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0:42:28

选择性

选择性范文篇1

从整体来看,整个中职的课程体系在变。随着选修课程的大大增加,原来的课程体系构架将要彻底打乱。原有核心课程的很多内容将要通过重新设置并渗透到分方向的必选课程中;同时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增加了大量的选修课程。从班级来看,课表在变。核心课程一般在行政班中统一上课,而选修课程是将全校打乱,行政班的学生将按各自的兴趣选择分散于各教学班中。做到一班一课表,一人一课表。课表的多样化是课改中的一大亮点。课程内容、教材在变。有的是原有教材的取舍和变更,更多的则是要求我们“无中生有”,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兴趣激发的角度重新编写。学生们看到的将不再是单调枯燥的文字,不再是各种呆板的计算公式等,而是更加符合他们兴趣爱好的内容。教学的对象、学习的组织在变。教师将要面对来自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原本在行政班建立的学习小组将在教学班完全拆解。学生将会与更多不同性格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会更多,也会更加了解所学专业的不同之处。教学的时空、环境在变。老师不再是只在一个单一的教室上课,而学生也将不再总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上课。教学的地点不再固定,教学的时间也不同。由于选课不同,同一个班的学生上课的时间也不同。作为一名教师,要应对这一系列的改变;作为一位管理者,要掌控这一系列动态变化的规律,让一系列的变化有序、有效。

二、应对改变的思考

第一,评价是期望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着教育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方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方式的人性化;要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以通过评价激励进取。评价是有序、有效的手段,评价到哪,执行到哪,及时科学的评价应该是我们的抓手。第二,建立紧密型合作学习小组是解决一个教师关注力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平台。在选择性课改下,教师面对经常变动的教学对象、复杂的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指导时常显得力不从心。课堂的教学效率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良好教学班和行政班的小组团队的分别建立可促进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实现有效教学。第三,科学把握教学班与行政班小组动态变化因素是关键。实施选修走班后,教学班与行政班的小组成员会有较大的变化,小组建设就会出现新问题。为了使每一个学习小组快速形成紧密型合作团队,让学生无论是在教学班还是在行政班都有强烈的组织意识,建立一种小组与个人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机制势在必行。理清个人和不同类别小组间的关系,合理设置评价内容、评价权重、评价时段、评价时机、激励主体是内在的关键因素。第四,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是保证过程有序、结果有效的实现途径。选择性课改下走班教学,我们既要保证每一个教学班、每一节课过程有序,还要保证学生在其中能够学到东西,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全过程关注学生成长,记录学生成长要素。评价是导向,而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第五,应对变化,必须要快速反应,建立一套便捷有效的信息化传输和分析系统是实现快速反馈的基础。一方面通过快速的评价反馈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得到成功的激励和问题的纠正,另一方面及时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提供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进一步还可以通过适时的大数据分析发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决策提供数字依据。而科学的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三、应对改变的策略

一是教师是课改的落实者,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本次课改的意义。选择性课改是一项唤醒和激发中职生信心与兴趣的行动。教育的使命是“发现”,重在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应该通过不一样的课程,挖掘出每位学生的天赋与特长,把看上去差不多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对待课改,我们教师要通过理论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自觉的行动。二是建立数据互通的选课、学分制和资源网络学习三大平台,构筑信息化网络体系。教师可在资源网络学习平台上申报课程,设立课程介绍,建立课程资源,这些信息又与选课平台互通为学生选课提供参考。学生在选课平台选课,而后在资源网络平台寻找资源帮助学习,通过教师评价或自测可在学分制平台上及时反馈学生学业绩效数据,由平台自动生成课程学分和学分档案,学生、小组导师及家长也可同时上网查看相应的学业信息。

四、小结

选择性范文篇2

一、SERM的特征、分类及作用机理

(一)SERM的特征及分类

SERM是人工合成的非甾体类化合物,能选择性地结合于体内不同部位和组织的雌激素受体,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与骨成骨与破骨细胞和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结合,表现出雌激素作用,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而与乳腺(乳腺细胞)和子宫内膜部位(上皮及肌层细胞等)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则表现出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乳腺细胞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生[1,2]。

SERM依其结构可分为3大类型[3,4]:(1)三苯乙烯的衍生物:代表为三苯氧胺(tamoxifen,TAM);(2)二氢萘的衍生物:代表为萘氧啶(nafoxidine,NAF);(3)苯并噻吩的衍生物:代表为雷诺昔酚(raloxifene,RAL)。TAM是最早人工合成的SERM,能选择性的与骨细胞上雌激素受体结合而抑制骨丢失,同时对乳腺细胞则表现出抗雌激素的作用,因而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但TAM对子宫内膜却有雌激素样作用,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5,6]。因此,TAM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防治方面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近来发现了一类在乳腺和子宫具有拮抗雌激素作用、在骨和心血管系统具有雌激素作用的新型SERM,即RAL及其类似物[7]。这类药物满足了绝经后妇女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对雌激素的需要,同时又避免了应用雌激素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对NAF,目前尚未见临床研究报道。

(二)SERM的作用机理

一般认为,SERM的组织选择性与其结构有密切关系[7,8]。它可能通过自身结构变化,或在不同的组织中与不同的雌激素受体亚型结合后而产生的结构改变,以及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通过各细胞间的相互影响,在不同的组织和部位发挥不同的生理效应。分子水平的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与雌激素或具有雌激素特性的物质(如SERM)结合后,可激活多个位于DNA上的应答素(DNAresponseelement),如雌激素应答素及RAL应答素,通过应答素来调节基因的转录,影响蛋白质的合成[9]。已知有多种基因含有类似RAL应答素的序列,如osteonectin基因、尿激酶胞质素原激活基因、特异性神经轴突生长蛋白GAP-43基因以及癌胚蛋白c-MYC基因等,这些基因通过雌激素的调节编码在骨、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因此,一种雌激素或具有雌激素特性的物质是通过调节多种DNA应答素来发挥作用的,在不同的组织中,调节的应答素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如雌激素或抗雌激素的作用。

二、SERM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

(一)动物实验

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SERM特别是RAL对雌性去势大鼠具有多种作用,表现为对骨及血脂具有雌激素保护作用,对乳腺及子宫具有抗雌激素作用[7,10-12]。

1.对骨代谢的影响:给去势2周后的大鼠分别给予TAM(3mg/kg*d)、RAL(3mg/kg*d)或乙炔雌二醇(0.1mg/kg*d)连续3周,发现在治疗14d后,乙炔雌二醇组血清骨钙素比对照组低34%,TAM和RAL组则分别比对照组低20%和28%。尿胶原吡啶交联水平在治疗14d后,上述3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达到了假手术组水平;而且RAL与尿胶原吡啶水平呈依赖关系,其半数有效剂量为0.1mg/kg。说明,TAM、RAL和乙炔雌二醇均可降低由于去势而造成的高骨转换率,从而防止急剧骨丢失的发生[13,14]。对去势大鼠分别给予RAL或乙炔雌二醇后,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变化不一。Black等[2]认为,给去势大鼠无论RAL还是乙炔雌二醇后,其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无显著改变;而Curiel等[14]则认为,给去势大鼠乙炔雌二醇后,并不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显著改变,而给予RAL则可显著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并认为这种差异与治疗时间有关。由于血清碱性磷酸酶受体内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如骨性碱性磷酸酶特异,因此有关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2.对骨微结构的影响:对7月龄的去势大鼠予单独或联合用LY353381.HCl(一种RAL类似物)、甲状旁腺素(PTH)、结合马雌激素(倍美力)的研究显示,在实验范围内的LY353381.HCl浓度(0.01~1mg/kg)可以显著预防去势大鼠胫骨、股骨及腰椎部松质骨小梁的重吸收及骨量的丢失。LY353381.HCl与PTH(10mg/kg*d)的联合应用,可使骨量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倍美力(1mg/kg*d)与PTH的联合应用。因此认为,LY353381.HCl单独或与PTH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10]。

3.对骨密度的影响:Sato等[3]研究发现,RAL、TAM及NAF具有阻止去势大鼠骨密度降低的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当分别给予RAL(1mg/kg)和TAM(10mg/kg)时,用药组骨密度显著高于未用药组,但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出RAL的半数有效剂量为0.3mg/kg*d[相关系数(r)=0.94],TAM为0.1mg/kg*d(r=0.75)。当NAF的浓度为1mg/kg时,可以显著增加去势大鼠骨密度;而当浓度为0.1mg/kg或10mg/kg时,则不增加去势大鼠骨密度。但也有研究并未发现雌激素和RAL有增加去势大鼠腰椎和股骨骨密度的作用[14]。

4.对体重及子宫的影响:RAL不增加去势大鼠的体重及子宫重量,而雌激素及TAM则可使去势大鼠的体重及子宫重量显著增加[10,14]。雌激素和TAM显著增加子宫内膜厚度,而RAL对子宫内膜的影响作用较小[3]。此外,雌激素和TAM也显著增加子宫肌层厚度,而RAL在实验所用的3个剂量(0.1、1、10mg/kg)均不增加子宫肌层厚度。说明RAL对去势大鼠的体重及子宫是较为安全的。

