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3:13:26

信息建设

信息建设范文篇1

现将《**市组织部门20**—20**年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为认真贯彻中组部提出的“三网三库一平台”的全国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省委办《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党委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根据《浙江省组织部门20**—20**年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求,特制定全市组织部门20**—20**年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和省组部关于信息化工作的指示精神,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推进主要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目标,以局域网建设为基础、以部门应用为重点、以资源共享为核心,加快推进我市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完成各项组织工作服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市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筹规划。根据中组部、省组部和我市党委系统信息化要求,加强信息资源整合,统一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技术标准。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防止分散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也要考虑长远发展需要,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为今后的工作拓展预留空间。

(二)逐步推进。根据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组织部门工作需要,从各地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分层次、分阶段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防止不切实际、一哄而上。

(三)注重实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注重实效。优化并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与扩建并行,逐步建设适应组织部门业务工作需要和发展的应用系统。

(四)安全可靠。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严格遵照国家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运用先进技术,全面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和病毒防范机制,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

二、目标和任务

全市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抓紧建设“三网三库一平台”(即建设各级组织部门内部局域网、组织系统专网和应用国际互联网,建设组织机构和人员信息库、办公信息库、知识信息库,在“三网三库”的基础上,建成一个集工作研究、干部管理、信息综合分析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组织工作应用平台),努力实现全市组织部门信息网络联通、资源共享,推进主要办公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20**年前,根据全市党务专网平台建设进度,争取基本实现市委组织部与省委组织部和县(区)委组织部联网,通过网络开展信息交换。抓紧“三库”建设,逐步建成全市党员、干部信息库、办公信息库、综合知识信息库。经过几年努力,力争基本建成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办公服务系统,构建一个方便实用的组织工作应用平台。围绕这个目标,20**—20**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网络覆盖面,夯实组织系统信息化工作基础。抓好内部局域网建设,加大服务器、网络设备、计算机的配备和更新力度,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今年,市委组织部在配齐部内工作人员、计算机等设备、达到“一人一机”的同时,着手对部内局域网按照涉密网络的标准,进行重新规划和设置,并为每台电脑拉入局域网;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处室组工专网接入终端。建立局域网和专网信息管理和维护制度,规范内网和专网管理,确保内网和专网正常运转,发挥作用。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利用电信、网通等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搬入新大楼办公后,市委组织部为每个处室开通一个英特网接入终端。20**年前,根据市党务专网平台建设进度,依托市党务专网的统一纵向网络平台,经各县(区)委办公室连接各地组织部内的局域网,实现全市组织部门信息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

(二)进一步加快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在“三网三库”基础之上,按照“总体设计、先易后难、以用促建、逐步完善”的原则,严格按照中组部制订的人员管理信息、办公信息、统计信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和软件研发规范,围绕组织工作的需求,采取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形式,加强组织工作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1、公文管理系统。主要由公文交换系统和公文处理系统组成。公文交换系统为公文交换提供跨地区、跨部门的网络传输服务,实现公文报送和下发的无纸化传递;公文处理系统为组织部门公文处理提供网络化的工作流程,逐步实现公文办理和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一体化,提高公文处理的质量和效率。20**年市委组织部完成部内公文流转电子化,基本建成部内办公服务平台,促进部机关信息传递和共享,逐步实现网上办公。

2、组织干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全国组织干部人事管理系统信息结构体系》为标准,对领导干部人员的基本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采集、管理、统计、分析和汇总,及时掌握干部队伍的情况。2006年,市委组织部将在部内完成干部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安装。并结合干部任免工作实际,充分运用多媒体应用技术,开发领导干部多媒体任免系统,为部务会议和常委会讨论干部任免提供多媒体形式的服务。

3、领导干部查询系统。为查阅领导班子配备情况、干部个人信息、各类统计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在干部信息数据库基础上,采取先进的服务器—浏览器结构,对干部信息进行交互式查询,根据需要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统计数据及领导干部名册。2006年,在市委组织部内实现干部信息查询网络化。

4、党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党员、党组织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党务工作从单机管理到网络管理、从“信息孤岛”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跨越,为掌握全市党员和党组织信息提供服务。

5、人才管理系统。按照新时期党对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全面推进我市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目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管理统一、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全市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全市人才队伍情况。

6、办公事务处理系统。建立与组织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资料信息库平台,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办公和知识信息库。以此为基础,开发部内办公事务处理系统,通过网络处理各项办公事务,实现办公资料的在线查询、关联检索、信息等功能。

7、信息采编系统。实现《**党建》、《组工信息》等部内杂志刊物从上报到编辑、、统计的网络化、自动化和无纸化,使信息采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纸介质流转方式,提高信息采编工作效率。

(三)加快“三库”建设,完善信息资源体系。根据实现工作需要,分期分批建设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数据准确、更新及时的组织工作数据库。继续抓好组织机构和人员信息库建设,完善信息维护机制。当前,重点建好党员和党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后备干部、离休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家等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组织部门各类工作对象信息的数据库管理。加大办公信息库建设力度,完善组织工作文件库、日常工作信息库和文书档案数据库,逐步实现主要办公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积极开展知识信息库建设,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建理论、法律法规和组织工作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不断拓宽信息来源,丰富信息内容,满足组工干部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需要。2006年,在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力争基本建立党员干部信息库,并逐步充实完善办公信息库和资料库。

