突。以写诗,佯狂自污,狎妓来排遣心中的不平与愤懑,以一种畸形的方式来反抗社会的抛弃和不公。仕宦思想和佛道思想,在其诗文中也是时有表现。其人生意态的多面性和无定性,注重放纵与享乐,得过且过,自暴自弃,,这种无聊的虚度人生的生活方式,对当今的一些人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3、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专注论述其人生意态,论文也很少见,本文的论述,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论述唐寅。

总的来说,唐寅的人生意态的探析,具有诸多的现实意义,对当今的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很强的指导和教育意义。

二研究的价值:对于唐寅的人生意态的探析,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应用价值:1、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探究其文学思想和人格表现;2、深层探析其人生意态形成的原因;3、这种人生意态对失意文人的影响其对后人的启示。

三、研究现状:对唐寅的研究,从20世纪早期就有一定得研究,但主要在对其“三笑”故事的真伪的考辨上;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唐寅的研究几乎停滞;1978年以后,唐寅研究逐步复苏和繁荣,有唐寅年谱的编写,研究大多集中在其生平、交游、人格及影响上,目前没有任何一本专著对其人生意态的研究。

四、见解:本论题就前人研究不足的方面展开论述,在参考前人和时贤论文的基础上,从其诗文的意象,探究其文学思想,从文学思想探析人生意态,特别是在他的身上表现出的人生意态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将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其人上意态进行探析,试图将其人生意态做详细的论述。

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往对烫印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生平、交游等几个方面,本论文试图从其人生经历和其诗歌中内容的思想出发,分别从他青年时期的诗文和思想,中年时期的诗文和思想及晚年时期的诗文和思想等几个方面,展开对其人生意态的探析。论文以:“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唐寅的文学思想和人格”、“唐寅的人生意态”“唐寅人生意态的意义和影响”等几个小标题为分论点。在吸取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探讨其人生意态所折射出的几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及其意义,从一个更广更深的视角来全面客观地探析其人生意态。

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本项研究以山西出版集团的《唐伯虎集》和中国书店的《唐伯虎全集》为最基本的文本材料,同时利用已有并有一定权威性的学术文献作为参考和理论基础,并利用电子文献检索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以确保语料及文献来源的正确性。在对其诗文、思想进行“分析——综合”后,探析其人生意态。

研究进度计划:

论文选题:(2009年4月)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和题目;

论文开题:(2009年6月)经论文开题后写作论文提纲和写作内容;

论文资料收集:(20095年月—2009年7月)阅读相关学术文献;

论文撰写第一稿:(2009年11月)第二稿:(2010年1月)第三稿:(2010年2月)定稿:(2010年4月)

论文答辩:(2010年5月)

主要参考资料:

[1]唐伯虎全集中国书店出版社[m]1985年版

[2]唐伯虎集三晋出版社[m]2008年8月

[3]宋戈论唐寅诗歌的艺术特色[J]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4]王文钦唐寅思想初探[J]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5]周月亮唐寅和晚明思想[J]读书1987年第12期

[6]周怡略论唐寅齐鲁艺苑[J]1990年第4期

[7]杜哲森夜读唐伯虎诗文集随笔[J]美术研究1997年第3期

[8]张春萍论唐寅诗歌中的“畸人”特质[J]学术交流2000年第1期

[9]张春萍佛教与唐寅诗歌思想内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0]王富鹏论唐寅思想的多面性和整体性[J]嘉应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1]张春萍佛教对唐寅诗歌的影响[J]青海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12]戴诚沈剑文读唐寅落花诗[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3]丛彬彬谈谈唐伯虎和他的劝世诗[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4]王永江唐伯虎及其艺术成就[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5]王富鹏论唐寅的佛道出世人格[J]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

[16]王晓辉唐寅的生命意识解读[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7]王富鹏论唐寅性格的女性化特征及成因[J]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7]王富鹏论唐寅的儒侠入世人格[J]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学院学报范文篇7