5.对血脂的影响:应用TAM、RAL及乙炔雌二醇对去势大鼠治疗4d后,其血清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21d后,乙炔雌二醇组的胆固醇水平虽仍低于对照组,但比治疗初期上升了6.4倍,而TAM、RAL组仅分别上升了1.4倍和1.5倍(仍显著低于乙炔雌二醇组)。提示,SERM对血清胆固醇水平具有较长期的抑制作用[13,14]。

(二)临床研究

Balfour等[11,16]报道,将143例绝经后至少有一处明显脊椎骨折和骨密度降低的妇女,随机予RAL60mg/d(RAL60组)、RAL120mg/d(RAL120组)及钙750mg/d加VitD400IU/d(对照组)治疗,进行为期1年的前瞻性双盲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AL60和RAL120组的骨转换指标均有显著下降,其中血清骨性碱性磷酸酶分别下降14.9%和8.9%,血清骨钙素分别下降20.7%和17.0%,尿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片段/肌酐的比值分别下降24.9%和30.8%。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在RAL60组分别下降7.0%和11.4%。髋部的骨密度在RAL60组显著增加达1.66%,而在RAL120组则无显著增加趋势[11,13]。如以骨密度增加>15%为分界点,则RAL对骨折的发生率并无影响;但若以骨密度增加>30%作为分界点,则RAL可显著影响骨折的发生率,且两者呈剂量依赖关系。此外还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子宫流血、血栓性静脉炎、乳腺异常及子宫内膜的厚度也无显著差异。提示,RAL对预防骨折的发生及降低血脂均有良好的作用[11,15]。

5~60岁,绝经时间2~8年)连续24个月每天分别给予RAL30mg、60mg、150mg或安慰剂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发现,与接受安慰剂组比较,接受RAL的各剂量组骨转换指标(血清骨钙素、骨性碱性磷酸酶及尿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片段/肌酐的比值)均有显著下降,血清骨钙素和尿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片段/肌酐的比值在治疗后6~9个月开始下降并维持至结束,血清骨性碱性磷酸酶在治疗后12个月开始下降并保持不变直至结束;在治疗结束时,RAL60mg/d组的上述3个指标分别降低15.0%、23.1%和34.0%。骨密度(如腰椎、髋部等)在RAL各剂量组均较安慰剂组有显著增加。在RAL150mg组,各部位骨密度增加最明显,而在RAL60mg组髋部增加最多。RAL各剂量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在治疗后3个月就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并维持不变,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在治疗期间则无明显改变[16]。此外,治疗期间各组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栓性静脉炎无明显差异[15,16];RAL60mg组与安慰剂组比较,乳腺疼痛(3.3%与2.0%)、潮热(26.3%与22.7%)以及阴道流血(3.0%与2.2%)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16],因而认为,RAL对预防骨折及降低血脂均有良好作用,并推荐RAL60mg/d为最佳剂量[15,16]。

雌激素仍然是绝经后妇女激素补充治疗的首选药物。虽然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已经证明,RAL及其类似物有可能在防治骨质疏松及心血管疾病方面代替雌激素,但目前的临床研究还不充分和完善,在药物剂量、用药方案及人群选择方面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TurnerCH,SatoM,BryantHU.Raloxifenepreservesbonestrengthandbonemassinovariectomizedrats.Endocrinology,1994,135:2001-2005.

2,BlackLJ,SatoM,RowleyER,etal.Raloxifene(LY139481HCI)preventsbonelossandreducesserumcholesterolwithoutcausinguterinehypertrophyinovariectomizedrats.JClinInvest,1994,93:63-69.

3,SatoM,RippyMK,BryantHU.Raloxifene,tamoxifen,nafoxidine,orestrogeneffectsonreproductiveandnonreproductivetissuesinovariectomizedrats.FASEBJ,1996,10:905-912.

4,GreseTA,SlukaJP,BryantHU,etal.Moleculardeterminantsoftissueselectivityin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ProcNatlAcadSciUSA,1997,94:14105-14110.

5,JordanVC.FourteenthGaddumMemorialLecture:acurrentviewoftamoxifenforthetreatmentandpreventionofbreastcancer.BrJPharmacol,1993,110:507-517.

6,IsmailSM.Pathologyofendometriumtreatedwithtamoxifen.JClinPathol,1994,47:827-833.

7,GoldsteinSR.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anewcategoryoftherapeuicagentsforextendingthehealthofpostmenopausalwomen.AmJObstetGynecol,1998,179:1479-1484.

8,BryantHU,MageeDE,ColeHW,etal.LY117018HCL,aselectiveestrogenreceptormodulator(SERM)intheovariectomizedrat[abstract].JBoneMinerRes,1995,10(Suppl1):T421-421.

9,YangNN,VenugopalanM,HardikarS,etal.Identificationofanestrogenresponseelementactivatedbymetabolitesof17beta-estroadiolandraloxifene.Science,1996,273:1222-1225.

10,SatoM,ZengGQ,RowleyE,etal.LY353381xHCl:animprovedbenzothiopheneanalogwithboneefficacycomplementarytoparathyroidhormone-(1-34).Endocrinology,1998,139:4642-4651.

11,BalfourJA,GoaKL.Raloxifene.DrugsAging,1998,12:335-341.

12,KeHZ,CrawfordDT,QiH,etal.DroloxifenedoesnotbluntboneanaboliceffectsofprostaglandinE2,butmaintainsprostaglandinE2-restoredboneinaged,ovariectomizedrats.Bone,1999,24:41-47.

13,FrolikCA,BryantHU,BlackEC,etal.Time-dependentchangesinbiochemicalbonemarkersandserumcholesterolinovariectomizedrats:effectsofraloxifeneHCl,tamoxifen,estrogen,andalendronate.Bone,1996,18:621-627.

14,CurielMD,CaleroJA,GuerreroR,etal.EffectsofLY-117018HClonboneremodelingandmineraldensityintheoophorectomizedrat.AmJObstetGynecol,1998,178:320-325.

选择性范文篇3

井下矸石有建井过程排出的矸石和采煤过程排出的矸石,前者必须运至地表再加以处理;而后者既可以在井上处理又可以直接在井下处理,做到矸石不出井。在煤矿生产过程,对开拓、准备开掘出的矸石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矸石运到地面堆积于空旷地带,形成矸石山;另一种是对矸石在井下进行处理,进行巷帮充填或向采空区及废弃巷道中排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清洁生产势在必行,为此各国都在朝着无污染的生产方向发展。对于煤炭生产来说,解决矸石不出井,或者说实现井下煤、矸分选与回填是主要的发展方向。由于煤矿井下条件环境的限制,煤、矸分选技术应满足的条件:设备简单、安全可靠、分选能力大、运行寿命长的特点发展。

2、煤和矸石破碎分选过程中的丢煤率和混矸率

根据不同的矿石类型和对选矿产品的不同要求,在工业应用中可采取不同的选矿方法。常用的选矿方法有重选法、磁选法、电选法和浮选法,对于煤炭行业,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重选法和浮选法。评价这些地面选矿方法的分选效果时,常用到品味、产率、回收率、选矿比以及富矿比等工艺指标。表述原煤含矸情况时,含矸率是普遍应用的一个指标,其定义为原煤中矸石的含量占原煤总量的比率。

煤和矸石井下直接破碎分选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洁净煤生产技术,其工艺要求是在机构的碾压过程中,将煤块破碎溜入运煤胶带机,矸石保留运至填矸系统。可见,确定合适的液压传动载荷后,在破碎分选过程中,使煤块充分地进行破碎,而保留很多的矸石块,是煤和矸石破碎分选的最佳效果。在煤和矸石的破碎分选过程中,将那部分没有被破碎、随运矸胶带机进入回填系统而丢掉的煤的重量称为丢煤量,丢煤量占原来总煤量的比率称为丢煤率。在煤和矸石的破碎分选过程中,将那部分被破碎而且随着碎煤溜入运煤胶带机的矸石的重量称为混矸量,混矸量占原来总矸石量的比率称为混矸率。为此,针对煤和矸石井下破碎分选技术的工艺特点,提出丢煤率和混矸率这两个主要的分选工艺指标,用以评价煤和矸石井下破碎分选的效果。

3、煤矸选择性破碎分选策略

1.双能γ射线透射法煤矸在线识别

双能γ射线透射法主要利用机械、模式分类识别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对煤和矸石进行识别分选,并研制了煤矸石自动分选机,该分选设备由机械传输、煤矸石识别和分选控制三部分组成。采用胶带输送机作为传输机构,可依据所需处理煤量的多少,确定传输胶带的宽度和带速,胶带上面分割成若干个通道,以保证块煤在胶带上依次排队运行;利用γ射线场作为识别机构的激励场,每一通道独立地配置一套由双能γ射线源,射线传感器,气动执行器和测控仪表组成的识别与分选系统,在γ射线的激励下,煤和矸石的辐射通亮强度不同,经计算机处理,识别出煤与矸石,并向分选系统发出指令,将矸石排除。