(四)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找准信息化工作与组织工作的结合点,不断开拓组织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新途径、新领域。积极利用部内网站信息、交流情况。在我市组织部门专网建成后,逐步将信息报送、党员和干部统计等业务工作转移到专网上来开展,推动业务工作手段的改进和工作流程的创新。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内部局域网的作用,利用网络开展办公业务,实现机关内部一般文件网上传递和,减少纸质文件的印发。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收集、和传递信息方面的优势,开拓组织工作的新阵地。围绕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及时开展信息采集、加工和整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拓展信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信息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经常过问信息化工作,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分管领导要及时了解情况,加强工作指导,抓好工作落实。为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市委组织部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部长任组长,成员由各处室负责人及熟悉电脑技术的同志组成。县(区)组织部门也要组建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同时,要根据实际建立组织部门内部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科学分工,明确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信息化工作。

积极创造条件。在技术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为开展信息化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的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运行所需经费。从各地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

信息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心机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关键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加快,使中心机房建设及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心机房对维护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保存、利用医疗数据意义重大。为了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的实效性,加强中心机房建设十分重要。

1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中心机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应用软件不够先进

目前服务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和数据处理功能不够先进、完善,难以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没有明确医保和农合接口,不能准确统计药房药品数量及功能,无法实现医院运营成本的快速核算及查询。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一些医院的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没有及时更新,导致与医疗发展相冲突,且不具有维护功能,极容易造成信息数据的丢失。

1.2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

中心机房的面积和位置选择不合理,医护人员随意进出机房,易出现设备损坏、数据丢失等情况。网络主干为千兆、百兆,一个服务器连接多个设备,传输到电脑桌面的最终宽带容量不足。除了医保办、财务科有单独的宽带接口外,其他科室只能共享中心机房的网络[1]。医院中心机房现有的基本设施、网络宽带容量、互联网连接环境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医疗发展的需要。

1.3医院建设资金有限,医护人员技术欠缺

医院中心机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供配电、防尘、防雷、室内装修等工作,要保证机房建设的合理和先进需投入大笔资金,但就目前我国医疗水平来看,很多医院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部分医院中心机房建设较完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设备的医护人员并不多,导致中心机房的建设滞后。

2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2.1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医院信息化建设应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建立医疗信息系统为目标,以实现信息化医院建设为宗旨,不断完善和健全信息系统管理功能、应用软件,进一步实现医院建设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促使医院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升,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常规运行提供保障。

2.2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保证网络基础设施的实用性。网络建设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一定要与实际需要相结合。机房装修、网线布控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于机房建设位置、机房占地面积、内部空间划分等设计要有规划性,留有充足的发展空间,避免资源和资金的浪费。(2)保证机房建设的协调性和发展性。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确保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协调性和发展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各个阶段项目方案,考虑到建设的实用性,减少信息化建设中的损失。(3)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性,强化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要保证每项工作的标准合理,如管理流程标准化、信息编码标准化、数据存储标准化,进而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2]。要实现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首先要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4)改变管理思想,重视软件地位。要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的科学合理。因此医院领导者要要重视软件的地位及作用,不断健全软件管理功能,实现软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革新,进而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实力。

3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中心机房建设

3.1机房装修建设

机房装修是中心机房建设的基础,要保证空调系统气流通常、网络布线合理实用、室内光线充足,确保机器设备正常运行,努力为医护人员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机房装修材料要防潮、保温、防火、防尘,既要美观大方,又要持久耐用。机房顶棚采用吊顶式装修,合理设计灯具、换气扇、灭火探测器等零件的安装位置。室内灯光要充足柔和,墙面设计要保温、隔音、防尘。中心机房存储了大量医疗数据,如病人病理、医学研究成果,因此做好机房的屏蔽工作至关重要。

3.2机房供配电建设

机房供配电系统建设是机房正常运行的保证。中心机房用电包括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主要设备,如网络系统中的交换机、服务器、机房监控系统,这些系统对供电质量要求较高,必须使用UPS,确保供电的稳定和安全。辅助设备主要指空调、电灯、风扇灯等设备,可以直接供电[3]。

3.3室内防尘建设

严格控制出入人员,工作人员进入机房前必须先换鞋或穿鞋套;定期检查机房的密封性,减少灰尘来源,保持机房空气洁净;机房地面应使用灰尘吸附能力差的材料,如环氧树脂地板;控制好机房的温、湿度,既要减少灰尘飞扬,又要保证设备干燥;合理划分机房区域,设置服务器主机区、控制区、数据处理区,将走道与主机区隔离;适当提高机房内气压,保持新鲜空气的输入,借助窗户、门缝排气,进而实现防尘效果。

3.4空调与通风建设

机房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因此机房内要配置一定规格的空调。使用EMERSON精密空调调节温湿度,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保持在45~60%,空调排风方式为下送风。此外为了保证工作环境,机房内应安置吸风机。每个机房自少要配置一台空调,三台吸风机。

3.5防雷接地防建设

中心机房采用共用接地装置,电阻不超过0.5Ω,采用TN-S电气接地系统,利用PE线保护电子设备。中心机房内使用35mm铜质接地电线,电线采用暗铺。此外机房内的插座应具有预防二、三级雷电性能,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和要求。

4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中心机房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4.1机房建设独立性

很多医院把机房建设当作普通建筑工程,建设者把机房建设规制在医院装修弱电工程中,没有单独设计机房建设方案和装修方案,或是直接交由医院楼层建设负责人。医院机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很多专业知识和技术,除了要保证装修效果外,还要确保室内环境和设备运行的科学合理。因此机房建设要有一定的独立性。

4.2机房建设全面性

机房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是多个系统相互协调实现的,不同用途的机房对室内环境和配套设备的要求也不同。机房建设符合以下几个要求:①对室内温度、湿度的要求;②对空气洁净和流通速度的要求;③对电源、电压稳定性的要求;④室内照明充足、柔和的要求;⑤满足机房防尘、消防、防雷要求。

4.3机房建设合理性

很多医院中心机房的选址和建设规模都不合理。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机房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建设时不仅要考虑到机房的内部结构设置,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机房的最大价值也很重要。因此机房建设要合理科学,制定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机房建设既要有发展性,也要保证其实用性。

5结语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中心机房建设是医院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机房各个系统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在医院中心机房建设中精心选择建设场地、合理规划建设规模、科学构建内部构造,努力建设适合医院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机房,推动医院现代化发展。

作者:张旭凯 单位:龙岩第一医院

参考文献

[1]孔明军,李芹,张海霞.医院信息中心机房建设存在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9).

