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5:13:48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范文篇1

1系统开发工具

1.1.NET平台如图1所示为.NET[4]开发平台结构图,该平台结构由.NET框架和.NET开发工具[5]组成,开发框架支撑起整个开发系统的基础,其中包括各种类库和运行架构库。.NET开发工具包括开发环境和开发编程语言描述,.NET开发语言通常包括VisualBasic,VisualC++等[6]。1.2.NETCompactFramework如图2所示为.NETCompactFramework框架结构图,windowsMobile的最底层为硬件服务平台,它可以在各种处理器上运行。在硬件上运行的为操作系统,该硬件平台支持各类操作系统,比如WindowsCE2.x,3.x或者WindowsCE.NET4.x,以及WindowsMobile5.0等操作系统。公共语言运行库和.NETCompactFramework类库组成了.NETCompactFramework的两个重要组件。图2WindowsMobile和.NetCompactFramework1.3C#语言C#语言[7]是一种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本文采用该编程语言实现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C#语言为程序设计者提供了较大成度的开发应用以及软件之间的通讯功能,该法语言具有如下的优势:1)简洁的语法。C#开发语言语法相对C++,C等开发语言更加灵活简便,在其语法中没有了让设计者头疼的指针,并且它的运行不是在内存中直接运行,语法也只保留了常见的格式,其他冗余的格式在该语法中被删除,因此备受程序开发者的青睐。2)完整的安全性与错误处理[8]。通常情况下衡量语言的重要依据为语言的安全性和错误处理,编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错误,既使是很有经验的程序员也会不例外,C#语言能够在程序出现错误时给出使编程人员很容易理解和分析的提示信息,并且系统内提供了能够进行程序安全性分析的功能。3)灵活性和兼容性。虽然C#代码很简化,但是不失灵活的特点。尽管它没有指针,不能完成对硬件平台的直接驱动,但是根据实际需求,C#也允许用户将某些类设置为非安全的,之后就能使用静态数组和指针功能。

2系统总体架构与设计

2.1服务器和客户端结构如图3所示为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设计与连接图,在HTTP协议[9]通讯下,客户端和服务器能够实现无缝链接。在客户端环境下,有智能服务设备,应用程序,SQL数据库客户端,SQLServerMobile等模块的[10]一一搭建,在服务器端有IIS和SQLServer作为终端,两者在HTTP协议下,实现连接。图3系统结构2.2SQLMobiIe远程访问技术如图4所示为RDA(RemoteDataACCCSs)[11]运行过程图解,为了实现数据的远程同步功能,通常采取的最简单的实现方式就是RDA远程访问技术,如图4中,RDA方式能够将远程SQL数据库的功能信息下载到本地的数据库中,在本地进行对数据库的读取和操作功能,之后再使用Push方法将本地处理之后的信息保存到数据库,通过Push方法再传送到远程SQL表单中,具体实现过程如图4所示。2.3SQLServeMobileReplieation技术SQLServeMobileReplieation技术简称为Replication[12],该技术是用来同步远程数据库和移动设备,在此过程中还能够解决数据冲突问题[13]。当客户端连接到网络之后,会自动更新实现和数据库的自动同步,同步之后就能将客户端的数据进行修改保存到服务器端,在服务器端获取修改后的数据,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李炜,等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医疗信息系统2.4系统软件体系架构如图6所示为智能终端的移动医疗信息系统结构图,该软件的设计大致思路和功能和图5一致,首先是登录界面[14],在登录界面里有遗嘱及处理,病况详情,基本信息,医疗费用这几个栏目,点开病情详情条目有病情[18],临床诊断,检测信息3个条目,例如点开检测信息里面就会出现血检,尿检等医院检测内容,对于医生进行检查治疗很方便,不用医生再手写化验单,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图6系统软件体系结构图图7所示为智能终端的移动医疗信息系统的实际实现图[19],在该图中实现了上文中论述的数据库和客户端[20-22]的连接,很好地完成了无线网络[23]的实时使用。

3系统开发实现

如图8所示为在手机客户端实时登录的系统界面,每一个医护人员均在手机上有一个APP,在该APP[24]上,医生带着手机去给病人看病,或者医生带着手机在医院某处遇见病人询问病人身体状况时都能登录该界面实时输入病人信息。如图9所示为医护人员登录基本信息界面,在该页面中医生在登录自己的账号之后,输入医生的入院号码[25]就能查询到患者的科室,入院诊断。

4结束语

信息系统范文篇2

一、信息系统审计的内涵

信息系统审计的内涵与财务报表审计有较大的不同。以下通过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目标和类型来阐述信息系统审计的内涵。

1.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

由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很快,因此对其始终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下面分别介绍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1)日本通产省情报处理开发协会信息系统审计委员会1996年对信息系统审计定义为“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由独立于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审计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与评价,向信息系统审计对象的最高领导层,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一系列活动”。该定义中强调独立性的问题。(2)信息系统审计领域的著名专家威伯教授的定义(1999)是:“信息系统审计是收集并评估证据,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同时最经济的使用资源”。(3)信息系统审计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协会(ISACA)的定义是: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的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该定义比威伯的更详细一些。

通过对相关信息系统审计定义的分析,本文认为,所谓的信息系统审计,是指通过对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的审查来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由此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数据的完整性以及信息系统能否经济的使用组织资源并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发表审计意见。我们必须清楚的识别信息系统审计、IT审计、审计工程之间的区别。一般而言,1T审计(计算机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审计和审计工程。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的信息系统或信息资产,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传统的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而审计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的电子财务和业务数据,研究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方法和数学理论等。

2.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

审计本质上是根据审计目标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的过程。一切的审计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审计目标,并围绕审计目标来进行。可以说,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的“纲”。它贯穿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审计过程的始终。(1)真实性。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要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通过数字签名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和保留不可更改记录、定期审计等管理手段确保数据的真实性。(2)完整性。完整性信息不被偶然或蓄意的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破坏和丢失的特性。完整性是一种面向信息的安全性,它要求保持信息的原样,即信息的正确生成、存储和传输。(3)合法性。系统在购买、使用、开发、更新、维护、转移等过程中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准则、行规以及企业内部的规定等。(4)安全性。安全性是指信息系统在遭受各种因素破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行的概率。威胁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外部主要是黑客的入侵、病毒的攻击、线路的侦听等;内部主要是被授权的用户访问和修改、删除等操作。安全性是真实性的基础之一。(5)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信息系统在遭受非人因素破坏或人为差错影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行的概率。威胁信息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对硬件和坏境的破坏以及误操作对软件和硬件的破坏等。可靠性也是真实性的基础之一闭。(6)效果和效率。效果是指应用信息系统以后,企业在生产控制、管理质量、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产生的变化。效率是指信息系统的应用在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方面所起的作用。