2.煤、矸灰度识别技术

该技术系统包括:CCD射像头、图象采集卡、计算机、通讯卡、控制设备等。基本原理为:依据煤块和矸石的灰度分布情况存在的差异,通过射像机把这种灰度射录下来并传送给计算机,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出是矸石或是煤块。依据这些数据通知排矸机构把矸石排出。这种技术也进行了应用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果。在应用中发现,现场原煤中经常含有水或煤泥,使煤块表面被煤泥遮住,造成亮度降低从而较难与矸石区分。

3.滚筒碎选机又称选择性破碎机

根据井下煤矸破碎分选的工艺和技术要求,选择性破碎机运行原理如下:井下煤矸破碎分选及矸石回填系统包括筛分机、破碎分选机和矸石回填机,其中筛分机、破碎分选机是煤矸破碎分选工艺的主要设备。原煤经过筛分机,筛分成50-90mm、90-130mm和130-170mm三个等级的块体,不同等级的煤和矸石块分别输送到对应的给送机构。通过给送机构的振动机,使煤块和矸石块按一定的顺序送到排队机构上的排队孔中,排队机构将煤(矸)块分别运输到分选滚筒的下面,分选滚筒与排队机构以相同的速度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由于压轮对煤或矸石的加载作用,煤块被压碎,矸石块完整的通过分选滚筒。被压碎的煤块因煤的自重自动落到运煤胶带机上外运。矸石没有破碎,因而块度较大,不能通过托板上的孔而被排队链运输到驱动滚筒前方的运矸胶带机而运至矸石回填系统。通过上述运行过程,可以实现煤和矸石的破碎分选。

【摘要】选择性破碎分选是岩石、矿物等破碎分选新技术,它有别于传统的完全破碎法。选择性破碎分选就是在选择性破碎分选设备中,对混合物料施加适当的作用力,使硬度较大的岩石、矿物质不破碎或较少破碎,而硬度小的岩石、矿物完全破碎或基本破碎。煤矸选择性破碎分选是洁净煤生产技术的源头,开发先进煤矸选择性破碎分选技术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煤炭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煤矸选择性破碎分选

参考文献:

[1]周甲伟.弹道式煤矸分选中煤矸石恢复系数的数值.计算煤炭科学技术,2008.

选择性范文篇4

某环保组织成员在一林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为与当地盗猎分子作斗争,私自买了猎枪等防身武器,由于该组织的成员向外界透露了当地政府保护野生动物不力甚至包庇犯罪分子等事项,惹恼了有关部门和人士,于是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将其逮捕。表面看,罪证确凿,但熟悉内情的人却愤愤不平:我们的法律究竟要保护什么、打击什么?难道是要被坏人所用、来打击报复好人吗?

类似这样的困惑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尤其如此。以时下中国为例,由于新旧体制转轨等原因,腐败的机会增多,使官员的腐败几率也相对较高,以致有人估计,若严格按照刑法贪污、受贿5千元即构成犯罪的标准,那么将有不少官员处于不查则已、一查就会有事的境地。在此情形下,若严格奉行法条主义,只就事论事,会不会造成法律真的偏离其本来目标、使法律沦为被某些人用来整人的工具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依照我们传统的观点和思维,前述案例的辩护理由似乎是很难成立的,被告人只能就法律所指控的事实成立与否进行辩护,如果不能从事实和证据上否掉指控,那么对不起,得维护法律的尊严,构成什么罪定什么罪,该判多重就判多重。至于相比起其他人而言,我还算是干净的,大家都这样做、为什么偏偏对准我,此类话语往往会被法官以与本案无关为由予以打断。就是我们这些法律专家,又何尝不曾如此呢?面对一些前来咨询的令人同情的案件,明知当事人是被陷害或者报复,却苦于其确实被对方抓住了把柄,无以从法理上想出一个法子。

不过,耶鲁大学葛维宝教授的意见显然能给我们以启发:在此类案件中,“政府恶意”显而易见,检察官应当以“社会公共利益”为重,酌情不予起诉或者可以避重就轻地策略性起诉;而法官也应当允许被告方将“政府恶意”作为一种减免刑事责任的辩护理由,并在定罪判刑中加以切实考虑。

作为对此种观点的补充,曾任美国联邦检察官的耶鲁大学柏恩敬研究员介绍道:在美国的刑事诉讼中,法院确实是允许将“选择性起诉”作为一种辩护理由的。

所谓“选择性起诉”,是指政府(在美国,检察官被视为政府律师)基于某种“恶意”或“偏见”,有选择地对某人进行起诉。譬如,按照美国法律,任何被遣返的非法入境者再次非法入境,即构成重罪,但实践中多次非法入境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并没有被定罪判刑,“9·11”后,一位阿拉伯人因第二次非法入境被捕,他在法庭上就提出自己是被“选择性起诉”的,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质,是违宪的,法院虽然最后没有判他无罪,但还是考虑了他的辩护理由的,只象征性地处罚了他一下。

进一步的阅读使我发现了更多的这方面的材料,例如,2001年,美国的肯塔基州东部地区共逮捕了18家餐馆的近200位非法打工者,其中17家餐馆的老板相信他们是被那些非法打工者伪造的文件所蒙骗,因而不予起诉,惟独一家拉美人老板却被以“非法雇佣罪”提起刑事起诉,检方也不相信他被那些非法打工者伪造的文件所骗的辩解。

选择性范文篇5

会计专业是传统老牌专业,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就业前景较好,人才需求多样,专业技能要求高的特点。从就业网统计来看,毕业生月薪水平近4000元,所以每年招生量保持稳定,但社会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从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学习与传统教学已经出现不情不愿的状态,学校更多的是“一刀切”式的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的。然而社会、家庭以及学生本人对会计专业学习需求已经出现了不同的方向,也为会计专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考。选择性课改的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些矛盾,为将来培养适应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会计专业的发展给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新的课题,必须给予学生不同阶段多次的选择权,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要重视会计专业的时代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传统会计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产品与工具的不断延伸,会计专业已经发展成包含会计、财务管理、统计、理财等多个方向的综合应用性专业,每个方向都需要大量此类应用型人才。从会计岗位的需求来看,人才需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第一,从事仓库保管、车间产品统计、收银等一般岗位的会计人员;第二,从事企业出纳、财务管理、成本计算、工资会计等重要工作岗位的会计人员;第三,从事审计、金融产品设计开发等高级工作的会计人员。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现状来看,教学计划和方式大致相同,理论课多于实践课,课程设置多,多而不精,到最后毕业生上岗还是较难胜任工作。

2.学生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专业学习方面也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方向对将来的发展具体很大的影响,只有给同学们自己选,才是最好的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较其它专业的学生,他们成绩较高,计算能力强,对生活向往,自我管理能力强,是学校中比较理性的团体。当然他们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对我们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和施教的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学生学习需求要认真分析,仔细研究。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应该有多样化的学习方案,所以选择性的课程设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推动课堂有效性发展,教学计划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成果有利条件。

3.专业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更是有很高的要求。随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会计专业工具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电算化代替了珠算、手工做账,小键盘代替了手工输入,手工点钞与机器点钞并重,使得专业技能越来越重要。试想一下,空有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那就等于沙漠里盼水喝——干着急。然而选择性课改要求选修课至少要占总课时的50%以上,这给予技能课很多的设置机会,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课可以在选修课中得以设置,可以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技能,提升技能。所以说,为了让学生奖励更好地走上社会适应就业,我们应该提早让他们在校期间做好准备,即在校的课程采用“选择性”教学方式,把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将来发展的方向。

二、围绕选择性,构建会计专业发展“四通四选”模式

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中提出: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与会计专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是一致的。会计专业对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对专业技能要求高,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围绕选择性核心思路,设计好中职会计课程?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的学习方向?整体的教学设计应从“四通四选”模式入手即“入校体验打通专业互换(选专业),一年基础打通课程互认(选课程),二年分流打通专业方向(选方向),三年成效打通就业升学(选出路)”四步走,课程设计采用“公共必修课+核心选修课+自由选修课”三者有机组合模式。

1.入校即体验,打通专业互换。新生入校,我们开设为期一周的短学期课程《走进会计》,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会计的发展,会计职业规划,会计的就业前景,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等,全方面全方位了解会计专业。当然新生还可以观看学校其它专业的体验课程如《走进数控》《走进旅游》等。为期一周的短学期结束后,学生有了第一次选择,可以选择会计专业也可以选择其它专业,打通专业互换。

2.一年打基础,打通课程互认。第一年是会计专业学生打下专业基础课基础和文化课基础的时候,公共必修课比例要适当超过50%。在课程设置上重点掌握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并学习一些基础技能课,如小键盘等。还有在第一年重点打造会计职业生涯规划,对会计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并在专业导师的指引下初步制定自己的规划。在基础课程上,系部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开设多门课程,尤其在选修课上采用课程互认的模式,即每个学生的选修课可以自由选择。

