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乐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9:12:40

学习乐趣

学习乐趣范文篇1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起来。

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首先要为他们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调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切积极因素,把紧张、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把教学变为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通过读读、说说、写写、比比、画画、做做、演演、唱唱、动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在自主的实践中趣味盎然地学习,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自尊和自信。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课前要求学生通过读、问、查等方法收集有关地球图片、资料,了解关于地球的知识。课一开始,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等。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有说的、画的、动情描述的、图片展示的,还有的熟诵着名言佳句:“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场面热烈,情绪激动。由于学生能在宽松的氛围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学习成果,他们学得特别兴奋和激动。课堂中,我还给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学习方式。学生喜欢哪个就找谁一起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面对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同学们在课堂中乐得手舞足蹈,他们有离开座位去找好朋友一起探讨,有的在同桌展讨论,有的小组交流边读边勾画,有的拿出画纸作画,还有的可以离开教室到图书室、因特网上查找图片、资料等。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在读书、讨论和资料收集和交流中体会到了朗读、合作、竞争、成功等多种乐趣。最后在全班交流时,有的同学动情描述地球美丽的外表、结实的球体,让同学们陶醉;有的同学表演人类不视地球的美丽,乱砍乱伐,践踏、破坏人类生存的地球;有的同学展示出自己画:美丽地球,人类在上面乱砍乱伐、乱排污水、空气等;还有的充当小树、小动物生动地表演他们被人类破坏地球后,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向人们苦诉,令所有的同学感动。……整节课,同学们学得轻松、自由,说得痛快,深感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动”起来。

生活中的语文更鲜活,更丰富,更具生命力,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老师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来丰富生活,并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个性特长,使他们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动”起来。

1、创编多种多样的课本剧,尽情让学生“乐”。

如果把有待扩展,有待扩大的语言信息创编成多种多样的课本剧,不仅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表演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打消书面语言的固有束缚,学生能酣畅淋漓地发挥,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进行梳理的能力。在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时,我先通过全班朗读,让他们自由组合,就地取材,虚拟情境,尽情发挥。由于学生们表现欲望强烈,生动的表演使他们很快理清了课文线索,并依据这一线索条理地组织自己的内部语言。真正让学生通过课文知识,实现了情感的流露,学生们都能领会到文章的主旨:“贪得无厌,不劳而获,将会一无所有!”

2、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如秋天到了,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支收集各种各样的落叶,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形状、颜色等,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树叶贴在纸上,写上名称或者写上一个自己喜欢的描写树叶的词语或句子。或者用树叶镶一幅画,再给画取个好听的名字,给画加上文字说明等,然后展出、评比。这既是一幅由学生亲自创作的艺术,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识字、学词、学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因为学生喜欢活动,特别是到野外去观光、体验,更让学生心情愉悦。通过这一活动,也实现了学生情感体验,把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生情感需求。这样,学生心中涌动的是努力后的快乐和自信。

学习乐趣范文篇2

一、采取赏识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一位教育家就曾经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在不断地巩固和发展;相反屡遭失败、常受批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甚至完全丧失。因此我在会计教学中就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功的真切感受。同时针对中职生特点,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利用分层教学,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对表现好、有进步的学生及时地给予肯定。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情境教学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只有在一种轻松、活泼、游戏的情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课堂上适当地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引入到自己“导演”的生活情境中去。在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后,这时学生的兴趣尚不稳定,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积极提供素材,搭起“舞台”,让学生不断去探索与发现,去解决新问题,让他们产生一种成功的愉悦感。比如:以“购销业务”为例,教师以游戏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分别置入购、销两个企业中,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像做游戏似的找合作伙伴然后趁热打铁下达任务引导书,将完成七项任务用为实训课的主线,学生在各自的企业角度考虑交易需要哪些原始凭证。向购货方提出:取钱———取货———放仓库,只要答出这些,学生就会知道需要的凭证:转账支票、发票、入库单。销货方同法引导,之后让学生分组进行一对一交易,这时课堂非常热闹,达到学习的第一高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探讨交易结果,分析成功、不成功的原因。在模拟情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购销业务的流程,在实战中将理论与实践自然结合,很容易学到所需掌握的知识,同时学生在这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三、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需要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从孔子时起就开始因材施教,我们职业教育中更需要借鉴,尤其是中职学生进行会计实训学习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更为明显。对教师所教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更为不一样。为了能提高学生成学习的兴趣,让好的学生更优,后面的学生有信心往前赶,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行分层次教学。在上会计实训课前,针对本节内容设计一些深浅不一的题目,让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就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了。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加鼓励,个别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把题目做完。基础好的学生做完后可以去探索掌握一些较深的、教学大纲上不作要求的知识,引导他们如何去获取知识,通过实训指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或者让个别好的学生去指导后进的学生,通过指导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也增进了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会计的动力。

学习乐趣范文篇3

关键词:儿童学习钢琴兴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钢琴成为多数家长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首选乐器。钢琴是所有乐器中唯一能让儿童以最轻松自然的姿势坐着演奏的乐器,更重要的是学习钢琴是开发右半脑和儿童智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学习钢琴不但能使十个手指尖受到刺激,而且能使儿童脑、眼、手、脚、耳乃至全身心投入并协调配合,这种高难度配合的长期训练必将使孩子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注意力、灵活程度等各方面都得到明显的发展。同时,因为长期受音乐的熏陶,孩子的性格、趣味、教养都会随之发生质的变化。

但是,要学好钢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有时是十分枯燥而乏味的,并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不强且缺乏耐力,所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音乐、对钢琴产生兴趣并能主动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林华先生说:“所谓兴趣,那是将给我们终身的追求激起无悔无恨的永恒动力。它使我们的智慧在思考时,迸发光芒,给我们的心灵在寒冷时带来温暖。”“无论何种音乐教育,它的起点和终点都应当是启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真正兴趣。”那么,怎样使儿童愿意弹钢琴并对钢琴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一、培养孩子热爱音乐