经教育部批准,原河北联合大学正式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根据期刊管理规定,学报亦需随之更名,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原《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自2016年第4期正式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CN13-1421/R,原刊号CN13-1411/R作废。

华北理工大学的前身河北联合大学是2010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强强联合组建而成的。河北理工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西学学堂矿务学学门,1958年建校,1959年天津大学矿冶系成建制并入,曾沿用唐山矿冶学院、河北矿冶学院、唐山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理工学院等校名;华北煤炭医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26年的开滦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63年开始本科建制,曾沿用唐山煤矿医学院、河北医学院等校名,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所属唯一一所本科高等医学院校。合并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整体办学条件和综合服务实力等方面均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是河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校友及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期盼,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不仅有利于学校依托曹妃甸区的功能定位,辐射华北等地,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学校历史传承、延续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的历史底蕴和学科特色,更好地为华北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利于学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拓宽服务范围、快速提升办学水平。华北理工大学校名的启用,将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极大地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建成为国内知名大学。

学校将以更名为契机,按照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要求,全面实施综合办学实力提升计划,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国内知名大学,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华北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院学报范文篇8

综观现有的三批名栏,从所属期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中文核心期刊(201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8)等三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情况来看,第一批入选以上三类核心期刊的10种,双核心期刊2种,普通期刊4种;第二批入选三类核心11种,双核心4种,单核心3种,普通期刊6种;第三批入选三类核心14种,双核心1种,单核心2种,普通期刊8种。4种类型分布的总比例为35∶7∶5∶18。从近年来的名栏入选情况及期刊入选三大核心评价体系的数据变化看,名栏的选拔有从核心期刊往普通期刊偏移的趋势,但核心期刊仍占主流。这与核心期刊更为雄厚的办刊实力、丰富的办刊经验以及毋庸置疑的稿源优势密切相关。相较之下,普通期刊的名栏建设之路更为艰难。但普通期刊在特色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后,出现了往核心期刊冲击发展的良好态势,印证了名栏建设对期刊整体发展较强的辐射推动效应。从名栏的研究范畴看,第一批名栏多以宏观性的学科研究为主,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世界史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教育学心理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人类学研究”等,直接以学科或研究领域来命名;或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加以一个时间范畴的限定,如《经济学家》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等。而像《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的“青少年研究”这样以学术专题命名的名栏屈指可数。这一时期名栏的研究范围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宏观性、整体性特点。第二批名栏的研究领域开始趋于往学科的分支方向细化发展,如《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民办高等教育”、《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宋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修辞学大视野”等,逐渐彰显细化特征。到第三批名栏建设时期,涌现诸多以个性化、热点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和范畴的名栏,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农村农民农业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的“经济热点”等。同时,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成为一种热门趋势,如《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嘉兴学院学报》的“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等。对比名栏建设初期,单纯以学科命名的名栏不再占据主流,转由“学科———学科分支———学术专题”方向的细化发展。可见,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的甄选标准在不断地调整深化,而期刊本身也在探索如何将栏目与自身学科优势、学科热门问题以及当前时代热点相接轨,加快自身转型以应对更多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双重挑战。具体到各名栏的发稿情况,三批次名栏单类目与多类目的稿件发文比为7∶9、10∶14、15∶10,总发文比为32∶33。①近一半名栏依照明确的学科类目范畴来确定稿源,研究边界相对清晰。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民族音乐研究”稿件明确归为艺术类,《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物流研究”稿件明确归为经济类。另一半名栏则出现多类目并置的现象。如《西藏大学学报》的“藏学研究”自2013年以来,每期发文10余篇,占全部稿件一半以上。“藏学研究”仅作为一个框架范围,与其相关的论题均可杂糅收纳,涉及哲学艺术、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文化教育等多个研究领域,由此迅速成为该刊的重要支撑栏目。《装饰》“特别策划”栏目的稿件除文化、经济、社会等社科类目外,更涵盖了轻工业、建筑科学等工业技术类目,体现出多学科领域交相辉映的特色。名栏发文的类目设置折射出不同期刊在办刊宗旨、学科优势、研究视野上的差异,但最新刊文信息表明,名栏的多类目发展趋势渐盛,如《经济学家》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2019年第8期、第11期分别刊发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等议题的论文,《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6期刊发文化传播方向的论文等,预示栏目的综合化、跨领域化发展正成为高校学报名栏的一种尝试方向与融合路径。

