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5:56:41

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范文篇1

2007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了高教[2007]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07年2月教育部又了高教[2007]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于2月底召开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视频会议(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教育部2001年4号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2005年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又一关于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和重大战略部署。

一、引言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质量工程”是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质量工程”包括六个方面建设内容,其中第四点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个大命题,包含了很多更深的含义,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肯定是这里面的一个子含义。从这个角度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质量工程”的贯彻程度。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多维度的,而教师能否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捕捉学生资源是影响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资源的捕捉,那有效的课堂教学将无从谈起。因而,加强对学生资源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学生资源荒废的表现

目前,国内有些学者对学生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这些探讨主要集中在学生资源的类型和范畴划分,专门针对学生资源荒废表现的文章几乎没有。依照笔者的观点,导致学生资源荒废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多方面的。

1、硬件资源的荒废

近些年来,为了适应“高校评估”,大部分学校的硬件资源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高校在硬件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起了高档的微机房、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但学校是否真正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却得打个问号。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多媒体教学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将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现代化模式,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但在实际的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可能追求现代化,过多使用多媒体,在课堂中一会用Flash来展示这个片段,一会用Powerpoint来展示那个片段,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很浓,实际上则变成了老师“搞杂耍”。

2、人力资源的荒废

在高校,人力资源的荒废或者使用不当,主要是指办学规模过大和课堂教学不合理导致的学生课堂资源荒废。

(1)办学规模过大

确立合理的办学规模是构成高等学校财力、人力、物力合理比例关系,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反映办学规模的大小,主要是看在校生人数的多少。办学规模合理,就可以适当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降低培养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目前,许多高校都在抓住机遇开展各种类型形式的高校合并,使学校达到一定的规模,实现专业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率。高校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校的师资力量,有利于物质技术装备的资源共享,增加学生的听课批次,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活跃课堂教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高校都盲目扩大办学规模,严重超出了合理的比例关系,在校生人数过多,教师人数不足,这就产生班级人数也过多的现象。现在,很多高校一个班的人数少则五十人,多则一百人,很多时候还要合班上课。难以想象,面对一个教室坐着一百人甚至两百人的课堂,老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如何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更别提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了。在这种条件下来谈捕捉学生资源简直是天方夜谭。

(2)课堂教学不合理

在课堂教学中,捕捉学生资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的事实: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中,把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有研究表明,师生互动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大学课堂之间的互动处于微不足道的位置。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是有教师主导的世界。而且,学生小组在课堂中只是“孤立的个体”(吴康宁1998)。这样的现实有力地说明了学生资源在大学课堂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生资源的荒废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它的影响甚至会超出课堂教学之外。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浪费不仅是金钱的浪费或物力浪费的问题,更主要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在于人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同时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学校的隔离现象,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

3、隐性资源的荒废

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下,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林存华2004)。课堂教学中,利用和开发隐性资源有时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由于隐性资源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不易察觉的、无形的、非物质的,所以不少教师对他们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去运用它们服务于课堂教学。这样一来,认识上的不足、偏差就有可能造成课堂教学中隐性教学资源的无形流失。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下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很可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如果能加以利用,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而教师如果不假思索,简单化地处理,就会浪费隐性的课堂教学资源(林存华2004)。

三、学生资源荒废原因探讨

学生资源荒废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同样地,导致学生资源荒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1、意识上的原因

正如“科学知识的前所未有的进步与无知的多种形式的进展相关联”(埃德加·莫兰2001)一样,课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也与对课堂教学资源认识的片面性并存。一提到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教育工作者就想到要定购教材、教参、教学辅导资料,或者编写教材,出试卷等等,避而不谈课堂中的学生资源。且就教材本身而言,学科本位、结构单一和落后于时代要求的缺陷也很突出。这不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王君2002)。

目前,由于学校教育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封闭性,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还没有真正把学生资源纳入到课堂教学资源的范畴。由于认识上的单一性,没有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资源,使得学生资源始终游离于教学资源之外。

2、教师个人的原因

首先,在高校,大多数学科的教师是“个体劳动者”,缺少必要的交流。虽然各个高校都设有教研室,甚至是研究所,但是,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非常少的。甚至同一门学科的几个教师,对于相同的单元或知识点,从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几乎都是单独摸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收集、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上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教师经过相互讨论、交流和合作,能够在课堂上取长补短。但不同的教师在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上“各自为战”,显然对探索课堂学生资源不利。

其次,一部分教师不愿去开发课堂中的学生资源。他们当中有些人缺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另外一些人工作多年,习惯于根据自己形成的多年“不变经验”进行教学,少有对教学进行创新与研究的愿望。有研究表明,有些教师尽管已经有多年的从教经验,但他们并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研究者认为,这些教师对于教学生涯没有动机和愿望。而有动机的教师会尽力改善学习活动,使用创造性的策略去达成学习目标,并在不需外力推动下产生结果和坚持完成任务(MNdirangu2002)。教师主观上的懈怠,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课堂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客观上也造成了课堂学生资源的荒废。

再次,有些教师尽管认识到课堂学生资源的价值,但他们可能会低估某些重要资源的利用价值。教师常常会低估自己的学生,认为学生缺乏学习的准备,不习惯批判性思维,不能学习比较难的材料等。这些关于学生的假设严重地误导了教师自己,事实上学生知道的可能远比教师估计的要多,学生丰富的校外经验完全可以转化为鲜活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不同的教师对于课堂学生资源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差异。认识上的不一致,必然给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带来困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堂学生资源的荒废。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这一隐陛资源的用为例,不少教师总是以惯常的思维来判断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不把它们当作课堂教学资源,胡乱地处理这些“问题”,或者对此麻木不仁,使得课堂教学中隐性学生资源的荒废现象严重。