3.二年看分流,打通专业方向。第二年是会计专业学生苦练专业技能,提高理论水平的的关键阶段。在课程设置上应减少公共必修课,增加核心选修课、自由选修课,后者的比例应该超过50%。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专业基础,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如财务管理方向,中小企业会计方向,投资理财方向,金融产品设计方向等。系部给每个方向组合学习模块,在专业导师指导下,根据学习的喜好特长进行选课,如财务管理方向,可以选择财务分析、投资管理、项目管理等选修课组成的模块。每个学习方向按模块整合,选修课之间既独立又联系,使学生每学完一门课程就能掌握一种技能,还可以通过模块学习适应岗位需求。

选择性范文篇6

[摘要]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边界为何受到限制作了详细分析,大都将其归因于有限理性条件。但这些文献针对流通企业来说出现了几点忽略:(1)流通企业具有不同于生产企业的经济性质;(2)流通企业的分店扩张更加类似于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3)信息技术对流通企业规模具有重大影响。流通企业的本质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或提供者)。流通企业可以利用品牌和统一的经营模式进行分店扩张。信息技术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推动流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企业管理和控制的效率,使得流通企业可以比生产企业更容易地对其分店进行“选择性干预”。

[关键词]流通企业;规模;交易专业化;分店扩张;选择性干预

一、回顾

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组织,必然具有规模扩张的倾向,但这一倾向实际上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企业规模可以无限扩大吗”是经济学界由来已久的一个理论谜团。FrankKnight(1921)最早提出了这一困惑:“理论上遇到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企业规模与效率的关系。……因为垄断收益可以给企业带来强大的激励,使之不断地、无休止地扩张;只有靠某种同样强大的、能使效率降低的力量,才能抵消这种扩张。”Knight将限制企业规模扩张的力量归于管理收益递减,理由是:企业越大,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也就越大。他实际上是把企业规模受限制归因于(企业家的)有限理性条件。RonaldCoase(1937)对Knight的分析很不满意:“Knight教授似乎认为科学地分析企业规模的决定因素是不可能的。根据我们上面所提出的企业概念,我们现在就来完成这一任务。”Coase认为交易既可以在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来组织,也可以在企业内部通过雇主权威(计划)来组织。前者的代价是市场交易成本,后者的代价是企业内部组织成本。随着更多的交易从市场转移到企业内(企业规模扩大),组织成本将递增,直到与市场交易成本在边际上相等。这时企业规模得到了确定。然而,Coase在分析组织成本递增的原因时沿用了Knight的“管理收益递减”之说,只是他认为生产要素(主要指企业家才能)价格的变化也可能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之后,关于经济组织、企业性质及其规模的讨论曾一度停滞,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重新兴起(TracyLewis,1983)。以另一种方式提出企业规模问题:如果大企业能像小企业一样恰当地利用生产要素,那么它为什么不能做小企业所能做的一切,甚至做的更好呢?因为它至少可以将自己复制成和市场上有效经营的小企业完全相同的小企业集合。Lewis认为现实中企业规模受限制的原因是政府的垄断管制政策。OliverWilliamson(1985,2002)不同意Lewis的看法,他认为将大企业“复制”成一群小企业必然要辅之以选择性干预(即,只在预期净收益为正时才进行干预),但实际上选择性干预是不可能的。原因是,随着企业规模增大,企业科层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将更加复杂,内部信息传递的扭曲程度也越来越大,2再加上个人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如会计造假)、官僚主义无能、个人激励弱化、内部游说的危害等,共同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低效率。Williamson称之为“控制损失(controlloss)”。PaulMilgrom和JohnRoberts(1990)正式分析了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在信息要求与传递方面如何造成科层高成本——中央权力的成本。他们认为,“……这一中央权力的存在与有效率的选择性干预政策是不相容的。干预权必然包含着无效率干预的权力。然而,这种干预即使在总体上缺乏效率,对于某些人和团体来说却是有益的。因此,或者进行无效率的干预,资源被用于干预活动或阻止干预的活动上;或者限制干预权力,而这意味着必须放弃某些有效率的干预。”他们详细说明了掌握中央权力的人出于自利动机而滥用权力的成本,以及组织中的其他人出于自利而劝说掌握中央权力的人过度地或错误地使用权力而造成的影响成本。事实上,Milgrom和Roberts从另一个侧面支持了Williamson的“复制/选择性干预不可能定理”。

与交易成本理论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研究企业边界的方法是产权理论。它始于SanfordGrossman和OliverHart(1986),OliverHart和JohnMoore(1990)、DavidDeMeza和BenLockwood(1998)、RaghuramRajan和LuigiZingales(1998)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们把企业边界看作是一个产权配置问题,即企业边界对应于企业的产权范围。BengtHolmstrom和JohnRoberts(1998)详细比较了研究企业边界的交易成本方法和产权方法。3限于本文分析目的,我们对研究企业边界的产权方法不作详细回顾。

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对企业性质及其规模的讨论对于流通企业来说,至少出现了以下几点忽略:第一,现实中的企业至少可以分为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二者在经济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第二,流通企业的复制(分店扩张)和现代企业理论中复制之说具有明显不同;第三,信息、控制、管理、交易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对企业规模有重大影响。这些忽略使得他们基于生产企业的分析结论并不能用来很好地解释流通企业。

二、流通企业相对于生产企业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

主流经济学(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将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统称为工商企业或企业(businessenterprise或firm),付诸同样的理论处理,掩盖了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生产企业主要从事生产,谋求生产的专业化利益。流通企业专职于交易,谋求交易的专业化利益,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或提供者),它的产出直接表现为交换效率。

HaroldDemsetz(1997)在比较新古典企业理论和Coase开创的企业理论时,虽然明确提出了“即使交易这一服务也是由企业来生产的”,但他并没有特别地区分出生产交易的企业就是流通企业,而是集中于单人企业(自给自足)、多人企业和市场交易之间的关系。杨小凯(1990,1998)利用他的分工理论分析了专业商人的产生及其专业化交易的性质。他认为交易活动也可以在自给自足和专业化之间进行选择,而专业商人其实就是交易的专业化选择。4尽管杨小凯并没有明确使用流通企业这个词,但他对专业商人的分析显然具有流通企业的涵义。柳思维、李陈华(2003)沿着杨小凯的路线,从分工、专业化和交易成本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流通企业的产生及其交易专业化的性质。

流通企业的产生根源于分工与交易的两难冲突。交易成本越低,分工发展越快,专业化利益相对越大;而分工越细、专业化水平越高,交易次数越多,交易形式也越复杂(如企业形式和政府形式的交易),交易成本越高,从而又限制了分工的发展。因此交易成本或交易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这一两难冲突是专业化于交易活动、提高交换效率的流通企业产生的经济根源。流通企业的主要经济功能正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推动交换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提高。流通企业的本质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提供者。

流通企业完全专业化于“交易的生产”,拥有一定的资本规模、专用的交易技术和成熟的流通网络,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交换效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流通企业以集中交易替代各个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分散交易以减少交易次数、以程序化交易替代一次性交易以降低交易风险、以合理的网点设置以缩短交易距离,充分实现了交易“生产”上的规模经济,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2)流通企业专业化于交易活动,边干边学,其交易技能在使用中日益熟练、新的交易技术不断创生、流通网络逐步扩大并渐趋于完善,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专业化利益);(3)流通企业的高度专业化使得其自身也被“套牢”于高度专业化的交换经济系统中,难以从中间交易地位上退出,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分工和交易的良性循环。

流通企业的交易专业化的经济本质意味着其本身就是作为一种交易形式而存在,是市场的载体。市场交易的扩大直接表现为流通产业的扩张。从这种意义上看,流通企业和市场交易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促进的。理解这一点对于本文所分析的流通企业规模扩张及其限制具有关键意义。

三、流通企业的扩张模式及其限制

(一)单店扩大

在主流经济学教科书里,说到企业扩大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单个厂商产出的增加。但单个厂商规模受到大规模不经济的限制,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终上升。流通企业的单店扩大(即某一特定商场的规模扩大)也较容易受到限制,但原因首先并不在于成本,而在于需求方面的约束。

商场内部各个部门所从事的活动属于“类似活动”——需要相同能力的活动。因为在单店(商场)内部,各个柜台和服务区之间的活动并没有先后的时序联系,都在同时进行交易活动;再者,这些活动之间很少存在相互外部性,服装卖区生意的好坏对文具卖区的业务几乎没有影响。而生产厂商内部各个部门的活动属于“互补活动”——各个部分(指生产流程中的各个阶段)需要以某种方式进行协调的活动。5因为生产企业的各个阶段或各道工序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息私有性和技术独特性,而它们之间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内部协调(从而组织成本)对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生产厂商规模增大会导致协调效率下降、组织成本上升。流通企业的内部协调相对容易的多,其单店规模受到的限制主要在于当地市场条件(人口、地域、购买力、政府政策等),而不是大规模的成本不经济。所以我们说生产厂商的规模限制更多在于成本不经济,流通企业单店的规模限制更多在于市场需求方面的约束。