二、名栏成长性矛盾探讨

近年来,名栏建设取得了不俗成效,主要表现为:其一,名栏建设推动了栏目本身的发展以及所属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较具代表性的如《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作为自身的特色栏目,大力推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东南亚研究等学科建设,突出栏目的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吸引并刊发了诸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领域学术前沿的优质稿件,由此使该栏目迅速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②。2004年,该刊“人类学研究”特色栏目入选首批教育部名栏,以此为起点寻求向更高的目标跨越式发展,2006年该刊成功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名刊,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2013年起连续三届被评为“百强社科期刊”。以特色栏目为起点,向外辐射、扩散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正是期刊品牌塑造、水平提升、做大做强的重要策略。其二,名栏建设推动了期刊所在高校学科的建设进程。典型范例如,《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编辑学研究”是最早以编辑学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而设立的高校学报特色栏目。该栏目1985年创设伊始,作为新兴学科的编辑学还未能形成权威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编辑出版高等教育也在酝酿中。以此为契机,该栏目及时推出了《信息智化编辑观》《文化缔构编辑观》《论编辑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编辑学整体性原理探析》等论文,“引发了一场全国性关于编辑概念、内涵的讨论,有力地促进了编辑学研究的纵深掘进与发展”①,引起学界的聚焦关注。与此同时,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1986年开始招收编辑出版方向的硕士生。栏目也多次组织专题论文或笔谈,从编辑文化、出版产业、专业教育等方面对编辑出版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展开讨论。前者标志着河南大学编辑学学科的诞生,后者推动了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学科的发展。如今河南大学成为“编辑学研究的重镇”,河南大学的编辑学专业也成为部级重点专业。而“编辑学研究”栏目也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14年入选第三批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栏目早期负责人王振铎教授、宋应离编审最早在全国招收编辑学专业研究生,为河南大学编辑学专业的创办开辟了道路。现任负责人姬建敏编审也在2005年被聘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方向硕士生导师;2017年转评教授,现为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编辑出版学学科牵头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通过特色栏目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助互动共生共赢的思路和实践,无疑为高校学科发展提供了一种参考与借鉴。其三,名栏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特色文化的知名度,为地方经济增速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契机,使栏目所在的高校学报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显现。“服务社会是社科学报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衡量学报质量和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标准。”②现有名栏中多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名人为基石衍生的特色栏目,这些栏目对地域文化加以反哺,促进了当地以特色文化和名人效应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的兴盛。如《湖北工程学院学报》的“中华孝文化研究”是以发掘孝感市的孝文化为目标所设的特色栏目,该栏目以当地古代孝子董永、黄香、孟宗等人的故事原型为原点,以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梳理和探讨孝文化的历史传承、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学界和社会上赢得了较好的声誉。