林华先生认为培养兴趣这样伟大的精神力量,要做很多努力,最根本的就是应当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本身,从中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利用音响符号组合变化以表现自己情绪的语言。

第一,给孩子听不同情绪、体裁的歌曲

列宁说过“不懂音乐就不懂生活”,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它对人的身心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十分重要。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听不同体裁、情绪的简单歌曲,使他们感受到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人们的喜怒哀乐,对此,我们可以适当给予讲解。如《娃哈哈》表现了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活泼、欢乐的景象。《扎红头绳》中爹爹给喜儿扎上新扯的二尺红头绳后,喜儿高兴得唱起来。而《北风吹》则表现的是旧社会穷人的苦难生活。

第二,“玩”音乐

家长不能急于让孩子坐在钢琴前,那样极有可能使孩子以后对练琴的枯燥乏味感到厌烦,从而排斥并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合着音乐的节拍做游戏,而拉近他们同音乐的距离,比如《丢手绢》《小兔子乖乖》《找朋友》等,这对于启发他们表达内心情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好学的简单乐器当玩具,如口琴、小钢片琴、小钢琴等,引导他们用这些玩具吹出或奏出自己喜爱的旋律,这样就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与音乐建立了感情,音乐是他们的好朋友。

第三,带孩子去听音乐会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听听音乐会,教他认识舞台上的各种乐器,并注意听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音响。尤其多听钢琴音乐会,逐渐让他熟悉钢琴的声音、喜欢钢琴,使他产生要弹琴的欲望。我们可以让他慢慢了解钢琴这个“大玩具”也可以歌唱,可以奏出这么美的旋律,也可以表达我们内心的各种情绪,这是演奏者与听者进行交流的途径。

二、教师——钢琴教学中的重要角色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无疑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孩子对感情的反应极为敏感,老师过于严肃会使他们不敢回答问题。只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认真体会孩子的感受,才能看到他们的真实性格,以便更好地挖掘其音乐才能。老师可以同孩子交谈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他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他可以大胆地对老师说出自己心理的感受,这样,老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才能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身体情况等方面上课。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我们为其应该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融的良好环境。

第二,教师启发孩子要讲究语言艺术

孩子的年龄、领悟能力、反应速度等各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因材施教,不能因为孩子某个问题听不明白就加以训斥,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语言是传道授业的载体,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讲究艺术性,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语言,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坚持给学生进行“示范”演奏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大都是感性的,教师“示范”弹奏时,其优美的旋律、抑扬顿挫的乐句、生动的音色变化、有韵律的节奏以及弹奏姿势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感染着孩子们,他们会从老师的演奏中感受到钢琴音乐的美。

著名钢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系凌远教授认为:“一个好的演奏家不一定是一个好教师,因为他还必须具备热爱钢琴事业、关心学生、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素养。但真正的好教师必须是一个好的演奏家。”所以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每一次“示范”演奏,坚持练琴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多示范、演奏,“用音乐说话”,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综合作用使得所教的音乐“形象化”“简单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

第四,巧留作业,引导孩子科学练琴

周广仁先生说:“学生每周应有明确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分量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程度来定,要恰如其分。要让学生通过正常的努力(每天专心的练1—2小时)在一周内能够比较好地完成。”老师给学生留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那些用功练却进步慢的学生。如果老师布置得太多,孩子老是练不完、练不好,就会觉得学琴很难,这会挫伤他的积极性。但是对于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老师要使他有一点压力感,告诉他曲子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学习钢琴时对手指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讲却比较枯燥乏味,往往不容易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把不同的训练内容放进曲调优美的乐曲里,或把它们编成儿童熟悉的旋律并配上简单的伴奏,这在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孩子的手指得到了应有的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小孩子来说,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的天性使他们难以较长时间坚持这个枯燥的练琴过程。而学生每周只上一次课,所以教师有必要详细地跟家长讲明练琴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便家长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练琴。

三、适当地让孩子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第一,增加琴童之间的交流

老师要定期举行学生演奏会或开钢琴小聚会,让孩子们互相听一听,引导他们交流一下学琴的感受。同龄人之间易于沟通,孩子们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听到别人演奏和自己相同的曲子或是自己曾经弹过的曲子,他会特别认真地去听,老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互相点评。让孩子们互相组合进行四手联弹,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他们弹伴奏或协奏,这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还提高了他们互相配合的能力。

第二,适当参加演出、比赛,增强孩子的荣誉感

适当地让儿童参加演出、比赛,鼓励他们多去想并大胆地按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曲子并演奏,鲁宾斯坦说过:“首先要弹奏乐谱上所写的东西,如果你把应该做的都做到了,然后你还想对某些方面做一些补充或改变,也没什么,你就去做好了。”因为乐曲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孩子从小就仔细体会他所接触乐曲的细腻的感情变化,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学习甚至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正如钢琴家戈多夫斯基所说:“在钢琴演奏上对感情的要求就像对花的香味的要求一样。”老师要让孩子知道这个道理,无论在演出或比赛中都努力去想怎样做好他想要的音乐,这样,他就会喜欢从自己手底下流淌出来的曲调,自然会正常甚至超常发挥。中央音乐学院李斐岚教授认为,孩子参加当众的表演最好是有步骤地扩大范围,最初是给家里人表演,然后可增加一些亲朋好友,再由小型演出扩大到大型演出。这样,让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在第一次上台之前,一定要在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让他有一个好的开头。即使弹得不好,不要批评他,否则孩子会由于害怕导致以后更加怯场。我们要让孩子“习惯演出就如同节日,演出是自己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这时他们才能在艺术上面得到极大的满足。

总之,指导孩子学习钢琴要把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放在首位,根据孩子的性格和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其加以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老师、家长,都要遵循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不能强迫孩子,要知道,培养孩子的兴趣是首要的。

参考文献:

[1](美)James.W.Bastien著,彭圣锦,陈美珠译.教好钢琴的要诀.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3.

