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3:47:23

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不足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中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

[2]王玲,康美娟.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4(1).

信息素质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不足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中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1].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3].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1].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2].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3].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4].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

信息素质范文篇3

作为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信息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获取能力为目标,以期协助完成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关于其内涵,学术界主要从3种角度对其展开研讨。第一种观点是站在人的角度,借由论述具备信息素质人才的特质或能力来描述信息素质教育;第二种观点则是利用概念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与信息素质相关的概念来描述信息素质;第三种观点则是从现象学的观念来剖析信息素质的内涵。以上3种观点分别从人和概念之间相关性以及现象学的角度对信息素质教育展开研究,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目前学术界未对信息素质教育内涵进行精准、统一的定义[1]。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本文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以培养在信息道德、信息观念和信息主体方面有较强意识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实际教育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信息主动精神,增强其信息心理素质,以最大限度开发其信息潜能。

二、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有7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与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但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确立,信息素质教育面临空前的压力。由新型计算机技术、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新型网络技术构成的新信息环境,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通过定量分析研究文献后可以看出,目前对信息素质教育进行研究的人员大多以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和信息管理专业的师生们为主[2]。高校图书馆被称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可大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余时间对自身的知识面扩展没有足够重视,对信息环境的认识不足,更谈不上有检索效率了。所以由高校图书馆或者信息中心独立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无法实现,信息素质教育也不能更具针对性和深层次地开展下去。信息素质教育开展的必备条件是有专业学术队伍的建设,我国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知名专家、学术带头人不足;没有形成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充分优化整合的学术队伍。此外,我国目前高校大部分图书馆的图书馆员只能称作是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而不是图书馆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远不能满足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这也是制约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开展高水准的信息素质教育,还需要有相关的评价标准体系。之所以我国的高等学校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得到公认并推广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体系,是因为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还不够发达,没有相关的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来对此进行全面的研究以制定相应的标准。所以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完善也在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三、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面授教育

我国传统教育主要就是以面授为主。也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直观的方式,具体包括:新生入馆教育、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培训与讲座。1.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入馆教育是学生进入高校后最先接触到的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各高校图书馆一般是从9月份开展“新生入馆教育”,通过简单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图书馆的机构设置、资源布局、服务项目、规章制度等,这样学生们在入学之初就能很快地意识到高校图书馆对他们的真正意义所在。2.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信息素质教育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信息综合分析、信息评价、数据库的检索技术与方法、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等5个方面[3]。开展文献信息检索课不仅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检索能力和对科技情报的敏锐感,而且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各高校所开设的文检课主要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笔者所在的图书馆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及馆藏特色资源已经面向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开设了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图书馆老师担任全部教学任务。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特点,文检课的教学重点也有所不同,对本科生主要是要求了解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性知识以及掌握一般的检索技能,而对研究生则要求对其专业学术领域的信息资源深入挖掘并加以利用,加强其信息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文检课教学在内容和方法等许多方面已经跟不上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适当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文检课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使用好各种数据库,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加大关于网络检索的基本知识,搜索引擎检索技巧,逻辑组配检索词,数据库专题检索和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实现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更新,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生动直观的教学和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并根据各个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调整课件,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开展各种培训与讲座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有利的条件,根据本学校的各个专业、学科设置情况以及针对一些重点优势学科开展面向师生的培训与讲座。比如我校图书馆不定期地对广大师生进行数据库使用方法及技巧的培训,长期开展“培训进院系”活动:先与各学院充分沟通,然后由图书馆老师或者数据库培训师进入院系,对其学院师生做极具针对性的培训,这样充分实现了图书馆馆员与专业教师相结合,共同参与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通过近几年培训活动的开展,很多师生已经认识到现在的图书馆正在由传统型逐步转化为现代化、数字化的图书馆。

(二)远程教育

面授教育能比较直观地传达给对方想要的信息,但是要受到时间、地点、人为因素的约束,而且受益人数不多,影响力有限。而远程在线教育则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可使更多的人同时获取资源信息,且实践操作非常便捷。目前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Blackboard教学系统平台、清华大学的网络课堂,这些都是基于互联网为介质的课程管理系统。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已经真正纳入了学校的网络教学系统平台[4]。我校新图书馆集成网络中心和电教中心的优势,已经建设有一间标清全自动录播室,可供教师和专家们进行精品课程、讲座和专题的自动实时录播,并可以远程网络同步教学。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正在筹建一座高清全自动录播室。足不出户犹如亲临课堂的目标已经基本可以实现了。远程在线教育更加注重培养用户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不仅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也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三)互动式教育

互动式教育指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互动探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其主要形式有:BBS、手机图书馆、微博等。大部分高校的BBS都会对图书馆开辟出一块专版,由图书馆的老师来负责管理并实现与全校师生的交流互动。例如我校图书馆在校园网的BBS上就有“读者荐书”这一专版,可供用户进行交流心得、沟通思想、学习探讨和反馈意见。手机图书馆也是目前各图书馆推出的一个新的交流互动平台。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移动图书馆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如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的图书馆已经建成移动图书馆平台,只要用户通过手机的无线网络接入,就可以访问图书馆资源,进行数据库资源的检索以及接收图书馆提供的各种定制服务,即可实现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来对图书进行检索、预约、续借、挂失等操作。图书馆移动终端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利用,是图书馆进行信息服务延伸的又一新途径。微博作为一个新型的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使读者更好地收集、交流信息,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图书馆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成为一个新的读者信息收集渠道。借助该平台,读者可以及时有效获取图书馆的最新信息,并轻松实现互动交流;图书馆也可以借由微博迅速获悉读者反馈意见、建议及深层次需求,为后续更好地服务群众奠定了夯实的基础。鉴于此,很多图书馆皆已开通专门的学科微博,通过新书推荐、活动预告等内容,与用户进行互动和交流。这种方式逐步为大家所接受,吸引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于此同时,微博自身所具有的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在图书馆形象宣传方面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微博有一定的字数限制,这对图书馆开设微博服务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分栏组织信息以提高资源整合率、用词言简意赅,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一般而言,栏目可分为:信息公告、资源宣传、读者互动和数据库培训等四个基本模块。日前,高校图书馆还未具备成熟的微博意识,大部分仍处于宣传报道、收集读者信息等浅层次。而且,在图书馆内部微博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很少有人对微博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更谈不上灵活使用微博,驾驭整合资源;另一方面,遣词造句是一门学问,同样一份活动预告,不同的人写就会彰显出不同的文字效果,也就相应地产生不同的读者效应。因此建议图书馆开展微博工作时,走群众路线,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把图书馆微博服务做好、做强。深层次地挖掘微博的作用,将其应用于图书馆的各项业务也是信息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一条捷径。