3.信息系统审计的类型

根据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和审计目标,我们可以将信息系统审计分为三个基本类型:(l)信息系统的真实性审计是对传统审计的补充,防止“错”账真审。(2)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审计是对企业信息资产安全性的审核,防止由信息系统造成的经营风险。(3)信息系统的绩效审计是对信息系统投入产出比的审核。

二、信息系统审计的特点

信息系统审计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具体特点如下:

1.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它贯穿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2.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它包含了除财务信息以外的其他与生产经营流程有关的所有信息系统,其实质是审计对象及内容的拓展。从纵向(生命周期)看,覆盖了信息系统从规划、分析、设计到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的各种业务;从横向(信息系统构成)看,它包含对软硬件审计、应用程序审计、安全审计等。从这个意义看,信息系统审计拓展了传统审计的内涵,将审计对象从财务范畴扩展到了同经营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系统。

3.信息系统审计拓展了传统审计的目标。传统审计目标仅仅包括了“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第四条也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应当考虑其对审计的影响,但不应改变审计目的和范围”,由此可见EDP审计、电算化审计和计算机审计都没有改变审计的目标,但信息系统审计除了上述目标外,还包括信息资产的安全性、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性。

4.信息系统审计是事后、事前、事中审计的结合体。注册会计师所执行的财务报表审计往往是年度审计,属于事后审计。而信息系统审计是事后、事前、事中审计兼而有之。如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由审计人员介入所进行的审计属于事中审计,此项审计相对于系统运行后而对其所进行的审计而言又可以看作是事前审计;信息系统运行后,对其在一定期间的运作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则为事后审计。

5.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更加宽泛。信息系统审计包含了一切与信息系统有关的审计,除了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及相关业务的审计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必将包括联网审计、电子商务审计、网站审计、ASP审计和XBRL审计等。

6.信息系统审计是一种基于风险基础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很多组织都能意识到技术带来的潜在好处,然而成功的组织还能够理解和管理好与采用新技术相关的很多风险。信息系统有着与生俱来的风险,这些风险用不同方式冲击着信息系统,审计者面临着审计什么、何时审计以及如何帮助信息系统的管理者管理和控制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问题。

三、信息系统审计的过程

审计过程是审计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信息系统审计一般可以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由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和具体业务不同,每个阶段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与财务审计也不同。

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是信息系统审计过程的起点。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有利于帮助审计人员有的放矢的去调查、取证,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调查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初步评价审计风险;确定重要性水平;制定审计计划。(1)调查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价固有风险为了做好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首先应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包括:第一,被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生产经营情况。第二,被审单位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水平。第三,被审单位信息系统一般情况,即信息系统的结构,所使用的软硬件和网络设施以及运行环境。第四,被审单位应用系统及其所处理的交易和事项的类型。(2)调查被审单位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控制风险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应了解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特别是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初步确定控制风险的大小。(3)评估审计风险,确定重要性水平。为了合理使用审计资源,有效的实现审计目标,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审计人员应评估审计风险,确定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是指在审计事项中,能够容忍出现差错的程度和大小。(4)编制审计计划。在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确定重要性水平后,审计人员应当编制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审计的步骤和时间安排、审计人员分工、运用的信息系统审计方法、审计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和其他内容等。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根据计划阶段确定的范围、重点、步骤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评价,并形成审计结论的过程。主要由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个阶段构成。(1)实施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的目的是检查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计人员需要对被审单位的控制系统进行识别、测试和评价。测试的性质、范围和程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审从而确定后续的实质性控制系统识别。审计人员通过与相关人员面谈、调查问卷以及查阅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说明文件等方,识别被审单位的控制系统以及控制环境,并将调查情况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2)实施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是对信息系统控制进行的详细测试,以获得这些控制在审计期间是否真实存在并合法有效的审计证据。实质性测试主要通过测试必要的数据,对信息系统达到特定的控制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

信息系统范文篇3

一、信息系统审计的内涵

信息系统审计的内涵与财务报表审计有较大的不同。以下通过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目标和类型来阐述信息系统审计的内涵。

1.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

由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很快,因此对其始终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下面分别介绍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

(1)日本通产省情报处理开发协会信息系统审计委员会1996年对信息系统审计定义为“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由独立于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审计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与评价,向信息系统审计对象的最高领导层,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一系列活动”。该定义中强调独立性的问题。

(2)信息系统审计领域的著名专家威伯教授的定义(1999)是:“信息系统审计是收集并评估证据,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同时最经济的使用资源”。

(3)信息系统审计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协会(ISACA)的定义是: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的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该定义比威伯的更详细一些。

通过对相关信息系统审计定义的分析,本文认为,所谓的信息系统审计,是指通过对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的审查来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由此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数据的完整性以及信息系统能否经济的使用组织资源并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发表审计意见。我们必须清楚的识别信息系统审计、IT审计、审计工程之间的区别。一般而言,1T审计(计算机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审计和审计工程。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的信息系统或信息资产,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传统的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而审计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的电子财务和业务数据,研究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方法和数学理论等。

2.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

审计本质上是根据审计目标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的过程。一切的审计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审计目标,并围绕审计目标来进行。可以说,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的“纲”。它贯穿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审计过程的始终。

(1)真实性。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要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通过数字签名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和保留不可更改记录、定期审计等管理手段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2)完整性。完整性信息不被偶然或蓄意的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破坏和丢失的特性。完整性是一种面向信息的安全性,它要求保持信息的原样,即信息的正确生成、存储和传输。

(3)合法性。系统在购买、使用、开发、更新、维护、转移等过程中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准则、行规以及企业内部的规定等。

(4)安全性。安全性是指信息系统在遭受各种因素破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行的概率。威胁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外部主要是黑客的入侵、病毒的攻击、线路的侦听等;内部主要是被授权的用户访问和修改、删除等操作。安全性是真实性的基础之一。

(5)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信息系统在遭受非人因素破坏或人为差错影响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行的概率。威胁信息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对硬件和坏境的破坏以及误操作对软件和硬件的破坏等。可靠性也是真实性的基础之一闭。

(6)效果和效率。效果是指应用信息系统以后,企业在生产控制、管理质量、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产生的变化。效率是指信息系统的应用在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方面所起的作用。