信息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途径;研究

关于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定义,学者们各抒己见,有的学者认为其实质就是在金融行业中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有的学者则认为其是一种创新型的金融管理模式。加强对金融管理信息化系统结构矿建建设的力度,是提高金融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该矿建建设健全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本文对其进行深入而客观的研究,希望与金融行业的管理者以分享。

一、框架的建设是金融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金融管理信息化就是金融管理部门的领导在金融业务处理系统的辅助下、合理而科学的应用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去完成对金融管理公文传递、信息资料的采集、金融风险的检测与预告、对风险指数的评价,以及自动化、信息化处理决对策确定等工作内容,金融管理信息化可以被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其使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在金融管理进程的各个环节得到切实而全面的应用。此外,金融管理信息化矿建的建设,将金融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包含进去,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有三大类型,分别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具体可以分为两大分支,即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所谓的金融市场就是指货币与金融衍生品所处的经济市场;金融基础设施一般包含支付、清算与会计体系。总之,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是上述各种要素的整合体,其将各种金融管理内在检测指标清晰而完整的呈现给金融行业的管理人员,这些指标有金融业发展指标、流动性指标、盈利能力指标、风险状况指标以及信用状况指标。本文作者主观的认为,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对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表现出极为强烈的依赖性,因此只有做好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工作,使其具有极高的科学性与完整度,那么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才会完成对金融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形式的调整与改进这一系统性的工作项目,此时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的实用性充分的彰显出来。

二、浅谈我国金融管理进程中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要落实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工作,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极为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是对现行金融管理状况的调整与改良,在我国目前众多金融行业管理信息化框架建设的工作中,经常应用的信息化技术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该框架建设的效率,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应用价值。我国很多金融行业对上述信息技术进行积极的应用,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特别是在信息化硬件建设领域发挥的优势是极为显著的,这是主要是因为信息化技术能够将参与金融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以及网络系统进行改进与升级,有针对性的对金融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合并,在此基础上,基础性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被顺利而有效的打造出来,此时金融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得到一定的提升。其实,无论是对金融行业的内部,还是对其总部与分部而言,信息化硬件渠道的打造,使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在应用之时所取得效果达到了最大化,金融行业的事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信息化人员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一些问题是存在的,只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例如在金融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信息化应用标准的建设方面存有极为显著的问题,当然深入探索下去,很多概念不清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这就给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的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再者,金融资源安全问题也应该作为金融行业管理者极为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形成势必会扰乱金融信息化管理矿建建设的有序性,给金融行业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的同时,对其社会形象造成损害与破坏。

三、探究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建设的途径

1.拟定科学性的金融管理信息化计划方案

金融行业的管理者应该准确的对经济市场的行情进行分析,拟定完善性、发展性的战略计划,积极开展组建金融管理结构矿建以及程序的建设工作。为了提高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完整度与稳定性,该战略规划应该是系统性且全方位性的,这就对金融行业的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对中国金融系统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预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对整体框架、信息化技术标准、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金融岗位的分配进行调配;此外,金融电子化系统的翻新与改良,是对信息化时代的追随,此时金融行业信息化管理的框架以及程序得到了最优质方案的辅助,加速了金融信息化管理事业发展的进程。

2.使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明确化

金融信息技术实现标准化具有很多优势,使很多金融业务的运行更具便捷性,这样即使不同的时间段或者是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各种苛刻要求也得到了满足。这一体系的明确化,大大缓解了从事金融行业工作人员的压力,在节省人力资源的基础上,降低了成本,达到提高金融管理工作效率的目标。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明确化,降低了对系统管理的工作难度,易于管理便于操作。

3.竞争体制的应用,使分工与协作更具合理性

我国众多金融机构在对任务与人员进行分配之时,因为分配的形式相对单一化,那么这样的分配相对缺乏实效性。而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分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金融这一服务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与竞争机制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将竞争体制融入于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的工作进程中,员工与员工之间就会形成公平而激烈的竞争关系,也就是说,制度的引进与应用,使金融领域的分工工作更具合理性。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与创新的21世纪,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的工作效率也显著的提高。总而言之,在金融信息化管理矿建建设的进程中,竞争体制发挥的实际作用是不容小嘘的,大幅度对成本进行压缩的同时,使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中心业务。

4.培养与金融客户之间的关系,使服务实现最优化,积极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市场的运营与发展,均离不开客户的支持,因此为了做好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的建设工作,做好与金融客户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使客户获得最满意的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体现在技术开发创新以及设备引进使用上,搞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已经成为新型的竞争要素,因此,金融机构应该提高对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的重视程度,借此途径去提高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对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健全的伟大目标。

四、结束语

其实,真正做好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系统性、复杂性工程,这一矿建的建设健全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可以看作是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的战略性手段之一,在其辅助下,各种类型的金融业务平稳、康健、迅速的发展与运行。其实使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顺利完工的对策与途径也是多样化的,例如积极的对金融业务专业知识人员进行培养,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手段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能,以确保金融信息的安全性。

作者:刘莎 单位:经济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张艳妮,何桂芳,阙波.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研究[J].武汉金融,2012.