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从中汲取灵感,倾力打造“中国•孝感孝文化旅游节”,组织开展中华孝文化高峰论坛、老年健康产业博览会、旅游资源推广以及楚剧展演等主题活动,以弘扬孝文化,实现人文资源向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成功转化。通过对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打造建设,扩大地方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进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实力的提升。另外,本身就是多核心期刊的学报,其特色栏目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平台上,发展态势迅猛。如《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均属于名校名刊,其“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区域开发”“经济与管理研究”等特色栏目先后进入了名栏的行列,实现了强者越强的良性循环。即使是普通学报的特色栏目建设也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阅江学刊》的“气象与人类社会”栏目关注大气污染、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等当下热门课题,论文的转载率很高,社会反响强烈。这类体现学术特点和学术前沿的特色栏目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总体来看,自2014年第三批名栏尘埃落定以来,未再有新的栏目荣膺其列,而申报候选的特色栏目已多达200来个,这一方面体现名栏工程筛选标准之严、要求之高;另一方面也可见对名栏再建设的呼声之高。当然,就名栏工程建设的已有成果而言,大部分名栏的特色性日益形成,同时作为前路者为诸多期刊的特色栏目提供了探索经验与示范作用,但暴露出的路径取舍与现实性困惑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栏目特色化与综合化的较量。很多名栏从建设之初就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力求出新,但对独特性的追求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学科类目的包容性和广博程度,导致其发展路径的窄化。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的哲学名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依托办刊单位的学科优势,成绩不俗,但2018年起,该刊更名为《新闻与传播评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取代,稿件定位相对窄化,实际上放弃了名栏原有的部分阵地。与此相对应的是富于地域特色的名栏。地域性是此类名栏得以脱颖而出的契机,却也可能成为限制其壮大发展的不利因素。如《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的“船山研究”、《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等名栏,研究对象相对小众,受众多为依托当地研究机构的从业人员或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传播辐射范围也相对较弱。长远来看,若不能对后续稿源及研究领域做合理有效的可持续发掘,极有可能影响栏目的良性生长。二是栏目稳定性与热点时效性的抗衡。名栏评审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栏目设置4年以上、总发文量在80篇以上”。名栏的建设“是一个学术语篇由示例向系统以时间和质量为保障的积聚和渐变过程”①,必须有一个内具稳定性、持续性与逻辑性的发展思路,“重视栏目设置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稳定性,不贪图一时之名,不追求短期效应”②,但落实并非易事。如《湖北工程学院学报》囿于办刊规模、办刊经费等,要在有限的版面里顾及所有栏目,必然挤占“中华孝文化研究”名栏的发文空间;《求是学刊》的“文化哲学研究”,2018年以来尚未刊发论文,其版面让路于政经法的热门专题,不可否认获得了更多关注度,但长此以往或将导致名栏萎缩。在学科热门化和研究对象热点化的大环境下,如何协调期刊栏目稳定性与热门时效性的平衡,尚待解决。三是栏目稿源数量与质量的冲突。当前名栏并非每期都发文,已不是个案问题。除了如上所述的权衡因素之外,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优质稿源的稀缺。而名栏研究范围的圈定进一步限制了稿件来源,导致许多优质稿件不能进入其列。当名栏无好文支撑,就不得不面临如下问题:要么“宁缺毋滥”,坚持不发稿,栏目中断;要么“宁滥勿缺”,在审稿上降低标准,放低要求。显然两种结果都偏离了名栏建设的初衷。对于普通期刊来说,或许还存在另一种尴尬:即使名栏在该研究领域处于强势,也不得不面对核心期刊类似栏目抢占稿源的压力。另外,就具有学科优势和地域特色的名栏来说,校内稿件和校外稿件的分配取舍也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三、名栏再建设路径探寻

