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之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8:25:13

学生之友

学生之友范文篇1

1“媒体+”项目创新业务探索

1.1非遗系列图书出版《科学之友》自2010年起,倾力打造的特色为“非遗”专题。此专题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宣传非遗项目,展示非遗魅力,领略非遗技艺,分享非遗文化,使华夏文明永续流传。《科学之友》自2014年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刊,距今已有8年时间,积累了很多非遗素材,计划出版非遗系列图书。目前,非遗图书出版项目前期准备资料搜集和市场调研阶工作已经完备,在保证《科学之友》正刊的正常出版以外,非遗系列图书出版工作正在逐步向前推进。计划在2018年底完成图书内容分类定稿和四封内文版式设计小样定版,在2019年度内争取早日完成非遗图书一套三册的出版。1.2开展“科学营在我心中”征文活动为进一步扩大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受益面和影响力,推动“高校科学营”活动更加完善和健康的发展,应山西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要求,科学之友杂志社作为协办单位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科学营在我心中》征文活动。内容为每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高校科学营”山西省的全体营员、带队教师及志愿者的参营心得体会。征文内容作为《科学之友》增刊形式结集出版。这一活动宗旨是为了在青少年心中撒下科学的种子,树立他们为祖国奉献的远大科学理想。自2015年起,该征文活动已举行了三届。2018年为第四届,目前2018年“高校科学营”征文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过程中。1.3扩大外联开展科普读物公益发放活动每年度的第三、四季度,与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旗下的中国数字科技馆,联合举办《青稞周刊》科普读物免费发放大型公益活动,对方要借助科学之友发行渠道来扩大科普刊的社会影响。《青稞周刊》每期一个主题,比如网红科技名录、交通进阶手册等,《科学之友》杂志社将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渠道进行公益发放活动,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做贡献。1.4科学助力精准扶贫活动《科学之友》杂志社对口支援的是临汾地区永和县,我社选派的扶贫队员由杂志社社长带队已长驻永和县,对重点帮扶的县(区)、乡、村实行带技术、带项目进村入户,帮助贫困村解决品种选择、产业链延伸、特色产业发展、种养效益提升、生产技术落后以及产品销售等问题。2018年,“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进入第二个年头,省科协在永和县阁底乡阁底村的产业帮扶项目经过前期的调研筹备和一年来的落地实施,可以说正进入一个次第花开的良性发展阶段。36头扶贫牛在阁底村落地生金,全部配种成功,群众拍手称快,有的已产下牛犊,下半年的养殖规模翻倍指日可待;食用菌项目蒸蒸日上,省科协全额资助建设的智能温室大棚示范效应逐步凸显,在省科协和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12座新建的香菇棚不仅如期交工、种植,现已逐步进入收获的出菇期。1.5赠阅科普期刊,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向全省科协系统的科技工作者赠阅全民科学素质读本《科学之友》,组织开展“科普进校园”等义务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媒体的全方位报道,向公众和读者提供旗帜鲜明的品牌科普服务。每年度下半年在9月学生开学后,开展2~3场科普进校园活动。1.6非遗技艺尝试用新媒体展示寻访祖国非遗,不忘媒体使命,依托《科学之友》这本杂志对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宣传,同时也尝试新媒体的探索,如利用一些短视频平台进行同步宣传。1.6.1参加“唐人居”第四届非遗文化节作为山西省非遗促进会会刊,《科学之友》密切关注省内有关非遗的相关活动。2018年4月29日,派员参加了在襄汾县举办的“唐人居”第四届非遗文化节。除了在《科学之友》杂志上对文化节中优秀的非遗项目进行精心策划和宣传外,还积极尝试在当下最火的短视频平台——抖音上进行创作。捕捉每一个非遗项目的精彩瞬间,上传抖音小视频。1.6.2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的非遗项目采访从2018年开始,“传承文明”这一栏目立足省内,同时面向全国广泛征集散落在祖国各地的优秀民间非遗项目。2018年6月9日,《科学之友》编辑走进历史文化厚重的宁夏,寻访入驻影城内的民间非遗项目,对话多位非遗传承人。在深入了解了这些曾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绽放光芒的传统手艺如今的生存、发展状况后,杂志将对它们进行系列宣传,其中传承人任振斌的六盘山木版年画、活字印刷和篆刻已在《科学之友》杂志上进行了展示,一定程度上打开了《科学之友》在省外的知名度。宁夏的其他非遗项目《科学之友》后续会继续进行系列宣传报道。在编辑采访过程中,以景区内的非遗项目和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西北风光为题材,同时也尝试了一些抖音小视频的创作。今后的非遗工作,《科学之友》将把触角伸向省外各地,通过和省外非遗项目的联络积极积累社会资源,尝试争取一些有经济效益的合作项目。

2“平台+”微媒宣传形成品牌影响力

在编辑出版纸媒杂志的同时,编辑们结合自己所编栏目和兴趣爱好,开设了各种科普宣传类微平台,在受众喜爱且方便快捷的移动平台上宣传《科学之友》,普及科学知识。具体开设的微平台详目如下。2.1传承文明。微信号:kxzyccwm007。平台说明: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交流平台。宣传口号:弘扬科学精神,绽放非遗魅力。2.2科学之友品质生活。微信号:kx12122。平台说明:涨姿势的科学常识,神存在的生活技巧,最火爆的热点新闻,给您一个别样的品质生活。2.3科学奇趣世界。微信号:kexue1118。平台说明:分享动物趣闻、奇异植物、自然奇观等自然界奇闻趣事,用科学的视角带大家一起走进奇趣有爱的视界。2.4藜麦行。微信号:limaixing。平台说明:关于藜麦,最靠谱的绿色美食推荐,最科学的养生知识分享,最健康的生活品质传递。宣传口号:生活“藜”不开它,我们对健康不离不弃。

3“人才+”不断充电增强续航能力

编辑业务常做常新,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新的课题、新的表达,也会面对一些新困难和挑战。因此,知识的充实和更新是必不可少的,杂志社珍惜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的每一次机会,截至目前,编辑部成员每年度接受再教育约达100%。在科普期刊经营状况普遍不是非常好的情况下,社领导非常重视走出去采风,2018年,编辑们在省内走进了吕梁、临汾地区,省外往南走进了深圳文博会,往西走进了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开阔了视界,结识了北京、广州等多项部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今后,《科学之友》将把触角不断伸向省外各地,通过和省外非遗项目的联络积极积累社会资源,尝试争取一些社会和经济双受益的合作项目。

4结论

学生之友范文篇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生活日益美好,读者可阅读的书目、期刊也越来越多,读者自身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这也就给少儿期刊人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品种繁多的少儿期刊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的注意,并让读者对自家的刊物爱不释手呢?笔者以为,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和印刷装订质量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而在这些因素中,内容质量是最为重要的,而内容质量的关键在于选题策划。那么该如何做好选题策划呢?

二、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少儿期刊的编辑,应不断提高自己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各类信息的能力,尤其要精准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相关的决策部署。通过结合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策划出既富有时代特征又贴近学生群体的优秀选题,以此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2020年,中国大地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件,党和国家也了多项决策部署。如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任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制止餐饮浪费,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等。笔者编辑的《小学生之友》紧扣这些重大宣传主题,分别策划了选题。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题,专门邀请不同年代的优秀人物从校园、文化用品、穿着、课外读物等方面来讲述他们在小学年龄段的成长片段,通过这些片段中事物的变迁来感知社会发展的轨迹,感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艰辛和不易。经过多次打磨,最终策划了《我心向党,沐浴小康——从少儿视角感受社会面貌变迁》一文。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宏大选题,编辑部从小处着手,用真实可感的爱国故事去打动读者,刊发了《红色记忆——文物背后的故事》《井冈山上的“小红军”》《祖国在我心中——国旗、国歌、国徽诞生记》等文章。围绕“公民道德建设”这一选题,编辑部从文明出行、传统文化等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涉及的点入手,策划了《文明才是最美的风景》《传统节日知多少》等文章。围绕“劳动教育”这一选题,编辑部结合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专门邀请不同年代的人物撰写他们在小学阶段辛勤劳作的故事,这些劳作经历给他们日后的成长成才打下了扎实的人生底色。通过文章,引导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学会和他人合作劳动、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围绕“科普疫情”这一选题,精心策划组织了《探秘病毒》《童心助力,共同战“疫”》等文章,并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呈现,以此寓教于乐,引导少儿理性看待疫情,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围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一选题在话题讨论类栏目积极策划了《文明餐桌,你我同行》一文,以期培养少年儿童勤俭节约的意识。

三、深挖本土资源,推出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

每个省份,都有充满地域特色的本土资源。深挖细耕本土出版资源,既可以为杂志寻找到合适的选题,做好地方特色出版,又能在读者群体中传播本省文化,增强读者对所在省份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以《小学生之友》杂志所在的江西省为例,江西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诞生了陶瓷文化、书院文化、稻作文化、戏曲文化、中医药文化、阳明文化等具有区域特色历史文化,还有临川文化、庐陵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省内的期刊可以结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对这些文化进行策划,既讲好了当代江西故事、中国故事,又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江西又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在这里,爆发了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诞生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留下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事迹。江西的少儿期刊均可围绕这些革命文化进行选题策划,以此加强读者的红色基因,深化读者对国情、省情的认识,培养读者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此外,江西拥有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从地形上看,江西宛如一颗镶嵌在中国版图上的“绿宝石”,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3.1%,被誉为中国最绿的省份之一。江西已知野生高等植物5117种,占全国总数的17%。国家珍贵树种26种,约占全国的20%。江西有林业自然保护区186个(部级15个、省级31个),森林公园180个(部级46个、省级121个),世界遗产地5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1处,湿地公园84处(部级28处、省级56处)。江西境内河流、湖泊众多,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和饶河为全省五大河流,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仙女湖(亚洲最大的亚热带树种基因库)、醉仙湖(近万亩丹霞地貌)为全省三大湖泊。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为我省四大名山。围绕这些绿色资源,省内期刊可做足选题,既能培育青少年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又能传递本省的生态文化,为推动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贡献力量。以《小学生之友》杂志为例,围绕江西的阳明文化、戏曲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等,分别策划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文思敏捷的汤显祖》《瓷说江西——“陶泥变形记”主题阅读》《浓浓书卷气——“被时光落下的书院文化”主题阅读》等文章;围绕革命文化,《小学生之友》专门开辟红色专栏《红星闪闪》,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推出一批在江西红色大地上发生的革命斗争故事,如《双枪女将伍若兰》《“潜伏”英雄叶步青》等,通过宣传革命时期江西涌现出的英雄烈士,引导广大青少年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围绕江西的动植物、水土资源等绿色资源,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故事、漫画、图片等形式,并配以优美的文字、案例,策划了《秀美鄱阳湖》《庐山美景那么多,诗仙李白最喜欢哪里》《橘中皇后——南丰蜜橘》等一系列涉及江西生态文明的稿件,向青少年呈现身边的生态家园,并引导青少年思考生态问题。