学生资源范文篇2

关键词:孙思邈;医德思想;德育资源;转化

立德树人,培育德才兼备、德术并重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联系自身的实际,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国古代传统医德思想,充分发挥传统医德思想的德育作用,这是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更是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兼具普遍性和独特性的关键所在。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将我国传统医德思想,特别是孙思邈医德思想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德育资源之一,这既符合党中央的相关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内容,也体现出高等医学院校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国内外有关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研究较为丰富,研究者对孙思邈有关医德思想给予高度的评价。国内方面,钱超尘等主编的《孙思邈研究集成》(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一书,集中了北京、陕西和其他一些省市的50多位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该书全面系统地集录了孙思邈研究的情况,研究者从多方面对孙思邈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另外,对孙氏在医德、医理、医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郭瑞华等编写的《试析孙思邈医德思想之精粹》一书,将孙思邈医德思想总结为:贵人命,重医术,不慕官利;济世救人,普同一等;不谋钱财,不慕名誉,不图报答;勤求不倦,博极医源,医术精湛。吴鸿洲在《试论孙思邈的医德观》中对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端正行医目的,医生除了治病之外,应该“无欲无求”等相关主张给予高度评价。刘红叶在《孙思邈医德思想论述》一文中,将其概况为精益求精、谦虚敬慎、尊重生命。卢启华在《谈孙思邈的医学伦理思想》一文中研究了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并且把孙思邈的医学伦理思想总结为淡泊名利、济世爱人。杨铮铮的《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探析》分析了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精髓,文章高度评价孙思邈的“仁爱”思想、“普救众生”的思想境界、“无欲无求”的道德情操、“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强调孙思邈的高尚人格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后学树立了榜样。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孙思邈的思想进行研究,分析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内涵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极具启发价值,但是,之前的这些结论基本上都是从单纯的医学伦理思想本身展开的,若要从医德资源的开发、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时代价值及其实践应用层面开展研究尚显滞后,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挖掘与阐发

一是济世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我国古代医术被世人称为救人生命的“仁术”,是一门受人尊重的科学技术。《黄帝内经》中有专文论述人命之贵,提出医者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即“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该书还较早地将从医者的崇高理想和终极目标确立为“仁者爱人、仁爱救人、济世活人”。孙思邈主张,医者应当自觉承担起保卫人类神圣的生命、维护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他认为医学的社会职能和存在价值就在于“济命扶危”。正是从生命至尊至贵和医学的社会责任出发,孙思邈才最终提出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孙思邈强调,治病救人是医者的职责,从医者应“志存救济”,主张从内心深处将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要一心一意地努力解除患者疾苦,挽救患者宝贵的生命。孙思邈的这种以生命至上为基础的人道主义观点,形成了其传统医学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1]。二是精诚合一、德术并重的医德观。孙思邈的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药方》中有专论医德的篇章,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医习业”“大医精诚”,孙氏专门将有关医德的篇章放在全书的最前面,其寓意是十分深刻的[2]。在“大医习业”中,孙思邈开门见山提出了德术并重的观点;在“大医精诚”中,孙氏进一步论述了医德与医术融为一体的深刻内涵。研究表明,孙思邈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创性地提出了医者的品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系统阐述了传统医学伦理思想;毋庸置疑,“精”与“诚”是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根本精髓,所谓的“精诚合一”,是“医术”与“医德”并重的要求,是“术”的精益求精和“德”的纯粹高尚有机结合。孙思邈主张,医者必须精诚合一,既要有精湛的医术也要有高尚的医德,二者缺一不可。孙思邈主张,高尚的医德是促进医术进步的力量,更是保障医术用于正途的关键所在,而高明的医术往往需要以高尚的医德为基础,二者必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唯有精诚合一、德才兼备、才能担当起济世救人的大任,最终成为社会尊重和爱戴的医者。三是以仁爱为准则的医德规范。孙思邈在传世医典《千金方》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医者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其要点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3]。孙思邈提出,作为受人尊敬的医者,不仅其医术要精良,即“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严谨勤奋治学”,更要时时保有一颗同情病人的心,即“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同时,无论身份门第、高低贵贱,对待病人应该一视同仁,即“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苍生大医”。第一,孙思邈提出,面对病人进行诊断是,应该“至意深心,泽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汤药,无得参差。”特别是在遇到复杂情况时,更应该“临事不惑,审谛覃思。”第二,孙思邈主张医者“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应该“言行端庄,不皎不昧”。第三,孙思邈认为医者的仪表举止对病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医者应该“望之俨然,宽裕汪汪”,强调医者必须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出发,多替病人和家属着想,多体谅患者和家属的心情。第四,尊师重道,勿骄勿妒。孙思邈提出,医者应该“志存救济,勿骄勿妒,尊师重道,切磋医术”。即,尊师重道,坚守同道相互尊重这一道德原则。诸如此类,《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所阐述的这些规范性的内容,被后世的习医者、业医者所推崇和传承[4]。

二、孙思邈医德思想转化为医学生德育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一)孙思邈医德思想在医学生做人道理上的启迪。医学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么做人”。而我国传统医学伦理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极为可贵的思想,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可以很好地滋养当代医者的心灵。我国古代的著名从医者、医学家,他们往往既拥有高超医学技术水平,同时也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德行;诸多从医者都在从医实践中,做到了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以“仁爱救人”、“悬壶济世”为事业准则。东汉医家张仲景特别注重在行医过程中严格奉行知人爱人、仁心济世的精神,他在其《伤寒杂病论》中曾多次批评行医者从业不严谨、敷衍了事的不良作风。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仁爱观”,他将其最重要的医学著作定名为《千金方》,“千金”者,就是强调人命的宝贵、胜过千金,每一次诊治、每一个药方的开出都要慎之又慎,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大意。孙思邈总结发现“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其宝贵性是无以言表的,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是我国古代医者的基本准则。古代医者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不但要有一颗仁爱的心,而且要坚持一丝不苟、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更要有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的决心[5]。远古时期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虽然不免有神话的色彩,但却较为形象地描述了早期医者在研究药物药性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他们常常受伤或者生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正是古代无数的医者不畏惧艰险、前仆后继地努力,才为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和健康的福音。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汉代名医淳于意医术精湛,无数次药到病除、救人生命,所获得的赞誉颇多,但是他却一直谦虚谨慎,其最为关注、挂心的是自己没能治好的病人和病例,并且以此在时时刻刻提醒、督促自己努力钻研。(二)孙思邈医德思想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的启迪。我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作为古代医者的从业规范,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其内容越来越丰富、特色越来越鲜明,是中华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医者对高尚的思想品德追求、对严格职业规范的坚守,都给今天的医务工作者以极大的启发。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创新,医学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其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的,医生必须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科学诊断、认真治疗[6]。如清代名医叶天士在行医过程中强调“不期师古,不法常可”,即要广泛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积极进行创新。在继承前人的过程中,我国古代医者讲究刻苦钻研、勤求古训,遵古而不泥古,其本质就是“不为前人局方的教条所局限”,要大胆地创新;同时,在知识的丰富上也不拘泥于前人的观点,必须常常持有怀疑创新的精神。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特别强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正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才成功确立了理、法、方、药等严谨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系。南朝医家陶弘景根据药物广泛的来源进行类型划分,有利于临床治疗,也有利于药学的发展和进步。后来的医者张元素在行医的过程中,虽然借鉴了张仲景的“分经论”治疗方法,但是并没有完全受限于前人的方法,并且提出如果仅仅墨守成规,必然会实施不符合实际的治疗。我国古代医学也正是在这种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