信息建设范文篇4

1.1完善基础理论体系

根据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职业标准、社会定位和学生日后的发展,要加强几个环节的理论体系建设,这样才能提升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一是要完善以职业发展和职业标准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其主旨就是培养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具备高层次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该专业还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展开通识教育应用与训练工作,通过实际实训和拓展练习,发展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为专业技能、社会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二是要持续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以社会和企业对此专业的根本需求作为出发点,突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计划地培养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础素质,实现学生对未来发展和职业成长的有效、全面的适应。三是要不断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实践理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以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为核心,进行相关课程体系的完善和丰富,开辟不同方向的实践理论体系,有效地开拓学生的实践视野,建立符合本专业和职业标准的新标准和新课程,使该专业学生能够更快地具备实习和实践能力,做到对此专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四是要持续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岗位提升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开辟单独的职业岗位提升和发展的相关课程,通过理论和专业学习,扩展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认知程度,帮助学生建立起岗位提升和职业发展的思维和认知基础,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日后的适应岗位、晋升发展提供稳定的思想和素质基础。

1.2完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实验和实践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认识专业特点、形成专业技能的重要路径。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突出实验实践这一环节,要形成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的有效契合,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全面发展出学生86的实验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适应社会和企业,不断创新与发展提供素质基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一般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理论、岗位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创新创业等主要内容组成,贯穿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的始终。要在学生入学初期就展开实验实践课程,通过实训基地的实习实训,使学生初步认识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特点,形成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基础型的操作能力和认知水平。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将所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际进行全面对比与沟通,建立起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实际操作和实际运用能力与素养。在教育教学的末期,要进行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使学生通过专业实践更好地检验自身的学习,发展出个性化的专业基本素质,形成综合能力。在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毕业时期,要以职业标准为前提进行毕业设计和综合实践,将建学生推向企业和实际操作环节,通过真实而全面地实验实践活动,检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加速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2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适应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发展的实际,推进学生专业与职业成长,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必须做好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要投入更大的资源、精力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结构性建设,将实践课程体系作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核心工程,以系统思想作为指导,扎实展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实践工作,通过课程建设、方法优化等一系列措施,完成和实现对学生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2.1建立起与企业沟通的新体系

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企业占据着基础和平台的地位,随着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各建设企业正在加速产业升级和企业变革的进程,出现了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更多、更高的需求。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抓住现实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中,依托企业和社会,有效提升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使企业成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新基础,让社会成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新平台,通过企业的教育、实践功能,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课程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合理性,做到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保障。当前,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还要与企业一同进行以职业标准为核心的专业实践体系建设,利用职业标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实践体系,利用职业标准的全面性和权威性,进一步提升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实践的水平,取得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和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局面,形成多维度沟通和多主体联合,真正形成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与外部、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与学生的新交互模式。

2.2建立课程实施的管理团队

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课程的实施要有高效率的管理团队作为基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根据实践课程体系的安排,以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成长和社会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要求为基础,建立起一支高效率、高效能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课程管理团队,以管理团队来制定、实施、监督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标准和环节,完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课程实践的管理过程和细节,落实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的责任和任务。此外,管理团队还应该指导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有社会化和战略性的眼光,要以《高校教育规划纲要》为基础,扎实进行创新和创业教育,应该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特点,在既有课程体系内添加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理论和思想上的提升与突破,打造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应对未来、适应社会、提升自我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平台。

3结语

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具有战略性的系统工程眼光,又要尊重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职业标准,要在学生和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复杂关系体系中取得全面沟通和有效平衡,通过职业标准的实施建设出适应该专业发展实际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顺应整个行业对此专业的要求,做好人才培养,丰富管理工作内涵,加速建设事业的发展。

作者:张建华 葛贝德 马利耕 李林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正大建筑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信息建设范文篇5

一、公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

传统的工程档案管理效率低,档案检索、查找和利用十分不便,在编制竣工档案过程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编制周期长、出错率高,编制完成的工程档案基本上只有纸制文档,无法提供作为信息化基础的电子文档资料,很多的资料、档案都成了“死”资料、“死”档案,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要尽快采用信息化技术,确保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档案)信息,真实、完整、安全地保存在档案管理部门,因此,本人作为工程档案人员下一步就要在工程档案的数据化处理、电子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应用模式,早日使工程档案实现文档一体化,充分体现出专业水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查阅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档案管理专门软件的开发、利用和升级,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尤其是从公路工程科技档案方面来看,在实行电脑查阅、传输后不仅方便了借阅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对缩短工程时期,减少工程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1.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加信息存储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广泛利用,可以大大增加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存储密度比纸质档案高出许多倍。公路部门在这点上尤其突出,每个公路工程档案都是非常多,经常是一、两组档案柜放不下,实行信息化管理将大大提高公路工程档案的储存空间。2.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保证档案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完整性和经济性。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收集、整编、管理、提供单位利用工作量大,效率很低,费时费力。档案管理实行信息化后,档案管理更多的是体现在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促进了诸多业务环节、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减少了工作中的冗余环节和决策失误,在档案收集、处理、存储和输出等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速度上较传统的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切实提高。3.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对信息资源综合和集成共享的优势。档案信息不再拘泥于服务的时间和地点,可以随时随地地为档案用户提供服务,档案信息的检索、流转、利用更加准确而高效,在档案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上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4.档案信息化建设使档案检索、查询更为方便。档案的检索与查询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即时的查询,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显得更为方便简洁;在提供多种查询手段中,管理人员可以从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中选取最佳的查询方式,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在提供网上查询手段中,本单位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档案管理权限从网上自行查询档案信息,极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二、加强公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要更新各级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档案事业改革创新,关键在于管档案的人,使档案信息化有一个明确的引路人。要提高领导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水平,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努力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逐步构建起各地档案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2.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首先要舍得投入财力,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当前各级档案部门的财力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引进资金加快更新改造的步伐。同时作为上级档案主管部门,也可以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政策上给下级部门创造条件,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3.引进和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提高人员素质,培养管理人才。积极更新、改善设备和管理手段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但现代化设备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有现代化素质。为此,一要努力培养网络服务需要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人才、数据分析与开发人才、网络设计与管理人才。二要积极让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档案专业现代化培训和业务培训。三要抓好档案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进修,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水平。四要加强理论研讨,增进学术交流,提高编研水平。4.提高档案信息的获取能力。长期以来,档案部门主要依靠归档制度来保证档案试实体的收集,并且始终未能摆脱“重藏轻用”的局面。而信息时代,社会将更多地从信息服务的功能上去要求和评价档案部门。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不仅要熟练、快速地获取本馆所藏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且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和优势,熟悉网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引导利用者获得更多的档案信息。5.提高档案信息的鉴定、评估能力。把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档案利用者是档案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利用者评价档案部门信息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网络环境下信息量十分巨大,内容十分庞杂,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比以往更强的鉴定评估能力,对档案信息进行判断、鉴选、综合分析,从中捕捉到与特定利用者密切相关的部分,为利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信息建设范文篇6