流通企业单店规模扩大受到限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购物的便利性是消费者购买选择决策中的重要变量,城市的道路、交通、地价及建筑布局等方面因素限制了单个商场的规模扩大,给多样化的商业形式(小卖部、小商店、小商场、百货商场、大型超市)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广大空间;(2)消费者在偏好、能力上的差异分布和市场竞争的客观存在使得各种商业形式和商业主体不可能“统一格式”,而是形式各异、大中小共生的流通格局;(3)政府反垄断的商业政策有助于维持商业形式和商业主体的多样化;(4)某一特定城市有限的人口、人口密集度和购买力限制了流通企业的单店扩张,这种限制是单店扩张模式的封顶线。因此单店扩大不是流通企业规模扩张的有效方式。

(二)垂直一体化

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一样,也可以通过垂直一体化来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流通企业也涉及类似于生产企业的“自制或购买(make-or-buy)”决策: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还是在市场上组织交易。比如,在市场上购入一般的售货员的劳动服务(短期和约),或者培训一支企业专用的售货员队伍(长期和约);临时购买市场咨询服务,或者雇佣一个市场营销专家;从市场购入运输服务,或者拥有自己的车队;从生产商那里直接进货,或者从大型经销商、批发商那里进货;直接与消费者交易、从事零售业务,或者只从事批发而将零售终端让给更小的零售商,等等。但此类“自制或购买”并不是影响流通企业规模的主要因素。事实上,流通企业以垂直一体化扩大规模的空间也是非常有限的。

我们令A、B和C分别表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在A、B之间及B、C之间没有任何中间交易组织时,流通企业便走到了垂直一体化的尽头。现实中许多大流通企业大都是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再直接出售给消费者。这表明它们已没有进一步垂直一体化的空间了。首先,B不可能对A进行后向一体化,原因是:(1)生产企业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资本规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规模经济,并且许多产品的生产都涉及相对专用的技术,这种资本和技术壁垒使得流通企业不能容易地向生产领域扩张;(2)流通企业经营的产品种类成百上千,为了节省与生产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而选择自制是难以想象的(否则也就不叫流通企业了),流通企业的决策只在于从哪一家生产企业进货、进多少货,以及在交易条件不满意时停止某种产品的进货(退出交易);(3)流通企业向生产领域扩张、实行后向一体化会消蚀其自身的专业化优势,专门从事交易比同时从事交易和生产的效率要高得多。6

其次,B不可能对C进行前向一体化,原因是:(1)消费者数量众多且偏好各异、能力各异,流通企业不可能统一所有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能力,也无法对它们作出精确测度,因此取消市场交易而将消费者统一于流通企业内部是不现实的;(2)现实中的会员制、俱乐部消费等流通现象并不表明流通企业向消费领域的扩张,而只是流通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交易形式的改变,其目的是通过节省交易次数、巩固交易关系等方式来节省交易成本。

因此,我们说流通企业通过垂直一体化进行规模扩张的空间非常有限,垂直一体化不能成为流通企业规模扩张的有效形式。

(三)分店扩张

流通企业扩大规模的第三种方式是分店扩张,即通过在不同国家、地区及城市增设分店而达到规模扩大的目的。这是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部分。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定流通企业的前两种扩张模式(垂直一体化和单店扩张)已经没有发展空间,即:(1)流通企业B直接与生产者A、消费者C交易,在A、B之间及B、C之间再没有其他任何其他交易中介组织,B的垂直一体化走到了尽头;(2)流通企业的任何单店(特定商场)由于本地市场约束(人口、购买力、竞争等)已经不可能进一步扩大规模。现在的问题是:流通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地理上的分店扩张呢?这和Williamson(1985)分析生产企业规模时对“复制/选择性干预不可能”的争论是相对应的。

四、流通企业“复制和选择性干预”(分店扩张)的相对有效性

Williamson等人认为企业的复制和选择性干预是不可能的(见本文第一部分的讨论)。但他们的分析针对流通企业而言,至少有三点忽视:(1)现实中的企业至少可以分为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二者在经济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2)流通企业的复制(分店扩张)与当前基于生产企业的企业理论中的复制假说具有明显不同;(3)信息、控制、管理、交易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对企业规模有重大影响。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流通企业的经济性质: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提供者。以下我们着重分析后两个方面。

(一)复制:流通企业借助于品牌和统一经营模式的分店扩张

流通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强大的流通品牌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品牌的前身只不过是人们为了明晰私有产权而在自己的财物(牛、羊、农具等)上烙下的特殊标记,只是交换经济的发展使得标记转变为一种经济承诺和信号: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按标记找卖主索赔;卖主以其特有标记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分。一旦某一标记在市场上建立了良好声誉,它便能有效地促进后继交易、扩大交易范围,这里暗含着一种巨大的规模经济,它使得交换经济中的个人(或组织)有激励在标记上连续“投资”,从而导致了一个根本性转换:原来仅用于明晰产权的标记转换成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品牌的产生、发展及品牌所隐含的规模经济都意味着品牌天然的扩张性。几乎所有的国际性的大流通企业无一不是在利用它们强大的流通品牌进行全球扩张。

然而,品牌对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在规模扩张方面的意义具有明显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流通品牌意味着一个高度统一的经营模式,它可以被“复制/粘贴”。为了集中主题,我们在此只比较分析生产企业的复制(转换成一群小企业集合)和流通企业的复制(分店扩张)。

首先,生产企业的复制往往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和推演,在现实中极为少见,现实中生产企业的规模扩张大多和垂直一体化问题密切相关(这是现代企业理论重点关心的主题之一)。而流通企业的复制看起来却更加具有现实性,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分店都保持统一的经营模式,在经营理念、经营口号、管理制度,甚至店堂设计、员工服饰、礼貌用语等许多方面都是统一的。流通企业的分店扩张更像是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

其次,生产企业的复制之说并不是充分建立在现实中的市场约束之上,而是集中于大企业和小企业在规模——效率上的比较(如,把一个资产亿元的大企业转换成100个资产百万元的小企业集合对效率有何影响)。流通企业的复制则是建立在对地区市场约束条件的理性考虑之上,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增设多大规模的分店都是这一理性考虑的结果。这和东道国的商业政策、某一地区或城市的人口、购买力、商业竞争状况及风俗习惯等有密切关系。

最后,生产企业的复制之说没有给予品牌和统一经营模式特别的说明和重视,而这些对流通企业的分店扩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前者考虑的是这种可能性:如果市场上同时存在一个资产亿元的大企业和100个资产百万元但经营模式各异的小企业,那么这家大企业的效率不会更低,因为它至少可以把自己转换成和那100个小企业完全相同的小企业集合。至于如何将大企业复制成小企业集合,似乎对理论分析无关紧要。而我们却主张关注这一“复制/粘贴”的实现过程和可操作性。流通企业强大的品牌和成熟的经营模式对其分店扩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像假说的那样,我们把流通企业复制成经营理念、经营口号、经营方式和管理制度都各不相同的分店的集合,再来比较前后两种情况的经营效率,这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与流通现实也极不相符。流通企业的品牌和经营模式的发展、成熟和扩张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市场竞争中产生,能够经受效率的考验。7

流通企业的分店扩张依赖于强大的流通品牌和统一的经营模式,以及对市场约束的细致调研。这为事后有效的选择性干预留下了更大的操作空间。而现代信息、控制、管理、交易等方面技术的迅速发明和发展,不仅开阔了流通企业规模扩大的产业空间,而且降低了流通企业规模扩张中的“控制损失”,使得流通企业对其分店进行选择性干预成为可能,

(二)选择性干预:信息技术同时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管理效率

为了方便,我们将交易、信息、管理、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统称为信息技术,它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也可以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成本。