三、孙思邈医德思想转化为医学生德育资源的途径

学生资源范文篇3

(一)技能培养模式化,课堂资源生成性意识淡薄

微格教学模式化,课堂资源生成性意识严重缺失。高师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主要由微格教学来完成,微格教学虽然有理论学习、观摩示范和教学演练三个步骤,但由于它强调的是操作性的具体教学行为,对心智技能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因此,高师学生对教学技能内涵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从技能形成的过程来看主要是因为缺乏理论的内化阶段。课堂生成性资源内涵理解的片面化,导致一些教育者盲目追求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形式的完美;为了生成而生成,或怕走进误区,该生成时不生成;不加选择地随意开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没有任何意义的随机性行为,这样反而不利于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为避免这种认知偏差,教师应关注两个环节:一是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二是学生的接受水平。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引申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到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成性资源。

(二)技能培养功利化,缺少反思和总结,课堂生成性资源严重流失

从目前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来看,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以理论授受为主;课堂上教学技能实践环节缺位,缺少师生互动。教学设计重形式轻内容。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缺少反思意识和创新能力。从生成的角度来看,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无处不在,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生成性资源。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由于一些教育者缺乏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理论指导和相关能力,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因而在教学预设之时无法理性对待学生的临场反应,以至于在课堂上一旦有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时,教师缺乏对此调控和引导的对策;其二,地方高师院校教学技能评价标准多集中于对微格教学的技能性评价,方法单一、刻板。主要采用一系列具体的、量化的评价表,高校师生在训练中严格依照评价表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演练,指导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集体点评,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主体性严重缺失。

(三)技能培养去“智”化,教育机智缺失,课堂生成性资源取舍失当

由于高师学生对教学技能内涵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从技能形成的过程来看,极度缺乏理论的内化阶段,强调的是可见的具体行为,心智技能的培养往往被忽视。教学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训练,才能够逐渐形成教学技能。但是,在众多师范院校的课程实施中,教材教法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多,教学时数少;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演练为辅,加剧了“教”与“学”之间的固有矛盾。合理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关键是学会取舍。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时存在两种普遍的误区:一是教师严格依照教学素材,无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固化教学目标和课堂提问;以预设方案统领教学全程,对生成性课堂资源或漠然处之,或形式化处理,人为割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二是教师应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时理性缺失。主要表现为:无视教学预设功能,课堂之上天马行空,严重偏离教学目标。

二、高师学生教学技能培养中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弱化控制意识,强化生成意识,注重课堂的情境性

在实践教学中,诸多教师习惯于把标准化、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反思和创新能力在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下消磨殆尽,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岌岌可危。教学技术取代了教学艺术,教师成为了一名合理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的技术人员,教育智慧成了一种隐而不发的潜在状态。教学内容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包含了一定的师生共同建构的“不确定性知识”,是在已有经验与新信息不断作用下逐渐生成的。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在开放的活动情景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看,在活动过程中JIAOXUELUN教学论有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生命信息,不同个体经历与发展水平的差异、偶然事件,教师及时运用恰当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从而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发展。因此,在高师学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凸显师范技能培养的情境性势在必行。其教学策略必然也应遵循科学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鼓励高师学生深入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去了解中小学生,认识他们的教学对象,丰富教学实践经验,获得对教学直观的感性认识;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结合内化的教学理论知识和高师学生试讲的教学实际,针对同一个案例、同一份教案,对师范学生进行集体课堂教学的演练,然后集体讨论、分析、对比、总结、反思。

(二)融合个性与标准,统整预设与生成,注重课堂的平衡性

首先,精心预设教材,注重生成。教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材资源对课堂进行合理预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除了对教材的开发,预设也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课前预设不仅要以对教材开发为前提,还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形成合理的教案和学案。教师需要充分的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个性兴趣以及社会阅历构建成一个体系,指导学生自觉认识并主动开发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

其次,探索发现,统整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具有互补性。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非常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而缺乏活力的。再次,健全学校评价机制,鼓励生成性资源。教学技能训练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的信息反馈,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教学技能培养成败的关键。评价指标体系应关注教学技能的生成、发展及重塑策略。评价体制不健全是导致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深刻影响着教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与主动意识。因此,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将教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之内,激励教师主动去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三)以“智”养“技”,强化资源整合,注重课堂的整体性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才能对教学技能形成规律性、本质性的认识,从而形成教育教学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教学智慧,要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教学机智水平。健全知识结构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知识整合能力的必由之路。首先,课堂资源的生成过程具有极强的情境性与随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等瞬息万变,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即时接纳各种突变信息,结合具体的教学场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调整预定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并根据执行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教学方案,或依据教学现场的实时特点而动态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其次“,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已成为学校改进和教育变革的有效策略”。建立系统的合作机制,加强对培训教师和实习生的管理势在必行。

其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建立伙伴关系的基础,只有认同知识和技能同等重要,教学主体才会懂得反思,进而学会创新。

其二,建立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管理机制和教师规范的运作机制。

学生资源范文篇4

一、走进学生世界,创设问题情景

《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现实生活是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一旦教师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结合的情景,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合贯通,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意义的作用,就可以产生强烈的学心兴趣和动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在教学中要找准这个切入点,才能让学生生"疑",有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得的心理感受。如在教学一一年级《第几》这一课时,我备课时以为到车站买票排队这个情景主题图学生很容易接受,可是上课时聊天导入时,"你们喜欢旅游吗?是怎么去的?乘过汽车吗?"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大部分学生都没乘过汽车,对买票排队这事不清楚。原来,这班学生在城效,父母在县城打工,学生大都呆在家里,很少外出,如到外地,也是乘摩托车去。我马上意识到:这个情景主题图并不适合我班的学生,于是我改变原来的设计思路,进行二度设计。抓住学生常在家看动画片,对《西游记》很熟悉这个生活经验,给学生讲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情景。让几个学生表演,其他同学边看边说。"唐僧在收孙悟空做徒弟,这两人取经时谁走在第一个,谁走在第二个?""唐僧在收猪八戒做徒弟,取经时谁分别排在第几?""唐僧在收沙和尚做徒弟,取经时谁又分别排在第几?""孙悟空去化斋,谁又分别排在第几?""如果你也去取经,你要在哪个位置,排在第几?"这样选择学生喜欢的问题情景,学生学习就轻松乐学。