一、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模糊。由于民政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模糊,许多民政部门的领导都没有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为档案信息化对民政部门发展作用不大。如一些民政部门领导认为档案信息化管理不能直接给民政部门带来经济效益,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经费上不予以支持,使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而民政部门档案工作人员往往又身兼数职,承担着繁重的民政工作任务,不能专心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致使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有的民政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无法有效推进。

(二)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健全。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但现实工作中在这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有关制度不健全或者没有落实,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不能正常有序地运转。同时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档案信息化各项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缺少必要的依据,在工作中容易主观行事,无法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民政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由于对民政档案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不足,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软硬件设施还相对缺乏,使得民政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民政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且,目前部分民政档案仍然是人工归档、管理,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上的使用、保护水平较低,使民政档案信息不能共享,查阅不方便。

(四)电子文件归档做的不够。一些民政部门对电子档案的认识有误区,因为电子文件修改、销毁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所以他们在工作中往往更信赖纸质档案,因此,电子文件的归档并没有被广泛地重视起来,而且,有的民政部门每个民政工作人员所使用的计算机里面都有电子文件,但许多人都没有按规定及时归档,造成电子文件的散失。

(五)民政档案信息安全存在问题。民政档案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虽可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但由于缺少一套完整的安全措施,往往容易遭到黑客的攻击和病毒的入侵,使数据和应用系统受到破坏,系统不能保持正常运转,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重要信息容易被泄漏或修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加强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要提高对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各级民政部门应解放思想,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民政部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适应民政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民政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格局中,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给予必要的重视,像抓民政工作一样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把档案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以促进民政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要完善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实现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必须加强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档案法》和民政档案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上级档案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民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与档案法律法规及民政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如档案保管制度、婚姻登记材料归档制度、档案资料保密制度、低保信息管理制度等多项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制订一整套完整且严格的制度来对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进行规范,使其有规可循,使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真正做到依法治档。

(三)要加大对民政档案信息化设施的投入。档案信息化需要购买大量的设施设备,没有大量的投入信息化肯定是搞不好的。离开了必要的投入,信息化将寸步难行,这是基本的前提。民政档案信息化也是一样。为适应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民政部门就要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为其购买所需的各项软硬件设施设备,如计算机、扫描仪、打字机、复印机、软件等,夯实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保证这项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民政部门必须适应民政档案信息化的要求,把电子文件妥善地保管起来。民政电子文件不止是日常工作形成的方案、总结之类的文稿,更多的会是每个工作日里形成的婚姻登记文书档案、正式的文件,低保救助、五保管理、民间组织等申报审批形成的数据资料,地名管理、勘界协议、退役士兵安置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资料及各类电子版的影像档案,这些都需要作为电子档案保存、归档。要根据民政档案管理的要求,加强对本部门电子文件积累、归档等工作的监督、指导,保证所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不断丰富民政档案内容。

信息建设范文篇7

开展党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各级党组织大力引进信息技术武装党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党建工作的开展。一是市县乡三级党内信息库全面建立。**年始,利用《中国共产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2001》系统在全市党组织推行党员信息数据库的联网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市直有关单位已基本建立了本级党组织、党员信息数据库。二是党建网建设全面铺开。全市13个县(市、区)及部分市直单位开通了党建网站或网页,开设组织工作政策法规、组工动态、经验交流、党建知识等专栏,开展系列党员教育管理活动。实现了组工文件的网上和查询利用。三是网上党务处理初见成效。利用网络优势,及时对收集上来的党内信息定期统计和分析,发现情况,抓好督促指导。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搭建了党员在网上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取得了“零距离授课,全天候学习,互动式交流,最大化共享,开放型服务”的效果。

当前党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思想重视不够。有的单位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党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作用,认为信息化可搞可不搞、网络可建可不建,不愿投入;另一方面,受财力等客观因素制约,不舍得投入。

软件开发滞后。当前组织工作的应用软件不多,而且大多功能单一、信息储量不大、兼容性不强。纵观各地党建网站,栏目的设置及内容的布局大同小异。内容上以党的建设为主,也包括一些经济内容,但是总体上缺少信息容量。加上更新内容的频率较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化管理优势的发挥。

专业人才缺乏。组织部门的干部对“无纸化”办公、多媒体使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还不够,实际操作能力还不强。尤其是网络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少。