四、围绕教育领域的相关话题,精心谋划

少儿期刊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要审时度势,对“热点效应”加以利用,选取社会的教育热点,以及教育教学中的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以此为契机深度挖掘事件背后的教育问题和现状,提炼教育精神,融入到期刊的选题中。少儿期刊的读者对象是学生,对学生来说,与学习、考试相关的话题和校园安全、食品安全、暑期安全等安全教育及法制教育相关的热点话题都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如教师节感恩教师、暑期防溺水、校园霸凌、考前焦虑、冬季流感肆虐等。少儿期刊可围绕以上几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策划。如《小学生之友》围绕“教师节”这一主题策划了《有您,真好——“师生情”主题阅读》《好老师是啥样的》《最好的礼物》等文章。围绕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高频关注点,分别策划了《七嘴八舌说考试》《晒一晒自己的缺点》《校园尴尬事》等文章。通过这些文章,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认真学习,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围绕学生暑期安全,尤其是预防溺水这一高频关注点,策划了《安全游泳,快乐无忧》《预防溺水,安全度夏》等文章;围绕“学生校外食品安全”这一话题,策划了《跟路边摊说拜拜》一文;围绕“冬季流感肆虐,学生健康防护”这一话题,策划了《预防流感有高招》一文。通过这些普及安全教育的文章,向广大学生传递校内外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助力。围绕法制教育,用连环画的方式对《义务教育法》进行宣传,引导小读者“知法”“守法”“用法”。

五、从读者的阅读需求、审美需求出发,增强读者黏性

少儿期刊担负着引导、陪伴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使命,也是少年儿童了解时代的一个窗口。办刊人必须坚持以少年儿童为本位的办刊思路,根据他们的阅读需求和审美需求,从多角度进行栏目文章的策划,从而出版精品期刊,提高读者对期刊的好感度,增强读者对期刊的黏性。如《小学生之友》的阅读对象是小学生,在进行选题策划时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多方思考,是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创作还是以漫画的形式创作,抑或以益智游戏的形式呈现。如果是国家方针政策类的宏大选题,还要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将大的选题细化,选取与小学生息息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策划。如《小学生之友》在策划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宏大主题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感兴趣的点,以现有经典红歌入手,以内容的时间为轴,精选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中的系列红歌,从红歌的创作历史背景和宣扬的时代主题入手,或者挖掘红歌背后的一些小故事。通过这些文章,增强少年儿童的爱党爱国情怀。另外,在稿件创作的过程中,编辑部要求作者语言文字要少儿化。读者对象是一二年级的,还要注意给文字加上拼音,文章尽量短小精悍,配上精美的插图,这样小朋友的阅读兴趣才能更好地被调动。

学生之友范文篇3

先请看下例(1)(2)

(1)慧芳,你到底有什么心思,跟妈说说,啊?〔渴45,刘大妈(母亲)→慧芳(女儿)〕

(2)鲁贵直惦记着。(曹47,鲁贵→周蘩漪)例(1)是母亲对女儿说的话,句子中的“妈”是指说话人自己

。例(2)是鲁贵对周蘩漪说的话,说话人(鲁贵)自称为“鲁贵”。一般认为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说话人

自称用人称代词“我”。实际上,用“我”以外的词来自称的用例也不少,上例(1)(2)便是如此,而且类似的

现象在第二人称代词“你、您”、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中也能看到。(1)

这些现象语法学家曾经指出过,但他们都是在讨论人称代词的文章里简单地提到过,而且都认为这些现象

是一种为避开使用人称代词的手段,跟礼貌(尊称、谦称)有关。(2)诚然,例(2)里的“鲁贵”可以说是谦称

,关于第二、三人称的现象也有不少跟礼貌有关,但例(1)却很难用礼貌来说明。(3)另外,假如我们从人称代

词的角度来看,有可能注意不到“我这老婆子”(4)这类词组也能用来自称。

因此,我们在此建议汉语里引进一个人称代词的上位概念:自称词、对称词、他称词。按这个概念,说话

人自称用的词都是自称词,称听话人的都是对称词,指称第三者的都是他称词。(5)我们相信用这一概念来重

新观察现代汉语里的各种人称词,一定能发现从没被发现过的新现象,而且由于把人称代词看成是这一概念的

构成成份,我们可以给它确定更适当的位置。

但是笔者水平有限,目前还无法讨论所有这些问题。在此只对用作自称词的亲属称谓词,即亲属称谓词的

自称用法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作为今后研究的开端。

2.各种自称用法

亲属称谓词大都跟“上、下、左、右”等一样,在使用上都包含着某种基准。自称用法的基准或是听话人

或是对话中提到的第三者。我们先看听话人作基准的情况。

(A)听话人作基准

听话人作基准是指说话人通过听话人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并用以自称,如“你妈/你姐姐”。以作为基准的

、指称听话人的词(一般是“你、您、你们”)是否明指,来将其分为两类:

(A1)听话人基准明指

(3)我冲妈妈的面子,再找慧芳谈谈。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将来你后悔的时候,可别埋怨你姐姐!〔渴121

,亚茹(姐姐)→沪生(弟弟)〕

(4)你妈又不是逼你往火坑里跳,大成也不是哪点配不上你,你还想把我气死是怎么的?!〔渴48,刘大

妈(母亲)→慧芳(女儿)〕

在现代汉语里,无论男女老少、地位高低,说话时自称一般用人称代词“我”。这说明“我”是一个只起

指称说话人作用的中性词。例如,“我想去美国”这句话中“我”起的作用只是明确“想去美国”的主体是说

话人,而不是听话人,也不是第三者。

然而,在例(3)(4)里,说话人不用“我”,却特意用“你姐姐/你妈”来自称。其中不仅含有“埋怨”的

对象及“又不是”的主体是说话人这种含义,它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那是什么呢?说话人在听话人面前自称

“你姐姐/你妈”,等于对听话人宣告“我是你姐姐/你妈,现在作为你姐姐/你妈跟你说话”。而且说话人

把自己确定为“你姐姐/你妈”,同时意味着把听话人确定为“我弟弟/我儿子、女儿”。虽然说话人和听话

人在说话之前都明白相互之间的亲属关系,但却还仍要强调其关系,这意味着说话人在要求“姐姐/妈”对“

弟弟/儿子、女儿”应有的态度,并期待“弟弟/儿子、女儿”对“姐姐/妈”应有的态度。下例(5)(6)很清

楚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5)我看,你先回家去。(有把握地)矿上的事有你爸爸在这儿替你张罗。〔曹12,鲁贵(父亲)→鲁大

海(儿子)〕

(6)什么事都得你妈去跑,你就不心疼我这把老骨头啊?〔渴63,刘大妈(母亲)→慧芳(女儿)〕例(5)

里不用“我”而用“你爸爸”,等于说“我是你爸爸,为你这个儿子(张罗)”,这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威。例(6)里用“你妈”自称,等于说“你是我女儿,让我这个母亲(去跑)”,这里包含着对于听话人没有

采取女儿对母亲应有的态度的不满。

另外,“你妈/你姐姐”这些词常在称及第三者的场合使用,如:“你妈在吗?”(客人→孩子),“你

姐姐回来了吗?”(母亲→儿子)。而在此,说话人把这些词特意用作自称词,为的是把自己放在客观的角度

上,这样可以拉开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有意冷淡对方,来表现自己异常气愤的心情,如例(7)(8)。

(7)好啊你慧芳!你妈算是猜中了,你一沾上那个姓王的就变卦了!〔渴96,刘大妈(母亲)→慧芳(女

儿)〕

(8)要断不了,你就和你妈断了!〔渴132,刘大妈(母亲)→慧芳(女儿)〕

(A2)听话人基准暗指

上例(1)以及下例(9)(10)就属于此种用法。

(9)小芳,告诉爷爷:愿意跟爷爷、东东住在一起吗?〔渴406,王子涛(祖父)→小芳(孙女、小学生)

(10)是嫂子不对,光知道生活上疼你,没在学习上帮助你。〔广195,张玉(嫂子)→小四(小叔子,小

学生)〕

这个用法的形式上,似乎是(A1)省略了基准“你、您、你们”等人称代词后的格式,但我们却认为它在本

质上跟(A1)是完全不同的。它有一个特点,即常在发话中使用,如例(9)(10),让我们以这一点为线索来讨论

一下。

例(9)里的小芳平时称呼王子涛“爷爷”,例(10)里的小四称呼张玉“嫂子”,而王子涛、张玉却也用孩

子们称呼自己的亲属称谓词分别自称“爷爷”、“嫂子”。这说明王子涛和张玉把自己放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跟

他们说话。这一用法正是“说话人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同一的立场,以便从心理上等同于孩子”(6)的说法。

此种用法常在对孩子的发话中出现,特别是用于幼小孩子,用于幼小孩子约占自称词的大部分。(7)就这

一点看,似乎可以认为它是幼儿语言。然而实际上,一般所说的幼儿语言是指只用于年幼孩子、而不在成人间

使用的语言。(8)而汉语里的这一用法却也常见于成人之间,故称它为幼儿语言又不恰当。但尽管如此,在成

人间使用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即说话人常常把听话人看成是一个需要庇护的孩子,如上例(1)及下例(11)(12)

。所以,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是幼儿语言的引申用法。

(11)妈来看看你,好闺女!〔渴190,刘大妈(母亲)→慧芳(女儿)〕

(12)好吧,爸爸帮你参谋参谋。〔广173,张父(父亲)→张玉(女儿)〕例(11)是母亲对差点儿流产而

被送到医院的女儿说的话,例(12)是父亲对不知怎么处理好男朋友的事而老叹息的女儿说的话。

在(A1)里,说话人把自己放在客观的角度上来特意与听话人之间保持距离,这样,等于把听话人看成是个

独立的、跟自己对立的存在。而在(A2)里,说话人把自己放在听话人的立场上,这样相互之间的对立没有了,

说话人的威严及对某种态度的期待也不存在了,相反,更衬托了与听话人的连带感、亲密感,甚至于依赖感。

下例(13)很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13)周朴园:(寂寞地)今天──呃,爸爸有一点觉得自己老了。(停)你知道么?

