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4:59:19

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范文篇1

【关键词】医疗信息;有看点的新闻;举措

医疗信息是利用新闻的传播方式,为医院、医疗项目等做宣传、推广的一种营销方式,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诠释,引导受众,指导患者。然而医学却又是极其专业、复杂的领域,在报道医疗新闻时,若记者只是记录专业术语,没能将其转化成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样的报道势必枯燥,受众难以看懂,也难以接受。若只顾煽情,通篇都是家长里短,缺乏相对专业的知识、数据,这样的新闻也并非是新闻,而是情感类散文,难以发挥宣传效果。由此可见,以知识的视角、人性的关怀,才能让医疗信息可见、可闻、可触、可感,讲述医疗新闻中的温情故事,把医疗信息变成有看点的健康新闻。

一、自己要弄懂,医疗信息才有看点可撰写

将医疗信息做成有看点的健康新闻,首先新闻工作者自己就要将这些医疗知识搞清楚、弄明白,这样才能根据受众阅读需求,撰写新闻。若新闻工作者不求甚解,没能弄清楚其中的关系,报道内容也就显得含糊不清,不仅会影响社会舆论的方向,更会让医疗信息大众化,缺乏看点,受众也难以从中受到启迪,发挥不出医疗信息的实效。如《十堰晚报》2020年12月31日见报的《父女俩同时被确诊患结肠癌》医疗信息,在普通受众的认知常识中,“癌症”并不陌生,“结肠癌”多少也有些知道,但父女同时被确诊患结肠癌,这种事情就比较少见。若这篇医疗信息,新闻工作者只去弄清楚“结肠癌”发病原因和如何预防“结肠癌”等相关医学知识,这只是对“结肠癌”进行泛泛而谈,这篇医疗信息就会缺乏新闻看点,较难引起受众的关注,对读者的警示作用和医院的宣传作用都会有限。而本篇新闻报道的记者,对“结肠癌”刨根问底,起先以典型的病例为切入点,阐述了父女俩是如何被发现患上结肠癌的;其次,医院专家是如何治疗的;最终,专家得出结论,父女同时确诊结肠癌的原因是遗传,并以专业知识告诫大家直系亲属有结肠癌的,其他成员患此病的几率为普通人的2倍,并建议家族中有结肠癌的亲属,早做肠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以免恶化,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此篇医疗信息聚焦热点,具有新闻属性,更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受众传达了专业的“结肠癌”知识,既有看点又能让受众受益。

二、内容要精简,医疗信息才有看点可挖掘

医疗信息是借用新闻传播方式对医院、医疗流程进行宣传、推广报道,以此让受众在医疗信息阅读之中,可以关注相关新闻信息,了解医疗服务相关的最新动态资讯,进而为自身的健康保驾护航。但部分新闻工作者为凸显其专业,增加可信度,喜欢把医疗信息写成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等长篇大论,虽是有理有据,但多而杂的内容,反而不利于受众阅读。特别是在媒体融合时代,信息大量充斥在受众的生活之中,过多新闻“看点”杂糅在一起,或让受众找不到东西,分不清主次。由此,新闻工作者在面对众多的医疗信息素材时,要根据受众的阅读需求,精选一个故事,突出一个主题。如2020年12月17日《十堰晚报》以“儿子患尿毒症,两位母亲捐肾救子男子因车祸脑死亡,家人捐器官救3人”为题,报道东风总医院在10个小时内成功完成了4台肾脏移植手术。这是一篇特别报道,记者原文写得很感人,相对而言,报纸版面充足,记者可以对4位肾移植患者的背后故事进行详尽挖掘和还原。但在媒体融合时代,如何把一篇长篇医疗报道做成有看点的微信新闻,这对新媒体编辑有了更高要求。整篇文章有3000多字,微信编辑如果全文刊发,一是篇幅过长,不利于阅读;另外,母亲捐肾救子和男子车祸死亡捐肾救人发在一起,反而会冲淡两个事件带给读者的情感冲击。二者选其一,“十堰晚报”微信编辑决定只选择男子捐肾给陌生人这一个故事来细做。在“男子捐肾”一文中,只知道主人公是个40岁的男子,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个人信息。在医疗信息中,如果没有对主人公外貌特征和生活背景的具体描述,那么这个“人”的形象就是模糊的,不“具象”的,很难打动读者。在做微信新闻时,微信编辑即时转变思路:不知姓名、不知外貌、不知背景,男子是生活中的“无名氏”,是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这反而是一个“看点”,既能凸显捐献的无私之爱,又能弘扬人间大爱之情。这种默默无闻的捐献者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他们无私捐献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和谐。于是,微信编辑决定从“我们不能说出这位十堰人的名字,今天一起送送他”这个角度来制作微信医疗信息。这篇微信内容不仅阐述了这次捐献的经过和背后故事,也对十堰市目前的捐赠情况做了整体介绍。在原文基础上,该微信医疗信息还进行了内容延伸,展示了从2013年以来每年的捐献者人数数据,以及年龄最大捐献者和年龄最小捐献者的故事,成为文章的亮点和泪点,引发大量网友留言。经过微信编辑精心策划,一篇长篇医疗新闻转变为一篇看点突出的健康新闻。这条微信在“十堰晚报”微信公众号发出后,引发读者热烈讨论,在数小时内阅读量超过5万、点赞近千。

三、语言要通俗,医疗信息才有看点可阅读

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当前,新闻工作者中也存在用“我觉得”的思维撰写医疗信息的现象,致使相关医疗信息在新闻专业视角评判中获得“高分”,而在受众评审时却获得“一般般”的评价。医学知识专业性强,具有十分丰富的专业术语。记者在撰稿时若不对医疗专业术语进行翻译,变“专业难懂”为“通俗易懂”,读者便很难准确接收或理解到稿件中的“看点”,这会让医疗信息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所以,记者、编辑在撰写和编辑医疗信息时,应多花一些功夫,将冰冷的医学知识语言变成受众易读可懂的通俗语言,使医疗信息呈现为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新闻,让受众轻松接收和理解文中的看点。从受众已有的认知出发,将医疗知识语言与生活常识做类比,用形象化、可感知的语言向受众做看点解读。以《十堰晚报》2020年12月9日见报的《脊柱侧凸畸形高危产妇在医院平安诞下宝宝》为例,若记者、编辑仅以自身的知识视角对“高危”进行叙述,受众阅读报道后对于为何“高危”依然是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在撰稿时,记者将“产妇脊柱侧凸畸形,让腹部高高隆起,下腹部手术视野与身体垂直”这一艰涩难懂的专业医学知识,类比为“医生相当于给‘站着’的人做手术”。仅仅只是说法上的调整,就能让受众在阅读时,联想起生活经验,将整个手术画面在大脑中还原,感受到产妇“高危”的紧张时刻。由此可见,医疗信息的记者编辑应努力将受众带到情景之中,让受众“身临其境”精准感知医疗知识,才能更好发挥医疗信息应有的新闻传播效果。总而言之,医疗信息既是对医院、医疗项目的宣传与推广,也是一种让受众关注身体健康、积极预防疾病的宣传方式。新闻工作者应该将撰写医疗信息、宣传健康知识当作常态,以此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何群芳.浅谈医疗新闻的通俗化采写[J].中国报业,2019,No.472(15):78-79.