四、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化途径

现代信息环境瞬息万变,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更为广泛、深入和系统地开展,势必要对传统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进行优化。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加强与其他教育管理部门的协作

信息素质教育跨学科和跨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要使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课程建设相结合,就要先理顺高校图书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各个专业院系、信息网络技术部门的关系,建立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院系专业教师的协作关系。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以图书馆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主要形式还是以文献检索课为主要形式,所以要逐步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高校就要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形成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校专业教师合作的教学模式。图书馆员要成为课程与教学团队的一员,把信息素质教育当作学校的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任务,和其他专业教师共同合作,以信息技术知识为基础,把信息素质教育应用到各个专业学科中去,构建以信息为核心,围绕确认所需信息、寻获信息、评估信息、应用信息这4个方式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二)多元化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信息素质教育以信息学、图书馆学等方面知识为主,此外还涵括社会、经济、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其教学任务无法单一地依靠图书馆自身的资源来完成[5]。同时其学习的终身性也决定了不能简单地通过开设课程或培训讲座来完成,更不可能通过集中化开设课程的途径解决。因此,搭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多元化平台,必须根据其内涵和目标,以网络为基石,激励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在线互动教学。图书馆把握机遇,利用现有资源,增强专业指导能力,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支持下,提高师生间沟通频率。借助这种途径,就可以以螺旋形的方式有的放矢地安排好学生各个阶段的教学,借力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6]。

(三)提高评价标准体系的制定速度

信息素质范文篇4

〔关键词〕信息;信息素质;中小学生

随着以机技术、通讯技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方式。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软件巨人微软的市值超过卢森堡、荷兰等国GDP的总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人类近30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学生不仅可以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还可以通过邮件、在线讨论、网络会议等交互方式向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学习;学习材料不仅有主要以文字符号表现的课本,还有以文字、图像、图画、声音、动画等多种符号表现的电子教材;不仅可以按照线性的顺序阅读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以非线性的顺序进行超媒体教材的阅读。中小学生面对的信息量猛增,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认真、思考学生的信息素质,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

一、信息素质的含义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把信息看作是一个抽象的量,认为"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可以说,信息是控制系统相互交换相互作用的内容。笔者认为,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是表现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现象及的内容,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

"素质"一词,最早源于心,是指人的解剖生理特征,即感觉器官的神经方面的特征。现在则引申为,人在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下所形成的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自身基础和内在条件。信息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一个新成员,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质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其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质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年,信息学专家将信息素质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笔者认为,所?quot;信息素质"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利用能力,它是一种对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所谓学生的信息素质就是学生在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以及具备的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总之,信息素质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二、信息素质的结构和内容

一般来讲,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内在需求以及对信息所具有的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具体表现为:①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的重要作用和拥有大量信息的特殊意义,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勇于创新的一些新观念。②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除了自身具有对信息的内在需求外,还应善于将和他人对自己的需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的信息需求。③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并善于从他人看来是微不足道、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信息的隐含意义和价值,善于识别信息的真伪,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生活和学习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的关键。

当前及未来的中小学生均生活在信息时代,图书、报刊、广播、影视、多媒体机、,每天他们都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中小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总是极为关注信息,敏感于信息,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并和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所要完成的任务联系起来,才能成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善于捕捉、发掘信息并善于创造信息的新型人才。

2、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知识和,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信息常识和多媒体、网络等化信息技术知识。具体表现为:①传统文化素质。传统文化素质包括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尽管信息时代读、写、算的方式已发生了彻底改变,但是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依然是人们文化素质的基础。信息素质是传统文化素质的延伸和扩展。在信息时代,必须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地从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②信息常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特征及其对人类各个领域的认识和理解,信息的方法、原则(如信息综合法、系统整体优化法等)。③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等)、信息技术的作用、特点、优势、及其未来等。

一般来讲,中小学生应对信息的含义、特征、作用有所了解;应对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信息源的种类及使用有所了解;应对那些展示信息的新技术如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有所知晓;应对有效获取信息的图书分类知识、信息检索方法有所知晓。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还要不断学习更新信息知识。否则,最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它主要包括:①信息工具使用能力。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②信息搜集获取能力。指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运用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从外界信息载体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③信息分析识别能力。指人们运用批判思维,对无边无际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剔除无用、无关信息,寻找有用、相关信息的能力。④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指人们根据特定任务要求,对所获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筛选、重组,提高信息使用价值的能力。⑤信息再生创造能力。指人们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更新的角度、更深的层次进行加工处理,再分析、再综合,抽象升华为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新的信息的能力。⑥信息相关能力。是指与信息相关联的从事其他各项活动的一般能力,包括人们的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公关能力等。

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知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适应信息时代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它不仅体现着中小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中小学生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中小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与传统道德相比,信息道德更加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道德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虽然传统的道德也讲"慎独",但实际上对个体行为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而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中,由于以信息化的数字为中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呈现出间接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而个体的道德自律便成了正常的道德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

为了维护信息权利,规范信息行为,稳定信息秩序,中小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利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不得危害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违反信息道德的现象,主要有:

①在查阅资料时私自剪裁、撕取自己认为有用的章页,据为己有;

②借阅资料不按时归还,延误他人查找、利用相关信息;

③不分良莠,随便从网上下载信息;