整体水平不高。不少地方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布局和统一技术标准,网络结构混乱,硬件配置重复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推进党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做好建库管理,完善信息资源体系

要根据组织工作实际需要,分期分批建好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数据准确、更新及时的组织工作数据库。首先,库内信息要全面统一。如领导干部信息库中,既要含有干部的基本信息,还要把年度考核、教育培训、日常监督等有关动态信息整合其中。其次,要理顺信息录入工作流程。一方面要理顺好与各方面信息来源渠道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套快捷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另一方面,要根据各库的特点,分批分次进行。如领导干部信息库包括干部的基本信息、简历、职务级别、学历、学位、工资变动、奖惩、配偶等内容,可以先采集几项能满足一般工作需要的主要信息集。再次,要做好信息数据的更新维护。要及时做好党建和干部档案的信息录入工作,对信息库的各种数据定期更新维护,确保各种信息及时准确、真实有效。

加快软件研发,提高党员干部管理工作效率

要注重应用软件的配套开发。紧密结合组织工作特点,研发一套包括干部工作、党建工作和自身建设三个基本管理系统在内的组织工作管理系统软件。三个基本管理系统内的子系统设计,要围绕三个需要:一要围绕组织工作业务需要。如针对选举工作需要,研发投票计票系统。通过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系统,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融于一体,实现党校党课实时在线播放。二要围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如研发干部考核信息处理分析系统,通过采用标准化测评、自动化读卡和计算机软件分析,实现干部考核评价信息自动分批处理,对干部各方面素质分类生成直观评价图表。三是围绕加强部内自身建设需要。充分考虑部内干部日常办公和沟通需要,研发应用办公事务管理系统,推行网上办公。

要突出应用软件的功能设计。组织工作管理系统除必须具备对各种基本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智能组合查询等一些基本功能外,还要有全方位、立体化显示信息、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功能。如传统的干部档案只是对干部学历、工作履历等信息的平面反映,而在这个管理系统里,可以直接演示出干部的工作情景、语言风格等立体信息。组织工作管理系统还应具有比较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

要确保系统信息的安全准确。一要确保信息来源的准确。凡需进入系统的材料,必须进行严格审查,保证信息来源的准确。二要确保信息查阅的安全。数据库设定不同的保密等级,使不同查阅权限的人仅能查阅自己有权查阅的部分内容。对于关键性的数据和敏感信息,要辅以人工认证和密码登录。三要确保信息日常管理的安全。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脱离现有岗位的网管人员或数据库维护人员,必须在离职前规定一定的脱密期,以确保信息安全。

不断拓展功能,提高“网络党建”整体水平

注重思想性,打造学习平台。通过分类建立文献资料、经典著作、党报党刊电子版、党建理论研究、党建知识园地等资料库,组建“党建工作图书馆”。同时,要紧跟组织工作的重大部署,开设主题教育活动专栏,及时党建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引导干部群众关注理论热点。

追求实用性,打造服务平台。要加快“电子政务”工作,通过电子信息传递,及时接收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工作任务,并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工作布置。加大“网上党务公开”力度,向社会公布党委部门工作职能、办事程序、政策法规等,干部任免动态,开展发展党员、提拔干部、评优表彰网上公示等。建立“网上党校”,实施网上远程教育。同时,开展“网上调查”、“网上信访”、“网上热点讨论”等活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党建工作电子台帐系统、党员管理系统。

信息建设范文篇8

本文作者:宋立业工作单位:吉林省第二测绘院

主要内容1数字化航空摄影测量生产基地及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2采编一体化技术软件、设备开发、引进和应用。3内外业一体化技术软件、设备开发、引进和应用。4网络化生产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引进和应用。1.2建设内容及步骤1数字化航空摄影测量生产基地及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2培养和建设适应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人才队伍。3信息化测绘生产全数字化流程生产手段和方式建设及完善(包括采编一体化、内外业一体化。4信息化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建设。5信息化测绘生产体系的应用、改进和完善。1.3建设目的和目标1通过航测各生产环节进行信息化建设,目的是抓住一个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把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航测全流程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2通过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有目的地开发和引进软件、设备及管理系统,与原有的生产技术、软件、设备及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结合并形成体系。3通过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全面改变传统的测绘生产模式,从管理和生产技术两方面有效提高测绘生产科技含量和效率,提高测绘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4通过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培养一支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测绘生产模式要求的技术骨干和职工队伍。