3.信息系统审计的类型

根据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和审计目标,我们可以将信息系统审计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l)信息系统的真实性审计是对传统审计的补充,防止“错”账真审。

(2)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审计是对企业信息资产安全性的审核,防止由信息系统造成的经营风险。

(3)信息系统的绩效审计是对信息系统投入产出比的审核。

二、信息系统审计的特点

信息系统审计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具体特点如下:

1.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它贯穿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2.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它包含了除财务信息以外的其他与生产经营流程有关的所有信息系统,其实质是审计对象及内容的拓展。从纵向(生命周期)看,覆盖了信息系统从规划、分析、设计到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的各种业务;从横向(信息系统构成)看,它包含对软硬件审计、应用程序审计、安全审计等。从这个意义看,信息系统审计拓展了传统审计的内涵,将审计对象从财务范畴扩展到了同经营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系统。

3.信息系统审计拓展了传统审计的目标。传统审计目标仅仅包括了“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第四条也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应当考虑其对审计的影响,但不应改变审计目的和范围”,由此可见EDP审计、电算化审计和计算机审计都没有改变审计的目标,但信息系统审计除了上述目标外,还包括信息资产的安全性、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性。

4.信息系统审计是事后、事前、事中审计的结合体。注册会计师所执行的财务报表审计往往是年度审计,属于事后审计。而信息系统审计是事后、事前、事中审计兼而有之。如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由审计人员介入所进行的审计属于事中审计,此项审计相对于系统运行后而对其所进行的审计而言又可以看作是事前审计;信息系统运行后,对其在一定期间的运作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则为事后审计。

5.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更加宽泛。信息系统审计包含了一切与信息系统有关的审计,除了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及相关业务的审计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必将包括联网审计、电子商务审计、网站审计、ASP审计和XBRL审计等。

6.信息系统审计是一种基于风险基础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很多组织都能意识到技术带来的潜在好处,然而成功的组织还能够理解和管理好与采用新技术相关的很多风险。信息系统有着与生俱来的风险,这些风险用不同方式冲击着信息系统,审计者面临着审计什么、何时审计以及如何帮助信息系统的管理者管理和控制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问题。

三、信息系统审计的过程

审计过程是审计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信息系统审计一般可以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由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和具体业务不同,每个阶段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与财务审计也不同。

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是信息系统审计过程的起点。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有利于帮助审计人员有的放矢的去调查、取证,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调查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初步评价审计风险;确定重要性水平;制定审计计划。

(1)调查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价固有风险为了做好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首先应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包括:第一,被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生产经营情况。第二,被审单位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水平。第三,被审单位信息系统一般情况,即信息系统的结构,所使用的软硬件和网络设施以及运行环境。第四,被审单位应用系统及其所处理的交易和事项的类型。

(2)调查被审单位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控制风险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应了解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特别是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初步确定控制风险的大小。

(3)评估审计风险,确定重要性水平。为了合理使用审计资源,有效的实现审计目标,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审计人员应评估审计风险,确定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是指在审计事项中,能够容忍出现差错的程度和大小。

(4)编制审计计划。在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确定重要性水平后,审计人员应当编制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审计的步骤和时间安排、审计人员分工、运用的信息系统审计方法、审计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和其他内容等。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根据计划阶段确定的范围、重点、步骤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评价,并形成审计结论的过程。主要由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个阶段构成。

(1)实施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的目的是检查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计人员需要对被审单位的控制系统进行识别、测试和评价。测试的性质、范围和程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审从而确定后续的实质性控制系统识别。审计人员通过与相关人员面谈、调查问卷以及查阅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说明文件等方,识别被审单位的控制系统以及控制环境,并将调查情况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2)实施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是对信息系统控制进行的详细测试,以获得这些控制在审计期间是否真实存在并合法有效的审计证据。实质性测试主要通过测试必要的数据,对信息系统达到特定的控制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

信息系统范文篇4

一、善于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管理思想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企业流程再造(BPR)的核心思想是:在新的企业运营条件下,若企业原来的流程已不再适应新的环境,则需要改造原来的工作流程、管理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顾客满意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使企业能更适应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

基于BPR思想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法为:从市场竞争全局出发,通过对产业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以提高竞争优势、满足顾客需要、实现工作流程的快速响应和敏捷通畅为目的,重构企业的流程运营模式和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流程运营中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流动,构建支持流程运营的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BPR思想进行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首要步骤是进行价值链的分析。价值链的分析分两步:

1、外部价值链(即产业价值链)的分析。站在整个产业角度来分析产业价值链,以实现产业工作流程敏捷通畅、企业间默契合作和产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寻找自己的理想合作伙伴。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和自己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充分合作,考虑提高整个价值链的优化程度。整个产业链优化了、利润增加了,则产业链中每个企业分得的市场利润也随之增加。企业在构建信息系统对外信息交流界面时,要考虑合作伙伴企业的对外数据交换结构,以便达成一致,利于信息交流。通过分析产业价值链,还可明确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功能和位置以及企业是如何实现价值增值的,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给管理信息系统一个总的定位: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

2、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分析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流程,确定能直接为企业产生价值或能为其提供必要支持的核心流程,如接受订单、开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分析流程现状的成本、费用和收益的发生,找出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运用企业流程再造理论中的流程优化原则,重构敏捷有效的业务流程。分析重构后核心流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流动,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合理划分各个分信息系统,如研究开发系统、生产计划系统、生产过程管理系统、采购系统、成品库存系统、人力资源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售后服务系统、质量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

在构建好各个分系统的基础上,再构建会计信息系统。因为会计信息系统中计划、预测、分析、评价、决策子系统中有许多信息直接从其他各分系统取得;而且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也要反馈给各分系统,为各分系统所用。会计信息系统与各个分系统间的联系如下:

所以会计信息系统应在其他系统均已构建好的基础上再构建,最后进行系统整合,完成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中,会计信息系统是非常主要的,因为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间实现数据兼容和信息共享。管理信息系统中其他各分系统的运作进展情况基本上以数字形式反映至会计信息系统,由会计信息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然后一方面向企业内各部门提供评价其业务过程及相关活动的会计信息,帮助这些部门更好地管理;另一方面向投资者、债权人、内部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好比整个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不断从外界接受新信息进行处理,再输出各类相关、有用的信息,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以制造企业为例,在构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时,首先分析产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合作伙伴,分析自己的信息需求,如原材料供应商的产品种类、质量、价格、生产能力以及销售商的市场销售情况、顾客反映等,结合考虑合作伙伴管理信息系统的外部数据交换结构,规划自己管理信息系统的对外信息交换界面。接着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确定核心流程,优化核心流程的主要环节:接受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营销→分销→售后服务。分析每一环节所需信息及环节间的相互信息传递,建立信息分系统模型。然后分析会计信息系统所需信息及它与其他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模型,最后进行整合,完成信息系统的构建。由此可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融合现代管理思想、信息技术的一项工程。