新闻信息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新闻宣传及信息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励的方针,大力弘扬主旋律,以激发全镇上下振奋精神,为实现“123”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镇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分为新闻采写组和供稿组两个分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供稿组每周及时上报各办近期工作举措、效果、亮点、特色或日常工作动态,采写组根据成员写作能力和特点,以归口为原则安排具体写作人进行专项报道。采写组成员确保每人每周报送新闻稿件或信息不少于2篇,每人每季度报送调研文章不少于1篇;全年采用的稿件或信息每人不少于15篇,调研文章不少于1篇。镇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上月新闻宣传及信息工作进行点评。

各村(居)、各单位确保每月报送新闻、信息(含线索)不少于2条;全年采用的新闻稿件或信息不少于6篇。

三、具体要求

1、报送的稿件、信息、简报及时、真实、准确。

2、新闻宣传、信息报送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恪守保密原则,对上报的信息要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坚决杜绝含有涉密、涉暴等内容的信息。

3、办公室负责做好新闻稿件发送、刊登和信息采纳情况的登记工作,每月统计后集中兑现奖惩。

四、考核奖惩办法

(一)计稿范围:

省级新闻:《日报》、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

地市级:1、新闻:《日报》、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

2、信息:其他地厅级的报刊、杂志通信、内部刊物;

县级:1、新闻:《报》、广播电台、电视台;

2、信息:政务、信息(网站)、其他县级报刊杂志。

(二)奖惩办法:

1、将新闻宣传及信息工作列为对各村(居)、各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2、为进一步调动报道工作积极性,对在新闻宣传、信息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镇新闻采写员给予表彰奖励,村(居)、驻镇各单位负责做好本单位的奖励兑现工作,可参照镇机关标准执行。具体办法如下:

(1)被县一级新闻采用的稿件、信息按10元/篇标准给予奖励;调研信息按50元/篇标准给予奖励;

(2)被市级信息采用的,按50元/单条标准给予奖励。在市级报刊采用的调研信息,按100元标准给予奖励;

(3)被省级信息采用的,按100元/单条标准给予奖励。在省级报刊采用的调研信息,按奖200元标准给予奖励;

(4)凡完成任务数的村(居)、单位除上述奖励外,在年度考评中加分:被市一级采用的新闻信息一篇加1分,市一级采用的加2分,省一级采用的加3分;

新闻信息范文篇3

1美学功能类伴随信息

在语言的诸多功能中,美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实质是语言的形式特征本身所承担的意义功能。美学功能的发掘和再现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常常十分关键,对新闻作品的翻译也同样重要。译者在传递新闻作品中的美学功能类伴随信息时,必须摆脱原文的束缚,对其进行新一轮的艺术创造,用本民族的语言传达原作的艺术美。

1.1修辞补加式传递

所谓修辞补加式传递主要是指为表达原作之情、传递原作之意,根据本民族语言的表达习惯选择恰当的词语,以达到最佳的传递效果[2]。例如:Somefitnessclubshavestartedbanningmobilephonesnearthetreadmillsandshowerslestpatronsfindthemselvespictured,flabbyandsweaty,onsomewebsitethatfutureGooglesearcheswillhappilyturnup.Asinthedesert,sointhecity:nomadismpromis-estheheavenofnewfreedom,butitalsothreatensthehellofconstantsurveillancebythetribe.(一些健身俱乐部已开始禁止在健身车和淋浴房旁边使用手机,防止顾客被偷拍到自己汗流浃背十分疲惫的样子,而这些照片将来可能出现在被谷歌“有幸”搜到的网站上。生活在城市或沙漠都是一样,既可以让你拥有自由天地,也能让你处于被偷拍的威胁之下。)尴尬场面被偷拍并传至网上,再被别人用谷歌搜到,这显然不是好事,更不是幸事,如果把“happily”直译为“高兴地”根本说不通。作者在使用“happily”时带有讽刺诙谐的语气,因此将其翻译成“有幸”,并加上引号,比较合适。而“tribe”显然也不能翻译为“部落”,细读原文可以看出,这里的“tribe”指的是“偷拍一族”。又如:Ifyou’retravelingthroughFukuiprefectureoverthecomingweeks,don’tbesurprisedifyouseesigns,postersorevensouvenirgoodsthatsay“ObamaforObama”.USpresidentialcandidateBarackObamaisenjoyingagroundswellofenthusiasminasmallcityinwesternJapan,whichisdelightedtosharehisname.Obama,Japan,isrootingforcandidate.(如果你打算在接下来的几周去日本福井县旅行,在当地看见指示牌、海报、纪念品上印有“ObamaforObama”的标志,请不要感到惊讶。美国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在日本西部的一个小城市极受欢迎,因为这个小城正好与奥巴马同名。日本的Obama小城全力支持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本句中“ObamaforObama”这个短语汉译时最好原封不动,而不要译成“奥巴马支持奥巴马”。虽然日本那个城市的英文名是“Obama”,但其日语含义以及中文释义都不是“奥巴马”,而是“小滨”,但若此处汉译成“小滨”,则不符合原文的意境。

1.2重复补加式传递

重复是汉语的一个明显特点。汉语的重复不仅有语音上的需要,还有语法和修辞上的需要,在句中通常表现为词语的重复。而英语则尽量避免重复,即使有重复也只发生在语义层,具体照应关系呈现在句法词汇层。因此在英汉翻译时,常常需要补加一些词语,重复表达前文出现过的有关信息,使前后照应一致。例如:Thegreatinviolateplacehadtheancientperfor-mancewhichtheseacan’tclaim.(这块未经骚扰过的伟大土地有着古老的性质,这种性质连大海也不能与它相比。)译文中“这种性质”就属于重复补加,若省去既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也失去了强调的作用。

1.3语气助词补加式传递

语气助词是汉语语言中所特有的,通常用在句中或句尾表示肯定、祈使、反问等语气,如“呢、了、吗、吧”等。而英语中的各种语气则是通过倒装、时态等形式来表示,或者伴随于上下行文中,没有对应的语气助词。因此汉译时需要补加一些语气助词,从而向读者传达原作的深层语意之美[3]。例如:The18-year-oldboystoodbythemailboxinstunneddisbelief,holdingsixwhiteenvelopes,sixanorexicallythinenvelopes.(这个18岁的男孩站在邮箱旁惊呆了,手里拿着6个白信封,白得像患了贫血症似的。)语气助词“了”和“像……似的”既准确传递了原作之意,又方便了读者的理解。试想,直译本句将会是多么佶屈聱牙、晦涩难懂。

2文体功能类伴随信息

这里笔者仅简要论述一下省略句的文体功能。出于修辞的需要,有时句子会缺少一个或几个必要的语言成分,但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并发挥交流功能,这样的句子被称为省略句。英语省略句不仅能起到精简句子结构的作用,而且能更有效地连接上下文。省略句被广泛应用于新闻英语当中,使得要表述的内容更加生动、精炼。但汉译时,为了准确完整地向读者传达省略部分所附带的全部信息,译者一般会采用“空缺填平”的方法来再现这些伴随信息。例如:AtthetimeofKennedy’sassassination,Kissingerfeltthatasecondtermwouldhaveledeithertogreatnessortodisaster.(肯尼迪遇刺时,基辛格认为,如果肯尼迪再任一届总统的话,不是立大功,就是闯大祸。)虽然译文中不补加下划线部分大部分读者也能理解,但所加部分无疑使假设条件表达地更加清楚,避免了曲解。Heallowedthefathertobeoverruledbythejudge,anddeclaredhisownsonguilty.(他让法官的职责战胜了父子的私情,而判决自己的儿子有罪。)汉译时采用“空缺填平”的方式增补了“职责、私情”二词,使得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更加完整,句子更加连贯流畅,同时也避免了读者理解时可能出现的歧义。

3文化因素类伴随信息

新闻作为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动态的文化。因此新闻译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敏感性,要特别关注原文中所蕴藏的文化信息,不但要宏观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而且要彻底了解新闻词汇的文化内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4]。例如:Pumpkin-eatersareoftenlookeddownuponinmostAsiancountries.(在多数亚洲国家养不活老婆的人通常会被别人看不起。)“Pumpkineater”的典故出自于英国的一首童谣:Peter,Peter,pumpkineater,/Hadawifeandcouldn''''tkeepher;/Heputherinapumpkinshell,/Andthenhekeptherverywell./Peter,Peter,pumpkineater,/Hadanother,anddidn''''tloveher;/Peterlearnedtoreadandspell,/Andthenhelovedherverywell.细读之下不难看出“Pumpkineater”其实就是“养不起老婆的男人”或“留不住老婆的男人”的意思。译者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而把“Pumpkineater”直译为“吃南瓜的人”会让读者觉得不知所谓。