周冲:(冷淡)不,不知道。

周朴园:(忽然)如果爸爸有一天死了,没有人照拂你,你不怕么?

周朴园平时对两个儿子(周萍、周冲)很严厉,跟他们说话一直用“我”自称,《雷雨》全篇里只在这个

场合自称为“爸爸”。在鲁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而水落石出的当天晚上,周朴园自己在客厅里望着鲁侍萍的

照片的时候,周冲进来了。例(13)是这时的对话。这里已经不存在父亲以往那种严厉的姿态。

(B)第三者作基准

第三者作基准是指说话人通过对话中提及的第三者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并用以自称,一般形式是“他/她+

亲属称谓词”。此种用法也该按作为基准的“他/她”是否明指来分作两类讨论,但是笔者搜集的例子不多,

在此只举些例子并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你去告诉张三,他妈同意他们结婚。〔造句,母亲→张三(儿子)之友〕

(15)慧芳在家是老大,从小就知道心疼人,从没伸手跟妈要过东西。〔渴165,刘大妈(慧芳之母)→沪

生(慧芳对象)〕从上下文看,例(14)里“他妈”的“他”指自己的儿子(张三、第三者)是很明确的,把例

(15)里的“妈”看成是“慧芳(第三者)的妈”也是最自然的。可是,能以第三者基准言及自己似乎要有一定

的条件。例如,我们把例(14)(15)假定为对着同辈的邻居说的话,那么这两例就很不自然了。这时,一般不用

“他妈/妈”而用“我”。能以第三者基准言及自己似乎只限于对晚辈的发话。

那么,下例(16)(17)又该怎么解释呢?

(16)您看,玉娥给我买的袜子!我穿了一辈子布袜子,磨得两脚净是鸡眼,小孙女就是有心眼儿,叫老爷

爷的脚舒服点儿!(老46,宋爷爷→卫母)〕

(17)就拿孩子们说吧,不但两个大的看妈妈出去,就多帮助奶奶,连两个小的也仿佛更懂事儿!(老46,

卫母→宋爷爷)

宋爷爷和卫母是同辈的邻居,他们却自称为“爷爷/奶奶”,不符合上面的解释。然而,这两例却有一个

共同特征,例(16)里,“爷爷”之前有个表示跟“爷爷”的关系的亲属称谓词“孙女”,例(17)里“奶奶”之

前有个表示跟“奶奶”的关系的亲属称谓词“孩子们、(孩子们的)妈妈”。我们认为这两例的成立跟这一特

征有很大关系。

说话人自称时以第三者为基准的亲属称谓词来代替“我”,这意味着什么呢?从许多例子可以看出,明指

基准的用法〔如例(14)〕类似于(A1),暗指基准的用法〔如例(15)~(17)〕类似于(A2)。诚然,在这里的明暗

两种基准的用法是,其特征不适于听话人却适于作为基准的第三者。下例(18)很清楚地反映了与(A1)相同的、

客观地看自己这一特征。

(18)孩子,我就生了你这么一个女儿,我的女儿不能再象她妈似的。孩子,你疼我!〔曹104,鲁侍萍(

母亲)→四凤(女儿)〕

例(18)先把听话人(女儿)特意称为“我的女儿”使其第三人称化,然后与其称呼相呼应自称为“她妈”

。这样,就比“你不能再象我/你妈似的”这种方式更能客观地反映自己和对方的关系,从而表达母亲说这句

话时的决心以及命令女儿的口吻。

(C)我这个+亲属称谓词

这个格式可以再分两类,一类是亲属称谓词为单纯形的,一类是亲属称谓词被“当/做~的”包孕的。

(C1)我这个+单纯形亲属称谓词

(19)难得你还认我这个妈,你不是嫌我不认他这个女婿吗?〔渴153,刘大妈(母亲)→慧芳(女儿)〕

(20)你到底是怎么想的?我这个丈夫你还管不管了?〔渴332,沪生(丈夫)→慧芳(妻子)〕

例(19)(20)里的“妈”“丈夫”分别暗指“(你)妈”“(你)丈夫”,都是听话人基准。此种格式先用

“我”明确自己的存在,然后明指与听话人的亲属关系,以便对听话人宣告自己现在站在什么立场上跟他说话

。这样,就比(A1)更能强调说话人的威严或是对某种态度的不满、期待等等。这一特征我们也可以从亲属称谓

词用作第三者基准的例子中观察到,如例(21)(22)。

(21)人家不把我这个妈放在眼里了,想上哪儿就上哪儿。〔渴54,刘大妈(慧芳之母)→月娟(慧芳之友

)〕

(22)还让我这个大姑子,在你老婆老丈母娘面前落个恶名!〔渴216,亚茹(姐姐)→沪生(弟弟)〕

例(21)里说话人对月娟(慧芳之友)表示对“人家(女儿,慧芳)”的不满,在例(22)里对“你老婆(慧

芳)”来说,说话人亚茹是“大姑子”,她表示对慧芳和弟弟沪生的不满。

(C2)我这个+当/做~亲属称谓词~的

例(23)是听话人作基准,例(24)(25)是第三者作基准。

(23)按说,我这个当姐姐的不该在你们夫妻之间多嘴多舌,可我又不愿眼看着你窝窝囊囊地受一辈子气!

〔渴337,亚茹(姐姐)→沪生(弟弟)〕24)既然你们都看得上我闺女,那就容得我这个当妈的问你们几句。〔渴153,刘大妈(“我闺女”(慧

芳)之母)→大成、沪生(都是慧芳之友)〕

(25)也算我这个做爷爷的尽一点义务,你总可以接受了吧?〔渴409,王子涛(公公)→慧芳(儿媳妇)

,基准是孙女儿小芳〕

这里特意用“当/做~的”格式来明指说话人现在站在什么立场与对方说话,与(C1)格式相比,更强调说

话人现在所扮演的角色。(C2)跟(C1)除了这一点不同外,语用上也有根本性的区别,我们以例(21)和(24)为例

。(C2)格式“我这个当妈的”多作施事主语,如例(23)~(25)。而(C1)格式“我这个妈”可作主语,也可作宾

语。

3.运用的条件

讨论亲属称谓词首先应把下列两种用法区别开,一是称呼某人用的称呼用法(vocatives),一是在句子中

言及某人用的指称用法(designatives)。

(26)妈,爸爸几点回来?(造句)例(26)里“妈”是称呼用法,“爸爸”是指称用法。现代汉语里亲属称

谓词有的既具有指称用法也具有称呼用法,而有的却只有指称用法没有称呼用法。由此可见,按是否有称呼用

法可把亲属称谓词分为两类。具有称呼用法的(以下略称(+)称呼)和没有称呼用法的(略称(-)称呼)如下

(+)称呼:爷爷、妈妈、姑姑、嫂子、姐姐、妹妹、弟弟、儿子、女儿等

(-)称呼:祖父、父亲、母亲、岳父、丈夫、大姑子、侄子、孙子等

(+)称呼的亲属称谓词大都是指长辈(本文所说的“长辈”包括年纪大的同辈),其中“妹妹、弟弟、儿

子、女儿”这四个词,虽是指晚辈(“晚辈”包括年纪小的同辈)的,却能用。(-)称呼的亲属称谓词可以是

指长辈,也可以是指晚辈。

我们在上节讨论各种用法的时候,没有区别称呼与指称这两种用法,故在此有必要讨论一下。首先,(A)(

B)的基准暗指用法只能用(+)称呼的亲属称谓词,而且限于指长辈的词。也就是说,只在长辈对晚辈的发话中

出现,用以自称。

(附图[图])

上面是《渴望》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之间的亲属关系图。例如,平时慧芳称呼刘大妈为“妈”,所以刘大妈

对慧芳可以自称为“妈”,另外刘大妈可以称呼慧芳“女儿”,但是,慧芳若对刘大妈(长辈)自称为“女儿

”就很不自然。同样,沪生平时称呼亚茹“姐姐”所以亚茹对沪生可以自称为“姐姐”。而对沪生,亚茹可以

称呼“弟弟”,但对亚茹(长辈)沪生却不能自称为“弟弟”(9)。

而(A)(B)的基准明指用法和(C)的用法既可用(+)称呼的亲属称谓词,也可用(-)称呼的亲属称谓词,如

上例(20)(22)。并且还可用在晚辈对长辈的发话中,如例(27)

(27)妈,外头的事,一句半句的我也跟您说不明白,反正您的孩子您知道,您儿子绝不是坏人。(苏123

,儿子→母亲)

尽管如此,但它还是经常用于长辈对晚辈的发话中,这是因为这些用法正像我们讨论的那样,往往包含着

说话人的威严或是对某种态度的不满、期待。然而,虽说是对晚辈,但对年幼孩子却不常用,这与基准暗指用

法相反。(10)这是因为对年幼孩子来说,说话人的威严、期待等等并没有什么意义。

4.社会转称法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亲属称谓词的社会转称法。社会转称法是指把亲属称谓词转用到社会上的用法,即非

亲属间的用法。讨论这个问题时首先要考虑下面两个问题:一个是,按形式的不同应把亲属称谓词分为两类,

一是跟在亲属间使用的同形的亲属称谓词,一类是从纯亲属称谓词派生出来的亲属称谓词,如“老大爷、小姐

”等。另一个是,虽说是非亲属间的用法,也有必要区别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像亲属一样的亲密关系呢,还

是属于完全陌生的他人关系。由于笔者考察得还不全面,在此只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来观察相当于(A)(B)的基准暗指用法的社会转称法。

(28)大全:(小声)大婶,我还有事……

大婶:今儿个得听大婶的。你们好好谈谈。(广174)29)王小花:康婆婆,干妈呀?