基于企业流程再造思想的管理信息系统,较之以前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极大的优越之处。以前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基于旧的运营模式,从职能部门角度提出信息需求;而运用企业流程再造思想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则打破职能部门的界限,有利于优化运营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经营管理。

二、IT给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带来新的发展

在当今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又有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经历了PC单机→PC局域网→Windows平台的阶段,现在正迈向互联网阶段。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要考虑信息取得的授权问题和安全问题。由于有些信息资料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所以企业必须对信息使用者进行信息获得的授权。信息使用者只能在授权范围内,查阅信息。企业内部网(Intranet)可连接到外部国际网(Internet)成为其一部分,当有安全需要时,可采用“防火墙”技术与国际网隔离。

信息系统范文篇5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范措施;信息系统审计

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系统在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上可能存在缺陷或发生错误的隐患,行业的信息系统中可能存在一系列风险因素,进而增加经营管理风险的可能性,对信息系统进行充分审计利于降低甚至规避相关的风险。

1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类型

信息系统审计风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自身潜在的风险,即固有风险;其二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产生的风险,即控制风险;其三是审计师在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即检查风险。下面具体分析面临的审计风险。

1.1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的产生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因素,与信息系统审计没有关系。固有风险是在信息系统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前提下,信息系统或其子系统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当企业的信息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系统内的相关电子数据或程序遭受破坏时,信息系统存在的固有风险偏高。信息系统审计的固有风险与计算机硬件配置、软件质量以及网络安全有关。主要表现在:①系统设计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使得系统开发人员设计出的信息系统与系统使用者的需求不匹配,那么就必然带来漏洞。②系统风险。信息系统的硬件配置不完善,软件质量不可靠,系统自控功能较弱而产生系统风险。③系统环境风险。电子数据大量集中在系统的信息中心,同时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高速处理,在此过程中,系统内数据遭到破坏或者处理时出现失误。

1.2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也与信息系统审计无关,是信息系统或其子系统发生重大错误并且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纠正而产生的风险。信息系统在处理相关数据时,绝大多数的处理流程和相应的控制程序存在于系统中。在信息系统环境中,其控制范围发生一定的变化,具有其特殊性,包括系统组织操作、安全和数据处理等方面,所以很多一般的控制活动会失效。主要表现在:①约束机制失效风险。在信息系统环境下,交易授权直接由电子数据处理功能取得,信息系统中各岗位不相容职责分配较为集中,因不恰当的授权而促使舞弊行为发生。②系统数据的安全性风险。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与书面资料相一致,防止系统数据被篡改或非法复制,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对人员权限进行适当有效的控制,对日常电子数据进行维护,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

1.3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主要是与信息系统审计有关,是信息系统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第三方通过实质性测试程序未能检查出其存在重大错误而产生的风险。信息系统审计的检查风险贯穿于审计过程,是唯一可以通过审计人员控制的风险。在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人员的自身素养以及信息技术水平是影响检查风险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①审计人员执业能力风险。信息系统的复杂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要掌握会计、财务、审计知识,还要熟悉网络技术、信息处理以及管理技术。同时,人工操作将逐渐减少,信息技术是否有效运用的检查逐渐体现出了现实价值。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保持其作为第三方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在信息系统环境下应保持其职业谨慎性,恰当地选择审计程序和方法,完成审计任务,降低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

2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特征

信息系统审计与其他审计不同,导致审计风险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隐蔽性

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主要面对被审计单位系统中大量的电子数据,操作人员使用信息系统负责处理数据输入和输出环节的信息,中间流程的数据处理几乎完全由计算机自己完成。与一般的审计证据不同,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要考虑电子数据复杂和易被破坏的特点,在对数据信息采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审计风险隐蔽性加大,不易怀疑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从而不易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的控制方法不能得以有效实施。

2.2不可控性

信息系统拥有高质量硬件软件可以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审计人员对更新的审计软件的熟悉程度影响其在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的操作和分析。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相对集中高效,磁介质存储信息使得数据存储载体发生改变,系统内部控制转而以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为主。而系统自身的运行有效、控制失灵等安全隐患也造成了审计风险的不可控性。

2.3群发性

信息系统中同种业务的数据处理采用相同程序,该程序设计开发错误未被发现,那么会出现错误的反复性。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的整个流程几乎完全由计算机完成,某一审计程序未能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审计风险可能会连续地引发接下来的程序中的风险,一旦上个流程出现错误,必然导致下面的业务处理流程的数据失真,最终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3信息系统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信息化环境造成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困难,使审计风险愈发复杂,以下将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进行简单剖析。

3.1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其由信息化环境引起的。信息化环境下,一方面,电子数据易被更改、破坏,影响了审计证据的可靠性。信息网络自身风险较大,出现突发性故障的概率较高,外在不和谐因素如病毒的入侵,黑客破坏随时威胁系统的安全,导致信息系统环境风险增大。同时系统的设计存在缺陷,计算机硬件配置与软件质量较差,使得系统自控较弱,容易造成审计线索缺失;另一方面,行业的信息系统中可能存在功能缺陷、控制缺陷、不恰当授权等风险因素,加大审计风险,影响审计效率和质量。目前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于信息系统审计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相关的法规准则缺失,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没有相应的职业规范可循,必然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加大了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的风险。

3.2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主要是其由审计人员自身特点引起的。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审计证据的难获取性,审计线索的隐蔽性等,信息系统审计人员不具备应有的专业能力,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信息系统发展不协调。信息系统中大量的电子数据需要处理,此过程都在计算机内进行,审计线索更加隐蔽,审计人员很难发现问题或者错误,所以审计人员必须利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从而降低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对会计软件和计算机系统知识掌握薄弱,信息技术运用不灵活,必然带来审计风险。信息化环境下存在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和审计软件风险,当审计人员对审计软件了解不足或对审计业务不够熟悉时,造成审计上的漏洞甚至发生错误。企业的信息系统中蕴含海量的电子数据,审计人员需要在保证企业信息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审计业务,造成联网的其他企业与之相关的非经济业务活动的困扰,审计人员在获取有用的信息难度加大。