2017年,教育部启动“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这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跨越式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学科建设内在发展的逻辑是从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到一流著作、一流期刊环环相扣的学术链条。很多入选名栏建设的刊物所在的是地方普通院校,整体科研实力不强,亟待加强学术建设以缩短与名刊、大刊的差距;而诸多尚未成为名栏的特色栏目也要力求突破,努力形成期刊强有力的学术增长点,以此推动期刊正向发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整合已有的成功经验,笔者试图从以下方面对名栏的再建设路径展开探考:(一)栏目研究对象的扩展深化。第一,扩展栏目的广度,调整栏目研究范围,重新界定栏目的研究边界。一方面,打通时间代际的研究界限逐渐得到诸多学科研究者的认同;另一方面,跨学科领域的融合研究已成为学界不可回避的趋势。基于此,通过拓宽研究路径寻求研究版图的扩张,不失为一种推进栏目建设的可行办法。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例,其名栏“明清近代诗文研究”的前身是“清诗研究”,此名栏前身的创办与当时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办刊单位的学科优势、科研力量的构成密切相关。为顺应和推进明清诗文研究,而后又历经了“明清诗文研究”专栏阶段。随着国内明清诗文和近代诗文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994年定名为“明清近代诗文研究”。从研究对象看,范围由清代诗歌扩大到明清乃至近代的诗与文;从时间跨度看,以清代为原点,上溯明代,下至近代,体现出文体与断代“打通”的努力。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型,丰富了名栏的研究内涵与厚度,使其成为明清近代诗文研究的著名学术园地,反过来又为栏目带来了大量高质量的稿源。第二,探寻栏目的深度,纵深发掘与开拓研究点,促成栏目深化发展。从长远来看,栏目的再成长要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科建设和期刊发展且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名栏的设立,表明其较之普通栏目,在研究视域、话题深度上具有更大的延展可能性。以栏目设定本身为原点纵深挖掘,或可开发出诸多具有逻辑联系的、有价值的研究话题。“通过整合优化相关学术资源构建特色栏目,以此规避同质化风险,进而取得局部竞争优势,以点带面提升学报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③。较好范例如《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青少年研究”名栏,2007年前以单篇形式刊文,2007年以后,以名栏为主干,串联多条枝叶发展,辐射孵化出“青少年与社会发展”“大学生与高校教育”“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等多个子栏目,形成一个名栏联合多个子栏目繁荣发展的态势。母子栏目互相呼应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名栏的建设力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推动了子栏目迅速生长与成熟,为其成为期刊独立栏目积淀了实力、创造了条件。(二)栏目方法研究的转型升级。栏目在专业化、细致化的发展趋势下,还要寻求方法研究多方位的突破。一方面,可打破旧有以学科类目为依据的分类,向以问题为中心搭建专题研究的模式转变。已有学者意识到,“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打破学科边界的学术专题是学术研究和学术管理中最有价值的关注点”①。从实践方法而言,“以问题为中心确定栏目选题、作者构成、研究方法、文章风格,等等,是对以学科分类为中心的传统编辑方法的革命性改变”②。如《江汉学术》(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的“现当代诗学研究”名栏,主要以选题为单元,每期集中一个诗学课题,对20世纪以来汉语新诗理论、思潮、流派、现象和新诗文本进行诗学意义上的专题研究,持续推出当下具有创造力和深邃视野的诗界学人研究成果,至今已推出“关于新诗的传统”“关于新诗的文体和语言”“关于新诗的出版”“关于‘中生代’诗人”“关于现代诗人与诗歌思潮重释”“关于新诗教育”等近50个专题。其对新诗诸多问题的探讨或可成为现当代诗学“新的思考的起点”。通过深度挖掘已有问题,精准捕捉研究热点,建构出新诗理论与批评的“当代意识”③,该栏目稳步成长为新诗研究领域的重镇。另一方面,突破以独立的宏观性学科为主导的模式,致力栏目发展路径的精准定位,促进栏目分支化发展。栏目的定位既不宜过于宽泛,过宽体现不出自身优于其他类似栏目的专长,从而丧失了独特性与辨识度;也不能过窄,过窄易导致研究视域的窄化,长线稿源不足,流失作者与读者的双重关注度。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农村农民农业研究”、《江汉学术》“现当代诗学研究”等,均是学科分支化的典型,前者定位于农业科学中的三农问题,重点考察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经济、农户生计与保障等当代热点三农问题,赢得诸多优质稿源,由此迅速推动名栏的壮大,推动了整个期刊的定位转型;后者定位于现当代文学中的诗学问题,栏目既不是依托地域性的人文资源、传统特色,也并非拥有目前在全国意义上的科研强项,而是独辟蹊径,选取一个看似传统、涉入门槛低却相对被冷落的“萧条”领域,通过长效口碑与品牌的打造,显现出持久的学术生命力和广阔的学术前景,在该研究领域日益凝聚广泛的号召力。