康顺子:小花,乖!婆婆再看你一眼!(中120,王小花13岁)

例(28)里大全平时称呼大婶为“大婶”大婶呼应这一称呼自称为“大婶”,例(29)里康顺子呼应着王小花

对自己称呼自称为“婆婆”。由此可见,即使是社会转称法,其基准暗指用法也具有类似于(A2)的特征,即它

只能在长辈对晚辈的发话中使用,特别是对小孩子用的多,如上例(29)。因而,它也具有把自己放在听话人的

立场上来庇护对方使其产生更亲密的效果。但在相互不太熟悉的人之间这种用法只能对年幼的孩子使用,如例

(30),请与例(28)(成人间的对话)比较。

(30)小朋友,摔疼了没有?阿姨看着。(造句)

相反,成人可以称呼不认识的老妇人为“大妈”,而老妇人对成人自称“大妈”却是很不自然的,因为不

相识的成人之间无需庇护,故相互之间也没有可能产生亲密感。但听话人若为小孩子时,很明显对方是弱者,

故也很自然地就可以把他/她看成是可庇护的对象。反之,在相互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即使是成人之间也需要

考虑这些问题,即是否需要庇护等等,必要时就可用基准暗指用法自称,如上例(28)和下例(31)。

(31)往后大妈不想别的了,大成啊,你可别忘了我那儿还是你的家,你要常来看大妈,啊!〔渴161,刘

大妈(慧芳之母)→大成(慧芳之友)〕

关于这个用法还要补充一点,即亲属称谓词前有时可以附加姓名,如例(32)。

(32)真对不起呀小芳!罗伯伯来得匆忙,也没给你带点礼物来,下次罗伯伯来一定把这次的补上。〔渴46

1,罗冈(慧芳之友)→小芳(慧芳女儿)〕

例如,有个叫王萍的孩子,她该称呼“爷爷”的人除了自己的爷爷以外还有另外几个人。为了与自己的爷

爷相区别,说话时就可在“爷爷”前面冠以姓氏来称呼,如“张爷爷、李爷爷”等。这样,张爷爷、李爷爷也

呼应着王萍对自己的称呼自称为“张爷爷、李爷爷”。

现在我们来观察相当于(A)(B)的基准明指用法的社会转称法。例(33)(34)就属于这个用法。

(33)得了吧你!你大妈还不缺这俩牛奶钱!(渴105,刘大妈→派出所的小汪)

(34)大成那边儿呀,你也去说说,告诉他,他大妈说出去的话就是板上钉钉,不会变!〔渴102,刘大妈

(慧芳之母)→月娟(慧芳之友),大成是月娟、慧芳之友〕从例(33)(34)可以看出,这一用法的特征也类似

于我们在讨论亲属间的用法时观察到的那样,即例(33)里的“你大妈”和例(34)里的“他大妈”都包含着作为

大妈(长辈)的威严。同样,它有时也可以在亲属称谓词前附加姓名,如例(35)~(37),其理由与上面所述相

同。

(35)你赵爷爷保着你妈。你好好记着:老老实实学三年,你要是干干净净回来,你赵爷爷亲自去接你,认

你这个孙女,……〔苏187,赵春→洪欣(18岁)〕

(36)明儿你大成哥结了婚,你也要说你大成哥不好啦。〔渴180,大成(慧芳之友)→燕子(慧芳之妹,

中学生)〕

(37)将来也能代表中国出去工作,可不兴像你大成舅舅这样,英语半吊子,走到哪儿都要跟个翻译!〔渴

523,大成(慧芳之友→小芳(慧芳女儿、小学生)〕

然而,从例(36)(37)两例我们看不出说话人的威严及对某种态度的期待等等。笔者认为这跟以下两点有关

:一是如上所述,亲属间的基准明指用法大都是对成人用的,这两例却是对着孩子说的,一是这两例的亲属称

谓词前附加的是名,不是姓。这只是初步考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附注:

(1)第二人称:“董事长当然知道我是为什么来的。”(曹73,鲁大海→周朴园)“董事长”是指听话人

周朴园,一般用第二人称代词“您”。第三人称:“我已经和我母亲说了,我母亲说万万使不得。”〔引自吕

叔湘(1982,162页)〕第二个“我母亲”,一般用第三人称代词“她”。

(2)吕叔湘(1985,34-45页)、王力(1979,1-16页)论述得比较详细。(3)吕叔湘(1985,39页)在论及把身份名词有时用作“尊称”或“谦称”的文段里举了“快睡下,想吃什

么你说,大嫂给你做。”(王宗元,惠嫂69)这一例。看来,吕先生把“大嫂”看成“谦称”,笔者不赞成此

看法。

(4)“秀啊,听我说,快别跟我这老婆子搀合了,我是反革命家属啊!”(苏131)

(5)自称词、对称词、他称词这些概念并不是笔者构想出来的,铃木孝夫(1973)就对日语做过细致的研究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参考了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关于现代汉语,Chao(1956)对人称词进行了广泛的论述,

但他没有论及本文要讨论的亲属称谓词的自称用法。

(6)参看铃木(1973)154、168页。

(7)据笔者对《渴望》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之间的自称词的考察,慧芳(母亲)对小芳(女儿,从诞生到小

学生)使用自称词18例,其中17例是“妈、妈妈”,“我”只有1例。亚茹(大姑)对东东(侄子,从诞生到

小学生)使用自称词3例,全部都是“姑姑”,王子涛(祖父)对小芳(孙女儿)使用自称词8例,其中5例是

“爷爷”、3例是“我”详见拙作(1992)。

(8)参看Ferguson(1964)。

(9)吕叔湘(1985,39页)认为,在近代汉语里晚辈对长辈发话时说话人(晚辈)用亲属称谓词自称,这

种现象并不罕见,如:“老太太有什么吩咐,何必自己走来,只叫儿子进去吩咐便了。”(红楼梦),“妹子

如今也有几个字儿,请姐姐看看。”(儿女英雄传)

(10)笔者搜集的26个实例中,只有2例是对中学生说的,其他的都是对成人说的。

参考文献

(1)ChaoYuanRen(1956)"ChineseTermsofAddress",Language,vol.32,No.1,p.217-241.

(2)FergusonCharles,A.(1964)"BabyTalkinSixLanguages",AmericanAnthropologist,vol.66,No.

6,Part2,p.103-114.

(3)吕叔湘(1982)汉语语法丛书《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初版,上卷(1942),中卷、下卷(19

44)。

(4)吕叔湘(1985)《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

(5)大西智之(1992)《中国语の自称词》,《中国语学》第239号,31-40页。日本:中国语学会。

(6)铃木孝夫(1973)《ことぱと文化》日本东京:岩波书店。

(7)王力(1979)《中国现代语法》下册,香港:中华书局。初版(1959)。

引例书目

渴:《渴望》郑万隆、李晓明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

曹:《曹禺代表作》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库,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苏:《苏叔阳剧本选》北京文学创作丛书,北京出版社,1983年。

广:《广播剧选集(三)》广播出版社,1984年。

学生之友范文篇4

先请看下例(1)(2)

(1)慧芳,你到底有什么心思,跟妈说说,啊?〔渴45,刘大妈(母亲)→慧芳(女儿)〕

(2)鲁贵直惦记着。(曹47,鲁贵→周蘩漪)例(1)是母亲对女儿说的话,句子中的“妈”是指说话人自己

。例(2)是鲁贵对周蘩漪说的话,说话人(鲁贵)自称为“鲁贵”。一般认为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说话人

自称用人称代词“我”。实际上,用“我”以外的词来自称的用例也不少,上例(1)(2)便是如此,而且类似的

现象在第二人称代词“你、您”、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中也能看到。(1)

这些现象语法学家曾经指出过,但他们都是在讨论人称代词的文章里简单地提到过,而且都认为这些现象

是一种为避开使用人称代词的手段,跟礼貌(尊称、谦称)有关。(2)诚然,例(2)里的“鲁贵”可以说是谦称

,关于第二、三人称的现象也有不少跟礼貌有关,但例(1)却很难用礼貌来说明。(3)另外,假如我们从人称代

词的角度来看,有可能注意不到“我这老婆子”(4)这类词组也能用来自称。

因此,我们在此建议汉语里引进一个人称代词的上位概念:自称词、对称词、他称词。按这个概念,说话

人自称用的词都是自称词,称听话人的都是对称词,指称第三者的都是他称词。(5)我们相信用这一概念来重

新观察现代汉语里的各种人称词,一定能发现从没被发现过的新现象,而且由于把人称代词看成是这一概念的

构成成份,我们可以给它确定更适当的位置。

但是笔者水平有限,目前还无法讨论所有这些问题。在此只对用作自称词的亲属称谓词,即亲属称谓词的

自称用法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作为今后研究的开端。

2.各种自称用法

亲属称谓词大都跟“上、下、左、右”等一样,在使用上都包含着某种基准。自称用法的基准或是听话人

或是对话中提到的第三者。我们先看听话人作基准的情况。

(A)听话人作基准

听话人作基准是指说话人通过听话人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并用以自称,如“你妈/你姐姐”。以作为基准的

、指称听话人的词(一般是“你、您、你们”)是否明指,来将其分为两类:

(A1)听话人基准明指

(3)我冲妈妈的面子,再找慧芳谈谈。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将来你后悔的时候,可别埋怨你姐姐!〔渴121

,亚茹(姐姐)→沪生(弟弟)〕

(4)你妈又不是逼你往火坑里跳,大成也不是哪点配不上你,你还想把我气死是怎么的?!〔渴48,刘大

妈(母亲)→慧芳(女儿)〕

在现代汉语里,无论男女老少、地位高低,说话时自称一般用人称代词“我”。这说明“我”是一个只起

指称说话人作用的中性词。例如,“我想去美国”这句话中“我”起的作用只是明确“想去美国”的主体是说

话人,而不是听话人,也不是第三者。

然而,在例(3)(4)里,说话人不用“我”,却特意用“你姐姐/你妈”来自称。其中不仅含有“埋怨”的

对象及“又不是”的主体是说话人这种含义,它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那是什么呢?说话人在听话人面前自称