4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通过对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分析后,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保障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外部环境优化,提升审计质量。

4.1建立和健全信息系统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

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的审计对象、技术和方法等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不能完全适用于该审计,而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和出台相关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和法律。在国际上,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协会(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信息系统准则,其中包括了审计准则、审计指南和审计程序三个方面①。此外,其他组织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我国在借鉴国际信息系统审计的实践经验的同时,可以结合国内注册会计师管理情况,制定出我国特色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和法律,为降低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提供有力保障。

4.2加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

信息系统运行得安全可靠需要健全有效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在高度自动化的信息环境中,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者和使用者是系统内部控制及其审计的主要参与人员,其应当全面投入到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构建中去。为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建立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势在必行。具体表现在:一是要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并加强风险评估程序,将制定的内控制度落到实处并自行评估和评价,对其有效性进行信息反馈,便于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二是强化内部控制的技术应用。只有涉及内部控制相关的技术得到有效运用,才能降低被审计单位对内控的依赖程度。此类技术包括监控系统、综合分析平台、防火墙的建立和权限管理等。

4.3运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方法

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便于提高审计效率和提升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实现审计目标需要其具备熟练的技术方法。目前我国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保持迅速发展的态势,并逐渐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先进的信息系统审计技术包括了相关的安全审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以及信息系统审计证据生成技术等,我国需要对这些技术领域的研究全面加强,同时在其完善后应及时投入运用,不断推进审计技术的更新,从而使之达到先进水平。

4.4加大信息系统审计人才培养力度

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是提升信息系统审计质量的保障。在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人员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包括审计、会计、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管理等,同时这样全方位的审计人才又相当缺乏,所以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和艰难。我国信息系统的人才培养需要学历教育、社会实践和培训有效结合,各高校开设审计与计算机融合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信息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审计机构适时提供培训,并安排审计人员真正应用实践,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培养。

作者:茆敏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晶.浅谈信息系统审计风险与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2):18-19.

[2]胡晓明.风险导向信息系统审计及其发展思路[J].经济管理,2007(2):63-66.

[3]谢岳山.联网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的体系架构[J].审计研究,2009(5):37-39.

[4]王振武,张子瑾.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研究[J].会计之友,2011(21):91-96.

[5]刘园瑶.信息系统审计国内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6):48-49.

[6]薛丽.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风险的防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26(3):53-54.

信息系统范文篇6

【关键词】电子通信技术;电子信息系统;MVC模式;设计思路

1引言

良好的基础模式软件可以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相关的设计依据,方便进行软件之间的交流、软件功能及管理软件单元[1]。在软件工程的开发中,MVC模式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先进设计模式。MVC模式可以使代码重复使用,同时能减少信息表达、信息描述和运用的精确性,进而提供清楚直观的设计思路,建立电子信息系统。

2MVC模式研究

MVC模式分为模型、图像、控制三个部分,其应用结构如图1所示。式软件所要整理的信息数据按照逻辑将其在内部进行抽象处理,并建立信息数据的核心、逻辑顺序及其功能划分的关系式,并在具体的界面完成表达、接收和输出信息数据的操作,设计MVC模式软件是电子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图像是模型系统对于内部数据抽象化的显示,一个模型能反映出一个或数个图像,如用户图像、命令执行图像、AI图像;根据用户也可以分为:管理者图像、普通用户图像等[2]。图像可以与外界的信息数据进行交流和互换,是软件信息系统与外界信息数据的连接端口:它不仅为外界创造输入信息数据的条件,并促使软件逻辑处理的运行;它还能将逻辑处理和分析的结果以特定形式展示出来。图像随着模型的改变,图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有两种处理方式;Ph方式,图像注册于模型区域,当模型在变化过程中更新的信息数据传送到已经注册的图像;P1方式,即通过调用模型来完成图像获取最新信息数据的工作。其作用有:处理信息数据使其抽象化;处理后的信息数据发送到用户,使得用户进行输入;用户输入的信息数据在通过图像传递给控制系统;模型的信息数据更新工作完成后,将信氨气进行数据更新。控制器将模型和图像联系起来,并选取图像接收的外界信息,将用户与图像的交流信息数据转变为MVC模式软件的信息事件,再将信息事件分析处理;用户信息数据转变为MVC模式软件的操作,而后发送给模型;按照信息数据的交流和转换,选择合适的控制系统以展示分析后的信息数据。

3基于MVC模式的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3.1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原则及功能。采用MVC模式模板进行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电子信息系统中的软件和硬件设备要坚持“共同依据MVC模式分分层”原则进行设计,使得两者有机统一,提高电子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有助于信息系统的信息数据更新和保护。电子信息系统需要接人信息测控装置和其他智能电子设备,并把信息上数据传递模型或图像。电子信息系统包括综合处理器、接口模块、控制系统网、图像显示设备等硬件,此硬件具有实用性高,安装简便及精确性高的特点[3]。3.2电子信息系统设计构成。电子信息系统承担着信息处理分析、发出及接受信号的任务,在进行大量信息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其采用信息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处理方式,可以使电子信息系统的运行更加精确和稳定。在此以MVC模式为基础,选用嵌入式硬件设计方法,并设计出电子信息系统。硬件设计结构图见图。3.2.1模型的设计构成。(1)硬件设计构成主要有嵌入式P105模板、P105网络等组成的。综合处理器包含3块0Mb/s和120Mb自动适应的网络端口和3个CN端口,其中网络端口能与电子信息系统的设备连接使用。(2)构成软件的主要部分是分析和处理信息数据的软件。模型是电子信息系统中数据处理软件的重要部分,对通信信息组成的数据库和各个软件功能进行总结和划分,构建信息数据模型和处理数据,以及包含对信息数据的收集、读取、分析等功能。3.2.2控制系统设计构成。(1)控制系统中硬件主要包含键盘和通信端口2个部分,其中最多可以配置6块通信端口,每个通信端口又有3到7个端口,分别为WS-325,WS-564、网络端口。通过这些端口对于系统内的模型和控制系统进行互联,当地输入采用键盘输入的方式,而远程输人则主要指通过下载信息参数。(2)软件主要作用为接收键盘录入的信息数据或通信端口接收的数据。其中包含用户通过键盘录入、软件接收等。通信端口的应用不断发生变化,把智能通信端口和调整通信端给控制系统处理,并作为录入信息数据的组成部分。3.2.3图像设计构成。(1)硬件构成为选用显示屏模块,远程显示由通信端口模块实现或通过综合处理器的网络端口实现。(2)软件的图像部分就是电子信息系统需要展示的信息数据,包含参数概念等。并将程序端口整合为一个模块,该模块应用于模型部分和图像部分的信息交流和互换。

4结语

利用MVC模式软建立电子信息系统,实现了电子信息网络化、可视化的系统设计,同时此电子信息系统转移性强,功能范围较广,一定程度满足了电子信息管理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需要,提高了电子信息系统的准确性、方便性、多元性,加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电子信息系统的维护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刘云花,黎泉.基于MVC模式的网络舆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17,40(24):31-33.