新闻信息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卫生政策、先进典型、惠民举措和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成就,树立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目标任务

为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使稿件数量多,报道质量高,宣传效果好,全面完成全年新闻宣传报道任务,现将各单位、各股室任务分配如下:

(一)县医院每月报送信息4条以上,每年提供新闻线索8条以上,采用信息20条以上(市级3条以上、县级7条以上、卫生局网站10条以上)。

(二)县中医院、县妇保院、县疾控中心每月报送信息3条以上,每年提供新闻线索6条以上,采用信息15条以上(市级2条以上、县级5条以上、卫生局网站8条以上)。

(三)县结防所、县农医中心、各中心卫生院、局机关各股室每月报送信息1条以上,每年提供新闻线索4条以上,采用信息10条以上(市级1条以上、县级4条以上、卫生局网站5条以上)。

(四)县皮防所、县卫监所、各一般卫生院每月报送信息1条以上,每年提供新闻线索2条以上,采用信息6条以上(市级1条以上、县级2条以上、卫生局网站3条以上)。

三、宣传重点

(一)进一步加强医改宣传。加强医改宣传是当前卫生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要大力宣传医改的重要意义和方针政策,宣传各单位落实医改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典型、鲜活实例宣传医改的新成效和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使社会各方面和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医改,营造宽松、和谐的舆论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大力挖掘和宣传各单位的先进典型人物及医院文化建设,用典型引路,以事实说话,使典型可信、可学,在全县卫生系统掀起学习身边人、身边事的热潮,大力弘扬主旋律,塑造“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三)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各单位要通过开设健康知识专栏、印发健康知识宣传单、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及献血日、艾滋病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知识水平。

(四)积极做好《健康》和《医卫周刊》的投稿工作。从2013年1月1日起,市卫生局创办《健康》(双月刊),设有健康资讯、医疗保健、学点医学、全能医生、家庭药箱、女性频道、育儿宝典、养生有道、科学生活、中老年健康、中医大观、健康时尚、心理氧吧、奇闻趣事、健康奥秘、健康理财、城外荟萃、基层百花园、专家谈病、孙大夫邮箱、华医生手记等栏目。同时,市卫生局与赣南日报社合作,开设赣南日报《医卫周刊》(每周一—第A08版),设有医改进行时、医者风范、行业动态、健康之道等栏目,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主动向县卫生局提供新闻线索,协助配合上级收集报道素材、图片等。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卫生信息与新闻宣传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具体指导、督促通讯员积极向县卫生局报送信息、提供线索、收集素材。上报的信息、线索和素材须由各单位主要领导审核后上报,局机关各股室须由股室负责人审核后上报。上报市以上的稿件需由人秘股审核后方可报送。各单位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保障,认真组织开展卫生信息与新闻宣传工作。

新闻信息范文篇5

这里讲的资源,主要是指内容资源,包括本集团拥有的内容资源、本集团不拥有但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友好单位、图书馆、互联网上的内容资源)。具体可分为文献资源、资料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信息资料工作是以内容为王的,内容资源建设是它的基石。但是这种内容资源建设不是漫无边际的,它要有新闻传媒集团的特色,围绕新闻传媒集团的中心工作和业务需要去具体展开和优化结构,使信息资料部门能够凭此成为本集团的信息聚集中心和知识传播中心,以信息资料的收集、存储、提供、开发、管理等方式,参与集团中心工作和业务活动,起到信息资料保障和前沿知识引领的双重作用。为了加强信息资料工作的内容资源建设,应当重视解决好六个问题。一是体系问题。内容资源要全面、准确、形成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采编、经营和管理活动对信息资料的需求。二是分类问题。即内容资源的分类要科学、明确、便于查找,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它。三是存储问题。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内容资源的存储要采取纸质资源与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方法,并以数字化资源为主,尽量利用高新技术增加存储容量、提高存储质量、延长存储时间、方便存储利用、确保存储安全,这样才能节省存储成本、增强存储效益。四是整合问题。要按照采编、经营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对分散无序的内容资源进行类聚、融合和重组,使其重新组织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内容资源体系。五是网络问题。要将集团和所属二级单位及其基层单位的内容资源,通过内部局域网连接起来形成网络,克服互不相联的“信息孤岛”弊病,使全集团的内容资源得到共享,发挥更大的作用。六是理念问题。要存用结合、以用为主,以用导存、以存助用,防止为存而存的现象。

加强机制建设,为促进信息资料工作的发展提供机制保证。

机制建设要解决的是信息资料的有效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问题,使信息资料工作通过管理机制找到与本集团的中心工作和业务活动的结合点,并实现“标准化”和“流水线化”。为此,应按照信息资料提供者和管理者的要求,建立起两个层级的运行机制,即基于本集团整个系统的运行机制、基于信息资料工作职能部门的运行机制,包括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两个方面。比如:在集团层面,要明确集团、所属单位及其基层单位的信息资料工作职能部门,集团层面设专职部门和专职人员,所属单位及其基层单位设专职部门、专职人员或兼职部门、兼职人员都可以,但不管专职或兼职,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考核办法等都必须建立起来,形成职责清晰、运行有序、上下连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要规定信息资料的使用权限和办法;在信息资料工作职能部门层面,要明确所有人员的职责范围、具体任务、工作细则、操作流程等,使每个工作人员都职责明确、任务明确、工作细则明确、操作流程明确,以便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和协调配合地做好信息资料工作。

加强技术建设,为促进信息资料工作的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当今的信息资料工作,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技术作为支撑,“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技术建设是信息资料工作赖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务必给予高度重视。尤其要积极利用web2.0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云技术等高新技术来确保实现日益增加的信息资料需求。但是在加强技术建设的过程中,又不能盲目投入、贪大求洋,而应以提高本集团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信息资料工作的可靠性、全面性、实时性、有效性为目标,根据前面讲到的信息资料工作的资源建设和机制建设的需要去决定,做到顶层设计、稳妥推进、实用优先、适度超前,尽量争取低投入、高回报,达到良好的性价比。通过技术建设,要实现内部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储存、开发、共享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并且实现与外部的信息资料互联互通互享,为提高信息资料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文化建设,为促进信息资料工作的发展提供文化保证。

新闻信息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新闻信息;广告信息;融合;心理

在现代社会,“新闻”与“广告”两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无所不在,使得传播亦无所不在,而新闻信息和广告信息是传播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信息融合于新闻信息之中,这种传播现象对广告信息的传播有什么心理优势?其心理原理是什么?其受众的接受心理有什么变化?这种融合于新闻传播中的广告信息传播形式有哪些?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一、新闻与广告的传播心理比较

1、新闻与广告具有共同的传播模式,但其传播五要素存在较大差异性。

著名的“拉斯韦尔公式”,提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五种基本要素,即将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而转变为大众传播中的基本概念:传者、信息、媒介、受者、效果。下面我们来比较新闻与广告在这五个基本概念中的内涵:

传者:在新闻学中传者指称新闻的传播者,现在通常将新闻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如记者、编辑等,称作把关人。因此,在新闻学中,把关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指组织团体。他们负责从新近发生的社会事实中选择合适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再通过新闻媒体以新闻的形式传播出去。在广告中传者指称广告主、广告商及广告策划者,他们负责把有关商品与劳务的信息通过媒体向社会大众进行有偿的传播。

受者:受者在传播学中指信息的接受者即受众,指的是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他们既是新闻受众又是广告受众。受者与传者都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主体。

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都是当代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是传者和受者之间的通道,承担着传递信息的职能。新闻与广告有着相同的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大众传播媒介既可以传递新闻信息,又可以传递广告信息。不过,传播广告信息需要收取客户相当丰厚的费用,带有商业性;而传播新闻信息则不收取任何费用,因为“有偿新闻”是一种违背新闻原则和社会公德的活动。