二、关注情感体验,凸显生命价值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育的过程就是善待生命的过程。学生是涌动着活动的生命体,在教学中,我努力发扬民主,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你说得真好"、"你真个聪明的孩子"、"你进步真大"、"你长大后一定是个出色的科学家",弥漫着人情味的话语,学生敢说、敢议、敢问敢于发表意见,使教学活动充满师生的激情,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我还给表现好的同学奖给他一面小红旗,可以累计,比赛谁得第一。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身心得到了发展,我们找到了自身劳动的欢乐,感受到自己与学生的生命涌动与成长。

三、捕捉反馈信息,挖掘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范文篇5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合性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水平,“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引自北京师范大学版《走进新课程》)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背景下,一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因素,都有可能而且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捕捉这些资源信息的意识,能不能处处留心,做一个有智慧、有思想的教师。下面仅从学生资源和环境资源两个方面谈谈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好学生资源,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对于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地球村的形成,实践活动教学的大力发展,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营造教学情境,对每一个学习内容的引入都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谈谈自己的想法,源源不断地反馈信息,使教学内容能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融通、整合,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讲到“事物是永恒发展”时,可以让学生从饮食、通讯、交通等方面谈谈现在和以前的变化,从而感受发展的实质。

2.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资源

学生是个体的人,每个学生在个性品质、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都存在差异,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政治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个性优势得以发挥并形成互补,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如:对于争强好胜的学生,政治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围绕问题进行争辩,以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引发他们积极思考,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启发思维,在全班共同探讨;对于活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政治小讲台、各种模仿表演,为其他同学提供示范。

3.开发利用学生的心理资源

心理资源指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慧、提高觉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成分,包括动机、兴趣、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生的心理是影响其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的重要因素,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活动体验、个别辅导等途径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学习、生活、人生道路充满希望,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开发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由于思路出现偏差、选择方法不对或者认知结构不完善,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然而,出错并非就是坏事,错误本身也是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引导有方,错误也能闪现亮点。比如,笔者在讲授“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分析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其学生克拉底鲁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有学生思考后回答说:“两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其实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但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利用学生的错误回答,搞了一场讨论。通过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正确认识,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学生的错误往往反映了学生理解的薄弱环节,这也正是需要重点分析的内容。教师应该利用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设置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认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在作业、练习中出错的题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错题集。通过分析出错的原因,掌握防错纠错的技巧,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二、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培养有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环境的引导、开发和优化选择,因此,政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1.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

学校的环境是政治教学的重要载体,显示了学校的内涵底蕴、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班级实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教育导向。通过指导学生编辑政治小报、墙报、板报,布置政治橱窗等教学环境的布置,做到“让每一堵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幅画和标语都魅力四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创设,使教学环境更趋和谐。总之,注重校园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学生化外部动力为内部动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

2.充分利用信息环境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为政治学习提供了一个文字、声音、图象并茂的新天地,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库,成为政治课程重要的环境资源。教师通过制作政治课件,给学生视听合一的、手脑并用的感官刺激,并呈现更多的信息资料,使学生更为直观、迅速地了解时事政治、政治形势。同时,使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的机会,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大幅度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使政治课走出了课堂,走出了校园,信息环境资源的发展利用,使政治课朝着更大的空间去发展,去赋予政治课新的生命力。

3.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资源

社会是一个延伸的大课堂,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境资源。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资源能放大教育效果,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政治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农村、社区进行各种社会调查,考察当地的民风民俗;可以走访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并邀请他们来校举行讲座、报告会;可以与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联系,建立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基地;可以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利用现代通讯设备等方式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使双方更好地了解情况,促进学生成长。

4.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资源

学生资源范文篇6

关键词:学生资源;隐性资源;人力资源

一、引言

2007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了高教[2007]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07年2月教育部又了高教[2007]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于2月底召开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视频会议(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教育部2001年4号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2005年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又一关于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和重大战略部署。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质量工程”是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质量工程”包括六个方面建设内容,其中第四点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个大命题,包含了很多更深的含义,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肯定是这里面的一个子含义。从这个角度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质量工程”的贯彻程度。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多维度的,而教师能否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捕捉学生资源是影响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资源的捕捉,那有效的课堂教学将无从谈起。因而,加强对学生资源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学生资源荒废的表现

目前,国内有些学者对学生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这些探讨主要集中在学生资源的类型和范畴划分,专门针对学生资源荒废表现的文章几乎没有。依照笔者的观点,导致学生资源荒废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多方面的。

1、硬件资源的荒废

近些年来,为了适应“高校评估”,大部分学校的硬件资源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高校在硬件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起了高档的微机房、多媒体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但学校是否真正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却得打个问号。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多媒体教学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将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现代化模式,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但在实际的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可能追求现代化,过多使用多媒体,在课堂中一会用Flash来展示这个片段,一会用Powerpoint来展示那个片段,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很浓,实际上则变成了老师“搞杂耍”。最终,上课变成了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摩者”,“主演”变成了多媒体设备及软件,多媒体指挥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种现象,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计算机+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具灵活性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地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李文瑞1995)。如果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感情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为冷冰冰的人机对话,说到底是对多媒体资源的荒废,进而影响到课堂中对学生资源的荒废。

2、人力资源的荒废

在高校,人力资源的荒废或者使用不当,主要是指办学规模过大和课堂教学不合理导致的学生课堂资源荒废。

(1)办学规模过大

确立合理的办学规模是构成高等学校财力、人力、物力合理比例关系,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反映办学规模的大小,主要是看在校生人数的多少。办学规模合理,就可以适当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降低培养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目前,许多高校都在抓住机遇开展各种类型形式的高校合并,使学校达到一定的规模,实现专业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率。高校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校的师资力量,有利于物质技术装备的资源共享,增加学生的听课批次,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活跃课堂教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高校都盲目扩大办学规模,严重超出了合理的比例关系,在校生人数过多,教师人数不足,这就产生班级人数也过多的现象。现在,很多高校一个班的人数少则五十人,多则一百人,很多时候还要合班上课。难以想象,面对一个教室坐着一百人甚至两百人的课堂,老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如何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更别提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了。在这种条件下来谈捕捉学生资源简直是天方夜谭。