[2]李斐岚.幼儿钢琴教学问答.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2.

[3](苏)A·阿列克塞耶夫著,谌国章,程白珊译.钢琴演奏教学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7.

[4]刘志强,韩梅.世界音乐家名言录.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5.

[5]司徒壁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学习乐趣范文篇4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利用直观有趣图形,激发学习兴趣

平面构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它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直观的图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平面构成--基本要素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基本形,首先我充分利用了直观、有趣的图形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是指一组重复或彼此有关连的图形中的基本单位。点、线、面作为造型要素可以构成各种形态的基本形,方形和圆形这两种最原始的形,它们可以变化出矩形、梯形、椭圆形、月牙形等甚至更复杂的图形。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能让学生顺利进入本课学习,我准备了一些硬纸片剪成的方形和圆形这两种基本图形,然后在投影仪上演示,当方形和圆形出现在投影屏幕上时,学生并未意识到其它图形的存在,但当我把方形、圆形或折叠、或相加的图形出现在投影屏幕上,经过两三个图形后,学生潜意识中已有的基本图形开始联想起来,有的说可以这么加,成什么形,有的说可以那么减,成什么形,还有的说可以先加后减,成什么形等等。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基本形都是他们知道的,只不过没想到这些形都是由方形和圆形演变出来的。他们觉得基本形的构成有点类似于孩童时代的拼图游戏,童心未灭的中学生只要觉得有趣的事便是他们想做的事。

在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基本形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的关系。形与空间的关系实际就是图与底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黑色为图,白色为底,但有时也会产生正负形。

直观的图形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那么有趣的图形则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把注意力引向和集中于教学内容。在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正负形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有趣的图?quot;鲁宾之杯"。正负形,实际为图底反转形,当我将图底反转的典型之作"鲁宾之杯"投影在屏幕上,问看到了什么时,同学们有的说看到了杯子,有的说看到了两个人头,正当他们各执己见时,教师提示学生分别看图和底,当两个图象都看到时,学生们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激情高涨的同时也了解了什么是正负形。初尝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也激发出来了……

在激发起兴趣的同时,为了提高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讲解相切形和联合形时,我没有直接出示图形,而是让学生运用相切形与联合形的概念,来回忆刚才他们见到的和想到的基本形中,那些是相切构成的,那些是联合构成的。知识的掌握需要复习,而回忆则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因为是刚刚见过的,所以学生们轻而易举的就说出了哪些是相切形,哪些是联合形,并且,由于他们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还发现了有的形既不是相切形也不是联合形,而是它们的综合形。只要学生们说出来,我就在投影仪上展现出来,并且给予归类。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了答案,而且在探索答案的时候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记忆的效力也就提高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意识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利用群体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学生的智慧相互启发,由此及彼,互相促进。在平面构成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了群体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的分解中,同形分解就是将圆、方、三角等基本形分解为若干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单元。而且,分解好的形在组合时又可以创造出丰富、优美的新图形。我把一个圆用十字平均分成四份展示在投影仪上,然后,分别移动一块,两块,三块,四块,每移动一块,学生们便在下面说着象气球,象降落伞,象橄揽,象开放的花,象窗格等等。如果还是我一个人在讲台前继续演示的话,学生仍然会象看魔术表演似的,只觉得有趣而不动脑筋。课堂上学生应占主导地位,教师应起好导向作用。于是,我就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当我提出你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时,一些大胆而又思维活跃的学生接二连三的走上讲台,在投影仪上拼出了各种各样、形象各异的图形,展示出了他们非凡的想象力与无穷的创造力。没上讲台的学生也在不断思考着、比划着,所示图形大都是他们平时所见的形象加以演变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虽然不象什么具体形,却也很美观的图形,这就是抽象图形,(如图1中的第二幅图片,就是由信用社的标记演变而来)被许多现代设计所应用。一些平时不喜欢画画的学生也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思考着,想象着。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也被激发了,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开始显露出来,平面设计所需要的就是这种敏捷而又变化多端的思维方式,这也正是培养创造力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被激发后,他们就想动手操作了,这时候便可以进入本课的实践操作部分训练--矩形的自由分解与组合,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求是在矩形纸上,任意分解两至三刀,分解的形要求有形状及大小的对比,或具有点、线、面的关系,然后将分解的全部单位重新组合构成图形。

同样我用示范性的创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准备了一个分割好的矩形图例,然后在投影仪上分别演示组合的方法,移位--可分成平行移位和交错移位;翻转--可分成对称翻转和错位翻转。当每一次组合成形时,学生们感到非常惊奇,一张小小的纸片,分解后居然会变化出这么多的形象。好奇心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渴望着自己也能创作出美丽的图形。于是,一个个跃跃欲试,按照作业要求开始进行操作练习起来。

浓厚的兴趣使这一次的作业比以往的绘画课认真得多了,没有学生觉得把一张纸剪几刀是困难的,组合时,又可反复尝试,直至拼出他认为是最美的图形为止。这些形象大都是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的、熟悉的或由此而演变出来的。当然,也有偶然产生的。第一次作业的成功,给他们以后的学习增添了信心,增添了浓厚的创作兴趣。

三、利用学生自创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提供的直观、有趣的图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让学生一起来评析欣赏自己的作品,会产生更强烈、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平面构成--形式与方法中的渐变构成教学过程中,我就尝试了这一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渐变--是通过基本形或骨格有规律性的、有秩序的变动,包括他们的位置、方向、形状、大小、色彩等的逐渐变化。它有极强的节奏性,富于律动的形式美。