④将封建、淫秽的信息通过任意传播,毒害他人心灵;

⑤因好玩而在网上大搞恶作剧,使正常的信息活动陷入混乱。

作为信息社会中现代人的中小学生,应自觉抵制信息污染,培养信息道德,提高信息素质,为创建理想的信息环境尽一份责任。

构成信息素质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四个要素都要重视,不可或缺。

三、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的需要。

(一)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原则

1、联系实际原则

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很好地掌握信息知识、信息理论,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力、兴趣、品德的实际,联系信息技术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实际,联系当代最新成就的实际等,把所学知识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让中学生用制作多媒体文稿的方式,来演示某一化学试验的现象、过程和特征。

2、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条件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过程中,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授同一难度的,而是利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面向全体学生讲授,然后在余下的时间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对于优等生,可以提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上机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上机练习和巩固本节课知识;对于差等生,教师给予重点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依照中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直观性的语言和其他更具直观性的教具(如挂图、录像、机等),使学生获得具体认识,形成鲜明表象,为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讲窗口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键位时,不应脱离机器在黑板上讲;尤其在讲授WPS这种操作性非常强的软件应用时,更离不开演示。

4、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针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要求人们必须不断新技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改变,如CPU的型号不断更新,主频不断提升等。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多阅读新资料,多使用新软件,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向中小学生传授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

5、协作性原则

有效的协作能够使人们更快乐、更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分享他人的思想观念而后做出回答,有利于激发动机,改善思维,加深理解,相互促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和技术在教育上的,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陌生的专家、学者及学习者之间相互的机会大大增多。团体、合作学习、小组解决以及任务分配的讨论均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加强。因此,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时,应遵循协作性原则,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例如,在学习邮件的使用时,两个学生可以合作,一个发邮件,一个收到邮件后做出回答。

6、系统性原则

是一个大系统,由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众多系统构成。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只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以及其他部门,如部门、宣传部门的责任;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教育学家、心家、教育行政人员、计算机专家和学生家长的任务。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要深入研究,计算机专家要加强指导,教育行政人员要积极配合,学生家长要全力支持,只有各方面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适应信息对教育的要求。

(二)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措施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质的报告》,提出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质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信息本身发展的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可采取以下措施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

1、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息素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随着近几年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我国出现的,许多与信息素质有关的问题还未解决或还未完全解决,需要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提供理论上的说明、指导。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①国内和国外已有哪些与信息素质有关的研究、研究资料,对信息素质的研究已取得了哪些成就,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②信息的管理、组织方式对整个学校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产生的影响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③信息资源的特征(长度、格式、年限)如何影响其效用,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

④由于电子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冲击,传统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将如何变化;

⑤进行控制实验,将基于资源的学习与传统条件下的学习进行对比研究,看学生从中获益多少,等等。

2、全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社会是一个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也是一项规模庞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因此,国家的各级组织和机构应协调统一,代表政府、教育、工商、新闻各界的知名人士应共同努力,尽力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举办信息素质研讨会,组织研究和传播信息素质的社会团体,出版与信息素质有关的刊物、书籍,建立信息素质网站;同时,向中小学生开放图书馆、博物馆、馆等信息资源,引起媒体关注,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培育有利于信息素质培养的氛围。要让在校的中小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从各种资源中搜集、获取信息,如何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综合和评价,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开展信息课教学,加强机化建设,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提供实践保证

,我国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小学生缺乏系统的文献信息知识,缺乏有关文献信息检索、鉴别、归类、整理的技能训练。因此,应重视和开设文献信息课,循序渐进地向中小学生系统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在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尽量把复杂的图书、期刊检索途径与检索方法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阐述;同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给学生通过查找书刊的索引号、期刊名、书刊分类目录等途径快速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在开展文献信息课的同时,学校必须加强图书馆建设、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拥有丰富信息量的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们一旦遇到难题或需要查询信息资料就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及时的信息支持,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想使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管理的投入,使馆舍、库藏书籍的数量、质量、管理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4、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关键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也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传授人类积累的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使各类学科教师对迅猛的教育信息、网络技术有一个及时、全面的和了解;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优势对教师进行训练,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从到实践综合训练,利用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方式,突破时间限制,不脱产从网上学习;应进一步加大学校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认识,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创设有利于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他们感知、探索、协作,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给教师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学科领域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5、增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常规课程的整合,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探索新道路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伦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操作、接触、熟悉电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对计算机网络先产生一种好感,进而产生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中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除了把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质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例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使用、的责任;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一些学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如上海市宝山区虎林路小学在Internet环境中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探索实践中,通过"明确方向,提出建议;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归纳整理,阅读理解;展示观点,深入认识"这样一个学习流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1〕王吉庆.从机文化到信息素养--计算机观念的〔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2001,(2).

〔3〕张景升.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3).

〔4〕吴岚.知识与教师的信息素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1,(1).

信息素质范文篇5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用户培训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教育职能作为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已经得到了图书馆界的广泛认可与赞同。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身处于教书育人的大环境中,其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经过了几年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广泛讨论和一系列切实的措施推行之后,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成效却并不显著。

1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究竟要教什么

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是指一种旨在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培养和提高个体的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主动精神、信息心理素质并激发革新信息智慧和信息潜能的活动。…在高校图书馆中,所要做的具体工作即为:依托高校图书馆这一信息环境,培养并逐步提高用户个体使用图书馆各类信息工具、查找各类相关信息源以及客观批判评价信息价值的能力。同时,还应该深入挖掘用户的信息需求,依据用户的反馈,不断提高、完善图书馆自身的工作水准,促进实现双赢。概言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教的是一种能力、一种意识。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主的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对信息有着极大的渴求和依赖。在开展科研、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用户们需要得到、也应该得到来自高校图书馆最直接、有针对性的帮助。