[2]孙育红.数字多媒体数据采编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7,40(15):122-125.

信息系统范文篇7

一、广东联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建设

1.成立信息化管理部门

广东联通属于电信行业,其生产经营与IT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公司设立了信息化管理部门,包括业务支撑系统部和管理信息系统部。其中业务支撑系统部共有员工63人,下设8个科室:计费结算室、营业管理室、报表管理室、系统支持室、产品服务室、渠道销售室、IT研发室、综合规划室。主要负责公司的与信息化有关的具体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部下设两个科室,规划建设室和运行维护室。主要负责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日常运行维护等工作。

2.信息化管理部主要负责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建设

广东联通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由信息化管理部门(业务支撑系统部和管理信息系统部统称为信息化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包括信息系统一般控制(或总体控制)和信息系统应用控制。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是指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环境进行的控制。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是指利用信息系统对业务处理实施的控制。

3.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

(1)基于BSS的内部控制手段广东联通不断完善和优化业务支撑系统域(BSS),重点加强分析型BSS系统的建设,利用其为客户提供方便、迅速和高品质的个性化与多元化服务,以达到对具体业务的控制。

(2)基于ERP的内部控制手段ERP系统是广东联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中国联通建设的第一个全公司、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区高度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其主要致力于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集成与共享,完善财务风险、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控制。

(3)基于MSS的内部控制手段广东联通通过管理支撑系统域(MSS)的建设,致力于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规范、数据在线分析等方面的控制。

二、广东联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的总结

1.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减少了企业经营风险

(1)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公司建立了基于UNI-IT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方法,使公司的管理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中国联通这种对于信息系统依赖性较高的企业。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的传输途径,增加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从而缩短了决策时间。同时赋予各相关人员相应的责权,减少人为的干预和差错,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

(2)规范了企业的管理通过公司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公司的具体业务流程嵌入信息系统中,固化了相应的流程,使得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了员工和管理者的行为,从而促进了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增强通过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使公司员工初步掌握了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改变了以往日常管理活动中粗放随意的习惯,自觉地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也明确了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防范控制风险的责任,构建了经营活动中的责任体系,每个员工每个岗位都可以顺利按照流程开展工作,大大减少过去工作中存在的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情况。

(4)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了确保业务信息能准确、及时从业务管理系统传递到财务系统,提高一线员工的工作效率,公司业务支撑系统部组织完成商佣金系统、卡资源管理系统与ERP系统的接口建设和推广工作,实现商佣金系统、卡资源管理系统与ERP系统的数据交互和流程对接,解决了“一套数据,重复录入”的问题,确保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数据一致。

2.存在的局限性

(1)需要较大的投入建立企业信息系统管理控制模式,不但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投入,相关适宜的设备存放空间,还需要不断更新投入各种软件。这笔费用对于一般的企业是很大的投入,也将直接制约着企业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水平的建设。

(2)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不高由于公司业务流程的不断更新,市场环境、市场需求以及公司管理控制环境的变化,所带来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最终将促使公司信息系统的变更、升级,从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投入巨大的工作量才能使得信息系统适应具体经营管理活动。而这对于本来就有大量日常运营和维护工作要做的业务支撑系统部来说,是很难维持系统的及时变更和升级的。

(3)公司的一般信息管理系统与应用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广东联通的UNI-IT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负责电信业务支撑和客户支持服务的UNI-CRM系统、负责企业资源管理和计划财务管理的UNI-ERP系统和作为ERP和CRM的承载体,为各级管理人员直接提供决策支持与日常管理服务的U-NI-MSS系统。由于这三者涉及到企业内部各种人员,为不同部门服务,会造成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政而影响到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特别是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时更为严重。因此应加强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尽可能地消除各系统之间的切换壁垒。

(4)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在普华永道对广东联通进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时,按照COBIT要求,在系统上线前需要进行加固,以防止信息的泄漏和系统的被入侵。但加固后又会限制系统运行速度和系统功能,因此就只能是有条件的加固。这就违背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相应条款。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下的内部控制评价时,还要考虑到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

(5)胜任的内部控制评审人员不足每年的内部控制评审涉及到的风险点多,时间紧迫,要确保评审工作能按时保质完成,对测评人员的任职要求较高,既要熟悉各类经济业务和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构成,了解抽样方法和手段,又要掌握底稿和报告编制的程序和规则,并且具备良好的分析和沟通能力。但在全省范围内,专职的内审人员不多,且其他符合上述任职要求的人员也不多,因而在评审过程中,各分公司存在的例外问题未能全部被发现,底稿和报告的质量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得到的启示

1.企业方面

(1)高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前提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内部控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条件。因为内部控制的建设规范了企业的管理行为和员工的工作行为,但增加了相应的工作程序和工作量,会遭到一部分执行者的抵触,因此,高层管理者的态度就很重要。广东联通公司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方针确定为“增产节支、精细管理、内强素质”,将内部控制工作提到公司战略的高度上加以重视。公司高层不定期组织内部控制工作会议,主持参与流程的审定,直接组织各部门各分公司的问题整改工作,大大推动了广东联通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

(2)信息系统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是做好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不仅仅是公司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而且需要信息系统应用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涉及到与信息系统有关的每个岗位、每个人员,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离不开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参与。广东联通经过大力宣传与贯彻,使内部控制管理理念深入人心,通过编制流程岗位对应表和岗位流程对应表,将每个流程落实到在岗的员工。每位在岗的员工通过切实执行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有力推动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3)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要与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是在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业务流程的推广质量直接影响到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是否有效将取决于流程和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是否被有效执行,又取决于流程和制度是否符合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因此,只有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具体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从流程设计、制度制定、措施贯彻等各个环节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才能让企业员工易于理解和接受,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同时需要确定相应流程的重要会计科目,以便确定影响重要会计科目的关键系统,若重要会计科目的范围太宽泛,就会导致关键系统和关键控制点难以明确。