“你姐姐/你妈”,等于对听话人宣告“我是你姐姐/你妈,现在作为你姐姐/你妈跟你说话”。而且说话人

把自己确定为“你姐姐/你妈”,同时意味着把听话人确定为“我弟弟/我儿子、女儿”。虽然说话人和听话

人在说话之前都明白相互之间的亲属关系,但却还仍要强调其关系,这意味着说话人在要求“姐姐/妈”对“

弟弟/儿子、女儿”应有的态度,并期待“弟弟/儿子、女儿”对“姐姐/妈”应有的态度。下例(5)(6)很清

楚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5)我看,你先回家去。(有把握地)矿上的事有你爸爸在这儿替你张罗。〔曹12,鲁贵(父亲)→鲁大

海(儿子)〕

(6)什么事都得你妈去跑,你就不心疼我这把老骨头啊?〔渴63,刘大妈(母亲)→慧芳(女儿)〕例(5)

里不用“我”而用“你爸爸”,等于说“我是你爸爸,为你这个儿子(张罗)”,这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威

严。例(6)里用“你妈”自称,等于说“你是我女儿,让我这个母亲(去跑)”,这里包含着对于听话人没有

采取女儿对母亲应有的态度的不满。

另外,“你妈/你姐姐”这些词常在称及第三者的场合使用,如:“你妈在吗?”(客人→孩子),“你

姐姐回来了吗?”(母亲→儿子)。而在此,说话人把这些词特意用作自称词,为的是把自己放在客观的角度

上,这样可以拉开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有意冷淡对方,来表现自己异常气愤的心情,如例(7)(8)。

(7)好啊你慧芳!你妈算是猜中了,你一沾上那个姓王的就变卦了!〔渴96,刘大妈(母亲)→慧芳(女

儿)〕

(8)要断不了,你就和你妈断了!〔渴132,刘大妈(母亲)→慧芳(女儿)〕

(A2)听话人基准暗指

上例(1)以及下例(9)(10)就属于此种用法。

(9)小芳,告诉爷爷:愿意跟爷爷、东东住在一起吗?〔渴406,王子涛(祖父)→小芳(孙女、小学生)

(10)是嫂子不对,光知道生活上疼你,没在学习上帮助你。〔广195,张玉(嫂子)→小四(小叔子,小

学生)〕

这个用法的形式上,似乎是(A1)省略了基准“你、您、你们”等人称代词后的格式,但我们却认为它在本

质上跟(A1)是完全不同的。它有一个特点,即常在发话中使用,如例(9)(10),让我们以这一点为线索来讨论

一下。

例(9)里的小芳平时称呼王子涛“爷爷”,例(10)里的小四称呼张玉“嫂子”,而王子涛、张玉却也用孩

子们称呼自己的亲属称谓词分别自称“爷爷”、“嫂子”。这说明王子涛和张玉把自己放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跟

他们说话。这一用法正是“说话人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同一的立场,以便从心理上等同于孩子”(6)的说法。

此种用法常在对孩子的发话中出现,特别是用于幼小孩子,用于幼小孩子约占自称词的大部分。(7)就这

一点看,似乎可以认为它是幼儿语言。然而实际上,一般所说的幼儿语言是指只用于年幼孩子、而不在成人间

使用的语言。(8)而汉语里的这一用法却也常见于成人之间,故称它为幼儿语言又不恰当。但尽管如此,在成

人间使用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即说话人常常把听话人看成是一个需要庇护的孩子,如上例(1)及下例(11)(12)

。所以,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是幼儿语言的引申用法。

(11)妈来看看你,好闺女!〔渴190,刘大妈(母亲)→慧芳(女儿)〕

(12)好吧,爸爸帮你参谋参谋。〔广173,张父(父亲)→张玉(女儿)〕例(11)是母亲对差点儿流产而

被送到医院的女儿说的话,例(12)是父亲对不知怎么处理好男朋友的事而老叹息的女儿说的话。

在(A1)里,说话人把自己放在客观的角度上来特意与听话人之间保持距离,这样,等于把听话人看成是个

独立的、跟自己对立的存在。而在(A2)里,说话人把自己放在听话人的立场上,这样相互之间的对立没有了,

说话人的威严及对某种态度的期待也不存在了,相反,更衬托了与听话人的连带感、亲密感,甚至于依赖感。

下例(13)很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13)周朴园:(寂寞地)今天──呃,爸爸有一点觉得自己老了。(停)你知道么?

周冲:(冷淡)不,不知道。

周朴园:(忽然)如果爸爸有一天死了,没有人照拂你,你不怕么?

周朴园平时对两个儿子(周萍、周冲)很严厉,跟他们说话一直用“我”自称,《雷雨》全篇里只在这个

场合自称为“爸爸”。在鲁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而水落石出的当天晚上,周朴园自己在客厅里望着鲁侍萍的

照片的时候,周冲进来了。例(13)是这时的对话。这里已经不存在父亲以往那种严厉的姿态。

(B)第三者作基准

第三者作基准是指说话人通过对话中提及的第三者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并用以自称,一般形式是“他/她+

亲属称谓词”。此种用法也该按作为基准的“他/她”是否明指来分作两类讨论,但是笔者搜集的例子不多,

在此只举些例子并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14)你去告诉张三,他妈同意他们结婚。〔造句,母亲→张三(儿子)之友〕

(15)慧芳在家是老大,从小就知道心疼人,从没伸手跟妈要过东西。〔渴165,刘大妈(慧芳之母)→沪

生(慧芳对象)〕从上下文看,例(14)里“他妈”的“他”指自己的儿子(张三、第三者)是很明确的,把例

(15)里的“妈”看成是“慧芳(第三者)的妈”也是最自然的。可是,能以第三者基准言及自己似乎要有一定

的条件。例如,我们把例(14)(15)假定为对着同辈的邻居说的话,那么这两例就很不自然了。这时,一般不用

“他妈/妈”而用“我”。能以第三者基准言及自己似乎只限于对晚辈的发话。

那么,下例(16)(17)又该怎么解释呢?

(16)您看,玉娥给我买的袜子!我穿了一辈子布袜子,磨得两脚净是鸡眼,小孙女就是有心眼儿,叫老爷

爷的脚舒服点儿!(老46,宋爷爷→卫母)〕

(17)就拿孩子们说吧,不但两个大的看妈妈出去,就多帮助奶奶,连两个小的也仿佛更懂事儿!(老46,

卫母→宋爷爷)

宋爷爷和卫母是同辈的邻居,他们却自称为“爷爷/奶奶”,不符合上面的解释。然而,这两例却有一个

共同特征,例(16)里,“爷爷”之前有个表示跟“爷爷”的关系的亲属称谓词“孙女”,例(17)里“奶奶”之

前有个表示跟“奶奶”的关系的亲属称谓词“孩子们、(孩子们的)妈妈”。我们认为这两例的成立跟这一特

征有很大关系。

说话人自称时以第三者为基准的亲属称谓词来代替“我”,这意味着什么呢?从许多例子可以看出,明指

基准的用法〔如例(14)〕类似于(A1),暗指基准的用法〔如例(15)~(17)〕类似于(A2)。诚然,在这里的明暗

两种基准的用法是,其特征不适于听话人却适于作为基准的第三者。下例(18)很清楚地反映了与(A1)相同的、

客观地看自己这一特征。

(18)孩子,我就生了你这么一个女儿,我的女儿不能再象她妈似的。孩子,你疼我!〔曹104,鲁侍萍(

母亲)→四凤(女儿)〕

例(18)先把听话人(女儿)特意称为“我的女儿”使其第三人称化,然后与其称呼相呼应自称为“她妈”

。这样,就比“你不能再象我/你妈似的”这种方式更能客观地反映自己和对方的关系,从而表达母亲说这句

话时的决心以及命令女儿的口吻。

(C)我这个+亲属称谓词

这个格式可以再分两类,一类是亲属称谓词为单纯形的,一类是亲属称谓词被“当/做~的”包孕的。

(C1)我这个+单纯形亲属称谓词

(19)难得你还认我这个妈,你不是嫌我不认他这个女婿吗?〔渴153,刘大妈(母亲)→慧芳(女儿)〕

(20)你到底是怎么想的?我这个丈夫你还管不管了?〔渴332,沪生(丈夫)→慧芳(妻子)〕

例(19)(20)里的“妈”“丈夫”分别暗指“(你)妈”“(你)丈夫”,都是听话人基准。此种格式先用

“我”明确自己的存在,然后明指与听话人的亲属关系,以便对听话人宣告自己现在站在什么立场上跟他说话

。这样,就比(A1)更能强调说话人的威严或是对某种态度的不满、期待等等。这一特征我们也可以从亲属称谓

词用作第三者基准的例子中观察到,如例(21)(22)。

(21)人家不把我这个妈放在眼里了,想上哪儿就上哪儿。〔渴54,刘大妈(慧芳之母)→月娟(慧芳之友

)〕

(22)还让我这个大姑子,在你老婆老丈母娘面前落个恶名!〔渴216,亚茹(姐姐)→沪生(弟弟)〕

例(21)里说话人对月娟(慧芳之友)表示对“人家(女儿,慧芳)”的不满,在例(22)里对“你老婆(慧

芳)”来说,说话人亚茹是“大姑子”,她表示对慧芳和弟弟沪生的不满。

(C2)我这个+当/做~亲属称谓词~的

例(23)是听话人作基准,例(24)(25)是第三者作基准。

(23)按说,我这个当姐姐的不该在你们夫妻之间多嘴多舌,可我又不愿眼看着你窝窝囊囊地受一辈子气!