信息:广告信息与新闻信息有重要的区别:首先,广告信息多数为商业经济信息或服务信息,而新闻信息除此之外还包括时事政治、文化艺术、体育文化、科学技术、生活风情,自然灾害等。由此看来,新闻信息较之广告信息,其内容要宽泛得多。其次,广告信息可以重复播出,以加深消费者对它的印象,而新闻信息则忌讳较多的重复(同时强调时效性)。第三,广告信息的传播方式可跟艺术性结合起来,而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则以准确性为原则。

效果:新闻信息效果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的传播活动对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和影响。广告信息效果是指广告作品通过广告媒介传播之后对消费者、企业经营及对社会的影响,其中包括广告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消费者对广告的心理态度及心理评价,还包括广告的经济效果。

从以上大众传播的五要素分析,新闻与广告虽然存在相同的传播模式,但也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异性极大地影响广告受众的接受心理。

2、信息真实性是新闻与广告共有的受众接受心理基础。

不论是新闻受众还是广告受众,由于生活阅历、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个人兴趣爱好等等的不同,对于传者和媒介所传播的新闻信息或广告信息,常常表现不同的旨趣,形成了不同的反应。传播效果问题的核心,是受众对于传者所传播的信息是否接受和在多大的程度上接受。受众接受一个信息,不仅意味着这个信息存入自己的头脑中,成为自己头脑中储存信息的一部分,而且确信它,把它作为自己正确认识外界的知识的一部分。受众视听大众传播,接受许多信息,但并不一定都确信它。要使受众接受信息,关键在于要受众确信传播的内容,这就是说,要使受众确信,最根本的是要传播的信息是真实的。信息真实性是新闻与广告共有的受众心理基础。

新闻必须真实,真实反映客观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传播者首选需要的是事实,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搞清楚事实真相,他们往往积极主动地去采访信息源,调查核实信息,然后再加以报道。新闻的真实是提高受众可信度的前提。每个受众都有自己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选择和鉴别,逐渐积累经验,成为一种定势心理。他们认为可信的,就接受;不可信的,就排斥或反对。因此,可信或不可信是受众主观上对新闻是否真实的一种判断。传播媒介的权威性和新闻权威传播人都能增强新闻受众的可信度。新闻媒体常常被用来表达社会舆论,或者也常常运用自身的力量形成某种舆论。围绕近几年中国所发生的许多大事,社会上活跃着许多公众舆论。这些舆论在新闻媒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达,而形成了强势舆论,而新闻媒介传播了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信息,相应地树立了新闻媒介的权威性,从而提高了受众对权威的传播媒介的可信度。

信息的真实性在广告中同样重要。商业广告的信息传播功能是指企业传播商品、劳务信息和获取市场信息的一种形式,也是广大消费者获取消费信息的一种途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都必须对商品的有关信息加以了解和认识,只有弄清了特定商品的性能、特点、优势、质量等问题,才会在内心激发起购买或参与消费的冲动。消费者可以通过广告了解商品信息,而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广告获取市场需求信息,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信息过程。广告的目的是面对不同的消费者,有针对性的介绍各种商品信息和劳务信息,引导消费者进行正确判断和选择。但是如果传递给消费者的广告信息缺乏真实性.就会同时直接误导消费者,而损害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因此广告信息必须是客观实在,以事实为根据,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广告实质上是一种说服,广告信息本身就应具有可信度。广告主的利益必定注重产品的推销,同样,消费者亦关心自己利益免受损失。他们既期望于广告信息,又害怕上当受骗。因此广告信息源一定要真实可靠,才能拥有广告受众较高的可信度。否则,虚假新闻或虚假广告会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

二、融合于新闻传播中的广告信息的形式

1、以新闻人物专访而凸现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许多报纸开辟专栏,专门报道企业的“带头人”。如,《长江日报》整版刊登题为《新东方的“武汉速度”》的人物专访写道:“校长陈向东这样解释新东方的用人理念:一个具有优秀品牌的新东方,永远是一座吸引杰出人才的大磁场,良好的品牌加上优秀的人才就能产生强大的生产力。”在这里,宣传了企业品牌、企业形象以及企业服务宗旨。同时,作者还通过视点的小专栏写了名为“呼唤新东方的武汉速度”进行导向评论。新闻价值与导向价值的交叉表现,不禁跃然纸上!但同时蕴含着明显的广告信息,新东方的广告品牌和广告形象留给受众以独特鲜明的记忆印象,而取得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与商品形象的认同。当现代广告进入“形象广告”时代,广告宣传已不再以商品宣传为主,而是以事业为主,通过广告,宣传一种精神、一种事业、一种未来追求;而企业形象,是指消费者、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各种活动成果、企业行为所给予的整合评价与一般认定,它往往指“肯定和支持性的感情和评价”,它包括企业的知名度、企业的历史、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企业精神等。企业形象是潜在性的资产,一个成功的企业形象的塑造,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创立,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这篇人物专访进行新闻报道时的确也融合了关于企业形象或者品牌形象的广告信息。

2、以经济新闻宣传企业的市场销售理念,而提高商品的可信度?《长江日报》刊登的《扬子江靠质量打出市场》,新闻提示:率先使用DHI技术,两年淘汰两千头母牛。文章中从近期统计资料显示其扬子江自营牧场的规模以及扬子江企业的优势分析到扬子江牛奶理化指标的具体数字测算,销售量占全市三分之一强。充分的论据必然得出可信的结论使受众提高了对结论所融合的广告信息的可信度。

3、以新闻通讯的体裁写商业人物而融于广告信息。《长江日报》都市新闻皈登载的《打工妹当上商城“副总”》的通讯,新闻提示为“招来近百商家卖灯饰”报道了一位洪湖妹子招商引资艰苦创业,最后成长为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某商城副总经理的过程。通讯中隐性的广告信息明显地凸现出来,如灯饰商城的店牌、地点、规模等,会引起消费者注意和兴趣。

4、巧借名人效应.造成社会影响。《武汉晚报》头版头条新闻《600万打造130座名人雕像》引人注目。报道说:去年新批准成立的武汉商贸学院,属民办性质,该校在江夏流芳征地1200亩。一所新的学校如何与百年老校抗衡?院长涂宏斌认为必须以最快速度提高学校的文化底蕴。他突发奇想,制作130座世界文化名人雕像,与学生朝夕相处。

通过这个“新闻事件”,这所新组建的大学由此引起社会的关注。

5、新闻热点蕴含商机。导读充满广告信息。《武汉晚报》头版头条新闻题为《教育消费成为房价新引擎》,导读:名校成为售楼卖点,看房专车开进校园。现今,在营销界和广告界流传着一个概念“卖点”,即指独特销售主张或销售点。这一概念的引入,有力地把“满足需要”的口号推向了可操作化。卖点与消费者的价值观是紧密联系的。

6、以新闻图片(照片)附加说明解读而作广告导向。最近由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拍摄的新闻图片真是生动有趣。题为“大哥,凉快凉快!”的新闻图片的说明是:“4日,在广州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内,一只“演员”黑猩猩在演出之余为另一只黑猩猩摇扇驱暑。虽然近日广州持续高温天气,但香江野生动物世界的野生动物在饲养员的悉心照料下仍生活得十分舒适自在”。不论谁见到这张新闻图片都会被黑猩猩认真摇扇的样子逗笑,真想去现场一睹为快!