(4)从公司战略角度构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框架针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变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整合问题,应该站在战略的角度建立公司的信息系统。根据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构建信息系统大平台,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模块与流程,确定关键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从而可以及时更新系统以适应公司业务流程的变化和各子系统之间的整合。

(5)加强员工的培训和内部控制建设的同步进行在确定好公司战略基础上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框架后,确定各业务流程的关键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既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量又需要相关人员的专业判断,同时要对公司整个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框架非常熟悉。所以就需要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知识的培训,内部控制人员的信息系统技术知识的培训。并且要做好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的计划步骤,严格完成各环节。

(6)大力培养既懂审计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成后,其有效性就取决于相关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度,所以应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内部审计。因此,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应具备审计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生成流程和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整个信息系统的风险所在和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7)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长抓不懈内部控制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复杂而艰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变更、业务处理流程的变化等都会改变风险问题,因此,必须适时修正控制流程和控制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保证制度规范的健全性。通过建立检查督导制度,巩固已经整改的成果,防止死灰复燃,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长抓不懈,避免出现前清后乱、工作反复的弊病。

(8)提倡系统控制,减少人工控制信息系统是广东联通经营和管理的基础,广东联通认识到通过信息系统控制效率高、风险小,而人工控制成本高、风险大。因此,广东联通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流程,完善控制点,将处理规则嵌入到系统程序中,减少人工控制,增加系统控制,并实现手工处理环境下难以实现的控制功能,这样可以更加高效地预防、发现和纠正错误和舞弊。

2.监管方面

(1)制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时,应注意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差异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指引是为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与效益,增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理性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而制定的,它的作用对象具有普遍性。而不同类型的企业其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是有差异的,比如像联通公司的信息系统作用与一般企业的信息系统是不一样的,因为联通公司的业务支撑与运营支撑都完全建立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这种差异将决定着企业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从而也影响到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状况。所以,在制定具体指引时,要考虑企业信息系统的差异,抓住一般性。

信息系统范文篇8

工业工程专业是以生产过程为对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目标,特别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投入资源的作用。近年来,物流工程、虚拟制造、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经济、管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是从事工业工程和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其课程设置包括经济管理类和工业技术类两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业工程师等与工业工程有关的工作,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国有、民营企业等从事管理工作,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来看,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不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通过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工业工程能够在实际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力支撑工具。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专业授课一般应结合实际案例,并经常让学生到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实习,参与实际工业项目的运作和管理。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真正到企业调研并解决企业信息化课题。课堂使用的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理论化,有些概念、方法或理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其真正的内涵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的实践经历才能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差别,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但对于工业工程的非计算机类学生,很多高校并未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致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仅限于理论学习,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致和效果。

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办法

1.在教学体系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现代化管理观念、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它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只有先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有些高校在该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该课程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明显滞后的问题。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是:一是给教师的课程讲授带来了较大难度,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顺利地学习这门课,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说明;二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学到该课程的实质内容。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综合交叉性较强,应该找准它在学生所学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开设该课程必须要考虑该学科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有充分的先行课程作为基础。

2.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的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可以看出,对工业工程的专业人才来说,既要掌握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又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与管理相结合的运用方法。但是工业工程人员不同于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不需要对系统的开发技术有深入的掌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担任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规划者的角色,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以符合企业的管理实际。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合理分配时间。

信息系统范文篇9

为企业及上级提供准确及时和全面的各种财务报表;促使会计决策科学化,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基于Excel平台设计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

2.1满足数据分析功能需求。在本次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应用Excel软件,不仅确保设计的系统具备很强的数据输入、输出、统计、计算、界面展示等功能[9],也可以根据已存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为以后会计信息管理给出风险评估,系统的数据计算分析功能强大,确保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满足用户需求。2.2满足用户可操作需求。在设计系统中,能够保证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良好,这样便于用户操作使用该系统,提升本次设计系统的可用性。同样在系统设计之中,还可以利用Excel软件中自带的VBA编程功能[10],为系统用户开发出相应的操作界面,使设计出的Excel会计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功能更加完善,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能够通过Excel服务器,将其中数据库、服务程序和填报网站均安装在系统的服务器上[11-13]。2.3发挥决策支持需求。在本次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可以用Excel软件有效代替手工计算,能够为会计信息管理过程中,做绘制图表,也可以做统计分析,更能够分类汇总、筛选会计数据信息[14]。也可根据企业自身会计信息管理特点,应用Excel软件,有选择性的对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出相应的子系统,以确保能够全面实现对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决策,满足企业未来发展中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个体化需求[15-16]。应用Excel平台软件,确保在设计的系统中,能够发挥Excel的表格计算、数据加工以及图形决策分析等相关功能,确保可以提升系统决策分析能力,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强有利的支持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决策,使系统设计满足用户的需求。

3设计基于Excel平台的系统总体结构

对于本次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过程中,将会基于Excel平台软件,优化设计该系统,确保设计的系统能够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合理化管理。采用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即将系统功能自定向下,逐层分解,直至不可细分。系统功能设计结构如图1中所示。图1系统的功能结构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应该确保设计好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及时为系统用户提供交互性良好的、操作界面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程序,并且提升系统表格设计的美观度,使系统的交互界面可以满足用户使用的美观需求,并且也能够快速实现对用户输入数据的计算处理,并将结果完整的输出到界面中。基于EXCEL平台,设计会计信息系统,确保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会计管理服务,可以优化会计信息管理中的“分析、判断、决策”流程,提高企业的会计工作效率,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之市场中的竞争力,使设计的系统能够发挥积极的应用价值。