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受到Coase1937年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的启发,Coase在他论文的第二部分写道:“……缩短生产要素间距离的发明活动,通过减少空间分布,会增加企业规模。诸如电报和电话等的发明降低了在空间上组织交易的成本,因而会增加企业的规模。所有改进管理技术的变化都会增加企业规模。”但Coase显然认识到他在信息技术和企业规模关系上的结论过于勉强,于是在注释中他又写道:“应该提到的是,大部分发明既改变组织成本,又改变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发明是使企业变大还是变小,取决于发明对这两类成本的相对影响。例如,如果电话造成的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的减少大于组织成本的减少,那么它就有减小企业规模的效应。”8Coase的分析是针对生产企业,而不是流通企业。他思想的核心在于“企业和市场可以相互替代地组织交易”。如我们在前文中所述,流通企业的经济本质在于它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提供者,其本身就是作为一种交易形式而存在,是市场的载体。从这种意义上看,流通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因此,信息技术的改进无论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而促进市场扩张,还是降低组织内部控制成本而促进企业扩张,对流通企业来说都具有规模扩大的效应。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改进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促使整个市场交易规模和交易范围扩大,从而推动整个流通产业的发展。具体说,信息技术提高了交易效率,推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分工与交易的良性循环:交易效率的提高促进分工细化、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推动交换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导致交易次数和交易成本增加);同时,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发明,并且其本身也意味着交易专业化(流通企业的出现),二者都会导致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和交易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从而流通产业的扩张。DouglassNorth(1986)在考察1870-1970年间的美国经济时发现,交易成本的总和占GDP的比例由开始时的约25%增加到100年后的45%。至今,在美国经济和世界上其他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已超过50%。9North所说的交易部门(TransactionSector)类似于流通产业,只不过在国外很少有人使用流通这一术语。信息技术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分工发展、扩大市场规模的直接表现就是流通产业的扩张,从而为流通企业的规模扩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改进提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控制效率,为流通企业的分店扩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HerbertSimon(1957)关于“有限理性”的经典陈述改变了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尤其是为新制度经济学家分析企业、合约等曾被新古典学派所忽略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坚实基础,他们大都把企业规模限制最终归因于有限理性条件(信息、、激励等许多问题都是这一条件的题中之义)。这一点无疑是难以挑战的。但同时存在的另一事实是:信息技术提高了人们决策的理性水平,是人脑的扩大和延伸。在前计算机时代,任何个人每天做几万次复杂计算都是难以想象的,或者说是超出“理性能力”的;但现在人们只要用手指轻轻点击一下鼠标,计算机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项工作,甚至是人脑100年也不能完成的工作也变得如此简单。一些国际流通巨头能够在世界范围进行有效的分店扩张,和电话、传真、卫星尤其是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进步是分不开的。利用这些信息工具,公司老总坐在总部办公室里就可以即时掌握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甚至各个分店的销售情况;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公司下级向他们的上级或总部汇报工作、提供当地市场信息也同样简单、迅速;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公司的例行会议也大都在网上进行。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公司总部对下属机构的监控不但范围扩大、成本降低,而且其及时性、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了。或者说,企业内部的“控制损失”大大减少了,选择性干预成为可能。信息技术进步有力地提高了流通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控制效率,是流通企业规模扩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10

综上所述,对于流通企业来说,复制和选择性干预比生产企业要更为容易,也更为现实。一些国际流通巨头正是通过品牌、统一经营模式的复制和有效的选择性干预在全球进行分店扩张。

五、结论与展望

理论总是刨根问底的: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品牌、统一经营模式、信息技术进行无止境的分店扩张吗?或者,流通企业复制和选择性干预永远不会遇到大规模不经济的约束吗?本文不能也无意回答这一问题,我们所要争辩的是:(1)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具有不同的经济性质,它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2)流通企业利用品牌和统一经营模式可以在全球进行分店扩张,更像是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3)信息技术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推动了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市场规模和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从而为单个流通企业的规模扩大创造了条件,而且信息技术同时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使得流通企业可以更低成本地对其分店进行选择性干预。

另外,流通相比于生产在规模上的后发优势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流通以生产为基础,但随着分工和交换的发展,生产的扩张,市场规模和范围的扩大,整个经济对交易的依赖程度加深,从而整个流通产业和单个流通企业在规模上(相比于生产)体现出一种后发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沃尔玛及其他国际流通业巨头正在全球范围进行分店扩张,并且沃尔玛已成为世界500强的老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在未来的理论研究中进行深入解释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柳思维、李陈华,2003:《商业的分工效应及其在推进工业化中的作用》,《湖南社会科学》第1期。

选择性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并购融资信托融资资产证券化

企业融资方式和融资顺序的选择是并购融资必须面临的~项重要决策。从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况看,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内部融资优先,债务融资次之,股权融资最后”的融资顺序正好相反,中周企业并购融资呈现出明显的反向选择性,表现为忽视内部融资、对股权融资相对偏好和对债务融资的轻视状况。

一、并购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

中国企业目前的并购融资主要的融资渠道集中在内部融资、贷款融资及发行股票融资几个方面。内部融资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减少融资成本及并购风险,但在当前企业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负债率过高的状况下,融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为并购提供贷款的融资渠道目前仅限于商业银行,但由于受到贷款用途的限制(不能进行股票交易),一般也只限于非上市企业并购中使用。西方企业的并购融资活动,由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得混合性融资工具和一些特殊融资方式尤为盛行。除了贷款、股票以外,企业在并购中大量使用认股权证、可转化债券、杠杆收购以及卖方融资等方式,并将多种融资方式加以组合,增加了并购融资的来源。中国目前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很多融资:具基本上还没有应用,有待于发展创新。

二、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并购融资中介机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影响中国企业并购融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对于融资渠道的限制首先来源于证券市场发展状况的制约,除了立法限制以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中国目前股市规模很小,资金供给充裕,使得股价规模过高,因此要想通过直接的二级市场收购往往要付出很高代价,股权交易难以实现。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流通股数量少,比例小,仅占总股本的l,3左右,人为增大了并购融资的资金需求量。这种情况下,对于并购企业而言,往往要付出高于非流通股转让方式数倍的并购成本。融资数量的增加,并购成本的提高也对并购企业在二级市场上融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充分发挥现有并购融资方式的优势

1.定向增发新股作为支付手段。定向股(TargetedStock或TrackingStock)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公司重组方式,定向股是对多元经营公司所发行的普通股中的一种,一个公司可以拥有两到三个以上的定向股。采用定向增发方式收购上市公司对于资本市场可谓是益处多多,它不但拓宽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还可以规范上市公司的重组。但是,和发行新股一样,定向增发新股也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因此,在企业决定是否使用这种方式时,应该综合考虑下列因素:一是并购企业的股权结构;二是每股收益率的变化;三是每股净资产的变动;四是财务杠杆比率;五是当前股价水平;六是当前的权益报酬率。以尽量避免对原有股东权益造成不利影响。

2.信托融资。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采用信托筹集并购所需资金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由于并购方在获得资金的同时其负债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因此用信托融资来解决资金筹集问题能够优化并购方的财务结构;其次,当并购方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而缺少并购所需资金的时候,通过资源配置的结构性重组就可以将不可流动的资产转化成具有高流动性的现金,从而解决了并购所需要的资金问题;其三,利用信托“结构性融资”特点,将信托财产“出售”给信托公司,以信托财产为信用核心进行融资,不失为并购融资的新渠道,从而能够极大地推动并购活动的进行;其四,信托融资为并购方筹集并购所需资金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并购方掌握了融资的主动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托融资完成并购计划。在整个融资过程中,信托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预测和信托财产的价值评估两个关键环节将决定整个信托融资并购过程是否能够顺利完成。

四、开拓新型并购融资渠道

1.分期付款下的或有支付卖方融资。企业并购中一般都是买方融资,但当买方没有条件从贷款机构获得抵押贷款时,或是市场利率太高,买方不愿意按市场利率获得贷款时,而卖方为了出售资产也可能愿意以低于市场利率为买方提供所需资金,买方在完全付清贷款以后才得到该资产的全部产权,如果买方无力支付贷款,则卖方可以收回资产。这种方式在美国被称为“卖方融资”(SellerFinancing)。

比较常见的卖方融资即通过分期付款条件下以或有支付方式购买目标企业。它是指双方企业完成并购交易后,购买方企业并不全额支付并购的价款,而只是支付其中的一部分,在并购后的若干年内,再分期支付余下的款项。但分期支付的款项是根据被收购企业未来若干年的实际经营情况而定,业绩越好,所支付的款项也越高。从融资的角度来看,这一支付方式无异于卖方即被收购企业向购买方企业支付了一笔融资。由于购买方企业在未来期间的实际支付款项须视被收购企业的经营业绩而定,这种支付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或有支付”(ContingentPayment)。或有支付进行并购同企业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获取资金进行并购最终的效果是相同的。越来越多的换股交易中使用分期付款方式下的或有支付进行卖方融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这一方式避免股权价值的稀释。

2.引入资产证券化融资。资产证券化就是发起人将其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分类整理为一批批资产组合出售给特设载体(sPv),再由特设载体把买下的金融资产作为担保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收回购买资金。资产证券化盘活了非流动性资产,提高了资产的运行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成本,改革了证券市场的结构,改善了企业融资模式,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选择性范文篇8

论文摘要:传统上只是从单方面讨论了选择性注意一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即认为注意选择有限信息以进人工作记忆。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内容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分配,注意选择工作记忆中保持的空间或物体表征,选择性注意对于正确保持空间或物体信息是必需的认知调节。文章最后指出,关于选择性注意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交互作用的研究为将来进一步揭示基于空间与基于物体的注意选择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1引言