(三)栏目平台的多渠道搭建。客观来说,后续优质稿源的不足是期刊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对名栏而言,它关系到栏目的品牌效应、学术影响力、作者号召力能否得到有效积聚与传承。因此,名栏的建设不仅要“引进来”,还要打通自身与外界的联系,积极搭建学术对话交流平台,促使其良性循环发展。一种途径是引进栏目主持人,与栏目编辑形成内外呼应的交互关系。对栏目编辑来讲,告别“编研一体”的传统导致其与学术共同体分离,丧失了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学术话语权,“加之与学者的互动交流有限,往往既发现不了也追踪不住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故无能力策划和组织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④,亟待与该学术领域重建联系。对学术研究者来说,“让前沿学者特别是某些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走进编辑部,以其独到的学术眼光主持选题的确定,以其广泛的人脉选择合适的作者,从而使得开放的特色专栏成为学术共同体公认的平台,并由此开启了期刊及其编辑与学者重建关系的过程”⑤。目前,已有20多个名栏聘请了栏目主持人,他们对整体研究的现状把握到位,对学术前沿动态能够迅速洞察,对新锐作者的发掘敏锐而有效。编辑与学者的双向互动可为栏目搭建与外界交互传递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可积极推进作者稿件来源路径的扩建,对作者资源展开多渠道的吸纳。如《江汉学术》的“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不仅对大陆该研究领域的整体动态加以把握,同时及时关注港澳台和海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近年发表来自英、美、日、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专家学者的论文近200篇,形成与大陆研究互补的重要诗学景观。《装饰》“特别策划”栏目的稿件包含了学术论文、毕业设计、城建规划、服装设计图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涵盖学者、优秀毕业生、相关业内人士、海外设计人等多样化身份的作者群体,形式广泛,多元开放,为其可持续发展积攒了充足动力。另一种途径是多路径扩建学术交流的对话空间,为栏目走进学界视野,获得更多话语权而努力。一是组织召开栏目专题研讨会或研究论坛,增强栏目对作者的凝聚力,并为栏目的深化发展建言献策。如《河南大学学报》举办的以“编辑学论坛”为主题的“教育部名栏工程建设暨《河南大学学报》创刊80周年庆典会”“‘编辑学研究’栏目创办3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江汉学术》举办的“共话‘潜江诗群’现象,探讨相关的诗歌和诗学论题”的诗学专题研讨会、《赤峰学院学报》举办的以探索名栏建设为主题的“教育部‘名栏工程’建设高峰论坛”等,通过学术观点碰撞与交流产生大量学术成果,为自身名栏建设带来反思与推进建议。二是对栏目论文精粹加以结集与研讨,及时回顾栏目的学术成果,为作者与作者之间、作者与编辑之间的二次对话提供平台。以此为基础,对其中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和推广,为栏目和作者带来双赢,在增进双方感情黏合度的同时为后续合作做出了铺垫。(四)栏目编辑含量的全面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是期刊的生命,它决定期刊在学术界、期刊界的影响力以及对读者的吸引力。但对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评判,编辑含量的考察必不可少,尤其对于名栏编辑来说,需要在栏目策划、组稿约稿、编辑加工各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名栏编辑只有对负责名栏的宗旨、定位有准确的把握,且自身是该研究领域的行家里手,享有一定的研究话语权,才能对来稿的选题、论点具备高度敏锐的判断力、分析力,以专业视角在众多稿源中筛选、捕捉到富有前瞻意义的稿件,乃至聚集方家形成研究方阵,引领和推动整个领域的话题走向与研究进程。而从稿件编辑校对的角度而言,栏目编辑是否严格执行编排规范和编校质量标准,影响甚至决定着栏目的优劣乃至成败。教育部在评选三批名栏的过程中,对错别字超标的刊物实行一票否决,印证了名栏作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优秀典范,对编辑含量的要求更为严苛。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对编校质量严格把关,不仅针对中文文献,还要涵盖外文信息。目前人文社科学报普遍包含英文目录及摘要,同时部分学报刊发国外论文的译文,对这些英文文献,尤其是对其中涉及人文学科专门概念、术语的翻译须有精准的把握。因此,高校学报名栏的再建设,栏目本身内涵要深挖,栏目的学术疆界要拓展,要实现栏目的可持续发展和栏目水平的不断提高。编辑需实行学术质量和编辑含量两手抓,把“工匠精神”贯彻到审稿、加工、出版的全过程,在讲究学术特色的同时要把关编校质量,致力于期刊学术质量和编辑含量的双重提升。