4基于Excel平台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设计实现

4.1优化设计系统架构体系。对于本次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确保实际的系统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Excel平台下系统的分层架构体系如图2所示。4.2设置Excel服务器。基于Excel平台,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确保将会计信息数据存储到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之中,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的成熟、强大的管理数据功能,提升系统应用性能。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自主的定义会计信息管理模板,并且能够将模板中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之中,发挥强大的数据保护功能。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之中,Excel平台能够自动提醒待处理任务,还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数据查询功能,让系统用户能够通过该系统随时追踪到会计报表单据流转的情况,提升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效益。4.3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构成。会计信息系统包含输入、处理和输出3个基本构成要素。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可以来自企业外部,也可以来自企业内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信息同时提供给内、外部使用者,没有内、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如图3所示。图3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由图3可知,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处理,因此可以在后续设计步骤中,优化设计系统数据库。4.4数据库设计。在数据文件设计时,为增强系统安全性应采取一些控制技术,如文件被封设置文件存取权限。如某企业凭证库内.DBF数据格式,如表1所示。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从DBMS所提供的存储结构中选取合适的加以实现(确定存储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存取时间、存储空间利用率和维护代价3个方面);2)存取路径的选择和调整;3)优化确定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于Excel表格数据的存放位置(在通常情况下,一般都会把数据表格中的易变部分以及稳定的数据部分进行分开管理,并且也分开存放系统中经常存取的数据与不常存取的数据);4)确定存储分配。4.5优化系统数据安全部分的设计。在本次系统设计中,基于Excel平台,为确保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可以采取以下3项决策,进行系统数据安全优化设计。1)在系统中增加系统操作人员分级决策,可以将系统的操作人员划分成系统员、主管员以及操作员3个等级,可以合理对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分工管理,避免滥用职权问题的发展,提升系统数据安全。2)在系统中对每个会计人员,设立操作日志,这样就可以确保系统管理人员随时监督系统内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3)在系统设计中,还可以设置用户登陆权限,非授权用户不能登录系统。同时还设计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簿打开权限,只有拥有权限的用户才可以对Excel工作表内的数据以及工作簿进行增、删、改操作,防止没有权限的非法用户查看或是更改系统数据。4.6系统软件设计实现。对于本次设计的基于Excel平台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应用VC++开放系统程序代码,VC++实现Excel表格的读写,提升系统程序开发的可扩展性,发挥积极影响。Excel本身仍为一种应用程序,并具有VBA程序设计功能,在Excel平台内,还能够提供各种的数据表格处理工具与组件,辅助会计信息管理。在实际软件设计中,要想将Excel平台整合应用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应该优化软件设计防范,也可以确保Excel平台中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发挥实用性。软件设计流程如下:1)首先,能够对当前企业通用的商业会计信息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时记录系统每一天处理的会计业务信息,并能够针对各个业务生成相应的会计报表。2)其次,能够基于SQL关系型数据库,实时更新系统内数据库的信息。3)最后,能够利用Excel平台中的MICROSOFTQUERY功能,直接检索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将处理后的数据返回到Excel工作表中,从而可以优化系统处理会计信息的流程,将Excel与系统数据库进行连接,提升系统工作效率,发挥积极影响。

5系统设计实现效益分析

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效率,发挥积极应用效益。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相较于直接编程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也能够为系统用户提供更加直观的会计管理交互界面,这样不仅可以缩短系统的开发周期,也可以减少开发费用。同时,基于Excel平台开发系统,只需开发者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与Excel软件知识,即便系统开发者不是高级程序员,也不是数据分析员,依然可以开发出企业适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基于Excel开发设计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定期对系统自行维护,维护方法简单,不仅可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也可以节省大量的系统维护费用,发挥积极经济效益。故此,在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随着未来Excel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基于Excel平台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功能也会不断提升,不仅会加强对Excel数据表格的处理功能,也将会不断完善Excel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功能,提升会计信息处理效率,发挥积极影响。

6结论

信息系统范文篇10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信息安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跨系统,跨平台的交流已经成为了全新的管理环境,因此在网络环境中的医疗信息管理也将进入了崭新的信息管理模式,医院信息系统是把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和经济效益。信息化的发展中信息数据的安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医院信息系统

1.1医院信息系统的介绍

医院信息系统(HIS)是一个混合体系下架构的大型数据库应用的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的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的综合管理,对各种医疗活动采集、存储、处理加工成的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以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既可以存储文档数据,也可以存储医学影像信息,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对医院内大量的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的现代信息系统,是整个医院应用系统的主干和医疗数据中心,起到了整合其他辅助系统的作用。现在医院的信息管理从简单的行政、财务管理系统向复杂的多功能系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效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

1)HIS是采用C/S的架构,通过客服端处理病人基本数据、诊断、医嘱、治疗和病历等数据。2)HIS是以病人的用户标识快速地在数据库查询和调用病人的有关资料,通过整个治疗过程的优化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和提高服务质量。3)HIS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和控制体系。覆盖了医院的每个职能部门、每个医师和对医院的整个工作流程进行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1.3医院信息系统实现的目标HIS是为医院现代化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覆盖了整个医院的所有部门和所有环节,旨在提高医院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以电子病历为中心,实现与医疗保险的接轨,HIS以更强的兼容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也健全了医院的控制体系,降低了医院的成本,提高了医疗的工作质量。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医疗信息的架构,实现医院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统一,整合资源和提高医疗高效的运转。医院信息化是实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和重要支撑,加快卫生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全国卫生系统科学的管理水平,促进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

2信息安全

2.1信息安全的定义

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的安全,信息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信息数据和信息技术体系不受威胁和侵害,狭义的信息安全指的是信息系统软的硬件和信息数据不受破坏和泄露,信息可以保持连续的可靠的运行。对于个人而言,信息安全更加侧重于后者,要求信息要保密性,完整性,人们对信息的安全的概念理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绝对的信息安全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应用适度风险的观点、积极防御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做好信息的安全工作。做好信息的关键在人,掌握信息安全的知识是做好信息安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2信息安全的地位

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信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国家的安全基石和核心,信息安全是国家军事安全的重要保障。网络信息战将成为21世纪典型的战争形态,黑客的攻击和军事机密危及国家的安全,控制信息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战争的胜负。信息安全也是国家文化的关键,信息安全影响着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也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信息安全也是国家经济安全发展的前提,信息产业在国民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金融安全。制定国家的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是应对国际信息化竞争,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提高信息技术的水平,优化信息产业的结构,提高国家的信息安全的保障,为迈进信息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

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引发着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促使人们对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系统,21世纪的重要特征,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需求。但是信息的发展伴随着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涉及国家的各个层面,所以国家的信息安全发展也是重中之重,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重点包括国家关键的基础建设和社会稳定,主要是着力发展和提升基础支撑能力、防护对抗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信息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的稳定。

3结束语

医学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建设的比较晚,我们初步取了一定成就,但是和发达国家的水平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发展技术和水平是任重道远。信息安全的保障也是我们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作者:程婷 单位: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信息科

参考文献:

[1]王丽娜,赵利敏,张东军.信息安全管理的建设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2):41-43.

[2]张静薇.浅析科学的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7):198

[3]张丽.浅谈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J].科学之友,2012(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