在已经学习过重复构成后,再学渐变构成时,我就准备了一些重复构成练习中的学生优秀作业。当一张张整体统一、形式美观的学生作品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他们为之惊叹,想不到一个箭头、一棵小树、一把小伞、几个圆形或方形居然在同学手中会变成如此美丽的画面。因为是自己动手创作的,就觉得特别好,成就感增加了自信心,自信心高涨了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甚至有了要让自己的作品超过教科书上录用的作品的想法。

学习乐趣范文篇5

1我是百度第一人:博客

博客是网络营销中的一个常用工具企业利用博客可以起到宣传企业品牌形象、搜索引擎优化、企业信息、免费做推广等作用。个人利用博客可以记录自己的成长.也可以作为共同话题朋友的沟通平台。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为3.18亿人,可以说是“全民皆博”。学生客的使用率很高,几乎所有学生都开通了博客或者个人空间但学生只是将博客作为一种网络娱乐在使用,因兴趣而玩.他们不了解博客在网络营销中的作用.更没有尝试去营销自己的博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博客的兴趣.结合博客的营销功能,带领学生去营销自己的博客.让每个学生成为“百度第一人”。首先老师自己建立一个教学博客.经过一段时间的营销后.让该博客在百度搜索中排名第一老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博客时.不是直接登录博客,而是在百度中输入老师的名字、点击排在第一的博客.告诉学生这就是老师的博客学生平时都使用百度.却很少思考为什么有些网站能排在第一.更没想到自己身边的人或者自己的老师能排在第一。老师博客在百度排名第一,这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踌躇满志.憧憬着自己的博客也能在百度排第一当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后,老师顺势引导,告诉他们:想排在第一并不难.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半年的努力.每个学生都能做“百度第一人”随后老师指导学生怎么写博客.怎么设定博客的关键字,怎么在搜索引擎上做推广,怎么相互交换链接等营销技巧带着兴趣和好奇心写博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不需要老师的催促.自己会经常更新博客.主动做推广。同学之间除了相互做链接.也会相互比较自己在百度的排名,这既是合作又是竞争。经过半年的推广.多数学生的博客能在百度排名第一学生在维护和营销博客的过程中也体会到网络营销是个长期的过程,博文更新要频繁,没有坚强的毅力无法坚持下来。博客也是需要做推广的.不能写了博文什么都不管.就像企业网站不能做好就放着不管一样。博客营销不是忽悠人的.是靠内容吸引潜在客户,增强用户与博客的粘性从而达到推广的目的耐力和执行力是每个网络营销人的基本素质这些话如果由老师讲.学生没有感觉.如果是他们在做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晒晒我的粉丝团:微博

微博形式精简,功能强大,同时满足了多层次的社交需求,用户通过关注与被关注.在微博上结成一个庞大的传播网络.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病毒式地大规模扩散.从而使微博迅速成为当前极具时效性和影响力的媒体。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95亿,半年内增长了超过两倍,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不仅企业和个人热衷开通微博.连政府部门也纷纷开通微博作为信息及与网民沟通的工具微博与博客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微博短小、实时、随时随地可以用手机看微博发微博。微博让博主有了自己的“粉丝团”.成为一个小小的名人。学生喜欢用手机上网、挂Q,也喜欢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引起别人的关注.满足自豪感。微博是学生获得“名人”自豪感、像明星一样拥有自己的“粉丝团”的绝佳工具老师组织班级学生全部开设微博.鼓励大家不光要经常更新.更要去营销微博.扩大自己的粉丝团。在学生中间开始比赛.以粉丝数量的多少评比“周星”、“月星”、“年星”等称号,并与课程考核挂钩,获得不同星级称号的学生可以抵扣课程学分或者作业成绩。上网、发发消息、聊聊天就能抵扣学分或作业成绩,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开设微博并努力争当“名人”。此时老师再教学生如何去营销微博.如何用微博增加企业人脉,如何利用网络人脉关系促成网络交易.以及如何利用移动电子商务做网络营销学生在做中学.对理论的理解更深.对技能的掌握也更熟练。通过微博营销实践.学生掌握了这种网络营销技能.感触到网络人脉在营销中的作用,也理解了移动电子商务是未来网络营销的主战场之一。

3玩转营销技术活:电子杂志

学习乐趣范文篇6

面对如此生动丰富的语文资源,我们语文教师怎能无动于衷?我们呼唤着、实践着一种全新的绿色语文。所谓绿色语文,就是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语文学习充满勃勃生机,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一、心灵对话,师生互动

在意大利北部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瑞吉欧,这个小城镇的学前教育成果曾风靡世界各国,被称为“全世界最好的学前教育班”。瑞吉欧有这么一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它告诉我们,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伙伴,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全身心地关注、倾听孩子们的心声,随时参与他们的讨论,做好向导,引导孩子们深入、细致地研究学习。请看课例:

未曾预约的精彩

在教学《爱迪生》一文时,当讨论完文章写了爱迪生的几件事后,我本想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即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没想到素有调皮大王之称的李凯忽然喊了起来:“老师,车长把爱迪生的耳朵打聋了,爱迪生为什么不告他?法院应该把那个车长关起来!”“是啊!是啊!”这话竟引起了好多同学的共鸣,大家激动不已,连声嚷着:“把那个可恶的车长告到法庭去!”