2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是为了什么

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是由图书馆向用户施予的一种教育。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教育部对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要求。其中特别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他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应根据学校的网络条件,积极开展网上信息资源导引服务、网上协同信息咨询服务等网络服务”。全国各高校的图书馆网站现已明确标识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这充分显示了高校图书馆对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视,并已经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用户对这种服务性教育的态度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很多用户没有意识到如何使用好图书馆是一门学问、一项经验,更是一种技巧。这种学问、经验和技巧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更全面地享受图书馆的服务,能给予他们更深人的学术支持。

推行强有力且实际有效的信息素质教育措施,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的运行能力,使图书馆的内部运营系统更突显秩序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图书馆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了用户对图书馆的感知度和亲切感。这些发生在图书馆里的变化将直接作用在读者身上,最终使其获益。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为了图书馆管理工作,但归根到底,更是为了用户本身,是一项双赢的工作。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阵地之一,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3用户信息素质教育能怎么教

3.1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从方式方法上改进信息素质教育是现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信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是希望用户在接受短时间的阶段性教育之后,能立竿见影地学会图书馆的相关人门课程,学会在图书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以读者知识讲座为主体,力求生动、全面。入学时的用户讲座关系到用户接触图书馆的第一印象,要让用户充分了解该图书馆的历史、开放时间、馆藏特点等基本概况,同时也应该传达出友善的工作态度,多鼓励师生利用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的人气,从而提高馆藏的利用率。现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设有读者讲座,对刚考入高校的一年级新生进行培训。更有一些重点院校,以图书馆为师资依托,设立关于如何使用图书馆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在一年级的若干选修课中,必须选修图书馆相关课程。这种做法既提高了图书馆的知名度,也提升了图书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话语权。

以考试为检验,力求严格、便捷。在接受完阶段性的讲座学习之后,通过考试来检验读者的学习成效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自觉接受信息素质教育、充分领会教育内容的用户来说,考试是一种复习的手段。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于一些讲座中没有谈到的问题,也是一种补遗;而对于不自觉接受信息素质教育或者是理解力比较弱的用户来说,考试更加必要。对于一些图书馆基本使用方法的考查,能帮助他们学会对图书馆的最基本使用,帮助并最终吸引他们走进图书馆的大门。当然,考试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笔者曾经设想过,以FLASH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考试。比如,将用户设定为游戏中的虚拟人物,走进以三维动画方式展现的图书馆,游戏主人公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几项任务:寻找还书箱、向咨询台提几个问题、在书架中找到某一类图书等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帮助读者迅速了解图书馆。

以长期专题化教育为延伸,力求新颖、实用。除却开学初期的知识讲座和入馆前的考试之外,长期延续型的专题化教育作为图书馆日常信息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也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电子数据库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对于这些创新内容的学习,不仅仅针对于馆员,也应该及时地传达给用户。这种长期专题化教育可以由图书馆来主持,也可以由一些提供信息产品的厂家来主持。高校图书馆可以作为一个宣讲主体,也可以作为宣传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这一方面的内容在各高校图书馆都是比较成熟的。以福建师大图书馆为例,该馆基本上保持每学年组织开展免费专题讲座达20场次,内容涉及面广,如各种中外数据库的使用检索技巧、网络个人安全保护意识、搜索引擎的详细剖析等。这也充分例证了信息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人才的基础教育。

3.2教育内容的立体化

第一、不能空讲理论。很多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宣讲了很多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但这种宣讲往往缺乏生动性。笔者建议,可以多讲实例,少讲规章。比如以“一本书的流浪史”为题讲“代书板”的作用;以曾经发生的图书馆中的偷书情况是如何被处罚来警示学生切莫偷书;开展小型图书展览来展示图书馆中被老鼠啃咬的破损书籍来说明将零食带入图书馆的危害性。此外,还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小册子或是电子书来进行教育督导。台湾大学图书馆就制作了名为《恋上图书馆的每一天》的电子书,全书不仅内容详实全面,而且配色插图生趣盎然,还富有时尚气息,作为图书馆用户使用手册而言,堪称经典。

第二、不能流于表面。图书馆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应该从信息传递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合理充分地利用图书馆各项服务。例如,在讲解如何在图书馆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时,可以重点讲解如何设置寻找关键词,如何通过索取号对这本书进行基本的判断、选择。高校用户对馆员的依赖程度较非高校用户低得多,应该抓住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教给他们更多使用技巧。

第三、教具的使用和教学场地的选择。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将教学场地放在图书馆中。高校图书馆大多配备有大型会议室或是小型教室,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场地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馆舍和先进的电子设备。教学幻灯片的制作要生动明晰,以能引人人胜为佳。教学场地的选择和教学用具的准备,要用心、贴心,除做到窗明几净的基本要求之外,也可以为读者准备一些相关的小礼物或者是学习纪念品,如印有图书馆LOGO的文具、书签等,博尔赫斯所说的“天堂样子”的图书馆也不外乎是一个纯净温暖的地方。只要用心去做,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把越来越多的用户吸引到图书馆中来不是难事。

3.3可为之后的不可为

从理论上分析,信息素质教育对高校图书馆和用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好,也能把这项工作做好。然而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总有些被弱化的部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死板的教育内容。学生最讨厌的老师一定是只会念书、照本宣科的老师,尤其是开口闭口就这个不准那个不许的老师。也许关于图书馆使用的规定确实是条目和原则,但为了帮助学生欣然接受,特别是要做到这个“欣然”,需要相关人员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讲活条例,讲活原则,充分发扬教育的艺术。

其二,无力的评估制度。当高校图书馆开始重视自身信息素质教育这一课题的时候,大环境给予的支持是相当软弱的,和公共图书馆的比较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公共图书馆需要吸引市民进馆,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营生”,那么下大气力吆喝理所当然。而高校图书馆面对着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则显得清高。当前对于高校图书馆需要社会化、需要承担一定社会教育工作的呼声在业界也有耳闻,然而在具体工作环境中,因为经费、承担项目、服务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高校图书馆更多的是“守株待兔”。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法规也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项目显得尤为宽容。虽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有相关内容,然而,当落实到具体的评估体系中以量化考评来区别完成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所占甚微。