(2)课堂教学不合理

在课堂教学中,捕捉学生资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的事实: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中,把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有研究表明,师生互动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大学课堂之间的互动处于微不足道的位置。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是有教师主导的世界。而且,学生小组在课堂中只是“孤立的个体”(吴康宁1998)。这样的现实有力地说明了学生资源在大学课堂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生资源的荒废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它的影响甚至会超出课堂教学之外。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浪费不仅是金钱的浪费或物力浪费的问题,更主要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在于人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同时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学校的隔离现象,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

3、隐性资源的荒废

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下,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林存华2004)。课堂教学中,利用和开发隐性资源有时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由于隐性资源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不易察觉的、无形的、非物质的,所以不少教师对他们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去运用它们服务于课堂教学。这样一来,认识上的不足、偏差就有可能造成课堂教学中隐性教学资源的无形流失。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下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很可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如果能加以利用,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而教师如果不假思索,简单化地处理,就会浪费隐性的课堂教学资源。

三、学生资源荒废原因探讨

学生资源荒废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同样地,导致学生资源荒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1、意识上的原因

正如“科学知识的前所未有的进步与无知的多种形式的进展相关联”(埃德加·莫兰2001)一样,课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也与对课堂教学资源认识的片面性并存。一提到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教育工作者就想到要定购教材、教参、教学辅导资料,或者编写教材,出试卷等等,避而不谈课堂中的学生资源。且就教材本身而言,学科本位、结构单一和落后于时代要求的缺陷也很突出。这不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目前,由于学校教育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封闭性,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还没有真正把学生资源纳入到课堂教学资源的范畴。由于认识上的单一性,没有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资源,使得学生资源始终游离于教学资源之外。

2、教师个人的原因

首先,在高校,大多数学科的教师是“个体劳动者”,缺少必要的交流。虽然各个高校都设有教研室,甚至是研究所,但是,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非常少的。甚至同一门学科的几个教师,对于相同的单元或知识点,从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几乎都是单独摸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收集、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上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教师经过相互讨论、交流和合作,能够在课堂上取长补短。但不同的教师在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上“各自为战”,显然对探索课堂学生资源不利。

其次,一部分教师不愿去开发课堂中的学生资源。他们当中有些人缺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另外一些人工作多年,习惯于根据自己形成的多年“不变经验”进行教学,少有对教学进行创新与研究的愿望。有研究表明,有些教师尽管已经有多年的从教经验,但他们并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研究者认为,这些教师对于教学生涯没有动机和愿望。而有动机的教师会尽力改善学习活动,使用创造性的策略去达成学习目标,并在不需外力推动下产生结果和坚持完成任务。教师主观上的懈怠,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课堂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客观上也造成了课堂学生资源的荒废。

再次,有些教师尽管认识到课堂学生资源的价值,但他们可能会低估某些重要资源的利用价值。教师常常会低估自己的学生,认为学生缺乏学习的准备,不习惯批判性思维,不能学习比较难的材料等。这些关于学生的假设严重地误导了教师自己,事实上学生知道的可能远比教师估计的要多,学生丰富的校外经验完全可以转化为鲜活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不同的教师对于课堂学生资源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差异。认识上的不一致,必然给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带来困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堂学生资源的荒废。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这一隐陛资源的用为例,不少教师总是以惯常的思维来判断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不把它们当作课堂教学资源,胡乱地处理这些“问题”,或者对此麻木不仁,使得课堂教学中隐性学生资源的荒废现象严重。

学生资源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错误资源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的分类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犯错并不是一件个体特有的事情,不应当被教师和其他学生所排挤,相反,错误是一种资源,在正确的认知和规范的协调下,犯错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犯错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遍性错误,另一种是个体错误。不管是哪种错误,学生都应当正确对待,从而从经验教训中完备自身的知识体系。(一)普遍性错误。普遍性错误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是学生具有相同的不正确的认知。这种错误具有代表性,是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起来的错误资源。首先,这是一个集体性的错误,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对错误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其次,出现大面积大概率的错误,教师应当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出现了问题,改正可能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认知的教学方法,制定新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严谨性要求它答案的唯一性。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出现大面积的错误,教师应当重视,并利用错误资源丰富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二)个体性错误。个体性错误在一个班级看来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只有部分同学会存在某一类的错误。虽然是小概率错误,但是并不意味着个体性错误就不重要。如果说大概率的普遍性错误的来源可能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出现了偏差,那么小概率的个体性错误就可能是学生个体的思维逻辑和理解能力出现了偏差。因此,教师要利用错误的资源,研究和探讨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因个体学习因素而影响整个班集体的教学规划和进度,做到知识教育一个不落,帮助每个学生健康地成长。这要求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信心和育人之心去辅导出现个体性错误的学生,将错误资源高效利用起来,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错误资源的利用