数字化生产基地网络设施建设数字化生产基地网络建设中应全面并适度超前考虑信息化测绘生产体系对功能和数据流量、速度的需求。具体考虑网络主干按照1000M以上以太网要求设计,构造全交换的网络;网络中使用满足全面功能需求的交换机、综合服务器、生产服务器、存储服务器、Web服务器,完全满足网络信息化生产及信息化管理的需求。采编一体化生产技术发展状况传统的航测采集、编辑是相对独立和分开的,航测采集数据结构单一,仅能做简单点、线、面的采集,图形、属性编辑功能缺乏,需借助编辑软件。采编一体的实现可减少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随着数字化航测技术的发展,采编一体化生产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其主要有以采集软件为主嵌入编辑软件和以编辑软件为主嵌入采集软件两种方式,根据自身生产任务及产品特点选取相对适合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需求进行适当地改进和完善。数字化调绘及内外业一体化技术目前发展及应用情况数字化调绘技术就是按照调绘作业的实际情况,采用以数字化的电子调绘系统为基础,紧密结合数字移动设备和卫星定位技术的调绘作业方式。这是一种内外业作业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工作方式,达到了新时期提高外业调绘作业效率,降低外业劳动强度的要求,实现了地理数据的快速更新,避免了传统调绘作业中部分信息重复获取、读取和录入问题。可以说数字化调绘技术是利用数字化设备和专业软件与人相结合,用数字化方法生产数字化的调绘产品,是全新的内外业一体化航测生产模式和技术解决方案。目前,国内已有重庆、河南、河北、湖北、陕西、广西等多省市测绘单位开始应用航测数字化调绘技术,共同点是都采用专用平板电脑、专业软件、快速卫星定位技术和影像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在差异方面分成以下几种情况。1在卫星定位技术使用方面,一种采用低精度的单点定位技术嵌入专用平板电脑进行简单的调绘路径导引和简单定位补测;另一种利用CORS技术采用RTK嵌入专用平板电脑进行精确的调绘路径导引和定位及修、补测。如在TRIMBL的R6集成接收机及其配备的YUMA掌上电脑就属于此类设备。2在调绘方法和成果数据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种是利用专业软件支持简单带有传统调绘痕迹的“数字涂鸦”方式,形成以栅格数据为主的调绘成果的简单数字化调绘;另一种是利用专业软件支持采用矢量方式和属性录入形式形成矢量数据格式的高层次数字化调绘。此外,在两种方式中还可加入利用语音、影像、视频手段辅助调绘的技术应用。3在调绘方法上还可区分为“先调后测”和“先测后调”。要根据自身情况采用自有设备、软件开发与引进软件、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并根据自有人员和任务情况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逐步推进,最后达到高层次数字化调绘。

数字化相片控制测量的实现方法及与数字空三结合技术应用航测数字化相片控制测量主要分为控制点测量技术和控制点位记录标注技术。控制点测量目前已普遍采用RTK技术,实现了信息化获取。控制点位记录标注技术目前采用在晒印相片上刺点加注记及略图方式。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相片在野外不易携带。2刺点时只能在固定比例尺的相片上,野外判读、标注都不方便。3相片上的控制点位在内业空三加密过程中,还要重复判读标注产生二次判读误差及误差传递,影响作业效率。航测数字化相片控制测量就是在控制点测量技术实现信息化获取基础上,利用软件和设备实现在野外数字影像上数字化的点位记载和标注,将数字影像直接提供给空三加密使用的技术方式。该方式不是简单的刺点方式的改变,是作业效率、精度的提升,即在进行相片控制测量的同时进行空三加密成为可能。当然,目前的机载GPS航空摄影技术可大量省去上述环节,作业效率更高。但有时可对两种方式在性价比方面进行比较和选择。信息化生产基地网络化生产及管理模式使网络不只是数据传输的工具,主要是生产方式和生产管理的平台。其主要方法是将每一台采集、编辑生产设备作为一个生产网络的节点,通过生产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及相关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有以下特点。1生产任务下达分发通过网络授权的方式进行。2生产进度、完成情况及统计通过网络进行管理。3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公共资源通过网络管理进行共享,减少了以往运行数据的存储量、流量和冗余,实现数据流的全面管理。4通过生产网络完成产品质量控制,除完成产品检查外,可把相关的质量控制信息通过表单和数据库形式进行传输和存储。3生产方式变革和水平提升分析1从生产和管理方式上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全面提入与编辑、像控点成果查询与统计、像控成果处理及生成、像控成果输出等功能(如图8所示。通过该模块很好地管理像控成果,同时,可以生成后期像片校准所需的数据,方便了后期数据处理及维护,节约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

像片控制测量移动平台目前已在江阴、徐州、扬州等像控项目中进行了测试与应用。结果表明,该平台是完全可行的,尤其在测量效率及精度方面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该平台的研究与实现,将会为其他测绘的信息化开展提供借鉴,并进一步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基层;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得到了大力开发,档案信息基础设施飞速发展,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各部门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从长期封闭型、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随着整个档案行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基层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当前的社会环境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和档案信息技术专家库的建立,负责技术方面的把关与指导,为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科学有序地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国内外有关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网站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取得,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具有档案信息资源加工和管理、数据库管理和维护、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迈开步伐。所有这些,都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层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整个档案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基层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然,在充分肯定我们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基层民政档案部门的信息化程度仍然是很低的,档案资源中所蕴藏的丰富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基层民政档案信息储存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也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当前基层民政部门的室藏资源大多限于纸质档案,数字档案资源不够丰富,且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由纸质档案转化而来的数字副本。电子文件大多由信息技术部门管理,未对业务系统中的大量电子文件进行有效归档。档案信息化平台大多采用电子政务系统和虚拟数字档案室管理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功能不够完善,实用性较差,档案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未充分发挥。当前基层民政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认识、档案人员信息化管理水平有限、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不够完善、电子文档归档管理不规范、档案资源信息化开发利用相对滞后等。