其三,薄弱的教育意识。在一些高校图书馆里,馆员们面临一种尴尬——学生读者们不愿称其为“老师”。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特定场合、特定时间段、特定内容的信息素质教育之外,笔者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应该是贯穿图书馆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馆员意识,馆员要有身为师者的意识。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严于律己之外,还要主动加强岗位学习,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及时予以帮助。如果学生读者们觉得不仅在图书馆里借到了书,查到了资料,并度过了愉快而有意义的时光,还能从馆员的身上学到知识,一声心服口服的“老师”才最可贵。

4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前景

4.1建立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必选课和专题培训课程相结合体系

建立必选和备选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学分化、学时化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是高校图书馆完善提高信息素质教育品质的重点举措和必要保证。必选课可以分为新生教育必选课和针对毕业论文创作过程的开题必选课两大类型。要把必选课落实到各个院系。这种做法是对信息素质教育从时间上的一种宏观性保护。保证学习的时间是基础,在此基础上,上课内容应丰富翔实,上课手段生动活泼,PPT要注重实用性。而专题培训课程,可以针对性的加小课,对某一院系的同学加开使用某数据库的检索课等等。

4.2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信息素质教育事务

对于有参考咨询部门的高校图书馆来说,信息素质教育应该是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图书馆网站上应设有专门的板块,最新的培训消息,解答读者实时问题等,通过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没有参考咨询部门的高校图书馆,应该指定由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信息素质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质;养成教育;大学生

信息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与进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它的权力”。事实也证明了在当今社会谁驾驭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对此更给予了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措施加大信息能力培养力度: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于2000年1月批准并公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目前,已在美国、墨西哥、西班牙、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2001年11月,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核心委员会颁布的《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从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对医学毕业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标准,但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13日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世界各国都已充分认识到了信息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形式纷纷将其纳人到本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素质?高校培养的人才究竟要达到怎样的信息水准或应该具备怎样的信息素质呢?又怎样来达到这种水准或素质呢?

1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的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最早提出的,主要描述为:“所有经过训练的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他们具有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多年时间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素质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对其所下的定义也逐渐趋于一致。目前较有影响、人们引述较多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AIA)信息素质委员会所下的定义。该委员会1989年1月10日在一份关于信息素质的最终报告中,对信息素质作了这样的描述:“作为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而美国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对什么是信息素质作了如下定义:即“信息素质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求人们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且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该定义明确了信息素质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即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信息意识反映一个人的信息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使人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及信息的价值,使人能够定义并明确地表达信息需求,能够识别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的类型和形式;信息技能反映一个人能够有效地检索所需信息,组织和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及其来源,把所选择的信息融人自身的知识基础和价值系统中,并有效地利用信息完成一个具体任务的能力;信息伦理反映了一个人对与信息利用相关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经济问题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合理合法检索、利用、信息的道德品质。

可见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对信息素质的定义与ALA的定义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一定义虽然很简短,却把握住了信息素质这一概念的本质,因此也得到了大多数人和组织的认同与广泛采用。

2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构成要素

既然信息素质是一种能力,那么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质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信息能力呢,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质的大学生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种信息能力:

明确需求信息的能力。明确信息需求能力是指能明确信息需求的内容与范围。具体包括:能够明确了解信息需求;能够识别各种类型和格式的信息源;能够评价获得信息的成本与效益;能够重新评价所需信息与范围等内容。

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高效信息获取能力是指能高效获取所需信息。具体包括:能够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或信息检索系统获取所需信息;能够构建与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能够利用联机检索终端或采用不同的方法检索所需信息;能够在必要时调整检索策略、能够提取、记录和管理信息以及信息源等内容。

客观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评价能力是指能客观、审慎地评价信息与信息源,利用知识基础和价值系统选择适当的信息。具体包括:能够从获取的信息中提炼信息主题;能够采用有关标准评价信息及信息源;能够综合信息要点形成新的概念;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而确定信息的增加值;能够确定新的知识对个人价值体系的影响,并使其融合于个人的价值体系中;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了解自己是否能表达所获取的信息;能够决定是否修订初始的查询方式等内容。

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能力是指作为个人或作为群体一员,能有效利用信息实现特定的目标。具体包括:能够运用新的和以前的信息开发新的产品或项目;能够调整开发产品或项目过程;能够有效地将开发的产品或项目情况与他人沟通等内容。

信息道德的约束能力。信息道德约束能力是指能够理解有关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因素,获得和使用信息时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有关法律。具体包括:能够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道德、法律、经济和社会问题;能够在存取使用信息资源时遵守法律法规和信息资源提供的规定以及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则;能够对引用的成果表示致谢等内容。

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是指保障信息有效性的能力。具体是指能够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的能力。所谓保密性是指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完整性是指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人篡改;可用性是指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为授权使用者所用;可控性是指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要具备上述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首先要具有信息安全的防护意识,其次是要具备信息安全防护的技术,并在信息道德的约束下,做好自身、他人及公用信息的安全防护工作。

以上就是信息素质的构成要素,或者说一个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信息能力标准。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人们必备的一种素质,面向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也是新世纪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3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信息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内外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创造者和未来的人才。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构成之一,是其掌握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对于提高他们在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1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需要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泉。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表现在敢于突破原有的旧框框,重新思考、重新探索,大胆提出新的观念、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突破旧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另辟路径,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信息的不断刺激。信息的日积月累、触类旁通、产生灵感,就可以进发出智慧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种。这既是创新活动的开始,也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辩证思维过程对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使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3.2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要学会生存的本领,无疑应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要具备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敏锐地捕捉所需信息,主动、有效地检索和吸收信息的能力。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就是赋予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质,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获取知识,并能以灵活的方法突破学科界限,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进行相应信息的获取、分析、研究、利用,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或有所突破,为进行新的创造活动作知识储备。