看到这义愤填膺的场面,我想起曾有报刊评论说,中国孩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逆来顺受,不会抗议。可眼前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已具有了法律观念。我真为这“节”外生“枝”而欣喜。看来,这次我又得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我沉思了一会儿,把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搁置一旁,不动声色地反问到:“你们认为爱迪生会去告车长吗?”我故意加重了“会”字的语调。这一下,教室真象炸开的油锅……经过一番生与生、生与师之间激烈的争论,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太天真,对爱迪生太不了解了。有的说:“爱迪生一心放在做实验上,没有闲心去告车长。”有的说:“爱迪生家很穷,他把卖报的钱都花在买实验器具上,哪来钱打官司?”有的说:“爱迪生做实验遇到生命危险都不怕,打聋了耳朵他是不放在心上的。”还有的说:“那时爱迪生除了做实验,什么都顾不上。正因为如此,他后来才能成为大发明家。”……学生的说法未必全对,但通过讨论,不难看出,他们思想感情已完全进入了课文之中,并且深深地被爱迪生那顽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

瞧,正是由于我乐意地接受了学生抛过来的“球”,使得这未曾预约的精彩和我原先的设计异曲同工!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确实还学生以课堂主角的身份,而我自己也融入到学生的争论之中,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孩子们获取了知识,同时也享受了担当学习主人的快乐。

二、张扬个性,尊重体验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更是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本人深知: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学生的个性是晶体,各具有自身美丽的晶型,按照教师的主观欲望随意塑造是没有结果的。因此,课堂上,我尊重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请看课例: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记得在教四年级《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曾出现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教学片段:

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怎样读最能体现铁罐的傲慢?(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生:我把“碰”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生:我觉得“我”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我是十分结实的、了不起的铁罐子,你算什么东西!

生:我觉得“陶”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表现了铁罐对陶罐的轻蔑,也就突出了铁罐的傲慢……

我细心地倾听着,孩子们各有各的理解,课堂也因此而生动起来!成功的喜悦,把被动地学习语文,变为自主而快乐地享受语文。

三、回归生活,实践探索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请再看下面教例: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1、重视拓展延伸。如:教完《落花生》一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辩论:“做‘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好”。在辩论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自由辩论的气氛热烈。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在不同的场合,“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从而使语文的人文性与思想性得到了统一。

2、注重课外阅读。如学习完《赤壁之战》,让学生精读《三国演义》;学习完《月光曲》,让学生阅读关于贝多芬的故事;学习完《新型玻璃》,倡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是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人文的情感熏陶。优秀的儿童读物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极大的影响,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能丰富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研究自然、征服自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

学习乐趣范文篇7

一、把握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是一个人对事物感觉喜爱的一种情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内容,寻找新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相合”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选用方面要灵活多变,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满足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乐于接受。

2、给学生以希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

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且易外露,当他们看到自己绘制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们赞美时,情绪就会振奋,并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发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与信心。在教学安排上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

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不同的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手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紧扣新课标,美术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教学组织形式重新审视,立足美术色彩冲击力、渲染力和愉悦身心的独特魅力,探索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课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新学期伊始的第一节美术课对那些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充满着新鲜感,而课本中的第一课全是理论,很是枯燥。如何把这些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呢?笔者决定在画展厅上第一节课。色彩缤纷、风格各异的绘画及工艺作品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学生,教师在对这些作品一一讲解的同时,把书中的知识点巧妙地穿插了进去。对这一教学形式,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收到的效果也特别好,既增长了学生见识,又学到了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此外,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

艺术一旦脱离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与意义。这一点对中学美术教学尤为重要,从而要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生活中的美,积极投身于审美体验。如在讲图案设计时,可把它与民族服饰上的图案、家中的沙发靠垫图案、床单上的图案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讲解,还可以穿插一些关于颜色的搭配、服装色彩与个人气质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学习乐趣范文篇8

课文说明: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把作文写得有条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用“不是┈就是┈”,“要是┈就┈”造句。熟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背诵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课文层次清楚,句和句,段和段之间连接紧密,过度自然,逻辑性很强,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谈养花的乐趣的,逐段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每段的意思。有几处议论明理的句子学生理解稍困难些,其余的内容都比较易读易懂。应强化学生自读体味。

教学过程:指名分节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思考:找出能概括本文中心的句子。这中心句是从哪几方面来说养花的乐趣的?

明确:中心句是课文最后一节: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讲的是对花的关心,情感体验;

“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讲的是劳动成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讲的是养花的意义。

练习背诵第七节。

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养花的乐趣,每一方面内容各在课文中的哪一部分?

学生发言后明确:有喜有忧,有笑有泪:

第五、六自然段。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第一、二自然段。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第三、四自然段。学习五、六自然段。

⑴齐读课文

⑵思考:作者为什么“喜”和“笑”?画出句子来读一读。又为什么“忧”和“泪”?

画出句子来读一读。为什么把“忧”和“泪”也当作是养花的乐趣?发言后归纳:因为与别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从中得到乐趣。

(送牛奶的同志夸花“好香”,和朋友们一起赏花,把花分给朋友们);养花也有忧伤,(菊秧被砸死了,全家几天没有笑容)。从养花中体味到“忧伤”的情感,这也是一种乐趣。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几层意思?第五、六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三层意思。夸花赏花赠花第五、六自然段之间,侧重在内容上的承接,“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这一句中“当然,也有----”与下面内容衔接起来。这样写,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⑷指名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句子。

⑵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作者爱养花,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读语句谈感受。归纳:句子

①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②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

③我只养一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因为爱花,所以爱养花。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平凡的花也有乐趣。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⑷指导造句:不是……就是……读原句:北京的气候……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会忽然闹霜冻。

了解:这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同时存在好几种情况,从中选择两种情况。

讨论,口头造句:学生互平互议。学习三四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

思考:

⑴第三自然短与第一、二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⑵作者是怎样养花的?从中得到了什么乐趣?

⑶“如此循环……胜于吃药”指的是什么?