对于视觉注意所选择的信息表征的类型,目前已得到大量实验证据支持的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即基于空间(space一based)和基于物体((object一based)的视觉注意理论。基于空间的理论模型认为,视觉选择是基于对视野的纯粹的空间表征进行操作的,视觉注意选择的是特定的空间位置,然后才对落在所选空间内的物体进行加工。基于物体的理论模型认为,视觉注意选择的是根据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对视野的注意前组织而得到的知觉物体(perceptualobjects),而不管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Ely等(1994)首次在单任务范式下同时确立了基于空间与基于物体的注意,说明这两种注意成分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共同作用于视觉加工过程。后来的一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Egly等人的发现,并在单任务范式下初步探索了基于空间与基于物体的视觉选择的交互作用关系。

工作记忆是一个临时保存有限信息的认知系统,其中的信息时刻处于激活状态,以便随时进人其它认知过程。Baddeley(1986)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工作记忆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两个独立的工作记忆系统,即视觉空间(visuospatial)和语音(verbal)工作记忆。后来的研究发现,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独立的子系统,如空间工作记忆和物体工作记忆的分离等。这种工作记忆结构的分离反映出,在哺乳动物视觉系统中,有两条独立的神经通路以分别加工空间和物体视觉特征,即所谓的“where”系统和“what”系统。

对于选择性注意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这两个认知系统之间的关系,过去一般只看到它们之间的一个单向联系,即认为注意选择感觉信息以进入工作记忆中,注意对于工作记忆起着闸门控制的作用。然而,近期的一些研究从另一方向揭示了选择性注意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之间的重要关系,即工作记忆的内容会影响注意的分配,注意选择工作记忆中保持的空间位置或物体。以下从基于空间与基于物体的注意两方面来探讨选择性注意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之间的上述重要关系。

2空间注意与空间工作记忆

2.1空间工作记忆对空间注意转移的导向作用

Awh等(1995假设,如果空间选择性注意指向工作记忆所保持的空间位置,那么与非记忆空间相比,对记忆保持空间的视觉加工效率将显著增强。实验中要求被试在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的保持阶段完成一个选择反应时任务,其中25%的试验中选择刺激(choicestimulus)的空间位置与记忆保持空间相匹配。实验结果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被试对落在记忆保持空间上的选择刺激的反应时要显著快于对落在非记忆空间上的选择刺激的反应时。尽管如此,Awh等人强调要考虑以下两种可能会导致以上实验结果的情况:记忆线索的呈现可能会引发注意自动指向记忆保持的空间位置,而不管这种注意转移是否有利于空间工作记忆;由于25%的试验中记忆线索可以有效预测选择刺激的空间位置,因此,被试可能会策略性地将注意指向记忆空间以利于完成选择任务。Awh等(1998]设计了一个与Awh等(1995)类似的实验,不同之处只在于将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换为字母工作记忆任务(要求被试记住初始记忆线索本身而非其所在的空间位置)。实验结果表明,当要求被试记住记忆线索的身份(identity)而不是其空间位置时,被试对落在记忆保持空间内的选择刺激的反应时不再快于对落在非记忆空间上的选择刺激的反应时,这就排除了上述第一种可能的情况,即证实Awh等(1995)的实验结果不是由于刺激驱动注意捕获所致。此外,由于两个实验中记忆线索和后继选择刺激的空间位置之间的预测关系是相同的(25%的试验中选择刺激的空间位置与记忆保持空间相匹配),如果Awh等(1995)的实验结果是由于被试策略性注意转移所致,那么Awh等(1998)的实验结果就应该与Awh等(1995)相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也就同时排除了上述第二种可能的情况。因此,空间工作记忆中所积极保持的信息才是导致空间选择性注意转移的真正原因,视觉注意选择工作记忆中所保持的空间位置。

2.2基于注意的复述效应

既然空间工作记忆的内容会影响基于空间的视觉注意的分配,那么空间注意对于空间工作记忆又有着怎样的功能性作用呢?也就是说,视觉注意选择工作记忆当前所保持的空间位置有何作用?一般认为注意转移是空间工作记忆正确保持空间信息所必需的认知调节,视觉注意选择工作记忆当前保持的空间位置是为了“复述”(rehearse)空间信息以便使之正确保持在工作记忆之中。Awh等人将空间注意对于空间工作记忆的作用类比为言语复述对于语音工作记忆的作用,并称之为基于注意的复述(attention一basedrehearsal)效应或空间复述效应。基于这样的认识,Awh等人假设,如果阻止被试将注意指向于记忆空间,那么记忆准确率将会相应下降。Awh等(1998)利用一个双任务干扰范式来检验上述假设,实验中要求被试在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的保持阶段完成一个颜色识别任务。颜色识别任务有两类,一类任务需要被试将注意转移到非记忆空间位置上,而另一类不需要注意转移。实验结果证实了Awh等人的假设,当颜色识别任务需要注意转移到非记忆空间位置上时,空间工作记忆准确性显著受损,这就证明了空间注意对于工作记忆积极保持空间信息起着有益的功能性作用。

鉴于空间复述(spatialrehearsal)对于正确保持空间信息是必需的,可以将空间复述看作空间工作记忆的一个子成分。许多关于空间工作记忆和空间选择性注意的神经成像研究发现,空间复述与空间注意具有相似的神经机制,选择性注意任务中所激活的脑区与空间工作记忆中所激活的脑区具有显著的重叠,从而进一步支持了行为实验所揭示的空间选择性注意对于空间工作记忆的功能性作用。Awh等(1999)进行了一项fMRI研究以测量被试在完成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时视觉皮层的神经活动。研究者假设,如果空间复述是由于空间选择性注意转移所致,那么空间复述的神经活动应与空间注意的神经活动相同。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空间复述确实引发了Awh等人预期的视觉神经活动,被试在记忆空间对侧视觉皮质上的神经活动明显增强,这与以前关于空间注意的神经成像研究结果相似,即被试在注意选择空间对侧视觉皮质上的神经活动明显增强。这就说明空间复述与空间选择性注意在神经机制上具有明显的重叠。另外,有两项ERP研究发现,空间复述神经活动的时间过程与空间注意神经活动的时间过程相似,空间复述与注意选择都出现在视觉加工过程的早期阶段,大概开始于刺激呈现后的100ms。左右,这就进一步证明了空间工作记忆与空间选择性注意具有功能上的重叠。

3基于物体的注意与物体工作记忆

Desimon。等(1995)提出一个基于物体的注意的不公平竟争模型(biased一competitionmodel)。这个模型认为,在视觉搜索情景中,视场中充满许多物体,由于注意资源有限,视场中的物体就会竞争注意资源。若目标物体与当前工作记忆中所保持的物体表征相同,那么该物体就会取得竞争优势而被视觉注意选择。根据这个不公平竞争模型,Downing(2000)假设,即使没有明显的搜索目标,视场中与工作记忆当前所保持的物体表征相同的物体也会捕获注意。实验要求被试在物体(人脸图片)工作记忆任务的保持阶段完成一个简单的方向辨别任务,方向辨别任务是用来测量基于物体的注意选择的。以前关于选择性注意的研究表明,注意选择某一物体会促进对该物体所在空间上的其他信息的加工。Downing根据这一逻辑证实了其研究假设,被试对落在匹配物体(与工作记忆保持的物体相同)空间位置上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快于对落在非匹配物体(新物体)空间位置上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表明工作记忆保持的物体表征使得注意选择匹配物体而不是新物体。此外,Downing(2000)也通过实验证明了基于物体的注意转移确实是由于工作记忆中所积极保持的物体表征所致,而不是由于知觉启动或被试策略性注意转移所致。尽管目前关于基于物体的注意选择对于视觉工作记忆的功能作用的行为研究还很少,但鉴于注意会选择工作记忆中保持的空间或物体这一研究事实,我们有理由可以这样假设:就如空间注意对于工作记忆正确保持空间信息是必需的,基于物体的注意对于视觉工作记忆正确保持物体信息也是必需的,即基于注意的复述效应同样也存在于物体工作记忆之中。Barnes(2001)]研究发现,不同的工作记忆任务对基于物体的注意有着不同的影响。实验中要求被试在完成注意任务(辨别同一物体或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物体的两个属性)的同时进行一项物体工作记忆任务,或语音工作记忆任务或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结果发现,基于物体的注意只受到物体工作记忆的干扰,而语音和空间工作记忆对基于物体的注意都没有干扰作用。神经成像研究发现,这种选择性干扰作用是因为基于物体的注意只与物体工作记忆具有共同的脑区(左侧顶叶后部),从而导致两者在认知功能上的重叠,这也说明了基于物体的注意过程对工作记忆正确保持物体信息可能起着有益的功能性作用。

选择性范文篇9

井下矸石有建井过程排出的矸石和采煤过程排出的矸石,前者必须运至地表再加以处理;而后者既可以在井上处理又可以直接在井下处理,做到矸石不出井。在煤矿生产过程,对开拓、准备开掘出的矸石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矸石运到地面堆积于空旷地带,形成矸石山;另一种是对矸石在井下进行处理,进行巷帮充填或向采空区及废弃巷道中排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清洁生产势在必行,为此各国都在朝着无污染的生产方向发展。对于煤炭生产来说,解决矸石不出井,或者说实现井下煤、矸分选与回填是主要的发展方向。由于煤矿井下条件环境的限制,煤、矸分选技术应满足的条件:设备简单、安全可靠、分选能力大、运行寿命长的特点发展。