7、借用公益活动,树立企业形象。题为《AB公司捐20万美元抗非典基金》的新闻赫然在目。它这样报道:世界上最大的啤酒酿运商AB公司(安海斯——布希公司),昨日向武汉捐赠20万美元(约合166万元人民币)抗非典基金,用以帮助我市购买先进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AB公司1995年进人中国市场,百威(武汉)国际啤酒有限公司是其在海外的两家生产厂之一。目前,百威啤酒已发展成中国销售额领先的外资啤酒品牌,占据了国内高档啤酒市场的半壁江山。

首先通过AB公司捐赠的公益活动、省市领导人出席捐赠仪式并会见AB公司一行的新闻报道,给受众与社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广而告之公司的商品品牌与在中国的销售额排名领先的经济成果以及发展规模。这些给消费者认牌购买有一个潜意识的暗示。

8、报道科研成果,蕴含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广告信息。《夜光花卉闪亮登场》在《长江日报》头版刊登。报道了科研成果的神奇效果,配有彩色图片,使这种神奇效果得以验证,真是引人人胜。

三、融合于新闻传播中的广告信息的心理分析

1、接受融于新闻中的广告信息的心理优势。

心理优势一:潜意识地接受融于新闻传播中的广告信息。传播新闻信息是非功利性的,有“无偿新闻”之说,而广告信息传播是带商业性的。有的消费者对广告认识带有一定的偏见,甚至有逆反心理,认为铺天盖地的广告使受众浪费时间,特别是报刊中刊登许多广告,电视里不断插播广告,因此,这些受众遇到报刊的广告就翻页,遇到电视中的广告就换台。但是绝大多数受众对新闻信息都没有逆反心理,因为新闻信息内容很广泛,知识层面与涉及领域多,受众接收新闻信息时,新闻信息中所蕴含的广告信息也不知不觉地被接收了。潜意识信息以一种接受者没有意识到的方式进行传播。研究表明:潜意识刺激会引起一些小的反应,比如:“喜欢——不喜欢”的反应。然而,关键问题在于一条潜意识信息能否影响公众的购买行为。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一般不购买他们不需要或买不起的产品,不管这些广告信息是潜在还是直接地展现出来。比如,《新东方的“武汉速度”》这篇人物专访,正值暑假期间见报,大中小学生、研究生根据自己所需想报名暑期英语培训,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家长在众多林立的英语培训班广告面前踌躇不前犹豫再三,如果这些受众看到关于新东方的人物专访,岂不是欣然前往?受众表面接收了新闻信息.而潜意识地同时接收了融合于新闻信息中的广告信息.接受了“新东方”的广告品牌宣传。

心理优势二:由新闻信息的真实性的晕轮效应定势思维认为新闻报道中附着的其它信息都真实。众所周知,在新闻工作中常常有“把关人”、“守门人”之说,这通常是对新闻媒体有关组织团体或者是对记者、编辑的指称。“把关人”或者“守门人”负责从当天发生的社会事实中选择合适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再通过新闻媒体以新闻的形式传播出去。在人们心目中,越是权威性的媒体新闻的真实性越有保证。当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过程中,主观上确信权威媒体发出新闻信息是真实的,则也确信新闻信息中所融合的其它信息也是真实的。《扬子江靠质量打出市场》一文宣传了扬子江企业使用先进技术,淘汰奶质不高的奶牛两千头,而科学地扩大自营牧场,正因为优质奶源保证产品新鲜、天然、纯正,而且有保证。真实是可信度的客观基础。受众视听信息都有一个对信息的判断过程。只有当受众对信息所表征的事实的可信度有了肯定的判断后,对信息的可信度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心理优势三:由新闻价值导向受众潜在需要。有专家认为:新闻价值是具有特殊潜在素质并能构成新闻的事实在传播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果。《AB公司捐20万美元抗非典基金》的新闻报道应当是具有新闻价值的.跨国公司捐巨款的公益活动无益是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何况2003年上半年全国都在抗非典,这是国际国内都很关注的大事,自然捐巨款也是~件大事。当受众看到新闻标题,顺理成章要看下去,于是,文章后面关于百威啤酒的品牌与发展规模、投资计划等广告信息潜意识地被受众所接受,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商品品牌给受众留下记忆,也激活了受众对此品牌商品的潜在需要。

2、接受融于新闻的广告信息的心理原理。

心理原理一:暗示。暗示现象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而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到武展看“恐龙”复活》的新闻报道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新闻传播者通过形象的语言把知识科普展描述出来,非常吸引人,并提供了展出地点、时间,显然这是一种融于新闻中的广告信息的间接暗示。在这里,新闻传者凭借新闻报道为其中介,将知识科普展这一事物的意义间接提供给受众,使受众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而避免产生抗拒心理或者逆反心理。

心理原理二:受众的信息需要。信息需要是受众的基本的需要,在受众的需要系统中,信息需要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是认识的中介,没有信息作用于主客体之间.人就不能认识外部世界。信息的功能是可以消除认识的不确定性。获取信息,消除认识的不确定性,不仅对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月饼大战提前一月开打》的北京消息就是很典型的案例。

新闻信息范文篇7

新闻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

新闻传播过程是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同时又接收反馈信息的相互传递、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新闻传播中,信息的传递要经过事实一媒体一受众一媒体一事实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而信息不对称则普遍存在于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事实和媒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媒体在新闻之前必须要完成两个阶段的工作,一是收集信息;二是将信息进行加工编码成为能够传播的符号。虽然媒体通过各种努力收集关于事实的各种信息,然而媒体所掌握的信息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新闻和事实之间的信息往往会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受到媒体的选择标准、编码技术、传播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新闻往往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本身。甚至扭曲事实,造成新的信息不对称。

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新闻传播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平衡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虽然拥有比受众相对多的信息,但它并不是把所有获得的信息全都传递给受众,而是根据自己的标准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传递给受众的信息只是他们掌握信息的一部分。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同样需要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模式。然而对于受众的信息,媒体不可能完全掌握,因此媒体和受众之间也同样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中,导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既有传播技术的客观因素,也有媒体、受众以及政府部门主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新闻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相对于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信息永远要比媒体掌握的信息要多得多。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公正、真实、全面,但是在很多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既不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也不是事件的目击者,他们靠的是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和转述获得有关事实的信息,通过这些凌乱的信息重新整理还原事实的真相,这往往和事实真相有一定的差距。

新闻传播活动本身就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活动,从事实的选择到信息的加工整理都和媒体本身的选择标准有紧密的联系。由于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新闻工作者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当做新闻播发,甚至还有的新闻记者不顾新闻规律自己制造假新闻误导受众。

受众的理解偏差。受众在接收媒体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专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接收媒体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加以理解和接受,在不同的阅历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下,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接收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种文化交互存在的世界,各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别,而这些文化的差别又会给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带来理解上的差异。因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宗教背景,往往会出现新的信息不对称。

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误导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始终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选择什么样的事实进行报道以及如何报道,都是由媒体说了算。有些媒体受经济利益驱使,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受众。近年来,一些都市类媒体在高额的利益回报面前,不惜违背新闻原则而沦为企业的代言人,向受众传播虚假的市场信息,严重危害了广大受众的利益。

地方政府隐瞒事实真相。媒体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有时需要通过新闻事发地的政府部门获得信息,于是政府又成了新闻信息的者和“把关人”。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政府形象,往往对一些不利的新闻信息采取隐瞒的处理方式,并以“善意谎言”、“维护社会稳定”等借口来隐瞒事实的真相。

多年来,我国的媒体习惯于正面高调宣传,而对于突发危机事件,往往是想方设法遮掩事实,不让公众知道事实真相。有些地方政府在遇到突发灾难危机事件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把事件的真实情况及时告知公众,而是努力将“坏消息”变成“好消息”,树立“光辉”的政治形象。如此一来新闻媒体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信息就出现了严重的扭曲。2008年6月发生在贵州省瓮安县的“瓮安事件”中,由于当地政府为媒体提供虚假信息,引起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最终导致了打、砸、抢、烧等暴力事件。“瓮安事件”给各级政府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在信息化社会,尤其是在互联网得到普及的今天,政府的“捂”、“压”、“盖”处理方式只能加大群众的猜疑,为谣言创造滋生的土壤。

规避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平衡信息不对称是新闻传播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因此减少和避免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高新闻传播者的整体素质。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传播的主体,媒体能否将事实真实、全面、公正、客观地展现给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工作者,因此,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尤其是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尤为重要。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首先要提高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世界客观全面的认识,是保证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将事实的真相还原给受众的可能。其次。新闻工作者还要提高文字写作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技术的能力,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传播技术都开始应用于新闻传播活动中,这些技术不仅丰富了传播形式,而且也更有利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减少新闻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