3.3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创新观念的需要

良好的信息素质不仅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高超的信息能力,而且还要求具备高尚的信息道德。一般来说,信息道德是对人们的信息活动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是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充满渴望,也富于创新精神,但却往往忽视了应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应承担的责任。有的学生苦攻黑客技术,并以黑客身份攻击他人网站、破坏系统,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有的学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传播别有用心的谣言,造成人心不安、社会混乱;有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毒、贩毒和传播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等。诸多现象表明:在大学生中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刻不容缓。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更要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规范,利用创新能力为社会服务,为人类谋福利的道德观念。

3.4是大学生创新实践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国民信息素质的需要

信息素质的核心在于消化、吸收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质,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科研方向与项目进行创新实践:通过主动地寻找、发现和捕捉最新、最具价值的信息,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在充分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据有关研究,人们从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只是人生所获得知识的5%一10%,其余90%一95%的知识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终生要求,而信息素质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因此,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目前,我国公民的信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有关文献中报道:美国国民的信息水平总指数为71.76,日本为69.97,中国仅为6.17。而我国当前大学生淡薄的信息意识、较差的信息能力、较低的信息安全防护技能以及不容乐观的信息道德等现状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4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养成教育途径

信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种以利用学习资源为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手段、以实现终身学习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通过个人、教育机构或是社会单方面来完成,而是需要通过大学生自身、院校和社会等多种途径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最终目标。

4.1院校途径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国中小学已经把有关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到了课程体系,这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中小学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限于其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及接受能力,还只能是一些最基本的以操作应用为目的“信息扫盲”式教育。因此,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还是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完成。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基地,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在校教育也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高校也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主阵地,在校教育也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984年2月,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发了“教高(84)004号”《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文件,文件明确指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不仅有助于当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吸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件下发后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并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课程也在不断的深化,内容也在不断的拓展,已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与能力的基础性课程。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高等院校的信息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需进一步加强与提高的地方:一是必须尽快出台相应的评估标准。尽管我国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目前我国仍然没有制定一个成熟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估标准和方法,理论研究也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对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而美国于2001年公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已在许多国家推广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国内高校必须加快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估体系的制定,将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价与学业成绩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检验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二是必须加快课程标准建设。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还是通过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来实现,但其内容大多偏重于诸如文献类型、检索语言、检索工具、检索方法、各类工具书的使用方法等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信息知识、信息法律、信息经济、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介绍。显然,继续将它作为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其自学研究能力的一门课程已不能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因此,应该尽早启动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标准建设,并纳入到高校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从顶层设计给予重视;三是必须大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大学生信息素质在校教育应该主要依托院校图书馆来实施,但就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图书馆而言,其完成教学的软硬件基本条件距达到信息素质在校教育的目标尚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为:师资匮乏、教材陈旧、资源局限、实验条件简陋等等。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还必须大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要加大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培养力度,要编写具有学科专业特点的信息素质教育专用教材,同时还要加大信息资源建设力度,并创建优越的信息素质实验教学条件。唯有如此才能达成大学生信息素质在校教育的目标。

4.2社会途径

个体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信息流始终贯穿整个网络。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信息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教育的实践性的特点也要求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社会信息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一是社会信息化水平。社会信息化是指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作用相对增大的过程。社会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养成,一个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范围、信息环境、硬件设施上都会有优越的条件,自然容易形成较高的信息素质。所以为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不断地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所以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就必须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二是社会公众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更强调人们精神意识层面上文化底蕴、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密切结合。因此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能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说,单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往往收效并不显著,要从全社会考虑,从社会共同发展的角度,提高全体公民的信息素质,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所以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就必须强化社会公众的信息意识;也是公共信息网络。

互联网不仅仅是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接受信息教育的平台。网络文化、网络技术、网络普及程度和发达程度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需要建立完善、健康的公共信息网络,使大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所以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就必须健全公共信息网络;四是要建立就业的信息能力标准。目前国内企事业等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已经比较重视专业素质、外语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等能力的评价,但对于人才的信息素质评价尚缺乏足够的意识。而从企事业长远发展角度讲,应该把人才的信息素质评价纳入到选拔过程,这样不仅可以选拔到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促进人才自身的信息素质自我培养的意识,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所以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还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就业的信息能力评价标准。

4.3自身途径

信息素质范文篇7

关键词:信息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向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资源己与能源、材料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素质成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信息社会中信息利用的主要群体,培养跨世纪人才,就必须在学生中加强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y)教育与培养,以带动全社会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在我国,学生是未来人才的主力军,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就必须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一、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指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波尔(PaulZurkowski)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最早将信息素质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又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耳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素养是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信息素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突破,人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将不断改变,这必将影响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理解信息等方式。其内涵由最初的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术、技能到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再转到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特征

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将学习到的理论指导和技能,灵活准确高效地应用到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并完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使客观事物达到学生主体合目的性、对象性活动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具有基本技能的熟练操作性特征。学生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知识和较高的心智活动水平,要能用“心”去体察服务对象即时的需求。其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性特征。操作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必经途径,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才能解决信息素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能力的特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对待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加以分析、评判,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在基础理论上要为专业学习、继续学习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素质结构,形成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是不断创新的创造性特征。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是完全有必要的,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开展创新活动也是完全可行和有效的,从大量的实用专利、技术发明、管理服务改革的事例分析来看,创造力是应用能力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三、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途径

第一,学校应调整课时,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进行交叉学习。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必须要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最前沿的信息知识和动向,因此学校对于一些无法反映当前最新科技的课程和教材,用与改革相应的、当前或超前的、新的科学技术的教材。让学生们能够真正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主流的科学技术前沿和发展动态。使其在走上社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所学的知识依然具有应用价值,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生存力。纯理论课程的课时要适当的缩短,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和知识和动态即可,增加动手能力强、实用性高、同社会联系紧密的课程的课时,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和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并以选修课的形式相应得开设相关专业得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习的适应能力。