从教学素材选取来分类,教学素材有正面教学素材和反面教学素材。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他们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正面教学素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其实反面教学素材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作用更大,教师不应当忽视。学生犯的错误就是一个反面教学素材中的错误资源,应当将这部分资源利用起来。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利用,即诱错加深知识印象、借错调动学习动力、用错提升学习能力以及理错修正学习思路。(一)诱错加深知识印象。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来说,教师最好的教学素材来自于学生。教师应当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上课的过程中诱导学生犯错,并分析和讲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和纠正的思路,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掌握知识。比如,教师在教学生面积计算公式运用时,出这样一道题目:小明的妈妈想要帮小明粘贴墙纸,已知小明房间长5米,宽4米,且有两个窗户,两个窗户面积共6平方米,请计算出需要粘贴墙纸的面积。很多学生拿到这个题目时候,马上算出墙纸面积为5×4-6=14平方米。教师公布答案为错的,让学生再三审题,就会发现,墙纸的面积计算应当要知道房间的高,并用房间的高分别与房间的长宽计算出各个墙面的面积,然后减去窗户的面积。教师在出这道题目的时候没有给出房间高的数值,是故意诱惑学生犯错。学生经过这次错误,在以后的房屋墙面面积计算时就不会忘记将墙面的高也要考虑进去,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加深学生立体图形面积计算的印象。(二)借错调动学习动力。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行为,它并是不简单的知识输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考虑知识接受者的精神面貌,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借助错误资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是因为学生都存在一种探知的好奇心。因此,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不应当直接宣布正确的答案,而是要给学生自己探索错误原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错误作为一个成长的养分,激发学习动力。比如,教师在简述路程计算时,举例子:路长为30千米,甲同学走需要10天,乙同学走需要15天,那么两个同学一起走,一共需要几天?根据公式计算出的天数为30/(30/10+30/15)=6天。然后再举出例子,如果路长改为60千米,其他条件不变,那么需要几天?同学们根据之前的算法很快就给出答案为12天。教师告诉学生答案错误,至于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再进行计算,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路程虽然扩大了,但是实际上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答案仍然是6天。学生在纠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知的欲望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三)用错提升学习能力。错误之所以是一个资源,本身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纠正错误的过程是学习能力的升华。教师要善于利用错误资源,有针对性地将错误资源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达到用错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比如,教师在数列教学过程中,举出一个例子,班级有单人桌11张,双人桌12张,那么这个班级一共可以容纳多少名学生?很多学生很快给出答案是11+12×2=35名,但是有极少数学生给出的答案是(11+12)×2=46名。针对这极少数的学生给出的错误答案,教师不要直接否定,而是让学生代表来讲述他们做题目的思路,然后这部分学生自己就会发现,他们把11张单人桌也看成了双人桌,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结果,并且他们也能够总结出一种新的解题方式,就是将所有的桌子都看成双人桌,在计算的结果上减去单人桌的总数,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因此他们给出的计算为(11+12)×2-11=35名。他们从错误中总结出来的新的计算方式是他们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的体现。因此,错误资源用得好,能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四)理错修正学习思路。利用错误资源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汲取犯错的经验和教训,在错误中成长。但是对于错误的纠正不能只是简单的引导,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错误资源,将自己所犯的错误整理成为一个错误知识库,从而能够高效地归纳和总结自己的错误,并整理自己的学习思路。对此,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错误资源的整理,即建立错误知识库、错误归类分析、错误日记反省。学生犯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犯错并不是不好,相反,错误是一个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素材。所以学生要正确地对待错误资源,并对错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和分析,从而将错误资源高效利用起来,促进自己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整理错误资源的方法,并对学生对错误资源的整理进行长期的监督,同时要针对学生整理出来的错误资源修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如果学生对于犯错误的地方所涉及的知识点还不能够完全把控,那么学生学习的重点就要放在犯错误的地方。如果已经掌握,那么学生学习的重点就应当放在其他教学重点上,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弥补学生学习的漏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错误资源在小学数学中的利用价值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学好数学一定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对于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在充分利用错误资源的价值中得到。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来说,错误资源的价值是否发挥出来,取决于教师是否将错误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错误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逻辑。由此可见,错误资源在小学数学中的利用价值极高。错误并不意味着不合格,错误仅仅代表着某个知识点学生没有掌握,某个逻辑关系学生没有理顺,某个地方学生没有注意到,所以才导致得出错误的答案。对于错误资源的利用,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把控能力、运算能力以及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并且错误资源的利用不是一次受益,而是长久受益。学生通过对错误资源的整理能够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和学习思路,促进学生学业的高效完成。因此,教师要重视对错误资源的利用,将其价值挖掘出来,丰富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课堂是学习的地方,也是解决错误问题的地方,学生拥有学习的权利,同时也拥有犯错误的权利,而教师除了传授知识给学生外,还应当让学生尽量少犯错误、尽量不在同一个地方犯错误。因此错误成为一种资源,在教师的反面教学素材中反复被利用。教师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应当是视而不见或者否定、批评,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错误表达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减少犯错的概率。而且学生通过表述所犯的错误,能够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知和对知识点的掌握,从而减少在同一个地方犯错的机会。对于错误资源的利用有很多方式和途径,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错误资源的利用,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俊丽.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7).

[2]叶世清.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考试周刊,2017(68).

学生资源范文篇8

关键词: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调查分析

本文考查了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基于网络资源基础上怎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教学方式的完善提供依据[1-3]。

一、调查方法

笔者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对医药类学生(共计28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是由学生在课堂上填写并当场回收,本次共发放问卷289份(有效问卷286份),问卷有效率为99%。为了能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情况,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自编问卷(问卷的信效度经过检验),问卷数据使用定类测量。其调查表内容通过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反复论证以后再进行调查分析,内容设置32项条目,每一条目主要是通过调查学生上网时间及其方便性、自主学习的方式、网络资源与自主学习之间的联系等内容,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今后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基础。

二、调查结果

通过上述调查获得调查结果(部分见下表)。从结果可以得知,学生上网条件较为便利,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智能手机,有95%的同学通过手机上网查阅资料,只有5%的同学利用手提电脑,而且都有上网无限流量以便随时上网,学校图书馆也设有电子阅览室,并且学校周边也有许多网吧,学生在校上网非常便利。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3—4小时(41.7%),通过Google、百度搜索引擎等方式能够完成学习任务(61.7%)。只有31.7%的学生有目的地去查阅资料,有较强的毅力,自律性比较强,主动完成学习任务(23.3%)。学生通过借鉴别人的学习计划,经过一段时间后已把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或者自己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但是有70%的同学完成度不够,尝试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放弃执行,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消极学习态度。除了5%同学的学习方式以“方便”为主以外,大部分同学(80.0%)认为自主学习要结合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授才能有较好的效果,虽然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但是只有43.3%的学生能积极思考,查阅网络资源并消化,另一半以上同学基本以“问周围同学”解决问题,很少一部分同学从不预习、不作任何努力、置之不理、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务、对网络资源不感兴趣、认为对网络资源学习没有帮助、没有网络资源也能获取知识并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资源与自主学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等,导致自主学习能动性下降。

三、讨论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表现有待改善。网络资源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同学。自律性比较强、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一般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我监控将分散、复杂、条理性多变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并与课堂教授内容结合并消化,提高自己课余时间的利用率,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修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4-7]。而对于目前比较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过多地提倡利用网络资源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网络环境比较复杂、网络资源内容比较杂、学生不一定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师布置的学习资源上,出现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自律性比较弱的同学没办法对网络资源进行适当处理,而直接按部就班地抄袭,造成学术不端,直接影响相应学校及其学生名誉。

因此,在网络资源基础上提高学生自主能力问题上,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完善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系统,配备专业较强的指导老师和技术服务人员,不仅对学生严格要求,最主要的是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及时跟学生沟通,随时调整方案,共建共享,有效补充传统教学不足,既能给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实际价值的网络资源,又能保证学生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取其精华,为社会培养服务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提供基础,调节好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8-9]。

参考文献:

[1]李盛聪,杨艳.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7):52.