三、推进基层民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在如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应融入本单位、本系统、本地区民政业务信息化整体框架,按照建设智慧档案的总体要求,以构建数字档案室平台为基础,着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室藏档案数字化步伐,做好现有各类民政业务应用系统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开展网上档案查询和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针对民政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地区实际,有以下几点思路:(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做好民政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握民政工作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要求。重视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成立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步入快车道。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加大建设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力度。(二)加强培训,提升人员的信息化运用水平。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等列入民政档案工作人员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加强对档案业务人员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培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档案业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不断拓宽民政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面。(三)完善基础,加快与业务应用系统的有效衔接。把民政档案信息化纳入民政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格局中,以“数 字民政”建设为依托,着重加强“数字民政”的基础环境建设、应用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决策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加大民政信息资源融合力度,大力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系统与各应用系统电子文件数据的网格采集和自动归档,做到数据集成和无缝衔接,提升档案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建设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综合数据库,使用“大数据”管理模式,搭建民政综合业务框架,对各专题数据库使用统一规范标准和管理,统一对接政务办公系统、救助管理系统、居民家庭收入核对系统、婚姻管理系统、优抚安置系统、水库移民管理系统、养(下转第96页)老信息管理等各个业务应用平台,促进各业务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和汇聚,实现各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资源整合。(四)规范管理,大力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一是建立各类室藏档案目录数据库。根据室藏档案数字化建设要求,建立文书档案、专业档案会计档案、设备档案、特种载体档案等各门类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同时利用虚拟数字档案室管理系统进行了文书档案、专业档案、会计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的全文挂接,逐步完成室藏档案数据库、档案文件级目录、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建设。二是建立全文数据库。按照省级示范数字档案室建设测评标准的要求,对工作开展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文书档案及民政专业保管期限为永久、长期(30年)的档案进行全文扫描及登记备份工作,对会计档案年报表、照片档案、实物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利用虚拟数字室管理系统进行全文挂接管理,采取密码授权的方式进行全文数据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三是加强特种载体档案数字化及集成管理。对民政工作中重大活动的录像、照相,做好技术加工处理,完成室藏现有录音、录像、照片档案的技术加工处理,纳人数字档案室平台管理。四是规范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流程,严格依照制度办事,使信息化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加强对本部门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的监督、指导,保证各科室(部门)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随着档案部门的数字化发展,各级民政部门应当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加快本部门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以逐步实现民政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高金娥.新时期机关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创新探究[J].办公室业务,2018.

[2]高青青.试论新时期行政审批档案信息化管理[J].科学与信息化,2018.

[3]李丽燕,王亚楠.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思考[J].经营者,2018.

信息建设范文篇10

这次建设系统的统计信息工作会议十分重要,部常务会议专门对会议的议题进行过讨论和研究。会议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经验,推进建设统计信息工作有序有效进行。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建设系统的统计信息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在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方法、统计报表制度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还用统计数据描绘出建设事业发展状况和走向、趋势,为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要看到不足,看到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工作的新要求,看到建设系统加快统计信息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统计信息工作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要研究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各地、各部门也要研究提出相应的“十一五”规划。这些重要的工作,都与统计信息工作直接相关,都体现了统计信息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这次会议请各省(区、市)建设部门的领导同志参加,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建设系统的统计信息工作是各级建设部门的重要职责。我们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把统计信息工作作为促进建设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好。

这次会议,傅雯娟副部长将代表建设部做工作报告,国家统计局邱晓华副局长也要作重要讲话,各地都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战略部署,结合当前建设系统的统计信息工作,谈些体会和意见。

一、统计信息是科学决策和管理的基础。

统计信息是按照国家统计的法律和制度采集的、规范的、系统的信息,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是我们把握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重要基础。准确、全面、系统地认识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趋势,就是要对情况和问题有数量概念,有基本的数量分析。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数量界限掌握得是否准确,分析是否适度,会直接影响到决策是否正确。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作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媒介,作为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要素,在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善于运用统计信息资源,对于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

近年来,建设系统的统计信息已经成为国家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信息,越来越成为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和建设部门了解情况、实施管理的必不可少的依据。比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采取调控措施,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实施“有保有压”方针,主要依据就是建设系统的统计信息。加强和改善统计信息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的管理和决策水平。透过统计数据,能够使我们及时掌握国家的发展状况。了解基本国情,掌握实际状况,更好地监测建设事业的运行质量,是推动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统计信息工作必须符合新形势的要求。

现代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统计信息要客观、科学、全面反映经济社会现象,决定了统计本身必须不断求新、求真。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稳定政策、分类指导、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新时期的统计信息工作要求我们端正指导思想,更新工作思路,改进统计调查制度和方法,依法开展统计工作;要求我们研究建立客观反映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完善建设领域经济运行统计信息监测体系;要求我们把建设系统的统计融入到国家统计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融入到建设事业改革的进程中,积极探索符合规则的统计制度。建设系统的统计信息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使命十分光荣。

三、统计信息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统计信息的科学性,体现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只有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统计结论才能客观真实和合乎客观规律。提高统计科学性的主要途径,就是要通过体制创新、方法创新,实现统计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只有执行统一合理的操作规范,才能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同时大大降低统计成本,提高统计效率。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设置建设系统的各项统计报表制度、方法和指标,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推进统计信息工作。当然,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连续性和可比性,统计手段的转变也需要有环境和条件。所以统计的改革和创新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试点,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任务,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四、统计信息工作要建立高效、统一的数据平台。

统计信息要提高时效性,就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统计信息工作没有现代化的手段,就将事倍功半。建立一个高效、统一的数据平台,能够促进统计信息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能够让各有关部门充分共享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要依靠现代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统计方法,使建设系统的统计实现向信息化工作方式的转变。重点是整合建设系统的统计信息资源,形成资源共享、数据安全、传递快捷、查询方便的统一平台。部里涉及部管各专业的统计调查制度方法和数据收集、整理、与管理等各环节工作,都要逐步统一集中到建设部的政府网站,充分发挥部信息网的作用。各地建设部门也要确定统计信息工作的统一数据平台,并逐步实现部、省、市三级的网络衔接。目前这项工作进展还不尽人意。特别是资源整合做得不好,网站过多,分散了人力、财力、物力,也分流了信息资源。需要我们共同认真思考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怎样规划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中长期发展战略;二是建设部如何组织部内各业务司局和各地建设部门的统计信息化发展,促进国家与地方建设部门统计信息化的衔接,整合建设系统的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三是如何建立一套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统计信息系统运行机制。

五、各级建设部门要认真做好统计信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