⑷“多么有意思呀!”“这多么有意思呀!”这两句分别是对什么来讲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小组讨论汇报,明确:

⑴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不过”一词承接上文,然后用“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一句进一步加以补充说明,这个承上启下的转折句,使上下文紧密的连接起来。

⑵作者天天照管花草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好朋友——关切)它们;浇浇这颗,搬搬那盆;天气突变时抢救花草。养花能增长知识,从获取知识中得到乐趣;养花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从劳动中获得乐趣。

⑶作者有腿病,不利于行和久座,于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颗,搬搬那盆,然后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胜于吃药。

⑷“多么有意思呀!”是指“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这多么有意思呀!”是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有益身心,天气突变,抢救花草,付出辛勤的劳动。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花的思想感情。

2齐读课问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造句:要是……就……读原句: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

了解: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假设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产生那种结果。学生讨论,口头造句评议。

4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

1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明确: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是分总关系。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在全文中起了总结、点名中心的作用。全文层次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逻辑性强。过渡自然而巧妙,语言间洁、准确。开头讲“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接着从不同方面讲述养花的乐趣,最后概括起来总述,点名中心。全文条例十分清楚。

3总结全文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讲述“我”养花的乐趣的?

⑴总起,养花的目的。当作一种乐趣。

⑵养什么花。好种易活的花。

⑶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⑷养花要付出辛苦。有益身心。

⑸养花使人喜悦。夸、赏、赠。

⑹养花使人伤心。几天没有笑容。

⑺养花的乐趣。总结。有……有……既……又……

总结全文

1读中心句。

2概括中心:本文抒发了作者,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业:

1复习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乐趣范文篇9

关键词:体育课堂;快乐教学;情景;竞赛;乐趣

体育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它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所以,要求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体育课,体育课的教学也要有它的课堂教学策略,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高尔基曾说过:快乐,是人生最伟大的事!小学生的生活中恰恰需要的是快乐,而体育课也正是让他们体验快乐的最好方式。可是,体育课往往不会被教师所重视,不讲究策略,方式方法。教学目标单一,形式呆板,只是“拉到”操场上,为了完成该完成的教学任务,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活动空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会把上体育课当做一种负担,渐渐地对其失去兴趣。反之,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将快乐融入到课堂中来,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这样,就会很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这样看来,体育课中实施快乐教学是势在必得,所以,在顺应课程改革的同时,体育教学要实施快乐教学,更好的发挥体育课的优势,使所有学生都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喜欢体育课。把快乐融入到教学中是教学的一种策略。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也更适合于快乐教学,下来就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几点具体的教学方法:

1情境引导法

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很简单,基本都是肢体运动动作,直接做来相对而言就显得枯燥,乏味,不能足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加之他们对简单地动作又不感兴趣,完成一个动作的教学是要费很大的功夫的,既要强调纪律,提示他们注意力要集中,又要一点点指点规范他们的动作。一节课下来,老师会感到精疲力竭的。如果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再来实施教学,结果就大不一样了,他们不但会认真学做动作,而且会积极的很,不用老师一直在强调纪律,动作等问题,他们都会做的很好的。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把学生装饰成一个小兔子,每人带一个兔子的头饰,然后讲清规则,要他们到指定的地点去采蘑菇,最先采到蘑菇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接着再指导学生学习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这时学生会很认真的学习动作要领,之后学生会争先恐后模仿小兔的跳法进行练习立定跳远。这种情景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学中学会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景或设置一些必要的物质奖励,引导学生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这样,即使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学生也会很自然的克服的,他们能从参加的体育活动中感受到极大的乐趣。

2体育竞赛法

在体育课中,用竞赛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练习快速启动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采用听口令直线距离一对一互相抓捕的方法来进行练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快速启动和快速的反应的能力,而且也培养学生在练习中快速掌握运动技巧的能力。体育课中经常正确合理地运用竞赛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拼—186—搏进取的精神和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3固有乐趣法

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运动本身的乐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跨栏这一项运动的乐趣就是来自于跨越障碍的竞争感。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先体会这种来自跨越障碍的快乐,而不是学习跨栏动作。先让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充分体验跨越障碍的快乐,然后再适当提升高度,让他们产生技术学习的需要,随后进行技术教学,并在整个过程中都始终体现这个固有乐趣,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跟着乐趣走,从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从学习需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创造乐趣法

学习乐趣范文篇10

我们从国内外美学大师对美的定义中认证关于“乐趣”和“美”的关系。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书简》谈到美与劳动乐趣的着关系时解释:能引起“注意”和“紧张”就说明劳动内容和方式都有吸引力,使劳动者感到发挥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本质力量的“乐趣”,这“乐趣”就是美感[5]。美学大师康德指出审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的使人愉悦的东西,英文中“愉悦”与“乐趣”均可用joy和joy-ful表示,表达快乐的情趣,属于人良好的心理活动。中文运用时根据需要而选择不同的词性。中西方哲学美学大师也大径相同地认为使人“愉悦”“快乐”的东西就是美。美与乐趣或是愉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关系,二者缺一不可。本文研究体育乐趣必须研究体育审美,以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理论上找寻缺乏体育乐趣的内在原因。