学院学报范文篇9

华北理工大学的前身河北联合大学是2010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强强联合组建而成的。

河北理工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西学学堂矿务学学门,1958年建校,1959年天津大学矿冶系成建制并入,曾沿用唐山矿冶学院、河北矿冶学院、唐山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理工学院等校名;华北煤炭医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26年的开滦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63年开始本科建制,曾沿用唐山煤矿医学院、河北医学院等校名,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所属唯一一所本科高等医学院校。

合并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社会服务、整体办学条件和综合服务实力等方面均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学院学报范文篇10

一、从抓廉政入手。

筑牢廉洁自律防线。学表编辑部作为高校的窗口”最直接服务广大教职工,1.抓思想教育。学报工作人们服务意识、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质量的好坏都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形象。因此,始终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狠抓廉政教育,通过组织政治学习、每周的例行学习等活动,使大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部门上下工作积极、向上,自己带头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律。

努力打造“服务型”窗口。一年来,2.抓勤政廉政。始终坚持“严于律己,从严治刊”指导思想,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制定了学院学报编辑部版面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稿件登记和三级审稿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配合学校清理“小金库”工作,认真自查自纠,规范了版面费从签收、登记、开具发票、上账到日常检查的所以环节,严格了版面费减免的审批程序,即保证了作者的规格,又有效地控制了关系稿和人情稿的数量。

切实抓好廉政建设。教育是抓好廉政建设的思想基础,3.强化内外监督。制度是搞好廉政建设的重要保障,工作中我紧紧抓好“服务”二字。坚持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外树形像,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管理方面,严格执行了新闻出版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以及编辑部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通过落实以上制度,做到编辑部的每项工作都有制度依据,人人明确责任,并把责任落实到人,使学报真正反映我校的科研水平,起到窗口”作用。

二、以新上编辑系统为契机。严格岗位职责,认真做好各项本职工作

把严格岗位职责、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办刊质量当成工作的重中之重,1.完成了6期、148万余字的学院学报》采稿、审验、编辑、校对、出版、发行工作。2010年。工作中严格遵守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出版管理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的意见》严格执行省新闻出版局和我校制定的各项管理规定,办刊质量稳步提升,影响力逐年增大,学报影响因子和差错率两项硬性指标都较去年有了突破。

经校领导批准,2.学报网络采编系统正式使用。2010年。学报网络采编系统正式立项,经过近半年的紧张工作,招标、采购,安装、调试,9月份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学报网络采编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报的工作效率和办刊质量,为学报规范化、网络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借此东风,部门组织全体人员又进行了集中学习和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各自的岗位责任,规范了工作程序。

部门全员参加了由省新闻出版局和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组织的河南省新闻出版系统编校知识大赛”并获得了大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下半年我还组织参加了省学报年度交流会。通过比赛和交流,3.加强了编辑业务学习和交流。2010上半年。全体编辑人员巩固了业务知识,规范了编辑流程,交流了办刊经验,回来后,又结合学报网络采编系统的要求,认真组织学习了相关编辑出版规范,为今后更好的完成编校工作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