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重要的职业承诺,是能否客观、真实、公正、全面报道新闻的重要保障。新闻工作者首先要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改善社会认知的不对称状况。及时将真相公之于众。此外,新闻工作者还要站在全社会的高度,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协调者、平衡者。新闻工作者只有严格遵守这一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减少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受众的媒介素养是指受众认识媒介并从媒介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受众的媒介素养包括受众识别大众传媒信息的能力、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和受众利用媒介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新闻传播的目的是将新闻事实全面、真实地展现给受众,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传播技术的限制,往往会出现报道偏差的现象,所以,受众在接收媒体信息之前,要学会识别、判断和分析新闻信息的真伪和全面与否,并通过各种媒体的报道对比。获取真实、全面的新闻信息。

多媒体传播形式减少新闻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随着传播技术和传播科技的发展,很多新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传播过程中,音频、图片和视频的运用为减少新闻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新闻信息更加形象、立体和真实。对于受众来说,音频、图片和视频所包含的信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也大大减少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新闻信息范文篇8

信息论者提出过信息量大小的计算公式,受此启发,新闻研究人员也曾提出,新闻信息量=单元新闻信息:信息符号之和。不过新闻信息不是单纯的物理量,很难去作数量统计。为此,有必要对新闻作品的信息含量作进一步的考察。

(一)新闻信息的绝对含量。新闻作品信息含量的高低,一个通常的标准就是要看其密度的大小,也即在一定的信息符号(文字、画面、音节等)或者承载这些信息符号的时间.空间内包含、传递的信息量的多少,比如在面积固定的版面上刊载的新闻条数,在一定字数的作品里传达的信息数。现在许多人都说新闻作品要短,其真实的含义其实就是强调新闻作品要有更大的新闻密度,从信息含量高的文章无法妨长些,而空洞无物的作品在即使再短也没有价值。

新闻作品的信息应该丰富而力避芜杂,这就涉及到了新闻信息的纯度问题。编辑人员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来稿内容丰富却庞杂无序,必须经过精心的加工才能采用。这样的稿件,信息含量不小,但是排列无序,有时是几个方面的内容糅杂交错;编辑的加工修改,就是要提高稿件的信息纯度,使一篇稿件中的信息指向明确,排列有序。

新闻信息的另一个衡量指标,是它清晰度。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是要素完整,交待清楚,让人一读就能明明白白,了解新闻事实,懂得来龙去脉。而信息清晰度低作品,不仅不利于读者知晓事实,达不到新闻传播的目的,还必然降低读者对新闻作品的信任度。因此,新闻写作最忌模糊,越是清晰明白的新闻作品,它的信息含量才越高。

如果说以上着眼的是新闻信息的量,那么我们还必须考察新闻信息的质。很明显,单纯用密度、纯度、清晰度去衡量新闻作品的信息量,有时是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比如,1999年4月2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内蒙古艺术表演团体改革见实效》的消息,两天以后的《新华日报》B版报眼位置刊登的是《开进地中海的俄舰群》。两篇作品篇幅相当,都运用了很多数字说明问题,一样把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然而一眼扫过我们就可知道,后者的信息含量更大,而这是由两篇论文信息质的区别造成的。可见,我们通常讲新闻作品的信息含量,其实并非单纯的数量,而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在质的向度上,越是反映重大题材的作品,越是写出发展变化的作品,越是独特新鲜的作品,越是传递真知灼见的作品,越是接近读者生活的作品,它们的信息含量就越大。因此,一般而言,一个新闻媒体、一件新闻作品想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含量,也应该从提高新闻信息质的角度去作努力,善于抓重大题材,善于作深度报道,善于发现独家新闻。

(二)新闻信息的附加含量。新闻作品的信息含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其绝对含量,是在这么一种假设的前提下说的:同样的新闻事实,从同一个角度去写,最后不同的人能够写出几乎一样的新闻作品,它们的信息含量大致相当。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对有思想深度、有个人风格的新闻记者而言,如此“绝对”是不存在的。由写作者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和新闻作品的语体风格等带来的新闻信息,我们可以称之为附加信息。

1981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见义勇为》的新闻作品,报道河南省唐河县人民营救了3名被坏人拐骗的四川少女,文章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今年11月14日,在河南省唐河县的会议室里,举行了一次授奖大会。成都市两位公安干警……向唐河县参加营救成都3名受骗少女的表示慰问与谢意……”

第二天,美联社播发了该社驻北京记者对同一事件,而且还是根据《人民日报》改写的报道,但完全变成了另一种声音,题目为《旅途中的少女被拐骗》,第一段是:

3名在五一节外出游玩的中国少女被人拐骗,被卖到离家乡830公里的地方与陌生人结婚。据《人民日报》报道,其中一名少女试图逃跑,遭到那家人的毒打,后来,富有同情心的邻居凑足750元,为她赎回自由。第二名冒九死一生的危险从人贩子手中逃脱。第三名则是由警察找到的。

[page_break]

大致而言,两篇作品报道的是同样的事实,但传递的信息又绝不相同。这是由作者的价值取向不同而导致的新闻作品附加信息的区别。西方新闻理论强调客观,但不同的“主观”往往在不知不觉或者有意识的加工渗透中通过附加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立场、观点的新闻媒体、新闻记者,往往能从同一新闻事实中发现不同的新闻点;对于同一新闻题材的不同剪辑、加工,最后的新闻作品完全可能迥然相异。最近一段时期来西方新闻媒体对科索沃危机的片面报道,就再一次证明了新闻附加信息的份量。无论是读新闻作品还是写新闻作品,我们都应该重视、挖掘、把握、传递好种种附加信息。

情感色彩是新闻作品的另一种附加信息(新闻作品的情感信息比较复杂,并不是所有的情感信息都是附加信息。在相当多的新闻作品中,情感本身就是独立的信息元素。但在另外一些新闻作品中,情感的确处在“附加”的地位)。新闻不是无情物。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好的新闻作品也应报含感情色彩,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通讯.言论.等作品且不去说,许多好的消息也是笔端含情的。1980年9月22日《羊城晚报》刊登了一则气象消息,全文不到100字:

据省气象台报告,中秋之夜,月明无雨,天空会有一些白云,并伴有微微东北风。如果要到白云山或其他高处赏月,会有阵阵小北风。半夜气温可降到19-21,要注意多带一件外衣,以御半夜秋凉。中秋佳节的情趣、作者对读者的关切之情充盈在字里行间。显然,这里的信息含量远高于一般的天气报道。

情感信息失当的例子也并不少见。如一家报纸的社会新闻栏目里,多次出现过类似“一家庭煤气泄露,三口子命归西天”的标题,用安闲的旁观态度报道人命关天的悲剧,甚至将悲剧作为玩味的对象,读来实在不是滋味。

新闻作品的语体风格应该是明白晓畅、朴实规范,但成功的新闻作品也可以通过独特的语体风格传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附加信息。上述“气象消息”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新闻作品的附加信息含量是客观存在的。注意附加信息的传达,既可以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充实,也可以使新闻作品更好地去打动读者。

(三)新闻信息的可接受状况。新闻作品只有被阅读才有意义,新闻信息只有被接受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新闻信息的可接受状况与接受对象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与传播媒体的总体格局直接相关。比如,在大学校园,由于人群的文化水平较高,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就比较容易被接受;在供给信息的媒体较少的时候,特定媒体上的新闻信息较易被接受——有人曾经分析,在信息供应过剩的状态下,有效消费的信息量必然会下降。不过在此笔者只想着眼作品本身,简单分析一下哪些作品的新闻信息较易被接受。

一个显而易见的因素是新闻作品的传播媒体的可信度。媒体的权威性越大,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度越高,它所刊载的新闻作品的信息就越容易被接受。同一条国际新闻,刊载于街头小报时人们往往不屑一顾,见诸《人民日报》就容易让人读进去。作品本身的信息含量完全一样,但它们的“消费率”大不相同。因此,从新闻信息含量的角度,我们也必须思考新闻作品如何选择合适的媒体,新闻媒体如何提高信誉度等问题。