2学校体育审美现状

谈到体育审美,自然关注到体育美学以及实际运用情况。中国知网检索期刊文献,在“主题”栏中输入“学校体育审美”,30年(1987-2018)间收集文献仅47篇,与体育乐趣一样,研究文章较少,可见体育审美和体育乐趣理论与实践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虽然我国体育美学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还仍然以借鉴国外体育美学研究成果为主,欧美和日本在体育美学研究方面有着丰硕成果,对我国体育美学有直接的影响。目前国内体育审美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类:第一,身体美学论。美国心理学家舒斯特曼的《身体意识和身体美学》[6]对我国身体研究有较大的影响,舒斯特曼的观点是如果西方哲学继续致力于履行“认识你自己”的格言,那么就应该做到认识自己的身体自我、身体感知和身体行为。他认为“身体”与“肉体”有着本质的区别,身体是富有生命活力和情感,敏锐而有目的取向的,而肉体是单纯由骨肉聚集的物质。因此,他通过积极的身体训练方法进行身体美学研究,探讨改良和培养我们的身体意识,所指向的是关注身体发展的身心体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审美培育。第二,体育审美文化论。以康德审美鉴赏为理论依据,力图突破认识论阐释,认为审美既不是客观的[7],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主观表象为客观”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普遍性”。提出审美是超主客关系统一论,以“物我一体”思维方式关注人在体育运动学习中的美,追求人与运动融合。认为“物我一体”或“物我两忘”将成为体育审美文化论,追求现实状态与精神境界的融合。第三,体育美学系统论[8]。其研究切入点主要以身体美和运动美为审美对象的研究,从客观角度分析体育美,包括人的形体健美、运动项目表征形式美、体育竞赛欣赏与审美等。体育存在美的功能性研究,这类研究至今仍占体育美学研究较大的比重。如健美操、瑜珈、体育舞蹈等形体和动作对审美的阐释。综上所述,我国体育美学理论在借鉴国外成果的基础上已经构建了独立的学术体系,但在学校体育实践过程运用范围局限,甚至处于忽略状态,主要是受到“实用”体育的影响,认为体育美学不像掌握体育技术和锻炼手段那样能在实践中直接产生运用效果,学校体育乐趣迷失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缺乏体育审美意识和缺少审美设计。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逐渐从追求健身的“实用”价值转向追求完美的全面发展价值,尤其对于青春焕然的学生群体追求美是永恒的主题,帮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首先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体育审美的思维方法,在运动中发现体育美,学会审美成为学校体育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3寻找体育乐趣,开启审美活动

3.1学校体育审美教育的必要性。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以号召运动为主要方式,学生被要求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被动性大于主动性。体育锻炼中人的情感意识被忽略[7],增强体质是锻炼的重要目的,美与否不在体育活动考虑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审美缺失导致形成难以突破的几个瓶颈:(1)重视技术或体测成绩,轻视人的运动感受,强制“跑圈”的体育使学生厌倦体育课,体育学分完成,体育也就终至;(2)重视布置体育任务,轻视体育吸引力的设计,忽略了解学生自觉自愿的情绪,造成学生主动体育效果不理想,学生为了学分而体育的现象比较普遍;(3)虽然体育美无处不在,在审美认意识淡薄情况下,缺乏发现美和宣传美的能力,缺乏美的引导致使体育也无乐趣可言。在寻找体育乐趣而引发的体育审美的思考中,我们面对着体育无乐趣与体育缺失美的事实,也认证了由于审美缺失而给予学校体育发展带来的困惑。审美教育应列入学校体育改革事项中。3.2学校体育审美内容。学校体育审美内容包括了审美教育、审美对象、审美目的等研究。3.2.1体育审美教育。体育审美教育与运动技术教育的目的是有区别的。运动技术的教育是教会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从技术认知起点到掌握技术结束,着重于知识学习和技术的掌握,运动成绩是唯一的知识获取的评判标准。与技术教育不同,从审美角度判断其功效,不是看教育能带来多少知识,而是看教育能够带来多少愉悦,体育审美教育是以追求乐趣为目的。审美思维要求体育学习改变教学方法,不仅从技术学习入手,还必须关注体育审美,帮助学生在接触新技术时从欣赏技术入手,设计新颖的学习环节,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以动作美吸引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体验掌握技术的获得感,改变用分数控制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体育审美教育强调乐趣伴随的学习,自觉主动的学习。3.2.2体育审美对象。老师和学生既是体育审美的主体,又是体育审美客体。传统体育通常将教师形象、教学组织、运动管理、环境设计等环节视为体育管理中教学规范,作为约束性管理条例,体育审美要求将教学所有环节当作师生共创与审美的过程,因此呈现出鲜活的人性化的特点。首先,要求体育教师树立审美意识的思想。老师作为审美主体在课堂个人形象、行为言止、教学示范、教学组织与方法等,不仅符合体育课堂规范,更应看成是能够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审美对象。体育老师创造美:(1)个人形象美,身着运动服,精神抖擞,热情活力,老师形象应成为学生乐于接受体育的榜样意义。(2)讲解与示范美,老师的技术动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使学生产生模仿动作的冲动,在优美动作示范下学习成为有吸引力的自愿活动。(3)教学方案,具有审美效果的教学方案不仅考虑学生掌握技术的学习成效,要考虑如何能够吸引学生身体和精神注意和紧张,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的事是具有美感的事。(4)教学组织,课堂队伍调动及活动状态需要考虑到整体美感,杂乱无章的自由活动,使课堂整体活动既没有美感,同时存在安全隐患,老师在备课应给予重视。学生创造美:(1)学生精神面貌,学习中专注和努力的表现,体育课堂特有的积极运动,相互交流,争取优胜的主动学习性;(2)运动着装,因为体育课堂是集体运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从学生服饰穿戴上能够准确地反映其参与运动的热情,一群着便装、凉鞋、牛仔裤等不便利运动服饰的学生,完成破坏了体育课堂审美;(3)审美价值观,体育比赛是锻炼人的意志与品格,比赛中胜不骄败不馁的体验,练习中坚持与放弃的意志体验,游戏中主导与服从的角色体验等等。这些是学生体育审美不可匮缺的品德美体验。体育美包罗万象,针对学校体育最为重要的是师生共创之美,释放在传统体育中生硬的规范和纪律约束的体育规定,从体育审美角度用追求和欣赏的方法体现创新教育手段。3.2.3体育审美目的。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身体原本健康,这种情况下,以健康为内容体育目标,不能引起多少共鸣,倘若采用学生热衷不褪地追求美的目标,鼓动学生参与体育,更贴近学生的需求。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证实,任何生命机体的积极性归根到底都是由它的需要引起的,并且指向于满足这些需要。《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马克思也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爱美之心人人皆有,特别是青年人对美的追求是一无返顾的。为此,让学生爱美与爱运动成为内心共同需要的动机,这无疑有助于对学生体育活动积极性内在机制的深刻把握,以此提升广泛开展体育活动水平。3.3学校体育审美的设计方法。在体育审美设计上,必须把服务的概念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设计工作是为了如何获得别人兴趣(而不是自己兴趣)的主观和客观的理解。体育审美设计的步骤主要由三个环节九个要素组成(见图1)[10]。第一环节(三个要素),倾听、观察、寻找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往往大家开始对于体育审美的设计都无法充分想象出它的样貌,只能是朦胧的一种渴求。因此,审美设计任务之一就是促成师生对美这种渴求清晰地表达出来,收集信息成为主要工作,接近师生渴求改变事件。第二环节,集中注意力地关注,并记录筛查出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渴求事件,进入整体改革体系中,综合分析和统一处理,突出记录对渴求事项的解决方法,设计方案。第三环节,聚焦和构筑成果,服务设计的过程与成果均为设计着力部分,检验成果与反馈信息。审美设计与科学实验不同,科学实验中科学家关注和确认一个过程,过程精准成果就有效,成果可以不同于预先假设。审美设计关注和确认的是结果,无论过程怎样,作品是最终得以呈现的成果。因此,审美设计中,过程和结果具有同等重要性,好的审美设计过程恰当地瞄准了正确的方向,并提示了审美中的问题,通过设计使原本只能达到功能性效果的事件,同时也能够变得赏心悦目起来。图1体育审美设计方法图设计过程中事件应整体性地被关注,事件的所有人以共谋的形式参与,建立在共同意图和相互共情的基础上的审美设计,才能形成审美主客观系统联系,使所有听到、看到、注意到的事物都以这种形式聚到一起而形成了理解和意义的一致图像,这样的体美融合项目设计才会是好的设计。