〔渴337,亚茹(姐姐)→沪生(弟弟)〕

(24)既然你们都看得上我闺女,那就容得我这个当妈的问你们几句。〔渴153,刘大妈(“我闺女”(慧

芳)之母)→大成、沪生(都是慧芳之友)〕

(25)也算我这个做爷爷的尽一点义务,你总可以接受了吧?〔渴409,王子涛(公公)→慧芳(儿媳妇)

,基准是孙女儿小芳〕

这里特意用“当/做~的”格式来明指说话人现在站在什么立场与对方说话,与(C1)格式相比,更强调说

话人现在所扮演的角色。(C2)跟(C1)除了这一点不同外,语用上也有根本性的区别,我们以例(21)和(24)为例

。(C2)格式“我这个当妈的”多作施事主语,如例(23)~(25)。而(C1)格式“我这个妈”可作主语,也可作宾

语。

3.运用的条件

讨论亲属称谓词首先应把下列两种用法区别开,一是称呼某人用的称呼用法(vocatives),一是在句子中

言及某人用的指称用法(designatives)。

(26)妈,爸爸几点回来?(造句)例(26)里“妈”是称呼用法,“爸爸”是指称用法。现代汉语里亲属称

谓词有的既具有指称用法也具有称呼用法,而有的却只有指称用法没有称呼用法。由此可见,按是否有称呼用

法可把亲属称谓词分为两类。具有称呼用法的(以下略称(+)称呼)和没有称呼用法的(略称(-)称呼)如下

(+)称呼:爷爷、妈妈、姑姑、嫂子、姐姐、妹妹、弟弟、儿子、女儿等

(-)称呼:祖父、父亲、母亲、岳父、丈夫、大姑子、侄子、孙子等

(+)称呼的亲属称谓词大都是指长辈(本文所说的“长辈”包括年纪大的同辈),其中“妹妹、弟弟、儿

子、女儿”这四个词,虽是指晚辈(“晚辈”包括年纪小的同辈)的,却能用。(-)称呼的亲属称谓词可以是

指长辈,也可以是指晚辈。

我们在上节讨论各种用法的时候,没有区别称呼与指称这两种用法,故在此有必要讨论一下。首先,(A)(

B)的基准暗指用法只能用(+)称呼的亲属称谓词,而且限于指长辈的词。也就是说,只在长辈对晚辈的发话中

出现,用以自称。

(附图[图])

上面是《渴望》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之间的亲属关系图。例如,平时慧芳称呼刘大妈为“妈”,所以刘大妈

对慧芳可以自称为“妈”,另外刘大妈可以称呼慧芳“女儿”,但是,慧芳若对刘大妈(长辈)自称为“女儿

”就很不自然。同样,沪生平时称呼亚茹“姐姐”所以亚茹对沪生可以自称为“姐姐”。而对沪生,亚茹可以

称呼“弟弟”,但对亚茹(长辈)沪生却不能自称为“弟弟”(9)。

而(A)(B)的基准明指用法和(C)的用法既可用(+)称呼的亲属称谓词,也可用(-)称呼的亲属称谓词,如

上例(20)(22)。并且还可用在晚辈对长辈的发话中,如例(27)

(27)妈,外头的事,一句半句的我也跟您说不明白,反正您的孩子您知道,您儿子绝不是坏人。(苏123

,儿子→母亲)

尽管如此,但它还是经常用于长辈对晚辈的发话中,这是因为这些用法正像我们讨论的那样,往往包含着

说话人的威严或是对某种态度的不满、期待。然而,虽说是对晚辈,但对年幼孩子却不常用,这与基准暗指用

法相反。(10)这是因为对年幼孩子来说,说话人的威严、期待等等并没有什么意义。

4.社会转称法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亲属称谓词的社会转称法。社会转称法是指把亲属称谓词转用到社会上的用法,即非

亲属间的用法。讨论这个问题时首先要考虑下面两个问题:一个是,按形式的不同应把亲属称谓词分为两类,

一是跟在亲属间使用的同形的亲属称谓词,一类是从纯亲属称谓词派生出来的亲属称谓词,如“老大爷、小姐

”等。另一个是,虽说是非亲属间的用法,也有必要区别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像亲属一样的亲密关系呢,还

是属于完全陌生的他人关系。由于笔者考察得还不全面,在此只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来观察相当于(A)(B)的基准暗指用法的社会转称法。

(28)大全:(小声)大婶,我还有事……

大婶:今儿个得听大婶的。你们好好谈谈。(广174)

(29)王小花:康婆婆,干妈呀?

康顺子:小花,乖!婆婆再看你一眼!(中120,王小花13岁)

例(28)里大全平时称呼大婶为“大婶”大婶呼应这一称呼自称为“大婶”,例(29)里康顺子呼应着王小花

对自己称呼自称为“婆婆”。由此可见,即使是社会转称法,其基准暗指用法也具有类似于(A2)的特征,即它

只能在长辈对晚辈的发话中使用,特别是对小孩子用的多,如上例(29)。因而,它也具有把自己放在听话人的

立场上来庇护对方使其产生更亲密的效果。但在相互不太熟悉的人之间这种用法只能对年幼的孩子使用,如例

(30),请与例(28)(成人间的对话)比较。

(30)小朋友,摔疼了没有?阿姨看着。(造句)

相反,成人可以称呼不认识的老妇人为“大妈”,而老妇人对成人自称“大妈”却是很不自然的,因为不

相识的成人之间无需庇护,故相互之间也没有可能产生亲密感。但听话人若为小孩子时,很明显对方是弱者,

故也很自然地就可以把他/她看成是可庇护的对象。反之,在相互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即使是成人之间也需要

考虑这些问题,即是否需要庇护等等,必要时就可用基准暗指用法自称,如上例(28)和下例(31)。

(31)往后大妈不想别的了,大成啊,你可别忘了我那儿还是你的家,你要常来看大妈,啊!〔渴161,刘

大妈(慧芳之母)→大成(慧芳之友)〕

关于这个用法还要补充一点,即亲属称谓词前有时可以附加姓名,如例(32)。

(32)真对不起呀小芳!罗伯伯来得匆忙,也没给你带点礼物来,下次罗伯伯来一定把这次的补上。〔渴46

1,罗冈(慧芳之友)→小芳(慧芳女儿)〕

例如,有个叫王萍的孩子,她该称呼“爷爷”的人除了自己的爷爷以外还有另外几个人。为了与自己的爷

爷相区别,说话时就可在“爷爷”前面冠以姓氏来称呼,如“张爷爷、李爷爷”等。这样,张爷爷、李爷爷也

呼应着王萍对自己的称呼自称为“张爷爷、李爷爷”。

现在我们来观察相当于(A)(B)的基准明指用法的社会转称法。例(33)(34)就属于这个用法。

(33)得了吧你!你大妈还不缺这俩牛奶钱!(渴105,刘大妈→派出所的小汪)

(34)大成那边儿呀,你也去说说,告诉他,他大妈说出去的话就是板上钉钉,不会变!〔渴102,刘大妈

(慧芳之母)→月娟(慧芳之友),大成是月娟、慧芳之友〕从例(33)(34)可以看出,这一用法的特征也类似

于我们在讨论亲属间的用法时观察到的那样,即例(33)里的“你大妈”和例(34)里的“他大妈”都包含着作为

大妈(长辈)的威严。同样,它有时也可以在亲属称谓词前附加姓名,如例(35)~(37),其理由与上面所述相

同。

(35)你赵爷爷保着你妈。你好好记着:老老实实学三年,你要是干干净净回来,你赵爷爷亲自去接你,认

你这个孙女,……〔苏187,赵春→洪欣(18岁)〕

(36)明儿你大成哥结了婚,你也要说你大成哥不好啦。〔渴180,大成(慧芳之友)→燕子(慧芳之妹,

中学生)〕

(37)将来也能代表中国出去工作,可不兴像你大成舅舅这样,英语半吊子,走到哪儿都要跟个翻译!〔渴

523,大成(慧芳之友→小芳(慧芳女儿、小学生)〕

然而,从例(36)(37)两例我们看不出说话人的威严及对某种态度的期待等等。笔者认为这跟以下两点有关

:一是如上所述,亲属间的基准明指用法大都是对成人用的,这两例却是对着孩子说的,一是这两例的亲属称

谓词前附加的是名,不是姓。这只是初步考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附注:

(1)第二人称:“董事长当然知道我是为什么来的。”(曹73,鲁大海→周朴园)“董事长”是指听话人

周朴园,一般用第二人称代词“您”。第三人称:“我已经和我母亲说了,我母亲说万万使不得。”〔引自吕

叔湘(1982,162页)〕第二个“我母亲”,一般用第三人称代词“她”。

(2)吕叔湘(1985,34-45页)、王力(1979,1-16页)论述得比较详细。

(3)吕叔湘(1985,39页)在论及把身份名词有时用作“尊称”或“谦称”的文段里举了“快睡下,想吃什

么你说,大嫂给你做。”(王宗元,惠嫂69)这一例。看来,吕先生把“大嫂”看成“谦称”,笔者不赞成此

看法。

(4)“秀啊,听我说,快别跟我这老婆子搀合了,我是反革命家属啊!”(苏131)

(5)自称词、对称词、他称词这些概念并不是笔者构想出来的,铃木孝夫(1973)就对日语做过细致的研究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参考了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关于现代汉语,Chao(1956)对人称词进行了广泛的论述,

但他没有论及本文要讨论的亲属称谓词的自称用法。

(6)参看铃木(1973)154、168页。

(7)据笔者对《渴望》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之间的自称词的考察,慧芳(母亲)对小芳(女儿,从诞生到小

学生)使用自称词18例,其中17例是“妈、妈妈”,“我”只有1例。亚茹(大姑)对东东(侄子,从诞生到

小学生)使用自称词3例,全部都是“姑姑”,王子涛(祖父)对小芳(孙女儿)使用自称词8例,其中5例是

“爷爷”、3例是“我”详见拙作(1992)。

(8)参看Ferguson(1964)。

(9)吕叔湘(1985,39页)认为,在近代汉语里晚辈对长辈发话时说话人(晚辈)用亲属称谓词自称,这

种现象并不罕见,如:“老太太有什么吩咐,何必自己走来,只叫儿子进去吩咐便了。”(红楼梦),“妹子

如今也有几个字儿,请姐姐看看。”(儿女英雄传)

(10)笔者搜集的26个实例中,只有2例是对中学生说的,其他的都是对成人说的。

参考文献

(1)ChaoYuanRen(1956)"ChineseTermsofAddress",Language,vol.32,No.1,p.217-241.