听广播新闻的时候我们都有体会,播音员语速过慢,信息量势必不高;播音员语速过快,新闻信息也无法被有效接受。新闻作品首先是以一定的“物理”形式呈现于接受者面前的。易于感知,其新闻信息才易于被接受。对于报纸而言,进一步讲究版面语言,重视新闻标题的制作与设计,注意图文的合理排布,都可以提高新闻信息的“接受率”。

新闻信息范文篇9

[关键词]新闻档案;信息化技术;档案管理

新闻档案管理的特点

1.新闻档案管理的特定化。在实际工作中,新闻档案所具有的意义在于记录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中主要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资料,通过不同的信息记录方式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新闻档案。在新闻工作职业素养的要求下,这些不同种类的新闻资料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反映和记录,所以新闻档案的管理也具有相应的特定化特点。2.新闻档案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突出新闻重点。在当代社会中,新闻内容丰富并且新闻数量巨大,在新闻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新闻资料进行全面有效的整理和存档,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新闻内容,在保证新闻质量全面有效的同时,突出在一个时间节点中发生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新闻,一次能够达到对重点新闻材料的突出。3.新闻档案归档工作也同样重要。新闻档案具有及时性和历史性的性质,新闻档案形成的周期较短,并且需要不断更新,在制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员对新闻档案进行及时收集、存档与备份,并做好相应的归档工作。

新闻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意义

1.提高新闻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面对日益艰巨的新闻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工作中将新闻档案转化为数字资料既容易储存,又方便携带,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新闻档案进行有效分类和多元化处理,依靠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还可以实现新闻材料远距离快速传送。在用户的信息接收过程中信息化可以更好地保证新闻档案传播的质量。依靠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新闻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并在实际工作中为工作人员提供便利。在新闻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从前端控制到新闻传播等一系列流程中进行统一有序的管理,在依靠传统人工管理的环境中,往往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小的差错,造成日后查阅的不便。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从新闻档案的生产、传播、储存等多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对新闻档案的内容质量和传播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便于工作人员及时修正,从而提升新闻档案管理的整体管理水平。就报社的新闻档案管理而言,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需要的库房容量大、人工多,保存麻烦,所以很多地市级报社新闻档案都只存有报纸,而且受保管条件的限制,建国初期等年代久远的报纸已经开始泛黄、变脆,并不适合查阅等二次利用。2.提高新闻档案的利用率。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往往需要对已存档的新闻档案进行查询和翻阅,传统保存新闻档案的方式,虽然建立了一些索引目录,由于没有进行信息化处理,需要进行手工操作,不仅效率比较低,而且每次都需要将原件拿出来,这样不利于档案的保管储存。如果已对新闻档案进行了信息化管理,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地对整个新闻档案库进行索引处理,准确找到相关资料,减少在此过程中对不相关新闻档案的损害。各个机构在新闻档案的交流中存在一定差距,这就导致新闻档案的价值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在新闻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以此让新闻档案的价值最大化,实现新闻档案在社会性和历史性等多个层面的有效利用。  3.增强新闻档案管理的时效性。由于不同新闻机构和档案管理部门之间沟通中存在一些问题,以及新闻档案在实际管理中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整个新闻档案在收集和使用中缺乏相应的时效性,这就进一步导致新闻档案信息的优势无法集中发挥。因此,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设可以在新闻档案的生产流程中缩短交流周期,从而保证新闻档案的时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新闻档案的生产与社会动态和社会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新闻档案的实效性。

新闻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设途径

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信息技术在基础设施更新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工作中要广泛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完善现行的新闻档案管理框架,根据相关的硬件需求添置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设备,为整个新闻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开发出安全有效的软件系统,保证新闻档案储存的有序和安全,保证新闻档案可以长期保存,在后期的设备维护和软件维护中要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保证信息化新闻档案管理平台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加强新闻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在当代信息技术中,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对大量数据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数据管理的效果。在新闻档案的管理中同样可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对不同种类的新闻档案进行分类储存。依靠数据库技术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新闻档案进行分类。不同于传统的一维分类模式,在信息数据库中可以从时间、类别、事件等多个角度进行储存,以此提高新闻档案的管理水平。此外,还要对新闻档案的收集进行及时交流,以便及时更新数据库,确保数据库数据的实用性。3.健全新闻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度是保证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在新闻档案的管理中要做到有法可依的工作环境,新闻档案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在多变的当代社会中,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是很大的,新闻档案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结合实际的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保证在现有管理制度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人员的技术优势,提高工作效率,为整个新闻档案信息化建设作出贡献。4.更新原有的新闻档案。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新闻档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从而导致大量的新闻档案载体是纸质和胶卷,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对这部分新闻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保证其长期有效的储存。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纸质文件的丢失或者损坏,而胶卷类档案往往由于当时的技术和当代社会的发展导致其中的新闻信息丢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更新原有的新闻档案,要对已损坏的部分进行适当修复,尽量保证一次修复终身可用。在新闻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要对相应的文件进行扫描和储存,并加以备份,以保证其价值。5.提高新闻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当代信息化社会中,人们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化生产,并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果。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工作的需要,新闻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在新闻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提高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改革意义的认识,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更好的专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准[3]。各新闻单位应该要有计划地调整新闻档案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依靠科学培训打造出一支年轻的、具有高素质的新闻档案管理队伍,为新闻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坚实基础,以此保证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相关规划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帅红.加强新闻传媒集团的信息资料建设工作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7(12),54-55.

[2]蔡晓.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档案信息化管理[J].大科技,2017(8),10-11.

新闻信息范文篇10

一、我国对互联网的基本认知与态度

理解我国在互联网领域的立法旨趣、法律规定,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管理体制,首先要弄清楚我国在国家层面对互联网的基本认知与态度。可以说,国家对互联网的基本认知与态度,决定了我国的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的内容和管理体制。(一)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首先,我国承认互联网的全球开放性、共享性和共治性,倡导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2015年12月,由我国政府倡导、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其主题就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国家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世界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建设和维护人类的“共同家园”,提出了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1](二)尊重网络空间主权我国主张互联网在全球应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同时也强调各国在网络空间拥有主权,认为《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和精神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2]。为维护我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全国人大常委会2016年11月通过的《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提出了“网络空间主权”的概念。这体现了我国对网络空间主权———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三)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我国确实已经成为各种信息的集聚、发散之地,更成为网民集结舆论的平台。一些热点焦点事件或突发事件往往由网络首先曝光,传统媒体随之跟进,迅速形成全国性舆论。网民通过互联网不但集聚和扩散信息与意见,而且放大社会舆论,诱发实际行动。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一论断,是我国治理网络空间的基本依据之一。(四)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技术是把“双刃剑”,既便于公众充分自由地发表言论,也为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网络空间当然不应该成为“法外之地”,而要自由与秩序并重、权利与义务明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就指出: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3]。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网络空间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4](五)同步推进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又一次促进了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为顺应全球信息革命的潮流,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我国要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要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同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我国在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给民众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尤其是国家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鉴于此,中共中央于2014年2月27日成立以为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我国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同日,主持召开了该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5],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部署、推进和实施。以安全保障发展、以发展促进安全,安全和发展同步推进,这是我国建设、运用和管理互联网的根本原则。