4学校体育审美的实践成效

本研究认为通过审美设计的体育内容更丰富,相比较传统体育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虽然体育活动有着成千上万的各类,设计方法灵活多样。阐述三种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审美设计,如艺术类体育课程、战术类体育课程、长跑课程等,展示体育乐趣与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成效。体育中有许多与音乐相结合的体育艺术项目,如啦啦操、体育舞蹈、瑜珈、武术等。由于运动项目极具观赏性,成为体育审美典型代表,这类项目的愉乐程度极高,从幼儿园乃至到大学逐渐成为校园体育课程的喜爱的项目。4.1以啦啦操美学设计作为案例一。课程的设计需要教师有较为全面的审美意识,从啦啦操美学表现的四要素设计入手,设计要追求符合青年学生热情奔放动作,合理运动量、美的展示和独创性。课程设计的基础从“构成”作为设计起点展开。点:啦啦操课程的“点”可以体现在花球这一道具的运用,通过花球组成远近、轻重的变化效果,构成美感的形象。线:线是点的移动轨迹,线能体现“活泼”“流畅”“柔和”的美感。课程设计中通过手持花球进行多样化的手臂组合形成线的特性,通过设计直、曲、绕等手臂动作展现线性美感。面:线的移动轨迹形成“面”,完整的啦啦操动作设计风格,可以体现生动,活泼。自然,轻快,愉悦等主题,将“面”的优点展现出来。体:体由多面组成。结合体育课程内容目标的多要素入手、既展现习得运动技能,保持身体健康,同时社会适应能力在团队配合中得到提升。教学目标体现动作之美、团结协作之美、抗挫折之美、体力耐力之美等。色彩:啦啦操中色彩往往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冷暖、轻重、扩张或收缩、前进或后退等感官刺激,可以通过课程设计中花球的颜色改变,小团队的队服。通过多样的色彩组合激发学生的不同情绪,带来美的感官体验。4.2足球战术美学设计作为案例二。中国足球运动的成绩一直徘徊不前,实质是人们没有在足球运动中感受到它美的价值,只是把它看作是集体对抗游戏。足球运动实际上包含了技术美、战术美、人体美、意志美、悬念美等丰富的美学要素,若能把足球技术课程教学中更多地参透美的元素,引起学生对足球美的感受,从审美鉴赏角度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那是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以足球“踢墙式二过一和回传反切二过一战术配合”作为足球课程体美融合的案例,其着重点在于战术的审美。降低难度,实现完整战术的配合体验,观赏完成每一次配合的自我审美愉悦。足球战术教学中审美关注点,着重与学生交流足球战术如何表现人与人之间意识构思,再通过跑位配合展现了出奇制胜的智慧美。足球战术极其丰富,在比赛中于千变万化之时,盖于诱敌深入而促成利己之势形成,战术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胜负。因此,通过多媒体把战术中智慧与体能相结合而呈现的美感画面展示出来。足球战术教学在课堂上先进行固定配合练习,再进行变化配合练习,通过足球课程学习掌握战术的固定配合技术,提供教学比赛机会,学生体验战术运用,体验比赛场上移动配合、构成战术时机和完成战术过程。以此体验足球的智力美和技术美的乐趣。4.3长跑项目教学的案例三。田径训练作为一项着重个人素质训练项目,训练过程中需要对单个动作进行不断重复加强的枯燥训练,那么,类似这样的运动项目既枯燥单调,愉悦感较低的项目,需要老师创意性地设计练习,以丰富多样的方法抵消单调与枯燥。老师打破传统的“单兵训练”模式,针对队员们各自的体能特点,把主项类似的学生按小组安排训练任务。以小组成员共同练习为常态,以游戏和团队活动为主要方式,变个人任务为小组任务,不仅能保证队员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堂任务,还能促进队员间的团队意识和互帮互助的精神。虽然是个人运动项目,用集体训练方式增强集体意识,强化集体荣誉感。通过单项运动集体练的教学改革,有了活跃的锻炼氛围,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比拼,每个人不但运动量增大,而且在集体群练的热闹氛围中学生心情由孤独变愉悦。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