2、煤和矸石破碎分选过程中的丢煤率和混矸率

根据不同的矿石类型和对选矿产品的不同要求,在工业应用中可采取不同的选矿方法。常用的选矿方法有重选法、磁选法、电选法和浮选法,对于煤炭行业,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重选法和浮选法。评价这些地面选矿方法的分选效果时,常用到品味、产率、回收率、选矿比以及富矿比等工艺指标。表述原煤含矸情况时,含矸率是普遍应用的一个指标,其定义为原煤中矸石的含量占原煤总量的比率。

煤和矸石井下直接破碎分选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洁净煤生产技术,其工艺要求是在机构的碾压过程中,将煤块破碎溜入运煤胶带机,矸石保留运至填矸系统。可见,确定合适的液压传动载荷后,在破碎分选过程中,使煤块充分地进行破碎,而保留很多的矸石块,是煤和矸石破碎分选的最佳效果。在煤和矸石的破碎分选过程中,将那部分没有被破碎、随运矸胶带机进入回填系统而丢掉的煤的重量称为丢煤量,丢煤量占原来总煤量的比率称为丢煤率。在煤和矸石的破碎分选过程中,将那部分被破碎而且随着碎煤溜入运煤胶带机的矸石的重量称为混矸量,混矸量占原来总矸石量的比率称为混矸率。为此,针对煤和矸石井下破碎分选技术的工艺特点,提出丢煤率和混矸率这两个主要的分选工艺指标,用以评价煤和矸石井下破碎分选的效果。

3、煤矸选择性破碎分选策略

1.双能γ射线透射法煤矸在线识别

双能γ射线透射法主要利用机械、模式分类识别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对煤和矸石进行识别分选,并研制了煤矸石自动分选机,该分选设备由机械传输、煤矸石识别和分选控制三部分组成。采用胶带输送机作为传输机构,可依据所需处理煤量的多少,确定传输胶带的宽度和带速,胶带上面分割成若干个通道,以保证块煤在胶带上依次排队运行;利用γ射线场作为识别机构的激励场,每一通道独立地配置一套由双能γ射线源,射线传感器,气动执行器和测控仪表组成的识别与分选系统,在γ射线的激励下,煤和矸石的辐射通亮强度不同,经计算机处理,识别出煤与矸石,并向分选系统发出指令,将矸石排除。

2.煤、矸灰度识别技术

该技术系统包括:CCD射像头、图象采集卡、计算机、通讯卡、控制设备等。基本原理为:依据煤块和矸石的灰度分布情况存在的差异,通过射像机把这种灰度射录下来并传送给计算机,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出是矸石或是煤块。依据这些数据通知排矸机构把矸石排出。这种技术也进行了应用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果。在应用中发现,现场原煤中经常含有水或煤泥,使煤块表面被煤泥遮住,造成亮度降低从而较难与矸石区分。

3.滚筒碎选机又称选择性破碎机

根据井下煤矸破碎分选的工艺和技术要求,选择性破碎机运行原理如下:井下煤矸破碎分选及矸石回填系统包括筛分机、破碎分选机和矸石回填机,其中筛分机、破碎分选机是煤矸破碎分选工艺的主要设备。原煤经过筛分机,筛分成50-90mm、90-130mm和130-170mm三个等级的块体,不同等级的煤和矸石块分别输送到对应的给送机构。通过给送机构的振动机,使煤块和矸石块按一定的顺序送到排队机构上的排队孔中,排队机构将煤(矸)块分别运输到分选滚筒的下面,分选滚筒与排队机构以相同的速度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由于压轮对煤或矸石的加载作用,煤块被压碎,矸石块完整的通过分选滚筒。被压碎的煤块因煤的自重自动落到运煤胶带机上外运。矸石没有破碎,因而块度较大,不能通过托板上的孔而被排队链运输到驱动滚筒前方的运矸胶带机而运至矸石回填系统。通过上述运行过程,可以实现煤和矸石的破碎分选。

参考文献:

[1]周甲伟.弹道式煤矸分选中煤矸石恢复系数的数值.计算煤炭科学技术,2008.

[2]王双喜.煤和矸石选择性破碎分选的研究.太原科技,2006.

[3]郑文翔.煤矸破碎分选统计规律的研究.山西煤炭,2005.

选择性范文篇10

【关键词】煤矸选择性破碎分选

一、引言

煤矸石是一种低热值质页岩,其成分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两部分组成,无机物以氧化态出现,其中二氧化硅和铝土矿大约占其组分50%-80%,赤铁矿约0.5%-2.4%,氧化钦约0.9-4.0%,此外还有无机硫和其它一些微量元素,有机物以碳氢链化合物存在,有腐值酸等。每开采一吨原煤要产生150-250kg的煤矸石。目前,我国年排放煤矸石约1.7亿t,占地万亩以上。全国煤矸石累计堆积贮存量约25亿t,占地超过14万亩,而且还以每年千万吨的速度递增,大量堆积的煤矸石不仅占用土地,污染环境,而且由于煤矸石自燃,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经对矸石山发生自燃后监测,二氧化硫(SO2)和一氧化碳(CO)的释放浓度超出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许多倍,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治煤矸选择性破碎分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二、选择性破碎分选的原因

井下矸石有建井过程排出的矸石和采煤过程排出的矸石,前者必须运至地表再加以处理;而后者既可以在井上处理又可以直接在井下处理,做到矸石不出井。在煤矿生产过程,对开拓、准备开掘出的矸石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矸石运到地面堆积于空旷地带,形成矸石山;另一种是对矸石在井下进行处理,进行巷帮充填或向采空区及废弃巷道中排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清洁生产势在必行,为此各国都在朝着无污染的生产方向发展。对于煤炭生产来说,解决矸石不出井,或者说实现井下煤、矸分选与回填是主要的发展方向。由于煤矿井下条件环境的限制,煤、矸分选技术应满足的条件:设备简单、安全可靠、分选能力大、运行寿命长的特点发展。

三、煤和矸石破碎分选过程中的丢煤率和混矸率

根据不同的矿石类型和对选矿产品的不同要求,在工业应用中可采取不同的选矿方法。常用的选矿方法有重选法、磁选法、电选法和浮选法,对于煤炭行业,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重选法和浮选法。评价这些地面选矿方法的分选效果时,常用到品味、产率、回收率、选矿比以及富矿比等工艺指标。表述原煤含矸情况时,含矸率是普遍应用的一个指标,其定义为原煤中矸石的含量占原煤总量的比率。

煤和矸石井下直接破碎分选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洁净煤生产技术,其工艺要求是在机构的碾压过程中,将煤块破碎溜入运煤胶带机,矸石保留运至填矸系统。可见,确定合适的液压传动载荷后,在破碎分选过程中,使煤块充分地进行破碎,而保留很多的矸石块,是煤和矸石破碎分选的最佳效果。在煤和矸石的破碎分选过程中,将那部分没有被破碎、随运矸胶带机进入回填系统而丢掉的煤的重量称为丢煤量,丢煤量占原来总煤量的比率称为丢煤率。在煤和矸石的破碎分选过程中,将那部分被破碎而且随着碎煤溜入运煤胶带机的矸石的重量称为混矸量,混矸量占原来总矸石量的比率称为混矸率。为此,针对煤和矸石井下破碎分选技术的工艺特点,提出丢煤率和混矸率这两个主要的分选工艺指标,用以评价煤和矸石井下破碎分选的效果。

四、煤矸选择性破碎分选策略

1.双能γ射线透射法煤矸在线识别

双能γ射线透射法主要利用机械、模式分类识别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对煤和矸石进行识别分选,并研制了煤矸石自动分选机,该分选设备由机械传输、煤矸石识别和分选控制三部分组成。采用胶带输送机作为传输机构,可依据所需处理煤量的多少,确定传输胶带的宽度和带速,胶带上面分割成若干个通道,以保证块煤在胶带上依次排队运行;利用γ射线场作为识别机构的激励场,每一通道独立地配置一套由双能γ射线源,射线传感器,气动执行器和测控仪表组成的识别与分选系统,在γ射线的激励下,煤和矸石的辐射通亮强度不同,经计算机处理,识别出煤与矸石,并向分选系统发出指令,将矸石排除。

2.煤、矸灰度识别技术

该技术系统包括:CCD射像头、图象采集卡、计算机、通讯卡、控制设备等。基本原理为:依据煤块和矸石的灰度分布情况存在的差异,通过射像机把这种灰度射录下来并传送给计算机,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出是矸石或是煤块。依据这些数据通知排矸机构把矸石排出。这种技术也进行了应用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果。在应用中发现,现场原煤中经常含有水或煤泥,使煤块表面被煤泥遮住,造成亮度降低从而较难与矸石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