(2)FergusonCharles,A.(1964)"BabyTalkinSixLanguages",AmericanAnthropologist,vol.66,No.

6,Part2,p.103-114.

(3)吕叔湘(1982)汉语语法丛书《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初版,上卷(1942),中卷、下卷(19

44)。

(4)吕叔湘(1985)《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

(5)大西智之(1992)《中国语の自称词》,《中国语学》第239号,31-40页。日本:中国语学会。

(6)铃木孝夫(1973)《ことぱと文化》日本东京:岩波书店。

(7)王力(1979)《中国现代语法》下册,香港:中华书局。初版(1959)。

引例书目

渴:《渴望》郑万隆、李晓明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

曹:《曹禺代表作》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库,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苏:《苏叔阳剧本选》北京文学创作丛书,北京出版社,1983年。

广:《广播剧选集(三)》广播出版社,1984年。

学生之友范文篇5

认真做好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全省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宣传工作。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年度工作计划的要求做好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增强他们围绕中心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做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宣传。围绕上述指导思想,积极宣传我省教育工作新情况、新经验、新典型。加强对《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支持和管理,切实做好重大典型的宣传报道,为树立江西教育新形象服务。

2、坚持读者至上,进一步办好我社的五种期刊

我社的五种期刊,要继续坚持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以读者满意为目标,扬长避短,彰显特色,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

《江西教育》要进一步加强指导性、服务性、可读性。要加大专题策划、典型报道策划、热点报道策划、栏目策划、活动策划、期刊发展策划的力度。教学版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提高质量,拓展内涵,面向全国,争创特色品牌。

《教师博览》要认真分析读者需求,抓住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进一步提高文摘稿件对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教师生活反映的深度和广度。

《高中生之友》《初中生之友》、《小学生之友》三个学生刊物要进一步明确刊物的定位,充实内容,搞活形式,改进版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3、坚持和完善各项编审制度,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

继续坚持和完善“三审”制、“四校”制、印后审读制、刊物互评制、编前会商制和“129制度”。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完善编辑业务导师制,继续组织专业论文写作活动,出资为优秀编辑出版论文集、为杰出编辑出版个人专著,鼓励中青年编辑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加强作者队伍建设,形成由签约作者、重点作者、一般作者组成的合理的作者队伍。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

二、用市场检验为标准,进一步搞好经营工作1、创新的思路,做好发行工作

进一步研究市场动态,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以市场指导经营工作,积极抢占先机,抢占市场。完善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加强编辑与发行工作的互动,建立必要的奖罚制度,充分调动发行人员的积极性,疏通渠道,拓宽市场,稳定发行规模,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继续完善订单订阅办法,宣传工作做到学校、校长和教师,订单送到家庭及家长手中,坚持自愿订阅。

2、坚持刊业为主,多种经营,挖掘内部潜力,进一步壮大公司经营实力

充分利用兄弟省市教育报刊社和其他媒体的互补优势,探索跨区域、跨业态的合作。进一步做好广告工作,增加广告的收入。搞好品牌延伸拓展,充分利用刊物品牌做好文化产品营销工作。

3、努力实现全年经营工作目标。

全社共同努力,确保全年产值不低于3000万元。

三、建立激励机制进,推出新举措,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1、以“效益优先”为原则,搞好经费收支管理

开展各刊的成本核算,进行效益比较研究。严格实行经费支出“先提计划、审批后再执行”的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坚持“有保有压”的支出原则,保障采访、组稿经费,压减会议经费,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以“提高抗风险能力”为目标,优化资产结构

进一步清理不良资产,努力改变资产结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学生之友范文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一堂课有了好的开头,这堂课便成功了一半。利用新颖的导课艺术,教师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情感产生预热,积极地参与学习,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境入情,生动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以声传情。如放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例如《“人类之友”》一课,开始放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录音。欢快的乐声把学生带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接着是动物们争相介绍对人类的贡献,把学生带入热闹的情境之中。突然欢笑声嘎然而止,传来猫头鹰、青蛙的哭诉声。最后太阳公公庄严宣布政府保护它们的法律,山野林间再次响起一片欢腾。这抑、扬、顿、挫的声音,能激起学生喜、怒、哀、乐的多种情感。

(二)质疑激趣。课的开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看问题要全面》一课,教师先出示羽毛球拍网线的幻灯片,让学生想象这可能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篱笆;有的说是栅栏……当教师把盖片翻开,学生哗然,原来是羽毛球拍。这样引出“怎样看待一个事物”,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新课的导入还可以采用“背儿歌、猜谜语”、“画面激情”等方法。

二、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这一环节对整个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明确一定的道德观点,然而这些观点不是生硬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师自身的情感传递,让学生动之以情,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并且把握情感体验的契机,把它上升为道德认识,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

创设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情感的方法很多,而恰当地选择电教媒体,有时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为电教媒体有声音与形象的生动性与感染性。利用具体的场面和音响刺激学生,引起他们情绪反应,诱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做到动之以情。例如《“人类之友”》一课,要让学生了解捕杀有益动物和珍贵动物是违法行为,并对此行为表示憎恨,单凭教材中青蛙与猫头鹰的讲述是不够的。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选择一个动人场境:两只丹顶鹤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它们为人类消灭害虫。一支罪恶的枪瞄准了他们,其中一只丹顶鹤惨遭不幸,倒在血泊之中。真实的画面配以教师动情的解说,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着,许多学生饱含热泪,他们说:“这些朋友真可怜,伤害它们的人真可恨,我们一是要保护它们……”像这样教学,还需要教师作更多的讲解吗?学生已通过这真切的视听感受明白了人类要保护有益动物和珍贵动物的道理。为了把握这一契机,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课堂上可将保护有益动物的规范性要求打成字幕片,这样政府对保护有益动物和珍贵动物的法律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

三、激发情感,促进道德认识的转化。

学生获得的道德观点主要是来自于教材,而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必须拓展课文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深化学生的认识,以强化学生已获得的道德观点。如在教学《当他遇到困难》一课时,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小洪涛遇到不幸,我们要同情、关心、帮助,从而明白了“我们应该同情别人的不幸,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一道理后,教师拓展了课文内容:或组织学生讨论观看录像,或联系实际了解同学在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在校内、校外、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认识到大家要互相关心、帮助。进而扩展到社会,社会是个更大的集体,边远山区的小伙伴由于贫困而失学,大家节约零花钱,纷纷为希望工程捐款,这些都是同学们正在做或已经做到的。然后再扩展到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位农村小保姆身患癌症,聂珊珊一家为她伸出援助的手,使她战胜病魔,勇敢地面对人生。安徽遇到洪灾,党中央极为关心,全国人民送衣、送药、捐款、捐物。以上教学环节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四、以知导行,以情促行。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点的基础上,教师让他们进一步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就会集中指向和调节他们的道德行为。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书中所列的练习内容及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的辨析,讨论、矫正,从而运用道德观点,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

如教学《盾牌的两面》一课,教师在导行环节上,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迷恋电子游戏”这一现象,就“电子游戏该不该玩”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电子游戏对同学们有利,它可以使人手灵活,思维敏捷……但对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学,由于沉浸在其中就会影响学习和健康,因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以上教学,使学生通过讨论,运用了“看问题要全面”这一科学方法,强化了本课的道德观点,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教育性。

五、总结,升华。

学生之友范文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一堂课有了好的开头,这堂课便成功了一半。利用新颖的导课艺术,教师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情感产生预热,积极地参与学习,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境入情,生动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以声传情。如放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例如《“人类之友”》一课,开始放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录音。欢快的乐声把学生带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接着是动物们争相介绍对人类的贡献,把学生带入热闹的情境之中。突然欢笑声嘎然而止,传来猫头鹰、青蛙的哭诉声。最后太阳公公庄严宣布政府保护它们的法律,山野林间再次响起一片欢腾。这抑、扬、顿、挫的声音,能激起学生喜、怒、哀、乐的多种情感。

(二)质疑激趣。课的开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看问题要全面》一课,教师先出示羽毛球拍网线的幻灯片,让学生想象这可能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篱笆;有的说是栅栏……当教师把盖片翻开,学生哗然,原来是羽毛球拍。这样引出“怎样看待一个事物”,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新课的导入还可以采用“背儿歌、猜谜语”、“画面激情”等方法。

二、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这一环节对整个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明确一定的道德观点,然而这些观点不是生硬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师自身的情感传递,让学生动之以情,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并且把握情感体验的契机,把它上升为道德认识,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

创设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情感的方法很多,而恰当地选择电教媒体,有时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为电教媒体有声音与形象的生动性与感染性。利用具体的场面和音响刺激学生,引起他们情绪反应,诱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做到动之以情。例如《“人类之友”》一课,要让学生了解捕杀有益动物和珍贵动物是违法行为,并对此行为表示憎恨,单凭教材中青蛙与猫头鹰的讲述是不够的。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选择一个动人场境:两只丹顶鹤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它们为人类消灭害虫。一支罪恶的枪瞄准了他们,其中一只丹顶鹤惨遭不幸,倒在血泊之中。真实的画面配以教师动情的解说,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着,许多学生饱含热泪,他们说:“这些朋友真可怜,伤害它们的人真可恨,我们一是要保护它们……”像这样教学,还需要教师作更多的讲解吗?学生已通过这真切的视听感受明白了人类要保护有益动物和珍贵动物的道理。为了把握这一契机,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课堂上可将保护有益动物的规范性要求打成字幕片,这样政府对保护有益动物和珍贵动物的法律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

三、激发情感,促进道德认识的转化。

学生获得的道德观点主要是来自于教材,而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必须拓展课文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深化学生的认识,以强化学生已获得的道德观点。如在教学《当他遇到困难》一课时,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小洪涛遇到不幸,我们要同情、关心、帮助,从而明白了“我们应该同情别人的不幸,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一道理后,教师拓展了课文内容:或组织学生讨论观看录像,或联系实际了解同学在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在校内、校外、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认识到大家要互相关心、帮助。进而扩展到社会,社会是个更大的集体,边远山区的小伙伴由于贫困而失学,大家节约零花钱,纷纷为希望工程捐款,这些都是同学们正在做或已经做到的。然后再扩展到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位农村小保姆身患癌症,聂珊珊一家为她伸出援助的手,使她战胜病魔,勇敢地面对人生。安徽遇到洪灾,党中央极为关心,全国人民送衣、送药、捐款、捐物。以上教学环节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四、以知导行,以情促行。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点的基础上,教师让他们进一步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就会集中指向和调节他们的道德行为。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书中所列的练习内容及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的辨析,讨论、矫正,从而运用道德观点,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