二、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法律法规

我国在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基本上与互联网的发展同步。1994年5月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而在当年2月国务院就了行政法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截至目前,国家立法机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互联网专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共有200多部(件)。我国在修订旧有法规或制定新法规时,也会对原有相关条款进行修改、补充,或针对互联网制定专门条款,以适应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司法或管理需要。例如,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中就新增了一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我国早期的互联网立法偏重于技术系统安全,进入新世纪以来则注重于信息内容尤其是新闻信息内容的安全。新闻信息本来是众多信息中的一个类别,然而我国在进行互联网立法时,把新闻信息从其他信息中单列出来予以特别规定,足见我国对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视程度。我国出台的专门的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法律法规及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几部(件):(一)法律及司法解释《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2000年12月28日通过。该法律性文件主要明确了危害互联网运行安全、信息安全的各种犯罪行为。《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2012年12月28日通过。该法律性文件重在对公民个人身份、隐私等电子信息的保护。《网络安全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6年11月7日通过,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网络安全法》整合、优化了原来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维护网络安全的基础性法律,也是我国第一部内容比较完备的网络传播法律。《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该司法解释确认网络传播可构成诽谤罪、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二)行政法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公布实施。该行政法规是我国互联网信息传播管理的基础性法规,是国家主管部门制定互联网规章尤其是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规章的主要依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仅对其第二十条的文字进行了细微修改。2012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该行政法规目前仍处于修订阶段,国务院还没有公布实施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三)部门规章早在1997年,中央就明确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网络新闻宣传的归口管理机构。2000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立网络新闻管理局,专门管理网络新闻传播事务。2011年5月4日,我国又成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整合了以前我国互联网“政出多门”的多头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了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管理。上述行政主管机关先后的部门规章主要有:《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联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信息产业部2005年9月联合);《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4年8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7年5月)。

三、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经办制度

(一)互联网新闻信息及服务互联网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联网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的各种信息,狭义则专指互联网上的新闻类信息。[6]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信息产业部联合《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专门对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进行规范,应是就狭义的互联网新闻即新闻类信息而言。该《暂行规定》明确:“本规定所称登载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和转载新闻。”2005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信息产业部联合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一次对互联网新闻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进行了明确界定。其第二条规定:“本规定所称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包括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和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2017年出台的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关于“新闻信息”的定义,与2005年的旧规定表述相同,只是不再有“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的限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则改为“包括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根据上述规定可知:我国对互联网新闻的界定重在强调其时政性和公共性;互联网新闻不但指关于公共事务、社会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也包括相关评论文章。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主体,则从早期或转载新闻业务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扩大到各种互联网站、应用程序和网络自媒体。(二)许可制/备案制2000年9月国务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把互联网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可见,在经办制度方面,我国当初对互联网的管理要宽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同时规定:从事新闻、出版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原信息产业部联合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则进一步明确:在我国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实行许可(审批)制度。该规定把我国的互联网站分为新闻网站和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不管是新闻网站还是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均需报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2005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信息产业部联合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又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分为三类:(1)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2)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3)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设立第一类、第二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必须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批;设立第三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向省级以上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即可。(三)许可制2017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将原来并行的许可制、备案制调整为统一的许可制。该部门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分为采编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三类,均实行许可制。其第五条规定:“通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禁止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其审批程序为:申请主体为中央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或中央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受理和决定;申请主体为地方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或地方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受理和决定;申请主体为其他单位,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受理和初审后,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决定。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决定批准的,核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和旧规定相比,除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纳入监管并且统一实行许可制外,新规定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最高主管部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调整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同时也下放了部分审批权力,即地方新闻单位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由所在地省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受理和决定。

四、思考与建议

以《网络安全法》为骨干,《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辅助,我国已经形成了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法律体系,为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提供了法律依据。不过,在立法理念、立法质量和由此而形成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经办制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考量与完善,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一)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传播自由权”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传播法应该是保护新闻传播自由、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鉴于新闻传播自由对“人的自由发展”、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促进作用,在立法理念上,新闻传播法首先应该保护新闻传播自由,其次才是对非法新闻传播活动进行限制。马克思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7]。因此,新闻出版法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早在1998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互联网这一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命名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时至今日,互联网的新闻媒体属性已不需争论,并且,网络媒体为公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的巨大平台。可以说,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公众的新闻传播自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现。从法律门类来看,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法律应该属于新闻传播法,当然要体现权利(自由)优先、义务(责任)伴随的立法原则。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就指出,网络空间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国现行的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法律法规,虽然不乏授权性规定即保护公民、法人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与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的规定,例如《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十三条之规定,但更多的是禁止性规范,即公民、法人在使用网络时应该承担的种种义务。互联网信息(包括新闻信息)传播自由权当然属于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过,在我国的互联网法律体系中,还没有关于互联网信息传播自由权的明确规定。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正的《著作权法》第一次以法律的方式确立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国务院于2006年也出台了相应的行政法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13年修订后重新公布)。然而,《著作权法》中所谓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主要是计算机网络著作权意义上的民事权利,并非信息传播意义上的公民权利。(二)适当放开门户网站的新闻采编权为了保障互联网新闻信息的安全与品质,防止网络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的相关法律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在信息审核、公共信息巡查、应急处置等方面设定了相当严格的义务和责任。门户网站尤其是综合性门户网站,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新闻信息的重要平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年的调查报告也显示,网络新闻在我国一直是互联网的三大应用之一。然而根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2009年先后),我国行政主管机关不向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新闻网站可以依托传统媒体申领的新闻记者证从事新闻采编,门户网站等其他网站只能进行新闻转载。2014年10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决定在已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一类资质并符合条件的新闻网站中,按照“周密实施、分期分批、稳妥有序、可管可控”的原则核发新闻记者证。所谓“一类资质”的新闻网站,就是2005年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所划分的第一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门户网站不在核发新闻记者证之列。《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规定,在我国境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须持有国务院行政主管机关核发的新闻记者证。门户网站不具有申领新闻记者证的资质,自然就没有新闻采编权。2017年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六条也明确: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服务许可的,应当是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或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非新闻单位、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经办的互联网站,只有新闻转载权,没有新闻采编权。长期以来,我国的门户网站只有新闻转载权而没有采编权,只能充当新闻的“搬运工”,而无法“生产”新闻。这一问题,制约了门户网站的新闻信息传播功能,也不符合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公众获知新闻信息的重要入口的现实。因此,可以考虑适当放开门户网站的新闻采编权,比如尝试先在几家著名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以观成效。只要条件具备、制度健全、管理到位,相信综合性门户网站会正确使用其新闻采编权,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三)经办网络自媒体可采用“事后追惩制”关于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我国本来施行许可制或备案制这两种不同的经办制度。2017年5月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分为采编服务、转载服务和传播平台服务三类,均施行许可制,并通过核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的方式来落实这一制度。我国对互联网新媒体的管理,又回到了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2017年5月2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又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实施细则》,其中第四条对互联网新闻信息三类服务的含义进行了解释:“采编服务,是指对新闻信息进行采集、编辑、制作并的服务;转载服务,是指选择、编辑并其他主体已新闻信息的服务;传播平台服务,是指为用户传播新闻信息提供平台的服务。获准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服务的,可以同时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转载服务。获准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平台服务,拟同时提供采编服务、转载服务的,应当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转载服务许可。”根据上述规定,互联网站为用户传播新闻信息提供平台服务是需要获得许可的。那么,普通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开设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或转载新闻信息,需要不需要获得许可?根据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五条的规定,至少从字面上理解,用户通过网络自媒体或转载新闻信息,也是需要获得许可的。在我国,个人微博、微信等网络自媒体数以亿计,如果也施行许可制,其管理成本、管理难度是不可想象的。实际上,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对此也没有明确要求,说明许可制也不是针对网络自媒体的。为避免公众误解和执法偏差,建议明确规定对网络自媒体施行事后追惩制:用户不必获得事先许可即可以通过网络自媒体自由或转载新闻信息,但是用户应对其或转载的新闻信息内容负责,如果被查实内容违法,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说,对网络自媒体施行事后追惩制而非事先许可制,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也是符合互联网技术特质和网络传播逻辑的。互联网新媒体使公众的言论自由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现,同时也为违法有害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技术革命赐予信息传播的便利,同时又保护国家、社会、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是网络传播环境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的新问题。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立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在自由与秩序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既不可放任不管或失之宽松,也不能因噎废食而过于严苛。孟子有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具有迅捷性、互动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仅靠法律制度是难以收到理想成效的。因此,我国在进行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法治与自律结合,共筑“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16/c_11117481089.htm.

[2].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16/c_11117481089.htm.

[3].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16/c_11117481089.htm.

[4].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5]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任组长[EB/OL].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27/c70731-24486583.html.