学生资源范文篇9

【关键词】网络资源;小学英语;口语能力;有效策略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能力培养,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口语能力和听力测试的现象。很多小学生进行的英语学习活动是哑巴式的。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培养小学生正确的英语发音和语气语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合理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带领学生开展英语阅读活动、口语教学活动,并且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合理地利用英语口语练习App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英语知识学习平台。但是部分教师在运用网络资源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要针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

一、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以及网络资源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

1.频繁更换口语App练习软件。市面上的英语口语练习App软件数量繁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部分英语教师在选择练习软件时缺乏思考,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英语教材的特征来进行口语App的选择工作。一旦感到不适应,则会频繁更换,导致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很难适应教学进度,以及口语App的使用风格。甚至于在不同的模块教学内容就要运用不同的App,如阅读App、写作App、朗读App。有的App存在着一些使用风险,如信息泄露、过度消耗流量等。有的甚至没有经过教育部门的允许和检查。2.师生沟通交流存在问题。有的英语教师认为既然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大量的英语教学App,则英语教师可以不用担负太多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指导任务。只需要让学生按照教师所寻找的网络资源,如网课、短视频来开展理论知识学习,跟随着口语App进行口语练习就可以了。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和实时监督,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是在逐渐下降,没有养成良好的口语练习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之间的交流不畅通的问题将进一步恶化,小学生在口语练习过程中的错误读法以及发音没有得到教师及时的纠正,从而形成了错误的口语表达习惯,并且很难纠正。3.教师备课工作不到位。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对于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存在偏听偏信的情况,将大量的备课任务交给计算机去完成,自己反而做起了甩手掌柜,在从教学网站上搜集口语练习材料时没有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联系,也没有和英语素材版本相匹配。在备课活动中没有更好地听取学生的建议,没有和学生进行更充分地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的备课效率在逐渐下降。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按照提前准备好的英语教材素材开展平铺直叙式的讲解,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相对有限。

二、巧用网络资源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具体策略

1.合理选择口语练习App,提高口语教学效率。网络资源对于小学英语教师的口语教学活动以及其他的模块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英语教师可以直接从教学App上下载口语练习资料,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模拟训练,也可以直接在口语App的帮助下对学生的单词发音、句子读法进行核查,从而发现更多的学习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顺利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选择英语口语练习App,这样才能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使得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更有保障。英语口语App种类繁多,涵盖了国内各个版本的英语教材,并且处于动态更新的状态,其中有最新最热的美剧,还有大量的动漫歌曲等视频音频,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App中的网络资源来帮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教师在选择App时应当注意App中的素材分类等级,如从一颗星到五颗星,从而确定难度系数,可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口语练习需求和能力水平来进行选择。现阶段很多教师对于口语易App,以及向日葵阅读App情有独钟,会选择这样的App来开展口语教学活动。该App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口语练习和阅读过程来形成生词本,学生对于视频台词或者阅读素材中的生词直接点击,就可以做到随时翻译,一键加入生词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积累。在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后就会提升学生的词汇量。部分App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配音,这样的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会更有趣味性。学生也摆脱了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选择更有兴趣的英语视频或者阅读素材,极大地提高了口语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总之,合理地选择口语练习App可以提高口语教学的效率。2.注重开展主题口语练习活动,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很多小学生对于英语辩论赛、脱口秀、演讲等主题活动感到十分新奇,并且参与的欲望更加强烈。在开展英语口语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进行一些口语练习活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以带领学生利用手机上的App软件如向日葵阅读App开展趣味主题阅读活动,也可以利用教师所提供的网站如starfall主动搜集一些辩论赛、脱口秀,以及主题演讲活动相关的视频资料进行观看,同时开展模仿活动。由英语教师做裁判,学生自己结合成相应的小组来进行一些英语脱口秀表演或者英语主题辩论活动,甚至还可以开展一些英文歌曲演唱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爱的英文歌曲来进行演唱,同时调节语气语调、语音语速,并做出适当的表情。这些主题活动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且也让师生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英语口语教学的形式得到了创新,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在此过程中,师生都会利用教学网站以及互联网上的网络资源来进行填充,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3.带领学生观看原声英文电影,提高网络资源运用水平。小学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水平,带领学生观看更多的原声英文电影,让学生直接接触那些地道的英语。这对于学生的语法学习和词汇积累会产生重要的补充作用。与此同时,迪士尼出版的动画电影和相应的动画片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观看,动画形象十分可爱,并且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表达恰到好处,配乐方式独树一帜。教师可以给学生规定观看的次数和观看时长,以及观看内容。如要求每周观看一部,或者每月观看一部视频或电影的主题,并且要迎合课本某一单元的主题。这样学生可以积累更多和正常教学相关的英语词组、单词和句型,使得语法知识的学习和口语能力的培养更加高效。学生也能更加全面和真实地感受英语运用的环境和语境,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知识,并且对于英语国家独特的民族习惯、历史文化,甚至是俗语表达能够进行深刻感悟。学生也会认真揣摩英语电影中出现的每个角色,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水平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4.开展趣味配音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练习兴趣。现阶段,很多英语学习App中都有关于配音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其提供适宜的英语配音素材,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口语练习情况来对于音频素材进行配音。教师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进行搜集,选择那些发音纯正、用语地道、语法规范,并且内容有趣、情节跌宕起伏的素材。英语教师也可以利用英语教材中的阅读素材,利用编辑工具选择相对应的动画桥段来进行配音。同时,英语听力教材中的口语练习桥段,语音更加纯正,用词更加考究,是教师的首选。英语教师也可以搜集语音纯正的小动画或者动画片的桥段。这些桥段要和单元教学主题或者课堂主题相一致,例如Canyoudomyhomework?Attheweekend.Doyouwantcoffeearetea.这分别是英语教材中的第四单元、第六单元,以及第七单元的内容。教师可根据英语教材中的相关桥段来进行艺术加工,挑选配音素材,组织学生进行配音活动,如此将会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5.注重开展舞台剧表演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自由发挥与表达环节,教师可以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一些舞台剧表演活动,对于课本素材或者一些网络资源进行改编,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实际想法来对于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对英语台词进行改编。学生可以将电影、电视剧中的桥段真实再现,可以自由结组、自备服装和道具,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的舞台剧改编活动。此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小学生已经有了英语口语App的使用经验,相信他们的表演会更加自信和从容,动作展示会更加流畅、表情展示会更加真实,从而为师生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英语口语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英语教学App可以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师们的共识。英语教师利用向日葵阅读App、一起作业App、同步学App,以及口语易APP来帮助学生提高课下时间和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对于教师所讲解的英语口语表达的技巧和知识进行反复巩固,形成了良好的练习习惯。在接下来的实践探究过程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确定用眼时长和App使用时长,同时避免出现利用课堂时间玩网络游戏或者读无关小说的现象。并且,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来进一步完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不断地采取新的技术设备和教学内容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余雪琴.运用网络资源提高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策略探析[J].教育信息技术,2013(3):33-35.