第二,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前提。首先,信息意识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理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其次是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是学生以后走进社会,从事信息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教师应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时刻灌输给学生,结合信息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等案例,以及信息化社会伦理规范的内插及其构建等内容进行培养,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再次是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和对信息产业的启蒙和憧憬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技术应用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在讲授课堂知识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举。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课堂理论教学要在基本概念、方法、工具教学引导中要抓好概念的引入、方法的讲解、工具的特点等环节,使学生在概念学习中深入了解概念的含义,清晰的掌握使用方法及工具的特点,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打好基本功。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思考、探讨并将其掌握,归纳其中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逻辑能力。在讲解使用方法时要以学生熟悉的、认同的东西融入到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式的感官和思维中接受深奥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把旧概念进行复习,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又可以加深对使用方法的理解。对于在对学生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有的课程教学中由于实验教多,所以我们在做实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接受情境。实验前要对学生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讨论,从而分析比较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验要善于发现学生易于出错的地方,注意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且要及时深化、活化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实验中发展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国庆.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1995.6

[2]张新潮.论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之途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4

信息素质范文篇8

〔关键词〕信息;信息素质;中小学生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软件巨人微软的市值超过卢森堡、荷兰等国GDP的总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人类近30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学生不仅可以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网络会议等交互方式向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学习;学习材料不仅有主要以文字符号表现的课本,还有以文字、图像、图画、声音、动画等多种符号表现的电子教材;不仅可以按照线性的顺序阅读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以非线性的顺序进行超媒体教材的阅读。中小学生面对的信息量猛增,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认真研究、思考学生的信息素质,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畔⑺刂适切畔⑹贝惹行枰饩龅囊桓鲋匾侍狻?nbsp;

一、信息素质的含义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把信息看作是一个抽象的量,认为"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可以说,信息是控制系统相互交换相互作用的内容。笔者认为,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是表现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现象及规律的内容,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

"素质"一词,最早源于心理学,是指人的解剖生理特征,即感觉器官的神经方面的特征。现在则引申为,人在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下所形成的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自身基础和内在条件。信息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一个新成员,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质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其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质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年,信息学专家将信息素质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笔者认为,所?quot;信息素质"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利用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所谓学生的信息素质就是学生在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以及具备的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总之,信息素质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二、信息素质的结构和内容

一般来讲,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内在需求以及对信息所具有的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具体表现为:①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和拥有大量信息的特殊意义,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观念。②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除了自身具有对信息的内在需求外,还应善于将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需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的信息需求。③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并善于从他人看来是微不足道、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信息的隐含意义和价值,善于识别信息的真伪,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生活和学习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前及未来的中小学生均生活在信息时代,图书、报刊、广播、影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每天他们都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中小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总是极为关注信息,敏感于信息,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并和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所要完成的任务联系起来,才能成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善于捕捉、发掘信息并善于创造信息的新型人才。

2、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信息常识和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具体表现为:①传统文化素质。传统文化素质包括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尽管信息时代读、写、算的方式已发生了彻底改变,但是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依然是人们文化素质的基础。信息素质是传统文化素质的延伸和扩展。在信息时代,必须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地从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②信息常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特征及其对人类各个领域影响的认识和理解,信息的方法、原则(如信息分析综合法、系统整体优化法等)。③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等)、信息技术的作用、特点、优势、发展及其未来等。

一般来讲,中小学生应对信息的含义、特征、作用有所了解;应对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信息源的种类及使用有所了解;应对那些展示信息的新技术如幻灯机、投影仪、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有所知晓;应对有效获取信息的图书分类知识、信息检索方法有所知晓。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还要不断学习更新信息知识。否则,最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它主要包括:①信息工具使用能力。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②信息搜集获取能力。指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运用科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从外界信息载体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③信息分析识别能力。指人们运用批判思维,对无边无际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剔除无用、无关信息,寻找有用、相关信息的能力。④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指人们根据特定任务要求,对所获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筛选、重组,提高信息使用价值的能力。⑤信息再生创造能力。指人们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更新的角度、更深的层次进行加工处理,再分析、再综合,抽象升华为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新的信息的能力。⑥信息相关能力。是指与信息相关联的从事其他各项活动的一般能力,包括人们的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公关能力等。

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知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适应信息时代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它不仅体现着中小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中小学生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中小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与传统道德相比,信息道德更加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道德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虽然传统的道德也讲"慎独",但实际上对个体行为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而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由于以信息化的数字为中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呈现出间接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而个体的道德自律便成了正常的道德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

为了维护信息权利,规范信息行为,稳定信息秩序,中小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利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不得危害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违反信息道德的现象,主要有:

①在查阅资料时私自剪裁、撕取自己认为有用的章页,据为己有;

②借阅资料不按时归还,延误他人查找、利用相关信息;

③不分良莠,随便从网上下载信息;

④将封建、淫秽的信息通过网络任意传播,毒害他人心灵;

⑤因好玩而在网上大搞恶作剧,使正常的信息活动陷入混乱。

作为信息社会中现代人的中小学生,应自觉抵制信息污染,培养信息道德,提高信息素质,为创建理想的信息环境尽一份责任。

构成信息素质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四个要素都要重视,不可或缺。

三、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很好地掌握信息知识、信息理论,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力、兴趣、品德的实际,联系信息技术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实际,联系当代最新科技成就的实际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让中学生用制作多媒体文稿的方式,来演示某一化学试验的现象、过程和特征。

2、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条件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过程中,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授同一难度的内容,而是利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面向全体学生讲授,然后在余下的时间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对于优等生,可以提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上机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上机练习和巩固本节课知识;对于差等生,教师给予重点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依照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直观性的语言和其他更具直观性的教具(如挂图、录像、计算机等),使学生获得具体认识,形成鲜明表象,为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讲窗口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键位时,不应脱离机器在黑板上讲;尤其在讲授WPS这种操作性非常强的软件应用时,更离不开演示。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针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改变,如CPU的型号不断更新,主频不断提升等。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多阅读新资料,多使用新软件,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向中小学生传授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5、协作性原则

有效的协作能够使人们更快乐、更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分享他人的思想观念而后做出回答,有利于激发动机,改善思维,加深理解,相互促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陌生的专家、学者及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机会大大增多。团体研究、合作学习、小组问题解决以及任务分配的讨论均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加强。因此,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时,应遵循协作性原则,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例如,在学习电子邮件的使用时,两个学生可以合作,一个发邮件,一个收到邮件后做出回答。