如教学《盾牌的两面》一课,教师在导行环节上,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迷恋电子游戏”这一现象,就“电子游戏该不该玩”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电子游戏对同学们有利,它可以使人手灵活,思维敏捷……但对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学,由于沉浸在其中就会影响学习和健康,因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以上教学,使学生通过讨论,运用了“看问题要全面”这一科学方法,强化了本课的道德观点,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教育性。

五、总结,升华。

学生之友范文篇8

关键词:道德建设责任意识培养方法

当今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近几年来,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因此,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当前抓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市二期课改对本市中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2.责任意识培养的阶梯目标

2.1学生发展的“五个阶梯”目标:

目标阶梯之一: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

目标阶梯之二: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

目标阶梯之三: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

目标阶梯之四: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目标阶梯之五: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2.2责任意识培养的重点。

第一层次:感受现实,增强学习责任感。了解社会关爱,奋发努力学习。操作载体:新生入学教育(军训、行为规范教育);访谈有关人士(校内:班主任、任课教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校级领导。校外:政府官员、社会贤达、家长代表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了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时代对人才的呼唤,思考对自己、对它人、对社会负责的人生设计;参加党课学习,开展党章学习小组活动。

第二层次: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竞争岗位(设立多层面工作岗位,让每一位现实都能早道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培养主人翁的负责精神);岗位评价(从社会服务、行为规范)。

3.责任意识培养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以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敢于提问、回答。8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进步快、活泼、可爱。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

4.责任意识的培养要珍视学生的成功

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比如说:“你能跟同学愉快的相处,老师真高兴。”这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充满自信心。学生向你提出某种意见,你倾听后说:“你的建议值得我接受,并且使我欣慰。”学生从你的反应中体验到自己具有判断力。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参与。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他说:“我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在学校,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还可以委托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对于学生的过分保护,过分操纵,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自己一手操纵,这是对学生的力量估价过低的表现。剥夺实践,不仅障碍了能力的形成,而且使学生丧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聪明的老师是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而鼓励他们独立学习的。

5.责任意识的培养要多给学生提供摆脱失败,虚拟成功的机会

挫折虽然会使人失去信心,但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使它转化。苏霍姆林斯基对四年级以下的学生从不打不及格分数,而让他们重新做失分的题目,让他们在进步中得到好成绩,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见教师要在教学中,活动中不断地虚拟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当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取足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在创设的机遇中没有把事情做好,老师就加以指责,甚至挖苦、讽刺,这不仅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而且会跟你对立。公务员之家

6.责任意识培养的重心是学生的“一技之长”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总之,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当前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效方法,中学教育工作者要给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学生之友范文篇9

【关键词】岗位能力培养;成本会计;课程改革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掌握成本计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方法。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让就业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能仿真就业环境来学习专业知识成为职业教育的新方向。

一、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传统成本会计教学的缺陷

传统成本会计教学是基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成本费用核算过程,即工人借助机器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产成品,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归集出总成本后以生产的产品为中心,把总成本在当月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这也是目前成本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往往以某制造工业企业的数据为例来演算成本计算过程。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货膨胀等客观因素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成本核算的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仍进行传统成本会计教学显现出很大弊端。

(二)新经济形势对成本会计课程提出改革要求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产品的大量同质化需求转变为五花八门的个性化需求,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个性化产品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传统成本会计教学中成本分配的产品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学生到实际工作中,能够应用得上的并不多,新经济形势对成本会计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三)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迫切需求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但目前的成本会计课堂大多数仍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于成本会计教材中复杂的表格,教师只能逐个讲解表中数据间的关系,由于难度较大,学生不明白学习这些复杂表格的目标和意义所在,也不清楚他们学习这些表格有何用处,没有学习目标因此听着听着就会走神,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将来学生是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基于岗位的教学过程成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目前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滞后于客观环境,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模式机械、呆板,无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当前大部分成本会计教材是模拟制造业的环境编写的,成本核算没有考虑新经济形势下的核算需求,教学内容滞后于客观环境。与此同时,当前成本会计教学课堂上教师讲解为主,而任课教师也未深入企业研究成本会计具体核算过程,课堂上也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二)教学内容偏向成本核算而忽略成本管理

现在大部分的成本会计教材编写的重点在于核算流程,包括成本核算一般程序、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编制方法等。成本管理的内容较少,使得学生对成本管理缺乏整体、完整的理解。

(三)教学方式单一,未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目前成本会计教学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技术使得课程学习内容更丰富,但当前大多数多媒体教学质量并不如人意,教师制作课件的质量不高,仅用多媒体来播放从相关网站上下载下来的课件,仅仅是把教材内容反映在幻灯片上,课件中没有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亮点,未能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三、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成本会计仿真教学改革思路

(一)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成本会计是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衔接课程,同时也是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具体补充,还融入多学科的知识,涉及到统计学、管理学和运筹学相关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成本会计不应局限于核算的内容,还应增加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等成本管理的内容,使得学生将来能更从容地胜任成本管理相关工作。

(二)搭建成本会计仿真教学平台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在课堂中引入学生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如产品成本核算的分步法,如果仅仅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讲解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分步法,没有亲自参与实践环节,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何要有这两种分步法,更别说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实践教学方式有校外实习与校内模拟实习两种,校外实习可使学生增加实际感受,但机会不多,因此搭建校内仿真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可利用厦门网中网软件中的成本核算模块让学生仿真地参与企业成本核算,提高实践技能。

(三)引入模块化教学和项目教学法

成本核算工作复杂而烦琐,各章节内容环环相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学到后面忘记前面的情况,因此在成本会计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和项目教学法,把所学知识点根据操作共同点细分为各个模块,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案的制定与选择、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参与教学的全部过程,如在学习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分配中,将案例企业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和工制造费用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表中可以看出当月生产全部产品(包括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总成本,再在另一个表格中呈现出当月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数量,给学生分配一个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理解分别计算出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再相互观摩多种方法后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作者:温志桃 杨国臣 单位:1北海职业学院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红霞,于广敏.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7(08).

[2]郭秀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会计之友,2009(01).

[3]庞碧霞.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8).

学生之友范文篇10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一堂课有了好的开头,这堂课便成功了一半。利用新颖的导课艺术,教师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情感产生预热,积极地参与学习,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境入情,生动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以声传情。如放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例如《“人类之友”》一课,开始放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录音。欢快的乐声把学生带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接着是动物们争相介绍对人类的贡献,把学生带入热闹的情境之中。突然欢笑声嘎然而止,传来猫头鹰、青蛙的哭诉声。最后太阳公公庄严宣布政府保护它们的法律,山野林间再次响起一片欢腾。这抑、扬、顿、挫的声音,能激起学生喜、怒、哀、乐的多种情感。

(二)质疑激趣。课的开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看问题要全面》一课,教师先出示羽毛球拍网线的幻灯片,让学生想象这可能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篱笆;有的说是栅栏……当教师把盖片翻开,学生哗然,原来是羽毛球拍。这样引出“怎样看待一个事物”,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新课的导入还可以采用“背儿歌、猜谜语”、“画面激情”等方法。

二、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这一环节对整个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明确一定的道德观点,然而这些观点不是生硬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师自身的情感传递,让学生动之以情,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并且把握情感体验的契机,把它上升为道德认识,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

创设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情感的方法很多,而恰当地选择电教媒体,有时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为电教媒体有声音与形象的生动性与感染性。利用具体的场面和音响刺激学生,引起他们情绪反应,诱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做到动之以情。例如《“人类之友”》一课,要让学生了解捕杀有益动物和珍贵动物是违法行为,并对此行为表示憎恨,单凭教材中青蛙与猫头鹰的讲述是不够的。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选择一个动人场境:两只丹顶鹤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它们为人类消灭害虫。一支罪恶的枪瞄准了他们,其中一只丹顶鹤惨遭不幸,倒在血泊之中。真实的画面配以教师动情的解说,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着,许多学生饱含热泪,他们说:“这些朋友真可怜,伤害它们的人真可恨,我们一是要保护它们……”像这样教学,还需要教师作更多的讲解吗?学生已通过这真切的视听感受明白了人类要保护有益动物和珍贵动物的道理。为了把握这一契机,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课堂上可将保护有益动物的规范性要求打成字幕片,这样政府对保护有益动物和珍贵动物的法律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

三、激发情感,促进道德认识的转化。

学生获得的道德观点主要是来自于教材,而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必须拓展课文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深化学生的认识,以强化学生已获得的道德观点。如在教学《当他遇到困难》一课时,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小洪涛遇到不幸,我们要同情、关心、帮助,从而明白了“我们应该同情别人的不幸,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一道理后,教师拓展了课文内容:或组织学生讨论观看录像,或联系实际了解同学在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在校内、校外、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认识到大家要互相关心、帮助。进而扩展到社会,社会是个更大的集体,边远山区的小伙伴由于贫困而失学,大家节约零花钱,纷纷为希望工程捐款,这些都是同学们正在做或已经做到的。然后再扩展到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位农村小保姆身患癌症,聂珊珊一家为她伸出援助的手,使她战胜病魔,勇敢地面对人生。安徽遇到洪灾,党中央极为关心,全国人民送衣、送药、捐款、捐物。以上教学环节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四、以知导行,以情促行。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点的基础上,教师让他们进一步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就会集中指向和调节他们的道德行为。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书中所列的练习内容及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的辨析,讨论、矫正,从而运用道德观点,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

如教学《盾牌的两面》一课,教师在导行环节上,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迷恋电子游戏”这一现象,就“电子游戏该不该玩”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电子游戏对同学们有利,它可以使人手灵活,思维敏捷……但对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学,由于沉浸在其中就会影响学习和健康,因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以上教学,使学生通过讨论,运用了“看问题要全面”这一科学方法,强化了本课的道德观点,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教育性。

五、总结,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