[2]金向姣.巧用英语口语App,有效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4):989-90.

[3]李璐娜.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7(8):213-214.

学生资源范文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应用视角;大学生;创业;扶持路径;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而之所以创业困难重重原因有很多,比如:缺少资金支持,或者是学生有较高的创业热情,但是没有付出行动,这都是致使创业失败的关键性因素。所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对当前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探讨,站在人力资源应用视角提出几点扶持建议,希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展开创业。

一、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分析

(一)创业缺少实际行动

大学生创业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第一,很多大学生创业热情相对来讲比较高,但是缺乏实际行动,很多人虽然嘴上说着去创业,但是实际行动并没有做出改变,这样就会致使创业效率不高。现如今,在行业之间竞争趋势日渐加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体系中站稳脚跟,必须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很多学生没有付出实际行动,只有少数人为自身创业做出筹划,但是真正付出行动的寥寥无几。第二,很多大学生创业往往是一时的热情,并没有以一个良好的状态去制订相应的创业计划,因此难以提高其综合创业能力以及素质。

(二)创业缺少资金支持

除了学生创业缺少实际行动之外,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也缺少一定的资金支持,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走出校园,自身的收入来源往往是有限的,这样也会致使创业之路困难重重。因缺少资金的支持,很多事情不能够顺利完成,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作为后备力量,但是由于大学生没有参与工作,自身的收入来源大多数来自父母或者是其他途径,如打工、通过补课班所赚取的资金,但是这些并不能够为其创业带来一定的支持,久而久之就会削弱他们创业的热情。其次,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缺少家长的支持,这也会为其创业带来诸多的阻碍,有一些家长没有给予鼓励,也没有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最终致使大学生创业进度受到影响。

(三)创业成功效率低下

当代大学生在实际创业过程中,普遍成功率比较低,原因有很多。首先,很多学生在实际创业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并没有对前期创业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有很多学生因自身无法承受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而致使创业失败。同时,学校方面也没有加大教育指导力度及宣传,没有引导他们了解创业的实质性内容,这样也会致使创业成功率低下。比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这样很难使学生掌握如何去创业,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够,也不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帮助。其次,教育体系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缺乏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致使学生创业渠道较为狭窄,这都难以为其创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四)低门槛受学生青睐

大学生创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大集体中,进而为各行各业经济活动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往往青睐于那些门槛较低的行业,比如,开淘宝店或者是做微商,这也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各行各业发展也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很多人也习惯性的从网络平台上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也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机遇。其次,很多学生也通过少数的资金快速的成为了淘宝店主,或者是微店店主,因为这类行业不仅门槛低,所需要的启动资金小且风险小,所以很受当代大学生所睐,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呈现的一个现状[2]。

二、人力资源应用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扶持路径研究

(一)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行各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便利,而当代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一些问题,所以政府应基于人力资源应用的角度完善相应配套政策。首先,学校应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相关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了解到创业对自身未来成长的积极影响力,也可以在内部利用主流新闻媒体的趋势,进一步加大在创业政策上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大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创业的优点,从而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掌握他们的实际想法,并结合实际状况帮助他们进行创业。其次,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或者宣传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应的创业类教育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而国家政府也要完善相应的创业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保障。此外,学校也要优化创业文化培育系统,并采取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进而帮助他们坚定创业梦想,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率。

(二)加强创业教育指导

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问题的存在也成为了影响学生创业信心的重要因素,所以新时期我们应从人力资源应用视角加强创业教育指导。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校可以在内部成立一个开放式的创业教育服务机构,让学生能够通过服务机构了解创业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便于在后续创业过程中规避问题的出现,当然,相关政府部门也要积极与学校进行互动交流,进一步将创业教育服务机构应有的价值发挥出来,为学生创业提供新的思路且提高创业成功几率[3]。其次,学生也可以加大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培训场所,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提高操作技能,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参与,才能为后续创业积累更多的经验,即使在后续遇到问题时,也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采取措施去处理。此外,学校也要积极与社会各界形成长效的互动机制,这也是促进大学生创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健全创业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往往困难重重,为了更好地提高其创业能力,学校应基于人力资源应用视角之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将自身应有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首先,应做好最基础的教育,并将创业教育与日常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这对其未来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学校也要增设相应的创业教育活动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学习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和技巧,进而为后续自主创业积累更多的经验。其次,学校也要经常性的深入企业进行实际研究,以便于为大学生创业奠定夯实的基础,也要确保创业教育体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再次,创业教育体系还应具备全面性,既要包含创业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也要包含实践服务体系以及公共服务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发挥不同的作用,这就需要学校结合实际来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进而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帮助,让其通过自主创业收获更多的技能,并朝着更好的方向健康成长与发展。

(四)加强创业资金投入

以往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少资金的支持,致使创业效率低下,所以我们还应当加强创业资金投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帮助。首先。政府部门应基于人力资源应用视角之下,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创业资金,也可以通过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进一步参与到大学生创业项目中,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降低创业风险,也能够让其从创业中收获更多的经验。本身大学生创业所涉及的内容就比较多,单纯依靠学生个人并不能够的展开创业,往往需要社会各界人员的辅助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创业效果[4]。同时学校也要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创业平台,让他们能够在平台中得到较好的锻炼。比如,可以完善内部基础硬件设施,为大学生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学校领导人员也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可以在内部成立专门的创业工作机构,进一步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规划,这有助于确保大学生创业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当然也要完善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让大学生能够保持一个持久性的创业热情,进而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创业行列中。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往往比较多,不管来自哪方面的因素,若不能及时处理都会致使创业失败,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创业需求,我们应基于人力资源应用视角之下完善相应配套政策且加强创业教育指导,也要健全创业教育体系以及加强创业资金投入,这样才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当然这也有助于缓解就业难、难就业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够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世纪,于燕翔.在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对策分析[J].营销界,2019(37):161-162.

[2]石珊瑞,覃吉春.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13):145+147.

[3]翟卫东,王红云.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0):91.

[4]陈静文.人力资源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J].科技经济导刊,2015(18):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