6、系统性原则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由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众多系统构成。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只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以及其他部门,如经济部门、宣传部门的责任;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行政人员、计算机专家和学生家长的任务。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要深入研究,计算机专家要加强指导,教育行政人员要积极配合,学生家长要全力支持,只有各方面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二)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措施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质的总结报告》,提出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质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信息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可采取以下措施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

1、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息素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随着近几年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我国出现的,许多与信息素质有关的问题还未解决或还未完全解决,需要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提供理论上的说明、指导。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①目前国内和国外已有哪些与信息素质有关的研究文献、研究资料,对信息素质的研究已取得了哪些成就,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②信息的管理、组织方式对整个学校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产生的影响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③信息资源的特征(长度、格式、年限)如何影响其效用,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

④由于电子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冲击,传统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将如何变化;

⑤进行控制实验,将基于资源的学习与传统条件下的学习进行对比研究,看学生从中获益多少,等等。

2、全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社会是一个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也是一项规模庞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因此,国家的各级组织和机构应协调统一,代表政府、教育、工商、新闻各界的知名人士应共同努力,尽力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举办信息素质研讨会,组织研究和传播信息素质的社会团体,出版与信息素质有关的刊物、书籍,建立信息素质网站;同时,向中小学生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信息资源,引起媒体关注,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培育有利于信息素质培养的氛围。要让在校的中小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从各种资源中搜集、获取信息,如何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和评价,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加强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提供实践保证

目前,我国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小学生缺乏系统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缺乏有关文献信息检索、鉴别、归类、整理的技能训练。因此,应重视和开设文献信息课,循序渐进地向中小学生系统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在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尽量把复杂的图书、期刊检索途径与检索方法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阐述;同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给学生通过查找书刊的索引号、期刊名、书刊分类目录等途径快速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在开展文献信息课的同时,学校必须加强电子图书馆建设、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拥有丰富信息量的现代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们一旦遇到难题或需要查询信息资料就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及时的信息支持,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想使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管理的投入,使馆舍、库藏书籍的数量、质量、管理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4、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关键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也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传授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使各类学科教师对迅猛发展的教育信息、网络技术有一个及时、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优势对教师进行训练,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训练,利用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方式,突破时间限制,不脱产从网上学习;应进一步加大学校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认识,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创设有利于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他们感知、探索、协作,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给教师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学科领域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5、增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常规课程的整合,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探索新道路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伦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操作、接触、熟悉电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对计算机网络先产生一种好感,进而产生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中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除了把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质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例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使用、的责任;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一些学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如上海市宝山区虎林路小学在Internet环境中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探索实践中,通过"明确方向,提出建议;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归纳整理,阅读理解;展示观点,深入认识"这样一个学习流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计算机教育观念的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3〕张景升.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3).

〔4〕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1,(1).

信息素质范文篇9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中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

[2]王玲,康美娟.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4(1).

[3]黄晓斌.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

信息素质范文篇10

[论文摘要]论述了信息素质定义的发展,并且结合信息社会的特征和要求,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论证了图书馆与信息素质的关系,强调在制定信息素质评价标准时,制定信息意识标准和终身学习能力标准的重要性。

“变化”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基本驱动力。我们要在这样的世界生存下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培养谨慎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一个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知道怎样去终身学习、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也只有学会终身学习的人,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1信息素质定义

1.1信息素质定义的发展

1974年美国信息工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率先提出信息素质概念,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79年,该协会对信息素质提供了官方的解释,他们认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即“掌握了利用信息工具的知识与技能,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同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RobertTaylor将图书馆专业与信息素质有机的联系起来,他指出一个具备信息素质的人,首先应该知道许多问题可通过信息来解决,了解信息源是必须的,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获得信息的策略和方法。1987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PatrieiaBreivik将信息素质根据为一种了解和获取信息的过程,提出每个人都要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且能够鉴别信息的价值,能够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IA)提出了一个被广泛引用、接受的定义,这就是“具备罗高信息素质的人,是一个有能力觉察信息需求的时机并且有检索、评估和高效地利用所需信息的人,是一个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了如何学习的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了知识的组织原理,知晓如何发现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他们是有能力终身学习的人、是有能力为所有的任务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人。”信息素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各时期都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而已。

1.221C,信息素质这一概念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21C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对人的信息素质要求逐步提高,信息素质的含义更加丰富。简单的用一种技能或者能力来概括是不够的,信息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要求不只是具备基本的技能,它需要有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以及具备相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道德的利用信息,并且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社会,信息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信息意识。指人们对情报现象的思想观点和人的情报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现象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具体来说它包含了对于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洞察力。(2)信息能力。也可以说是信息技能,包括确定信息需求的时机;选择信息源高效获取信息、处理评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3)信息道德。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4)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概念应该把焦点放在用户身上,即受教育者或者被培训者身上,而不是放在指导者或者教员身上,让用户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2图书馆与信息素质的关系

自从1979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RobertTaylor将图书馆专业与信息素质有机的联系起来.图书馆技能与信息素质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混淆、等同到相互区分、联系的过程。信息素质这一概念的使用,曾引起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与图书馆员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认为它应该在大范围内包括非图书馆员和学者;还有人认为它不能够确切表达其含义,应该换一个新的词来代替,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尽管众说纷纭,但信息素质这个概念还是频频出现,并成为学术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大家不得不承认图书馆员在信息素质研究领域上是一直领先的,图书馆界、信息学界的专家学者为此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

在信息化社会,图书馆与信息素质的关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图书馆是主要的信息源,而非唯一的信息源;(2)单纯的图书馆技能对于完整的信息素质来说是不够的;(3)信息素质不单纯依赖于图书馆;(4)信息素质是图书馆素质的延伸;(5)图书馆员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担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信息素质教育不能仅仅由图书馆的用户教育来完成,需要图书馆界与教育界的通力合作。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